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反思和调整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及时修订改进。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接下来是一些教学方案的示范,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行路难的教案篇一
引导语:李白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的教案篇二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诗歌背诵量,但大多数人在诗歌鉴赏处不能有较清晰的思路与较好的鉴赏方法。缺乏多元、开放、自主赏析。在引导思路鼓励自主多元赏析,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相辅相成,联系作者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的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知人论世学生很容易把握运用,而“以意逆志”对学生而言有些难度。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过程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古诗,对那些意象的解读,探究意旨、作者情感,要避免避免望文生义。但对于学生的新的解法,在肯定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促其真正理解。
行路难的教案篇三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1课时。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行路难的教案篇四
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
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
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目标导学三:赏析本诗艺术手法。
明确:(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2)展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以及不畏前途艰险的豪迈。
可取之处。
诗句品析较细致,能够注重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百步九折的艺术特点。
不足之处。
如果能在品析诗句情感内容的起伏时加上朗读环节,效果会更好。
行路难的教案篇五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六)练笔: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的教案篇六
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及教学时间。
2课时12月27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5分钟)。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10分钟)。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45分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行路难的教案篇七
作者:鲍照朝代:南北春禽喈喈旦暮鸣。
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
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
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
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a死为鬼客。
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
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
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
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
今方a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
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
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
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
当愿君怀不暂忘。
行路难的教案篇八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行路难的教案篇九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3题。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2、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3、认识诗人:精神特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欣赏想象、夸张的浪漫笔法。
教学难点。
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李白的人格魅力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思考李白意义。
(屏显)思考李白意义。
“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似乎并不会受很大的影响,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文学家而已,……和我们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没有什么关系。?”
为了寻找答案,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进《行路难》。
(屏显)明确学习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诗歌,面对一首诗,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学习呢?
明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情、欣赏诗法、感知诗人。
二、抓住字词,理解赏析诗歌。
师:我们知道,诗歌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就是字词。我们学习诗歌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以字词为抓手,定点钻探,品评赏析。(屏显)。
(环节一)抓住“诗眼”,理解内容情感。
诗歌往往中往往有一个凝练传神的字词,如同诗歌的眼睛,这个字或词就是“诗眼”。抓住它,就可以定点钻探,层层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
1、出示写作背景:(屏显):李白有宏图大志,希望成为像管仲、张良等一样的良相。天宝元年,42岁时,接到皇帝诏令,进京为官。然而仅仅两年的时间,李白便因奸臣陷害,被皇帝“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这意味着他政治命运从此断掉,意味着他与自己的理想从此永隔。
生:提出问题,总结:(屏显)。
(1)有多“难”?
(2)为什么“难”
(3)如何面对“难”?
(4)如何抒写“难”?
3、品析诗句,回答问题。(屏显)。
美酒佳肴——难咽黄河太行——难行。
姜尚伊尹——难遇前路多歧——难择。
师:难!难!难!重重困难,进退两难。如果是我们,在这样的情形下,会有怎样的选择?(生答)此时此刻,我们的诗仙会何去何从?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难——坚定乐观。
师:这就是李白,我们心中真正的诗仙——他也食人间烟火,他也有迷惘无助;但他却能在悲愤中不乏豪迈,在失意中坚守希望。
(环节二)赏析浪漫手法。
如何抒写“难”?(屏显)。
生:“大气、雄放。”
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师: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屏显)。
a大胆伟的夸张b丰富奇特的想象。
三、总结内容,致敬李白。
师:读完《行路难》,我们不但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赏析了诗歌的手法,也对李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让我们一起回忆聆听李白的诗句。(屏显)。
请大家以“如果没有李白……”写几句话,回答我们开头的问题。
师:李白,以他高迈的精神,卓绝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屏显)。
如果没有李白。
我们的想象会受到压抑,
我们的生活会少了鼓励。
我们会少了一盏明灯,烛照心灵。
我们会少了璀璨瑰丽的诗句,照亮诗歌的天空。
最后,让我们投入真挚的情感,朗诵《行路难》,向李白表达我们的敬。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一
古风,又称古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指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诗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体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思考与讨论。
设置此题的意图是引发学生讨论诗中关键语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行路难》是作者被谗离开长安时所作,但在他被征召入长安时,他志得意满,大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面对现实的残酷,三年后不得不“五噫出西京”。于是发出了“行路难”的感叹,有了“不能食”与“心茫然”的忧愁与迷惘。但李白就是李白,他的倔强、自信与达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关资料。
1.关于思想内容。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是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结尾处,忽开异境,幻想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了积极乐观精神。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这首诗主旨是写太白辞官还家放浪江湖的感情。见得一个人的荣枯得失,都不足为凭,富贵功名也不能长保,还不如认定时机,急流勇退为妙。从诗中可以看出太白的人生观。着眼在“旷达”两个字。
意”的作法,不过此诗却是以“行路难”引起世路的崎岖和宦途的危险,合于诗义的比兴。所以第一首直接从居官俸养的富厚写起,感到行路的艰难,决意挂帆渡海他去,大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
(《唐诗三百首详析》)。
此诗可能是李白遭受挫折离开长安后所作。诗人由于心情抑郁,因此虽然面前放着精美华贵的酒器、价值万钱的名贵美酒、白玉盘中盛着山珍海味,可是他无法下咽。他起身拔剑击柱,以宣泄心中的愤懑,感到无限空虚惆怅。世路多么艰难!好像当你要渡过黄河时,河上却结满了冰凌;当你要登上太行山时,山高雪满。冰雪载途,困顿难行。然而机遇不可预料,姜尚、伊尹一旦之间,乘时而起,拜相封官。这是令诗人十分向往的。但现实毕竟是冷酷的,世道艰难,歧路纷纷,哪里是出路呢?前途何在呢?不过,此时的李白还没有完全绝望,他希望终有一天能像宗悫那样,乘风破浪,直达理想的彼岸,有所作为,施展抱负。平心而论,李白的诗梦话多于实话。可悲的是他自己并不认为那些诗写的是梦呓。怀才不遇在那样的年代是很普遍的事,可他认为凭自己的才学,可以平步青云,大展宏图。当他被征召入长安时,他志得意满,兴高采烈,大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是入长安后,被残酷的现实碰了一鼻子灰,三年后不得不“五噫出西京”。于是,发出了“行路难”的感叹。但是还不死心,这就是此诗最后两句的由来,依然在说梦,顽强地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憨态可掬,令人同情,也令人对那个压抑人才的年代产生无比的愤怒。
(《古诗观止》)。
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唐诗鉴赏辞典》)。
2.关于写作特点。
这首诗一共14句,82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唐诗鉴赏辞典》)。
教学建议。
1.本课可与前几册教材中李白的律诗或绝句相对照,向学生讲明古风的特点。
2.在讲文学常识时,要结合前几册所学的李白的诗歌对李白作较为系统的介绍,这是解决诗歌重点、难点的一把钥匙。要正确理解李白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李白诗中虽流露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今天看来是消极的情绪,但总的来说,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3.在讲解诗歌思想内容时,要紧紧抓住名句,以名句为突破口,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注意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诗歌的语言。要理解诗中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入浅出的语言和豪迈的风格。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二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三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六)练笔: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四
1、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揣摩诗人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梳理诗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如朗读、节奏、语气、语调等,对李白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根据诗歌的体式特点,可确定“音韵、意象、炼字”为教学重点。由浅入深,在文本细读中,披文入情。尤其要将诗歌传达的人在逆境中的生命状态作为思考的重点,探求古典诗歌、经典作品、文化名士和学生生命的契合和共生。
3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
2、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一)激趣导入:
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是剑侠谪仙;他,是盛唐气象。他,穿越千年的风霜,饮一樽清酒,邀一杯明月,舞一曲剑歌,留给我们一个飘逸绝尘的背影。
(二)初读诗文,走近李白:
1、自由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个别读,互评正音。
3、推荐学生读。
4、教师指导点评。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探寻李白:
1、行路难,“难”表现在哪里呢?(析“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二难)(揣摩动作,品味“停”、“投”、“拔”、“顾”,突出“拔”字带出意象“剑”:出示例句:“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明确:借剑抒情,以剑寓志)。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三难)。
(归纳诗人心情:愁闷、迷茫、悲愤)。
2、背景介绍:
过渡: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辨“路”)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新唐书·李白传》火一样的报国热情喷发于诗人心头,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只因“我辈岂是蓬蒿人”!可如今,仅仅两年,就被“赐金放还”。
(四)悉心揣摩,读懂李白:(笃“行”)。
1、苦闷彷徨之余诗人想起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李白为什么引用这两个故事?
2、体会后三句删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不同效果。
3、最后两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苦闷与彷徨,希望与失意,理想与现实,都在这内心的刀光剑影中激荡,旋转,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放飞想象,语言描述,体会诗人情感。
五、小结:《行路难》是作者的内心独白,理想和现实一直激烈交锋。作者时而苦闷愤慨、时而心有期待,时而茫然无助、但最后勇敢地冲破了一切现实的枷锁,选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并在艰难中用一生去“行走”。
这条路是理想之路,更是心灵之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境阔大高远,超越了诗篇和时空,让每一个失意者扬起风帆,乘风破浪!
六、作业布置:《行路难——写给自己》。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五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完成课后练习二3题。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六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直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七
赏析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赏析二:
《行路难》是《乐府》集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内容倍言世路难及离别伤悲之意。
《行路难》共三首,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行路难》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诗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第二首中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后一句用汉代贾谊遭受元老贵臣忌恨排挤的典故,意思很明白。诗人在得到玄宗征召时,曾作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指居处于草野间的人。诗人如此兴奋,是因为他以为从此可以由布衣而卿相,走上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他怀着一腔热望来到长安,看到的是贤愚不分的现实:“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燕雀做巢于梧桐之上,鸾凤却栖止于草丛之中。遭遇的则是不断射来的明枪暗剑:“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简直无法再在长安驻足,只好“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了。这不能不使诗人心中充满愤懑之情。
其一诗共十四句可分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侧重写客观现实,后一部分侧重写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本诗是一首抒情之作,主要通过意象组合,构成可感的诗歌形象予以表达。揭示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基本途径。
前四句(第一段)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描绘抒情主人公面对美酒佳肴投箸茫然的情景,是一种感情的宣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指华贵的酒杯。“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钱的好酒。“羞”同“馐”。“珍馐”指珍贵的菜肴。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下筷,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这几句写朋友们为李白送行的现实,让人感觉似乎是-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他食不下咽,表现了他的悲愤心情,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失意的苦闷。四句诗表露出来的激愤感情,大有洪水破堤之势。由于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对诗人行为表现的描写反映出来,不仅使人感受到诗人的情绪,还能看到他被苦闷煎熬的神态,大大加强了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整个诗句都是用夸张强调的笔墨。前两句特别渲染了酒宴的美盛:器皿是华贵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盘,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盘菜万钱。如此美酒佳肴,却不能下咽,这使人从反面起兴,以此烘托诗人内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见出愁愤之深。
第三句写不能食,重叠两个动作,“停杯”、“投箸”,属细节描写。
第四句写激动之情,排比三种情态,“拔剑”、“四顾”、“心茫然”,都是用浓墨重笔,勾勒得异常醒目,给人印象强烈。
这四句显然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诗句的影响,但已带有唐人诗的流宕风华。诗从愤懑情绪发端,倾泻而出,很有气势。
诗人的愁苦从何而来呢?接着的两句写情绪产生的根源,落到行路难本题。
那诗人就此止步了吗?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拔剑四顾”依然是不甘消沉。由于现实的险阻,他试图过“垂钓”、“乘舟”的游闲隐居生活,但下不了决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更是-种继续追求的表现。从字面上看“垂钓”、“乘舟”是一种途穷归隐、游闲自得的生活,实际上这两句是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一是姜太公吕尚遇到周文王时曾经在溪边钓鱼,后得遇文王被征为师,又帮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另-个典故是伊尹受命商汤之前,原不过是个耕田的,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边穿过,后果然受到商汤的赏识,并帮汤取得了天下。自己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依吕尚、伊尹自比。梦寐以求的是像他们那样受命于贤明君主,作一番大事业。这两位开始并不顺利,但最终成了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这给了李白以信心,也使他万分不平。为什么自己就没有这样的幸运,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用此典故显示出诗人仍然不能忘记现实,他还是盼望能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这段中,李白的希望与失望,抑郁与追求急剧交替变化。
正是这种现实与希望在内心中的激烈冲突,使诗人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诗进入第三段。先以“行路难,多歧路”把情绪由憧憬拉回现实,准确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欲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歧路”就是岔路口。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犹如说止处,这里引申有往意。诗句节奏短促跳跃,他仿佛走到一个歧路上,找不到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从,这和上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前呼后应的。可以看作是四顾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它真实地传达出苦闷彷徨的心境和激越的感情。世路维艰,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我们认为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诗人并没有由徘徊而颓唐,由苦闷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声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响亮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世嘶嵊惺保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是用南朝宗悫的典故。宗悫曾对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树功业。由于他矢志不渝,奋勇自励,终成大器。文帝时,为振武将军。后随武陵王刘?孝武帝),屡建战功,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大明三年,参加平定竟陵王刘诞之乱。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死后,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李白困顿之时,化用宗悫语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乐观与自信。“云帆”指高帆。“济”是渡越。“沧海”即大海。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张高帆直越大海。诗语的高亢昂扬,气势的豪迈直前,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自信和力量。他把思路推上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
整首诗思维是跳跃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可以说是一股感情奔泻的激流,随着复杂矛盾的感情的推移,自然地形成诗的起伏波澜。愤懑的激动,苦闷的彷徨,昂扬的乐观,交替而出,转折振荡,撼人心魂,表现了诗人歌行体诗的特色。全诗三段,每段的前半部分,或实写,或比兴,侧重于客观的描写;后两句或直言,或用典,都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对现实与理想的交替穿插描写,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冲突,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现实对诗人理想抱负的阻碍,反映出诗人由此而引起的内心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愤激,有茫然,有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变化跳跃。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倔犟、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首诗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写出了诗人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梁启超曾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论毅力》,《饮冰室文集新民说》)人生遭遇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面前畏葸不前。豪言壮语,固然动人;然而无力面对人生险途的理想却无疑是虚幻的。本诗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复杂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展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动人。诗中,面对美酒佳肴时的茫然,“冰塞川”、“雪满山”所象征的仕途艰难,以及“行路难,多歧路”的残酷现实,既是阻挠诗人理想实现的障碍,同时也是考验诗人斗志与信心的试金石。诗人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正是他冲破重重矛盾和障碍之时,也正是他征服自己,走向未来和希望的开始。
该诗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意义深远;运用历史典故,含义深广,很好、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行路难》第二首,着重表现现实的黑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句,这是多么悲愤的呐喊!结尾的“行路难,归去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行路难》第三首,则更多地表现了消极颓唐,及早隐退的情绪。
这三首《行路难》,充分地表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的李白的悲愤与苦闷,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最具代表性。
除此以外,李白的浪漫主义还表现一种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对腐朽的上层的蔑视、抨击和反抗,是他诗歌民主性精华的集中表现。
阅读李白的诗歌,应抓住一个中心主题、主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
赏析三:
1.主旨。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抒写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迷茫、苦闷的心态及对人生理想追求的精神,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结构。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就整体而言,这首诗起伏跌宕,曲径通幽。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接下来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寻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全诗感情跌荡起伏,感人至深。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八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九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磻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余恕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6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