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时,要结合课程标准和评价要求,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一
课前准备:最近读的书,摘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和精彩片段。
1.教师谈话:我们在与大家讲话或听别人讲话时,要注意什么?
2.仔细看插图,四人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组织语言时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中。听别人发言,要精神集中,注意礼貌。
5.把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所了解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摘录的精彩片段,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
6.同学们开始组织语言,努力讲得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中。
8.学生评议。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照样子写叠词。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请生字。
1.大声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
2.小黑板检查生字、词。
3.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看图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下这美丽的槐花。
3.指名读。读了这句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导朗读。你们喜欢槐花吗?谁来读读。从这句花里读懂了什么?
(板书:花多色白花形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突破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美丽的槐乡》,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我们来自由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你读懂了什么?(槐花香气扑鼻)那些词中体会到的?(熏醉、美滋滋、卧在、)。
3.课文那些句子写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
板书:热情好客。
4.指名读。
师:谁知道槐花饭是怎样做的?(指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节里,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槐乡旅游胜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6.四人小组讨论。
7.交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自由读第三小节。
3.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味甜纯朴可爱。
4.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他们纯朴可爱吗?
四、学习第四小节。
师:槐乡的五月是怎么样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因为,五月的槐花盛开了,形态可爱,香味诱人,这时候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采花做饭,享受花香,用槐花饭来招待客人,装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总结课文。
槐乡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孩子并让孩子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自然地抒发出作者对槐乡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重点: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导课: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四、板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蝴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导学过程:
一、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唐朝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人称“诗圣”,他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小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哪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_______(景物)真_______啊,你看_______。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像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作者运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喜欢读那一节就读那一节。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
2、指导写字。
四、用词说话。
1、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
2、结合课文,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五、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纠错。
2、同桌配合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
4、小组配合读课文。
5、其他形式朗读课文。
六、作业设计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在夏天里成长》。
板书课题。
二、指名读文。
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你看到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长大?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文章的第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2、读第二自然段,仔细品味。
(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写了哪几样生物?
(3)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他们都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选择这几样的事物来写的?
3、读第三段,这一段有提到了什么在夏天里生长?
4、读文章的第四段,仔细品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章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在夏天里努力生长吗?
四、教师小结。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的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的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五、作业设计。
感悟文章。
植物人也一样。
动物要赶时候。
夏天是万物山水赶热天。
长大的时期铁轨尽量地。
马路用力量的长。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5个一类生字,会认2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大意,学习通过换词理解字词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夏天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暑假生活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换词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暑假生活的愉快。
2、有感情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5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
1.以小组为单位,以你们自己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情况。
2.学生汇报。
屈:形声字屈从屈服委屈屈打成招屈指可数。
掘:形声字掘土发掘挖掘。
堆:形声字,堆放堆积堆砌土堆雪堆。
固:固定固然固守固体固执。
加固坚固牢固凝固顽固。
造:形声字,造反造福造化造就造句创造。
3.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
四、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后,把生字再放入到课文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学生看夏日海滩的图片。
二、自由读第一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第二节。
1、先读一读这节诗歌。
2、用换词的方法理解“掘、堆、拾、造”,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说说他们在这美丽的海滩上做了什么?
4、你能根据诗中所描述的景色编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吗?
五、齐读诗歌,体会暑假生活的快乐。
六、完成课后练习。
1、做一做。
(1)填词(此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金黄)的海滩(坚固)的城墙。
五彩的(贝壳)快乐的(暑假)。
(2)找朋友。
一轮初升的太阳一条长长的小河。
一段美好的时光一座美丽的假山。
(3)理解词语。
此题已在第二课时完成。
2、讨论。
(1)课文是怎样讲述“暑假是快乐的”?
(2)暑假里,你想做什么?
七、作业:
1、在虚宫格中认真书写5个一类生字。
2、试着把你的暑假生活写成一首小诗歌。
3、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三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上,我们的自画像只能画到这儿,相信许多同学还有很多真心话要对同学或朋友说,也很想把自己的卡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人了解自己。我们还可以相互交流,你可以把别人的祝福或忠告记在卡上。到期末,我们再来搞一次活动,相信到时,你们的自画像会更完美。
附板书:我的自画像。
朋友。
让同桌更了解我,多帮助我。
大家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四
准备有关虾的资料,学生熟读课文,处学业本课的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初步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二、导入新课:
我了解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能不能把你喜欢的的小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呢?(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文,并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老师在文中选词,学生读……)。
3、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4、你觉得小虾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小虾很——(有趣)(脾气不好)?
指导朗读:有的稍带点灰黑色,……。
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来学习:
小虾脾气不好:从哪感受到小虾脾不好的?(生气时、搏斗时的动作、神态……)。
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1、小虾仁是什么样子的?
才长大的小虾:通体透明。
千年虾:灰黑、长青苔。
2、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1、打出中心句。
2、是如何一句一句写具体的?
吃食有趣,非常小心。
脾气不好,打架凶猛。
3、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段话,把话力求写具体。
三、作业:
要求学生画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学习如何把小动物写具体。
导学过程:
一、你觉得小虾有趣吗?那么小作者是如何把小虾写得这样有趣呢?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动物,并进行描写。(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描写小动物的写法)。
以文章为例,让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部分:1——2写“我”家葡萄架下有一口水缸,“我”捉到了一些小虾养在里面。
第二部分:3——4写作者对小虾的细心照顾,它很有趣,但脾气不好。
第三部分:5——6作者发现小虾一天天的变了,体现了作者对小虾仁的喜爱之情。
学生总结如何写好小动物。结合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进行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朗读课文。
二、作业:
语文天地d2、d3、d4。
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五
教材说明:
《海滨小城》是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写景的文章主要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了热爱家乡的感情。
情感目标:从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
知识目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学习本课按地点转换的顺序记叙的方法。
能力目标:进一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叙述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的词句;学习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海滨风光的图片及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投影、挂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交流课前收集的海滨风光的图片及有关资料,并表扬认真收集的同学。
2、激趣:同学们,从我们刚才收集到的资料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海滨很美、景美……)。
3、现在,大家想不想去欣赏更美的海滨小城?
(想)那老师带大家去。(板书课题)。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也可以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二、欣赏画面,激发探究欲望。
1、放录相欣赏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想给静态的学习内容注入生命,让其变得鲜活,让学生在欣赏鲜活的景物中生成初步的表象,自觉形成乐学、会学的学习习惯。)。
三、欣赏语言,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1、个性朗读,自主欣赏,感悟质疑。
(1)读第一遍,把课文读通,并思考:文中描写了哪几处景物,把点明这几处景物的词语画下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并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读第二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注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3)读第三遍,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2、合作欣赏,感悟语言的表现力。
把你刚才读的收获在小组中交流,把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再讨论,组长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不用紧张,待会儿我们就会读懂的。
(我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感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尝到自主学生的甜头,乐此不疲)。
3、读细赏,再现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1)各小组汇报读、思、议的结果。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如画画,朗诵或以小导游的身份。
(2)抓住重点词、句、落实语言训练点,点拨学习方法。
结合语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全班讨论、交流。
(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交流,取长补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消除了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学习也更主动、积极、畅所欲言。)。
a、“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镀”来感悟。课件出示相应的景物感受其美。
b、“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红云中。”
引导学生抓住“热闹”“笼罩”来理解。
请同学们想象这情景怎样,请学生描述,出示课件感受。
c、“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指导朗读,感悟。
(3)指导读课文。
a、师范读一段。
b、指名读,分男女读,小组赛读。
(鼓励读得不太好的同学再读读,如“你愿意再读吗?老师相信你行的。”对读得好的同学加以肯定、表扬,如“你真棒,让大家感受到了小城的美丽、整洁,谢谢你。”我相信这些关切的话语定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待,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三维教学融为一体,有机渗透。)。
过渡:海滨小城这么美丽、整洁,谁带大家再去游一游?
四、欣赏技巧再造想象,拓展延伸。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以小导游的形式带大家游,愿意当游客的同学跟在导游后面。
(创设激趣的情景,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并进一步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要求,“选择你喜欢的……”能让学生的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很好的张扬,内心的情感得到自由放飞。)。
五、总结全文,巩固方法。
1、同学们,刚才真了不起啊!未来秀的导游会在我们同学中产生,你们真有悟性啊!很快就会用文中作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空间的变换顺序记叙。
2、同学们,汕头也是一座海滨小城,如何把我们的家乡汕头建设得更美呢?(自由发言)。
(鼓励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巩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结合教材特点,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爱美的情感。)。
六、作业。
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读给你的家里人听。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六
1、朗读诗歌,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鱼化石”意象的深刻寓义,从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朗读了解诗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理解诗的内容,并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艾青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1、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理解并把握“鱼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诗人艾青在《失去的岁月》里有这样的诗句:时间是流动的液体——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要成了化石就好了,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你。他凝望着一片带有时间印记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鱼骨,“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就是这片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唱出了生命的赞歌。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诗歌,概括诗中每一章节的内容。
2、能大体梳理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吗?
3、能画出诗的节奏,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来吗?
三、品读段落,正确理解诗意。合作讨论(1-5)段;。
1.你能找出“鱼”与“鱼化石”究竟有哪些异同吗?
2.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猜测有依据吗?
3.你能用重音读出这两者的不同吗?(提示: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强修饰语、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4、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写出来。学生小组讨论,(痛苦、挣扎??)并用语言表达。
教师范例:当无边的灾难降临的时候,我的天空是灰暗的,我心里空洞洞的,我感觉到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孤独、寂寞、失落、无助将我压的喘不过气来。..我好想逃,逃到另一个世界去,可是我无力挣扎。
四、细读诗歌,体悟诗理。
1、“鱼化石”为什么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教师出示链接材料:艾青,原名蒋海澄,1941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被誉为“火把诗人”。
(自由的创作期——活着的鱼)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
2、你认为,诗里的鱼是谁?天灾指什么?
学生回答: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经历的运动。正是基于这种深入的思考,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诗的意象和诗人的思绪相撞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
五、反思自我,畅谈启示。
1、我们了解鱼的经历变化,作者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悟出怎样的道理呢?生命离不开运动:这里的运动指自由,没有自由等同于死亡。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说明要敢于斗争,要敢于抗争,哪怕是死亡。
2、追问:哪个词语能表现作者的心理感受?凝视:表明作者是经过沉思,想了很久得到的。这显然是作者对过去的反思。
3、追问:可作者却说:傻瓜也得到教训,傻瓜该如何理解?傻瓜:头脑有病的人、头脑简单,说明这个教训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思考的。也说明这是一个时代的、人人都明白的、大家共同遭遇的命运。
4、这首诗在选人课本后,最后两个分句有改动,比较一下哪个诗句更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直率地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这是许多人以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同时也是一种战士的情怀,只有敢于抗争,才不会从蹈历史覆辙,因而具有强烈的警策作用。联系前面对于鱼化石的刻画和描写,就可以感到诗人的提醒更强有力了。
再次深情地朗读读课文,读出诗人的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
六、借事理,总结全文。
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正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1、读完诗歌你的启示是什么?用诗的语言表达。
2、随笔:发挥想象力,把《鱼化石》扩写成记叙文《鱼的故事》,扩展诗的容量。
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好,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养料,其中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使课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进学生的理解。
《鱼化石》一课是科普性诗歌,语言优美,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常识及科普知识,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我为学生呈现了与文本相得益彰的课件内容。丰富的画面,逼真的视听,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直观形象,为学生带来了情感上的冲击和认同。首先出示鱼儿畅游大海的视频,不仅使学生看到鱼儿快乐自由的情境,更激发学生联想多少亿年前那种原生态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壮观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视频,帮助学生想像火山爆发时,掩埋活鱼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让学生的情感激起波澜,缩短时空的距离,近距离触摸当年的事,缩短了文本与真情实感间的距离。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鱼化石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鱼化石,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良好的氛围对于激活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我通过各种画面努力营造的就是充分的人——本对话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达——再朗读,达到与文本零距离,努力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七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
2.读后讨论。
(1)“数不清”一词说明什么?(树多)。
(2)省略号表示什么?(树的品种多)你能再说出几种树的名字吗?
(3)“几百里连成一片”又说明什么?(树占据的面积很大)。
3.读后,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树海)。
三、学习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体会四季美。
1.你认为小兴安岭哪个季节最美?
2.指导学习“春天美”。
(1)自读本段。
(2)边读边画出:“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3)找出你认为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体会。
(如:”春天,树木抽中新的枝条……”这句话,“抽出’’比“长出”好,从中体会出枝条快速地长出来,很生动形象。同时也避免了和下——分句语言的重复。学生可体会“汇成”、“淙淙’,等同语,)。
(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小结本段学习方法:通过读、画、找、析的方法来理解、体会。
3.运用上段学法分组选学自己认为最美的季节。
4.集体汇报,重点体会。
(1)“夏天美”: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封”字用得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2)“秋天美”: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用“飞舞”比“飘落”好。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3)“冬天美”: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积满”,既可以想象到雪很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
5.选读你认为最美的季节,要求读出它的美。(生练渎、评读)。
总结:
1.从四季景物的不同特点中,看出什么?(虽四季有不同的美,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以此为中心来写,美得真是生机勃勃、实实在在,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诱人的。)。
2.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景美、物美、有价值、有贡献几方面来回答。)。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八
1、识记本课生字7个,联系上下文理解“死寂、循声、纳闷”。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悉尼人们热情友好及高度的环保意识的赞赏。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一、课题引入。
1、今天是星期四。(板书:星期四)这个星期四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有澳洲的校长来我校参观。)。
3、多美的一座城市,我们要学的故事就发生在那儿,而且也和星期四有关系。(板书:35邻家的)一起来读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打开书,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说说文中的星期四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每个星期四是悉尼市区收垃圾的时间(板书:收垃圾的时间)。
三、再读课文。
1、学习第一节。
(1)、为了这个星期四,悉尼人做些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星期三晚上,家家户户都把垃圾推到门前路边,按可回收、不可回收等类别,分开摆放。)。
(2)、这一小节中有读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不懂之处:死寂的意思。
在这节中找找“死寂”的一个近义词和反义词。(宁静、热闹)能联系课文理解了吗?
补充介绍:悉尼人和我们的生活习惯不同,空闲不会在社区中晒太阳、聊天,社区中很难遇见人,因此作者会感觉(宁静得近乎死寂),只有放垃圾的日子才有些人气。
2、学习课文2、3、4小节。
(1)家家户户都按时放好垃圾,那明明是每个人的星期四,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邻家的星期四呢?请你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2、3、4小节,看看邻家的每次出现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每次说了些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邻家出现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每次说些什么。
迁入新居的第一个星期三夜晚明天是收垃圾的时间,一周一次,别忘了。
一个星期三“我”回家晚了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
出远门三星期,每个星期三明天是星期四。
(2)交流。
(3)谁来读读邻家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呢?
(邻家的话强调的都是明天是星期四,是倒垃圾的时间。)(板书:多次提醒)。
(4)看表格引读:我们迁入新居的第一个星期三夜晚,邻家女主人就提醒我们:(明天是收垃圾的时间,一周一次,别忘了。)一个星期三“我”回家晚了,又来提醒(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我们出远门三星期,邻家(每个星期三都留条告诉明天是星期四。)。
(5)对于这样的悉尼人,你有什么看法吗?(板书:热情、环保意识强)。
(6)对啊,邻家多次提醒作者放好垃圾桶,他的环保意识、责任心是多么得强啊,作者对邻家的三次描写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来读一读,简单说说理由。
读到第三节,出示第三节:一起读读这句话。啊!为了这个星期四,连“汪比”都给动员起来了。
自己能用“为了……连”说一句话吗?
这节中有两个词“循声”、“纳闷”,一起来读读这一节,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意思?
3、学习第5节。
(1)邻居的多次提醒使我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读: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3)作者不仅感叹,还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他会联想到些什么呢?
(3)作者心情是复杂的,他的感触很多很多,再来读一读这一节。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你们一定明白为什么悉尼那么美丽、整洁了吧。(有时间结合你收集到的课外资料说一说)。
2、《邻家的星期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
本周是学校的信息周,带着任务,上了一堂课,说实在的,对于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我校的几位青年教师相比,真是有些惭愧。细细反思执教的《邻家的星期四》一课,有喜也有忧。
1、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始终把本单元的单元目标“继续学习理解词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对不同的词句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死寂”一词,学生先是运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只是照本宣读,然后我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死寂”的一对反义词,让学生用一对反义词来理解。“循声望去”一词的教学,学生在预习时对于“循”字查过字典,解释为“遵循、依照”,于是便引导学生进行词素理解。又如“栅栏”只要求看课文的插图来理解即可。“平息”的理解先是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作者会联想些什么,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不易平息”的心情。理解词语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同时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并使学生掌握了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较好的效果。
2、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因为课文所讲述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也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梳理文章脉络后,我直奔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组织教学。在学生读通重点段落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邻家小狗两次不同的叫唤,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小狗起先冲着我叫仿佛在说:“”当女主人微笑提醒后又是一阵欢快的叫唤,似乎在说:“”文中两处描写小狗“汪比”的不同的叫唤声,为何一次是“一个劲地”,一次是“欢快地”,文中没有写出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设计这样一个展开想象的填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狗“汪比”两处呼唤的不同含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悟到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女主人的热情及对星期四收垃圾事件的高度关注。
3、指导复述,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文研训员杨老师说过,阅读教学要有九字要点,那就是:读进去,留得住,用得出。课堂上,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在什么情况下,邻家怎么做?”,默读课文的2、3、4小节,老师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这样的板书:“第一个周三夜晚热心告诉;晚归的周三夜晚微笑提醒;出远门的三个星期贴了三张纸条”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把三件小事连起来说一说。由于注意了铺垫,由默读到划短语到交流,步步推进,有层次感,因此学生的复述相对还是比较流畅的。
但是,整堂课上,我自己觉得对学生不敢放手,总是死死地抓紧学生。如在学习重点段落,即课文的第三节,由小老师来领读四次词语,我抽了三个学生来读,明明是对学生的不放心。又如,在用自己的话把三件小事连起来说一说这一环节,发现还有比较差的学生不会说时,又放到小组里,同桌练说,因此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只能草草收场,无法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九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亲人送的什么礼物?(学生交流)。
2、师小结:当你过生日时,当你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家人都会满怀关爱和期盼地送上一份礼物。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作者收到了什么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正确流利,困难的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然后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分小组合作解决,筛选出难解之疑。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四)品读课文,体会发现。
1、读一读:
(1)自由读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说一说:
(3)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亲人的关爱之情。
(4)你觉得家人对你还会期待些什么?
3、背一背: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五)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2、师生交流。
3、让我们仿照课文1—4自然段作诗。
4、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自由作诗。
6、评选班级“小诗人”。
(六)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三、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教师重点指导:博、套、绵、)。
2、抄写文中好词(7页抄一抄)。
3、选用抄下的好词造句。
四、指导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中线上的笔画。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3遍。
2、背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鼓励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地震电影片断,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刚才播放的就是地震,这是一种令人十分恐惧的自然现象,它对自然界的破坏相当厉害。在距今2000年左右的东汉时期,人们还不能正确的认识它,(出示地动仪图片)张衡经过研究,发明了一种用于地震的仪器——地动仪,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对地震有了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张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你收集了哪些资料?向大家汇报一下。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梳理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他们。
出示生词、生字,检查交流。交流识字方法。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说一下,本课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细品课文,读中感悟。
本课写张衡发明了地动仪,那么哪段话主要写了地动仪。我们就先来学习地动仪。
1、学习地动仪样子和作用。
自由读第四段,想一想这部分写了什么?指名读这一部分,其它同学体会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
自由读这一部分后,汇报交流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得这么好的?他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体会写作顺序。再读这一段。
[设计思路]对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进行透彻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正确理解课文,朗读体会,准确把握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爱科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后面仿写这一段起到了铺垫作用。
2、体会发明的过程。
这么精制的地动仪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读第2、3段。
当发生地震时,当地的人们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做?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时,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设想当时人们对张衡的看法,体会研究时遇到的困难和他的做法,正确认识张衡,体会他对科学的`态度。
3、学习地动仪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出来的地动仪管用吗?人们对这个地动仪有什么看法?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读读第7自然段。这个时候大家会怎么说?
你觉得张衡是个怎样的人?请你对张衡说一两句话。
[设计思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能结合体验,结合自身的思想,真正从内心领会作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这是阅读所追求的境界。由文章中的作者到自己,将张衡的爱科学的思想转化动力,使学生真正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四、从读到写,提高能力。
1、回顾第四段的写作方法。
2、仿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完后交流。
[设计思路]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写物的好例子,文章按照先介绍样子,再介绍作用的方法来介绍,在介绍样子时按照先总体后部分,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非常值得我们来学习。因此把这个训练放在这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6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和课后习题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有关蝈蝈的知识;课外读物《金色的草地》。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蝈蝈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这是那种昆虫发出的声音?
2、介绍蝈蝈的有关知识,如果让你给蝈蝈的歌曲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去什么样的名字?
3、板书课题《绿色的歌》,为什么歌是绿色的?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合作识字,学文。
3、检查识字情况。
4、巩固月字旁的字,找出“真挚”的近义词,“朴素”的反义词。
三、朗读评比: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做好竞赛的准备。
2、学生汇报朗读课文,全体参与评价。
3、老师评价朗读情况,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朗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2、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为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4、独立练习,揣摩,老师巡视,指导。
5、书写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
3、积累形容词。
()的晚霞()的月亮。
()的秋天()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说说每一段写了什么?有哪些小动物唱歌?
3、哪一段写了蝈蝈的歌好听?画出各个时间蝈蝈的歌有什么不同?找出比喻句。
4、自由发言:小歌唱家在什么地方歌唱呢?
5、讨论:为什么说是“绿色的歌”呢?
飘着“金色的梦”又是怎么回事?
三、指导朗读:
1、激趣:谁愿意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重点指导朗读方法。
3、师生一起读感悟。
四、语文实践活动:
1、想想,你还听到过哪些昆虫的歌声?由此你会产生什么感受?
2、抄一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得非常优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顺序来写作文。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推荐学生阅读《金色的草地》。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十二
教材分析:
《小萝卜头的故事》通过小萝卜头捉虫子、放虫子的所思所想,体现了小萝卜头固然身陷逆境,但他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对解放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小萝卜头这种善良、乐观、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是他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他短暂人生的超人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怜、雏、禁、耀、瘙、痒、颊、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谁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3、出示课题:春的消息。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的方法。
3、读词语。
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欣喜、雀跃、照耀。
绿苞、唤醒、沉睡、溪流、瘙痒、面颊、嫩绿。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读后说说你体会到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心情?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说说你体会到课文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心情?(欢快高兴)。
4、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找出有关的词句。
5、反馈。
随机理解:
禁不住:禁不住就是忍不住。
欣喜:欣喜的近义词是什么。(开心喜悦)。
雀跃:谁来表演一下小朋友雀跃时的样子。
6、春天已经来到,是谁告诉了我们这个好消息呢?
7、出示句子: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歌唱,和它一起奔跑。
是谁瘙痒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读读这些句子,说说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朋友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投身大自然中的情趣。
8、配乐朗读课文。
四、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
五、拓展想象,发现春天。
1、课件出示春天美景图:桃花盛开柳树发芽小溪解冻等。
2、用比喻或拟人的方式说说这些事物又是怎样告诉我们春天到来的消息的。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盲人的手能分辨颜色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1、出示卡片,认颜色;继而询问: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颜色呢?(眼睛看的)。
2、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人们用眼睛看清周围的事物,分辨事物的颜色、好坏,如果说手也能像眼睛一样分辨物体的颜色,你们会相信吗?然而在巴格达,有一个盲人竟能用手分辨出罐子的黑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入课文《能辨颜色的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翻到75页,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
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想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认读情况。(课件出示:)。
4、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这个盲人怎么用手摸摸就能辨别出哪个是白罐子,哪个是黑罐子呢?我想请几个同学读读课文,其它同学联系课文想想原因。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指名分段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故事发生在哪?当时天气情况怎样呢?
生: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第一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在第一自然段下面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货主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
师:比比看,这两段有何不同?
生:下面的少了“精致光滑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不停地”。
师:“精致光滑的罐子”和“罐子”,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生:“精致光滑的罐子”把罐子描写得更加具体了,更加突出了罐子的好,更能吸引顾客。
师:“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这是作者埋下的一个伏笔,等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看它的重要性。
师:“吆喝”是什么意思?
生:大声喊叫。
师:“不停地吆喝”和“吆喝”有何不同?
生:“不停地”写出了货主想把罐子快点卖掉,心情急切。
师:那谁来学货主不停地吆喝?(指名两位同学吆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听到吆喝声,盲人走过来了,货主是如何向盲人推销他的罐子的?在文。
中找一找。
生反馈(课件出示:货主忙做了一番介绍,然后说:“先生,这是巴格达的罐子,我不欺骗你——骗人要受到真主惩罚的!买一个吧,几十个罐子,卖得就剩这几个了。”)。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最”、“就”重读。)。
生:不是。
师:你们从哪看出来的?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生反馈(课件出示:奸诈的货主收下钱,眼珠骨碌一转,把一只白罐子给了。
盲人。)。
师:如果去掉“奸诈”和“眼珠骨碌一转”,感觉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货主收下钱,把一只白罐子给了盲人。)。
(男生读原句,女生读去掉后的。)。
生:去掉后感觉货主没那么奸诈了。
师:“眼珠骨碌一转”是什么描写?
生:神态描写。
师:通过货主的这个神态,我们可以知道他正在打坏主意。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自由想像回答)。
师:这个货主居然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那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货主的奸诈、狡猾,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盲人上当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读出文中的原话。
生反馈(课件出示:盲人接过罐子,上下摸了个遍,又伸手摸其余的四个。
摸着摸着,盲人突然高声嚷道:“你这个狡猾的商人,竟欺骗一个双目失明的人!”)。
生:盲人在进行比较。(自由回答)。
师:从“高声嚷道”,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此刻,盲人的心情如何?
生:生气。
师:谁来生气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竟”重读。)。
师:这时货主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从文中找出来。
生反馈(课件出示:他想,用手是摸不出颜色来的,便冷笑着说:“给的是黑罐子,你摸错了!”)。
师:“冷笑”是什么意思?(指名答)不是发自于内心的假笑,往往是对别人观点表示不赞同和不屑时的表现。
师:货主明明说过他不欺骗盲人,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再次感受货主的奸诈。
4、学习五至十一自然段。
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自由想象并反馈。)。
师:围观的路人又会议论些什么呢?
(生自由想象并反馈。)。
师:他们不光议论,还试探盲人呢,他们怎么试探的?(板书:试探)。
生:有人怀疑他是否真是盲人,就握起拳头假装向他眼睛击去。
生:一个青年人灵机一动,故意对盲人说:“先生,你错怪货主了,他给你的是黑罐子,不是白罐子”
师:试探结果如何?
生:结果,盲人没有丝毫反应。他确确实实什么也看不见。
生:“不要用谎言去袒护骗钱坑人的行为!”盲人说,“你们也亲手摸一摸吧!”
师:路人通过亲手触摸明白原因,对伪善的货主充满了厌恶。(板书:厌恶)可他们并没有把原因写出来啊,老师还是不知道盲人是如何用手辨出罐子黑白的?你们知道吗?知道的举手告诉我,满足一下老师的好奇心吧!
生:盲人实际上是通过太阳照射下罐子的不同温度而辨出罐子的黑白颜色。
(课件出示:颜色不同的物体,吸热本领不同。颜色较深的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强,颜色较浅的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较弱。)。
(课件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
生:不能。
师:所以这个划线部分是万万不能去掉的。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盲人和货主吗?
生:盲人聪明,货主奸诈。(板书:聪明奸诈)。
三、小结。
师:货主再奸诈,也被盲人识破了骗局,这真是一个聪明的盲人,他用生活中的科学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可真了不起!
四、思维拓展。
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说说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鸡蛋放醋里会变软;。
箱子里的樟脑丸会消失;。
背大书包会减轻。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聪明的盲人,他善于把科学运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肯动脑,肯用心,在生活中善于运用科学知识,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人物对话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3、了解总司令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老陈头挑行军锅的,体会总司令关心战士、平易近人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对话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了解总司令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老陈头行军锅的,体会总司令关心战、平易近人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卡片)。
淅沥泥泞袖标队伍沥青幸亏挡住懵住踉跄。
火辣辣淅淅沥沥和眉善目人影幢幢。
2、刚才复习的这些词语都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这些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去感受、体会发生在长征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二、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文,找一找,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发生的呢?自由的读1-8自然节。
(1)“夜雨淅淅沥沥,黄土高原一片泥泞。”一句理解“夜雨”、“淅淅沥沥”,“泥泞”。体会红军在这样的情况行军,可见当时的环境特别的恶劣。
(2)再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体会。
小结:从这里的环境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行军的恶劣、条件的艰苦。可正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和环境里,我们的红军队伍却越过了两道光秃秃的山岭,又过了一条很深很长的沟。
(3)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老陈头步子一扭一拐的,有点踉跄。”理解“踉跄”体会走路不稳,受伤了。
(5)“老陈头抹去脸上的雨水,顺势往路边的草垛子上一靠,整了整担子,然后抬起脚后跟,用草擦去上面的泥浆,从烟袋里撮出一点旱烟往伤口上糊。”
a.读一读这话,说一说你都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b.体会到了老陈头不在乎,画动词。再读,体会。
c.下面就把你们的体会放到课文中,我们齐读这话。
小结:此时此刻,通过同学们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这样一位坚强、执着的老红军形象。在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准确而生动地动作的描写,让这样一位坚强、执着、乐观的老红军形象跃然纸上,而这样的老红军在长征中有千千万万,他们正是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未来胜利的憧憬,才能让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走在长征的路上!
3、正当老陈头在草垛边熟练处理伤口时,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你和同桌饱含深情地读一读总司令与老陈头之间的三次对话,并把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哎—同志哥!你放下,我自己来!”体会老陈头坚强。
(2)“莫要紧,我帮你挑一截子,再还给你!”抢挑子的也是个和眉善目的老同志,嘴唇厚厚的,道出一口四川话,火辣辣的。”
a.理解“和眉善目”体会总司令,和蔼可亲,没有官架子。“火辣辣”看出总司令的直爽。
b.带着体会读一读。
(3)“我看见你脚上的血印子了,还有好几里路才到目的地,你就莫客气了!”
a.体会总司令是一位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好司令,无微不至的对战士关心和爱护的总司令。
b.带着体会读一读。
(4)“我跑了,你就去司令部要人!”老同志也打了个哈哈,挑起油桶和行军锅一阵风似的走了。
a.体会总司令的幽默、果断。
b.带着体会读一读。
4、下面让我们把这三次对话完整地读一读,从一句句感人肺腑的对话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感人的一幕吧!
a.自己先和同桌练习读一读。
b.指名读。
c.教师分角色读。
总结:此时我们再看课题,《总司令挑行军锅》,我们就能感受到课题所深藏的浓浓的情谊。总司令挑行军锅凝结了总司令心中只有战友,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体现了总司令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更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战友之间伟大的爱)完长征路的决心。
(1)老陈头懵了。体会“懵”
(2)“什么?总司令……”此刻老陈头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他又是怎么想的,接着读一读,想到这,老陈头心头涌起一股热浪,为什么会涌起一股热浪?(感动)。
学生回答。
总结:在二五里长征路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感人的事,还有许许多多令我们敬佩的人,有这样无私无畏的领袖,有这样意志如刚的战士,他们所组成的钢铁一般的队伍,他们才越过了一座座高山、走出了一片片草地,完成了长征的伟大壮举,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三、拓展延伸。
1、在长征路上像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老师收集了这样一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介绍给大家。这首诗就充分表达了红军战士在长征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生练读、齐读(配乐)。
3、总结:长征是世界军事历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个奇迹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3、学习课文一个片段,迁移写法。
4、仿写课文,完成《魔铃》的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理解珍妮用掉第七片花瓣最有意义,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学习写作方法,学会片段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七色花。
3、指导朗读描写七色花的句子。
4、掲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填空提示。
3、这朵七色花怎么用呢?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写七色花神奇功能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出七色花的功能。
6、比较七色花七种用法的句子,寻找共同点。
三、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1、同学们,在这七种用法中,你觉得那种用法最有意义?说说理由。
2、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3、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珍妮?指导朗读句子。
四、写法迁移,创作童话。
1、传说这小狐仙有一个发着绿光的小魔铃,它能实现你的三个愿望。只要你轻轻地摇一摇魔铃,对它说:“小魔铃呀,小魔铃,我想——”它就能帮你实现愿望。现在,这个小狐仙把这个魔铃送给了你,你打算怎么用呢?拿出笔,学着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你其中的一个愿望。
2、选取有个性的作文片段,进行展示活动。
3、进行及时评价,告诉学生,仿写也是习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加上合理的开头结尾就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五、小结。
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心,人人都有拥有神奇的七色花和魔铃。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十七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习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勇敢精神,以及老师真挚的爱,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
2、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3、抓住第1和第20自然段体会达丽玛的变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悟,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懂得“春天的雨点”指的是师生之间细腻、真挚的情谊,并引导学生感受、表达这情意。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教学准备:
学生读一读课文,认一认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15个生字。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再这如油般贵重的雨滴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1、师: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生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特别提出多音字:蒙、调(通过组词来掌握)。
3、找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一步巩固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教师帮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脉络,渗透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有哪几个时间?(上课、补课、回家、第二天)。
分别在什么地点?(课堂、办公室、路上、师门前)。
2、学习1-3自然段(课堂上的故事)。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课堂上的故事?(学生举手表示)。
(1)请同学自读1-5自然段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因势而问。
(2)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学课文:
[培养自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出老师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爱]。
3、自学4-6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达丽玛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从而体会深厚、真挚的师生情。
(三)有感情朗读全文。
回到整体,再次品味。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湘教版语文三年级篇十八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课文内容以及对比辨析、近义互解等方法理解文中“道别、叮咛、歌韵、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秋天的声音,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声韵美、景色美,激发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特色,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中的新词,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
教法:情境诵读法、迁移引导法。
学法:对比练习法、阅读想象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指名学生发言,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去了解秋天。)。
是啊,有人喜欢看秋天,看它的五彩斑斓。今天,让我们来听秋天,听秋的声音。
(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指导朗读,读出停顿,读出静心,读出陶醉,读出号召。)。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诗,读好它就是最美的语文课。
二、学习新课:
1.自己读一读,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每人一节,检查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3.检测朗读:
(1)指名分节朗读。
(2)词语认读检测。
4.分节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第一、二节:
老师也想来读,请你仔细听,这样读好吗?
(老师范读第一节,学生点评,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读出秋天的幽静。学生练读第二节。)。
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两节放在一起读吗?
(引导学生发现诗节语句结构的相似性,第一节写秋风吹树叶,第二节写蟋蟀鸣叫。)。
当你找到了规律,就可以把它读得很好。现在请你在诗中找一找,还有类似的语句吗?
(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中的近似语句,指导读出节奏和情感。)。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指导读好“暖暖的叮咛”“掠过”“歌吟”。)。
(2)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指导读出排比句的起伏变化。)。
(3)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指导读好“远方”“匆匆”。)。
还有一节,谁能来试着读读?其他同学听听他是怎么读的。
再出示: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5.想象朗读,读出趣味:
听着大家的朗读,我仿佛也走进了作者眼中的秋天里。
(1)出示第一、二节:老师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听,你能看到那幅画吗?
(引导学生想象秋风吹黄叶、蟋蟀擦翅的场景,补充语言训练:黄叶会说什么?蟋蟀会唱什么?)。
(2)我们把诗歌变成了图画,你能把图画变成诗歌吗?
(出示秋雨图和诗歌架构,让学生尝试填空式表达。)。
(3)出示第三小节,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用这样的句子再来说说吗?
(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听到的雨声。)。
(4)试着自己读读,还能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和同桌说一说。
(5)组织全班交流,让秋天的美丽个性化呈现。
6.一咏三叹,读好结尾: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声音渐小,秋去秋来。)。
三、小结:
听听,秋的声音——看看,秋的风景。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4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