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丰富心灵、拓展视野的活动,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个人理解和感受。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问题进行延伸和补充,以加深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对于该书的兴趣和共鸣。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一
《原生家庭》——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对父母说“不”。
有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子女贯穿全书。前半部在解释家庭中的毒,施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子女;后半部分则是作者运用心理学治疗方法帮助中毒的子女和有毒的父母对峙,摆脱童年噩梦的阴影。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心理个案辅导集。
书中的患者多数是中年人士,不少还是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有着痛苦的童年经历,受到有毒的父母的荼毒,变成中毒的小孩。而儿时的创伤最终在他们成年之后的某一段时刻集中地暴发,再度破坏他们的正常生活。作者作为资深的心理治疗专家,先是引导患者认清问题所在,把矛头指向造成当前局面的患者的父母,进而鼓励子女摆脱恐惧,大胆地和父母展开对峙,促成个人心里障碍的解决。
由于本书是把家庭当作问题的根源,所以案例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归因于父母,而不是孩子。倘若抛开这个特定情境或者原因来看这本书,会曲解作者意图。这点应当是每位读者着重注意的地方,下文亦是因它才有根基。
《原生家庭》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激起了我对一些家庭问题的思考。例如:
•父母和孩子都是学习者。父母是年级更高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同时面对的是更难懂、更难解决的问题(他们不仅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要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做题);孩子像是低年级的学生,连“1+1”的问题还需要父母这些高年级的学生辅导,时长常因为“笨”惹怒高年级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困难在于,家长并不能完全体会到孩子对一件事的真实反应,即便看上去孩子是快乐的,甚至孩子自己也认为是快乐的。
•一个家庭伪装的文明程度越高,是不是会让实际上的亲子交流产生更大的问题?
•家庭的本质是亲子关系,围绕着爱与自爱。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都是爱,但父母对自己、孩子对自己都不能缺少自爱。
很多家庭问题较之封建社会时期、改革开放之前多了许多,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类似欧美风气的影响,一些问题开始公开化和透明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的需求开始逐渐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和更完全的满足,社会规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但是个体需求的糟粕——如违背伦理道德的乱伦——并不能为大众正视和妥善地消灭。因此,中国在很多方面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社会文明的发展还不能原地踏步。
•该书和社会工作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社会工作和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一)父母与孩子,孰是孰非?
有毒的家庭中,错的当然是父母,但是对错误负责的人往往不会是他们。
对比阿德勒“强调放下过去的既定事实,关注改变个人对于过去的态度,面对当下”的理念,《原生家庭》中“和父母对峙,重揭伤疤,让自己战胜过去”的倡议显得治本,但是难度太大,很可能会变成对家庭的二次伤害(反刍创伤性事件)。毕竟儿女释怀虽非易如反掌,父母认错却是难如登天。
最有效的办法是子女选择接受过去,正视当下,迎接未来——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和过去和解,因为在家庭中天然不对等的地位下,作为受害者的子女也只能自己帮自己疗伤。如果父母能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这样的家庭应该少有类似的问题。
(二)个人与家庭,孰轻孰重?
全书充斥着个人利益高于家庭和谐的味道。我并不是在批评这种理念,是客观陈述;家庭和谐亦非褒义词,而是中性词。但家庭终究不是独立个体的联合,而是高度的“互溶”混合物(可能不太准确),中毒的孩子可以较为容易地摆脱父母的束缚,但是很难完全割裂与他们的关系和联系。所以在我看来“我终于决定不再为他们做出任何牺牲了,我会让他们为自己负责”之类的话是割裂的和幼稚的言论;主动和父母决裂的孩子即便是在标榜人权、自由的欧美国家也不是很常见到的吧?从这个角度看,欧美没有中华传统的孝道(非愚孝)不失为一种缺陷和遗憾。
(三)人权与人伦,孰优孰劣?
西方文明向来提倡个体自由、个人权利,而这些影响到西方人在价值观念内几乎没有孝道和小我大我的概念,在具体行为处事上自然不会付诸“孝”和“公”。暂且不论对错,但是单就人权和人伦而言,前者象征西方的性格,而后者象征东方的性格。我觉得从一开始西方在人伦方面就已经败给了东方,尤其是中国——这既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莫大的幸运。
但我又不得不提一句:西方很多职业的存在都基于陌生人社会,所以很多职业类似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能在社会上发光发热,而中国社会很多职业的社会影响微乎其微,很可能是因为人伦道义让很多问题被社会忽视,被家庭掩盖、被个人吸收。
四、总结。
倘若一本书能激发读者对某些问题的思考,那它自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很多读者能和《原生家庭》中的一些患者产生共鸣,这也说明作者选材是相当谨慎且恰当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透过他人的家庭问题认识更真实的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二
家庭是最为温暖而美好的象征,它在我们的生命里存在着多重功能,因它我们或悲或喜,我们有爱恨情愁,在此翻翻转转,因它传递的情绪感知,延伸在我们人生的时光里,翻开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看似简单、司空可见的概念词,似乎成了与我们生活并无太多关联的抽象名词。
翻开书籍,细细阅读,所见所感,恰能将生活感知与之联系起来,所涌动的除了思维层面的思考,更多是情感层面的触及。
在内在小孩篇章,作者改编的给内在小孩的一封信中,列举开头几句来感觉一下:“亲爱的宝贝,你悲伤时,我会把你抱进怀里,轻轻抚慰,你落泪时,我会轻轻拭去你的泪水;你委屈时,我为你带来桂花的清香;你忧虑时,我讲故事逗你开心;你恐惧时,我陪在你身边,握住你的手。”
娓娓而来的温柔的体贴的,贴心的抚慰,像一把从心底托起的一股暖流,填充了我们的心间,流淌进我们的心田。
它存在我们的内心的小孩,更多时候我们感知的是受伤了的内在小孩,它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所触发的和遇见的生活中的事件或感知,让某些时期或状态下的那个心理层面的我,出现了一种停滞,停留在那个当下的小孩的阶段,一直存在我们的内心。
即便我们躯体成长了,受伤的内在小孩依旧在心底里潜藏着,直到因为一些情绪点,或类似场景的发生,将它触发出来,以此试图让我们看见,它渴望被爱,童真,没有抗拒和防卫,受伤了的内在小孩会不知所措躲向内心的洞穴,有时会带着怀疑的眼光看世界,内在小孩愈受伤,心灵的坑洞会愈大,而如何疗愈它,成了我们非常希望去解决的。
1、时光穿越——探望我们的内在小孩。
这是一个可以去发觉那个我们想去看见的小孩方式,选择照片,或者在音乐中,去进行全身的放松,并联想,小时候的自己,试图去走进那个场景,去牵着它的手,抚慰它,拥抱它,用儿童式的话语,对它说几句悄悄话。
2、发现受伤的内在小孩。
回忆在家庭中互动的真实情景,感知在那个情景下自己的情绪,是失落,受伤?忽视?被伤害了?用几个关键词去描述造成自己这些情绪的人的性格,思考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承担什么角色或隐性义务,写出让你产生不适的家庭中的词语。
3、测试内在小孩的受伤程度。
4、直面受伤的内在小孩。
作者从书中列出的一些步骤,去发现内在小孩到进行抚慰小孩,所用的就是先从意识层面去逐渐清晰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让自己去清晰看见,很多情绪感知最初是源于什么,由于我们的情绪都是混杂的,很多时候会是感觉不好,不舒服,但是如何进行澄清,区分,是疗愈我们自己的关键。
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见这个是什么颜色,那个是颜色,这有个好事,就是可以针对具体的颜色制定如何去看待与处理它。本质上,这就是我们情绪层面的澄清,澄清的不仅仅是情绪的感知,更是思维层面的看见,看见自己被什么感知所困顿住,当你真正看见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是如此的简单而清晰。
也会莞尔一笑,原来,心自扰之,何须太过介怀?
这些都是我们理解与意识层面的看见,在具体生活中,如何处理自己因为家庭代际创伤而受伤的小孩,作者给出了非常实用的一些方法,这是一种谈玄,更是从实际层面,去探知自己的内心与舒缓自己的情绪,简单列举几种:
1、虚拟爱之疗法。
这种疗法中重启胎内记忆、改写父母的故事、自我生命的重建的催眠理论基础来源于宗像恒次sat构造化联想技术。通过对自己内在对家庭环境对父母的印象的一种重新构建,以达到让自己的深层潜意识得到新的赋予,这从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意义与解读的重建,从通俗意义上讲,让我们自己所依赖生存的记忆获得了新的重生,正如我们每个个人的生命体验,其实是基于自己对它的理解上的,也因此进行新的体验理解的解读,就是给我们自己的重生,这就是疗愈的开始与一种有效的方法。
2、进行正念的赋予,比如冥想等具体方式。
这一点其实和第一点是有重合之处的,不过第一点更侧重在内在联想进行赋予,而这种方式更侧重在具体现实层面的赋予,比如通过许愿文,愿景板,观想等具体的诉说,发愿,去让自己内心的正面构想得以实现。
3、经络以及瑜伽疗法。
这个是根据对体式和身体内部循环,呼吸的感知,等这些具体的有关身体平衡的方法,去让自己达到身体的静心,以此来触发心灵层面的清净自然。
4、跑步。
这是运动的一种,这是众所周知的,运动能够让我们大脑分泌脑啡肽,消除郁闷情绪,还能增强心肺、循环系统功能,使原本有但缺少的东西回到生命当中。
无论具体的方法是什么,最终的是我们在面对自己内在的伤痛,呈现在生活中的失调与偏差,进行调整和疗愈时,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自己,又怎样去发现自己,用心的感知去尝试触及,去感受温暖,去感受柔软,感受对这个世界的探知。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对自己的领悟之中。《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尽管是讲述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失落时,颓靡时,或感觉能量消耗时,看看这本书,可以有不同的感知与疗愈,正如作者所说:“真自我,是一切心理的基础;假自我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
我们存于这个世间,就是看见那个真自我,并幸福愉快的生活下去!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三
代际创伤是什么?这是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最大疑问。
心理创伤在一代人发生后,影响到下一代,甚至影响到下下代的心理现象,叫做代际创伤。
作为一名新晋的宝妈,每天看到小宝宝笑眯眯的样子,高兴之余又有些许惶恐,惶恐能否给予孩子得当的教育,惶恐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好的影响。未曾想到,看到这本书前部分内容关于代际创伤时,我才发现家庭教育不仅会影响孩子,甚至对下一代下下代都会产生家族性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切实存在。
爱,是一个神奇的字。在书中我们发现,我们被伤害是因为爱的缺失,我们被治愈是因为爱的收获。不论是父母的爱,家人的爱,师长的爱或是朋友及社会的爱都会对我们的生活轨迹产生不可磨灭、影响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这个抚养我们、包容我们、给予温暖与安全的港湾,一旦出现裂痕、变质、破坏时,弱小的儿童将会被迫接受一切他们无法承受的伤害,诚然身体的伤害会慢慢治愈,记忆会被时间长河漫过,可是伤害的存在却被刻入骨子里、本能中甚至可能进入我们的基因中代代相传。
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中,作者从两大部分分析带领我们了解心里领域的创伤与治愈。第一部分是讲解原生家庭代际创伤的概念、产生原因、表征、影响以及一般治愈方法与步骤。
第二部分则是利用虚拟想象方法,从内心到情感多方面抚平心理创伤,又从潜意识、情绪、人际关系几方面调整打破原生家庭强迫性重复性创伤。
帮助患者更好的学习了解书中内容。对于内心受创者是一本经济可用的干货“工具书”,在文中作者也多次强调其中很多治疗方法,是经过作者实践检验过确实有效的治愈之法。
读完这本书,我对照看后,很高兴我的原生家庭使我幸福健康的成长,也同时吸取书中反面案例的教训,对于孩童教育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我不属于内心受创者,对于文中提供的种类繁多的治疗方案无法实践,不便过多讨论。综合来看,作者诚意满满,干货多多。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四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有很多头衔:现实版钢铁侠、超级富豪......但是最令人叹服的还是马斯克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他自己说这些精神很有可能是来自家学渊源。因为埃隆·马斯克的妈妈、外公外婆,都有超级精彩的人生,可见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
原生家庭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如今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开始关注原生家庭这个话题。这句“幸运的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被更多人熟知,拿来形容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其实,在我们感慨原声家庭影响力的时候,有人已经写出了一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著有多本图书。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她经常出现在媒体访谈节目中,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并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特别关注心理方面。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结合自身从业经历,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了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穿插了很多案例,教你认清楚自己情绪的缘由,认识自己,与自己和解,并且教你看清楚父母,并且学会治愈自己,收获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什么样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该怎么办?在这里我们重点聊聊“中毒”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人都救不了你,你必须自救。那么如何自救?这本书会帮你找出你情绪的根源,并且给你可以使用的方法。
当我们理解了父母那些有毒的行为的成因时,也会最终理解我们自身行为的原因。我们可以回忆父母的言行曾经带给我们伤害以及影响,重新审核一下。这有助于我们认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需求。就像是我们平时做工作之后做个复盘一样,以不同的身份和新的视角审视一下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找到我们情绪的缘由。找到缘由,才有后面的“对症下药”。
其实我觉得这一步更加是为了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必过分苛责,接纳自己。只有真正接纳了自己,你才能真正卸掉那些负担,真正放松下来。
我们要认清楚原谅的陷阱。我们不必强迫自己去原谅他们,我们要承认是他们伤害了我们。要勇于正视自己的情绪并且勇敢发泄出来,不必美化父母,也不必在内心为他们找各种理由开脱。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的误导性,尤其在中国这个孝道至上的大环境下,挣脱开有毒父母的禁锢好像更加困难,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在这种重压之下,我们不必强迫自己,有时候不妨“自私”一点,先考虑下自己的感受,好好抱抱自己,修复自己。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意味着你可以做自己,你的父母也无须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
如果撇开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输和影响,你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那么你就进行了“自我界定”。
保持你情感的完整性,忠于你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必须承认,一般通过上学或者其他自我拼搏方式走出来的孩子,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可能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界和阅历已经超过了父母,他们依然把我们视为孩子可能仅仅是年纪上比他们小,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因此轻视、忽略我们的感受和看法。当然,我们不必受限于他们。也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跳出了他们的圈子,做了他们认知之外的事情,才会产生更加多的不满,矛盾,这个时候,我们要勇于认可自己,清楚边界在哪里。
之前看过一段话说,无论原生家庭对你造成了多大的伤害,25岁以后你就要开始转变一下思路尝试把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不必过于苛责或者深陷其中了。如果不能,那我们就借助专业心理咨询的力量来获得帮助。我们该尝试着走出来,想各种办法,让伤害降到最低。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也要让山里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上大学,当被问到为什么是办一所女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为什么?她说救一个女孩子就相当于救了她们三代人。因为一个女孩子受了好的教育出来了她不可能会把自己剩下的女孩子送人或者重男轻女等。这等于改变了三代人的命运。
好的原生家庭会培养出敢爱敢恨、安全感十足又自信的孩子。不好的原生家庭培养出的女孩子会胆小自卑敏感多疑,甚至会毁了孩子一辈子。
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影响每个人一生。所以,可能我们目前的状态不会那么快改变,但是只要开始行动,相信一定可以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
《原生家庭》这本书分析了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给我们分析情绪的缘由,教会我们识别有毒父母,并且告诉你如何打破原生家庭束缚,治愈父母给你的伤害,扭转不良的生活状态。即使深陷泥沼,也可以焕发勃勃生机,把握自己的精彩人生!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大地丰盈,人间并不寂寥!愿这句话温暖你,带给你力量,助你成为生机勃勃的人!每一个童年都不该被辜负,我们当然要冲破泥沼,展现生机勃勃自己!
最后把作家刘瑜写给自己的女儿的一封信里面的两句话送给大家: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五
原生家庭是什么?大家都应该知道,原生家庭就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是相对于成年后自己组成的新生家庭而言的。
说到原生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原生家庭创伤,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原生家庭给子女带来的伤害。在读《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之前,我只知道原生家庭创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又知道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是金尚的著作。金尚,本名李红艳,是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学硕士。她的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是国内第一本研究代际创伤的专著,对代际创伤的概念、原因、表征、影响、内容、疗法等,都有着极为详细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代际创伤是什么、代际创伤的影响及疗愈代际创伤的步骤三个方面一起来了解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
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里也有一个关于原生家庭创伤的概念,书里说,属于养育者人为的复合型心理创伤,如果是早年生活中经历的、长时间持续的就叫做原生家庭创伤。复合型创伤,常常发生在儿童时期,因为在儿童时期发生的这一类的创伤,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经常发生的;不仅仅是人为的,而且还是蓄意而为。
那么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又是指什么呢?心理创伤在一代人发生了以后,影响下一代,甚至影响下下代的心理现象,就叫代际创伤。也就是说,这些创伤会像基因遗传一样,传递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从而表现出与上辈人相类似的偏差行为。
从代际创伤的概念上来看,不难看出它有个特点,即创伤事件不仅会对亲身经历创伤事件的当事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会继续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当事人的后代。即便当事人的后代没有经历那些事件,甚至对那些事件一无所知,可这些事件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经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一个孩子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基本上就能猜测出来,他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
这里举个例子。小红是一个有着严重强迫倾向的人,每次做完作业的时候,都要左一遍右一遍地反复检查,生怕还有哪个错误的地方没有检查到,得不到满分。经过心理师的了解,小红的父亲本人就是一名强迫症患者,平时家里都要求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能有半点杂乱,否则就要大发雷霆,还不仅如此,连小红做作业的顺序都得按照他的意思来。
这就是强迫症的传承。
心理治疗师莫雷.鲍恩说:
1.你呈现的不只是你自己,还有你的从小成长的家庭。
2.你当下的家庭模式,根植于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那么对于父母所经历的心理创伤,对子女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经历过创伤的父母们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他们时而回避冷漠,时而敏感易怒,在他人看来,他们就是喜怒无常,阴晴不定。而当子女们无意识地吸收了父母这些压抑的、没有处理的情绪之后,就会承袭父母情绪不稳定的人格,从而影响正常人际社会的功能。这就是第一点,代际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康。
另外,很多经历了创伤的父母,一般都情感冷漠、没有亲和力、甚至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们只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不在意子女的内心感受。他们从不关心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身体与健康,对子女极度忽视,可又要求孩子绝对的优秀,否则就否定、贬低孩子。这就是第二点,代际创伤也会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忽视和虐待。
他们就把这种不安全的焦虑感传递到子女的身上,对子女过度的期望。如子女考试只能得70分,他们非让子女得100分,得个99分都要遭受家庭暴力。这就是第三点,经历创伤的父母,可能缺乏极度的安全感,因此会对孩子过度的控制。
综上所述,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具有破坏性,那么只有疗愈了代际创伤才能消除这种影响。如何疗愈代际创伤呢?这里有五个步骤。
1.重建安全感。
在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的影响里有说到,经历了创伤的父母可能缺乏极度的安全感。那么疗愈代际创伤的第一步便是恢复受创伤者的安全感,包括恢复受创伤者的身体安全感、环境安全感和人际安全感。
而人来的安全感,首先来自于爱,爱是生理需求。哈洛说:“没有爱,人活不久”。曾有关研究者提出,如果养育者不给予婴儿关注、关怀、抚摸、拥抱等爱的语言,而只是给婴儿吃饱的话,婴儿活不过90天。所以疗愈代际创伤的第一步,便是通过爱来重建安全感。
2.对抑郁说是。
原生家庭心理创伤,不管表现为哪一种形式,都会伴随着抑郁情绪。当抑郁情绪来临的时候,要对抑郁情绪说是。
首先,要承认情绪就在那里;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感受上,去深刻地感受情绪;接下来,允许情绪做它要做的事情,这样可以让情绪平息下来;最后,静躺、冥想是什么激起了情绪,以及这样的情绪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
从小到大一直被教导,养育之恩大于天。父母养育我们,我们必须懂得感恩。如果对父母做不到好好地感恩,那么就会对父母心生愧疚。但是从《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里,我获得了一个新的认识,书里说父母于子女无恩,如果一定要感恩,那也是父母对子女感恩,因为是父母决定要拥有一个孩子的。孩子若想要感恩,只需要把这份爱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即可。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为另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负责。父母有他们的幸福,我们有我们的幸福。父母自有他们的命运,我们有我们的命运。对父母的大爱,就是尊重父母自己所选择的生命方式。疏通了内在爱与恨的冲突,也就消除了对父母的怨恨和愧疚。
4.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
羞耻感是暗藏在内心里的无价值感,它会使受害者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让受害者不由自主的各种虐待自己,甚至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期待被他人虐待,也可能使受害者产生施虐的倾向。
要消除羞耻感,就要做到自我理解,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看到问题背后的真相。做到要自我宽恕,原谅受虐待的自己,原谅对自己的虐待,原谅自己曾经伤害过他人,并向他人道歉,并思考如何改变。也要做到自我接纳,越能接纳自己的阴影,人生的能量才会越强。还要能够做到自我关爱,爱自己,你才会爱别人;爱自己,你才会值得被爱,也才会有人爱你。最后要学会自我鼓励。
5、寻找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吧,可能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的生命意义都会有所不同。
弗兰克尔认为人活着的动力,主要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而心理学家武志红,年轻时候的武志红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即主宰自己的命运;成熟稳重后的武志红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疗愈代际创伤,就不能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支持一个人活下去的信念。
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疗愈代际创伤也刻不容缓。在这种代际创伤里,我们跌跌撞撞活下来了,虽然我们可能活得并不快乐,但是幸运的是,我们依然活着。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六
第一次接触原生家庭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是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之后便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延续同样的主题,却有了不一样的阐述,一个重在指出问题形成的原因,一个重在问题的解决。
这本书最开始,简单的论述了家庭创伤的不同类型,包括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以及这些家庭创伤带给我们的影响,不同的创伤给我们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消极思维、情绪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除了家庭创伤,还有代际创伤,以及代际创伤带来的危害,作者对这些创伤做了简单介绍之后,就开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可以自我对照,自己有哪些缺点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创伤带来的,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治愈自己。
比如疗愈代际创伤的一般步骤:
1、重建安全感,虚拟爱之疗法。
2、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当下。
3、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
4、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
5、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在这本书的很多内容里,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每次我的妈妈对我进行情感勒索的时候,我总是很本能的进行反击,然而每次表达“觉得付出多,为什么要生我,我又没让你生我”的时候,我得到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谴责,说我不孝顺,总是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缺乏感恩之心,但是作者却告诉我们:父母于子女无恩,反倒是子女于父母有恩,因为生孩子本来就是父母自己的选择,没有哪个孩子是哭着邱泽父母,把自己生下来的,而且父母生孩子,从来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有人喜欢小孩,就生了,有人觉得有小孩的人生才完整,还有的人觉得孩子是爱情的延续,等等,无论哪个理由,父母都是为自己生孩子的,而不是为了孩子,所以我们不必心存歉意,越是这种要求孩子感恩的父母,对孩子越是没有爱的,正常的父母,知道自己与孩子互不相欠,亲子之间是平等的。
第一次在书本这样严肃的读物中看到有人告诉我们:做自己,你不欠父母的,孝顺不是唯一,那种触动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我似乎在书中看到了另一个我,第一次有在书中找到知己的感觉。
最后还要疗愈原生家庭的代际轮回,努力疗愈自己,让原生家庭的种种创伤终结在自己这里,不要传给自己的下一代。在这里你需要找到你的人生脚本,然后再改写你的人生脚本,同时要觉察情绪,改变自己的情绪习惯,因为潜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消极悲观的情绪造成的危险是难以估量的。
毕竟父母未愈的创伤,会通过孩子显现出来,把自己修好,孩子就没有问题了。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七
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穷尽一生都需面对的人生课题,许多的人内心都有一段与原生家庭难以言明,“爱而不得”的痛。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进行自我疗愈?或许《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能够给予我们一个重新看见原生家庭,治愈自己的机会。这本书是美国原生家庭心理治疗师罗纳德·查理森结合多年自我疗愈及对来访者治疗的经验,所写的“非专业性”家庭关系疗愈用书。
对这本书起了推荐的意念,是因为看到网上有小伙伴分享了ta阅读本书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着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而很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明白这种幻觉只是因为我在原生家庭的表现。
作为一个没有耐心且极其有自己想法的我来说,改变自己以往在家中的印象,对于家庭人员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难以接受与适应的过程。
在处理家庭问题上,我一贯都是以自己的作风为主,比如对于一个正确的观点,如果家人与我的意见不同且其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情况下,我通常不会采取理解他们并且包容他们的心理,止住话题继续进行应该会是我一贯的作风。
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了我很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坚持做你自己,即使这并不被家人看好;在处理与家人之间的矛盾时,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毕竟他们观点的不同其实并不会对我做自己有什么阻碍;积极主动的去联系家人,在缓解家庭关系之中,我们应该做那个先吃螃蟹的人.......
其实一直以来,对于原生家庭的问题我都是束手无策的,因为即使我发现并且知道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可是我却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或者我究竟该如何去做才可以减缓并且尽可能避免这种事情不再发生。而如今在一本本书里,我找到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付诸行动之后,我也期待可以有所改善!”(文字引自“微信读书”书评)。
作为一名家庭关系疗愈工作者,从这些文字中,我看到的不仅是这位伙伴与原生家庭艰难的和解过程,还有自己及来访者的家庭关系行为模式对个体人生的影响。
“对每个人来说,原生家庭(即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经历的影响和作用并非仅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整个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环境塑造的。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我们一生。
或者离开之后再也没有返回过,但是你在自己建立的新家庭中,仍然会重复原生家庭的各种机制和规则。当然,某些具体内容和细节也许会有差异。
例如,你会做很多父母曾经做过的事情,虽然你总是发誓自己绝对不会这么做。毫无疑问,你的父母曾经也发过这样的誓。这种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的穴居人,也许他们也曾发誓再也不像他们的猿人祖先那样生活。有时候,这种希望与先辈不同的愿望会产生有趣的结果。”
诚如作者在开篇所讲,原生家庭对每个人都是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我们如何否认,原生家庭作为我们出生和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一个场域,其对个体的影响镌刻在骨肉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而注定无法改变。
“原生家庭心理疗法的正确观点应该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前提是换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原生家庭。”但同时,进行原生家庭心理疗愈需要知道,就像我们的伤口是由个体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许许多多生命事件造成那样,疗愈伤口也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原生家庭和解并没有什么快效药,也正是如此,原生家庭的课题也成为许多人毕生修行的人生课题。
就如书里提及的那样,“原生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鼓励我们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做自己’,并且同时与别人保持亲密关系。”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够在在合适的框架--原生家庭的环境中,学习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遗留的问题,那么我们便拥有改变现在及未来生活方式的能量,让生活变得更加积极向上。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即使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也不会有太多的自我挫败感或进行自我贬低,从而可以超越原生家庭,更好地创造自己理想的生活。
因此,亲爱的,无论我们的原生家庭过得多么糟糕,我们人生的选择按钮还是握在自己手里。“请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没有任何人能够让你发生改变,你也改变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改变自己。所以不必劳心费力地去试图改变他人。”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八
本书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语言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导原则与方法。详细讲了卫生习惯、游戏、害怕与哭、接人待物、责罚和创造良好环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国情实际。
假使我让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虽然因为哭的疲倦会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宁的。我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他(即让他哭一阵子,过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几个晚上就能独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应当独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觉得很安宁,这种方法是宽猛并济的,比较纯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九
家是心灵的港湾。每当我们伤心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便是家,那是我们心灵得到抚慰的地方。累了,烦了,伤了,痛了,你都可以在家中找到释放的空间。在家里,你可以不用掩饰,不用伪装,不用担心,没有人会告诉你这话不适合说,这事不适合做。相反,会有人安慰你,宽容你,谅解你,当你恢复了平静,你才知道,其实可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一时想不开而已。
家是我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每当夜幕降临,在外奔波了一天的人们,肩负着事业的重压,拖着疲惫的身躯迈进了家门,第一个最需要的感觉,就是点灯。见到那属于自己的灯光,无论它是昏暗的油灯,飘忽的蜡烛,还是那明亮的电灯,都能给人一种安全、愉快、温馨的感觉。
家是一座充满爱的房子。在我们最幸福的时候,就会想到家,那是我们承载欢乐的天空。家无需华丽,只要温馨,只要点点滴滴的幸福,实实在在的欢乐,时刻都可以把她装扮得暖意融融,让你无论身在何方,心永远朝着家的方向,因为那里有给予你生命的父母,有陪你一路走来的兄弟姐妹,有相濡以沫的爱人,有活波可爱的孩子,恩情、爱情、亲情,缕缕的情丝,穿透了我们人生的每一个角落。或许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就组成了一个家,但这就是一种缘,每一个人在这座房子里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缺少了谁都是今生的遗憾。
家就是一道好风景,每一片朝霞都会带来无限的遐思,每一轮落日都会勾起满腹的牵挂。家如同一幅自然和谐的山水画,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好丈夫是一座山,山不在高,只要青翠、挺拔;人不在奇,只要充实、可靠;好妻子是一道水,水不在深,只要洁净、甘甜;人不在美,只要贤惠、温柔。山要常青,丈夫要不断用知识和能力去充实自己,证实自己,不愧为妻子、儿女,父辈的靠山;水要常秀,妻子要不断努力去丰富自己的内涵,爱家,爱丈夫,爱孩子,爱父母,爱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
家就是人生最美的拥有,是一份牵挂中蕴涵的一点温暖,是一丝温柔中隐藏的一份宁静,是一份体贴中表达的一丝情谊。家还是一首多味的诗,只有用心去品,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是一盅药,只有坚持去尝,才能感受神奇的疗效;是一座城堡,只有倾心鉴赏,才能品出深奥的内涵。
家还是一付重担,家是一份责任,更是一条逼你拼命挣钱的鞭子,让你为它拉车、犁地。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是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家庭的平安,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宁有序,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的家吧。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
近日阅读《和美家庭》,书里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本文向您介绍有关《和美家庭》读后感》的内容这句话意思是说,为人子女必须要清楚了解父母的年龄,一来为他们的身体高健而欢喜,一来为他们的年岁衰老而恐惧。
上次放假回家,吃完饭后,妈妈说要我帮她修剪头发。我给妈妈梳着头,望着她那越来越多的银发,一时心里感慨万千。这时,爸爸说:“你妈呀,前几天说头发长了,我让她去理发店她不肯,就要等着你回来帮她剪呢。”妈妈说:“对啊,我女儿手艺好,我就是要等她回来帮我剪。”听到这话,我的手一顿,心里涌起无尽的愧疚和难过。
少年锦时,觉得家是囚笼,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严肃,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拼命地想要长大,想要远离他们,以为去到了外面的世界就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是真当背起行囊离开家走向外面时,才会猛然觉醒,那是一个将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当汗水耗尽时一回头,你依旧能看到身后敞开着温馨的家门。
我给妈妈剪头发时,爸爸去洗碗了。妈妈压低声音说道:“你爸爸啊,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念叨,说小家伙还有多少天就回来了。这每天每天的.念,我的耳朵都被他念出茧子来了。他说送你去单位的时候,你看起来很难过,好像要哭出来了,他回来后也沉默了好些天。你难得回来,这几天在家你要好好陪陪他啊。”“嗯,妈妈,我知道了,这次回来一定哪都不去,就陪着你们。”我坚定地回答。
在我们大步向前,向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前进的时候,父母的存在通常会被我们遗忘。每当父母在为我们的成长欢欣鼓舞之时,却不知道同时给父母带去了多少寂寞的回忆。时间无情,你只要稍稍一耽搁、稍稍一犹豫,它就会把你那些对不起,变成还不起,变成来不及。所以此刻我暗暗地告诉自己,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多回家陪陪父母,尽量阻止无尽的等待占据他们的时光。我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得来徒留一身的空悲切。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他们来了又走了,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朝露。可唯独与父母亲人,才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愿风裁取你们的每一粒微尘,衣襟带花,岁月风平,一生平安喜乐。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一
正文:以前很少接触教育理论类的书籍,因为觉得此类书大多是很枯燥的,但是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代表作《家庭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本充斥着条条框框的教育理论的书也是可以有着如此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这本书是以作者的孩子陈一鸣为主要记录对象的,从1920年12月26日,一鸣出生起,陈鹤琴就开始记录,记录陈一鸣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小便,什么时候会顽皮了。把陈一鸣身心的发展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一共连着808天。808天的连续跟踪观察﹑文字摄影记录及实验对比,创中国研究儿童之先风,后来也就有了这本在中家庭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家庭教育》。
在读这书的过程中,每位读者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书里作者用自己的观察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教育原则切实的实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作者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此在逐渐观察和总结基础上提炼出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我们都够清楚的看到,这每一条原则都是作者的心血所凝聚而成的,也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相信并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我看了书之后就在想,如果我们现在的家长也能像作者一样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的每一个瞬间,真正的去了解孩子,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便会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的孩子也便能更加健康和快乐的成长了。
在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孩子行为的思考和对孩子心理的分析,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是作为一名教育家应有的,但是这种敏感度更是一名父亲多特有的。其实,教育孩子和与他人相处也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这都是要建立在对对方了解的基础上的。在这本书上第一章首先谈“儿童的心理”。作者提炼出7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相要充分的了解了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经典的案例,对于有孩子的父母而言,这些到现在还都是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小的案例折射出很多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帮助的。
这是一本正真经典的教育书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作者是“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的。
这是一本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的家教全书。在书中几乎每一条理论框架背后都会有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实践与理论相互佐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教育典藏。如郑宗海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事实具体、文辞浅显,可期家喻户晓。”
总之,这是一本我们可以信赖的好书,读书的真正乐趣就在于你能够与作者发生共鸣,把自己融入书中,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而我相信读过《家庭教育》这本书的读者,尤其是家里有幼童的父母,定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礼。也许您正在众里寻书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二
《和美家庭》这本书中讲到孝亲爱老,这是一个良好的家风,要求着子女孝敬父母,不要认为给父母大把的钞票,让他们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就是尽孝心。我们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现在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父母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补贴,而是子女的关心,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一下,让父母知道我们在关心他们,打电话时其实也不需要说什么慰问的话,只要陪父母聊聊天,说说每天发生的事情,这样就足够了。
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我们慢慢地在长大,会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新的家庭,而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细细算来,我们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太少了,当我们想玩什么好玩的、吃什么好吃的,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时,不要忘记自己年迈的父母,多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陪他们好好吃顿饭。
这本书还提到阅读对家庭的影响。现在中国人的阅读量是越来越少。阅读,从家庭开始,读书升华睿智,读一本好书会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睿智,书可以怡情,可以睿智,可以益智……家庭阅读,影响孩子阅读。
父母中有喜欢并且经常看书的,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喜爱程度,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喜欢且经常看书而喜欢读书,这一点,十分让我认同:去年我任教了一年级,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是识字量非常非常少的,基本不认识字,而班级中,有个小姑娘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孩子可以在没有拼音的情况下,将一篇短文全部读完,这对于一个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后来经过了解,原来孩子的父母都是“书呆子”,他们一家三口最享受的是,饭后,三人捧着各自的书,细细品读,在别人看来,这是多么无聊的生活,但正是这样热爱读书的氛围,让这个孩子主动地爱上了读书。可见家庭的阅读对于孩子的影响力。
家庭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让书香伴随每一个日子,让阅读伴随每一个家庭。倡导家庭阅读,建设书香家庭!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三
在西方国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商人死后去见上帝,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第一个商人说:“尽管我经营的生意几乎破产,但我和我的家人并不在意,我们生活得非常幸福快乐。”上帝听了,给他打了50分。第二个商人说:“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我只关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个亿万富翁!”上帝听罢默不作声,也给他打了50分。这时,第三个商人开口了:“我在尘世时,虽然每天忙着赚钱,但我同时也尽力照顾好我的家人,朋友们很喜欢和我在一起,我们经常在钓鱼或打高尔夫球时,就谈成了一笔生意。活着的时候,人生多么有意思啊!”上帝听他讲完,立刻给他打了一百分。家庭是人生的基础,人生不能没有家庭,书中说的好:“夫妻恩爱,有爱才有家,”夫妻之间不仅仅有爱,还要彼此尊重,虽然夫妻关系是一种最为亲密的关系,但是两个人相处久了,发现彼此的缺点和不足的时候,说话会肆无忌惮,无形中就伤害了彼此。一个和美的家庭,不仅要有好的家风、夫妻彼此相爱、尊重,更要相互理解、忍让和信任,我觉得这样的夫妻关系,一定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当然,一个家庭不仅只有和谐的夫妻关系就一定是完美家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书中所说的婆媳和睦。现在电视剧里拍了很多婆媳大战的电视剧,以前听说过一些俗语:“婆婆难当,媳妇难做。”“十对婆媳就不和”等等。但是,真的和婆婆朝夕相处后,我感觉自己是家中调和婆媳关系的最重要的人,就像书中说的:从辈分上来说,媳妇是晚辈,应该孝顺长辈。从身份来说,媳妇掌握一定经济权利,是主动者。就算和自己爸妈还有闹别扭的时候呢,何况是婆婆呢?如果遇到矛盾,我认为我们做晚辈的.就应该心胸宽阔点,不必为了一点儿小事,一句话而斤斤计较。更何况,现在年轻人工作特别繁忙,孩子一般都给婆婆照顾,如果还斤斤计较,处处发火,那对于小年轻来说太不懂事了。和婆婆搞好关系,是夫妻和谐关系的基础,节日、生日买买小礼物啊、经常做做婆婆爱吃的菜啊,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当代智慧女性和婆婆融洽相处的必备条件吧!
信的孩子的。俗话说的好:小树要砍,小孩要管。
家庭是一个温馨的心灵载体,是我们生存的事业走向成功和事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后盾。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四
家是生命的驿站,漂泊的归所,家是亲情的纽带,温暖的所在,家是心灵的港湾,力量的源泉。
家,就是历尽艰辛之后,让心灵停靠的港湾,让疲惫的身躯得到休养,让千疮百孔的心灵得到修复,有一个家是多么重要,在你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你最真的帮助,让人觉得有一种依靠,能让我们觉得即使前路崎岖,但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
因为有家,所以才有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不会因无根而枯萎;因为有家,所以才让我们全身洋溢着温暖,充满着幸福!
------散文《家》。
在此我们重点来聊聊女性即家庭中女主人的智慧经营和辛苦付出。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女性在家庭中都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国而言,她们是色彩斑斓的半边天,于家而言,她们是整个家庭的中流砥柱;养育子女,孝敬父母,处理朋友、同事、亲戚、邻里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她们是职场的半壁江山,回到家里,作为母亲,妻子,女儿,她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成肩上的责任。记得《大长今》里曾这样评价过母亲:她自古以来就是一位食医,虽然是家中的奴婢,却负责家中所有粗重的工作。但,她也是全家人最敬爱的老师。她活着的时候,全天下的事情都稳如泰山。她死后,全天下就像遭受洪水无情的侵袭。母亲在世时,很少有人能领悟到这些,她为子女付出了一生,却不图任何的回报。我们的幼年时期多是由母亲教导的,很多习惯的养成,都遵循着祖辈父辈生活的方式、习惯、思想、审美及价值观,就是所谓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道门。而作为妻子,丈夫,是互相依靠,扶持,共同走完一生的人。长相守是个考验,随时随地,一生。要学会换位,尊重理解,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包容。人生很长,长到要经历各种的艰难困苦;人生很短,终其一生不过短短几十年光阴。时光如白驹过隙,世事如白云苍狗。对事物要看淡看轻,学习前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心态。而为人子女‘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父母却在一天天老去,也到了我们反哺的时候了。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带他们去外面走走,看看风景,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每年带他们去医院体检。同时,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好好努力工作,别再让他们为我们操心,让他们每天保持好心情,好好安度晚年,享受温馨从容的夕阳红。
女性既然充当着这么重要的角色,那我们更应该好好充实自己,注重内外兼修。内在美,注重自身修身,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给孩子做好榜样。保持从容的心态,毕竟世上不存在所谓的完美人生,生活总是鲜花和衰草并行,永远都会有遗憾。在艰难困苦面前努力前行,从容面对。保持善良,那是女人最值得称颂的品格。至于外在美嘛,自古以来,人类的世界就是个看脸的世界。相有三个组成部分:长相、身材、精神面貌。颜值高的人,的确占便宜。但即使没有一张好脸,至少要保持一个好身材,即使不能保持一个好身材,至少要保持健康的心态。最不继要保持精神面貌吧,记得时时保持微笑面对世界,那是你走向社会的第一张名片。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唯美,温暖到令人心动。学习点潮流时尚,提高自己的着装品位,简单大方得体,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让别人看起来赏心悦目。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其实是一种生活技能。女人是多面的,多姿多彩的,高矮胖瘦各有其态,不用自怜自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世界才因此而多彩。女人更要善待自己,世道已如此艰难,要懂得取舍,不要为难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五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不管该书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束缚儿童的思想。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我觉得这里的“一致性”应该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家园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着——《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当前,我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作为师长的身上,是我们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作用。在深入一点说,是我们做师长的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当孩子呱呱落地、当孩子牙牙学语、当孩子初次尝试迈出人生的第一部、当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当孩子第一次表现出喜怒哀乐时,我们就应该加以关注并施以教育了。但恰恰很多时候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种种表现表现出听之任之漠然的态度。而随着孩子进入学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也知之甚少的话,我们的孩子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呢?我想,这既是很多家长、从教者所困惑的缘由吧。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六
《家庭教育》是一本帮助家长教育的好书,书上有句话“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博大,知道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不断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家庭教育增强了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相同的案例,帮助我更好的解决孩子的坏毛病和坏习惯。
我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经常磨蹭,我就不断催促,结果越催促越慢,写出的作业质量也不好,我就更生气,经常责骂孩子,通过读《家庭教育》我的态度有所改变,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此外,还有把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书和家长以身作则相结合,中华美德教育,对孩子个人来说,是其做人基础,家长对待长辈也要做到孝道,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选择,感激父母的养育,在发展到能用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的实际行为来报答父母。
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
学习《家庭教育》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的成长,家长只有不断的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向上,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愿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8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