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规划和设计,它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提供相应的辅导措施。教案的编写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一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2.教材简析: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5.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实验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习为载体和主线,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教师小结等环节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北京xx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圣火的相关图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体育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用凸透镜采集圣火的画面,引入凸透镜。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教师评价后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一:照相机成像。
1、用多媒体再现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师启发说明:如果没有凸透镜就没有照相机,包括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如果没有相机我们就无法留住这些精彩的画面!关于照相机,你想了解什么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予鼓励。)。
2.多媒体出示照相机的构造,探究:
(1)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置及作用。
(2)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并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画面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教师播放画面),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2)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然后评选全班最佳照相机。
(3)以小组评价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鼓励有创意的发现)。
4、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照相机工作原理(强调关键地方的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5、拓展延伸。
学生探究二:投影仪成像。
1、教师演示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什么。
2、多媒体出示投影仪构造,探究。
(1)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强调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
3、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5、拓展延伸。
学生探究三:放大镜。
1、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玻璃放在书上,观察字迹的大小,然后将水滴在玻璃上,观察字迹大小,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什么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2、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边看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2)学生描述该像的特点。
(3)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样调节放大镜的位置?
3、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
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虚实)。
4、拓展延伸:
(三)、难点突破。
1、多媒体显示凸透镜规律规律情景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组织学生探究:
(1)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有时可以把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有时却又可以把一张小小的胶片上的景色放大?有时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实像,为什么有时却又成了虚像了呢?(强调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2)实像和虚像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方面考虑:a、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b、能否用光屏承接;c、能否用眼看到;d、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2、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和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四)、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
学生交流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
(五)、教师小结。
1、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知识学习、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
2、教师启发:这节课上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有的是通过同学们自己简单的实验得出的,更多的则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显示的,到底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是否成立,我们还必须进行认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下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激发学习下节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情况应用。
倒立/正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大于2倍焦距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在2倍焦距和焦距间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幻灯机。
小于焦距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五、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以上是我在设计和执教时的初衷和感受,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二
生活中离不开数字,车牌号、街道号、手机号码、红绿灯的时间、服装的号码等都是数字。数字在不同地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产生好奇与探究的欲望。本活动以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带领幼儿观察、对比,发现数字在生活中传递给人们的不同信息,探究数字的不同作用,感知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字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2.能说出自己知道的数字在生活中代表的不同意思。
3.感受、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1.活动前引导幼儿找一找、画一画生活中带有数字的物品,将实物或绘画作品带到幼儿园。
2.在教室中投放含有数字的物品,如食品袋、钱币、时钟、温度计、遥控器、台秤、大小不一的鞋和衣服等。
3.《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27,“幼儿学习材料《快乐总动员》。活动建议:
1.提问:你在哪里发现了什么数字?
小结:小朋友们在门牌、衣服、手机、钱币、遥控器、挂历、钟表、电话等物品上都找到了数字。
2.引导幼儿讨论,了解数字的不同意义。
提问:你找到的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原来我们找到的数字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有的表示电话号码,有的表示时间,有的表示尺寸,有的表示住址。
1.提间:我们班里有没有数字?在哪里?什么物品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根据幼儿的交流随机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讨论。
小结:鞋子、衣服上的数字越大,说明鞋子、衣服也越大。
3.提到过小的数字时,教师可用投影仪显示,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讨论数字
小结:数字可以表示温度高低、服饰大小、钱币面值、保质期、物品重量、营养品。三、请幼儿阅读《快乐总动员》第22-23页,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字。
提问:书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120”表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特殊的号码?四、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问:生活中可以没有数字吗?为什么?
小结:数字的作用可真大!它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地点、车牌号、服饰大小、食物的保质期、货物的价格、物体的长短和重量以及特殊的号码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朋友。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三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从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谈话中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授课程中来。
向学生出示一款真实的相机,并让大家观察,相机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猜想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我会先给予学生适当地提醒,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探讨,试着去作出远处物体在照相机中成像的光路图,根据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给予适当地补充,师生再共同全方面的总结照相机的照相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结论的喜悦。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满足感。
经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机,真切地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尝试放置带有f字样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时师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出投影仪成像的平面图。
向学生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什么透镜?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放大镜和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别?”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引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应用透镜的实物,可以加强学生对凸透镜的理解,并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各自所成像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比思考问题的习惯。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先设置了一些基础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对比进行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露珠使叶脉变粗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设置,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应用透镜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本节课收获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小结,教师给予及时地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并思考透镜都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没有以往做题的压力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当中。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倒正放小虚实。
照相机倒立缩小实。
投影仪倒立放大实。
放大镜正立放大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四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透镜》一课,使我深受感动。整节课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完全是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体现物理、社会、生活的思想。课堂开始教师利用近视镜和老花镜引入,使学生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在无意中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说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去提高呢?我想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注重实验在物理课上的作用。课堂中主要讲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我以前讲这节课时曾经想过做实验,可是实验室里缺少实验仪器,最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了虚拟的实验。但李老师在课上却做了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现象明显,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的兴奋。我想实验室来新的仪器了,可以做实验了。后来才知道这个实验仪器是李老师自己花了一天的时间寻找买来的。我感觉很惭愧同时又很感动。
第三,注重作图细节指导。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物理作图又是物理考试的'一个必考题,学生在作图时多数是在细节处扣分,李老师在课上针对这个问题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注重肢体语言的应用。在讲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是利用手臂的张开、平行和相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不用说学生我都感觉太形象和生动了。我想学生终生都不会忘记的。
听课之后,不禁感想:老教师尚且如此要求上进,我们应更加努力,以老教师为榜样,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五
为了让数学生活话,为了 让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生中到处都有数字,同时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来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去体会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达到会运用数字的目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会数字给同学们带来的乐趣,让同学们爱上数字,本着这样的设计背景和《纲要》的精神,我设计了本课。
1、通过开展数字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数字的乐趣。
2、通过生活实际中找数字,让同学们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1、重点:找到生活中的数字。
2、难点:感受数学的奇妙,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1、让同学们每人带一个有数字的玩具。并在家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有数字。
2、电话、表、数字卡片、人民币。
一、课前活动:《qq星成长体操》
二、师生互动,检查课前准备。
1、让同学拿出从家带来的带有数字的玩具,互相展示,互相交流,互相玩。
2、让同学们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有数字。
3、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
三、数字的作用:
2、出示电话号码,让同学们说说它的作用,!.来并用数字卡片摆摆自己家和自己亲人的电话号码。
3、用数字表示数量,说说你有几枝铅笔,你几岁了,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等等。
四、课堂延伸:
1、猜数字:找个同学在纸上写一个数字,让同学们,通过大了,小的了方式,让同学们猜,从而让同学们知道数字的比较大小。
2、老师拿出钱,让同学们玩物品买卖游戏。
五、教师总结后结束本课。
在本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长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会运用数字。
本课的教学首先符合《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教学要以幼儿生活为基础,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数字分不开,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我创设了多个活动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们也都能积极的参与,体验生活经验,学习知识。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同时也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学生物品买卖的活动环节组织的不够好,人员分配上有点问题,另外还应该养成学生收拾整理玩具、物品的好习惯。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六
3、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利用凸透镜成一个缩小的像,来自物体的光最终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胶片能感光,所以能成实像)。
4、显微镜:由两块凸透镜组成,被观察物体经物镜放大的实像落在目镜焦距内,看到了再次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望远镜: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由凸透镜组成,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缩小的实像,在目镜焦距内形成放大的虚像;物镜越大,可使远处物体看上去更明亮;物镜与目镜距离应不大于两倍凸透镜焦距之和;望远镜中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七
(1)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2)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活动。
(3)激发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品进行展览。
(2)教具:0"9数字卡以及物体卡片若干套。
(3)录象资料:如汽车牌照、居民住宅楼、红绿灯
(一)参观数字展览区
1、通过参观展览,让小朋友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2、相互交流:你发现哪些物品上有哪些数字?(组织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述)
3、请你们猜猜:如果这些物品没有了数字会怎么样?
(二)了解数字的用途
1、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呢?
2、你觉得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处呢?(请幼儿回忆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
3、观看录象,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数字。
(三)数字游戏(找座位)
要求找到比手里的数字多1的座位号坐下。
(四)延伸活动:
你能用这些数字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编码吗?(比如:1、1、0、组合成110)
(五)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数字,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的世界中,而且,数字对我们又是那么重要。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八
1、幻灯机和投影仪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事项:幻灯片要倒着放(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2、照相机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1:照完集体照照单人照(相机离人近些,暗箱拉长)。
思考2:照片中部分人没有进入镜头(相机离人远些。暗箱缩短)。
3、放大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4、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5.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九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1、幻灯机和投影仪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事项:幻灯片要倒着放(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2、照相机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1:照完集体照照单人照(相机离人近些,暗箱拉长)。
思考2:照片中部分人没有进入镜头(相机离人远些。暗箱缩短)。
3、放大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4、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5、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十
说透镜,能透光;中间厚,凸透镜;中间薄,凹透镜。
会聚作用凸透镜,发散作用凹透镜。
平光会聚到一点,焦点f来表示。
焦点到达镜光心,距离叫作镜焦距(用f表示)。
物远像近照相机,缩小实像且倒立。
物近像远投影仪,放大实像且倒立。
物像同侧放大镜,正立放大一虚像。
实像倒立虚像正,实像异侧虚像同。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在两倍焦距外,一、二倍(焦)距间成像。
实像倒立且缩小,此例用在照相机。
物移近,像移远,同时像还要变大。
物在一、二倍距间,二倍焦距外成像。
实像倒立且放大,此例用在投影仪。
物体位于焦点内,移动光屏不见像。
透过透镜看物体,正立放大一虚像。
物体与像处同侧,此例用在放大镜。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讲解:
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外时,凸透镜成实像。在一倍焦距内“u。
成虚像,物休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外(u2f)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2fuf时,成放大的实像。没有缩小的虚像、实像都是倒立的,没有倒立的虚像。
4.眼睛和眼镜。
近视眼晶状体厚,看清近处看不清远。
远光成像视网膜前,戴凹透镜恢复正常。
远视眼晶状体薄,看清远处看不清近。
近光成像视网膜厚,戴凸透镜调清光。
眼睛近点250px,明视距离625px。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十一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知道它们的含义与作用。
1。重点:引导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
2。难点:在认识一些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并尝试运用。
1。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各种标志。
2。自制课件、各种标志图每组一份(注意安全、人行横道、禁止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等)。
(一)观看录像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什么标志过马路?
3。小结:交通标志给行人、车辆提供了指引,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二)拓展认识标志
1。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标志。
指导语:除了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标志呢?之前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到了哪些标志呢?(请幼儿说)
小朋友真是爱观察的孩子,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1)出示禁止烟火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标志上有什么图案?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这是禁止烟火标志,它告诉我们附近有容易燃烧的物品,一般在加油站、图书馆、仓库等地方会看到这个标志,禁止人们使用明火,以免引起火灾。
(2)出示当心触电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当心触电标志警告我们要远离电厂、高压电线杆、变压器等有电的地方,在家也不要玩有电的物品,因为电是很危险的。
(3)依次出示“注意安全”
“当心滑跌“紧急通道”“当心中毒”“禁止吸烟”“禁止游泳”“禁止触摸”等常见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3。请幼儿讨论标志的用途。
提问: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
小结:标志通常出现在人口较密集的公共场所,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醒大家遵守公共秩序。
4。引导幼儿从图案、颜色、形状、意义等方面加以比较,区别三种性质的标志。
小结:一种标志代表一种意思,它的图案简单、易懂;标志通常分为三类,黄色作为底色的标志,是提醒或警告我们要当心注意的,叫做“警告标志”;蓝色或绿色作为底色的标志,提示我们应该怎样做,通常叫做“提示标志”;一般画红色斜杠的标志表示禁止我们做某些事情,叫做“禁止标志”。
5。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标志的认识,初步学会运用标志。
出示生活中的场景,请幼儿找出这些地方需要的标志。
指导语:小朋友认识了那么多的标志,老师来考考你们吧,一会请小朋友分成六组,每组六个相同的标志,每个小朋友选一个标志拿在手中,当大屏幕上出现画面时,你认为应该出现什么标志,请拿这个标志的小朋友迅速到前面来,哪一组的小朋友反映最快,而且还答对了,就为你们组争得一颗小星星。
小结:每种标志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放在适合的场所,才能起到它们的作用。
(三)活动延伸。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幼儿园教学楼内走动观察,请幼儿根据手中标志的意义寻找适当的位置粘贴。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十二
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并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3)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类成像情况;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思路: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胶片、放大镜、
学生制作器材:模拟照相机,滴管、玻璃片或透明直尺(三角板)、盛水烧杯、试管、胶带、铁丝、卡纸、薄膜、凸透镜镜片。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
展示故事:《谁放的火?》。
既引入对上节知识的回顾又为新课打开思路。提出生活中有好多地方应用到了透镜。(进入学生活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到了透镜?)。
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能调查学生的学情,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放大镜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我的手指被课桌划了一下,感觉扎了一个刺,可眼有看不太清,怎么办?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求:只观察总结放大情况。
关键:用光屏能收到吗?(为下面的实像、虚像教学做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板书。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放大镜能成放大的像,给同学们的这台仪器也能成放大的像。它的主要原件也是凸透镜。
演示——————放大作用。
学生观察:凸透镜位置(暂不接触螺纹透镜,但可观察),介绍其构造。
演示方向变化——————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上台:激发探索欲望。
教师提醒: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像?再次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总结:能在光屏上呈倒立放大的像。
师生互动,板书。
延伸知识:使学生对投影仪、幻灯机的原理的初步认识。
活动三:照相机成像探究。
情境引入: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那照相机能呈什么样的像呢?
1、现场调查活动: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学生小组活动。
先观察可以在光屏上成像,了解基本原理。
后拿出课前准备的模拟照相机;让学生说出模拟照相机的制作过程。
猜想:像的情况。
再制作模型—————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学生再次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结合实物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
师生互动:总结规律。(板书要点)。
(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思考实践: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提示以一种变化的角度看待问题。
3、作品展示: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仍然沉迷于作品,影响学习新知)。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归纳。
情境引入:我提醒了大家三次成像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思考?—————分散难点。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
(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五:自己制作凸透镜。
如果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凸透镜,但是手头上没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手边的器材)————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十三
3、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利用凸透镜成一个缩小的像,来自物体的光最终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胶片能感光,所以能成实像)。
4、显微镜:由两块凸透镜组成,被观察物体经物镜放大的实像落在目镜焦距内,看到了再次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望远镜: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由凸透镜组成,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缩小的实像,在目镜焦距内形成放大的虚像;物镜越大,可使远处物体看上去更明亮;物镜与目镜距离应不大于两倍凸透镜焦距之和;望远镜中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
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
教材中提供了四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因此,我选取了“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两个情境,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数学情境(在数学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几何);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课时完成。
2.联系数学史料,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比的意义;
2、能用口头表述两个量的比;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这位小朋友现在没来,但是老师带来了她的相片,大家想不想看?(出示图a)。
二、情境体会。
(一)情境一。
1、出示情境一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我还准备了四张,想看吗?(再出示其余四张)。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1:我发现这些图片有的大,有的小。
生2:我发现这些图片有些很长,有些很短。
生3:我发现这些图片有的比较像,有的比较不像。
师:如果与图片a为标准,其余四张哪几张与图a比较像呢?
生4:我发现了图片b、d和图片a比较像,而图片c、e和图a比较不像。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图片。(演示课件验证像与不像)。
师: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与图a比较像,有的不像呢?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图形呢?(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像与不像的原因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着老师给出的几个问题(出示问题)一起来探究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思考:
(1)、数一数,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填在表格上。
(2)、算一算,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议一议,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2、学生观察、讨论、记录,老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指导。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通过刚刚的研究你能说说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生:我们发现了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能不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思维过程呢?
生1:我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除以b的长和宽。
6÷3═24÷2═2(板书)。
生2:我们发现长方形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我是这样算的:12÷6═28÷4═2(板书)所以它们也比较像。
生3:我发现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能不能把你的这一发现也用算式表达一下呢?
生3:我是这样算的:6÷4═1.53÷2═1.512÷8═1.5(板书)。
生5:长方形e的长是宽的6倍,12÷2═6(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也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也比较不像。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6:长方形c的长是长方形a的8/6倍,而宽是它的3/4,长与宽的倍数不同,因此不像。而长方形e的长是长方形a的2倍,宽是它的1/2,这两个倍数关系也不同,因此它也不像。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除法计算发现了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他们比较像;也有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的b的2倍,长方形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所以它们比较像。i不管哪种发现,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生活中还有很多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再试试吧。
(二)情境二、三。
1、出示情境二、三。
师:请位同学把题目读一读。
师:这两道题目就在我们书本每49页上,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独立完成,并思考你是如何解决的。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谁愿意来说说。
生:我先求出他们各自的速度再来比较。
师:你是怎么求他们的速度呢,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把马拉松选手的路程除以时间得到他的速度,把骑车人的路程除以速度得到他的速度再来比较,发现马拉松选手的速度更快。
师:能用算式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
生:40÷2═20(千米)45÷3═15(千米)(板书)。
师:谁来再来说说哪个摊位苹果比较便宜?
生:我先求出他们各自的单价,发现c摊的单价最少,最便宜。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求单价的吗?能把你求出各摊的单价的算式说说吗?
生:15÷3═5(元)9÷2═4。5(元)12÷4═4(元)(板书)。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速度和单价各表示什么吗?
师:可以和小组的同学探讨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
生1:速度就是表示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的路程。
生2:速度就是路程除以时间所得的商。
师:说得真好,有谁再来说说对单价的认识呢?
生:单价就是总价除以数量的商。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黑板上的算式,不管是找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还是求速度或单价,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是用除法来计算)。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这两个数的比。(出示概念)。
师:把你要说的比和同桌的同学说说吧。
同桌互说比。
师:同学们从同才的算式中说了很多比,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比(板书:生活中的)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比如说我们全班的人数是,那你们的人数和老师人数的比就是(49比1),我们班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桌子和椅子数量的比是。大家想想,还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你的身边找到更多的比呢,把你发现的比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小组展示找到的比。
师:大家说得很好,老师这边也有些生活的比,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练习题。
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比。
2、李师傅8小时生产了72个零件。
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时间比是。
3、修一条长2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3千米。
已经修的长度和公路全长的比。
师:我们人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大家想了解一下吗?请看屏幕(出示人体上有趣的比)。
五、反馈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方法、情感)。
五、总结。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比,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下课后,请同学们用你充满智慧的双眼,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比,用你细致的心灵去感受更多的比,用你聪明的头脑去探究更多的比,用你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
教学反思:
下面我就“关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谈谈我的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图形为什么像或不像,有什么秘密?”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预定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就能根据目标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四、关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教师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十五
1、关注标志,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规则意识。
2、鼓励幼儿自己来设计标志,并与自身行为相联系。
1、禁止标志、指示标志、警告标志三组。
2、美工区的材料,小小设计师的展示台。
1、导入:老师今天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礼物。
2、出示准备好的三组图片,提问:
(1) 你见过这些标志麽?在哪里见过?
(2) 这些标志在告诉我们什么?
(3) 这三组标志哪里比较相像?哪里有区别?
在讨论中帮助幼儿明确:一种标志代表一种意思,它的图案简单、易懂;设计标志时,禁止标志一般画红色斜杠表示,警告标志用黄色底色,指示标志大多用蓝色底色表示。
(1) 幼儿讨论: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标志?老师为想法新奇、特别的幼儿做记录,做好标记。
(2) 幼儿自己或自由结合创造标记图。
(老师帮助幼儿把握设计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明的线条画出其含义。)
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挂到展示台上,介绍制作的标志图的意思。(可 根据情况直接挂到需要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5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