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当结合具体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下是一些教师编写教案的常见误区和改进方法,希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赛活动,加强对5的乘法口诀的掌握;通过设置各种具体生活的情景,练习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各种情境设置,练习5的乘法运算,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使学生体会,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关于5的乘法运算。
难点:运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摘桃子,复习旧知。
1、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画,叙述题意。
2、引导学生做练习:可是,小猴子不会乘法,需要同学们的帮助。现在老师请两个同学上台帮助这两只小猴。
3、表扬先完成计算的学生,然后变动算式,让另外两个学生上台比赛运算。如此反复几次,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加强他们对5的乘法口诀的.掌握。
二、练一练。
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图完成教材第12页第一题。并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答案。
2、评价学生的答案,接着引导提问:还有没有其它答案?
3、表扬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并请一个学生谈谈第一幅图的乘法算式的意义。
4、请学生独立完成第13页第2题,并分别说说自己的答案。
5、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图,再请一位同学提问,最后他们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答案。
6、评价学生的答案。请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4题的答案。
7、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乘法的来历,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课堂气氛。
三、练习设计。
四、课堂小结。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二
执教:厦门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林亚真评析:福州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陈杨。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拔河比赛吗?
生:(齐答)见过。
师:那么,我们班也来一场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下面,我们来自愿报一个名。
(学生活跃报名)。
师:拔河比赛我们准备分两组,一组是多拉a梦时,一组是你们猜--蓝猫队。(师贴出图片)。
师:那么,下面就请小朋友自愿报一下名。想参加多拉a梦的请站这边,想参加蓝猫队的站这儿。
(学生积极自愿排队)。
[评析]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创设"拔河比赛"这一生活情境,采用现场分组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新知识的兴趣。师:来,我们来一起统计一下参加各队的人数。请小朋友报数。
(学生报名1、2、3……11)。
师:蓝猫队的有11人。
师:多拉a梦队的有几人,谁能想到?帮林老师最快的算出来?
生:13人。
师:怎么算?
(师生一齐算)。
生:不满意。
师:为什么呢?告诉老师。
生:因为我们这组少了一个人,他们要分我们一个人。
师:你们人数少了,多拉a梦的`人数多了,你们认为这公平吗?
生:(齐答)不公平。
师:那么,你们该怎么办?谁能告诉老师?
生:分我们一个。
师:谁分你们一个。
生:多拉a梦队。
师:分你们一个,那么你们几个人?
生:12人。(板书:12人)。
师:他们分你们一个,也剩几人?
生:12人。(板书:12人)。
师:小朋友真好,真厉害。那么,现在两个小组的人数就一样多了,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公平。
师:那么,我们就把这样每一队人数分得同样多的(板书:同样多),这种分法,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板书:平均分)叫作平均分。跟老师说一遍。
(生跟读两遍)。
[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生成"不同样多"的资源。引导学生形象性的感知"同样多",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平均分"的重要表征,从而导出来本课的重要概念"平均分"。教学活动过程真实、自然。
师:林老师,再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要两队分一样多的叫平均分。
师:说的很好,哪个小朋友比他说的更好。
生:平均分的意思就是假如蓝猫有12人,他们队有14人。我们要平均分,他们队要给我们1人。
师:两组的人数要同样多,才叫平均分。下面小朋友看一看,林老师分的这些东西能不能叫平均分。
(师在展示台上边摆边问。)。
师摆出。
生:是。
师:为什么?
生:他每个数都一样。
师:真棒,真勇敢。我们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继续摆出:
(用种颜色黑、绿、黄表示)。
师:是不是平均分?
生:不是,因为他们是多出来的。师生(一起数):三个,多一个是4个,多一个是5个。
师:你能不能变个小魔术,让他们变成平均分。
生(表现活跃):我能,我能。
师(指名):你到前面来变一变好吗?
(生上台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睁大眼睛看一看他变对了吗?这样行吗?
生:师。
师:林老师送你一颗智慧星。
(师把智慧星贴在学生额头上。)。
[评析]儿童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总是要经过多次的感知、体验活动,通过两队分的人数不是同样多,在认知上产生了冲突,顺势引出"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又创设了以不相等的三堆磁扣为背景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以得到"同样多"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加深理解。
---------------------------。
生:会!
生:能。
师:小朋友都有信心帮猴兄弟俩,对不对?
生:对!(生积极举手)。
师:好,那就请你们用桌子上8个桃子图片,动手帮小猴分一分,注意要平均分。(学生开始动手分,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动作很快,哪一位小朋友愿意到上面。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三
学完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经历三次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的学习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来进行,分桃子、分鱼、分骨头。这三个活动是应该分层递进的,即初步感知过程,然后是合作交往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把自己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在通过分骨头来进行反思性学习,回到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分物体的最佳方法_-几个几个的分。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但根据以往的的经验,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而且程度好的学生还会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同样多、一样多”表述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在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而不会用“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这样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规律,不强求公式化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本节课是由学生的分物体的经验开始出发,让学生体会日常的随意分和技巧上的平均分的区别。以及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意义的情景,采用操作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与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从学生个体出发,经过与老师和同伴的合作,再回到个体的过程学习过程。
3、关注学生的认知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画圈的方法,取代小棒进行分鱼的操作。这是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一个过程。
4、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本节课有所体现。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同分法的演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
5、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设置有任务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反馈与交流、成果展示与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区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运用不同的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3、培养学生在有任务的合作学习中,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及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和含义。(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体现在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通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的体验,学生能感受到平均分的初步含义,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转化为表象水平,完成由形象思维转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符号如:画图、连线、画圈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度)。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学生兴趣。(2分钟左右)。
出谜语:小姐生来嘴儿歪,粉红脸蛋擦起来;麻脸娃娃肚里藏,五月仙果人人爱。
师:猜一猜是什么?
谁最爱吃桃子呢?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教学,较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体验平均分的过程。(10分钟左右)。
1、课件展示(一):猴妈妈及8个桃子。
师:猴妈妈摘了一些桃子,准备分给她的猴宝宝吃。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
【设计意图:电脑中的动感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
师:猴妈妈可能会怎样分呢?每只小猴子可能吃几个呢?请你先来猜一猜。
生1: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2: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分6个。
生3:一只猴子可能分3个,另一只猴子分5个。
生4:可能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2、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猴妈妈到底是怎样分的?
课件展示(二):猴妈妈将桃子按7个和1个分给了2只小猴子,其中一只分的少的猴子很伤心。
师:小猴子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分到7个桃子的猴子非常高兴,另一只猴子很难过。
师:为什么伤心、难过呢?
生:因为妈妈分的不公平,因为分到7个的猴子可以吃很常时间,而分到1个的猴子一下就吃完了,所以它很伤心。
师:猴妈妈知道自己分得不公平,可是到底怎样分才算公平呢?猴妈妈想请同学们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请学生在印有小猴子的白纸上分一分8个桃子卡片,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分的过程。)。
(学生演示自己分的过程及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每次每只猴子分1个,4次分完,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生2: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1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剩下2个桃子每只猴子再分一个,最后每只分到4个桃子。
生3:第一次每只猴子先分2个,第二次每只猴子再分2个,两只猴子两次共分到4个桃子。
可能还有的学生会一次分完,每个猴子分4个。……。
师小结:刚才这几个小朋友的分法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一个的分、有的是两个两个的分,还有的是每只猴子先分1个桃子,再分3个桃子。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
3、课件展示(三):两只小猴子每人分4个桃子,都非常的开心。
师:它们为什么会都很高兴呢?
生: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这样分很公平。
老师随机板书:
同样多、一样多。
三、创设小猴子请客的情境,感受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含义。(15分钟左右)。
活动一:小猫分鱼。
1、师:小猴子吃到了桃子非常的开心,邀请小猫来做客,并且准备了又肥又鲜的小鱼。小猴子接受了分桃子的教训,要给每只小猫分的小鱼同样多。(课件显示:4只小猫和12条小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请小朋友和它们一起来分小鱼。
小组活动要求: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怎样分每只小猫得到的鱼是同样多的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何分的同样多,在合作动手去分鱼!完成后请一小组上台来展示。
2、展示学生分的过程和结果,这里可以给学生一个选择,可以用卡片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如果电脑操作熟练的小组可以在电脑上演示。
这里在汇报的时候,可能出现多种分法,如一条一条的分、两条的分,还有的可能是三条三条的分。还有可能会运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进行平均分(这时应该表扬,用乘法口诀只用一次就完成任务了,分的真够快的)。
4、小结:像这样每只小猴子分的桃一样多、每只小猫分的鱼同样多,这种分的方法就叫——平均分。也就是说:把一些物体,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5、联系生活,举例说说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说那些分法是平均分,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二:小狗分骨头。
好客的小猴把小狗也请来了!
1、课件显示:三只小狗和排列整齐的18根骨头。
师:有多少根骨头?
生:横着数每排有9根骨头,有2排,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二九十八,一共18根骨头。
师:谁来说一说这次小猴要把18根骨头怎样分给3只小狗?
生: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
师: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的最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学生动手分骨头,并在小组内交流是如何平均分的。
3、展示学生平均分的结果。
4、小结: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平均分。
四、解决问题。(10分钟左右)。
课件课本33页:试一试。
要求:用圈一圈、连一连、或利用学具分一分,自己选择方法,独立完成1、2、3题结果。
学生独立做,后汇报。
经历分东西的过程,并动手填写内容解决简单的问题。(注意提醒学生看清楚练习的要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可以用课件演示。】。
单独出示:把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先放手给学生独立去完成,在引导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再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五、总结。(3分钟左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六、应用与实践。同学们学的真棒,回家有爸爸、妈妈做一些平均分东西的游戏。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四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我安排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
(市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说课内容。原文略有改动。)。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五
同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课堂授课时,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另外,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上完课后静下心来想一想,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前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从两个教学班的授课结果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忧有喜,现结合本课教学实录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成功之处:
二、不足之处: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2、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三、学生创新反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极具个性,在研究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
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研究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问题中,二班有一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种分鱼的方法:鱼缸里的小鱼有红、黄、灰3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鱼有4条,我把其中的4代表四只小猫,而3种颜色代表每只猫分到的鱼,这样就会快把他们平均分开了。说实话,在学生说鱼的颜色之前,我根本没有注意12条鱼的不同之处。是学生的细心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的教学更充实,更使我感觉到,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多么重要。
四、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让学生体验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把分鱼的不同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的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总之,以上是我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之后,及时记下,不断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六
说教材:
《分桃子》是第四单元除法学习的第一课时,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说设计理念:
1、把握恰当的教学起点。用怎么样的方式和知识点来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是在设计时考虑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因此,我就想到了用故事引入。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注重操作的层次性。整个新授都是在一个故事中进行。三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不露痕迹地串成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中快乐中学习。
在具体展开新课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分桃子的情境,从而引出平均分。两只小猴子分桃子,一般要达到结果的公平,那么也就需要分得一样多。先出示一个问题,熊大婶该怎么分,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的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记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区别,从而感觉平均分的`特点: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再以熊大婶的分法,让学生感觉平均分中一个一个分的分法,为下面的分一分的操作积累经验。整一个分桃子的过程,都在一个情境里完成,会激起学生一定的兴趣,也有突出的指向性。同时,分完后我让同桌的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分法,这一活动,主是要为合作学习作铺堑的同时对学生巧妙地进行团结友爱、讲谦让的思想教育,体现教书育人。第二个活动主要体现合作学习,通过说一说,进一步明天平均分的含义及方法。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完成后通过同桌的相互看一看、说一说来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
3、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理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能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先通过实物操作,再经历图画表征,有利于把解决问题从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
4、通过变式练习夯实重点。在揭示平均分的意义后,安排了一个判断的教学环节,下面几种物品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以此来巩固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是平均分的,学生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对于不是平均分的,比如一共八只小鸭,一边是五只,一边是三只,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来是不是平均分,接着通过想一想,怎么样才能使它们变成平均分。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本来不是平均分的星星变成平均分,这一过程具有多种功效,让学生在一个练习中,既训练了平均分的分法,又体验了平均分的意义,还能巩固平均分与其他分法的区别。从而也能使本课堂的重点进一步落实。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七
各位评委: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积。它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作为乘法的逆运算,它的`本质意义是: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相等的部分。为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意义,与其他教材不同是,北师大版教材采用小步子、递进式的编排方式,安排了4个分一分的教学活动,《分桃子》作为起始课时,要实现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对于于本课教材的编排,我是这样看的:它首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分桃子的情境,引出“随意分”的需要,初步使学生感知“随意分”的结果的多样性,并从中抽象出“平均分”。再通过分正方体、分小鱼、分骨头的活动丰富学生“平均分”的经验和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深刻含义。最后安排多层练习完善学生对平均分的认知:一是知道“把一个整体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或“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只要分得的结果相等,都是平均分;二是知道平均分的情况分为“恰好分完”和“分后有剩余”两种。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认知过程,也是认知螺旋上升过程。
不难看出,数学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动手操作――体验交流――内化运用”就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交流意识薄弱、合作能力较低,所以这一流程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组织教学。
值得指出的是,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分东西的经验和初步的公平意识,在分桃子的过程中,是否真的会出现教材情境图中所描述的“1和7”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呢?“0和8”这种极致情况会出现吗?学生会不会因为把自己当做主人,在公平意识的驱使下,全都直接分成“4和4”呢?这些都有待自己在实践中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资源,随机应变。
基于以上认识,我为本课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时,分享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学重点是: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其难点是:理解有剩余的平均分。
为达到这些目标,课前教师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要准备适量的圆片、小正方体、小棒。
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小熊今天要过生日了,它的好朋友都要来向他祝贺生日,所以小熊特别高兴。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食品招待朋友。你们瞧,两只猴子来了。(课件出示猴子)小熊赶紧拿出糖果来招待客人。看看都是些什么?(课件播放:8个桃子、6个梨、4颗糖)如果让两只猴子自己分这些糖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短暂交流:……)。
2、首先来看看它们怎么分桃子吧!(板书――分桃子)。
(这里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性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唤起学习兴趣。同时引出“分”需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顺利传授新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这一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感悟“分”的含义和形式。
(1)请同学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每只猴子可能分得几个桃子。学生动手操作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用课件演示可能的分法。
1:一只猴子分6个,另一只猴子分2个;
2:一只猴子分5个,另一只猴子分3个;
3: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4:每只猴子都分4个……(板书:8的分解结果)。
(2)接着让学生用6个正方体代替梨、用4根小棒代替糖分别分一分,每只猴。
子可能分得几个梨和几颗糖。要求学生选一种分一分,全班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适时板书6和4的分解结果。
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经验性知识。因为学生虽有分东西的经验,但大多是无意识的生活累积,考虑到“平均分”是“随意分”的多样性结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只有用大量的随意分的感性经验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从多样性中提炼出特殊性。何况,部分学生可能会受生活经验或数目的过小的影响,直接将两份分得同样多,这部分学生对随意分的感性认识就更加单薄。因此,作出这种改进是有必要的。)。
其次,比较提炼,抽象平均分。
(学生经过进行观察、思考,很容易得出:8分成4和4;6分成3和3;4分成2和2的分法两只猴子都满意。因为它们分得的桃子、梨和糖的数量都是同样多的。)(教师板书:同样多)。
(2)师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8个桃子每只猴子分4个就是平均分,6个梨每只猴子分3个也是平均分。(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3)说一说,在上面的分法中哪些不是平均分?
师:是呀,一只猴子多拿了,另一只猴子就会少拿,这哪是做人之道呢?
师:生活中又有哪些现象是平均分呢?
(“说一说”活动及时从正、反两方面巩固学生刚刚建立的新认知,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最后,再次操作,理解平均分。
组织学生弄清“分得同样多就是要平均分”的要求,再用小棒分,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请一个同学在投影机上用小棒分一分。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情况:
1:每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3次分完,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2:第一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第二次每只小猫分2条鱼,2次分完,每只小。
猫分到3条鱼。
3:第一次每只小猫分2条鱼,第二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2次分完,每只小。
猫分到3条鱼。
4:每只小猫分3条鱼,1次分完……。
对于一次就分完的情形,教师可问:你是怎么想的?从而得出用口诀分能很快分完。引导学生说出:把12条鱼平均分成4份,每份3条。
向上面那样,在学生弄清分的要求后让同桌合作分一分,全班反馈交流。对用口诀分的给予表扬。分的方法可能同上。引导学生说出:把18根骨头平均分成3份,每份6根。
(3)小结:同学们看,有的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还有的同学是用乘法口诀进行分的……不管用什么方法分,最后只要每份都分得一样多,都叫平均分。
口语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同时又分享了他人的发现:知道了用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三、实践运用,用不同方法表示出平均分。(主要完成课本练习前3题)。
(1)先让学生说说一双筷子有几根。
(2)再思考:求几双筷子,就是要把12根筷子每2根一双,可以分成几双?
(3)最后反馈讲评,展示不同的方法。
指导弄清题意:就是把14枝铅笔平均分成2盒,每盒份几枝?
像上面一样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思考过程。
3、课件出示p33页第3题。
几份”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是平均分。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圈圈、连线等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和优越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巩固提高,拓展认识。完成p33页第4、5题。
1、指导完成p33页第4题。(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师:把9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人,你会怎么分呢?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每次分后,还剩几个,够不够继续分。让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平均分的过程,知道余数产生的原因,积累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经验性知识。
2、指导完成p33页第5题。
(1)组织讨论:“一半”的含义。即: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蜜蜂飞走了,留下了一份。也就是“把18只蜜蜂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只?”
(2)学生独立解答。“把18只蜜蜂平均分成两份,飞走9只,留下9只”
(此题思维具有跳跃性,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变式理解。)。
五、全课总结:
(纵观整堂课的设计,我用小熊过生日这一串情境作为活动主线,通过创设不同层次“分”的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由“随意分”到思考“怎样才能平均分”的做数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数学地思考。在活动中,学生既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时间,又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既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又有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课程精神。)。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八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鉴于学生受口算除法的定势影响会导致错误的算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地把十位分不完的情况放在开始,先让学生探究48÷3,在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竖式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做48÷2,这样学生的竖式书写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并通过小组交流加深竖式书写的算理,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我校处于郊区,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况且我们的班额大(60人),很难做到一节课照顾上每个孩子,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我们的教材画面直观、色彩斑斓,有许多课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才能创设出很好的教学情境,而我们学校的教学设备却根本达不到。因此平时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环境中,积极地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以使学生能有更好地发展。
〖教学设计片段〗。
(一)探究算法。
1.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每只猴分多少个?学生独立列式。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若有竖式上黑板板演)。
组1:我们组用的是口算。48除以3把48看成40和8,40除以3每份10个桃,最后还余一篮零8个,合起来是18,18除以3是6,10加6一共是16。
组2:我们也是口算。不过我们把48看成30和18,30除以3等于10,再用18除以3是6,10加6等于16。
组3:我们用的是分实物的方法。3个猴子每只先拿1篮,还剩1篮,剩下的1篮和8合起来一共是18个,再每只猴子分6个,因此一共是16个。
师:同学们,大家的想法可真不少,可老师想听听这个小组用竖式怎样计算,谁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将具体分实物和算式结合起来。先分十位,再分个位,强调商书写的位置。理解“48÷3,先将40÷3,每一份只能得1个10,余下的1个10要和8合起来再除”的算理。
生:我想他们可能在想,如果48个桃子平均分给我们俩每只分几个?
5.师板书:4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1只猴子分几个?
6.探究算法,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商“4”要写在个位的算理,体会竖式的写法。
7.比较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践应用。
1.这两个小猴子做完客,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们?完成练一练1。
2.出示第55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再与同伴交流。最后对学生进行要保护益虫的思想教育。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实物会分,也会说,可是在用竖式计算时,虽然克服了预料中的错误,但是还有不少学生只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忽视了竖式的书写。这就导致了先把商写完,再写分的过程,还有的学生把商写在了被除数的下面,竖式书写错误率达80%。因此在另一班的教学中,我用同样的方法,只是在竖式书写时,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具体分实物,和学生共同探究了竖式书写过程及算理。学生的错误率大大降低,虽然没有做到按时下课,但学生的竖式书写正确率却达80%。这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法上要做到扬弃,凡是该学生发现的知识,老师绝不包办,但对于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探究的问题,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该给学生讲清楚的要讲清楚,真正把握好教师的角色。
〖案例点评〗。
1.教学中,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尽量为学生创设了猴子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而且设想很大胆,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降低了学生受口算定势的负面影响,降低了教学难度,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具体操作来理解算理,使枯燥的计算课充满了活力。而且体现了团队精神,同学发言代表的是小组的结论,而不是个人,充分地体现了合作,没有使合作流于形式。不足之处是课堂评价体现得不够。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九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我安排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一
课型:新授课。
课后专家意见:
这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主要内容是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专家对于这节课的评价及建议作如下整理:
(一)优点。
1、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整体素质良好。
2、课前的口算练习环节好。
3、情境导入简洁明了。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书写习惯。
(二)缺点。
1、在教学时间的分布上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新授也要有巩固练习,节奏前松后紧。
2、总结方法时,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不要用课件出示“城市化”的语言。
3、算理之间的联系不够透彻,要让学生都动手参与“分”的过程,把动手分的过程与除法竖式、口算的方法充分联系起来,从而明晰算理。
4、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师不要代劳。
我的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除法竖式一直被我们当作一种程序性的知识,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写的步骤和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接受、掌握,并通过大量的竖式练习让学生得以巩固。而新课程改革下,这种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怎么列,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创造和感悟的机会。因而在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我感觉怎样来列除法算式不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算理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小棒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体会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算理。也许,这种做法延长了竖式展现的过程,但让学生充分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清晰的`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这样对学生真正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很有帮助。
本节课,我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味的“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中,把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小棒演示紧密结合起来。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引导者的思想,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本节课在课堂节奏上过于拖沓。我可能对孩子没有信心,不敢确定学生能否学会,所以反复让学生摆小棒,理解分的过程。其实摆小棒只是最基础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下,知道怎么分就可以了,重点在于探索后面48÷3的方法。因此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时间没有调控好。
总之,整堂课的不足之处很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多听优质课,多读一些教育文章,由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二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第一小节《分桃子》(教材第54~56页)。
本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并为计算多位数除法打基础。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不仅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分桃子”的生动情境,还设计了“果园”“小动物们聚会”等情境,旨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对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习本内容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乐于合作,并懂得通过“自主合作”来获取新知。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较完整地口述把48个桃子平均分的过程,但不一定能完整地叙述出它的笔算过程,这缘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计算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能正好整除时),可能出现余下的数不和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并起来再计算的问题,这是因为刚刚进入到三年级的学生,在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将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需求,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思考过程,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并且,我还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桃子,把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操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缜密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富有成效。
三、学习目标。
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让学生用图片(或小棒)代替桃子进行操作。
二、分一分。
1、第一题。
可以让学生随意分。
2、第二题、第三题。
分得的同样多。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
三、试一试。
1、第1-3题。
让学生通过连一连、圈一圈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实际摆一摆。
2、第4题。
让学生利用学具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可以问一问剩下的一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
3、第5题。
让学生理解“一半”就是平均分成两份。
布置作业:p333、4、5。
板书设计:
分桃子。
课后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
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五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二次设计
一、复习
二、新授
3)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4)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四.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五.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六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秒,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而时间又比较抽象,不易学生接受,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亲身感受1分、1秒,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xx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看钟面认读时间、写出时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读、写时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按时作息的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大钟表、学具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学生猜不出来,课件在刚才申奥成功的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着认识一下此时的时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钟面,说一说对于钟面你都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做教科书第64页的“填一填”,课件验证答案。
(2)体会1时=60分
学生刚才在做“填一填”第4小题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体会1时=60分。
(3)学习读、写时刻
a、认识整时和整时半
电脑显示2个钟面图(9时、10时30分)
师:谁会读这个时刻?
你能总结出来读整时和整时半的方法吗?
b、认识几时几分
电脑显示4个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七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八
学生已经掌握除法竖式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能力目标: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
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说情境图。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7)下面算得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1.结合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2.体会试商过程。
3.第4题改错练习。
4.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你的同桌呢?独立探究,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摘桃子教案篇十九
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快来看看分桃子教学设计吧!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分桃子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70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