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5:32:07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精选20篇)
时间:2023-12-06 15:32:07 小编:雁落霞

"总结是对个人或团队工作的一种评估和反思,是进步的关键一步。"要写好关于这个分类的内容,我们需要倾听和理解不同人的声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品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一

(一)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

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更多地认识世界,把所学到的内容更多地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中更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相关联系性,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目前的教材还有很多缺陷,并不能完全实现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这样的教学。

(二)教材的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却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原因在于传统教学只限于课堂讲解,老师没有创造更多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来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相反老师的逻辑推理教学方法与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讨厌数学的情绪。要不断培养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积极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应该在教学当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到是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能够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现实问题。使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培养实践能力。

(一)课堂教学要积极运用生活化的方法。

在小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也是思维由形象化向逻辑性转变的一个过程,数学中更多内容都比较复杂、抽象,需要学生在认识中不断克服理解上的差异化,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恰当的运用方法,促使学生形成逻辑性强的抽象思维,顺利转变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模式。利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能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生活中产生的经验和获得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答问题的实质性因素。例如,在讲到工作量一节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该知识点进行变换题型的解答,可以设置这样类似的例题:星星家不远处要修一条南北方向的马路,修路工人用2天的时间修了总路程的5%,照如此的速度,几天能修完整体工程?一般小学生都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工程,类似设置能够使学生觉得题目较为熟悉,可以利用对应公式恰当解题。

(二)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性。

任何一门学问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对于数学来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到生活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以提高小学生成绩为目标,主要进行数学内容的讲解和不间断的习题训练,没有考虑到学习的真正目的。采用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法,就必须把教材中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小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活动时与现实生活联系考虑其相关性,这样就能使小学生感受到身边时时刻刻都存在数学问题,那么当发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合理解答时,也就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与喜悦,能够体会到数学学习具有的真正价值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了圆以及打折的相关内容后,就要让小学生举例并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实物是圆形的,而且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让学生思考真实的商场打折现象,对不同打折的商品进行比较与分析优惠情况。

(三)在创设课堂情景时要与实际生活联系。

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对学习内容进行情景的创设,使小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气氛中,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的作用。教学中创设的情景越接近真实的生活就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同一年级的小学生也存在理解差异,如果老师创设的情景教学比较新颖,对于学习能力强、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讲,可能会起到较强的作用,但对于学习中等和较差的小学生而言,不一定能够起到好的效果,而更贴近真实生活的例子和情景,就会对大多数学生起到良好作用,同时实现数学教学的要求。例如,相遇问题是学生必须要遇到的问题之一,可以这样设置教学情景:两个渔夫相向而行去集市卖鱼,两人一起出发,10min后同时到目的地集市,一个渔夫的速度是10m/min,而另一个的速度则达到30m/min,问两个渔夫开始的距离是多少米?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对距离的理解。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采用生活化的方法,使小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生活中的原形或例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和问题,而且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学经验不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法的总结与实施,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灵感。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二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性学科,它是通过各个领域中不同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非常活跃,生活科学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轨迹与生活轨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生活科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生活中的规律和常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科学成分。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与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仍然充当主角,占据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上课打盹、搞小动作的现象普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缺乏知识的有效延伸,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实际生活。造成学生听课兴趣不高,难以实现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任务。导致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准确判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理解起来晦涩难懂。其次,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面对这种教学问题,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对生活中的科学进行了解。围绕生活、了解生活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身边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例如,为什么有时候冰棍会冒出白色气体?为什么澡堂的天花板上会挂满水珠?在北方,为什么夏天下雨,而冬天会下雪?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提高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意识。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例如,一些孩子会问:为什么家里的.铁锅会生锈?还有的孩子问:为什么通过电话能够听到对方声音?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将科学教育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实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实践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教材的有效性延伸,使小学生拓宽思维与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知识。

(1)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兴趣小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共同探索与分享学习经验,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

(2)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另外,教师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班级活动,可以通过联谊或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拉近班级与班级的距离,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

3、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三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说,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数学学科的很多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将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把数学教学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和学生有经历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相关情境来给学生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走进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设置生活情景,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进一步体会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印象,注重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元、角、分”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可以给学生布置针对性的作业,在家长保证其安全的情况下完成。(1)新学期开学时你交了多少钱?语文多少钱?数学多少钱?(2)买一个作业本多少钱?一块橡皮多少钱?一支铅笔多少钱?(3)到商店调查一下一盒火柴、一袋盐、一袋味精等分别多少钱?(4)八个鸡蛋多少钱?你一天吃两个鸡蛋多少钱?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元角分这些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人民币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此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数学走进生活。例如,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别到讲台上称课本、书包、橡皮的重量,分别以克、千克为单位写在黑板上。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学习到了两个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最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计量生活中的物品以及比较这些物品哪个轻或哪个重,如比较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哪个重。通过列举实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量单位,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会到了“数学生活化”的乐趣。

三、教学要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也应该结合新课标进行必要的改进。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体验中来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素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操作、实践体验,进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对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调整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说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学生能够做的,一定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能够自己讲的,鼓励学生多讲。教师也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要以“辅助者”的身份带动学生学习数学,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同时,广大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要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着头走路,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健全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在看到别人的'长处的同时主动地完善自己。

生活处处皆学问,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教师一定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可让学生实地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算出周长和面积,就势引出用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方砖铺地,大约需要多少块的问题。通过设问,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脑思考、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可以依赖的平台。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的实际需求,积极创设教学情境,用学生熟知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定会大大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2]王金石.从实际出发为生产服务――培养学生在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j].成人教育,1982(5).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四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项具体要求,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就现阶段来看,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

只有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才能够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可以随处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元素,如时间、零用钱等等,在计算时,必须要应用到基本的数学知识。从这一层面而言,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对于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效果,此外,还可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让他们从新的角度看待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 二) 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元素上挖掘数学知识,就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可以说,生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中,这对于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

( 一) 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生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处处有丰富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带着疑问,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生活,用心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学生的观察对象,这也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条件,采用这样的措施可以让数学学科变得更加具有亲和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背景,注意观察学生在校园中的表现,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挖掘出学生生活中蕴含的各类数学知识。

( 二)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简单的生活知识

小学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偏低,对于他们而言,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抽象、复杂的,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简单的生活知识,将复杂的数学难题转化为简单的生活问题,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效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当然,这需要注意到做到以下几项:

第一,教师要积极的走入学生 生 活,努 力 挖 掘 出 生 活 中 的素材;

第二,要注意到的是,并非所有复杂的知识都能够转化为简单的生活元素,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知识应用与后续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从全局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能顾此失彼。

( 三) 知识的应用设计和呈现应体现生活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方法的呈现上,应具有开放性,不把教师的思路和教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也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讨论的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思维途径,形成创新的土壤,培养实践能力,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在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 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生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课内学习,还要抓好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课题需要由教师来选定,单独探究、小组探究的形式均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进行全程的指导,只要进行适度的点拨即可。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小学的基础打好,才能更好地理解更高层次的数学理论。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数学生活化”理念将会慢慢地被教师的自觉执行。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和数学课堂相结合,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提升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元素,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生活元素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并加深和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腾达。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有感 [j].华夏教师,2013(06)。

[2] 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06(s2)。

[3] 仇桂霞。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4] 宋艳华,王政。春意盎然 别有洞天---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小学新课程改革掠影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07)。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五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让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将教材中那些枯燥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转化为生活中活灵活现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到更多的知识。小学生在逻辑概念、数理概念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更加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数感。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从生活中将数学概念抽象出来,培养数感,并加强理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将数学概念抽象出来。

教师要从生活实践出发,将教材中的内容融入在生活中,向学生提出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数感。

例如在教授小学生“大于”、“小于”和“等于”这样的概念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排队游戏,将学生分成数量不同的几组,然后用“一小组一共五个同学,二小组一共六个同学,所以一小组的人数小于二小组的人数,二小组的人数多于一小组的人数”等类似的引导性话语来启发学生理解数量多少的概念,并对“人数”这样的词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继续询问“,如果要让两个小组人数相等,应该怎么办啊?是不是要让二小组减掉一个人呢?”通过这样的小组排队游戏也可以让学生对简单的加减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和计算法则等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直观的展现方法,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不再陌生,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数学学习中少不了对抽象思维的训练,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将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活化。例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是让他们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1就是10,10个10就是100的概念。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报数游戏来训练思维能力,让学生挨个报数,在报到10和10的倍数的时候,就要举手,看谁做得越快越好。在学生学到了倍数的概念之后,教师也可以安排类似的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找倍数的游戏,教师选择一个数,然后学生挨个报数,在报到该数的倍数时候,就要举手表示。这样的思维训练采用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方式,相比简单地做试卷和练习题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数学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的时候,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难题。

在教授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和生活情境相符合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更快更形象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元、角、分”等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堂变成小商店,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以训练学生对于钱数的正确概念,并学会正确地找零。为了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的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商店中完成物品的购买,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钱的概念,还可以促进他们人际交流的能力,并能够让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在生活中有用的学科,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者公式,例如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通过形象且具有生活化的方式来教授。教师可以先在学具中拿出几个大小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告诉学生这些小正方形就是装修房间用的瓷砖,让学生随意利用这些瓷砖来铺成长方形图案,并数一下该长方形一共由几块正方形瓷砖组成,这就表示该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然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观察正方形的长和宽的厘米数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而对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则可提示学生正方形的长和宽都是一样的,让他们参考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得到启示,正方形属于特殊的长方形。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当小小数学家,测算一下诸如课本、课桌面等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学得轻松。

小学生很容易对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也可以尽量和他们熟悉的生活相关联,这样可以让学生不会对枯燥的数学题产生疲乏感。例如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出题。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布置一些书面题目来让学生回答,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会对家庭作业产生消极态度。但是如果教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将题目变得更有趣,相信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练习中的。教师可以将分数的相关题目化解成具有情节性的小故事“分饼干”,“小王有一块饼干,他分给了小李13,分给了小张26,分给了小陈39,大家说,小王最后自己手里还有多少饼干呢,小李、小张和小陈三个人,谁得到的饼干更多呢?”通过这样的数学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还能够让课余作业变得不再枯燥,让学生从怕做作业变成对作业感兴趣,主动完成作业。

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类的课余作业,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后当一天“家长”,帮助家长购买东西,并记录账本;又或者可以安排学生当小小设计师,假设为家里的厨房选择新的地砖,自己丈量家中的厨房地面面积是多少,选择不同大小的瓷砖分别要多少块,计算购买它们分别要花费多少钱,等等。这些题目中不仅包含着数学知识,更闪现了生活的智慧,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小学生对数学有更加直观的感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动手操作,通过简单的小实验来感受数学的乐趣。尤其是在学习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属性时,这一点就更加重要了。教师可以采用摸一摸、看一看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什么叫点、线、面。为了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小棒和橡皮泥等粘贴物,让学生用橡皮泥来连接小棒的顶点,将小棒当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边,然后自己学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图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中的棱,哪些是长方体的顶点,一个顶点一共有几条棱相交,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基本概念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更深入了解长方体的特性,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长方体的总棱长等。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更可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学以致用,这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有好处的。

。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启发学生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课间分点心或牛奶,遇到数量有多有少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对学生提问:“班级里一共有40个小朋友,牛奶有39包,牛奶是多了还是少了呢?少了多少啊?谁能够将它在黑板上列出式子解答出来啊?”

。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不仅仅看学生考卷上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是不是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如果同学们要将你们的数学课本包起来,大家觉得自己至少要选择多大面积的纸呢?”又如,当学生要搞班会活动的时候,教师在安排班费的时候可以提问:“现在班费一共有20元钱,买气球是0.5元一个,买彩带是2元钱一团,大家计算一下,我们最多可以买多少气球和彩带呢?”通过这样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对于他们逻辑思维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会相关的数学知识,更能够体会到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运用在生活中。将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就再也不会为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而苦恼了,他们将在潜移默化之中让自己的头脑得到锻炼,让自己更具有数学思维能力。生活化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充分地挖掘出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并将其融入数学课件的设计中,让学生学得快乐,让课堂教学更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六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就是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注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更为严重。实际上,新教材比旧教材最大的进步就是更加注重生活化,只不过是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方式而已。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入手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极具逻辑性,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比较枯燥的,而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却非常感兴趣。因此,我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利用农村生活的素材设置情境,让他们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乘法口算”的内容时,我先安排学生对本镇的商铺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数字资料,在具体教学时,我会选择学生掌握的数字资料进行使用。上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供自己的数据,在讨论时,都晒出自己的数据,积极探讨,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组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

把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利用生活信息组织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集中到运动场,编成八个小组,由组长组织成员模拟同地同向、同时两地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掌握“相遇问题”中最基本的运算道理。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充当社会角色,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意识。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就让学生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种方法也是可取的。例如:让学生充当售货员、装修工人,到农田当农民,做力所能及的农活等。指导学生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安排生活,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后,让学生到镇里的工厂车间当配件工人;教学“组合图形面积”后,让学生当乡镇的土地管理员,安排他们到农家院落丈量并计算用地面积,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生活实际中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七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对中职学校化学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化学综合素养;还要求他们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化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将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整个化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现本文就从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就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了自身浅薄的看法,以为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例如铁锅为什么会生锈、灯泡用久了为什么会发黑等生活问题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答。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遵循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降低教学的重难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1、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就高,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的重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是从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的,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困扰,使他们意识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因此生活化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降低课程难度。

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能有效降低课程难度,促使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与金属铝有关的化学反应时,金属铝不仅溶于酸溶液,而且在碱溶液中也可以溶解,所发生的反应比较复杂,学生学习时普遍反映该部分知识难。这样教师就可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为什么家里不用铝制器具来腌制各种食品呢?课程重难点得到有效分解,自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更高。

3、贴合就业需求。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这就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熟练进行各种实验操作。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本身就是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入手思考问题的,注重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与就业需求比较贴合。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认为化学理论知识不重要,甚至产生了抵触和反感的心理,实际上这都是生活化教学模式实施不到位导致的。

1、创设生活化的`化学教学情境。

中职学校学生的化学基础较差,而且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样教师就可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部分知识时,教材中主要讲了乙醇和乙酸两种有机物,这样教师就可创设教学情境,大家都在生活中见到过啤酒、白酒等各种酒类物质,为什么人喝酒会醉呢?很多学生会回答是因为酒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酒精。那酒精究竟是什么样的物质呢?学生的兴趣会被调动起来。而在学习乙酸时,乙酸也就是醋酸,是厨房中常见的醋类物质,炒菜的时候放入醋可以入味,使食物更加美味。那么醋的来历是什么呢?教师就可给学生讲述“古代酿酒高手杜康在酿酒之后把酒糟泡在水缸里,最后竟然酿成了醋”的故事,学生会对故事产生好奇,后续教师讲解乙酸的化学性质时就可解答该谜题。

2、设计生活化的化学知识竞赛。

中职学校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而且他们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理,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丰富现有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设计多样化的化学知识竞赛,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如下的竞赛试题:(1)被蚊子或者其他虫子咬过之后,可以涂上少量的牙膏或者肥皂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涉及到了化学中所学的中和反应,即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减轻痒的感觉。(2)石灰水为什么可以保鲜鸡蛋呢?这主要还是考虑到了石灰水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化学反应。(3)引起粗盐潮解的物质是什么呢?主要是硼酸类物质。由于这些竞赛题与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他们可以借助生活化的小实验或者手机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获取问题的答案。而在竞赛结束之后,学生会对化学知识有更多的认识,会更加明确化学学科学习的意义,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长远的学习目标。

3、进行生活化的化学探究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教材上涉及到了很多探究性的实验,而中职学校学生对化学实验也比较感兴趣。这样教师就应该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生活化元素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探究丁达尔效应时,丁达尔效应是指当有一束光透过胶体时,从入射光角度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道”。其实清晨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照射下来的一道道光束就是丁达尔现象,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丁达尔效应来解释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丁达尔效应的实验呢?这样学生在实验时会有更多不同的想法,对实验结果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使得教学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性思维。

总之,在设计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时,教师应多一些耐心,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实验步骤和结论,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实验内容并不是固定的,以进一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组织生活化的化学实践活动。

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这是新课改下对中职化学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善于组织多种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以鼓励学生借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

例如在学习《基本营养物质》部分知识时,人类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其中脂肪具有保护体温和内脏等的作用,能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能量。但是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脂肪摄入量过高,而导致了高血压、冠心病等的发生,严重者甚至会猝死。这样教师就可在讲述教材知识之后,鼓励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中所含的脂肪较多呢?油脂类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应该如何合理膳食呢?在学生掌握了这些问题之后,教师还可组织他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走访自己所在小区内的居民,询问他们对油脂摄入过多的看法,以及所面临的健康困扰等,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并注意所选取的生活案例是中职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然,除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和各种实验之外,教师还应该善于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真正将化学教学落到实处,使中职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丽英。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2):139。

[2]贾超。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247―248。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八

1.学生方面。

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和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大多数优秀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习,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知识基础及非智力因素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许多学生认为,除了考试之外,数学知识没有其他用处。

2.教师方面。

长久以来,教师只注意讲授数学结论,用数学符号与学生交往,而将数学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生活意义和人文精神湮没在符号化的概念和命题之中,忽视了开发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极大地削弱了数学教学的效果,使得许多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是令人厌烦的符号与数字,完全不能理解和体会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教材方面。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严格按照教学过程来编写的,基本上是从概念入手,阐述概念的得出、结论的获得,然后简单介绍一些应用。教材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些实际应用又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数学无用,更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本质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二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指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三是“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原则的实施策略。教学做合一既是教育法,又是生活法,它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共同构建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板块。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将数学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

1.教学理念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对数学教学而言,生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2.教学情境生活化。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使数学教学更加具体、直观、生动,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1)创设直观性情境。

直观性情境是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个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3)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教师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分析和思考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

(4)创设体验性情境。

体验性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小课堂”变为“大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场,然后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作为教学的资源,再把“大课堂”变为“小课堂”。以教材为蓝本,密切联系数学与现实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生活化。

(1)例题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吸收生活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2)练习及作业生活化。

学生的练习及作业也不应该只是书后练习和作业本这种传统的模式,而应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如教师可以从课外书籍或从网上搜索课外资料,还可以根据生活实际改编作业内容,使学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开展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只有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与生活、学习、活动三者的结合方式有两种:一是模拟生活,理解数学。有些教学内容受时空的限制,学生无法亲自体验,但教师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二是深入生活,应用数学。在课堂中,用数学知识解答的问题只是生活问题的简化形式,教师只有积极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生活化是指合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生活化教学就是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后的愉悦。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成功。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自主探究、平等合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正确处理好各层次学生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3)实施问题教学。

在实施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不仅只是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而应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探究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不仅能使教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4)恰当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模拟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恰当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生活与数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金成林,伍尧.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沈誉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3).

[4]湖北省教育厅司法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6]徐国红.浅谈职教数学教学的情境教学[j].职教杂志,2006,(3).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九

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够服务生活。教师应当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这一角度出发创设其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情境。同时应杜绝仅传授知识,忽略数学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导致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脱节,降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学情绪。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鲜活案例,进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其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掌握足够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外,数学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通过教学情境巧妙地设计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加强其对数学的重视程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努力借助数学常识背景,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把数学融入其生活与思维的一部分,才可以真正做到数学目标生活化的思维沉淀,这应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培养其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也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创设情境实施教学。例如,在生活中购物属于最简单和常见的数学场景,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交易过程就包含着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曾经在微博中流传过一个幽默笑话:一位老大爷到市场买西红柿,它认真仔细地挑选了一袋西红柿,让商场小贩用秤称重,结果重一斤二两;接着他又要求小商贩去掉其中的一个西红柿,再次称重为一斤,老人顺手便拿走了刚才的那一个西红柿说想买这一个。这个笑话的寓意可以理解为要求学生学习逆向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用这一笑话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避免拘泥、死板的思考模式,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当中。

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活在其中并可以影响其行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大致可分为课堂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部分。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可以使学生享受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情绪和感受,并在教师的诱导下做出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更新教学课堂的组织空间结构,形成全员互动的活泼格局。第二,要注意教室内的色彩和装饰,一般教室宜选择冷色调,从而可以促使学生安下心来学习;可以适当物化教学成果,展示师生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而有效地调节师生的精神状态。最后,学生必须有充足的学习和活动空间,每个班级的人数不宜过多,有条件的教室开辟休息区,里面可包含图书、饮水机、音响设备及活动器具等。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应该打破数学学科和生活之间的隔阂,提倡在生活中真实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开启在生活里使用数学的学习方式。教师可要求学生每个星期都坚持写数学笔记,将他们眼中的数学用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认知现象,进而体验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现象,并逐渐创新数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观察、猜想、模仿及实验等手段进行材料的收集,积累经验,同时做出归纳、类比和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库,这需要经历一个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身边事中发现与学习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模拟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掌握相关的数学规律,锻炼数学思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际问题,都应该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并汇编成一套科学的研究程序,帮助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背景思路。教师为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需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质疑,勇于猜想,积极参与求异的思维训练。比如在讲授“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道题目:哪张统计图是针对泳衣销售的?哪张统计图是关于销售羊绒衫的?然后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得知,泳衣的销售高峰期应该在第二季度夏天,而羊绒衫的销售高峰应该处于第四季度冬季,因此可以迅速得出结论,做出精准判断。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寻解题的依托、探索的方法,从而促进自我的学习与发展。从教学手段来看,教师应当注重观察与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里,经历观察、猜想、实验以及推理和证明的多种思维活动,这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此外,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添加教学的现代化气息,令学生体会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课堂的影响和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要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由教师布置和完成认知性的教学任务,逐渐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基础、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首先,这种评价具有多元性,即教学不应当用绝对统一的标尺去衡量学生数学的学习水平与发展程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允许其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其次,评价具有过程性,学生不再仅是数学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要成为知识的发现人与探究者,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既应看重结果,又要重视过程,通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评价环节,促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各方面最大限度的进展。再次,评价具有情境性,指的是生活化教学应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有序展开,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在这种情境中获得学生的真实评价。最后,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性,从单一的测试转向可以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渠道。例如建立能够存放学生学习结果以及能够反映出其学习过程的作品集,建立学生的数学成长记录,以及同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反馈等。

五、结语。

总之,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况,进而使数学教学生动化、通俗化和形象化,让学生不再感觉数学高不可攀,并使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2]路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4):62.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十

语文是一门蕴含艺术的学科,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作品,描写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描写的画面以及描写所用的手法,都具有艺术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这种艺术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量化艺术性。要通过语文进行美感教育,教师首先要对艺术性有较为准确的理解,文学中的艺术性不像舞蹈可以直接看到,不像歌曲可以直接听到,它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加工,在头脑形成可听、可见、可感的事物,进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文学作品转化成具体事物,通过美的具体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对语文艺术性的感知,进而达到提升审美情趣的目的。其次,提升感知力。很多语文教材中对于艺术的表现十分隐蔽,必须要经过深入的体会和深刻的分析才能感知到其中的艺术性所在。体会这种隐藏的艺术性就对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提出要求,如果学生的感知力不够高、不够敏感,很多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就无法正常进行。提升艺术感知力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一字一词要深入分析,对文字本身的美感以及文字的韵律等都要细细地分析,让学生形成从细微处发现美感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最终让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得到提升,美感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2体验语文情感,培养学生高尚道德。

中国美学家、教育家、北大一级教授朱光潜先生说过“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念,就要让学生内心有善良和美好的情感,只有心灵得到净化,才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语文的情感性体现在内容上,但是产生什么样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大环境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三方面来体验语文的情感性:首先,引人入境。每篇文章都会讲述一个故事或者体现一个道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融入其中,精彩的导入十分重要。例如在讲论证道理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经典的故事来引入,用这个故事作为载体,讲出道理,让学生联系自己,不仅提升了课堂的效率,也让学生深入思考。其次,引导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不尽相同,思维发散,教师在这个时候应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往积极情感方向联系,产生感动,进而升华为感恩、感悟。最后,引入实践。高尚的道德如果只存在于头脑中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实践中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才能达到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优秀的自己,学习榜样,将道德具体到实践的细节中,让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真正体现实际意义。

3升华语文境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具体的`文字上面,如果一直被文字所束缚,就无法体现语文真正的教育意义。语文中许多教育意义是永恒的经典,教育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学会辩证思考问题。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一方面它讽刺了人们对于虚荣和物质的过分追求;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勇敢,面对困境不退缩,最终走出困境,这又是积极意义所在。语文博大精深,蕴含很多深刻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升华语文的境界,进而去改变人的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高尚的境界就是美感教育的体现,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发挥美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4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要进行浅层的美感教育,又要进行深层的美感教育,既要提升直观的审美,又要培养高尚的灵魂,只要将美感教育深化,以可行的量化方式在教学和实际中体现出来,就能达到美感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师在美感教育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努力把握技工语文教学的内容,深入理解美感教育的新含义,进一步思索美感教育的新方法,最终在技工语文教学中体现更好的美感教育。

作者:温涌清。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十一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是将初中化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与科学、技术、社会问题较好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找准教学内容与sts教育的结合点,尝试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是实施sts教育的保障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sts教育;结合点;教学模式;。

如何找准sts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需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例间的内在联系,适时渗透sts教育。

(一)介绍化学家的创造、发明。

在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向学生介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是如何通过实验最早测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从而使人类尽早的了解空气并利用空气为人类造福;在学习化肥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这样介绍化学家的创造、发明,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可以造福社会,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

在教学中介绍化学与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社会生产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处处有化学。例如,在学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时,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资源乱开采、环境污染问题、为追求经济违规生产等不良问题,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开发新能源、环境污染治理、合理生产、绿色生产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sts教育。

为了更好地将sts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尝试探索了“五步”教学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情景导入、提出问题———个人自学、分析问题———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交流展示、得出结论———巩固提高、课后拓展。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二)个体自学,分析问题。

学生自学,通读教材《燃烧和灭火》,此时教师将问题链条化:1.什么是燃烧?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可燃物遇到氧气就一定会燃烧吗?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一定能燃烧吗?4.怎样灭火?等出示在多媒体上,使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学生通过自学有的问题有了答案,而有的问题不能独立完成,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三)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学生自学后,还存在不能解答的问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利用已经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例如,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镊子夹取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片刻;用镊子分别夹住一根小木条和小煤块,在酒精灯上点燃;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随后小组合作实验、观察、记录、讨论交流。

(四)交流展示,得出结论。

通过个体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形成了各小组的共识,但全班还未达成共识,只有通过全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争辩,才能发现更多问题,得出比较全面准确的结论。可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描述本组实验步骤、现象,分析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本身必须是可燃物;可燃物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可燃物温度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本环节要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展示。

(五)巩固提高,课后拓展。

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与自己日常生活或周围环境中的.生产过程相联系,从而使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得到巩固提升。例如,教师要组织学生调查我们学校及周围的工厂、宾馆、超市都采取了哪些防火的措施;寻找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消防标志,并且试着去认识它们;小组开展有关“燃烧与灭火”的手抄报竞赛等。

三、探索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实施sts教育。

有效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实施sts教育,要结合本校条件,以及本地区环境资源,同时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兴趣和能力,确定课外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活动形式和规模。

(一)做好家庭趣味小实验。

例如,让学生用所学初中化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白酒和白醋,鉴别食盐和碱面;学习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可让学生利用家庭中的鸡蛋壳和醋作原料,用矿泉水瓶和塑料管作反应仪器,制取二氧化碳并做灭火实验。

(二)做好打假志愿者。

例如,在学习完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后,用所学化学知识鉴别市面上出现的假金首饰是真金还是黄铜;在学完cl离子的鉴别后,可以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溶液鉴别出售的纯净水是否是自来水等;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纯毛和假毛;学完盐的性质后可鉴别食用盐和亚硝酸钠等等。

(三)开展好能源、资源、环境、保健等化学主题讲座。

教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课外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了解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2]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十二

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问题。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如何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把握新课标的核心。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素养可分为三层:一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习惯等;二是感悟,是思想道德的熏陶感染;三是创新精神、审美情趣,以及个性和人格的完美。可见,新课标所要求的不但是知识的掌握,更是学生们人格的塑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而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了笫一层,忽略了笫二层、笫三层意思,既然这样,全面提高素质从何而来?所以全面领会、认真贯彻新课标是学语文的前提,是我们解读语文学科的一把金钥匙。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读给我们以感性的形象,从读中自然受到了语言美、形象美的熏陶,还要调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感知作品审美对象的外形、颜色、性状、情态等外在特征,用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重现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故事等,最终体验作品的形象美、主题美、情感美等。切忌以“讲”代“读”、以“讲”代“授”、长篇累牍地分析、不厌其烦地归纳,要让学生去读、去感受。

例如,教读《春》时,就不要按老程序:导入、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讲解、归纳中心、分析特色等。这样把一篇极优美的散文“零刀刮”之后,就毫无美感可言了。如果采用朗读、感知的教学,效果则会好得多。

三、展开审美想象,使美感深刻而丰富。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丰富、完善创造对象的心理过程。自觉的美育实施者,在审美教学操作中,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后,则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以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要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就必须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复活”,调动学生美感心理因素中关键性的因素――想象。如在讲授孟郊的《游子吟》时,在屏幕上展示青灯孤月下慈母缝衣、殷殷嘱咐母子离别、异乡望乡思母、残月念子归乡等配乐画面,极其生动地创设了该诗的意境。同时让学生参与创设情境,使学生既对诗境有了深刻的印象,又感受到也创造了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想象能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深刻的想象,向高层次迈进,使学生不仅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任务形象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去发掘语文的美。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著名的设计师被邀请在一块绿地上设计一条小路,可设计师却迟迟没有动手,过了不久,草地上出见了一条很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小路,那是行人走出来的,于是设计师才指挥工人沿着这个痕迹加以整理、美化。凡是看到这条小路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人们称赞的'不是设计师的高超技艺,而是他独到的匠心――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设计师之所以会收到如此的效果,是因为他跳出了既有的框架,摆脱了格式化、印象化。要充分地让学生欣赏课文之美,要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我们不妨也学学设计师高明之处吧――任其自然,别给他们太多的解释。

学语文,学做人。如果我们只对学生要求卷面上的那点可怜的知识,那么语文教学岂不成了舍本逐末了吗。我们也许很早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一谈起明星,就会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但是如果让他们说话,会觉得太没水准,如果让他们作文,会觉得太缺乏灵气,这都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学会对课文内容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欣赏。生活是源泉,而语文素养则是盛起这泉水的杯。学会欣赏课文之美,才能学会欣赏文学之美。唯其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灵气,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得以继承。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十三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一论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的实现过程必须有生活的因素,否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我们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果在这样的高度上驾御我们的教学,我想,那将是一种使教学回归的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要求看,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该用学生熟知的活生生的生活数学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作为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探求新知,应用新知,让学生获得尝试成功的喜悦感。

反观我们的数学教学,现状却很不乐观,一些陈旧的思想和模式还左右着我们的实践不能深入下去。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总是在用“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实际上,学生还是没有走出抽象的局限,我们的教师也总是把这样的教条当作生活的真实,因而放弃了挖掘真实生活的兴趣。我们还知道,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于学生所了解的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已经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比如采撷一些如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我们还在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上做了尝试,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常规性问题加以探索研究。根据我的数学教学实践,在探寻生活化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巧设生活之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巧设疑,能激趣。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他们学习的数学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考场中,它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节课,我先巧妙利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这个类似游戏的数学问题,马上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纷纷跃跃欲试地提出了一系列的解题方法,我顺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来解决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数学问题。

二、巧用生活之物,探寻数学性质。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直接把最终的数学结论送给学生。我们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所以我经常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实物,可以用来作为探究数学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使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在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我想若让学生用任意准备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小棒长度确定,实验次数少,不具代表性,不易发现规律。我就换方法让学生用火柴拼三角形,实验次数增多,换角度可以从反面实验,让学生体验四根火柴拼一个三角形,不许折断火柴,结果如何?接着用五根火柴拼三角形,使它一边为3根火柴长度,结果又如何?学生自然会发现,按上述要求拼出三角形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从三边长度关系上发现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然后再拼其他三角形进行验证,这个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到的结论会深入人心。

再如《梯形》这节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时,我反复研究教材,如何能简单地画出相对严格的等腰梯形,方便我们研究它的性质呢?我想到了用方格纸,让学生在格线纸中画出等腰梯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巧解生活之疑,将数学知识应用生活。

自古至今,数学来源于生活,处处存在于生活中,并最终应用于生活。人们还在不断摸索,在生活实践中继续发现数学真理。倘若学生学了数学,不会应用数学,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并且会使学生产生学数学无用的心理,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学以致用,我不断挖掘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进行改造,设置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来解决。

学了《分式方程》这节后,我让同学们用所学知识解决为我班百分考核优胜者买奖品的实际问题:“班长带15元钱去超市为百分考核优胜者和进步幅度大者买奖品,如果买一种软皮本,正好需付15元钱,但售货员建议她买一种质量好的硬皮本,这种本子的价格比软皮本高出一半,因此,她只能少买1本笔记本,这种软皮本和硬皮本的'价格各是多少?如果想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奖励,请同学们参考超市的不同学习用品的价目表,制定一个购买计划,”这样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很自然地担负起解决问题的使命,这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了《勾股数》这节,我拿了一把学生常用的刻度尺来到讲台,我问同学:“老师看到咱们班黑板的这条边框有些偏离原位,想检验一下,它能否和下面的边构成直角。但是老师手里只有这把直尺,同学们能否帮老师想个办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只用老师手里的工具来检验?”学生们热烈讨论,并到黑板前用直尺比比划划,想出多种办法,不知不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方案,亲自去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统计班上同学们视力的数据来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让同学们根据统计结果提出保护视力的合理化的建议。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用数学课堂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十四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然后探究了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包括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联系生活常见事物,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降低抵触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许多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都存在许多问题。初中数学正处于一个由简单向复杂过渡的时期,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导致课堂内容枯燥乏味,加上数学科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联系生活,就能够丰富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增强实践意识,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将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丰富课堂,也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然后再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具体教学,最后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1]。

(一)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要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以这个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向学生发出提问,“以某校寄宿生的宿舍安排问题为例,假设每间宿舍能够住六个人,那么会有三十人无法安排,但是如果每间宿舍能够住进八个人,那么其中一件宿舍就住不满八个人,求宿舍到底有几间?寄宿学生到底有几个?”这就是联系生活实际的一个数学问题,学生要通过自己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来对其进行解决。

(二)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如今,生活化教学正在大范围的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改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数学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模型,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呈直角三角形的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以此来发现其中的关联,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与数学问题,并做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应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不断复习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控制习题的数量,不要给学生造成压力,尽量使用典型习题,鼓励学生以举一反三的方式来对习题进行思考。例如,数学调查这种实践活动就可以在学习“数据的分布”之后来进行,教师组织学生在课下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然后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制定出相关的频数直方图和其他图表,让学生进行自主定义实践的.主题,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思维能力[2]。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去讲解数学知识,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该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并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来展开。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如学生手中的教科书、书桌、家中的柜子等,这些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中画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再相互对折。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轴对称其实就是沿着一条直线折叠一个图形,折叠之后图形的两边是完全重合的,这就是轴对称。联系生活实际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将数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培养初中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翔.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j].学周刊,2014(31):85.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十五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从课前预习、课堂授课以及课后练习三个方面对生活化的运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奠基阶段。在这个关键性的学习阶段,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使他们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农村教育的背景下,由于农村教育本身软硬件的不足,更要求教师能够开动脑筋,开发学生智力,挖掘潜力,将数学这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以生活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这来回往复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他们体验到了课堂上原本抽象的东西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能够更好地改变生活,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学习。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将一直以来农村教师沿袭的只根据课本内容一丝不漏地讲给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模式转变为富有生活情趣、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生动化教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包涵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知识传授的具体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案例场景,变抽象为形象;二是将学到的具体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一课前预习,以生活化的例子将学生兴趣引导到新内容上。

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程的重要步骤。做好预习功课,事先接触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掌握对新课程的理解情况,可以大大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负担,形成有缓有急、有主有次的听课节奏。对于数学课而言,因其自身与别的学科相比,需要有较为缜密的思维贯穿整个过程。因此,没有预习直接听讲,便极有可能因某一处的理解失误或思维停滞导致不能与随后的内容有效链接,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因此,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基于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教师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

课前预习往往不是在课堂中进行,经常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自行进行,由此教师便很难掌握学生的预习状况,不知道他们是否进行了课前预习,预习的效果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前预习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一节时,要求学生在放学回家后,观察一下吃饭用的碗与妈妈洗菜用的盆哪个装水更多,然后动手试一下,要用几碗水才能装满一盆;坐在同样的沙发上看电视,如果只坐小朋友,能坐几个人?如果大人能同时坐几个等。通过这样的.体会,使他们形成体积与容积的初步认识,上课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很容易将新知识在活泼热烈的气氛中引入。

二课堂授课,以生活化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大部分家中有果园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问题,耳濡目染,很容易理解,经过教师的讲解,明白了利润的含义和折扣的实质。这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提炼出来,上升为数学定义后的,只有将其还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意识。在通过通俗化的生活案例引导理解后,很容易将日积月累的数学经验转化为可供思考、操作、交流的学习资料,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亲切感,刺激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课后练习,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强化知识体验。

课堂知识教授完毕,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具有生活趣味的题目交给学生完成。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能通过课后的实践操作体验来巩固强化课堂知识。比如,学习了“浓度”之后,要求学生回家根据家人的喜好程度亲手给他们泡一杯糖水,喜欢甜东西的放两勺糖,不太喜欢的放一勺糖,爷爷奶奶身体不允许吃大量糖的放一点点或者不放,分别尝一下每杯水的甜度,根据自己所放糖的多少与水的比例算一下浓度。类似的课后作业十分受学生喜爱,甚至不用监督都能圆满完成。

总之,在新课改的目标下,要达到小学数学寓教于乐,教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富有实际意义且非常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生活化教学一定要坚持下去并不断革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明华.数学教学生活化例谈[j].考试周刊,2011(38)。

[2]王娟萍.用新课程理念构建生活化的数学实效课堂[j].新西部,2010(10)。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十六

教育的生活化是将教育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的思想。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还未成型,好奇心和观察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抓住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幼儿的生活为起点的幼儿美术教育可以为幼儿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手脑结合的能力,让幼儿快乐地成长。

以往的幼儿美术教育着重锻炼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注重幼儿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幼儿的生活为起点,把生活中的切身体会与美术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幼儿认识人、事、物,发挥幼儿的个性,挖掘幼儿的潜能。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要结合生活的常识和现象满足幼儿的生活心态、游戏心态以及探索心态。生活心态是幼儿迫切想要感知生活、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状态。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融入生活元素,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游戏心态是幼儿喜欢玩的天性,教师寓教于乐,把游戏和学习相结合,幼儿会在其中受到启迪。探索心态是幼儿对生活中的所见、所听、所感都充满好奇,想要探索其中究竟的心理状态,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和思考,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1、统一示范化,忽略幼儿的个性以美术为例,绘画不仅要求幼儿画出形象生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幼儿通过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传达的感情。但是,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容易出现统一示范、忽略幼儿个性和思想表达的现象。例如,在幼儿园,教师会把优秀的绘画作品张贴到黑板上,这在鼓励幼儿绘画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那些作品没有上榜的`幼儿,有的就会怀疑自己的绘画能力,他原本对自己的绘画很有信心,但却因技巧稍有欠缺而不被看好,导致质疑自己;幼儿也可能对“优秀”作品进行模仿,抹杀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其实,幼儿美术教育仅是对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是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教会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张扬个性,学会审美、观察和创造。

2、教学过程太过随意,不予重视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幼儿园和相关教育部门还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实际上,幼儿园和相关教育部门并没有加大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投入,也没有真正要求美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推行生活化教育。此外,师资力量投入不够。很多幼儿园缺乏具有美术教育生活化理念和相关经验的教师,多数教师打着生活化的旗帜而又遵循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

3、教学环境受限,生活化教育无法开展环境是影响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目前,不少幼儿美术教育不能达到生活化的要求,原因有两点。其一,缺乏生活元素。幼儿园大多是由益智类玩具构成的世界,而很多玩具都是虚拟的动画角色,脱离了实际生活。其二,美术教学缺乏生活题材。部分美术教师仅依靠固定的教材照本宣科地教学,没有寓教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化的本质。

1、挖掘生活化材料,启发创作热情生活即教育,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来源于生活的材料,例如天然材料、大自然静物、生活静物以及动植物等。获得这些材料并不难,这些材料容易让孩子感到熟悉又新奇,能激发起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在生活中主动发现美的意识,让他们热爱生活。

2、贴近生活教学,发现美术元素教师可以通过特色文化和民间故事提升幼儿对学习美术的热情。同时,教师应该从生活的不同角度将美术元素融入幼儿自然化的创作状态中,让幼儿在创作中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感受四季的变化,获得创作的灵感,引导幼儿去观察、去探索、去创造。

3、增强针对性,因材施教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大多在课堂上照版画样,这样统一化、缺乏针对性的方式,容易导致幼儿逐渐丧失个性。然而,个性的差别是幼儿的天性,如果在幼儿时期对他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会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在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还存在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需要幼儿教师和相关教育部门增强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认识,增加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真正全面实现幼儿美术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推动幼儿美术教育朝着生活化的目标不断发展。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十七

(江苏省丹阳市运河初级中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不好数学往往是因为数学太过难懂,所以融合生活现象,使数学成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教学不是单向的传播活动,而是双轨道的互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中学生这一群体的主动性,教师往往成为单纯的灌输者,学生变成单纯的接收器,这样达不到效果的最优化,所以教师需要实行生活化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一、营造生活化情境。

数学无处不在,当你去便利店买东西,需要数学去计算你的开支;当你从一个城市奔赴另一个地点,需要数学去计算你所花的时间。所以说,数学来自生活,教师要从数学的本质出发,联系生活,创造新型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情境与学生更具有接近性,更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比如,讲解坐标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存在哪些对应关系呢?学生就会集思广益,可能会想到经纬度与城市的对应,可能会想到姓名与个人的对应,这些都是生活常识,但是其特性与坐标的知识如出一辙,学生根据对坐标实质的分析,联想生活存在的事物,就会觉得其实这门课程是很实用且有趣的,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尺规画图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情境联想法做开堂语,比如,教师可以说:有一个人的家在主干道的西北方向100米处,他从家里出发去主干道会见好友,而好友的家刚好在主干道西南方向200米处,试问他们俩如何走,在主干道汇合时的路程是最短的呢?路程又是多少米呢?教师可以利用此类情节,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提高学生参与度。

初中生的智力水平还处在有待开发的未成熟阶段,所以教师要着重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毕竟对很多现象,他们都还是处在懵懂时期,所以举例子要在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而且要选取普遍存在的现象,选择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的例子得不到全班学生的`认可,信息不对称,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注重生活中的例子,并且是具有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的,比如,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可以联系利润问题,让学生解答,教师可以举压岁钱存银行的例子:小明过年获得累计1000块的压岁钱,他把这些钱全存进银行,一年后他从银行取出本金的一般购买衣服,其余的钱继续在银行存放一年,最后小明获得了900元,假如银行利润是固定不变的,那么银行一年的利息是多少呢?此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得知了有关银行的一些内容,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认知水平。

教师把生活化教学应用到课堂,提高了课堂有效性。课堂生活化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练习也要朝着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迈进;教师单方面的联想和情境创设是不够的,学生应该成为情境创建的发起者,学生要学会生活化的数学应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要自身能够使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毕竟学习是自发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布置一些让学生举例的题型,如给出一个解答方程式,让学生自发想象,编造情境,但是不能脱离现实,天马行空,因为经验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能让学生汲取知识,而且学中作乐,让他们懂得关注生活,并且由生活联想到数学。

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内涵,提高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侠南。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06)。

[2]卞兆俊。谈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08)。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十八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美育,解决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及美育心理问题,使地理的教与学能够很好结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美化。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创设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其智力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智力活动本身的美,进而激发、提高学生对智力的爱好,使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事半功倍了。要做到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以下标准:a、明确教学目的,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意志教育和审美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b、依照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科学体系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既要加强“双基”教学,又要注意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当然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量”(知识容量)、“度”(知识深度难度)、“序”(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序)等。c、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体现独特风格和创造性。要求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排除疑点;使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师生关系和谐,配合默契,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优化教学内容组合,美化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的和谐过程结构,其活动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美育就自然寓于其中。

教师需要从教材中寻找美育素材。

因为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空间无限辽阔,时间极其漫长,包罗万象:上至宇宙太空,下到岩层海底,有世界各洲各国,也有祖国山南海北。广袤世界,千姿百态。各种地理事物蕴含着自然美、艺术美等,即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例如:宇宙中日月星辰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有规律的运动,从而产生了周而复始的昼夜、四季交替的自然现象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和谐的现象,就是一种自然美。又如,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材中热带雨林的各种植物以自身的生态特性――喜光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明显的层次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形象的语言和景观图片,可以把这绚丽多彩、错落分明的景象展示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如,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的统一有机整体,才使自然环境按其内在联系和谐发展,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当然,即使地理环境存在地域分异,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域分异具有的规律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带、自然带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呈有序排列,使地理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些地理要素不但分布有序,如气压带风带、非洲气候类型、低中纬海区洋流系统等要素,还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这些平衡、统一、有序、对称等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我们必须不断在教材中寻找,才可以发现并用于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美化。

教材是教师语言的基础,教师要有优美的语言,首先是教材语言要美,教师才有教学语言美的基础。如果能在地理教材中用生动、活泼的文字、图文并茂,课本语言用接近学生实际的、趣味性强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就为实施美育打好了基础。其次是教师,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凝练、生动、优美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既要求语言科学准确、精炼通俗,更要讲究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充满魅力的语言,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生气勃勃,而且还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要巧妙,内容要简明精练,字体要工整美观。教师的肢体语言也要优美,仪态端庄,和颜悦色,以情感人,使学生得到技能培养、智力开发的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这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我们在运用这些优美语言的时候必须要适时、适度,切不可滥用、更不能为显示学问而乱用,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达不到地理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美化地理表象,效果也极佳。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电化、地图和其他直观手段,将地理事物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以及形式美、色调美,通过电影、录像、幻灯、录音等声光设备,把大量的生动形象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到“寓美于教,寓美于学”的作用。这些直观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官,不仅有利于地理表象的形成,还可以使一堆枯燥的名词,那些冰冷的概念和数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美的地理表象。

设计有趣的地理课外活动,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扩大和加深所学的内容,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训练。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使其自由地去感受美、欣赏美,接受各种美的陶冶和启迪,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所以,我认为教师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学具有最佳美学结构,还要懂得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才能成为心灵美、言行美的楷模,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锻练能力、得到精神的净化,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十九

生活化教学模式融入数学课堂非常重要。这是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直观的有效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点的应用性都较强,不少知识点在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场景中都有所体现。这是教学实践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开展生活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得到丰富,并且让知识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很多实践方式。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是一个有效的知识教学形式。在知识讲授前,教师要对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对于那种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体现较为广泛的教学素材,可以充分挖掘其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实例与知识教学进行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依托下融入到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探究中。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生活化数学问题,给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有利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个场景,学生都非常熟悉。生活化的提问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的学生认为,测量一下就行了;有的学生认为,应当运用同一时刻影长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的`原理计算出来。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对学生的合理建议提出表扬。比如,第二种测量方法科学而简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同一时间影长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这里运用了什么原理?这样,就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主题。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逐渐获知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特征,以及用直角三角形的特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切入点。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都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设计一些课后研习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从生活经历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比如,现在每个家庭都有存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计算一下,自家存款一年后的利息是多少。另外,每家每月都要交电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计算一下自家的当月电费是多少。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地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能够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也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丰富这些趣味化的课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的感受更深。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数学信息。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还可以有一些其他的体现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数学信息。这是一个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让学生留意与关注社会新闻,对于社会时政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考。这些新闻时事中不乏一些重要的数字化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启发。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合适的数学信息的搜集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留意一些相关的信息数据,教学中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内容展开交流探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教学切入点。例如,在讲“统计”后,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随后引导学生对于这些数字信息加以整理,进而能够充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这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种灵活体现。总之,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有着极大的操作空间,这和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密不可分。教师要充分把握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并且透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的创设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篇二十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显然,这些教学改革就其内在动机而言,主要还是面向各种考试,特别足应付高考的.

作者:田春阳作者单位:四川省渠县中学刊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英文刊名:kehaigushibolan(baikeluntan)年,卷(期):2010“”(3)分类号:g63关键词: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8965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