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制定的一份详细而系统的教学计划,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等内容,它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基石之一。我们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教案,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希望以下的教案范文能够为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鉴。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一
本活动以蒙古族为主线,以蒙古舞“我们是草原小牧民”为中心,结合常识、手工制作,使幼儿在各个方面较深刻地了解蒙古族、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感知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1.使幼儿了解蒙古族,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等。
2.学习踏点步、压腕、上下耸肩等基本动作和舞步,感知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3.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1.介绍蒙古族的光盘一盒、电视机、vcd。
2.《我们是草原小牧民》音乐带一盘、录音机。
3.草原风光图片若干。
4.教师示范鞭子一个,幼儿用皱纹纸纸条若干。
1.听音乐《我们是草原小牧民》,教师带领幼儿做跑马步进活动室。
2.“小朋友,我们刚才听的歌曲是哪个民族的?”(蒙古族)
“你们知道蒙古族人民生活在什么地方?”(内蒙古草原)
“你们去过草原吗?”
3.放影碟,请幼儿欣赏草原风光,教师穿插讲解。
4.结合挂图提问。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二
了解蒙古族的文化。
1、经验讲述:我认识的蒙古族。
2、欣赏影碟带。
幼儿讲述看到的蒙古族文化特点。
3、选读幼儿调查表。
4、制作统计表
我认识的蒙古族
蒙古族(人) 民居 饮食 乐器
活动二:表演与创造
歌曲:草原牧歌
1、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1、幼儿每人一张纸,一套彩色水笔。
2、介绍蒙古族
1、告诉幼儿曲名,初步欣赏歌曲。
2、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是什么样的?(慢、很抒情、很宽广、辽阔、很优美)。
3、再欣赏歌曲,幼儿做动作要求动作舒展,符合音乐的性质。
4、学习歌词
a、欣赏歌曲,提问歌词内容
b、欣赏歌曲,幼儿跟着哼唱
5、欣赏音乐作画要求每个幼儿画一幅画,要求符合歌词内容,表现歌曲的意境。
6、边欣赏音乐、边绘画,在音乐声中,教师逐一展示幼儿作品。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三
目标:
1、感知乐曲的旋律变化,能够大胆想象并表现表达蝴蝶的故事。
2、感受春天带来的喜悦与美好。
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你在花园里干什么?(小河边照镜子、嬉戏、采花粉、闻花香、看美丽的风景)。
二、体验旋律变化。
玩好了我们帮助花姐姐传花粉,让他们开出美丽的花朵。(完整欣赏音乐)。
问:刚才你们在采花粉时有没有发生什么事?
打雷时你们是怎么做的?
三、完整欣赏、大胆表现。
1、我们不但采花粉的本领大而且小耳朵特别灵,能够边听音乐边劳动,那么这段音乐你们在哪里听过吗?(完整欣赏音乐)。
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呢?想到了些什么?
2、这个音乐故事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一看?(欣赏flash)。
问:谁能用好听的话把他编成一个小故事呢?丰富个别词汇。
3、你们想不想听着音乐来表演这两只蝴蝶动人的故事呢?(听音乐表演故事)。
问:你们在表演时觉得哪里特别难表演?
4、两只美丽的蝴蝶到底是怎样与暴风雨做斗争呢,我们来看看?(欣赏后半段)。
5、这两只美丽的蝴蝶不但相亲相爱,而且能与可怕的暴风雨顽强的斗争,最后终于战胜了困难你们愿成为勇敢的小蝴蝶吗?我们一起表演勇敢的小蝴蝶。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四
1、初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服饰特点、风俗习惯等。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动作表现蒙古族人喜欢的活动,如骑马、挤奶等。
3、知道蒙古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大民族之一,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1、从网上下载有关蒙古族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演示文稿。
2、教师事先要对蒙古族有较多的了解。
3、音乐磁带《挤奶》《骑马》《小牧民》。
(一)旅行前:看中国地图并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
1、我们住在哪里?请在地图上找一找。
2、在地图上找找内蒙古在什么地方?地形象什么?
3、你会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
4、播放音乐,幼儿模仿交通工具的特征出发。
(二)旅行中:看课件了解蒙古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用导游的身份和语气与幼儿对话,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
1、地理风光:草原、牛羊、蒙古包等,知道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2、见面礼仪: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教师介绍后,请幼儿模拟练习献哈达。
3、服饰特点: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为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4、食俗: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
4、特产:蒙牛乳业。请幼儿说说它的口味及营养,并且提供牛奶品尝一下。
5、爱好:骑马、赛马、摔跤、挤奶、拉马头琴等。
(三)旅行结束:和蒙古人(由一老师扮演或放一段影片)一起随音乐表演。
1、倾听音乐《小牧民》:你好象看到了蒙古人在干什么?
2、用蒙古人喜欢的动作来表演音乐。
1、继续在表演区里随音乐表演。
2、幼儿自己搜集更多关于民族的信息和大家一起交流。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五
1、引导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生活习俗,激发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情感。
2、用简单动作表现蒙古族舞蹈。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地垫每人一个,有关蒙古族图片若干,视频课件,舞蹈视频一段。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导入,让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
(二)结合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风俗习惯。
1、视听结合,初步感知。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蒙古族的风俗特点、
2、再次观看课件,了解蒙古族“那达慕”会。
提问:“那达慕”会上举行了哪些活动?
(三)出示蒙古族舞蹈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1、引出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动作(勒马手)(扬鞭手)
2、教师指导规范幼儿动作。
3、教师讲解舞蹈节奏。
4、师幼共同表演蒙古族舞蹈。
(四)再次表演分组表演
(五)结束活动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服饰特点、风俗习惯等。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动作表现蒙古族人喜欢的活动,如骑马、挤奶等。
3、知道蒙古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大民族之一,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活动准备:
1、从网上下载有关蒙古族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演示文稿。
2、教师事先要对蒙古族有较多的了解。
3、音乐磁带《挤奶》《骑马》《小牧民》。
活动过程:
(一)旅行前:看中国地图并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
1、我们住在哪里?请在地图上找一找。
2、在地图上找找内蒙古在什么地方?地形象什么?
3、你会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
4、播放音乐,幼儿模仿交通工具的特征出发。
(二)旅行中:看课件了解蒙古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用导游的身份和语气与幼儿对话,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
1、地理风光:草原、牛羊、蒙古包等,知道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2、见面礼仪: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教师介绍后,请幼儿模拟练习献哈达。
3、服饰特点: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为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4、食俗: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
4、特产:蒙牛乳业。请幼儿说说它的口味及营养,并且提供牛奶品尝一下。
5、爱好:骑马、赛马、摔跤、挤奶、拉马头琴等。
(三)旅行结束:和蒙古人(由一老师扮演或放一段影片)一起随音乐表演。
1、倾听音乐《小牧民》:你好象看到了蒙古人在干什么?
2、用蒙古人喜欢的动作来表演音乐。
活动延伸:
1、继续在表演区里随音乐表演。
2、幼儿自己搜集更多关于民族的信息和大家一起交流。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了解石头的外形及属性,能用肢体造型来表现软和硬。
2、初步学会念儿谣,尝试用石头堆叠游戏、语词节奏来感应音效次数。
3、尝试能看指挥进行合奏。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熟悉语词并感应音效次数。
活动难点:肢体造型感应柔软与尖硬,并尝试能看指挥进行合奏。
活动准备:
1、音乐vcd、故事挂图。
2、大布袋1个,袋子里装一些软、硬、粗糙、平滑的物品。
3、纱巾、布球、石头、水袖、蛙鸣筒、软垫若干。
四、队形。
幼儿半圆就坐在软垫上。
活动过程:
一、暖身部分。
1、故事引导。
蜂,他要大家想想有谁能和小蜜蜂一起玩呢?
2、造型活动。
(1)老师:有什么东西不是轻轻的,也不是软软的,不怕小蜜蜂的.针(引出石头)。
(2)你们会用身体做出坚硬的造型吗?
(3)幼儿:做各种坚硬的造型。
(4)老师:推压学生,测试是否如石头坚硬。
二、儿谣《石头》。
(一)软与硬的触感。
1、游戏《摸一摸》::请幼儿逐个闭目老师事先准备在大袋子里的物品,并描述触感。
2、出示石头,请幼儿说说触摸石头的感受。
3、石头可以做什么?(建筑、作画、游戏……)。
(二)观察外形、练习堆叠。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小石头的儿谣,请大家一起来听听儿谣里说了是什么?(第一遍音乐)。
1、小朋友们来说说,儿谣里都说了什么?(启发幼儿学念儿谣)。
2、请幼儿欣赏第二遍音乐,教师念谣并随音乐做相应的语词动作。
3、幼儿每人手拿三颗石头(先随老师念谣练习放石头和捡石头,注意休止符),依语词做动作。
4、请幼儿欣赏第二遍音乐,边学念谣边玩石头游戏。
(三)石头乐器。
感应次数:刚才,我们和几个石头玩游戏啦?如果只有两颗石头还能玩游戏吗?怎么玩。
1、幼儿每人两个石头。
(1)语词节奏:念儿谣并走出语词节奏。
(2)石头数目:步伐停止,依语词数目来互敲石头演奏数目。
2、两部合奏。
(1)语词节奏:小石头数颗包入水袖,e奏语词节奏。
(2)石头数目:依语词数目来互敲石头。
3、三部合奏。
(1)前奏:蛙鸣筒m刮奏拍子。
(2)语词节奏:小石头放入水袖me奏。
(3)石头数目:两个石头m依语词数目来互敲石头。
(四)石头造型,创意想象排图案。
1、分成4人一小组,各组在软垫上模仿老师排出一样的图案。
2、创作:自由创作各式图案,大家欣赏。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八
1、初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服饰特点、风俗习惯等。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动作表现蒙古族人喜欢的活动,如骑马、挤奶等。
3、知道蒙古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大民族之一,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1、从网上下载有关蒙古族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演示文稿。
2、教师事先要对蒙古族有较多的了解。
3、音乐磁带《挤奶》《骑马》《小牧民》。
(一)旅行前:看中国地图并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
1、我们住在哪里?请在地图上找一找。
2、在地图上找找内蒙古在什么地方?地形象什么?
3、你会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
4、播放音乐,幼儿模仿交通工具的特征出发。
(二)旅行中:看课件了解蒙古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用导游的身份和语气与幼儿对话,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
1、地理风光:草原、牛羊、蒙古包等,知道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2、见面礼仪: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教师介绍后,请幼儿模拟练习献哈达。
3、服饰特点: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为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4、食俗: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
4、特产:蒙牛乳业。请幼儿说说它的口味及营养,并且提供牛奶品尝一下。
5、爱好:骑马、赛马、摔跤、挤奶、拉马头琴等。
(三)旅行结束:和蒙古人(由一老师扮演或放一段影片)一起随音乐表演。
1、倾听音乐《小牧民》:你好象看到了蒙古人在干什么?
2、用蒙古人喜欢的动作来表演音乐。
1、继续在表演区里随音乐表演。
2、幼儿自己搜集更多民族的信息和大家一起交流。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九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蒙古族》大班社会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以往认识少数民族只是通过图片向幼儿介绍,幼儿感到很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本堂教学活动,让幼儿看看,认认,讲讲,跳跳中,学习认识蒙古族。
1、引导幼儿认识蒙古族的名称,居住地,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1、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及服饰特点。
2、区分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服饰。
1、男,女蒙古族服饰各一套,录音机和磁带(友谊舞曲和蒙古族舞曲)。
2、幼儿学会跳(友谊舞)。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班级来了两名远方的小客人,你们猜猜他们是谁?请两位穿有蒙古族服饰的幼儿边听音乐边跳舞来到幼儿面前。
2、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是那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然后两位小朋友自我介绍:我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二、基本部分:
1、认识蒙古族的居住地,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是少数民族。
教师小结:各民族朋友是一家。
请幼儿分别比较汉族小朋友和蒙古族小朋友的服饰有什么不同,从中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请幼儿跟蒙古族小朋友齐跳《我也骑马巡逻去》,使幼儿知道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会摔跤,骑马,射箭等。
三、结束部分:
幼儿听音乐《友谊舞》和两位蒙古族小朋友边唱边表演,表示各族人民是一家,相亲相爱不分离。
1、观看电视录像或图片,继续向幼儿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2、请幼儿绘画各民族小朋友的画像,通过画像进一步区分各族小朋友的服饰不同。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0分钟)。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4、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p47)。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马头琴图片)介绍马头琴。(p45)。
二、新课学习(30分钟)。
1、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演唱(p48)。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50|5550|5555|55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拓展学习(4分钟)。
1、欣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词表达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画卷,描绘了牧民安宁、舒畅、如意的生活美景。音乐以当民歌为素材,用柔和、安详但又蕴含着饱满激情的旋律,抒发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妇女在草原上眺望,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教师现场口琴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热情和对美丽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结(半分钟)。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半分钟)。
请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学会有感情地演唱。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十一
设计意图:
本活动以蒙古族为主线,以蒙古舞“我们是草原小牧民”为中心,结合常识、手工制作,使幼儿在各个方面较深刻地了解蒙古族、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感知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蒙古族,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等。
2.学习踏点步、压腕、上下耸肩等基本动作和舞步,感知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3.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介绍蒙古族的光盘一盒、电视机、vcd。
2.《我们是草原小牧民》音乐带一盘、录音机。
3.草原风光图片若干。
4.教师示范鞭子一个,幼儿用皱纹纸纸条若干。
活动过程:
1.听音乐《我们是草原小牧民》,教师带领幼儿做跑马步进活动室。
2.“小朋友,我们刚才听的歌曲是哪个民族的?”(蒙古族)。
“你们知道蒙古族人民生活在什么地方?”(内蒙古草原)。
“你们去过草原吗?”
3.放影碟,请幼儿欣赏草原风光,教师穿插讲解。
4.结合挂图提问: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文化。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经验讲述:我认识的蒙古族。
2、欣赏影碟带。幼儿讲述看到的蒙古族文化特点。
3、选读幼儿调查表。
4、制作统计表。
我认识的蒙古族。
蒙古族(人)民居饮食乐器。
活动二:表演与创造。
歌曲:草原牧歌。
活动目标:
1、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纸,一套彩色水笔。
2、介绍蒙古族。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曲名,初步欣赏歌曲。
2、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是什么样的'?(慢、很抒情、很宽广、辽阔、很优美)。
3、再欣赏歌曲,幼儿做动作要求动作舒展,符合音乐的性质。
4、学习歌词。
a、欣赏歌曲,提问歌词内容。
b、欣赏歌曲,幼儿跟着哼唱。
5、欣赏音乐作画要求每个幼儿画一幅画,要求符合歌词内容,表现歌曲的意境。
6、边欣赏音乐、边绘画,在音乐声中,教师逐一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反思: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十三
开展“为党旗争辉,为发展服务,为百姓造福”主题教育是“创先争优”专题活动的延续,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我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思想上触动很大,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勤奋学习。学习是我们党执政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样才能够更新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意识、提高政治素质、更新工作观念、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路,以优异的成绩为党旗增辉,为时代添彩。
二、要做到据实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要搞好基层工作,就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底子,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从实际出发,将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以此做到创新,为发展做出贡献,做好服务。
三、做好本职工作,密切联系群众。
基层干部处在第一线,与群众紧密联系,群众看得最清楚,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我们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好事、实事,决不能做伤害、损害群众利益、感情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事。要按照“三为”主题教育的要求,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想问题、办事情、谋发展,要更多地考虑群众的利益,更多的考虑群众的要求,了解群众的心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切实做到为百姓造福。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十四
1、引导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生活习俗,激发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情感。
2、用简单动作表现蒙古族舞蹈。
艺术《蒙古族》
地垫每人一个,有关蒙古族图片若干,视频课件,舞蹈视频一段。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导入,让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
(二)结合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风俗习惯。
1、视听结合,初步感知。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蒙古族的风俗特点、
2、再次观看课件,了解蒙古族“那达慕”会。
提问:“那达慕”会上举行了哪些活动?
(三)出示蒙古族舞蹈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1、引出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动作(勒马手)(扬鞭手)
2、教师指导规范幼儿动作。
3、教师讲解舞蹈节奏。
4、师幼共同表演蒙古族舞蹈。
(四)再次表演分组表演
(五)结束活动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十五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社会认识蒙古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以往认识少数民族只是通过图片向幼儿介绍,幼儿感到很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本堂教学活动,让幼儿看看,认认,讲讲,跳跳中,学习认识蒙古族。
1、引导幼儿认识蒙古族的名称,居住地,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1、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及服饰特点。
2、区分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服饰。
1、男,女蒙古族服饰各一套,录音机和磁带(友谊舞曲和蒙古族舞曲)
2、幼儿学会跳(友谊舞)
一、开始部分:
1、引起幼儿观察认识蒙古族的兴趣。
师:今天班级来了两名远方的小客人,你们猜猜他们是谁?请两位穿有蒙古族服饰的幼儿边听音乐边跳舞来到幼儿面前。
2、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是那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然后两位小朋友自我介绍:我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二、基本部分:
1、认识蒙古族的居住地,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是少数民族。
教师小结:各民族朋友是一家。
2、认识蒙古族的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请幼儿分别比较汉族小朋友和蒙古族小朋友的服饰有什么不同,从中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请幼儿跟蒙古族小朋友齐跳《我也骑马巡逻去》,使幼儿知道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会摔跤,骑马,射箭等。
三、结束部分:
幼儿听音乐《友谊舞》和两位蒙古族小朋友边唱边表演,表示各族人民是一家,相亲相爱不分离。
1、观看电视录像或图片,继续向幼儿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2、请幼儿绘画各民族小朋友的画像,通过画像进一步区分各族小朋友的服饰不同。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十六
教育案例一:
在模范班主任毛蓓雷的班上,举行“我们是红军的新一代”诗歌朗诵比赛,一个有先天生理缺陷,吐字不清的学生小孙在同学的带动下走上讲台,她一口气吐出“长征路上”四个字后,好不容易才把“百花开”三个字迸出来,这时,毛老师发现坐在本班末排的一个学生努着在学她,眼看她再继续朗诵下去就会引起哄堂大笑,既会影响比赛效果,又会伤害朗诵的同学的自尊心。毛老师立刻用眼神示意同学们鼓掌。掌声一停,毛教师鼓励大家说:“同学们,小孙同学决心学习红军不怕难的精神,上台来朗诵,这很好。看到同学有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帮助她!”“同学们大声回答。”对!一个人有困难,大家来帮助,这才是红军的好作风。好,我们大家一起和她来朗诵。“顿时整个教室响起响亮的朗诵声,小孙的声音融汇在大家的声音里。朗诵完毕,小孙激动地走向自己的座位。”
教育案例二:
有一个班的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班主任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老师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我们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老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师脸上也掠过一丝微笑,他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是这位捡纸屑的同学。从此,教室地上看不到纸屑了。
分析: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教师,无论他的知识经验多么丰富、渊博,思虑多么周密,都难免在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碰到偶然事件。教师如果不能灵活处理这些问题,就会造成僵局,伤害学生感情,导致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挫折和失败。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纳波林所说:“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的教师。”
在上面的第一个教育案例中,我们会感觉到毛蓓蕾老师对学生的师爱,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毛蓓蕾老师对全班学生的个性特征的了解及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敏锐观察,最关键的是毛蓓蕾老师娴熟深厚的组织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的巧妙运用。没有毛蓓蕾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心,就不会有毛蓓蕾老师对全班几十位同学的了解,不可能有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敏锐的探察能力,也就更谈不上教育机智了。这正是教育案件要告诉我们的答案,教育机智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的敬业及教师对学生个体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深刻了解之上的。
从第二个教育案例中我人可以看出:教育机智的突出表现为因势利导的教育艺术,案例中的教师正是利用因势利导的教师机智引导和激发学生认识并改正乱丢纸屑的坏习惯,树立了班级的正风。因势利导即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循循善诱,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择善去恶,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品德。
教育教学中预想不到的偶然事件,常常使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感到十分头痛和烦恼。因为这种事件,他们事前没有思索过,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所以,事到临头,不知所措,尴尬莫名。
对于偶然事件,不假思索或稍加思索,迅速采取恰当的措施,得到满意的效果,这就是机智。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熟稔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度教育艺术的表现。
教师的教育机智的形式受很多因素直接影响。一是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会不假思索地产生一些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成才的行为。二是教师知识经验的丰富性。如果一名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他在工作情境中提取各种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的可能性才会越大。三是教师的临场心理状态。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在教师冷静沉着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如果一遇事就慌慌张张,冲动不已,这就难免举措失度,谈不上什么“机智”了。
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许多都是学生的“智慧火花”,对教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能推动教师深思。偶发事件处理得好,对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提高学生对待各种问题的实际能力等都有极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和培养起自己的教育机智。
教师的教育机智集中表现在,能在任何情况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善于根据教育方针,有效地教育学生。
(一)关于因势利导。
如有的教师发现喜欢在墙上、桌上乱画的学生,不是采取简单的指责吓唬人们,也不是用惩罚压制他们,而是看到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艺术火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美术小组,让他们为学校或班级出壁板和板报,请美术老师给他们以指导。这样就把学生贪玩的心理自然而然地引向浓厚的美术兴趣上去了。可见,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气氛中,善于把这种教育要求当成学生自己的意图提出并加以执行,善于把这种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成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这就是教育艺术,这就是教育机智的表现。
(二)善于随机应变。
这是指教师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教学情境中,能迅速判明情况,确定行为的方向,采取果断的措施,及时地解决矛盾,有效地影响学生。教师善于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的高度表现。
(三)善于“对症下药”
这是指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个学生平时好打闹,纪律性差,被称为“害群之马”。但这个学生体育运动好,有时放了学,还在操场练体操。这个长处被班主任发现了。恰好这时要举行全校体操比赛,班主任便指定该生担任班里的“体操教练”,并要求全班同学听从“教练”指挥,夺取比赛好成绩。这个学生心理乐滋滋的,每天一丝不苟地带领大家练体操,这个班果然取得全校第一。班主任立即抓住有利“战机”,趁热打铁启发这个学生:“你在体育活动中做出了好榜样,你在纪律、学习上也要获得好成线,全班同学都期待着你。”这个学生果然信心百倍,很快改正了缺点,进步很大。
(四)善于掌握教育分寸。
这是指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做到分析中肯,判断恰当,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说话有份量,使学生口服心服。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能够估计情势,考虑学生年龄、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生性格、脾气等,并选择恰如其分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总之,教师具有教育机智,掌握教育的艺术,是发挥其教育教学才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教育的艺术家,他的成就,主要不是来自天赋,而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勤奋磨练的结果。从上面的几个教育教学案例我们知道,教师的教育机智实际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是成熟教师的共同特征之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尤显重要。
蒙古族活动教案篇十七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0分钟)。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4、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p47)。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马头琴图片)介绍马头琴。(p45)。
二、新课学习(30分钟)。
1、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演唱(p48)。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50|5550|5555|55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拓展学习(4分钟)。
1、欣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词表达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画卷,描绘了牧民安宁、舒畅、如意的生活美景。音乐以当民歌为素材,用柔和、安详但又蕴含着饱满激情的旋律,抒发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妇女在草原上眺望,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教师现场口琴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热情和对美丽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结(半分钟)。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半分钟)。
请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学会有感情地演唱。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7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