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名师教学大全(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5:58:14
小学名师教学大全(24篇)
时间:2023-12-06 15:58:14     小编:书香墨

总结是成长的一种方式,记录下经验和教训。适当地加入一些修辞手法和修饰语可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和表现力。2、别人的总结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小学名师教学篇一

镇川小学王锦涛。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边近一点点。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语文研讨会,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同时我还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体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从名师们的授课中,深受启发,归纳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众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几节课,在他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2、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他们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

3、把讲解动作要领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体会”、“品味”还给了学生。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在新课标的条件下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确实该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重新认识。

4、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短短三天的学习,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

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延安实验小学王俞敏。

“名师之路”是一个感悟名师课堂、见习名家风采的学习舞台,也是一个学术沟通的桥梁、教学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见证绚丽多彩教育人生的“大咖秀”……2015年5月8日-5月10日,我有幸在西安石油大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英语研讨会,共观摩了9位名师的9节优质课和专家的8场专题报告。本次研讨会以故事教学和语音教学为主题,各位名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惊叹;各位专家深入浅出讲述教育教学理论的精髓,更让我为之折服。名师专家们有太多值得我膜拜的地方,我惊羡,我反思,我向往着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成为英语课堂的“大腕儿”,如鱼得水,尽情演绎。

一、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成长为独具特色的魅力老。

师。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将是亘古不变的。在这些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切身感受到民主、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表现未能达到老师的期望值时,名师的做法不是责备,而是灵活的变通和引导。如在林丽老师的课堂上,当学生不能如期说出“hi!i’m…ilike…ihave…”等句子时,林老师灵活地改用问句“doyouhave…”“doyoulike…”时,学生统一用“yes”来回答。之后,林老师说“大家不能只习惯于说yes,其实我知道你们都可以说出那些句子…”果然,在林老师的带动和引导下,孩子们在之后的课堂上能自如说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句子。还有在王超老师’“it’sokaytobedifferent”的课堂上,一位学生几次把“it’sokaytoloseyourmittens”说成“it’sokaytolostyourmittens”,教师机智地用“it’sokaytomakeamistake”一句话处理了学生因犯错而畏难的负面情绪。

二、以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为基石,不断成长为独具特色的魅力教师。

一口漂亮地道的英语口语,一份扎实的教学理念,一颗永远爱生的童心,成就着这些名师,也滋润着祖国的未来。

三、

以扣人心弦的故事为线索,丰富多彩的活动贯穿课堂,不。

断生成别具特色的魅力课堂。

英国教育学家andrewwright。

事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英语语言的输入,从而为语言的输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次研讨会上,王劲春老师的“ahungrycaterpillar”,叶建军老师的“naughtyanimals”,林丽老师的“themouseandthelion”以及王超老师的“it’sokaytobedifferent”,他们的故事以兴趣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故事学习中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这些名师的课堂上,并不是遵循固定的感知故事-呈现故事-复述故事-表演故事的教学流程,而是插有let’schant,let’stalk,let’ssing以及韵律小诗等活动,他们的故事课堂在润物细无声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教师的日常教学行动、教学习惯、教学性格亦会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命运。作为年轻的英语教师,大学毕业时的我们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那3年,5年,10年之后的我们,是否能以今日的这些名师为榜样,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别具特色的外语教师呢?不断的反思加不断的行动,定会有一个充满期待的未来在等着我们……comeon!

铭记专家教导,追寻名师之路。

听了诸位专家的报告,感觉豁然开朗,我被他们的睿智、幽默所感染。我敬佩他们乐观、进取的态度;敬佩他们平和的心态;敬佩他们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和专家们相比,不由地感到心中惭愧。这次学习,时间虽短,但组织十分紧凑,收获的确不少,让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培训归来,内心一直波澜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翻阅笔记,不时闪现精彩瞬间。本次专家教授的讲座不是站在仰望星空的角度,而是站在脚踏实地的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显得真实而又贴切,和我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结合自己的生活状态及教育现状,我愈发感觉自己的浅薄。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作为本次培训感受的总结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在学习期间,一共听了六位专家的报告,感触最大的就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这几位专家中,我找到了共同点,一是幽默感,二是渊博的知识。说实话,培训前,我就在想,听报告而已,有什么好听的呢?肯定又是照本宣科的东西。但是没想到,事实绝非如此!整个的报告,我都很认真地听他们解读人生,也很认真地做笔记。感觉他们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们用抑扬顿挫的声音,用生动的事例,把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而且他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乏幽默感,让我们在哈哈大笑中还体会到一些生活的真理(尤其是高金英老师,62岁高龄,胸中似乎有永也说不完的幽默,侃侃而谈,幽默中启迪人生)。但是想想自己的课,课堂气氛,我觉得自己最缺乏的就是幽默感,我要在这方面好好地努力,争取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坚持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

无味。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刷新,而不是复制。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理论。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成为我们的指路明星。特别是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多读书是不可缺少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个博览群书的教师一定是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一个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教师一定是学生乐于接近的教师。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因此,以后要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专业成长离不开激情与创新。

通过此次培训,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通过与各学员的相互交流,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我觉得自己太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机感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少。通过培训,我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

团结协作,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团结协作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得到同伴的支持和帮助。众多名师的成长经历启迪我们:要想使自己得到较快的提高和发展,一定要融入一个集体,要有自己的协作组,有自己的研究共同体。教学,不应是孤军奋战,教育研究更不应该是单纯的个人努力。再者,合作创造和谐。教学是一个需要奉献的事业,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业。一个人的孤军奋战难免会产生落寞感,势必会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悲伤需要有人安慰,成功需要有人喝彩,困惑时,需要有人点拨,困难时,需要有人拉一把。把自己融入一个集体,为他人的成功祝福,为自己的成长欢呼,体会合作带来的和谐与幸福,共享研究成果,一起思索问题的解决策略,共同行进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前途一定无限光明。

书,而更重要的是学会育人。今天的教师既是工作者,又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是具有这三种身份的专家。三个小时的培训课,感觉特别短暂,她用诙谐生动、简洁易懂的语言,把当老师的真谛讲得淋漓尽致。高老师讲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收益的是学生,而最终收益的是教师自己。从如何教书,到当班主任的技巧和语言艺术;从调整老师的心态,到老师应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她的一句“把学生看做魔鬼,您会生活在地狱里;把学生看做天使,您就会生活在天堂中!”,真正体现了我们老师在对待学生上,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太多了,我不能一一写出来,总之我不可能达到高老师那样的高度,但我会好好体会他的理念和心得,慢慢的融入我的课堂我的人生。考察学习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教给学生什么?这次学习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给学生什么?毫无疑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教给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取得好的成绩,是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东西,对我们学校来说,成绩是我们生存的资本,是我们的生命。

这真的需要我们深层次地、理性地思考。

这次培训,听了6位专家的报告,考察了5处学校,使我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给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应大力开展以“尊重、公平、自由、责任、正直、尽心尽力、关爱与同情、宽容与包容、诚实与诚信”为核心的价值教育。让人们(在学校里我们至少让我们的老师、学生)知道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好的、对的、或高尚的,进而培养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

负责;师厌教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对学校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生厌学是学生对自己的不负责、对父母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讲座中有一专家提到一点令人震惊,令国人蒙羞:现在,戴高乐机场厕所的墙壁上用汉语贴着“中国人,请你便后冲水”的牌子;夏威夷的宾馆里也常见到汉语的“请丢垃圾入桶”标语;歌剧院、电影院里的“请保持安静”;……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狗与华人不得入内”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扩大到国际范围内,成为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笑柄!

培训已经结束了,狼吞虎咽下的知识还来不及“反刍”,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细细的咀嚼,争取将此次培训的丝丝营养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培训给我指明了一条路,我一定要努力地走下去;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一定要努力看到窗外最美丽的风景!

小学名师教学篇二

名师课堂教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方的道路,指明了三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向,我也从中受益了很多。我一直从事高年级段的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丰富的识字量,所以在教学生识字时,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自己预习,自己读、写,对于个别易错易混的`生字,也是用很短的时间在课堂上简单的做以指导后,就开始了理解课文的教学。

来到了三年级,对于字、词的教学,我还是处于模糊、陌生的状态,不知道究竟该怎么教,对于一、二年纪的字、词教学也不是很熟悉。课堂上,我只不过把认读字、词的时间稍微放长了一些,通过这次一节一节的跟听三年级名师的课,尤其听了她们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我才如梦初醒。她们教字、词的方法多种多样:认读生字,识记方法,理解意思,辨析字形,回归句子,强化记忆……尤其是听了翟雪婷老师讲的《花钟》一课,不同的生字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比如:认识“芬芳”时,她让学生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然后指导书写;认识“干燥”时,让学生换偏旁,借助偏旁辨析形近字“澡、躁、噪、操”,然后让学生组词,用词语说句子,帮助识记;认识词语“艳丽”、“淡雅”时,老师出示优美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形象直观地区别了什么是“艳丽”,什么是“淡雅”,比起单单把词语的意思说给学生听要丰富很多;认识多音字时,老师把不同读音组成的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其意思,然后进行识记等等。从字到词,再到句子,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的识字数量得到了拓展,词汇得到了丰富,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巩固,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怎么会掌握得不牢固呢?想想自己曾经在第一课时教识字的时候,单靠被动地识字,机械地记忆,形成了识字课堂的枯燥乏味,学生记忆不强,遗忘率高,准确率低的局面。听了这些名师的课,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王崧舟老师曾说过的话,大力倡导教师要以感性的课堂来指导学生,不仅在课文的讲解指导上需要用感性理念来指导教学,在识字教学上更需要以感性手段来处理,把枯燥无味的生字讲“活”,赋予它们以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们在学习生字时也能体会到语文的感性之美。

小学名师教学篇三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的专题是“乡村生活”。随着课文的描述,像踏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那些简朴的农舍前,挂满瓜架的是青、红的瓜,朴素而艳丽的是各色的花,屋后或是一片青翠的竹林,母鸡带着小鸡们在林中悠然地觅食,雨后清新的地面上又被印上了快乐的“小竹叶”,“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曼妙画面就袅袅地从屋前流淌着的小河中来到你的眼前……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借助课文中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和乐趣。同时,引导他们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来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重点:随文章的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件。

一、影片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请欣赏。

师: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师:这些画面你们熟悉吗?

师:对,这就是大家生长的地方——乡村的美景。同学们,我们周围像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跟着陈醉云先生再次走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师手势,生齐读课题)去领略我们乡村生活的美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次。读完之后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试着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3、反馈交流,提炼中心。

师:课文读完了,咱们来聊聊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a、划出句子,齐读。

b、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不过这次读跟刚才那次有所不同,你们得用回答我问题的语气读这句话。可以吗?听好了!

问题一:乡下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的景色最美?(强调“不论…不论…”),哦,我听明白了。那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哪些时候呢?(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夜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哪些季节呢?(春夏秋冬)。

c、同学们刚才通过朗读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生交流后师小结:乡下人家,到处都隐藏着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现在就请同学们和你组内同学之间一起合作,看看作者都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景物,并给每一处景物起个小标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雨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

三、阅读片断,想像画面。

学生读,教师巡视。

2、找个别学生读,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画面。

四整体回顾,感悟中心。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看似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竟如此美丽,美得朴素,美得动人。老师也禁不住想吟诗一首(点击课件)。

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

纺织娘高唱甜蜜,

师读,生齐读。

五、延伸拓展,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尽量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感悟)。

1、学生自由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交流感受,并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名师教学篇四

这本书分8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八位小学数学界的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立莉老师。

品读着他们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位名师的教育人生,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震撼着我,深厚的教育思想启迪着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奋斗感染着我。

其中对《华应龙:疯狂数学和谐魅力》这一章节感触颇深。我把华老师给数学老师提的十点建议记录下来:

1.要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2.要每天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口算。

3.每周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周记。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5.倡导学生的个性思维。

6.重视学生的`动手活动。

7.多让学生表达交流。

8.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要突出思维碰撞。

9.加强对少数差生的辅导。

10.作业设计要新颖有效。

结合自己十四年来的教学经历,对照华老师提出的十点建议,我开始好好地反思自己,最后感慨自己在以上很多方面都是存在不足的,有的方面更是没有勇敢地尝试过。原来教学永远是无止境的,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我告诉自己:我要以名师为榜样,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小学名师教学篇五

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

小学名师教学篇六

《小学数学心育艺术》是一本培养数学教师心育能力的专著,“心育”就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简称。心理教育就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个性、挖掘学生智力潜能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是全程教育,应该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我们知道新课标准下的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和生产知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枯燥的,而是一个充满着理智和乐趣,陶冶情感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一来,心理素质教育的艺术就成为我们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提出了课堂教学心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观点,我认为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的,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应当是一体的,所以,两者整合起来是内在的一致,而不是外在的'粘合。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它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使自己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潜能得到开发提供了一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则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示数学心育的艺术。首先,我认为课堂应是开放的,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上讲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有健康的竞争欲、表现欲、创造欲,心理才会健康。其次,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机会。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例如,法则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可以让学生观察发现,结果可以让学生猜测、验证。还有,在数学课堂中也要经常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辨论。另外,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这个知识自己是否知道了,结果是否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什么方法,以及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等等。

小学名师教学篇七

语言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教育离不开语言的帮助。可能有的人认为只有语文这门学科才需要语言方面的艺术,其实所有的学科都离不语言,甚至于数学这门逻辑性思维极强的学科都需要语言艺术的熏陶。在数学的教育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师生之间的互动都需要语言这个载体来帮助进行。教师的讲课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所以说教师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

教师在教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时最应注意掌握便是说话时的语速,即语言的节奏。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的教授中,教师的音调、教师的语速必须适中,声音高低必须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够听见,语速的快慢也要让学生在教师说话间的空当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这样的语言节奏是比较适当的。若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时候小声聊天或有其他一些违纪现象时,教师可以突然停住然后以眼神示意讲话的学生予以警告,这样就提高了语言艺术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在读到题目中比较重要的字眼时,教师就可以突然提高声音来让学生知道此处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提问时,应该用惊讶的语气提出,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在全班抢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语速变快,激发学生快速回答的热情,提高学生抢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加强语气来表扬学生,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鼓励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适当的批评学生,这就是批评学生的艺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教师缺乏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批评学生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当场数落这个学生的各种错误,言辞不当,言语十分激动,甚至冒出一些不因该在学生面前出现的词汇,这样的教师是缺乏语言艺术修养的。这样下来,被批评的学生也会感到十分羞愧,心里必定十分痛恨这个教师,那么以后上课时对这个教师教授的数学课也没有兴趣。而有语言艺术修养的教师深知批评的艺术,批评不是体罚、讽刺、咒骂、训斥的集合,教师在指出学生的错误时,应当用道理慢慢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是一种幽默的方式隐晦地道出学生的错误,这些批评方式都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的批评方式比那种过为直接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教师在教授数学时所用的语言艺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语言的规范性。教师如果在讲课时都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那么学生在做题考试时也不会注意题目中语言的准确性,错误率也会翻倍。数学知识中的概念定义是非常严谨的,教师如果在讲述时有一个字用的不准确,那么整个定义可能会产生歧义。比如,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学中映射的定义是这样的:设a和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一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的一个元素与之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a和b以及a到b的对应关系f),称作a到b的映射。可以看出,映射的定义是极其精确的,教师如果在给出学生映射的定义少了非空或者是唯一等字样,那么映射的定义就会存在偏差和漏洞,在做题时根据的定义就是不严谨的。所以说,教师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科学性,整除不能和除尽混淆;切线长不等同于切线,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垂线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的线,那样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最小的整数是0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这些说法都是漏洞百出,教师如果在教授时犯了这些错误,那么错误知识在学术的脑海里就会根深蒂固,改的时候就非常不容易。所以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加强注意的地方,语言的错误是不能出现的。只有教师讲述时注意语言艺术的严谨,那么教出来的学生也是有严格逻辑性的。

第一,教师本身应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讲课时的语言才能更为灵活。教师自己应有一个较好的口才,并且进行大量的知识学习,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就会渐渐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在长时间的自我学习和教课中,自己不断积累,就会一步步形成独有的语言风格。这样下来,教师在讲课就会觉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得心应手,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数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其次,教师还可以打破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是没有语言艺术性可言的,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语言艺术的大量应用。原有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知识一味地按着课本上的进程讲解,教授定义时只是将课本读一遍,这样是不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语言艺术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最后,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学习更多的知识,还可以用多媒体来体现语言艺术在数学中的应用。语言艺术可以通过多媒体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来。

小学名师教学篇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名师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通过学习,对如何开展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必须让学生没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做小老师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如让小学生把课外搜集来的生字教给班级的所有同学;又如小组合作中,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老师,教小组成员识字,检查小组成员的识字效果,早读或认读生字时都可以让学生来做领读小教师。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奋性。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如:打牌游戏、开火车识字、摘果子游戏、走迷宫、“抓特务”游戏等,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在做卡片的过程中,可以抄写,可以剪贴,也可以配插图,勾花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人手一套的生字卡片便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合作学习。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小卡片,可以自己拼读,可以让同伴欣赏,也可以当小老师拿卡片来考考小组内的同学。可见,这小小的识字卡片真是为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插上了翅膀。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教师要尽快的“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识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摆正彼此的位置,学生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在熟读课文后,老师就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这时,老师就应该有耐心、有创造性地教给学生一些简便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各路神通,在探究中记忆识字。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每个学生都盼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确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学生这种热情,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如:认识“司”字时,有的学生用“同”字去掉一笔“丨”就变成了“司”,有的学生用“词”去掉“讠”旁就变成了“司”。学习“李”字时,有的学生说“李”就是“十、八、子”这三个字组成的,有的学生说“李”就是“木、子”这两个字组成的。涌现这种情况,老师应当给予确定和激励。

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这样孩子们会在生字教学时更主动的思考出自己的方式,虽然方法未必适合每个孩子,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我们要的是他们愿意主动思考的这个过程,这就表明孩子们对于生字的识记已经由我们硬压变为自己主动,识记效果不言而喻。

小学名师教学篇九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里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对我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受益菲浅。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人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在教学中要重视通z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如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尤其是有关写作方面的书,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使学生的思路得到开阔,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也新增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这无疑都是要求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大量课外阅读。在学生刚进初一就给他们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初一阶段应有1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初二阶段应有2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初三阶段应有15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同时印发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读的中外名著书目,要求学生每读一本书必须有记录和心得,每个月定期检查,使读书效果能落到实处。这样经过三年的课外阅读,阅读量最少的学生也在500万字以上,最多的甚至超过万字,作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不再是一种苦差,也不再是搜索枯肠挤牙膏,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

2、贴近生活作文。是书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要让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生活而写作。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狭窄,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难免凭空想象,胡编乱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

(1)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积极积累素材。如果把写作比作是盖房子的话,那么,素材就是砖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就是写作的基础。素材从何而来?素材就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可用的素材,无论是文学巨著还是学生的普通习作,无不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积极的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在普通的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的素材。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感觉拿到题目后,无话可写,无从下笔。这是因为平时的积累不够,自己的心中没有什么可用的素材,所以才感觉无话可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是可以利用的素材。教学一定要指导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这才有可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厚积薄发。

(2)教师命题要贴近生活。教师精心设计作文命题,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写作欲望,以培养作文兴趣。命题要尽量新颖别致,含蓄隽永,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留有想象的空间和驰骋的余地,使学生看到题目就大有愤悱之感,大有话在喉头,一吐为快的劲头。命题的成功,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需注意以下几点:命题要注意中学生“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激发他们的这种情感;命题要注意学生“觉醒感”的心理特点,应在分辨是非、认识美丑方面启发学生进行严肃的思考;命题要注意学生的成长意识,要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以适应学生这种心理愿望;命题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特点。命题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感情,使之先情动于衷而后言于外。

3、利用教材,贯穿作文教学。语文教材里选的多数是名家的作品,而且包括各种体裁,教师如果能将读文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首先是积累掌握课文文章的字词,重点是对优美的、有哲理性的句子的仿写,如果能在每节课堂上抽取一些时间当场训练仿写,效果更好。当然利用课文教材不仅仅是模仿与借鉴,还可以进行拓展延伸。

4、肯定成绩激发热情。对于学生的作文,一般应以激励为主,多揭示其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看上去不怎么理想的作文,也找出其中用得好的一个词,一个句子进行鼓励,力求造成一种表扬效应。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希望的那样取得进步。比如把学生的作文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学生自然会产生自豪感,在以后的写作中自然也会加倍卖力。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因此,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写作信心.促使学生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一项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中,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改革的道路崎岖而漫长,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一

这次,我有幸到文山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领略了来自全国各省的优秀青年教师的风采,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本次观摩听课,使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一、课前互动各具特色,彰显教师的智慧。

课前谈话犹如戏剧的“序幕”,必须讲究艺术。作为语文课的课前谈话,不管你是讲究预设的美丽,还是追求生成的精彩,有一点却是要始终牢记的:让课前谈话也姓“语”。课前谈话的内容既要尽量讲求语文的工具性,也要尽量追求人文性,让情感交流与语言文字训练水乳交融。参赛教师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课前谈话、让一堂堂好课更是锦上添花,妙不可言,让听课的我也在互动中流连忘返,情不自胜。

1.幽默风趣,智慧课堂充满愉悦。

丹阳“十大杰出青年”张学伟老师在执教示范课:《风筝》之前和学生的互动谈话,幽默风趣,有策略,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为新课的学习铺了路搭了桥。杨老师用他的幽默、智慧,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2.自然流畅,新课导入不留痕迹。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伟忠老师执教《“死”了十二次》,不露痕迹地由谈话引入新课学习中去,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的准备。上课前,教师紧扣文本的“有趣”,“死”?是什么死?还是怎么死?从“死”字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好奇,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这是最高境界的谈话,几乎分不清哪是谈话,哪是导入,真正做到“不了痕迹”。

3.真诚交流,口语交际精彩纷呈。

“长辫子老师”郭学萍老师是我映像最深刻的老师,我从她的课中,学到了如何上好一节课的精髓。在执教示范课:《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时,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充满想象,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言实践中,逐步进入了课堂。郭老师教学的设计真令人叫绝!从童话起笔,进入一个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用词语概括出来,再把词语连在一起,就是一首首“荒诞诗”。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使学生懂得要儿童诗的种类、以及表达方式等,去猜想他们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使学生获得的语感不断得到强化,而这种方式,使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笑声不断,其乐融融,在这样一个充满气氛,充满活力又充满想象的课堂当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什么是“儿童诗”,怎么写好“儿童诗”,并且对儿童诗充满了无限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方法独到,彰显教师的素质。

这次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课堂空间广阔,课型多样,流派纷呈。既有阅读课,作文课,寓言课,又有口语交际课,读写混合课,无论是那种类型的课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功用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是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语文教学中讲解是分析,朗读时综合;讲解是对文本的解剖,而朗读是活的,是赋予作品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三、语文要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在轻松自然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在他们的课堂中语文教学已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已走向平实与质朴,扎实和简单。尤其是张老师的《风筝》,环节设计非常简单,教学伊始张老师就让学生认识“嗔、眸、袅”三个生字,在字词教学方面要做到严谨、精确,做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永远是语文老师的天职。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以悟来促读,使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对文章进行了升华,张老师是这样总结的:“生活中,其实朋友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爱也像茉莉花那样平淡无奇,请不要吝啬我们的微笑。”虽简约但扎实,正如茉莉清新淡雅却沁人心脾。

总之,在文山两天的学习时间虽短暂,收益却很多,每一位老师给我的启发都会让我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自信。但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养,才能适应性语文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二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里面收集了许多数学界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个人观点、对于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与讲述。田立莉校长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是乐的观点深有体会。

一、知学生所需做学生。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地当回学生,你才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多情,理解学生的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继而,在课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你的教学思想将是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濡染学生身心的数学精神;你的教学行为将提升学生理解数学价值,最终使学生的心充满着――数学美丽。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但此时的我们大多都早早忘记了那时的我们需要什么,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胆、毫不掩饰的想法,往往被老师“驳回”“视而不见”“喧宾夺主”,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应是理解、宽容,向田老师说的,真真切切当回学生,为学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把7个苹果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问每盘几个?还剩几个?”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答案。列出算式:7÷2=3(个)……1(个),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没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个苹果用刀切成两半,放在2个盘子里,这时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是3个半。”我们的小朋友说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让他们用一个数表示3个半,他没办法做到,但这是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珍贵啊!”其实这就是数学知识的扩展,是以后学习分数、小数产生的背景,是以后老师想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啊!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学生就如获至宝,他们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学到分数、小数,分数、小数又是怎样的一种数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期待学生吧!

二、为学生所需做老师。

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决策者。

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而是“参与”“组织”“合作”“引导”。从“学讲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已经退居幕后,自觉退到教师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小组讨论期间,专心聆听,但不干涉小组活动,当小组学习进程停滞时,教师才加以干预。教师知而不答。听一位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那么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为什么可以这么转换?”此时学生有疑问时,教师有意避而不答,能巧妙利用其余学生的讲解找到答案,学生的知识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适当干预。小组讨论展示时,当一组汇报一种方法后,王老师说:“还有其它方法吗?”这时有同学又介绍了方程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及时板书提问,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有更深入的体会。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三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师:其他同学呢,你的妈妈会唠叨吗?会的请举手。(全体学生举手)看来我们的母亲也是爱唠叨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小事体现了爱,原来唠叨也是爱呀!那么母亲的严格要求呢?生:也是爱的体现。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

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

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例文的分析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母亲的唠叨等),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通过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四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革命前辈们对未来的憧憬并为此作出的牺牲,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

1.通过课前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a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

4.集体交流。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

3.搜索相关的资料。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五

余颖:示范课《数学游戏课》讲座《数学游戏课的思考与实践》。

-1老师的教学理念新颖,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他们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四是老师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能迅速激发学生听课激情,提高听课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发言;把讲解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体会”、“品味”还给了学生。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在新课标的条件下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确实该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重新认识。五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空间,在科学的引导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六是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新、奇、贵、曲折,喜闻乐见。

名师的专题讲座,有时坐的远,有点近视,对大屏看不清楚,只是听一点。名师分析的生动透彻,阐释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新理念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智慧等诸方面的理论。谈及小数教学的方方面面,让我能领略到大师的风采,了解到大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思想境界,以明确差距而不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激励我们在教师这片神圣的领地上,要用心、用智慧去投入,打造一方幸福自身、造福他人的乐土。

2018/10/21。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六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作者。

1、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作品有《白桦树》《修墙》,诗集《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2、19弗罗斯特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三、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四、合作探究。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那条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2、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许多条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此其一。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已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此其二。诗人重点写未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

3、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炼人。

五、探究主旨。

1、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定为“未选择的路”?

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与不可逆转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六、比较阅读。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比较乐观积极,《未选择的路》则有些忧郁惆怅。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饱含哲理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教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则以其深沉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歌,我们或许对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我们只有从不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七

《乡愁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

设计思路: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

子——,夫妻-——,母子——,家国——。

生答,老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学生答,老师点拨:第1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1、3小节要读出递进感。

3.再读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思,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受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我们通过这首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那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4.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五、丰富联读,读出诗情。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

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19xx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xx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说:“随着日子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2.延读诗情: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小时候你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请你再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六、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拓展阅读:乡愁读书心得。

《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结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严格的说应该是他所表达的情感。

母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正如大陆与台湾,我很想知道难道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愁苦。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

诗人余光中以自己的个人情感感悟联系到祖国和民族,将其感情升华至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撩起无数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该诗情真意切,既抒发了自己愁苦之情,将乡愁写的淋漓尽致,又渴望祖国统一。他将台湾与大陆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乡愁就是现在分割大陆与台湾的那条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我能清楚的感觉得到乡愁以其强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领者我们,这也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方是光明的。诗中表达了何其壮大的爱国情感,不禁又让我联想到的屈原!哎,他们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乡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浓重的归属感,渴望回归“母亲”的回抱。当然在诗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叶归根回归祖国。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八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1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

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九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有利于改变过去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文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内容与学情分析。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向媒体的对比研究,这一设计突破了教材固有的篇幅和课文时效性等方面的局限,体现了开放的教育资源观。

学习重点。

1.理解新闻作品准确、客观的语言。

2.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进一步体会新闻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自主学习了新闻的.文体知识,形成阅读、采访、写作综合的新闻素养,已经呈现动态、综合、立体的学习。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后,训练运用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识活化的目的。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阅读,进一步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搜集、阅读、比较不同的新闻体裁及内容,培养学生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

让每个小组成员去报纸或网络上搜集新闻报道,拓宽视野,训练新闻阅读。可以是纸质的报刊,也可以是某一新闻网站的新闻。要方便在课上进行展示。

学习策略。

小组交流法关键信息阅读法比较法。

学习。

环节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数个剪辑好的新闻短片,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我们每天要接触到翻天覆地的新闻信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阅读新闻。

学生欣赏新闻短片,了解新闻的广泛性。

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新闻广泛性。

小学名师教学篇二十

1.尝试用借形想象的方法添画各种鱼类。

2.能用大胆讲述自己的想象。

3.初步发展幼儿协作能力。

借助波浪线交织出的图形进行创意想象,并能大胆添画各种鱼类。

1、ppt课件。

2、画纸,kt板,蓝色记号笔、水粉颜料、

一、开始部分。

1、教师ppt出示大海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们看到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看一看你在海面上发现了什么?(波浪)他是什么样子的?谁愿意来画一画?(这种弯弯曲曲的线条就叫波浪线)。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尝试绘画波浪线。

当大风吹过来时波浪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大的波浪)当风轻轻吹的时候呢?(波浪小小的)他们想在一起手拉手做游戏呢谁愿意来帮助他们?他们还可以怎样手拉手?(波浪线越长,我们的海面就会越宽阔,当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波浪手拉手连接在一起,就会像辽阔的大海一样。)。

2、ppt播放海底世界图片:

大海不光有宽广的海面,还有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呢?你都看到了什么?

3、出示各种小鱼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

看看这是什么?(海蛇海鳗)他们长什么样子?海里不光有小鱼,还有好多美丽的植物呢?

4、借形象想,添画小鱼等海洋生物(把其中的一幅拿到前面来)。

(1)教师引导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大海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和水草,可真漂亮!孩子们,老师给你们用的可是神奇的画纸,现在已经有美丽的海洋生物藏在里面了,看一看你们能找到这些可爱的小鱼海蛇海鳗和水草吗?(请2-3幼儿上前回答)你找到了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就会更像了?还有谁发现了他们?(如果幼儿没找到,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发现了一条美丽的小鱼,他的'头在这里,身体在这里,如果我把他画出眼睛和尾巴,添上鱼鳍,大家一下子都能发现他。)。

那你们来看一看李老师还能找到什么?(一连串的小鱼)。

(2)幼儿尝试添画海洋生物,教师指导。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取一盒颜料回到刚刚才的位置找一找你们的大海里有那些美丽的小鱼吧。当音乐停止的时候请小朋友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巡视指导:你发现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会更像呢?)。

5、作品展示。

教师:哇,大家发现了这么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啊,谁来讲一讲那个是你发现的?你用了那些线条和图案。除了你画的小鱼你还喜欢那一条小鱼,我们也来夸一夸小朋友的作品吧!后面还有小朋友的作品呢,他们也想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三、结束部分。

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小学名师教学篇二十一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学案中加点词的读音。

豁然俨然阡陌诣太守老骥。

屋舍便舍船间隔此中人语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来此绝境与外人间隔无论魏晋。

为具言所闻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便扶向路。

诣太守欣然规往无人问津未果,寻病终。

3、翻译句子。

(1)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

(3)初极狭,才通人。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四)研读课文第一节: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复前行。

2、用文中原句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点拨: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教师小结:这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是故事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第一节的知识点,并熟练背诵。

2、预习学案中第二、三节的基础知识。

3、熟读课文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二、研读课文。

(一)第二节: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便得一山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往来种作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才通人林尽水源。

2、用文中原句回答:(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2)体现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讨论(多媒体显示):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教师小结:抓住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诸景,描写了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雅致,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突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融洽。从他们的精神面貌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安乐幸福的。这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可见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第三节:写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具答之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不复出焉为具言所闻。

停数日,辞去不足为外人道也。

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小学名师教学篇二十二

师:我们都知道,一篇作文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每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每一个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因此,写好作文,就要用好每个词,写好每句话和每段话。下面老师念几段话,大家认真听,仔细想,每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老师念第一段话)。

生:这段话是围绕“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来写的。

师:(翘起大拇指)你讲得真好!

(老师念第二段话)。

(生紧张,在老师启迪下,第5次才说完整:“这段话是围绕‘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都大’来写的。”)。

师:(提高声音,高兴地)真了不起!(走上前)我可以跟你握手吗?(跟这位学生握了手)你一共错了4次,第5次才正确,同学们都没有这种学习经历。学习就是要这样,错了没有关系。

(师又说了第三段话,学生很快答出。)。

师:(出示一个大橘子,放在学生容易看见的位置)这是一个橘子。(板书:这个橘子真可爱)谁来读呢?(一生读)。

师:读得一般,谁再试一下?(又一生读,“这个”拖调了。)。

师:不是念“这——个”,应该念“这个”,语速要快些。你读。(学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板书:啊!)在前面加一个“啊”,谁能读好?(学生读得不错)。

(学生说了颜色、形状、大小,教师板书。)。

师:小朋友真聪明!还有吗?(见学生不举手,老师走过去,拿起橘子,作了一个“掂”的动作。)。

生:(脱口而出)重量。

师:(板书:重量)好!再近一点呢?(老师把橘子送到鼻子前,作出嗅的动作。)。

生:(抢答)味道。

师:(反问)是味道吗,鼻子能知道它的味道吗?

生:(恍然大悟)香味。

师:(板书:香味)再仔细观察(特意展示了橘子带叶的柄)。

生:这个橘子上有叶子。

师:一般橘子都没有,这是这只橘子的个性(板书:特征)。现在剥开橘皮,你就看到——(生:橘瓤)一尝就知道——(生:味道)。

师:这样观察就仔细了,如果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也就具体了(板书:写得具体)。

小学名师教学篇二十三

李青,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在从教的里,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用平凡而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她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能以身作则,堪称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展示了人民教师良好形象。

一呵护心灵挚爱无痕。

李青同志师德高尚,体现在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爱心。她认为老师就是一个爱的传递者,她十几年总结的经验是――火热的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因此,她时刻用爱心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李老师多年来一直担任低段班主任,她对学生的关爱更加细微。她用心和孩子们相处,渐渐地成为了孩子们的朋友,她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为班级的每一项荣誉而努力。学生有困难,她总能及时地掌握情况并给予切实的帮助。生病的学生,她亲自去探望;缺课的学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他们补习功课;家庭困难的学生,她为他们捐款救助;学生考试落后或下降,她把一句句名言警句都写在益言卡上鼓励学生;她每天早来晚走,事事都带领孩子们向前冲,每一项测试、每一项比赛取得的优异成绩,都留下了师生共同挥洒的汗水。

李老师不但是孩子们的挚友,更是孩子们的.母亲,她用一颗慈母的心去包容孩子,去赏识孩子,去帮助孩子。为了做到这些,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李老师对”后进生“有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并抓住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一步一个脚印地促使学生提高,进而取得了”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她的班级里曾有这样一个女孩儿,这个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每天高兴就来上学,不高兴就不来上学,也不请假,有时都是在上完第一节课才背着书包慢悠悠的来到学校,学习成绩也相当糟糕。这件事引起了李老师的高度重视。她立即找家长谈孩子的情况,而遇到的却是家长不接电话,再打那面说你打错了,就是不见老师。于是,李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在班级同学的带领下找到了这个孩子的家,刚一进到小区就看到孩子正在玩呢,而她的妈妈却在小区楼下的麻将厅里打麻将。通过与孩子妈妈的交谈,得知孩子是单亲家庭,母亲也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这么小的孩子全凭自己。面对这样的家长,李老师并没有放弃孩子,和孩子的母亲达成一致,要求家长必须保证孩子上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只要保证孩子按时上学,剩下的任务,李老师一人全部承担了起来。她每天中午负责孩子的饮食,晚上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给孩子补课,不厌其烦的为孩子讲解,辅导孩子完成每一项作业,辅导完后,她还要把孩子亲自送上车,才肯放心回家。整整两年的时间,李老师坚持着对孩子的跟踪辅导与关爱,她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有学习的权力,不应该因为家庭生活的不幸,而剥夺孩子那光明的一生。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天使。李老师是人但她每天都做着天使的事。她把时间都用在了学生身上,每天早来晚走,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不舍得请一分钟假,5岁的儿子在幼儿园磕破了头,李老师利用中午时间,到医院看儿子,仅仅呆了几分钟就在母亲的唠叨声中、在丈夫的埋怨声中、在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流着眼泪匆匆赶到学校,因为那里有孩子等她上课,因为那里有孩子等她督促吃药等等。类似这种事在孩子出生的五年里数不胜数。在她的心里,什么事都没有学生的事重要,到什么时候都不能耽误学生,家长也为此感动,到校长室反应李老师的情况,并多次送上表扬信和锦旗,这是家长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小学名师教学篇二十四

参加“品德学科名师教学展示峰会”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三月底有幸参加了“20xx西湖之春”浙江省小学品德学科名师教学展示峰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

最让我难忘的是杭州市钱江外语学校苏艳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就是我》一课。她温柔委婉的样子和甜美动人声音都已经给了我非常美的享受,更别说她引领的课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通过简单又而极富吸引力的游戏——照镜子,发现、欣赏自己的长相与他人的不同;学做木头人,认识自己与他人兴趣爱好的不同;创作独一无二的指纹画,发现、欣赏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不同,带领小朋友们轻松愉悦地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并悦纳自己。细细想来,这样的课堂是才是真正的情感交融、全员参与、令人迷恋的课堂。她强有力的课堂组织能力,游刃有余地调控课堂……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当然另外五位名师的课也是十分精彩的。特别像楼秀萍老师的《我的这六年》,从一年级的照片入手,通过了解成长的惊喜,使学生对六年小学生活产生留恋,再通过默契大考验活动,让学生明白师恩珍贵,期间穿插班主任老师的深情告白,更是把本节课推上高潮。正像她自己所说,品德课要追寻“主线简单,细节饱满”,我想在她的这堂课上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峰会的教学展示活动,使我真切地感觉到了充满智慧和灵动的课堂是多么令孩子迷恋和向往啊!同时也为我们的品德教学拨开了迷雾,展示出一片新天地!相信明天的品德舞台会更加绚丽多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9529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