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对于教学的成功非常关键。教案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表现。教案的编写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一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1. 学生准备。
2. 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1.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 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二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2、交流、品读。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扩展阅读。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三
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是501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扎在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体会“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猜谜导入:头戴珊瑚帽,美丽可御敌,腿儿细又长,翻山快如飞。(打一动物)老师把小鹿也请到了咱们的课堂上,大家赶紧打个招呼吧。谁来说说你喜欢小鹿的什么?那谜面抓住了鹿身上的那两个部位提示大家的呢?这只鹿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角和腿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狮子和鹿》。请大家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齐读阅读提示,想想阅读提示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本,大声读课文,把故事读通读顺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书时认不认真,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它们吗?
3.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根据提示说一说。
默读课文,弄清评价。
1.这个故事中,鹿是怎么评价角和腿的?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出。
2.学生逐一汇报。
四、品析朗读,体会情感。
1.我们先来看看一开始鹿是怎么评价角的?
(1)读句子说一说。(2)感情朗读。(3)小结学法。
2.那鹿又是怎么评价自己腿的?“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自主学习。(2)交流汇报。
3.后来,鹿的看法有了什么改变。请齐读句子:“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1)/news/化,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事?默读5、6自然段交流。
(2)经历了狮口逃生的鹿深有感触,这时,鹿又会对角和腿说些什么?
出示:鹿对角说:“你虽然美丽,但是()。”
鹿对腿说:“你虽然(),但是()。”
五、明白寓意,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来说说?
鹿角鹿腿。
美丽难看。
险些送命狮口逃生。
物各有所长、所短。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一,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了解“七七事变”的大致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
三,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一,理解并体会课文对石狮形状的.描写.
二,了解卢沟桥作为“七七事变”发生地的历史意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理解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
二,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准确描写,适当想象的写作方法.
三,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授新课:。
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问题,小组归纳,意见反馈给老师。经整理问题如下:
1)找出具体描写狮子“大小不一“的句子。
2)找出具体描写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省略号代表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5)找出能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6)作者对狮子的描述具体吗?为什么?你学会了吗?
7)想一想,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抢答:
1)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是什么?它建与哪年?
2)文章中用了一个歇后语,找出来,并解释。
3)你还知道哪些歇后语?,
个人能力考查:
能说出有关抗日的历史吗?
三,复习巩固:
对照板书,总结中心。
四,课后作业:仿写一处景物。
五:板书设计:
作者邮箱:lf19730512@。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称、禁、撒、挣、等9个生字,学写鹿、赏、匀等13个生字。
2.能通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根据词语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寓言,完成预习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在大森林里,有一美丽的小鹿,在水边欣赏自己美丽的鹿角。
课件出示:“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3.引入寓言故事《美丽的鹿角》,板书课题,生齐读题。
二、检查预习,巩固词语。
1.课件出示预习单上词语:匀称、不禁、珊瑚、皱起、逼近、撅嘴、抱怨、撒开、凶猛、挣脱。(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2.认读多音字:称、禁、撒。
三、通读全文,了解段意。
1.出示句子: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2.出示句子: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
3.出示句子: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从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这三段话,就像是三幅画面,用三个词语给每幅画加上标题。
4.完成填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__的身段和_______的鹿角,抱怨______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_____救了他的命。
5.教师小结:能抓住关键词语初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言,感悟文本。
1.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出示句子:“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1)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鹿觉得自己的鹿角很美?――理解“精美别致”。
(2)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3)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是怎样的`?(指导读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赞美、自鸣得意的语气。)。
2.小鹿怎么样评价自己的腿?
出示句子:“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2)你从小鹿的哪些表情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3)指导朗读。
二、研读心情,体味变化。
1.是什么事让鹿改变了对自己角和腿的看法呢?
2.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3.运用语气词进行想像说话。(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1)当鹿灵巧地把狮子远远地甩在后面时,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了:“(),!”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2)正在这时候,糟糕,美丽的鹿角被树枝挂住了!凶猛的狮子一看,机会来了:“(),!”
(3)小鹿却吓得直冒冷汗:“(),。”
4.多危险啊,经历了狮口逃生的鹿深有感触地说――。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5.这时,鹿又会对角和腿说些什么?
鹿对角说:“你虽然美丽,但是()。”
鹿对腿说:“你虽然(),但是()。”
三、领悟寓意,升华主题。
1.师生交流:从寓言里悟出来的道理。
2.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引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学习了本篇课文,知道了事物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一味欣赏长处而看不见短处,是不对的;因为它的短处完全否定长处也是不对的,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拓展寓言故事《朋友与熊》。
两个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马上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假装死了。据说,熊从来不吃死人。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今后千万注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一起同行。”
5.教师总结:点明寓言的特点。
板书设计:
鹿角美丽差点送命。
鹿腿难看死里逃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七
教学难点:
卢沟桥是一处古迹,也是一处历史意义重大的建筑,这些内容与学生阅历、知识水平存在差距,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障碍。
教师思考:
课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介绍了一处著名的古迹,描述特点时想象合理,恰到好处,并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鼓励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了解卢沟桥作为“七七事变”发生地的历史意义。
设计特色:
突出主线,读书自悟。
信息资料: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了解“七七事变”的大致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的地方的历史意义。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学习生字、新词。
3.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改课题入新课。
1.教师板书“狮子”并问学生看到这个词语想到了什么?
3.改动板书“卢沟桥的石狮子”想到了什么?
二:自学课文、质疑。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2.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3.指名串读,全班交流,评论长短。
4.引导学生就词、句、段质疑问难。
三:抓住重点学课文。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的一段话。
3.图文对照学习重点句:“有的……好像……”哪些内容是讲作者看到的,哪些内容是作者想到的。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狮子的特点。
5.你还能想象出几种狮子的形态?
6.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2自然段。
四:提供想象的空间。
文物工作者怎样数清楚狮子的数量的?你准备怎样数清楚?
五:课堂练习。
1.模仿“有的……好像……”句式落笔练习.
2.听记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了解“七七事变”的大致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地点和历史意义。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背诵第2自然段,导入新课。
二:汇报收集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
1.关于卢沟桥的资料,并结合第1自然段理解。
2.关于“七七事变”的资料,并结合第3自然段理解。
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三:朗读全文,升华感情。
四:课堂练习。
1.用“甚至、大概”造句。
2.搜集或写出几句歇后语。
板书:
数量之多:数不清。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甚至历史意义的建筑。
形态各异:有的……好像……。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欣赏生动的句子。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教学准备:有关“7、7”事变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第二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
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有的:蹲坐长吼。
有的:低头听。
有的:偎依熟睡。
有的:藏游戏。
有的:按淘气。
(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三、学习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
师:《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九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与“阅”、“闭”,“腿”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十
默读课文。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妈妈的养育之恩是无价的,应该孝敬父母。
通过两张账单的对比,懂得妈妈的养育之恩是无价的,应该孝敬父母。
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一、导入
1、板书“060”,质疑: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
2、(在算式下方打一个问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只要同学们把课文读懂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3、出示课题,读题,理解“账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反复地读,读到自己认为满意了再停止。
2、出示难读的词: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蹑手蹑脚小心翼翼
指名读,结合理解
小心翼翼、蹑手蹑脚
3、默读课文,用上“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几个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师:课文所写的这件事中有两份帐单,那么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份帐单。
1、学习彼得账单。
a、出示彼得账单。
b、请你仔细看这份账单的每条款项,一条一条读,指读。
从这一份账单上,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个怎样的孩子?
句式:我觉得他是一个()的孩子,因为他()。
过渡:妈妈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说。妈妈当时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晚上,小彼得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所要的报酬。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份妈妈写给他的账单。妈妈的账单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读“妈妈的账单”。
(1)请你仔细读读妈妈的账单,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妈妈的账单上后面的金额写的都是0芬尼。)
是啊,这是一份特殊的账单,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十年,妈妈把彼得渐渐地拉扯大,她给了彼得十年的幸福生活,却只要——(生回答)十年里,妈妈每天照料着彼得的一日三餐,仍然只要——(生回答)当彼得生病的时候,妈妈……却只要——(生回答),妈妈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牵挂都给了小彼得,还是只要——(生回答)。多么特别的一份帐单呐!这难道仅仅是一张薄薄的账单呢?这是一份()的账单,一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母爱呀!
(3)、彼得手拿妈妈这份爱的账单,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许多往事拥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年里妈妈亲手洗的衣服是那样干净,舒适;十年里,妈妈的怀抱是那样的温暖;十年里,妈妈每天做的饭菜都是那么可口;他想起了很多很多成长中的故事。让我们也跟着小彼得回忆成长中妈妈给予我们的爱吧!
想起了自己过生日时,妈妈()
想起了天冷的时候,妈妈()
想起了生病发高烧时,妈妈()
想起了自己有了一点进步时,妈妈()
想起了(),妈妈()……
(妈妈为你的付出是应该的,妈妈不要你的钱;母爱是无法用价钱来衡量的。)
4、你能替他深情地读读这份账单吧
师:妈妈的爱,记不清,也数不尽。当小彼得感受到妈妈无处不在的爱时,面对这份自己开给妈妈的账单,你一定能猜到小彼得此时此刻的内心。
出示:羞愧万分。什么叫“羞愧万分”?
5、你们从那些词句中知道小彼得羞愧万分的?
四、联系生活总结。
1、我们的妈妈,也是用这样的爱陪伴着我们长大的,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呢?
2、师小结:一句真诚的祝福,一杯浓浓的热茶,都是回报妈妈的一种好方式。老师希望,大家对妈妈的回报不仅是表现在今天,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十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教育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历史性的转变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全程参与者和研究者,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课程建设争取各方面的力量。
《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师的期望。但这只是从师幼关系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不仅与幼儿互动,还有其他教师、教育管理者、家长的互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讨论教师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必须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这个大环境中,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与教室,这样才能对幼儿教师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下面试从教师与课程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及教师自身这四个角度分析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实现的角色转变。
3000年前的一位哲学家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
传统意义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是知识传授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是不受重视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启动和渐趋深化,势必会引发一场作为具体实践者的教师与最大受益者的幼儿之间权利再分配的革命。教师应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和行为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师道尊严”的阴影,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新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落实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纲要》在第一部分“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课改革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家长视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尊重家长在课程建设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来,积极争取家庭、社区的共同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课程执行者”是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园本课程开发时,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中的核心人物,作为课程建设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有责任研究自己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积极应对教育新思想,课程新理念、新方法。
新课程综合、统整的发展趋势对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教育能力,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走进新课程。
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思想中还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观念更新的过程是新旧教育理念不断斗争和转化的过程,教师思想上的矛盾可能使教师处于两难的境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则又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观念的更新是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和基础,这有赖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思考。教育管理者、其他教师、幼儿及其家长、社区等都是幼儿教师学习的资源。一方面,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外界也应该为教师学习提供学习的环境与机会,如幼儿园应该多给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课程专家应该与幼儿园教师密切合作,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等等。所以,作为角色转变的内部主体的教师应在自身基础争取与外部因素的积极互动,从而推进角色转变的进程。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理解句子意思。
3.联系实际,领悟道理。
4.总结学习古文方法。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文意思。
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课件、资料。
想一想,平时我们都是怎么学习的?
你想不想知道古人怎么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学习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齐读课题:27、古人论学习。
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对题目进行解答:古人讨论有关学习的问题)。
过渡:古人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1、请你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反馈读,并提示知的不同读音,多音字:好的读音,乐的读音。
2、带着同学们的提示,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课文。(自读)。
3、指名朗读课文。
师:前面我们学习古诗时认识了诗人,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学生试着解答,不知道老师补充资料)。
《论语》对。
过渡:那到底他们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自学提示:我们以前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知道的意思可以怎样做呢?(生:看注释、查字典、连接句子意思等)那就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看看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学完后,同桌可以交流一下。(学生自学)。
汇报:(读文、解释重点字、串联句子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
知:知道为:就是知:聪明。
师:这句话中有这么多的“知”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学生解释:前面的一样,最后一个不一样,从注释中发现的。师适时鼓励,并巩固重点字“知”)。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对于做学问来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好:喜爱乐:以……为乐趣。
师:这句话是对谁而言的,学习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要添加一些词,使句子意思完整,能读懂。请你们用添加符号添上:对学习的人来说或对做学问的人来说。
3、“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释义:凡是(对事情)不怀疑(的人)一定不会有感悟,只有怀疑了才能有感悟。小的怀疑就有小的感悟,大的怀疑就有大的感悟。
理:道理疑:怀疑悟:了解、领会。
师过渡:刚才通过句子的理解,我想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请你们再读一读,带着你们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和同桌互相读一读。汇报配乐读。
联系你的学习情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逐句谈)。
1、学习知识要诚实、踏实。(学习态度)。
2、学习的深度缘于你自己。
3、学习中要不断发问,解问。
教师适时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想想我们学习这篇古文有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读文正音、了解背景、理解句意、感悟道理)师板书提升。
课件出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试着解释理解)。
学生谈体会。
背诵古文。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十三
整体感知,重点体会;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思疑,互动释疑。
1、认识6个字,会写14个字。
2、抓住文中描写周总理的有关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周总理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让学生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初步培养质疑能力。
抓住文中描写周总理的有关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周总理的精神风貌和关心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怀。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周总理吗?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无缘目睹总理的伟人风采,只能从老一辈的追忆中去感受,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去深味。今天,当我们从文章中再一次走进伟人时,他的身影是那样清晰,那样高大!(多媒体出示总理的照片)。
二、初读课文,自行解疑,学习字词
那么就让我们带上这些猜想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吧!
1、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和字典把生字读正确认清楚。
2、课文读完了,哪些问题是你们猜想到的?
3、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4、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致、志”为翘舌音,“宾”为前鼻音,“驱”的韵母注意与声母相拼的书写规则。字形由学生自主识记。
5、指导书写难写易混字:群、即、祥、登、烧。提醒学生注意汉字书写时易错的笔画和结构。
6认读字卡:群众、陪同、外宾、立即、负伤、慈祥、登机、倾盆大雨、心疼、同志。随机造句解词。
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学会了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读书!老师也来读一读行么?(课件出示第一段内容)老师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的确,“好书不厌百回读”呀!正是因为老师一边读一边想,所以才读出味道来了,请你带上听后的感悟,轻轻的读一读这一段!
通过朗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谁能尝试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这些事物?
指1-2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周恩来不愧是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举手投足都显示出了伟人的风范!正是这慈祥的目光,这亲切的微笑,这文明的举止,倾倒了无数的人!(课件出示不同人对总理评价)
他的朋友特立尼达这样称赞他:“周总理永远活在中国的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川中。”
他的人民这样称颂他:“周恩来总理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
四,师生总结课堂收获
1、字词。
2、内容。
3、写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作业布置:书写所学习的汉字。
查找了解有关总理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昨天的课上学习了新课的生字,初读了课文,共同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还了解了一些关于周总理美好品质的小故事,知道了周总理在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为什么人民热爱怀念他?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的2、3自然段。(板书课题:群众也在淋雨)生齐读。
二、细读品味,理解内容
(多媒体出示要求)
1、读2、划3、讨论
1、读(要求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这是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读读试一试!(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读出这份突然与意料之外呢?
(学生指出“突然”、“刚刚”、“霎时”要重读,要读的短暂、急促一些。)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带着这份想象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人防不胜防,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
是的,很多人因为大于的突然而至而慌乱成一团,我们的总理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呢?(多媒体出示要求)
2、划(用横线划出表示总理动作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示总理语言的句子)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轻声朗读2-3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描写的是总理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分别用横线和曲线划下来。(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指导学法:告诉学生边读边勾画,这是个好习惯。)
教师请2-3人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过渡:请同学们再次把这些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思考,文字背后的意思、并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多媒体出示要求)
3、讨论(四人小组之间互相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边读边体会,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课件点击,出示描写总理动作的句子――1、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的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的站在原地。2、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的摆摆手,谢绝了。)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总理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并相机让学生带着尊敬之情朗读课文。
(课件点击,出示描写总理语言的句子――1、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2、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周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1、从“赶紧”一词,体会总理对群众的关心和急切的心情。
2、从“我怎么不能呢?”感受到总理总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学生练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是呀,多么普通的一句话呀!却折射出总理崇高的平直和人格魅力、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的群众,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总理的工作人员,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回国的欧式曼总统,你又会怎么想?完成“我要说”练习。
师:是的,我们的总理用它的言行,感染和征服者每一个人,中国百姓爱戴他,外国友人敬重他,就让我们带着对总理的这份特殊情感,再次读一读他说说过的话吧!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学到这里,你对周总理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总理。完成“我心目中的总理”片段习作练习。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多媒体依次播放体现总理品质的词语)学生齐读。
师:他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天地之间!他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多媒体播放《你是这样的人》音乐视频,师动情朗诵。
作业:
1、摘抄词句。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
板书:
人民
周总理爱(语言、动作、神态)
祖国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十四
1.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展开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加强对比喻句的认识。
3.积累反义词。
4.背诵描写景物的优美古诗句,培养对古诗的领悟力。
3.讨论:以“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为题,对改善家乡的环境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各调查小组先在组内讨论,然后推选出代表在全般介绍,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共同出谋划策。
习作
1.同学们,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一定对保护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愿意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吗?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2.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3.交换习作,互相修改,教师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给予指导,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1.学生自由读两组句子和学习伙伴的话。
2.发现了什么?第二句话好在哪里?
3.你能仿照例子说一组这样的句子吗?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学生自渎,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抽生读、同桌互对、师声互对、齐读。
3.拓展:列举一些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反义词。
读读背背: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句,读准字音。
2.采取多种形式读古诗句。
3.采取多种形式背古诗句。
安排学生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主题,就其所获得的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可以采取制作保护环境的标语牌、保护环境的建议书、保护环境的手抄报等形式,可以单独制作,也可以多人一起制作。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十五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能按时间顺序说说下雪的过程。
重点:
1.按要求默读课文。
2.阅读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
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词语卡片课件录音机课文磁带
2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下雪的经过;学习第1--3自然段及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板书:雪。你看到“雪”字会想到什么?
2.在“雪”前板书“瑞”,(完整课题)“瑞”读音(),意思()。(:吉祥,好。)字形比较:瑞()端()
3.说说题目的意思。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学了课文我们会更明白。
4.认真抄写“瑞雪”2遍。齐读课题。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听老师朗读课文。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的一场雪?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
2.交流:读读学生自己找出来的语句和段落。同时,利用语言环境教学部分生字。
字音:凛冽()霎()时间笼罩()分()外巍巍()三层()被枕()掷()追逐()(在括号里注上读音)
字形:凛冽、霎、巍、罩、掷、眉(各写一个)
字意:霎时间、分外、巍巍群山、眉开眼笑
3.认读生字词语。
三.自读课文
1.字词学得不错,课文能读正确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评哪个同学读得好。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3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读,并框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昨天中午傍晚夜里今天清早
3.齐读这些词语。
4.细学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请标上句序。
用“--”划出描写雪前情景的句子,用“~~~”划出描写下雪时情景的句子。读读划出的句子。
(2)第1段除了写下雪的经过,还写出了这场雪的一个特点--雪下得很大。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段,用“o”圈出写雪大的词。
(3)品味佳句: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a.点击课件:下雪时的景象,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霎时间、全都笼罩”。
理解:山川、田野、村庄一片白蒙蒙的景象。
b.朗读训练,读出雪“大”的语气。
c.试背这一段。
5.指名读读1--3段课文。
(1)哪几句是具体描写雪后美景的?
(2)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6.默读第3段。把第2句话改成“被字句”说说。(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你知道“好一幅”“好一派”的意思吗?用赞叹的语气读第4句话。
7.书面练习填空:
茫茫田野()好一派()的北国风光
巍巍群山()好一幅()的喜人图画
8.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练习
1.填空:
( )的寒风刮起来了,( )地刮了一个下午。()的雪花从天空中()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在()的大雪之中。
2.抄写生字词语。
3.辨字组词
瑞()冽()馒()分fen( )
端()列()慢()分fen( )
教学要点
学习第4、5自然段,知道课文之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总结全文学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听写第3节的第3、4句话(作业 本第6题)
二.学习第4、5段
1.默读课文第4、5段。思考:为什么老农笑了?
2.点击课件,欣赏雪景,理解“瑞雪”的含义。
板书:供水“雪”杀菌保暖
3.哪个词写出了老农喜悦的心情?理解“眉开眼笑”。
4.朗读训练。
5.出示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齐读第5段。面对大雪,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用“o”圈出动作的词。
7.朗读训练。
三.总结全文
1.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画面。这场雪不仅景美,而且对庄稼和人也有很多益处,所以我们叫它“瑞雪”。
2.引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一( )红日一( )雪白一( )喜人图画一( )风光
2.完成作业 本第5题和第7题.
三年级狮子和鹿语文教案篇十六
屏幕出现几个词语:雨后广场糟糕……糟糕!
学生活动:根据提示的词语,想象一段夏天里发生的故事。
[设计意图]先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大门,引起学习兴趣,如果有的学生读过这首诗歌,按照本诗的内容去讲故事,那也很好,顺势引导。
中国的作家冰心奶奶写了一首有趣的诗歌《雨后》。
1、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儿歌,自学不认识的.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强,特别是已经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非常高,因此,完全不必老师扶持,该放手时就放手。
师巡视参与,表扬查字典的学生、小组合作识字的学生和其他采取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启示,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更适合自己。
2、通过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字?给大家讲讲吧!
[操作方式]找同学当小老师,把自己学会的字讲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拨,有重点地指导几个比较难认的字。
3、勇闯朗读第一关,朗读要求:正确。
学生活动:自由参赛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读的特别好的同学往往会独立朗读,不太自信的同学可能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朗读,自由的朗读形式可调动每个学生的朗读兴趣。
[操作方式]学生互评时的标准围绕“准确”展开:读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落字。
1、喜欢读这首儿歌吗?为什么喜欢呀?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把诗歌读熟了,读流利了,就更喜欢了。
再闯第二关,朗读要求:流利。
屏幕出示儿歌,学生跟着读,老师也跟着读。
[操作方式]一节一节的出现,如果一遍读的不熟练,就再读一遍,第二遍要求大声朗读。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一段儿歌。
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的朗读。
2、闯入第三关,朗读要求:有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每小组选取其中的一段儿歌,合作表演小品,要求:生动有趣。小组表演哪一段,其他同学就朗读哪一段。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演把课文的情景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把雨后哥哥妹妹痛快的心情调动起来,再来朗读,更加有感染力。
刚才那么精彩的朗读,让许多同学都手舞足蹈,如果能背诵儿歌,相信你们一定表现的更棒!试试看吧!
学生活动:背诵儿歌,老师和学生一起试着背诵儿歌,互相鼓励。
如果在水中滑倒的是你,你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做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48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