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8:20:19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2-06 08:20:19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的反思和调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改进。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产物,它是教学的框架和指南。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考虑学生特点和学习目标,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一

课型:新授课。

课后专家意见:

这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主要内容是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专家对于这节课的评价及建议作如下整理:

(一)优点。

1、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整体素质良好。

2、课前的口算练习环节好。

3、情境导入简洁明了。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书写习惯。

(二)缺点。

1、在教学时间的分布上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新授也要有巩固练习,节奏前松后紧。

2、总结方法时,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不要用课件出示“城市化”的语言。

3、算理之间的联系不够透彻,要让学生都动手参与“分”的过程,把动手分的过程与除法竖式、口算的方法充分联系起来,从而明晰算理。

4、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师不要代劳。

我的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除法竖式一直被我们当作一种程序性的知识,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写的步骤和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接受、掌握,并通过大量的竖式练习让学生得以巩固。而新课程改革下,这种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怎么列,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创造和感悟的机会。因而在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我感觉怎样来列除法算式不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算理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小棒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体会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算理。也许,这种做法延长了竖式展现的过程,但让学生充分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清晰的`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这样对学生真正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很有帮助。

本节课,我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味的“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中,把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小棒演示紧密结合起来。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引导者的思想,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本节课在课堂节奏上过于拖沓。我可能对孩子没有信心,不敢确定学生能否学会,所以反复让学生摆小棒,理解分的过程。其实摆小棒只是最基础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下,知道怎么分就可以了,重点在于探索后面48÷3的方法。因此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时间没有调控好。

总之,整堂课的不足之处很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多听优质课,多读一些教育文章,由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二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第一小节《分桃子》(教材第54~56页)。

本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并为计算多位数除法打基础。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不仅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分桃子”的生动情境,还设计了“果园”“小动物们聚会”等情境,旨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对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习本内容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乐于合作,并懂得通过“自主合作”来获取新知。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较完整地口述把48个桃子平均分的过程,但不一定能完整地叙述出它的笔算过程,这缘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计算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能正好整除时),可能出现余下的数不和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并起来再计算的问题,这是因为刚刚进入到三年级的学生,在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将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需求,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思考过程,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并且,我还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桃子,把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操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缜密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富有成效。

三、学习目标。

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三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我安排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

(市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说课内容。原文略有改动。)。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四

学完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经历三次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的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来进行,分桃子、分鱼、分骨头。这三个活动是应该分层递进的,即初步感知过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在通过分骨头来进行反思性学习,回到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分物体的最佳方法_-几个几个的分。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但根据以往的的经验,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学生还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同样多、一样多”表述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而不会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这样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规律,不强求公式化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本节课是由学生的分物体的经验开始出发,让学生体会日常的随意分和技巧上的平均分的区别。以及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意义的情景,采用操作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与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从学生个体出发,经过与老师和同伴的合作,再回到个体的过程学习过程。

3、关注学生的认知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画圈的方法,取代小棒进行分鱼的操作。这是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一个过程。

4、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本节课有所体现。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同分法的演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

5、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设置有任务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反馈与交流、成果展示与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运用不同的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3、培养学生在有任务的合作学习中,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及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和含义。(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体现在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通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的体验,学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义,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转化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维转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符号如:画图、连线、画圈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度)。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学生兴趣。(2分钟左右)。

出谜语:小姐生来嘴儿歪,粉红脸蛋擦起来;麻脸娃娃肚里藏,五月仙果人人爱。

师:猜一猜是什么?

谁最爱吃桃子呢?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教学,较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体验平均分的过程。(10分钟左右)。

1、课件展示(一):猴妈妈及8个桃子。

师:猴妈妈摘了一些桃子,准备分给她的猴宝宝吃。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

【设计意图:电脑中的动感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

师:猴妈妈可能会怎样分呢?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几个呢?请你先来猜一猜。

生1: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2、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猴妈妈到底是怎样分的?

课件展示(二):猴妈妈将桃子按7个和1个分给了2只小猴子,其中一只分的少的猴子很伤心。

师:小猴子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分到7个桃子的猴子非常高兴,另一只猴子很难过。

师:为什么伤心、难过呢?

生:因为妈妈分的不公平,因为分到7个的猴子可以吃很常时间,而分到1个的猴子一下就吃完了,所以它很伤心。

师:猴妈妈知道自己分得不公平,可是到底怎样分才算公平呢?猴妈妈想请同学们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请学生在印有小猴子的白纸上分一分8个桃子卡片,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分的过程。)。

(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

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

师小结:刚才这几个小朋友的分法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一个的分、有的是两个两个的分,还有的是每只猴子先分1个桃子,再分3个桃子。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3、课件展示(三):两只小猴子每人分4个桃子,都非常的开心。

师:它们为什么会都很高兴呢?

生: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这样分很公平。

老师随机板书:

同样多、一样多。

三、创设小猴子请客的情境,感受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含义。(15分钟左右)。

活动一:小猫分鱼。

1、师:小猴子吃到了桃子非常的开心,邀请小猫来做客,并且准备了又肥又鲜的小鱼。小猴子接受了分桃子的教训,要给每只小猫分的小鱼同样多。(课件显示:4只小猫和12条小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请小朋友和它们一起来分小鱼。

小组活动要求: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怎样分每只小猫得到的鱼是同样多的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何分的同样多,在合作动手去分鱼!完成后请一小组上台来展示。

2、展示学生分的过程和结果,这里可以给学生一个选择,可以用卡片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如果电脑操作熟练的小组可以在电脑上演示。

这里在汇报的时候,可能出现多种分法,如一条一条的分、两条的分,还有的可能是三条三条的分。还有可能会运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进行平均分(这时应该表扬,用乘法口诀只用一次就完成任务了,分的真够快的)。

4、小结:像这样每只小猴子分的桃一样多、每只小猫分的鱼同样多,这种分的方法就叫——平均分。也就是说: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5、联系生活,举例说说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说那些分法是平均分,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二:小狗分骨头。

好客的小猴把小狗也请来了!

1、课件显示:三只小狗和排列整齐的18根骨头。

师:有多少根骨头?

生:横着数每排有9根骨头,有2排,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二九十八,一共18根骨头。

师:谁来说一说这次小猴要把18根骨头怎样分给3只小狗?

生: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

师: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的最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学生动手分骨头,并在小组内交流是如何平均分的。

3、展示学生平均分的结果。

4、小结: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四、解决问题。(10分钟左右)。

课件课本33页:试一试。

要求:用圈一圈、连一连、或利用学具分一分,自己选择方法,独立完成1、2、3题结果。

学生独立做,后汇报。

经历分东西的过程,并动手填写内容解决简单的问题。(注意提醒学生看清楚练习的要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可以用课件演示。】。

单独出示:把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先放手给学生独立去完成,在引导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再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五、总结。(3分钟左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六、应用与实践。同学们学的真棒,回家有爸爸、妈妈做一些平均分东西的游戏。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五

同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课堂授课时,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另外,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上完课后静下心来想一想,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前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从两个教学班的授课结果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忧有喜,现结合本课教学实录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成功之处:

二、不足之处: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2、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三、学生创新反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极具个性,在研究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

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研究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问题中,二班有一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种分鱼的方法:鱼缸里的小鱼有红、黄、灰3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鱼有4条,我把其中的4代表四只小猫,而3种颜色代表每只猫分到的鱼,这样就会快把他们平均分开了。说实话,在学生说鱼的颜色之前,我根本没有注意12条鱼的不同之处。是学生的细心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的教学更充实,更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多么重要。

四、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让学生体验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把分鱼的不同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的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六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我安排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七

各位评委: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积。它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作为乘法的逆运算,它的`本质意义是: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相等的部分。为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意义,与其他教材不同是,北师大版教材采用小步子、递进式的编排方式,安排了4个分一分的教学活动,《分桃子》作为起始课时,要实现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对于于本课教材的编排,我是这样看的:它首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分桃子的情境,引出“随意分”的需要,初步使学生感知“随意分”的结果的多样性,并从中抽象出“平均分”。再通过分正方体、分小鱼、分骨头的活动丰富学生“平均分”的经验和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深刻含义。最后安排多层练习完善学生对平均分的认知:一是知道“把一个整体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或“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只要分得的结果相等,都是平均分;二是知道平均分的情况分为“恰好分完”和“分后有剩余”两种。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认知过程,也是认知螺旋上升过程。

不难看出,数学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动手操作――体验交流――内化运用”就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交流意识薄弱、合作能力较低,所以这一流程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组织教学。

值得指出的是,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分东西的经验和初步的公平意识,在分桃子的过程中,是否真的会出现教材情境图中所描述的“1和7”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呢?“0和8”这种极致情况会出现吗?学生会不会因为把自己当做主人,在公平意识的驱使下,全都直接分成“4和4”呢?这些都有待自己在实践中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资源,随机应变。

基于以上认识,我为本课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时,分享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学重点是: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其难点是:理解有剩余的平均分。

为达到这些目标,课前教师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要准备适量的圆片、小正方体、小棒。

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小熊今天要过生日了,它的好朋友都要来向他祝贺生日,所以小熊特别高兴。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食品招待朋友。你们瞧,两只猴子来了。(课件出示猴子)小熊赶紧拿出糖果来招待客人。看看都是些什么?(课件播放:8个桃子、6个梨、4颗糖)如果让两只猴子自己分这些糖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短暂交流:……)。

2、首先来看看它们怎么分桃子吧!(板书――分桃子)。

(这里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性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唤起学习兴趣。同时引出“分”需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顺利传授新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这一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感悟“分”的含义和形式。

(1)请同学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每只猴子可能分得几个桃子。学生动手操作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用课件演示可能的分法。

1:一只猴子分6个,另一只猴子分2个;

2:一只猴子分5个,另一只猴子分3个;

3: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4:每只猴子都分4个……(板书:8的分解结果)。

(2)接着让学生用6个正方体代替梨、用4根小棒代替糖分别分一分,每只猴。

子可能分得几个梨和几颗糖。要求学生选一种分一分,全班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适时板书6和4的分解结果。

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经验性知识。因为学生虽有分东西的经验,但大多是无意识的生活累积,考虑到“平均分”是“随意分”的多样性结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只有用大量的随意分的感性经验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从多样性中提炼出特殊性。何况,部分学生可能会受生活经验或数目的过小的影响,直接将两份分得同样多,这部分学生对随意分的感性认识就更加单薄。因此,作出这种改进是有必要的。)。

其次,比较提炼,抽象平均分。

(学生经过进行观察、思考,很容易得出:8分成4和4;6分成3和3;4分成2和2的分法两只猴子都满意。因为它们分得的桃子、梨和糖的数量都是同样多的。)(教师板书:同样多)。

(2)师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8个桃子每只猴子分4个就是平均分,6个梨每只猴子分3个也是平均分。(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3)说一说,在上面的分法中哪些不是平均分?

师:是呀,一只猴子多拿了,另一只猴子就会少拿,这哪是做人之道呢?

师:生活中又有哪些现象是平均分呢?

(“说一说”活动及时从正、反两方面巩固学生刚刚建立的新认知,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最后,再次操作,理解平均分。

组织学生弄清“分得同样多就是要平均分”的要求,再用小棒分,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请一个同学在投影机上用小棒分一分。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情况:

1:每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3次分完,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2:第一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第二次每只小猫分2条鱼,2次分完,每只小。

猫分到3条鱼。

3:第一次每只小猫分2条鱼,第二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2次分完,每只小。

猫分到3条鱼。

4:每只小猫分3条鱼,1次分完……。

对于一次就分完的情形,教师可问:你是怎么想的?从而得出用口诀分能很快分完。引导学生说出:把12条鱼平均分成4份,每份3条。

向上面那样,在学生弄清分的要求后让同桌合作分一分,全班反馈交流。对用口诀分的给予表扬。分的方法可能同上。引导学生说出:把18根骨头平均分成3份,每份6根。

(3)小结:同学们看,有的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还有的同学是用乘法口诀进行分的……不管用什么方法分,最后只要每份都分得一样多,都叫平均分。

口语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同时又分享了他人的发现:知道了用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三、实践运用,用不同方法表示出平均分。(主要完成课本练习前3题)。

(1)先让学生说说一双筷子有几根。

(2)再思考:求几双筷子,就是要把12根筷子每2根一双,可以分成几双?

(3)最后反馈讲评,展示不同的方法。

指导弄清题意:就是把14枝铅笔平均分成2盒,每盒份几枝?

像上面一样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思考过程。

3、课件出示p33页第3题。

几份”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是平均分。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圈圈、连线等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和优越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巩固提高,拓展认识。完成p33页第4、5题。

1、指导完成p33页第4题。(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师:把9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人,你会怎么分呢?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每次分后,还剩几个,够不够继续分。让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平均分的过程,知道余数产生的原因,积累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经验性知识。

2、指导完成p33页第5题。

(1)组织讨论:“一半”的含义。即: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蜜蜂飞走了,留下了一份。也就是“把18只蜜蜂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只?”

(2)学生独立解答。“把18只蜜蜂平均分成两份,飞走9只,留下9只”

(此题思维具有跳跃性,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变式理解。)。

五、全课总结:

(纵观整堂课的设计,我用小熊过生日这一串情境作为活动主线,通过创设不同层次“分”的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由“随意分”到思考“怎样才能平均分”的做数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数学地思考。在活动中,学生既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时间,又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既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又有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课程精神。)。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八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秒,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而时间又比较抽象,不易学生接受,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亲身感受1分、1秒,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xx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看钟面认读时间、写出时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读、写时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按时作息的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大钟表、学具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学生猜不出来,课件在刚才申奥成功的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着认识一下此时的时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钟面,说一说对于钟面你都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做教科书第64页的“填一填”,课件验证答案。

(2)体会1时=60分

学生刚才在做“填一填”第4小题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体会1时=60分。

(3)学习读、写时刻

a、认识整时和整时半

电脑显示2个钟面图(9时、10时30分)

师:谁会读这个时刻?

你能总结出来读整时和整时半的方法吗?

b、认识几时几分

电脑显示4个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九

学生已经掌握除法竖式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能力目标: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

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说情境图。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7)下面算得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1.结合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2.体会试商过程。

3.第4题改错练习。

4.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你的同桌呢?独立探究,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一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二次设计

一、复习

二、新授

3)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4)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四.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五.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二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1.幼儿能主动与长辈和同伴分享食物。2.幼儿初步掌握“请您吃…….”并能主动的运用简单的礼貌用语。

活动准备:小猴分桃子挂图,猴子的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小猴图片,香蕉食物每人一个。小鸡、松鼠、兔子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幼儿看图讲述。

(三)师:宝宝们真聪明,小猴对爷爷说:“爷爷,请您吃桃子。”爷爷说:“谢谢。”小猴说:“不用谢。”宝宝们你们猜猜,小猴又把桃子分给谁呢?对他们说了什么?他们对小猴说了什么呢?依次出示奶奶爸爸妈妈。

(四)小猴还想吧桃子分给她的好朋友,可是小猴现在有事,去不了了,怎么办呢?我们一起帮助她把桃子送给他的好朋友好吗?那我们应该说什么呢?你想送给谁就把桃子放在她的小筐里,我们开始吧。

二、小猴把桃子分给了大家,大家都很开心,你帮助了小猴,你们开心吗?那我们一起跳个舞庆祝一下吧。(放音乐)。

三、实践。

(二)宝宝们真不错,我们的.小手是干净的,那宝宝们就把手里的香蕉剥了皮,送给客人老师吧,那我们应该对客人说什么呢?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四

1.培养学生十进制的数学建模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模型来表达数,建构适合自己的数 世界。

2.认识数位顺序表。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千及千以内的数,你知道这张图表示哪个数吗?(出示图) 它表示( ),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写作( ),读作( )。

2. 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其它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数。 出示课题:小探究。

二、探究新知

1.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积木块来建构千以内的数。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小正方体来表示数呢?

(2)练习:它表示哪个数?书最后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用货币来表示数(课前准备好面值一百元、十元、一元的人民币)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学具中共有多少人民币?

(2)你是怎样数的?个别交流。

(3)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钱?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综合应用

1. 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达243。 你怎样表示243?学生交流。 多媒体演示。小胖:用货币来表达243。 小巧:用小正方体组成的块、条、板来表达243。 小亚: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243。

2. 现在我们来看图写数。 书第三题,个别完成后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 游戏:同桌互动,说说我摆的数或者我说数你来摆。

4. 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四、拓展提高 可以合成几(必须合成三位数)?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写出几种?

9 400 30

8 70 500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

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756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