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读后感(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3:52:08
原生家庭读后感(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6 13:52:08     小编:雅蕊

读后感是对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和领悟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传达个人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文字的流畅和节奏感,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别具一格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角和感受。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一

原生家庭是我们很多人无法选择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想面对。还记得那个上学十年都不愿意和家里联系的年轻人吗?他觉得父母伤害了他,在上大学以后他就逃得远远的,终于摆脱了父母的控制。他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父母的牵制。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因为父亲喝醉酒就打人,他只要听到父亲的脚步声就害怕,那成了内心的恐惧。

原生家庭对于每个人都有抹不开的影响,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那都是原生家庭所给予的。如果说开始我不知道代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大家是否会笑话,但是确实如此。

代际一般指代际关系,百度百科这样说的:代际关系,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通常一代指20年,但代际关系的两代,泛指老年人与年轻人,如家庭中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儿女、孙子女辈的关系。

我想起在很小的时候,父母也会提起他们父母之间的那些关系,虽然久远,但是有些事情他们说起却历历在目,恰好犹如今日,我回忆起过去父母的一些行为也是就如在眼前。

不得不说那些事情时刻影响着我做决定,如果不是在今日时时接受现在生活的思想,我可能不会这么辩证的去看问题。尤其是在子女教育方面,我们自己的教育习惯往往就是无意识的延续上一代的。

我们如何才能去改变过去原生家庭给我们伤害,我们必须在现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去做些努力。这本《走出原生家庭代际创伤》的作者就是一位心理学方面的学者,她通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例子,引导我们从自己过去的伤害中走出来。

所以这种伤害来的更隐蔽,但是通过这本书,然后自己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关于这方面的记忆。人做手术可以通过锻炼来慢慢恢复,同样原生家庭的伤害,也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恢复。这本书就是有点类似于这样的操作手段,很多时候心理问题不容易好的原因,总归还是它的复杂,主要更多的是个体内心思想的影响,过去经历不同的影响。最好的心理恢复就是靠自我,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心理医生干预。

走出原生家庭代际创伤,这不仅是为了自我更好的面对生活,同时如果自己没有走出来,对下一代的影响也是会有的。因为这种创伤会一代接着一代,所以从我做起才是关键。前一段时间高考,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孩子,很多时候和家长是有很大关系的。

改变命运并不是为了赚很多的钱,而是从内心跨越过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二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部分家长不作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不称职的父母会为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以及孩子要去怎样应对。

第二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不称职的父母。

父母曾经应该承担的所有责任有以下几点:

1.他们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2.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3.他们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

4.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5.他们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6.......

以上五项是称职的父母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我们讨论的有毒的父母大多连清单上的第一条都无法完成。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在保持稳定情绪或健康的心态方面存在着(或存在过)极大的障碍。他们不但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常常指望甚至是要求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父母把家长的责任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家庭中各个成员的角色就变得模糊,扭曲甚至颠倒了。被迫成为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的孩子,没有可以模仿,学习或尊崇的对象。在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失去了父母角色的榜样作用,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便会在波谲云诡的迷惘之海中随波逐流。

父母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原因是疏漏不称职,他们的‘不作为’,就是一种有毒的教养方式。

不论是“他们并不想伤害我”还是“他们已经尽力了”,这些辩护都掩盖了一个事实:这些父母推卸了自己对孩子应尽的责任。这些有毒的父母通过推卸责任,让孩子失去了积极角色的榜样,而没有了积极角色作为榜样,孩子的情感将难以健康发展。

如果你是不合格或不称职父母的成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你或许没有意识到,除了“我应该对父母负责”的想法之外,其实你还有别的选择。做被他们情感牵制的傀儡并不是你唯一的出路。

你是可以选择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你要弄明白自己是受错误的逼迫过早成长起来的,本应属于你的童年生活被夺走了。其次,你必须承认,你在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一旦踏出了这第一步,你便会发现,自己第一次瞬间找到了全新的精力之源――这一生中你耗费在有毒父母身上的精力,最终却可以用来帮助你做出改变:变得更爱自己,对自己更负责任。

我们要明白的是,我们认清了父母的失职对我们造成的危害,那么如果我们自己当了父母,又会怎样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要阻断有毒体系的延续,那么我们就要使自己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担起应有的责任,给予孩子物质和精神情感方面的满足,让孩子不至于匮乏,而失去很多本应获得的快乐。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三

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情有快乐的,也有悲哀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许多悲剧的发生也往往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八月底是秋季的开端,也是暑假的尾声,孩子们都趁着时日不多的假期,尽情的放松自己。然而,就在这开学前期,一位花季少女陨落在家人无止尽的逼迫中,鲜花一样的生命就在这秋蝉的哀鸣声中,嘎然而止。

四川泸县的一个小区,突然发生了一起坠楼事件,年仅15岁的少女从25楼跳下,砸中了早在楼底劝她的父亲身上,一场悲剧,两条人命,弥漫在闷热的空气中。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女孩的母亲每天都逼迫她练习弹钢琴,然而这个女生因为反抗她母亲的决定而产生争吵,一怒之下,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性命,深爱女儿的父亲张着双臂在楼底打算接住女儿,也被砸死中死亡。一家三口人,一时之间丢了两条性命,这个悲剧不是个例,相信许多朋友都会在新闻中看到学生跳楼自杀事件。

为什么在物质丰富,精神文明提升的现今,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发生呢,我想悲剧的根源,应该要从家庭创伤的原因中去寻找。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学硕士金尚在她最新一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作品中,就非常详细的告诉我们何为家庭创伤?怎样走出家庭创伤的环境。

要知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家庭创伤带来的伤害,有可能只是家人的随口一句话,一个莫名的眼神,或者是言语争吵,甚至肢体惩罚。从定义上来说,创伤事件在精神病学上被称作“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这一类的事件,会让人感到无助,麻木和悲哀,它的发生带有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性质。

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任何一种突然发生的潜在的生活危险事件。比如,有亲人去世了,或者被遗弃了,离婚了,身体产生创伤等。有些心理素质较强的人,会产生内心自愈的本能,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会造成真正的,长期潜伏于内心的创伤性结果,这也就是著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当这种疼痛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记忆,那么这种创伤人群就会处在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持续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造成这类人群,会选择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比如,抽烟和喝酒上瘾,也有的会自残,伤害别人而上瘾,总之就是心理变得扭曲、变态,不断的伤害自己。

金尚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中,以自己多年来的心理学实际经验不仅教导我们怎样认识原生家庭产生的创伤,还教会我们怎样避免和治疗缓解已经产生的代际创伤。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配合默契的系统,它与我们的心灵产生的思想息息相关,他们彼此之间联系紧密,互惠互利。身体某一方面的不适,其实都是对我们自身产生的情绪的一种表达,当你刻意的压抑内心的想法,不允许它出现在你的脑海或者心灵中时,它就会寻找突破口,从你身体的某一个部分症状来表达,这就产生了身体部位的病变。

在心理学方面,当你的身体与心理失调时,容易产生头晕,这种情况就是你对当前事情的失控。还有的人会习惯性的经常头痛,其实这也是一个人经常思考事情,想的太多,在一个想法与其他想法之间无法取舍,从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造成了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就转变成了头痛。

同样的,身体上出现的其他一些慢性疾病,都是有相对的心理方面的症状来表现。那么如何去缓解或者疗愈这种情况呢?金尚提出了信念疗愈法。

信念是指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和寄托于某一个方面。有一个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说过,“我们的身体其实就是思想的产物,医学上,我们已经开始了解思想和情感的状态,确实会影响身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

信念是一种强大的转化力和创造力,你需要确立正确的信念,要正视自己当前存在的现实。只有勇敢的面对你所处的状态,你才会发现问题所在,找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容易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它。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持续的,用积极快乐的,正面的方式去进行冥想和自我催眠,就能够影响基因的表现和运作,从而改变你的生命状态。

在读过《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本书,我惊讶于作者金尚对人类精神与心理甚至身体构造方面的精深细研,她不仅带领我们发现自身遭遇的原生家庭创伤原因,找到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和症状,更引导我们用信念去疗愈自身,解决自身当前存在和积压多年的沉疴痼疾。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本书既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它引领我们走进心理学的大门;又像是从业多年的主治医生,它把身体病症和心理相契合;又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物理学家,挖掘心理与基因的生命逻辑关系,释放信念的伟大能量,从源头上保护我们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四

什么是原生家庭,就是站在子女的角度,父母当家做主的那个家对于子女来说就是原生家庭,子女自己组成的家庭就是新生家庭,而这个家庭对于子女的下一代来说就属于新的原生家庭。

家庭对于大多数来说是温暖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为了子女的幸福他们操碎了心,很少有人会怀疑这种爱带有功利目的。但是有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有时候让子女感到了压力和不自在,这种状态很难界定说是这种爱是假的,他们确实想让子女幸福,变得很优秀,但是他们很强势,觉得孩子就该按自己的设定好的路去走,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这样的父母在过去的家庭普遍存在,在当今社会虽大有改善,当还是会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存在。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时非常隐蔽的,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等到感觉压力、浑身不自己的时候就很难摆脱这种状况了,跟着这样的父母生活的孩子会感到很焦虑、无助,离开父母在外面又胆小、怕事、不敢承担责任,有时候又很极端,就是那种想要摆脱又不知道从何做起,不知道离开这样的家庭后该如何生活。

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就是一本教大家如何发现并走出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的。新闻上因为原生家庭对自己孩子的伤害,导致孩子自杀,甚至杀害父母的例子经常发生,也引起了社会上足够的重视。本书不管是对强势一方的父母,还是弱势一方的孩子都会有很好的启发,只要坐下来认真看书,都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因为有问题的父母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心想自己操碎了心,一心一意为孩子好,孩子为什么还要跟自己对着干,为什么就这样不懂事。孩子有时候对父母要求自己做的事并不感兴趣,他们要做的都是父母的意愿,在父母的淫威下他们只能迁就,他们有时候一直在隐忍,这样的孩子平时很安静,一旦爆发则能量巨大,后果不堪设想。

而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这种问题有的很轻,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解掉,有的是矛盾越积越深,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本书作者金尚,她是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学硕士,她在新浪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上知名度很高,曾经发表过《滚蛋吧,抑郁君》、《永远成长的苹果树》的等心理学畅销书,非常受欢迎。《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是她的新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和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我手里这本书是金尚老师的签名书,她送我的一句话很受用,她说“真自我是一切心理健康的基础;假自我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认清真实的自我,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早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待一切心理问题,包括原生家庭创伤的心理问题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五

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穷尽一生都需面对的人生课题,许多的人内心都有一段与原生家庭难以言明,“爱而不得”的痛。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进行自我疗愈?或许《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能够给予我们一个重新看见原生家庭,治愈自己的机会。这本书是美国原生家庭心理治疗师罗纳德·查理森结合多年自我疗愈及对来访者治疗的经验,所写的“非专业性”家庭关系疗愈用书。

对这本书起了推荐的意念,是因为看到网上有小伙伴分享了ta阅读本书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着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而很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明白这种幻觉只是因为我在原生家庭的表现。

作为一个没有耐心且极其有自己想法的我来说,改变自己以往在家中的印象,对于家庭人员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难以接受与适应的过程。

在处理家庭问题上,我一贯都是以自己的作风为主,比如对于一个正确的观点,如果家人与我的意见不同且其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情况下,我通常不会采取理解他们并且包容他们的心理,止住话题继续进行应该会是我一贯的作风。

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了我很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坚持做你自己,即使这并不被家人看好;在处理与家人之间的矛盾时,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毕竟他们观点的不同其实并不会对我做自己有什么阻碍;积极主动的去联系家人,在缓解家庭关系之中,我们应该做那个先吃螃蟹的人.......

其实一直以来,对于原生家庭的问题我都是束手无策的,因为即使我发现并且知道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可是我却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或者我究竟该如何去做才可以减缓并且尽可能避免这种事情不再发生。而如今在一本本书里,我找到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付诸行动之后,我也期待可以有所改善!”(文字引自“微信读书”书评)。

作为一名家庭关系疗愈工作者,从这些文字中,我看到的不仅是这位伙伴与原生家庭艰难的和解过程,还有自己及来访者的家庭关系行为模式对个体人生的影响。

“对每个人来说,原生家庭(即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经历的影响和作用并非仅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整个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环境塑造的。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我们一生。

或者离开之后再也没有返回过,但是你在自己建立的新家庭中,仍然会重复原生家庭的各种机制和规则。当然,某些具体内容和细节也许会有差异。

例如,你会做很多父母曾经做过的事情,虽然你总是发誓自己绝对不会这么做。毫无疑问,你的父母曾经也发过这样的誓。这种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的穴居人,也许他们也曾发誓再也不像他们的猿人祖先那样生活。有时候,这种希望与先辈不同的愿望会产生有趣的结果。”

诚如作者在开篇所讲,原生家庭对每个人都是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我们如何否认,原生家庭作为我们出生和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一个场域,其对个体的影响镌刻在骨肉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而注定无法改变。

“原生家庭心理疗法的正确观点应该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前提是换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原生家庭。”但同时,进行原生家庭心理疗愈需要知道,就像我们的伤口是由个体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许许多多生命事件造成那样,疗愈伤口也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原生家庭和解并没有什么快效药,也正是如此,原生家庭的课题也成为许多人毕生修行的人生课题。

就如书里提及的那样,“原生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鼓励我们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做自己’,并且同时与别人保持亲密关系。”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够在在合适的框架--原生家庭的环境中,学习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遗留的问题,那么我们便拥有改变现在及未来生活方式的能量,让生活变得更加积极向上。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即使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也不会有太多的自我挫败感或进行自我贬低,从而可以超越原生家庭,更好地创造自己理想的生活。

因此,亲爱的,无论我们的原生家庭过得多么糟糕,我们人生的选择按钮还是握在自己手里。“请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没有任何人能够让你发生改变,你也改变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改变自己。所以不必劳心费力地去试图改变他人。”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六

人的心理问题产生根源在于幼年时的成长经历,在成长经历中形成了各种模式,早期模式有利于个体适应在当时的情境下存活,个体习得并因此获益,从而巩固下来,但随着环境的改变,个体还在用这一系列固定的模式去应对生活及关系,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了解原生家庭了解成长经历是一个了解个体应对模式的过程,看看过往的经历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对自己造成了什么影响,它们又是如何在现在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在这个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寻求契机得以将矛盾分裂的部分重新整合,将僵化固着的理念打破,重建新的模式,重新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以成人的状态灵活地面对各种冲突矛盾,将本我,自我,超我协调平衡,形成能上能下,能左能右,能强能弱,能进能退,外圆内方,随心所欲而不逾距的人格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反思过去,将压抑的呈现得以疏通,而不是将过错和责任推卸给父母和原生家庭的过程,相反恰恰是一个人调动主观能力性,慢慢学会为自己负责的过程,也是心理成长的过程。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七

代际创伤是什么?这是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最大疑问。

心理创伤在一代人发生后,影响到下一代,甚至影响到下下代的心理现象,叫做代际创伤。

作为一名新晋的宝妈,每天看到小宝宝笑眯眯的样子,高兴之余又有些许惶恐,惶恐能否给予孩子得当的教育,惶恐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好的影响。未曾想到,看到这本书前部分内容关于代际创伤时,我才发现家庭教育不仅会影响孩子,甚至对下一代下下代都会产生家族性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切实存在。

爱,是一个神奇的字。在书中我们发现,我们被伤害是因为爱的缺失,我们被治愈是因为爱的收获。不论是父母的爱,家人的爱,师长的爱或是朋友及社会的爱都会对我们的生活轨迹产生不可磨灭、影响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这个抚养我们、包容我们、给予温暖与安全的港湾,一旦出现裂痕、变质、破坏时,弱小的儿童将会被迫接受一切他们无法承受的伤害,诚然身体的伤害会慢慢治愈,记忆会被时间长河漫过,可是伤害的存在却被刻入骨子里、本能中甚至可能进入我们的基因中代代相传。

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中,作者从两大部分分析带领我们了解心里领域的创伤与治愈。第一部分是讲解原生家庭代际创伤的概念、产生原因、表征、影响以及一般治愈方法与步骤。

第二部分则是利用虚拟想象方法,从内心到情感多方面抚平心理创伤,又从潜意识、情绪、人际关系几方面调整打破原生家庭强迫性重复性创伤。

帮助患者更好的学习了解书中内容。对于内心受创者是一本经济可用的干货“工具书”,在文中作者也多次强调其中很多治疗方法,是经过作者实践检验过确实有效的治愈之法。

读完这本书,我对照看后,很高兴我的原生家庭使我幸福健康的成长,也同时吸取书中反面案例的教训,对于孩童教育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我不属于内心受创者,对于文中提供的种类繁多的治疗方案无法实践,不便过多讨论。综合来看,作者诚意满满,干货多多。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八

《原生家庭》——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对父母说“不”。

有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子女贯穿全书。前半部在解释家庭中的毒,施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子女;后半部分则是作者运用心理学治疗方法帮助中毒的子女和有毒的父母对峙,摆脱童年噩梦的阴影。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心理个案辅导集。

书中的患者多数是中年人士,不少还是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有着痛苦的童年经历,受到有毒的父母的荼毒,变成中毒的小孩。而儿时的创伤最终在他们成年之后的某一段时刻集中地暴发,再度破坏他们的正常生活。作者作为资深的心理治疗专家,先是引导患者认清问题所在,把矛头指向造成当前局面的患者的父母,进而鼓励子女摆脱恐惧,大胆地和父母展开对峙,促成个人心里障碍的解决。

由于本书是把家庭当作问题的根源,所以案例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归因于父母,而不是孩子。倘若抛开这个特定情境或者原因来看这本书,会曲解作者意图。这点应当是每位读者着重注意的地方,下文亦是因它才有根基。

《原生家庭》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激起了我对一些家庭问题的思考。例如:

•父母和孩子都是学习者。父母是年级更高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同时面对的是更难懂、更难解决的问题(他们不仅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要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做题);孩子像是低年级的学生,连“1+1”的问题还需要父母这些高年级的学生辅导,时长常因为“笨”惹怒高年级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困难在于,家长并不能完全体会到孩子对一件事的真实反应,即便看上去孩子是快乐的,甚至孩子自己也认为是快乐的。

•一个家庭伪装的文明程度越高,是不是会让实际上的亲子交流产生更大的问题?

•家庭的本质是亲子关系,围绕着爱与自爱。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都是爱,但父母对自己、孩子对自己都不能缺少自爱。

很多家庭问题较之封建社会时期、改革开放之前多了许多,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类似欧美风气的影响,一些问题开始公开化和透明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的需求开始逐渐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和更完全的满足,社会规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但是个体需求的糟粕——如违背伦理道德的乱伦——并不能为大众正视和妥善地消灭。因此,中国在很多方面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社会文明的发展还不能原地踏步。

•该书和社会工作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社会工作和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一)父母与孩子,孰是孰非?

有毒的家庭中,错的当然是父母,但是对错误负责的人往往不会是他们。

对比阿德勒“强调放下过去的既定事实,关注改变个人对于过去的态度,面对当下”的理念,《原生家庭》中“和父母对峙,重揭伤疤,让自己战胜过去”的倡议显得治本,但是难度太大,很可能会变成对家庭的二次伤害(反刍创伤性事件)。毕竟儿女释怀虽非易如反掌,父母认错却是难如登天。

最有效的办法是子女选择接受过去,正视当下,迎接未来——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和过去和解,因为在家庭中天然不对等的地位下,作为受害者的子女也只能自己帮自己疗伤。如果父母能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这样的家庭应该少有类似的问题。

(二)个人与家庭,孰轻孰重?

全书充斥着个人利益高于家庭和谐的味道。我并不是在批评这种理念,是客观陈述;家庭和谐亦非褒义词,而是中性词。但家庭终究不是独立个体的联合,而是高度的“互溶”混合物(可能不太准确),中毒的孩子可以较为容易地摆脱父母的束缚,但是很难完全割裂与他们的关系和联系。所以在我看来“我终于决定不再为他们做出任何牺牲了,我会让他们为自己负责”之类的话是割裂的和幼稚的言论;主动和父母决裂的孩子即便是在标榜人权、自由的欧美国家也不是很常见到的吧?从这个角度看,欧美没有中华传统的孝道(非愚孝)不失为一种缺陷和遗憾。

(三)人权与人伦,孰优孰劣?

西方文明向来提倡个体自由、个人权利,而这些影响到西方人在价值观念内几乎没有孝道和小我大我的概念,在具体行为处事上自然不会付诸“孝”和“公”。暂且不论对错,但是单就人权和人伦而言,前者象征西方的性格,而后者象征东方的性格。我觉得从一开始西方在人伦方面就已经败给了东方,尤其是中国——这既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莫大的幸运。

但我又不得不提一句:西方很多职业的存在都基于陌生人社会,所以很多职业类似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能在社会上发光发热,而中国社会很多职业的社会影响微乎其微,很可能是因为人伦道义让很多问题被社会忽视,被家庭掩盖、被个人吸收。

四、总结。

倘若一本书能激发读者对某些问题的思考,那它自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很多读者能和《原生家庭》中的一些患者产生共鸣,这也说明作者选材是相当谨慎且恰当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透过他人的家庭问题认识更真实的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九

与内在父母和解:我们能够活下来,一定是得到过爱的。

在原生家庭的创伤里,我们许多人一路跌跌撞撞活了下来,但很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不快乐,很容易被伤害、被骗,所谓的成功与得到似乎丝毫不能取悦我们失败的人生,总是会一圈圈地陷落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好像我们曾经在苦海里淹渍过,再也没有丝毫空隙能感受到快乐的意义。

很多的心理学书籍,只能使我慢慢认识这种痛苦,但却很难摆脱,但我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里看到了这句话:我们能够活下来,一定是得到过爱的。

所有温暖的话语温暖不了我,但至少有一个事实存在:我依然活着。

我活着,必须有阳光和水、食物与生活必需品,虽然我不曾被人爱着,但这些物质至少愿意给予我生命的能量,在这个让我备感艰难的世界包围我,拥抱我,给予我能够活下去的所需。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有可能被一小众人不喜欢、不欢迎,我又何必固执于这一小众人是我的亲人呢?毕竟,我离开家后,我曾得到过老师学生的宠爱,那成了我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他们无限量包容我的无理取闹和不近人情,毕竟,我工作后,也遇到过赞赏、包容、待我如家人的上司和朋友,虽然,我因为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现在主动踏进了与以前的同一条河流里,但至少,我今天仍活着。

我还活着,就证明我至今也是被世界爱着的,如果不是,就单凭我个人,又怎么能面对那些无穷无尽的无妄之灾呢?毕竟,自然摧毁一切,是不用吹灰之力的呀。本书的量子力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宇宙的奇迹,那就是宇宙之爱,无所不在,它爱一切它在宇宙中创造的物质,包括我这个因为不被亲人爱,而遭很多势利之人故意为难的人。

很多的疗愈都说服不了我,但《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中的大自然之爱、宇宙之爱、集体潜意识之爱说服了我,让我感觉自己被包围在一个爱的海洋之中,再也不用患得患失,去祈求那一份永远也得不到的、微不足道的爱。

1、大自然之爱。

人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心里只记挂着几个在人世间微不足道的亲人,只在乎他们爱不爱我,似乎是我们所有感到不幸的人的通病。但放眼世界,投身宇宙,你就会发视这多么微不足道,这种偏执甚至让我们忘记了我们也是一直被大自然父母爱着的。

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组成我们生命的部分,不只有父母的精卵,还有阳光、空气、水分、日月星辰、草木山川以及各种自然界中的微量元素,我们是在吸取他们的养分之后,才真正成为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的。

而来自于父母的这一对精卵,也同样是在这个宇宙的物质中得来的,我们与其执着于作为父母的介质,还不如真正的去热爱大自然,热爱世界的一切生灵,热爱宇宙的一切物质,与它们相伴相生、相融相合。这样你就不会感觉到你的世界一片灰暗,这样你就能感觉得到你的宇宙父母一直拥抱着你、爱护着你、保护着你。

我们不被生身深父母所爱,只是因为宇宙偶尔错配了基因,爱我们的基因仍然存在着这个宇宙当中,总有一天,我们会因为同频相吸,找到彼此的存在。

2、宇宙之爱。

量子力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宇宙诞生在137亿年前,那时宇宙开始大爆发,金黄色的光漫射向四面八方,基本粒子激烈碰撞,组成形成无数的原子核、原子、分子、物质,产生了无数的星星与银河。

根据计算机模拟实验,宇宙由无数个无法测量的基本粒子构成,这些个基本粒子有四种颜色:粉色、橙色、奶油色、金黄色。而这四种颜色都是属于爱的颜色。

现在组成你的一个个粒子,在137亿年前就置身于一个被许多星星和银河的光芒守护着的宇宙。这些星星和银河的光芒,根据计算机的模拟实验证明,也有四种颜色,即粉色、橙色、奶油色、金黄色,而这四种颜色就是爱的颜色。

由此可见,我们至始至终都被爱包围着、照顾着,从来不用感到孤独,只要我们存在,就不会被遗弃。就算毁灭,也是生命的另一种安排,没有必要伤心失望。

放开,也许就是给自己自由,放下,也许就是双方最好的选择。不必为了人为创造的“孝”而禁锢自己,也不必为了人为创造的“爱”而去毁灭自己。

3、集体潜意识之爱。

童年,我们无从选择,也无从感知,只能在父母给我们的感知中,觉察世界的存在,认识世界的道理,但是,这一切认知并不全适是对的。有些经过人为的错误感知和改造,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在人类最初的生命潜意识里,每一个父母都是爱着他的孩子的,只是理性钝化了感知,让他们无从得知罢了。

这就是新陈代谢,生命传续,因此就有了生育。自然界中的所有父本母本,都会竭尽所能的为自己的下一代付出一切,把最好的基因传给他们,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他们,因为下一代代表的是他们的生命,是让他们的生命更好地延续的一个最好的办法。

所以人类的集体潜意识,父母一定是爱子女的,只是因为人类开始了理性生活,这种集体潜意识的感性直觉渐渐弱化,才出现了种种的不当行为。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一定不是他们的初衷。因为生命,就是为了延续而存在,如果一对父母真的不爱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必定挺不过生命最初的90天。因为在这90天之内,就算有物质的供养,没有爱的滋润婴儿也会夭折,这已经被许多实验证明。

爱是一个残酷的真相,但他也是一个温暖的真相。证明你只要还活着,就一定曾经被爱供养过。所以,任何时候,我们不必为了我们不被父母爱而痛苦,相反,我们更应该把目标从这个焦点上移开,展望更广阔的世界,去赢得自己真正的人生。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正如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所说的那样,原生家庭的伤害就像汽车追尾一样,会环环相扣地代代传下去,但是代际创伤,并不一定没有办法根除,因为爱,才是我们生命的本质。代际最初的原点,就是宇宙大爆发之后的所有物质,但这些物质正是因为有了爱的颜色,才孕育出了生命,而生命,正是呈现爱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所以,我们活着,一定是被爱着的,我们能够活下来,一定是得到过爱的。好好活下来吧,因为我们一直被爱着,从不缺爱,我们痛苦,只是因为我们没能觉察。让理性回归直觉,你就能找到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不管该书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束缚儿童的思想。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我觉得这里的“一致性”应该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家园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着——《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当前,我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作为师长的身上,是我们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作用。在深入一点说,是我们做师长的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当孩子呱呱落地、当孩子牙牙学语、当孩子初次尝试迈出人生的第一部、当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当孩子第一次表现出喜怒哀乐时,我们就应该加以关注并施以教育了。但恰恰很多时候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种种表现表现出听之任之漠然的态度。而随着孩子进入学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也知之甚少的话,我们的孩子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呢?我想,这既是很多家长、从教者所困惑的缘由吧。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一

家,我们温暖的家,永远的避风港湾,每个人都有家,因为有家,我们才会成长;因为有家,我们更懂得爱;因为有家,我们才明白自身价值和生活的真谛。家庭,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心中占有份量最重的,我们爱家但更要维护好家。

《和美家庭》一书中,从家庭美德的弘扬,家庭教育的科学方式,家庭理财的实用知识,家庭阅读习惯的养成,低碳与智慧的生活六个方面,结合感人的故事,生动地讲述着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中国有句老话,人们常常挂在嘴边提起:“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有多富有人们并不羡慕,一个家庭的和睦才是令人羡慕和向往的,一个家庭只有变得和睦,生活才会越来越好,事事才会顺利兴旺。

和美的家庭怎样构建成呢?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积极推进家庭文化建设;二是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三是要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创建文明家庭的力度,只有做到这四点,家庭才能够美满和谐,蓬勃生辉。

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怎样做到和美呢?我认为是六个字:尊重、宽容、珍惜。家庭各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相互陪伴,相互进步,凡事彼此间多忍让,少计较,多宽容别人,相信别人,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茫茫人海能成为一个家庭成员,是承载着巨大的奇迹,应该珍惜彼此间的缘份,相互忍让,共同努力,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共同向着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的旗帜前进,前进,继续向前进。

在当今社会,家庭和谐美满显得更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情感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只有家庭和谐美满幸福地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越来越好,每个人的自身价值才能充分实现。没有家庭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我们应该爱家,护家,为了家庭和美,应该彼此尊重、宽容和珍惜。

读《和美家庭》一书后,我受益匪浅,为了家庭的和美,为了以后家族的兴旺,为了以后家庭的幸福,我们应该好好爱家,好好护家,好好地经营家,这样以后的生活才能越越好,越来越幸福,家庭越来越和美。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二

本周,在学校的组织下,全体女教师进行了读书体会活动,下面简单说说自己读《和美家庭》一书后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家庭是心灵重要的居所之一,因为家庭生活的经验包含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健康状况的好坏、事业的成败起伏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地点及事件的细节,构成了家庭生活的历史,它所承载的生活和记忆,对我们有时是安慰,有时则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女性不仅包括凡俗性质的养育,更是"永恒的生命"。一个家庭,如果有健康的母爱,孩子就会终身受益,深层次的母性,就如大地长了五谷和果实一样,它能让家庭的功能恢复旺盛的生机,可见女性的重要意义所在。

《和美家庭》整本书只花了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阅览,我并未逐一翻阅每篇的内容,而是从中挑选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章节细细品读,从书本的前言,可以看出作者是希望通过本书去激励、引导广大女性朋友建立和维护美好和谐的幸福家庭关系,从而让幸福感从一个个家庭洋溢出来。

读着这本书,心中涌起万千思绪,书中很多的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正如这本书中所写:"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家庭的幸福就没有人民的幸福,没有家庭文明的进步就没有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个女孩,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像是一株娇嫩的幼苗,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风景。只有认同自己的性别,喜爱自己的性别,才能让生命历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也许有的人羡慕男儿的阳刚、帅气,羡慕男儿倚剑走天涯的豪情,但如果没有女人,人类就不能繁衍,这个世界就会黯然失色,所以身为女人,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

女人的美,不仅仅是拥有亮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善良的品格、良好的修养和淡泊的心态,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美。想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女性,的确太难,细数古今中外的优秀女性,堪称完美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追求完美的脚步,却永远不会停歇。如何让自己慢慢走向完美,是我们每一个女性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女性,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担,比常人多了一份奔波、比男人更多了一份责任。要想在事业上有所追求,还要承担起养儿育女的职责,不仅仅只靠温柔善良的心地,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博大的胸怀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承载起家族的兴旺、民族的振兴。有句俗话说"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可见一个女人对家庭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所以如何培养优秀的女性,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家庭、国家的事情。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建设书香中国"的倡导,我认为这就是女性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

生活中的琐碎和辛劳,会磨灭女性的热情,让心情变得郁闷,目光变得短浅,只有读书,可以让女人变得明理、宽容和智慧。读书,可以滋养女人的心灵,让她在心灵的后花园里忘记世俗的纷扰,留一片云淡风轻;可以丰富女人的阅历,让她的生活更充实,视野更开阔;可以提升女人的气质,让她更加自信和优雅,也更加完美。腹有诗书气自华,淡淡的书香,可以熏陶出女人淡泊从容的气质,可以保持女人恒久不变的美丽。读书不仅给自己增添魅力,更可以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给爱人更多的理解,给事业更强的动力。所以女同胞们,多读书吧!

家和万事兴。漫漫人生路上,只有亲人才是陪自己走完一生的人。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如国兰一般质朴清雅、兰心蕙质的女性之美,她们看似外表柔弱,内心却坚韧不拔,她们工作中认真严谨,生活中平和宽容,她们是父母的骄傲、爱人的知己、孩子的榜样,她们优雅、内秀,就如那空谷幽兰"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她们用自己丰盈的内心,淡然看待人生的起落,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用感恩的心态,去领悟风的轻柔、花的芬芳,和大自然赠予的所有美好。女子当若兰,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另外,对本书中所说的节约低碳生活。本人也是感触颇多。女性作为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在平时的着装、饮食、居家生活、出行等方面都可以为低碳生活出一份力,做出全家人的表率,带领家人一起走向绿色健康的生活。真正溢彩的女性,应该是恬静而善良,包容而充满智慧。女性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交际、爱情、婚姻和事业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例如,闲暇之际,我们可以将家中打扫整理得干净有致,适当添置一些装饰品,有时候一束鲜花就能让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家,是人们休憩的港湾,一个温馨、舒适的家,会给人以幸福的感觉,美的享受。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三

父母究竟最该给孩子什么?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孩子有了好的家庭教育,就拥有了一生最大的财富,《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读后感。但“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作为中国大陆就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的第一人、美国两所名校三个与教育有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和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本书作者王修文从一个学者、一个教育管理者和一个父亲的角度,以其深厚的教育理论积淀和对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刻理解,及其在中国本土教育上的躬身实践、思考与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从多个维度为广大父母和即将为人父母者道出了“怎样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这一话题。

【新东方“三驾马车”鼎力推荐】。

王老师对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刻理解、在中国本土教育上的躬身实践和思考、身为人父的切身体验,都使他的教育思想深刻而独到。我热切而真诚地建议:真正爱孩子、关注子女教育的人,好好读一读王修文老师的这本理念先进、内容扼要、实用性强的家庭教育指导书。

很多中国父母教育孩子都是在黑暗中自己摸索。过多地在黑暗中摸索,会碰得头破血流,或者掉进陷阱出不来,或者走入死胡同,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如果能有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正确、宽广的大路,我们就该用心拿起它,把它举得高高的,照亮前进的路。王老师的这本教育书,就是这样一盏指引家庭教育的明灯。幸运和机会就在眼前,您得用心抓住!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教育家真正的成功只可能体现在“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上,古今中外向无例外。

修文的“知”乃是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打下的“真底色”;修文的“行”乃是他近二十年如一日如此专注地把一所承载了他全部教育哲思的学校从默默无闻带向声名显赫的“真实践”。

--王强(新东方创始人之一,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想欣赏什么是真正的谦谦君子吗?看看王修文博士;想感知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风范吗?见见王修文博士;想解决教育子女无穷的困惑吗?读读王修文博士;想学会为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吗?买一本王修文博士的新著!王修文博士是我在新东方最尊敬、最热爱的朋友,他执掌的扬州新东方学校,已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典范。这本结合了他渊博教育理论与深邃办学经验的著作出版,是中国家庭教育和为人父母者的福音。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四

本书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语言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导原则与方法。详细讲了卫生习惯、游戏、害怕与哭、接人待物、责罚和创造良好环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国情实际。

假使我让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虽然因为哭的疲倦会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宁的。我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他(即让他哭一阵子,过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几个晚上就能独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应当独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觉得很安宁,这种方法是宽猛并济的,比较纯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五

《家庭教育》是一本帮助家长教育的好书,书上有句话“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博大,知道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不断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家庭教育增强了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相同的案例,帮助我更好的解决孩子的坏毛病和坏习惯。

我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经常磨蹭,我就不断催促,结果越催促越慢,写出的作业质量也不好,我就更生气,经常责骂孩子,通过读《家庭教育》我的态度有所改变,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此外,还有把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书和家长以身作则相结合,中华美德教育,对孩子个人来说,是其做人基础,家长对待长辈也要做到孝道,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选择,感激父母的养育,在发展到能用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的实际行为来报答父母。

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

学习《家庭教育》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的成长,家长只有不断的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向上,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愿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634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