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0:09:03
最新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2-06 10:09:03     小编:雁落霞

写一份总结有助于梳理思路、总结经验,提高个人工作能力。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避免太过冗杂和复杂。总结范文中的思路和结构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络作为新兴的产业,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文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更多的以电子书等形式活跃于网络中,而利用网络推广文学阅读成为人们休闲的新形式。在本文中,笔者在阐述数字阅读时代意义的基础上,对网络文学发展现状、网络文学阅读现状以及网络文学作用意义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文学进行数字阅读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学;数字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一、数字阅读推广的时代意义。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阅读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本,更多的是以电子资料的形式承载于网络中,而利用网络推广文学阅读成为人们休闲的新形式。数字阅读是指阅读的数字化,是将阅读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网络小说、电子书、电子地图、博客等等,都是数字阅读的重要表现方式。数字阅读与传统纸刊物相比,具有搜索扩界、存储量大、易于保存、阅读便利等特征,这对读者来说,可以随时阅读书本知识,数字阅读拥有纸质图书所不具备的功能。数字阅读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文化创造模式,数字内容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二、网络文学是数字化出版物的重要组成。

1.网络文学发展现状。

(1)网络文学面临的质量危机。

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不在于其数量,而在于作品的质量,在当前的网络文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质量问题,这也是文学作品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网络文学的自由写作在为大众带来自由写作空间的同时,缺乏质量审核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网络站最初仅有榕树下、天涯社区等几家少数的网络门户,但随着站的不断分化,新站、博客以及个人文学主页呈现空前的繁荣现象,每天发布的网络文学作品数以万计,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审核,导致网络文学质量问题突出。

(2)网络文学的虚拟化繁荣与发展。

笔者认为网络文学虚拟化繁荣的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作者个人造势以及网站的虚假繁荣;二是站的不断分化,使得作品、作者以及读者被不同程度分散,网站本身为实现网站表面的繁荣,通过操作数据的方式增加作品的点击量。网络文学的繁荣是指网站首页作品的点击量高,但对个网站内的各个栏目进行深入探究后才发现,阅读量不尽如人意。

对网络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阅读对象、阅读途径以及阅读主体。

(1)阅读对象。

从文学体裁上来看,网络文学主要包括: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散文以及网络戏剧等,在这些体裁的作品中,小说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个重要体裁,在百度贴吧文学艺术专栏中,小说的数量及阅读量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文学作品。据报道:在当今时代,小说仍是中国人在选择图书时的首选,而网络小说也恰好满足了读者这一阅读需求。在网络文学兴起之初,安妮宝贝等写手的都市言情小说较为受欢迎,笔者对榕树下、汉语文学、网络文学在线等十几个站作品题材状况调查中显示:以搞笑、情感、武侠为题材的小说占据了网络文学作品的前三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穿越小说也逐渐成为网络小说中最为热门的题材之一,其基本要点为:小说中主人公因某种特殊原因离开自己所生活时代,穿越时空进入到另一个时代,并在这一时空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穿越小说的主线以情爱为主,因此,它也在题材划分上归类到言情小说一栏中,这类小说贯穿古今,极具想象空间,因此也备受现代女性的青睐与喜爱。

(2)阅读途径。

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途径有四种,分别为:小说原创网站、小说论坛、博客以及电子图书。原创网站是阅读最为直接的`途径,一些中文原创网站的日点击量均有数千万,通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文学原创逐渐拥有了庞大的读者群和较高的关注度。论坛是阅读的又一重要途径,在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为每位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位用户均可在白板上书写,可发布相关信息,对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具有交互性强、内容丰富且及时的特点。博客又被称之为网络日志,它是通过个人管理、个人不定期张贴新文章来进行更新的网站,博客中的文学作品为博客拥有者个人原创,他们通过文学作品的质量获得读者的认可,将忠实的读者吸引到身边。从本质上来说,博客是论坛的演变,是阅读者较为固定的阅读途径之一。

(3)阅读主体。

互联网的强技术、高成本和潮流化,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阅读主体应为年轻化、高端化的网民。网络文学阅读中男女比例相对于之前相对均衡,但男性读者仍旧是网络文学阅读的主流,这与网站的经营战略是分不开的,各大网站不仅对男性喜爱的玄幻小说加大发展力度,同时也为女性开辟了专门的通道和途径。

网络文学符合大众文化的阅读观念和概念特征,具有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商业性及庞杂性,从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文学不仅仅是大众文化,它也是大众文化中最为时尚的一种文化。本文对网络文学作用意义的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对网络文学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和意义的分析。首先,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文化要表现对中国历史、民俗以及区域人文的价值,人们以放逐享受生活的现实乐趣为文化消费的基本需求。文化是被用来消费的,大众在消费文化时,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情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存在即合理,网络文学作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大众需求。

数字化阅读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将阅读内容呈现出来,网络文学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以网络作为终端能极大减少纸张的消耗、为读者提供了方便的阅读、较大存储量以及较低的成本。利用网络文学对数字阅读进行推广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策略:

1.完善推广方式。

在一些站中,文学作品的点击量和阅读量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网站的推广活动效率及方案有待改善。以创世中文网站为例,在加强推广战略上,可以加强在各大网站的推广广告植入,将网站的节日活动以广告推广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增加网站的点击量,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加强对优秀作品的积累,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网站可以加强对新晋作家的支持与栽培,加强对优秀作品的积累。

2.拓宽网络推广渠道。

笔者根据网络文学推广的相关资料及数据分析表明,网站阅读量低的原因与狭窄的网络推广渠道是分不开的,大部分作品依然停留在少部分的平台上展示,而全渠道、多渠道的推广仅针对于少数的作品。为更好地的拓宽网络推广渠道,需各网站自主研发app,增加掌上阅读方式,更好地吸引读者。在自主研发app的同时,各网站还需要与腾讯文学、移动终端等加强联合,这样有利于手机阅读便利渠道。网络文学是于互联网共同诞生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学的萌发和催生了数字阅读活动,利用网络文学开展数字化阅读,能有效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网络文学在方便人们阅读的同时,不断推进数字化阅读的改革与创新,这不仅能方便读者阅读、推进网络文学的发展,同时还能通过文学的发展及阅读方式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琳.中国数字图书消费市场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

[2]肖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3]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4]张韵.微传播环境下的全民阅读推广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5]王慧堃.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服务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二

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也伴随着更大的考验。价值观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价值关系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价值主体价值认知发展的最高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理想、信念和信仰三种形态出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价值主体注意、认识和接受价值客体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是评价和组织各种价值关系,最后成为价值主体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巨大的选择自由,对爱之对象的抓取和放手以及投入和放弃之间的频繁转换,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稳定的人格、微弱的人际关系、自我怀疑、自我疏离感与认同危机。[1]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伴随着更大的考验,更多的自由产生更大的不安,如果他们的价值观不能在教育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可能会导致价值主体在人群中渐渐迷失自我。

一价值观。

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理解价值观的涵义会有很大的差异。心理学学科认为,要诠释价值观概念,必然与价值主体的行为息息相关。如布赖特·怀特认为,价值观是深植人心的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并为其过去的行为提供解释。施瓦茨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黄希庭认为,价值观为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通过对价值观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价值观包含这几个特点:一是相对稳定性。价值观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概括获得的观念结构系统。一旦形成就会使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做出价值判断。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由于价值观拥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当社会经济基础、政治条件等发生变革,价值观迟早也要发生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淘汰,新的价值观会被接受。二是社会性。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价值观念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相应的社会状况催生对应的价值观念。三是复杂的观念结构体系。价值观的观念结构体系是多层次的。从价值观的主体来看,既包含个人高层次的理想、抱负,也有较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和要求,同时也包含了个人习惯化、大众化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所有这些价值观念经过价值主体的编码加工,形成了有层次的观念结构体系,价值主体对生活相对稳定的态度随之就形成了。

价值心理是对价值客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是价值主体的内在需要直接激发的一种心理活动。价值观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价值关系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价值主体价值认知发展的最高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理想、信念和信仰三种形态出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价值主体注意、认识和接受价值客体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是评价和组织各种价值关系,最后成为价值主体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价值主体正是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1价值客体的感知和接受。

价值客体的感知是价值主体对直接呈现的价值客体的一种认识和感受,是对价值客体的形象性的认识。它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一种察觉和发现,注意到价值客体的存在。如学生愿意听教师宣讲雷锋精神。这种感知既依赖于客体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如刺激的新颖性、对比的强烈性等,也随着价值主体自身的心理状态而变化。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价值主体会从情感上产生一种自愿行为,开始会用更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重新思考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相互关系,超越单纯的注意行为,如学生会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凡是能够从感知方面吸引价值主体的事物,就会从情感上肯定它。但价值主体对事物本身还是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知和体验,仅局限于愉悦感和满足感的积极反应。

2价值认知和评价。

面对外界的刺激,价值主体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领会,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对价值事件个性化的理解。知是行动导向,实践是伴随着价值选择的。实践后价值主体会运用自己的内在尺度对现实的价值关系进行科学评判。比如行动后获得了满意感,价值主体将会赋予行动以价值。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认识,最根本的尺度是主体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来认知和评价事物,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大相径庭的,由此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认识。一些事物对某些主体有价值,但对另一些主体则不尽然。价值主体需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与此同时,价值主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引领和创造的。所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也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在主体意识中的自觉反映和要求。[3]引起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认识的又一尺度是兴趣。它是以价值主体的喜好增强主体对客体的关注度。凡能够激起价值主体兴趣的,就能得到积极的评价。兴趣和需要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相比而言,通过需要判断事物的价值一般具有间接的性质,而兴趣则要直接得多。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除了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判断事物价值的大小,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来进行价值和意义分析。一般而言,符合社会规范的事物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价值主体正是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接受,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价值主体正是基于以上各方面,深刻地把握和理解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事物的价值属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价值客体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形成独特而稳固的价值观念体系。当然,一个人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价值主体的认知、体验和分析判断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一个人的价值认识水平对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

3价值内化和组织化。

有关态度学习的理论都一致认为人类有“一致性的需要”。需要维持自己的信念的意志来保持心理平衡。价值主体在价值的感知和接受、认知和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将各种价值观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由于价值主体所在环境的变化、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经验的丰富等,极有可能会产生冲突。认知失调带来的不安会让价值主体重新调整自己价值体系中的各种观念。在持续的将各种价值观念进行内化的时候,会遇到多种与价值相关的情境,价值主体会不断地思考各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糅合成一个价值体系,并且会逐步地确定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一般价值的价值。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价值主体的实践活动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正如李顺德教授所言,价值关系只有在主体的实践中才会形成,实践作为现实的、具体的决定者和体现者,标志着价值关系和价值的形成、建立,标志着需要与不需要、满足与不满足的界限。[4]一个人对某事物的价值认识和体验,如果能被实践证实,就会强化自己对这种价值客体的理解,经过多次的加工,就会在头脑中固化为一种稳定的态度,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评价价值主体是否形成某种价值观主要是看他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价值观的意义不仅是获得了认识外在世界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价值主体可以作用于实践过程而改造外在世界。个体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也是衡量某种价值观形成与否的唯一标准。价值观最终是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出来。只有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实践锻炼,才会真正地认同某种价值观,才会表现出言行一致。

价值观的形成与价值主体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即自我意识分不开的,依赖于自我意识的高度成熟。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心理上决定和调节行为的自觉因素,也是自觉地认识自我的前提。自我意识一方面能够帮助价值主体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内在属性、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事物能够满足自我需要的性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状态、利益、需要等。在理性地掌握了客观对象,也合理地把握了自身的主体存在,有助于价值主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经历了多次的凝练最终形成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因此,拥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因而,一方面为了能够准确地认知自我的需要和能力等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深刻全面地了解客体的价值属性,价值主体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唤醒和提高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三

从美国心理学会52个分会以及80000多名在册会员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无限扩展与延伸的程度。与中国的十几个心理学分会相比,美国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无疑更为广泛。近年来兴起了环境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识神经科学等新近研究取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立相应的心理学分会。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心理学分会都与应用心理学紧密相关。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代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看一下美国心理学会口号的变化。1892年霍尔建立美国心理学会,创始目标为:“为了促进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1944年将其修改为:“把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一种职业和一种促进人类福祉的手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心理学发展的应用性轨迹。对应用心理学的重视正是当代心理学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的根源,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注意到心理学并非是铁钦纳所说的与应用无涉的、纯粹的科学研究。

事实表明,心理学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发展的学科,而且应用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了心理学发展的生活化。另一个导致心理学多样化的原因是,在过去的历程中,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了人类心理的部分真理,但是把它们与完整的真理混淆了,也许当我们追问意志主义者、构造主义者、机能主义者、行为主义者、格式塔主义者、精神分析者以及认知主义者的观点对或错时,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更好的解释也许是,它们都是部分正确,只能揭示人类复杂心灵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是暂时没有揭示出来的。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是多样的,它的解释的是人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它多样性就像人的多样性一样,这对于那些希望寻求普遍心理规律的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二、心理学科学化统一的现实困惑。

当代心理学视域的无限延伸与扩展给心理学自身带来了无限困惑,心理学史的研究一再表明心理学的统一道路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而心理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称之为科学,是心理学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1897年威廉詹姆斯曾对心理学做过这样的描述:“心理学不过是一连串的事实;一点有关看法的闲谈和争吵;仅仅是描述水平的分类和概括;一种强烈的偏见,即我们有心理状态,并且状态是由大脑决定的:但这并不是在物理学表现其规律的那种意义上的单一规律,也不是任何结果都可以从中推演的那种单一假设……,这不是科学,它仅仅是对成为一门科学的期望。”在威廉詹姆斯对心理学的科学性发表言论40年后的1933年,海德布雷特也得出一个与其十分相似的观点:“心理学还是一门没有做过伟大发现的科学,它还不像化学有奠定其基础的原子论、生物学有奠定其基础的有机体的进化原理、物理学有奠定其基础的运动定律那样,有为自己奠定基础的发现,也没有发现或认识到能让心理学统一的原理,心理学还没有赢得它统一大业的伟大胜利,它还没有获得既令人信服又似乎真实的综合和洞察。”

从威廉詹姆斯与海德布雷特有关心理学科学性和统一道路观点的惊人相似来看,从威廉詹姆斯到海德布雷特的40年间,心理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从海德布雷特到80年后的当代,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心理学是否有所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的探讨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传达出多种不同的声音。科克曾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与其说心理学是一门单一学科,还不如说心理学是几门学科的综合;有些学科是科学的,但多数是不科学的。”因此,在科克看来,将心理学视为“心理学研究”可能要比视为“心理科学”更合适。显然,科克的这一主张已经认识到心理学的多样性。与科克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致力于整合心理学的斯塔茨,他对当代心理学做过这样一个评价:“心理学的各领域已经发展成了独立的实体,至于他们的相互关系则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规划,各研究领域都是在孤立的状态中发展,根本没有谁要求把它们自己与心理学的其它部分联系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洛斯基曾担忧地说:“也许心理学的衰退正是整个西方世界丧失神经的一部分,甚至惊呼道心理学是一门危机的科学。”显然,以上学者持有一种悲观论,大多数心理学者都对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正如马卡罗佐认为的那样,基本的过程和原理构成了心理学的核心,它们在过去的100年中基本保持相同,各分支学科只是将相同的核心内容、过程和原理应用到不同问题上。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关切上,理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提出一种包容性的文化观来整合与统一心理学,使其成为统一的科学心理学。其中,金布尔与斯塔茨曾试图将心理学放置到自然科学的框架下来探讨,即他们的统一观支持的是心理学的科学文化观:“心理学对统一的美好期待是来源于这样的简单事实,即认为各种各样的学科都近似于自然科学。”

金布尔还认为心理学的各种构成成分都可以采用自然科学模式来调和。心理学者威尔逊则认为可以将心理学的分歧放置到进化论的逻辑框架下来进行调和。然而,心理学的其他文化观是很难接受上述观点的,尤其是“第三种文化”从心理学的多样性出发,很难接受将心理学统一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心理学或生物科学的进化论之下的观点。因此,围绕着心理学能否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的争论,在当代仍是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对心理学的科学性持有以下3种观点:心理学只是一门前范式学科而不是科学;心理学研究太主观,达不到科学标准;心理学部分是科学,部分不是科学。事实上,人作为复杂的社会实体与自然实体,至今还没有一个心理学学派能成为心理学公认的范式,虽然当代心理学正朝着研究人脑的单细胞活动以及制定信息加工模型的方向发展,但是仍不能肯定认知心理学能够成为统一心理学的科学范式。目前心理学中也缺少或者至今尚未出现一个理论能够解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往往是一种理论适用于解释某一水平的心理活动,就不能解释另一种水平的心理活动。例如,完形理论能解决知觉,但对记忆无能为力;条件反射理论能解释学习,却不能说明人格。可以预见,多样性仍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特征,而对研究主题多样性是心理学分裂的表现这样一种观点,目前仍不能肯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学的多样性与精细化有利于对人类心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将变得更加开放,多种方法与理论的灵活选择有助于更为准确和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

三、未来形态的心理学———搭建沟通的桥梁。

当代心理学观点的多样性以及有时相互冲突的特征是未来形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正如荣格曾预测的:“假设只有一种心理学存在,或者假设只有一种心理学原理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专制,是一种伪科学的偏见……,即使这已在科学精神中发生了,也不应该忘记,科学不是生活的知识大全,实际上它只是人类思维形式之一。”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是多样的,它解释的是人的行为,它的多样性就像人的多样性一样。葛鲁嘉曾对目前心理学存在的形态进行归纳,认为心理学共包括6种形态: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科学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和资源形态的心理学。他还认为,各种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不仅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现代科学心理学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地清除和埋葬了其他形态的心理学。相反,那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实际上成为了被埋藏的矿产,它们仍然存在着,并在特定领域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虽然当代心理学中科学形态心理学一枝独秀,统领心理学发展的风向标,但其他心理学形态仍存在,只是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地带。这种心理学多样性共存的观点也预示了心理学的另一种形态,即心理学的未来形态。未来形态心理学的发展是基于心理学其他形态基础上的自然演进,这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发展所产生的。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必将在吸收心理学的诸多形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这种未来形态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仍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这种特征彰显的是作为价值而存在的各具形态的心理学。虽然目前还不能清晰地预测未来形态心理学的具体理论、方法取向,但是可以预见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心理学观的开放与兼容并包。传统心理学,尤其是科学心理学始终将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作为其主要特征,而未来形态的心理学所持有的是一种大心理学观,它将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改变心理学的自然主义和生物主义倾向;强调主观自觉性的个体与群体心理的研究,既注重对行为的研究,又注重心灵体验与价值观念的研究,以改变机械主义与个体主义倾向;强调主客统一方法的运用,既注重实验方法,又注重现象学方法,改变单一实验主义或现象主义倾向。

第二,心理学研究取向与方法的多元与综合。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在《心理学导论》中指出,取向多元、日趋综合是当今世界心理学的一大趋向。因此,当代心理学要综合利用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观点解释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形成机制。因此,未来形态的心理学不是同意或不同意某一流派,而是从各派的研究中得到一些有益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综合性心理学发展可资借鉴的资源。

第三,强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水平。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假设的传统心理学给心理学带来了崇高的科学地位,也给心理学带来了恶果。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来说,它导致了重视实验数据资料的积累,而忽视理论建构,造成了盲目的实证研究和严重的理论贫困;也给心理学带来了自恃清高和对其他心理学传统的盲目排斥,使心理学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前瞻性和丰富的文化滋养。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应更加注重小理论的大综合、大理论的新建构以及大小理论的和谐发展。

第四,理论与实践由“分离”走向“对话”。在心理学史上,除了铁钦纳主张“象牙塔”式的纯科学研究外,几乎每一个心理学流派都主张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从美国心理学会分会中应用心理学所占的比重就可见一斑。目前西方应用心理学主要应用于人事行政、工业生产、商业消费、学校教育、心理咨询、司法、医疗卫生和国防军事等领域。然而西方心理学的分裂曾一度导致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相互贬低和仇视,这种局面未能促进心理学的整合发展,反而加剧了心理学的分离。因此,未来形态的心理学要扭转这种局面,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使其从各自分离走向相互对话。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多样性并没有导致心理学的进一步分裂,学科愈来愈精细化反而促进了学科的深入发展。为了避免心理学陷入虚无的相对主义泥潭,心理学的多样性必须被冠以科学之名,也就是说,多样性的心理学应该在各具形态的心理学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信任、尊重的氛围,打破心理学理论间“不可通约”的教条,将“第三种文化”作为沟通心理学的历史形态与未来形态的桥梁,在此基础上,使心理学成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相对整合性的科学。尽管在多元文化和后现代背景下心理学的科学化与统一道路漫长而艰巨,但我们仍对此抱有乐观态度。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四

消费者心理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一般是:先接触商品,引起注意;然后经过了解和比较,产生兴趣和偏爱,出现购买欲望;条件成熟,作出购买决定;买回商品,通过使用,形成实际感受,考虑今后是否再次购买。

消费者购买行为。

根据消费者卷入程度(卷入程度是指消费者购买时的谨慎程度以及在购买过程中愿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信息,选择判断,有多少人参与购买过程)和商品差异的组合主要有4种消费者购买类型:

(1)复杂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初次购买那些卷入程度高、品牌差异大的商品的场合。多数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知之甚少,但因其价格昂贵,属于耐用消费品,故购买前的选择决策非常谨慎,要花费时间大量收集信息,多方位挑选比较。这种购买决策最为复杂。

(2)和谐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购买卷入程度高,但品牌差异较小的商品时。这种购买因不同品牌的商品只要价格在同一档次内,质量功能差别不大,故不需要收集很多的信息或进行评价,卷入程度高主要因商品价格较高或不经常购买引起。决策重点在买不买,买什么档次的,而不在乎买什么品牌的,且更关心能否得到价格优惠,购买时间和地点是否方便等问题。

(3)多变型购买。发生在品牌差别大,卷入程度低的商品上。消费者经常变换所购商品的品牌,主要是出于尝试一下新东西的随意性,避免单调乏味。消费者在这类商品购买前,一般并不主动收集有关信息,只是通过广告等宣传媒体被动接受信息,对商品的品评也是发生在购买之后,而且即便对所购买商品的感觉不错,下次购买时仍可能更换品牌。

(4)习惯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购买卷入程度低,品牌差异小的商品时,是一种多次购买后形成的习惯性反应行为。消费者经常购买某种固定的品牌,并非出于忠诚,而是出于习惯,当货架上没有这种商品时,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购买另一种看上去十分相似的产品。

显然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企业的机会不同,促销的重点也不同。同时,企业在设计和导入cis,尤其是vis时,必然也要以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类型为基础,使vis起到识别企业产品、诱导购买的'作用。

表征示例消费者面子心理。

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营销人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面子心理,找到市场、获取溢价、达成销售。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推崇权威。

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

爱占便宜。

刘春雄先生说过:“便宜”与“占便宜”不一样。价值5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便宜;价值10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占便宜。中国人经常讲“物美价廉”,其实,真正的物美价廉几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理感觉的物美价廉。

害怕后悔。

每一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有恐惧感,他生怕做错决定,生怕他花的钱是错误的。按照卢泰宏先生提到的就是购后冲突,所谓购后冲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后出现的怀疑、不安、后悔等不和谐的负面心理情绪,并引发不满的行为。

心理价位。

任何一类产品都有一个“心理价格”,高于“心理价格”也就超出了大多数用户的预算范围,低于“心理价格”会让用户对产品的品质产生疑问。因此,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价,品牌企业位,有助于市场人员为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有助于销售人员达成产品的销售。

炫耀心理。

消费者炫耀心理,在消费商品上,多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正是这种炫耀心理,高端市场,同时利用炫耀心理,在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有助于获取市场,这一点在时尚商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攀比心理。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相比炫耀心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

企业在开发产品的时候,策划人都会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品牌规划。当产品进入市场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时候,产品的品牌规划成功与否,看消费者对产品接受程度和购买心理就可以得到结论。下文我们就来分析下消费者的购买商品的对品牌的选择。

当购物者确定要买的商品后,他就要决定买哪种牌子。有时他们同时作出这两项决定,例如购物单上写的是汰渍,而不是洗衣粉。但如果消费者是先确定商品再选择品牌的话,他往往要经过几个步骤才能作出决定:

消费者首先根据相对简单的标准考虑一系列的品牌;然后经过仔细的分析比较后选中一个。对消费者购物方式的观察表明,他们把商品从货架拿到购物筐里平均要用12秒。这种购物速度说明消费者选择品牌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平常对各种品牌的了解,而他们获取商品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广告。

消费者对所需商品的分类能够对他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方式产生影响。例如,他们将商品分为日用品和特殊用品。日用品又细分为水果和厨房用品;特殊用品细分为法国式餐饮食品和野餐用品等。在购买特殊用品时,如果消费者不是对这类商品特别了解,他们则要更多地受到店内促销信息的影响,而不是凭记忆和经验。如果是购买日用品,则情况相反。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之一,但最早开始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专业群体却是经济学家,不过,经济学家的研究局限于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分析,并且使用了过多的理想化假设。

(1)消费者行为理论既涉及群体行为,即不仅要研究个人自身的行为也要研究人与人之间行为互相的机制。

(2)消费者行为理论不仅关心消费者的商品购买行为,还关心消费者使用和处置商品的行为,一般的企业往往强调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但是孤立地研究顾客购买行为只能形成对消费者的不完全了解,并且处置商品的方式还可能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长期影响,所以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鼓励顾客正确地处置因使用自己售出的商品而产生的各种垃圾。

(3)消费者行为理论不仅研究实物商品的选购和消费,还研究数字产品、服务和观念的选购和消费。

(4)消费者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是要鼓励或者利用消费者的不理智的消费行为,而是要引导其向理性的方向发展。

(5)消费者行为理论又称买方行为,因为它不仅研究最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研究企业的采购行为。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五

内容提要截止二十世纪末,关于太阳系形成的假说已有一百多个,但这些假说仅能说明太阳系存在的部分事实。因此本文提出:太阳系的诞生,导源于银河系中的一次并行的黑矮星之间的天体碰撞事件;碰撞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转换和能量释放过程;随能量的转换,物态上也起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太阳元素和地球元素。随之,有关太阳系物质的起源、物质存在状态、物质存在状态间的联系以及太阳系运动的动力学原理诸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顺理成章的解释。

主题词黑矮星天体碰撞能量转换。

地质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是在50亿年前由一个完全熔融的球体凝成的,球体外面环绕着稠密的大气层,其中有空气和水蒸气,可能还有挥发性很强的气体。

这一大团炽热的宇宙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样的力量决定了它的形成呢?这一有关我们的星球和整个太阳系的起源问题,是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萦绕在天文学家头脑中的一个谜。自十八世纪起,由于天文观测资料的丰富和积累,对宇宙认识的扩大和深化,各式各样的太阳系演化假说蓬勃发展起来,到二十世纪末,太阳系演化假说已达一百多个。这些假说的提出和论争,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太阳系的认识。

但是,在目前已经提出的上百个太阳系起源演化的假说中,都是从太阳系目前结构和运动的某些特征出发,它们都仅只能说明一部分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假说能够圆满解答太阳系的多种多样的现象,本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是有许多困难的,这是遥远年代以前的事,没有一个人目睹这个过程,一切都只能依靠今天的事实和分析来论证。目前,太阳系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是多数学者的看法。

但地质研究表明,地球的早期,表面分为泛大陆和泛大洋,现今各大陆是由泛大陆分裂以后的碎片飘移而形成的。各大陆板块的形状、地层、制造、岩相、古生物群落的分布、古气候及地球物理特征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地球早期的这个形态特征表明,它是从一个更大的星球上被撞下来的含有花岗质壳层和基性岩壳层甚或是包括冰水壳层物质的碎片演化而来。假若是由星云凝成的,就不可能有地球早期的这个形态特征。

基于此,考虑到地球元素的起源(地球不具备从星际物质合成地球元素的条件)、天体演化等因素认为:我们的地球、包括整个太阳系的诞生,起源于一次天体碰撞事件。发生碰撞的两天体应为演化到最后阶段的暗天体——黑矮星。两这个黑矮星,一个是作为太阳系诞生的母体矮星——原始的日球,一个是作为太阳系诞生的父体矮星——原始的木星。

设想,原日和原木,本为银河系家族的成员,它们沿各自的园形轨道绕银心运行。从太阳行星系运行轨道平面与银道平面有很大的交角可以推知,它们绕银心运行的轨道是平行的、并行的,它们彼此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均以250km/s的速度绕银心运行。由于它们彼此间有万有引力作用,使它们的作相向运动。终以8500km/s的运动速度发生倾斜碰撞,由此诞生了我们今天的太阳系。

碰撞大约是这样发生的:

碰撞首先使原日的冰水圈层破裂为大小不一的碎块,并由原木获得相当大的碰撞运能,以极大的初速度,飞入太阳系外层轨道,成为今天数目众多的慧星。紧随其后,是原日的岩石圈碎裂,形成较大的和较小的碎块,并由原木获得碰撞初速度而具有要当大的动能。这些获得动能的大小不一的碎块,首先在原日面发生摩控滚动运动,使部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脱离原日后,这些自转角动能继续保持,成为今天各大行星及其卫星的自转运动能量的由来。考察今天九大行星赤道处的自转运动线速度自远(冥)而近(水)分别为0.3、18.6、19﹒1、10.2、12.6、0.25、0.47、0.02和0.03km/l。一般来说,由远至近有由大变小的明显趋势,这是由于它们所获得的初速度,以及它们在日面作摩控运动时间及自身的质量等几方面综合因素所决定的。如距太阳较远的海王星、天王星和土星,是较早被撞下来的壳层碎块,它们在原木那里接受的碰撞动能大,初速度高,在原日面作摩擦滚动运动的时间长,所以自转速度和脱离碰撞主体星原日的运动初速度高,所以处于外轨道,且自转速度快。而火星、地球、金星及水星等,随后相继脱离碰撞主体星原日,原木所具有的冲击动能已相继递减。从原日面摩控滚动的跑道已越来越短,而且膨胀的气壳物质已大量生成,阻力大增,所以,它们从原木那里获得的动能、初速度,以及自转速度也相继递减。而冥王星是首先被撞下来的,为什么它的赤道处自转运动线速度明显较低呢?这是因为,那时的原日固态冰水壳层尚未来得及气化,故摩擦系数小,因此,其赤道处自转运动线速度也十分明显地较低了。

天王星的姿态有些特别,它实际上是侧卧着的,就象一个旋转的陀螺一样。它的这种运动姿态说明,原日面可能并不平坦,有高大的山体,在她获得绝大部分自转动能,就要脱离原日面之时,在她的一侧撞到山体,使她顺过未脱离原日面,形在了她特别的运动姿态。她也有能量将山体撞离,为后来者开辟道路。

值得指出的是金星,它有与其它行星相反的自转运动方向,它的自转角动能的获得,有别于其它行星的成生方式。它不是从原日面滚动,而是在原木面滚动而获得自转动能的。因为它是趋向于最后形成的行星,当它生成的时候,原木(可能仅余下坚实的核部)已经深入原日壳层深部,仅露脊背,仍有相当大的动能,被原木掘下的(而不是撞下的)原日壳层块——原始金星,在原木坦露的脊背上滚动着获得原木的动能及自转角动能,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运动初速度,当然远不及其它行星大,因此处于内轨道,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自旋运动方向,当然与其它行星的自旋方向相反,且能量较低,自转周期很长,达243天逆向旋转一周。

碰撞中,原木亦粉身碎骨,脱去外壳层,核部与原日作用,亦使自身的产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并以较大的残余速度脱离原日,并超越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飞入外轨道,成为今天的木星。脱离碰撞现场的木星,伴随大量的气化物并裹携大量的碰撞碎块,在木星以残余速度飞入轨道的途中,部分被抛撒于后,成为今天的小行星带,未能挣脱木星引力场的,则成为木星的部分卫星及木星环。

太阳也在这次碰撞事件中获得自旋角动能,所以,太阳也有自转运动,且与行星自转方向相同,碰撞中(伴随气化),赤道处的遭扭力最大,两极最小,故至今太阳赤道处仍以25日一周的速度旋转,而轴部则以35日一周的速度自转,如是不考虑原日和原木原有的自转角动能,以及大量碰撞碎块后来又被太阳及九大行星吸引而陨落,使自身自转角动能改变这些后期因素的影响,那么,太阳的自转角动能应和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自转角动能相等,或要大些,因还有原木对其碰撞的推动力这一重要的因素。

还应该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什么原木对原日的碰撞所产生的九大行星的运行轨道不是长椭园形?这一问题也是可以说明白的。由于原木对原日的碰撞,大部分碰撞动在碰撞中转化为热能,产生了大量气化物质和尘粒,在碰撞中迅速膨胀,形成气壳,这些随碰撞而产生的迅速膨胀的气壳,可能充斥了现今太阳系范围的大片空间。因此,碰撞产生的行星原始胚胎在进入运行轨道的运行过程中,受三项力的作用:第一项力是与原日球呈切线方向的运动惯性力,这是从原木那里获得的,是行星进入椭园形轨道运动的主要动力源。其二是日球对它的引力,此项力起初与惯性力呈90°交角,并随行星以切线方向脱离日球后的逐渐远离而逐渐张大,使切线运动变为抛物线方向运动。但这两项力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运动轨迹只能是长椭园形轨道。因此,还有第三项力的作用。这第三项力就是伴随碰撞作用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浓重的气物质及一其相伴的尘粒物质对新行星的阻力。这第三项力的作用,使原先可能产生的长椭园形轨道变得近园形一些。而作为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的运动轨道则有所差移,较其它行星轨道要扁些,呈蛋形。这种差异是由于其首先被撞下,气壳物质尚未大量形成,所以,其被气物质的阻力作用的改造的时间和大小要短一些、小一些的原故。而那些较冥王星诞生更早的彗星的轨道,才真正是长椭园形的了。另外,原日在原木的碰撞下,也要产生向环绕中心方和的运动,亦为原因之一。

这些伴随碰撞而膨胀起来的气物质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它们一少部分被九大行星俘获,成为今天九大行星的水壳层、气壳层,一部分落回日球,而大部分则被日球的辐射压吹走,逸散到星际空间去了。你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当彗星靠近太阳的时候,总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永远背向太阳,那正是太阳辐射压的作用。

九大行星俘获这些气物质的本领是不一样的,质量越大的行星引力越力,俘获的气物质越多,越远离太阳的行星,引力半径作用范围也越大,所以能俘获的气物质也越多。故远离太阳的质量较大的行星均成为气体巨人。我们的地球质量恰好。离太阳不过错也不近,故俘获了恰到好处的水物质、气物质,在地球上便诞生了生命。而较地球稍近太阳一些的金星,虽有与地球相仿的质量,也只能俘获一些密度稍大的co2,而更接近太阳的水星上就只有稀薄的大气层了。

在天体碰撞事件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转换和能量释放过程,其一是动能间的转换,其二是动能向热能的转换,其三是压力势能释放引起的向热能间的转换。

动能:

这里g为万有引力恒星。要确定两天体的碰撞动能,关键在于取何r值,即两天体半径之和。我们假定原日和原木具有现今太阳系的总质量和木星的质量,分别为2·1030kg、2·1027kg,有天狼伴星般的密度(即3.80·109km/m3),依此计算的结果是v=8529km/s,若视原木以8500km/s的速度撞向原日,则原木所具有的动能为145·1039焦耳。此动能在天体碰撞中,少部分转换为太阳系成员的自转运动角动能及环绕运动的动能,而大部分则在天体碰撞中转换为热能。

压力能:

固态天体内部具有极高的压力能是一个很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以致许多天文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气态物质的压力能可以用压强p和体积v的乘积来表示,固态天体内部的压力能,同样也可以用压强p和体积v的乘积来表示,而单位质量物质所具有的压力内能值,则可以用压强p除以密度d求得。

若原日那般质量(2·1030kg)的天本坍缩为天狼伴星般平均密度的天体,内部压强和单位质量所具有的压力能值随深度变化的情况是:

深度压强值单位质量压力能值。

4km8.09·1019pa2.12·1010j/kg。

19km3.85·1020pa1.01·1011j/kg。

100km2.04·1021pa5.38·1011j/kg。

1009km2.68·1022pa7.05·1012j/kg。

5000km2.36·1028pa6.2·1018j/kg。

5008km(核)1.91·1030pa5.0·1020j/kg。

这里,再以压力能的释放为线索,说明地球、月球的形成过程:

在说明地月形成过程之前,必须首行解放说明,原木和原日为具矮星态壳层结构的天体,其壳层结构为:外壳层为轻元素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的紧缩态壳层,内壳层为较重元素的原子核和自由电子的紧缩态壳层,越向内壳层原子核中的中子比例数越高。

原木对原日的碰撞,使含有原日不同壳层物质的碎块被撞下,成为地月的原始坯胎。原始地月坯自原木获得碰撞动能,首先在原日面摩擦滚动,将自身部分动能转化为自转角动能,并将部分动能由摩擦滚动传递给日壳,使日壳亦产生自转运动,与此同时,即在内部压力的释放过程中开始膨胀,随膨胀,各原子核拉回属于自己的电子,成为常态化学元素,这些不同的化元素又进一步按电负性的不同,进一步结合成为分子,从而完成矮星态物质向常态物质的过渡。当地月坯完在这一物态上的转变,并获得相当大的自转角动能就要脱离原日面之时,即成为化学成分不同的熔浆态,原外壳层成为花岗质熔浆态,内壳层成为基性熔浆态,由于原属内壳层的基性熔浆态一侧内能(压力能和热能)更高,压力能转换热值高,所以形成的熔浆温度更高,甚至可以出现部分高温气化态物质,且基性熔浆较酸性熔浆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因此,少部分基性熔解浆稍先脱离日面,成为新生的月球,稍后,熔融的新生地球也脱离母体,追随新生的月球而去,双双飞入绕日运行轨道。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转动周期相等,都是27.32日,一面永远朝着地球,且其绕地转动方向和地球自球方向一致,好象地球的一部分一样,且月球岩石是由玄武岩、辉长岩、苏长岩一类的基性岩石组成,正说明了月球的这种成因。因此,月球和地球,是从一个胚胎中分裂而成的孪生兄弟。无独有偶,冥王星及其卫星,也是一对孪生兄弟。

这种太阳系新生成员的熔融状态,从火卫一和火卫二的外部形态也可以看出,它俩的个头不大,呈三轴椭球体状,它们的这种形态说明,它们是以熔浆态,快速飞离原日的过程中就很快冷凝的。如果在进入轨道后再缓慢冷却,那就只能成为两轴椭球体。甚至是正园球体了。它们的这种形态,同时也说明了在太阳系诞生之初,气物质对它们的阻力作用。

在太阳系的众多卫星当中,也不乏逆行的卫星,那是因为有一部分卫星在诞生之初,亦以行星的姿态出现。在它们以后的统日运动过程中,被附近运行的大行星体捕获,因而成了大行星体的卫星,由于辅获方向的不同,产生了正向和逆向运行的运动形式的区别。

至此,有关太阳系物质的物质起源,物质存在状态、物质存在状态间的联系以及太阳系运动的动力学业原理诸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六

摘 要:回顾三十年的成长历程,有过欢乐幸福时光,有过失败也享受过成功,承受过自卑,也使我学会了关爱、感恩,学会了坚强。工作后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会帮助自己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深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对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急切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能更好的生活。

(一)我的心理发展史。

我1980年10月出生在一个农民教师家庭。祖上种地,父亲是民办教师,后通过考试转正,母亲在家务农。我在家是老大,还有个弟弟。自幼家境贫寒,印象中,父亲一直向我们弟兄俩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好好读书,脱离在农村种地的命运。母亲一直教育我们要节省,因为我们是弟兄俩个,家庭负担较重。从小我在父母眼里,就是一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亲戚邻居们都夸我聪明,勤奋,踏实能干,成绩优秀。我也一直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较优秀,基本上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成长……初中中考时,我16岁,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是继续升学读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还是考中专,将来早点就业?当时,我特想读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因为我一直就是不服输的性格,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要能做到。我很想读我们当地最好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考上我梦寐以求的大学。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1996年填报志愿的情景:当时我已经填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志愿,但是我们副校长把我喊进办公室,让我重新考虑。因为之前我爸爸就已经和校长打过招呼了,让我填报中专。记得那天下午,我课没上,骑车回去问我妈妈。我母亲向我讲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让我填师范,如果考上,尽快就业,下面我还有个弟弟也要读书,负担重。我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由于我一直比较听话,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最终我还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不出所料,我顺利考上了师范,在当时等于拿到铁饭碗。在我们农村人眼里,很是羡慕。可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很高兴。到了师范,我积极参加自考,希望通过自学,实现自己大学梦想。因为我不甘心,每当我走到天中校园门口时,我还总觉得有点遗憾,没进入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读书。

当初不应该读中专。一边教书,一边自考拿到了大专文凭。小学最初几年,工作上感到并不顺心。虽然我起早贪黑,刻苦努力,但是,始终觉得教书不够自如。我音乐,体育,美术,一样不精通。我感到自己教书枯燥乏味。我这时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只会读死书,我觉得小学老师要棋琴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一度认为自己并不适合教小学。当时我很苦恼,彷徨,甚至怨天尤人。我尽心尽力,三年的小学工作,还是得到了大家认可。后来我又调到中学任教。一进中学,我带了两个班语文,一个班班主任,课务很重。工作上,我处处争强好胜,很想表现自己,结果有的人际关系又没有处理好。繁重的课务负担把我压得喘不过起来,再加上由于自己平时说话比较直,只会教个死书,得罪了中学部分领导。最后,三年初中教学下来,我又被调回原来任教的小学。

重新回到小学教师岗位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同事们不理解,社会上的传闻,自己压力很大。我确实有点想不通,工作上,我勤勤恳恳,尽心尽职,教学成绩并不算差。为什么却得不到大家认可呢?自卑的心结从此在我心里埋下了根。我甚至有点自暴自弃,打算放弃教师职业,出去打工。工作上没了激情,人也精神不振。焦虑、困惑、抑郁等等让自己抬不起头来。这时弟弟又读了大学,考了研究生。我更不甘心,我总想证明自己。后来我又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做生意,但生意并不理想。2006年,我又迷上了彩票,结果亏了好几万。此时的我众叛亲离。07年,我儿子又烫伤,在南京住院二十多天。接连的不顺心,巨大的压力甚至让我想到了死。07年我准备离家出走,最终在父母的劝说下,妻子(妻子是中学老师)的感召下,想到自己活泼可爱的儿子,我又回到了温暖的家。父母帮我还了债,妻子也原谅了我。此时我痛定思痛,决定静下心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通过不断自我充电,加强与同事交流,我在小学工作岗位上还算得心应手。这几年,我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同进步,工作上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二)、我的奋斗目标。

我今年三十岁了,回首往事,经历坎坷,酸甜苦辣遍尝。我对自己总体评价是:勤奋刻苦,正直善良,感恩乐观,有责任心,性格要强还算开朗。我也清醒自己的性格弱点和不足。在情商培养,心理健康方面还需要多学习。人活着就要奋斗,就要追求自我的实现,我要不断学习有益的新知识、接受科学的新鲜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人的一生离不开集体和人群,我们做人就要做正直的人,时时坦诚以待,处处与人为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面对一切。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避免问题,发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回避问题。当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总之,我们要自己生活的快乐,还要能带给别人快乐,这就是我的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二、我要成为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成为心理健康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辅导员在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辅导员首先需要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样心理健康辅导员才能承担起有效辅导来访者,使其心理健康的责任。

2、积极的人格魅力及真诚的爱心:

人格力量是心理健康辅导员能否给辅导对象树立榜样的决定因素,也是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是否具有凝聚力与说服力的首要因素。良好的性格特质是心理健康辅导员在工作中向辅导对象展示并感染辅导对象的人格力量的一个内容,总的说来,应该是活泼热情,大方有礼,谦虚大度等。同时,作为一个心理健康辅导员还要有爱心,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只有有爱心才会博得对方的信任,有了信任,对方才能接受你的心理辅导,也就是说,对待每一个心理有特殊问题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们。

3、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心理健康辅导员与辅导对象心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心理健康辅导员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合在自己的工作中。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在现今社会大背景下,空巢家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使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防备心理疾病,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辅导对象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辅导员应对每一个辅导对象的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以便日后发现辅导对象产生问题的根源,为以后的具体辅导打下基础。

第二,了解辅导对象常见的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健康辅导员不需要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那样掌握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但是需要了解辅导对象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及特殊群体的一般规律,以便对辅导对象的相关心理障碍进行敏锐的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第三,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沟通。

技巧。

心理健康辅导员应会做一些心理咨询的基础工作,并注意采取适当的工作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我的职业奋斗目标。

加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辅导员,让自己与时俱进、把握现在、建设未来、与辅导对象共同成长!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永无止境。在心理健康辅导员本身成长过程中、在帮助辅导对象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科学的道理不难理解,而将心理健康辅导的技术个性化地应用于每一个督导对象,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需要长期在实践中摸索完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未来的道路崎岖而漫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必将积极学习、认真对待,努力的自我探索、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力争做好这份十分困难但却意义重大的事业。

参考文献: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七

一个很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进口国的企业或相关行业,特别是那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或行业,会受到进口产品的影响,其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害。也就是说,设置壁垒根本上是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行业。由于各国在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需求偏好与经济禀赋等客观条件上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国的技术性措施之间产生着分歧,为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各国间必然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理性的国家知道,如果双方都不设置技术壁垒,他们都能够从贸易中获得0.5个单位利益,这对双方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格局。但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他们的占优策略。因为,在一方设置技术壁垒行为被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对方选择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那么他将获得1个单位利得;如果对方选择设置技术壁垒,他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则会使自己造成1单位利益所得损失。相反,如果他选择设置技术壁垒,他的利益所得损失为零。根据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每一个理性主体都会剔除严格的劣策略(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去选择设置技术壁垒。因此,尽管各国都知道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但考虑到在其他国家设置了技术壁垒之后自身的利益会有损失,所以,为了能够回避这种风险,各国最终还是有很强烈的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意愿。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理:壁垒设置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

技术性贸易壁垒既是各国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也是各国内部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平衡的结果。在一个民主的政体中,多数人的意愿应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少数利益集团受到损害时,迫于政治压力或为了赢得更多的选票,政府往往采取了少数利益集团的建议。这与关税的实施是相同的,关税的采用必然导致消费者福利的损失,技术壁垒的设置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较少的产品选择和较高的消费价格。但不同的是,技术壁垒的设置常常是符合了或者至少表面上符合了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保护消费者生存环境的洁净和安全等),相关的'压力集团有更好的口实来要求技术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运行会产生一定的市场结果,对经济个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有资源配置和福利影响,理性的经济个体对不同的政策及其市场结果也有一定的偏好,必然会通过施加各种政治影响以实现自己的偏好,获得利益最大化。消费者人数众多,利益分散,每个消费者难以察觉自己在贸易保护下的福利损失,而且消费者更多的是注意他们在生产方面的地位,这个地位的维护和提高经常得益于进口保护政策。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是一国内部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作用与平衡的结果。

假设1:一国政府g有设置和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两种选择,国内生产者p有生产和不生产产品两种选择,但生产的产品在同国外产品的竞争上没有优势,国内消费者c有购买和不购买国内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两种选择。那么,我们可以建立如图2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由图2模型可知,当政府选择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该种产品可以自由进口,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也可选择进口的该种产品,由于进口产品的价格低于国内生产者的价格,消费者当然会倾向于花费2个单位的利益损失购买进口产品,但此时国家和国内生产者什么都得不到,则国内生产者就会要求国家对该种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政府也会认为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则会导致进口产品对国内的垄断,国内生产者的大量倒闭,造成国家巨大的逆差,不利于本国该种行业的发展,从而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本国企业进行保护。当政府选择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会对该产品的进口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减少进口产品的数量。此时,尽管国内该种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会低于进入到本国市场的进口产品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该种产品,会造成自己3个单位的利益损失,国内生产者会得到2个单位的利益,政府得到1个单位的利益;如果消费者选择购买进口产品则会造成自己5个单位的利益损失,国内生产者什么都得不到,政府能得到3个单位的利益。由于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后,消费者购买该种产品的支出增加了,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要求国家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形成了国家——国内生产者——消费者三方的博弈。但只有当国家认为国内该种产品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才会逐步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

假设2:一国内有两个企业a和b,企业a已经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在市场上具有稳定的销售份额,且企业a可以通过要求政府是否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来打击其他竞争者。企业b打算从事该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对企业a的竞争实力不完全了解,无法判断企业a在企业b进入市场后的反应,此时,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建立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一是企业a是属于行业领先企业;二是企业a是属于行业一般性企业。具体博弈策略及利得见图3和图4:

在图3中,由于企业b是该行业的新来者,在技术、销售渠道等各方面都不会比企业a更有优势,而企业a是该行业的领先者,企业b的进入对企业a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是,当企业b选择进入市场,且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国外企业也会进入本国市场占去一定份额,所以企业b一定会倾向于要求本国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获得更大收益。当企业b认为进入该市场所得到的收益太少而选择不进入该市场时,对于企业a可以在本国市场上得到绝对多的收益,但是,如果要求本国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a便可以取得本国市场上的绝对垄断。所以,无论企业b选择进人还是不进入该产品市场,国内总会有企业要求政府要求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图4中,因为企业a在该行业的竞争实力一般,所以企业b有可能在进入之后与企业a一统市场,由于这两个企业本身实力都一般,会做各方努力,为自身减少竞争对手,扩大所得收益,所以,无论企业b进入市场与否,企业a都会要求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止国外企业进入本国市场。而当企业b进入市场后,就会同企业a一起要求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获得最大收益。

总之,对国家而言,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强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尽可能地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护那些缺乏国际竞争优势或者幼稚产业,不得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而言,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无疑会为自己的产品减少竞争对象,可以得到更多利益;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导致国内同类产品更强烈的竞争,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品选择和较低的消费价格。所以,由于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利弊不一致,一个国家是否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何种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都是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

3、结束语。

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所以能以一定的合理性来增加出口国产品的出口成本,从而起到限制其出口的作用,又因为它可以调控经济贸易利益,所以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科技、政治上的优势,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对世界公平贸易带来极大危害,打乱世界贸易秩序,阻碍国际贸易正常发展。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人世”不久、且对外依存度很高的发展中国家,国外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不仅大大限制了我国的商品出口,而且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部门的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加快发展壮大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区别对待,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应对那些不合理的技术壁垒。同时,我国政府也可以考虑对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基于技术水平的差异、政府的主动干预而形成,也可能是其中涉及的不同利益方相互博弈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国家间贸易政策博弈和各国内部政治与经济力量相互博弈的角度,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解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及对各利益集团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相关部门拟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八

为了消除受术者悲观失望的情绪,应使受术者明确,整容手术方法及达到的效果,整形美容外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的医学,许多整形美容手术实际上就是一种改造和优化人体线条的技术手段,是在人体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手术,通过这种手术改善原来的不足,使之尽可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美,而不是绘画。所以,不能像其他消费一样,相互盲目攀比,把期望值定的太高,只要术后看上去比过去强(有些手术尚待1a以后),那么手术就是相对成功的,对于严重缺陷或畸形者,也只能通过整容手术改善其外观与功能,指导受术者具备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学意识,这也是进行心理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2.做好整容手术者的心理状态评估。

做整容手术的人大致分为5种类型,即强迫意识型、缺陷障碍型、单纯美容型、缺陷恐惧型、精神障碍型。他(她)们有的有明显畸形,有的基本正常,而有的本身面容就很美,由于各种原因而要求施行整容手术,其中一些人向家庭隐瞒,并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来,以追求通过整容手术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所以,接受整容术者的心理是特殊而复杂的,我们医护人员必须要对整容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做好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解除受术者的思想顾虑,这对于提高手术的满意率是非常重要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美容爱好者在决定做美容整形手术前,往往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但由于美的吸引及对美的追求,使他(她)们能够冲破各方面的压力,而决定做美容整形手术。根据笔者的观察,约有70%以上的受术者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都能与医护人员很好地配合并诚恳认真地听取医生的安排,从而使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受术者心理负担过重,往往在精神上受到较大的创伤,因而对于接受整容手术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通常他(她)们常把容貌上的缺陷视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常将事业、恋爱、婚姻、家庭上的失败归咎于容貌上的缺陷,这些人往往对自己现有的容貌会倍加爱惜,并把改变现有的容貌与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结合起来,这些人往往寄希望于整形美容手术,极想通过手术马上就能变得俊俏美丽,受人喜欢,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他(她)们决不容许手术有任何差错,对手术过程和术后反应极其敏感,并常常在捕捉医生的眼神、讲话的语调以及旁人对其的看法和对手术的评价,还常常会误认为手术后正常的反应是手术感染或是手术失败,常常极端地去推测手术的后果,而增加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由此看来做好术前术后的心理指导非常重要。

3.手术前的心理指导。

受术者住院之后,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上往往会不习惯,并感到寂寞,术前常处于恐惧、幻想、多疑、自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根据受术者术前这种心理表现,做好心理指导,对于整容手术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1热情接待受术者医护人员必须要有热情和蔼的态度和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对受术者讲清手术方式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同时我们找做过手术的受术者,谈谈亲身体会,使受术者了解到医护人员对其手术治疗方案很负责,准备工作认真细致,因而感到亲切、温暖、放心。

32帮助受术者解决心理问题要耐心听取受术者对苦恼和要求的尽情倾诉,同时要注意关心体贴受术者,保护受术者的自尊心,理解受术者的心理,明确受术者的要求,尽可能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如同受术者多交谈,鼓励消除自卑心理等,帮助病人自己从心理困扰中恢复过来。

33鼓励受术者增强信心应根据不同的心理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术前心理指导,通过开导鼓励增强其信任感,使受术者感到护士对他(她)们的关心是真诚的,以解除其精神负担,使其消除顾虑和恐惧心理,充满希望和信心。

4.术后心理指导。

由于手术的创伤,术后会给受术者带来一些不适。如:视力受限、行动不便、饮食困难等。受术者可能会出现急躁、易怒等现象,以致影响术后的康复。为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术后的心理指导。

41给予精神安慰要多关心受术者,安慰其安心养伤,保持乐观的情绪,要从生活上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关怀和体贴,使其感到医护人员都在关心他。因而从心理上得到安慰,解除或减轻其精神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困难,保证充足的饮食和睡眠,精力充沛,使伤口早日愈合。

42做好受术者思想工作在护理和治疗中,应耐心地向受术者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并发症,让受术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思想准备,以免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反应。其同时也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和术后自我护理保健方法等,使受术者有充分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必要时还须注意做好家庭的工作。如:与受术者交谈,应积极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以求得治疗及护理上的支持与配合,这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更重要的是对受术者的心理上会起到极大的安抚作用,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

43受术者的康复指导受术者除精神调养外,还十分需要给予充分的营养,鼓励受术者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及功能锻炼,使其早日康复。

总之,通过护士的语言、行动来调整和恢复受术者的心理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解除顾虑,改善情绪,增强信心,配合手术,大大提高了整形美容手术的效果。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南昌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17.59%的人存在人格特征与人格发展障碍,21.47%的人承认自己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6.36%的人有行为适应问题,48.62%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方面也多数持肯定或积极的态度。结果表明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预期情况好,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教育。

论文关键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三、讨论。

总体来看,南昌市社区青少年虽然存在不少有关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比预期情况要好,而且在与桑标研究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对比中发现,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状况普遍要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南昌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发达,所受到的生活压力较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上对社区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从家庭教育方面还是社区工作者方面都社区青少年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随着比赛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规则的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差距日趋缩小,运动员要想在紧张的比赛中持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还要必须拥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临场发挥技战术水平、体能的前提和保证。心理训练它的作用在于挖掘心理潜力、发挥心理优势,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的竞技状态。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一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自此以后,国家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是各种创业大赛已经常态化,参赛高校数量越业越多。二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出现了一些创业成功案例。从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不太好,不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有:首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大多持促进就业的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是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有甚者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缺乏对创业本质的认识,这种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企业家精神,不能胜任自主创业的需要。其次,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水平有待提高。理论化的说教过多,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创业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适用性差。教师大多是兼职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教师缺乏。

2、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主要类型。

创业教育模式按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指微观模式和宏观模式。

(1)微观模式。微观模式主要强调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体,高校从课程设置上下功夫来提高创业教育质量。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双课堂教育模式为代表。第一课堂采用创业教育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他们的创业知识。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与企业家、创业人员等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增强创业实践能力。

(2)宏观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它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校企联合模式模式为代表。吸收全校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班,除了参与创业工作室、创业中心和创业园的创业实践外,还可以参与高校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创业,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应以高校为主体,协同政府和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创业教育。

3.1高校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3.1.1教育对象高校创业教育在对象的选择上采取有层次教育方式。在创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面向全校学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于创业意识强烈、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商学院等专业院系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训课,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有能力组建创业团队,模拟或实际参加创业项目。

3.1.2教育内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业理论课的设置上,一要因材施课。要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合起来。这样,学生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更容易创业成功。二要结构合理。创业基础课要把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融入其中,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创业选修课以提升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为创业实践做直接的理论准备。在创业实践课设置上,一是要提高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基地。从资金、场地、项目、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便利,与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1.3教育方法首先,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途径。在创业基础理论方面,把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课程供同学们选修。鼓励创业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内容与方法;在创业实践方面,将学生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建立个性化的创业实践基地。其次,课堂教学上,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在线课程,实现课程对全校学生的开放。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互动,充分吸收并升华创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改变以往单调的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向讨论式教学、小组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转变,发挥学生在创业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2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协助作用。

3.2.1政府首先,完善激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不仅要从金融、税收、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还要完善大学生创业在项目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优惠政策,建立以大学生创业为出发点的激励政策体系。其次,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政策的宣传。让各种优惠政策深入人心,让大学生在创业时,了解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并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政策。最后,政府要严抓政策落实。对执行政策不力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惩戒,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3.2.2企业企业是创业的一线,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地。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途径,一是通过大学生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流程,了解竞争对手和相关产业链,掌握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掌握创业成功的条件和因素。二是吸引企业创业者和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业务培训,传播创业经验和创业技能。

3.2.3个人吸引知名企业家和校友创业者到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另外,吸引他们从资金上支持创业教育,以他们的名字建立各种创业基金,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场地上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3):12-14.。

[2]陆苏华,汪福俊.[j].中国集体经济,,(36):141-142。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二

高校新生刚刚踏进校园,在各方面都难以适应,例如:学习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高校常见的考试之一,是很多新生最头痛的问题,在这种压力下,难免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心理。

2.2人际关系。

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都希望能够被同学接纳、理解和信任,有些性格比较孤僻的同学,很容易出现不良心理问题。青春期生理上的'改变,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从而陷入恋爱的烦恼中,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3有效对策。

3.1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要提高心理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其重视程度,大学阶段学生会接触许多事物,难免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面对各种问题,高校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心理变化特点,更好的认识自我和管理自我,正确对待心理转变的各个时期。很多大学生并没有严重心理疾病,但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以消极的观点看待问题,使得整个人处于低迷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不仅需要注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更应该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多用生活中的正能量感染学生,落实评价目的,带领学生自主领会学习生活乐趣,强化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推进大学生和谐发展。

3.2设立心理咨询中心。

为促进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形成,高校应设立多个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心理健康奠定基础。据悉,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却鲜少有学生光临,导致该现状产生的原因还是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心理抵触,以为心理咨询一定是心理不正常,从而导致心理咨询室如同虚设。鉴于此,高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3.3培养正确挫折观念。

高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例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会产生挫败感,与室友相处不和谐也会产生挫败感,这些问题如何得不到合理解决,便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影响。据此,高校在心理教育中应引进挫折观念,将耐挫能力贯彻在教学内容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自身性格,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社会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带领学生制定科学的阶段奋斗目标。同时,应让学生从挫折中总结经验,以积极心理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得学生越挫越勇、茁壮成长。

3.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对学生了解较多,教师可以事先对高校新生可能会产生的思想问题进行预测,以便及早预防和纠正。在班级管理中,应将心理教育应用其中,将其全面贯彻,或组织多个活动,例如家长会、社会实践活动、个别谈话以及班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一旦如果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应及早进行预防,使其消失在萌芽状态。对于较好的思想倾向,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和扶植,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辅导员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较大,所以如果由辅导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因此,辅导员应加强对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总而言之,对于新生而言,辅导员作为最常接触的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实施心理教育。

3.5提高抗学生挫折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顺的事情,所以辅导员可以教给学生心理保健的方法,如转移注意法、宣泄法等。转移注意法就是当学生在经受精神折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困扰学生的事情中跳出来,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另外,还可以教会学生在遇到烦心事时,可以找朋友或者教师倾诉,将心中的委屈、悲伤、愤怒等情绪充分宣泄出来,还可以适当采取一些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宣泄方式,如吃东西、逛街、拳击假人等,使压抑的情绪能够充分释放出来,防止不良情绪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决策,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必须加大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力度,从多维度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挫折观念,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三

摘要:本文针对心理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其次是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大学生。

近几年高校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大学生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必须将时效性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两个目的相结合,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将心理教育融合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二者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其共同点表现为都是面向学生的教育,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差异性在于心理教育的宗旨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德育教育的目标则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者内容上有交集,德育可以促进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变得积极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能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进行。二者的教学方法都是引导学生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

(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补充的。

研究发现,人对外部刺激产生的反应首先是通过感知觉活动进行分析,然后是高级思维活动进行认知。认知的结果分成两种:一种是认知成功,转变为心理问题;另一种是认知失败,表现为个体的思想道德。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或多或少地会通过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表现出来,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密不可分。通过二者关系,促进二者之间融合,使之相互提高,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其心理与德育问题,一举两得。

二、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方法现状。

高校教育中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简单,将心理教育融入的结果是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与新视角。心理教育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是人们对心理教育还没有完全接受,对其认识还有不足。

(一)过于关注社会教化,轻视个体自我内化。

传统德育注重社会教化,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社会性特征。实际上社会化的教化和个体的自我内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二者不可偏废。当前,忽视个体自我内化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容易导致理论与具体行为脱节,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二)过于关注说教,忽略个体内心的需要。

提起德育,枯燥乏味是人们的普遍感觉。传统的德育较重视道德说教,忽视个体的内心需要,尤其忽视对个体的情感疏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让大学生基本满足了生存的低级需要,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高级需要上。传统道德说教固然具有一定的约束导向作用,但个体的行为受到动机的激发和引导,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源头。忽视个体的内心需要、个人情感有违人类天性,这么做既不能有效提高道德认知的效率,又不能有效促使人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三)过于强调灌输道德知识,轻视锻炼道德行为。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行为严重脱节,这种现象与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有关。长期以来,德育教育一直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这种方法也许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多元化、信息化的当前教育环境中,这种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也难以转换为实践。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实践情况,而非单凭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评价其道德品质。

(四)过于强调培养意识,轻视塑造健全人格。

三、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心理教育能内化大学生道德教育。

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结合使用心理教育的理念,能更顺利地实现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品质这一过程,能有效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整体质量。学生形成自身素质需要逐步内化的过程,并且会受多种因素制约,但无论外界因素如何影响,学生只有满足了其内在的心理需要,才可能提高良好的品德修养,并最终表现出优秀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说,心理教育是开展德育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心理内化过程同时可以看做一个修身的过程,而修身正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推论出,心理教育的内化作用不仅为德育奠定了可行的基础,且其本身也是道德教育的模块之一。

(二)心理教育应用在德育教育中更符合大学生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普遍集中在18-25岁之间,正值青年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但社会经验不足,有时候认识事物片面,容易钻牛角尖。当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严重者可能会走极端,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要遵循这一原则,用心理教育的理念教育学生。另外,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自控力还不足,也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在德育工作中,使学生的问题有效解决。

四、改进心理教育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教育取得成效的多少,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进展及成效,要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大力改进心理教育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一)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辅导课。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时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有了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咨询,对当前的大学生早已非新鲜事。因此,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辅导课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教育格局,有利于更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广泛开展心理普查,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普查在心理教育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理普查,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使得心理普查成为一项辅助手段促进心理教育的顺利展开。心理普查不但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且能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对心理普查的结果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某种规律性的形成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各高校都应该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且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等文字性资料,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后续工作。

(三)关注情感心理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应用。

道德情感,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长久的情绪体验的累积。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效果与大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因为道德行为的产生有赖于道德动机,而道德动机来自于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把道德情感视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传统德育重视道德认知接受,而忽视情感接受,忽视情感接受对认知接受的调节作用。其结果往往是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自觉从学生的情感基础出发,尽量使学生产生一种切身的情感体验,这样就能自觉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五、营造心理教育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利运用环境。

环境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的运用环境,无疑对高校德育教育有促进作用。

(一)创造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高校德育教学成果突出有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心理环境的好坏又受到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的影响。因此,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非常重要。

(二)创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

所谓校园心理环境,指校园内部能够影响师生员工心理的环境因素,包括高校的道德风气、学术气氛、校园文化、管理方式乃至高校本身的历史传统等。校园心理环境是大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土壤,也是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来源之一,创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师的课堂情绪非常容易传染给学生;其次,要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最后,师生互动沟通,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创造和睦的宿舍心理环境及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和宿舍是每个在校大学生都需要接触的环境,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和方方面面,更容易因为摩擦或分歧而产生心理问题。在家庭中,家长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社会舆论一直在提倡的民主教养方式人们已经不再陌生,而大学生的宿舍关系还是需要每一个学生的维护。只有在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体多方共同建设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四

素质拓展训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然而,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却很少有学者深究这一模式,直接制约着素质拓展训练的科学、健康发展。在理论研究层面,现有研究主要从素质拓展训练的外在形式切入,指出其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而极少有针对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内涵进行深度思考,研究深度不够。本研究基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得知素质拓展训练的精髓是心理素质的培育与提升,而这一点恰恰受到忽视,鉴于此,本研究试图用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与外延加以诠释,以促进素质拓展训练的深入开展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

1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心理素质。

素质是人们先天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特点与品质的综合,可以划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3类,而心理素质是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它又是产生、形成社会素质的基础。在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既是素质的核心,又是素质的中介。燕国材教授认为:“人的心理十分纷繁复杂,因而相应地,人的心理因素也是形形色色的。但不论人的心理因素多么纷繁复杂,总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应地,不论人的心理素质多么形形色色,也总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1]。”由此,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保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等保证人们有效进行意向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首先,从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来看,德国教育家哈恩最初实践素质拓展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海员们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加生存的可能。其次,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心理素质为旨向的一种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中的“素质”指的是心理素质,素质拓展训练是对“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的提升。最后,从当前学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形式来看,笔者认为,素质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重要而有效的环节,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年级的不同发展需求,而且素质拓展训练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是采用一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在学校中它可以与各种有不同理论背景的指导方法相结合起来,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综合的,既有智力因素素质,也有非智力因素素质,并且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项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既有个人的挑战项目,也有分组挑战类、集体挑战类,既有室内、模拟场地,也有野外项目,既有空中项目、陆地项目、水上项目,也有军事项目及定向越野等,多样的组织活动形式能够提供多样的情境,给心理素质提升以充足的空间,所以,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会观察、会记忆、会想象、会思维、会注意等智力方面的能力,且使学生们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立学习,培育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等非智力方面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心理素质的提升应当渗透在素质拓展训练的每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心理素质这一核心。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然而当前,在学生素质拓展过程中,有些项目常常局限于某种智力的或非智力的考量,而不是从整体着眼,这种方式不符合拓展整体心理素质的要求。因此,有意识地设计拓展项目,做到既促进智力素质的提升,又利于非智力素质的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首要问题。心理素质不是某种单一素质的机械相加,而是整体素质的有机融合,体现为心理潜能、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品质的完美统一。

2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心理体验。

在心理学中,体验是指一种由诸多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心理活动。体验中不仅有认知的参与,而且还有情感的投入,最终生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也就是说,体验是在与一定经验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和态度、意义的生成。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体验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中,通过情境和活动,学生体验到内在生命的流动,本真生命的能量,瞬间高峰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如自我挑战类项目,它能在个体的内在体验中,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超越先前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完成自身的一次超越。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素质拓展训练的成效不是依据认知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主体内在是否产生了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心理体验不是指向训练的结果,而是指向训练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如果每个人的陶冶道路最终是指向一个基本问题,那么就用不着像盼望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解答一样地期待着答案。其实,真理就蕴含在自身的本质之中,这里敞亮了本源的空间,实现了存在意识,其表述本身就是答案”[2],体验不是获取成长的手段,体验过程就蕴含着成长。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只有有了心理体验,心理训练才能有效展开,心理成长才能最终落实,心理素质才能逐步提升,否则,没有心理体验作为基础,那么素质拓展训练的其他要素是无法进行的。其次,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户外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面对挑战,在体验的过程中,去交往、对话、成长,由此可见,注重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活动性质。最后,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体验是心理内化的基础,素质拓展训练把心理体验作为基础,是使心理体验成为心理建构的桥梁,从而激发心理的内化机制,在内化过程中澄明、生成与建构,达成心灵的变更。因此,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心理体验,为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展开奠定坚实基础。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也是提升整个心理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当前学校素质拓展训练并没有在这一环节上有更多的引导,使得学生体验不深,出现“走过场”的思想。素质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借助户外设置的项目,让学生去体验,接受个人潜力激发和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因此,在拓展训练中我们要遵循体验式学习的规律。因此,在活动中首先应重视体验的过程。体验是拓展训练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它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是一个过程。因此,在实际活动中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地体验过程,并且一定要体验到位,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其次要合理地设计体验内容,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和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性,这首先要明确训练的目的、掌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体验环节,合理设计活动流程,从而促进学生的丰富体验。

3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有的学者认为“心理训练是在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从事有组织、有系统的心理活动,增强并保持心理机能,培养心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活动习惯,最终提高心理活动的效率”[3],接受心理训练的人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包括认识的突破、情绪和情感的调适、行为的转变和人格的改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个人在整体上获得成长,心理成熟起来,生存的质量得到提高。心理训练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是以外在的影响力为主导,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它的着重点不在于改变人的某些心理与行为本身,而在于帮助个人自己改变自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过程。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心理训练主要包含认知训练、情意训练和行为训练,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心理行为训练,它是一种磨练人的意志的训练方式。通过挑战一些极限的训练科目,使受训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激发出潜能,从而超越过去无法超越的'事情,从而提高受训人员的意志力。心理训练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素质拓展训练从最初的起源到当今的发展,都是以心理训练作为其方式的。每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得到增强,当采用心理训练这种方式时,个体真真切切在体验心理的变化,在面对种种特殊情境中挑战自我、熔炼团队,通过训练、感受、分享、总结、应用,促进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其次,从提升心理素质的方式来看,心理训练最为适宜,心理训练不仅贴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突出主体的自我体验,注重主体的自我发展,参与性强,可迁移性强,而且接受程度快,契合当下体验教育思潮,又与营地教育、大自然教育理念相吻合,这种方式令当下许多人所称道。从活动效果来看,参加过心理训练的学生大都有较强的感受,这无疑都是对心理训练这种方式的肯定。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训练,能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当前,素质拓展训练在活动形式上类型多样,既有集体类项目、小组类项目,还有个人的活动项目,具体主要包括体验创新类、团队构建类、合作竞争类、激烈挑战类、沟通合作类、活跃气氛类、增强信任类、团队建设类等活动类型,多样的活动类型使心理成长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活动内容上新颖刺激、富有一定挑战性,既有突破自我极限的个人项目“空中抓杆”“信任背摔”等,又有集体项目“穿越电网”、小组项目“无敌风火轮”等,多彩的活动内容能够感受不同层面的心理成长。在活动基本形式上,林林总总,既有集体活动式、又有小组活动式、个人活动式,集体活动式集中表现在团队建设等活动项目中,小组活动式集中表现在合作竞争类等活动项目中,个人活动式集中表现在激烈挑战类等活动项目中,形式上的多元也带来不同方式的心理成长。借助素质拓展训练多样的活动类型、多彩的活动内容、多元的活动形式,心理训练这一方式能够得到有力的开展,然而,心理训练后的践行才能促使心理行为的养成。当下,心理训练方式大都追求多样化,却渐渐忽视了心理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身体力行的践行,以促使心理行为的养成,从而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的成长,而这恰恰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最终追求。

4素质拓展训练的归宿:心理成长。

心理成长即个体在心理上的生长与发展,心理成长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归宿。在素质拓展训练中,一个人在心理体验一项活动后,最终还必须转化为心理成长,素质拓展训练才会有效、稳固,近半个世纪素质拓展训练的发展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许多人参加完素质拓展训练一进入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偶尔有困境与挑战,便会不知所措呢?主要还是心理成长不够,因此,在心理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以便促使心理成长能够体现在行动中。从素质拓展的起源来说,其训练的最终就是要能够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将其在训练中的所思所感所获带入到生活之中,从而转化为其内在的生长力。沈贵鹏认为从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成长的本质是一种自主成长,虽然它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和外力作用,但外部因素只有转化成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推动心理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心理自助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归宿,人只有过渡到“自助”的境界才标志着心理的真正成熟,才能在众多的人生抉择中取得主动[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学会生存”教育命题时曾指出“人的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5]。”其实质就是要使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身,学会自我选择与规划,而不是一味地在盲从与跟风中渐渐丢失了自我,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自助”,拥有独特的想法,成为独立的人,过有意义的人生,心理成长是人存在的核心和主导,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心理成长为归宿的,其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开发心理潜能,发展心理特点,促进心理成长。心理的成长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最终归宿,在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当前素质拓展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渐渐偏离了这一目标,其目标的设定仅仅限制在团队合作、个人挑战等表层,而不是深入到素质拓展训练的最终归宿,这种偏离显然不符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初衷。因此,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是要达到“助人者自助”的层面,素质拓展训练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些心理能力、心理品质等的培养和提高上,而是最终要达成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心理成长不是经训练出的某些心理能力、心理体验、心理品质等的表层提升,而是主体整体全部方面的深层发展,体现为心理潜能、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品质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21(3):72.

[3]郑军.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9.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五

论文摘要:在奥运会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心理咨询师在给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运动心理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与体育伦理相关的问题。与传统的运动心理咨询服务相比,这些问题有扩大化趋势,要求运动心理咨询师在工作的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伦理道德行为。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委任的运动心理咨询师面临的一些体育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奥运会延长了随队长途旅行的时间;工作中各种关系复杂化;与奥运会相关问题的媒体应对;团队认同;多队同时服务;运动心理咨询师自身照顾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社会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咨询师美国。

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夏(冬)季奥运会是真正的全球体育与文化盛事。没有哪一个体育比赛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包括如此多的体育比赛,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的运动员。如北京奥运会参赛队伍共205个,仅参赛的运动员就多达11526名。这些数字说明,奥运会被认为是最有挑战的顶级赛事,因此,运动员、教练员心理训练和心理准备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渐渐地将运动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比赛的准备中。许多国家通过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或单项体育联盟给运动员提供运动心理学服务。美国奥委会毫无例外的也是这样。作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一部分,应用运动心理学从业者正在奥运会中出现增多的现状。越来越多的运动心理学咨询师在运动领域受到信赖,并在奥运会中给委托人提供优质服务。

目前,美国奥委会运动心理学全体职员有四批拿有执照的运动心理咨询师,他们都受过体育科学教育和运动心理学教育。目前的使命是:引导和关注国家队运动员从国家队水平到国际水平(奥林匹克成功)的跳跃。他们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以影响某一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服务的,这当中所有运动员的心理问题都需要全盘考虑。为运动员的服务包括从咨询、认知一行为方法到运动心理学心理技能的建立。

随着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心理学原理的运用,包括运动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最佳训练问题变成热门话题。但从所检索到的文献可以了解到,很少有人研究所面临的具体而特有的伦理问题。本文重点强调心理咨询师在奥运会准备阶段和奥运会中所面临的具体伦理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奥运会延长了随队长途旅行的时间。

美国奥委会委任的运动心理学咨询师时常与所服务队随队旅行,通常每个赛季有好几次,并且在非赛季还跟队进人训练营。在奥运会前几年,他们与所服务队平均每个月有一个星期在路上。andersenetal研究指出运动心理咨询师对传统心理学专家与委托人关系提出了挑战。运动心理咨询师随队旅行过程中,通常离运动员很近,与队员一起住、一起吃、从实践到观察、学习和演示有效性、开教练员会议、队员会议、也单独与运动员和教练员一起工作。这样加班加点的工作方式被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为团队的一部分而接受。能够在训练和比赛中提供心理训练、支持的定点心理咨询师与运动员和教练员处得越来越融洽。

由于他们长期的努力,运动员用自己的方法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工作。有些运动员基于个人问题提出咨询,而有的运动员通过参加团体会议与咨询师达成共识。另外咨询师还有一些零碎工作是不断了解运动员周围的不同信息,这被mccann,giges和petitpas称为“像坐缆车观光一样”作了一个快速而粗略的了解。这种处理建立在已有关系基础上有目的地去学习和改变行为的时候最有效。

这种服务模型的明显优势是根据有效接触、增加信任和更快发展工作关系,这种模型也存在不足,有些运动心理咨询师已经注意到,尽管在角色上保持不断联系,咨询师在路上保持长时间不休息的工作方式使他们感到精疲力尽。在一个团队中一般只配备运动心理咨询师,为了支持咨询师工作,在旅途中应尽量减少专业性问题的咨询。咨询师远离家庭的支持,使得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二、工作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在工作过程中,咨询师个人时间紧迫,再加上特殊的身份在高压力环境中与运动员、教练员保持亲密关系,这引发了复杂的伦理问题。界定界线和谈话的机密性问题以及在开始阶段角色定位和关系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中处理个人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在旅行过程中与另一个运动心理咨询师结伴而行。

(一)日常工作过程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咨询师与运动员、教练员相处时间较长,他们之间的问题涉及专业问题到社会问题再回到专业问题。那不是简单与运动员、教练员一起吃饭或总是谈运动心理学问题而是谈个人生活(如婚姻、孩子、爱好等)。咨询师认为这样相互交流要真诚,有利于与运动员之间建立信任(这是咨询师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如运动心理咨询师正与服务团队一起吃饭,同时谈一些社会话题。此时一位与咨询师没有委托关系的运动员介人其中,而这个运动员的话题从社会话题谈到与运动成绩相关的话题。咨询师能继续进行专业问题的谈话吗?咨询师选择了继续谈话,但此时与这个运动员要么很明确的谈与他相关的机密性专业问题,要么警惕在场的其他人的态度而注意自己的谈话内容。尽管这个例子说明在这种背景下咨询师与运动员关系模糊,那也说明作为团队一部分的运动心理咨询师处处了解运动员的好处。这是获得犹豫不决的运动员委托人许多方法中的一种。还有另一个例子。饭桌上的一个运动员开始取笑队友受压力影响的脾性并且大声地对大家说运动心理咨询师所做的能帮助那个运动员。同桌所有的眼睛都转向咨询师。这样能挑战任何人迅速做出决策的能力。这种情景明显说明一个问题:虽然切人点很重要,但这种情形既不舒服也让咨询师很难去处理。

当咨询师同时给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时,咨询师多重角色的界定问题变的很突出,主要委托人的界定显然是个关键问题。如咨询师向教练组一个成员了解情况,但这个教练与主教练有矛盾,然后咨询师就向主教练了解关于队里的问题,并与一个运动员一起理解主教练所做的评论。咨询师再进一步与两个运动员讨论成绩问题,与此同时还想讨论他们队员彼此之间的矛盾和这种矛盾如何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整个团队凝聚力。队长也想找咨询师谈谈他们团队凝聚力的问题并想获得一些信息等等。工作在这样一种团队环境中,伦理问题更难处理。关键是让团队的每个人知道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多样性。而且,尽管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每个关系的机密性都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在运动心理学上建立关系和取得信任的过程是如此的重要。教练使团队的执行力成为可能,他不愿意放弃控制他的运动员而让给运动心理咨询师。但是没有机密性的承诺,有些运动员(和一些教练员)在和咨询师探讨一些必要的问题时就会感到不舒服。

(二)在奥运会比赛过程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奥运会比赛的气氛本身就是有压力的和让人兴奋的,咨询师们为住在不同地方、可能服务时间相同的运动队服务―这种现象是奥运会中独有的。这给运动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带来极大的挑战。作为奥运代表团的成员,咨询师与运动员和其他人员每天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开会时间是5分钟到2个小时,包括深夜的时间。有时,这种会议必须在公共场所(体育馆、游泳池边、奥运村来去的公交车上和奥运餐厅里)进行。有些会议需要在秘密的背景下进行,远离队友、教练和对手,但是找这样的地方是不容易的,有时咨询师要用“侦察机”才能很幸运地找到这样的房间。如果咨询师呆在奥运村,他们就用自己的房间开会,因为这是运动员或教练组成员能放松警惕、感觉到真正信任的唯一地方。在运动员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他们感到舒适(如让门窗微开)。

在奥运会比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受到外界资源的影响。在奥运会比赛中,没有提前准备,就不可能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成功。

三、与奥运会相关问题的媒体应对。

在奥运会中,记者比运动员还多。媒体的攻击可能使最有天分的运动员发挥失常,尤其对那些平时很少受媒体关注的项目。同时,运动心理咨询师对这种现象的预期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奥运会中运动心理咨询服务需求是很高的,这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记者对关于运动员的机密性的问题和咨询师一运动员关系问题尤其关注。

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运动心理学以及咨询师和运动队的关系。有时,咨询师团队的信息是公开的,例如,咨询师是团队的一部分,所以经常在媒体、团队照片中出现。有时,咨询师和运动员个人的关系是秘密的,在每届奥运会中部分运动员愿意将运动心理学纳人他们的准备阶段。曾经发生过媒体直接找咨询师了解情况的现象,尤其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在成绩滑坡时,咨询师们宁愿在尊重媒体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远离媒体。实际上,媒体的关注使咨询师为训练提供服务的价值得到体现,也让观众对运动心理学有所了解。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能以妥协运动员的机密性为代价,不要谈论个体运动员,即使运动员允许这样做,因为咨询师的讨论有被误解而无法控制的风险。即使运动员允许咨询师与媒体交流,咨询师谈的越多,越会伤害咨询师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现实的奥运会中,尽管让运动心理咨询师完全匿名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还是要尽量控制泄露与运动员有关的内容。在奥运会中运动员的表现出乎意料,运动心理咨询师在媒体中受到过分的信任,这种情况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媒体认为运动员运动成绩表现突出,简单地天真地归功于运动心理学;另一种是归功于运动心理咨询师个人。对一个运动心理咨询师进行如此的关注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第一,优秀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是复杂的;第二,对运动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估计过高。

四、团队认同问题。

andersen等注意到对运动心理咨询师过分认同的问题,运动员(队)的输赢变成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输赢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过分简单地认为咨询师的作用而不认同整个团队的作用,会让咨询师疏远团队,而且在许多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一个运动队中,用“我们”而非“他们”是加强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为在一个运动队有效的工作,被认为是团队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咨询师没有和运动队融为一体或被认为是局外人,那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当然,成为内部成员不是件容易的事。看下面的事例:一个咨询师与一个运动员一起工作了4年,咨询师给运动员提供的是最佳的准备,但她表现不佳没有在奥运会中获得金牌。咨询师必须对她和对自己的失望反应正常而热情。正如在体育世界中所说的,体育是真正的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作为咨询师,为运动员能体验胜利的喜悦和经历失败的痛苦而感到高兴。对于情绪控制的技巧、适当角度的谈话、在面对输赢的态度和对于别人的期望,这些技巧不仅仅是要求运动员去面对的也是咨询师必须面对的。

在奥运会单项项目中,团队中有一个或两个运动员获得奥运会比赛资格,咨询师同时为多个运动员服务的相关问题,从结果角度来看,咨询师挑选几个更优秀的运动员更易成功。咨询师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优选一个有希望的运动员并提供更好的服务,“运动员x没有希望,我在她身上浪费我的时间”。但咨询师为机会运动员排队,其实潜在的这种偏见是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运动员之间的细微差距会影响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

关于咨询师在赛后和谁在一起的问题,赢的人实现了奥运梦想,而输了的人不可能再有一次机会,在比赛后即刻,咨询师最好与输了的运动员一起度过。可能不需要咨询师说什么,而是出现在他们面前就可以了。取得胜利的运动员有许多朋友,少了一个通常也不在乎。咨询师从运动员中得到的反馈是:失败后他们希望咨询师和他们在一起。

即使是最认真的教练在奥运会中也无法避免压力。在奥运会比赛中,一个尊重、信任咨询师的教练不止一次地走过来问:“我看见jack和你谈话,他在做什么?他准备去了吗?”在这一瞬间,咨询师很难平衡这种形势,在不泄露运动员自信心的情况下帮助教练员处理她自己的赛前焦虑。在奥运会中发生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一个有拿牌可能的澳大利亚赛艇运动员忍受不了焦虑而在中途停止划船。如果有咨询师为运动员做工作,在赛前注意克服她的焦虑症状,或咨询师为教练和团队做点什么,则有可能避免。在这种背景下,不需要明白谁是委托人,是一个运动员、8个划手的团队、教练或者他们所有人。这种情形在体育中很常见。这件事提醒咨询师建立角色清晰度的重要性和有效为运动员和团队提前在奥运环境中做最佳准备的重要性。

五、多队同时服务。

美国奥委会只会在奥运会中限制运动心理咨询师为不同团队服务的数量,因为所有的队都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比赛。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中,一名咨询师要求为2~4个奥运会团队服务。这样公开发表声明并做细致的要求是认为运动心理咨询师对一个团队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咨询师出现在赛前、赛中、赛后许多地方,但咨询师的出现作为运动员成功的必需条件是很难详细评述的,它虽然重要但同时仅仅占奥运会成绩表现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咨询师在奥运赛前已经用大量时间主动接近但关系不能深人的团队,努力迎合他们的需要。咨询师尽最大努力与教练员和运动员交流,以实现最优安排,在比赛中希望他们自己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咨询师的安排。当形势变化和危机爆发的时候,咨询师花时间预先的设想往往成为泡影。在奥运会中的每一天,咨询师在哪里的时间都要做好事先安排。例如:咨询师与团队a中一个运动员在预先安排下表现得非常好,需要咨询师为她第二天的比赛提供帮助,不幸的是,这常会使咨询师错过返回奥运村的班车,扰乱了事先答应团队b安排的团队会议。咨询师团队迅速打电话作重新安排,但是每一天都做这样的应急处理压力是很大的,超负荷的工作有可能使咨询师的效力打折扣。

六、运动心理咨询师自身照顾。

在奥运会过程中,作为服务提供者,心理咨询师注意自己的睡眠、运动、营养、与家人的一般性联系、多角度谈话、同伴咨询是非常关键的前提。在奥运会中,足够的睡眠是个很大的挑战。由于奥运会本身的特殊性,只会对睡眠的要求加剧,更加需要咨询师的工作,将日常的心理训练在奥运会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我暗示等干预方法来完成。为了减缓比赛所带来的压力,一要注意适当的营养,二要通过多角度谈话,保持与家人的联系是多角度谈话的一部分。

自我照顾的重要是因为咨询师作为咨询者同样受到奥运会的压力和影响。咨询师已经感觉到同伴咨询在保持伦理标准和专业效力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一起工作的四个咨询师有一个在多次奥运会中有工作经验是非常幸运的,他能为团队提供帮助,并减少其他人为此所花的时间。咨询团队也应保持与其他参加奥运会工作的运动心理服务提供者的联系,以便提高团队的工作效力。

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广泛应用,与之相伴的体育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的解决之道是需要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的。本文所提供的在奥运会比赛前后运动心理学的应用和出现的体育伦理问题,希望能为运动心理咨询服务的参与者提供帮助。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六

阅读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阅读需求、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记忆、阅读情感、阅读后产生的各种心态和效应。青少年群体由于身心的成长变化而表现出特殊的阅读现象。青少年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生理上不断成熟,性别意识突出;在心理上也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知觉观察水平显著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追求自我的个性以及情感的控制。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经历着如此显著变化的时期,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关心和理解,他们也需要一种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释放自己心理压力的途径。而传统的语文课本或语文课外读物、名著对他们来说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满足这种阅读需求。在网络科技和电子产品日益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就自然而然会想到在网络上寻找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眼光转向网络文学,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得知他们的阅读需求,从而探求他们的阅读动机及阅读兴趣。

网络的普及为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目前,国内点击率比较大的网络站包括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潇湘书院、榕树下,新浪、搜狐等站上也有相应的读书频道。但是在选择类型上,男生和女生有着明显不同的倾向,各个网站也针对不同的阅读群体进行了阅读方向的分类。如在起点中文网首页的分类中把男生比较喜欢的玄幻、仙侠等和女生网作为不同的类别区分了开来,而潇湘书院则以言情小说作为主打内容,自称“女性免费小说网站”。所以,我们可以从性别角度分析青少年在选择网络小说时的阅读心理。

从传统的性格特征上来看,男生在交往中比较主动,擅长逻辑思维。而且在性别差异研究中,有一个得到一致支持的说法,即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倾向,并且男生一般更具冒险精神和竞争心理,因此在选择网络读物时更偏向于玄幻仙侠类和盗墓类的小说。

1.玄幻仙侠小说的幻想性与逃避现实心理的满足其实,到现在为止,文学界还没有一个对玄幻小说的精准定义。一般认为玄幻小说是建立在思维想象的基础之上,叙述具有特异能力的人物与实践的幻想类小说,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母体,揉和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主要代表作品有《飘邈之旅》《小兵传奇》。同样属于幻想类小说的仙侠小说是指“运用修仙之法突破天人之境飞升虚空的作品”[5]81。它与玄幻小说主要的区别点在于以“仙”为内核,作者往往会设置一系列仙术、仙药和修仙等级。主要代表作品有《诛仙》《凡人修仙传》。在主角的设置和情节的展开上,这两类小说也表现出一定的模式化。小说中的主人公充满青春气息,具有坚强、率真、勇敢等美好品质,在个人奋斗和成长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并最终成为英雄或至尊。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虽然吸引了众多年轻美貌的女子但他却能专一深情。玄幻小说和仙侠小说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文本虚拟性”和“幻想性”,在构造方面极大地超脱了现实,展现出奇幻、荒诞、神秘莫测的幻想世界,情节上也是极富传奇性。从玄幻仙侠小说的精神特质上我们可以找到与青少年心理需求相契合的方面。青少年群体处于人生中特殊的成长阶段,通常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尤其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的男生因处在叛逆期而表现出敏感的'状态,也常常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当他们想要塑造一个完整的幻想世界时,阅读的需要和动机也就产生了。在玄幻小说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冒险打斗的乐趣,在仙侠小说中他们可以领略主人公超凡升仙的本领,在众多女性角色对主角的温柔追求中他们可以享受被崇拜的满足感。在充满压力与无奈的现实生活中,小说中的神仙鬼怪和梦幻场景都帮读者完善了自己的虚幻世界,从而满足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心理。由于创作玄幻仙侠小说的作者大多数也都是男性,所以很多情节的设计都体现了男性的视角,比如主人公有好几个“红颜知己”,男生们自然更加喜欢阅读。

2.盗墓小说的悬疑性与追求刺激心理的满足盗墓小说一般指以盗墓故事为背景的恐怖悬疑小说,常常以诡异刺激的故事和场景、亲戚的悬念设置吸引读者的眼球。主要代表作品有《鬼吹灯》《盗墓笔记》。盗墓小说的情节主要围绕着各种冒险展开,涉及一些神鬼志怪的灵异故事,也常常出现一些文物、考古方面的专业名词和盗墓术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情节的推动中被塑造得鲜明丰满,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渐渐浓厚。处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的青年学生们思维更加活跃,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三点一线的日常生活和升学的压力却常常使他们产生枯燥、焦虑的疲劳感。可以说盗墓小说中的冒险情节和悬念设置正符合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的阅读需要。紧张刺激是盗墓小说给读者带来的最大感受,这样的感受正能用来调节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疲倦与压力,填补空虚的内心。读者往往可以将自己带入故事之中,体验那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当然,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深厚友情也同样感染青春期中情感丰富的读者们。

相比男生而言,女生的心思敏感细腻,易动感情,更加注重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女生对异性的认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言情类小说一贯是女生课外阅读量最多的类型,近些年流行起来的穿越小说也逐步在女生群体中走红。

1.言情小说的浪漫性与渴望爱情心理的满足从上世纪台湾女作家琼瑶、席绢的经典言情小说到今天的网络言情小说,都是主要以爱情为核心,表现为冲破重重障碍追求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形式。一般来说言情小说的特征在于描写男女主人公浪漫爱情的成分超过了故事中其它的元素。今天,青少年读者们,尤其是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女生群体中比较流行的言情小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大学校园内男女生爱情故事的校园爱情小说,代表作品有《何以笙箫默》《泡沫之夏》;另外一种是涉及现代都市女性职场、婚恋生活的都市爱情小说,代表作有《佳期如梦》《海上繁花》。这些言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是“灰姑娘式”的人物,单纯善良,情感专一,很多情况下虽然其貌不扬却受到男主人公们的青睐与宠爱。而不管是在校园还是都市,男主人公们总是英俊潇洒、气度不凡。虽然男女主人公在恋爱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误解与磨难,但最后都能团圆美满,幸福一生。青春期的性成熟让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的好奇与对爱情的向往也随之而来。中国传统教育中性教育的缺失,学校和家长对性和爱情的话题的回避,导致青少年们,尤其是女生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好奇只能通过阅读言情小说求解。而言情小说建构的完美爱情世界就满足了女生们对于浪漫爱情的渴望。在阅读言情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很容易把自己带入书中那个单纯可爱的女主人公角色,体会爱情带来的美好感受和被帅气多金的男主宠爱的氛围。在校园言情小说中校园场景的描写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纯爱的主题和温馨直白的文字也缓解了学业上的压力;而都市言情小说中对职场、政界、高干家族的描绘和对爱情与权利交织的复杂描写满足了青少年对现代都市社会的幻想。

2.穿越小说的交错性与自我实现心理的满足穿越小说是描写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时代离开,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并由此展开一系列活动的小说。在实际创作中,主人公主要还是从现代穿越到中国某个朝代,或者是架空的古代。主要代表作品有《步步惊心》《末世朱颜》。穿越小说叙述的关键在于主人公在两种不同时空下双重生活经历的交叉体验以及冲突的描写。穿越前的女主人公接受的是现代民主思想和高等教育,虽然平凡普通但有一技之长。穿越后因自己原先在现代社会中养成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受到各种男性角色的钦慕,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在古代社会中大展拳脚。最后在现代爱情观念的原则下与男主人公终成眷属。虽然穿越小说中也有一些对于爱情的描写,但实质上它是以对时空的独特化处理来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古今语言的对比和不同时空文化观念的碰撞让穿越小说比言情小说更多了一种新鲜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望。穿越到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环境中之后,独具现代意识的女主人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不但体现了现代青少年女生对突破原有心理空间的诉求,也体现了她们对实现自我的渴望。现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但在学业与生活的压力下倍感无奈,往往感觉找不到出路,而穿越小说文本则满足了青少年们实现自我的愿望。

(三)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阅读的过程。

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在读者通过视觉获取文字符号进入大脑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理活动会根据大脑对文字的解码产生不断变化,思维活动更加频繁。青少年群体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大脑思维灵活,心理活动更加丰富,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感知和思考更加细腻。网络小说受到青少年读者的欢迎,最大的原因在于很好地投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即对现实的逃避,对未知的向往,对原有生活空间的突破。当读者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姿态阅读网络小说时,更容易随小说中的文字描述展开想象。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作者通过对幻想场景的细致描绘和对人物细腻描写使读者快速进入故事情境,使读者产生“我仿佛就在这里”和“我仿佛就是这个人”的代入感,得到了感情上的共鸣,寻求到了精神上的寄托。他们在小说世界里可以完成一些虚幻的梦想,从而达到对现实生活暂时逃避的目的。

三、正确认识,积极引导。

虽然网络小说整体的写作质量不高,但它确实在青少年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充当了一定的调剂作用。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对他们不成熟的心理状态给予包容。其次,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读名著而是选择一些语言俗化、结构松散的低质量网络小说,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教师的阅读指导。所以,教师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现在网络上也不乏一些文笔细腻、情节紧凑的优秀小说,教师可以在筛选的基础上推荐一些评价较好的作品,鼓励学生写下阅读感想,或者与中外名著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小说的作用,正确认识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的阅读心理,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做出应对。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人才。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指出,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1.1、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

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1.3、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3、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1、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3.3、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4、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042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