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编写教案的准则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班竹子教案篇一
1、观察一些竹制品,了解它的用途。
2、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同伴分享。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1、各种竹制品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一、谜语引题。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种植物,它在我们赣南地区有很多。请听谜面“小时破土而出,长出节节高升,高山遍野都是,用处多而广泛”。
2、幼儿猜并说出谜面。
二、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竹制品。
1、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物品,你们看到过哪些物品是用竹子做成的?
2、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下结:刚才小朋友说到了很多物品,有些是竹制品,有些却不是。那些是竹制品呢?杨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了解竹子的用处。
1、用竹子做房子、篮子有什么好处呢?
2、你想用竹子做什么?为什么?
小结:竹子除了可以制作各种竹制品外,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既然竹子这么有用处。我们应该多种竹子,让竹子多起来。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中班竹子教案篇二
1、寻找和收集竹子、竹制品,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丰富对竹子的认识。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1、知识准备:事先带幼儿到竹林里去玩。
2、物质准备:在操场上布置“竹林场景”、“竹子小展馆”中展示师幼共同收集的竹子和竹制品的实物或图片、教育挂图、音乐磁带、录音机。
1、以“到竹林去郊游”引入,参观竹林。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好吗?来到一片竹林,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这些竹子长得怎么样、摸一摸什么感受、闻一闻什么味道?)。
2、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竹子:(集中讨论,提问幼儿)。
(1)看一看:竹子长得怎么样?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2)摸一摸:竹子的杆、枝、叶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闻一闻:竹子有什么气味?
(4)敲一敲:敲敲竹子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竹子,听听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5)说一说:
a、竹子的哪些部位可以用来做成食品?(竹叶和竹笋)。
b、谁最喜欢吃竹叶?(熊猫)。
c、熊猫长什么样子呢?(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很可爱,身子胖乎乎的,尾巴很短,皮毛很光滑,头和身子是白的,四肢是黑的。它头上长着一对黑耳朵,还有两个圆圆的黑眼圈,大熊猫最喜欢吃新鲜的竹叶和竹笋)。
d、谁喜欢吃竹笋?(人们,可以做成竹笋肉汤、竹笋饭、竹笋炒肉片……)。
3、幼儿自由参观“竹子小展馆”,要求幼儿轻拿轻放。(我们班的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竹制品,老师把它布置成“竹子小展馆”,请小朋友们去看看这些竹制品有什么用?)。
4、引导幼儿交流与分享:你拿了什么竹制品?它有什么用?(提问个别幼儿)。
5、根据竹制品的用途将竹制品分类摆放。
这么多的竹制品,可以怎么分?(每个幼儿拿一件竹制品,按日常生活用的竹制品、竹乐器、竹玩具、竹工艺品……进行分类)。
6、用竹乐器为熟悉的儿歌、歌曲伴奏,进一步感受竹乐器的音色和表现美。
(1)请个别幼儿快板朗诵《春风吹》。
(2)全班幼儿用竹乐器为歌曲《郊游》伴奏。
1、体育角:提供各种各样的竹玩具,让幼儿到操场上玩。
2、表演角:教幼儿学跳竹杆舞。
中班竹子教案篇三
1、观察一些竹制品,了解它的用途。
2、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同伴分享。
1、各种竹制品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种植物,它在我们赣南地区有很多。请听谜面“小时破土而出,长出节节高升,高山遍野都是,用处多而广泛”。
2、幼儿猜并说出谜面。
1、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物品,你们看到过哪些物品是用竹子做成的.?
2、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下结:刚才小朋友说到了很多物品,有些是竹制品,有些却不是。那些是竹制品呢?杨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用竹子做房子、篮子有什么好处呢?
2、你想用竹子做什么?为什么?
小结:竹子除了可以制作各种竹制品外,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既然竹子这么有用处。我们应该多种竹子,让竹子多起来。
中班竹子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幼儿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
2、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喜欢使用筷子的情感。
3、了解筷子的种类和区别,如(不同材质、长短、粗细)等。活动准备:幼儿每人自带一双筷子、筷子舞音乐、贴有标价的分类盒、各类食品、人手一双消毒过的筷子、擦手纸巾等。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各种各样的筷子。
师:今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双筷子,下面我们把你的筷子介绍一下。
幼1:我的筷子是爸爸从国外带回的。
幼2:我的筷子是竹子做的。
幼3:我的筷子上有“喜”字和“万事如意”。
幼4:我的是象牙筷。
幼5:我的筷子上有象斑马一样的花纹。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和旁边小朋友介绍介绍,你的筷子是什么样的?还有的小朋友没介绍呢。幼儿和旁边小朋友两两讲讲。
幼1:筷子有各种颜色,有红的,有黄的',有白色的,是五颜六色的。
幼2:身上的花纹不一样。
幼3:有的是用木头做的,有的是象牙筷。
幼1:银可以做银戒指。
幼2:银可以做挂件。幼……。
幼1:象牙筷、不锈钢筷放入5元篮子。
幼2:木筷、竹筷放入2元篮子。师:现在可以放入商店里卖了。
二、玩一玩:筷子游戏。
师:筷子能够发出声音呢。从桌子底下把筷子拿出来吧,我们听着音乐有节奏地敲。全体幼儿听着音乐玩:筷子打节奏师:筷子还变出东西呢。你们看老师变成了小兔。边说“筷子筷子变小兔”边把筷子放在头上变成小兔的耳朵。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幼:变出房顶、望远镜、小提琴、二胡、蜜蜂……当幼儿说到抽香烟时,老师的随机很好,说抽香烟影响身体健康,我们不学。
三、练一练:
筷子的使用(提供各种食品)。师:平时生活中,筷子最常用的是什么?到了中班我们都学会用筷子吃东西了,今天我们用筷子吃东西,看谁不用另一手帮忙夹住东西不掉桌上。提供的东西有圆的、长的食品。师:提醒幼儿把玩的筷子给老师,到旁边去擦擦手。全体幼儿练习使用筷子。
中班竹子教案篇五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知道竹子是由笋子长成的。
2.了解竹子的用处,知道竹子及竹制品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1.笋、带叶的竹子、竹制品若干。
2.竹林的图片1张[最好有笋、竹、地下根状茎(竹鞭)及根]。
4.教学挂图:《竹林》。
1.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摸摸、捏捏,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如圆柱形、长长的、一节一节的等)教师:再来看看竹子里面是怎样的?(分别横断、纵剖开竹子,里面是空的,有一层薄薄的膜)教师: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笋,引导幼儿观察笋的一层一层皮,里面也是中空的等)教师:竹子有根吗?根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节一节的,横着长在土中,叫做根状茎,每一节上都长有须状的根)教师:竹子长在什么地方?(生长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叶)你见过竹子吗?在哪见过?是什么样子的?(竹子有粗有细)师幼共同小结竹子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竹子的用处。
教师:竹子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处?(根据幼儿讲述,出示部分竹制品或图片)教师:还有什么也是竹子做的?(引导幼儿扩大视野,讲述竹子可以盖房、做竹筏运输、搭脚手架、制笔、做乐器等)。
3.小结。
教师:竹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里找找,或者让妈妈带你出去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
中班竹子教案篇六
设计意图:我园是所农村幼儿园,地处山区,随处可见竹子、竹林。同时,湖林还盛产竹凉席,个别小朋友的家里便是从事这一产业。一天,幼儿在室外活动,一个小朋友看到附近的一个阿姨正在穿竹凉席,便跑过去说:“阿姨我帮你拉线吧。”那个阿姨笑着拒绝了,他还不死心,就站在那看。其他小朋友看到了,都跑了过去,还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我连忙走过去,一个小朋友看我过来,便拉着我跟我说:“老师,你看,阿姨在穿竹凉席,跟我妈妈一样。”其他人也跟着喊起来“我妈也是哦。”这时我便提出来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吗?”有的小朋友摇摇头,有的小朋友说:“我知道,我知道,是竹子。”“那你们知道竹子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吗?”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摇头。“老师你来告诉我们吧。”发现他们对竹子、竹制品产生了兴趣。《纲要》指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我开展了主题活动:竹子。
(一)认识竹子。
带幼儿到对面山上的竹林,让幼儿自由观察、探索。教师锯开竹子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感知竹子的形状特征、结构。并请看管竹林的叔叔向幼儿介绍竹子的生长过程。教师小结竹子的种类。
(二)认识竹制品。
(三)竹凉席的制作过程。
与竹凉席制作厂联系,带幼儿到厂里去看看。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到处乱跑,不到处乱摸。请厂里的叔叔为幼儿介绍竹凉席的制作工具,制作过程。让幼儿欣赏制作完成的竹凉席。
(四)竹编织。
请一位会编织的阿姨来班上为幼儿表演编织。让幼儿讨论阿姨是怎么编的。提供竹条,让幼儿学习编织,重点学习一上一下的编织方法。
把这些日子所收集的竹子、竹制品,做一个展览会。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并对所收集的竹制品,材料进行分类,形成区角活动。如:竹凉席厂、编织店、乐器坊等。
分析:1、幼儿对竹子的认识活动兴趣浓厚,但是由于知识面较窄,词汇掌握量较贫乏,因此在刚认识竹子的时候,幼儿不能用丰富的词语表达出竹子的结构特征,对竹子的种类也一无所知。
2、幼儿与老师共同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在竹制品展览会上,幼儿能认真观赏各种竹制品,在欣赏的同时,还懂得主动跟伙伴们商讨竹制品的用途。竹凉席是我们华安的一种特色工艺品,因此,我把它作为重点来向幼儿介绍。这一活动下来,幼儿的知识面丰富了,对竹子的用途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在竹凉席制作厂时,幼儿对那些工具都十分感兴趣,这想摸摸,那想摸摸。为了幼儿的安全,我制止了他们的行为,使得有些幼儿在听厂里的叔叔介绍时,有点心不在焉的。但大部分幼儿对叔叔的介绍还是十分感兴趣的,认真地听和观察叔叔介绍的工具和过程。
4、在欣赏阿姨编织的时候,幼儿的兴趣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跃跃欲试。可是,在动手尝试的时候,很多幼儿都出现了错误,他们没有掌握一上一下的规律,而且整体编织的速度都很慢。
5、本活动主要是立足于对竹子有较深刻的认识后,再进行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综合活动。由于它是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孩子的兴趣十分浓厚。本次活动,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鼓励幼儿观察、讨论、操作,让每个幼儿都有看、说、做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境下,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丰富了经验,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和操作能力,整个活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所有的知识、经验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整合、迁移和运用,才能转化为人内在的、自我的知识结构。在孩子的探索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调动幼儿原有的各种经验,让他们在投身于各种活动的同时整合运用已有经验,并不断提升个体的经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使他们的知识、经验内化,就需要老师在活动中为其提供一个机会,使幼儿乐于参与,有要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已有经验进行整合、迁移与运用。案例中,老师面对孩子们开始的“牛角尖”并没有失去耐心,而是一步步引导、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才使孩子始终保持了探索的兴趣。
反思:当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马上根据据幼儿现有的经验或可能性发展以及幼儿发展的大目标,去分析这个活动价值,然后积极的回应孩子们。当然这里的回应,不是给予他们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及时捕捉、发现、扶持幼儿生成的新萌芽,并对幼儿的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试探性的问题、暗示性的问题、挑战性的问题等让从而让幼儿进行探究思考和选择,以此推进幼儿进一步探索生成的兴趣,擦亮幼儿生成活动新火花。同时,幼儿生成活动是幼儿按意愿行事,带有极大的兴趣性和随意性,因而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往往会使具有发展价值的生成内容流失,幼儿还易遇困难和挫折而半途而废,因此对于幼儿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活动,教师还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给予他们时间、空间、环境上的支持,那么孩子们的生成问题真正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热点,发展的阶梯。
孩子的生成是随时的出现在他们的每一个学习活动中的,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捕捉到孩子们的这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能够激发孩子更多兴趣的生成点,并且根据孩子的生成点、兴趣、经验,组织一个新的活动。主题学习活动是一个孩子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活动,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仅是一个活动支持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捕捉孩子发出的各种信息,抓住新的教育契机,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使活动深入和扩展。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的碰撞,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成活动,更应该包含着教师对孩子们了解和关注,对他们生成事物的剖析和再推动,只有这样的才能使孩子在不断的探索、理解、生成以及在探索、再理解、再生成的轨道上越走越稳。
中班竹子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观察一些竹制品,了解它的用途。
2、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同伴分享。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竹制品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题。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种植物,它在我们赣南地区有很多。请听谜面“小时破土而出,长出节节高升,高山遍野都是,用处多而广泛”。
2、幼儿猜并说出谜面。
二、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竹制品。
1、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物品,你们看到过哪些物品是用竹子做成的?
2、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下结:刚才小朋友说到了很多物品,有些是竹制品,有些却不是。那些是竹制品呢?杨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了解竹子的用处。
1、用竹子做房子、篮子有什么好处呢?
2、你想用竹子做什么?为什么?
小结:竹子除了可以制作各种竹制品外,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既然竹子这么有用处。我们应该多种竹子,让竹子多起来。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中班竹子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能用比较清楚的语句表达每幅图片。
2、知道生活中护栏的用途,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有用的护栏》,电视机,。
2、教师收集一些有护栏的图片,如:人行道、楼梯、公共马路维修等出护栏。
活动过程:
1、观察图片,交流讨论:
教师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分发一张图片。
各小组幼儿一起观察、辨别图中人物动作的危险性:
“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
全班交流,讲述每幅图片内容。
幼儿了解护拦的`保护作用:
“他们应该怎么做?”(丰富词语:护拦)。
“为什么阳台上马路要有护拦?“。
“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护拦?”
2,拓展认识,交流感想:
“哪些地方有保护?为什么这些地方要有什么护栏?”
小结归纳:护栏可以保护我们,避免危险。
联想生活:
“我们幼儿园有没有护栏?”
“小朋友在上下楼梯时应该怎么走?”
3、游戏“开汽车”,体验规则:
方法:师生用椅子或长条积木当马路边的护栏,师生扮演驾驶员,模仿开汽车的动作。
“我们一起来开汽车,注意别开错车道哦。”
中班竹子教案篇九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听、玩玩、说说,知道耳朵的用处。
2、懂得要护自己的耳朵。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谈话导入。
1、师念谜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这个谜语就在我们自己身上,猜猜看究竟是什么。
——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
小结:原来是我们的耳朵,耳朵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
二、讨论耳朵的用处。
1、听声音猜物品:
(1)出示3个铁罐,问:我带来了几个罐子?
(3)分别摇一摇,听一听猜测不同罐子里的'东西。
小结:我们的耳朵可以用来听声音,根据不同的声音,我们能猜出这是什么。
2、听声音小游戏。
(1)你听到过什么声音?
(2)今天我这里也有几种声音,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它是什么声音?(播放唱歌声、铃声、鞭炮声、爆炸声等)。
(3)游戏“考听力”。
小结:我们的耳朵真有用,可以听到这么多的声音,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3、散文欣赏:耳朵有什么用。
——让我们一起用耳朵来静静欣赏一段录音,听听看,里面有谁,他们的耳朵有什么用?
幼儿欣赏散文《耳朵有什么用》。
欣赏后交流讨论。
——刚才散文里讲到了谁?他们的耳朵有什么用呢?
(1)医生(看病的图片),请幼儿用听诊器直接听身体里的声音。
小结:医生用耳朵戴着听诊器,听出你是健康还是生病了。
(2)飞行员(飞行中的图片)。
小结:飞行员用耳朵戴耳机,接受地面的命令。
(3)接线员(播放接线员工作的图片)。
小结:接线员用耳朵听电话。
4、耳朵的其它用处。
(1)耳朵除了听声音,还有那些用处呢?
(2)请戴眼镜的幼儿让小朋友观察讨论。
(3)请幼儿观察戴耳环的演员,和耳朵夹笔的营业员图片,交流讨论。
小结:有了耳朵,可以戴上耳环让自己更漂亮,我们要戴眼镜,也要靠耳朵。我们虽然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可是我们都知道,耳朵用处很大。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自己的耳朵。
三、怎样保护耳朵耳朵有这么多的本领,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耳朵呢?
小结:我们知道了要保护耳朵,可以不发出噪音,不能把东西塞进耳朵里,不随便挖耳朵。让我们一起保护耳朵、保护身体,做一个健康宝宝。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
1、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害物品的特点和不安全因素。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3、使幼儿明白不乱动成人物品的道理。
ppt课件,消毒液,玻璃容器,小块红布,口红。
(一)课前律动。
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合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抱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放起来。
(二)激趣导入。
1、教师将一块红布放入盛有84消毒液的容器里,让幼儿观察,并提问红布在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得出红布变成白色。
2、出示消毒液。
教师小结:消毒液是一种无色液体,但它有一种很刺鼻的气味,人们可以用来消灭有害的细菌,它的'腐蚀性很强,所以小朋友们不能随便乱摸。
3、教师出示口红并提问。
教师小结:口红是一种化妆品,它含有汞等有害物质,你们的皮肤很娇嫩,如果涂口红的话,容易引起中毒。
4、出示农药图片。
教师讲解:农药也是一种液体,它可以用来杀死对庄稼有害的虫子,如果人类接触到它的话,用时候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教师总结: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一些有害物品,在生活中我们要远离这些有毒物品,不去触摸。
回家之后问问爸爸妈妈还有哪些物品对身体有害,我们下次课请小朋友说说。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一
1、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活动准备:
1、在每张桌子上放红、黄、蓝三种颜料,并给每人准备一只毛笔,一只小碗,一张白纸。
2、老师准备各种颜色的东西(橘子、小草、茄子、轮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二、幼儿进行调色操作。
1、教师简单引导。
2、教师提出调色的要求。
调色的两种颜料不要蘸的太多,放在自己的小碗里调。调好后,把你变出来的新的颜色画在自己的纸上,老师来看哪位魔术师的本领最大。
3、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色操作。
4、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变出来的不同颜色,作简单的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是用哪两种颜料调出来的?我们可以用这种颜色来画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事先准备的各种颜色的东西出示在黑板上。
5、教师小结。
三、幼儿学习儿歌。
1、教师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依次提问。
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画橘子(叶子、茄子、轮子)。
3、幼儿跟着老师朗诵1―2遍。
4、全体幼儿完整朗诵一遍。
四、诗歌创编。
引导:这些好看的颜色除了能画黑板上的这些东西以外,还能画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他们的发言,帮助他们进行诗歌的创编。
五、结束部分。
附儿歌: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橘子;。
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红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轮子。
反思:
整个活动都是让孩子扮演自己喜欢的魔术师角色,孩子们很开心,特别是在观察颜料混合在一起的变化过程中,孩子们都能和同伴、老师分享这个过程,并且大方的将其表述出来。虽然这次活动是颜料操作活动,但是孩子们都没有将颜料弄在自己的衣服上、桌子上和地上,因为在操作之前我事先将规则和要求讲了,因此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能自觉遵守。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二
二:活动目的:
1、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活动准备:
1、在每张桌子上放红、黄、蓝三种颜料,并给每人准备一只毛笔,一只小碗,一张白纸。
2、老师准备各种颜色的东西(橘子、小草、茄子、轮子等)。
四: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2、幼儿进行调色操作。
(1)教师简单引导。
(2)教师提出调色的要求。
调色的两种颜料不要蘸的太多,放在自己的小碗里调。调好后,把你变出来的新的颜色画在自己的纸上,老师来看哪位魔术师的本领最大。
(3)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色操作。
(4)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变出来的不同颜色,作简单的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是用哪两种颜料调出来的?我们可以用这种颜色来画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事先准备的各种颜色的东西出示在黑板上。
(5)教师小结。
3、幼儿学习儿歌。
(1)教师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依次提问。
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画橘子(叶子、茄子、轮子)。
(3)幼儿跟着老师朗诵1―2遍。
(4)全体幼儿完整朗诵一遍。
4、诗歌创编。
引导:这些好看的颜色除了能画黑板上的`这些东西以外,还能画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他们的发言,帮助他们进行诗歌的创编。
5、结束部分。
附儿歌: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橘子;
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红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轮子。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三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
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4、进一步欣赏下载的郑板桥的'其他的作品。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了感觉很舒服。
5、教师介绍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画竹子和竹叶,注意如何让墨色有深浅变化。
6、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四
竹笋尖尖露出角。
春风吹,竹子摇,
一节一节长得高。
骑竹马,踩高跷,
它的用处真不少。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五
设计意图:我园是所农村幼儿园,地处山区,随处可见竹子、竹林。同时,湖林还盛产竹凉席,个别小朋友的家里便是从事这一产业。一天,幼儿在室外活动,一个小朋友看到附近的一个阿姨正在穿竹凉席,便跑过去说:“阿姨我帮你拉线吧。”那个阿姨笑着拒绝了,他还不死心,就站在那看。其他小朋友看到了,都跑了过去,还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我连忙走过去,一个小朋友看我过来,便拉着我跟我说:“老师,你看,阿姨在穿竹凉席,跟我妈妈一样。”其他人也跟着喊起来“我妈也是哦。”这时我便提出来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吗?”有的小朋友摇摇头,有的小朋友说:“我知道,我知道,是竹子。”“那你们知道竹子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吗?”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摇头。“老师你来告诉我们吧。”发现他们对竹子、竹制品产生了兴趣。《纲要》指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我开展了主题活动:竹子。
(一)认识竹子。
带幼儿到对面山上的竹林,让幼儿自由观察、探索。教师锯开竹子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感知竹子的形状特征、结构。并请看管竹林的叔叔向幼儿介绍竹子的生长过程。教师小结竹子的种类。
(二)认识竹制品。
(三)竹凉席的制作过程。
与竹凉席制作厂联系,带幼儿到厂里去看看。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到处乱跑,不到处乱摸。请厂里的叔叔为幼儿介绍竹凉席的制作工具,制作过程。让幼儿欣赏制作完成的竹凉席。
(四)竹编织。
请一位会编织的阿姨来班上为幼儿表演编织。让幼儿讨论阿姨是怎么编的。提供竹条,让幼儿学习编织,重点学习一上一下的编织方法。
(五)好玩的竹子。
把这些日子所收集的竹子、竹制品,做一个展览会。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并对所收集的竹制品,材料进行分类,形成区角活动。如:竹凉席厂、编织店、乐器坊等。
分析:1、幼儿对竹子的认识活动兴趣浓厚,但是由于知识面较窄,词汇掌握量较贫乏,因此在刚认识竹子的时候,幼儿不能用丰富的词语表达出竹子的结构特征,对竹子的种类也一无所知。
2、幼儿与老师共同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在竹制品展览会上,幼儿能认真观赏各种竹制品,在欣赏的同时,还懂得主动跟伙伴们商讨竹制品的用途。竹凉席是我们华安的一种特色工艺品,因此,我把它作为重点来向幼儿介绍。这一活动下来,幼儿的知识面丰富了,对竹子的用途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在竹凉席制作厂时,幼儿对那些工具都十分感兴趣,这想摸摸,那想摸摸。为了幼儿的安全,我制止了他们的行为,使得有些幼儿在听厂里的叔叔介绍时,有点心不在焉的。但大部分幼儿对叔叔的介绍还是十分感兴趣的,认真地听和观察叔叔介绍的工具和过程。
4、在欣赏阿姨编织的时候,幼儿的兴趣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跃跃欲试。可是,在动手尝试的时候,很多幼儿都出现了错误,他们没有掌握一上一下的规律,而且整体编织的速度都很慢。
5、本活动主要是立足于对竹子有较深刻的认识后,再进行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综合活动。由于它是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孩子的兴趣十分浓厚。本次活动,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鼓励幼儿观察、讨论、操作,让每个幼儿都有看、说、做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境下,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丰富了经验,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和操作能力,整个活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所有的知识、经验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整合、迁移和运用,才能转化为人内在的、自我的知识结构。在孩子的探索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调动幼儿原有的各种经验,让他们在投身于各种活动的同时整合运用已有经验,并不断提升个体的经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使他们的知识、经验内化,就需要老师在活动中为其提供一个机会,使幼儿乐于参与,有要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已有经验进行整合、迁移与运用。案例中,老师面对孩子们开始的“牛角尖”并没有失去耐心,而是一步步引导、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才使孩子始终保持了探索的兴趣。
反思:当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马上根据据幼儿现有的经验或可能性发展以及幼儿发展的大目标,去分析这个活动价值,然后积极的回应孩子们。当然这里的回应,不是给予他们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及时捕捉、发现、扶持幼儿生成的新萌芽,并对幼儿的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试探性的问题、暗示性的问题、挑战性的问题等让从而让幼儿进行探究思考和选择,以此推进幼儿进一步探索生成的兴趣,擦亮幼儿生成活动新火花。同时,幼儿生成活动是幼儿按意愿行事,带有极大的兴趣性和随意性,因而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往往会使具有发展价值的生成内容流失,幼儿还易遇困难和挫折而半途而废,因此对于幼儿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活动,教师还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给予他们时间、空间、环境上的支持,那么孩子们的生成问题真正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热点,发展的阶梯。
孩子的生成是随时的出现在他们的每一个学习活动中的,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捕捉到孩子们的这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能够激发孩子更多兴趣的生成点,并且根据孩子的生成点、兴趣、经验,组织一个新的活动。主题学习活动是一个孩子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活动,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仅是一个活动支持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捕捉孩子发出的各种信息,抓住新的教育契机,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使活动深入和扩展。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的碰撞,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成活动,更应该包含着教师对孩子们了解和关注,对他们生成事物的剖析和再推动,只有这样的才能使孩子在不断的探索、理解、生成以及在探索、再理解、再生成的轨道上越走越稳。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六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积极参与制作的兴趣。
2、通过故事得知小熊猫的基本构造是用球形和椭圆形组成的。
3、能够认识一些常用色,用名字进行在一次的颜色认知。
泡泡泥牙签黑色笔盘子小熊猫吃竹子图片。
1、从前有只小熊猫,它特别喜欢吃竹子,于是,就种了一片竹子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提问:谁来到了竹子地?
3、教师出示小熊猫的图片来进行提问,这是谁?
4、它的.身体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是什么形状的?
1、提问:小熊猫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2、它们身上都用到了哪些形状和颜色?
3、哪些地方都用到了圆形形?(出示图)。
4、球形有几个?椭圆形有几个?大小一样吗?
5、通过以上提问,让幼儿更加细致的了解到小熊猫的身体构造。
6、幼儿观察竹子的颜色和形状特征。
1、教师边示范边讲述小熊猫和竹子的基本做法,制作出一只小熊猫一根竹子。
2、幼儿人手一块泡泡泥,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制作。
(1)分析图。
(2)根据图进行分泥。
(3)独立完成制作。
1、在完成作品的基础上给小熊猫创意添加一些装饰品,让自己的小熊猫与众不同。(家长幼儿共同完成)。
例如:帽子围巾衣服领结头花。
2、将制作好的小熊猫展示在长有竹子的作品盘里。
幼儿跟音乐学习小熊猫的动态。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七
活动目的:
1、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的奇。
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活动准备:
1、在每张桌子上放红、黄、蓝三种颜料,并给每。
人准备一只毛笔,一只小碗,一张白纸。
2、老师准备各种颜色的东西(橘子、小草、茄子、轮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二、幼儿进行调色操作。
1、教师简单引导。
2、教师提出调色的要求。
调色的两种颜料不要蘸的太多,放在自己的小碗里调。调好后,把你变出来的新的颜色画在自己的纸上,老师来看哪位魔术师的本领最大。
3、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色操作。
4、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变出来的不同颜色,作简单的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是用哪两种颜料调出来的?我们可以用这种颜色来画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事先准备的各种颜色的东西出示在黑板上。
5、教师小结。
三、幼儿学习儿歌。
1、教师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依次提问。
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画橘子(叶子、茄子、轮子)。
3、幼儿跟着老师朗诵1―2遍。
4、全体幼儿完整朗诵一遍。
四、诗歌创编。
引导:这些好看的颜色除了能画黑板上的这些东西以外,还能画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他们的发言,帮助他们进行诗歌的创编。
五、结束部分。
《色彩谣》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次活动采用了游戏法、观察法、视听讲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幼儿有自主思维的空间、时间,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趣味游戏、操作、探索、直观、尝试、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设计“玩色”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让幼儿以“魔术师”的身份参与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兴趣。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探索,感受、体验各种颜色混合后的奇妙变化,为幼儿学习、理解儿歌奠定基础。由于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72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