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2:58:17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模板15篇)
时间:2023-12-06 12:58:17     小编:QJ墨客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评估应当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教案范例中的评价方法和学生参与形式可以帮助大家拓展教学方式和手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一

1、教师先播放一段炮竹的录音,引起小朋友的兴奋。然后教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鞭炮是用什么制成的。

2、引导孩子回答火药之后,教师利用图片简单介绍火药的发明和演变过程。让幼儿简单知道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然后应用在军事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根火箭,又发明了大炮和火枪等。教师可简单说明火药的成分。让幼儿有个了解即可。

3、然后教师出示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图片,例如弹药等。

4、教师请幼儿讨论生活中见到的含有火药的物品。然后教师用图片展示,让幼儿认识火药的其他作用。

5、教师播放一段古代利用火药打仗的视频,(屈老师)让幼儿感受到火药的威力和杀伤力,让幼儿初步感受火药在对历史的推进作用和古代中国的先进科学技术。

6、看完视频后,教师从另外角度引导幼儿认识到火药除了有巨大作用,也是有危害的,让幼儿知道火药的危险,知道要保护自己。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二

1、了解玻璃在生活中的用途,感知玻璃透明、易碎、能遮挡等特点。

2、愿意观察、发现玻璃的特征,感受透过玻璃看世界的乐趣。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动物喜欢的食物》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让幼儿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爱吃的食物。

2、能根据不同的动物找到各自爱吃的食物。

3、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不同小动物的头饰若干以及对应的食物图片若干、教学课件、幼儿活动材料。

1、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平时最喜欢吃什么呢?那有谁知道小动物们都喜欢吃什么呢?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2、播放课件图片。

请小朋友们观看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小动物及各自喜欢吃的食物,让幼儿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爱吃的食物,并能简单了解不同动物的食物材料。

教师小结:有的动物喜欢食肉,有的'动物喜欢食草,有的则喜欢吃水果、坚果,有的喜食杂粮……这些都与动物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3、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食物》。

请小朋友们从拿自己椅子下面拿出小动物图片,认清自己代表那个小动物,然后帮小动物们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4、幼儿操作活动。

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19页,把小动物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用线连接起来,并请部分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给小动物们分配食物的。

5、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幼儿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他们眼中的动物是他们的好朋友。所以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小动物吃什么这一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小朋友喜欢的头饰,让他们在初步掌握动物的不同叫声、动作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后,让他们自己扮演小动物参与游戏,加深巩固知识。由于所学小动物较多,情节有点重复,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利用电脑,将小动物吃什么设制了动画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兴趣。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四

活动目标:

1.体验猜出主人后的成功喜悦。

2.能分辨怪物的差异,并依据标志进行分类,提升细微辨别能力及分类概括能力。

3.理解绘本内容,学习绘本中分类排除法,在模仿的基础上能设计提问的问题。

活动准备:

2.怪物图片(20个)。

3.标志图片(10个)。

活动过程:

1.教师演示故事绘本,边讲故事。

——随故事进展,出示一幅许多怪物的黑板。

提问:(1)是谁啊?(狼、猫等)好像都不是,给起个好听的名字——怪物。

(2)怪物是什么样的?(花花绿绿、有鞋或没鞋等等)。

——幼儿边讲边出示标志:彩色——无色、有角——无角、有胡子——没胡子、有鞋——无鞋、有牙齿——无牙齿。

——找出标志带幼儿集体辨认讲述一次。

2.继续讲故事。

——讲述怪物要求小熊猜“谁是城堡的`主人”,五次机会——要求幼儿猜。

——幼儿猜出并说明理由。允许幼儿猜4次。教师启发幼儿“有20个怪物,才猜4个,只有一次机会了,还有16个,能不能一个一个猜?”

3.继续讲故事。

——小熊问出了第一个问题:请问城堡的主人头上有角还是没角?得出第一个条件——头上有角(出示标志卡)。

——根据第一个条件排除出一些小怪物,剩下有角的一部分。

同上,教师拿出第二张标志卡,鼓励幼儿设计问题,并根据条件排除一部分怪物。接着第三张、第四张等标志卡。同上设计问题,运用排除法。

4.知道城堡的主人。

——“只有最后一张标志卡,能不能找到呢?我们来听一听故事是怎么讲的?”——从头讲述故事,其中让幼儿填充式答话,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提问:小熊的五个问题就知道答案,我们为什么猜不到呢?(幼儿自由回答)。

5.继续讲故事。

——怪物们送小熊很多礼物,这些礼物有什么区别?(幼儿区分)。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五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像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

(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六、结束。

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六

一、出示图片—大脑。

1、师:小朋友知道图片上是什么吗?(大脑)。

帮助幼儿形成对大脑的初步认识。

2、师:大脑在我们身体里可是总司令呢,

你们知道为什么说大脑是我们的总司令吗?

3、小结:我们写字、画画、作游戏、走路、跑步等等,都是由大脑来指挥的,所以大脑是我们的总司令。

4、观察图片。

教师向幼儿介绍简单的大脑知识。

大脑有左右脑,有脑神经,有脑干。大脑负责智力活动,小脑负责运动。

大脑中不同的神经负责不同的活动,有的负责吃饭,有的负责睡觉,有的负责唱歌等等。

二、了解保护大脑的基本方法。

1、师:请小朋友摸摸自己的头,有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摸到的是头骨,它可以保护我们的大脑。

2、保护我们的大脑还要注意什么?

(让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

(1)要勤于用脑。

(2)不要用脑过度。

(3)保证大脑的合理营养。

(4)保持乐观的情绪。

三、拓展想象——趣味练习。

1、当你生气的时候大脑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

想一想用图画画出来。

2、当你幸福的时候,大脑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

想一想用图画画出来。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七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学分类活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2.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针对特征提出问题。

3.学习按照物体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多种方式的复合分类。

活动准备:

自制故事ppt,分类标记图,人手一份分类纸牌。

活动重点:

学习按照物体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多种方式的复合分类。

活动难点:

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提出问题。

活动过程:

一、阅读绘本,寻找城堡的主人。

1.观看ppt1-6页,讲述故事,介绍故事发生的起因。

1)这是谁的城堡,你是怎么知道的?

2)怪物长得什么样子?

2.观看ppt第7页,熊弟弟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城堡的主人头上有角还是没有角?

4.观看ppt第9页,熊弟弟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你能猜猜看是什么问题吗?(这个城堡主人的身体是花花绿绿的,还是一种颜色的?)。

7.现在还剩下几只怪物,怎么提问题才能找出城堡的主人呢?

二、梳理故事情节,出示分类标记图,回忆熊弟弟找到城堡主人提出的五个问题。

1.一共有几只怪物?(20只)。

2.熊弟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头上长角的怪物有几只?(13只)。

3.熊弟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怪物?(头上长角,没有胡子的怪物),这样的怪物有几只?(9只)。

4.熊弟弟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还剩几只怪物了(5只),他们是什么样子的怪物?(头上长角,没有胡子,身体花花绿绿的)。

5.熊弟弟接下来问了什么问题?分组后还剩几只怪物?(2只),这两只怪物长什么样子?(头上有角,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鞋)。

6.最后一个问题,熊弟弟怎么问的?他找到城堡主人了吗?城堡主人到底长得什么样呢?(头上有角,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鞋子,没有牙齿)。

三、幼儿操作纸牌,练习复合分类。

2.老师这里有一些大象纸牌,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象有什么不同吗?

3.这群大象中有一只叫做“壮壮”,你能通过向我提问题的方法找到“壮壮”吗?老师给你们四次机会,想好了就开始吧。(是蓝色还是橙色,是大象还是小象,是喷水的还是不喷水的,是长牙的还是不长牙的,是尾巴垂下来的还是翘起来的)。

4.我们换一种提问的顺序,这群象中有一只是领头象,你能找到它吗?

四、找出真正的礼物。

小熊过生日那天,喜欢玩猜迷游戏的怪物又出现了,他们给小熊送来了许多礼物盒,可是只有一个是真正有礼物的,会是哪一个呢?这个问题小朋友先想想,我们下次课揭示答案哦。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八

1、在按物体的显著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将物体进行二次分类。

2、在观察比较中,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

3、培养幼儿对绘本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操作材料人手一份(二次分类板、怪物图片,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绘本导入活动。

师:城堡里有人吗?城堡的桌子上摆满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二、观察事物特征,根据事物的显著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1、师: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些怪物会对它们说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这些怪物要让它们猜猜城堡的主人,猜不出来就要惩罚它们。

师:想要知道主人是谁?必须要回答3个问题才能把小熊一家放出来。

2、师:城堡里有十个怪物,熊弟弟问:怪物的主人头上有没有角?

这时候小熊应该怎么分类呢?谁愿意帮助小熊来分一分(出示二次分类板)。

介绍二次分类板,并介绍标记。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师幼集体检查。

3、怪物们说:光知道这个怎么能猜得出来呢?吵吵闹闹的怪物们嘿嘿笑了,必须再回答我一个问题。

师:熊弟弟又问:城堡的主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呢?

吵吵闹闹的怪物们说,穿着花花的衣服。小朋友,你们会按颜色把怪物们再分一次类吗?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4、师:你是怎么找到的?(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情况。)。

5、师:你的操作纸上分对了吗?请大家自己检查一下。

6、城堡的主人是谁呀?它有什么特征呀?

小结:猜出来城堡的'主人,怪物们和小熊一家度过了热热闹闹的一天。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平时在家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把东西分类呢?从今天开始,希望你们在家里都能学着把自己的东西按照它们的特征来分类摆放整齐。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趣味性很强的数学绘本课,故事中讲到了小熊一家迷路了!突然遇到了一个大城堡,里面什么人也没有,但有一桌子好吃的。小熊一家乐坏了,吃啊吃!就在这时怪物们回来了,提出谜题要它们——猜猜谁是城堡的主人。

小熊也不慌也不忙,分类再分类,找出城堡主人好轻松!最后大家一起玩,热热闹闹好开心!通过绘本故事的形式教会小朋友一些基本的数学原本次活动中增加了一个二次分类板的介绍,让学生学习看标记把图形分类,事物有很多特性,但由于幼儿期的孩子只注意最显眼的那个,所以他们缺乏同时考虑几个属性的能力。所以刚开始时把最显著的特征:头上有角的和没角的作为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再逐渐把分类标准详细化。然后把两个以上的分类标准一起展示出来,让孩子体验二次分类的过程。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记录并表达,初步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等换关系。

2、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活动重点、难点:

明白等量代换的关系。

活动准备:

尺、色带、吸管、小棒、绳子、筷子、记录表、水彩笔等等。

活动过程:

1、教师设疑讨论:

教师设置问题情景。

――“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要上电影院看电影,从家里到电影院有两条路可走,走哪条道路比较近呢?”

幼儿根据目测对此问题作出判断。

教师提问,引出测量工具。

――“怎样才能确切知道答案呢?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测量?”

小结:可以用尺、色带、吸管、小棒、绳子、筷子等工具来测量。

2、幼儿动手测量:

教师提出测量的要求与方法。

――“测量时注意首尾相连,连续测量时记住数量;记录的`内容自己能说清楚,别人能看懂。”

幼儿实践(1):用一种工具测量教室中的两件物品(如:桌面与椅面),体验两种物品表面长度的差异。

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

幼儿实践(2):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感知理解测量工具的等量代换关系。

幼儿交流实践(2)的结果。

3、教师解惑释疑:

请幼儿提出自己在测量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师生一起解答。

明白等量代换的关系,学会寻找替代物进行测量等方法。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十

(1)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长豆)。

(2)小朋友知道长豆长在哪里吗?(长在土里)。

(3)那么长豆是怎么样长出来的呢?(长豆种子种到土里)。

(4)小朋友知道长豆种子可以从哪儿得到呢?(长豆里)。

(5)现场剥开长豆的外皮让幼儿观察。

2、观察。

将若干粒长豆种子放在投影仪上让幼儿仔细观察。

师:请问小朋友观察到的长豆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若干幼儿描述,老师稍作总结。

过渡:小朋友刚刚仅用眼睛观察了长豆种子,想了解它多一点吗?

幼:想(有的想摸一摸,有的想闻一闻)。

3、分组观察长豆种子,让幼儿在看摸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长豆种子:

(1)集中,请幼儿介绍自己观察长豆种子的方法(看摸闻)。

(2)请幼儿描述通过看摸闻的方法了解到长豆种子的哪些特点。

4、幼儿猜想种子的种植方法和成长过程并进行记录。

5、结束:小朋友表现真棒,以后可以自己尝试种植各种种子了。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十一

一、引导幼儿围绕西红柿谈话,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

师:“你吃过西红柿吗?你知道西红柿长在哪里?”

将幼儿带到种植园地。

1、教师示范讲解移栽西红柿的方法。

2、幼儿劳动,教师参与指导。

3、为西红柿浇水。

三、组织幼儿回活动室进行记录。

1、师出示记录表,讲清要求。

2、幼儿进行记录。

把移栽西红柿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西红柿生长记录表》中。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十二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

2、对小水滴的变化过程产生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小水滴旅行记》课件,电饭锅,水,长条曲线。

活动过程:

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请你们说说自己以前到那些地方去旅行过?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下次我也去旅行,去玩一玩。

2、师:(教师出示小水滴图片)今天我们班来了小客人,看,这是谁呀?(是小水滴)小水滴,虽然他没有手,也没有脚,可它却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想知道他都到哪里旅行了吗?李老师带你们一起来看看。

分段欣赏动画《小水滴旅行记》。

1、欣赏第一段。

2、欣赏第二段。

3、欣赏第三段。

师:水蒸汽飞呀飞呀,变冷以后,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这时候它们变成什么了?

你们看,下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4、欣赏第四段。

5、总结:小水滴从大海出发去旅行,经过许多有趣的事情,又回到了大海。

完整欣赏动画《小水滴旅行记》。

1、师:那我们再来完整地欣赏一遍,看看小水滴是怎么旅行的。

2、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水滴是怎么旅行的呢?

师生共同总结:小水滴在旅行的过程中变成水蒸汽,又从水蒸汽变成白云,白云变成小雨、雪花,最后变成小水滴回到大海。

做实验,让幼儿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看看水到底是怎样变化的。

2、原来干爽透明的.锅盖又有什么变化?看老师拿起来抖一抖,又有什么事情发生?

教师小结:水遇热后,慢慢就会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干爽的锅盖上,锅盖上的水蒸汽越来越多,把锅盖拿起来,温度就不如刚才那么高了,这时水蒸气就会聚在一起,变成大水滴,抖抖锅盖,大水滴就会落下来。

出示三态变化图。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听了故事《小水滴旅行记》还做了小实验,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小水滴的变化。

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白云,当白云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

游戏。

小水滴去旅行,进一步感知小水滴旅行的过程。

教师告诉幼儿地上的长条曲线就是小水滴的家,请幼儿扮演小水滴跳进小河。

教师边讲故事,幼儿边念:“我是一滴小水滴,邀请太阳来帮忙,照的浑身暖洋洋,快快带我到天上。”幼儿用肢体表现小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

结束。

音乐:雪花和雨滴。

小朋友现在让我们到外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小水滴去旅行的游戏好吗?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十三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倒数、顺接数、倒接数。

2.感受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汤姆猫和杰瑞鼠的指偶各1个。

2.桌面教具:数学台阶、公寓楼。

3.事先在教室地面上画好房子,根据室内面积和幼儿人数适当多画几个。

活动过程:

1.教师操作指偶导入,边讲边操作:

(1)小老鼠杰瑞拿了大猫汤姆的一块火腿,被汤姆发现并追赶。杰瑞跑到台阶上,请幼儿顺数1——10。汤姆马上追上来,请幼儿再数数。

(2)杰瑞跑下台阶,请幼儿倒数10——1,汤姆追下台队,幼儿再次倒数10——1。

(3)杰瑞跑进一栋大楼,乘坐电梯,请小朋友数一数它坐到几楼(顺数1——10)。汤姆追进楼内乘做电梯,请小朋友数它做到不分开。

(4)杰瑞从10楼跑到5楼,请小朋友倒数0——5,汤姆从10追到6楼,请小朋友倒数10——6。

(5)杰瑞又从5楼跑到几楼,请幼儿出主意,老师演示,师生共同编排情节,增加几次顺连数、倒接数。

2.游戏:跳房子。

请两名幼儿一组,分别扮演汤姆和杰瑞,进行追赶游戏表演。

玩法:老师分别对两名幼儿悄悄说教,幼儿一格一格地跳,团体幼儿边看边数。教师注意两角色跳的位置要错开,也可请个别幼儿数。游戏时角色多次轮流。

区域活动:做高楼。

活动经验:

能根据幼儿用书上的步骤图制作高楼,正确使用剪刀。

活动材料:

牙膏盒,剪刀,彩笔,幼儿用书第1册。

区域规模:

设3个区,每个区5——6名幼儿。

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根据书上的步骤图进行制作。

2.指导幼儿有间隔地向内折,形成楼层。

3.利用:“楼层”玩数数游戏。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熊和小怪物篇十五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482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