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4:45:36
教学案例分析大全(19篇)
时间:2023-12-06 04:45:36 小编:XY字客

总结是一种提炼与总结经验和智慧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考虑到读者和目标的定位;对于这个话题,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供大家了解和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篇一

师:同学们,大家好!有这么一件事,竟在集市上发生了。

师:小朋友的妈妈弯下腰去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设想其可能性,然后自由挑选角色,自导自演,把这个故事演出来。

生:(合作表演)。

[点评: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围绕“妈妈弯下了腰”去干什么展开想像,达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师:这位顾客的行为的确大煞城市的风景,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乱扔垃圾的行为吗?

生:(列举了乱吐瓜籽壳,乱扔果皮,乱扔食品包装袋等10多种不文明行为。)。

生:写。(异口同声)。

学生作文写完以后,教师选择优秀作文,把它放在投影仪上现场“发表”,让作者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师不时指出修改的`地方,不时捕捉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断进行评议与鉴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后,教师把学生的作文贴在教室的墙上)。

教学案例分析篇二

某校三年级有位叫_-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为转化后进生方面的知识:

后进生的特点:(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

(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

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即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

(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

教学案例分析篇三

本文话题: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教育知识教学方法散文诗案例分析幼儿豌豆。

程中虽然孩子在动、虽然有多种活动情景和活动方式、虽然展示了“多样性”、“变通性”、“情境性”,但是儿童只是充当了“提线木偶”的角色,每一行动都由教师“提线”才作出反映,类似这样的教学过程还不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吗?例八:体育活动:接拍球(大班)简要过程:1、拍球进场,做球操。2、探索双人拍一个球的方法:俩人接拍球练习后交流:成功了吗?怎么接拍的?小结接拍球的技巧:规定每人一次拍几下;要边拍边数;最后一下要稍稍用力一些,另一个小朋友要接下来拍3、继续练习接拍球:俩人接拍;几个朋友接拍等。4、游戏:躲皮球。5、听音乐做放松动作。分析:五个活动环节既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展示了课程改革的风貌。首先由幼儿自主拍球进场、做操活动身体,然后重点练习接拍球,这里提供了让幼儿主动探索接拍球技能的时空,幼儿在多次练习的过程中,逐步通过自身练习、与同伴互学积累经验、习得技巧;又在自主练习中巩固技能、在开放性的过程中保证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探索机会。幼儿和同伴共同经历的探索、练习过程要比教师只授予技能对他的成长更重要;在探索中思考,更能养成凡事动脑筋的积极学习的态度,这种习惯、态度、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是终身受益的。

教学案例分析篇四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教学案例分析篇五

师:宋涛、陈丹、赵小艺多会动脑筋呀!通过画雨丝、风车等事物,画出了风!你还知道可以画哪些事物来表现风吗?(生仔细想了想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师:真会思考!咱们班的同学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差!是的,我们还有许多办法能表现风。(出示虞世南《咏风》:“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读读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反复读)。

生1:他写的是风!

生2:诗里面没写出“风”字,但是,我们读了可以感觉到有“风”,不是吗?

师:瞧,风可以画,还可以写。你们还有别的办法能表现风吗?

学生反馈:可以表演,可以朗诵……。

师:那好,让我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式来表现风吧!

学生起身到自选区域活动:

画风组—静静地挥笔作画,有的画飞扬的长发,有的画高飞的风筝……。

咏风组—摇头晃脑诵读有关风的诗歌,不时相互倾听、评议。

演风组—在“导演”指挥下,煞有介事地表演……。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咏风组选派代表上台朗诵;演风组全体上场,有的学风吼,有的扮瑟瑟发抖的路人,有的演摇撼的树、草;画风组亦由代表上台展示作品并作说明。

这次的课堂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独特的,学生不仅可以画,还可以咏,甚至演风。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力、选择的自由,打破封闭,扩大自主选择的空间,课堂变得更广阔。学生们则尽兴地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以富于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展示与分享。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满足。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我想下次同学们一定会表现得更出色,课堂会变得更生动。

教学案例分析篇六

通常情况下,在教学案例的后面,要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请他人写,也可以作者自己写。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

(二)体现先进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得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比如在当前,案例分析就要贯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分析务必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

(四)论述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五)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分析案例时首先要认真思考:采用已选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个特定问题,需要哪些事实?然后回过头来寻找所需事实。选材要严,挖掘要深。

教学案例分析篇七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并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字卡 三个小朋友的头像,绘画用品,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巧设悬念。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

2.录音机播放风的声音。

3.板书课题(“风”能听得见,感受得到,那它能画出来吗?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画风》)。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生字。

2、通过去掉拼音,开火车让学生巩固生字。

3、把生字词送回到句了中去看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是否能读好。

4、把生字词送回到课文中去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读的更好、更顺。

5、让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三、再读感悟,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1)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指导读: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

(2)闭上眼睛想一想,三个小朋友画的风都是什么样的?

(3)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分角色朗读。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读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3)评议。

(4)范读(指导:“谁能画风?”要读出疑问的语所来。“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等句子要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

(5)积累词句(读你喜欢的语句)。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1.你们喜欢课文中的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2.你们想画风吗?说一说怎么画?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多,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画风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一听。

教学案例分析篇八

《画风》是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辖区二年级级部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画风》,这节课受到了领导与教师的高度评价,当时我也比较满意,但是静心反思,还存在些许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结合教学过程作如下反思,与同仁们共勉。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生(争先恐后):是风。

师: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风有大有小。

生2:风没有味道。

生3:风抓不住。

生4:四季的风也不一样。春天的风温暖,夏天的风很热,秋天的风凉爽,冬天的风寒冷。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风的特点还真不少。

反思:从学生喜欢的谜语入手,很快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自由交流对风的印象,学生交流起来比较轻松,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导课要紧紧围绕文本,导课要讲究艺术。

出示课题。

二、朗读课题,引入新课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谁画风?

生2:我想知道怎样画风?

生3:我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生4:风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怎么画呢?

师适当板书学生质疑的问题:1、谁画风?2、怎样画风?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反思:采用了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课文产生兴趣。但是,有一个遗憾:当学生3提出想知道风的形成问题时,徐飞高声说道:“我知道,我还知道有龙卷风……”,当时我打断了他的话,说课后同学们可以从《十万个为什么》上寻找答案。课后反思自己仍没有走出教案的框架,其实在课堂上可以简单向学生解释风的形成原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

三、初读课文,文中识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谁画风?(生自由读课文)。

生:宋涛、陈丹、赵小艺。

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课本中三人的图片)。

学生说出答案,并在书上的三人图片旁写上他们的名字。

师:你能和他们打个招呼,与他们交朋友吗?

生: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曹文轩,很想和你们交朋友。

反思: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认识了“宋、涛、陈、艺、丹、招”六个生字。但是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识记每个生字的基本识字目标没有稳妥达成。

四、读画结合,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他们的画上画了什么?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师:我们来欣赏他们画的三幅画。

出示幻灯片(自己绘制)。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言自语地说。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画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要把你喜欢的理由说清楚。

生:我喜欢赵小艺的画,因为……。

师随机板书:旗子飘。

风车转。

小树弯。

雨丝斜。

师:想想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请三个小朋友读读勾画的句子。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在相应的板书后,勾画斜斜的雨丝、转动的风车、飘动的旗子的简笔画。

师:谁能把弯弯的小树的样子画出来?

抽生上台画。

师:(指着黑板上的小树图)请小朋友们猜猜:这是谁画出来的风?

生:陈丹。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能把课文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生:能。(生读六自然段)。

师: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读得很流利,字音准,把弯弯读得很重?

生(画风的小朋友):我知道为什么把“弯弯”读得很重。因为小树在没风的时候是直的,有风就把树吹弯了,弯弯的突出有风。师:你真会读书。我们大家来跟他学一学吧!

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

师:(指着黑板上的学生的红旗)猜猜:这又是谁画的风?

生:赵小艺。

师:赵小艺为什么把旗子画得这样子呢?

生:因为有风,风把妻子吹得飘起来了。

师:那你能把赵小艺画风的那段读读吗?

生读。

生:我还能读得更有感情。

生再读此段。

生齐读。师:最后的雨丝图是谁想出来的?

生:宋涛。

师:雨丝为什么会是斜的?

生:因为有风。是风把雨丝吹斜的。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怎样读呢?自己练习,谁来试试?

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把“斜斜”读得重一些。)。

师:赵小艺受了伙伴们的启发,又画了……。

生:转动的风车。

生齐读8自然段。

师:看了画,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生:我觉得赵小艺最聪明,是她第一个画出风的。

生:我觉得这三个小朋友都很聪明,爱动脑。因为画风是宋涛提出来的。

生:我明白了只要肯动脑,就能把事情做好。

师:是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虽然不能直接画,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反思:这个环节较长,优点是遵循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较好地处理了"读"与"画"的关系。通过学生读课文,再画出来,初步检验了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又通过画图来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感悟。"画"是手段,"读"是目的,而思维理解及感悟始终伴随着"读"与"画"的全过程。这样的"画"进入语文课堂是有价值的。但是我没有大胆放手,代替学生画了其中的三幅,而学生只画了一幅。其次,由于课件制作粗糙,所以画面是静止的,飘动的旗子、转动的风车、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都没有动起来。

生:我要画在空中飘舞的纸片。

生:我要画一个小姑娘,她的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生:我要画几朵小花,小花在向我们点头呢。

生:我要画柳枝在风中跳舞。

……。

师:你们的想象太丰富了,那就动手画吧。

(生自己动手画)。

师:老师布置个作业,课后把你的画画好,我们要把这些有创意的画贴在墙上展示一下。

反思:让课文进入学生心中后,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因此,学生画的风各不相同,延伸了文本形象,提升了文本的价值。遗憾的是学生的画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案例分析篇九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请读课题《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大声读课题,进入情境。)。

2、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

(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也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全文。

自我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朗诵课题导入——阅读文章——图片视频展示——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化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理解谈体会,师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达到统一,又弘扬学生个性。课末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写诗、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湘教版的《沉与浮》,这一节是在奇妙的水的第四节课,这节课是在我们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来了解物体的沉浮状态,这种状态也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在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物体的沉浮状态。通过实验让学生们感知浮力的存在,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与什么有关。知道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和控制的。这节课单从理论上来分析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更多的需要学生来亲自动手通过实验来知道最后的答案。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教师惟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展现独立,张扬个性。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一直尝试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更大的探究空间,但总有许多时候不如意,静下心来反思,才发现孩子并没有适应这样的方式,该怎么转变孩子的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

1、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

‚学贵有疑‛,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科学创新的支点。但是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言行都是准则、真理,学生从来不会去怀疑老师的答案。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找不到适宜萌发的土壤,好问的天性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生沉湎于自我否定,对自己的认知、记忆、思维以及言语、操作等活动抱着消极心理,自信心不强,总认为自己提不出几个问题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而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开拓、创新、实践的过程。怀疑精神固然可贵,但实践更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对某一理论或现象提出怀疑的时候,我们教师在鼓励他们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去证实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观点;在全班汇报和回答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大声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正确与否,首先表扬他的勇气,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不要马上纠正他,而是要先鼓励他的想法中正确的地方。在平时课堂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

3、鼓励每个孩子自己动手探究。

以往我们总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并按照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分工好每个人的任务,这样的分工,貌似使小组探究更高效、省时,但实际上却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小组中,往往有一大半的孩子在充当看客的角色,并不能真正融入到这个探究活动中去,甚至久而久之,有些连看客都不愿当了,顾自己在做着其他的事情。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会感兴趣,印象也会更深刻,所以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创造动手探究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份探究材料,一张记录单,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究,自己记录,之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发现。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引领探究思维的发展。

‚我们坚信: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中不乏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背后却是对思维发展的缺失,因此,当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不能放弃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做好创造性及控制力度的协调统一。

在课程刚开始,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让学生们猜测和假设结果是什么样的,并让各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结论。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到底结果是否与我们的预测相同。再通过一个特殊的实验结果,引出我们怎么改变一个物体的浮沉状态,这个问题依旧采取了小组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协作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用一个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来给学生推出扩展,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型知识去尝试解决我们能够遇到的问题。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的探究之路走得更远!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一

杨昭霞。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受到物体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图形纸、钉子板、字母卡片等。

一、猜一猜——情景导入。

1:欣赏动画。(课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游的景象)。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观察,初步感知。

(1)认识对称。

仔细观察,这些照片有什么特点?(课件点击放大剪纸图。)。

生:它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那其它物体有没有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呢?

(2)揭示对称。

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它是对称的。那这些物体它们都是对称的。

(3)拓展交流。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

(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

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蝴蝶等)。

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在小组内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是对称的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反馈。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板书:对折。

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

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补充: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师:请大家把其他的两个图形再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小组交流述说)。

师:以上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完全重合的。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学生讲轴对称图形),那谁来说说这三张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点名回答)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把刚才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什么呀?

生:一条折痕。

师: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板贴: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另外两张图形中的对称轴吗?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3、识别,加深体验——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一些图形娃娃也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它们有个要求(电脑出示p57“试一试”)要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能满足图形娃娃的要求吗?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图形,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选的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小组合作操作)。

师:(点名回答)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学生投影展示)。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并投影展示)。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请2—3名学生说)。

4、训练,巩固特征。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棒啊!下面吴老师呢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1)师:(课件出示第58页第1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直接提问,课件演示1—2个是轴对称图形,对有疑问的再演示)。

(2)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在抢答游戏中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的反映最快。(教师举字母卡片,学生抢答)。

(3)师:(小结)为什么n、s不是轴对称图形呀?

生:(上来动手折一折)因为它们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一起说)。

三、做一做——内化新知。

(1)教学例2做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请组长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各显神通吧,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最美了。(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请2种不同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讲他们的做法)。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学生讲完全重合)(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师:昨天吴老师也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电脑出示p59第4题)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9页,在书上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再点名回答,电脑相机演示连线)。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学生小组交流,再点名回答)。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还学会了做轴对称图形。)。

五、巩固练习。

(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达,老师在电脑上演示)。

(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电脑出示p58想想做做3)画出下面每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翻开书到p58,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再电脑演示,做对的举手)。

六、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电脑配乐欣赏著名的建筑图片)。

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雅虎、百度网站去查阅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

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

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

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

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

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

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

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

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北京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

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

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点评:实践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节课下来,老师说课的时间总共不超过15分钟,剩下的时间都是学生的了,学生说的多了,动手操作多了,参与面广了,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点评: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堂课采用的小组合作较多,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点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活体现,让学生再次感受这些对称物体之美,设计别出心裁。)。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平淡。在判断学过的几何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汇报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二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三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分米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实验数学》二年级下学期关于长度单位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学习过米和厘米,对于分米由于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的也不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一:教师出示一张错误的测量铅笔的投影片(可抽拉),铅笔的右端对准8厘米刻度线。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片,这只铅笔有多长?

生1:(抢着回答)8厘米。

生2:(十分着急)老师,她说得不对,应该是8厘米多。

师:你为什么说是8厘米多呢?

生2:因为铅笔的左端没有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而是多了,所以是8厘米多。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生2: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铅笔的左端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再看铅笔的右端是几就是几厘米。

生:(异口同声)9厘米。

[说明]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在观察中既要判断测量方法对不对,又要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是什么,同时又要准确的读数。让学生的旧知随着判断而显现出来。

活动二:教师请两名同学配合测量黑板的长度、讲台的高度。学生测量的结果是:黑板长3米23厘米,讲台高90厘米。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教师讲述为了记数的方便,通常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比厘米大而比米小,它就是分米。

[说明]在这一活动情境中,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并让学生在测量具体物体的猜测中引入新课。

活动三:教师出示刻有分米的米尺(教具),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文字和刻度。并请一名学生在尺上找出1分米刻度所在的位置,然后拿出彩带请学生量出1分米的长度,用剪刀剪下来。教师再把相同长度的彩带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学生用学生尺测量彩带的实际长度,小组内交流、检查并汇报结果,1分米的彩带实际就是10厘米。

[反思]让学生在观测中探求结论,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活动四:师:同学们都知道1分米=10厘米,也可以说10厘米=1分米。下面请同学们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体上找一找大约1分米的地方。

生:(非常热闹,也感到好奇)。

生1:我发现我的手掌大约1分米。

生2:我发现**同学的辫子大约有1分米。

生3:老师,我发现你的衣服两颗扣子之间的间隔大约是1分米。

生4:我的衣服口袋口大约1分米。

师:(深情地)同学们说得真好!

[反思]这一活动给我带来的不只是惊喜和意外,更让我感到异常的激动和兴奋,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到了他们探求知识的那份热情和喜悦,使我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发展他们的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活动五:教师说明活动要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请你们作好记录,并加以说明。(下面是学生小组的汇报结果)。

小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地板砖的长度,四边都是60厘米,我们把它记成6分米。

师:测量无误,换算正确。

小组2:我们组测量的是门,门宽1米,门高2米。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门的宽度和门的高度能不能用分米作单位?

生:可以。因为1米=10分米,所以门宽10分米,门高20分米。

师:门的高度和门的宽度用什么单位更合适呢?

生:用米更合适一些。

师:送点掌声给**同学,他说得很好。

小组3:我们组测量的是奖状,长35厘米,宽25厘米。我们组讨论后认为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如果用分米,长3分米5厘米,宽2分米5厘米,读着不顺口。

师:说得有道理,也给第三小组的同学鼓鼓掌。

小组4:我们组测量的是操场上乒乓球台的长和宽,长2米70厘米,宽1米60厘米,经过讨论我们改写为长2米7分米,宽1米6分米。

师:我也同意你们组的观点,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反思]这一开放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谐的教学氛围,自由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体现,刺激了他们的表现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全课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

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以活动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首先认识1分米,接着感受1分米,最后体验1分米,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学到了探究方法,又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及时指导,适度点拨,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着。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四

1、课题的主题与背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情景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教学设想:包括对作业的说明、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教学反思、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背景主要是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如果是介绍课例,只要简要说明上这节课的起因、教学设计及班级情况等,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详细具体及背景描写。

二、案例描述。

教学案例通常是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因此,典型性与真实性是案例的生命。要生动地描述出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如师生对话、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教学案例的描述应基于教学观察与教学记录。

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的优劣是以作者反思水平高低所决定的。反思的目的是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揭示某一侧面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理念。反思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要突出中心,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案例反思应基于校本教研,基于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中的教学观察与教学记录,课后交流讨论和深度汇谈。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五

《小小萤火虫》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表现力丰富。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平稳,“xxxxxx|xxx–|”的节奏贯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富有诗意的夜景氛围。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内容,能用歌声和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歌曲;学习听辨并唱准两段歌曲结尾处细微的区别,体验音乐的优美意境;通过曲谱、肢体动作感应曲式,乐意用多种方式大胆表现。

导入课题。

1、以教师带幼儿郊游引出;哇!今天的天气真好,我要带你们去郊游了。高兴吗?来,我们一起跳个舞吧!(放萤火虫音乐一起舞动)。

2、故事引导:郊外的夜晚好安静,满天都是小星星,真美!可是有一个怕黑的孩子却不愿意睡觉。这时出现了一种神奇的动物(出示图片)它是谁?原来是萤火虫提着灯笼来鼓励这个怕黑的孩子了。

(1)你认识萤火虫吗?我们来了解一下吧1。

(2)萤火虫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它常常出现在夏天的晚上,喜欢在湿地生活,最喜欢吃蜗牛和露水,因为他的腹部可以发出漂亮的光芒,所以大家都叫它萤火虫。

(3)我们来听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歌曲的宁静、优美的性质,了解萤火虫,完整倾听,帮助幼儿了解段落、记忆歌词。

感应乐曲、理解歌曲内容。

1、放歌曲磁带,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提问:这首歌好听吗?你听到了什么?

2、这首歌一共有几段?让我们再仔细地听一遍。

3、幼儿倾听第一段歌曲,说说这一段中唱了些什么?

4、幼儿倾听第二段,说说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否一样。

5、带领幼儿跟着音乐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第一、二乐句两段一样,第三乐句中节奏、音高相同,歌词略有不同,第四乐句既比较相象,但在歌词与音高方面又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因此重点学习每段的第四乐句。

初步学唱歌曲。

1、跟音乐轻声学唱,引导幼儿感受夜晚萤火虫慢慢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氛围。

2、请幼儿说说用怎样的速度唱这首歌比较合适。

3、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唱?

4、教师重点范唱结尾句,幼儿学唱。

5、再次完整唱,提醒幼儿注意两段结尾的唱法。

6、教师清唱,引导幼儿再次感受。

第一、二乐句两段一样,第三乐句中节奏、音高相同,歌词略有不同,第四乐句既比较相象,但在歌词与音高方面又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因此重点学习每段的第四乐句。完整学唱歌曲,再次将难点句加以重点练习。

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你觉得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比较合适?为什么?

2、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给我们带来了光亮,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夜晚,萤火虫在慢慢地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幼儿再次完整演唱歌曲,提醒幼儿用轻轻的,温柔的声音来演唱,速度稍慢。

4、幼儿分组演唱歌曲。

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将声音和速度的练习要求分开提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幼儿的每次练习更有目的性。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感受夜晚优美的意境。

表演歌曲。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我们还可以加上优美的动作呢。你想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呢?幼儿自由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用自编动作大胆表现歌曲,体验音乐的优美。

我在第一遍范唱时,走近幼儿,面对幼儿清唱,把唱歌的技巧和歌曲表达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营造了一种静谧、亲切、温柔的氛围,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更便于幼儿听清楚歌词。然后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出示相应的图片,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在幼儿初步感知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幼儿边看节奏图边欣赏录音,帮助幼儿感知歌曲的结构和节奏,再次激发了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这首歌曲虽然是一首流行歌曲,旋律非常优美,深受孩子的喜欢,但要唱准、唱好很不容易,我就采用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和分段学唱的方法来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朗诵第三句歌词“怕黑的孩子闭上眼吧”时,幼儿对“子”和“闭”的八分节奏很难掌握,我一连带孩子练习了好几遍,并引导孩子看着我的口型念,效果较好。《纲要》倡导我们在唱歌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本次歌唱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关键要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为此,我引导幼儿用轻声唱法随优美的伴奏带歌唱。我还借助动作表演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为歌曲配上身体动作,幼儿表现得很随意、有一定的表演兴致,而且动作比较个性化,通过表演帮助幼儿进一步记忆歌词、表达情感,从而充分感受了歌曲带来的审美体验。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六

我首先从谈论美好生活这一话题入手,让学生领悟人生中的精彩、幸福。当学生都沉浸在幸福与快乐中,我趁热打铁:“从你生活中选出最重要的五样写下来。”

接下来全班交流,他们积极踊跃,个个神气十足、高谈阔论,因为他们选择的正是人间珍品:亲情、友情、生命、自由、阳光、善良、挫折。如:生1:“我选择的是自由、阳光、智慧、友情、生命。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因此,我更喜欢‘自由’;阳光更不用说了,他们都称我‘阳光女孩’,我有阳光般的心更喜欢灿烂的阳光;拥有爱因斯坦的头脑更是我梦寐以求的;自己成功了,还有很多同学一起分享岂不是一件快事;当然,有生命才有机会享受这些。”(掌声起)。

生2:“我选择的是父母,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是最关心我的人,等我长大了,要让他们享福。”

……。

师:“我很感动,我又一次发现你们长大了。但是,往往生活中一些事并不是我们自己能驾驭的。我们曾见过这样的抉择:影视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痛苦的父亲面对难产的妻子要做出保留大人或孩子的矛盾挣扎。生活中并不都是风和日丽,熊掌和鱼翅不可兼得,那就要权衡孰轻孰重,这就是人生。今天,我们面对生命中的五样也来做个选择:把你生命中的五样删除其中的一样,重重地涂黑,涂黑就意味着永远的消失。”

生:“啊?”(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喊了一声,还有的把惊异的眼神定格在我脸上整整5秒钟。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传统的礼教已大于自主的选择。他们迫不得已地进行着。)。

师:“谁来说一说,你删的是哪样?”(再交流时学生显然没有了刚才的兴奋。)。

师:“刘万里你说说。”

生:“我删除了财富,保留了生命、亲情、友情和阳光。我发现我是真实的人,生活中充满情意和灿烂的阳光,不是很幸福吗?不需要太多的身外之物,知足常乐!”

……。

师:“生活中总有不尽人意之事。现在我要求再划掉两样!”

生:“啊?”(同学们有些愤怒了!)“不删了老师?”学生央求道。

师:“不行,这是命令!”“唰、唰”只听到笔有力地划破纸,然后是“啪”重重地放笔的声响。我有些不忍了,原先设计的导语已模糊,大脑足足一分钟的空白。

“再删掉一样。仅留下你生命中的一样。”这话是多么苍白无力,像风中的一片落叶在飘荡。然而教室里出奇的静。

(《我的五样》教学设计的结尾是让学生保留一样,这样才能让学生彻底地获得那种刻骨铭心的体验。)。

师:“苏劲,你留的哪样?”

生1:“自由!”(是啊,在这课堂上你连选择的自由都没有。)。

“刘慧芳,你来说说。”

生2:“我……我选不出来。”

师:“还剩哪两样?”“我还有父母和生命。”她喃喃地说。

“你要删掉哪样?”我的语气咄咄逼人。

“呜……呜……我能不能不删,我丢弃生命,留给父母的只有痛苦,放弃父母,我将在孤独中走完人生,那多么可怕。”(我心一颤,泪水在眼眶里窜。)。

“不行。”我已经口是心非了。(教学设计是留下最后一样,这个念头始终支撑着我。)。

“就是不删!”

(五十双眼睛齐刷刷的盯着我,有企盼,有惊慌,有茫然,有仇视……此时教室的空气凝固。

得很重很重……)“不删了,留着吧。多一样,生活中多一束阳光!”教室响起一片掌声。

我看到了更多的笑脸。

教师小结:“我发现你们真诚、善良、有主见、真实。只要我们努力、珍惜,生命中绝对不仅只有这五样,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你们的人生会更精彩。”(学生又一片掌声)。

……。

附: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正因师生有自由的呼吸的空间,才有这异想不到的收获!我想说:教学中,自由呼吸的空间多大,教学拓展的路就有多宽。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七

:1、欣赏歌曲《丰收之歌》。

1、学唱歌曲《圆圆和弯弯》。

2、表演歌曲《圆圆和弯弯》。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圆圆和弯弯》,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曲调优美淳朴,生动地描绘了金秋一派丰收的景象,抒发了农家儿童甜美生活的愉快心情。

二、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圆圆和弯弯》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钟声叮叮当》分声部唱一唱——二声部合唱。

3:器乐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进行练习)。

2、揭题、范唱,听录音、学生讨论。

3复听录音,说说歌曲情绪(听后学生谈感受)。

4、引导用动作表演歌曲:放音乐,学生自由表演。

5、学唱歌谱。

1)听记曲调比赛,看谁听得最快,最准确(教师弹奏一句,学生唱后试着记。教师弹奏指名学生试唱)。

2)视唱歌谱。

3)用竖笛吹一吹)。

6、学唱歌曲:放录音轻唱——重点练唱:切分音和一字两音、连线、休止处——唱——处理:唱出丰收的喜悦。

7、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渲染丰收的气氛。

学生分小组试敲——合着音乐敲一敲——边唱边用打击乐伴奏。

8、分组用打击乐和竖笛伴奏、即兴表演——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9、编创与活动(如时间够的话进行)。

分组编创歌词——挑选好的编成几段歌词表演。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八

这是人美版第九册的内容——《动物的脸》,这一课属于美术的造型·表现的范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美术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及有效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

【情境】。

课前我制作看漂亮的,以加强上课的效率,并把课堂结构调整为观察体验、欣赏探索、示范讲解、创作练习、拓展评价五个步骤。学生在看完老师展示的有关动物的图片和自己的体验后,对描绘动物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看完老师的示范后,不仅对用中国画的工具作画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对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分析】。

(一)实现最优化教学导入。

人获得信息的途径有80%来自视觉。所以形象丰富、生动的图象是美术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通过对色彩的感受、形态的体验、情景的触动,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进入有效地学习状态。

本堂课让学生欣赏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喜爱的动物后,不由自主地想把它画下来。于是我有紧接着设计了让学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动手尝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情感”是和谐教育的动力,导入方式的最优化设计又是课堂教学的排头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源。本堂课的导入实现了优化教学,为学生作画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合理化引导观察。

在引导学生欣赏黄永玉的《猫头鹰》的国画时,我特意出示了猫头鹰的图片和国画作品放在一起,并让学生找出猫头鹰的特点,并和画作《猫头鹰》进行比较,看看他们的异同点,并理解画家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通过分析,了解艺术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并极大激发了学生创作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三)树立多元化评价。

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的三位一体化,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出发,使评价更丰富,更多元化。而目前美术公开课有些忽视学生作品评价,《美术课程标准》在论述美术作业评价是指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作为引导者,应该留出一点时间发现作品的亮点,强化个性发展或引导指出并弥补不足,获得持续发展的兴趣与潜力。然而,一些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进步发展的机会。没有老师的点拨评价,我想学生只能原地踏步。再加上他们在不断地欣赏大师作品,等到高年级后会出现“眼高手低”现象,从而失去作画兴趣,那是我们做老师的最大悲哀啊!所以说,重视并树立多元化评价是刻不容缓的。

【体会】。

在减少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的尝试中,我认为主要是要设置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并合理的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九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纪律难控制及发生意外事件等一些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不知道各同行是否遇到过。

当我走进这个教室,学生就沸腾了。“音乐课是我们放松的一节课。”学生是这么想的。我站在讲台上默不做声的看着他们,直到5分钟后,才有少部分同学知道发生什么事情,都端正的坐好;可是大部分还是自顾自的翻看着音乐书,唱着“自创”的歌曲。我有些急了,怎样才能让处在兴奋状态的孩子们安静下来呢我知道这是一个纪律有些“活“的班级,便在心里叮嘱自己要注意学生的情况。我打开了录音机,把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用最大的音量播放出来,学生们也自觉的跟唱起来,一曲唱罢,我抓住这个时机,说:“今天我们的音乐课要进行一个比赛!”学生们都安静的看着我,等着我说下去,我心中有些得意,总算是安静下来了。我继续到:“每个小组为一组,回答对一个问题或者坐得比其他组好的就奖励一个五角星,课后那组获得星星多就是冠军组,反之纪律等不好的就要扣除你组得来的星星。”很快,学生们都非常认真的回答着问题,有次序的进行着律动,如果真有不守课堂纪律的同学出现的话,同组的同学马上就警告他。我根本不需要多说什么,只要给他们加上象征他们劳动成果的星星即可。一节课相当顺利的结束。

这个班级是学校有名的调皮捣蛋的班级,学生的自觉性都相当差,然而让他们在课堂上井然有序的良药竟是一颗小小的五角星,竟是我这节课要比其他组的小朋友坐得要好,不让自己组输给他们组的集体荣誉感。看来竞赛的力量不可小窥。

我意识到,这样组织课堂教学,不但教师本身能省下许多组织纪律等闲杂的时间,学生也能在这种氛围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养成自觉的行为规范。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因此“听”应作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如果说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听的审美能力,那么听唱培养则是学生的记忆力与再现能力。

在学习歌曲《蜗牛与黄鹂鸟》一课时,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以外部活动和游戏为兴趣的特点,在上课前,我把学生分成蜗牛队和黄鹂鸟队来展开听音视唱的音乐游戏竞赛,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2024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