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关心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要珍惜和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了解总结的目的和意义是写好一篇总结的前提。1.以下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一
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是由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善于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本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并不简单要我们一心一意去爱孩子就行了,而在爱的基础上,要有智慧的爱,爱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跃儿老师所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请还给孩子幸福之剑,请守护孩子美好童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二
国家的命运如人的命运,紧要处只有几步。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经验使我们清楚,选择什么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抛弃什么可能避免什么损害。本书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进行了大跨度的回溯性观照。梳理出一条隐藏在众多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主线。从中,我们可以展望到中国还世界一个奇迹的不可限量的未来。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三
当我拿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看到书名时,脑子里出现的第一词“成人”。很多时候是成人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家长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将自己的很多法、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有的是自己没有办法完成的心愿,例如让孩子学钢琴,舞蹈,是因为自己没有学好或者某种原因导致自己没办法去学,从而让自己的孩子去完成,但却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还有就是成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自己想要的所谓的“优秀孩子”。这些都是在剥夺孩子的思想,幸福。然而成人却觉得这是在为孩子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培养孩子的发展固然重要,我们成人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首先是孩子对这件事物有兴趣,在这个有兴趣的基础之上加以培养。成人不能抱有太强的功利心,为了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放下这些,从而才会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书中大李说到自己养育她的孩子的过程,其实看到前面时都有点不敢相信,竟然是这样一个模式,有点让人目瞪口呆。后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通过一系列得方法让自己的孩子回到小时候,重新经历一次所有的敏感期,孩子通过这些得到了一些修复。
很多时候,家长都是以爱孩子的名义去给予孩子一些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爱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盲目的;但是,爱的缺失会产生惊人的摧毁力,招来诸多烦恼,甚至引发战争。完全可以说,当通向爱的渠道受到阻隔而处于干涸状态时,反作用力就会像沉睡的火山那样喷发并演变成暴力。暴力,是爱收到挫折的结果。父母若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充分的爱,或迟或早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其实,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有时候爱的方式也许会让孩子难以接受,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反作用。这就说明,我们的爱要恰到好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四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亲人的关怀,是朋友亲切的问候,等等很多很多。我们能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孩子同样能体会出幸福的味道。
幼儿园的孩子相对较小,情绪不稳定,经常闹着不上幼儿园。虽然上幼儿园闹情绪,但是放学时却是孩子最高兴的时候。可放学时,只要民民的家长晚到一会儿,他就哭个不停,哄也没用,安抚不起作用,每次我们只能看着着急,只好要求家长及时来园接孩子。我试图了解,民民为什么放学看不到家长就开始闹情绪,一直没有头绪。
一次去给我孩子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那个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顿时领悟到,民民为什么一放学看不到家长,就哭闹。当时那位老师是这样说的:“给孩子幸福感”。他解释,希望每位家长放学前到大门口等待接孩子,让孩子一出校门,就能看到你,这样孩子会感受到一种被重视的幸福,不要让孩子在走出校门时,看不到你,特别是他看着一个一个同伴被家长接走,那样他会倍感失落。
找到了原因,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希望家长能及时到幼儿园接孩子。告诉他们孩子离开你一天了,每当放学时,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们就要见到一日不见的爸爸妈妈了,他们最想的就是,一开打门,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亲人。因为你们的早一步到来,孩子会幸福的向同伴炫耀“今天,我爸爸来的第一”,而另一个也不回落后“我妈妈也很早,一放学就在门口”。他们在说的时候,眼中满是骄傲,注满的是幸福。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带给孩子这种幸福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五
本书阐述“定位”观念的产生,剖析“满足需求”无法赢得顾客的原因,给出如何进入顾客心智以赢得选择的定位之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它揭示了现代企业经营的本质(争夺顾客),为企业阐明了获胜的要诀(赢得心智之战),是商业人士的必读之作。
从定位角度,对企业面临的各类管理问题精到论述,既涉及企业使命、领导艺术、组织等大的方面,也包括年度预算、定价、营销等日常问题,提供正确处理之道,高绩效管理的行事指南。洞察商业本质,为你分析现代管理变得复杂的原因,给出重回简单的管理原则,指引你真正有效地经营企业。
本书以直白明晰的语言阐释思考方法,并分析和批判了荒谬的行话。本书中既包括领导艺术、组织等大的方面,又兼顾定价、营销等日常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尽力提供正确处理的方法。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定会灵光一现,生活从此变得简单,企业变得更富有效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六
《厚黑学》一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精炼而生动地展示了轻松处世、灵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真正的厚黑者是那些十全十美无与伦比的斗士,这种智慧是他在接受生活挑战和寻求精神平衡中陶冶而成的。
最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传习录”,而是一篇文言文体的文章,其中不少句式都是套用的儒家经典的句式。
厚黑学一书一直受到民间重视,辗转相传,以厚黑学命名的相关中文书籍多达200本以上,几乎成为现代显学中的一种。厚黑学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人类黑暗自私的一面,然而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七
林清玄(lin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八
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总是自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可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汗颜呀!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
李跃儿老师认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我们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职责,但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缺乏尝试的教育方法带给我们观念与现实强烈的冲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就向着“爱——无私的爱自己的学生,爱——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的方向努力了。她的爱育观就像教育界里的航灯,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九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其学术研究从历史、古文到书法、理学以及各种典章制度。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今人可以《曾国藩家书》研究学习。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十
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收获颇丰,作者李跃儿有着二十多年的摸索经验,用一个个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充分向我们诠释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长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们又该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幸福是什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过李跃儿的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李跃儿提出的教育观点。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但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这是一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变。
作者李跃儿在书中还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而现实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成人对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我们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我们要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是否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人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对于“幸福”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获得幸福的智慧。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十一
书是一个世界。李跃儿老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将看似平白的故事,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思想的灯塔,一本书的精彩与否,我想,就在于是否平直的文字能激发一个引人深思的过程。贯彻于整个书中,我所思考的,是一个看似无为却而为的爱的世界。
在《用灵魂去感受孩子的灵魂》章节中,对于教师的教育心理上,感悟童心的《天使之爱》作者提及到“成人想成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怀着一颗无怨无悔真诚朴实的心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确地帮助孩子。”我们常常说是孩子的朋友,可教师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就要与孩子平视,由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了解事物,才会更深刻的感受孩子的心。李跃儿老师讲述了很多真实的教育范例,在她的教育理念下,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幸福,感受到她所给予孩子看似“平常”的教育,一点一滴,都在孩子们的心里,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随着读书的逐步加深,“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时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出错的过程即同时也是孩子一个探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发现能力就是从出错开始。教师应正确的对待这种“出错”,出错既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做良好的铺垫。鼓励孩子大胆出错不单单只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些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我必须将书中这些好的、先进的、重要的理念转达给家长,促进家校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蒙昧制造不良后果中,提及到“赏识教育”,这不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所给予孩子的鼓励性语言应该掌握一个度的概念。赏识必须成为孩子继续往下走的道路坐标,其内容要有具体所致,避免笼统的夸奖,帮助孩子发现做得好的地方,或将孩子没有信心的地方提出进行恰当的赏识。让孩子在赏识和明确自己不足的区间内,找到赞赏所朝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从本我和自我的'状态中,找到方向点,使其得到广泛化的运用。
大卫、梭罗断言: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饥渴。医生与精神病学家早就认识到溺爱与缺爱都将对身心疾病产生重大影响。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彼岸。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只是有个“实体化”的过程。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的层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十二
在李老师的书中有对孩子至高的爱,就算一个杀人犯、恶魔,她也未置一句恶语。在她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纯净的种子,种子如何发芽、如何成长来源于浇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错误都是父母无知、不重视而造成的。首先应受到教育的应该是父母,只有父母拥有了健康、科学的教育观,幼儿的教育质量才能提高。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将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十三
在科教兴国的时代,在知识型和终身学习的社会,每个人懂一点教育是有益且必要的。我以为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每一个成人都读一读的有关教育的书。全书近三十万字的篇幅,由于语言轻松,大多由故事组成,读来也颇轻松愉快。
如果说于丹善讲故事,她面对的是百家讲坛和电视机前的老百姓,那么李跃儿的听众则另有分类,书中课堂上她面对的是稚龄的儿童,而书外,手握其书的则是听关于讲故事的故事的成人。如果说于丹只需率真自信地讲来,那么我觉得李跃儿讲故事时则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还能讲得好听,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了。
李跃儿讲故事注重互动,故事不是教案,她认为“孩子才是你的教案”;她在课堂讲故事的时候“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准备变化,应对变化”;她认为“教机从寻找或制造到把握一环扣一环,最终都要引向深化与升华”。这深化与升华便是恰到好处地“帮助孩子成长”。因此她说“作为教育者,爱里面要有很高的文化的、智慧的含量,否则,他的爱甚至连‘愉悦孩子’这样最简单的目的都不能达到。”
至于把这样讲故事的背后故事和原由讲出来,我相信还在于李跃儿认为,成人特别是家长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教育将事倍功半。直面标题问题,文中坦言,拿走孩子幸福的是“成人,教育者,老师,父母……”,并且“所有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成人的问题”。她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这样的能力,使他能够在不幸的时候找到幸福的感觉。”扪心自问,有多少成人能开心地说他是幸福的?也许自从童年也被拿走幸福,便认为生活就当如此,而毫无反省的能力,并以类同的方式拿走下一代的幸福……这本书令我们警醒,反思。
李跃儿提到教育与爱育的区别,其实是也就是“上帝之爱”与“天使之爱”的区别,你是要居高临下地从成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出发来爱孩子呢,还是从孩子的需求来爱孩子?这也是愚昧之爱与智慧之爱的区别。然而智慧之爱绝非易事――它不仅应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也应有潜移默化的实践。李跃儿的可贵也在于她不仅能从自己失败的教育经验中借鉴反思,还能以宏大的目光和心胸,向历史的先行者学习,面对社会问题,切实构建和实施针对中国现行教育弊端和适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方式方法。
教育之路永无止境,于每个人,于教育事业本身都是如此;而中国教育尤其需要这样有益的探索,不仅需要一大批有爱心有智慧的践行者,还需要在社会上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教育绝不单单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事,也是家长和每一个成人的事;不单单是儿童需要教育,成年人也需要或这样或那样的教育;因为教育是爱,是智慧,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十四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自己,一个被童年痛苦的经历掩埋掉的自我!
在书中,很多孩子的痛苦我都经历过,所有父母以爱的名义摧残孩子的事情我爸妈都对我做过。所以,我是流着泪看完这本书的。
然而,我已经被父母彻底洗脑,心都麻木了,还认为父母所作的就是对的,就是应该这样才成就了现在的我,还打算继续他们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女儿。
好庆幸看到了这样一本好书,告诉我什么才是真理,什么是自己。
从人格来看,30岁的我还不如一个10岁的孩子,但没有关系,我已经知道怎样能发展自己的人格,还可以跟着女儿一起成长,还能在有生之年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十五
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心中隐隐的怕,真的担心我就是拿走孩子幸福的罪魁祸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终于如释重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选择与运用方法的书,是“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读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我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总是骄傲自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呀!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回想我的教育生涯,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和不安。在我刚当老师的时候,我对教育的理解和投入只是空有热情。曾经为了让学生完成作业而留学生不回家吃午饭,虽然我去给他们买来包子,但是,并没有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现在想起来,其实就是缺乏真爱。如果一个真爱学生的老师,不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更应关心他们的心灵,仅仅为了完成作业,就剥夺孩子吃饭的权利,仅仅为了让孩子填饱肚子,只买来包子充饥,这些都是不妥的。因为孩子在没有完成作业以后,肯定已经非常害怕,而我又不让他们回家,回去后肯定没法向父母交代。
忍饥挨饿不说,还要担心父母的责骂,还要战战兢兢地写作业,这些,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啊?而我却全然不顾孩子的苦苦哀求,还咬牙切齿地说“今天就是不让你们回家,我陪着你们饿肚子,反正,少吃一顿饭,也饿不死!”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何等的残忍呀?后来,逐渐在教育里找到一些乐趣,才又慢慢重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恢复了最初的热情,少了过去的任性,多了一份责任,少了过去的焦躁,多了一份为人母后的爱心。原以为现在的自己成熟了,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了,因而沉浸在骄傲自满中。
感谢李跃儿,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非常庆幸——我读到到了她。
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实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李跃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十六
假期里,受朋友的推荐,读了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我感触颇深的不仅是书中的内容,本书作者李跃也从不同层面讲述了自己的转型。
李跃的糊涂,傻气,可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与年龄阶层的人性本面,更诠释了教育与爱育的本质区别,以平等自由的心态来享受欣赏孩子用生命巨章缔造的童话乐土。而在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卢勤的著作,卢勤专著中提倡的赏识教育,从解读孩子内心,关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长,到放权让孩子自由支配,树立主人翁的责任与意识,倡导了一种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这种漫长的教育与实践中走的也并不顺畅,大到家长,老师,小到青少年,在经历了太多失败教育后,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临下的威严施教者,而是如何将教育升华成爱,来激励促进自身的成长,我想李跃与卢勤在教育方面应该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李跃的书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称经典。例如《鸡毛掸子》一文,就给我很多的启发。
最近,我班刚转学来的小朋友,生性活泼好动,总喜欢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让小朋友去排队喝水,小家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巩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伙伴赶忙扶起巩翰林并要求他道歉,小家伙却噘起嘴一脸不悦道:"我没错。"一边拿起水杯向指责他的小朋友泼去。站在旁边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两下,没想到小家伙一脸不服气委屈的大哭起来,大叫道:"你们人多欺负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
小家伙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形中我给孩子们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于是我把两个小家伙叫到了一起,给他们讲道理,听孩子解释,并让他们当着大家的面握手言和,一个短短的小插曲让我明白了,在严格管教孩子以后,一定要用温暖真诚的心接纳他们,让他们知道严厉是更深沉的爱。其实在李跃的书中会有很多的故事及相关事例值得我们深思,而恰恰是生活中想当然的小事,让我们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儿童的幼小心灵,埋没了孩子的潜力,而教育就想当然的成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教师走不过去,孩子不愿走进来,使两者成为对立面。
曾有人这样说:现在的孩子都很个性,现在的教育不象教育。我要说的是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向标,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一套观念,他们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作为施教者怎么样才能很好的保护好孩子个性的一面,又要剔除孩子不尽完善的一面,我想在李跃的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跃不是圣人,算不上是教育的专家,但她却是一个个性十足,及具影响力的施教者。
她对自己不偏不倚,教育败笔,优秀案例都在书中一一展示,与其说这是李跃的财富,不如说它是我们每个人或缺的教育宝藏,而我相信,每一个人不一定是天才,但每个人却都有一样别人或缺的?是什么?它在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平凡中的天才!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十七
“人的幸福不幸福,并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
“家长如果不懂教育又没有时间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
“你内心的慈爱要是一条河,别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会感觉不到给了别人,所以也不会计较别人回报你什么。”
“如果把家庭的爱比作花园的话,愚昧的爱就是有毒的花了。”
“对于成人来说,最要命的是,每个人都紧紧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这本书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李跃儿经典著作。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这本书就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李跃儿从一个画家,到一个美术教育家,再到儿童教育家,现在更是创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以独特教育思想支撑的“巴学园”,给无数茫然失措的家长带来了希望。一些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们追随者、探索着、发展着她的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严苛和教条,也不同于西方教育的开放和自由,她给在中国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一条全新的发展尝试,更是给千千万万为教育发愁的家长们一条走向幸福的路径。
李跃儿教育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这么强烈的欲望实际是在家长不断的限制中激发出来的。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庭中尤其突出,精神层面的缺失,只能从物质世界寻找补偿,而这时家长的限制就会将情绪逼到死胡同。不让玩就偏向玩,不让吃零食就更想吃零食,不让看手机就总想看手机。在许多家庭里,好像这个现象无解,进入了死循环。
突破口到底在哪里呢?我想应该就在对孩子的理解和心灵的陪伴中找答案。就如书中提到的“在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当孩子再吵闹着要零食时,在排除孩子饿了这种情况后,想想是不是好长时间没和他玩了,是不是对孩子很想和你分享的新发现置若罔闻了,是不是没有注意到孩子受了小委屈无人诉说了。是不是该和孩子交交心了。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伴随着孩子的降临,焦虑就从此不曾停止过。小宝宝的时候要焦虑吃奶吐不吐、睡觉总是睡不沉、长不长体重,会不会生病。慢慢的孩子长大了,焦虑也渐渐地变成了怎么还不说话,怎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怎么不爱看书,怎么画画都是乱七八糟的涂鸦。总之,她怎么总会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是不是也会像很多妈妈一样,无形的逼迫孩子向着我给她设定的路线前行,却不知不觉的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即使我没有说,即使我没有做,就是一个简单的眼神、一次皱眉,就让孩子缩回了探索的手,变得不敢尝试、不敢犯错。
我开始找各种育儿书籍,当我发现了李跃儿的书时,真是如获至宝,《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还给孩子》、《幼儿园那些事儿》,一口气读了三四本,也开始接触胡萍、尹建莉等儿童教育学者的著作。慢慢的我知道了孩子是有他自己的成长轨迹的,有共性、有个性。孩子心智发展参差不齐,有的语言发展早些快些,有的大运动发展的快,有的精细活动更好,但所有孩子共同的一点就是需要家长的关注和爱。而这个爱是孩子需要的爱,不是家长认为应该给予的爱。
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学习要有乐趣,思维要有创造性,精神上愉悦、心理上健康。但有些家长孩子两岁多就逼着孩子认字、计算,以为这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样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爱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家长要放下自己的虚荣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空间,或许他能飞的更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十八
在李老师的书中有对孩子至高的爱,就算一个杀人犯、恶魔,她也未置一句恶语。在她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纯净的种子,种子如何发芽、如何成长来源于浇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错误都是父母无知、不重视而造成的。首先应受到教育的应该是父母,只有父母拥有了健康、科学的教育观,幼儿的教育质量才能提高。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请还给孩子幸福之剑,请守护孩子美好童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十九
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里面生活、真挚的言语所吸引,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不讲为什么,应该怎样去做。
在李老师的书中有对孩子至高的爱,就算一个杀人犯、恶魔,她也未置一句恶语。在她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纯净的种子,种子如何发芽、如何成长来源于浇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错误都是父母无知、不重视而造成的。首先应受到教育的应该是父母,只有父母拥有了健康、科学的教育观,幼儿的教育质量才能提高。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
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请还给孩子幸福之剑,请守护孩子美好童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二十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的书。它介绍了作者独特新颖的教育方法,是李跃儿22年摸索的结果。她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类生活。教育就像鞋子,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走上生活的道路。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像为孩子做鞋的人。鞋匠只能在充分了解脚的尺寸、形状、需求和感觉的前提下制作合适的鞋子。同样,教育者也只能在研究儿童、了解他们的心理历程、精神世界和成长机制的前提下,设计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
读完《谁夺走了孩子的幸福》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被书中的情感所感染,被书中的思想所教育,被书中强烈得无法化解的爱所融化。谢谢你,李跃儿先生,为我和许多在这个时候迷失在教育中的人奉献了这么好的一本书,这样的一个想法,这样的一种情感和这样的爱的宣言。这让我突然醒来,非常幸运——我今天读到了关于她的事。教育的'困难不在于有现成的方法,而在于为儿童选择“唯一合适的”方法。教育应该适合儿童,不是一般儿童群体,而是每个儿童个体。我们遵循这一理念,运用建构主义教育,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相信孩子天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在儿童先天发育的机制下,应该给予儿童适当的帮助,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发展。古人说:药物既不贵也不便宜,治疗疾病的人是好的。如果两者之间没有竞争,机会是昂贵的。我就是这个意思。给孩子应有的幸福,关心和珍惜幸福的童年。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精神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意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我们应该知道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然而,我们总是在责备的声音中磨去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每个孩子都是非凡的,也许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我们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他们的幸福。孩子们的世界就像儿歌中唱的幸福: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可以和小怪物战斗。也许是有一点时间和朋友自由玩耍,睡得晚一点,和父母拥抱和交谈。
李跃儿老师写了一本关于她在教育孩子、老师和父母方面的经历、经历和成就的书。她告诉读者,因为她不了解孩子,应该给孩子幸福的成年人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没有幸福,人们就很难变得有用,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中,才能获得足够的内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一个人也应该在理解孩子内心声音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努力成为一盏照亮孩子心灵的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心得篇二十一
在周一的例会上,我们最敬爱的程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的书名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变在我家附近的.报亭里找到了这本书,买下来,读一读。
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作为教师很值得我去读,多少次我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着、教育着、融化着。有着一颗真爱知心的作者,他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永爱去生化生活。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在让孩子们学习各种文化课、特长班,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中淘汰,所以经常要求孩子必须是听话学好,然而大多数的孩子都无法实现家长的超值期待,这令他们很失望。其实家长过于要求孩子的学习东西是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禁锢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在他们看来,孩子是介于植物和宠物之间,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高兴了宠着,生气了一脚踢开。在爱与恨之间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扭曲,孩子的心里怎么能够承受得住呢!
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冷漠?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5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