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精选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1:52:16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精选22篇)
时间:2023-12-06 11:52:16     小编:GZ才子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方式,总结是对学习成果的反思和总结。在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的观点。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相关的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一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观判断。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关系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能力相近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强者比自我效能感弱者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对自身的能力充满自信,即使遇到困难,也能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去实现既定目标,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总对自身能力持怀疑态度,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良好教学效果就不容易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班杜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具有不可忽视的健康功能。当个体面临同样的应激源时,自我效能感不足会引起身体中某些物质生化水平的明显提高而打破免疫系统的正常平衡,降低其免疫功能,从而导致健康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各职业压力源呈负相关,与焦虑水平、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而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因此,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促进和维持教师的身心健康,增强教师的个人幸福感。

(三)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普遍证实教师自我效能感会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学习态度、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教师的知识水平、精神面貌等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自我效能感低的老师。因此,青年教师注重自我效能的提高也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一)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并设定合理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青年教师入职初就应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目标,作出合理的职业规划。适当的目标能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如果目标不切实际、难以实现,个体可能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更多想到的是失败的场面,会削弱自我效能感。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压力之间呈负相关,压力越小,自我效能高。因此,青年教师应该为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可先从设定挑战性较低的近期目标入手,近期目标一个个的实现会极大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是一直停留在挑战性较低的水平,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根据自身情况分阶段提高目标的挑战性,在不断的调整和目标的到达中才能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二)增加直接与间接成功经验,从自我对成功的体验中提高自我效能。

研究发现,个体多次直接成功经验会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甚至摧毁自我效能感。作为青年教师,迫切需要有直接的成功经验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内心更认同自己。高校青年教师要增加直接成功经验首先应从上好每一堂课开始,这样可以直接从学生上课的反应中来评价自己上课成功与否,随着讲课能力的'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也会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借鉴间接的成功经验来完善和提高自己,多听课,多总结经验,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劣势转化为优势,为直接成功经验的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及时进行师生交流,从学生的认可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沟通交流易于实现。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传递,青年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从老师身上获得了关注和共鸣,也会更积极的投入到本课程的学习中去。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责任感,从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可中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不断增强。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从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提高自我效能感。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但这对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来说还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学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政治思想方面、业务知识方面、素质培养方面、人文关怀方面等,如学习如何做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向社会的学习,向实践的学习等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科研建树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在现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科研水平是一项硬指标。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可以使青年教师极大的提高自我效能感,因此青年教师要不断关注本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动态发展状况,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与此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介绍前沿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六)正确评价自己,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

青年教师入职初遇到的挑战较多,在面对挑战和挫折的时候要正确认识自己,对于领导、同事、学生的评价要正确的对待,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要因为外在暂时的消极评价而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学会科学的归因方式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个体失败的时候,归因于不可改变的因素,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假如他归因于可改变因素,就不会降低他的自我效能感。因此,青年教师要学会科学的归因,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就自我否定,做到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青年教师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会导致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和教学效果。青年教师要认识到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意义,在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我效能感。与此同时,高校在关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职业道德培养的同时,也应该重点关注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二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母机的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适应这一转变,本文对此提出了几点构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理念。新课改的实施,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见,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音乐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实施。笔者在对基础音乐教育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基础音乐教师的素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提出包括人格素养、知识素养、职业素养等三方面的素质体系。

1、人格素养。

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教育重要性远在专业、学业教育之上。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其“为人师表”、行为举止具有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可见,离开教师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将成一句空话。然而,由于招生体制(弱化文化成绩)等原因,致使音乐专业学生往往存在“谝才”、艺术修养不足、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在学生培养的目标上应贯彻的,首先是“为人师表”、其次才是“为人师”,对学生人格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尤其需要高师音乐专业院校所关注,应从简单的音乐技能教育,向音乐人格、音乐情操教育上转型,用艺术来感化和教育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

2、知识素养。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显然应与音乐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这并不是说高师音乐专业就可以不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将来要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各种学生,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更要学好技能技巧,而同时,又必须更广泛地学习一切有利于将来走向讲台的各种文化知识。笔者认为:在技能方面,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器乐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演唱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要熟练掌握一种演唱方法,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声音概念和鉴别声音的敏锐感觉。在器乐方面,除了要有一定的演奏、即兴伴奏的能力。还要掌握一、二种其它乐器的演奏及简单乐器的制作与教学,满足中小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此外,舞蹈及指挥合唱与合奏也是必不可少,因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课外音乐活动辅导,而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的辅导是课外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在音乐理论方面,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好乐理、和声、曲式分析、掌握和声配置、作曲的基本技巧外,还应学习大量的世界和本民度本地方的音乐文化知识全面加强个人知识素养,力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文化的传承者。

然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知识素养仅仅具备以上的音乐素养还是不够的。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还需具备一般文化知识和艺术文化知识。一般文化知识主要指史、哲、地、数、化、生理等一些基础性的学科知识;艺术文化知识指文学、舞蹈、影视、戏剧、美术等方面的知识。这部分的素养一般为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所忽视,但它恰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般文化素养是所有艺术文化(包括音乐文化)修养的基础,而姊妹艺术文化是整个文化大树上与音乐专业文化相互依存、交互生长的分支。一般文化知识和姊妹艺术的知识及其艺术表现特征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关系着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加强音乐学科的人文内涵,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作为一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如果不具备一般的文化知识,不了解姊妹艺术文化,怎么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怎样去做好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呢?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掌握本学科主体性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展相关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提炼自己本学科的知识,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

3。教师职业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高师音乐专业大多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师教育专业特点不明显,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根源在于高师音乐教育忽略了教师职业素质和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1)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音乐教师在其教学中大都有过重技术、轻理论,重表演、轻表述的现象。而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因为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是教师的重要劳动工具,是教师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只有将语言、文字和艺术表现的载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2)板书能力。分为书写能力和版面设计能力。教师的书写水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涉及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了书法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版面设计是否合理与美观,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合理与美观的版面设计让学生赏心悦目,甚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的好奇心,反之则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做到板书工整、简明、段落清楚,版面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3)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中小学的课外音乐活动一般包括:群众性的课外音乐活动、音乐社团和兴趣小组及学校音乐宣传活动。群众性的课外音乐活动有:歌咏比赛、群众性教歌活动、各种音乐比赛、音乐会、欣赏讲座。课外音乐社团和兴趣小组有:合唱队、乐队、兴趣小组、舞蹈队。学校音乐宣传活动有:校广播站的音乐广播、音乐墙报、板报、专栏等。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进行专业辅导的能力外还需具备开展这些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几点构想。

1、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高师音乐专业具有师范特性,培养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师资人才。所以,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强调师德、师风教育。首先,对学生要进行良好的教师思想品德教育,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其次,注重规范学生文明行为,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培养整洁的仪表、和蔼待人的态度、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再次,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爱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懂得如何去关爱学生,体贴学生。

2、重视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严重缺乏教育教学的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互脱节,学生在学习音乐教学理论时容易产生盲目性和抵触心理,这样,不但不利于音乐教学技能的培养,学生也难以感受到自身教师的角色,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行消化与吸收。因此,必须尽可能地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在第三学年,可以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去中小学校进行教育见习。同时,参与指导中、小学生校内的音乐活动。例如兴趣小组、合唱团排练、文艺汇演编排等音乐活动。同时,将第四学年的教育实习延长为一学期(一般为8周),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教学第一线,接触基础音乐教学,了解基础音乐教学的现状,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指导能力,在每一学年开设学年音乐会,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学习相关的组织与训练方法。改变原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重技能、重专业,少实践、缺创新的倾向,坚持多样性与统一性、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体现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的特点和规律。

3、注重本民族和本地音乐与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

长期以来,由于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高师音乐教育多年以来一直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现今社会已经是一个多元文化共融的世界,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打破旧有的观念,建立新的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既要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也要注重本民族和本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与挖掘。笔者认为,在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开设中,可以根据高校锁在地的具体情况开设具有本地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如地方戏曲、地方民间歌曲、地方民间器乐曲、地方民间舞蹈等等。这样势必会对当地的文化挖掘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提倡高师音乐教育要多元化发展,既有世界的,又有本民族和本地方的音乐文化,构建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让高师音乐教育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得到全面提高,为将来的音乐教育事业垫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美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三

通过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学习以及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我认为除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技能、技巧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外,教学中还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和原动力,兴趣是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积极学习策略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对英语产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情绪高涨,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因此,多方面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英语教师进行教育的关键。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柬”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因此,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首先,老师关心,热爱学生。心里学研究表明,想得到别人的爱和爱别人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因此,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一个信任的点头,在学生眼中都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其次,适时、适当、真切地鼓励学生的成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哪怕是取得很小的成功或微弱的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差生”,更要激发其成功动机。比如一段好的对话,一次测验的好成绩,都可以成为促进英语学习及其它方面成功的契机和内驱力。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运用鼓励性语言,有时甚至还可以借用掌声进行鼓励。“多次刺激”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再次。教师本人的能力和魅力。教师本人对教学的兴趣和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学习效率。一个对教学有兴趣的老师,既教学有方,又充满爱心,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设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新课引入要新颖。

根据各课时的内容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入方法。比如课前演讲,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说,因此可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进行freetalk,演讲内容随学生定。再如,歌曲导入法,英语中有很多经典的歌曲,如yesterdayoncemore、sayyou,sayme等。

2、采取小组比赛。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上明确说明“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而小组比赛是很好的形式,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比赛中积极表现也能逐渐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3、采取情境教学法。

英语的'学习必须有一定的情境,现在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与自己的生活不可分的,从而有表达的欲望,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有了。

比如,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用学生能听懂或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或由学生进行2~3分钟的英语会话,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热身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用各种直观的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

4、丰富教学手法,常教常新。

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演”、“唱”、“画”、“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英语对话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等英语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四、兴趣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师。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四

该研究运用情境实验和问卷测量的方法,初探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监控不同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自评中的差异.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被试对小组活动的价值评价比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被试更积极;但在对组织者的评价和对合作学习的喜爱程度上不如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自我监控高的学生比自我监控低的学生对组织者有更积极的评价,但在对合作学习的喜爱程度上却比不上自我监控低的同学.

作者:程乐华潘燕华作者单位:程乐华(中山大学心理系,广州,510275)。

潘燕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510631)。

刊名:心理科学pku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science年,卷(期):27(5)分类号:关键词: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监控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自评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五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这里,“鱼”是指知识,“渔”则为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渔”教学观点是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的,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以传授学习方法、工作步骤、操作流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爱好和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作为辅导者和教学中的顾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现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和归宿。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专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自学活动,本身就包含有尝试、探索、创造的因素,是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某一具体认识任务的过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并掌握自学方法。如在讲《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甲方观点是: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不要保护蛇。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让庄稼获得好收成并保护粮食,所以要保护。乙方的`理由是: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护人类的安全,不应保护它,人类可以保护和繁殖猫和猫头鹰来除鼠害。在这一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各有理。通过辩论,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欢乐,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掌握学习方法的欢乐。另外,在教学时,还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等展现书中的情境,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工具书主要是字典和词典。要使小学生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每查一个字、词,能说出这个字、词的意思,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中选择词义。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就必备了阅读和自学的前提。

如今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和词典的良好习惯,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如不懂“的”“似”“着”等常见多音字的读音、意思和用法。不会用汉语拼音查阅字典的也为数很多;不能熟练地运用部首检字的更习以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武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学生查到了字不会看注释,只会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讲字的结构,给学生一把钥匙,培养学生自觉地、熟练地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勤查字典词典是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支配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阅读时遇到重要的生字词时,写作文遇到没有把握区分是否错别字时,应立即查词典的习惯。看课外书时摘抄好的句、段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拿到教师批改的作业首先认真改错的习惯等等。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读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1、精读与浏览。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精读,不仅要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深刻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基本内容,经过自己消化以后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基本意思,最后还要区分出需要记忆的部分和需要学会应用的部分,并努力达到记忆和运用的要求。

小学生经常阅读的报刊、童话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课外读物,可采用浏览的方法,但对其中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可适当采用精读的方法,作点摘抄,写点心得。

2、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专心读书、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积累有用的资料。小学生常用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有书面笔记和摘录笔记两种,有时也用列提纲、写概要、写心得等形式。

3、提出疑难问题和主动寻求解答。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教师应培养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读书善疑,还要教给学生从教科书或参考书中寻求答案的能力。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六

摘要:着重对当前大学英语学困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有针对性地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详细研究,提出了对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建议。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第一次在其论著《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讲究把以个体身心机能的发挥为动力作为基本角度,因此,它是个人以其自我为对象的一种思维模式。班杜拉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具体任务、领域自我、一般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发现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个体在行为中获得效能感主要通过替代经验、言语劝导、亲历经验、情绪反应和情境条件等五个方面来实现。

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英语学习成绩非常有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我效能感使得学生自主下定目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那么他在英语学习中设置的目标或难度也就更高。第二,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对待困难的耐心。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拥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可以实现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学生懂得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融会贯通新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技能。相反,自我效能感较差的学生往往更多关注自身的缺点和学习的高难度,这使得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达成学习目标。总之,自我效能感跟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二、大学英语学困生现状调查。

1.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所教学生有其特殊性,这些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藏族学生,他们绝大部分高考英语成绩较低,且对很多人来说英语已经是第三种语言(藏语、汉语、英语)甚至是第四种语言(藏语、汉语、日语、英语)了。加上西藏本身的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大部分藏族学生英语学习很困难。并且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致使他们最终形成较强的自卑心理和压力。通过文献得知,2009年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试,研究统计发放850份调查问卷,收回706份。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均分低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7%.如下表:

2.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

第一,学生自卑感强,压力大。由于本校学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所以在入学以后,自卑心理日渐加强,同时由于社会上的“名校热”致使他们在社会上受到歧视,长期如此,他们便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中。第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英语学习自信。很多学生认为将来工作与英语没有太大关系,学好英语还不如学好专业课。第三,经济条件较好,依赖性强,缺乏对事物的鉴别力。本校这些藏族英语学困生由于在毕业之后大部分回到西藏进行工作,所签约工作单位整体不错,经济收入也不错,所以他们并不特别注重学习,对国家政策依赖性非常强。

(2)教师方面原因。

第一,很多教师普遍认为这些英语学困生是“后进生”,所以从心底没有重视,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第二,缺乏针对英语学困生的特色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尝试去改变教学策略,但是缺乏学生的配合,最终采取“放弃”的策略。

(3)学校管理方面。

第一,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学校对于学困生没有明确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学生可以得过且过。第二,缺乏对英语学困生的关怀。学校针对英语学困生的交流活动较少,课程设置混乱、专业重复等各种问题无法帮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

1.进行正确归因。

(1)学生自我归因。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成果成正相关。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对学习结果失败归结于不可控因素,长期如此,严重降低自我效能感,进而又影响到他们进行新的学习。因此要改变这种问题,就必须迫使他们改变归因方式,防止错误的归因,积极引导,让其意识到努力可以战胜智商和能力,并且意识到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2)教师归因。

首先,在遇到学困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时,教师要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其意识到没有达到目标不是因为自身智商或能力因素,而是自己没有努力或方法不对的结果。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辅导。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教师主要集中于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习过程的监督。

2.增加英语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1)树立适当目标。

英语学困生一般都存在对自身学业的苦恼,因此,要给其设置适当层次的目标,特别是近期目标,一定要设置得具体、可执行。

(2)提出针对英语学困生的教学方法。

第一,开展群体学习。学生可以一起学习、讨论,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英语学困生中,更应该多开展类似的活动来帮助他们降低学习的难度。第二,建立积极期望,避免消极否定。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期望将产生不同的反应。教师若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这会严重地阻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多多建立积极的期望。

教师可以从词汇策略和口语策略方面训练英语学困生的认知策略。第一,词汇策略培养。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词汇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并且理解科学的单词学习策略。同时,要着重强调记忆曲线规律,要求学生周期性加强记忆。第二,口语策略培养。培养学生的音标发音、口语发音规律等,同时可以多让学生观看英语纪录片、电视剧、电影方面的多种题材,让学生不断地模仿其发音。

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学业成绩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在强调学生调整学习策略的同时,必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激励自己主动学习。对于英语学困生而言,要加强他们对英语学习方法、学习调控的训练,有意识地监控他们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才能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状态,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新娥,原彦飞。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

作者简介:康军娥(1978-),女,2002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语言文学。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七

摘要:着重对当前大学英语学困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有针对性地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详细研究,提出了对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建议。

(1)形成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第一次在其论著《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讲究把以个体身心机能的发挥为动力作为基本角度,因此,它是个人以其自我为对象的一种思维模式。班杜拉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具体任务、领域自我、一般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发现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个体在行为中获得效能感主要通过替代经验、言语劝导、亲历经验、情绪反应和情境条件等五个方面来实现。

2.自我效能感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英语学习成绩非常有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我效能感使得学生自主下定目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那么他在英语学习中设置的目标或难度也就更高。第二,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对待困难的耐心。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拥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可以实现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学生懂得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融会贯通新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技能。相反,自我效能感较差的学生往往更多关注自身的缺点和学习的高难度,这使得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达成学习目标。总之,自我效能感跟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二、大学英语学困生现状调查。

1.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所教学生有其特殊性,这些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藏族学生,他们绝大部分高考英语成绩较低,且对很多人来说英语已经是第三种语言(藏语、汉语、英语)甚至是第四种语言(藏语、汉语、日语、英语)了。加上西藏本身的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大部分藏族学生英语学习很困难。并且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致使他们最终形成较强的自卑心理和压力。通过文献得知,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试,研究统计发放850份调查问卷,收回706份。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均分低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7%.如下表:

2.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

第一,学生自卑感强,压力大。由于本校学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所以在入学以后,自卑心理日渐加强,同时由于社会上的“名校热”致使他们在社会上受到歧视,长期如此,他们便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中。第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英语学习自信。很多学生认为将来工作与英语没有太大关系,学好英语还不如学好专业课。第三,经济条件较好,依赖性强,缺乏对事物的鉴别力。本校这些藏族英语学困生由于在毕业之后大部分回到西藏进行工作,所签约工作单位整体不错,经济收入也不错,所以他们并不特别注重学习,对国家政策依赖性非常强。

(2)教师方面原因。

第一,很多教师普遍认为这些英语学困生是“后进生”,所以从心底没有重视,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第二,缺乏针对英语学困生的特色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尝试去改变教学策略,但是缺乏学生的配合,最终采取“放弃”的策略。

(3)学校管理方面。

第一,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学校对于学困生没有明确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学生可以得过且过。第二,缺乏对英语学困生的关怀。学校针对英语学困生的交流活动较少,课程设置混乱、专业重复等各种问题无法帮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

1.进行正确归因。

(1)学生自我归因。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成果成正相关。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对学习结果失败归结于不可控因素,长期如此,严重降低自我效能感,进而又影响到他们进行新的学习。因此要改变这种问题,就必须迫使他们改变归因方式,防止错误的归因,积极引导,让其意识到努力可以战胜智商和能力,并且意识到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2)教师归因。

首先,在遇到学困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时,教师要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其意识到没有达到目标不是因为自身智商或能力因素,而是自己没有努力或方法不对的结果。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辅导。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教师主要集中于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习过程的监督。

2.增加英语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1)树立适当目标。

英语学困生一般都存在对自身学业的苦恼,因此,要给其设置适当层次的目标,特别是近期目标,一定要设置得具体、可执行。

(2)提出针对英语学困生的教学方法。

第一,开展群体学习。学生可以一起学习、讨论,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英语学困生中,更应该多开展类似的活动来帮助他们降低学习的难度。第二,建立积极期望,避免消极否定。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期望将产生不同的反应。教师若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这会严重地阻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多多建立积极的期望。

3.加强英语学困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能力的训练。

教师可以从词汇策略和口语策略方面训练英语学困生的认知策略。第一,词汇策略培养。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词汇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并且理解科学的单词学习策略。同时,要着重强调记忆曲线规律,要求学生周期性加强记忆。第二,口语策略培养。培养学生的音标发音、口语发音规律等,同时可以多让学生观看英语纪录片、电视剧、电影方面的多种题材,让学生不断地模仿其发音。

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学业成绩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在强调学生调整学习策略的同时,必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激励自己主动学习。对于英语学困生而言,要加强他们对英语学习方法、学习调控的训练,有意识地监控他们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才能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状态,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李新娥,原彦飞。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简介:康军娥(1978-),女,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语言文学。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八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密切相关.高一新生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英语学习方面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高一新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郭秀艳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牡丹汀市第一中学,黑龙江牡丹江,157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一新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社会的巨变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自我效能感是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是成功地完成某一活动的关键心理因素。本文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基本途径,即体验成功、确立学习掌握目标、对学习进行积极归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a。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推测。舒尔克(d。h。schunk)和日尔曼(b。j。zimmerman)等人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人们的成就有直接的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活动中表现出适当的自信,会取得更多的成功,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表现出自卑,影响其自身能力正常的发挥,降低人们取得成功的概率。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学习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小学生正处于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不久,自我意识增强,比较关注自我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众中的地位。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的学习自我效能可以弥补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而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效能则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

自我效能是对特殊任务的自信,是对可能的操作结果的整体范围上的评价,而不是对单一的结果评价。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对于目标和期待都是很重要的。当目标是自我设定时,高自我效能的人比低自我效能的人设定更高的目标。高自我效能的人能更好地分配目标,为获得目标能够发现和使用更好地任务策略,有更多的积极反馈。当自我效能较高时,人们会有较高的期待,当自我效能较低时,人们则会有较低的期待。

学习自我效能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控制信念,对个体行为的成功是有重要作用的。自我效能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agency的能动作用。学习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时,才会对学习结果有积极的期待,并努力缩小成就目标与期待间的差异。

1、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其对学习行为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进而可以避免失败的产生;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有较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千方百计地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力使学习取得良好效果。可见,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培养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承诺,并促进其学习胜任能力的发展。

2、影响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态度。

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或不愉快时的坚持性。小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学习上的困难容易使学生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就会越发努力地参与到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就越能够坚持下去。遇到学习困难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学生会放松,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比如,当小学生接收到对自己学习的消极评价,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就会总结教训,相信自己可以改正不足,取得成功;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3、影响小学生潜能的发挥。

学习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与环境作用时,会多想到自己的不足。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束缚了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有充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进而促进其潜能的发挥。但不同的学生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而言,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他们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学习信念,因为他们觉得,改进后的策略会获得将来的成功。小学生往往无法摆脱最初学习失败带来的各种压力而一蹶不振,影响到正常学习能力的发挥。

1、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成功的积累。因此,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关键是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白白地付出努力。即便是老师一点点的认可和鼓励,如一个点头动作、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和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时,在指出问题和不足的同时,一定要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让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这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2、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而及时地反馈。

当人们进行完一项活动后,非常想得到他人的评价。每一次努力之后,小学生自己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他们也需要来自外界的评价,因而及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最好给学生直接的反馈,在共同的情境中,针对相应的问题,教与学的双方进行交流,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的优劣,在提高学习效能感的同时,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有明确的改进目标。当然,教师要注意不要把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在其他同学中传播。

3、使学生确立学习的掌握目标。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越具体越好。同时,更要让学生树立掌握目标。戴维克等人把人们的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他们研究还表明,掌握目标可以促进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持久兴趣,促使人们不断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表现出坚韧的行为,使人们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小学生在学习中应树立掌握目标,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出发,不断地克服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样能够减少挫折感的产生,提高学习的内在兴趣,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4、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

维纳等人认为人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即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内部可控的因素主要指努力,内部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指个人能力。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因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小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或者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将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学生学习的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与无能相联系,这样会使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有显著提高。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阿尔德夫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中将个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主要是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是指友谊、爱和归属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是指个人在事业上、前途方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以上理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受。如在学校里创造一种和谐、自在的学习心理气氛,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我,没有心理负担,轻松地进行学习,这样会促进学习成功,进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另外,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以适当奖励,学生能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极大地增强自我效能感。在实施奖励时应注意,奖励与学生的进步情况相联系,奖励的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适当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2。schunkd。h,zimmermanb。j。

3。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模型的建构。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5。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十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学习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现在与未来的社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感到信心不足,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主要是自我效能感低造成的。本文通过阐述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揭示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信息技术的关系;论述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和方法。笔者充分体会到如果将这一理论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势必会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

一、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94年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件事情,虽然已经具备了知识和技能,并且这件事会给自己带来很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却并不一定会付出行动。

这其中的原因需要用自我效能感来解释。一般来说,人们对从事的活动会存在两种期望,一种是结果期望,一种是效能期望(即自我效能感)。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知道反复练习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这里“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是“反复练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如果学生不但知道反复练习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而且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学生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则属于效能期望。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人们在执行某一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对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意义班杜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学习成就水平,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能有效地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强化、自我调节。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是否努力,遇到困难是否坚持,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是否主动积极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效能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用。

1。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我们知道,如果经常体验成功,那么这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势必能够得到提高,反之,失败的经验过多也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订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节课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的,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必须先订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因为如果我们目标订得过高,那么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还是不能够实现目标,从而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相反,如果目标订得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容易就达到目标,那么也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努力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不只是仅仅备书本,还要备学生,这样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

(2)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手、动脑。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在这门课程中,我们经常要讲到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而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发现的过程。

2。在课堂教学中多组织交流和讨论。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信息技术课的目的不仅是教授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我们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这一种方式上,在课堂上,我们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为学生创造一种进行观察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讨论中,既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从中学习了别人的长处,所有这些都对增强自我效能感极其有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例如,在每一阶段学习开始时,由于每一部分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都是不同的`,而学生的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可以组织学生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讨论学习方法;而在课程结束的部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且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反思。这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也是非常有效的。

3。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指出:“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通过观察他人,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且在将来的某些时候,这些被编码的信息会为行为提供指导。”

所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一双敏感的、发现的眼睛,有意识地去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从榜样身上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中的样式表的使用时,开始讲到内联样式表时,有个同学提出,在做网站时,要保持网页的统一风格,如果在每一个网页上都要录入重复的内容,那就太麻烦了,如果万一要修改,是不是要一页一页修改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这时教师就应该将这个学生树立为榜样,表扬这个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然后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外联样式表的内容,课程的最后我们还需要让其他同学反思,为什么大家都掌握了网页制作的知识,而自己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看到榜样的价值,相信自己今后也能够这样做,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肯定自己,增强自我效能感。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优秀生作为榜样给班级带来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发现中等生和差等生的长处予以表扬,让学生在最近区域找到自己的榜样,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充满信心,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他们都希望自己能进步,教师的赞赏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

4。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1)课堂氛围要轻松。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寓教活动,从而创设宽松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下面介绍一个例子,在讲解信息的重要性时,介绍“感觉剥夺实验”时,可以用“金鸡独立”的游戏,让学生a睁开双眼站立,让学生b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站立,结果学生a站得很稳,而学生b则左摇右晃,看到同学的表演,同学笑过之后都展开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时教学目的就达到了,由此现象告诉学生——“信息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2)教师要爱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的程度有高低,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偏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和爱护他们;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我们不应该讽刺或惩罚他们,应该耐心一点,启发学生来寻找错误并加以改正,而对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

所以说,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都非常有利,同样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将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自觉地将它们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正确地推测和判断自己完成学习的能力;积极地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坚持下去,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促进潜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

[2]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浙江教育出版社,.

[3]王亚.《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东吴教学。1990.12.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十一

摘要:自主学习意识的研究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困境具有重要意义。自主学习意识是启动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具有主动建构特征的起始点。自主学习意识具有复杂内涵,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觉察与认识自己的学习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称,其结构要素包括主体意识、学习动机、目标意识、自我效能感、方法意识、信息筛选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

动迁移转换加工,完成于学习者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有意义的知识。没有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就无法使其主动进入学习过程,所以自主学习意识是启动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具有主动建构特征的起始点,决定着学习过程的发生、影响着学习过程的走向和结果。

(4)意识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自主学习意识是人类复杂意识结构中的一部分,自主学习意识的属性为:内生于学习者的内心,是内在心灵对于学习的某种主观状态;以学习意愿为驱动力量;反映学习者对于“学习”的认识;是关于学习的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

所以自主学习意识内涵要素应当包含:学习者主体视角下的主观状态;主动意愿;对于学习的认识;以及系列心理过程。总体来说自主学习意识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觉察与认识自己的学习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称。

加维斯认为学习是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培养技巧和生活态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过程。这个复杂过程有几个主要要素:差距、决定学习、参与形态、设定目的和目标、内容、方法、思考、语言、评估与行动、结果等。自主学习意识反映学习者对于学习的认识,自主学习意识的构成要素应当与学习过程的结构要素相对应。其构成要素应当包括:

1.主体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当具有学习者本位观,即一切学习过程都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多元化的教育学的参与群体中学习者始终是核心。明确这一点有利于学习者始终以自我需求和自我满足为学习的原动力,而不是为了升学等目标开展学习。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

3.目标意识。

学习者应当预设自己的学习要获得何种程度的知识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学习目标也可以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和参照,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是学习意识结构中重要的激励要素。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用于解释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应付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或事物的总体上的自信心。学习者在学习中具有自我效能感,意味着其具有相信自己能够完成预期学习目标的信心,是一种内心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励的意识。

5.方法意识。

学习者应当具有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用恰当方法的意识,并具有了解并能应用多种学习方法的良好方法素养,同时理解方法与目标需要谨慎选择和匹配,方法的功效可能随着环境的影响而有着不确定的变化,并具有结合学习实际调整方法的意识。

6.信息筛选意识。

面对广博的信息海洋,学习者应当具有理智过滤和选择的意识,这种对于信息的筛选应当是自觉的、主动的,是紧密切合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过程。由于学习者经验的限制,对于信息的筛选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

7.自我评价意识。

即对于学习效果的自我判断和评价,是一种自我反馈机制,同时也是维系学习者持续学习或进入新一轮自主学习过程的推动力。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十二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这一语文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新知识,学成新技能的最重要的学习环节。要提高听课效率,必须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表现在专心听讲,大胆质疑,并善于发表己见,积极联想,分析探究,用心听记。概括而言,就是养成听、思、议、记的好习惯。

(1)怎样才能促进学生重“听”呢?要促进课堂上学生重“听”,教师一定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努力驾驭语言文字,运用优美的教学艺术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粘住学生的心灵,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设疑释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2)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深“思”呢?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深刻地思考问题,语文教师一定要锐意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文采的感染,在分析文学形象的入微处结合人生哲理的分析,施教中议论最精辟的地方.应插入不离弦的轶闻小故事。这样加之以联想比较,启迪学生思考,认鼻调动课堂双边活动的情趣性和科学的积极性.课堂上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索。

(3)如何激发课堂上学生善“议”呢?教师一定妥善于发扬民主,调动学生反馈语文学习信息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主动发问,对“出言尤规有章”的学生给予美的评价。营造在课堂上师生平等,相辅相成。活泼有序的学习氛囤,形成充满活力的课堂整体。形成一种祥和亲切,平易大方的师生关系,防止那些以各种借口变相打击学生积极性的紧张局面。

(4)如何诱导课堂上学生勤“记”呢?老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板书。板书应该提炼得少而精,醒目、科学、完整,使之能启发学生,为学生作笔记提供良好条件,从而培养出学生做笔记的兴趣和会作笔记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中学生要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地完成旧知识的重温工作。使知识在记忆里的痕迹得到强化,防止由于时间过久了,积累下来的知识痕迹逐渐消退。尤其是中学生兴趣广泛。自我控制力较弱,“见异思迁”的心理活动较强,记忆容易放松,所以,注意加强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根据心理学研究:记忆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分布记忆比集中记忆效果好;“超额学习,报酬递减”等。教师应该勤于教育中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培养中学生有层次的自主的复习习惯,要求中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记忆复习,要求中学生在方式方法上懂得如何更换和更新,在复习的内容上增加新意,创新求实,避开简单的千篇一律的机械重复。为提高复习概率和效果,要把平时的复习、尝试、记忆、审美和阅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复习、自觉扮演求知角色的作用。

三、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作业习惯。

为了巩固中学生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培养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组织复习所学的知识后,应完成一定的作业。这是教学的常规,这一常规的操作包括复习后理解课文的内涵,联系作业的目的要求,运用语文的基础技能,打开思路,表达正确的答案,按时、足量、优质地完成作业。语文作业的答案非常灵活而又极为严格,语文教师要正确和仔细地指导学生复习,训练、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作业习惯。要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而时习之”的愉悦,获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首先老师要教给学生复习和作业的科学方法,并及时优质地检查、批改。其次针对不同的情况。善于就学生作业的现象进行“开源导流”。教师要抓住学生作业批改的机会,与学生交流,对作业一向优质的同学要热情地给他们“开源”,把他们引入无底的书源。让他们更深一层地去探索.使之认识到语文科的深造并不容易,要有“迎难而上”的准备;对作业较差的同学给予耐心的“导流”,把他导向广阔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玩墨练笔,使之感到入门并不太难,应大胆前行。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十三

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活动总结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和兴趣一样,都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位教育界人士说过,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习惯这么重要,因此我在接一年级的时候意识到必须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主要从学生的以下七种学习习惯入手:

1、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2、及时复习的习惯。据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3、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记忆的效果越好。

4、经常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5、口语交际的习惯。家长或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说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

6、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

7、规范书写的习惯。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问题上,还要有书写意识,一方面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等。因为儿童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书桌整理得越干净,越能静下心写好字,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十四

1让课堂教学过程有“预习”

自主预习是学好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探求问题的范围越广,认识到的东西也会越多,掌握的也更全面。知不足,然后可以解困也。如何指导学生的预习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教师应传授预习方法。首先,形式要多样。例如:实践、访问、查找资料、上网查询等都是预习的一部分。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目的,特别要让学生注意课前的预习提示以及课后的练习题。课前的预习提示以及课后的练习题都是围绕课程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预习。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课前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预习,根据不同的年段和不同学生的层次,设定不同的目标。比如:(1)画出不懂的字词;(2)圈出重点语句,核心概念;(3)表述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4)说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5)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参与课堂的讨论;(6)查找与本篇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7)适当谈谈自己的收获。学生充分的课前预习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良好互动,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让课堂教学过程有“趣味”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必须将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情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把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现实进行整合,直接影响并且迁移到自主学习的层面上来。如:笔者在教学四年语文《永生的眼睛》时,让学生想想:“眼睛会永生吗”?怎样做才会使“眼睛”永生?课文是怎样让“眼睛”永生?对于学生起初的回答,老师可暂时沉默。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大多数同学回答并提出如下的问题,“美国作者琳达.里弗斯她家几代人捐赠器官?共捐了几次?此时笔者再出示课件。课件是这样的:(1)课文插图;(2)作者与家人的对话片断;(3)“我”的表情;(4)“女儿”的表情等。如此一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学习,使课堂更具生气,“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让教学过程有“情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俗语说:“感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技巧,还要研究教学情感。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过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材料感到焦虑的更好。”如果师生之间心理相融,感情真挚,学生对教师就会更加尊重,对教师的教学的接受能力也会更强,因“信其师”,才会“信其道”。当“永生的眼睛”再次出现时,要求学生讲清课文的整条线索———课文讲了在什么时间、几代人如何捐赠他们的器官。学生深受触动,甚至含着眼泪举手,夹杂着复杂的情绪、富有感情地回答了课文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老师都把全部情感投入到课文里,与作者产生共鸣,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让课堂教学过程有“互动”

学生自主学习应当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更好地“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主动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的自主学习应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直接或抽象的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才不会被约束。我在教“永生的眼睛”这课时,笔者要求: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可以是不理解的,可以是想象的;要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与此同时按教育家徐特立“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学生做好批注和记录……课堂上,把问题有层次性,有目的性地抛出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解决;小组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由师生共同解决,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5让教学过程有“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成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课前的布置、课中的互动,还有留下的几分钟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与以前的教学模式大不一样。如此一来,学生的想法更全面,这个预期的目标基本达到。(此句仍有不当)当《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的教学进入尾声阶段时,同学们问,“老师,我们以后可以捐献器官吗”,“当然可以”,笔者回答,“不过,这要跟家人进行慎重的探讨。”这节课既达到了双基训练的目标,还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思想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通过“有预习、有趣味、有情感、有互动、有目标”的自主学习,学生已懂得了如何自主学习,老师以往采用的注入式知识已远远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的需求。对于老师课堂上的预设,他们已游刃有余于这种预设,并且超出了这种预设。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自主学习,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绝不能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拐杖。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更好地提高自身素养,积淀人生智慧。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十五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十六

想要提高语文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总结的学习习惯。

首先积累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聚沙成塔,就是靠得积累。对于语文学习尤其重要,正如有的历史系的教授对学生说,你如果能积累0张历史卡片,那么你将成为史学界的权威。所以,有四分之一(当然不是说四分之一的孩子研究历史)的孩子要好好准备了。

具体来说:

第一记,还要会记,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第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读的书,或者受某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

第三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吧。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能对于今天没有挨过饿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满分作文,多少在用旧的材料,所谓新瓶装老酒。

其次动手的习惯:

动什么手,写的习惯。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个。

应试指导:可以写写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啊,这个对现在的学生很简单了,谁没有个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沟“,现在叫“愤青”,其实这正是我们的“优点”啊,正如毛主席说的,恰同学少年。可不要贪玩啊,呵呵,狗尾续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练练,也会熟能生巧的。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十七

预习可以使学生具备“自知之明”,事先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学会了、哪些地方还不会,老师讲的时候,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不懂的问题上,让学生自觉地摸索出一条学习之路,积累一些学习的方法。现在,学生已经把预习当成一种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学完一课,就利用课外时间把下一课读通、读会。刘之源、商慧琳、王蒙源、朱照坤、李卓岳等学生做得很好,只要老师准备讲下一课,这几位学生就抽时间把课文读会,难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学生会自觉地参与预习。

二、经常阅读、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生做作业时,差距较大。好学生能在15——20分钟内做完,并且正确率很高,差学生一节课、甚至把下课时间算上也做不完。那么,做完作业的学生干什么?阅读是最好的办法。每当做作业,就有十来个学生提前完成,其余的时间让他们阅读课外书,遇到好词佳句,主动摘抄到笔记本上。班里的卢亚强、商森超两个学生互相攀比着阅读和摘抄,从开学到现在,已经抄了一本半的读书笔记。内容丰富多彩:

童话、科普、好词佳句、笑话、歇后语、广告词??在他俩的带动下,张玉杰、陈婉森等同学逐步形成喜欢阅读和摘抄的好习惯。不断的阅读和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写话水平,卢亚强等每次写话,篇幅长达三、四页,而且用词造句恰当流利,这不能不说是阅读的功劳。

三、规范书写的习惯。

写一手好字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班里的学生都有一套字帖,每学习一课生字,我就指导学生坐好姿态,先描红、再临帖,反复练习,每一笔每一画都规范书写。除了陈亚千、牛泽璇、牛新建、李亚恒几个学生写的字还不够规范,其余的同学均可达标。

四、及时复习的习惯。

小学生记得快,也忘得快。为了巩固每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督促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每学习下一课,就复习前一课;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及时小测验。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易错的生字词在班里经常提醒,不定时听写、提问,使学生把知识记牢固,做到温故而知新。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多数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但是,某些学生好动、好玩的性格使他们不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还需要老师耐心教育、启发引导。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十八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关爱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的创新,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

二、创设良好的“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让“争论”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不同,所谓千人千面。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在争论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利用“迁移”提高教学兴趣

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学习差,对学习有厌倦感的学生,往往对其它活动比较感兴趣,如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者,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的自我反思指的是小学生思考自己的数学学习的经历,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的结果、学习情感、学习的态度等的再思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自我反思能力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掌握反思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引导学生自问"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哪一种方法最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样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实,这就是教师在教会学生自我提问、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数学问题,避免学生只看题目是否做对或做错,真正让学生掌握自我反思方法。

在解决某个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等方面进行总结,寻找思维规律。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例题:光明小学四年级有学生250人,五年级人数比四年级多20%,比六年级少40%,五、六年级各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先解答。我在评讲时,问学生解决这道题你是怎样思考的?学生回答:"先求五年级有多少人?我发现五年级的人数是四年级的120%,这道题就是求250的12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所对应的量;再求六年级有多少人?我发现是已知了六年级人数的60%跟五年级的人数相等,就是已知了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要求单位'1'是多少?应该用除法计算或列方程解答。"这样,学生就获得了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常用的解题思路。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反思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来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讨论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我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课堂上先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确定该如何达到这些目标。通过自我评估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学会评判自己的作业中哪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自己的学习目标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算满意等等。学生的自我评价应当是正常教学的一部分,在一节课中可以进行多次,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都可以进行,使教学过程与评估过程同时进行,也便于老师及时检测出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结果。评估的内容不仅包括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的知识所得,还应包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过程等,使学生能够全面、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各个方面的真实水平。这样,就可以促进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善于抓住反思机会

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与新知识有内在的联系的旧知识,还可以反思与学习新知识类同的学习旧知识的学习方法等,从而获得启示,主动地产生联想和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头脑的认知不断地同化,产生归属作用,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例如:六年级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分数应用题,再学习百分数应用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分析问题方法上的迁移。

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新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在五年级学习组合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用七巧板拼成的小船,想一想它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个小船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拼成的,从而理解组合图形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梯形与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的和。

在学习新知识后,我善于引导学生在这个时候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学习收获和学习习惯,回顾自己学习的成功与不足。例如:学习了六年级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之后,我马上让学生回忆,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是怎样研究的?我们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计算圆的面积时,在一般情况下,必须知道圆的什么条件?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反思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新知识,初步建立起有关圆的面积计算的数学模型,理解解决圆的面积计算的思想方法。

在课堂练习时,还要引导学生反思本课的难点与疑点、解题思路与方法等。另外,教师还应在回归生活的情境中、思想方法的形成处,思维碰撞的关键处引导学生反思。抓住需要通过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新知的机会让学生反思,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同时得到"鱼"和"渔"。

三、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讨论学习过程及结果、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及进步状况。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记数学日记的习惯,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最满意的作业;每次爱做错的题;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了哪些进步;在哪些方面还需进行努力等。

比如:学生在完成一次作业时,将方程x-75%=1.6误做成x-75%x=1.6,这是很多六年级学生在不仔细审题的情况下,爱犯的错误。学生将这个错题记录在数学日记中,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也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学习,积累了经验。

又比如学生在完成这类列式计算题目时,总是不能正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例:一个数的三分之一减去它的五分之一是一,这个数是多少?这类题最好列方程解决,可是有的学生仍习惯用算术方法解答,造成列式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错题记录下来,利用课余时间去看一看,可以让学生收集学习过程中的大量信息,不断调整,纠正自己的认知活动。

总之,我认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氛围,从而能够使学生通过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反思中成长,让学生终身受益。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十九

一题多变,就是将一题原题的某些词句,或某一个条件更换一个,导致题意大变。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善于抓住应用题中的关键词语,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答应用题。在一题多变的练习中,学生都想自己“变”得最多,“变”得使别人难于区别,所以越变越爱变,越变越有兴趣。

原题:苹果20个,梨子16个,一共多少个(求两个数之和)。

变题1:苹果20个,梨子16个,苹果比梨子多几个(求两个数之差)。

变题2:苹果20个,比梨子多4个,梨子多少个(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变题3:苹果20个,梨子比苹果少4个,梨子多少个(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学生就这样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条件地使原题意发生变化,变出“新颖”的题来,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二十

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从根基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能够有效的吸收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的转变为自己的技能和知识的储备粮。

1.1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在许多教学案例中,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有使用游戏的方式辅助,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经过了反复实验的。例如在进行《认识时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概念,选择几个学生绕着教室走一圈后回到自己的位置,看看这几位同学之间的时间相差多少。还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从学校到家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估计自己吃饭要多少分钟,从这样的游戏加实际生活的例子中,让学生体会分与时的观念。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时间观念,利用此机会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

1.2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课堂中运用直观的形象的设置故事情景,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位置与方向》课程时,运用这样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课,开学一进校园就能看到学校里美丽的花丛和一颗颗翠绿的小树,再它们的点缀下我们学校显得更加美丽,这样美丽的校园环境,大家应该都喜欢这样的环境是不是?那我们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印出我们学校的画面吧,通过实际的环境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这堂数学课有声有色,这样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3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

例如,在数学教学《小数除法》教学中,选择这样引入:同学们,在买东西时,顾客经常要讨价还价。下面要讲一个关于还价的真实事情:一个商贩在卖香蕉,有人问:“老板,香蕉多少钱一斤?”“一块五一斤。”“太贵了,这样吧,五块钱三斤卖不卖?”听到这里,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学生饶有兴趣地分析作答。)类似这样的购物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而学了今天这堂课――小数除法,我们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运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顿时使得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

评价可以在平时的课堂、课外,通常在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标准,但现教育是习惯用对和错来衡量学习成绩,这失去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且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情感、学习情绪。对此,教师将评语也引入作业批改当中,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肯定优秀的地方,这样也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

如果说兴趣是激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那么创设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要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自主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就如教育学者所说: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她们自主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她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她们自己寻求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她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她们自己向前走。

2.2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

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竞争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自我超越。在教学过程当中,多让本组学生“你出题来考我,我出题来考你”,及小组与小组间出题来考,达到提高巩固,使学生形成竞争。

2.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生活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已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是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数学教学的规律,说明了数学教学必须以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假如数学教学与生活脱离,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发言,这样对学生的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自主的'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中,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提高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奥秘的积极性,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增加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学习中,要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气氛之中。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一些难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课后会不断的去讨论。当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时,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提升了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更加能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明白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题海学习,而是趣味满满的自主探究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不只是让学生拥有知识。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地进行学习,要想学会首先要会学。

总之,在现代教育实施过程中,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地去探索去思考,使得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会到了数学的多姿多彩、生动有趣,也有效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二十一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教育是什么?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有所成”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良好的识字和写字习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画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策略、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策略,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园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要自觉地识记。

二、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只有静心听取了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表达自己的意见,听是与人交流的关键性一步。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卷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五、读书看报的习惯。

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認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

六、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策略,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论文篇二十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了寓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的原则。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等是良好的学习性格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又是随着习惯的形成,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习惯基本上属于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年之计在于春”。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上课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小憩收心。教师对学生的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面貌。

2、培养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没有搞小动作的机会。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反映学生认真的态度,教师应要求学生卷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算式要规范、美观。要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应注意教学时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动脑钻研的习惯。要学好知识,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为此,教师就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专心听讲,勇于钻研,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

5、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现在孩子多独生子女培养合作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必须唤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的学生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在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思想教育,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地听,不嘲笑同学的错误等。

6、培养有条理,快节奏的习惯。现代社会讲求工作效率,它是当今社会和未来时代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而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动作缓慢的现象。从小培养学生的快节奏、高效率,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要做到提高效率,必须加强做事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定型行为,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提出、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3166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