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维的训练,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总结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找到更多的解决路径。以下是相关资料中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一
化学新课程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情景设计中的问题,并引发思考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围绕生活、化学、社会三个话题,力图体现“由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充分融合了stse新型教育模式,学会用化学的视角看生活,这正是本节设计的主要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是以前所学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化学原理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酸雨及温室效应的实验模拟,认识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形成原理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实验模拟,训练实验的分析、探究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世博会为载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感受社会与生活中的化学视角。
本节重中之重是过程与方法,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创新性运用教材,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问题,掌握实验分析、设计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学会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践,感受并赞赏化学对于改变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重难点分析。
(1)重点: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危害。
(2)难点:实验设计及探究。
本节重点分析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从化学理论的`角度更加清晰具体地认识这些环境问题。实验设计与探究是通过自主的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活动,是一种自主建构的活动和思维的过程,并且重视交流与合作,因此其作为本节难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情景激学,通过自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引导,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节采用情景激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基于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借助实验探究法升华理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游览世博乘坐绿色巴士情景的创设导入课题,以化学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欲。
(二)学生讨论,认识环境问题,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善疑”,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以环节一的情景为铺垫,呈现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能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被提上日程,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结合图片重点分析酸雨及温室效应。
(三)模拟实验,寻求解决途径。
实验一,酸雨的形成,老师设计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介绍实验设计的原则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通过课堂演示,达到模拟自然情景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更利于记忆,实验中,点燃酒精灯和硫粉后可以观察到酸性石蕊试纸和ph试纸都变红了,由这种实验事实得出酸雨ph小于7,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这样的结论,接着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观察总结酸雨危害。
实验二,温室效应。实验一侧重教师活动,实验二则侧重学生活动,在实验一中有了对实验设计知识的掌握,在这里强调分组合作设计模拟温室效应实验,亲自体验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规律的活动,充分运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一定时间后,设计好的同学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开始实验,没有设计好的同学以我提前设计的实验装置图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因材施教,操作结束后,由同学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最后再次通过播放一组图片资料归纳温室效应危害。
(四)走进世博,感受新型能源,
承接环节一情景,展示世博场馆:中国馆,不仅带学生领略雄伟的建筑,更重要介绍中国馆多方面充分利用了太阳能。伦敦零碳馆,除了采用太阳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还利用了生物质能发电,图中的风帽还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日本馆,依然带学生感受新型能源在场馆中的应用,真正做到了将化学应用于社会,开拓学生视野,学会用从化学的视角看生活。新型能源中除了太阳能,生物质能还有哪些呢?最后整体介绍新型能源,图文并茂,促进理解,升华理性思维。对于新世纪的我们,在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话题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并且,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化学让生活更美好!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二
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各小组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
提问: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
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思考题。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提示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演示课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甜酒品尝会。
同学们互相品尝、交流经验,互相说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掰开的.面包、馒头很松软。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吃到酒味呢?请思考课本第一题。
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
品尝、评价、鼓励。
第二课时。
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展示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各小组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
了解防腐剂的使用及危害。
请各小组展示“探究食物保鲜法”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鼓励,作出评价。
提问:
1、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
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鲜食品?
指导同学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结合已做好的探究实验和调查资料,讨论思考: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
2、说出不同的方法依据什么原理?
3、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针对本地区饮食习惯,引导同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认真阅读,小组讨论。
认同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
关注转基因技术在药品生产上的应用。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
指导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百昔”。请同学讨论课本75页练习第2题。指导学生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细菌和环境保护。
认真阅读,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积极思考,纷纷献计献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提示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鼓励、支持学生的行为。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三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教材的内容,比如,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良实验等,尽管教学内容没有探究性的实验,但同样要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促使学生讨论和思考,因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被动为主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四
追问式评课立足课堂真实发生的教与学活动及其效果,充分尊重授课教师,平等协商、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达到优化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真实性、民主性、实效性是追问式评课的突出特点。追问式评课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评教的效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教研价值表现为:
(一)平等对话,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追问式评课通过教与评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共同面对、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教研氛围,引发教者、评者深入反思,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回顾以往所参加的评课活动,评者居高临下,评起课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欲罢不能,高屋建瓴、发人深省,俨然以权威自居,“要么把你捧杀,要么把你骂傻”,授课老师则战战兢兢,如坐针毡,好像接受什么审判似的,陷入一片尴尬境地。与此截然不同的是,追问式评课注入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将新课标提倡的对人的尊重落到了实处,拨正了教学与教研民主的良好风向,教者与评者就课论课,展开平等对话,一切围绕着真实的课堂,一切围绕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研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直面课堂真实,提高评教效益。
追问式评课最大特点是真实性。评教伊始,授课教师借助复盘式评课还原课堂教与学活动的真实图景,这是评教的起始点、最最重要的依据,以课论课,将课堂的真实完整地呈现给教者、评者,共同研讨、对话、解决问题。以往的评课活动往往走过场,流于形式,教而无评或评而无关痛痒是常有的事情,评课热闹一堂、气氛热烈、皆大欢喜。细细想来,实则敷衍了事,评者是做了“和事佬”,谁也不得罪,可问题依然还是问题,于己于人均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尚未挖掘,何谈解决?教研活动低效,教师收获甚微,课堂教学改革难以推进,自然是情理之中。追问式评课敢于面对课堂的问题,教者与评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民主协商,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相互尊重,共同研讨,共同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教研实效大大增强。
(三)扎扎实实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追问式评课突出对授课教师的尊重,无论是追问时的方式,还是评教场地座位的编排(授课教师坐最中间),处处体现了对上课人的尊重。授课教师免除不必要的尴尬和顾虑,由此,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发生。追问式评课的目的是帮助授课教师发现教与学活动中的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在追问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中的问题,存在的不足,解决的对策,理论的依据,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引领是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听课教师历经课堂的发生、评教的追问激辩,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自然如坐春风、受益匪浅。在重读《背影》追问式评课中,我们收获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预设问题的设计技巧、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等诸多语文专业知识,既优化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又引领我们语文专业发展的方向。
总之,语文追问式评课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务实高效的新课改诉求,迎合了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必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必将在语文课改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涛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实验初级中学221700)。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五
摘要:评课是教研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要积极评价一节课的优点,也要中肯地指出一节课的不足,这样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学习总结某一节课,心平气和、气氛热烈、科学认真地评价一节课,才能体现出对授课人的应有的尊重和评课人应有的谦谨,这样也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评课工作。
关键词:观课;议课;中小学。
一、提出问题。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出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它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是中小学教研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听评课的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1.您现在听课的主要目的是(?摇?摇)。
2.您在听课前做好的准备工作是(?摇?摇)。(可多项)。
c.基本了解一下学生学习情况?摇?摇?摇?摇d.一般不准备,到时就去听。
3.您认为一堂好课哪些要素最关键?(?摇?摇)(可多项)。
4.您听课时的关注点是(?摇?摇)。(可多选)。
5.听完课后评课。(?摇?摇)。
6.您喜欢怎样的评课方式?(?摇?摇)。
7.您在评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摇?摇)。(可多项)。
8.您希望通过哪些方式来提升评课能力?(?摇?摇)。
a.理论学习?摇b.专家引领?摇c.示范评课。
(二)现象分析。
针对调查内容,我们随机选取100位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对数据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归纳出如下几种现象:
现象1:教学检查――打开教师的听课笔记,常常通篇是对教学流程的记录,对教学的评议寥寥几语,有时甚至根本见不到教师的评议。与所要求的听课记录旁边有点评,最后有总评相去甚远。
现象2:教学观摩――每学期,各级教研部门都会举办一些教学观摩活动,形式大多是听观摩研讨课,集体评议。但每每总在听课结束之后,见到为数不少的教师悄悄溜走的身影,问其缘由,有的说:“接下来的评课,如果让我评怎么办?我可不会评。”有的说:“又是评课,那样的评课无疑是在浪费时间,一点意思都没有。”还有的说:“评的时候说的都是这也好,那也好,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这样的评课没什么用。”
现象3:评课现场――若是再聚焦评课现场,那种讨论、交流的热烈场面是很难见到的,多数按照安排的顺序发言,其余的只愿充当听众,或是坐在不起眼的位置,或是埋着头记录,若是被点到发言,多会笑一笑:“我的想法和大家一样,我就不说了。”若是实在推不过,就将前面发言人的意见捡一两点换个说法再说一遍。再仔细听听评课的具体内容:都是诸如“过程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此类的套话,或者是“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等等这类放在任何一节课,放在任何一个学科都无不可的评价。
三、评课策略。
1.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课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要从正确的导向出发。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要全面反映这个过程需要考查相当多的因素。正确评价一堂课,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对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考查,以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3.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要把评课的关注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方向上面,转到如何针对学习差异进行因人施教,如何把过多的统一讲授,转变为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和统一答疑、点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课堂,转变为以适当的统一讲解与有指导的自学或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探究、研讨、查询相结合的课堂。
4.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正确地评价一堂课时,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5.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想当然。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的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测量到的情况出发,不能想当然。评价的内容和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以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评价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
四、结果使用。
评课结果必须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吸取教训,总结反思,促进成长;用于学生学习进步:发现学法不足,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改进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用于学校发展:正确把握教育方向,提高教育质量,有效促进发展;用于家长沟通: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发展和学校教学改进,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用于社会交流:赢得社会理解和支持,展示学校成果,扩大学校影响。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六
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这部分的教学,按照课本是从细胞水平到器官水平的顺序,但学生通常了解较多的是器官,比如,苹果、红萝卜、马铃薯和花生分别是果实、根、茎和种子,学生都知道这些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入手唤起学习的兴趣,归纳出植物的器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有机物,通过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是有机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有机物,归纳出细胞组成成分主要是有机物。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从器官水平到细胞水平,最后推断出有机物的作用之一是用来构建植物体。
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是重点和难点。三个演示实验可以让部分学生准备,种子选用绿豆较易萌发,如果都采用种子,学生可能会认为只有种子萌发才有能量的变化,所以,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需要氧的两个演示实验选用新鲜豆苗。
演示种子萌发过程有热量散发的实验后,教师明确地提出问题:甲瓶温度为什么会上升?(答:热量),热量来自哪里?(答:热量来自萌发的种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避免部分学生仅仅看到温度计指示的温度上升就直接得出结论说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释放能量而忽略了推理,归纳的过程。
在让学生演示新鲜豆苗在呼吸过程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示向澄清石灰水吹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得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特性。演示实验的装置可以改成用两个同等大小的黑色塑料袋,分别放进等量的新鲜豆苗和煮熟的豆苗,扎紧袋口,插上吸管,实验时,将吸管放入澄清石灰水里,挤压塑料袋,这样操作比较简单,贴近生活实际,效果明显。学生在观察现象时同时思考问题:哪一支试管的石灰水变混浊?(答:新鲜豆苗一袋),二氧化碳来自哪里?(答:新鲜豆苗),从而推导出二氧化碳来自植物的有机物,得出有机物彻底分解时产生二氧化碳。
师生共同完成有机物分解需要氧参与的实验,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回答问题:哪一根竹枝不能燃烧?(答:装有新鲜豆苗的甲瓶),为什么不能燃烧?(答:缺乏氧),缺乏的气体去了哪里?(答:被新鲜的豆苗利用了),讨论得出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需要氧的参与。
呼吸作用的概念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相应的词语: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和能量,让学生根据所观察的,利用这些词语尝试着描述出来,写出呼吸作用的公式,教师要归纳,小结。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师通过问题: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自己利用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学生通过举出实际的例子的过程,理解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然后,教师让学生举出没有呼吸作用的任何一种生物,学生不能列举出来,得出结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4、引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着重在推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说出推理的过程,避免前提和结果不相应。
教学反思。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十大主题之一,本主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为标题,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而是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为标题,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线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索,以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科学知识为“材料”,以推理、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为“针线”,缝制一件精美的“衣服”--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好教材的内容,比如,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良实验等,尽管教学内容没有探究性的实验,但同样要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促使学生讨论和思考,因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被动为主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七
垃圾,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是它,污染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今天,陈逸阳爸爸就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垃圾的课——垃圾的回收与利用。
垃圾,是我们常以为见的一样东西,而它,又是谁制造出的呢?是我们——人类。当我们把空饮料瓶一扔,就变成了垃圾;当我们把手里的玩具一扔,也变成了垃圾;只要你愿意扔几件虽然不新,但还可以穿的外衣,它们也能变成垃圾……陈逸阳爸爸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里边有许多的“高楼大厦”,没有窗户也没有门,还不见人影。这是为什么?我们疑惑不解。看到后来,我们才明白那一座座“高楼大厦”是由一个清理垃圾的机器人先将垃圾做成一个个小方块,再把它们搭成一座座“高楼大厦”。同学们个个惊叹不已。我当时就在想:我们的地球也会变成这样吗?我觉得可能会。现在的垃圾那么多,谁也不能保证地球不会也变成一座垃圾堆。
陈逸阳爸爸给我们上的这堂课,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些所作所为:平时有些铅笔还有十几厘米就不用了;平时有些白纸我只涂了几笔就扔了。平时有些可以卖钱的纸板我连正眼都不瞧……再看看那些废饮料瓶、塑料袋、键盘,在那些能工巧匠的改造下,竟能组成一个个巨大的变形金刚、一件件美丽的连衣裙、华丽的婚纱……虽然我们比不上那些能工巧匠,但我们可以用塑料瓶做一些简易的小花篮、小笔筒,还可以用旧袜子、旧衣物、旧裤子缝出一个个可爱的小娃娃,既装饰了我们的家,又少丢了一件垃圾,还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这不是一举“三”得吗?可是,又有多少人丢弃了那些还可以用的东西?在上学的路上我看到有的人把喝了一半的牛奶扔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有的人把看完了的报纸随手一抛;在出去游玩的路上我看到有的人把一些塑料袋、果皮纸巾乱扔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
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不要乱丢垃圾,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八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考虑到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擂台赛式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实践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在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开展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九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知识的应用。
2、通过学习课本内容,观察有关的实验、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1、重点:了解声音在信息方面和传递能量方面的利用。
2、难点:学生对能量的理解。
1、引入新课。(观看有关视频资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视频,猜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播放视频)。
师:女高音歌唱家为什么会这么厉害呢?要想知道答案,那么请认真学习本节内容:声的利用。
(打开幻灯片)。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知识的应用。
2、新授环节。
(1)让学生自学课本声与信息部分的知识,完成导学案自学指导1。
(在大屏幕上打出:
1、声与信息。)。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声与信息。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自学指导。
1提问学生回答导学案1-4题。重点让学生举出几个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生:……。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那么来看大屏幕上的几个例子。
(大屏幕展示图片等)。
总结第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以上这些共同说明了?
生:……。
(2)声与能量。(通过展示实验和阅读课本声与能量方面的知识,了解声在传递能量方面的应用)。
实验展示,总结出声能传递能量。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部分内容:声与能量。
(在屏幕上显示。
2、声与能量)。
师: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实验。
(展示第一个实验,介绍实验器材)。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使蜡烛熄灭?
生:用嘴吹或用手扇。
师:不管是嘴吹还是用手扇,我们都消耗了能量,这个能量使蜡烛熄灭。
生:是。
师:同学们,我用另外一种方法也可以使蜡烛熄灭,请注意观察。
(展示实验1)。
师:谁给蜡烛施加的能量呢?很明显是它,……这个实验就说明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展示实验2)。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谁能说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那么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自学课本声与能量部分的知识,完成导学案自学指导2。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自学指导。
2(提问回答5-7题)。
让学生分组完成合作探究。
(老师适当给予提示,并找学生举出例子)。
师:这个例子非常好。
展示一些声传递能量的例子,并总结第二部分内容。
师: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了?
生:声可以传递能量。
(3)本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师:请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生:……。
(展示幻灯片小结部分)。
3、当堂训练。
师:快速完成9-16题。
(5分钟后让学生交换试卷,看大屏幕核对答案,进行批改,把试卷还给本人)。
师:8道题全对的请举手。错一个的请举手。
(老师及时对结果进行评价)。
师:出错的同学下去再认真思考一下。
4、作业布置。
p41动手动脑学物理。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十
亲爱的同学们:
美丽、和谐、整洁是我们理想中的校园。优美的`环境更是我们的追求。虽然我们的愿望非常美好,但是我们总是看到以下不和谐的画面:中、晚餐后,小卖部门口总是站满了身穿龙实中的校服的同学,在回寝室的路上,总是看到拿着饮料和零食的同学,那垃圾桶里的垃圾,总是多得放不下,可路过的你却视而不见,寝室里,总是有同学利用睡前的几分钟,泡方便面,弄得“香飘满室”。
因此,为了我们节约、简洁、环保的校园,我们七(2)班的同学提出了“垃圾回收”的倡议,初步方案如下:我们建议学校建立一个“垃圾回收站”,以一个班级为单位,各班同学收集学校内的饮料瓶、铝罐、废旧电池、废纸等垃圾,累积一个星期的时间,以市场收购价回收到校建立的“垃圾回收站”。再在班主任的合理调配下,用回收来的钱来做有意义的事情。
这样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同学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同学对环保的重视,而且为公益事业做了贡献。
在此,我们发出倡议:为了我们校园的明天,让我们真正做到“垃圾回收”,时时刻刻把环保放在心中,自觉地为我们的校园减少白色污染,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十一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5、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声的利用说课稿篇十二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垃圾的回收利用》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教学单元第四课内容。本单元的课程编排是建立在前几册已经学习的“资料”“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和“生物与环境”等环境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同学从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入手展开调查研究,本课《垃圾的回收利用》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最贴近同学生活实际的垃圾问题入手展开调查、收集、分类等体验活动,以此为突破口来引发同学对整个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考虑,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让同学认清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后面《考察家乡的环境》和《我们的环保行动》打下基础,使《课标》中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局部。
要求同学按小组收集资料,向大家介绍回收利用某种资料带来的好处,然后我再把一些数据资料展示给同学,让同学在阅读中感受回收资料带来的好处,同时认识回收标志,同学在认识回收资料的好处后,再让同学分组体验垃圾资料的回收分类过程。提高同学对垃圾回收意义的认识。
第二局部:研讨建立一个资源回收中心。
同学在体验分类回收过程中,知道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回收的垃圾资料不外乎有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等这几大类,要建立班级回收中心,首先让同学明白作好哪些准备,然后引导同学从回收箱的设计、放置位置、谁来管理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收中心方案。鼓励同学课后去实施这套方案。然后再引导同学研讨回收的资源如何处置等问题。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案。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同学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经历各种途径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培养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学会垃圾的分类方法,制定建一座回收中心的方案。
教学难点:
讨论制定建一座回收中心的方案。
教学准备:
同学:带一些平时会扔掉、但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调查物品回收利用的好处。
老师: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了解回收好处发生回收动机-讨论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借鉴回收体验组建回收中心-通过方案讨论发现利用价值-总结拓展。
三、同学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同学,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泼开朗,喜欢质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师生关系融洽。但在语言表述方面有点欠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引导,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同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同学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干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结合同学实际和教学内容,我采用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同学经历“解决垃圾问题”的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交叉一些讲解、示范、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力求通过学习、体验垃圾的回收分类过程,从而获得一整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同学的科学素养,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充沛体现“以同学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战略与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内容分为6个层面递进展开:1、情景导入,引出课题。2、研讨回收好处,激发回收动机。3、研讨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4、借鉴回收体验组建回收中心。5、讨论回收资料的处置,了解资料加工再利用流程。6总结、拓展谈体会。
1、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好的开头是胜利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同学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发明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先创设第一个情景,示两张城市街道图(一张卫生城市,一张垃圾城市)。让同学从中选择一座城市来生活,同学选择了卫生城市,并说明理由。接着设疑:这座城市的垃圾都到哪去了呢?引出垃圾问题,同学猜测,引发探究欲望。接着创设第二个情景,带领同学到垃圾填埋场去看看,同学到了垃圾填埋场后发现,这座卫生城市的垃圾不但没有填埋,而且是露天堆放的。引发怎么解决这些垃圾问题的考虑。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垃圾的回收利用》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2、研讨回收好处,激发回收动机:
接着引导同学观察这堆垃圾里有些什么资料?回收这些资料有多大的价值?让同学举例说明,然后我就出示一些数据资料,让同学从阅读这些资料中了解了到回收这些资料会发生这么大的经济价值。因而发生回收这些资料的欲望。同学有了回收欲望,但不知从何着手,引发问题考虑:“怎么回收”由此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
3、研讨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
投影出示“怎么回收”同学经过一番考虑后,得出各种不同的回收方法。然后指导同学汇报方法,这时我巧妙利用同学思维的多样性进行比较,让同学在对比中发现自身的缺乏,从而找出一种比较科学的分类回收方法。同学找到科学的分类方法后必定想体验一下这种方法可信度。接下来我就布置了一个实物分类回收的体验活动。然后组织同学进行小组分类竞赛,并上台汇报分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合理的引导和展示同学的思维过程。最后归纳总结出生活中可回收资料不外乎有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等这几大类。有了这样一个体验以后,同学基本上掌握了垃圾资料的回收方法。接下来就要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4、建立班级回收中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回忆一下班上每天都会发生哪些垃圾,要回收这些垃圾资料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然后再让各小组讨论如何组建这个回收中心。并投影出示在讨论中关注的几个问题。同学讨论完成后,上台汇报设计的方案。让全班同学作评判,最后达成共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收中心方案。褒扬设计好的小组。鼓励同学课后去实施这套方案。有了完整的方案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提出问题:回收这些资料以后如何处置?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5、回收资料的加工再利用:
这一教学环节我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的,回收了你如何处置,多数同学只知道拿到垃圾收购站去卖,换成钱。为了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这个问题要作适当的引导,让同学知道处置这些垃圾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然后接着问:收购站又把这些资料运到哪去呢?同学考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提到废物加工厂加工。这时再创设一个情景:我们到加工厂去看看,然后出示废物加工厂加工流程图片,让同学了解这些资料加工再利用的过程。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从回收----到利用的过程。接下来进行拓展:这些资料除了送到工厂加工再利用,你还有别的用途吗?出示废旧资料制作的各种玩具。要求同学回去后自制一个玩具。
6总结: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的关注同学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讨论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和“制定回收中心方案”这两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采取了口头褒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
七、教学板书: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5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