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政论文汉语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3:18:02
汉语政论文汉语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6 13:18:02     小编:BW笔侠

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反思一下过去的种种经历。如何保持积极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参考。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一

综上分析可知,对于生产和销售纯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必须由财政投资来发展。因为这些产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公众不可能且不应该通过生产交换来获得,而只能通过政府安排支出来满足。

对财政投资基础设施最适领域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实施时,不至于发生“挤出效应”,保证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不断增长。实际上在下半年,启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发生了一些“挤出效应”,主要是财政政策扩张时,适当的投资领域界定不清,项目准备不充分,出现了抢项目的情况,挤出了一部分外资准备投资和地方政府自筹的项目。对于纯粹的私人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原则上财政要退出,完全由市场提供。至于一些准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根据我国的目前情况仍然要保证适度的财政投资。这些领域可以采取三种投资方式:一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采取社会化的投资形式,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财政可采取参股的形式投资。二是可以利用外资,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对基础设施投资,对微利和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财政可通过贴息和风险担保形式投资,以提高投资人的投资回报率和减少风险。三是在条件成熟时,鼓励保险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公共基础设施,财政可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财政对这些准公共产品的'投资形式,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财政投资基础设施产业最佳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式选择。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作为计划资源配置的重要部门,承担了大量的经济建设的支出,其中也包括了全部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30%以上,由于当时财政收入主要是来自税收和国企的利润上缴,没有债务收入,因而基础设施的投资直接反映在国家预算中的经济支出项目上。

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国家开始对国有企业实行放权让利,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开始下降,已下降到11.57%的最低点。另一个变化是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实现体制的转轨,开始建立了国债制度。1981年开始发行国债,到19底内债余额已达7,100亿元,预计可达11,311亿元。因此,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和形式也必然发生变化。一般地说,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应包括:财政资金、银行的信贷资金、外资和向社会集资。就财政资金来说,可有预算内、预算外和国债资。下面,我们重点分析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佳资金来源与形式。

对于生产和销售纯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必须采取财政预算内的直接支出形式,它的资金来源应主要是税收和规费收入。这种资金来源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与纯公共产品提供的性质是相吻合的。因为征税虽然是可以精确计量的,但公共产品的享用是无法量化的。所以,纳税人的负担与纯公共物品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缺乏精确的经济依据,使得这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只能通过国家税收收入来弥补,免费向社会提供。对于大多数准公共物品的投资要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财政投资的重点是为基础设施提供基础条件的部门,其最适的资金来源是国债资金。因为国债资金也是国家可支配的资金,毫无疑问应该投向那些私人无力承担或不愿意承提的公共工程项目。但国债资金又与其他财政收入在性质上不同,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如果将它投到那些完全无法收回成本的纯公共产品项目上,势必造成国家未来偿还债务的压力,很可能使国债资金陷入借新还旧的不良循环之中,国债资金的这种投向即不符合还本付息的使用原则,也不能使其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我国目前财政对国债的依存度较大,当年的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0%以上,还本付息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达26.9%,因此必须考虑国债的投资收益。实际上1995年底,我国国债余额的3,300亿中的80%是投在财政性的建设领域,主要是这些准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年下半年,财政对四家商业银行增发的1,000亿特种国债也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由于我国目前国债余额还仅仅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今后,国债发行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要很好的探索国债的最佳投资领域,建立合理的国债结构,既包括期限结构,又包括收益结构,安排好盈利、微利和无利项目的投资比例。建议国家可考虑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国债基金,专门用于准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投资,这样既保证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不断增长,又使国债资金运行于良性循环之中。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二

会计政策是源于西方的一种观念,也是西方财务政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会计政策的内涵尽管各自的解读不同,但大致的方向却是一致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也论会计政策。

所谓“政策”一般是指某一主体制定地,并且具有预定目标的用来指导或者影响某一部门或方面工作的理论指导。这种理论指导大多是有政府制定的,所以称政策。会计政策的定义却并非单单的政策在会计方面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说明》提到:“指在编制会计报告时,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即使同一题目,在使用中也有许多不同的会计政策,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用最能恰当地表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政策。”这样的规定仿佛是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实际上我国的会计政策是企业与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制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指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说到底,会计政策的制定是根植与企业的,最终也是为企业服务的,无论现在关于会计政策的观点是宏观政策还是微观方面最终都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也各方面的关系。会计政策是个涵盖很大的概念,它不仅与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有关系,还与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关系密切。最后与之关系最大的是企业的目标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

首先,会计政策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人们往往会混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关系。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制定是要明确经济业务的处理,是对会计政策的一种规范,如无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往往会出现缺乏信息可比性的后果。会计制度是会计准则下属的具体账目的处理方法等,是会计准则的具体体现。总之,会计政策需符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确定了企业应该采用的会计政策。

其次,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财务制度的关系。财务是个很大的概念,是指对某一地区的筹资活动以及国家、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我国制定了《企业财务通则》,这个通则的颁布使得出现了财务通则与会计政策并行的局面。实际上对于企业的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对于会计政策是不会发生大范围影响的,财务与会计也分属不同的领域范畴。会计政策并不是有财务通则来制定的,但会计政策仍需与财务政策并行,就代表了两者之间不能存在抵触局面。

最后,会计政策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会计政策归根结底是应用于企业的,企业应用什么形式的会计政策是要与企业的形式、规模及目标而确定的。会计政策具有不同的针对性,有的政策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的则使用与小型企业或者上市公司等等。会计政策拥有灵活性,如如对存货计价,企业可在先进先出、后进先出、个别计价、加权平均、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之间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在直线法、加速折旧法、工作量法之间进行选择。这样的特性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目标来选择,可以说企业目标是决定会计政策应用的根本。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三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近年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加快了财政改革制度的深入程度,所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下国库财政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国库管理能够保证对财政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效率,而且能够避免人为带来的不利影响,县级财政国库管理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财政管理制度的有效展开活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发现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县级财政工作的深化,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极为不利。文章就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展开深入讨论,同时提出相关改革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完善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于当今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意义。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四

摘要:。

乡镇财政是当前我国五级财政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

近几年,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财税改革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乡镇财政暴露出诸多薄弱环节。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缓解困难的建议。

关键词:。

乡镇财政;新形式;化解对策。

一、新形势下乡镇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刚性支出有增无减,财政资金捉襟见肘。

一是人头支出比重过大,“吃饭财政”名副其实。

乡镇控编不严、堵不住“乱进人”的口子,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进而造成个人部分支出居高不下、乡镇财政不堪重负的根本原因。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全国范围内,乡镇财政人头经费占乡镇财政支出的平均比率为88%,成了确确实实的“吃饭财政”。

个别乡镇个人支出部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90%,再加之上级出台的较多增资政策,按照分税制要求一部分需要自行消化,这种“破车重载”的无奈令乡镇财政举步维艰,陷入困境。

二是法定要求与财政实力产生矛盾。

每年,乡镇财政都要按法定要求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且专项经费又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财政支出回旋余地极小。

同时乡镇财政还要按规定,对上级扶持的项目投入配套资金。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调剂能力受到制约,收入与支出结成了一道难解的“死扣”。

(二)乡镇财源后劲不足,宏观政策导致财力减弱。

一是乡镇财源建设后劲不足。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五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经上级下达审批指令后,单位需要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管理,必须按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进行分配,并且需要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就目前的事业单位而言,缺乏足够的管理措施,致使资金在使用上存在若干问题,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不利于专项资金所用项目的建设与发展,起不到资金的使用目的,影响单位的形象。

一、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针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上依然存在漏洞,诸如在预算上往往不够科学化,支出上具有任意性,绩效的评价上缺乏完整的体系等。下面就将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

(一)管理制度上缺乏针对性。

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上出现了一系列方法,但是方法的针对性不足,与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吻合度差,往往是借助其他资金的管理方法再转移到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上,这造成专项资金的使用上与制度的规定会有所出入。

(二)在专项资金的申报中规范性不足,预算质量偏低。

在对专项资金的申请上需要具备完整的体系,避免出现资金申请上出现弄虚作假现象,但是有的单位在专项资金的申请上往往缺乏足够的支持论证,对资金的可行性的研究上存在不足,往往会占据资金空间,但是在使用安排上却缺乏完备的安排,预算工作严重脱离现实,往往具有任意性,主观性,预算编制工作往往与实际情况会出现过大出入,不能够体现出预算的科学性。

(三)在资金的使用上存在漏洞。

行政事业单位在获取专项资金后,在使用上存在若干问题,比如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存在将资金使用到经常性项目中,出现资金的挪用现象。再者,专项资金在使用后若有剩余后应当及时上缴财政部门,但是多数单位在有剩余的情况下,依然滞留在本单位中,或用于其他项目,或成为日常性费用。

(四)单位的财务人员起不到相应的监督控制作用。

事业单位对于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方面存在要求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远低于经营性企业,在专项资金的会计管理上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仅仅是进行会计核算,记账,审核等,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五)专项资金的运用上缺乏绩效评价,为实现全程控制。

事业单位在获得专项资金后,应当设立专门的核算管理小组,实现资金运用的全程控制,但是目前的事业单位在将资金转移到单位账户后,对资金的运用上缺乏事中的监控、事后的评价,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绩效评价,不能够反映出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资金的目的出现模糊性,社会效益低下,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增强财务的控制意识。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资金的运转监督等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控制。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凡是动用资金的地方就需要有匹配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资金的支出实现控制,避免出现资金的流失。为了加强控制,首先需要做好制度上的建设,增强对资金使用者的制度约束,使专项资金的使用经过汇报、审批、检查、绩效评价等一系列流程,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实现科学化,再者,增强资金的控制,需要实现各个岗位职工的以身作则,确保员工的高素质;最后再结合员工在财务控制上的强烈意识,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实现全面控制,增强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实现专款专用,增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专项资金是事业单位为了特定的项目由财政部门审批的资金,需要在资金的使用上坚持专款专用,实现专项资金的使用目的。为了确保专项资金的专用,上级单位需要对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不时进行抽查,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对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单位进行警告,并要求进行整改;单位自身需要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审查小组,增强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并严格审查是否存在违规违纪的现象。

(三)在单位内部健全管理制度。

在具备良好的运行体系下,需要有权威的制度进行约束,同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指导,在审批、下发、使用、结算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使用的制度进行指导和约束,实现资金的使用上的规范性。通过完善有效的财务制度,实现专项资金的控制,通过严苛的违规处理方法,实现对违规违纪行为的震慑,实现每个员工都按规办事,以身作则,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中体现员工的监督作用,确保资金在每个环节都处在正常的运转之中。

(四)增强预算编制工作,确保资金的高效使用。

由于专项资金需要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之中,加强单位的项目管理对资金使用监督尤为重要,特别是项目期间上的控制与资金使用的预算工作。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中,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库,增强项目的审核,做好项目的会计资料的记录,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在对项目库中数据实现准确记载的前提下,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单位的预算,一方面增强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实现预算的科学性确保预算工作能同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加强预算工作的合理性。

(五)加强监督体系的完善,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专项资金加强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日常使用监督,不仅仅在事后进行检查,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要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专门的财政部门内部检查与资金管理部门的日常跟踪监督相结合、与单位预算编制部门相协调的监督审查机制,将对单位专项资金的监督贯穿于资金活动的整个过程,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专项资金能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专项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表现。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六

1.绿色转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要求。

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理念,促进传统经济和工业文明向绿色经济转变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世界各地的很多国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各类能源结构,将协调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同环境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要对绿色经济房展方式进行正确的定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谋求人类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将绿色转型发展成为可以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力量。

2.绿色转型时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内部要求。

一直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要素,而这种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恶化了环境、资源问题。在全球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可持续发展经济也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只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通过走可循环发展的低碳经济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集约型发展为新的增长点,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为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绿色转型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结构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化工也比重较大。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我国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同时资源和环境承受着非常重的压力。而从产业升级上来看,我国多数企业仍处于传统的加工制造阶段,新型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比重不大。从自主创新能力上来看,我国的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科技创新不强,企业的增长大部分考规模的扩大和投入的`增长来拉动,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财政政策举措。

1.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突破点,财政政策应该全力支持以搞科技发展为依托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绿色产业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制度的约束作用,对传统工业进行大力改造,逐步取缔能耗高、附加值低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化工业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大力支持高耗能行业的绿色化转型。其次,通过发放财政补助、贴息贷款等手段,鼓励科研、信息、设计等生产服务型企业的大力发展,提高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2.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普及资源节约理念。

就目前我国的财政政策而言,对于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海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推进资源改革,构建与高效资源利用率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显得十分必要。第一,要适当扩充征收资源税的范围,对一切可以进行计量的不可再生或再生难度大、时间长的资源拉入到征收范围,以减少企业对资源的掠夺式使用。第二,改变矿产资源的计算和征收方式,将从量征税的政策改为从价征税,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和回采率。第三,实行差别税率,提高资源税税负,循序渐进提高对不可再生或再生难度大、时间长的资源的资源税征收标准,激励企业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同时大力发科研,研究可持续和可替代的资源,提高技术水平。

3.改进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一大前提就是促进能源结构的改进。财政政策应注重对能源结构优化的引导,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的研发和使用。首先,通过财政对可再生资源发展的大力投入,有效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财政的支持力度,鼓励新能源开发,逐步提高绿色能源的比重。其次,推进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发展,大礼开展核能技术、二代生物燃料技术等新型技术的研发。最后,调整现有能源的价格机制,使其能准确的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更好的体现资源稀缺度,引导消费者树立节约意识,扩大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

4.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扶持,推广绿色经济产品。

第一,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使企业自觉地承担起责任,自主的降低排放指标,扩大绿色环保型经济产品的使用范围。第二,通过消费信贷、价格补贴等方式调动公众对购买绿色经济产品的积极性,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如节能灯、使用新能源的汽车等。第三,引入政府的力量,构建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所占的法定比重和产品种类范围,制定严谨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规范标准实施过程,拉动绿色经济产品的需求量。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七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均在管理理念与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党校作为培养优秀党员与干部的重要机构,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更新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是党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学工作与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党校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党校行政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探索新时代下行政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措施。

关键词:党校;行政管理;新时代;创新。

一、党校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

在经济、政治、文化均迅速发展的时代,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尤其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深化全面改革,带领国家与人民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提高人民幸福感。新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含着机遇,也充满挑战,党组织需要培养更多优秀党员与干部,做到从严治党,廉洁执政。为培养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党员,党校也不断更新管理方式,但目前仍有部分党校中存在较严重的管理问题,尤其在行政管理方面,易受到党校管理者的忽视,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陈旧单一、管理体制僵化、硬件设施缺乏等各类问题,不利于党校教学水平提升和整体发展[3]。在党校行政管理中,管理观念的落后主要是因管理人员长期处于节奏缓慢、缺乏竞争的工作环境中,缺乏突破阻碍、提升工作效率的意识,缺乏危机感,导致员工安于现状、故步自封,仍沿用落后、僵化的管理方式与体制,与当代快速变化的社会现状严重脱节,给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严重阻碍,不利于党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建设。

二、党校行政管理的创新改革措施。

(一)更新行政管理理念。

观点和理念的变化是党校行政管理措施创新与改革的关键,也是各项措施准确实施的基础[4]。当前时代下,国内外形势迅速变化,党校行政管理应基于党的发展任务,战略、全面地提升党校管理与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党校的使命感。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措施,管理人员需重视自身思想的改变,正确意识到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意义,重视学习和引进先进理念,避免盲目沿袭老旧的管理体制。理念的更新不仅需要主动学习和引进,也需明确该理念是否符合党校当前情况,充分结合实际现状选择和调整管理理念,使其既符合时代特征,也适合党校现状,确保其先进性与实用性并存。更新管理理念后还需加强理念宣传,可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包括培训、张贴标语等,使各管理人员均能调整自身思想和理念,迅速高效地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二)建设科学化管理制度。

制度作为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和规范,其完善程度和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与实用性。党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需要改变陈旧的管理制度,结合党校自身情况完善和创新制度体系,利用网络技术学习并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党校行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达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5]。管理制度的设立目的在于明确各部门和岗位职责,规范行政管理决策的实施方式、流程。在党校行政管理的决策制定方面,应避免以领导意志为标准的决策制定方式,充分体现民主意识。制定决策前应参考专家意见,并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观察实际情况,获取各阶层意见,并组织各方面人员参与决策的制定,讨论其合理性与可行性,使各项决策均能与党校当前状态相适应。尤其需要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不仅应监督基层人员的工作情况,更应加强对于领导层的管理和监督,采取互相监督机制,各部门、各阶层间彼此监督,互相协调与合作,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减少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特殊化、人情化等各类不良情况,使决策与管理措施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落实。此外,设立制度时除规范工作流程与工作要求外,也应充分考虑各阶层人员的实际需求,在制度化的同时确保人性化。

(三)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当前时代下,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网络与计算机技术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爆发性增长,给各行业管理方式带来巨大变化,“互联网+”时代随之到来[6]。党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跟随时代发展,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将人工管理转为信息化管理方式,节省人力资料并提高管理效率。行政工作涉及党校运行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其工作内容繁杂,数量庞大,涉及的信息多且杂。在过去,党校行政管理工作主要采取人工记录和整理的方式管理各类信息,并以纸质资料的方式存档,占空间大,且信息查询难度高,整理和维护的工作量大。目前,各党校均已实现一定的信息化,但大部分仍处于用电脑收发文件和进行文字处理的阶段,其管理系统相对落后,阻碍了党校现代化建设。如今信息科技的进展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各类管理系统纷纷涌现,改变了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了信息的高度集中、实时共享和快捷处理。党校应引进先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系统各项功能的使用方式,能够正确、熟练地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展各项工作,节省人力,并提高信息反馈、汇总、分析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数据的实时监控等,也可建立行政管理数据库,便于数据查找和分析,给各项决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党校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党员和干部,同时也应注意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各项相关措施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其综合素质影响着实施质量和效率。为全面提升党校行政管理质量,应致力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综合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并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大量先进、新颖的信息资源,从中选取适宜党校具体情况的信息作为培训内容,使管理人员思想与观念能够与时代接轨,获取更多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吸收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更全面的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其综合素养,提高其管理与协调能力。并鼓励管理人员利用信息传播的便利,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并发挥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党校行政管理方法的不断改善提供助力,达到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培训的同时也应完善评价与晋升体系,引进优秀、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与体系,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给予表现优秀者奖金奖励和晋升机会,激发管理人员提升自身能力和工作质量的积极性,并形成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氛围,促进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提升。

(五)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

党校行政工作覆盖面广,与各个部门均有密切联系。因此,若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质量,需获得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各部门间也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使党校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共同促进整体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党校行政管理需创新和改善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方式,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实时传输、共享,确保信息交流畅通无阻,使决策信息能够快速地传递至各部门,并在各部门协调合作下将其贯彻落实,将落实情况快速反馈至决策层,形成良好的闭环。同时需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改善部门间的关系,管理层也需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党校各部门的决策实施情况与运行情况,做好协调工作。此外,各部门需做到财务透明,形成公开、民主的良好工作环境,有利于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互助关系。

三、小结。

总而言之,党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是促进党校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新时代下党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党校均需要明确当前社会形势,在党的指导与引领下,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培训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符合当代需求的高素养党员与干部。创新与改革的过程是全面、复杂且漫长的,需要从观念、制度、人员等多方面切入,并获得各部门的支持,互相协作,互相监督,全面提升党校行政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辉.关于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基层政府管理加强的研究[j].山西青年,2016(15):244.

[3]郝立民.浅论加强党校教学管理与创新实践思路[j].科技经济导刊,2016(10):201.

[4]王淑娟.党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难点与推进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8(8):98.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八

经过长达的漫长而艰苦的谈判,中美双方终于签定了双边贸易谈判协议,迈出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进而中加也签定了双边贸易谈判协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近了一步。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面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有的行业会得益,有的行业会受到冲击。涉外财政作为主管外资、外贸的宏观经济部门的代表之一,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分关注,并极力予以配合,一直为中国的入世做着积极的准备。可以说,中国入世对涉外财政的影响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么大,但也不会对涉外财政没有影响。

一、涉外财政对“入世”所作的准备。

1.1991年就取消了财政补贴。

根据公平交易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补贴和反补贴条例》对生产和出口补贴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为了符合世贸组织的公平交易原则,与国际接轨,财政一直进行积极的配合,早在1991年就取消了出口的财政补贴。因此有关资料摘录的中美双边谈判协议的要点之一是“中国取消一切出口补贴”,这对财政来说,是早做了准备的,而不是所谓的“让步”。

关于出口贴息。针对始自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及我国出口的重大影响而进行的出口贴息,即每美元贴息3分钱,将在明年予以取消。这是一种“相机抉择”的措施,既不会影响“入世”,也不会受“入世影响。

2、及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政策。――收多少、退多少――,我国的出口退税经过近2年来的调整,总体的退税水平已经接近所退税的总应征水平17%,鉴于我国的税收征管手段及征管水平,可以说目前的出口退税水平已经不低了。除了退税程序和退税进度等方面的个别问题外,我国的出口退税和“入世”相互影响也不大。

3、扶持出口的财政政策。

随着补贴等支持外贸出口的财政政策的取消,财政在支持外贸出口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了新的调整,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建立外贸出口的咨询业务和在国外办展会等,既避开了世贸组织的限制,又有效地促进了外贸出口的发展。因此说,在扶持外贸出口方面对于加入世贸组织财政是做了准备的。

4、不断地降低关税。

关税是贸易保护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以提倡“自由贸易”为主的世贸组织限制最严格的内容之一,也是涉及入世对我国带来冲击最大、引起争议最大的焦点问题。为了为入世作好准备,自从我国要求“复关”以来,关税水平逐步地分阶段地进行了下调。目前为止,关税总体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可以说大大缩小了与世贸组织要求的关税水平的差距,为“入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我国某些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竞争力不够强,必然要遭受“入世”所带来的冲击。首先,我们肯定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入世”的,还是受到了一定的保护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再象以前那样保护这些行业了,――保护的论断――,德国著名的贸易保护理论家李斯特主张,对幼稚行业的保护最长不超过30年,就是说,这段时间内已经发展起来的产业,可以自行发展了,无须再加保护;在这段时间内依旧没有发展起来的行业,说明即使再保护也不能发展了,所以也就无须再加以保护了。那么我国自建国以来,虽然各个阶段的体制不尽一致,但总体说来对这些幼稚行业的保护却是一致的,到现在已经50年了,从改革开放算起也有20多年了,期间放权让利等一系列内部手段基本尝试过,都不能有效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说明再加以保护仍旧依靠内部措施难以促其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这些行业增加一点国外的外部压力是必要的.。

总之,财政政策通过不断调整,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有积极准备的,许多方面与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定是基本符合的,加入世贸组织并不会对我国涉外财政政策产生大的影响。

二、针对“入世”财政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虽然我国涉外财政政策随着“复关”和“入世”的不断深入而进行过积极的调整,大大缩小了与世贸组织的差距,但是差距无论怎样缩小,还是现实地存在着,因此,涉外财政政策还应随着“入世”的深入进一步做些调整,以求消除这些差距。

1、加强宏观管理方面职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不断推向深入以及迎接“入世”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挑战,财政也应该逐步放宽对单个企业的管理,而进一步强化其宏观管理的职能,突出其宏观管理部门的特征。例如推进费改税切实减轻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的负担;制定和完善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的财务指标、财务制度建设,以及对会计核算等活动进行监督,以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和良性运转等等。

2、加强对外贸出口服务体系的扶持。

3、出口退税要简化程序、及时退足。

当前,出口退税总体水平已经不低了,要促进出口的进一步调整是简化退税程序,提高退税效率,力求及时、足额地做好出口退税工作。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九

摘要:

但当前乡镇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乡镇财政管理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对如何规范乡镇财政管理进行研究,以其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促进其有序发展。

关键词:

乡镇财政;管理;规范。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乡镇政府财政管理,改进和完善各项措施,积极规范财政收支行为,财政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很多乡镇在财政管理中仍存在预算管理较差、违规支出较多、会计核算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实施三级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加快推进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乡镇财政的工作重心逐渐从组织收入向支出管理和服务“三农”方面转移,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专项资金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调研发现,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所人员大量分流,有些财政所变成了乡镇“财务室”,造成乡镇资金监督乏力;长期手工记账使基础数据积累不全;人员队伍不专业、不稳定、交叉使用。

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基层财政职能弱化,远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基于此,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财政所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乡镇财政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建设标准和补助政策等,全面加强乡镇财政基本建设和管理工作。

建设过程中,坚持市、县、乡三级联动,合力推进。

一是强化指导。

研究出台规范性文本,提出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形象标志、统一色调格局、统一岗位设置、统一服务功能、统一硬件配制“六统一”建设要求,制定了乡镇财政所机构职能、建章立制、业务管理、队伍建设、基础设施“五到位”管理标准,为县乡两级加强财政所建设提供了标尺。

二是加大投入。

县乡共同筹资,专门用于乡镇财政所软硬件规范化建设,努力改善办公条件。

上级财政加大奖补力度,调动建设积极性。

三是严格考核。

将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工作纳入财政标准化管理综合考评体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完不成规定目标的,年终考核时“一票否决”。

二、抓实五个到位,力促规范建设,夯实基层财政科学理财基础。

(一)机构职能到位。

按照“职能职责明确、管理体制规范、人员配备合理”的要求,清晰界定了乡镇财政所关于预算管理、涉农资金兑付、国有资产管理等职能职责。

每个财政所设所长、记账会计、资金会计、涉农专管员、村级财务会计等岗位,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执行、资金收支管理、财务管理监督等30余项具体工作。

(二)建章立制到位。

编印《乡镇财政所规章制度示范文本》,内容涵盖乡镇财政所工作规则、会计核算监督、预算会计岗位责任等各方面270条规章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了基层财政财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和高效运转。

(三)业务管理到位。

创新管理模式,对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实行“乡财县管理”、“村账乡代理”,规范业务流程,细化工作标准,完善对重点业务、重要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

对预算管理、财务监督核算管理、债权债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补贴发放基础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票据管理等7个方面的财政业务,均做到原始凭证真实完整,台账信息录入及账务处理及时准确,档案资料齐全,网络管理安全规范,信息系统运行稳定。

(四)队伍建设到位。

按照“人员结构合理、业务培训有效、思想作风过硬”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乡镇财政所选人进人机制和干部激励机制,结合专业、年龄要求实行干部定期轮岗交流,对优秀基层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发主观能动性。

完善培训规划,安排专门经费,多形式、分批次开展培训。

(五)基础设施到位。

围绕满足乡镇财政所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需要,每个财政所按照办公室、档案室、财务室、便民服务大厅“三室一厅”的要求建设办公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各所都配备了必要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并与省、市、县进行业务连接和财政内网连接,实现信息化、电子化办公。

三、发挥四大作用,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提升基层理财绩效。

通过大力度推进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不仅基层财政面貌焕然一新,更主要的是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促进了科学理财。

乡镇财政干部在网络操作、会计核算及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操作水平迅速提高,乡镇财政内部形成了运行科学、互相制约、监督到位、服务基层的管理机制。

(二)落实了惠农政策。

为确保“三农”资金和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乡镇财政所建立了包括农户姓名、身份证号、人口、承包土地面积等相关基础信息数据库。

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15项惠农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一折通”发放。

通过规范管理,强化监管,堵塞了漏洞,杜绝了强农惠农资金被挪用、套取、冒领等现象。

(三)强化了监督管理。

乡镇财政所发挥就地实施监管的优势,实现了财政资金投到哪里,财政监管就延伸到哪里,建立了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促进了财政资金高效运转、绩效提升。

(四)实现了便民利民。

通过建设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规范资金核算、资金拨付、管理流程等各项规章制度,缩短业务办理时限,基层财政所实现了由收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重大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毛央红.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会计,.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

财政金融的管理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现代技术的管理办法,它是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其所谓的现代技术的管理是运用各种现代的数学管理方法对财政金融进行有效地管理,是管理的有效方法和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总体,财政金融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而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必要前提,而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也成为了部分金融管理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财政的金融管理是国家的财政管理的重要构成,其作用贯彻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发展,决定着国家的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国内的企业们要想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立足,要做好的第一点就是财政金融状况的管理,国家有关部门可以从财政金融管理的特征和企业在财政管理现代化的作用两个角度来研究,这样有助于加强财政金融管理在现代化企业的金融发展,更对国家的财政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有巨大的帮助。

一、财政金融管理的客观要求的存在——计算机。

(一)有效促进财政的现代化管理。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内的经济体制日益健全,我国财政的金融管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以至于导致了财政金融的管理方面的信息大量的增加,而且变化速度极快。财政金融管理的数据的结构日益复杂及繁琐,而国家的专业管理人员单单只是靠现有的传统手段是无法全面掌握的。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拥有及时性和较为严密的缜密性,来进行财政金融的管理的信息和智能化管理。在我国财政的金融管理当中,合理的运用计算机,特别是要合理的采用计算机中的数据库以及互联网数据的技术,这样就可以使财政金融管理中的经济,税务,财务,现金,票据各个方面的信息化记录的收集和整理,要做到及时的、准确的、完整的收集,可以使财政金融管理更加有效合理的发展。

(二)有效促进财政的科学化。

财政金融管理的实施所需要的是国家的经济信息,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相关动态资金的流向等诸多方面,而如果仅仅单靠单一数据和相关的经验知识来进行判断是不够的,主观臆测是极其不科学的。财政金融管理的正确性是关系到国家金融管理的发展的。我国现代化的财政金融管理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大规模而又要十分精确的计算,这里面不仅仅要进行定性的合理的分析,而且需要进行定量的分析,而在这个定量的基础上要进行有关的定性的分析,合理的进行科学的决策。我国现代化的财政金融管理的精密的准确性和社会的经济性,所以,财政金融管理要合理地运用经济中的计算机数学模型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最为先进的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从而让财政金融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有效促进财政的管理效率性。

我国财政金融管理的另一个客观要求是社会的时效性,计算机及互联网大幅度的缩减了收集的数据和编制的周期,有效地提高财政金融管理的效率性,还能很好地随时的了解到国内财政金融的管理活动的大概变化的趋势,适当的运用反馈回来的信息来进行及时的控制和调整,使我国政府处于主导的地位,可随时掌握我国财政金融的管理的主动权,使我国财政金融管理往更好的方面进行发展。

二、计算机的具体应用和手段。

(一)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国家财政金融的管理可以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来收集相应的数据材料,其效率性远远大于人工的效率性,而数据化的处理是相关人员运用计算机来针对国家财政金融管理的业务的信息来进行处理并加以分析,其中包括了对财政金融管理的数据上的采集、转换、组织、计算、检索等方面的处理手段工作,来实施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二)数据的编制。

有关技术人员按照计划中的程序将所要求的项目计算模型编制,其中包括预算和信贷项目等,然后计算机再根据其中的要求编制出适当的计划。计算机的功能不单单是能够编制出短期的有效的计划,它同样还可以进行长期的编制,有效的计划出远景的预测和分析,计算机的数据工程不仅让有关技术人员减少了投入,还大大增加了财政既然管理的效率性。

(三)报表的处理。

计算机不仅仅可以数据编程,还可以对传上来的报表进行快速的分析,同时也能保证其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还有便于存档等诸多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人员对数据这方面的繁琐的工作。

(四)记账和清算。

操作人员可以根据编制记账和结算的相关程序将收集而来的凭证,载入计算机数据库内,而计算机则可以根据其要求来进行记账和核算,这样可以加快其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性,具有省时,准确的特征,可以减轻相关人员的业务工作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其工作过的效率,除此以外,计算机的应用还可以开展其他的业务,以促进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五)管理和决策。

财政金融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它建立在海量信息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不断优化自身模型,提高判断的准确率,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保障,从而使财政金融管理决策更加有效与科学化。

三、财政金融管理的基本应用条件。

财政金融的管理的具体应用的重要变革主要依靠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想要完成好这一变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财政金融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还需要为此进行着努力。第一步,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财政金融的管理系统必须实现其科学化、管理化、标准化的理念;第二步,要及时的收集最原始的数据,使其收集来的数据更加规格化,科学化和程序化;第三步,要组织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团队,其中要有专业的分析员、设计师、程序师、数据的录入工作者,具体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和数据的录入人员,这样可以有效地及时地进行收集和实施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的具体措施和方针;最后,努力全面地做好系统的开发工作,要设计出全面的理论的数据资源,合理地对财政金融管理的控制和现代化的利用。

四、财政金融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离不开财政的金融管理,财政的金融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起到了衡量企业之间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正因为这样,财政的金融管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其生产的发展。

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的运作,而资金也是企业的前提基础和发展条件,也因为这样,政府加强财政金融的管理就显得极其重要了,而企业同时也在加强其自身的金融管理以加强有效合理的使用,这样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所以,财政金融企业的现代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经济效益。

获得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事业生产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财政的金融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构成,它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在经济环境中取得非常大的效益,所以,财政的金融管理可以加强国家的金融管理,可以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切身利益。

(三)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可以塑造其自身的信用。

一个良好的财政金融管理实施方案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能力,而一个企业经济的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靠财政金融管理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很好地塑造一个企业的信用,一个信用好的企业肯定会让社会的各个阶层更加信任,这样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和上升的发展空间,所以,财政金融的管理可以塑造企业自身的信用程度,为其发展增添动力。

五、财政金融管理实施的策略。

(一)加强企业自身的金融管理。

首先,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企业人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对财政的金融管理进行管制,方便金融的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进行开展,此外,应针对贷款等有关业务进行专门的管制,因为其收款的难度极大,所以可以设立专门的人员进行这方面的负责,对其中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达到有效地金融财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对欠款的单位的信用比值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根据观察来的数据编制报表,分析其超限不归还的理由,然后及时地制定可行性的应对措施来对欠款进行回收,这样的方案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财产金融管理。

其次,企业要规范其预算的编制工作,因为,预算的质量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活动,也因为这样,企业要想发展好,财产的金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是不可忽视的,从内部的预算的编制工作开始,可以很好地对财产的金融进行管理。第一步,在预算编制之前,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先进行事前的合理调查,其目的在于检查预算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二步,在编制好的报表上不可以随意的改动,如果遇到一定要改的情况,也要有相关的证据进行细致的改正,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企业的预算评估能力;第三步,要有原则地进行预算编程,不被其他的因素所干扰,如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地报告上级有关部门;最后,要对每一个预算的数据进行详尽的记载,这样可以有效地对企业进行制约,以便于提高企业对其自身的管理,财产金融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高效利益。

第三点,要不断地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现代信息建设的发展下,推进企业的金融管理现代化建设是现代企业所具备的重要的能力之一,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现代企业的发展,同样也对企业们参与到国际经济的竞争中起到了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另一方面,企业应及时的引进先进化的管理技术,把传统似的工作的复杂化统一变成精细的简单化核算,让更多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发挥出最大的空间,将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工作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

最后,应着重加强企业对融资渠道的开拓和建设,这同样也是企业对金融管理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现在的融资渠道大多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很大,而且经常会给企业带来不好的发展方向,所以,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的关键就是加强企业自身的融资的渠道建设,除此以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引进相对应的金融服务,来对财产金融管理的现代化进行工作和创新。

(二)国家对财政金融管理方面的政策实施。

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是靠社会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企业自身的发展影响的不单单仅仅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所以,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经济都是具有巨大的影响的,而我国要想促进其自身的经济发展,首先要促进国内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国家需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些关于财政金融管理现代化的有效政策和实施方法,为企业金融的发展有效地提供一些动力。

国家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相应的增加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福利,因为资金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则可以很好地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管理,国家需要针对企业在财政金融管理方面制度一些合理的政策,以促进企业在国际经济环境中有更突出的表现,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在银行贷款中提供一定的政策,以保证企业资金链可以顺利地运作,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国家还可以针对银行的自身建设制定合理有效地措施,银行可以根据企业们自身的信用程度,来相应的降低企业的贷款资金数,同时,国家还应保护民族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现在在外国企业和进口产品的双挤压下,我国的民族企业的经济更是无法发展和上升,而要想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财产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六、结论。

财政金融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建设是目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财政的金融管理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而言,其自身的重要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危机和机遇并存的经济时代下,要想提高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家要提高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而使其市场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进一步的提高,国家应该及时的制定相关的具体时事政策,积极的为企业创造物质条件和资金链的丰富,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经济竞争能力,实现国家财产金融管理的现代化还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努力和配合国家制定的相应政策,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管理,财政金融管理是目前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一

1.1资金安排“碎片化”,导致重点不突出或重复申报多。

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科技、发改委等部门以二次分配资金的方式安排,各部门按照各自制定的计划设置名目繁多的专项资金进行分配,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缺乏统筹设计、通盘考虑,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多头管理,引发项目重复申报、项目审批制度漏洞较大、项目过程管理监管不严、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例如,笔者在某县级科技局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某区科技局在民生科技专项安排52项合计1050万元,主要支持卫生、教育、街道和部门科研,项目资金最高1项170万元,资金集中度为16.19%;自主创新计划33项1200万元,主要支持创新型企业、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示范等,其中:项目资金最高1项100万元,资金集中度仅为8.33%,未能集中资金用于支持对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同时由于科研计划项目分属多个部门安排,缺乏一个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管理,不仅难以体现财政科技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引导示范作用,而且很容易产生科技计划项目的重复申报。这种重复申报体现为:同一申报单位采用相同的项目重复申报多项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或申报不同部门专项资金的情况,也有多个申报单位重复申报同一科研课题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

1.2项目审批“模糊化”,导致违规审批屡有发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级科技部门在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已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公众对财政资金绩效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审批制度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申报指南的制定过于笼统不明晰,对财政资金的补助对象不明确;二是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相关规定不够明确,项目监管环节缺位,主要体现为科技部门管理缺位、科技中介管理机构管理缺位和评审专家管理缺位;三是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未能明确专项资金的补助对象、未能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标准。现行制度的漏洞导致项目审批制度的刚性不足,自由裁量权过大,违规审批的情况时有发生,易造成财政科技资金的流失。

1.3项目监管“形式化”,导致挤占、挪用财政科技资金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普遍实行合同制管理,科技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以签订项目合同书的方式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但由于科技部门管理缺位,中期检查流于形式,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环节监管失控。项目监管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制约机制上缺乏手段。二是项目验收把关不严。例如在审计实践中经常发现,项目承担单位未能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任务书》的约定,出现挤占科研业务费、虚列费用支出等问题,但项目仍通过了验收的情况。三是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合同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只重视“申报环节”,签订《项目合同书》后,则“束之高阁”,总量控制、单项控制、专项使用等都“置诸脑后”;资金到位后自筹配套资金往往迟迟未到位;实际支出未能按预算“对号入座”;接受检查时,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来应付检查。

2.财政科技资金审计监管重点。

针对上述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

关注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否建立了相对分离的项目分权管理机制,是否明确了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职责,对主管部门、组织单位、承担单位、科技服务机构、评审专家等各方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分析科技项目的管理流程,针对指南编制、专家评审、立项决策、资金分配、中期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找出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点及重要节点,关注制度的制定能否有效控制上述关键节点,堵塞漏洞。

2.2科技项目审批立项环节的合规性。

关注立项审查和审批程序,重点加强对项目申报材料和项目申请者的资质、科研能力等进行审核,对比相关的申报指南、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审核项目申报者是否符合申报条件,是否存在降低标准核拨专项资金的情况;同时关注项目评审质量,目前科技项目的评审一般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审核相结合的立项决策方式,关注审批程序能否严格执行两个标准,即严格按照专家评分的.高低,项目资助的经费额度严格按照各专项申报指南所规定的的额度确定。

2.3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关注项目实施进度与中期检查情况,关注项目承担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能否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合同书》的预算使用资金,能否做到专款专用、有否被挤占挪用,应配套的资金是否足额、按期到位,应拨付给参与单位或协作单位的资金是否及时拨付,项目到期是否能按期提出验收申请或延期申请,对已验收的项目,重点审查项目合同书的任务目标是否足额、保质保量的完成,已完项目的结余资金不按规定上缴财政,专项结余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2.4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运用的规范化、科学化。

目前,科技部门对科技项目的管理已逐步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答辩、网上验收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因此,审计过程中要关注科技管理流程中关键点的“痕迹”,关注其关键控制点所产生的一系列系统文件,并加以分析判断,以此发现科技项目重复申报、项目验收不到位和项目评审不独立等的情况。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二

注:下面所列项目只是方向,不是具体题目,请指导教师协助学生确定具体题目。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涉及理论研究方向。

例如:

1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

2中介语中的“石化”现象研究(原因、表现、对策)。

3国别中介语研究(韩汉、英汉、日汉、俄汉等)。

4迁移理论研究(语音迁移、词汇迁移、语法迁移、文化迁移)。

5认知理论研究。

(1)语法认知研究(架构、句型)。

(2)词语认知研究(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课程教学方向。

例如:

1初级阶段教学研究。

(1)初级阶段语音教学研究。

(2)初级阶段词语教学研究。

(3)初级阶段语法教学研究。

(4)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研究。

(5)初级阶段基础汉语课程研究。

(6)初级阶段听力课教学研究。

(7)初级阶段口语课教学研究。

(8)初级阶段汉字课教学研究。

(9)初级阶段视听课教学研究。

2中高级阶段教学研究(词语、语法)。

(1)中高级阶段词语教学研究。

(2)中高级阶段语法教学研究。

(3)中高级阶段基础汉语课教学研究。

(4)中高级阶段听力课教学研究。

(5)中高级阶段写作课教学研究。

3语言要素教学研究。

(1)语音教学研究。

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语调。

(2)词汇教学研究。

词汇扩展、词语比较、词语等级、词语组合、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感情。

色彩词、语体色彩词、外来词。

(3)语法教学研究。

教学语法特点、语法比较、词类教学、句型教学、句型比较。

(4)汉字教学。

汉字特点、汉字形音义关系。

4单一国别班教学研究。

(1)国外单一国别班教学研究。

(2)国内单一国别班教学研究。

长期班、短期班。

5混合国别班教学研究。

6教材编写特色研究。

7教材练习研究。

练习对比、练习强度、练习难度、练习类型。

8课堂练习研究。

练习方法、练习组织。

9教学方法研究。

三、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个案及教学设计方向。

例如:

1学生个案(个体、国别体)。

2教师个案。

3课堂个案。

基础汉语、听力、口语、写作、汉字课课堂个案4教学设计。

初级、中级、高级教学设计。

基础汉语、听力、口语、写作、汉字课教学设计。

四、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问题研究方向。

例如:

1文化导入。

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3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差异/冲突。

4文化词语教学。

5习惯用于教学。

6成语教学。

五、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现状调查方向。

例如:

1留学生情况调查(学习原因、学习情况、就业去向)2私立学校调查(生源、师资、教学组织、考核)。

3高校教学调查(生源、师资、教学组织、考核、发展空间)4师资情况调查。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三

题目:对当下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影响调研报告所在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班级:14级英语(师范)1班负责人:联系电话:指导老师:曾庆伟提交时间:

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制。

对当下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影响调研报告。

指导教师:曾庆伟。

摘要:在社会思潮呈多元化的新形式下,对于新一代90后的思想信念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然而,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中所散播的言论和思想,对90后他们的“三观”教育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对调查对象90后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90后影响调研报告。

引言:所谓电视婚恋类交友就是婚恋交友节目,是真人秀节目的一种。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realitytelevision)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山西电视台于1988年主办的《电视红娘》应是我国最早的婚恋交友节目代表,其节目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成为当时社会的热议话题。目前,在湖南、浙江、江苏等省级电视台纷纷播出婚恋交友节目,并且收视率居高不下。其中突出代表为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两个节目以耳目一新的形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使两个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而此类电视节目,也在90后一代中受到追捧。

一、90后收看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情况的调查分析。

针对90后观看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情况,在东莞某高校内随机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94份,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在9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78名学生收看过电视交友节目,占82.98%,表明电视交友类节目已对90后的课余文化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收看频次方面,5.32%的学生经常观看,77.66%的学生仅是偶尔收,其余17.02%的学生从来不收看;被问及身边的人观看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情况中,只有14.89%的人是说没有,有75.53%的人回答说是有几个,剩下的9.57%的人表示身边有许多人会收看这类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对于收看交友类节目的原因,被调查学生将“娱乐消遣,随便看看”、“娱乐消遣,随便看看”列为前两位,分别占89.36%和39.36%,剩下的3.19%少数认为很实用并且有可能去参与。在94份调查问卷中,60.8的学生表示今后还会继续收看电视交友类节目,明确表示不会的仅有7%,其余3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其中对于婚恋节日的真实性看法,大部分人(81.91%)认为不好说,处于不确定态度,有15.96%的人认为是作秀,都是托儿,不过仍有极少数(2.13%)的人认为节目真实;而对于婚恋交友类节目是否有门槛,69.15%认为有,6.38%则认为没有,24.47%不清楚;虽然有72.34%的人认为让参与人找到另一门这件事不靠谱,但仍有27.66较少数人认为可以让参与人找到另一半;最后虽然有68.09%的人假设在单身的情况下不会考虑参加这种节目,但仍有5.32说会考虑参加,其余26.6%则不确定。从以上数据反映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对90后的吸引力,也能看出此类节目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二、电视婚恋类交友节目对90后“三观”的影响与冲击。

人的行为,进而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追求和道德评判,无不受到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一定的世界观的基础上,人们又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支配着人们的各种观点和行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人在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于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然而,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中所散播的言论和思想,在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人生目标趋向物质化。

那句“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惊人之语”就出自收视率极高的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这句话则作为调侃语在许多女大学生中极为流行,同时也不乏有人将此言视为“经典”;在很多年以前,就在网络论坛中流行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类的声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职场竞争的激烈,很多行业对性别的限制,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当人生目标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时,寄期望于他人、寄期望于婚姻,则成为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另一种人生目标。而当看到电视上“美女嘉宾”与“成功人士”“多金男”牵手时,加上应情应景的煽情背景音乐,让观众极易产生一种“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或者“灰姑娘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美丽幻想,更何况那些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更是认为这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一种捷径。此外,在嘉宾介绍或问答过程中,经常涉及到“房”“车”等内容,“有房”“有车”则是幸福婚姻的必备条件之一,当媒体将“婚恋”导向于“物质”,很难说不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负面作用。

(二)价值取向功利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观念的碰撞,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为实际和功利。在择业方面,往往将“收入多”“有前景”“能接触高端人群”作为首选条件;在婚恋交友方面,“实用主义”盛行,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在价值取向上,常常是从实用角度、功利的角度出发。

(三)道德标准呈多元化。

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被列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大多数大学生均能以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为准绳要求自己,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标准是以“是否利己”作为是非判断的,这就出现大学生的道德标准类型呈现多样性。

三、对策与思考。

(一)拒绝庸俗,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电视婚恋类节目遍地开花之际,广电总局及时下发《国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管理通知》等相关文件,通知中明确要求:“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星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广电总局明确指出广播电视应抵制低俗之风、坚持正确导向,因为主流媒体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

(二)方法创新,改变思想教育传统模式。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打破传统模式,在方法和形式上给予创新,例如可以将《非诚勿扰》的节目形式,引用到平时党员、积极分子的思想交流“结对子”活动中去,党员为“场上嘉宾”,积极分子为“候选人”,仿照设计出积极分子自我介绍环节、“你问我答”即党员与积极分子问答等环节,用新潮的活动形式承载正面、积极的内容。真正体现和达到思想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三)实际出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思想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应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倾听心声,使校园活动多姿多彩,校园生活丰富充实。切实有效地举办一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活动。

(四)树立典范,用榜样引领校园“新风尚”

在学生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树立一些大学生典范,如大学生创业明星、大学生科技明星、大学生道德先锋等,用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范例和励志故事去带动其他学生,真正用学生中的榜样引领校园风尚。

参考文献:

[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毕一鸣.当下电视传播现象若干问题[j].北京:现代传播,2010,(7).[3]李泽厚.大众流行文化与价值重构[n].北京:中国新闻周刊,2005,(10).[4]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7)。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四

摘要:环境行政管理在我国历来是以地方为单位进行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当下环境管理的需要,但是现状总是不太尽如人意,本文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探究环境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能够改善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行政管理;现状;对策。

环境行政管理指的是我国相关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在中央相关部门的部署下,对地方、部门、企业等组织机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管理职责、相互利益和关系协调。因为牵涉的主体较多,因此,各个部门的关系协调成为核心部分,因为不同的组织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

一、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现状。

在环境行政的管理上,我国采取的是地方辖区对当地环境质量全权负责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看重的。政府需要积极地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样的管理模式非常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自主性,积极参与环境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部署,能够将我国相对薄弱的管理手段与贫乏的自然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因此在环境行政管理建设的工作中,这样的模式一直被沿用下来。但是,环境行政管理的地方模式,也容易造成部门松散、区域保护、条块分割的现象加重。这样就为实际的管理带了了较大的阻力。

1.区域为主,中央地方两差异。

中央政府对环境行政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从国家和法律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因而成为基本国策。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与提升都是国家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因此并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但是,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则立场完全不同。例如当地环境治理的效果并不一定是在当地发生作用,很可能是邻近区域获得的效益比当地还要大。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情况直接导致地区环境的保护陷入停滞状态,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远超过对于环境的保护。这就是因为治理的立场不同带来的具体行为实施上的差异。再有,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的法律法规时,常常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所有应对行为以不伤害地方经济利益为核心,地方能够接受中央的指导,而不是领导,这就使得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悬而未决”,流于形式。

2.机构设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并没有被独立出来,大多是城市建设系统下的一个部门,这就给实际的执法工作带来了障碍。环境保护工作的不独立性使其不具备因为经济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管辖权,另外机构的设立、人员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也不能单独划拨,造成物质基础的难以保障。进一步的细化,当下的环境行政管理应该分为环境保护和监督监管两个部分,有一个部分不完善不健全,都会出现“一瘸一拐”的现象。有的省市地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不设置或设置的不作为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在这些部门是不会设置专人进行工作与管理的。

3.行政区划,造成跨区域协调障碍。

环境问题的区域性越强,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就越大。在环境污染的类别中,有许多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大气污染和生物多样的问题,这些类别在发生时,是不会受到区域的控制的,更不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这为地方政府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互相推诿埋下了隐患,擦了很多政策法规的擦边球,损害的却是国家整体的利益。因此要想完成这一方面的管理,是必须要在立法上落实的,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以水资源为例,国内的几大江河流域虽然建立了联合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是就部门属性、部门职责和法律地位来看,其并不具有强制性,他们除了联合成一个部门组织,在实际的管理上还是以当地政府为主,这种条块化的分割会使联合保护委员会的功能形同虚设,加重了各地的区域保护倾向,再加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又进一步为实际工作带来了难度。

4.监督乏力,从中央到地方缺乏机制。

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的规定了,地方人民政府必须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全权负责。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第一责任人。但是就如何进一步履行责任,以及具体的细则实施,《环境保护法》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办事得力不会得到奖赏,同时,办事不力也不会造成惩罚。因此,各地仍然将经济建设当作第一要义进行发展,在关键时刻,以环境质量换取经济效益屡见不鲜。官员的政绩考核是以gdp为第一指标,各种经济指标被当作是第一要义,而在法制建设、党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指标的设定就灵活的多了,责任。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这样一来,执行不执行没区别,怎么执行也不强制,身处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部门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搞建设的力量是轰轰烈烈。而在环境保护上则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过去改革开放的经验也为政府的经济建设形成了一个错误的印象,那就是,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要牺牲环境。这种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现状,暴露出我国长久以来就缺乏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

二、实现环境行政管理的发展对策。

1.政企分开,职能确立。

要想真正的实现环境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把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中。在环境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一改微观管理造成的区域条块化和地方保护主义,改由从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指导与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来自于观念意识的动力,政府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为公众进行服务,需要和各个组织机构进行工作上的接触,他们的意识理念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拥有了先进的意识理念,才有可能实现决策权的扩大化,并在实现的过程中,不至于产生权利异化。从而真正达到由上自下的环境行政改革。其次,涉及的主体越多,就越要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理顺了,这个关系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社情需要的一种理顺。以中央统摄管理的同时,还要善于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定权毋庸置疑是属于中央的,但是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要真实的报送上来,有助于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政策。上文所提到的,严重的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应该集中到中央地区,然后对环境治理的各个区域再做出进一步的详细规定,例如,涉及到国际合作的环境保护,中央拥有统摄权,环境保护的具体合作则需要依靠各地政府的力量,环境的主管部门应该起到指导和调控的作用。

2.人员机构,加强建设。

在这里所说的人员机构的加强建设,指的是对涉及到的机构和人员要进行精简。在人员形式上的精简是以加强各个人员的实际职能职责为依据的。为了避免机构冗余带来的人浮于事,人员的精简还是必要的。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职能部门,而政府职能部门则不能精简,反而要加强建设。从长期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对于环境的重视总是屈从于经济建设之下,从而使环境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环境欠账越来越多。因此,未来的治理方向中,仍然需要沿着资金投入和问题治理的方向前进。政府部门要清醒的认识到,环境的恶化并不是朝夕之功,当然,环境的治理也不会通过短期的治理得以改变,可能需要经过几十年的环境治理,才能使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稍稍有些改善,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必须不遗余力、坚持一贯的进行环境保护。

3.多地协调,健全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上需依靠国家政策的强制保证,下需进行经济上的宏观调整。全社会都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去完成,这样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环境要想真正的治理好,一些重要的指标必须要纳入到硬性规定中,例如容量指标、能耗指标、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等,这些指标不仅仅体现的是国家内部治理的质量,也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最好的方法是把环境管理指标和经济发展的指标统一在一起,两股指标共同作为当地干部治理发展的测评依据,既要公平合理,又要有强制保障,体现出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决心。把环境治理从计划到实行,从个体到整体的推进。在涉及到多部门共同合作的内容上,每一个部门都要不遗余力的全力配合,将局部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使协调发展变成一件紧迫的事情,不能因为协调造成效率的下降,反而要增强凝聚力。

三、结语。

环境的管理不应该是经济管理下的副产品,而是应该和经济管理并行的政府重要的行政管理内容。我国当下正面临着激烈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如何在符合国情社情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相互辅佐,彼此借力的两个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消除地方主义、完善规章机制、明确职能确立、加快建设步伐是解决和应对的`正途,也是持续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五

为了能够减轻农民税务负担,我国政府对农村税费进行了改革,通过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来为人民谋福利。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劳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同时要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乡镇财政压力增大、债务负担加重等问题尤其突出。从目前我国乡镇政府发展情况来看,财政非常紧张,财政不仅要解决工作人员工资薪酬问题,而且还需要一定资金保证机关政策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就非常困难,一些乡镇出现教育投入不足、辍学率上升、房屋建设滞后、医疗卫生体系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与农改的目标相违背。政府实现农村税费改革的宗旨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分配公平、减轻农民负担,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仅仅减低农业税已经不能使农民致富,为其带来的优惠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所抵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生活水平低、就医难等问题。若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就难以巩固,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减轻农民负担。

(一)税收权限划分不明确。

1994年我国政府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初步构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税税制大框架,在分税制改革过程中各级财政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最突出的一个变化趋势就是财权上移,政府财权呈集中趋势,总体财权和地方财权分别向中央和升级财政集中。而省级以下政府实行分税制改革之后存在着税收权限划分不明确的情况,对于一些数额且较容易收取的税种一些省份政府都将权利保留在本级财政,对于一些数额较小且零碎的税种则将权利下放到下级乡镇政府。这样一来,虽然全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但是乡镇财政却没有得到缓解,而是呈现乡镇债务严重的状况,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税收非常不利。

(二)长期的公共支出政策过于偏重于城市。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相对于农村来说更加重视城市的发展,国家对城市公共产品投入数额巨大,而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相当一部分则是由农民负责,基层政府收入根本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支出责任。这样就会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长期短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出现自然灾害无法进行妥当抵御,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致使乡镇财政税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形成恶性循环。

(三)分税制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待完善。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下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平衡的保证,但是我国目前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存在着诸多漏洞,相对于一般性转移支付来说专项拨款占的比率更大,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具有一定的有限性。目前,我国省级以下分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仍然没有全面实现“分税、分级、分管”的格局,转移支付目前也只是测算到省级,至于省级以下的政府部门仍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这样一来乡镇财政在转移支付这块就没有稳定的来源,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政府税收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乡镇政府机构呈膨胀化趋势。

乡镇政府机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负担,财政供养人数过多支配了大量的资源,剩余的资源根本无力支撑农村建设。当然乡镇政府机构程序膨胀化趋势也存在着一定客观因素。首先,乡镇政府工作量较大且繁琐。目前,我国政府政体制下设有五级政府架构,而上机政府更具有主导权往往将任务分配给下级政府,为了能够按照预期完成任务,到乡镇政府就不得不安排更多的工作人员去处理相应事宜,最终造成人员也越来越膨胀;其次,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效率不高。一些部门工作人员没有明确责任,对于工作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认为自己是管理人员只要动动嘴协调一下工作就可以,总是将工作推给别人,由于踢皮球现象的存在导致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这样就不得不配置更多的工作人员完成任务,加大财政税收负担。

首先,一些地区乡镇政府机构财政税收信息数据的透明都不够,对于一些公共项目工程信息不予以公开,在在实施各类公共事务决策前也没有征求群众的意见。同时,群众也没有树立对财政税收信息监管意识,对财政税收信息这块认识不足;其次,人大监督力度不够。目前,我国一些乡镇政府人大代表监督工作形式大于实质,并没有下到基层去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民的意愿,对于乡镇财政行为只是大体上审核就通过,没有与实际情况相比照,这样就会间接造成乡镇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情况的发生,实现税费改革后更加重了乡镇财政税收负担。

(一)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首先,乡镇之间要实现一般性转移支付。由于各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各个乡镇政府的财政能力也参差不齐,采取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各乡镇可支配财力进行科学、合理地调节,使得乡镇财政宏观调控功能能以充分发挥,这样在能够确保各乡镇政府机构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服务,使得财政税收问题得以缓解;其次,针对一些中央与省调控县乡社会的发展及一些特殊问题可以采取专项转移支付及特殊转移支付方式,这样可以使财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缓解财政负担。

(二)加大政府机构膨胀现象的控制力度。

首先,乡镇政府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人员管理工作,大力开展乡镇机关“减肥”行动,要加大对控制政府机构膨胀现象的宣传力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工作上出现问题要落实到个人,严肃处理一些没有责任心、工作效率低下,遇到问题推诿给别人的工作人员。同时,在编制管理方面也要把好关,杜绝权钱交易现象的发生,发现这种现象立刻落实到个人并进行处罚处理,确保财政资金能够被高效利用,间接地减轻农改后财政税收负担。

(三)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系。

对于在分税制改革过程财权上移的大趋势,中央及省级政府应当重视税收权限的划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分别来作出新的调整。乡镇财政应当积极与上级政府协调汇报该地区实际经济情况申请一些税种来为本级财政税收减压。同时,上级政府也应通过乡镇财政的实际支出状况来对定乡镇财政的支出基数、乡镇财政上缴或补助项目与资金额进行确定,适当放权给乡镇政府以缓解乡镇财政税收压力,确保当地农业经济稳健发展。

首先,乡镇财政应当提高自身公共项目工程信息的透明度,定期向公众通过网络、广播、板报等形式公布公共项目工程资金使用情况,充分满足社会各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时,在实施各类公共事务决策前要征求群众的意见,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实处;其次,当地农民群众也应当树立对财政税收信息监管意识,适当关注乡镇财政资金流向;最后,人大也应当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对于一些项目工程应当下到基层去了解当地情况和农民的意愿,与书面材料向对照,对于一些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要给予审核通过,使资金用到实处,间接减轻乡镇财政税收负担。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六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

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

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

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

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

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

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

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

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

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

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

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

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

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

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

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

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

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

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

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

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

文、表、图互不重复。

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

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

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

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

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

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

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

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

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

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

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

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

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

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

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

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

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

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

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

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

常放篇首。

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

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

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二、写好论文的关键。

(一)论文写作——材料、观点和文字。

材料是写好论文的基础,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文字是论文的外在表现。

材料和观点是论文的内容,文字是论文的形式。

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内容要通过形式来表现。

三者的完美结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材料来源于实验。

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材料获得的效率与质量。

整篇论文是由若干工作单元组成的,每一工作单元又是由每次实验材料积累起来的。

因此要善待每天的实验。

每天工作时都要考虑到这一数据在将来论文中的可能位置,对每一张影像记录都要认真收集保存。

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要充足。

有了异常,要及时分析处理,要保证所得结果可信,排除假象。

一篇论文总要有新现象、新处理、新效果、新观点。

观点应明确,客观辩证。

不要、也不能回避不同观点。

从论文定题到结论,处处有观点,所以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是贯穿始终的。

讨论观点时不要强词夺理,不要自圆其说,力戒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

要和国内外文献上的观点相比较,也要和自己实验室过去的观点相比较。

在比较中分析异同,提高认识。

也不要怕观点错误,不要怕改正错误。

要百家争鸣,通过争鸣,认识真理。

论文的文字要自然流畅,“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但也不要华丽雕琢,目的是“文以载道”。

论文叙述要合乎逻辑,层次分明,朴素真实,分寸恰当。

(二)论文写作——准备和动笔。

论文写得好坏,关键在于准备。

会写论文的人,一般总是三步过程。

论文写前深思熟虑,全局在胸;充分打好论文腹稿,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出论文初稿后,放一段时间,反复吟读,千锤百炼。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七

如今,这里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a级旅游景点。

矗立在面前的仿汉阙式门楼建筑,是酒泉公园的南门,也是公园的正门。主体由子、母阙构成,风格古朴自然,气势恢宏雄壮。中堂上悬挂的两块牌匾,揭示了酒泉公园的独特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其中,”瀚海明珠“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道兴所题,“泉湖胜景”是曹无所题。匾额的'上方镶嵌着一幅牛头浮雕,是采用祁连山深处特有的花岗岩石精雕而成的。相传明末清初时,酒泉城中经常洪水泛滥,据说有妖魔鬼怪在作祟,人们就在钟鼓楼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建了一座寺庙来镇邪。因为两座寺庙与钟鼓楼形成一个牛头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酒泉城叫做“卧牛城”

汉语政论文汉语篇十八

目录资料简介酒泉地理收缩展开资料简介。

西汉酒泉胜迹酒泉公园位于鼓楼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是河西走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汉式园林,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园内有泉有湖,有山有石,建有酒泉胜迹、月洞金珠、西汉胜境、祁连澄波、烟云深处、曲苑餐秀、花月双清、芦伴晚舟八大景区。古树名木,参天蔽日;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素有“塞外江南”、“瀚海明珠”之美誉。如今,这里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a级旅游景点。矗立在面前的仿汉阙式门楼建筑,是酒泉公园的南门,也是公园的正门。主体由子、母阙构成,风格古朴自然,气势恢宏雄壮。中堂上悬挂的两块牌匾,揭示了酒泉公园的独特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其中,“瀚海明珠”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道兴所题,“泉湖胜景”是曹无所题。匾额的上方镶嵌着一幅牛头浮雕,是采用祁连山深处特有的花岗岩石精雕而成的。相传明末清初时,酒泉城中经常洪水泛滥,据说有妖魔鬼怪在作祟,人们就在钟鼓楼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建了一座寺庙来镇邪。因为两座寺庙与钟鼓楼形成一个牛头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酒泉城叫做“卧牛城”。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与匈奴打了一场著名的河西之战,大获全胜,武帝从长安赐御酒一坛犒劳征霍去病将军,霍将军认为功劳属于全军将士,于是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取而共饮,所以“酒泉”的.美名便传承至今。古酒泉流淌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是汉王朝凿空西域、开疆扩土的历史见证。享有塞上江南、瀚海明珠之美誉。是酒泉地方文化的核心和载体。

酒泉。

西汉酒泉胜迹酒泉,因传说泉中有金,故又名“金泉”。史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1),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于此,武帝赐御酒以赏,霍去病以功在全军,人多酒少,遂倾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故有“酒泉”之名。今泉犹在,园林式建筑、牌楼历经修葺,保存完好。园内有清代的“西汉酒泉胜迹”和“汉酒泉古郡”石碑,及左宗棠手书“大地醍醐”匾额,成为游客酒泉之行的必游之地。酒泉钟鼓楼耸立在酒泉市的十字街中心,一座砖砌的高墩上。为三层木结构的塔形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雄伟壮观。鼓楼下有四门通向东南西北,行人车辆可以穿行。门上分别题有“北通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哈密),贴切地标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意义。泉眼冬季不冻,夏日清凉可口,宜于饮用。日出水量约3万立方米以上,泉水向北渗入小湖。绕过泉边,沿曲经在往里走,一座座假山环绕着一个明洁如镜的湖泊。一座高大的石拱桥,把湖面一分为二。湖面上有九曲桥、假山等景致。到了冬天,湖面结冰、这里又成了很好的滑冰场。公园西侧的动物园,有各种鸟类、鹿、熊、猴等,还有产于甘肃的熊猫、金丝猴、野骆驼、耗牛等供游人观赏。

地理。

西汉酒泉胜迹位于酒泉市肃州区城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是一座源于西汉史实、表现大汉雄风,融合江南灵秀的古典园林,园内古酒泉的存在不知其几千万年,至今已无可考,然而酒泉名称的存在见自于史志典籍的记载也确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以泉名冠以郡名也是全国罕见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535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