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6:07:14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汇总19篇)
时间:2023-12-06 06:07:14     小编:书香墨

用文字记录总结,就像给思绪画上点睛之笔。写总结时要注意掌握好篇幅和深度,既要全面而不失重要信息,又要简明扼要以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启发和借鉴。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二

练习十七习题的安排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第6题,让学生看数字给数学书翻页,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培养学生看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理解数位的概念。

难点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教学准备(师、生)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小棒、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与时间师生互动流程思考与调整。

一、基础练习。

二、指导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三、动手动脑用数学。

四、作业。

五、课堂总结:1、拍手数数,数20以内的数。

2、从1数到20;

3、从19数到6;

1、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先看清题意,再圈出10只,然后接着数。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让生理解一双鞋与一只鞋的意思。

3、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按1~20的顺序连线。

4、完成练习十七第7题:看图写数。

5、完成练习十七第10题:先要数数,然后再接题意圈数,注意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再摆什么?还可以怎样摆呢?哪种方法摆得快?3、完成练习十七的第6题:找出数学书的第7、12、18、20页。

3、

练习十七:8、9、11、12题。

作业设计:1、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练习十七20以内的数。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3、摸一摸,感知特征。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4、游戏,猜一猜。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比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5、课中休息2分。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设计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孩子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7、找一找,连一连。ppt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中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既巩固了新知,又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8、数一数,填一填。ppt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数一数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具有创造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9、看谁做得精彩,作业:回家与家长利用这4种几何体体搭建你喜欢的物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用数学(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7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7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口算7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一、引入。

秋天到了,小兔子要采蘑菇过冬了。

二、新授。

1、加法。

[出示兔子采蘑菇图]。

师:咱们一起来看,左边有几只兔子,右边呢?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你能说说图意吗?

分组说图意。

生回答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求一共有几只小兔。

师:求一共有多少,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谁能列一个算式?

生回答4+2=6,板书。

三、46页做一做。

四、减法图式。

小朋友们回答得真好,那老师还有一幅图,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出示青蛙图。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

求剩下几只,就是要从总的里面去掉走的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五、47页做一做。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五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页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第2页。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受统计的必要。

1.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件事,就是六一那天我们去哪举行入队仪式,都可以选择去哪来的?(课件出示)。

2.你昨天选择的是哪?还记得吗?

4.想去哪的人都有,到底选择去哪呢?(板书内容)。

你有什么好办法?

举手,什么意思?(2)投票,什么意思?

6.那要想知道去哪的人多,我们就要先看看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二、体验统计过程。

1.老师昨天把同学们选择的地方都打在了表格里。(出示表格)。

你能一眼看出每个地方的有多少人喜欢吗?

2.那怎么办呢?

(1)数一数:怎么数?分类数一数,这个办法我们倒是用过,可以试试!

还有其它办法吗?

(2)分四类:什么意思,说明白点?谁再说说!

我来重复一遍,看看是你说的意思吗?

(3)这个办法,我们还真是很少用,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1.请你们拿出1号题卡。我读一个,你们就在相应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一个。

师生共同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

2.汇报数据:

(1)快数一数,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2)谁来汇报?有跟她数据不一样的吗?

监控:a数据正确。

b数据不正确。

总数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快速判断出谁错了?(算总数)。

他的总数和咱们班人数没对上,她一定错了。

他的是不是就一定对了呢?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借助别人的结果检验自己的,这个办法不错。

总数都对: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判断出谁错了?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大家互相借鉴一下,借助别人的,反思自己的,会学习。我们看看电脑给我们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电脑出示答案)。

(1)你用什么记录的?为什么选择画对钩?

(2)你为什么选择画正字?

小结:我们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学习了5个5个的数,它把这个知识用到了今天的学习中,真有想法。

画正字记录的方法数起来确实比较方便,今后,你们也可以试着用用这种方法。

(二)描述数据。

1.刚才我们一起合作,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1)其实为了区分地点和数据我们一般可以画上线(课件演示:把边线画出来)可以加上边线。

区分每个地方,还要竖着画出线。

这一列代表什么?这一列呢?这样就是一个统计表了。

(2)看着这个统计表,你都能读懂什么?

(3)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吗?(手势)。

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呀?我们应该选择去哪?

好,我们班就选择去游乐场了。

喜欢去游乐场的人最多是我们的首先选择去游乐场,万一出现问题,我们还可以选择人数第二多的,去海洋馆。

3.研究统计图。

统计里还有一种表达数据的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想看看吗?

(1)直接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吗?怎么看出来的?

(2)看这个图,你还能读懂什么?(频数范围、表示的人数、横向表示的地点)。

(3)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添加辅助虚线)看来左边的数还真有用,它能一下子让我们看出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这么方便的表达数据的方式,叫统计图。

(三)分析数据。

1.读懂数据:体会统计图表各自的优越性。

这些数据我们既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出来,也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看统计图和统计表,来回答几个问题,看谁反应快。

嗯,统计图挺好的!

(2)喜欢去天安门和喜欢动物园的一共有多少人?这回你看哪算的?怎么又看统计表了?

统计表也挺好的。

(3)他俩到底谁好呢?

小结:看来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有各的好处,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总结:结合选择去哪举行入队仪式这件事,我们收集整理了数据,用统计图和统计表表达了数据,而且通过分析数据决定选择去游乐场,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四)巩固练习。

1.我们班的问题处理完了,咱们看看一班同学的情况。(展示统计表)。

为了让一班的张老师也能一眼看出他们班的情况,帮他们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里表达出来,会吗?(拿出2号题卡,自己根据这些数据涂色。)。

2.反馈学生的统计图,提出意见。

(1)出示正确的。这个同学涂的对吗?

(2)出示错误的:先出示数据不对的:有问题吗?你想提醒我们点什么?

再出示没对齐的:有问题吗?你又想提醒大家点什么?(如果有改正的,直接出示,提醒:虽然他错了,但我仍然想表扬它,因为它非常有反思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出示不太好看的,他也对齐了,数据也对了,你想对她提点建议吗?

(3)怎么画才能又对、又快、又好呢?

小结:对齐、对准数据和地点,做出标记钩边线。再涂色,就能涂得对、快、好。(边说、边展示涂色方法)。

3.来,现在我们给一班老师点建议,他们班应该选择去哪?

小结:通过统计,我们班和一班都确定了要去的地方,你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和其它班交流交流,让他们也尽快确定要去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1)统计班里同学们的视力(2)喜欢吃什么蔬菜(3)每天下午都谁参加课外班。

2.不仅是这些,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信息:(展示图片)。

总结:看来真是这样,统计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用数据来说话,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合理。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八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亲爱的同学们,你在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学生可能会说打球、游泳、踢毽子、跑步、跳绳等等)。其实跳绳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跳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减肥,还可以长高哟!

2.课件出示课本第78页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3.教师谈话:小东、小红和小亮非常喜欢跳绳,你看,今天他们三个就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他们三个的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睛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数学信息:教师板书: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小东跳了32下。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2.学生活动:给学生留几分钟思考时间,也可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点名学生算出列式。

3.老师提问:为什么要列减法?点名学生回答。

5.学生讨论: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6.交流算法:

(1)计数器: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拨珠子过程:(让学生边演示边说算理)在计数器上拨出数字40,减28时,根据笔算规则,先从个位算起,但个位上0—8减不着,需要从十位上借1当10来用,10减8等于2,十位上原来是4,因被借走了1而变为3,3减2等于1,合起来就是12。

根据这个学生的拨珠计算过程,让每个孩子都来试一试。

(2)口算:

生1:先用40—20=20再用20—8=12。

……。

(3)笔算:让学生把他的笔算过程写到黑板上,边写边让该名学生讲解他所理解的笔算的过程。(最后点一名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板演)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笔算的运算规律。

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借1。

……。

7.师生活动:对照上面的几种算法,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理由是什么?不管学生选择哪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把算理说清楚。

8.教师谈话:计算这道题有很多的方法,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得又快又对就行了。

9.及时雨练习: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先让学生口头算列式,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出得数。

叫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

10.教师谈话:对比这两个算式,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叫两位数与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退法(二)。

11.挑战“试一试”。让学生认真看书,理解题意,然后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

三、反馈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79页的第1题。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点名4个学生用计数器来算,边算边让孩子说算理。

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算法。

4.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5题,点明用竖式计算,几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练习。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退一,数位没对齐等。

四、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可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运算规律。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6、7、8加几的基础进行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9加几相同。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多加练习巩固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培养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难点掌握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8、7、6加几。

教学准备(师、生)电脑课件。

教学环节与时间师生互动流程思考与调整。

一、基本练习。

二、创设情境。

三、用数学。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练习:

2、练习二十一第5题8+77+88+66+58+97+77+67+47+9。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写得数,教师巡视,并订正。

1、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先出示转盘,让学生弄清题意,转动转盘,知道用中心的数依次去加外面的每一个数。然后让同座相互说,在让四人小组进行接力赛,看哪组算的又对又快。

原来有__只猴子,又跑来__猴子。求一共有多少只猴子?7+4=11指名板书,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说一说你7+4=11你是怎样想的?把4分成3和1,7加3等于10,10加1等于11.一共有11只猴子。还可以怎样想呢?把7分成6和1,4加6等于10,10加1等于11.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采用上车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只有把算式的结果与车号一样,就可以上车。

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8、7、6加几的题。

练习二十一的2、4、7、9、10。

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本。

2.小军踢毽子,第一次踢了5下,第二次踢了8下,两次一共踢了多少下。

8+5=136+7=13。

2343。

1010。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十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观察法、操作法。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认识半点的方法,并会认半点时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小动物的头饰多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

3、认一认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93面的做一做)。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出示7时、7时半。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

2、准备几把椅子,在椅子上挂出画有整时半时的钟面图片,请几位学生戴上标有相应时刻的头饰,玩就各位的游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十二

简单的计算(例5、例6)。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认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

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例5、例6教学挂图。

一、复习。

口答:

1、3元=xx角50角=xx元。

2、8元=xx角70角=xx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

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右边表示几角。

注意区分:3.50元(3元5角)与35.00元(35元)。

3.50元(3元5角)与5.30元(5元3角)。

三、课堂作业设计。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3、4、5、6、7、9。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思维训练。

1、在xx里填上“、、=”

45角xx5元4角2元3角xx23角。

30角xx1元3角7元1角xx17角。

2、利用练习九的第9题,计算下面的.题。

小明有15元,可以买什么,什么东西买不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都能看懂商品的单价,此外还进行了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板书设计: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张1元和2个1角12个1角。

1元2角=12角12角=(1)元(2)角。

设计,计算,教学。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十三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十四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游戏图、电脑课件、题卡。学生准备:胶水。

一、朗读课文,认识字词

字:前、后、左、右

词:汽车、卡车、自行车

二、引导学生理解“前后左右”方位词。

1、在情境中渗透“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2、游戏中学习前后左右方位词。

3、应用生活,学习前后左右。

三、全课总结

谁来说说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1、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教师始终不忘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首先创设了“帮助小动物合理安排房间”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初步感知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答案。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善于利用声、形、象等创设优美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十五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5以内的加法计算。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课件、小圆片、小棒、数字卡片若干。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一、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过5以内数的分成,我们一起来拍手说一说吧。

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这位同学看到了猴子,这位同学看到了小鸟,还有那位同学,他看到了桃子。孩子们,看一幅图画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就能有序的找出图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

谁能有序的说一说图画中的数学信息?

你来说。

说得真好:左边有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

你来说。

说得真清楚:树上有4个桃子。

这位同学,你来说。

他说了有关猴子的信息,石头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

你还想说什么?

真好,他发现山上还有5个小朋友,还有1朵红花、2朵黄花。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个信息呢?

真棒,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岩石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一共有几只猴子?

说得真完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哦,你说用数一数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2、3、4、5、有5只。

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我们一起用小棒来摆一摆。

用一根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边摆两根,表示石头上的2只小猴子,右边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们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

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刚才摆的过程可以列算式来表示:2+3=5。

你见过这样的算式吗?你知道这个符号+是什么符号吗?

同学们真棒,认识这个符号是加号。

你知道该怎么读这个算式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加2等于5。

2、我们解决了猴子的问题,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这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鸟?

那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个桃子?

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你能列出算式来吗?

谁来说一说你列的算式。

你来说。4+1=5,2+2=4。

谁来说说4+1=5中的4和1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你来。

真好。这里的4表示左边的4只小鸟,1表示右边的1只小鸟。5表示一共有5只小鸟。

2+2=4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呢?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看这幅图,我们解决了三个不同的问题,认识了加号,知道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自主练习。

第1题,用你的学具摆一摆,填一填,给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请你自己填一填。谁来说说你怎么填写的?

3+1=4,2+3=5。

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同学们真棒,全部正确。

第3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谁能全部做正确呢。

做得这么好,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总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你是怎样找到数学信息的?提出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样操作的?每位同学的表现都很棒,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十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2—23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情培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圆片若干个,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圆片若干个。

(今天,咱们的课题导游是一只漂亮的小狐狸。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2页瞧一瞧,小狐狸给大家带来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有几枝铅笔)。

一、创设情境,体会加法意义。

2、教师先拿出两支铅笔,再出示3支铅笔,让学生口述这一过程,再提问一共有几支?

3、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4、师: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5、引导认识加号,感受加法。

6、说一说算式里数字的含义(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的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是5本书。

7、摆一摆。

(1)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来个比赛,比一比谁拿得又快又对,拿的圆片个数要和老师拿的一样多。

(老师利用实物展示台摆圆片,先摆一个,再摆三个,学生看后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很多小朋友拿的非常迅速,你们能对刚才摆的,提个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先拿出1个圆片,又拿出2个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师:某某同学已经学会了提问题,真是不错,那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会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同桌说完,老师还可以再请一两名学生做个反馈。)。

师:同学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算式放到具体的情况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讲一讲,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现在小朋友自己按照课本摆一摆第2、第3小题的要求摆一摆,边摆边说出过程,最后把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提出自己的身边的加法的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体验。

(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生反馈: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面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枝笔?

(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学会判断问题的对错及思考解题的方法。)。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有几张画?

师:只要小朋友善于发现,在我们身边能找到许多加法的问题。

9、试一试。

(1)引导学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先根据算式摆学具,直观地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

2、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算式,教师在集体反馈时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渗透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的数学思想。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位置观念。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准确认识物体之间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请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疑: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简要归纳小结: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的游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谁?

3、投影演示冰箱。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学生身边事例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过程:

(课前激励,暗含统计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几位动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是谁呢?一起来看看吧!(电脑出示:猴子、松鼠、梅花鹿、熊猫。)。

师:有哪几位小动物来了?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呢?

师:我看这几只小动物都挺可爱的,怎样才能知道哪只小动物最受欢迎呢?(生回答方法。)。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说的方法其实就是统计的方法。(板题。)。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来到课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哪只小动物的人最多,行吗?

师:那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来对全班同学进行统计,好吗?

(每组发一张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师:在统计之前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看大屏。

(电脑出示:建议:1.统计之前,小组成员商量一下分工。如:询问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2.询问同学时应该有礼貌。3.把统计的结果整理后填入统计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的?统计的结果怎样?(组长汇报,教师板书填表。)。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一些?

3.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统计出了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张统计图,请每组同学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完成这张统计图吧!遇到问题随时提出来。(出示空统计图规格为9×9。)看哪组涂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格不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合作涂格,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统计图?(结合学生汇报,完成统计图其他项目。)。

4.结合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电脑出示:每格表示1个数量和每格表示两个数量的统计图进行对比。)通过同学们的统计,知道了我们班喜欢××的人最多,还知道了在统计图中,一个格不只可以表示一个数量,当统计的数量较大时,还可以表示两个、3个,甚至更多。你们可真了不起!现在就请最受欢迎的××来为你们表演节目吧!(播放小动物录像。)。

练习1。

师:节目好看吗?你们现在可真幸福,可以看到那么多制作精美的动画片,比如这几部动画片你们一定看过吧?(大屏出示:4部动画片名称。)。

师:老师也想没事的时候看一看。那么,先看哪一部好呢?

师:不过这次能不能想一个快一点的方法呢?

2年4班学生喜欢动画片统计表。

电脑显示:

统计结果:我们班一共有()人,喜欢()的人最多,喜欢()的人最少。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同桌合作完成统计图。(生完成统计图。)。

师:谁认为自己的统计图完成得比较好,可以拿到前面来展示。

练习2。

电脑出示:2年4班同学喜欢健身器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所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并把它制成统计图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是爱护公共设施的好孩子。

师:同学们,你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哪个小队是今天的胜利小队呢?请各小队赶快统计你们小队获得了多少个水果粘帖。

三、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就让我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继续去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好吗?

大屏出示:请你实践:1.全班同学一天内看电视的时间统计表。2.你们家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统计表。3.选一件你感兴趣的事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机会,感受统计知识的实用性。】。

四、全课结束。

师:这节课4位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学习了统计的知识,让我们和它们说再见吧!

反思: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课前激励环节,意在渗透生活中的统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涂统计图时,学生根据原有认知自然采用一格表示一个数量的方法,结果发现格子不够这个问题,从而主动地从想办法解决问题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课的导入,再到练习题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一年级数学练习二十一教学设计篇十九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三、寓教于乐 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 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398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