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大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4:24:10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大全(21篇)
时间:2023-12-06 04:24:10     小编:笔砚

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总结应该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他人观点。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总结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效果。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一

为服务生产和社会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全方位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而针对这一目标,高职语文教学的改进需要密切围绕这个目标展开,通过语文教学的改进,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起到学而有用、学而能用的效果。

当今喧嚣的社会,各种潮人充斥着大街小巷,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下,作为对新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的高职学生来说,“温文儒雅”的文学被渐渐的忽视,有着不断下降的边缘化趋势。同时语文作为三大主科,家长们往往以功力的眼光,强迫孩子生硬的学习,长久以往,很多孩子对学习语文产生心理上的抵触。另外高职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所需语言,因此对深度的语文知识缺乏兴趣爱好。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都是2+1的,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在校外实习一年,这样短时间的基础教学,就迫使语文教学要高效实用。通过改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尽可能发挥语文教育的辅德、益智和健体价值,把语文教育完全渗透到德育、智育中去,是语文教育德育话、智育话。高职语文教育应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健全教学体系,推动课程改革,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标准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

第一,调整高职语文教学内容。通过引领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高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的目的。培养学生善于求索的文学追求,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的爱国情感,以及敢爱敢恨的坚贞气节等,通过品鉴优秀的文学作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同时通过文学著作的人物特点,引导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品质,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引用实际的例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从兴趣出发改进语文教学方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牵引着学生的导向。传统生硬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高职语文教育改革需要从实际出发,贴合孩子的实际生活,进行改革。增加文学赏析、举办语文朗诵比赛、进行角色分配表演、固定时间地点举办语文沙龙,让生硬的.文字变成现实的可参与的课程。同时可以通过影片片段和设计教学情景,这种视觉和感官的刺激即丰富了情感、增进了认识也提升了境界。适当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教师要求阅读,到自己发自内心的喜爱阅读,使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发表在语文学习中的看法,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及时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第三,创造相应的教学背景实施语文教学改革。高职学生所处的时期是从学生过渡到社会的时期,是进入社会的准备时期。高职老师可以通过建立项目教学情景,创立一个虚拟的公司,聘用学生为该公司的员工。学生最初的招聘到最后的上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准备简历、投递简历、面试和试用期等很多公司现实中实际的上岗流程,不仅提前熟悉了工作岗位,而且通过案例展示、完成布置任务,为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辨析和应用了语文的差异,体会到的魅力。把语文教学真正地融入到实际生和工作中,让学生有机会提早感受和适应社会。

第四,通过育人教育改进高职语文教学。语文教育实际是一种育人的过程,而育人教学又是通过美育来实现的,美育教育的过程即是一种贯穿所有审美因素的审美过程。通过长期的美感刺激,语文教育顺理成章地会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向产生深远影响。高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美感,启迪、激发、唤醒和感染语文魅力,采用多种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一种多元素的教学条件喝氛围。

第五,尊重和引导学生改进语文教学。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承认并维护其在语文素养上的个体差别,欣赏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赏析才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为学生成长提供平等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欣赏和鼓励。高职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克服旧版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为学生营造生硬死板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和生活,根据自己内心发真实的想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新人才的沃土,其培养出的学生要能够立即步入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就要求其有较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通过注重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来培养其观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作为媒介,通过多种途径,探索教学思路,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而且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实现服务于社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飞.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6(22):168.

[3]李平.浅谈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才智,2016(25):22+24.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二

摘要:我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中老年声乐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声乐人,而是在于为中老年建立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环境。本文从中老年这一群体出发,分析中老年人学习声乐的意义,阐述他们与专业声乐学习的不同之处,和中老年学习声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声乐教学;中老年;解决措施。

人口老龄化目前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一大特色,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把老年教育作为社会精神文明最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地区中老年合唱团相继发展起来,希望能够让中老年人身心愉快。同时一些老年大学也为老年人开创健康有为的晚年生活创造了条件。但是老年大学声乐教育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都不完善,正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老年合唱比赛也促进了中老年声乐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身心健康的观念越来越强,中老年人更是注重加强锻炼,同时对一些舞蹈、音乐、电子、歌唱等一系列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都比较热衷。中老年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社会上一些机构营运而生,合唱团、艺术团成了老年人喜爱的活动,声乐演唱越来越走进中老年群体中。

一、中老年学习声乐的目的。

中老年人退休之后,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为了弥补空虚的生活,很多都走出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参加歌唱成为而来他们寻找快乐的方式之一。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年轻时候过于忙碌,连自己喜爱的演唱歌曲的愿望没有达成,退休之后,正好有机会去实现年轻时候的梦想。对于中老年人参与声乐学习,带来了很多好处。

(一)增强中老年人自信心。歌唱对于个人来说,是能展示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对于中老年来说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心态,改变对生活的态度,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都让学生面带微笑保持积极的演唱状态。歌唱是需要用心去唱,让身心融入到音乐中去,感觉音乐带来的美好,消除喧嚣的烦恼,使人心情愉快。歌声可以让中老年人更加相信自己的价值和作用,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也越来越开心,可以说声乐可以调节人的心理。

(二)强健中老年人体魄。歌唱除了调节心理,还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是需要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充沛的精力才能坚持。我们知道,声乐演唱,基本上都是站着完成的,是需要一定的体力维持,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无法坚持完成一曲歌曲演唱。在声乐学习中,中老年群体会加速大脑运转来完成乐谱和歌词的记忆,有利于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老年人的注意力。另外,在学习声乐时候,也需要锻炼中老年人的呼吸,加强肺活量,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因此学习声乐,无形中也锻炼了老年人的身体。

(三)陶冶了情操。歌唱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感,让中老年人释放内心的压力。在不同的歌曲下,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有令人鼓舞振奋的,有令人斗志昂扬的,有令人产生怜悯之情的,也有会产生怀念的情怀。总之,好的歌曲,让演唱者和歌曲意境融为一体,让内心平静,声乐可以说是一种抒发情感,宣泄情感的方式。

二、中老年学习声乐的不同。

中老年人学习音乐,与少儿或者青年不同,不是为了学习高超的专业技能,不是培养专门的人才,他们很多从事的与声乐无关的职业,很少接触声乐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只需要简单的理解乐理知识就可以,不需要太专业的节奏、节拍和嗓音的训练。在训练方法上,不同于那些中小学生或者大学生们,能够一对一的纠正细节,从知识到技能全面学习。中老年人学习声乐,只能用最简单的一句一句的'学习,学会之后才适当的加入一些演唱技巧。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对于声乐教师的示范唱比较在意,只要示范唱不出现问题,中老年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同样,中老年人学习声乐的目的是为了愉悦身心,丰富自己晚年生活,不像年轻人那般希望成为专业的声乐家。因此,从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多方面,中老年人都与年轻人不同。

三、中老年学习声乐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老年人学习声乐来说,普遍上会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老年人普遍缺乏基础的声乐知识,具有音乐理论知识是学习声乐的前提,而中老年人在进入声乐学习班学习之前,很多都是没有学习过声乐知识,只是热爱唱歌才来这里学习声乐。所有的学习都是靠自己的听力来辨别,通过试唱和影视音乐里面去模仿,根本没有学习过乐谱等知识。所以对于稍微有点难度的声乐歌曲,中老年就很难诠释和理解。第二,嗓音的限制。通过声音辨别年龄,很多人都能够做到。这是因为不同年龄段,声音是在变化的。就连性别不同,嗓音差别也很大。中老年人,很多器官会面临老化,声带增厚或萎缩变薄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真声及假声的音域也开始变窄。第三,中老年人底气不足。对于声乐而言,需要很长的气息,中老年人的气息会显得比较短,不够支持声乐演唱。气息是发声的源泉,声乐学习中,需要气息配合,中老年人不会调整气息,只单纯依靠嗓子发音,嗓子很容易出现问题,例如喉咙疼痛、嘶哑等症状。第四,中老年发音问题。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关系,普遍存在普通话不好问题,很多还带有地方方言。语言是沟通的重要手段,是声乐演唱的核心。由于中老年人的发音问题,很多词语的音都不能准确发出,平翘舌音部分,前鼻音和后鼻音部分,导致唱歌时候咬字不准,歌词出现误差,让听众无法理解作品的情感。

四、解决中老年学习声乐问题的措施。

对于中老年人的声乐教学,应该做多方面的准备,教师具备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能够调节学习氛围。作为中老年声乐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声乐知识,还应该有较强的范唱能力,尤其对于这些中老年学习者来说,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依靠教师准确的范唱,才能学习声乐。同时中老年声乐教师也应该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可以极大的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老年人学习声乐的热情。

(二)中老年人声乐发声训练。对于中来年人声乐发声训练首先就是要调整好呼吸,声乐学习要在正常呼吸基础上控制呼吸。如果能够正确的呼吸,就能在演唱中发声时有力气,声音有穿透力。不会呼吸就会导致越唱越没有力气,跟不上气脉。平时根据要求,多练习如何呼气、如何吸气、如何换气等,才能使歌唱的气息均勻、连贯和持久。

(三)歌唱语言的训练。作为声乐学习者,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声乐技能外,比较重要的是语言,正确的歌唱语言。声乐的歌唱需要吐字清晰,不能含糊不清,一定要让听众能够听清楚你所要表达的歌曲内容。最直接的练习方法就是对着镜子练习发音和口型,纠正自己的方言和音准。在练习时中老年人应该大胆咬字,歌唱时记住口腔里面的动作。

(四)熟悉歌曲的处理。对于要演唱的曲目,中老年人要认真掌握一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才能全面掌握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多歌曲都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的,在了解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的同时,也丰富了中老年人的音乐文化素质。同时在学习声乐时候也要注意声乐曲目在演唱的速度和力度。教师在教授声乐曲目时候,应该帮助学生标注出快慢和力度不同的地方,方便大家的练习。除了这些基本的解决中来年声乐问题方法之外,也应该加强中老年人声乐的实践学习,鼓励他们经常参加实践活动,比如歌唱表演,多去舞台演唱,可以更好的丰富中老年人的实践经验。总之,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除了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应该注意他们精神生活,多让中老年人增加各种精神文明活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处,也必将带给他们一个愉快丰富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刘书妤.老年大学声乐教学探索[j].云南电大学报,,(03).

[2]黄剑敏.“游戏精神”与老年大学音乐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3]王萍.参加合唱团对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积极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

[4]孙丹.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的调控与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5]张滨滨.大力发展老年合唱的现实意义[j].大众文艺,,(16).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三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能极大限度地给学生自由。活泼的空间以利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以及终身锻炼的能力。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教学中,信息传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很重要。诸多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课改的今天,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模式去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狭窄。我们必须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优化课堂结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什么是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可非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成若干环节。

1.预习阶段。

即课前预习,是老师备课、学生预习的过程。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年龄特征等备好课,学生根据老师列出的预习提纲和内容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自我琢磨,自我研究,或者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互相讨论,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列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过程,培养学生个人锻炼能力和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做详细分析,区分主要问题、倾向问题,还是次要问题、个别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要提出对策和方法,进行“二次备课”。

2.师生交流阶段。

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升华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普通性的问题,结合教材和重点,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出需要交流讨论的问题,然后用你讲讲,我说说;我说说,你评评的方法提出不同看法并进行演示,提出问题相互答辩,加深理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学生自练阶段。

学生根据师生交流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师生演示提供的直观形象的动作概念,进行分组练习,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老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与点拨。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自练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

4.教师讲授阶段。

这一阶段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具体表现,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自练之后教师进行讲解,突出技术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自学时的动作错误,着重对动作技术重点、难点做示范,让每个学生反复思考,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充分发掘民主,各抒己见。在这里应承认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是有效果的。大部分问题可以自我解决,但也会出现有学生对动作技术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启发,帮助学生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或区别,有针对性的讲解动作要领,做出标准示范动作,把抽象动作、概念具体化。而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讲解、示范不断改进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这样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要求老师有精细的`辨析能力和较高的引导技巧。

5.学生实践阶段。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后,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再进行实践,在此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练习方法以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并尽可能安排难度不一的练习形式,在完成练习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的为各类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的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练习的方式要做到独立练习和相互帮助练习相结合,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并从自己信任的同学中找到好的方法与经验。总之实践过程中要让“素质”好的学生“吃得饱”,也要让素质平平的学生“吃得了”。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发展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这里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6.总结复习阶段。

此阶段是课堂教学的结束及延伸部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又能够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最后老师画龙点睛,总结本课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布置课后复习,要求学生的课余时间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加强记忆,提高动作质量。

教改其目的就是要把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到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身。互动式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探,它的特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发展学生个性。此法尚在萌想之中,效果还待实践证明。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四

多媒体网络技术采用音频重现的方式使生产发展的各方面受益颇深,同样,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会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禁锢,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新感受,大大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这也正是国家对教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种种因素决定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声乐教学上势在必行,大量培养综合性的,多才多艺的声乐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多媒体网络技术之“药到病除”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完全推翻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摆脱了传统模式的许多弊端。传统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教师口述,黑板作图的形式,不仅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还不能为学生完美地解决疑惑:第一,男声与女声有着极大的区别,教师不能兼顾男女同学;第二,声乐教学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发音器官,例如声带,大多数都“藏”在身体里面,教师口述不能让学生明白;第三,声乐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声乐特色,教师难以兼顾;第四,学校的教学设备有限,教学设施对于莘莘学子来说难免显得捉襟见肘。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应对上述不足,这也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声乐教学上的必要性。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之“润物无声”

“言传心授”的传统教学对于声音的概念模糊不清,阐述不够有力,达不到学生对其的基本要求,多媒体会极大改善这一现象,通过音频再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善,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首先,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觉经常会出现“失聪”的现象,老师耳中沉闷乏味的声音在学生耳中却十分的悦耳动听,通过多媒体技术下的cakewalk记录下学生的声音可以帮助他们区分主观与客观的声音,也可以通过视频功能记录下学生表演的状态,便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其次,谱出自己歌声的波形与五线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熟悉自己的歌声,分析自己的声音,以便加以改进和完善;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像具备“魔力”一样深深吸引着广大学子,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够渲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兴奋,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维持课堂纪律,产生不同的反响,更好地服务于声乐教学。

三、多媒体网络技术之“力能扛鼎”

首先,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相结合,产生对声乐的不同体验,提高自己的境界。比如南方音乐大多温婉清灵,而北方音乐多粗犷豪放,可以利用vcd、dvd、录音带或借助电脑动画为学生描绘出一幅来自南方的秀美景象,比如细雨濛濛中一位白衣女子手撑油纸伞漫步在西湖边,袅袅轻烟自湖面升起,衬托着湖边的垂柳都莫名地多了一分静逸,水面荡起层层涟漪,赋予这美好静谧的画面更多出了一份动感,动静结合来阐释西湖之美,这不是很好地展示了《西湖情韵》这首歌的音乐境界吗?这就是属于多媒体功能的强大之处,以画面辅助学生聆听的'形式,给学生带到了属于音乐的美妙境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情操得到陶冶,思维得到活跃,使之创作出更加激动人心的好作品,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其次,多媒体网络的运用能够给学习声乐的教师以及学生开辟一片广袤的交流新天地。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通过微信、qq、微博等平台,更好地改善了教师资源的匮乏问题,同时,学生与教师的模式可以为一对多,与更多的教师学习探讨可以丰富学生见识,增长学生经验。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将自己的作品发给老师,让老师进行客观评价,也可以和同学进行互动。再次,学生利用更多的公众平台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让大众点评,也是将自己的作品给大众欣赏的好机会。总而言之,声乐教学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借助科学前卫的教学模式、观念与方法以及重要的器械手段,为声乐教学服务,打破传统模式的禁锢,具备充分的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更好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让其发挥重大作用,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使声乐教学的前景更广阔,更辉煌。

参考文献:

[3]于艳杰,李成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

作者:孟天屹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五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声乐生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建立起正确的声乐概念。

一、学科特点分析。

1、声乐学科是一门特殊学科。

有些发声器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藏在身体内部,这是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本质的区别。

2、声乐教学侧重于演唱技能的培养。

声乐课不是简单地学唱几首歌曲,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有严格而又科学的训练方法,它是一个不断循环训练声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3、技艺结合,声情并茂。

就是把书面上的作品通过演唱变成活的,有生命的,有艺术价值的,有感染力的听觉艺术。

二、高考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考中声乐类的评分标准基本没有变化。声乐和器乐一样都是百分制,现场评分,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我整理了近两年的高考演唱曲目,发现高考的曲目难度越来越大,青歌赛的作品频频出现在高考的舞台上。这也给艺术生和声乐教师带来了一个挑战。

解决策略:高一阶段的训练以培养良好的歌唱状态为主,建立美好声音的雏形,打好呼吸的基本功。高二阶段注重气息与声音的结合的训练,拓展丰富的演唱曲目。

三、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入学时,在声乐方面都是零基础、零起步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有限的两年半时间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达到高考的应试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根据自己在声乐教学一线的点滴经验,简单总结一下我在日常授课时的教学方法。

1、善于举实例,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声乐是一个很抽象的学科,如果把专业性语言例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唱歌时像带面罩”等等语言带入课堂,特别是对高一的学生来讲简直是莫名其妙,弄不明白。所以我在上课时经常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去领悟。比如在学习歌唱的呼吸一课时,专业性的语言是主张胸腹式联合呼吸,那么我就告诉学生,你现在眼前有许多漂亮的鲜花,你会深深的吸气去闻花香,这时你的胸腹就会下沉膨胀起来,这种感觉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感觉。这样举个例子,学生掌握起来就会很快。

2、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小组授课模式。

如果将所有的学生放在一起上声乐课,没有考虑到有些学生声音条件、音准存在欠缺。这些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声乐课产生恐惧心理。采取3-5人小组授课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共同练习,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取长补短,互相带动进步。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想让学生金榜题名,除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会每月组织一次小组声乐汇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害羞,紧张的心理。

3、注重作品的情感表达。

歌唱是以歌声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声音是传情的手段,抒发情感才是歌唱的目的。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用发声技巧来表现作品,从而忽视了情感的表现,这样演唱出的歌声就会缺少感染力,难以打动听众。所以要想真正唱好一部作品时,应先从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搜集声乐作品的背景及歌曲表达的意义。要深刻地领会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特点。譬如有代表性的《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特征,使我们能很清楚地明白当时的社会现象。此外还要做到大声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对词和曲做到逐句逐段分析,要想真正唱好一部作品时,应先从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加上熟练的演唱技巧来完成对作品的表现。这样,我们所唱出的歌声才不至于苍白无力,才可能充满感情、充满生气,才可能打动听众。

总之,我想作为声乐教师要善于总结,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对声乐教学的一点心得,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上会更进一步。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六

摘要:声乐互动式教学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点,通过互动使传统的“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为参与式的“我要学”,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它摒弃了原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能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使课堂成为积极互动的、高质高效的课堂。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能够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对声乐教学中互动式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探索是必要的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它对实际的声乐教学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声乐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声乐课都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在一些教育中增加了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多的小组课和集体课形式,但都是教师坐在钢琴旁,用钢琴带动学生,教学生发声和演唱。教的过程中教师一遍一遍地纠正学生的发声,间或做些示范。考试则是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到台上演唱,教师坐在台下打分。因为声乐本身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歌唱,而歌唱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需经常地、反反复复地练习,而且与学生各方面的状态(心理的、生理的)有关,只靠学习理论知识或参加函授学习很难学好声乐,所以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二、我国传统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传统声乐教学方式来看,声乐教学基本上是按照音乐院校声乐系的一套教学体系进行的,并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课堂组织形式基本上以单独授课为主,课堂的进程一般表现为教师一边教一边弹琴,另外再一遍遍地给学生做示范。声乐教学是以教师为先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歌唱技能技巧传授而进行的一种特殊育人活动。对于这门融知识性、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特殊的专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把握尤为重要,在此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形中透露出了“互动”的教学成分。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与技巧对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摄取效率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的“教”不仅仅是讲授知识,它关系到“如何教”和“如何教好”的使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也在无形中主导了课堂的进程,无论在教学手法,还是教学理念和态度上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三、互动式声乐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和展现创造力。

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主体参与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教学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正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才使教学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强调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尽情展示自己才能,创造获得成功的机遇。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歌唱能力,体验参与活动所带来的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歌唱的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了解每名声乐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歌唱能力,尽量将有利于发挥学生声音特点的机会分别提供给每名学生。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表现能力、歌唱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展现自我并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一)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设置疑点创设情境。好奇是引发个体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促使人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事情。教师可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互动式教学中恰当设计疑点和悬念,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并完成全部课堂教学互动。

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如果新授课是一个故事性强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在上课之前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定向。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印象,也可激发他们想亲自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己渗透入声乐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在声乐课堂上的应用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扩大审美想象的空间:三是打破时空与课堂环境的界限,使声乐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进行延伸。

(二)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交流的问题。

观察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和情绪等提出学生内心的疑问和对知识的不理解。声乐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它基本采用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一举一动全在教师的眼里,学生的表情、情绪和神态全都会在课堂上练声或歌唱中流露出来,这些流露出来的表情、情绪和神态是对老师课堂信息的直接反馈。假如教师心不在焉,不关注学生的变化,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因此,教师上课时要想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练声和演唱中的表情、神态和情绪。例如:个别男生在练声中,当练习到小字二组的g以上的音时,神态就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了很不自信的神态,并且这种神态的变化和声音的偏离是同时进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的方式,鼓励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种手法进行交流。

声乐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可以使师与生之间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地传递与反馈。课堂交流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知识内容是师生交流的信息媒介,教学的物质手段、环境是师生交流的信息载体,是工具性媒介。声乐教学中,师生、知识和教学媒介相互联系,互为作用地共同构建着完整的交流模式。声乐教学中的体态语交流很多,有时效果甚于言语交流。例如,在讲授气息时,教师仅用言语来描述气息地运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接触来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用手直接感受老师吸气时的肌体的运动状况。这种直观的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是言语交流所不能达到的。声乐互动式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上的交流,教师能够更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语言,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教师的意图。

(四)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汇报。

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多进行几次教学汇报。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基本歌唱技能和歌曲艺术处理技巧进行训练。通过不断地调节和巩固,逐步加深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最终掌握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技术和运用。如果说声乐技能训练是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那么艺术表演实践则是对教学效果的展示与检验。

五、结论。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该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将会对声乐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和发展作用。作为比较先进的、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声乐课堂教学,师生将会在“教”与“学”中体现出复合的主客体地位,教学中的师生在互动中将体现出动态性、平等性和双向性等特征,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意识的培养,并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出声乐互动式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李星佚文化月刊/11。

[2]声乐教学中演唱技术与演唱情感的互动周熙婷滁州学院学报/05。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教育就是倾听与对话,而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倾听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由于高职学生成长经历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被倾听,更需要与教师平等对话。为此,德育课教师要有倾听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委屈,始终坚持认真倾听,倾听并洞察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学习倾听。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德育课堂倾听教育。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需要在社会活动中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其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教育就是生长,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的生长。作为教育者,就是应当顺应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自我成长并形成健全人格。因此,了解学生,明确他们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是成功实施教育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明确学生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呢?要做到这一点,“倾听着的教育”至关重要。倾听就是一种教育,教育就是倾听与对话,而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倾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欲望,在相互倾听与反馈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一、倾听的内涵和本质。

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向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倾听就是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不急躁,不打断,不忙于下结论。从表面上看,倾听是被动的,而实际上倾听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倾听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教育决定。倾听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和师生平等,也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倾诉者在倾听者的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倾听与倾诉实现了互置,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这就是倾听教育,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将倾听贯穿在教育教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弥散的,是渗透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1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思想比较活跃。当代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较强,很少会盲目认同某种价值观,趋同意识淡薄。传统意义上的好教师并不一定能获得他们的尊重,他们对教师的人格魅力的要求更高。他们有强烈的关于自我利益的意识;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表现的天性;希望以自己为主体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喜欢通过qq、博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习惯于通过辩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观点,探索新的思路。

2高职生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高职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催生的新兴群体,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的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他们也因此在学校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家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进入高职院校后,许多学生认为以前学习太辛苦了,现在要好好放松放松,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学习缺乏动力。然而,高职阶段是学生职业化的阶段,课程内容量多、面广,需要认真学习才能满足求职的需要。

3高职生与教师关系僵化,不愿与老师交流。据调查,对于“你们最愿意把最高兴、最烦恼、最秘密的事告诉谁”这一问题,有76%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朋友,有17%的学生选择了父母、长辈,只有7%学生选择了老师。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把教师当做倾诉对象。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不习惯向教师倾诉,也许正是缘于教师不愿意或不习惯倾听。要消除高职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和对立,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的激励教育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面对如此特殊的高职生,德育课教师的责任重大。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我们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用心倾听,恰当沟通,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才能激发他们上进。高职生更加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引和由衷赞美,以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而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必须用心倾听学生。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辨别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果断地决定自己应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学习。善于倾听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以激发他们的斗志。"。

三、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善于倾听。

有人认为,中国的教师不善于倾听,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关注“听”的,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先听,后循循善诱。但是,现在有些教师一站上讲台就牢牢掌握了话语的霸权,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然而,如果教师一直掌握话语的霸权,就势必会成为学生的禁锢,“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便也成为空谈。人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接受和适应已有的一切,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学生要超越老师,就需要自由生长的空间,教师的责任是顺应学生的发展,适当地引导,热情地鼓励。而教师引导与鼓励的基础便是倾听。“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相反,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那么学生就逐渐地不会听到自己思考的声音,变成没有自己观念的人。”

在德育课上,教师只有在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前提下,才能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抑或问题之所在,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正如磁化效应一样,—般普通的铁都具有磁性,但通常情况下其磁性不能像磁石、磁铁那样显示出来,因为其内部分子结构凌乱,正负两极磁性互相抵消了,而用磁石加以引导后,铁分子井然有序,从而就具有了磁性,具有了吸引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同样也需要一种良性的外力作用加以引导。倾听就是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建立师生信任,这看似无为,实际上却彰显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其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具体来说,德育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从以下几点人手,实施有效的倾听教育。

1要有主动倾听意识。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不会有人类对真理的探究。”教师主动地、耐心地、专注地倾听,即使没有给学生带来帮助,也是在心灵上给予了学生丰厚的精神馈赠。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对于长期被应试教育漠视的高职学生来说,倾听的意义不仅仅是给了他们一次表达的机会,还为他们挽回了人格与自尊,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种,铸就了他们的信念与追求。

2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高职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每个人都是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如果教师的眼里只有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就容易以主观偏见代替客观评价,使学生的自信心受挫,挫伤了他们主动倾诉的积极性。善于倾听的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优势,并在逐渐树立自信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3善于倾听学生的委屈。法国作家罗曼t罗兰曾说:“大人的痛苦是可以减轻的,因为他知道它从哪儿来,可以在思想上把它限制在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医治,必要时还能把它去掉。”高职学生还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初次遭遇到的痛苦是更残酷、更真切的”。高职学生在更多的时候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善于倾听的教师,一定会给受到委屈的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一定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静静地聆听对方的倾诉,,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教师过度要求学生自立,就会让学生感觉教师对他漠不关心,这不仅会僵化师生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4始终坚持认真倾听。当学生倾诉时,教师一定要表现出倾听的兴趣,应该用眼睛注视着他。在他诉说时,不要随意打断,可以简单地、若有所思地附和,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体态语言,提一些简单地问题,引导学生来表达他的想法,这样往往会增加学生诉说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进而更能敞开心扉地与老师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倾听并洞察学生的心声。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倾听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善于倾听学生的言辞,还应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情绪、欲望和要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当学生发现教师能够理解自己的心声时,就会主动与教师建立起更深一层的信赖和交往的关系,同时学生也更加充满自信,并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

6.引导学生学习倾听。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应该是有思想、有活力,能说会道的。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成长。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应当时常有这样的情境:每当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是畅所欲言,一人发言,众人倾听,然后或是赞成,或是反对,或是补充。学生通过倾听和思辨,不但掌握了新知,而且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接纳,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包容。教师倾听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倾听意识的形成过程,师生在这种倾听中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生发了教育的意义。

总之,教育过程中的倾听,是实现师生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对于欠缺被倾听、被欣赏、被肯定的高职生而言,尤其需要德育教师的用心倾听。倾听学生不流畅的表达,就有可能使一个性格孤僻的学生变得开朗;倾听学生的委屈,就有可能塑造出一个坚强的灵魂;倾听学生的冷漠,就有可能帮助学生挽回人格和自尊;倾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就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协作意识的劳动者。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的默默靠拢。倾听是一种教育方式,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学会倾听应该成为广大德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八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特别是歌曲的演唱,每次的表演都融入了演唱者的个人情感和个人体验,即兴的二度创作能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更直接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课堂上,声乐教师如果能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演唱一遍,那么肯定比多媒体演示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此时对声乐教师的演唱能力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近年来高校的过度扩招,这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大增,教师与课时分配不均;声乐课本身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但是,声乐生的扩招,导致这一模式根本无法施行。面对这一情况,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声乐教学的改革力度,教育部门应该按照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来安排教师,调整现有的编制制度。一方面,学校要把好教师质量这个关口;另一方面,要把好学生学习质量这一关口。各部门应在稳扎稳教中推进声乐教学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工作者。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综合性的声乐教学。

一些高校迫于教师资源紧缺压力,他们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中挑选一些学生加入到他们的教师队伍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声乐教学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但由于这些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很容易把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专业化很强的声乐训练带到他们的课堂,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比如,有的教师在校期间学习的是美声唱法,那么在课堂上就会过分强调美声唱法,甚至有些教师直接用美声的德语、意大利语和法语的唱法来进行声乐教学,这是完全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新课改要求。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队伍要打破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另外,声乐教师也应该创新自己的授课方式,打破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模式。比如,引入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如黄梅戏、京剧、豫剧等;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说唱艺术形式,如大鼓书、河南坠子、苏州评弹和山东快书等。

三、有声乐专业技能训练,也要有情感的审美体验。

很多学生掌握了几乎所有的唱法和技艺,但是一到演唱一首完整的曲目时,就会“面目全非”,让听者感觉干巴巴的,其中只有技巧,没有情感的融入和共鸣。这是因为这类教学,技艺、技巧教学占了课程的很大部分,而对曲目的分析、个人情感的分析处理就少了很多,缺少了对声乐作品艺术美的表现。所以声乐教学应该以审美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教师要带学生去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时代背景,作曲者的情感表达,甚至可以向学生说清楚每个旋律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这个旋律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用美的歌声去表达内心情感,体验音乐的美,净化自己和听众的心灵,陶冶情操。

四、以通俗歌曲为声乐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当下的年轻人都很喜欢通俗音乐,并且通俗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通俗音乐简单易懂,听众的范围很大,音乐的表现形式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表达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因此,通俗歌曲是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研究出一种适合通俗歌曲演唱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让学生能够唱出自己的特色。用通俗歌曲进行声乐教学,是一种创新路子,相信这会很受学生的欢迎。新课改背景下的声乐教学,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声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要有所调整,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情感在音乐中的表达和融合,这样才能为中国的声乐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九

摘要: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融入会使得教学效率有较大的提高。本文从我国音乐教学中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我国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基于情感培养的方式,研究了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声乐教学;情感培养;应用;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从物质上的追求发展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对于各种娱乐方式要求越来越高。而艺术可以让人们感受内心世界,交流情感。特别是音乐、舞蹈以及乐器等,在艺术领域中属于人们的重点精神追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艺术的灵魂。老师们不是只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还应该传播艺术的感受能力以及艺术所具备的思想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欣赏艺术作品,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以及创作的能力。而将情感运用在声乐教学过程里,让学员们对艺术作品充满感情,有利于他们去充分理解作品,感受艺术的灵魂。声乐属于艺术中非常需要情感表达的一门艺术。演唱者要演唱好声乐,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懂得如何将歌曲中包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如此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将这首歌曲发挥到淋漓尽致,引发听众的共鸣。如果演唱者只具备演唱技巧,却不具备丰富情感并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到位,只会使得演唱死板无趣,不能直击人心。因此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在传授演唱技巧的同时,注重对歌曲内在感情的理解。

一、我国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艺术中的情感培养。

若想一首艺术作品被大家认可,不能只有歌词以及曲调的优秀,还需要表演者的表演功力。而演唱者的演唱是否能打动人心,关键就在于其对歌曲的理解与表达,只有将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者的演唱结合起来,才能让该音乐作品得到大家喜爱。而现在很多高校是将声乐艺术简单地理解成声音艺术,不注重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是只注重歌曲本身的演唱技巧,在某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例如有些学生可以给人声音优美的印象,但是由于表现能力不够以及精神内涵不足使得其不能被大家接受。

(二)忽略教学情境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高校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反复讲解示范,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同时学生也需要多次练习后才能领悟该内容,这会使得教学效率大大降低。虽然多次练习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与探索,整个教学过程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该歌曲所具备的氛围,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理解力与感受能力,使得他们的歌曲表达更加充满精神内涵。

(三)对情感培养理解偏差。

很多高校以及老师都能意识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情感培养的概念却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将情感培养局限在大脑思维中,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将情感培养与声乐练习结合起来,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二、情感培养的方式。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直击人心,获得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应当饱含情感的,当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教学内容上时,教学语言的魅力就立马突显出来,学生的情绪是能够受到教师语言的带动和感染的,这样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够牢牢的“黏”住学生的思想,形成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当然,这种情感是需要教师真情实感的进行投入,装模作样或者虚情假意是打动不了学生的。真情来自对表达内容深刻理解,来源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体会。

(一)精选教材类型。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若想要学生们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表达好作品,必须在正确的指引下,学习正确的作品。这一方面包括优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另一方面还包括优良的教材,可见学校的教材应该在得到精选后才被老师使用。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学校应该结合教学特点以及声乐艺术本身所需,选取最为合适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情感培养。对于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鱼目混珠的作品,应该不予选择,而对于那些虽然优秀但是与本校教学特点不相符的作品也应该舍弃。

(二)设置特殊教学情境。

设置特殊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今的声乐教学中却没有被重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设置特有情境,使得学生们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帮助学生们领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这种特殊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外在环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分析作品背景。

在不同的环境与时代里,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歌曲,因而学生需要理解作品所在时代与环境,即作品背景。由于作品背景会影响歌曲创作者的风格以及歌曲的意义,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讲解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去理解那个时代,并且培养他们的演唱内涵。这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如同走进了该歌曲所在时代,在心灵上以及情感上都能更为接近当时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同时他们也能据此将歌曲类型进行区域划分,例如江南的歌曲婉约优美,西北的歌曲激昂豪放等,都有利于他们去加深对歌曲的情感理解。(四)情感与发声的结合在老师对学生教授声乐的发声时,除了要求发声的音准正确外,还应该对他们情感的表达力加以培养。例如在歌曲的发声练习中,如有需要表达悲伤情感的词段,可以让他们在发声的同时去联想悲伤的感觉,调节面部表情,表现出伤心与痛苦,甚至可以哭出声来,如此便能帮助他们日后演唱时收发自如。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还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培养,除了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当学生对作品与艺术充满感情时,便会受到吸引从而自发主动去研究音乐艺术作品中的门门道道,对艺术以及歌曲作品的见解也会越来越全面与独到。而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来之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将会更加便捷,老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丰富经验,而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表达的意思。

(二)帮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通过情感培养,例如在声乐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音乐进行剖析,具体分析哪首歌代表什么样的情感,歌曲里所抒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包含的感情是甜蜜还是悲伤,表达的是恋情还是革命等,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含的意义与情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若演唱者具备情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情感打动观众,可以更好地诠释其音乐作品。若是演唱时毫无感情,则会显得整个演唱空洞无力,不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帮助学生充实音乐技巧。

演绎好一首音乐作品,不仅需要表面的技巧,还需要内在的技巧。而内在的技巧说的就是歌曲的表达方式,包括在歌词里某段话或者某个词上应该如何发声,应该如何动作,应该具备何种表情等。而情感培养正是一种让学生们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后正确诠释歌曲的方法,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教会他们如何在需要的时候改变发声,以更好地抒发音乐的情感。例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前部分表达赞美应该发声柔美温馨,而在后部分表达愤怒时,应该发声激昂高亢,如此才能充分表达好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十

有效教学是以关注学生自身对知识的需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学习进步为核心进行有效率的课堂教授。就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并进行探索研究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开创新的思维能力有很积极的作用,同时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应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主动的探究和解决,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升。因此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教学效率则以此为标准而表现为相应的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1]。

第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教学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将自身的经验与学习得来的科学成果和经验相联系结合,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从以往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究者,并在学习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学习体验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行构建整体性的学习体验,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得以独立完成学习。第二,学生学习的批判性。批判性的学习也是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有效教学的一项特征,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批判性学习的氛围中得到加强和提升,同时学生在思辨中明晰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的基础上,学生将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转化并消化吸收,完成学习。第三,学生学习的跨界性。有效教学中,跨学科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跨学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此教学方法中也会增益。有效教学对于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会丰富教学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任务反映出来,学习任务要实实在在,不得抄袭应付,如此才会有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后有机会和时间向教师咨询和寻求指导,从而针对不同学生能够找到不同问题的解决办法。学习资源应充分提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而主动研究学习。同时,教师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应该以不断增强学科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使有效教学在教师的自身发展中朝着更明确的目标不断创新前进[2]。

第一,教学设计。为了促进有效教学,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实施管理。在教学设计方面,可以在课程分配和单元规划中,学生充分了解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单元时间段学习的目标,同时课程考评方式,单元学习时间分配,学校对学生合格标准的具体要求等方面的教学管理也与学生的自身发展、个人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都应体现在有效的教学设计之中。第二,教师素质。在教学管理的结构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规定内的学习内容、引导有效学习的因素、学生学习方法是否合理及学生参与能力,课程知识的设计构建、学生成绩评价、学习资源的利用等等。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要做到讲授课程内容时,语言流畅且表达清晰、上课要按时完成课程规定任务的同时不乏有趣内容的讲授,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课内知识之外获得课程外知识的相应补充。在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问能够及时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则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知识不充足的情况下,教师适当补充以课外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后续学习。在学生多样化的前提下,要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课堂所做到的教学贡献,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3]。第三,教辅设施。教学设施在教学管理中也应当被重视起来,包括相关的教学服务支持、职业帮助和咨询等无关教师教学的外在因素,如教学活动中所占用的场所和相关设施配备、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否在咨询后得到及时的服务,这些外在客观的因素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第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估包括教师教学的评估和学生学习的评估,学生学习评估需教师在学习之前就对其进行充分说明,包括学习评价范围、评价过程及手段方法、相应的时间安排等,最后做出综合性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估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参与教学建设情况评估两个方面,主要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为主,可依据专业、课程、实验实训等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估,包括专家(督导)评教、同行评教、教务评教和学生评教四个方面,以学生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最终形成综合性和有效性较高的评价结果。

四、结束语。

中国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仍存在许多实际性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首先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前提,中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行政成分较多,规范约束性条件太多。教学管理应逐渐向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为价值导向方向转变,进而来加强管理,从而使教学管理的内涵有实质上的进展和突破。对有效教学有促进作用的宏观政策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及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标准要详细而明确,教学质量的评估和保障也需建立相应的机制[4]。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运行机制也将在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逐渐趋于完善,管理体制的合情理促使教师在有效教学上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从而使有效教学更接近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3]第三章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2008:185.

[4]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高职高专院校,2005.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十一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特殊的“2+1”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方面受到限制,从而学生工作受到挑战。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就尤为重要。

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大多是学制为三年,其中两年到两年半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半年到一年为专业实习。这种“2+1”的培养模式在学生专业教育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方面却受到限制,由于在校时间短暂,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个人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逊于本科院校学生,这也给高职高专院校的团学工作带来挑战。

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和服务机构,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学生会在学院党总支领导和学院团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院团委和系部开展工作,以“促学风、抓特色”为工作思路,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宗旨,以“全心全意为全校师生服务,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各方面有益于同学身心健康的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引导全校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争做品德高尚、志趣高雅、知识丰富、专业精深、全面发展的学生。

随着近年高校的扩招,以及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高专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丰富,但学生素质、能力差距较大。同时,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条件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会在很多方面无法深入人心,工作开展的差强人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学生会,有效地发挥学生会的作用,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要完善,赏罚工作要落实,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以制定完善的学生会成员考核制度必不可少。现有的学生会制度一般都是各院校团委制定出来,这些条列相对比较宽泛,制定出严格、严谨、严密的学生会工作制度迫在眉睫。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自制力较差,对于自己的言行行为很是随性而为,因此便要尽可能的量化考核学生会中的每一位成员,比如值班、查操、查晚自习、活动出席等能量化考核的方面一定要做好签到工作同时备注到达、离去时间,严而有序的开展各项工作,也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对于工作出色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出勤率不高的和考核分数低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开除队伍。这样赏罚分明充分调动了每位成员的积极性。

二、选拔过程多把关,德才兼备方可选,打造高素质战斗团队。

严把学生会成员的选拔关,才能避免“另类”成为学生会成员。所以在选拔学生干部的时候必须遵循民主、平等、公平、竞争原则下分阶段进行。

在初期我们采用了自愿报名、竟聘上岗的方法,选出第一批成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试用期。试用实习期间分组在部长带领下进行活动安排,从而淘汰出活动能力差、交流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等学生。实习期结束后在部门间的互评打分的基础上再结合班主任、辅导员的考察意见最终确定好留任任选。

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尤其是核心干部,首先要看他们是否具有“德”,即政治上是否要求进步,有无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端正的工作态度,是否乐于为广大同学服务;其次要看的是这些学生是否有“才”,即才能和智慧,也就是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所以,我们只有选拔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做事光明磊落,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学生干部,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常规活动早准备,特色活动树典型,不打无准备之仗。

学院的常规活动很固定,在这些大型活动中便能把每个系的工作态度、工作理念体现出来,也在这些活动中才能找出各系工作的优缺点,学院也是在这些活动中来考核各系团学工作的成绩,所以这些常规活动要抓在先。比如在系列活动中,诗朗诵、舞蹈、健美操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而现在各系部都建有社团,有专门的合唱社、舞蹈社等。这些资源可以利用起来,平时就可进行动作的编排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节目的质量,也减轻了大赛来临之际的紧张和仓促。

另外就是各系部的特色活动,围绕系部专业的特色,建立和系部专业挂钩的特有的大型活动节,既可以引起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又可以促进专业教学的开展。还可以加强系部活动在院里的影响力。所以系部特色活动不可少。

四、宣传工作走在前,活动宜精不宜多,与时俱进促人心。

海报、报道、网站这些宣传阵地是一个系的窗口,所以窗口工作尤为重要,关于系部活动的通知、宣传、活动内容的报道、照片一定要准时的发布出来。

系部的学生活动要做大做精做好,这样不仅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活动,也能扩大影响力。活动的内容要加入时代元素,增加活动的吸引力。比如近年来素质拓展活动很受大学生青睐,所以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小、道具使用较少,具有团队建设的项目在班级中开展。还可以从电视上搬一些趣味性的可操作的娱乐活动到现实中来,这些活动一般都能得到学生的追捧。

90后的学生性格有其特殊的性格特点,所以活动的开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可以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以90后性格缺陷方面来开展,使得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加以改正;另一方面从性格的优点方面来开展,发扬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这样可以使活动的进行也能与时俱进。

五、业务能力要提高,自我牺牲要强调,引导作用不可放。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校学生会工作往往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学生一般是大一第一学期通过招新进入校学生会工作,在他们第二学期的时候就要把工作任务放手让他们主持、摸索,而作为老师要尽力去引导,从而让他们尽快的熟悉工作的各个方面,系部也要给学生一个平台邀请院团委给予学生业务方面进行指导。还可以进行一些素质拓展活动,拓展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品质,增强学生的信心。

学生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很多方面因素需要考虑,为此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去静心研究,多求创意,踏踏实实,努力进取,这样就能把学生会工作开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白静。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6,10(5)。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十二

如今,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正在高校校园内有序开展。目前,我国本科大学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并已形成了三种典型模式: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以创新教育作为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全天候向学校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不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无法跟本科重点大学相比,创业教育相对落后,甚至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在借鉴以上三种本科重点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符合高职高专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案例教学。

创业计划书虽然是经过市场调查而获得,但是否行之有效尚未经过市场的检验,市场中还有哪些潜规则并不是通过一次市场调研就能得到的,所以还应该进行真实的案例分析,以扩大学生创业的视野,通晓市场规则。案例教学分为四部分进行:

(一)针对学生刚开始对创业毫无概念和思路的情况下,编制一个模拟的人物和条件即案例,结合教学的每一步骤,讲授在创业的每一个步骤中,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进行选择和思考的。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创业教学编制一对国企下岗职工张某和刘某的创业过程作为案例,从创业的第一步开始认真剖析为什么要创业?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和抗风险的能力进行选择?如何评估和预测市场风险与盈利能力?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如何制定和实施创业计划?以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课堂进行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和讨论,尤其是要选择较为知名的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创业过程艰辛的理解,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且启发学生新的创业思维。

(三)聘请校外创业成功的人士来校作创业经历的报告,以及来校举办讲座等。可以使学生面对面地与创业成功人士进行交流,学生兴趣得到提高,能够提出很多新的、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较为广泛地思考。并从成功人士身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创业知识和经验,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四)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和了解创业成功的企业。到创业成功的企业单位考察学习,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企业创业成功的.经历和过程,学习创业成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在成功创业企业的示范下,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创业意识,坚定成功信心。

通过以上四种方式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要素与条件,可以了解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应完成的工作,对自己的创业计划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估,在创业之前就能够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困难有充分的准备,为今后的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营造充满创业意识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学生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多渠道多角度组织以创业为主题的活动,并以学校社团为载体,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如可以经常性举行市场营销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自我形象设计活动、创业设计大赛等。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并通过活动的开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的能力。同时,结合校内刊物、宣传栏、校园电台和广播,加强对创业的宣传,尤其是对本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历程的宣传,树立榜样,弘扬创业精神,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三、开辟创业论坛。

由于高职学生对市场经济的实践比较陌生,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创业知识讲座,通过创业论坛传递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指导。如聘请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如何申请营业执照”,“如何纳税”,“如何申请贷款”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创业的途径。另外,可以邀请有关创业教育的大学教授到学校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专题报告,也可以让全校师生参与到创业论坛中来,发布创业信息、畅谈创业理想和打算,进行创业指导、发表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等等。

四、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计划大赛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即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思考和动手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

清华大学在195月,率先在中国举办了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拉开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的帷幕。,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中国学联共同将竞赛推向全国,冠名为“挑战杯”,并决定由清华大学承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已经举办了七届,竞赛的规模一届比一届扩大,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一大盛事。但是,前七届创业计划大赛,参赛者大多数都是本科重点大学的学生,高职高专学校也应该开展类似的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创业计划竞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这个过程,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提高了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探索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让学生在学校练就好自主创业的本领。

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积极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充实的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实施创业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际本领,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3]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十三

任教农村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声乐、古筝、视唱练耳和音乐理论。我的教学都是两年基础加一年提高,所教的学生的成绩都不错,都掌握了科学的演唱方法。现在可以登台演唱一些有难度的曲目。如何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益呢?我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音乐的需求是人的本能,都说每个人都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记得我当我担任一个班的音乐教学法时,在第一堂课我都会问学生:“你们喜欢音乐吗?”学生总是开心地回答:“喜欢!”我又再问:“那你们觉得音乐是怎样的?”学生说“就是唱歌。”那接着我就会请学生自愿上台为大家表演唱一首,可几乎没有学生敢单独上台演唱。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嗓音不好,唱得也不好听。他们大部分所理解的音乐就是唱歌。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之下,音乐课的设置一直都是可有可无,偶尔的音乐课也是让学生随意唱几首歌,场面开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学生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唱,不懂科学用嗓,合理用声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心中没有自信心,主要还是缺乏对声乐学习的认识。为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重点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让学生明白:1.虽然每人人的嗓音好坏有天生的原因,基础存在着差异,但只要经过认真、勤奋地训练,都可以很快地改变原状,并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2.不管自己用的是何种唱法,或者演唱各种不同类型的歌曲,都需要运用正确的声乐技巧和方法,这样才会对自己的演唱提供帮助,使演唱更好听,更完美。3.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歌唱家,这也不是我们音乐课的目标,我们只是希望通过声乐课的学习,让你把想唱的歌唱得更动听,把想表达的情绪表达得更到位。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后,学生对声乐课越来越有兴趣,对于有点枯燥的练嗓教学也不觉得无味,每次掌握了一点声乐的技巧,他们都非常开心。后来,我再邀请学生自愿上台表演,大家都争先恐后要求自己单独演唱,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这种浓郁的学习气氛使我的课堂轻松愉快,让我发现声乐基础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从声乐训练的基础抓起,注重听觉、音准训练、培养节奏、感知能力。

多数女生在训练的初期,在真假声的`过渡上非常困难,存在着明显的真假声,训练中由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常常挤紧喉头喊出高音,这种声音不仅音准偏低,而且音色欠美,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用小声哼鸣,注意音准,并在哼鸣的同时嘴巴做任意咬字动作,而不影响哼唱,把声音由上向下叹唱为好,不脱离呼吸,演唱时在换声上多下工夫,最终解决了真假声混合及音准问题,调整了声音平衡,找到了歌唱的整体感觉。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重要,要多用亲切、生动的形象的语言,这样更能启发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咬字不清晰,就要启发学生注意用舌尖、唇尖、齿尖结合发声。我就说:“你是一只快乐美丽的百灵鸟,请用你灵巧的小嘴唱出来,啊,你的歌声多美呀。”多与学生交流,把声乐教学中的神秘复杂技巧问题以直观、形象简单化的方法教授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持久的保持兴趣,增加信心。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该的朋友,因为歌唱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从不板着脸和学生说话,对于学生的错误也是委婉的指点,让学生始终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使学生知道最好的歌唱状态应该是舒展、自然、优美的。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个文综知识很好的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思想情感的表达上较为全面。初学声乐的学生往往偏重于声音位置,忽视了歌曲情感的表达。例如,有一个各门功课比较优秀的女生,在声乐课上的演唱还比较完整自如,在我的提示下,有一定演唱表达能力,但一上台,光听声音还可以,但面部表情非常呆板,就像一尊雕像,通过让学生看自己的演出录像,分析原因,不断克服心理紧张因素,加强表演训练,终于纠正了“有声无情”的现象。歌要唱得好,光在课堂上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感觉声音的通透,尤其练习高音时,我会组织学生清晨爬到学校后面的山上练习。通过十几分钟的爬山,学生锻炼了肺活量,在清新的空气中向远暸望,然后开始练声。一首歌的灵魂在于有没有用心去唱,在声乐课上,首先要启发学生从心去唱,去体会,以情带声,让学生在演唱中进行二度创作,发声练习时就进入一个兴奋的歌唱状态,也就是“未成曲而先有情”。总之,培养声乐人才的工作辛苦、忙碌而充实,并为此付出许多宝贵时间和心血的工作。让我们努力探索出更有效,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的方法,使热爱声乐的学生,加快进入音乐殿堂的步伐。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十四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运用,它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师范院校的声乐课中,运用电脑辅助声乐教学,效果良好。

声乐教学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多种练声及训练手段,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和发声方法。由于这种训练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往往凭经验努力使学生领会其技术要领。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教学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生,而一名相对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带给学生的是一些抽象概念,使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教学效果不佳。

通过电脑辅助教学,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的不足,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录音录像,直观而形象地将上课的情况通过视频再现出来,教师可以对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点评和指导,通过有关声乐理论和声乐鉴赏等内容,帮助学生领会声乐中较难理解的一些抽象概念,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丰富教学内容。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上课实践,感觉效果不错,学生比较欢迎,好处如下。

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是主体,靠言传身教,这也是最早的意大利学派的美声唱法采用的教学方法,仅凭经验,而无明显的理论,只有教师教学生直接模仿。对于现在的师范院校的声乐课,大都采用音乐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在一堂声乐课上,教师往往通过反复的声乐练习曲,力求使学生达到一种教师要求的声乐标准。然而,面对部分声乐条件较差、水平较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单靠传统的练声环节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种单一而枯燥的练声很容易产生疲劳,学生也感到枯燥;在唱歌处理的环节中,教师往往一边指导,一边又充当着钢琴伴奏的角色,很难集中精力指导歌唱。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利用电脑辅助完成,比如,就传统教学来说,练声是必不可少的,利用电脑的录音功能,可以把已往的发声练习录下来,一方面,教师可以随时调出学生历时的练声和歌唱音像资料,对其进行点评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可播放学生的实录练声曲,让学生同步跟随练声,节省了教师的钢琴伴奏环节,从而,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指导学生的练声。笔者认为,这个环节在上课开始时运用比较好,这一过程叫“开声”过程。“开声”的目的是让歌唱状态先活跃起来,这个过程很有必要,每一个歌唱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因为在“开声”之前,良好的歌唱状态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的,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要求过细,其效果往往不大,只能浪费有限的上课时间;而当“开声”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去要求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练声,做进一步的指导,效果比较好。另外,声乐教师易受声部的限制,给教学带来不便,如:女教师往往带男学生不如带女生容易出成绩,其主要原因是男生本来就难训练,加上声部不熟悉,就难上加难;男教师相对好一点,但在女声部,特别是训练花腔女高音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电脑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把各种不同声部的'音响资料保存起来,随时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声部的声音状况,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模仿声部的难题。

二、利用电脑的录音功能可有效地对学生的声音进行对比分析。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感到最大的难题是学生的声音不容易做到“集中”和“高的位置”,学生往往对声音的判断只是停留在主观的判断上,但通过录音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听到自己的真实声音,他们的确感到“发闷”的声音不好听,透不出来……为了解释声音的特性,教师可以把他们“发闷”的声音通过录音软件,将其进行提调,他们的声音就会立刻变得尖锐、明亮,音色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原来的声音频率达不到技术要求,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进行训练和调整。针对这个环节最好可以单独设立一门声乐录音分析课,通过反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声音比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客观辨别自己声音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歌唱机能,从而把握好演唱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过去声乐教学,一般是声乐教师自己来伴奏的,他们多半是即兴式的,往往对歌曲速度、节奏、风格把握不准,而且曲目范围也受限。常常看到声乐教师不情愿教自己不熟悉的歌曲,学生在这方面不能得到满足,电脑就可以弥补这种缺陷。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下载可供选择的歌曲伴奏存入电脑,有条件的最好连接网络,随时可以下载歌曲,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教学的曲目加以了解,丰富曲目;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对学生要求唱的一些歌曲提供演唱示范。在处理歌曲的环节中,也可以通过播放歌曲的伴奏让学生同步演唱,这对提高演唱水平和表演很有帮助。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如节奏、吐字、感情等问题进行处理,省去教师一边伴奏,一边指导的不便,可以更加集中精力,使学生更好地准确把握歌曲及演唱风格。

通过电脑视频也可以将歌唱家及学生本人的演唱状态客观地再现出来,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指导上课,从而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提供更客观的评价。学生对此容易理解和接受,纠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如:笔者有一个学生在唱《黄河怨》时总是把握不准歌曲的内容,特别是引子出现的那段唱,应是一个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倾诉自己的苦难,音乐是凄凉而缓慢的。随着人物的感情发展,音乐节奏开始加快,这时演唱要将全部的力量推上去,以表现主人公失掉儿女的悲愤心情和向侵略者报仇的决心。在事先对这首歌不熟悉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握准确,然而,当把这首歌的演唱通过视频播放,加上笔者的讲解,学生当时就被歌曲感染了,于是演唱有了内在的感受,演唱也打动了笔者,否则,要在此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对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局部问题做一些具体的指导,如:有的歌曲在结束前的高音普遍存在问题,教师可以反复示范或讲解如何解决这些高音的方法;但也有学生对歌曲的局部能够把握,对歌曲的演唱完整性不够。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在很多场合下,学生往往不能对一些大曲目把握好,单纯就几个高音演唱不存在多大困难,但完整地演唱往往感到吃力,唱不下来。其主要原因是跟随伴奏演唱完整歌曲的机会少,他们多半是没有一个好的伴奏,加之自己自弹自唱能力又不强,缺乏演唱完整歌曲的能力,这样就影响了歌唱机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加大学生的演唱环节是锻炼学生演唱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开始上课时,将一些中小型的歌曲伴奏通过电脑的播放,让学生跟随演唱,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提高歌唱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演唱提出指导意见,或进行示范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比原来过多的练声要好得多。对一些较难的歌曲,教师可以通过分节处理或对歌曲演唱合理地分配力量,如《松花江上》这首歌不容易唱,特别是歌曲后面的连续高音不容易唱好,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歌曲开始时尽量省力,用诉说的感情去演唱,这样到歌曲的高潮才有可能用上力。所以,让学生多跟伴奏演唱,既锻炼学生的歌唱机能,同时加强对歌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把握都是很有帮助的。

四、通过视频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歌唱艺术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侧重的是听觉艺术,不注重形象和形体动作的表演,特别是有些带表演性质的歌曲,如我国的一些民歌和歌剧,演唱者要有些表演的成分,如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巧儿的独唱《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在唱这首歌时要求演唱者尽量贴近角色,表现出巧儿的活泼性格和对甜蜜爱情的向往,要求演唱中要有些舞蹈动作和表演。现在是信息化时代,能歌能舞的演唱已成为时尚,即使独唱也要有点动作或找个伴舞;当然,我们的声乐教学不能照搬这种形式,夸大表演的动作成分,这要根据具体的作品而定。

为了提高学生的演唱动作和表情,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播放一些有关演唱的视频资料,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这些资料提高演唱风格和表情;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声部的学生播放有关歌唱家的演出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他们,比较他们。如笔者通过播放歌唱家演唱的《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的视频,让学生直接地感受歌唱家的演唱表情和动作要求,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推进和激励。

教师可以通过整理,将声乐教材里的一些歌曲及歌唱家的演唱搜集在电脑里,便于学生了解歌曲风格,提高了声乐的鉴赏力和审美意识。

总之,随着电脑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开始接受,希望有关声乐教学的软件将来会出现,给教师上课带来方便。当然,声乐教学毕竟有它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声音的塑造方面,涵盖着很多“隐形”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要靠教师的丰富经验来指导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脑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在一个课时中应占据一小部分时间,多数时间要靠教师在课上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要熟悉电脑的基本功能,使其为教学服务。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十五

摘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即必须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为教育目标。在教学中应提高课堂内外的资源效益,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外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外语重要的辅助形式。开展必要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开展第二课堂英语教学的实践对英语课外活动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和形式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特色;应用型人才;第二课堂;教育目标。

随着近年我国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高职高专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高职高专的教育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应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核心。

第一,我国目前还是缺乏英语环境,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而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习得英语。

第二,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底子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经过正式的高考,通过三年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是整体水平不高,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另外一部分学生是从中专、技校等学校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第三,很多学生并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他们对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对于英语学习的方向更加迷茫,从而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信心。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统上重基础,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但是现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由于教学时数少,内容多,又要应付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的ab级考试,多数教师就只好沿用灌输教学方式,则中英语知识的讲解,从而忽略了英语技能的培养。

英语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我院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我院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英语底子薄,入校后参加高校英语学习非常吃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对课本的依赖性强,在英语学习中缺乏应有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虽然我院英语教学也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内教学有一定效果,但是仍然存在教学手段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

第三,英语教学的课时具有局限性。在课时压缩后的高职英语教学课堂内教师很难做到听、说、读、写面面俱到,学生的英语输入量偏小,应用英语的机会少,听说能力得不到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努力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中很重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课堂内外相结合从而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良好发展。

在总结了我院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英语学习的需要,我院于2009申请市级课题《课堂内外相结合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究并探索我院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在一年多的探索和教学实践中,我院的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课堂内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语言学家simondelasco认为:“一种技能的获得无论是设计打字、演奏乐器还是学习外语,都要求学习者不与老师平分工作,而是做大部分的工作。老师必须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引导。这样,学习语言的责任会从老师转移到学生身上。”

目前,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努力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做中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训练。训练是英语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练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教师时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不断积累,举一反三。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授之以渔”。

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不够重视,兴趣不浓等问题,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在英语教学中始终强调活动型或任务型教学。这一理念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终于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起到了促进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在任务型教学课堂内通过小组活动(groupwork)、两人对练(pairwork)、角色扮演(roleplay)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有话可说”。

在搞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外作业的布置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如鼓励学生做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短文复述、写读后感等。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优化校园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中,让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把学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训练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堂外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

课外活动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外语的重要辅助形式。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的利用课内学习。开展必要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课堂外,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英语学习的氛围逐步在学院内开展起来,主动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自由的,宽松的,趣味的,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让他们可以在游戏中,竞赛中,互相沟通,互相合作,从而达到锻炼自己,提高英语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这一共同的目标。本课题组成员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这一年的成功经验,现把我院开展的第二课堂形式做出如下归纳:

1、专题讲座和开设选修课。

我们还不定期地邀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传授英语学习方法及四六级应试技巧;邀请嘉宾围绕异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主题进行介绍,随后现场解答学生常感困惑的问题。同时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指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教师还通过开设《高级英语》、《英美文化与影视欣赏》等选修课的形式传授较系统的上述方面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因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英语学习障碍。

2、影视欣赏活动。

我们通过定期举办外语影视欣赏活动,让学生接触真实地道的语言和感受影视片所反映的特定文化。另外,我们还就所播放的影视片开展观感交流、话题讨论,影视配音,角色扮演等系列活动,以增加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提高其语言的表达技能。

3、英语角活动。

英语角是广受学生欢迎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英语角这一有益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项活动中是组织者,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学生是参与者。由教师和听说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协助并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学生们在英语角可以自由组合,自由交谈,自由讨论,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还穿插一些与英语相关的游戏,如猜谜语,唱英文歌曲等,以此来缓解学生们用英语交流的紧张气氛。一开始,不少学生不敢开口,怕讲出来有错,后来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能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教师通过提供多种情景和各种话题,尽量让所有学生能找到兴奋点和兴趣点。

4、英语技能竞赛活动。

教师定期组织英语技能竞赛,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参赛者具备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应变能力和包含表情、手势在内的非言语交际能力等。这一类型的活动还包括英文歌曲、英语写作、英语书法、英语翻译、英语诗歌朗诵等比赛。

5、调频发射台的利用。

定期将与课内教学相关的听力材料的播放内容和时间向学生公布,组织学生按时按需收听。同时选择一些英文歌曲,幽默故事,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并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我院开展第二课堂的效果及成绩。

(一)在经常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有89.17%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激发了自己的英语学习爱好,其中87.5%的人表示自己对英语的爱好越来越浓。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本课题组成员老师在通过这一年的努力后,在本课题结题前成功的举办了两次英语技能大赛。英语技能大赛包括英语书法比赛,英语口语比赛,英语歌曲比赛。学生们积极报名参加比赛,五年制的同学也积极参加竞赛,从而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自己的英语综合技能有很大的信心。从比赛中,学生们通过英语交流了解了自身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同时本次活动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此外,在2009和2010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院08级09级学生荣获d类一等奖。

以上结果表明,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利用外部动机的作用,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教师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还强化了其学习的内部动机。

教师参与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增强了其趣味性,更多的学生被吸引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

四、结语。

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实践的进行需要理论的指导。在改革课堂内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积极的开展第二课堂建设,理论研究与实际建设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我们仍然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扩展推广,建立起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4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3]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邹议[j].外语界,2006(4):21.28.

[4]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十六

摘要:新课改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也需要更好地适应改革的变化,寻求创新,力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室内设计专业是与社会接轨较为密切的专业,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寻求创新化的教学模式。笔者就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创新;高职院校。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当中的主要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建筑装饰的质量要求也明显提升,这就增加了社会对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笔者就对该专业的创新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论述。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当中,要想实现创新化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来讲,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实现创新,要注重内容的应用性。为此,学校需要和市场接轨,深知市场需求,学校需要与相关的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安排一定数量的实习和实训课时,并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作为中心,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被课本知识局限,而是更好的突出了实用性的原则。

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要想实现创新化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变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科学的选择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法。第一,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教学设计,最终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能够更好的扩大学生的视野,并且增加其对本专业的深入理解,提升学习的兴趣;第二,互动教学方法。在应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创造环境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课下的交流和互动。当完成教学目标之后,学生能够利用专业展示进行相互评价,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习的质量;第三,项目情景教学方法。在应用这一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实际的工程项目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这样能够通过参与提升自身对于设计方案的认识程度和设计能力,并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便与其今后独立完成设计工作。

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

室内设计专业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技术之上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专业的特色,且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通常情况下,完整的室内设计项目是从招投标工作开始的,之后需要和甲方进行沟通,然后进行现场的勘察测绘,根据勘察数据结合项目特点设计方案,绘制图纸并做好预算工作,这一系列环节涉及到多个层面和多个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每个学科都需要涉及,且要分清主次和轻重。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首先自身要明确,室内设计专业中最为重要的学科和知识点是什么,根据这一要求进行课程的设置,对于次要学科,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讲解,否则学生一知半解、通而不精,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教学的创新化发展,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

四、实现校外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同发展。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深入实践当中,才能够提升其设计的能力,为此,学校需要根据这一专业的特点,建立起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要采取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实践能力。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必须要满足实训基地具有相应的室内设计工作室、建筑装饰实训室,建筑装饰材料展示室和作品展示室等,能够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则需要寻求和各个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社会的需求及时的调整教学的目标,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避免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五、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专业,同时涉及的学科知识较多,实践应用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工作,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化发展。

作者:余安琴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安芳.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5(2).

[2]杨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网友世界,2014(8).

[3]马晓利,孙学凯.高职院校中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路研究[j].大舞台,2010(11).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十七

幼儿时期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将会影响儿童未来思维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当中,需要根据幼儿时期儿童的特点,进行声乐教学设计,将声乐教学的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特点相结合,使每一位幼儿师范学校声乐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幼儿声乐指导的最佳方式,为幼儿声乐水平的提升和幼儿音乐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新时期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对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当前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当中,主要存在着教学内容成人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方面的问题,没有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进行适度的教学模式创新。

(一)教学内容成人化。

当前在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教学的内容与音乐专业院校教学的内容趋向一致,较为注重对学生专业性音乐知识的指导,而对学生幼儿歌曲、演唱技巧以及幼儿声乐知识的讲解课程相对较少,忽视了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要求[1]。

(二)教学方式单一化。

幼儿师范学生声乐专业的学生多为日后需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员,这些学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幼儿音乐教学方式,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幼儿进行声乐的学习。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同时,学生进入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非常少,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2]。

新时期背景下,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创新声乐教学理念,树立为幼儿服务的原则;创新声乐教学模式,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加强声乐教学实践指导,提升学生综合水平等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一)创新声乐教学理念,树立为幼儿服务的原则。

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为基础。在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专业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性格特点,创新声乐教学的理念,树立为幼儿服务的原则[3]。在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将幼儿歌曲的唱法、幼儿歌曲的教法等内容置于教学中的重点,指导学生教导幼儿歌曲的方式,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声乐教学模式,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新时期背景下,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要注意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声乐学习情感体验[4]。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融入于声乐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可以借助创建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情境中,加深对幼儿歌曲的深入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这种方式,通过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幼儿播放适当的音乐,使幼儿能够闭上眼睛,结合音乐想象碧海蓝天,想象自由飞翔的小鸟等等,提升幼儿声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声乐教学实践指导,提升学生综合水平。

当前很多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非常少,就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新时期背景下,要注重多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幼儿师范学校可以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上岗机会。学校可以与社会中的一些幼儿园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为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在学生实践中,使学生明确当前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使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的声乐知识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声乐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富含针对性的特点。

三、结束语。

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未来幼儿或者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但是当前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当中,主要存在着教学内容成人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方面的问题,没有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进行适度的教学模式创新。在新时期背景下,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适当创新,可以通过创新声乐教学理念,树立为幼儿服务的原则;创新声乐教学模式,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加强声乐教学实践指导,提升学生综合水平等方式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声乐综合水平和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十八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高职院校的教育开始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对具体的专业设置进行有序的调整,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效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做好高职教育的准备工作。对于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教学,特别是钢琴的具体教学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老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1]。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钢琴教学主要是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在钢琴上的演奏能力,以及对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能力和具体的音乐表现力。在教学中只有有机地将钢琴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得学生对钢琴演奏的方式方法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全面理解和吸收钢琴的理论知识,掌握钢琴演奏的操作技能,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很好的理解,综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所学的钢琴演奏知识得到有效的发挥。高职院校钢琴课程的实际学习,产生了很多的积极作用。

(一)有效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高职院校中钢琴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以及相应的音乐作品的认知理解能力,还能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以及人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与此同时,作为一门美感度十分强的艺术类学科,钢琴的学习一方面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学生的音乐素养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它的复杂性要求演奏者必须对听觉、手指的触觉以及脚上踏板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左右脑有很好的训练作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每一天坚持钢琴演奏训练,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身体各部分技能的协调性,对大脑也有较好的'锻炼作用,加强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学生在钢琴课程的训练中能够接触到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长期的演奏与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钢琴的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3]。

(四)有效积累精神财富。想要取得高效的训练成果,就必须坚持对钢琴的训练。钢琴演奏对专业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和规范,需要学生长期坚持训练,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实现最终的训练成果。在日常的训练和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加强耐心以及自信心,才能有效地完成训练任务,得到有效的教学成果。所以在钢琴的实际训练中,能够对学生的意志力有较好的磨练,还能增强学生顽强以及坚持的优秀品质,为学生以后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并不注重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没有给出细致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在教学中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很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科学的教学计划,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情况布置合适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随意性[4]。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体系,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很大的问题,没有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二)学生对音乐作品缺乏理解。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很多的学生只注重演奏上的技巧技能,不关心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情感的表现。甚至很多的学生对音乐教学的目的缺乏理解,不管不顾音乐作品的难度一味地想展现自己。不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音乐能力和具体的演奏曲目结合起来,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个问题在钢琴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老师在钢琴教学上应当注重对具体实际的应用性加以指导,而不是简单地在音乐的级别上下功夫。在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老师要与时代因素以及社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全面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防止出现学生在钢琴等级上很高,却不能即兴伴奏与表演的情况出现[5]。

(四)学生的生源质量较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在钢琴的教学中体现着很大的差别,在音乐素质表现上也因人而异,学生对钢琴教学的理解水平不同,对整个教学的展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的教学,对钢琴的理解程度较低;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进行钢琴的学生,拥有较高水平的演奏技能,甚至会觉得高职院校中开展的钢琴教学活动对自身没有任何的意义。这种差异性使得老师无法准确制定实际的教学计划,不利于整个教学的开展。

(一)明确钢琴教学的目标。钢琴的教学是为了培养专业性的钢琴演奏者,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应当严格地对学生进行要求,全面保证教学的质量,所以老师要注重从零抓起,从基础抓起。明确钢琴的教学目标,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全面提升即兴伴奏与表演的能力,为学生接下来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老师要注重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钢琴素质层次不齐的情况做好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中要注重将进度与实际的规划相结合,做好两者的兼顾。音乐曲目的选择要与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相匹配,不能盲目没有目标地进行选择,要在学生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逐步向比较有难度的曲目过渡,稳定地发展学生的演奏能力[6]。

(三)实行双向选择模式。在教学中,不仅老师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同样可以选择老师。在老师选择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愿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全面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选择老师的过程中,能够使得老师进行再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促进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保证钢琴教学质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推进学生与老师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钢琴的教学课程已经成为整个音乐专业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钢琴教学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中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郭瑞单位: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3]黄金伟.试分析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32.

[4]岳立明.分析高职语文现状探求高效应对方案——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13+26.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十九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专业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防止发生表象化与泛企业化、趋同化现象,为了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应该着力做好转变理念、完善制度与明确主体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内涵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十年的发展,但没有意识到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高职教育向内涵发展,要求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辨析。

在研究专业文化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专业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与“化人”,“人化”就是依据人的需要对世界进行的改造,将人文性质赋予一切事物;“化人”与之相反,就是将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传授给人,使人得到教育与发展。在掌握“文化”的内涵以后,我们就能够意识到:

一专业成员创造了专业文化,主要由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创造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但自本质上讲,创造专业文化者还主要是其成员。

二专业文化主要归专业成员使用。专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与认同,同时促进专业成员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发展起来的,更多关注本身的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如何招生等问题,而没有顾及办学理念、文化选择、责任使命等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了办学相仿的局面。

最近几年,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出现了招生难与以评促建促改等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则必须要提高内涵质量,实现向“后示范时代”的转型。在此值得提出的是,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内涵质量必然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但必须肯定的是其核心工作就是提高专业内涵质量。而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详细来说,具备高质量的专业文化不但有利于使内部成员更加认同自己的学校,而且可以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人,而不是制造人,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而应该是结合培养、塑造与发展人的实践区域。所以,在这个意义可以说,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但要重视提高人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培养人的`专业品格、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但要想达到上述目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只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重视专业文化在教育人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专业文化建设的表象化。

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理论界也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研究,因此,自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不能全面理解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当中,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在教学场所张贴一些职业操作规程与名人名言就是专业文化建设,这是一种不能全面认识专业文化建设的现象,过于简单化与表面化,表明很多高职院校还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的内容,这种认识不具备精神支撑与理念引导,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泛企业化。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当中的精髓部分,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但是假如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一味应用企业文化的标识,有的院校将企业制度和文化标准全部应用于专业文化当中,使专业文化建设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有的还会阻碍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中,要认真对待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工作,要控制好引入的“度”,才能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理念先行,提高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产生了“文化休克”,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建设与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校办学的议程当中引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专业文化意识,可以利用学习交流、理念宣传与讨论研究等做法,使专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主体明确,确保专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不可否认,专业文化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专业成员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也包含学生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文化的建设需要围绕人来开展,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水而缺乏人气,缺少了激情和活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好好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明确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确保专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3]王丹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4]李坤,丁佟倩.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专业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03).

[5]胡小凤.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助推器[j].机械职业教育,2013(09).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二十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高职院校教育已步入快速发展道路。作为艺术类的基础学科,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与一般专业有很大区别,除了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电脑及相关软件外,还对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高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平面设计人才非常不利。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和教学特点,提出了创新平面设计教学的策略。

平面设计是视觉语言,是集专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综合视觉表现。平面设计是在二维空间进行的设计活动,以视觉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途径,把符号、色彩、图形和文字等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和创意达到传递信息或思想的目的。平面设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并历经美术—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美术设计—工业及艺术设计等多个发展阶段。我国的平面设计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到现在也才有30年的发展历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平面设计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和关注,其价值和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并引起了企业、商业和文化界等行业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平面设计专业的迅猛发展,平面设计逐渐发展成为网络平面设计,并呈现出用视觉、听觉、互动视觉传递全球化信息的特点,通过整合多种文字及图片信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吸引力。就当前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而言,在认识与方法上还存在着误区,对实验性及探索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过程缺少原创性空间和探究式学习,学生在作品创作时缺乏创意,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亟须创新。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设置一般为三年,扣除正常的暑假、寒假、星期天及法定节假日,学生每年在学校的时间也仅仅半年而已,再加上学校还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实习和顶岗实习等,而且很多学校在大三时都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很多学生实际上就是参加了工作,因此学生正常的课程学习时间也就一年多点。在这有效的一年学习中想要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显然时间是不够用的。

(二)学生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差。

平面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除了先天的艺术素养和超前的设计思想外,还要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及相关软件。因此,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有利于产生设计创意和灵感。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文化课和专业课水平较低,有的学生甚至不能熟练地操作电脑,更别说运用设计软件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落后。

平面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设计创意,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创作灵感。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对平面设计专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学习习近平面设计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学生静坐在教室里会丧失思维主动性,完全失去了创新意识。而且,平面设计专业注重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只有在实际创作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创作灵感。

由于我国开展平面设计教学的时间相对较晚,在教学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模仿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内容,这对平面设计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些院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缺乏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不利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国元素,以更好地体现我国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想使学生在平面设计上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须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也就是学生要拥有创意能力,善于用新方法、新思想设计出独具特色和创意的个性作品。因此,在平面设计专业学习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色彩、造型及点线面组合等基本技能,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平面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走出“教师讲—学生听—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困境,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视野观察事物,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能够用不同形式来表现事物。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设置教学目标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彰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积累和储备更多的知识。

平面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作过程,需要学生拥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倡学生广泛学习和涉猎多方面知识,以便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在教学及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构思,多方面搜集和积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用超前的创作意识和丰富的知识创作出优秀作品。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悟能力就是指创新意识和思维,具有创造性活动,要有积极主动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意识,这也是进行平面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贯穿于平面设计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摩和临摹优秀作品、观察客观事物、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合学生特点研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当前,平面设计专业所使用的课本一般都是高校的通用教材,然而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接受知识及个人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遵循教学和专业规律的前提下,要结合学生特点研发适合本校实际的教材,同时要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走平面设计的“中国之路”,使平面设计专业得以健康发展。总之,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实际大胆创新,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平面设计专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3]朱剑.高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创新性教学改革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3).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篇二十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再向一级师范的过渡,目的为了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

近年来的事实证明,传统师范院校并未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中显示出绝对的优势,相反师范院校培养的小学教师并未因高学历而显示出高素养、高能力、高德行。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言: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1]。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传统本科师范院校小学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从事小教师资培养工作的教师我看到了这样一些问题:

(一)任课教师专业不熟。

传统本科师范院校,_直以培养中学教师为己任,这种培训是建立在对中学教育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之上的,重学术、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发现的情况较为严重。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对象与中学教师不同,必然具有不同于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特征与行为方式。培训小教师资应该对小学教师、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教育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不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的与任务、特点与规律、过程与方法、课程与评价;不了解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成长规律等,要进行有效的师资培训是不现实的。_项对师范院校小教专业任课教师的调查显示:有1年以上小学教育教学经历的占3%,经常深入小学的仅占12%。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占23%。教学中有意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占20%。在小学参加过教育实习的有30%,带队到小学参加过见习或实习的有82%,从未参加过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有17%。从事过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有34%。可见高师院校专业任课教师对小学教育教学是不熟悉的。这是制约其专业发展及小学教师培养的关键因素。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一是层次上的定位不准,表现为小学、中学教师层面上的模糊不清。高师历来重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但过去主要是培养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师,课程设置的专业性明显,学术性较强。小学教师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师因教学对象的不同,必然有培养目标的差异。根据对近年来本科毕业的小学教师的调查,由于定位不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处境十分尴尬,常常是上下两难,进退维谷。

作为中学教师,缺乏专业学科素养,作为小学教师缺乏教学技能训练,对小学教育教学及儿童发展的规律缺乏认识,害怕与小学生接触。二是就业去向不明确,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小学教师主要的市场在农村,许多人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村,寻求更理想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环境,即使教小学也希望到城市小学。若没有扎根乡村,献身教育的思想准备,大学毕业必将面临艰难的选择。三是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定位不准,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不能突显,教育的专业性不强,使人觉得学生毕业除了不能作教师,什么都可以干。

(三)教师教学方法不新。

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有极大的区别,喜欢引经据典,坐而论道。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理论性较强,直观形象、生动风趣的教学场面是极为少见的,师生在课程上的结合也常因此貌合神离。一项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调查表明:9%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讲授法,28%的教师偶尔用到谈话法和讨论法,12%的教师用过观察演示的方法,除了手工制作之类的特殊学科,其余学科几乎不用教具。与此相对应,学生对新教学方法却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表现出强烈的课堂参与意识。有学者调查发现学生喜欢教学观摩(占87%)、小组讨论(占80%)、自我反思(占89%)、案例分析(占94%)等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3]。运用的方法不同对学生的培养也不一样,讲授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思辨能力,以操作为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调,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形成。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定向与封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模式,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立了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已出现普遍的、明显的综合化发展态势,高师院校、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共同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师范生数量达178。6万人,其中非高师院校在校生数82。1万人,占高校全部在校师范生的46%[6]。可见由高师院校垄断经营的教师培养的格局是不会存在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如果不急学校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加快探索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步伐,就可能输在起跑线上,把小学教师培养的市场拱手让给其他学校,探索小学教师培养的规律,构建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已成为走出困境之必然选择。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有学者指出,小学教师的培养由中师提升到本科层次,首先要全面提升职前教师的文化底蕴,其次是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没有好的教育理念不能培养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7]。培养目标是办学关注的首要问题,作者认为明确定位本科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应抓住“高师”、“小教”两个关键,明确高师“高”在何处?小教“小”在哪里?“高师”应体现德高、学高、艺高。“小教”应体现俯身向下、童心未泯、技术超群的教师素养。具体而言,目标定位应体现下列几个特性:

1。师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来被许多人作为对师范性质的最佳注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教师赋予了愈来愈高的期待,“学高”和“身正”已远远不能概括新时期对教师的目标定位。有学者认为明确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是培养小学教师的逻辑起点:小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对小学教师专业情意的`要求更为鲜明;小学教育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对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更为全面;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更为综合[8]。

2。基础性:随着新_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教育必须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9]。为基础教育培养小学教师必须考虑为谁奠基?奠什么基?如何奠基的问题。小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自然应确定全面的基础,面对差异性儿童,应培养教师差异性教育的理念和应对策略。小学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那么,教师培养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性,科学与人文并重,在宽基础的前提下体现专业特色。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认为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是未来教师从事教学的必要条件,体现了对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认识。小学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师培养应站在教育的大视域中来认识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的关系。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培养目标的实现,由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实施来完成。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构成,这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课程结构的设置与比例分配历来是各家争论的焦点。近年来,重视通识课程,优化学科专业课程,改革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的呼声日渐高涨。10月8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已正式出台,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从“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3个基本理念出发对教师教育课程作出规范[10],使小学教师培养有了具体的目标和规范的要求。

重视通识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是科技发展与知识社会来临的必然选择。没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继续学习和自主发展都会受到限制。美国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40%,日本占37。7%,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不仅比重较轻,而且学科单一,内容陈旧,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重学科专业知识,重学术理论传授,没有在学科设置和知识学习运用中体现层次性与针对性。有学者指出:“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又有不同的要求。

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从大学、中学到小学教师依次而降,而对于掌握教育心理理论和教育艺术的要求则是从大学、中学到小学教师依次而升”[11]。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空洞抽象,与小学教育的实际相去甚远。有一项调查表明,在众多学科中,学生最原意学习的学科是“儿童发展”、“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班级管理”、“教师专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等7门课程[12]。虽然课程设置并非仅以学生选择为准,但学生的选择无疑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三)精心安排教育实践。

education)的教师教育改革,学生实习的时间大概占培养计划的1/2,更加强化了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学习的意义。相比之下,我国教育实习只有6—8周时间。近年来各校加大改革力度,采取顶岗实习等措施,强化了教育实践环节。但实践环节薄弱的现象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一是实习时间过短,二是安排过于集中,三是实习过程管理混乱,尤其是自主联系的分散实习更没有组织保障,实习过程指导不力,实习学生对教学与管理工作难以深度参与,使实习效果得不到保障。目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师范生教育见习与实习的时间提升到18周,这为教育实践环节的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教育实践环节,不仅要求保障实习时间,还应当变革见习与实习的方式,变集中实习为分段实习,校内与校外结合,高校与小学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141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