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教案(通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6:39:03
七年级上教案(通用22篇)
时间:2023-12-05 16:39:03 小编:书香墨

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框架。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七年级上教案篇一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朗润酝酿卖弄嘹亮黄晕烘托静默舒活。

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朗润卖弄呼朋引伴黄晕舒活花枝招展。

掌握“酝酿”、“烘托”的语境,春。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涨藏。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细致地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春景图,展现了大地回春、动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第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首先,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真切。例如写春草,作者突出了春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如写春风,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点。总之,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春天,抓住了春的特征进行描写。

其次,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例如:“水涨起来了”。春水用“涨”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的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这些词语凝练形象,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文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句中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叠词的运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现力,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春》。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文中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如形容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的这三个比喻非常形象,不但细,而且亮,都是惹人喜爱的。这样的比喻非常贴切,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结尾部分连用了三个比喻,同时拟人,不仅比喻很巧妙,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生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诵读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法之一。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尤其适合这种方法。学生应当在预习中查字典词典,读准“预习提示”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勾画出描绘春天的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再读课文时,应在理解各部分内容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语音语调的处理方法。第一部分表达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朗读;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总之,通过诵读,可以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联想和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又一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揣摩的方法可以贯穿于学习课文的全过程。如学习“春草图”,想象自己来到了初春的田野、公园,与家人、亲友嬉戏追逐;学习“春花图”,想象或联想你到过的果园,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的景象;学习“春风图”“春雨图”,想象自己置身在江南的乡间、田野之中享受春风的温情,感受春雨的沐浴。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扩充文中描绘的意境,揣摩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体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将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感受力。

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因此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春》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落实三点:学习作者。

七年级上教案篇二

1、掌握和应用平衡膳食的要求,指导日常饮食。

2、了解青春期饮食习惯于健康的关系。

3、运用体育锻炼和调整饮食的办法来控制体重。

重点:了解科学合理膳食在成长中的重要性。

难点:设计一份合理的膳食食谱,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

情景导入:你是胖还是瘦,怎样衡量呢?你知道体重指数吗?根据下面的公式、和自己测量的数值计算一下自己的体重指数,看看自己的身体胖瘦!

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

引出课题

(一)平衡膳食与健康

1、你知道食物的分类吗?

2、一日三餐如何搭配呢?

具体要求:

食物多样,谷物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3、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要做到平衡膳食以外,还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三餐定时定量,保证吃好早餐,避免盲目节食

对初中生来说,三餐定时定量才能更有利于身体的发育和成长。早餐一定要摄入足够的谷物类食物以提供能量,避免因血糖浓度下降而导致大脑能量不足和注意力下降,降低学习效率。长期不吃早餐还会诱发消化道疾病,影响健康。

(2)吃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

(二)饮食、锻炼与控制体重

1、判断肥胖的标准

你的身体胖吗?

2、合理控制体重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阶段,如果超重或者肥胖,一般不采用禁食和饥饿疗法,更不能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的方法就是调整饮食和加强体育锻炼。

3、生活现场

你爱吃油炸食品吗?你知道这些吗

(三)你必须了解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的知识

1、调整饮食

(1)宜吃的食物

(2)少吃的食物

2、体育锻炼的方法

(1)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上下楼梯、跳绳、打球、游泳、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适当进行一些柔韧练习和力量练习。

(2)运动轻度:采用中等运动强度,建议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10~13次左右。

(3)运动时间:开始时可以少些,循序渐进得到每天60分钟或更长,每次在30分钟以上;也可以通过每天进行6次,每次10分钟的段时间积累。

七、布置作业

制定一份设计一份合理的膳食食谱

七年级上教案篇三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4、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二、过程

教师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

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七年级上教案篇四

1、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知道国界线的划分情况。

2、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情况,掌握主要的发达国家。

3、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国家和地区。

提问: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小的国家?最大俄罗斯,最小梵蒂冈。据图找出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记住他们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轮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国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个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区:格陵兰岛。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补充:国界线的划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经纬线等自然情况划分,有的根据语言、民族、总结等社会经济情况划分。如美国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鲁等。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

发展中国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国,印度。

强调:南北对话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北代表发达国家,南表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如亚洲的韩国,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等。这一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掌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轮廓等特征。

3、国际合作。

读课本,明确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技术,人才。

发达国家需要:资源,劳动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美国的纽约。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

补充:掌握世界主要组织的英文缩写,标志,主要职能等。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知识,重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奥林匹克等。

七年级上教案篇五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多媒体工具

导入新课: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

学习目标:

1、掌握青铜文明包括哪几个王朝。

2、掌握这一时期高超的青铜工艺和典型作品

3、知道夏、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4、懂得我国奴隶社会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

自学指导:

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4、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5、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新课学习: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特点之二:工艺精美

(多媒体展示,青铜器)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

农业发展表现:

判断题:青铜文明就是青铜器工艺高超。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奴隶社会及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来演绎奴隶的悲惨生活。

分角色表演:

场景一

学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师完成):奴隶一天的劳动开始了。

奴隶主:(不停吆喝)快起来!快起来!(打开奴隶枷锁)把地里的肥给我施了,才能吃饭。(随着“啪”一声鞭响,奴隶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隶身上)叫你快点,你不听!(呵斥)

奴隶:(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会儿)

奴隶主:快给我干活,想偷懒。(劈头盖脸一鞭子打下去)

奴隶:(眼睛被打中,捂着眼睛叫疼)

奴隶主:(骂骂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隶被一一带上枷锁,关了起来。

场景二

商人:快来买,快来买。这里有五个奴隶,三个大的,二个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隶。快来看呀,快来买。

奴隶主:(牵一匹马来,马上背着一束丝)这些奴隶值多少?

商人:不贵,两匹马。

奴隶主:太贵了,一匹马+一束丝,不行拉倒。

商人:好,爽快,成交。

旁白:奴隶主回到了家中。

奴隶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了,正好用来做贡品。

旁白:第二天祭祀开始。(奴隶主一一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

旁白:一个月以后,奴隶主死去。

奴隶主儿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两个奴隶活埋作陪葬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奴隶的悲惨生活的表现:

a)进行繁重的劳动

b)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随意转让和买卖

d)进行人牲和人殉

教师过渡: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教师总结: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但这些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奴隶们创造的。

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五课叫“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七年级上教案篇六

说明:

因为领导工作忙,忘记通知我们参加新教材培训。因为领导工作忙,学生的书没有到齐,我手里只有一本教材。好在现在能上网找些资料,否则真不知道还敢不敢进教室。原本1课时的内容,我用了3课时,尽量讲慢点,讲细点,避免重点的东西没有讲。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上新课,请大家把书翻到。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你们知道“中华”是什么意思吗?

生:1.中华就是中国。2.中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请大家把这段文字记在书上。在以后的课堂里,我们要记些东西,可以记在专门的课堂笔记本上,也可以记在书上。我主张大家还是记在自己的书上,免得几天以后,你的笔记本不知跑到那去了。书也会跑掉,不过这个可能性要小一点,希望你们能保存好你们的书,这里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将来初三复习时,你就不用到处求人找书了。

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

(没有别的东西可代替,只能板书了,胳膊都举疼了,不由得写的快了点,引来学生一片抗议。看着学生抄黑板上的字,检查了一下学生的情况,每班竟然有六、七个同学还没有领到书,和我一样穷。领导们真太忙了。)。

师:同学们能看懂这段文字吗?

生:看不懂。

(也有说部分看不懂,有位同学竟然来了句:“不知所云”。高材生。)。

师: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别是语言和哲学两项内容与历史的关联很大,同学们语言这一关一定要过,不能看完一段资料后“不知所云”。

“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意思是“教化”,说文化高,经济发达。在古代,“华”同“花”、“化”,(板书)“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认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围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亲被正教”接受先进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华,很自信,也很骄傲。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区,奇装异服,不知道孝敬长辈,友爱兄妹,不学无术,没有礼貌,也不能称为“中华”。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

现在,我们看导言,这部分概述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里面我们要记住那些内容呢?大家跟着我看书。找到:

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

约9000多年前,我国远古先民学会了耕种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

大家用笔把这些内容标出来。同学们都听过“四大文明古国”吗?你知道是那些吗?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板书)。

现在大家把书翻到第3页,我们来学习。

第1课中国远古从类(板书)。

一、人类的起源(板书)。

师: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那里来的吗?

生:从猿变来的。

师:很好。谁知道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类从那里来的?

生:女娲娘娘造的。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语文书上有。

师:大家可以看到:学科之间相通的。在语文课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历史知识。谁能为我们讲一下其他的人类起源的。

(七年级《语文》中选了袁珂先生《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关“女娲”的一篇。)。

1.神话传说(板书)。

(学生绝大多数知道上帝造人。但不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师:下面我为大家讲一讲有关人类起源的几个神话传说。我们就从文明古国讲起。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有: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传说在世界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就已存在,她创造了天地的一切,她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她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她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繁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是太阳流出来的眼泪。

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七表诗》中,描述在创世之前有一对神灵,阿斯普是男神,为淡水海洋,梯阿马特是女神,为咸水海洋。二神生下了众多神灵,后来神之间发生大决战,一方以梯阿马特为首,一方马尔都克为首,马尔都克是以梯阿马特的曾孙。马尔都克战胜梯阿马特,将她的身体一分为二造出天地,又用梯阿马特的主要支持者金古的血液造出人,并强迫人膜拜神。

古印度神话也认为太初只有水,但是水中并无神,而是出现一个金蛋,孵出梵天大神,梵天以两半蛋壳创造天地,然后从其身体的各个部位诞生万物。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世界历史中学到。

还有其他文明中人类起源的传说,比如:

大家都熟悉的上帝造人。这是源传于犹太人中的故事,《圣经》里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她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这有点和中国女娲抟土造人类似。

还有希腊神话,今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大家看了吗?古希腊的神话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将来学习世界历史时,再给大家讲,现在我们听听古希腊人是怎么说人类起源的:众神之中的普罗米修斯和弟弟厄庇墨透斯合力塑造人和赋予人和其它所有动物以生本领。普罗米修斯用土和水揉成了泥,照着神的模样捏出了人,他使人呈站立的姿势,厄庇墨透斯将勇敢、力气、快速、伶俐等天赋分别赐予各种动物。厄庇墨透斯慷慨地把各种天资赠予各种动物,到最后竟没有剩下甚么象样的天赋能给最崇高的被造物人类。于是普罗米修斯升到天上,在太阳神马车里点燃了一只火把,将火送到地上来。奥运会传递火炬据说就是从这来的。

日耳曼神话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它说有一天,天神欧丁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还有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某个印第安人部落认为神用一只在原始海洋上游泳的鸭子的蹼足上粘着的泥土造出大地和生物;而西非某个部落则认为世界是在蚂蚁的排泄物中产生的。

生:没知识,没科学,没文化。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它也说明当时的人类缺少交流,没有交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还说明人类是渴望了解自己是从哪来的,还说明人类是充满幻想的,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的起源想到了各种的可能性,在不断的错误中最终找到科学的答案。我们对未来也有许多幻想,有的也许只能是“梦”,但在众多的“梦”中,说不定那个“美梦”就会“成真”。

同学们,我们怎样评价这些神话和传说呢?现在,请把课本翻到第15页,将这段文字标出来:

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尽管有后人夸张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实也还需要考古证实,但必定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会组织发展情境的历史记忆。因此传说多少能帮助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以上用1课时)。

2.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失败,没有学生知道,一脸的茫然。)。

上一课,我们在教材上标出了一段文字,大家还记得吗?

(终于想起来了,有学生翻到第15页,知道我要问的问题。)。

生:1.我们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2.我们发现了人类化石。3.我们找到了元谋人、北京人。

师:大家看教材是怎么叙述这段文字的?

生:科学研究。

师: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精神。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下面这段文字请大家记不来。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重事实,重证据,重逻辑,不以主观好恶任意歪曲事实,改变事实,取舍事实,普及剪裁事实,属于所谓“求真”的范畴。――《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板书)。

大家要认真领会这段话的含义。科学精神渗透在我们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各种专业知识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现在同学们看教材中的插图《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知道人类距今至少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了。人类的体质在不断的变化中。现在大家把书翻到第4页:

二、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板书)。

师:“原始”是什么意思?“原”指原来,“始”指开始。“原始”是指开始的,古老的,未经开发的。“原始人类”就是说最早的人类。现在请把书翻到第7页,看插图《我国境内重要的原始人类化石和遗址分布图》。

图中有北京人、山顶洞人、丁村人、元谋人等,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某个地方的人一样不一样呢?比如:“北京人”,可不可以指现在的北京人?显然不能,这里的“北京人”是指生活在北京的一些原始人类。

通过这个图我们能得到有关中国原始人类的哪些信息呢?分布广,许多地方都有原始先民们生活的遗迹。

在这幅图里大家至少要注意三种人:

1.元谋人(板书)。

2.北京人(板书)。

3.和县人(板书)。

请大家在图中找到他们的位置。我们为什么要注意他们呢?这是有原因的,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我说的这两句话请大家在教材第4页找到并标出来。

这里要注意:我们以后要掌握的一些历史知识,主要是最多、最早、最大、最什么什么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记住一些有代表性,有标志性的事件、人物。并以他们为例,了解人类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特点。

为什么要了解“和县人”呢?它有什么代表性呢?请大家记在书上:我省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板书)1980~1981年发现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石灰岩洞穴中。和县人化石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和其他化石。头盖骨属一男性青年个体。除颅底缺失较多外,脑颅的绝大部分都保存下来。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和县人头骨在总的形态上和北京人的较为相似,但又有一些较进步的特征。

现在,大家想一想,我们讲某种人,主要的依据是什么?

原始人类的遗迹,即原始人类的化石和其他的生活痕迹。这里我要指出:在上一次的作业中,有的同学说历史就是书上记载的事。这句话是错的。历史是过去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书上没有记载,也是历史。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书,或者说文字是主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我们还可能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资料等方式了解历史。

生:使用火。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回答的有:元谋哪个地方有人;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元谋人使用石器;)。

生:雷电、火山、陨石、物体自燃。

师:我们刚才讲了科学精神,重事实,重证据,重逻辑。我们在考察历史时,证据要充分。“炭屑和烧骨”,可能是某种天然火的杰作,也可能是人类利用天然火的痕迹,甚至有可能是人工取火,那种可能是真的,我们要用证据来说话,当证据不足时,我们只能说:元谋人可能使用火(板书)。

(第3课时)。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已经讲了人类的起源及中国原始人类,讲了元谋人,和县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三、北京人的生活。

1.时间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

2.地点北京西郊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里。

3.体质能够直立行走,双臂运用自如,头部保留着不少猿人的特征。

4.生活采集和狩猎,旧石器时代,使用火。

(右边各项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指导学生了解贾兰坡、裴文中两位考古学家。对照第5页的图《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胸像》,讲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解释“旧石器时代”:

使用火的好处:火是人类第一次掌握的自然力。

(向学生提出了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个同学说到了“人定胜天”,“天人和一”等词。不知如何说明这个问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各班回答情况比较正常,但也有几个例外。

1.时间五班,我刚写完时间,有个同学就说出170万年。全班同学大笑,我想是没有看清题目,提出认真阅读教材,看清题目的要求。

2.地点五班,回答地点时,把“龙骨山洞穴”读成“龙骨-山洞-穴”。

3.体质这个问题回答的不太好,几个班的同学把整段的内容都读了出来。也有的同学只是读了头部保留的猿人的特征: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猴。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思考与讨论”及“想象”。布置作业“北京人的一天”。

后记:

1.用三课时上完一节,这是第一次,感觉是特别的累,有点儿力不从心,无从着力,完全没有以前上课的从容。

2.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课堂有点儿乱,六班整体尚可,二班、五班部分同学乘机起哄。我虽训了几个同学,但语言的力度显然不够。二班的一位男同学,竟然把上衣扣子全部解开,把那并不健美的胸肌展示出来。还是二班,少了一个人,一问,竟然是大名鼎鼎。(去年的初一学生,半个多学期没有到校上课,理由是期中考试没考好,班主任竟敢点名批评他。在提出要教训班主任,吓得班主任只好辞职后,教室里也难见到他了。却时常能看到他的母亲到学校吵闹。没想到竟留在初一了,恰巧又带他的课。苦啊!)真不愧他的“英名”,开学才一周多,又不见了。可怜我,对他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却难识庐山真面目。

3.教师用书终于发了下来,也许后面的课能轻松一点。

七年级上教案篇七

一、教学目标: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4.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重难点,关键:

重点:体验比较的过程,获得比较的不同方法.。

难点:理解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

1.比大小,多少。

师:今天小明的妈妈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桌子上摆了什么?(学生回答)。

(1)说一说,3块蛋糕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西瓜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哪杯装得最多?哪杯最少?(引导学生观察杯子的粗细,学会推理)。

小结:几个不同大小的物体比较,最大和最小的,都只有一个.

(3)两瓶饮料,哪个装得多?

(二)联系生活比较。

师伸出一只手,让小朋友也伸出自己的手.

师:比比你们的手和老师的手,哪个大,哪个小?

生: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

师:谁比谁的大?谁比谁的小?(学生回答略)。

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找出两种物体来比一比大小.

师:比较大小的时候,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出来,比较多少时,小朋友一般要数一数再比较.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铅笔多,谁的铅笔少.

(三)练一练。

1.p19第1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

本题是3个物品之间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强调最大、最小都只有一个。

3.第3题。

通过观察交流,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4、第4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用自己的语言编个短故事.

(2)学生在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编的故事提出数学问题:。

爸爸,妈妈,谁喝得多?(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为什么爸爸,妈妈喝得不一样,谁比较渴?为什么呢?

5.练一练第5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

七年级上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上教案篇九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设计基点;以科研课题为行动引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小组团结协作,去绘制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可以说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规律,方便学生理解记忆。这节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进行的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而空间思维又是地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又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常用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有很强的实用性。

知识掌握上,学生们已经在地形图的第一节课时了解了有关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陆地上的五种地形。心理上,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生理上,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结合我校的十五重大科研课题“实施新课程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我们地理组的子课题“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关于课外信息充实地理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性研究”,本节课切实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是个引领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2)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出问题: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伴随着优美的风景图片,我满怀激情的导入,千姿百态的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就是地形图,为了深刻的理解等高线地形图,课前,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了山体模型,进入模型展示环节:(模型是学生们课前制作的,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然后教师拿出教具模型,明确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二)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尝试探究:

1、等高线:

将立体的山体转化到平面上,转化的关键点是等高线。何为等高线?”先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为下一步学生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作好了铺垫。拉开了动手实践的序幕,师生交流后利用多媒体形象动画演示。

2、探究活动:将一座山体上特殊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绘制出了这座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怎样能够准确科学地将立体山体上的等高线转化到平面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高线绘制活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多种感官结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小组活动时,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在学生完成的作品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张到三张等高线地形图的示意图画到黑板上,为总结规律作准备。

(三)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上升高度:

1、明确等高线绘制原理:动画演示。结合实际,比方说我们在绘制泰山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时,不能把泰山切割,做几个切面。这只是绘制的原理。好像是把山切割一样。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

2、师生互动,学生到黑板前讲解,教师因势利导用彩色粉笔标注出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并利用多媒体课件降低知识难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地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

3、分层设色地形图: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带有色彩的等高线地形图。为什么要画颜色呢?在学生讲解中自然过渡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强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并出示两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片,增加感性认识。

(四)应用规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问题的设置上注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梯度训练题。

1、基础题:判断山脊、山谷等基本特点。

2、开放题:学校欲在七年级举行一次越野比赛,请选定我班的登山路线?

(五)收获体会,深情祝福,结束本课:

(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出示一张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本节课同学们用灵巧的双手,缜密的思考揭开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神秘面纱,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科学的求知永无止境,让我们满怀探索的豪情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知识高峰。”激励学生,从课上延伸到课下。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

学生作品展示。

本节课,力争用全新的理念设计教学,将课外信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充分,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三者有机结合,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荣誉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创新品质,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七年级上教案篇十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1课时。

新授课。

综合启发式教学。

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七年级上教案篇十一

1.我们渴望拥有健美的身躯、充实的大脑,渴望自由、渴望飞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面对青春,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憧憬,形成不同的理想,规划青春路径,思考自己如何走过青春之路。青春的探索不会停止。

3.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我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4.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成长的足迹,印记着我们克服隋性、抵制诱惑、战胜自我的努力。相信自己,勇敢尝试,不断进步,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

5.激荡的青春活力,自信的青春热情,自强的青春态度,会给我们飞翔的翅膀,助力青春成长!

6.自信的.人有什么表现?

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

7.自信有什么作用?

自信能够展现优势与才华,激发潜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8.自强有哪些重要内容?

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自强的重要内容。

9.如何做到自强?

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持久的坚持。

七年级上教案篇十二

本课内容为音乐七年级下册一课时。《黄河颂》、《走进新时代》是两首中国的颂歌。

《黄河颂》,男高音独唱,《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三段体结构。曲调由悠扬抒情发展为宽广、激昂,热情地歌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祖国的悠久历史,以及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

《走进新时代》是一首现代作品曲调优美、深情,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

1、所教学生为九江市修水县大桥镇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表现欲望较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2、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热情很高,参与合作意识很强。

3、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制打击乐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个别学生缺乏自信,在歌唱时不敢张口大声歌唱,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信。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颂歌这种音乐作品体裁,能简叙颂歌体裁的概念,掌握颂歌题材的特点和颂歌的类型,并能够通过听赏辨别出颂歌的歌颂对象及演唱形式。

在听赏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在演唱颂歌中获得音乐的体验,鼓励学生在听赏中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在听赏颂歌之后,按小组进行合作与探究、知识抢答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欣赏中去思考,在思考中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重点:在听赏中感受颂歌的特点和歌颂的对象。

难点:在美育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感染和熏陶。

一、创设情境,感受音乐

(一)情景开课:背景播放《黄河颂》的音乐,学生进入教室。

(二)赏前谈话: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一种艺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由于艺术实践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体裁和样式。今天,我将给同学们介绍众多音乐体裁中的一种声乐体裁――颂歌。

(三)音乐小博士

颂歌是音乐作品的一种体裁。歌颂和赞美祖国、人民、英雄人物、壮美的山河及一切美好事物的音乐作品都属于颂歌的范畴。

(四)过渡导入:现在我们来听赏几首颂歌,请同学们在听赏的同时,注意这些歌曲的演唱形式、歌曲情绪和歌颂对象。

1、《黄河颂》

听赏:作品听赏完后学生自由谈。

小结:《黄河颂》是一首男高音独唱歌曲,旋律由开头的悠扬抒情发展为深沉、宽广、激昂,热情、自豪地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及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

2、《走进新时代》

听赏完全曲,让学生一起说出答案。

小结:这是一首现代作品曲调优美、深情,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

(五)知识小结:

颂歌的特点:节奏平稳,速度稍慢,旋律庄严、宏伟、亲切、热情。

颂歌的类型:

a、速度稍慢,旋律悠扬宽广,具有庄严宏伟气势,如《黄河颂》。

七年级上教案篇十三

2.主要的矿产资源。

经济特点。

南非教学课件。

(导入)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们一提到世界上贫困国家最多的大陆,同学们都会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它的经济在非洲大陆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唯一富裕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非。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提问)1.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什么位置?该国的国名同它的位置有没有联系?

2.该国面临哪些海洋?

(简要总结)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三面临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2.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过南非的南部海区?

(引导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好望角)。

(讲解)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区是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间的最近通道,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是沟通东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经过的船只多于10万吨级,西欧1/4的食品、美国1/5的食品均需靠经过此线而获得。同时大型和超大型油轮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绕道好望角。这为南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条件。

(课件展示)好望角。

(简要讲解)。

(课件展示)开普敦。

(引导学生读图)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

(课件展示)南非矿产在世界地位统计表。

(提问)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都由哪些?

2.储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矿产是哪些?

(讲解)南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黄金占世界的39%,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国”。

(提问)南非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

(引导学生讨论)。

(总结)利用丰富矿产发展以矿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工业,成为世界重要的矿产出口国和先进的工矿业国。

(课件展示)南非的矿产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约翰内斯堡。

(讲解)南非最大的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中心。

(承转)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该大陆最富裕的国家,被誉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在国家上的声誉却很不好,那时我国与南非也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原因在与当时的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抵制。

(课件展示)南非人种统计图。

(提问)南非的主要人种有哪些?

(讲解)南非的长期统治者是白种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在南非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斗争才被废除的。

(课件展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

(讲解)曼德拉的事迹。

(设问)我们能够从曼德拉从囚犯到总统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第三节南非。

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

南非最大港——开普敦。

2.矿产丰富,经济发达。

(1)主要矿产。

(2)经济特征。

3.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七年级上教案篇十四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学习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习生物学?

七年级上教案篇十五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导法和讲授法

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七年级上教案篇十六

1、学唱河北民歌《小放牛》。

2、欣赏京剧版本、任桂珍民歌版的《小放牛》。

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河北民歌《小放牛》。

1、八分休止符。

2、切分音的准确处理。

1、通过学唱这首歌曲,使学生初步了解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

2、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小放牛》是民间歌舞剧《小放牛》中的一段男女对唱。剧中小姑娘问路,俏皮的小牧童故意刁难,要姑娘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的对起歌来。这首河北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二四拍,一段体,五声徵调式,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换头合尾与同头换尾)。音调明快流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中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显得诙谐、活泼。旋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流畅、一气呵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河北民歌。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鞭。

一、欣赏河北另一版本的《小放牛》。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1)请同学们听听它唱了什么内容?你可以从中挑选你印象最深刻的来说(赵州桥)?(2)歌词有什么特点?(一问一答式)

二、赵州桥的介绍和传说。

(1)同学们,歌中唱到的赵州桥你们听说过吗?有谁能把你所知道的和我们分享一下?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进一步的了解它!(播放视频)

(2)这么坚固的桥,到底是谁造的呢?真的是歌中所唱的鲁班吗?不是。其实是隋朝的李春所修,歌中提起的“鲁班、圣人、张果老、柴王爷”都是传说。都是为了突出赵州桥的伟大而神化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鲁班造桥、神仙相试”的传说吧!(放视频)

三、学唱歌曲《小放牛》。

刚才我们听的是河北流传最广的民歌《小放牛》,他轻松活泼的曲调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唱“赵州桥”的这一段,最是经典,它已成为了河北省的招牌歌曲,就像我们江苏民歌茉莉花一样,家喻户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

1、初听歌曲:说说它的演唱形式和节拍?(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二四拍)强弱规律

同学们的耳朵挺灵的,歌中大部分采用了独唱的形式,最后也用到了齐唱,从听觉上当你仔细聆听时,你会发现有两个小朋友在唱,第一段在问,第二段在答,我们再来听听看,你能分辨出来吗?这个由二个人唱一问一答的形式就叫对唱。

2、出示歌谱:说说演唱顺序。

听一听,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第四乐句)

3、师带学生认识歌谱上的音(谁认得快就来当小老师指谱)。

4、认识八分音符,切分节奏。

音已经认识了,如果我们再加上节奏就能唱出歌谱的旋律了。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音乐符号“7”是什么?(八分休止符)他有什么作用?(休止半拍)这种前后都是八分音符,中间四分音符的节奏叫切分节奏,中间一个音唱强一些叫切分音,跟老师一起唱一唱歌谱,八分音符处我们打个响舌,听!(师范唱、生学)

5、跟琴两小节模唱歌谱(请一名学生指谱)。

6、加进歌词演唱。

(1)跟琴唱第一段歌词第一遍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第二遍注意:强弱。

(2)下面听老师把第二段的结尾唱一下,与第一段有何不同?(最后一句提高八度)标记一下,并跟师模唱最后一句歌谱及歌词。

(3)跟琴唱第二段歌词。

7、分角色演唱。

(1)跟琴师问,生答(模仿老师的声音、轻快的.突出强弱)。

(2)跟原伴奏男生问、女生答、最后反复处齐。

四、欣赏京剧《小放牛》。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歌曲《小放牛》,很早以前就被引用到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中。剧中小姑娘问路,俏皮的小牧童故意刁难,要姑娘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的对起歌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这段载歌载舞的戏曲片段,请同学们来欣赏。欣赏时想一想:

(1)这个戏曲片段属于我国的什么剧种?

(2)请你跟着剧中的唱腔唱一唱、做一做!男孩模仿牧童,女孩模仿小姑娘!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民歌博大精深,表现方式丰富多彩,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相信民歌永远会陪伴我们,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让我们在《小放牛》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

七年级上教案篇十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j)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七年级上教案篇十八

(一)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乃至阿拉伯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二)聆听《喀什的春天》、《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褐色的鹅》及《新疆之春》,能够感受、体验热瓦甫弹唱、十二木卡姆、冬布拉弹唱及小提琴齐奏的音乐情绪及艺术特征,能够认识并辨别胡西塔尔、手鼓等乐器的音乐。

(三)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这首歌。

二教材分析。

(一)《喀什的春天》。

1、《喀什的春天》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它采用比兴的手法写成歌词,采用变化重复的方法形成旋律,采用分节歌及热瓦甫弹唱的形式表现音乐,从而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赞美家乡、颂扬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思想感情表现得热情洋溢、淋漓尽致。

2、“热瓦甫”是一种弹拨乐器。这种乐器被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人民广泛使用,流行地区颇为广泛。因乐器的形制、流行地区及定弦方法之不同,通常又分为喀什热瓦甫、乌孜别克热瓦甫和多朗热瓦甫等种类。

热瓦甫常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

3、在我国音乐史上,新疆音乐有着辉煌的成就,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早在隋、唐时期,在宫廷宴乐的十部乐中就有源于新疆的“龟兹乐”、“疏勒乐”和“高昌乐”存在。在那时,新疆地区的一些音乐家都曾到中原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这不仅对新疆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是对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

1、木卡姆是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聚居地区的一种具有统一调式体系的,以歌、舞、乐组合而成的传统古典大曲。它多用于民间的习俗节日、喜庆婚礼和娱乐晚会等场合。其歌词多反映爱情生活、痛恨黑暗势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容。

2、“胡西塔尔”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它是根据久失传的古乐器“艾西塔尔”改革研制成功的。维吾尔语中,“胡西塔尔”是“欢喜琴”的意思。这种乐器的音乐柔和,常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

3、“手鼓”是汉族人民对新疆一种打击乐器的俗称。它的原名是“达卜”,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地区。由于民族的不同,他们所使用的手鼓在形制上、演奏方法上都有差别。维吾尔族手鼓在框内周边都缀有小铁环,且有大小两种。大手鼓主要用于乐队和舞蹈伴奏,小手鼓用于木卡姆乐队。塔吉克族手鼓的鼓框较深,内框不缀小铁环,有的却装有三对小钹。通常,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都由男子敲击手鼓,而塔吉克族几乎全由妇女演奏。由于携带方便,它不仅在一般场合可以使用,就是骑在马上或骆驼上也能用来自娱。

(三)《褐色的鹅》。

1、哈萨克族人民一直把天鹅视为吉祥的动物。因此,在哈萨克民歌中歌唱天鹅的内容就比较多。《褐色的鹅》是一首冬布拉弹唱。它借用天鹅自由飞翔、凌波戏水、高唱赞美之歌的形象,抒发哈萨克人民歌唱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思想感情。

2、“冬布拉弹唱”是哈萨克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唱者多自弹自唱,用冬布拉伴奏。从音乐上看,它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歌唱性的弹唱。其唱词固定,旋律悠扬、宽广。其二是说唱性的弹唱。其唱词往往由演唱者即兴编唱:其旋律多是简洁、明快的。由于冬布拉的弹奏方法基本上是弹、挑,故而经常运用一弹一挑、一弹两挑、两弹一挑的方法为歌曲伴奏,从而形成冬布拉弹唱艺术在节奏上的特征——以3/8拍为主的混合拍子。

(四)《新疆之春》《新疆之春》作于1956年。乐曲采用维吾尔音乐风格的音乐语言,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欢欣鼓舞的乐观情绪。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乐思奔放流畅。这首乐曲除有独奏的形式外,还有小提琴重奏、齐奏等多种形式。

(五)《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是王洛宾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头。这首词虽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地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时光。歌曲的旋律采用重复、变化重复及衍化动机的手法写成。整个歌曲给人以亲切、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感受。

第1课。

《喀什的春天》、《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褐色的鹅》及《新疆之春》。

一、对欣赏作品要完整地聆听,以便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整体性的印象。

二、初听音乐前,最好给学生设置一些引导性的或启发性的问题,以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聆听。如:

三、复听音乐时,要有目的地探索音乐要素、音乐风格、音乐文化方面的问题。如:

(1)《喀什的春天》的旋律,在乐句的节奏上往往是前紧后松的,构成旋律的方法多用同音重复和级进,句尾比较悠长。在调式上具有波斯——阿拉伯音乐的风格特征。演唱形式属于热瓦甫弹唱一类。

(2)《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慢板部分与快板部分,在音乐情绪上不同的原因;在音乐风格上与汉族音乐不同的地方。探索中应从节奏、旋律、音色、调式、速度、力度、表演形式等要素上寻找根据。

(3)《褐色的鹅》可探索歌曲显现出来的混合拍子现象及其旋律特征。也可将冬布拉、热瓦甫两种乐器的音色加以对比。

(4)应该对《新疆之春》的结构形式进行探索。还应探索每部分音乐的情绪特征及其表现方法。细致些,可探索音乐的第二部分之转调现象。

四、聆听过程中要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引导学生补足乐谱中的旋律线;判断乐器音色;边聆听边做律动。

第2课时。

学唱《青春舞曲》。

一、学唱前应让学生聆听教师的范唱或录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学唱过程中应侧重于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应要求学生用适当的歌唱方法及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二)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背唱其中的一段歌词,并能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三)能够感受、体验《桑塔。露琪亚》、《伏尔加船夫曲》、《伦敦德里小调》及《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的音乐情绪及风格;分辨男高音、男低音、小提琴、西班牙吉他的音色,初步了解有关吉他的音乐知识。

(四)能够参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能为聆听到的音乐画旋律线或图形谱。

二、教材分析。

(一)《桑塔。露琪亚》。

1、《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又称“那坡里”)的一首著名船歌。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创作而成的。

歌词将夏夜的美丽景色展示在人们面前。它使人陶醉,令人难以忘怀。歌曲为c大调、3/8拍,中速稍快,由两个乐段构成。歌曲的旋律优美而流畅,钢琴的伴奏模仿着吉他的风格,再加上词曲间有机的结合,给人以无比美好的艺术享受。三位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演唱,为这首歌大大增色。可谓是雅俗共赏的、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

2、船歌。

船歌这种音乐体裁的产生与发展,与威尼斯的游览船——贡都拉——有重要的关系。贡都拉的船身狭长,首尾均都翘起,适宜在狭窄的水巷中航行。这种船体多漆成黑色。艄公喜欢穿黑白相间的服装,关上戴有红色帽箍的草帽,用单桨划船。船家都喜欢唱当地的民歌,这就是威尼斯船歌。这种歌曲的特点是:多采用3/8拍、6/8拍或12/8拍,给人以摇晃的感觉。其情绪色彩也多是开朗、豪放、热情洋溢的。

3、帕瓦罗蒂(1935——)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其音色晶莹、明亮、富有穿透力。

4、多明戈(1941——)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其音色丰满华丽、坚强有力。

5、卡雷拉斯(1946——)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其音色流畅抒情、清峻柔美。

(二)《伏尔加船夫曲》。

1、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一条河流。俄罗斯人民称它为“母亲河”。这是因为伏尔加河流域自然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两岸人民勤劳勇敢,并且建立起自己生活的家园,创造了优秀的俄罗斯文化的原故。所以,他们对伏尔加河的感情就像对母亲的感情一样。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它的速度徐缓,旋律朴实,为b小调调性,适合男低音演唱。《伏尔加船夫曲》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因此,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

2、夏里亚宾(1873——1938)俄国男低音歌唱家。

(三)《伦敦德里小调》。

伦敦德里又名“德里”,是爱尔兰岛北部的一个小城。

《伦敦德里小调》又名《伦敦德里之歌》或《爱尔兰民歌》。它是根据流传在伦敦德里的一首古老民歌《向库库列因告别》改编而成的。原曲采用单二部曲式写成,大调式、4/4拍。其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见课本旋律线图)。其旋律纯朴动人,充满了温柔平和的气氛。其第二乐段也由两个乐句组成(见课本旋律线图下两行)。其旋律显得高昂、色彩较为明亮、带有明显的颂扬性。整个音乐充满了热爱生活以及憧憬未来的美好感情。

小提琴曲将原曲在高低音分别呈现一遍,然后加以变化后重复,最后回到原来的情绪上结束全曲。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小提琴歌唱性强的优势,因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1、中世纪时,由阿拉伯及北非侵入西班牙的摩尔人,在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纳达城建立了格拉纳达王国。摩尔人在格拉纳达山丘上盖起了阿尔罕布拉宫。在这座中世纪的宫殿里,珍藏着闻名于世的壁画——这是古代伊斯兰文化的宝贵遗产。15世纪时,西班牙人开展复国运动,摩尔统治者被赶出了西班牙。但是,格拉纳达王国的遗址及阿尔罕布拉宫中珍藏的壁画却成为后世旅游的胜地和观光的对象。

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塔雷加(1852——1909)曾到阿尔罕布拉宫游览。他对那古老的宫殿建筑和华丽的壁画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而在1896年创作了《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这首传世之作。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的结构形式是:a+b+尾声(即单二部曲式带尾声)。

2、吉他。中世纪时,摩尔人将一种拨弦乐器传入西班牙。随后,逐步定型为今天的西班牙吉他(简称吉他)。与它同类的乐器还有意大利吉他、班杜里亚琴、西滕琴、班卓琴、夏威夷吉他(横置在膝上演奏的吉他。用金属按弦器代替手指按弦,并在琴弦上滑动奏出旋律)。

第1课。

学唱《桑塔.露琪亚》。

一、要把唱好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以下手段:

(1)聆听帕瓦罗蒂、多明戈及卡雷拉斯的演唱录音。也可以聆听我国歌唱家的演唱录音。目的是激发起学生的歌唱兴趣,并为学生体验与掌握歌曲的风格、进一步分析认识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做好准备。

(2)歌曲中的变化音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些困难,可以采用先直接唱歌词,尔后再唱歌谱的方法或伴随琴声歌唱的方法予以解决。但切忌脱离艺术表现的专业性技能训练将学生束缚住。

演唱中要有一些摇荡的律动感。必要时,可鼓励学生将身体随着歌曲的节拍自然地活动起来。

(3)要求学生背唱歌词,至少要背唱一段。条件允许的话,可用英文演唱歌曲。

(4)要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演唱形式并试验其演唱效果。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本歌有联系的相关文化。如:船歌、意大利的地理情况、威尼斯水城、贡都拉船、著名歌唱家及斯卡拉蒂歌剧院等。其中,有的内容可由学生在课上或在课下进行交流。

第2课。

《伏尔加船夫曲》。

一、对作品应完整地聆听,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整体留有深刻的印象。

二、要抓住以下重点:歌曲的主要艺术特点(如:力度层次的演变特点、劳动号子式的固定音型、男低音的音色„„),歌曲的主题思想(踏平世上的不平路)。

聆听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完整地聆听、复听。

(2)聆听中,随着录音之力度变化,要求学生用劳动号子式的因定音型伴唱。

(3)参照列宾的油画,讨论歌曲的内容。

(4)利用歌曲片段引导学生做即兴表演。

第3课。

《伦敦德里小调》《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一、对每个作品都应完整地聆听,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整体留有深刻的印象。

二、聆听《伦敦德里小调》时,可先唱一唱原曲。在此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分析讨论其结构形式,高潮在哪里,最富激情的乐句是哪一句,为聆听完整的乐曲打下基础。

在聆听全曲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原曲重复了几遍;每次出现时音乐的表现方式如何。(是哪个音区?是单旋律还是有和音?是连音奏法还是有断奏?)。

三、聆听《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聆听全曲,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音乐情绪、乐曲结构等。其中,应注意两段旋律呈现的次数,尾声与前两段旋律有什么联系,演奏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轮指奏法、分解和弦伴奏)。

(3)引导学生检索、讨论有关吉他的文化知识。

人音版第13册《行进中的歌》教案。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3册第四单元。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对进行曲音乐的特点和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愿意总结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振奋精神,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生活。

2、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能运用进行曲的知识分析所欣赏进行曲音乐的主要特点、它们所适用的演出场及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对进行曲的兴趣,让学生用参与体验的形式,使学生感受进行曲是一种用于队列行进的音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铜管乐乐器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学生伴着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音乐,有秩序地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导入课题。

生:《运动员进行曲》。

师:对了,相信大家对这首曲子非常熟悉了。大家能不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啊?

生:运动员可以踏着乐曲的节拍行进。很有士气„„。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感受进行曲的风采。

二、新课讲授。

1、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欣赏一遍)。

师:同学们听得非常投入,在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头脑中会出现哪些画面?

生:士兵在操练,大阅兵。

师:乐曲的音乐情绪时怎样的?

生回答,师总结:由三部分组成;铜管乐演奏。

(2)师:这么好听的一首曲子有谁来创作的呢?我们来了解词曲作者。

(出示课件)。

a.《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

原为《八路军进行曲》,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将其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b.郑律成(1918-1976)中国籍朝鲜作曲家。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有300多首各类不同形式的作品,其中《延安颂》、《延水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们多么幸福》及歌剧《望夫云》等都是著名的作品。他的音乐充满激情,旋律朴实流畅,深受中朝人民喜爱。(3)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随音乐哼唱模拟行进步伐。

2、欣赏《婚礼进行曲》。

(1)第一遍欣赏。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首乐曲你在哪里听到过?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多媒体播放)。

生:婚礼进行曲,在参加亲戚的婚礼时听过;给人一种神圣、庄严、幸福的感觉。

师: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师介绍管风琴,出示管风琴图片。

师:这首曲子本是为一部传奇歌剧《罗恩格林》写的一首混声四部合唱。《罗恩格林》讲述了一段美丽浪漫的故事(出示课件)(略)。

除了这首进行曲外还有一首门德尔松写的《婚礼进行曲》(播放音乐片段)。

人们习惯把瓦格纳的这首作为新人入场时举行婚礼的庆典音乐;把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作为新人进入洞房时的音乐。

师:同学们谁来模仿一下新人入场时的场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这欢乐和幸福的氛围。

(2)随着音乐响起,一对新人缓缓走来,那一刻神圣,纯洁,幸福弥漫整个课堂。

(表演完毕)。

(3)师引导生总结《婚礼进行曲》的特点。

(出示课件)总结:速度一般较快,表现欢乐的气氛。

3、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

(1)师:老师哼唱一段旋律,看大家熟悉不熟悉?(师用“啦”哼唱乐曲的引子和第一部分a段主题)。

生:似曾相识,在大型音乐会上听过,一些庆典活动时演奏过„„。

师:下面我们来聆听《拉德斯基进行曲》,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乐曲描述的什么呢?音乐风格是什么?(播放音乐)。

音乐结束同学们交流所想。

生:威武的,欢腾的,检阅士兵时的场面;轻松的、欢乐的音乐风格。

师:(出示课件)《拉德斯基进行曲》是由“老约翰。斯特劳斯”所创作。他被称为“圆舞曲之父”,而他的儿子“小约翰。斯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这首《拉德斯基进行曲》是老约翰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但当约翰父子得知将军是个反动军阀,他们就不愿再演奏这首曲子。但脍炙人口的旋律及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广泛的进行曲。

(2)师:每一首歌曲、乐曲都有最具典型性的一个段落。那么《拉德斯基进行曲》也有让人们一下就记住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尝试着用“啦”哼唱乐曲的主旋律,我们边唱边拍手伴奏。

师生一起拍手唱主旋律。

(3)师:这么一段经典的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呢?数一数。让我们来观看现场演出视频,感受现场演出的热烈气氛。(播放音乐视频)。

同学们边听边跟着音乐一起律动。

师:这首作品的艺术成就是非凡的,在每年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中总是作为压。

轴曲目出现,作为与观众互动的一首作品,可见它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

(4)(出示课件)总结:轻松,诙谐的音乐风格,塑造了英雄威武的形象。

三、拓展作品欣赏。

师:下面我们欣赏《葬礼进行曲》片段,感受他的音乐情绪。

生:沉重的,庄严肃穆的师:进行曲的在生活中有广泛的作用,不同类型的进行曲有不同的音乐特点,适合不同的场合。

四、师生总结进行曲定义、特点、类型。

(出示课件)。

进行曲:原为军队中用来统一行进步伐、表现雄壮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音乐。

进行曲特点:节奏清晰,结构方整,常用偶拍子。

五、课堂小结。

(出示课件)。

《解放军进行曲》(速度中速)步伐有力。

《婚礼进行曲》(速度为稍快的中板)步伐欢快。

《葬礼进行曲》(速度为慢板)步伐沉重。

《拉德茨基进行曲》(速度稍快)轻松诙谐。

师:(小结)现在的进行曲的音乐题材被广泛应用,像好多好听又有趣的进行曲比如:《欢迎进行曲》《颁奖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猪八戒进行曲》等等很受人们欢迎,大家课下去上网查一查、听一听其他进行曲的音乐,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进行曲的用途。

六、在合唱版《拉德斯基进行曲》中结束本课。

七年级上教案篇十九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设疑导入

你们了解他吗?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二、读出气韵

这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第几次接触文言文?你们知道要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读出气韵,读懂人物,读出智慧。下面就请同学们摇头晃脑地,不受约束地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派一个代表吧。(指名朗读,正音)(要读出韵味,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咱们进一步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全班齐读。

三、读出智慧

1.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多。

2.指名背诵,追问:

(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七则分别是讲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品行的)

3.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启迪,也可以联想曾有的经历。

四、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五、作业:

1、背诵五则

2、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七年级上教案篇二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七年级上教案篇二十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

-->

-->

-->

-->

-->

-->

七年级上教案篇二十二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讲解、讨论、归纳。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4914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