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汇聚成了我独特的人生感悟。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增加总结的详实性和可信度。以下是一些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提高工作效率。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一
物理教学的几种方法既体现在知识的结构上,又体现在这些知识的建立过程中。概括来说,这些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在初中阶段物理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含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理想化法等。其中理想化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如: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斜面小车实验,在得出“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越远”的结论后,进一步提出,在无摩擦情况下,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再如: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实验的最终结论是在“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的基础上理想推出的。显然上述实验都进行了理想条件的假设,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化能更大程度地突出本质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如视较小发光体为点光源,用光线来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用示意图描述力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再如光滑接触面、轻质杠杆、轻质滑轮、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二、数学法。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而数学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会顺利许多。方法主要有比例法、方程法和图像法等。例如,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探究实验用的都是比例的方法、图像的方法。通过形象的图像、清晰的比例关系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容易任知其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的计算格式讲授要在数学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分段进行,使学生能很顺利地接受、掌握。还有,如:“一根电线杆,从中间某点支起可以平衡,如果从这点锯开,哪半部质量较大?”就需要用不等式来解释,而不是严格地计算。还有,学生多年来对应用题的理解、计算等,都应该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基础,利用好了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知识才是完整的知识,学生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当然,我们也才是合格的老师。
三、逻辑法。
主要有:分类、类比、比较、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水泵的作用和水管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再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和感觉到的“扩散”这种可感知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或多个磁体间的作用,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的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瓶口向下得瓶子不能被水充满,以及被吸出气体的塑料瓶会变瘪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如果学生知识基础允许,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物理化学综合的实验,在玻璃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密封,下端用玻璃管连接烧杯中的水,烧杯是开口的,然后,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射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看到喷泉现象,这样会更有趣、更生动,学生的印象会更深。
四、哲学法。
主要有:绝对相对、量变质变、原因结果等。科学领域的各种现象往往很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很多,为了弄清某个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除研究的变量以外的因素控制起来,加以实验对比,研究其他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研究摩擦力大小时,先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再保持接触面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其中,相接触面的大小,所用的木块、弹簧秤等不改变;最后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当然,初中物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理念、直觉、想象等非逻辑方法等。
总之,物理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并且不拘一格,特别是不同学科间的综合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外,学科间知识、教学方法的综合,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反思,去创造。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二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只涉及了热学的最基本知识点.
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阐明人类和温度的密切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要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接着具体讲解了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用水银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结构及特殊用法.介绍了计量温度的两个不同方法:摄氏温度的规定,具体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单位名称、专用符号以及这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的关系.
在课本的引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节是研究热学的第一节内容,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本章讲的为热学的入门,是热学的基本知识.具体到本节可以从最常见的、比较了解的水的各种形态,不同冷热的水入手.让学生感觉一下水的冷热,提出感觉的不可靠性,进而说明使用仪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渡到温度计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
强调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正确读法、专用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温度计。
课题。
温度计。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冰块。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
二、引入新课。
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
三、实验用温度计。
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
四、摄氏温度。
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
五、热力学温度。
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计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六、体温计。
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结构及用法。
七、小结。
温度计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
八、作业。
p46—1、2、3。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教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
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
学生总结得出温度计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观察细节,并提问。
探究活动。
【课题】。
人类的“热”现象。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三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和合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坚持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學中,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存在的不足,这样既给我们制定教学计划带来了便利,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
2.保证实验设备满足物理实验的需要。
实验设备与工具是保证物理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其中不仅要保证实验设备的数量,还需要保证设备的质量和规格,主要是出于提高实验安全和提高实验质量的重要基础,这些准备工作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初中生普遍接受和学习知识的较强。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一定要加强物理设备的资金投入,保证物理实验设备的正常使用,发挥其作用。
3.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模式。
我们进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这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我们传统的实验室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带领,虽然这种方式保持了室内的卫生和设备的安全,但是却因为受到实验地点和时间的限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实验,而传统的实验室却不能给学生提供这样良好的平台,直接会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造成很大的阻力。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四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六、教具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1、2、3。
2、预习机械效率。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五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初中物理教学措施有哪些的范文,欢迎阅读!
我继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为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并采用符合现在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将课堂大胆、充分地让学生们自己支配。采用以自学(自读课本及相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索)——互学(讨论交流)——督学(老师督促个别不太专心的学生、适当点拨知识重点、解析学习难点)——验学(当堂练习巩固,检验学习效果)链接起来的课堂结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使学生有足够充分的课外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阅读课外读物、体育运动或做一些手工制作;也提高了课堂效率——一节课内,学生需要完成四个不同内容的活动,学生不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整节课都能集中精力。
二、运用现代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丰富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三、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配合校园文化节,开展了物理小制作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动手做实验的热情。
四、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成绩。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点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倡导他们超前学习,指导他们适当拓宽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深度、提高学习难度,争当“领跑者”。特别关注有学习欲望但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经常表扬他们的进步,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再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巩固知识的技巧,尽可能使他们感觉到“付出总有回报”。
五、多学多看,教学相长。
注重坚持校内校外听课。注意学习本学校各老师的教学经验,汲取他们的优点;注意常听校外其他物理老师的课堂,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学校举行的两次公开课活动让我受益非浅。
这个学期已经结束了,虽然学到了很多,但当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年即将过去,总体来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计划。
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力举实施“高效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
工作总结。
如下:
一、精读新课标,明确新的理念。
《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作为物理教师要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出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精心备课,全方位把握课堂的“教”与“学”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上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没有过多的束缚,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用教材学,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
三、加快课堂改革,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本学年我深知作为物理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紧扣新课程标准,力举实施“高效课堂”的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限限度的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学案和导学案。积极进行了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少批评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和同仁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有很多不足和困惑: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等都值得耐人思考。今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
课件。
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六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板书设计】。
第六节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七
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
我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顺利呈现了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相应的回应及启发,完成了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不足之处是,在演示微小形变的环节,微小形变演示器和通过玻璃瓶观察微小形变仪器的使用有些重复,只选择一个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省些时间,不至于再讲胡克定律的时候过于匆忙。这是我下次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八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课本上刹车的例子,体会生命的可贵。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观看马拉车,举杠杆,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没有做功。得出一个设想。
做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分组做课本上动滑轮的实验,在设计一个定滑轮的实验。
总结学生的结论总结规律:。
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
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学生观看并思考。做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总结共性,在实验中得到乐趣,体会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和功率。
功
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愿意学,乐学。因此,要促进有效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景简单易行。
实例一:做功改变内能中,利用压缩空气引火仪使棉花燃烧。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这一现象激发起学生无限的兴趣,从而通过讨论,分析,最后顺理成章地发现,棉花燃烧说明空气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正是由于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发生改变,由此,说明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实例二: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中,有大量的实验现象都与学生的认知相冲突。实验:漂浮的乒乓球。材料:锥形漏斗、乒乓球。将漏斗口朝下,将乒乓球放入漏斗中,手一松,乒乓球就落下来了。(继续演示)将乒乓球放在漏斗中用手指顶住,从漏斗的窄的一端往下使劲吹气,同时移开手指。结果,球在漏斗中漂浮起来。学生肯定觉得很奇怪,并同时不断猜想和思考。
总之,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实验,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有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关键的环节。但在选择实验时,应该注意:实验应该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具有较强的冲突性。教师在准备实验时,也应该尽量充分,保证实验的成功,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2、精心设计问题。
物理教学通常以问题为起点,并通过进一步的问题来推进。问题是思维的诱因和起点,也是推进思维的动力。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2.1、利用问题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推进教学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物理中有一些知识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事实发生冲突,生活经验根深蒂固,学生很难理解和认同新知识;还有的知识从已知物理量到求解的物理量之间需要经历较长的思维路线及较为复杂的推理过程,所有的这些都构成了教学的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有助于学生化解教学难点,排除学习中的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实例一:很多学生认为:平常所见的白雾是水蒸气。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是学习中的障碍。
师:我们周围空气中存在水蒸气吗?
生:存在。
师:我们是否能看见他们呢?
生:(仔细观察)不能看见。
师:那白雾能看见吗?
生:能。
师:那白雾是水蒸气吗?
生恍然大悟,并且印象深刻。
2.2、利用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有效学习。
实例二: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可以不从传统的欧姆定律变形公式入手,而是给一个问题:如何根据给出的器材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学生可以根据这一个大问题,从而完成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以及实验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在大问题的引导下,合理分析,一步步走向成功。大问题的选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舞台,让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同学们还会发现灯泡的阻值并非定值,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问题的设置,主要应用于探究型实验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测量物质的密度等实验。
2.3、问题的有效性。
物理教学多采用问题式教学,但应避免在教学中使用无效的问题,尽量少问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清楚,简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应体现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机械记忆,生搬硬套。所提问题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可避免使用“对不对”、“是不是”这类问题时,也要加一个理由是什么,或为什么等。问题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多思考,反复揣摩。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
2.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含二次根式的式子的混合运算.
难点:综合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化简和计算含二次根式的式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请同学回忆二次根式有哪些基本性质?用式子表示出来,并说明各式成立的条件.
指出:二次根式的这些基本性质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主要应用于化简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法及除法的法则是什么?用式子表示出来.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一
杠杆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力的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杠杆等,学生接受本节内容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实际教学中却与课前的预想相差甚远。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理解杠杆的'五要素以及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开始授课通过活动引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能够接受,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杠杆如撬杆、跷跷板等的分析,知道了动力、阻力同时存在于杠杆,杠杆是受力物体,动力、阻力的作用效果相反,这可以从阻力、动力的概念上加以区别和理解。但在力臂的教学中,对力臂的理解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较差,理解的不够到位,不能正确做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难点存在了障碍,虽然通过对多个杠杆力臂的判定及练习,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做出力臂,突破了难点,但是如果在授课之前首先对“点到线”的距离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对画力臂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的,从而会节约时间,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及对数据分析得到规律,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难。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存在的问题较多,表现在对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中应注意问题的考虑,课前我对学生的能力估计有些过高,在课堂我才发现学生的能力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我在学生实验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杠杆平衡后在两侧的钩码上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力,使钩码向支点或远离支点移动相同距离,杠杆能否平衡?若不平衡向哪端倾斜?从中找规律,进而得到了这一类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做到解一题,会多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形象、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在做练习和实验数据处理方面,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使师生能及时得到交流、同学之间能相互比较讨论,这有利于能及时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杠杆这节课教学中给我很大启发,课前的一些想当然的想法,有时在实际授课中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中教者应认真备课。在上课中及时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使每节课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二
(河北省南宫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及近年来高考试卷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三学生的需求。而针对这些变化,以及面对日益严峻的高考形势,我们必须得在复习课程中做出改变。笔者在认真研究了近年来的高考试卷以及参考了大量的相关专业书籍的前提下,探索出了一些与之前不同的方法,相信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借鉴帮助作用,也会让即将面对高考的学子心中多一份底气,脑中多一份灵气,笔下多一份生气。以下是具体措施。
一、端正思想,高度重视,做好准备,放松心态。
面对高三物理的首轮复习,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在思想方面重视起来,只有自己先当回事,学生才会真正地重视起来。另外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积极进行备课工作,不要只满足于教科书与教师参考书,要广泛涉猎,多方吸取,对于重点知识要多加评点,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最后就是要有良好的心态,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紧而精神松,不要施加过多的压力。无论压力多大,都要适时放松。
二、变换思路,重视变化。
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抱着教科书死记硬背,抱着成套的习题册“血战到底”.一说就是这个公式,那个规律,什么定理,背了忘,忘了背,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效率低下。()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跟着转换思路。针对近年来高考试题主观题与开放性试题比重上升,可以多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课堂上积极拓展,不要只局限于书本知识,注重让学生去主动分析、交流、研究乃至质疑已有的理论。重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于变化的应变反应,真正做到转换思路,开拓思维。
三、夯实基础,落到实处。
变换思路不意味着放弃基础,相反越到最后越要重视基础的训练,但要改变,不能像往常一样一摞一摞卷子往下发,要做到分类整理、精题细作,经常反思、多做评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筛选出一定量的精题,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做无用功,多进行评点,针对类型题做出不一样的`分析,定期检查习题本,从总体情况中寻找出共性问题,重点解决,真正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使学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基本功,让“下笔如有神”不再是一句空话。
总之,高三物理复习策略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最后高考物理的成败,为学生铸造起更好的学习“别墅”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因此只有将以上举措更完美地落到实处,才会为学生学好物理铺上最好的“地砖”.
参考文献:
吴赐钦。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物理复习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91)。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三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很多不同的学习个体。其中,有很多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差,他们和学优生在学习过程中相比,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转化不了,有些知识接受起来困难,有些能力比较欠缺。并且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定了目标也常常达不到目标,在学习上是被动的、痛苦的。面对这样的情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实行分层教学的策略。
分层教学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承认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性,正确对待学优生和学困生,在教学任务上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学优生的要求要高一些,而对待学困生则要相对低一些。在我们的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公式、定理需要知道它的推导过程,这些推导过程对于学优生来讲可能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讲则要难得多,这时,我们就要降低难度,不必强迫学生记住这样的推导过程,而是只要记住这些公式、定理就行了,只要会用这些公式、定理解决一些问题就行了。当这些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后,我们可以再提高学习目标,使得我们的学困生也能够做到学有所得,不会对学习丧失信心。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评价得好,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评价得不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因此,笔者特别注意评价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笔者布置的物理作业,有个平时学习成绩非常不错的学生没有完成,当然这个学生平时的作业都完成得相当好。那么,这次这个学生是什么情况呢?笔者没有随便给予他一个差评,而是给他写下了这样的话:亲爱的同学,平时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为什么这次的作业这样潦草呢?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了?随后,在下课时笔者收到了该生的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好,作业做来做去都是重复的题目,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笔者明白了学生的意思,于是接着写道:“那好,我们来做个约定吧,以后的作业你可以自己选择来做,但必须要保证答题的正确率。”学生在回复中给了笔者一个笑脸。果然,以后的作业,这个学生完成得都非常好,并且正答率非常高,这个学生的物理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这就是教学评价的作业。如果当初笔者不分青红皂白给他一个差评,很可能会打击这个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失去一棵学好物理的好苗子。
三、物理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而不要过多地计较学习结果。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理念,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而不要过分计较一时一地的成败得失。本来学习是充满幸福和快乐的过程,结果长期以来由于在我们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学习毫无快乐和幸福而言。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学生一到假期,就会把学习完全抛在一边,痛痛快快地玩,电脑、手机、各种各样的小游戏依次登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孩子们被学习的痛苦压抑得太久了。试想,如果孩子们在假期仍然有计划地学习的话,这不仅是学习习惯的问题,更是学习乐趣的问题。有同学就对假期仍在坚持学习的同学的行为感到不理解:莫非他们学习有瘾吗?二是我们的大学生,看看他们的大学生活,学习只是占他们生活的一小部分。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认为自己在中学学得太苦了,等考上了大学,终于可以放松了,这样的现象正好和国外的教育相反。笔者始终认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要远比追求不断变化的学习结果重要的多。
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就特别注意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学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让我们的教育充满人文色彩,而不是冷冰冰地看重一个个被当做学习好坏的分数。笔者常常对学生说,当我们多年以后,回想起我们的初中生活,我们不会只简单地记住一个考试分数,而是能够回想起我们曾经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结果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是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如果我们的过程是丰富的、是多彩的,我们的结果还会差吗?有时候,恰恰相反,由于我们过多地计较、过多地在意我们所谓的教育结果,却忽略了我们本来应该精彩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就可以改变学生的畏难心理,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中考中能获得满意的成绩!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四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导学过程】。
一、声与信息。
问题: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吗?
仔细研读课本p38声与信息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写出课本中提到的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2.小组交流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
3.小组讨论:分析上述声传递信息的例子有何不同点:
结论: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我们的说话声);。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像蝙蝠的回声定位、声呐等)。
二、声与能量。
问题: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吗?
类比水波的产生、传播猜想: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演示:如图2.3-5,用扬声器对准旁边的烛焰,播放音乐后你看会发现:
1.看到的现象:。
2.说明:。
3.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有哪些应用?(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本部分内容)。
4.读课本p40页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的其他例子。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五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展示、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预计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了解杠杆的五要素4min。
课件演示尺规画力臂。
画力臂并展示。
了解并掌握力臂及其画法5min当一根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演示:
(1)这两种情况是平衡状态吗?
(2)同学们能找出它们的力臂吗?
杠杆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同学们先自行了解下杠杆的结构和使用,搞清楚两个问题:
(1)杠杆两端装置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要在水平位置呢?
学生观察杠杆,讨论交流杠杆的使用。(1)让学生体验杠杆的调节方法;。
(2)让学生体验调节杠杆水平平衡。1min。
同学们,请你改变动力、阻力及它们的力臂,看它们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达到平衡。
(课件强调:1、在实验前要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2、挂钩码后,不能再动平衡螺母。
有哪几位同学能把自己的实验数据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3位同学)。了解学生实验的过程及不足。3min。
同学们,你们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f1l1=f2l2。
f1+l1=f2+l2。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准确的实验结论2min。
你们觉得哪个结论更有普遍性呢?学生讨论回答。
当l1l2时,由f1l1=f2l2。
知f1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省力杠杆。(演示特点)学生举例省力杠杆。
当l1。
知f1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费力杠杆。(演示特点)学生举例费力杠杆。
当l1=l2时,由f1l1=f2l2。
知f1=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等臂杠杆。(演示特点)学生举例等臂杠杆。
课件展示课堂练习学生讨论回答5min。
新课结束课后同学们完成导学稿上的巩固练习。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2.2滑轮。
授课人:黄瑞兰。
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滑轮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板书等环节中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法、归纳、对比。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现象、操作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提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道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一、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1、温故知新:回顾杠杆的知识点。
1)杠杆有几类?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3)杠杆可以是圆的吗?
学生快速回答三类杠杆的特点。
(一)滑轮。
一)小组活动:
播放滑轮图片,观察滑轮的结构,让学生说说滑轮的结构特点。
滑轮:周边有槽、能绕着轴转动的小轮。
让学生观察课本漫画图片。
思考:小孩子通过滑轮反被重物提上去,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设疑:你能想出一个办法,让小孩子通过滑轮轻松地把物体拉上去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定滑轮、动滑轮。
1、怎样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
演示:观察小组展示的两同学组装的滑轮,分别提升物体有什么不同?
辅之动画图片理解。
师生一起归纳出定、动滑轮的定义。
定滑轮:轴固定不动。
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学生体验:让一女同学通过定滑轮、动滑轮拉一袋沙子,感觉有什么不同?
2、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1)是否省力?
2)是否省距离?
3)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二)实验前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a、这个实验需测量哪些物理量?
b、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投影图片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弄清拉力f、物重g、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如何测量。
(强调:物重=物体重+动滑轮重,拉定滑轮时,测力计用手托住向下拉)。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学生展示设计实验表格。
定滑轮。
动滑轮。
2)学生分大组组装定滑轮、动滑轮进行实验。
物重g/n物体移动方向物体移动距离h/m拉力f/n拉力。
方向拉力移动距离s/m。
3)三组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等臂杠杆。
结论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省力杠杆。(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
4)学以致用:投影生活中实例图片,学生用得到的实验结论分析生活中应用定、动滑轮的例子。
(三)滑轮组。
1、小结引入。
小结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点,引入滑轮组。
提出问题:滑轮组在工作时有什么时特点?
通过实验验证猜测。
2、实验探究滑轮组特点。
1)学生展示预习组装图。
2)学生观察投影图片,两种组装的绕线方式有什么不同?从四个方面思考:
a.绳子的起点b.拉力的方向。
c.拉力的大小d.移动的距离。
3)学生分两大组进行实验。
物重g/n物体移动方向物体移动距离h/m拉力f/n拉力。
方向拉力移动距离s/m。
4)展示学生甲、乙两图滑轮组实验数据,分别取三小组实验数据。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使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若绳子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上有n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但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升高高度的。
教师强调绳子段数是绕过动滑轮承担物重的绳子。
写成式子:
s=nh。
5)说一说,议一议。
投影几组滑轮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找出计算绳子段数的规律。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
小组交流合作解决展示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
学生投影展示。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展示数据,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例,回答使用什么滑轮,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猜测。
学生观察滑轮组组装,绳子起点在动滑轮,拉力方向向上,起点在定滑轮,方向向下。
学生分两大组分别完成甲、乙两图实验。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得出数绳子段数的规律。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思考、设疑,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边演示、边讲解,学生通过实验和。
动画图片加深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
利用学生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物体用力不同?为学生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设疑、激趣。
如何测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利用多媒体和演示让学生清楚橾作。
表格设计所测物理量,让学生初步掌握表格设计能力。
分两大组分别实验,可节约时间,也可从多个小组实验分折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因不是重点,可略带过。
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组装滑轮组规律,为探究滑轮组特点操作打下基础。
分两大组分别实验,可节约时间,也可从多个小组实验分折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学生不容易总结,需教师引导一步步归纳,有利于学生理解。
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得出规律,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小结新课三、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课件小结本节所学知识点。小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学生利用投影的知识框架进行小结回答。
学生在知识比较中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小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堂练习四、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
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利用课件和导学稿,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结束新课请同学们上交导学稿。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六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
1.学生自备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认识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f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f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活动7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几个杠杆示意图,学生指出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并作出动力臂、阻力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活动8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引出杠杆平衡概念。
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9学生观察:教师开门时的两种不同情形:一次在门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门轴附近用力,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要想使杠杆转动或静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学生活动10学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提示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11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4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与前面的猜想结合起来。)。
实验结论: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8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