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散文读后感(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5:47:13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6 15:47:13     小编:MJ笔神

通过读后感的撰写,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对所读书籍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那么,当我们写读后感时,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呢?首先,要对所读作品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包括作品的背景、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等方面;其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最后,可以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这些读后感范文涉及到不同的文学作品和题材,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一

比之前看过的所有散文集都简朴的封面。素白色,正中央是繁体的“李汉荣”三个大字,十分醒目。扉页是李汉荣的简介。

翻到那一页,只扫过第一句话,就知自己没选错。“人安静下来,就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这篇散文写的是“心”,寻找心,信仰心,牵挂心,守护心。在安静的时候我们只剩下心。即使有手,腿,脑子。它们都只是心的附件,无知而无情。在峡谷穿行的恐惧,我们可以听见那温热的,有利跳动的心脏。那为什么,要寻找心?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心。峡谷深处生长着柔软的野草和柔软的心。任世界险恶,痛苦,危险,只要有心在,就有寻找它的人。

我无法领悟到作者那么高深的境界,但我也愿意,成为一个寻找心的人。

往后翻动几页,指尖便停在了《我们为什么活着》。通常这种讲论道理的文章我没什么兴趣,匆匆之间瞥见以雪为开头,反倒有些好奇地读了下去。作者写自然界中的雪,树,草,飞鸟等存在世界上的意义,再谈到人生活着的价值。说话很少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是白说了;走路终究要回到家,做梦能走千山万水,醒来却还在床上。难道作者认为这些是无所谓的?这我倒不赞同了。人做每一件事并不一定要充满意义与价值,交谈中能增长见识锻炼口才,没一定非要感动谁;走过的风景铭记于心,梦中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幻境去畅想?再往下读,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给予的,非但不回报,却常常加害于它,环境的污染,树木的砍伐,这一切结果的背后,是我们自己啊。既然无时无刻不在索取享受,那么究竟为什么而活。

用自己的全力去回报吧。树为荒凉岁月撑起一片绿荫,蚕用一生情丝结一枚茧,煤奋力燃烧自己,野花点缀一片灿烂。感恩和创造,才是我们人生的主题。

别忘了我们是谁,和那颗有力跳动的炽热心脏。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二

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

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始终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点刻意为之了。十几年前龙应台出版《孩子你慢慢来》时请张晓风写序,我还记得她说的话。她说自己年轻时听到太多对女作家的嘲讽,人们觉得她们只会写些柴米油盐、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决心,一旦自己“大笔在握”,坚决不写那些遭人辱骂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

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我读张晓风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张晓风喜欢读古书,将它们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己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我读她,亦如此。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三

原本先读的是梁实秋的杂文,好多年前就一直都是很喜欢,没有想到,结果是先来写林语堂的。起因是昨天突然抓到一本林语堂的散文集,然后因为早就知道,梁实秋和林语堂两个人对写作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一个讲究规格规矩(梁实秋),一个讲究自由性灵(林语堂)(注,梁实秋曾经批判过民-国文章之无序,被郁达夫所反驳,而林语堂是支持(欣赏)郁达夫的。),既然我已经看过梁实秋的杂文,自然也要看看风格迥异的林氏作品,才能有个客观公正的观点。结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对两个人的作品都是非常喜欢的,不止如此,其实两个人虽然文风对立,个性完全不同,但是其实都非常讲究做人,讲究文艺的自由精神。

做人方面,梁实秋的已经记得不多,林语堂是明显要求先学做人,然后昨文的,人品若是不佳,文章再好也是毋庸。而文艺的自由精神,梁一向是不喜政治的,和鲁迅的对立也非常严重,民-国时期就展开过论战;林语堂,也终究没有听从鲁迅在小品文上的劝告,选择了一种抒发性情,无关政治的写作方向。

林写旅行,说当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才是得了旅行的真谛,是很合我的心意的,因为懂得欣赏,就会发现美景处处都在,譬如摄行大师的作品,也并非是一定要在新奇特异之处,才能创作的。固定要去某处,欣赏什么,反而丧失了旅行的意味,不能体会旅行的快乐,因为对我等来说,旅行的,是心,心有所悟,心有所感,则旅行就已达到目地。

林写做人,主要还是推孔孟,也兼老庄,这个其实正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之精粹。孟子的性善说,尤其得到林大师的推崇。孔子讲怎么说君子,讲礼仪;孟子讲怎么做大丈夫,讲仁,智,勇,这些,都是后世所欠缺的,当下风气败坏,恐怕终究是要重拾这些古人就已近明白的道理的。

写到这里,感觉晦涩难继了,读书太少,写的太少,语言文字功力太差的毛病完全暴露了出来,还得好好读书多读书。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四

初识铁凝,是通过她的小说《啊,香雪》,印象很好,清纯、富于诗意,很有回味。后来看到她的散文,才知道她的散文写得也很好,文字一如她的小说那样利落、流畅,充满着魅力。铁凝写散文,一是要滋养她的心灵,如她所说:“散文实在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安然滋润”;一是通过散文来锤炼她的文字,“因为我写过了一些小说,才知道散文于我是多么重要。”(《心灵的牧场》)对散文,铁凝孜孜不倦坚持着写作,并不放弃,表现出一种高贵的追求精神。最近,读了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回到欢乐》(河南文艺出版社20xx年出版),对她散文独具的韵致和气质,更加深了一层印象,并产生了由衷的喜欢。

铁凝的散文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大老实的写作态度和文字间的自然自在。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世事沧海里,人都会有诸多的感触,有喜悦,也有不如意。无论喜悦还是不如意,重要的是要有诚实的人生态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读《回到欢乐》可看出,铁凝是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心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的,也让人文精神和社会道德审视自己,使人感到她的认真和实在。她自然、亲切的话语向读者叙说着自己心灵的体验,似月光下朋友把酒对话,了无隔阂和紧张感,亦无造作的矫情和板着面孔的说教,不饶舌,不卖弄,不做高深和自大,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和力,像一首舒缓低婉的牧歌,流淌着祥和与宁静,给人以人格和心理上的放松。铁凝在《心灵的牧场》中写道:“散文是心灵的一片牧场,心灵就是这牧场上的牛羊。当牛羊走上牧场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因辽阔、丰沃和芳香而产生的自在。”这就是铁凝散文可信、自然与自在的原因了。铁凝的散文就是仰仗了心灵的写作。铁凝在文章里从不裹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自己自私的一面,她将真实的自己向读者、向社会和盘托出。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论及文学主张、社会现象,她都能直率地袒露心灵,这应该是一个真正作家的品格。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五

林语堂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写的散文包含着许多哲理。

就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林语堂散文集》。

书里许多文章中的精辟话语使我受益匪浅。

令我最难忘的还是《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一文。

《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认为人类的快乐是享受。

人的一生就是给自己制造最大的快乐。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林语堂不愧是语言大师,一语惊醒梦中人。

人的一生,无论是干什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

我认为快乐分为两种:一是享受,二是工作。

享受中的快乐是很普遍的,它能给人轻松,使人避开烦恼,比如坐在草坪上野餐、睡觉等等。

工作中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拥有,他们一般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成功地把生活与快乐结合在一起。

比如画家,他们不象大多数人一样把工作看成是一种累赘。

他们的作品既可以为他们创造画画的乐趣,又可以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

这种职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他们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但只有“苦尽”才能“甘来”,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所回报。

光阴似箭,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只有好好把握住时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朋友,“一寸光阴一寸金”,请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人生的基础,将来你才会收获更大的快乐!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六

“……一只小鼠,悄悄地从桌子底下出来,慢慢地吃着地上的饼屑。这鼠小得很,它无猜的,坦然的,一边吃着,一边抬头看看我——我惊悦地唤起来,母亲和父亲都向下注视了。四面眼光中,它仍是怡然不走,灯影下照见它很小很小,浅灰色的嫩毛,灵便的小身体,一双闪烁的明亮的小眼睛。”

从冰心写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只很可爱的小鼠,仿佛要忍不住想去静静地将它捧在手心,细细地去观赏。若在平时,我们看到老鼠的时候,绝对不会起一丝的怜悯之心。但是那只老鼠是多么地小。我想象着:在面对这一只小鼠的时候,我的心跳加速了,老鼠在我的概念中是不好的,但它有那么小,这还只是一个刚到世界不久的小生命。读着冰心的文章,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我仿佛看见了生命在字里行间欢快地跳动着。

“小朋友们,请容我忏悔!一刹那我神经错乱地俯将下去,拿着手里的书,轻轻地将它盖上。——上帝!他它竟然不走。隔着书页,我觉得他柔软的小身体,无抵抗地蜷伏在地上。”

那只小鼠的生命,就像是一颗流星陨落到地上一样,是那样地短暂,但是它却那样地从容,仿佛就是目睹了自身死去的一个全过程,我想这应该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每天在我们的脚下,有无数小生命也正进行着它们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但是它们太渺小了,以至于我们看不见。于是每天就有许多的小生命在我们的脚边,静静地躺了下来。我记得,曾经发现过一只粉绿色的蝴蝶,它大概是受伤了,用力煽动着健全的翅膀,想努力飞起来,但是它始终没有成功,只在我的脚边像画圈似地动着。我蹲下身子,看着这只挣扎着的。我伸出了手,拎起它的一个翅膀。我感觉到它更加用力的扑腾,它想要从我的指间逃走。我感觉到它的翅膀如丝绸一般的滑,但仿佛比一张最薄的纸还要薄,好像我稍一用力,那蝴蝶的翅膀就会断似的。那只蝴蝶在拼命挣扎着,仿佛我的手是魔爪一般。在阳光下,我看见它的翅膀上飞泻下来的粉沫,随风飘走。我感觉到那种生命在我的指间跳动,在挣扎。

它仍然用着那不经打的翅膀抵抗我手指的巨大的力量,仿佛就像一只白兔要推开沉重的门一般。而此时,我已感觉到,那只顽强的蝴蝶已飞进了我的心中,在我的心中挣扎。我的心仿佛隐隐作痛,那生命里仿佛让我变地那么得渺小。我仿佛再也经受不住它的生命力了,我跑到门外,将它放在了草丛里,它仍在草丛里翻腾,发出“?”的响声。让我为之惊叹不已:生命是多么伟大。我想着:要是我当时没有将它抓起来,它也许就飞起来了,它那翅膀细小的鳞片就不会掉落了。我看了看指上那滑滑的粉绿色的粉沫,此时它们仿佛已经层层包围住了我的心。微风吹来,我仿佛闻见有阵阵的清香穿来,也许这就是蝴蝶独有的香气吧。我原本想着:蝴蝶就像是骄傲的王后,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只让人们看到它妩媚的掠影,只让人匆匆看一眼它华丽的服装。但那只粉绿色的蝴蝶让我对此大大改观了。也许在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之后,它们才登上这至高的宝座。而那只小鼠,它被压在了书本之下,它瘦弱的生命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这也就是生命吧。

“一声喜悦的微吼,虎儿已扑着它,不容我唤住,已衔着它从空隙里有钻了出去。出到门外,只听得它在虎儿口里微弱凄苦的啾啾地叫了几声,此后便没了声息。——前后不到一分钟,这温柔的小动物,使我心上飕地着了一箭!……安息的时候到了,我回卧室里去。勉强地笑,增加了我的罪孽,我徘徊了半天,心里不知怎样才好——我没有换衣服,只倚着床沿,伏在枕上,在这种状态之下,静默了有十五分钟——我至终流下泪来。”

如何去像别人道歉,这我们都会。但惟独面对那小鼠,我们静默。

了,仿佛已无话可说,我们该如何去面对那小生命?那小鼠只有那么小,小得如水做的一般嫩。那生命如一颗被烧毁的小陨石,消逝在了地球上。让我不禁想去待在暗黑的房间中,默默地流泪。生命是多么得脆弱。

“至今已是一年多了,有时读书至夜深,再看见有鼠子出来,我总觉得忧愧,几乎要避开。我总想是那只小鼠的母亲,含着伤心之泪,夜夜出来找它,要带它回去……”

面对小鼠,冰心奶奶十分得愧疚。让我在感动之余,又想起了一件事:

来越远了。我想着:如果我帮他们捡了,也许那小女孩的表情就会是灿烂的,而不是埋怨的。如果我帮他们捡了,也许我的心情也就是轻松的,一天的心情也就会更加好。但是我没有,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而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去犹豫。事后,我经常问自己,这件事有那么难吗?我竟然犹豫不绝。我甚至觉得我应该去嘲笑自己决定的这一件事情。

碰到这样的事情,有的人会毅然决定,马上走过去帮他们。有的人会视而不见,继续走自己的路。而我却是想起帮助他们,但最后还是走开了。就像脑袋里有一个恶魔,它正驱逐着天使的到来。我有些后悔没有去帮助他们,虽然我与他们没有什么交情,但对于他们,我仿佛总有一种歉意在里面。我想我需要更多的爱来补充我的心灵。

爱就像是雨露,浇灌我们心灵的种子;爱就像是小船,我们乘着它乘风破浪;爱就像是翅膀,我们拥有它,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爱是生活的信念,因为有了爱,我们幸福地活在了这个世界上。以爱作为我们生活的信念,去感恩生活。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的父爱、母爱;感谢朋友给予我们真挚的关爱;感谢陌生人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向我们伸出了爱的援助之手……因为爱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体会的情感。用双手轻轻地放在胸口,你感觉到了吗?这是你的心跳,是你的生命,是你的爱。爱就藏在你的心中,爱是生活的信念,是一生都陪伴着你。

忘川飞渡,逝水流年。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您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您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意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您壮年的丰稔。如今,一缕华夏风,为奥运增添风情,听那问候如潮,看那自豪笑脸,温暖八方高朋。“水立方”的一池清水净括一片蓝天,雄伟“鸟巢”竞放科技芬芳!一管羊毫饱蘸13亿人的智慧,一撇一捺当惊世界殊!

祖国,走过流年逝水!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到的是一摊血;在“致远舰”的残骸上,我看到的是一团未熄的火,在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碑前,我呼吸到的是耻辱啊!但我的祖国!您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命。国父孙中山,在黑夜里开始运筹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弱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骨骼与脊梁;邓小平,炯炯目光中流露出钢铁般的意志,指引多灾多难的您,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东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到您风雨兼程的超越;珠峰上奥运的圣火温暖了千年的积雪;草树密匝的西双版纳,椰风氤氲的海南琼岛……都在述说您的崇高与巍峨……尽管,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还有下岗工人无奈的诉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让您心殇,让您流泪,但这更加让您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光辉。

余光中先生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的,我们以《诗经》为歌喉,以《论语》为节律,以《橘颂》为音韵,吟唱您历史恢宏的岁月;我们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楚歌、梆子与鼓词,吟诵您壮丽如画的山河。我们以岳武穆的一曲《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用心敲响编钟,于是那浑厚而清亮的音韵,穿越五千年的岁月,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祖**亲,您一定记得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赵一曼骨骼中的那股坚贞,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刘胡兰就义时的那枝红梅,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孔繁森雪原上的那串脚印!那么就让我们用野花、清贫、坚贞、草根、补丁、红梅、油灯、脚印编织成的交响乐,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黄河雄、黄山壮、长江长、昆仑莽。万里山河浩浩荡荡从**前走过,那是雷锋的兄弟,那是任长霞的丽影,那是中华民族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舟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天路神奇。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60年的扬弃和继承,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东方巨人,做到了可以说“不!”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迎接一个又一个黎明!

祖国,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彩织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澎湃的激情。

瞧,细雨如烟的春天,燕子在风中飞来飞去。听,阵阵煦风送来了激越悠扬的歌声:“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一直不觉得写出点值得留下的文字是提笔或者打开文档就可以完成的,至少我是这样的,需要有心情,有环境!

几天前,朋友借了本书给我,《最美的散文》,说拿去看看,没多想,想谢绝,但无意随手翻开,前言让我改变了主意。开篇就写到:当你久处于城市的喧嚣繁杂,长期面对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时,你总会感觉到身心疲惫。如果此时,你能捧起一本散文,沏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赏读几页,感悟生活的真谛、陶冶性情、舒畅胸怀……遂决定,拿走,想找个合适的时间,安静的去赏读。

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很名副其实的宅女,周末,如果没有事先安排好要出门做什么,一般我都睡觉,很虔诚的睡觉,不把吃饭提到日程中的那种,除非饿醒了,就着豆浆牛奶吃点面包然后继续,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周末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睡觉。今天彻底睡醒应该是在下午4点,打开电脑放上音乐,泡一杯花草茶,依靠在枕头上,翻开了《最美的散文》。

一百篇经典中,有一些都是小学和中学时课本上学过的,题目还很亲切但内容确实不记得了,我想,也许还能通过这些文字找到点孩子时候的回忆和心境吧。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许地山的《落花生》,现在看起来短的可怜的文章,在当时读起来还真是个大工程,最经典的话现在需要细细品味:“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挂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里,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颗花生瑟缩的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还有冰心的《小桔灯》《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背影》;胡兰成的《陌上桑》;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物是人非了,不过还是能带给我一些宁静和思考的,恩,再来一杯茶。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我读张晓风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张晓风喜欢读古书,将它们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己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我读她,亦如此。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作为《散文选刊》的主编,王剑冰肯定是应该阅读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许多散文作品。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他阅读过的当代散文作品,确乎是太多了。正因为他读得如此的广泛,就能够在认真和深入的比较中,高屋建瓴地俯视着整个散文创作的园地,得出了很精当的评价。

章,以及在这里阐述和发挥出来的不少洋洋洒洒的见解,就很值得引起相应的参考和思索。无论是产生认同还是引发商榷的诸多看法,都能引起不断深入的探讨,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当前散文创作和研究迅速向前迈进。

正是在这样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坚实的基础之上,王剑冰对于散文此种文体的本体特征,就有着很牢固和确切的认识。他提出了“自由”和“自然”的问题,他在反对虚构的时候,还提出了“想像力”的问题,这是很有道理和境界的一种艺术设想。对始终立足于真实的散文创作来说,卤莽的虚构、矫情的诉说或随风飘荡的倾向,都会失去读者的信任,而运用艺术的想像力,充分和巧妙地表达自己纯洁与健康的个性,才可能引起大家的感动和共鸣。

他还认为“越朴素、越自然、越纯真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认为在散文创作中间应有“坚韧与永恒,鲜活与纯美”,认为“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让读者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启迪、魂灵的慰藉、学养的滋润和审美的愉悦”。

王剑冰在肯定当前散文创作,对历史进行反思,以及追求人文精神,和在艺术上不断提高和升华的同时,也批评了某些经过乔装打扮的贵族化的倾向和独创性的缺乏。这是应该引起注意和思考的。

性”,他反对玩弄情节和虚构的做法;“抒情散文的诗歌性”,他不反对语言表达的诗意,却反对整体上刻意雕琢的诗化的做法;“游记散文的过程性”,他反对那种导游式的解说。“生活散文的无序性”,他反对那种事无巨细的全盘端出。这些都是从散文本体的视角,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很值得引起充分的注意。

在愈益趋于开放的时代,王剑冰主张要直面现实,拓展题材,深入思索,同时在审美方面又要注意文字和艺术技巧的升华,并且要广泛吸收诸如音乐和绘画这些艺术门类的表达方法。像这样坚实地立足在整个人类的生活之上,从事于哲思的深化和审美的翱翔,自然就更有可能提高散文创作与研究的水准。

王剑冰不仅在散文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像上述那样丰富多彩和高瞻远瞩的收获,而且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是常常贡献出自己的佳作,像《绝版的周庄》和《回望乾陵》等等,就是不少朋友所熟悉的篇章。对于散文本体论的深思熟虑,颇多卓见,对他从事创作的起点,对于整个过程的分布与筑构,以及思想和艺术境界追求的高旷与美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像这样在创作和研究方面相互的反馈与促进,自然就会获得双倍的丰收。

像他这样两栖型的既从事创作又埋头研究的情况,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早有先例的,像这样就确实会在灿烂缤纷的触发与融会中间,获得更好的丰收。类似这样的经验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握。对于不断涌现出来的诸多名家的佳篇,从思想与审美的视角,分别作出扼要和简洁的评点,既可以使得许多朋友更好地了解大概的情况,又能够引起进行欣赏的兴致。他还在这样微观剖析的牢固的基础之上,升华出不少宏观的理论见解,对于当前散文创作拓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阐述了自己很有启迪意义的看法。他做出的这种贡献,确乎是很值得注意的。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七

关于读书的长河,读了史铁生的人生,与余秋雨一起搜寻文明碎片,都在我的长河中都有过波澜。

在七年级学过《秋天的怀念》,感叹他正值奋斗的时期却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到尿毒病,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但是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还幽默的说“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我也是因为学校让我们选书,我才遇见了这本书。

我觉他的写作风格,没有很华丽的外表,但是很优美,是他的人生写照,也很深沉,让你很想摘抄下来。比如说在《二姥姥》里写的:“那纤细的手指历经沧桑,总在我的`发件穿插,颤动,问我这时间的故事都有什么,故事里都有谁”一开始我也跟理解不了,看不懂,现在只能懵懵懂懂,到以后再去回顾一遍吧。

他所给我感悟,请允许我八个字概括:学会承受,学会感恩。他回忆了很多小故事,遭遇了许多挫折,我希望能有像他一样的毅力。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八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这说明,吃东西和喜欢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古往今来,关于描写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独喜汪曾祺先生的风格。究其根本,在于其文字中充满了对这世界的赞美与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

在《故乡的食物》里,作者重点写了一样平常不过的食品—炒米。文章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板桥家书》中的一段话:“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此句一出,顿时让人觉得很亲切!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体与心灵!

在《野鸭、鹌鹑、斑鸠、鵽》里面,作者描绘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场景:“忽然,砰,——枪声一响,斑鸠应声而落。猎人走过去,拾起斑鸠,看了看,装在猎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数十字,充满了对弱者的悲悯,对鲜活生命消逝的愤懑与无奈,只有心中有大爱,才能流露出如此恳切的情怀!

《豆汁儿》描写的则是北京城底层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结尾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5分钱。“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寥寥数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可爱,如此的让人留恋!

在《端午的鸭蛋》里,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骄傲,甚至带一点狡黠的童趣:“我的家乡是水乡,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字里行间,若有若无地透着一点淡淡的乡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弥漫在空气里。

在《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以及《栗子》里,除了谈吃,还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剥蚬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蚬子壳。有一年修运河堤,按工程规定,有一段堤面应铺碎石,包工的贪污了款子,在堤面铺了一层蚬子壳。前来检收的委员,坐在汽车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还抽着雪茄烟,连说:很好!很好!”还有这一段:“河北的山区缺粮食,山里多栗树,乡民以栗子代粮。栗子当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当粮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这两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为国忧思之情,为民慨叹之感,跃然纸上,将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作者自称)”的心灵,抒发的淋漓尽致!

相对于西式快餐的标准化、流程化和工业化,中餐更加像一门艺术。而凡属艺术,都大抵逃不掉绝响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发了对逝去的时光无比怀念的情怀。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锅贴乌鱼时,便大发追慕之情:“护国路原来有一家本地馆子,叫东月楼,有一道名菜锅贴乌鱼,乃以乌鱼片两片,中夹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烙熟,味道之鲜美,难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问起东月楼,说是早就没有了,锅贴乌鱼遂成《广陵散》。”其中,对于往昔岁月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追思之情溢于言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绝对不会暴殄天物。罗马暴君尼禄,经常在会见群臣时,手里拿着一个硕大的火鸡腿。我认为,这不是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摆排场!在《手把肉》里,作者一段话,道出了个中情怀:“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块肉吃完了,骨头上连一根肉丝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净,妈妈就会说:吃干净了,别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细心,也可能不大会使刀子。牧民对奶、对肉都有一种近似宗教情绪似的敬重,正如汉族的农民对粮食一样,糟踏了,是罪过。”真正爱吃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体恤民生的!

在汪老关于谈吃的系列散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五味》这一篇。这篇文章,以极其平民化的视角,以一个热爱生活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味蕾,带着我们尝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文章中,不仅道出了酸甜苦辣的个中滋味,而且,为我们展开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画卷。

写到山西人喜醋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段蒙太奇式的描写来定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吃醋过年,真是一绝!

谈及南方人爱吃甜食,作者顺便纠正了一个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这段文字,足以为苏州菜正名,岂不美哉!

说到吃苦,作者特举一例:“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择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看来,就算是在口味上兼容并蓄的汪老,也有消受不了的东西,实在令人莞尔!

在叙述吃辣时,作者追忆了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自得其乐,真个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最后,于酸甜苦辣咸之外,作者特写了一段中国人独爱的口味:臭。关于各种臭菜的做法与吃法,都写得妙趣横生,而最妙的就是一段关于臭豆腐的佳话:“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火宫殿的影壁上就出现了两行大字: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人世间数十寒暑的沧桑风雨,一下子借助臭豆腐这个最不起眼的俗物,被浓缩在时间的两端,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汪老说过:“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在作者谈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笔调,写出了人世间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处处透着对这世界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惟有这份爱,才能撑起我们的内心世界,在纷繁芜杂的人世中,始终保持一份清明,一份淡定,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用汪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尽管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九

我热爱书籍,因为读书仿佛是与高尚的人在对话,我从中获益匪浅。我仰慕名人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在阅读时,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经变成了作家的血液,在迅速流动,贯穿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文字仿佛变成了细胞,在我的血液中遨游。我喜欢这种感觉,可以说是迷恋,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周国平。在他的世界里,我深深沉迷。

周国平的散文极为细腻,富有哲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命运仿佛对他不公。他女儿出生不久,刚开始牙牙学语,便夭折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自己的遗憾、自己对女儿的爱与祝福,他写成了一部回忆录。我们可以想想,当周国平面对病床上只会喊“疼”的女儿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心非木石岂无感”,一般人已经临近崩溃了,何况是心理如此细腻的他。他内心深处将会泛起多大的波澜?面对自己的至亲至爱,他内心将会承受多大的打击?不知有没有资格,我想说:“我懂”。

在他的散文中,我懂了许多的道理与哲理,他有许多作品都劝勉大家人生要有执着的精神。他说悲观只是一时的,人生总要执着。执着会拯救悲观,执着在人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能否有机会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生命需要执着,是的,任何生命都需要执着。执着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他说悲观主义是一条错误的路,冥思苦想的人生是虚无的,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反而失去了生命的乐趣。但是他也说,并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也会离智慧越来越远。当时,我还不懂。

我不理解他的那句话,但是我后来明白了。一个人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便会产生悲观,悲观的心理产生愈多,就愈不能执着。这怎么办呢?他说就把自己分成两个,一个让他去执着,不顾一切;另一个则现实,让现实去生活,让执着去追求,超脱一切,变得忘我。

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存在着。那便是我心中的周国平。在他的世界,我深深沉迷。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

在暑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窗。我沉醉于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不论是美景还是一切生灵,在他笔下,都显得格外生动。

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了岁月流逝之快,不错,世间万物虽有毁灭的一天,但总会有重生的时候,而我们人,在这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来,岁月又何尝可以倒流呢?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过的岁月,谁又会在意呢?所以,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就会加倍地珍惜仅剩的时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笔下,就更衬托出了它的价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十分优美,他对景物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仿佛可以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一

自上次在书店把书买回来已经过去一年了,抱歉,光顾着玩了,没静下心来陪你。初读此书,觉得淡如水,毫无激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深的意蕴。再读此书,倒是被这种平平淡淡的感觉所吸引,语言虽然平淡无奇,却洞穿我心,直达心里最柔软处。无论多么普通甚至泛滥的人生大道理,笔触细腻温柔的她都可以娓娓道来:

在这篇散文中,毕淑敏站在女性角度按先后顺序给出了优秀的女人应具备的几点:善良、智慧、勇气、美丽。四点由内到外,由重到次。她的文字虽然瘦削,但暗地里显得有力。即使平淡的比喻,在她笔下,也重新充满了魔力,引人入胜。她的文字细腻的描述出几种女性的状态——如上文,让我觉得栩栩如生。

因为爱得太深,所以想给对方一个完美的自己,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两个人之间的爱情,需要的是真诚。每人都是不完整的半圆而已,倒是两个半圆可以拼出一个完美的半圆,所以没必要苛求自己多么完美。

这是一个不懂爱的孩子的典型表现。他倒不是缺少爱。相反的是,他接受了过多的爱,被浓浓的爱压到麻木,从而患上感知爱意的残障,因而认为索取爱是天经地义。溺爱,让孩子变成爱的低能儿,自私的索取者。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的错。这也启示着我们注重对孩子情商的培养。

我想,即便是相恋多时的恋人之间,也不能完全了解对方的心思。不要把爱说的太随便,太万能。爱,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既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注定最了解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你不了解我,你不爱我。”女孩,这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这是没有充分地沟通与交流。所以,停止没有意义的抱怨吧。

她用文字把爱的道理细细切碎,便于我们读者消化;她的文字,细腻温馨,填满我们的匮乏爱的内心;她把文字化作甘泉,缓缓流入,滋润我们干涸的情感世界。

毕淑敏的散文读完,依旧爱不释手。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二

丢失行李的画家,热心帮忙的女主人公,邂逅之后的巧合,爱情故事的分享,初读依偎时我眼中依偎显得无比卑微,酷似韩剧经典桥段的故事情节,平淡无奇的故事“波折”,如果在文章结局出现男主人公患病辞世,又或者女主人公车祸失忆,那依偎便真的成了一本“韩剧”小说。

“也许,我就是你眼前的藤乡,你就是我眼前的藤乡,我们是彼此的藤乡。”直到细细品味完这句话之后,才对依偎这本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单从行文来看,依偎虽具独家特色却也称不上经典之作,以栾小天和安芬相遇、相知、相爱为明线,以栾小天和安芬互相倾诉各自的生活遭遇为暗线,巧妙的形成了三个对比,男女主人公各自青春期的爱情观和经历风雨后的爱情观的对比,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同的爱情观对比,可以说文章的看点就在于这些对比点。

依偎之所以能给人以灵魂的感触,不仅仅是因为行文,更在于其在略显夸张的情节中巧妙融入了人生对爱的不同认知。不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都可以算的上是个有故事的人,在两者的故事背后是那缠绵悱恻的爱情,背负故事的人总是生活在压抑之中,直到遇到另一个背负故事的人。

那一句“也许,我就是你眼前的.藤乡,你就是我眼前的藤乡,我们是彼此的藤乡。”不仅道出了大多数人心中对真挚爱情的呐喊,更传述了普通人的普通爱拥有着的至上魔力。

生活中的我们充满太多忧虑,太多烦恼,即使幸运的遇到相知的人,也不过是小小暧昧一番,却始终缺少相互依偎的勇气。一本依偎,一句台词,也许改变不了所有人的命运,但足以成全不少有情人。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三

朱自清,咱们已经对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初一时,咱们就学过他的《春》,初二又学了他的《背影》,能够说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咱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不得不赞叹他的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惬意,于是我忽然发现观察事物其实就这么简单。从《春》中,我看到了新的开始,看到了无限完美的未来。

再品《背影》,我读到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是啊,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为咱们遮风挡雨的人,那个拉着咱们害怕的小手过马路的人,那个在咱们累了主动背咱们的人,永远都是咱们最亲爱的人。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护航的军官。但是他们是人,不是神。七尺男儿也有脆弱的时候,咱们这些作儿女的可曾想过为他做点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从《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亲为我操劳的样貌,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朱自清的《正义》,是我感触很深的一篇文章。读完后,我也不禁想问:人间的正义到底再哪儿?朱自清说,正义在人们心中。但是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有些人口口声声地把“正义”二字挂在嘴边,呼吁人们要做正义的事,要做正义的人。但是暗地里却在做着罪恶的勾当,就像有些官员受贿,他们这天收这个的钱,明天收那个的礼,在自我的职位上疯狂地敛财。这种人面兽心的做法是遭人唾弃的。也许,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义,但是那也许将会被现实吞噬。从《正义》中,我看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真假难辨,看到了虚伪。

……。

朱自清笔下的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或是秦淮河的夜景,都被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欲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可我却觉得,朱自清是诗与散文的完美结合。

在品位经典时,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而又细腻的朱自清。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四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次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马上,他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这样下着雨。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内心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

本文恰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我读书,常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为每一句话都这么美。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评论毫无过奖,也深刻公道。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五

提起丰子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漫画,其后才是他的文章。他描摹了生活中的许多场景,用日常写字的毛笔画下来,发表出去,得了人们送赠的漫画二字。于他本人而言,画画也好,写文字也好,原不过是些自然而然的单纯之事,漫画也好,散文也罢,都只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怀。

丰子恺的散文我也看过一些,这本散文集以带点笑容,山水间的生活,不惑之礼和我的苦学经验为总摄分了四辑,选录了丰子恺先生的30篇散文。在这散文之中还穿插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笔调粗疏放达,但细品都别有一番风致和意趣。

丰子恺的散文总带着一点天真的意味,同时又夹杂些困惑与不解。而他的困惑和不解正是因了他的天真。比如在《大账簿》一文里,丰子恺设想着每一枚铜板的历程,一瓣花一粒米一颗沙的由来,他关注着落水的不倒翁,丢弃的树枝,写坏的字纸,他想知道这些东西会有个怎么样的将来,这些想法本该是天真儿童才会有的痴念,却在他一个成年人的心中反复出现。在《两个?》这一文里,丰子恺先生又对时间和空间的尽头有了无尽的追想,他总能保有如此强烈的好奇心,总能看到想到这世界里为大众忽略的东西,观察它们,猜想它们,也书写它们。在这些散文里,丰子恺先生文字中保留的天真可见一斑,这也正是艺术家们灵感的来源,永葆赤子之心,永葆精神的青春。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虽有着天真单纯的一面,但他却并非不知人间疾苦之人,恰好相反,在他的文字里,常有一种担荷人间苦难的执着。在他的散文《新年怀旧》中,吸引人的固然有那些存于他的回忆中的新年乐事,但在结尾里,他那种对于如今因为战乱和灾害导致的经济凋敝生活困苦的感叹更为引人感怀。昔日的快乐与今朝暗淡的新年两相对比,让人怎么能不去思考这已经存在的社会问题呢?在《车厢社会》里对那些霸占位置的人讽刺劝喻,在《云霓》里对望天求雨的人们的怜惜无奈,他的文字从来都不曾离开生活。虽说丰子恺的散文常有那种想要担荷人间疾苦的感觉,但在他的笔下,总不致人完全的灰心,生活便有苦难也总包含着希望。

这希望就是儿童和年轻人。对于儿童丰子恺曾反复的描摹过他的几个儿女,瞻瞻新郎官,软软新娘子,宝姊姊做媒人。他写过这些曾见的场景,也画下过这些让他感动欣喜的时刻。在丰子恺的心中,儿童的天地才是无尽大,而他们的创造力也是无尽大。不知是否因了他的这种想法,他的笔调里才能始终保有一丝纯真之意。对青年,丰子恺先生则是寄予厚望,提出了许多鼓励和劝勉。在《惜春》里,他希望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能够爱惜时间,在《我的苦学经验里》,他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对年轻人卧在眠床,坐在花树下的学习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和建议。丰子恺先生除了是画家,散文家,他还是个教育家,因此他很关注青年人的学习和发展,在他的漫画和散文中,总能看到他对青年人的勉励和以一个过来人的指导。

丰子恺在抗战期间还写过有关逃亡之路,抗战艰辛以及战争终于胜利的一系列文字,那些文章读来也都是非常动人的。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丰子恺先生总也能苦中作乐,便是在他的文字里写着那苦难的日子,里面也总有让人怀念感动的细节在。可惜的是本书限于篇幅没能选录,顺境的日子总是好过,然而在逆境里才最能见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

活着本来单纯,生活永不简单。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六

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却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这是我读后的感觉。

仿佛在每一篇散文里,她都有倾注自己的感情,激动、喜悦、惆怅、悲伤……她在整本书中的角色,让我觉得,不是作者,而是编剧,导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剧。

“当你吐纳朝霞夕露之际,我在你曾仰视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树干内缓缓引升……”

没有人可以阻挡生活的涓涓细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拦住它流动的轨道,但你依旧可以发现,几秒钟后,它就恢复了它原来的方向,原因是,它越过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爱《许士林的独白》。

还记得那开头第一句:献给那些暌违母颜比十八年更长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讽刺的话,批判了那些让母亲伤心,等待的不孝之子,却含有泪似的,颤颤地为下文感动。

“在秋后零落断雁的哀鸣里”,一袭红袍的赤子,南屏晚钟、三潭映月、曲院风荷,当他纳头而拜,来将十八年的愧疚无奈化作惊天动地的一叩首!人间永远有秦火烧不尽的诗书,法钵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过后,踏着千百年来的思念,仍然告诉世人,茫茫的天际,夕阳的红晕,奔涌的泪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着伞下那一刹那的温情。

前一段时间,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席慕容的散文集。我读了一本她早些时间出版的《成长的痕迹》。老师还真没选错书,这本书确实让我深有感触。

读完席慕容的前几篇散文,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对亲人的思念。她前几篇散文写的是对从前的记忆,都写出了自己对远在他乡的母亲的思念和对已故奶奶的不舍。作者用一些很短小的事通过细致的描写把那份感人的亲情充分、实在地呈现了出来,她那份对亲人无比的真诚打动了我。这不禁让我想到我自己的母亲,在家里她是在怎样地关心着我、无时无刻地牵挂着我呢?想到这儿,我心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突然振奋起了精神,就像为了我自己的母亲。为了不让她失望,我要幸福快乐地活过每一天!用成绩回报她为我所做的一切。

越往后,对青春对时光的不舍就越多,深奥的哲理体现得也就越多。有一篇名叫《荷花七则》的散文,作者就通过她开画展后发生的一件事表达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她的一位朋友看完她的画,十分羡慕她的生活。可席慕容的微笑消失了!要知道,完成一副画是需要多少心血多少时间去完成的,哪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与生俱来的呢?席慕容当时的感悟真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洗涤,她的用词十分自然、恰当,每一个字都沉重地抨击了我以及每个人心灵中的那些“邪念”。“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我并不后悔。我悲伤的只是,为什么很多观众都喜欢把画家当作是一个天生异禀的天才,却不肯相信,在这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轻松或潇洒可以换得来的。”每读完这篇文章,那颗浮躁的心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平静。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

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七

先生关于爱情在《清秋琐记》里记录了《咆哮山庄》里的一段话“在一个饿人面前,放下孤单的一盘食物,他会集中全部食欲,绝不辜负这一盘食物;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给他一整桌法国厨师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许能从整桌筵席得到一样多的享乐,但是每一项食物,在他的关切与记忆中,仅仅是极微小的一部分。”先生说:“独爱一菜远胜于大吃筵席。不是饥不择食而是情有独钟。”正如有人所说,一生爱一人并不是丢脸的事情。丢脸的是,你自认为爱了很多人,却没有一个是你真正爱的。遇到对的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辈子对那个爱的人不离不弃,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不能没有亲情、友情,同堂也不能没有爱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人生一世,若得一知己,举案齐眉、相濡以沫,便是再大的困难也可迎刃而解。“好的爱情,是透过爱让你更爱这个世界;而不好的爱情,是透过爱你与这个世界对立”,这人的一番话让人彻醒。三千弱水中的一瓢,已让我明白天下何川的'好,我又何不慷慨地让每一个渴望爱情的人明白,“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因为巫山之云已让天下人知晓这漫天白云的曼妙?先生与妻子的伉俪情深让人感动,让我忽然觉得,成功有时真的不是一个人的寂寞,而是两个人的执着。于爱、于名、于利、于情,先生是真洒脱。真实的人都是血肉之躯,正如真实的先生也会嬉骂如孩童。尤其是先生讲的那一段关于骂人的技巧真让我觉得先生是那么可爱。他是一个智者却又像一个孩子,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

书与知识能让一个人成长,即使如此,能遇到一个像先生这样可爱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难得先生的文章让人看得酣畅淋漓,不矫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八

读林清玄,每一次都好像从城市瞬间落到了田园,满眼的自在,惬意。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

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大燥间,街头巷尾便都是议论。

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长久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

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都是一句宝贝不怕,却流露出天下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关心。

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

我们的眼睛就是要像这样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

而这些被我们忽略的,都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们心灵最真实的悸动。

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我的老师作文500字)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留恋和感慨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

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

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

这是很实在的话,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不知道听谁说过: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也许是有流水的声音,也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

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

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

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

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读秋雨的书,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加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风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轻的,却又是迟暮的。

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

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

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

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

他追寻的心是沧桑的,他对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尽全力保护但却无力回天的王道士。

历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运也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

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他的思牵千载,行云流水的记录,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

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大为浮浅,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决心来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是最重要的。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简单叙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话来结尾。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九

冯骥才这位作家我早已熟知,记得小学那会儿曾学习过《俗世奇人》中的一篇文章,从此便迷上了冯老的著作。而冯老的散文作品我还未曾读过,所以趁着这个暑假,买来他的《万物生灵》细细品读一番,与冯老一起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一个一直认为自己热爱生活的人,但在读过《万物有灵》之后,才会发现冯老对生活的热爱更加细腻,更能涤荡人心。好的文字体现或许就是书中的某个片段,某个角色,某处情景勾起你美好的回忆,且在你的记忆里深深定格。哪怕它只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人或事,比如书中的《捅马蜂窝》。对于一些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可能都有经历过,我虽不是在乡下长大,却也干过捅马蜂窝的事。

回想起那天下午,我和父亲发现老家大门上有个马蜂窝,进门的时候,就会蜇人。于是,父亲拿起一根棍子,准备捅掉它们。我当时既害怕又兴奋,毕竟是第一次捅马蜂窝,父亲在屋里,我在屋外离得远远地看。父亲一捅,马上关上门,马蜂成群地在空中飞着。忽然,一只马蜂在我身上飞来飞去,我吓得要命,便跑了好几里路躲开它们,不过还是被蜇了,回来时,马蜂早已散去。而作者童年捅了马蜂窝,使作者似乎有一层罪孽感压在心上,暗下决心,不再做伤害他人之事,给予我们热爱生活的前提是能善待万物的启示。

每回想起这事,我便感触良多,不禁感叹这书中美而又奇的语言风格,既能勾起人的回忆,阅读时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可以亲眼看他描写小植物在微风中摇曳,活泼的动物在你身边蹦跳,将我们引领入大自然中,看花开,看水流,望鸟飞,听虫鸣。我们被书中美妙的文字所打动,被这些自然界的神奇所征服,处处也都体现冯老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腻。孩子们跟着冯骥才的文字,可亲近自然界万物生灵,更加细腻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建立起热爱生活的心灵天地。于我而言,我觉得这便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细细回味,慢慢品咂,感受冯老付诸真情的文字。原来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处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只是不曾入心地去感受罢了,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他是幸福的,也是足够幸运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921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