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8:25:19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大全(14篇)
时间:2023-12-06 08:25:19     小编:JQ文豪

教案应当注重反思和改进,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应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一

1.通过活动让幼儿继续比较宽和窄,能正确地表达比较的结果,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物体宽窄的相对关系。

2.除了目测比较外,引导幼儿尝试用物品作自然测量比较。

3.进一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作宽窄比较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1.宽窄不一的毛巾、围巾、手绢、纸板若干。

2.幼儿挂书第16页。

1.使用幼儿用书第16页。

(1)请幼儿看一看:图中有哪两个动物?它们长得怎样?

(2)请幼儿观察比较:哪张床最宽?哪张床最窄?它们分别是谁的?请把动物与相应的床连线。

2.使用准备好的物品作宽窄比较。

(1)教师两两拿出物品,请幼儿说一说:这两个物品哪个宽?哪个窄?你怎么知道的呢?

(2)教师提问:"我们除了用眼睛看,还能够用其他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宽和窄吗?"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筋思考。

(3)请幼儿尝试用书本、积木等物品来对对别的物品作宽窄的测量。

继续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面、幼儿园里面、家里面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请幼儿用绳子或者其他东西量一量家里面自己的小床和爸爸妈妈的大床,餐桌、书桌和茶几。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学习用跨步、脚印、竹竿、绳子等在户外进行自然测量,比较路的宽窄、墙的宽窄等。

小百科:宽是三维空间里相对较短的某一维尺寸。其他含义有广阔面积大、度量宽宏、舒缓、富裕等。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二

1、尝试根据杯子的形状分类,目测比较同一形状容器内水的体积。

2、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6个杯子、3个量杯。

一、情景引入,引发幼儿产生比较的兴趣。

师:今天是小明妈妈的生日,家里来了几个客人,客人分成两桌坐下,妈妈给每人倒了一杯水,(教师揭开遮挡杯子的布)小明发现左边桌子上有3杯水,3只杯子是不一样粗细,右边也有3只杯子,这3只杯子的水也不一样,究竟那杯水多,那杯水少?小明特别特别的想知道,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帮小明猜猜看,到底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引导幼儿自由猜测)

二、尝试根据杯子的形状分类,目测比较同一形状容器内水的体积。

1、引导幼儿观察,提出疑问。

(1)、你们是怎么比的呢?

(2)、我们来看看究竟谁说得对。

2、教师演示引导幼儿了解比较的方法。

(1)、将左边3只杯子装满水,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杯子是很难直接判断出来的。

(2)、师:这3杯水哪一个装得多,哪一个装得少?(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拿出测量水杯,引导幼儿观察水面到达的不同刻度,进行比较。

(4)、师:现在可以说一说,那杯水多?"(教师将三个量杯放在一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水面高的那个水多)。我们只用眼睛看是,是不能准确地比较出多少的,得用测量工具来测量。

3、引导幼儿迁移经验,对右边桌子上的水进行比较。

(1)、师:大家来看看右边这3只杯子,这3只杯子是一样大,但3只杯子的水不一样多,哪一杯多?哪杯少?(引导幼儿先比较杯子的大小,再得出同种类的杯子中的水面高的就表示水多的结论。)

(2)、师:相同形状的杯子怎么目测比较多少(引导幼儿说出水面高看起来满的就是多。)

4、小结:这节课,大家都知道怎样比较哪杯水多,那杯水少了吗?小明家的客人都渴了,我们一起请客人喝水。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了新课《请喝水》。

在家里尝试找不同形状的杯子和相同的杯子测量哪杯水多。

1、活动的开始我先从幼儿身边的事谈起,通过启发式提问,层层递进,引发幼儿思考“假如没有水,动物、植物、大自然、人类生活发生什么变化”。为了拓展幼儿的视野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幼儿通过自由观察、和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到水的作用。

2、课件中,整个自然界从有水到没有水的强烈变化,不仅增进了幼儿对水的作用的了解,而且使大部份幼儿都发自内心地感到水的重要性。

3、不足之处在于:在讨论互动环节风有些匆忙,应该多给幼儿说的机会和时间而且还可以拓展到保护水资源同治要单纯地停留在节约用水的方法上。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三

1.能使用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在地图上沿直线测量,学习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能在表格里记录测量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1.中国地图,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娃娃图片。

2.小棒,回形针。

1.图片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四个民族娃娃图片,让幼儿猜猜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请幼儿在地图上找找他们的家乡在哪里?(在广州,呼和浩特,拉萨,乌鲁木齐和长春)。

2.幼儿操作并记录。

(1)在地图上寻找中国首都_北京的位置。

(2)讨论: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小棒,回形针)。

(3)怎样测量?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测量时要收尾相连。即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准确。

(1)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幼儿学习记录方法。

小结;记录表上有变的格子是我们画选用的测量工具,左边的格子是记录测量的数据。

(5)幼儿分别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3.比较结果测量。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在区域中继续提供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记录表格测量周围的物体,如桌子的长度、植特的长度等。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四

1、学习用数字、符号等记录自己和同伴左右手臂上所夹夹子的数量。

2、在区分左右的基础上,发现以自体和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差别。

3、鼓励幼儿积极思考,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在区分左右的基础上,发现以自体和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差别。

1、自备铃鼓1个2、幼儿每人一张记录单、1支笔。

3、按两人一组准备:夹衣服的塑料夹子一小筐。

4、幼儿两人一组面对面坐好。

一、观察游戏材料,了解游戏内容。

1、引导幼儿观察每个小筐里装的什么:"小朋友看看每个小筐里装的是什么?"2、师:今天,请大家来玩一个游戏"听铃声夹夹子"。

二、交代游戏规则与要求,玩"夹夹子"游戏。

1、教师:请大家听铃声在规定的时间丽江夹子分别夹在两只袖子上,铃声响开始夹,铃声停止大家停手。

2、幼儿做好准备,敲响铃鼓,开始游戏。

3、教师边敲铃鼓便提醒幼儿两边的袖子上都要夹上夹子。

三、学习用数字、符号等记录所夹夹子的数量。

1、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左右袖子上各夹了几个夹子。

2、教师出示记录单,提出记录要求。

3、幼儿进行记录。

四、展示交流,验证记录。

1、请幼儿将自己的记录结果展示在黑板上,鼓励幼儿对照各自袖子上的夹子数量,互相交流自己记录结果。

2、观察个别幼儿的记录单。

3、教师请该名幼儿和同伴在集体面前,师幼共同验证其记录是否正确。

"请你看看你左边袖子夹了几个夹子?"五、比一比,谁夹的夹子多。

整个活动以购买夹子这一游戏主线串联起来,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活动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运用着1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使他们学得愉快、学得主动,他们不认为是在做枯燥的数学题,而是觉得是在和好朋友一起玩耍、做游戏,从中体验着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热情高涨,活而有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数学也是比较枯燥的,但只要我们以游戏的形式来组织活劫,孩子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如何把“知道了”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光靠一两次的集体活动是不够的,需要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随机灵活地引导运用,相信定能收到意外的惊喜。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五

1、学习2—8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之间的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课件、表格、铅笔。

一、引题,理解“邻居”

1、师:看,来了一辆快乐大巴,快乐大巴邀请各位小乘客去参观房子,快乐大巴,快乐出发吧!

3、你现在的位置旁边的邻居是谁和谁?

二、比一比:

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前面数比中间数小1,后面数比中间数大1的关系。

2、为什么要把2个放在3个的前面,4个放在3个的后面(2个比3个少1个,排在3个的前面,4个比3个多1个,排在4个的后面)。

4、小结:3的邻居朋友是几和几,也把2和4叫做3的相邻数,通过刚才比大小,我们知道相邻数的一个特点:就是前面的数字总比中间的数字小1,后面的数字总比中间的数字大1。

三、找一找:

数字找朋友。

1、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数字住的房子,你们看一群数字来了,他们是几?(出示数卡2——8)。

2、数字国王为他们买了新房子,数字宝宝要搬到新家里去,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住在那一幢,国王出示一个标记图:小——大,数字要按标记排队该怎么排?请你们送他们到新房子里去住。

3、数字宝宝3和5的中间数字朋友捉迷藏躲起来,我们找一找应该是几?为什么?

4、数字宝宝5的前面朋友也躲起来了,应该是几?后面呢?(引导幼儿知道比5少1是4,比5多1是6,5的的朋友是4和6)。

四、幼儿操作:

1、填空格:哪些邻居躲起来了,帮它画出来,并在正方形里写上数字。

2、圆点找朋友:圆点要找到它的前面和后面的邻居,请你帮相应的圆点相邻数画出来。

3、连连线,教师和幼儿一同评价后,自然结束教学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六

1.在拼图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与正方形、长方形三者之间的拼合关系,体验图形的空间变化,学习用符号记录结果。

2.乐意操作,大胆尝试,感受拼图活动带来的快乐。

1.教具:等腰直角三角形卡片若干,三角形范例板2块,幼儿操作板大图一份。

2.学具:每组一筐等腰直角三角形卡片,三角形拼图操作板每人一块。每组一份固体胶或者浆糊。

1)出示一张三角形的范例板,幼儿观察范例板,并按范例板拼图。

提问1: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冷)风怎么样?(风很大)昨天夜里挂了一阵很大的大风,把小白兔家的房子给刮倒了。小白兔很伤心,我们要怎么帮助她呢?(给小白兔盖一幢房子)

提问2:(出示房子结构图)这是小白兔家房子的结构图,我们看一看它的墙壁是由什么组成的.?(正方形)它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提问3:小白兔还给小朋友们提供了一些图形片片,你们看这是什么图形片片?(三角形)小白兔想让小朋友们用这些三角形片片给她盖一幢新的房子。小朋友们看看墙壁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拼一下)

提问4:小朋友能用手中的三角形拼出这幢小房子吗?我们一起来拼一拼。(幼儿动手操作)

2)、出示另一张范例板,请幼儿按范例板拼出图形。

提问1:小白兔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了,这还有一张图片,小朋友来看一看,这这是什么?(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是由什么组成的?(三角形)一共用了几个三角形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6个)

提问2:原来是用小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大的三角形。你们想不想用你们手

中的三角形来拼一拼这个大的三角形?这次老师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前拼一拼。

1)讲述规则: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一个记录表,在记录表的左边,有什么?(正方形长方形)在正方形的左边有一个大的空格,在这个空格中小朋友们要用小三角形拼出一个大的正方形。拼完后数一数一共用了几个三角形,并用符号记录到后面的空格中。

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符号来记录呢?(小圆点,波浪线直线数字??)记住,你用了几个三角形拼一个正方形,就在后面的空格中记录几个符号。

2)教师引导幼儿复述规则。

师:(指着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在长方形后面的空格中我们要干什么?(用小三角形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拼完后要干什么?(数一数一共用了几个三角形)然后干什么呢?(用符号记录到后面的空格中)

3)介绍操作工具。

面的空格中。

3)教师总结,

师: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记录表?

4)幼儿相互检查。

师:今天我们一起用三角形拼出一个大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出更多的图形。

活动反思:

当时在选课的过程中,由于怕自己对课堂的把握不够,所以我选择了这节环节较少,目标目标明确的三角拼图活动。

本节课的重点是在拼图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与正方形、长方形三者之间的拼合关系,体验图形的空间变化,学习用符号记录结果。所以在设计上将环节简单化,增加幼儿的操作次数,让幼儿自己在拼拼凑凑中找到诀窍以及拼图的乐趣。

虽然在这节活动中基本做到了环节清晰,语言流畅,但是还是有许多的不足:

一、整个活动显得生硬,游戏性不强,缺少让幼儿感兴趣的东西。

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在游戏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虽

然我在第一环节加入了情境以及游戏,但是在整体活动中没有将情境贯穿与整个活动中。尤其是在出示大三角形时,已经有幼儿说出这是屋顶,但是我还是说大三角形。我没有好好把握住幼儿给我的启发,从而导至整个活动有些生硬。我想在以后的活动设计中我会多注意活动的游戏性。

二、没有让幼儿有充分的观察机会,引导不够。

一个活动的导入环节是整个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幼儿能否理解和接

受新的知识关键还要看导入的够不够充分。在导入环节中,我让幼儿观察小房子的结构时没有给幼儿充分的观察时间,在让幼儿观察时我缺少了让幼儿自己思考的过程,我没有让幼儿自己思考正方形是如何用三角形拼成,怎么样才可以拼出一个大的三角形等等。如果幼儿有充分的思考时间的话,那么在后来完成记录表的过程中应该会轻松许多。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七

在运动会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跳绳计数的结果产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绳计数方法不对,计数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觉得不公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已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为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并以此作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

(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6.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八

1、学习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培养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自制钟表一个

一、教师出示自制钟表

1、提问:它叫什么?家里还有哪些钟?(大座钟,催我们早起的小闹钟,还有人们戴在手上的,叫手表)

2、钟的作用是什么?(时钟不停地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钟上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

3、请幼儿看看钟上面有什么?(有1-12的数字,有二根针),并教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

二、教师将时针、分针都拨在“12”上,然后将分针转一圈,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大格,或走了一个数字)教师反复拨几次,使幼儿明白长针(分针)每走一圈,短针(时针)就走一个字,这就是一个小时。

三、教师继续拨长针。边拨边告诉幼儿当短针(时针)正指向某一个数字,长针(分针)正指向12时就表示“×点钟”。边拨边和幼儿一起说:“一点钟、二点钟、三点钟……”直到“十二点”(即两针再次重合)为止。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1、能较熟练地掌握7、8的组成,并进行加减运算。

2、初步学习抄题目,进行加减运算。

3、做练习时不影响同伴。

活动准备:

横卡若干,每人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复习7、8的组成,玩碰球游戏。

(2)复习7、8的加减。

2、小组活动:抄题并进行运算。

重点:抄题时要一题一题的抄,不能漏抄,做完以后读一读,看看做的对不对。

3、评价活动。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十

1、在操作中感知两个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时会变成一个个新图案,并获得遮挡现象的经验。

2、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空间目测、空间方位、想象组合、分析判断等能力。

课件、操作板、示范教具

数学是考验思维的一种形式。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动脑、挑战的激情,激发幼儿喜欢探究的兴趣,正是3-6指南所提示的。然而,重叠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将其转化为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操作中获得空间目测、空间组合、判断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数学又是枯燥的,单纯的讲述重叠会使幼儿对数学更没有兴趣,《3-6指南》提出,幼儿的思维培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科学学习,不应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所以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设计了这次的活动。通过游戏导入,使他们对后面的内容充满好奇,并且结合大班幼儿特有的挑战心理、冒险精神,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活动流程】游戏导入―观察讨论―操作感知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透明的图形,这上面有什么?

2.展示魔术、初感重叠

(1)我现在要变一个神奇的魔术给大家看,你们仔细看哦!

(2)变成了什么?猜猜怎么变成的呢?

小结:你们太厉害了,这么神奇的魔术都被看穿了。像这样边对边,角对角地重合在一起,就叫完全重叠,这两个图形重叠出来就变成了一幢房子。

1.观察讨论

(2)你们的回答都不一样,那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一个朋友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3)在你们身后也有这两个图形,请你们分成5组,一起合作实验证明一下,找出正确的图案。比一比哪一组小眼睛最厉害,速度最快。

2.目测想像

(2)答案有好多种,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怎么想的。

3.幼儿操作

大家都很聪明,知道通过观察图案的位置来找出正确的答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每组每位伙伴都有一份操作板,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仔细看,仔细重叠,看看会变成什么图案,找出来后,把正确的图案用红笔圈出来。把你们重叠在一起的图案也放在旁边。并且,这次要看看哪一组做的又快又准确哦!

4.交流分享

(1)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做的怎么样呢?

小结:其实生活中重叠和遮挡的现象很多,我们只要用眼睛仔细去看,去找一找就会有很多的发现。

5.感知多变的重叠

(1)老师还带了一个更难的问题,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十一

1、认识1元、5元、10元人民币,学习钱币的兑换。

2、尝试迁移兑换经验,运用符号表示兑换结果。

1元、5元、10元的`纸币各一张,幼儿玩具纸币若干。

一、认识1元、5元、10元纸币。

1、观察1元人民币。小朋友,你们看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2、比较和观察5元、10元纸币。你们看,这些又是多少钱?上面有什么?﹙数字﹚还有什么字?﹙元﹚。

3、辨别三种纸币。逐张出示纸币,让幼儿观察纸币。

二、学习1元、5元、10元的兑换。

小朋友,这是1元,5个1元是多少钱?和这张5元一样多吗?(把5个1元放在一只手中,另一只手举起一张5元问幼儿,使他们知道它们是一样多。)10个1元是多少?(同时一张一张地拿10个1元)10个1元和这张10元一样多吗?(一样多)10元钱是几个5元?5元是几个1元?(拿不同面值的纸币让幼儿数一数,了解几种不同兑法。)

三、尝试迁移兑换经验,运用符号标示兑换结果。

1、出示挂图,讲述画面的含义。

玲玲和妈妈买菜,她需要兑换一些钱币,要把10元的分别兑成1元、5元的纸币,请小朋友把兑换到的纸币圈出来。然后在右边圈出与左边硬币相同数量的纸币。

交流兑换结果,同伴间互相检查。

四、游戏"凑钱"。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小朋友上课很认真,特别棒,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奖励小朋友,可我只有一张10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 5元的零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几张5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

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

1、在幼儿认识人民币面值时,教师应从钱币上的数字上引导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钱币。

2、本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利用其他时间(活动角、下午活动等)再认幼儿玩凑钱的游戏,巩固幼儿对人民币的认识。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十二

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在本学期的前一阶段,幼儿已经学习了7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对于数的组成和分解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前一阶段幼儿的学习让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数的组成和分解方法,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能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8的组成》的数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1、探索8的组成,知道8有7种分法。

2、初步了解部分数互换,总数不变的规律。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探索8的组成,知道8有7种分法。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部分数互换,总数不变的规律。

1、小河背景图一张、活动教具小树8棵、1-7的数字卡若干张、教师用大记录纸3份。

2、幼儿每人一份拼板学具、每人8个小钉、记录纸、铅笔。

一、游戏:"碰球",复习7的组成。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碰球"的游戏,我要找一个和我的数字合起来是7的数字做朋友。

儿歌: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答:嘿嘿,你的1球碰6球!

幼儿个别或集体玩此游戏,可重复进行!

二、幼儿操作:探索8的组成。

小熊搬了新家,新家很美,可是新家的周围除了一条小河其他什么也没有,每到春天风大的时候大风总是吹起好多的沙子,让屋子里满是灰尘,沙子总是迷住小熊的眼睛不停的流泪,红红的、肿肿的,小熊想了很久,决定在小河的左右两边种上一些小树,朋友们听说后都给小熊送来了树,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蘑菇钉和小钉板,请你把小钉当成小树种在小河的左右两边,看看,可以怎么种,把你的种法用分解式记录在纸上。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记录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

引导幼儿观察两张记录结果,比较哪张更容易记住,为什么?

小朋友,请你看看黑板,说说发现了什么?(一边的数慢慢变大,另一边的数慢慢变小,像爬楼梯。)。

小结:8一共有7种分法。

三、再次探索8的组成,引导幼儿学用互换规律找出8的几种对应的组成。

出示活动教具:请小朋友一起来数数小熊一共要种的树?(8棵)。

教师示范演示教具,其他幼儿根据操作在纸上查找分解式,并说说每个数字代表的意思。

8棵小树,种在小河的左边1棵,种在小河的右边7棵,8棵树可以分成1棵和7棵。1棵树和7棵树合起来是8棵树。8棵树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1棵树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7棵树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8的分解式,并带幼儿说说:8可以分成1和7,1和7合起来是8。

看到这个分解式,小朋友还会想到哪一个分解式。(引导幼儿说说8还可以分成7和1)。小朋友看,8可以分成1和7,也可以分成7和1,它们数字没变都是1和7,只是数与数交换了一下位置,合起来的总数没有变,都是8。

以此类推,找出8的另外两组对应分法。8可以分成2和6,8可以分成6和2;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5和3。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找出了8的7种分法,还运用互换规律快速的找出8的3组对应组成。小朋友只要记住这些规律,以后学习数的组成就会更加简便、快速。

四、结束。

出示车票:1-7数卡若干,老师现在给小朋友发火车票,请你去找和自己手中数字合起来是8的车票的小朋友牵好,只有找对的才能上车哦!

现在我们就坐上小火车去小熊的新家看看吧!(检查一遍组合正确与否),出发!

结合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5、大班社会活动欢欢喜喜去种树教案反思。

目标:

1、指导树木对环境的益处。

2、尝试与父母一同进行种植活动,了解粗浅的种植知识。

3、感受大自然、周围环境的美好。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准备:

1、与本地区的公园、绿化部门联系,确定种植地点、种植内容。

2、与园林部门的专业人员联系,请他们在种植过程中指导幼儿及家长。

3、幼儿设计好种植树牌(参照幼儿用书)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及家长来到种树地点。

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种树活动和注意事项。

幼儿交流、讨论。

2、幼儿与家长共同进行种树的准备。

引导幼儿集体念一首关于种树的诗歌。

家长和幼儿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了解种植知识和注意事项。

幼儿与家长一同领取树苗、工具。

3、幼儿与家长一起种树。

幼儿与家长互相配合种树:摆放树苗-填土-浇水。

幼儿将自己制作的植树牌在小树上。

幼儿和家长与小树合影留念。

幼儿相互参观同伴种植的小树。

活动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考虑小班孩子对小动物会非常感兴趣,仿变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只要孩子们感兴趣、爱说就可以成功。因此我想尽量形式多样化一些、有趣一些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这点我想做到了。课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把:“欢欢喜喜”临时给改成了“乐呵呵”,更易于孩子接受,让我知道了其实没必要非让老师的来,叫声如果改成孩子们喜欢的三次,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课:

优点:

1,形式多样化,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图片准备充分,吸引幼儿。

2,层次性不错,由易到难。结尾运用歌曲孩子们喜欢,而且新颖结束自然。

缺点:

1,孩子们说的过少,应让孩子们仿编的时间应多一些,多给他们说的机会。

2,仿编时形式单一,可以增加一些趣味的形式,如把孩子们感兴趣的歌曲录下来边唱边学习孩子们更加感兴趣效果会更好。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十三

玩牌能激发幼儿对数字、符号的兴趣,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锻炼幼儿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常用的是扑克牌,教师也可利用各种材料自制,如数字牌,自制牌的材料最常用的是硬纸板,或者利用计算活动中的数字卡代替。以下介绍几种幼儿牌类游戏。

目的:对13以内的数字能够熟练地比出大小。

玩法:将一副扑克牌放在桌子中间,参加游戏的幼儿各摸一张牌,然后比一比谁的牌面大,小牌归大牌所有,遇到大小相同的牌为公有,即不归个人所有。反复进行,直至扑克牌全部摸完,最后比较谁得到的牌多,多者为胜。

目的:能够给数字熟练地配对。

玩法:两人以上参加玩牌游戏。先将扑克牌随意抽取一张盖住当“乌龟”,并把牌逐一分给参与者;然后各人整理好自己手上的牌,两张大小相同的对子,抽出放在一边;再朝顺时针方向轮流将邻座中的牌抽取一张,若这张牌能与自己手中的牌结合对子,就放在一边,不能成对则插入自己的牌中;直至剩下最后一张牌,将“乌龟”亮出,与“乌龟”成对的,即是输者。

目的:复习10以内的加减。

玩法;两人参加游戏,先协商决定玩加法还是减法,然后各摸相等数量的牌进行游戏。游戏时两人同时各出一张牌,谁先算对两对牌相加或相减后的得数,谁就将对方的牌“吃掉”;若两人都算不出来或同时算对,就一起将牌放在一边。手中的牌全部算完后,比比谁“吃”的牌多,谁就为胜。

左和右大班数学教案篇十四

1.能运用自己的策略为不同等分的馅饼块分发同样数量的红豆,红豆数量为12。

2.感知不同的数数方式及多种不同的等分方法,初步理解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3.积极运用自己的图示策略记录相关的数学问题。

豆子每人12粒以上;自制数数操作器、三等分圆的操作硬卡;圆片多个,笔、记录纸。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做豆豆馅饼,先看看我们都有些什么材料吧。

(初步了解圆片、记录纸、笔、豆子的用途)

今天每个人需要取12颗红豆,不多也不能少,说说你怎么取到正好12颗红豆呢?

(1)鼓励并尝试各种各种不同的数到12的方法。

(2)请你选一种自己能行的办法,数出不多不少12颗红豆到自己面前的小盘子里。

(2)请你把12颗红豆分到馅饼上,每块红豆一样多,12颗红豆都分完。

(3)说说你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4)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件什么事?请你把刚才做的这件事用自己的办法记在记录纸上,记得告诉别人两个内容:馅饼分成了两块,每一块分到了6颗红豆。

(5)幼儿操作、记录。

(2)操作过程同上,感受分成四块馅饼,每块分到3颗红豆并做记录。

(1)有个难一些的问题,你能把馅饼分成同样大小的三块吗?

(2)把你想到的办法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分成了同样大的三块?

(3)给幼儿提供三等分圆的操作卡,一个新的馅饼,运用操作卡,把馅饼分成3份。

(4)给三份馅饼分红豆并记录结果。

(1)请幼儿在三等分圆的基础上,尝试把馅饼分成6份,用笔描出来。

(2)给六等分的馅饼分红豆并记录操作结果。

(1)看自己的记录纸,你记录了几件事情?

(2)从记录的这些事情上,你发现的什么秘密呢?(出示整理好的记录纸,份数从少到多,数量从多到少)

(3)老师总结:看来,一块馅饼可以用不同法方法分成相同的2,3,4,6份或者更多的份数,馅饼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块上能分到的红豆就越少,可它们合在一起,还是原来的馅饼大小,红豆也还是 12颗,做馅饼分豆豆游戏真有意思。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770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