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快溶解教案(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5:08:23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实用16篇)
时间:2023-12-06 05:08:23 小编:梦幻泡

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原创性和创新性。教案中的示例和练习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环境,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例,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编写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总结起来,编写教案不仅仅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出更优秀的教案,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一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

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

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

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教学目标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

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

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生:不能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

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二

师:首先我来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同时分别投入两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比另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怎样使溶解较慢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起来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二、讲授新课。

生[,1]:把它研成粉末。

生[,2]:把高锰酸钾放到热水里。

师:同学们想出了两种加快溶解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首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老师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用热水是否可以加快溶解。

现在,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倒入冷水,另一个烧杯中倒入热水。

师:应该倒多少?(倒同样多)。

应取什么样的高锰酸钾?(同样大小的)。

怎样投入水中?(同时投入)。

看到了什么现象?(热水中的高锰酸钾比冷水中的溶解得快)。

这说明什么?(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师:刚才老师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出示投影片〕实验中涉及到这么多的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表格略)。

生:水量、高锰酸钾的数量、高锰酸钾的颗粒大小、投入高锰酸钾的时间是相同的,水温不同。

师:我们可以通过表格看出,这组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条件完全相同。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看出这个不同条件对实验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或比较实验。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看过老师做的实验,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做这组实验?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实验台上的.仪器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哪些条件相同,哪个条件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板画简笔画。)。

师: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同学们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了用热水真的可以加快溶解。那么我们想出的第二个方法“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我们还是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讨论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师:〔出示投影片〕(填充表格)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么多的同学实验成功了,都希望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指定一位同学把实验结果拿到讲台前。)。

生:我把一粒高锰酸钾弄碎,再往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里倒入水,水的温度和多少是相同的。然后,同时把高锰酸钾分别投入水中。结果,粉末状的高锰酸钾比颗粒状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这说明了什么?(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1][2][3]。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三

《怎样加快溶解》是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课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交流,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落在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上。教学难点是对比实验方案的设计。为达到以上这些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1.活动吃糖块教学的引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记录的时间引发矛盾,再现吃糖块这一常见的生活事例,进而提出有价值的科学探究问题。

2.活动加快食盐溶解的研究,怎样使肥皂尽快溶解,学生对食盐溶解在第一课已有全面的了解,再加之食盐本身是细小的颗粒,无需研碎。为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防止他们的探究疲劳心理,就做了以上的处理。

3.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探究效果,在选定溶解的材料上,进行了多种试验,最后选定了方糖。因为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另外,方糖本身方方正正,大小一致,在条件的控制便于操作,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竞赛活动中选用肥皂让学生综合运用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克服了单纯用方糖来研究的单一性,使材料的选用更有结构性,同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结果得以深化。

科学的引领探究。

1.溶解单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忽视学习主体研究的问题。在一般情形下,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都扎扎实实选择一个对比实验指导学生,总是担心学生弄不懂或出错,在完成示例后,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设计第二、第三个实验。教学《怎样加快溶解》时,我就把重点放在学习主体研究上: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主要的时间耗费在老师的“指导过程”上。怎么提高老师作指导的效果、效率?我最想说的是——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能干得多!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的学习基础。学生对于加快溶解已有较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对对比实验就有所了解,因而在教学中先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以最主动的态势投入到学习中,在小组合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能;然后,预见学生主体的学习障碍。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在条件的控制上不严密、表述上的困难。这时,教师以帮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实验设计活动中。接着,在大范围内组织交流,师生共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强调对比实验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真正做到淡化知识的灌输,强调教学的过程。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发展需求。学生在实验设计后最大的需求就是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所以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在“加快肥皂溶解的竞赛”的拓展活动后,教师的巧妙点拨又能激起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如综合运用三种方法比用一种、两种方法加快溶解,到底能快多少时间?从而将探究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实现探究活动的课外延伸。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四

一、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来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同时分别投入两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比另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怎样使溶解较慢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起来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二、讲授新课。

生[,1]:把它研成粉末。

生[,2]:把高锰酸钾放到热水里。

师:同学们想出了两种加快溶解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首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老师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用热水是否可以加快溶解。

现在,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倒入冷水,另一个烧杯中倒入热水。

师:应该倒多少?(倒同样多)。

应取什么样的高锰酸钾?(同样大小的)。

怎样投入水中?(同时投入)。

看到了什么现象?(热水中的高锰酸钾比冷水中的溶解得快)。

这说明什么?(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师:刚才老师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出示投影片〕实验中涉及到这么多的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表格略)。

生:水量、高锰酸钾的数量、高锰酸钾的颗粒大小、投入高锰酸钾的时间是相同的,水温不同。

师:我们可以通过表格看出,这组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条件完全相同。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看出这个不同条件对实验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或比较实验。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看过老师做的实验,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做这组实验?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实验台上的仪器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哪些条件相同,哪个条件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板画简笔画。)。

师: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同学们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了用热水真的可以加快溶解。那么我们想出的第二个方法“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我们还是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讨论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师:〔出示投影片〕(填充表格)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么多的同学实验成功了,都希望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指定一位同学把实验结果拿到讲台前。)。

生:我把一粒高锰酸钾弄碎,再往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里倒入水,水的温度和多少是相同的。然后,同时把高锰酸钾分别投入水中。结果,粉末状的高锰酸钾比颗粒状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这说明了什么?(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除了“用热水”“研成粉末”这两种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想出方法后,小组讨论应该怎样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你们想出的方法对不对。(学生小组讨论,分组实验。)。

生:(汇报实验结果)我想出的方法是搅拌。我是这样实验的: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再取两粒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同时投入烧杯中,用一支玻璃棒在其中一个烧杯中搅拌,我看到经过搅拌的高锰酸钾比不搅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这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要研究的问题――怎样加快溶解,想出了3种方法,并利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进行分析、概括,最后得出结论,知道了搅拌、用热水和研成粉末这3种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三、巩固练习。

师:咱们在自然课上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下面我就考考大家。〔出示投影片〕这是一烧杯水和一块方糖,想一想怎样使这块方糖溶解得最快。想好的同学马上做实验。

生:(实验后汇报结果)我先把方糖研成粉末,倒入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倒入热水,最后用小棒搅拌。

师:这位同学用3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使方糖很快地在水中溶解了。

谁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这个知识?

生[,1]:盐、味精在炒菜时,被加热、搅拌,加快了它们的溶解速度。

生[,2]:妈妈冲洗衣粉时,总是拿温水冲,并不停地用手搅拌。这是为了加快洗衣粉的溶解速度。

四、课后思考。

有关“怎样加快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但是在自然教材中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其目的就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用搅拌、加热水、研成粉末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而是以认知这些知识的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学生在高年段学习自然课以及将来进行科学研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溶解快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感性经验较多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不再去观察,而是启发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归纳,形成假设;再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验证时首先根据假设的规律推想在某种条件下搅拌、用热水、研成粉末可能发生的现象;然后根据上述推想设计实验。在本课中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

在验证学生提出的假设过程中,具体采用的方法是一导、二扶、三放。

一导。就是教师具体指导。首先证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这一假设时,教师先做一次演示实验,但只正确操作实验并不说明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老师是怎样做的,从观察中找出相同和不同的条件。同时教师利用投影片出示相同和不同条件,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这个实验。其目的是:1.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2.加强学生对对比实验的掌握。3.根据学生实验的情况,教师进行反馈,了解学生对对比实验掌握得如何。4.教给学生一种用对比实验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二扶。在验证“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实验中教师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在这个实验中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实验方法,而是在完成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与实验方法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半独立地进行这组实验。这个实验完成的难度要比第一个实验大一些,在培养学生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方面前进了一步。在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的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三放。教师完全放手,充分发挥学生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既不提出要具体研究哪种方法,也不提出与实验方法有关的问题,而是提出了“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加快溶解”,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围绕“怎样加快溶解”这个问题去思考,进行归纳假设,并实验验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像科学家研究科学课题一样去尝试独立地探求知识的全过程。

获取和掌握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所以在教学最后应用知识环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以达到使学生学有所用的目的。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五

这次执教《怎样加快溶解》之前,已经在不同的班试讲了好几次,每次内容和活动环节都有一些改动和调整,每次的呈现效果都会不一样。

第一次我遵循教材的内容安排,让学生尝试探究三种不同的方法:搅拌、研碎和用热水加快溶解方糖,每组负责研究一种方法。由于涉及的内容、方法、实验材料较多,各组各自研究,交流讨论时,由于个实验小组没有经历对同一种方法进行探究,缺乏共同交流讨论的基础,造成课堂有些混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也显不足。

10月27日,英国兰开夏孔子学院小学校长访问团到我校调研访问,我再次试讲《怎样加快溶解》这课,得到了英国校长们的肯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习得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本着“一英寸宽、一英尺深”,“开口要小,切口要深”的教学理念,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中只重点探究使用搅拌的方法是否能够加快溶解。因为搅拌的方法容易操作,时间也少。掌握了研究搅拌的方法,另外两种:探究用热水和研碎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

1、设计实验方案时让学生用简笔画表达自己的实验方法。

2、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点评:对于台上同学的操作,你最赞赏的是哪个方面,有不同意见的是哪些地方。

四年级学生对于画图很感兴趣,画画的方式非常直观、清晰地体现了学生的思考和前概念水平,而且比文字记录实验方法节省更多的时间。讨论时,实物投影实验记录单,全班同学对照图画很容易看出设计方案的问题,交流讨论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台上重现自己的实验,现场感更强,充分暴露了他们饰演的问题和缺陷,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有一位女同学在上台展示实验时,被眼尖的同学发现:她在搅拌时用筷子捣了几下方糖,方糖碎了,同时用了两种方法,这不公平。课后与听课的英国校长交流时,发现他们最赞赏的地方是: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活动的时间,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师生关系很和谐,老师很有吸引力,师生和生生的交流都很充分,学生的课堂纪律、活动、回答都很有序,学生的观察记录写得很好。感觉上他们比较认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非常重视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各个活动环节的投入、参与是权衡一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这次跨区教研研讨课的设计,在前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一些调整。之前的学生探究过程分为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方案――动手实验――汇报研讨,由于动手之前全班讨论了实验方案,对于怎样做实验各组基本达成了共识,实际操作时,表面上看绝大部分小组都很顺利,其实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还是有所欠缺,对变量控制实验的要求缺少深入地思考,对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次试教,我减少了动手实验之前的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采取了更开放、更自主地学习策略:自己画图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这样的设计,交流汇报时更加充分、真实的暴露了学生实验的问题:有的小组只用了一个烧杯、有的小组选了一大一小的两个烧杯、有的小组两个烧杯都搅拌……不同小组的意见相左,小组间引发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展示、质疑、答辩,由于有了这种思维的碰撞,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验关键在于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也做了精心思考:不光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烧杯,筷子,还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放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为后续的交流讨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用刚才学习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尝试研究加快溶解的其他方法,由于有刚才的讨论,学生再次设计实验方案时,都认真思考了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抓住了实验的关键点。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六

学起于疑,疑源于思,思能生智,从而引发探究。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时,我由复习和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导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把思考与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思想。新课标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实验。在学生知道了“搅拌”、“用热水”能加快溶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发现用“把物体研成粉末”也可以加快溶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行探究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理解了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育启发学生善于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把搅拌、用热水、研成粉末三种方法一起使用,可以使物体最快地溶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达到新课标重视的“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合作学习自行探索自然规律,获取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七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魔术导入。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比较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讲出高锰酸钾的变化和水的变化。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

5、课后延伸这些物质的溶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溶解 未溶解。

看不见颗粒 看得见有颗粒。

分布均匀 分布不均匀。

没有沉淀物 有沉淀物。

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 ——————。

食盐 高锰酸钾 面粉 沙。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八

今天上了《怎样加快溶解》的这一课。上课后,我想如果这节课在布置材料再详细一些,实验安排再细致一些会更好。

主要有下面的几个问题。

1.学生的材料有的不足。

比如有的组只携带了2块冰糖。这显然不够实验的`使用。我想在布置带材料时需要更加详细的要求材料的数量。以便在活动时能够进行。

2.没有制作实验记录单。

在课上用地是课本上的记录单,学生记录效果较差。如果将我制作的记录单(包括实验布骤)进行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

结果,学生的做的比较慢,效果不好。我想还是每个小组做一实验较好。

4.实验方案没有让学生进行讨论修改。

在上课时,没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讨论。这样就不能够在小组形成真正的实验方案。因此有的小组在操作的时候出现错误。我想以后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必须经过充分讨论和指导甚至是记录下来,这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就会知道是怎样操作的。我想这是个我必须注意的。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还是很好。我想这和我这段时间进行的严格要求是有关的。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九

这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后正式上完,其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最大的收获。从最一开始的心浮气燥、心里没底,中间的过度紧张、茫然不知所措,到最后的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一切,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在成长。我想等我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应该会轻松很多,起码我知道要带着怎样一种心情来做这件事。

上课时一直秉承着快马加鞭的原则,心里想着,孩子,快说出答案吧,然后脑子里闪着,下个环节是什么?就这样让学生跳完了自己设置的所有“埋伏”,没的跳了,草草结束了整堂课。现在想想,他们在解除这些“埋伏”时,出现很多可以只要老师稍加追问就能看清这些个埋伏真正面目的情况,我怎么就都没把握住呢。简单分析了下原因:一方面,经验不足,不敢驾驭课堂。当时真的是不敢对教学设计加以更改,知道出现状况了,需要应变了,但怕更改了教学设计,状况出得自己更驾驭不住,索性就让它继续顺理成章吧。另一方面,过多地关注了自己,而忽视了学生。从学生的回答看,他们需要更多的知识来填充他们的大脑了,但我只想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只当没看见。汗个,怎么会有这样的老师?!当时的心理状态真是浮得可怕,上之前我还以为自己很平静了……面对自己这些幼稚行为,现在觉得很可笑了,我想应该这也是收获吧。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十

《怎样加快溶解》是四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在上这堂课前,我上了一堂试教课,效果不好,经过课后反思,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理念。回顾前后教学,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1、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把素质教学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开始教学设计理念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加快溶解的方法,但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注重自己教学的管理,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实验不知道做什么,场面热闹,不去细心观察,不去深入思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我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认真反思自己在这次课的不足,知道了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大胆的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学生自己动起来,课堂气氛即活跃又不乱。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在教学思路上,我是以游戏引入,学生对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有了了解,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学生交流,实验验证,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使学生很自然的接受了对比实验,从而使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了,我觉得我这里设计思路明确,在教学中学生很配合,我这次课比较成功。

3、在教学过程上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我结合当天的实际情况,我们用水紧张,给学生加强节水教育,在实验中,让学生珍惜水资源,水不要用的太多,造成水的浪费。

在教学环节上存在着不足,学生小组分工没有要求,使得学生课堂相互争做实验,不想写记录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较差些,学生在使用小刀、热水时没有注意安全。

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些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使自己业务更加扎实。使自己尽快成为出色的科学教师。

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玩具是学生的最爱,在课堂上让学生玩玩具,学生感到异常的兴奋,研究的兴趣很高。可以这样说,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进行的。通过对充气玩具皮球的玩与研究同学们总结出了:压缩气体有弹性。同时,同学们还想到其他许多充气玩具用到了这个原理。通过对气球的玩与研究明白了压缩气体有反冲的力。学生要提出的问题无花八门、各种各样,有些问题老师根本都想不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兴趣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自由活动中的改进和设计一种新玩具,可以看出学生就是小科学家或小设计师。有的同学设计的玩具很具有创新意义。

19.水变热了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热传递》单元中的一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是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稍做了一些改动。将教材的导课游戏“开水养鱼”调整到了水对流的知识应用上,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又增加了纸屑、粉笔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照教学内容的实际,本着体现“探究——体验”的教学策略,一步一步地将教学内容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老师为学生提供部分实验器材,然后在学生的要求下出示观察现象的参照物:木屑、纸屑、粉笔末。学生自由选择参照物进行实验,并汇报各参照物在水中的现象。在实验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即所选择的参照物在水受热后都发生了上升、下降的循环运动,在受热前没有发生。经过这种对比性的思考,学生很容易找到参照物上升下降的原因,水受热后会上升,即水的对流现象。

在总的探究活动之间,又设计了两个小活动,一个是做了游戏开水养鱼,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为什么瓶口的水开了,鱼还在游来游去?”其实这就是一个反例:当热水在上方,冷水在下方时,不容易发生对流的现象,尽管瓶口的水很热,可是下面的水仍就是凉的,所以小金鱼还在游来游去;二个是对导课的游戏进行解释,有了前面的实验和开水养鱼游戏的铺垫,再问学生哪瓶水是热的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回答下面那瓶红颜色的水是热水。设计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思维。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拍球、玩气球等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入手,在激活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玩,发现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及空气的反冲原理。充气玩具的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教材“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指导思想,也是对本课知识学习的巩固。

1、收放自如的“玩”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适时地导使学生的“玩”变成了发现问题、了解科学的平台,使他们体会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源于生活。本课教学模块清楚,以游戏活动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率高,思维活跃,活而不乱。每一次游戏活动的结束,学生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并引发新的思考。如导入环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充气玩具玩,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发现新的问题:大小相同的球,空气多少弹起的高度不同。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设计游戏发现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秘密,同时引发新的思考:其他充气玩具中还有哪些秘密?在玩气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不仅了解了空气的反冲原理,而且记录了气球的软硬、运动方向等。应该说,本课教学在开放的思路指导下,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本节课的“玩”让学生体会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明确了“玩”要有目的,要动脑筋。

2、本课的评价是全程性、开放的。教师的评价既有鼓励又有指导。如在学生制作的玩具小气抢没有成功时,教师首先肯定:“你的创意很好。”接着引导学生“能找找失败的原因吗?”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改进了自己的小气抢,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一个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充气的小船,由于固定不好,没有成功。教师指导:“你做得好,如果和小组共同合作,小船一定会跑起来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做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得较好,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有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二)、我对全班学生不再是统一要求“一刀切,”而注意了因材施教,在分组学习中,让较差的学生得到了小组的同学指导和帮助,学习好的学生不再受到老师的束缚,做到了学习好的和学习差得都满意。

(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完成实验报告。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做到了:“做活动”而不是“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实验活动,并通过活动,层层深入递进,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出教室,把科学学习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玩具是学生的最爱,在课堂上让学生玩玩具,学生感到异常的兴奋,研究的兴趣很高。可以这样说,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进行的。通过对充气玩具皮球的玩与研究同学们总结出了:压缩气体有弹性。同时,同学们还想到其他许多充气玩具用到了这个原理。通过对气球的玩与研究明白了压缩气体有反冲的力。学生要提出的问题无花八门、各种各样,有些问题老师根本都想不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兴趣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自由活动中的改进和设计一种新玩具,可以看出学生就是小科学家或小设计师。有的同学设计的玩具很具有创新意义。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十一

《怎样加快溶解》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经典内容,教科版《科学》将此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溶解》单元。这一课,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因此,教材提供了三个活动素材: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加快食盐溶解的研究。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提出假说、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总结、应用迁移。

2、经历设计、验证实验的活动过程,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3、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设计、验证实验。

难点:设计实验。

杯子、冷水、热水、肥皂、筷子、糖、盐块、压碎器、电子表、刻刀、记录单、盘子等。

课前活动。

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大家下午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这是著名的原子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两位是居里夫妇。

这三位科学家是众多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正是用其无私奉献、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生:说自己的想法。

好了,同学们,就让我们共同带着对科学家的敬重,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一起走进这节富有个性、富有生命的科学课堂吧!上课!

一、复习引入,提出假说。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谁能说一说哪些物质在水中是可以溶解的?

(预设生回答:糖、盐、高锰酸钾)。

2、对,它们都能溶解在水中,要使它们溶解的更快,你有什么办法?(板书:搅拌、碎、热水)。

3、啊!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看!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肥皂(出示肥皂),它也能溶解于水,这些方法能不能加快肥皂的溶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学习怎样加快溶解。(板书课题)。

二、指导探究,丰富感知。

1、有的同学认为搅拌能加快溶解,谁来说说怎样做?

a、预设生回答:一个杯子……。

师:用一个杯子,这是你的想法,其它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两个杯子,因为要进行比较才能知识搅拌溶解得快。也就是搅拌跟不搅拌比。

b、预设生回答:两个杯子……。

师:用两个杯子,这是你的想法,其它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

生:……。

同学们,科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也用了比较、对比的方法来证明这个问题,你(你们)能想到这儿,真的很了不起!

3、现在两个杯子已经准备好了,请小组讨论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呢?

生小组讨论。

4、你们想好了吗?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

(生汇报)还有补充吗?(生补充)。

5、同学们,原来做搅拌这个实验,还需要这么多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实验就做不成了。

6、刚才,我们共同研究的这种做法是我们上学期接触过的什么方法你们还记得吗?对,是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必须要注意的是,比如说要证明搅拌能汉有加快溶解,必须用两个杯子做实验,在比较的时候有许多条件是相同的,相同条件是什么?谁来说一说?(生互相补充:杯子、水温、水量、肥皂、同时)这些条件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与生一起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这样对比进行实验。

师:不同条件知道,相同条件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生:……)。

(生:……)。

师:那你做一个实验,就观察一个实验吗?

(预设生回答:我们自己做,整体观察)。

生:明白了。

师:这三种方法到底能不能加快肥皂的溶解?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始实验吧!

生小组合作进行对比实验。

生:汇报。

师:你们的结论也是这样的吗?(是)。

11、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谁来概括一下,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生回答:搅拌、碎、热水是可以加快肥皂溶解的。

三、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预设生回答:含着、咬碎、搅拌。

预设生回答:含在嘴里不动、用舌头翻动搅拌、把糖块咬碎、又咬碎又搅拌。

5、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选择吃糖方法并记时间)。

快吃吧!那还等什么!

生吃糖记时实验。

6、同学们,你们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四种不同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一样吗?

生到前面汇报(放在展台上)。你们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吗?你用什么方法吃的糖,你有什么感觉?其它同学呢,来谈谈你们的感觉吧!

7、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搅拌、碎是可以加快糖块溶解的,还知道两种方法一起用速度更快。

四、推测验证,发展思维。

预设生回答:搅拌能加快盐块的溶解、碎能加快盐块的溶解、热水能加快盐块的溶解。

2、这些方法真的能加快盐块的溶解吗?大家来验证一下吧!

师:我发现有些小组在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证明这个问题。非常好!

3、同学们是在用实验验证着你们的推测,结果怎样?谁先来说说?

预设生回答:搅拌能加快盐块的溶解、碎能加快盐块的溶解、热水能加快盐块的溶解。

4、从大家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实验已经证明了,你们的推测是正确的。

五、评价总结、应用迁移。

1、以上,大家真的像科学家一样用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了加快肥皂、糖、盐块溶解的一些方法,还亲历了“假设—验证”的活动过程,证明了搅拌、碎、热水是可以加快物体溶解的。

2、同学们,这杯水里已经溶解了一些盐,如果我不断往里加盐,它都能溶解吗?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盐呢?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十二

本节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第二课。这一课,是在学生建立了科学的溶解概念后,对溶解的进一步延伸。这样为今学生后的学习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础。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了解溶解现象的两面性。教学重点:变量的控制,探究加快溶解的过程。教学难点:实验时的变量控制。教学方法:

根据这一课的特点,为了更好得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研讨和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实验材料:

烧杯、冰糖和白砂糖(分装,每包约5克)玻璃棒、热水、凉水等。教学过程:

因为四年级的孩子对“怎样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会很轻易地想到运用“热水、捣碎、搅拌”的方法加快物质的溶解。因此我认为要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就要先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情境。“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安排在“怎样使物体溶解得更快”这一活动中落实。教材中提供的研究材料有冰糖和肥皂,但考虑到肥皂溶解过程中出现的泡沫,以及溶液变混浊都会使实验现象看不清,而且肥皂大小不好控制,所以我就选择了冰糖来代替肥皂。我认为这部分应给学生充分时间假设——设计——验证如何加快溶解,所以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能少则减到最少。在每项对比实验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要让学生十分地明确并理解原由。经历控制单个变量的对比实验活动。

一上课,老师就拿出一瓶单晶冰糖,表示又累又渴,想喝一杯糖水,从而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怎样能让老师尽快地喝到糖水?并顺势把问题转化成:怎样加快溶解?这样的问题来自生活实际,既便于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第二步: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1、针对问题,提出猜想。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想到搅拌、用热水、研成碎末等方法。

2、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1)各小组针对不同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2)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实验方案,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想”,主要将学生的思路打开,将实验设计的重点落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我准备组织学生对其中一个猜想的验证实验方案展开讨论,重点放在对比实验的相关要素上,在“扶”字上做文章,多引导。

实验方案要点:每次实验要保证一个条件不同,分别是搅拌与不搅拌,热水与凉水,颗粒大与小。

(3)动手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实验现象和收获,从而得出加快溶解的方法。

三、整合几种方法,分析个中原由。

1、提出挑战性的比赛项目:比一比谁能让冰糖溶解得更快?

2、宣布比赛规则:

选出两个裁判员,每组分配等量的实验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冰糖完全溶解的小组为获胜组。

3、展开比赛活动。

4、师生总结比赛情况。获胜组谈经验,其他小组谈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教师最后总结。

这是一个科学知识整合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赛,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四、拓展活动。

布置课后作业: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对于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搅拌。

加热。

捣碎。

杯子大小一样。

水温一样。

水量多少一样。

方糖多少一样。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十三

这次执教《怎样加快溶解》之前,已经在不同的班试讲了好几次,每次内容和活动环节都有一些改动和调整,每次的呈现效果都会不一样。

第一次我遵循教材的内容安排,让学生尝试探究三种不同的方法:搅拌、研碎和用热水加快溶解方糖,每组负责研究一种方法。由于涉及的内容、方法、实验材料较多,各组各自研究,交流讨论时,由于个实验小组没有经历对同一种方法进行探究,缺乏共同交流讨论的基础,造成课堂有些混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也显不足。

10月27日,英国兰开夏孔子学院2011小学校长访问团到我校调研访问,我再次试讲《怎样加快溶解》这课,得到了英国校长们的肯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习得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本着“一英寸宽、一英尺深”,“开口要小,切口要深”的教学理念,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中只重点探究使用搅拌的方法是否能够加快溶解。因为搅拌的方法容易操作,时间也少。掌握了研究搅拌的方法,另外两种:探究用热水和研碎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

1、设计实验方案时让学生用简笔画表达自己的实验方法。

2、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点评:对于台上同学的操作,你最赞赏的是哪个方面,有不同意见的是哪些地方。

四年级学生对于画图很感兴趣,画画的方式非常直观、清晰地体现了学生的思考和前概念水平,而且比文字记录实验方法节省更多的时间。讨论时,实物投影实验记录单,全班同学对照图画很容易看出设计方案的问题,交流讨论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台上重现自己的实验,现场感更强,充分暴露了他们饰演的问题和缺陷,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有一位女同学在上台展示实验时,被眼尖的同学发现:她在搅拌时用筷子捣了几下方糖,方糖碎了,同时用了两种方法,这不公平。课后与听课的英国校长交流时,发现他们最赞赏的地方是: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活动的时间,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师生关系很和谐,老师很有吸引力,师生和生生的交流都很充分,学生的课堂纪律、活动、回答都很有序,学生的观察记录写得很好。感觉上他们比较认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非常重视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各个活动环节的投入、参与是权衡一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这次跨区教研研讨课的设计,在前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一些调整。之前的学生探究过程分为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方案――动手实验――汇报研讨,由于动手之前全班讨论了实验方案,对于怎样做实验各组基本达成了共识,实际操作时,表面上看绝大部分小组都很顺利,其实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还是有所欠缺,对变量控制实验的要求缺少深入地思考,对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次试教,我减少了动手实验之前的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采取了更开放、更自主地学习策略:自己画图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这样的设计,交流汇报时更加充分、真实的暴露了学生实验的问题:有的小组只用了一个烧杯、有的小组选了一大一小的两个烧杯、有的小组两个烧杯都搅拌……不同小组的意见相左,小组间引发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展示、质疑、答辩,由于有了这种思维的碰撞,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验关键在于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也做了精心思考:不光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烧杯,筷子,还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放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为后续的交流讨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用刚才学习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尝试研究加快溶解的其他方法,由于有刚才的讨论,学生再次设计实验方案时,都认真思考了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抓住了实验的关键点。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十四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的科学素养。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帮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锤、冰糖、表、汤匙、肥皂、高锰酸钾等。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首先我来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同时分别投入两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比另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生:一个烧杯里的水颜色更重,另一个烧杯的水颜色轻。

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猜测原因。

师:怎样使溶解较慢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起来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师:你认为影响高锰酸钾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

生猜测。

师:科学只靠猜测还是不够的。还需要———

生:实验。

师:出示玻璃棒、烧杯、热水和冷水、小锤、冰糖、表、汤匙、肥皂等。

三、制定方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你打算怎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做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分组讨论)

师:商量好了吗?来,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用热水、将物体研碎……

请小组汇报实验方案。集体评议修改方案

(重点要突出对比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的问题)

方案修改好后,谁先来说一下,怎样根据这个方案做实验。

(强调:先倒水,再同时放糖)

四、实施探究

师:真是个好办法。那在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注意不要打碎烧杯,防止伤手。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生:倒水时,水不要溅在药品里面。

师:棒极了,谢谢你的提醒。

生:实验时的废水要倒进废水桶里。

师:对,你想的真周到。

生:实验时要注意认真观察,作好记录。

师:对,从小就要养成学科学的好习惯。

生:……

师:同学们说出这么多要注意的事项,老师觉得呀,同学们都是一群可爱、细心的孩子。老师这儿还有一点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要注意安全,用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着杯壁,防止烧杯破碎。

2、实验时注意哪些是相同条件,哪些是不同条件,认真观察现象,并作好记录。

4、注意小组合作,实验后要保留实验成果。

师:谁来读?

生:读。

师:知道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了,接下来就可以按照我们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了。各小组注意要做好记录。开始吧!

(生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实验,(三种实验方法任选一种。)

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教师设问:三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五、展示交流

生汇报:(生边介绍边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

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谁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这个知识?

生:在炒菜时,盐和味精被加热、搅拌,加快了它们的溶解速度。

生:妈妈冲洗衣粉时,总是拿温水冲,并不停地用手搅拌。这是为了加快洗衣粉的溶解。

这节课,大家真的像科学家一样用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了加快肥皂、糖、盐块溶解的一些方法,还亲历了“假设—验证”的活动过程,证明了搅拌、研碎、热水是可以加快物体溶解的。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就给每人奖一颗糖。(师出示水果糖后)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请同学们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

同学们,这杯水里已经溶解了一些盐,如果我不断往里加盐,它都能溶解吗?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盐呢?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怎样加快溶解

搅拌

热水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十五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的科学素养。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帮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锤、冰糖、表、汤匙、肥皂、高锰酸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首先我来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同时分别投入两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比另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生:一个烧杯里的水颜色更重,另一个烧杯的水颜色轻。

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猜测原因。

师:怎样使溶解较慢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起来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师:你认为影响高锰酸钾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

生猜测。

师:科学只靠猜测还是不够的。还需要。

生:实验。

师:出示玻璃棒、烧杯、热水和冷水、小锤、冰糖、表、汤匙、肥皂等。

三、制定方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你打算怎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做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分组讨论)。

师:商量好了吗?来,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用热水、将物体研碎……。

请小组汇报实验方案。集体评议修改方案。

(重点要突出对比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的问题)。

方案修改好后,谁先来说一下,怎样根据这个方案做实验。学生说实验的过程。

(强调:先倒水,再同时放糖)。

四、实施探究。

师:真是个好办法。那在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注意不要打碎烧杯,防止伤手。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生:倒水时,水不要溅在药品里面。

师:棒极了,谢谢你的提醒。

生:实验时的废水要倒进废水桶里。

师:对,你想的真周到。

生:实验时要注意认真观察,作好记录。

师:对,从小就要养成学科学的好习惯。

生:……。

师:同学们说出这么多要注意的事项,老师觉得呀,同学们都是一群可爱、细心的孩子。老师这儿还有一点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要注意安全,用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着杯壁,防止烧杯破碎。

2、实验时注意哪些是相同条件,哪些是不同条件,认真观察现象,并作好记录。

4、注意小组合作,实验后要保留实验成果。

师:谁来读?

生:读。

师:知道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了,接下来就可以按照我们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了。各小组注意要做好记录。开始吧!

(生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实验,(三种实验方法任选一种。)。

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教师设问:三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篇十六

【教学分析】本课通过学生的猜想和验证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尝试用较严格意义上的对比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案例描述】。

首先,由“怎样使糖块溶解得更快”问题引入,通过调取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能更快的喝到一杯糖水,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提出“加快溶解的方式”的猜想。

学生做出猜想后(搅拌、粉碎、加热),提醒学生思考“需要什么器材和材料来完成实验?”“如何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对比出加快的效果?”。此时,我安排小组讨论,并巡视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发现只有少数组设计的探究方案有具体如何操作的想法。于是,赶紧把有思路的组的设计在全班分享,并由加以点拨“控制变量”对实验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实验环节中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个别组面对实验器材束手无措。为什么前期做了充分准备还是不行?排除个别同学听讲不认真的原因,应该是大部分同学没有明确探究目标和具体的操作方案,所以谁都不敢动手,生怕出错;即使有个别蒙着头操作的,也没有注意对比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素是什么。分析发现,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能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提高,需要教师出示一些直观的文字和图像信息供其参考。

对于控制条件的细节操作容易忽略。比如,应当在两个烧杯中同时加入等量同种可溶性固体(糖),却出现了三种情况:一、加入了不同的可溶物;二、所加可溶物的量不同;三、未把两份可溶物同时加入。对比实验里控制相同的条件是个难点,除了在设计时应当强调外,实验操作前最好也能出示文字或图片启发学生,实验中的及时指导更是必不可少。如,“粉碎”可以解释为等量颗粒较大和较小固体溶解快慢的对比,具体做法是“将一块红糖(易粘合,易粉碎)一分为二,大小相等”,以减小操作中的难度。

本节课从材料准备、实验设计到分组实验探究(共10个组,6人/组),共用了2课时,大多数组能自主完成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任务。反思整个过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思维尽量用文字和图片等直观模型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十分有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268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