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当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即能够引导教师进行灵活运用和不断改进。编写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些教案范文反映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和特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借鉴。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一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初建时较为简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1923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二
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小伙巷。距市中心2公里。是天津市著名的清真古寺。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64),嘉庆六年(1801)重修,翌年冬竣工。已有360余年历史。集中国宫殿式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为一体,风格独特,其中礼拜殿建筑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千人进行礼拜。历代“阿林”(学者)和“回儒”留下丰厚的宗教文化历史遗存。寺藏典籍中有两本袖珍本《古兰经》,一本8.5平方厘米,一本仅4平方厘米,精巧绝伦。
寺内悬挂有阿拉伯文和汉文经文匾额、经文抱柱楹联、经文望板、经文石刻匾额、经文转刻匾额、汉字砖刻匾额,汉字抱柱楹联、汉字砖刻匾额、汉字石刻匾额,汉字碑和一组砖刻。题赠者有清代醇亲王、礼亲王、肃亲王。此外还有清待御使、总督、举人等回族官员和学者,以及当时的社会贤达。是全国保存古传匾额楹联非常丰富的清真寺之一。这些匾额楹联颜、柳、欧、赵各体具备,十分珍贵,被学者赞为清代书法的展览厅,并构成其享誉国内外的一大亮点。
南寺:大寺南侧清真寺大街12号。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2)。主体建筑为抱厦坡脊殿顶结构,周围耸立着八个造型各异的楼亭,直插云天,巍峨壮观。“__”时两次火灾,大部分古建筑焚毁。1985年市政府拨款近10万元修复了对厅、走廊等,1995年民办公助集资近100余万元新建大殿(可容纳800人),基本恢复了原貌。
新寺:大寺北侧大丰路2号。建于20__年,阿拉伯式建筑风格。是原北寺、杨庄、洋楼、女寺的合建寺。占地7313平方米,建筑面积12499平方米。主体建筑三层16米。两端各建一座47米的帮克楼,沿梯可攀至顶楼,俯瞰周边全景。寺内院落面积700平方米,回廊环绕,迎面在1.6米高台上建礼拜大殿,殿高26.6米,殿内园顶最高端33米,局部二层,可供千人聚礼;院内南北两为错层建筑,靠大殿为一层,其它部位为二层,连接门楼处为三层,设各种专用厅房。南侧星级清真大饭店,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吃住兼备。百米伊斯兰风情街,展卖特色商品、工艺品等。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三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四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和大家介绍一下!
天津市清真大寺,又称天津清真寺。位于天津旧城西北角、红桥区针布街清真巷,是一座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的建筑。天津清真大寺位于回族聚居区中心。
清真大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八年曾进行扩建。嘉庆六年第二次扩建,据礼拜殿前厦悬挂《本原共溯》匾跋文记载“封翁石义广以寺狭且朽宜修,首先捐助,众乡老有余者捐资,不足者出力,兼有人力钱力并出者,莫不鼓舞从事,七年冬工程始竣”。以后,又进行多次续建工程。
天津清真大寺内悬挂有阿拉伯文和汉文经文匾额、经文抱柱楹联、经文望板、经文石刻匾额、经文转刻匾额、汉字砖刻匾额,汉字抱柱楹联、汉字砖刻匾额、汉字石刻匾额,汉字碑和一组砖刻。题赠者有清代醇亲王、礼亲王、肃亲王。此外还有清待御使、总督、举人等回族官员和学者,以及当时的社会贤达。是全国保存古传匾额楹联非常丰富的清真寺之一。这些匾额楹联颜、柳、欧、赵各体具备,十分珍贵,被学者赞为清代书法的展览厅,并构成其享誉国内外的一大亮点。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五
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x经》,寺内也藏有《古x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唿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唿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唿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清真大寺是唿和浩特市一座风格独特,而且比较优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值得继承和借鉴。1979年人民政府x款整修,1998年-2005年社会各方集资实施了一、二、三期改扩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焕然一新,愈显神圣风姿。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六
大清真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又称化觉巷清真大寺。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叫东大寺,为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是西安六万多穆斯林过宗教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善的清真寺之一。
大清真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寺院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及保护,才成为目前的格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清真寺共有四个院落,布局上采取了中国传统的中轴建筑为主、左右建筑对称为辅的形式。寺内处处可见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又有清真寺的格调和特点,因而在建筑特点上风格特别,独具匠心。
寺内第一进院,古建木牌竖于中央,高大精细,雕绘精美,琉璃瓦顶,非常壮观;第二进院内,中央竖立石牌坊一座,后有“冲天雕龙”石碑以及“敕赐礼拜寺”的“敕赐殿”;第三进院内,省心楼位居中央,乃二层三檐八角形攒顶古楼,其侧建有“讲经堂”,内藏有明代手抄本经文和天方麦加图;第四进院中央有凤凰亭一座,状如展翼神鸟,随后还有全寺的中心场所——礼拜大殿。大殿约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做礼拜,其内另有井画400余幅,书以阿拉伯文图案,构图各具千秋。
大清真寺景色优美,意境悠远。宁静伫立的古老石质建筑以及色泽黯淡的亭台楼阁,都似由遥远的唐朝一路行将而来,伴有淡淡的孤独气质,记录下片片逝去的时光。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七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__×旅行社的导游员__,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初建时较为简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1920__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大家请看,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礼拜殿,系水磨青砖的中式建筑,面积有25间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时容500人进行礼拜活动。殿后的墙壁上,镌刻有1920__年担任绥远都统的甘肃回族人马福祥题写的“认主独一”、“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14个正楷大字,笔势圆润饱满、端庄有力。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风格独特,而且比较优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值得继承和借鉴。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20__年社会各方集资实施了一、二、三期改扩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焕然一新,愈显神圣风姿。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南关清真大寺位于银川市城区东南角,南关清真大寺始建年代较为久远。明朝末年,原寺地址在银川南关外“拱北”亭,规模较小。1920__年将寺址迁入南关内,建成一座具有古典风格的大寺。60年代寺院在**中被毁殆尽。1981年广大穆斯林募资在今址重建。
重建的南关清真大寺主殿建筑高26米,坐西朝东,寺院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殿为圆形拱顶两层,上层是大殿、阳台,方形大礼拜殿可容纳1300多人做礼拜。下层有宽敞的沐浴室、小礼拜殿、女礼拜殿、阿拉伯语学校、阿訇卧室、办公室、会客室等,皆以回廊相连。
楼顶正中耸立着一大四小的绿色穹隆装饰,大的居于中央,直径9米,顶端高悬新月,小的直径3米,分布在楼顶四角,远眺,绿色圆顶闪闪发光,十分壮丽。主楼前有通向上层的阶梯,两侧种植花圃。殿前中部为一座直径15米的喷水池,四周花木扶疏,两边各建有30米高的“宣礼塔”。寺院内还种植了许多珍贵的松柏和各种树木、花卉。整个建筑布局严整,结构紧凑,规模宏伟。
南关清真大寺以其别具一格、典雅庄重的特点,以及浓郁的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成为自治区重点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景观之一。近年来,有9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领导、使者、友人来访。许多海外穆斯林亦到此参观做礼拜。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八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风格独特,而且比较优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值得继承和借鉴。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1998年-2005年社会各方集资实施了一、二、三期改扩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焕然一新,愈显神圣风姿。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九
化觉巷清真大寺是西安的旅游景点,很多游客都会去参观,作为导游要给游客做好化觉巷清真大寺的解说,详细介绍给游客了解。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化觉巷清真大寺。
导游词。
的范文,欢迎阅读!
提起清真寺,我们得先谈谈伊斯兰教是何时兴起何时传人中国的,回族是何时形成的。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系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来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年)所创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旧唐书·西域传》等史籍记载,公元651年,大食帝国第三任哈利法奥斯曼(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来华。中、阿两国正式缔交后,大食使节和“贡史”不断来中国访问。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势力东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传教士通过海上香料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们来华后,有的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贩卖,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商品。由于当时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经商为主,中国人称他们为“番客”、“番商”、“胡商”等。他们中有很多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并和汉族妇女结了婚,成为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安史之乱”时,大食王曾派3000(也有说4000)回兵助唐平乱,事后唐王将这批士兵赐居长安,为他们修建清真寺,准许娶中国妇女婚配。他们谨守伊斯兰教义和礼俗,子孙繁衍,世代相传,成为今日回民族的又一支先民。而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国则在13世纪初。
元代是回族人不断融合其他种族、壮大自已的时代,也是回族共同体主体形成的时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伊斯兰教在我国内地回、东乡、撒拉、保安和边疆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10个民族中,已拥有20xx万穆斯林,而且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如蒙古族、藏族、白族、汉族中,也有数量不等的穆斯林,现在西安约有7万穆斯林。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化觉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
全寺沿东西轴线分为五个进院,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前院紧邻照壁的木牌楼,建于17世纪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极为壮观。南北两边的展室,亦为仿古建筑,剔透玲珑,古香古色。南展室陈列有一些明清红木家具等,尤其是紧靠展室背墙陈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宫使用的红木雕刻五爪龙床,极其珍贵。在左厢房紧靠背墙摆放有一对西洋沙发,该对沙发是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书法家的拓片等。
进入悬挂有“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一进院。在五间楼迎面一字排开摆放有4件圆形的器物。可能有些朋友会问,它们是干什么用的?你们可以猜猜。猜不着?这不奇怪,《正大综艺》有一期节目就是让观众猜清真大寺这4件圆形器物的用途。结果没人能猜对。好了,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它们的用途:这4件圆形的器物是灯架,在灯架上沿顺时针方向插有两圈30余个灯座。这些灯架在化觉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当长的历史,它主要用来庆祝“盖得尔夜”。
盖得尔夜是伊斯兰教对《古兰经》“始将之夜”的敬称。“盖得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亦译“大赦之夜”,又称“平安之意”,意为“前定”、“高贵”。“盖得尔夜”是指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二十七(一说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传这夜,真主安拉将世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大体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前定之夜”。这一夜,安拉通过枷百利天使开始向穆罕默德圣人颁降《古兰经》,众天使和精灵都奉命降临人间。在这个夜里,做一件善功可获取千月善功的报偿,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高贵之夜”。《古兰经》第九十七章即以“盖得尔”命名,认为是高贵的夜间,胜过平时一千个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贵之夜,都要依各个民族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还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西安的穆斯林在纪念日这一天,白天人们要在这些灯座上插上这些菜油灯盏子,然后再添上菜油,等到晚上将油灯点亮,直至通宵。本寺灯架除了在“盖得尔夜”使用之外,在这些灯架阳面,还刻了四个汉字:“祈求和平”,长年摆放在五间楼对面。
好了,现在请随我进入二进院。
大家可以看到,二进院内树木成阴,花圃对称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间。这个石刻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4个大字,这4个字出自《诗经》。分别在《大雅·大明》和《周颂·敬之》二诗中。《大明》里有“天监在此,有命既集”的诗句,而《敬之》里有“涉降撅士,日监在兹”的诗句。“兹”和“此”这两个字以前通用,意思是“此地”。题额人将两诗中的相关内容,化成一句话,意思是上天正在监视着我们在此时此地的行动。
两侧坊棉分别镌刻“钦翼昭事”和“虚诚省礼”,东西有踏道,约建于明代。石牌坊西踏道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两座,一座为明万历年间立的《敕赐重修清真寺碑》,文为冯从吾所撰,碑阴镌刻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回族)手书“道法参天地”;一座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1621~1620xx年间礼部侍郎、大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敕赐礼拜寺”。均为我国书法珍品。
现在我们到第三进院参观。这个殿叫敕修殿,在1522-1566年间重修时系当时寺院的正门,是这座寺院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殿内藏有两通石碑。大家看,这通碑叫《长安礼拜无相记碑》,1455年刻。这通碑叫《月碑》,是1732年寺院教长小西宁用阿拉伯文撰写的。《月碑》,以穆罕默德《圣训》为理论原则,推出并规定了确定封斋、开斋日期的若干准则。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群众计算斋月日期。
这里是第三进院,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中国式宣礼楼,又名省心楼,巍然挺立,极为壮观。该楼是“穆安津”(宣礼员)召唤穆斯林来寺礼拜的最高点。宣礼楼两侧各有厢房10余间,南侧正中5间叫南宫殿,上面写有一副。
对联。
:“难解网蛛,兵销呼鸽;信传战马,约复放獐。”这副对联是叙述穆罕默德圣人的故事。“难解网蛛”是说穆罕默德圣人遭敌人追杀,逃到骚尔洞避难,蜘蛛随即在洞口结起网。后来敌兵追到,见到洞口有蜘蛛网,认为无人在洞内。“兵销呼鸽”的意思是:此时有人怀疑洞内有人,就把石头往洞里投。这时两只斑鸠从洞里飞出来,于是敌人相信洞内不会有人。“约复放獐”的意思是:以前一个外道人猎得一头活獐,他对圣人说:“你如果能使獐说人话,我就做你的信徒。”圣人把獐招到面前问道:“你怎么落到猎人的手里了”,獐流着泪央求说:“请圣人作保,让他们放我。等我给小獐吃了乳我一定回来。”圣人答应担保它。外道人说:“獐是畜类,去了一定不会回来。”后来獐按时回来。南宫殿内迎面陈列一张鱼骨镶嵌床,在床的靠背正中镶嵌着一只贝雕雄鹰,神采奕奕,伫立在岩石之上,所以又名“英雄独立床”。大家看,床的上方悬挂有4幅木板书法作品,分别由宋朝大书法家黄庭坚、苏东坡、米芾(回族)和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书写。该作品是木板竹字,即用竹皮刻成汉字,再将字一个个粘贴在木板上。这样不容易被人拓片复制。
楼北侧是讲经堂,里边珍藏有一幅清代的《麦加图》和一套《古兰经》手抄本及其他一些珍贵字画、瓷花瓶等。
我们现在去第四进院。
这个院中心的亭子叫“一真亭”,又名“风凰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子为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貌似凤凰展翅,造型特异,独具风格。亭东瞻下悬有“一真”雕龙小立匣,系1399年兵部尚书铁铉(回族)手书。亭西还挂有田中玉所书“包罗宇宙”匣一面。亭南北两侧各有面阔7间的厢房,原为接待朝廷宣谕皇帝圣旨的文武官员所建,故名官殿。南厅迎面有副对联:熟羊告毒,烹鲤言机;巨蟒道安,羸驼转健。现在让我们来看这副对联的意思。“熟羊告毒”是一个典故,出自《天方至圣实录》,说的是,昔日圣人与外道人交战,走在路上,饥饿难忍,一人以熟羊献给圣人,羊就说道:“我的肉有毒,不能吃!”试了试,果然如此。“烹鲤言机”一事见穆罕默德登霄的传说。有一次,穆圣登霄返宫的第二天早上,到礼拜寺里礼拜,礼拜完了后,他对众人讲述登天宫的事,其中一个叫诛获歹的人怀疑,认为不可相信,自言自语:“哪有在片刻之间游历几层天空,经历无穷路途,见了无数恩典的人呢?”于是他返身回家,在集市上买了一条鲤鱼,叫妻子烹调。自己则挑着桶到河边汲水。到河边后,他脱下衣服洗澡。洗完登岸才发现自己已经变为女人。再去找衣服,衣服已经无影无踪,他又羞又悔只得躲到树丛中藏身。不久走来一位男子,心中可怜这位藏身树林的女子就把她(他)带回家,二人结为夫妻,七年中生下两个孩子她(他)时时想起当年的情景,既感叹又惊讶。于是又回到河边,只见衣服、水桶仍放在原地,她(他)的身体又变成男子。他急忙换了衣服,挑水回家。回家后,买来的那条鱼还没有烹熟。他因而醒悟穆罕默德说的事是真的,登天宫的经历并非虚构。他又重返身回到礼拜手中,穆罕默德看见他说:“你过来,把你的经历讲给大家听听。”于是他把自己下河洗澡变成妇人、七年中生下两个孩子、回家后鱼还没熟等一系列经历讲述一遍,并表示从此仟悔,永远做一个顺从真主的人。
北厅为文物展览室,藏有唐天宝元年《创建清真寺碑》。此外还有两件文物最为有名,一件为“日晷”,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推算时间的,但这里的日晷与中国传统的日晷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原理、构造和性能。目前全国只有4件日晷,故颇有研究价值。另一件为“试官石”,该石面缝间钉了不少旧式铁钉,全入者,钉盖紧贴石面,半入者,距钉盖部分弯曲不入。倒于石面,一说举人钉之能预卜是否考取,新进士钉之能预卜是否速得美官,一说官吏钉之,以证明是清官还是污吏。
凤凰亭西面有海棠形鱼池两个,池深约2米。池底筑盆叠石成峰,高约4米,泉顶泉水四溅,池侧各有碑亭一座,造型正方,周围柱间置木栏杆,亭内各竖石碑两座,北边有一座是记载1392年敕建该寺的经过。元末,大批回回将领建立了殊勋,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著名的有常遇春、郭英、冯胜、蓝玉等。因此,明太祖朱元障对穆斯林采取怀柔政策,对伊斯兰教持宽容态度。他称帝后,于1392年下谕敕建南京三山街及西安子午巷(现化觉巷)清真寺,并御制至圣《百字赞》赐清真寺。《百字赞》称颂伊斯兰教是“仁覆天下,道冠古今”,同时也赞安拉,赞至圣穆罕默德。《百字赞》除在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杭州等地存有石刻外,在全国穆斯林中广为流传。
两海棠池间有通道,面向月台,石制栏杆自进入四进院的连三门后,从门内的踏道起,经凤凰亭、越鱼池、登月台,围绕大殿前后一周,设石门八座缺口(无石门)两处,故称十门二空亮月台,是目前西安伊斯兰教寺院少有的石件。
月台石门三座各有踏道,拾级而上,月台东北角有一凹凸不平、色彩不一的石件,叫“白鼠石”,因其自然形状而得名。欣赏此石的最佳效果要选在下雨天,当你站在距此石有一段距离从远处观看,雨淋到石头上,因为雨的落差造成视觉上的一种错觉,朦朦胧胧,隐隐约约,似乎有一群白老鼠在跑动,形神兼备,真是巧夺天工。
月台西端即面阔7间进深9间(通称明7暗9)、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同时做礼拜的大殿,是寺里最大的建筑物;殿内天棚藻井彩画600余幅,构图着色基本一致,但细部各异,为伊斯兰教寺院彩画之独特手法。大殿四周镶嵌有30幅约4米高的大型木版雕刻《古兰经》。上面为阿拉伯文,下面为汉文,受到了中外穆斯林的好评。大殿西墙有一“凹壁”,是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殿内北侧有一间小阁楼,名“呼图白楼”,是领拜者诵“祈祷词”的地方。殿内高悬三块匣,一块为“临下有赫”,这四个字是《诗经·大雅,皇矣》开头一章的句子,连同上下各句,原为“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视四方,求民之莫。”这四句的大意是:伟大哟天帝,观察下面很是分明,监视着四面八方,以求得人民的安宁。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鼓楼西北隅的化觉巷内,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的礼拜寺。是伊斯兰教徒心目中神圣而安详的场所。大清真寺的独特建筑风格使它在西安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和古城芸芸的飞檐古殿中显得格外的突出,别有一番风情。
它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后经历代整修,现有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布局严谨,雕梁画栋,肃穆幽雅。它与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名东大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热点之一。
寺院坐西朝东,南北宽50米,东西长250米,分四进院占地120xx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礼拜大殿面阔7间,深9间,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一千人同时礼拜。是一座具有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院。西安市现有伊斯兰教礼拜寺14座,化觉巷清真大寺是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名的一座。寺内四进院落划分得宜,每院各有特色,建筑主次布局合理,富有园林之趣,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匠心独运的创造精神。著名英籍作家萍素音称这座寺院是“一座古老的了不起的寺院”。现在这座寺院不仅是西安市伊斯兰教徒的礼拜之处,而且也是接待伊斯兰教徒及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参观游览的主要寺院。
清真寺位于回民街小巷内,始建于唐,清代重修,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处处是飞檐翘角、亭台楼阁。而在寺内很多木门和砖墙上,能看到不少木雕和砖雕,用伊斯兰艺术风格的立体手法,刻画描绘出中式的花草图案。
清真寺面积不大,格局也是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庭院式,游客沿着中轴线向前方步行游览即可,非常轻松。寺中的照壁是中轴线的起点,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坊、敕修殿(三门)、省心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
在石牌坊周围有一块石碑,上书“道法参天地”几字,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敕修殿的门上有“敕赐礼拜寺”横匾,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这些都是书法爱好者不能错过的。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十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的化觉巷内,因规模比西安其他清真寺大而得名。化觉巷清真大寺,是我国建筑雄伟、环境清幽、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并驰名世界的伊斯兰寺院之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寺院简介寺院概况分进介绍社会评价收缩展开寺院简介。
化觉巷清真大寺,又称化觉巷清真大寺,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叫东大寺。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宫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该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保护,成为目前的格局。该寺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晋升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月被评为西安市旅游十大景观之一。全寺总面积1.3万平方米,寺院内有建于17世纪初高达9米的木结构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精缕细雕;东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为四进院。殿内有石碑七通,碑文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汉文。第二进院内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和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真迹。第四进院内有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殿堂,可容纳千余人做礼拜,殿内有壁画400余幅,书以阿拉伯文图案,构图各具千秋。清真大寺的建筑形式、基调一派中华民族风格,然而,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殿内的雕刻藻饰、蔓草花纹装饰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组成,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如此和谐地结合,令人赞叹,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伊斯兰文物之一。门票价格:25元。学生票:15元。
寺院概况。
化觉巷清真大寺坐西朝东,整个寺院是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四周有青色砖围墙。全寺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全寺沿东西轴线分四进院落,每进庭院均为四合院模式,由楼、台、亭、殿组成,其庭院布置在中国清真寺中别具一格。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坊、敕修殿(三门)、省心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
分进介绍。
第一进。
走进寺内,是第一进,最东面是一堵砖雕大照壁,照壁前,是一座建于17世纪初的木牌楼。这座己有380多年历史的木牌楼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极为壮观。木牌楼南北两边的展室,亦为仿古建筑,剔透玲珑,古香古色。南展室陈列有一些明清红木家具等,尤其是紧靠展室背墙陈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宫使用的红木雕刻五爪龙床,极其珍贵。在左厢房紧靠背墙摆放有一对西洋沙发,这对沙发是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则收藏有宋、明书法家的拓片等。
第二进。
经过一座悬挂有“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二进院。五间楼迎面一字排开,摆放有4件圆形的器物,这4件圆形的器物是灯架,在这些灯架阳面,还刻了四个汉字:“祈求和平”。据说,这四座灯架在化觉巷清真寺的使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它主要用来庆祝“盖得尔夜”。“盖得尔夜”是指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二十七(一说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传这夜,真主安拉将世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大体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前定之夜”。在这个夜里,做一件善功可获取千月善功的报偿,所以穆斯林又称这一夜为“高贵之夜”、“大赦之夜”、“平安之夜”。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都要张灯结彩,通宵庆祝。进入二进院内,树木成阴,花圃对称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间。这座石刻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4个大字,这4个字出自《诗经》。分别在《大雅・大明》和《周颂・敬之》二诗中。《大明》里有“天监在此,有命既集”的诗句,而《敬之》里有“涉降撅士,日监在兹”的诗句。“兹”和“此”这两个字以前通用,意思是“此地”。题额人将两诗中的相关内容化成一句话,意思是上天正在监视着我们在此时此地的行动。中楣两侧,分别镌刻“钦翼昭事”和“虔诚省礼”,东西有踏道,约建于明代。石牌坊西踏道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两座,一座为明万历年间立的《敕赐重修清真寺碑》,文为冯从吾所撰,碑阴镌刻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回族)手书“道法参天地”;一座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均为我国书法珍品。
第三进。
从第二进到第三进,要通过敕修礼拜寺。敕修礼拜寺简称敕修殿,在1522-1566年间重修时是当时寺院的正门,是这座寺院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敕修殿殿面宽3间,单檐歇山顶,朱门金钉,砖雕银饰,门上悬挂“敕赐礼拜寺”金字横匾,为大明礼部侍郎、大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敕修殿内藏有两通石碑,一通叫《长安礼拜无相记碑》,1455年刻。一通碑叫《月碑》,是1732年寺院教长小西宁用阿拉伯文撰写的。《月碑》以穆罕默德《圣训》为理论原则,推出并规定了确定封斋、开斋日期的若干准则,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群众计算斋月日期。走入第三进院,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中国式宣礼楼――省心楼,琉璃攒尖顶,巍然挺立,十分壮观。宣礼楼,又名邦克楼,是“穆安津”(宣礼员)召唤穆斯林来寺礼拜的最高点。在传统阿拉伯清真寺中,应该在寺院的四周各建一座,但化觉巷清真寺的“省心楼”却只有一座,而且建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体现了其中国建筑特色。省心楼下栏杆内,有二龙戏珠石刻,相传是唐代遗物。宣礼楼两侧各有厢房10余间,南侧正中5间叫南宫殿,殿内陈列一张鱼骨镶嵌床,在床的靠背正中镶嵌着一只贝雕雄鹰,神采奕奕,伫立在岩石之上,所以又名“英雄独立床”。床的上方悬挂有4幅木板书法作品,分别由宋朝大书法家黄庭坚、苏东坡、米芾和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书写。该作品是木板竹字,即用竹皮刻成汉字,再将字一个个粘贴在木板上,这样不容易被人拓片复制。楼北侧是讲经堂,里边珍藏有一幅清代的《麦加图》和一套《古兰经》手抄本及其他一些珍贵字画、瓷花瓶等。
第四进。
跨过饰有雕镂精美的砖刻的连三门,就进到寺院的最后一进院落――第四进。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集牌楼和亭阁于一体的独特建筑――一真亭。一真亭,又名“风凰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子为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貌似凤凰展翅,造型特异,独具风格。亭东檐下悬有“一真”雕龙小立匾,是13兵部尚书铁铉(回族)手书。亭西还挂有田中玉所书“包罗宇宙”匾一面。亭南北两侧各有面阔7间的厢房,原为接待朝廷宣谕皇帝圣旨的文武官员所建,故名官殿。北厅为文物展览室,藏有唐天宝元年《创建清真寺碑》,此外还有两件有名的文物,一件为“日晷”,另一件为“试官石”。凤凰亭西有登月台之甬道,长约10米,两侧置石栏板,栏板外有海棠形鱼池,池深约2米;池底砌盆座,叠石成峰,高约4米,南峰曰“招云”,北峰曰“邀月”;通道下有石拱涵洞,贯通鱼池,意境若桥,两峰顶端,泉石涓滴,时闻水声淙淙。池侧各有碑亭一座,造型正方,周围柱间置木栏杆,亭内各竖石碑两座,北边有一座是记载1392年敕建该寺的经过。元末,大批回回将领建立了殊勋,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著名的'有常遇春、郭英、冯胜、蓝玉等。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对穆斯林采取怀柔政策,对伊斯兰教持宽容态度。他称帝后,于1392年下谕敕建南京三山街及西安子午巷(现化觉巷)清真寺,并御制至圣《百字赞》赐清真寺。《百字赞》称颂伊斯兰教是“仁覆天下,道冠古今”,同时也赞安拉,赞至圣穆罕默德。《百字赞》除在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杭州等地存有石刻外,在全国穆斯林中广为流传。两海棠池间有通道,面向月台,石制栏杆自进入四进院的连三门后,从门内的踏道起,经凤凰亭、越鱼池、登月台,围绕大殿前后一周,设石门八座缺口(无石门)两处,故称十门二空亮月台,是目前西安伊斯兰教寺院少有的石件。跨上广阔的月台,巍峨壮观的礼拜大殿就呈现在眼前。礼拜大殿面阔7间进深9间(通称明7暗9),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同时做礼拜,是寺里最大的建筑物。大殿内,天棚藻井彩画600余幅,构图着色基本一致,但细部各异,为伊斯兰教寺院彩画之独特手法。大殿四周镶嵌有30幅约4米高的大型木版雕刻《古兰经》,上面为阿拉伯文,下面为汉文,受到了中外穆斯林的好评。殿内北侧有一间小阁楼,名“呼图白楼”,是领拜者诵“祈祷词”的地方。大殿西墙有一“凹壁”,是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殿内高悬三块匾,一块为“临下有赫”,这四个字是《诗经・大雅・皇矣》开头一章的句子,原为“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这四句的大意是:伟大哟天帝,观察下面很是分明,监视着四面八方,以求得人民的安宁。
社会评价。
纵观整座清真寺,构图完美,布局规整,左右映带,中心突出,极富庭园趣味,是一座雄浑壮美又别具韵味的古典建筑群落,是中国清真寺古典建筑的杰出代表。寺内不仅书法墨宝荟萃,而且还有许多珍贵的树木花草,连枝交映,流芳吐馥,无论是进寺礼拜还是观光游览,令人身临幽谷,尽涤烦嚣。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十一
我们坐上车经钟鼓楼来到回民居住区北院门。在鼓楼西北隅化觉巷有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寺院——西安清真大寺。
我和爸爸妈妈买了三张门票便进去了。第一进院有一个古建木质大牌坊耸立在砖雕大照壁的对面,异角飞檐,斗拱层叠,楼顶琉璃覆盖,蔚为壮观。
大清真寺还有许多古代建筑。我看到有一个古代建筑的天花板上用木头雕刻着几朵精美的粉红色莲花,看起来栩栩如生。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这么精美的艺术品,他们真了不起。
我们又去了礼拜大殿。这时候,有三三两两的教徒,走进大殿准备做礼拜。普通的教徒穿青色衣服,一些地位较高的教徒戴的是金色的帽子。只见他们在进入大殿前都先把鞋脱了,我看见大殿的地上铺的全是席子。我还发现大殿的旁边有一个沐浴室。教徒们必须洗完澡才能做礼拜。我看见做礼拜的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青年,还有小孩。
大殿里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喇叭里传出一声很长的声音。礼拜开始了,教徒们都跪下了。我听见他们在念经,但是又听不清。听爸爸说,他们念的是《古兰经》。
我们看完他们做礼拜就出去吃饭了。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十二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十三
清真寺位于回民街小巷内,始建于唐,清代重修,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处处是飞檐翘角、亭台楼阁。而在寺内很多木门和砖墙上,能看到不少木雕和砖雕,用伊斯兰艺术风格的'立体手法,刻画描绘出中式的花草图案。
清真寺面积不大,格局也是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庭院式,游客沿着中轴线向前方步行游览即可,非常轻松。寺中的照壁是中轴线的起点,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坊、敕修殿(三门)、省心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
在石牌坊周围有一块石碑,上书“道法参天地”几字,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敕修殿的门上有“敕赐礼拜寺”横匾,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这些都是书法爱好者不能错过的。
礼拜大殿,是寺中最重要的建筑,也是附近回民做礼拜的场所。大殿有着孔雀蓝琉璃瓦顶,殿内天棚藻井彩画非常精美,殿内还有30副高约4米的木板雕刻经文。遗憾的是,礼拜大殿是不允许非穆斯林和女性进入的,绝大数游客只能在大殿门口向内张望下。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十四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鼓楼西北隅的化觉巷内,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清真大寺。
导游词。
欢迎参考!
清真寺位于回民街小巷内,始建于唐,清代重修,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处处是飞檐翘角、亭台楼阁。而在寺内很多木门和砖墙上,能看到不少木雕和砖雕,用伊斯兰艺术风格的立体手法,刻画描绘出中式的花草图案。
清真寺面积不大,格局也是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庭院式,游客沿着中轴线向前方步行游览即可,非常轻松。寺中的照壁是中轴线的起点,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坊、敕修殿(三门)、省心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
在石牌坊周围有一块石碑,上书“道法参天地”几字,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敕修殿的门上有“敕赐礼拜寺”横匾,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这些都是书法爱好者不能错过的。
礼拜大殿,是寺中最重要的建筑,也是附近回民做礼拜的场所。大殿有着孔雀蓝琉璃瓦顶,殿内天棚藻井彩画非常精美,殿内还有30副高约4米的木板雕刻《古兰经》。遗憾的是,礼拜大殿是不允许非穆斯林和女性进入的,绝大数游客只能在大殿门口向内张望下。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鼓楼西北隅的化觉巷内,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的礼拜寺。是伊斯兰教徒心目中神圣而安详的场所。大清真寺的独特建筑风格使它在西安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和古城芸芸的飞檐古殿中显得格外的突出,别有一番风情。
它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后经历代整修,现有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布局严谨,雕梁画栋,肃穆幽雅。它与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名东大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热点之一。
寺院坐西朝东,南北宽50米,东西长250米,分四进院占地120xx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礼拜大殿面阔7间,深9间,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一千人同时礼拜。是一座具有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院。西安市现有伊斯兰教礼拜寺14座,化觉巷清真大寺是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名的一座。寺内四进院落划分得宜,每院各有特色,建筑主次布局合理,富有园林之趣,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匠心独运的创造精神。著名英籍作家萍素音称这座寺院是“一座古老的了不起的寺院”。现在这座寺院不仅是西安市伊斯兰教徒的礼拜之处,而且也是接待伊斯兰教徒及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参观游览的主要寺院。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大街鼓楼西北隅的化觉巷内。由于它与大学习巷的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而且规模较大,故又被称为东大寺或清真大寺。
西安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据寺内现存碑文记载,清真大寺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历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现在规模宏大、壮观,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一组古建筑群。
寺院占地面积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东西走向呈长方形,共分四进院落。院内树木成荫,花圃对称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间。
*进院内,古建木质大牌坊耸立在砖雕大照壁的对面,异角飞檐,斗拱层叠,楼顶琉璃覆盖,蔚为壮观。该牌坊约建于十七世纪初,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其南北两侧各有厢房三间,现陈列着明清古式家具等。
经过五间楼,进入二进院落,中央竖立石牌坊一座,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两翼各为“虔诚省礼”和“钦翼昭事”,东西有踏道,绕以石雕栏杆,约建于明代。
院落正中央矗立着一座二层三檐八角攒顶的“省心楼”。高耸稳固,巍然挺立,极为壮观,为宣礼者呼唤教徒礼拜的至高点。省心楼下栏杆内的二龙戏珠石刻,相传是唐代遗物。南侧有官殿,北侧有讲经堂,经堂内珍藏着明代手抄本《古兰经》和清代绘制的天方麦加图。官殿东邻有穆斯林教徒礼拜前沐浴的水房。
跨过饰有雕镂精美的砖刻的连三门,就是寺院的*后一进院落。首先看到的“一真”亭是一座集碑楼和亭阁于一体的独特建筑。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两侧三角形似牌楼,左右翘翼,三亭相连,貌似凤凰展翅,栩栩如生,又称凤凰亭。亭中檐下悬“一真”雕龙小匾一块,系明建文元年兵部尚书铁铉手书。
“一真”亭南北各有面宽七间的厢房,南厅原为接待历代朝廷文武官员宣谕皇帝圣旨而修建,现陈设有鱼骨镶嵌的黄杨屏风十二扇,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厅内展示明清两代的桌椅、瓷器,字画等文物。北厅存放着唐天宝元年敕赐进士、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王鉷所撰《创建清真寺碑记》、明嘉靖年重修清真寺碑各一通以及清官石、日晷等。
走出南北厅、跨上广阔的月台,便是巍峨壮观的礼拜大殿。殿宽七间,进深九间,屋顶覆以蓝色琉璃瓦,飞檐斗拱宏大,殿内天棚藻井彩绘蔓草花纹套刻经文六百余幅,四周镶嵌着大型木板雕刻中、阿文《古兰经》各三十幅,是目前世界伊斯兰教寺院极为罕见的巨型《古兰经》雕刻艺术。大殿可容纳一千多人同时做礼拜。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十五
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四大清真寺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大街。
该寺据说创建于明朝(1368——1644)初期,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到破坏,又不断修建,现存的建筑是1913年时重建,1946年时改建并扩建,1979年时又重修。
该寺占地面积13,602平方米,建筑面积4654平方米,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其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建筑特色。正门高10米,宽15米,上面写着该寺的名字;正门内耸立着5个拱门,高10米,宽21米;再里面是面积达4490平方米的大院;正中间是礼拜大殿,面积1136平方米,砖木结构,其建筑形式是卷棚、大殿、后窑殿合为一体。另外还有阿訇及学员的宿舍、沐浴市、一些石碑等。
该清真寺内设立有青海阿横伊斯兰教经学院。
东关清真大寺以所辖教众人数,名列伊斯兰教世界第五大者玛提。东关清真大寺被中国伊斯兰协会列为全国礼拜人数最多的清真寺。东关清真大寺,可以同时容纳4-6万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人数为国内第一。2012年青海西宁东关大寺30万穆斯林同时礼拜的壮观场面更让人震撼。东关清真大寺始建于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间,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与西北地区著名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据现存寺内的《重建西宁大寺碑记》(1914年5月立)和《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1948年8月立)两块碑文记载,可以看出这座大寺已经具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座融塔、墙、殿为一体的伊斯兰建筑,正中的礼拜大殿为全寺最大的建筑物,占地1102平方米。整个建筑式样别致,结构分明,每逢礼拜、三大伊斯兰教节日,数以万计的穆斯林汇集在此举行隆重的聚礼活动。东关清真大寺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每逢周五(主麻)参加礼拜的人当街礼拜,届时整条东关大街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进入,由于清真寺殿内场地有限,数以万计的穆斯林不得不当街礼拜,大街上密密麻麻地都是穆斯林。在东关清真大寺,面对开斋节上做礼拜的盛大场景,兰州大学人类学博士杨文炯说:“在我到过的中国的土地上,没有看到过比这更大的场面,我也没有见过政府与民众如此和谐与默契的关系,我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场景而深深感动”1992年7月10号,伊斯兰世界联盟副秘书长穆罕默德·本·拉塞尔·阿布迪到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时说,该寺聚礼人数之多为世界第三。
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市一座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是青海省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也是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该寺坐落在西宁市东关大街,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铺佐他开国有功的将领沐英为西平侯,镇守今甘青地区。当时明王朝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允许和保护穆斯林的正常宗教活动。由于屯兵、移民等一系列人口迁移,居住西宁的穆斯林居民日渐增多。为了满足广大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沐英应回民上层及宗教人士的请求,并奏请朝廷允准,在回民聚居的东关地区动工修建清真寺。不久,一座占地面积达28000平方米,修有2000余平方米的大殿,两个宣礼塔、一座碑亭院及一些辅助建筑物的清真大寺,在今西宁东关大街拔地而起。
清真大寺游教案篇十六
导游词。
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海东关清真大寺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清真大寺是西宁古城著名的建筑,位于西宁东关大街路南一侧。寺院占地面积1.194万平方米,大殿本体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南北楼各363平方米。清真大寺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46年重建。历代几经修葺、扩建,是我国西北地区大清真寺之一。该寺建造雄奇,坐西面东,娱乐新闻,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大殿内宽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时容纳3000多回教徒进行礼拜。殿内和整个大寺处处都显得古朴雅致,庄严肃穆,富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大寺是青海地区伊斯兰的主领寺,大殿正前方是近3万平方米的广场。星期五“主麻日”和一年两度的“尔的”和“古尔邦”节的礼拜仪式都在这里举行。清真大寺内有两座似塔一样的建筑物叫“唤醒阁”,是专供寺内阿訇呼唤教徒做礼拜用的。大殿外有两层回廊式“配楼”,左右对峙,给清真寺平添了雄壮的气势。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中国最美的湖——青海湖。如果您来到青海,却不来青海湖走一趟,那可谓是人生之一大遗憾。
我们从西宁出发,一路西行,经过近150公里的路程,我们就会到达美丽的青海湖。这一路景点众多,依次有湟源峡、“茶马互市”故地丹噶尔古城、著名的日月山以及神奇的倒淌河等。
青海湖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或许您不禁要问,中国湖泊成千上万,星罗棋布,气象万千,这座大西北的内陆湖,又何以称为中国最美呢?在大家亲自去探究原因之前,先让我来为大家做个铺垫吧。话说20xx年10月,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并主办了评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的活动,在此次由大众参与的评选活动中,青海湖在湖泊类中被评为中国最美丽五大湖之首。参加此次评选活动的专家说:“青海湖有一种东方的气质,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的东西却很深广。”
青海湖的美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其一、青海湖的美首先在于她至高的地理位置、辽阔的湖面和那湛蓝美丽的湖水。
高是青海湖的一大特点,湖面海拔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1545m)还高,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在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
青海湖的另一特点是大,它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据测算,青海湖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5公里,环湖一周长360多公里,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太湖(2425km2)的近两倍大,或者可以形象的说,她可以装得下4个香港。
考证青海湖的名字,我们就不得不说起她的主色调——蓝色。青海湖古时候叫“西海”;藏语叫她“措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叫“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是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叫他“仙海”,从北魏时期才开始更名为青海。青海省也是因此而得名。
其二,青海湖的美在于她有多处迷人的景观。
因为青海湖的大,所以可游览的景点众多,由此也形成了青海省的一大旅游区——环青海湖旅游区。这其中包括有青海湖的门户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151景区、二郎剑、三块石、海心山、吐谷浑都城、布哈河、鸟岛、沙岛、沙陀斯、金银滩草原、原子城等。
其三,青海湖的美在于她奇特的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传奇神话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是距今4千万前,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经过长期碰撞和挤压,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研究表明,青海湖原来是外泻湖,周围百川之水尽汇湖中,湖水又从现在倒淌河等处向东流入古黄河,后来由于地壳断裂形成的造山运动,致使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渐渐隆起,使湖水的出口被山脉所阻隔,青海湖便成为只进不出的高原大湖。
其四,青海湖的美在于它所拥有的生物多样性。
参加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并主办的评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活动的专家吕斌对青海湖点评道:“作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与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青海湖是鱼的乐园,多种候鸟的天堂,世界级濒危动物中华对角羚的家园,它们与青海湖共存,是青海湖真正的主人。
这里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青海湖特有鱼种湟鱼,湟鱼学名叫青海湖裸鲤,没有鳞片,鱼身泛黄,因生活在咸水湖,可以食用的食物较少,生长特别缓慢,据说是每十年长一斤,加上之前人们的大量捕捞,所以湟鱼的数量特别少。但由于青海省政府下令实施了多年的封湖育鱼,目前鱼类资源较为丰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69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