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热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03:16:53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7 03:16:53     小编:ZS文王

不同的情感体验可能导致我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觉和反应。在写总结时,要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范文的参考价值在于启示我们对总结的深入思考和多角度分析能力。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一

摘要:班组在地市供电局中是最基本的组织单元,班组绩效管理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的业绩提升以及持续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南宁班组绩效管理进行研究,设计出一套适合地市供电局基层班组应用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经过在供电企业近十年的实践证明,绩效管理在企业中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其应用好坏对企业业绩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生产经营各项任务层层落实之后都必须通过基层班组实施完成。班组绩效的好坏对企业整体绩效有着重大影响。绩效管理虽然在供电局推广已有时间较长,但是更多基于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管理所开展。但是,对于供电局基层管理所下属的班组来说,绩效管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近年来基层班组的绩效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绩效管理未能结合员工岗位职责明确绩效目标,员工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导致员工工作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工作缺乏热情和创造力。二是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无法客观评价班组员工业绩,导致一些班组绩效考核经常出现“轮流坐庄”、“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绩效管理粗放和流于形式,既未能充分体现员工在组织目标实现中所做的贡献。三是绩效管理没有形成闭环。部分班组绩效结果没有反馈,班组员工无法指导自身绩效的好坏,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体现价值、发现不足。特别是在绩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由于没有反馈,没有能够及时改正,问题反复出现,不利于员工自身进步与成长。为解决基层班组现行绩效存在的问题,提高班组工作执行力,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客观评价员工履职能力,体现“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员工积极进取。

主要分为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与反馈四个环节,主要以绩效合约为载体,以月度为周期开展班组绩效管理。绩效计划制定。班组员工绩效合约内容设计主要承接供电局内部管理要求,涉及指标、任务、基础管理等方面。除此之外,为激励员工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避免发生违规违纪行为,分别设置了加分项和扣分项。员工岗位指标、任务来源上级分解下达,合约除了明确具体的指标目标值、任务完成标志和时间之外,同时明确了相应的指标、任务加扣分标准,指标考核设置。班组员工绩效合约中的指标主要来源于上级分解下达,根据指标重要程度设置权重。对于重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的,给予相应加分,对于没有按期完成的按标准扣分,扣分不设下限,破除“保底”思维。每月进行考核,激励员工做好指标管控。为体现指标中的管理和领导责任,对有上下衔接或左右协同责任关系的指标,实施对直接责任人、技术管理人员直至分局领导的连责考核,并根据指标重要程度分别设定联责标准,实现责任“共担”。任务考核设置。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任务评价主要考虑重要程度、难度系数、角色作用、完成效果等。每月进行汇总统计,通过重点考核工作任务完成数量、质量等解决原绩效存在的过多注重结果而较少考虑工作过程,不能体现员工工作质量与工作数量及员工的勤劳度与考核结果不相对应的问题,突出“员工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同时引导员工多做工作。基础类考核设置。主要设为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两部分,占权重10%,是为了调动各级岗位人员重学习、重技能提升而设置,考评其一个周期内受教育(包括作为培训师授课)、培训、参加岗位胜任力评价或技能竞赛等相关技术、技能、管理提升的效果。理论部分主要考察员工对岗位业务基础知识、新规章制度、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每月通过理论测试考核。实操部分主要针对员工实操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相应实操培训,并每季度组织一次内部技能考核,促进员工实操能力提升。加扣分类设置。鼓励员工多学、多做、多方面发展,同时鼓励岗位间相互协助,对协助其他班组做自己职责之外工作的员工给予加分。对明令禁止的违规违纪行为实施提醒性惩处,但对安全、廉洁方面等触及企业管理底线的行为则实行“零容忍”惩处,增强各级员工的底线思维、红线意识。绩效辅导。对于绩效管理来说绩效辅导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但也是最容易忽略的。绩效辅导有助于帮助、支持员工达成所需实现的目标。班组长通过开展绩效辅导,强调重点,帮助员工改进方法和技能,随时纠正员工行为与目标的可行性偏离,推动员工努力完成目标,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绩效辅导提出实现目标需要的资源和支持绩效考核。每月初,各岗位员工按照绩效合约格式,自行准确、真实、完整地统计本人的上月工作绩效,并在每月3日前经本人签字后,上报绩效合约表至班长或科长审核,班组、科室在每月6号前上报绩效到分局员工绩效管理考核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进行核算,拟定最终得a人员名单及二次分配受奖人、受奖金额,报分局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批。分局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在每月10号前审批确定后,在分局门户网站公示一天,接受员工的申诉和监督,确保绩效结果的公平、公正。为了确保考核评价公平性,考核结果全部公开,接受所有员工监督。员工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提出申诉意见。根据员工绩效评价结果高低进行月度绩效评级。绩效激励与反馈。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月度评级从高到底,分为a、b+、b、c、d五个等级,每个班组评a、b+的员工比例分别不超过15%、25%,其他三个等级员工比例不做限制。对于a、b+等级在月度绩效奖励中分别基于1.2、1.1的系数倾斜,对于c、d等级在月度绩效中实行0.5、0系数,相当于扣减50%、100%的月度奖金。对于绩效优秀的员工在培训、休假等方面也给予相应倾斜。绩效结果反馈。班组长负责开展绩效结果反馈工作,每月将绩效结果公示,公布至部门信息发布平台,加大透明度,及时的将员工的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人,对绩效较差的,由班长、科长或分局领导实施对口面谈辅导机制,指出他的不足、帮助他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培训计划等,并加以鼓励,从而增强改进、提高的信心和动力。

三、绩效管理在班组推广应用。

1.绩效管理在班组推广条件。

绩效管理在班组应用涉及每一位班组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能够顺利推广应用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管理方案的公开。必须得让每一位员工充分了解管理的思路、导向、内容、操作方式,特别是绩效管理方案在起草阶段,就应该让员工参与,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建议,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才接地气,而且容易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工作才具有生命力,才具有操作性、持续性。二是操作过程的公开。方案通过后,绩效管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依照既定的方案要求执行,而且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过程、结果都必须公开、透明,接收广大员工的监督。三是结果公开。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必须公开,不仅仅是为了接受广大员工的监督,这既是对业绩好的员工的一种褒扬的方式,也是对业绩落后员工的一种鞭策。

2.绩效方案的应用成效。

近两年来,这一套绩效管理体系在南宁局班组广泛应用推广,从应用前后效果来看,确实对班组员工的执行力、班组文化等方面有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是员工执行力明显增强。绩效量化考核,绩效评定结果差异化应用,客观的反映了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既给员工带来了紧迫感,员工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组员工对学习技能的热情也大大提升。二是员工自我实操技能提升的积极性显著增强。通过绩效以导向,引导员工加强理论与实操能力提升,更好的提升履职能力,在20xx年全局基层班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比例同比提升了10%、12%。三是强化岗位间的相互帮助与相互监督。为提高个人绩效,班组员工除了积极履行岗位职责之外,不少班组员工还积极协助其他岗位员工开展工作,或者主动制止并上报身边的一些违章行为,促进了各班组间相互协作、互相监督。四是形成了追求卓越绩效成绩的文化氛围。在推行新的绩效管理改革中严格按方案计划、按制度规范操作进行,使得绩效规则深入人心,让每个员工的头脑中都有了一个绩效的概念,树立为绩效的提高而努力的意识,在团队当中形成一种人人谈绩效人人追求绩效的良好氛围。

四、小结。

本文从供电局班组管理的现状,论述绩效管理在班组的推广应用的必要性,并结合基层管理需求设计出一套班组绩效管理框架,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推广条件,在实际应用中要结合各单位情况,才能更好的提升班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2]杜映梅.绩效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xx.

[3]谢康.企业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设计[m].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二

1.1.1跨界合作行为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类已进入了利用大众力量和协作共享的互联网2.0时代,并由此催生出“互联网+”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实体经济中的各类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竞争力。平台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市场或行业组织形式,以企业平台化、产品平台化、员工平台化和用户平台化为核心,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再造的方向,其主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依托平台突破产业边界实现运营,不仅采用不同方式获得内涵式、跨界式的快速增长,同时企业价值创造将聚集碎片式市场需求,更加突出跨界合作行为的效能产生。因此,平台化运作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规则不仅被改变了,而且企业实现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此,企业当今所面对的产业结构的去中心化、经济活动的泛数据化、社会生活的物联网化等日益加剧的动荡、开放的创新环境,预示着企业之间未来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的线性转变为全方位、全时空、多维度,平台经济向企业提出了新挑战。而适应这种变化的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实施跨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即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在既定的产业结构里做好自己的角色,或依靠传统组织渠道获得资源进行创新活动,而是要突破产业之间的藩篱,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地理有形网络和认知无形网络的锁定,做到异业结盟,集成多种知识流派,跨越业务和文化边界进行竞争。

跨界合作行为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并进行有效管理的行为,是一种相对内部活动而言的独立概念,不需要依据企业内部规范进行,因而跨界合作行为本身更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可以实现企业间供应链上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从竞争关系的已赢变成竞合关系的共赢。现有研究已经表明,跨界合作行为对企业从外部获取互补资源和关键信息、赢得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保护企业内部资源、维持内部成员的持续承诺和团队归属感,以及促进企业有效性等方面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跨界合作行为尤其是跨越不同领域、行业乃至文化的互动已经成为平台经济下影响创新绩效的一种重要商业新常态,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例如,京东利用“互联网+”联手制造业格力实现双方的跨界合作双赢;小米与智能家居行业实现成功跨界;海尔集团牵手气象局,为整个行业进行跨界合作行为提供了不少成功样本,是企业在平台经济兴起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因此,企业亟需通过跨界合作行为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以迎合时代发展,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挑战。研究跨界合作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也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从平台经济下跨界合作行为是影响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这一现实问题出发,基于合作创新的视角,在对跨界合作行为、外部创新搜寻、战略柔性以及创新绩效等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外部创新搜寻作为中介变量,以战略柔性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探究跨界合作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所需数据,并运用统计软件amos21.0及spss19.0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分析,以期实现以下研究目的:

第一,构建跨界合作行为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关系理论模型。通过梳理跨界合作行为、外部创新搜寻、战略柔性与从创新绩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开放式创新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视角出发,构建跨界合作行为对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其中跨界合作行为作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综合外部创新搜寻的中介效应和战略柔性的调节效应,探究了跨界合作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和机理。

第二,验证跨界合作行为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关系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研究数据,并运用对层次回归分析法对调研数据进行了严谨的实证处理,检验跨界合作行为、外部创新搜寻、战略柔性与和创新绩效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

第三,分析研究结论并以此构建管理机制。通过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创新搜寻和战略柔性进而通过提升对跨界合作行为的利用提升创新绩效提出指导建议,构建相关管理机制。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跨界合作行为研究综述。

2.1.1跨界合作行为的内涵。

“跨界”一词最早出现在组织理论的相关文献中,rosenkopf和nerkar(20xx)首次将其引入战略研究领域。理解跨界的内涵首先要明确跨界所跨越的边界。边界作为正式组织的一项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是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反映,是组织能够将组织内部成员与组织外部成员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是组织为了维持自身和长期生存而与环境互动的领域或范围。miller和rice(1967)首次提出将边界划分为任务边界和知觉边界两种,其中任务边界是一种有形的、具体的工作边界,知觉边界是一种可感知到的无形的、隐含的边界;hirschom和gilmore(1992)在miller和rice基础上将组织边界划分为政治边界、权威边界和任务边界三种,并提出了心理边界的重要性。rosenkopf&nerkar(20xx)将边界分为组织边界和技术边界两种类型。herne依据区分机制的观点,进一步将组织边界划分为物理边界、社会边界和心智边界三种。其中物理边界反映了组织对任务的执行程度和对资源使用的自由程度;社会边界通过社会联系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该群体或组织与其他群体或组织的边界;心智边界指组织成员形成的对组织环境间关系的理解、观点和信念,并以此来引导个体和组织的未来行动。付山丹(20xx)在研究跨界搜寻时将企业所需要跨越的边界分为认知维度边界和地理维度边界两种。其中认知维度边界包括不同产品领域之间的边界、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边界等;地理维度边界包括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边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边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边界等。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边界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和完善,对跨界合作行为业已进入研究阶段。跨界(crossover)指跨越不同行业、领域进行合作,又被称为跨界协作。国外学者leifer和delbeco(1978)曾将边界定义为两个系统或区域的分界线,从而将跨界活动界定为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针对边界内外主体进行的主动保护内部成员的活动,并对进出系统的信息流、物流和人流进行管理。oliver(1990)指出,跨界活动是各个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面向外界自愿与其他合作主体联合在一起的行为。joshi(20xx)等人认为跨界起源于团队成员的经验、理解、态度、价值观、认知或行为,并将其视为一种聚合的团队层次的现象,一种“共享的团队所有权”的表现。国内学者王亚娟(20xx)在rosenkopf&nerkar对边界研究的基础上,将跨界活动定义为跨越既有的组织、技术边界等界限,通过一系列相关活动如建立关系等与外部进行的一种不断互动行为。陈珊(20xx)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究时,指出跨界活动是企业跨越组织边界从外部获得与外界合作伙伴分享关键性资源的双向活动,包括常规性跨界活动和创新性跨界活动。其中常规性跨界活动根据价值链结构,将任务进行划分以更好实现劳动分工的一种活动;创新性跨界活动根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了实现知识的融合和创新进而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企业活动。其中创新性跨界活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张云伟(20xx)以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指出,跨界合作指的是政府、企业等微观主体或者是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等经济形式的不同经济主体在经济与信息等方面相互联系以促进经济发展及创新活动。薛会娟(20xx)通过对国外团队跨界行为进行研究回顾与展望,指出团队跨界行为是团队通过与外部主体建立联系与互动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行为。

2.2外部创新搜寻研究综述。

2.2.1.外部创新搜寻的概念。

nelson&winter于1982年提出了创新搜寻(innovativesearch)的概念,他们对创新搜寻的定义是:企业为解决问题而从事的一种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现有的知识和产品技术,具有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三个特点。不可逆性是指从获取信息方面本质上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不确定性是指由于搜寻者的有限理性,因而企业决策人员不能确定哪种是最佳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风险;偶然性是指搜寻活动是依靠一定的背景发生的,不同的时刻其搜寻结果和过程是不一样的。winter于1984年又对其进行进一步补充指出,创新搜寻活动具体包括对有关技术和组织想法以及技能的处理和重组。后续学者多从能力视角对创新搜寻的概念对其进行阐述。如katila&ahuja(20xx)从整合能力角度出发认为,创新搜寻是整合内外部知识创造新产品的过程。kohle(r20xx)定义创新搜寻是企业通过整合已有的资源要素产生创新绩效的,因而创新搜寻是一种重组性搜寻。创新搜寻是企业跨越时空、组织与认知边界,扫描、甄别、获取、整合与重组资源的活动集合,以发现机遇或解决问题。从学习能力的角度,huber(1991)指出,创新搜寻是企业通过搜寻以解决问题和发现机会的过程,其实也是组织的一种学习过程。katila&ahuja(20xx)认为创新搜寻会促进企业对惯例进行修正、突变、更迭,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是组织学习与演化的根本机制。

开放式创新倡导企业搜寻外部丰富的创新源以弥补现有技术与市场知识的不足。随着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的日益成熟与完善,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主导范式,理论界和学术界开始提倡从组织外部搜寻资源以弥补组织现有技术与市场知识的不足,学者们对创新搜寻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从外部进行创新搜寻活动,克服“非此地发明”和“非此地销售”等思维定势及“能力陷阱”。laursen&salter(20xx)对创新搜寻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延伸拓展,明确提出了外部创新搜寻的概念。相比于创新搜寻,外部创新搜寻更加强调企业从外部创新来源中搜寻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资源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洪茹燕(20xx)将创新搜寻定义为是企业为实现产品创新或流程创新,对外部资源进行探索和利用从而解决问题的活动,包括对涉及到的企业现有资源和外部资源的重新整合和技术的创造。

综合以往文献研究,本文将外部创新搜寻定义为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跨越企业边界及时进行探索搜寻有价值的异质性互补资源,并将其与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解决问题能力。

3.1各变量相互关系..........................26。

3.1.1跨界合作行为与创新绩效..................26。

4.1变量测量...............................30。

4.1.2外部创新搜寻......................31。

第五章数据分析..............................37。

5.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37。

5.2假设检验..............................38。

第五章数据分析。

5.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通常要考察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以各条目的均值和标准差作为潜变量的数值,首先,为了分析问卷样本数据的整体情况,本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性统计,以此得到各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pearson相关系数,以反映各变量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线性关系的程度与方向。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5.1数据可以看出,从表1中可以看出,跨界合作行为与外部创新搜寻(r=0.325,p0.01)、战略柔性(r=0.697,p0.01)及创新绩效(r=0.525,p0.01)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外部创新搜寻与战略柔性(r=0.274,p0.01)和创新绩效(r=0.559,p0.01)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战略柔性和创新绩效(r=0.562,p0.01)同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为办研究中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适合进一步对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检验。

第六章结论分析与机制构建。

6.1研究结论分析。

一是跨界合作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同行业和领域内专业知识的有限性,文化环境的相似性和根植性,技术轨道的陈旧性等问题,往往会阻碍企业获取多样性稀缺关键资源,降低创新驱动力。跨界合作行为强调跨越不同行业乃至文化边界,使企业保持更广程度的开放性,推动企业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创新生态系统中一切有价值互补性的创新资源,突破仅仅依赖于企业自身或行业内部的惯性,跨界合作范围越广,越有利于拓展资源的宽度,增加资源的种类。另外,密切的跨界合作行为更易营造企业间信任合作的氛围,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因此,跨界合作行为是平台经济环境下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新策略,是激发企业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这要求企业在创新实践中,要积极打破自身的边界,建立多元化、多层面、开放共享的互动交流平台,最大限度地消除跨界合作行为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吸引平台生态圈中不同创新主体与之紧密互动、深入合作,达到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实现创新绩效提高的目的。

二是外部创新搜寻在跨界合作行为与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下,平台是企业快速实现资源配置的架构,是广泛共享不同行业间资源的共同基点。创新搜寻有助于企业提高在平台上获取多样化资源和发现创新方案的有效性,加强与平台上其他外部主体间合作关系的紧密性,从而推动企业积极融入平台中,丰富创新活动所需的资源,建立企业与外界间协调共享关系,降低企业跨界合作行为进行创新活动的风险,进而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因此,外部创新搜寻是突破企业和行业内部资源约束,驱动跨界合作行为进而实现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这要求企业在创新实践中,要重视外部创新搜寻,从及时性和有效性两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外部创新搜寻能力的对策,提高外部资源的融合性和应用性,构建和强化与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关系,增强创新活动的稳健性和持续性。

三是战略柔性在跨界合作行为与创新绩效间及外部创新搜寻与创新绩效间均起调节作用,战略柔性越强,跨界合作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越显著,外部创新搜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也越显著。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生存做出的一种带有全局性和权变性的规划和安排,对企业的商业经营模式和业务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难以预测的复杂动态环境,具有较强战略柔性的企业能够快速灵活的对企业战略进行调整,保持战略与环境协同演进,降低新的竞争环境带来的压力与风险,突破战略惯性,建立适应新环境的新战略,是企业顺利开展跨界合作行为与外部创新搜寻行为的有力内部保障。因此,战略柔性能有效匹配外部创新搜寻的需求,对跨界合作行为的针对性及创新绩效的提升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这要求企业在创新实践中,避免企业刚性化、惰性化等组织惯性和僵硬性,提高战略柔性能力和组织弹性,促进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企业与环境的适应性和动态性,进而保障创新绩效的提升。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三

在现实环境中权变关系是复杂的、不明显的,由此决定了权变管理的复杂性。高校运用权变管理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情况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权变管理。权变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动态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因素之间存在着差异与联系,因此要采用多维分析的方法,实现合作高效的集体管理。现实环境是复杂多变的,高校管理正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一方面,高校管理受到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活动也在影响着环境的变化。

高校的学科建设处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是一个内外开放的系统,高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高校学科建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子系统。高校的学科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权变理论的思想,时刻关注组织和环境的变化,通过改变管理手段、调整政策,决定高校管理活动的持续或终止。高校学科建设具有特殊性,需要关注环境的全局变化,注重培育学科,研究教师的发展特点,帮助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权变理论在学科建设管理中的运用要求高校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学科,实现资源的最优化。

权变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课程设计。权变理论强调因地制宜,在高校的专业课程管理过程中,可以制定弹性的培养方案,推行更加自由的选课制度,推行分类教学,实行因材施教。二是教学奖惩制度的设计。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是刚性模式,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视了横向的沟通和协调。通过设置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奖惩制度,激励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在未来的工作中是侧重科学研究或者教学研究。

班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具有特殊性的层次机构,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标准性,是高校管理的基本层次之一。众多的班级管理活动实践比表明,随着多元化思维的不断深入,班级管理是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活动,不能采用完全统一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手段,要结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运用权变管理实现高校的班级活动管理。具体来讲,权变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打破了统一的管理标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高校班级管理实践中运用权变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沟通中运用权变理论;二是不同特点学生的权变运用;三是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权变运用。通过灵活运用权变理论,促进班级管理的长效性与多元化发展,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体系。

三、结语。

高校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实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与统一。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管理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的管理方法,工作目标与组织结构,动态调整高校管理工作。高校管理与权变理论的结合要充分发挥权变理论的作用,系统全面的分析内外部环境特点,利用实证性和多维性的分析方法,了解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多方面因素,实现高校管理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四

权变管理理论就是把科技期刊的社会环境和管理方法演变成自变量和应变量这样一种权变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管理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一)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

环境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一般外部环境变量,是指对科技期刊都产生共同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产等的方针和政策。特定外部环境变量,是指一般不具有普遍影响力而仅对特定科技期刊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相同或相关专业的科技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或学科)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对该刊的态度等。对于某一个特定科技期刊来说,更应重视研究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变量,是指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要素,可分为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和出版要素两部分。工作人员包括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的全体工作者;出版要素包括科技期刊的经费、稿件、设备条件等。

管理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技巧等因素。它们的选用都是以有效性为目的,以适用性为前提,并且必须依据特定科技期刊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来灵活选择和运用。

(二)自变量和应变量。

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不可控变量,属于自变量范畴。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则是可控变量,属于应变量范畴。

自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等。应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自变量与应变量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一般外部环境变化不大。因此,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同类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的态度等。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关系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的管理因素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对于任何一种科技期刊来说,要寻找一种能适用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的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是不现实的。因为科技期刊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虽然是在科技期刊管理实践中众多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高度概括、总结、抽象、升华而成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把这些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运用到特定科技期刊的管理实践中去,各种可变因素和条件又会明显地制约着这些原理和原则运用的有效性。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五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较为陈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其他组织,再加上高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在教师激励机制的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师付出与薪酬不成比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对其社会地位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关。如今,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不仅仅表现为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表现出作为“经济人”的经济特征。换言之,高校教师工作的动机不仅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而且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工资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但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还没有完全体现人力资本价值。近年来,由于高校频频扩招,学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许多高校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承担着对学校和本人而言都很重要的科研任务。但实践中,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其期望值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教师的薪酬不足以体现其人才价值。目前高校教师收入达不到期望值的现状不仅很难吸引优秀教师留校任教,还会导致高校科研和教学水平的下降。

(二)激励存在滞后性及短期性。

激励必须讲究及时性,时间越短,激励的效果越好。但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一般都放在学期末,这样就使教师的良好行为和工作业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认可,高校教师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高校对教师的科研速度提出较高要求,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对完成任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予以处罚。但原创性学术研究的进程和时间都是无法预料的,这种短期的激励扼杀了许多原创性工作的进行。

(三)激励方式单一。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激励而言,大都属物质激励,单纯地将激励的重点放在薪酬待遇上,认为只要薪酬待遇高就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也是社会人,既有低层次的物质需求,也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物质激励的作用在逐渐弱化,广大教师更渴望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在单一的激励模式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抑制,发展受到制约。

(四)职务激励普遍存在。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思想仍然有较大的影响,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给教师最大的鼓励就是赋予其一些行政职务,让他们在授课的同时拥有一定的行政权。这些高校管理者认为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地位,同时也能给教师一种压力或动力。但这种激励使许多已经立足行政岗位的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仕途升迁而非授业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个人和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高校管理中进行教师激励是为了调动广大教师学习、工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和体力。高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激励的目标,在实施教师激励项目时应实事求是,联系教师的实际情况,做到不高估、不乱评、不武断,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具体而言,高校管理中的教师激励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统一,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的主导作用,适当拉开工资差别,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设置相应的科研时间,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实现教师的最大发展;实现公平激励与倾斜激励相统一,注重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行教师激励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做到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六

摘要:绩效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员工和组织共同发展的目的,运用相关绩效指标和方法对员工的工作业绩、态度及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及管理的过程。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先进绩效方法在商业银行员工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而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为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发展契机。本次研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了当前商业银行的员工绩效管理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从而为未来的银行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银行;员工;绩效管理。

一、前言。

自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1891年创立科学管理理论后,关于企业绩效管理的相关研究就成为了管理学中的一个热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企业间竞争的持续加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的重要环节,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早已升级为人才的竞争。绩效管理工作是企业人力管理制度制定的基础,其评价结果的应用为员工培训、晋升等人事调动工作及薪酬制定等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通过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分析员工的特点和个性,为各个员工安排适宜自身能力的工作岗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作现状。

1.指标现状。

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常用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包括量表考评法、360度绩效考评法、关键业绩指标法及目标管理绩效考评法等。实际中,企业应根据自身特色来选取适宜的绩效考评方法。现阶段,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都制定了适宜自身的绩效管理科学办法,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考核指标。由于银行内部包括了管理、销售等多个岗位,因此考核指标也应结合不同岗位工作来设置。一般来说,管理岗位员工的考核应以组织绩效为主、个人行为能力为辅。专业岗位员工的考核应以个人绩效及能力为主,并与其部门绩效挂钩。销售岗位员工的考核应以销售业绩为主、行为能力为辅。

2.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以笔者所在的大连银行为例,银行内部成立了由人力资源部及其他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绩效管理委员会,对不同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并对绩效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在确定各岗位考核指标后,由绩效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工作,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各类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基于绩效评价结果建立的绩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了绩效的考核与激励作用,并综合考虑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项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并实现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加强。3.应用现状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员工,可帮助员工分析和总结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更好地落实绩效考评工作的激励作用,并为银行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现阶段,大连银行制定了绩效评价结果沟通机制,通过银行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面谈,来引导员工关注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真实听取员工对工作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员工岗位调动、晋升等人事管理工作,可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于绩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技术问题。

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逐渐渗透,也为新形势下的银行员工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绩效管理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基础数据,如采用手工统计的方法势必影响效率与准确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深,一些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入我国市场,并带来了先进的绩效考评制度与方法。国外商业银行拥有先进化的网络数据信息库,并可借助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等完善自身绩效管理工作。其工作效率、专业程度等都要优于国内的商业银行。

2.制度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作制度还不够完善,绩效考核的前期培训工作存在不足,员工对考核工作的内容、环节、方法和流程缺乏足够的了解。个别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一些员工甚至将绩效考核看作企业监督自身的工具,对相关工作存在抵触心理。多数商业银行的考核周期为一年一次。这种年度考核一定程度上会给员工带来“例行公事”的感觉,从而影响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绩效管理制度必须得到创新与突破。3.机制问题现阶段,评价指标的适宜性、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反馈制度的完善性、数据处理的专业性等因素还应进一步增强。对于一些难以详细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的指标因子,应加强其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此外,还应进一步搭建评价结果的应用——反馈机制。将考评结果全面应用于岗位设置、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从而发挥考评工作的激励效能。

四、新形势下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1.先进的技术保障。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数字化的考核信息录入、处理、存储平台,并借助先进技术构建绩效管理系统。通过为每位员工建立单独的绩效考核档案,来及时调整各个岗位的绩效目标。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动态的绩效访问系统,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绩效评分来查询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应学习国外银行绩效考评的先进方法、流程,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

2.规范的管理制度。

在实施绩效管理工作中,应建立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绩效沟通和监控措施、绩效考核与反馈激励机制的完整管理制度,并通过网络办公系统抄送至各部门。为了提升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环节等的认知,应制定各部门各职位的职务说明书,并适当地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介绍会。通过明确各个部门、岗位的责任与权力,使绩效考评中的指标设定、任务分配等工作有据可依。对一些需要合作进行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还应在工作和组织设计方面明确权责、工作关系以及工作流程。此外,还应结合各部门工作计划,灵活调整绩效管理的周期,从而使绩效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完善的应用机制。

应建立完善的考评结果应用机制,将绩效考评的结果与招聘、选拔、薪酬、晋升、调配、辞退等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结合。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其他工作挂钩,克服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走形式、讲人情等不良倾向,提升绩效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和公平性。通过制定《绩效考核工作标准》、《绩效考核方法与考核程序》、《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方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的实际职能,并对考核工作的方法、标准、程序等进行规范,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借助上述工作,能够更好地保障自身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五、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商业银行数量及规模的增长,同时也引发了不同银行之间的剧烈竞争。为了满足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探寻先进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是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部门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和员工自身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模式在金融机构中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绩效管理工作也迎来了崭新的局面。本次研究从指标现状、体系现状、绩效结果应用现状等三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出相关工作中技术、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存在问题,以及新形势下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商业银行应借助先进的技术保障、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应用机制,来加强自身员工对于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让企业和员工在共同受益的基础上形成高效的工作氛围,并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未来,广大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提升对银行员工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大绩效考评与薪酬体系的内在联系研究。

参考文献:。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普及到全国各地,同时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多变。这不但影响了高校教育者的教育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为了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就要采取科学、快速、合理的措施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本文结合教育管理经验,就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了探究。

1.是适应社会竞争力的需要。

就我国自身情况来看,随着各大高校的大规模招生,各高校要转变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创新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运用合理的、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对高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不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规避致管理分散、混乱和不科学等问题。

随着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若是高校教育管理不能实现创新发展就很难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也就是说,高校教育管理只有实现了创新才能有效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更好的贡献。实施高等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高等教育受众越来越多。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管理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速度,这个时候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另一重要方面,特别是对当前不适宜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所以须对高等教育实施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1.建立校企合作型的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必须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学好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实践中不但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到工作中,实现以职业为导向的工作和学习。高校的专业课程要具有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性,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设计课程体系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逐步突出核心课程专业设计能力,从岗位需求出发来不断适应市场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2.适合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

(1)以岗位要求为标准设计课程课程教学目标要明确,在课程改革下逐渐创新教学模式,并努力探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项目化、实习职场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行业需求开发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本位”课程标准,使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增强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同时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灵活采用情境角色和小组合作形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2)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去,高校不重视建设优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很多管理岗位形同虚设,管理的有效执行更是无从谈起,再加上对现代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无法熟练运用,整个教育管理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对教育管理队伍的合理优化配置无疑将阻碍高校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此,需要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体制创新队伍,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为本位,把学生观真正落到实处。(3)实现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课程设置必须满足本行岗位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促使高校教育不断适应地方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

(1)调整专业结构,突出高校教育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应该本着把高等专业建在地方经济增长点之处的原则,从本地产业结构入手,努力实现专业设置突出本土经济特色。(2)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被评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评估要具有调控性和指导性。在新的形势下,开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一种有效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行政的手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是建立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长效内评机制;二是减评价机制灵活、实效地运用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的实践之中;三是对学校有关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估,逐步促进教学工作水平持续稳步的提高。

4.高效利用社会师资资源。

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更新,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一些高校因缺乏合理性,又因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使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缺乏,出现低效化、盲目化等现象,不利于教育管理工作本质作用发挥,此外还造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过于流于形式主义,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发展高等教育,只有在市场选择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调整,才能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配套,功能、形态能融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形态格局,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高等教育平面专业趋同化等一系列弊端,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总之,优质的教育管理提升了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所以,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高校教育管理新体制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八

成本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所耗用或放弃的资源,通常用取得货物或劳务必须付出的货币数量来衡量。但成本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词汇,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概念,高校财务成本管理指高校在成本方面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协调活动,是对高校各项成本费用消耗进行的核算、预测、决策、控制、考核和分析的等一系列管理活动。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活动,是为了在培养人才、产生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社会承认并取得经济效益。为了获得教学效益,必须支付教学成本,教学成本效益比的大小,既与教学主体(学校及其成员教师)的能力、工作状况、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投入状况相关,也与学校机构,包括教学机构的设置相关。

1.财务成本核实为高校决策提供相关信息。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很多工作都进入市场化操作,一所高校要想有效利用资金,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就必须树立很强的竞争意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的创新,创新需要投资,如何使投资收益最大化无疑是关键性的问题。学校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也会给教育事业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在投资之前必须做好调查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成本核实。学校通过财务成本核实可以发现学校建设与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然后有针对性地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成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财务成本核实为高校内部资源有效配置提供帮助。

高校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加强了财务部门的监督范围,实现了对学校收入、支出都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一来有利于促进学校各个部门的节约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工作作风,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建立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可以发现高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哪些地方存在浪费现象,那些地方还需要加强重视等,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财务成本核实可以规范高校基本建设工作。

目前,高校基本建设是贪腐现象的重灾区,许多高校校长都是在基建过程中堕落的。这固然与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关,但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存在漏洞。按照规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招标、投标,签订价款合同的形式来进行。但是由于制度建设还存在漏洞,许多学校招投标工作大多只是走走过场,存在许多暗箱操作,从而导致建设成本加大或者工期质量受到影响。通过建立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可以使财务参与市场及投标方进行考察,从而掌握市场价格及投标方的实力,一方面可以达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把好合同签订关口,合理安排建设资金,防止资金流失。

4.保护高校财产安全。

成本核实制度有利于保护高校财产安全,通过成本核实可以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从而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找出学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止诸如铺张浪费以及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把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国家资产流失。

5.优化学校资源的配置。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本来就有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精打细算,合理配置资源。通过建立成本核实制度,可以及时对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优化,并且充分挖掘学校内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潜力,从而为学校的稳定运行、完善管理和收益提升创造良好基础。

三、高校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不合理,增加了成本核实的难度。

目前我国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学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教学机构设置过于细密,当前,教学院是高校的基本教学、科研和管理单位。但是由于我国分科较细,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独立,因此教学院的设置缺少综合性,往往一个专业就设一个教学院,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不仅增加了学校运行的成本,而且还增加了成本核实的工作量,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另外在教育机构的设置上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许多地方院校千方百计地争取升级为高校,因此许多地方高校带有明显的历史遗留痕迹,一些学院往往是由原来的系演变而成的。一些新设置的教学院又缺少相关的完整配套管理措施,这也为成本核实带来了难题。

2.高校行政化现象突出,不利于成本核实。

目前,虽然社会各界广泛要求学校去行政化,但是我国高校的去行政化进展十分缓慢,行政化现象依然非常盛行。这种行政化现象容易导致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关系的混乱,正常来说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无疑是一个业务单位,而不是行政组织,因此行政管理理应服从业务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行政化的问题,导致高校教育机构以及相关领导岗位的设置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行政管理的要求,而忽视了教学业务管理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机构基本上都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设置的,而很少体现教学业务活动的规律。

3.会计核算无法适应高校成本核算要求。

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由于体制原因,我国高校会计核算较长时期内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影响,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不核算教学成本,不计提折旧,不遵循配比原则等,这样得出的会计信息无法对高校主体的财务状况、资金情况等进行准确把脉,不利于高校管理和发展,更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趁势。首先,会计核算难以反映高校真实经济状况。由于会计是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当期的实际收支情况,与权责无法匹配,也不能准确反映高校财务运营状况;会计核算与与预算决算口径不一致,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高校必须根据会计科目内容合并或拆分,重新计算后得出预算科目;资金支出的明细科目设置较少,特别是科研项目经费,只是笼统入在支出类的教育项目下,经费来源、使用、结余等情况都合计在一起,无法快速区分单个项目的进展情况等。这些核算情况都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形成,不利于反映真实经济状况。

四、提高高校财务成本核实的措施。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学校预算制度,根据学校长期发展的目标,编制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时要全口径、细致化,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另外,要强化预算执行的监察,严格按照预算规定执行,如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就必须按照严格程序进行审查、研究予以确定,并做好记录工作,明确责任人。

2.健全学院财务管理制度。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财务办理办法、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部门经费管理暂行规定等,但是这些现有制度还是存在漏洞,例如,资金风险管理、预算执行的监督与制约、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制度空白的问题。这些制度漏洞影响了高校财务成本核实工作的进行。例如针对资金风险管理问题,应该制定现金及存款内部管理制度;针对预算管理的问题,应该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约束,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监督考核。

3.改进会计核算内容。

首先要明确收支分类,加强收支管理。收入与支出是高校财务成本核实的主要内容。高校要想做好成本核实工作首先必须做好收入管理,在年初就应该明确学校全年收入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其次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管理,财务支出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尽量减少变动。另外还需要优化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实现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得到优先保障。

4.压缩学校行政开支。

我国高校行政化程度较深,因此日常行政开支比较大,挤占有限的资源。因此加强高校财政财务成本核实必须压缩学校行政支出费用,降低学校运行成本。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支差旅费、培训费、接待费等。

五、结语。

总之,学校是国家的教育机构,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搞好高校的管理工作事关重大。财务成本核实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财务成本管理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松弛、成本控制不严格等。从而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推动高校建立健全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做好财务成本核算工作,从而降低高校运行成本,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使高校管理规范化和高效化。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九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处在主导地位的公共行政,因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其呆板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型和知识型社会。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并很快扩展到了西方各国中。公共管理不再是单单重视经济和效率,转而重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困难重重。

新公共管理理论;困境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处在主导地位的公共行政,因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其呆板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型和知识型社会。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并很快扩展到了西方各国中。新公共管理不是对已有的公共行政框架的变动,也不是对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单一的调整和单单为了减少管理的成本和开支,而是对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的一次全面的否定和变革。这一次改革打破了上级对下级的单向指控,建立交流互动的模式和平台,渐渐走向了“后官僚组织”的道路。“官僚制”已成为了过去,公共管理不再是单单重视经济和效率,转而重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困难重重。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价值取向困境。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先进的,但也存在着问题,尤其是在其价值取向方面上,有下面几点不足:

1.1公共性原则受管理主义的制约。

公共性是公共部门之根本,其本质是要求在行政管理中,以公民的切身利益、公民的权力为核心,其价值就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是以提高公民整体生活水平为目标的。但就管理主义而言,强调的是经济的最大化与效率的最优化,这一工具理性也就造成了政府或企业在公共管理中,其优先考虑的是绩效,偏离公共管理的核心,变化为执行和管理的工具。以经济、效率作为导向,所造成的是以达成目标为目的,忽略其目标的核心意义,就是说,行政管理与社会价值背道而驰,丧失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意义所在。针对新公共管理在效率追求上的片面性,英格拉姆指出,“对许多公共组织来说,效率不是追求的唯一目的,还存在其它目标”。实现民主社会价值应是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立足点。

1.2公共利益过于表面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是市场化的管理,将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的利益为导向,以满足顾客为宗旨。简单来说,就是用顾客与企业的关系取代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将公共财物交由市场分配,减少政府的职能。这种以市场做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不符合逻辑的,过分的选择相信市场,而忽略了市场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政府进行让步,将其职能交由市场更是不符合现在政务日益增长的走向。再者,从运用到实际上看,将公共部门职责私有化未必更有效率。私有化更有可能造成公共财产的混乱,进而造成管理的复杂。将公共职责市场化有其优点,但不可忽略的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1.3“顾客”与“公民”的矛盾。

政府的权力是公民赋予的,最高权力的掌控者是公民,这是政府与公民两者间的关系。而观之于市场和顾客,市场是基于一个平等交换的概念,双方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别。将公民比作是顾客,其本身上就降低了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和权利,政府是服务于公民的,但市场不只是服务于顾客。另外,从消费的本质上来说,对于企业出售的产品,顾客只能选择的是买或不买,但对其出售的什么样的产品、产品的价格、服务的内容并不能参与决定,本质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就公共服务管理来说,公民所扮演的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或不接受服务,更重要的是扮演着一个参与者,对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导向,所造成的是政府对权力的掌控和单向的行使,这与政府存在的本质是相谬的。公民参与政府的决策是行使其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政府的有力监督。公民与顾客在其本质上就有区别。

1.4“经济人”假设不能照搬。

经济人假设认为:理性行动者是由自利所激励;理性行动者是机会主义的、欺诈的、自我服务的、怠惰的和善于利用他人的;由于这种假设,理性行动者不能被信任。市场中,趋利而避害的“经济人”比比皆是,公共领域中也是如此,追求名声、功绩、财富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对政府进行全盘否认。“经济人”假设过于现实,从而忽略了对人性的探讨,悲观的认为利益本身才是人的行为出发点,否定人文因素的存在。对人性的全盘否定是不切实际的,对公共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否定,不相信他们能立足于公民,为公民着想,为公民造福,认为他们只是追名逐利的官僚。

2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反思。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缩小政治阶级的差距、权力下放、赋予下级更大的权力、追求平等,破坏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人员任职制度。所造成的是管理制度更趋于政治个人化,对其所期待的公平、公正并无作用,还会导致政府的腐化,党派的林立。公共管理和私有管理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公共管理的立足点在于广大公民的利益,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为公民营造福利。而私有管理的出发点是为企业本身创造利益,是以扩大企业规模,为企业拥有者创造更大利益为主。这就说明了私有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不能运用到公共管理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市场机制太过于信任,将资源分配交由市场,忽略掉了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削弱了政府的社会责任感,进而破坏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与实现民主的目标背道而驰。

3总结。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政府的管理与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总体而言,多方位的思考角度,对于公共行政是十分有益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际的应用中所显现出得不足之处,赞成与批判总是同时存在的,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还有待进一步论证。而对于我国而言,当前正面临着政府体制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借鉴新思想、新理论,固然是好的,但新公共管理理论能否成为我国行政管理的新范式,还不能确定。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

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的高校实验室分属于各个教研室,这样的实验室的特征是小而全,但是相似设备重复配置率高,使用效率低下,各个实验室条块分割,实验资源不能整理利用;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80到90年代,这个时期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逐步适应了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了院(系)、教研室两级管理模式,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校、院、系、教研室管理模式四级管理模式,但是管理主体还是教研室,由于历史原因,各个实验室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后劲减弱。这个阶段各个实验室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资源整合和利用;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各个高校的实验室的投入迅速增加,人、财、物、力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也形成了校级实验中心管理模式,甚至有的高校开始实行校直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实验室管理权开始上移,逐步由条块分割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综合管理模式。

第一种模式“校、院、系、教研室四级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实验室依附于教研室,按照课程和专业来设置,权责清晰,便于形成融洽的工作关系。在实验室的建设中教师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小而全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容易导致相似实验室的重复建设,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第二种模式“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院系管理合并,系不再拥有实质性的管理,管理流程缩短,有利于学校在宏观角度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第三种模式“校、院两级管理”。此种管理模式目前在各级院校比较普遍,实验室的主管部门可以整合全校专业课程实验,下设不同实验功能室,校级实验中心的业务指导是由实验主管部门直接管辖。实验室人员由院系派出,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度,与此同时,院系实验室也整合为院级实验中心,这样的做法使实验室管理简化,避免了管理过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实验资源得到了共享。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由于教研室与实验室的分离而造成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不足,实验室和教研室衔接不紧密。虽说管理上高效,但从实验室的长期发展来看,缺少教研室和教师的实验室改革,容易造成科研力量不足。第四种模式“校一级管理”。这种模式可以让全校的人、财、物、力在校一级平台上得到整合和共享,形成了实验中心和各个院系分离的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以往的专业壁垒,实验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利于开展综合设计类实验,提高了科研性实验的成果转化率。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中心,协调各个院系和中心的工作,如果协调中心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此种管理模式反而会效率低下。总结:以上四种管理模式得出,应该实行一种开放式的适度集权又适度分权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让实验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教师又可以有效地参与到实验室发展中来。这种开放式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是一种可以消除现有实验室管理弊端,又可以迎合当代实验室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一

现如今随着高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校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不断攀升,实验室硬件装备得以更新换代,实验环境不断提升。和不断提升的硬件相比,高校实验室在软件方面即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延续原来的管理模式,明显是落后于硬件建设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所以高校实验室必须走一条软硬件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二

酒店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酒店管理者应具备全局观念,既按照市场规律制定酒店的经营计划,又自觉地遵守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酒店上至高层决策者,下至基层服务员,都应树立全局意识。

高层管现者由于岗位的原因,在全局意以方面比基层员工更重要。酒店应着重培养基层员工的全局意识,树立为酒店整体发展服务的思想。“以酒店为家、以员工为亲人”也是大局意识的表现。酒店每位员工都应为酒店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前台服务人员.还是后台工作人员,都应把酒店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防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二、国际酒店业竞争的加剧和酒店业自身存在超前性的特点。

酒店管理者应时刻保持与国际接轨,第一时间将国际上最先进的软件、硬件转化为本企业发展的生产资料。同时,还应积极研发、自主创新。实现酒店在各方面的突破,保证酒店绝大多数员工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理念、技巧及能力的培训,提高酒店的整体竞争力。

三、紧扣市场观念。

(一)了解市场酒店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对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了解国内外酒店业的变化规律,把握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管理和服务。对竞争对手的数量、实力、发展方向及动态进行深入了解,对市场的普遍性和个性需求进行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规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积极面向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才是市场理念的精华,酒店经营效益的实现最终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市场需求的分析主要是对消费规模、消费能力、需求动向、风俗习倔以及消费结构等进行分析,通过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三)努力开发新市场不断开发新市场不仅是对酒店经营管理提出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智的酒店管理者对“如何将蛋糕做大”比“如何将蛋糕分得更均匀”更钟情。新市场的开发首先是开发尚未满足的酒店商场,酒店管理各应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类市场的需求。其次是开发尚未开发的市场,酒店管理者应积极进行引号,倡导新型消费,生产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四、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在酒店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人之间要和谐、尊重、理解和支持。人本理念对于酒店管理智特殊的意义。—方面,酒店效益通过客人的认同来实现,酒店经营管理中强调“宾至如归”也是人本理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员工是酒店的重要资源,酒店应曹重员工、理解员工、爱护员工、体贴员工,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

(一)树立“宾客至上”的意识酒店效益如何,取决于客源状况,所以,酒店必须树立“客人就是上帝”“客人永远是止确的”等服务理念。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者要认真分析客人的需求。根据客人的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航。酒店不仅要满足客人的现实需求,还要努力挖掘并满足客人的潜在需求。在不断满足客人需求的同时,提升酒店的整体形象,保证酒店稳定的客源。

(二)树立“员工第一”的意识员工是酒店产品的主要生产舌.产品质虽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是酒店拥有稳定客源的重要保证。“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人”成为酒店管理的重要思想。这要求在润店管理中,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员工负责,把员工的个人发展同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实现员工在酒店的土人翁地位。“宾客至上”与“员工第一”的矛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考相辅相成,酒店在经营上要坚持“宾客至上”,在管理中实施“员工第一”。

五、服务理念。

服务是酒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酒店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赞同步进行的特点,客观上要求酒店产品的质量必须保持稳定的水平,因为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补救。这既充分显示酒店服务的独特性,也说明了强化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一)强化质量意识酒店要牢固树立服务质量是酒店生命线的思想。酒店要建立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和执行质量目标、标准和服务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需求。树立全员服务质量意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酒店服务质量与生产。

(二)专业化意识随着酒店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越来越细。酒店作为行动密集型的企业,专业化发展方向和专业化意识也越来越强。首先,高科技的应用,使得酒店在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上需要专业化的员[队伍。其次,酒店管理、酒店营销、酒店服务、酒店培训等酒店管理的内容越来越细,专业酒店管理公司、专业酒店策划、专业酒店培训机构的设立,表现出专业化的趋势。所以,酒店经营管理中应该越来越重视树立专业化意识。创新是—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把创新理念融入现代酒店管理中,是酒店发展的必然要求。酒店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酒店发展的内在要求。酒店管理者只有在观念上不断创新,才可能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目标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环境创新以及文化创新,才会在不断发展中寻求一条适合自身的发胶之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三

摘要: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理论和应用进行论述,作为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知识的科普宣传,希望能为早日全面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作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理论;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对增加档案存储量,提高传播速度,提升档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概念和意义。

1.概念: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再以微型计算机对数字编码进行压缩、调制与解调的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档案数字化管理就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档案的收集、编制、存储、查找、检索、传输、开发利用各个环节,改变传统纸质、影像、实物档案管理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储集成化,传递网络化,开发利用共享化,管理现代化。2.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一是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搭上电子科技发展现代化快车,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二是增大档案信息存储量,提高了查找检索速度,全面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三是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共享和极大的提高档案行业的社会效益创造了条件。

二、档案数字化管理内容。

1.档案信息数字化。所谓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就是将传统纸质、文字、图像、电子文件、非数码影像等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号和数字编码,生成数字化档案。这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一般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馆藏传统的纸质文字、图像等档案资源有选择性的使用数字模拟整合技术将各种档案信息数字化;运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语音输入等技术将档案原件等多媒体技术对不同载体形式与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并再次显示,从而实现档案的数字化。有选择性,就是对于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源不能全部转化,而是进行科学性选择,体现系统性和特色性原则。二是对现实中新生成的纸质、电子、非数码图像,依靠以上技术直接转化为数字档案。两者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库。

2.数字化档案存储、传输安全防护技术。档案存储、传输安全是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首先解决好存储和传输安全问题,克服数字化存储和网络传输中的泄密现象。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采取加密技术确保档案的非公开性或分等级公开;身份验证技术确保用户为网上合法用户;签署技术是证实该文确实出自作者,且内容未被他人改动;防写技术确保用户只能读取信息,而不能做任何改动;防火墙技术使本机构网络与外界之间设置障碍,是保护层,阻止外界对本机构的非法访问,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法律纠纷。通过以上技术措施,设置档案信息存储和网络传输安全保护屏障,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化。

3.档案信息网络化传输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档案数字化管理为提升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创造了条件,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多地档案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档案自身网络平台,以宽带网为传输通道,在高速网络化的基础上,使档案信息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为用户服务。并极大的提高信息转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各级、各地区档案馆或企事业的档案各具特色,在高速发达的网络上只是一个节点,单独的数据库,不能满足全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通过网络升级就能实现各地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极大的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三、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档案馆或知名高校实现或部分实现了档案数字化管理,多数地方专业档案馆和基层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还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还不具备应有的条件。但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方向是发展趋势,全国档案部门都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早日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就目前而言,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应该具备以下三个主要条件。1.具备系列数字模拟整合、数字编码、存储、传播设备。具体设备包括: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语音输入器、多媒体传输设备等。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领导要对于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给予重视,增加投入,升级现有设备,改善现有工作条件,以符合档案数字化管理要求。2.国家统一制定并严格执行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包括运行管理性标准、业务性标准和技术性标准,规定统一使用的硬、软件系统、电子文件格式。以消除档案信息网络传输、接受使用、共享档案信息中的技术障碍和区域壁垒。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快速准确传输和充分共享。3.配备符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新型管理人员队伍,由于档案数字化管理应用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包含: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电子网络技术、文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原则等。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是具备以上知识专业和政治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配备复合型管理人员要通过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和引进人才等多种方式逐步配备到位。对于符合条件的在岗档案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增强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莉.浅谈企业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意义及内容[j].城建档案,2013(2).

[3]张桂云.试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3(7):222.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四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着较多的漏洞与不足。行政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基于此,改革和创新高校行政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高校是培养知识创新与高层次的重要领域,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明显。高校教育持续发展,面对新时期各项要求,改革与创新已经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2]。高校唯有通过转变观念、更新管理模式,才能够推进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才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保障高校改革发展顺利实施。在高校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具有协调、激励、参谋与保障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高校日常办学活动中,如若出现任何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学工作,影响高校后期的发展。而行政管理在此过程中就是借用服务来处理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而完善监督检查制度,根据不同部门,制定出不同的督办要求,促使各部门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并根据实际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意见,促使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最后,顺应高校改革。高校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衍生出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管理是高校的软环境,在高校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高校改革的时候,行政管理需要针对各方面的要求与需要做到协调,以达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高校深入改革的实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7389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