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04:59:48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范文(17篇)
时间:2023-12-07 04:59:48     小编:纸韵

教案的编写应符合教材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教学要求。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有效性。[教案名字10]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一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区分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体,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2、让幼儿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初步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爱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录像。

2、若干小贴纸标志:哭脸和笑脸3、活动前布置户外活动场地,放置相关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如:各种昆虫、花草等。

活动过程。

1、播放多媒体让幼儿观察,引发幼儿进行分类的兴趣。

(1)播放两组图片,一组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组是无生命的物体,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组图片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初步感知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并加以区分。

(2)渗透“有生命”与“无生命”两词,引发幼儿进行探索与分类的欲望。

2、教师讲解用图标分类方法,幼儿操作。

(1)教师出示标志,笑脸代表有生命,哭脸代表无生命,将有生命的物体粘贴上笑脸,无生命的物体粘贴上哭脸。

(2)组织幼儿在户外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进行分类、粘贴标志。孩子们在户外尽情的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为其粘贴标志户外的小草、大树、毛毛虫被粘贴上了小笑脸,滑梯、秋千、垃圾桶被粘贴上了小哭脸。

3、共同讨论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及其概念。

(1)共同探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根据幼儿的分类结果,引导幼儿分别说出寻找到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特征。

(2)教师进行小结:有生命的物体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带幼儿一起检查分类结果,并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4、教育幼儿保护生命,热爱环境。

(1)幼儿一起探讨:我们应如何爱护有生命的动植物?

(2)带领幼儿将大自然的动物放生。

5、延伸活动:看幻灯片。感知巩固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有二十五名幼儿参与,大部分幼儿表现很好,课堂气氛活跃,目标完成很好。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二

1、了解小动物过冬的一般常识。

2、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重点:了解小动物过冬的一般常识。

难点: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猴子、老虎、鸭子、蝙蝠、蜜蜂等小动物的图片。

动物过冬课件

师:冬天到了,天变冷了,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吗?

师:小动物真有趣,都有自己过冬的办法,老师告诉你们,小动物的秘密还多着呢。

过冬的趣话结束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三

苹果和橘子,以其香甜的口味、诱人的外形,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加上父母包办的居多,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对于水果怎么吃、吃哪里都不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较差,所以我安排了该活动。

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再迁移到平时常见的水果吃法上,形象鲜明的水果横切图让幼儿很容易就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吐籽,哪些不必吐籽?最后的“品尝水果”环节更是起到了升华内化的作用。

1、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

2、通过感官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兴趣。

ppt课件,几种水果实物,几个布袋

1、介绍苹果

——猜猜老师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宝宝?请你们小眼睛闭起来,我们来摸摸看。让幼儿摸摸说说苹果是圆圆的,红红的。滑滑的,吃起来甜甜的。

2、介绍桂圆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袋子,大家猜猜这个袋子里躲的是什么水果宝宝,我们来看一看。(桂圆)

3、介绍木瓜

——还想不想再请水果宝宝呀,好的,顾老师这里还有个水果宝宝,你们认识它吗?跟孩子一起说说木瓜。

——说说自己的想法,看图听故事《籽儿吐吐》

(1)图一:胖胖猪已经把木瓜都吃进肚子。

重点提问: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的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

师结:小胖猪吃的太快了,把木瓜籽吞进了肚子,水果籽太硬了,会让我们的肚子受伤的。

(2)图二:小猪头上长出一棵树来。

小结:小猪猜想自己的头上长出了一棵木瓜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3)图三:小猪大便里有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木瓜籽吃进肚子,最后会到哪里去?

小结:最后小猪发现在自己的大便里发现了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小猪吃下去的籽最后从哪里出来啦?

小结:原来小猪吃下去的籽会从大便里排出来,可不会从头上钻出来哦!

——知道吃水果要吐籽。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水果里的籽是不能吃的吗?那应该怎么办?

小结:你们说的可真好,有籽要吐掉,不能吃,千万不要吃进肚子里,如果不小心吃下去,也别担心,它会从我们的便便里排出身体。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不同的水果,我们一起去尝尝吧,但是先要把我们的小手洗干净哦。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四

1、知道不同的动物尾巴形状不同,并初步感知尾巴的功能。

2、在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和谈论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尾巴的兴趣。

物质准备:课件,背景图,动物图片若干。

有去动物园参观小动物的经历。

1、捉迷藏:感知金鱼、马尾巴形状的不同。

2、用分别先出示松鼠、孔雀身体的方法说说尾巴形状。

3、小结:尾巴长在身体的后面,不同的动物尾巴不同。

1、操作要求:看一看,说一说,贴一贴。

2、幼儿操作。

3、小结:你们真棒,帮这些小动物们都找到了尾巴,小动物说要谢谢你们,小朋友,谢谢你们!

1、让幼儿试述4种动物的尾巴的功能。

2、老师通过儿歌的形式来说一说这4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3、小结:原来小动物不仅长着漂亮的尾巴,而且这些尾巴用处还真不小啊!

4、通过儿歌《尾巴的用处》加深幼儿对尾巴作用的了解。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五

设计意图:

花生是幼儿经常看见的食品,但是有许多孩子都不怎么喜欢吃花生,因此我们设计了“好吃的花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对花生这一类的干果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并结合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吃一吃中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表达,融合了多种领域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活教学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亲自动手剥花生,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感受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幼儿在快乐学习。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花生若干,纸盒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1.师:瞧!这位是松鼠阿姨。我们一起来跟阿姨打声招呼吧!今天呀,松鼠阿姨开宴会,她会送给每一位小朋友一个礼物。(每位幼儿一份花生)

2.看一看,摸一摸。

幼儿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花生长什么样的?再摸一摸花生壳怎么样的?轻轻地的打开花生壳,看,这是什么?(花生米)看看,里面住着几个花生宝宝?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教师小结:我们吃的花生里面的宝宝有的多有的少。

3.认识花生。

师:那小朋友看看这个花生宝宝它长的什么样子的呢?(穿着一件红衣服)

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

教师小结:原来花生呀,穿了两件衣服,一件硬外套,一件红衣服。

1.师:你们是不是很想吃到好吃的花生?那我们该怎么办?(把它剥开来)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办法都很好,松鼠阿姨不是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花生吗,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把花生剥开来。(要求幼儿讲卫生,花生壳放在纸盒里)

2.剥花生。

幼儿品尝自己剥的花生米,说说花生的味道。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科学教育目标,是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设计这么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看一看,摸一摸,摇一摇花生,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能运用感观去感知操作,运用和体会。在第二个环节中,探索剥花生的方法,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打开花生,为了养成幼儿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最后环节吃花生,延伸活动花生壳作品制作,包含了《纲要》中教育幼儿的目标,乐意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突出了与人交往和分享,让孩子相互团结,分享成果。本次活动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动手能力增强了,由感知事物到感知世界,掌握的非常好。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孩子们的常规还需加强,在尝一尝环节应该准备放花生壳的纸盒大一些,这样孩子就不会将花生米的红衣服末掉的桌子都是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六

1、根据动物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明显特征。

2、有观察、发现、比较的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动物课件ppt。

2、展板,贴有小动物的图片。

3、塑封的小动物影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再现经验。

1、小朋友,你喜欢哪个动物宝宝?为什么呢?

(幼儿发表自己的的想法,如:小猫,追问:你喜欢小猫什么呢?)。

2、小结:动物宝宝很可爱,还有很多的本领呢。

二、情景导入,感知特征。

1、今天,草地上来了一群小动物,想和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是谁呢?

它们躲在哪里?请你仔细找一找,再和好朋友说一说。(幼儿相互交流,自由表达。)。

2、提问:你找到了谁?它躲在哪里?(我看到了小兔,在草丛里)追。

问: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小兔呀?(长耳朵)。

我们大声地把小兔请出来吧!小兔小兔,快出来吧!

我们来学小兔。小兔小兔真可爱,长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

3、提问:大象在哪呢?我怎么没看见?

你们找对了,真的是大象。大象有两个大耳朵,象扇子;四条腿粗粗的,象柱子;小尾巴,细细短短的,象个小辫子。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象大象真可爱,长长鼻子甩一甩,吸足水儿洗个澡。

(小鸡嘴巴尖尖的,小鸭嘴巴扁扁的)除了嘴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它们是小鸡和小鸭呢?

(小鸡的脚像树枝是分开的,小鸭的脚上是连起来的)。

小结:我们可以从上往下看,小鸡、小鸭的嘴巴、身体和脚长的不一样。

为什么小鸭的脚趾都连起来呢?(小鸭会游泳,小鸡不会)。

原来小鸭脚趾连起来,叫蹼,当小鸭在水里游泳时,蹼就像船桨一样帮助小鸭划水。

叽叽叽、呷呷呷,小鸡小鸭唱着歌来了。

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鸡小鸡真可爱,尖尖嘴,细细脚,唱起歌来叽叽叽。

小鸭小鸭真可爱,扁扁嘴,水里游,走起路来摇啊摇。

小结:刚才,宝宝们看到动物的影子就找到了小动物。

三、配对游戏,迁移经验。

那里有好多的影子,请宝宝们去找一找,看看是哪个小动物的影子,找到了就送到它的身边。

2、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小动物进行配对游戏,教师巡视观察。

你找到了谁的影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解决或验证。

学一学小动物的各种动作,看看它们的影子是不是也会变。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七

1、播放多媒体让幼儿观察,引发幼儿进行分类的兴趣。

(1)播放两组图片,一组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组是无生命的物体,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组图片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初步感知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并加以区分。

(2)渗透"有生命"与"无生命"两词,引发幼儿进行探索与分类的欲望。

2、教师讲解用图标分类方法,幼儿操作。

(1)教师出示标志,笑脸代表有生命,哭脸代表无生命,将有生命的物体粘贴上笑脸,无生命的物体粘贴上哭脸。

(2)组织幼儿在户外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进行分类、粘贴标志。孩子们在户外尽情的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为其粘贴标志户外的小草、大树、毛毛虫被粘贴上了小笑脸,滑梯、秋千、垃圾桶被粘贴上了小哭脸。

3、共同讨论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及其概念。

(1)共同探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根据幼儿的分类结果,引导幼儿分别说出寻找到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特征。

(2)教师进行小结:有生命的物体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带幼儿一起检查分类结果,并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4、教育幼儿保护生命,热爱环境。。

(1)幼儿一起探讨:我们应如何爱护有生命的动植物?

(2)带领幼儿将大自然的动物放生。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八

1、认识“文如其人”的道理,热爱生命的人就会写出热爱生命的文章。

2、整体把握文中三个事例既要表达同一个观点,有有不同侧重的选材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品味语言。

生命的本质。

三个事例之间的联系及其不同的侧重点。

通过整体地把握,在深刻生命本质和含义的基础上,注意作者在选择三个材料时组合的特色,同时,结合其他人物如郑振铎、保尔等了解生命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讨论。

郑振铎的文章,保尔的名言或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整体感悟。

一、作者简介:台湾残疾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寻找生命的坐标》《美丽人生的二十二种宝典》《真情是一生的承诺》《为什么我没有自杀》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目的: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思考题:

1、小非蛾、瓜苗心脏的跳动。

2、动物、植物,人的生命。

3、描写:

“不停地在我头顶……”“鼓动双翅,极力挣扎”“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竟然……”“冲破……”“撼天动地……”

“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让有限的生命……”“绝不辜负生命……”

三、提炼总结:

一步步启迪我们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

一、朗读训练。

注意:作者对于三种“生命”的态度表现在文章的细节描写中,因此要注意把握作者描写的角度和情感倾向。

二、思维训练:

主要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阅读分析能力训练:

让学生从局部着手,在字词句子方面细致掌握课文描写事物的特点。

四、写作能力训练:

从小处着眼,表达对于生命的见解。

要求学生充分了解作者,作者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其作品的主体格调,只有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作品主体才能正确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文章结构和选材特点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导入课文:生命的各种形式。

二、介绍作者,并从作者的亲身经历感悟生命的不同意义。

三、朗读课文。学生注意思考:

1、作者共选择组织了几个材料?内容是什么?

2、这三个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各有什么侧重?

3、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描写三种生命?

一、细致研读课文,要求对自认为重要的地方做批注。

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三种事物进行描写?

二、提炼:

作者通过对三种事物对于生命的态度告诉我们什么深刻内涵?

三、分组讨论,然后总结。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九

1、尝试探究纸杯的多种玩法。

2、愿意与同伴合作进行搭建游戏。

1、一次性纸杯若干个,纸板若干个,纸杯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品若干个。

2、糖果一个,玩具小猴一个,乒乓球若干个,游戏音乐。

探索纸杯的玩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1、出示纸杯,让幼儿说说纸杯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可以用纸杯喝水喝饮料装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4、教师创设钓鱼岛和吹球乐园,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活动。

游戏玩法:《1》纸杯装满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幼儿用嘴吹球,球能从一个纸杯吹到第二个第三个或更多纸杯中。《2》用纸杯做成各种小动物,用自制钓鱼竿钓小动物。

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谁把球从第一个纸杯吹到了第四个纸杯中。数一数谁钓的鱼最多。

5、创设情景,启发幼儿合作用纸杯玩游戏。

教师提问题:小河是什么样?小区里都有什么?小路是什么样的?

教师引导幼儿会描述这些地方:宽宽的小河、干净的社区、弯弯的小路。

教师组织幼儿自由搭建{鼓励幼儿合作完成}

游戏一:引导幼儿将纸杯口朝下叠高搭建,或借助老师提供的不同形状的大纸板进行搭建。

游戏二:引导幼儿把纸杯摆放一排,一个挨着一个,或者摆放两排。

游戏三:引导幼儿把纸杯摆放两竖,或直直的或弯弯的。

6、小猴邀请幼儿一起去摘果子

教师组织幼儿把摘到的果子放入水果篮中送给小猴。幼儿可自由进行摘果子游戏。

7、幼儿欣赏纸杯作品

小动物、小桌子、漂亮的娃娃、笔筒、电话、小鼓、灯笼等。

8、随音乐整理纸杯。

9、活动延伸:结束后观看活动中的图片,组织幼儿讨论活动中孩子们的亮点和需要提升的地方。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十

1、认识红,黄,蓝色,并根据色彩标记匹配相应的瓶子。

2、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1、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2、红黄蓝颜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ppt活动过程: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哇,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2、看好了,水宝宝是透明的。水宝宝要和我们玩变变变的游戏,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哦”。

1、请幼儿自行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老师鼓励孩子用点力,再加加油)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颜色对应师:水宝宝要休息了,请给它找个家(与框子对应放)。

请一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师小结:哈哈,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1.老师手里有一瓶*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教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十一

1、进一步认识猫的外形特征,并了解猫的生活习性。

2、喜欢说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3、愿意复述和表演儿歌的内容。

活动准备。

1、不同款式的猫粮。

2、有关猫的图书或影片。

3、有猫叫声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请家中养了猫的幼儿介绍猫的生活习性。

1、猫吃什么食物?(教师可向幼儿出示猫粮。)。

2、它最喜欢做什么?

3、它怎样去厕所?

4、它怎样清洁身体?

5、你和家人会怎样照顾它?

6、它生病时怎么办?

二、与幼儿一起欣赏有关猫的图书或影。

1、引导幼儿观察猫的动作及外形特征。

2、强调猫脚有肉垫,因此在跳动时不会发出声音。

三、播放有猫叫声的音乐。

让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小猫,模仿猫叫、洗脸和清洁身体等动作。

四、学《小花猫洗澡》儿歌。

小花猫洗澡小花猫,爱干净,洗洗脸,洗洗脚,

不用水,真方便,洗干净,去睡觉。

五、请幼儿想象自己是小花猫,边做动作边说儿歌。

活动评价。

能说出猫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习性。

能模仿猫的叫声和形态。

能说儿歌《小花猫洗澡》。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十二

2、知道天气凉了,秋天来了,树叶落下来了。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认识银杏叶、柳叶、及枫叶的形状特征。

判断、尝试将同一种类的树叶进行归类。

一、情景游戏,引发兴趣。

请小朋友到“公园”里捡树叶。

二、认识树叶,发现特征。

主要从树叶的形状认知。

三、操作游戏,“树叶找家”

1、第一次操作:根据树叶的形状找到它们的家,贴在相应的树上。

2、第二次操作:教师总结后,请幼儿再次贴树叶(其中可增加其它树叶的干扰)。

活动评析。

一、目标定位准确。

教师对这一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准确得制定了目标,以及重难点,活动中在几个环节中:“认识树叶、发现特征”和“操作游戏”体现了教师有目的的教学,并采取情境、游戏等手段将难点一一化解,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二、师幼互动和谐。

科学活动对于小班来说较难执教,孩子们操作能力弱,科学知识又比较枯燥,但是这次活动教师以拟人化情境贯穿活动,调动了幼儿参与积极性,也通过这种手段帮助孩子了解了知识点,活动中在情境背景下师幼互动自然、和谐。

2、树干的判断对小班孩子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更多的应该引导他们看树上已有的树叶进行分类,让树叶回家,树干知识作为知识经验的丰富。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十三

1.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2.在同伴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实验与发现。

1.经验准备:带幼儿到户外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

2.物质准备:泡泡水、瓶子、用铁线拗成的三角形吹泡泡工具。

一、出示泡泡水及圆形吹泡泡工具,引发幼儿兴趣。

(一)教师吹泡泡唤起幼儿的回忆。

(二)师:圆形吹泡泡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二、出示三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一)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的形状。

(二)幼儿猜想:"你们猜猜用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样的?"。

三、自由探索,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一)幼儿自由探索,观察泡泡的形状。

(二)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猜想记录表上。

(三)交流分享:

1.你发现了什么?

2.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

3.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和你原来想的一样吗?

(四)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活动组织有序,是和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自然成为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建构者。

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十四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哪里有泡泡,引起幼儿探究兴趣。

2、通过游戏活动,了解泡泡的特征。

1、用纸杯装肥皂水若干,吸管(精细不一),有图案的盆。

2、前经验准备:在平时洗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搓洗肥皂时发生现象。

一、提问引出主题——刚才你在洗手时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区分可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2、请幼儿介绍自己区分方法(可吹泡泡、可搅拌出泡泡是肥皂水)。

3、认识泡泡,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泡泡形状、大小、颜色。

三、吹泡泡。

1、提供粗细不一致的管吹泡泡(可吹出大小不同的泡泡)。

2、提供若干盆(盆底有图案)(可知道泡泡是透明、无色的)。

1、选择有阳光地方观察泡泡,看泡泡颜色(解决问题:为什么泡泡有时会有颜色?)。

2、教师用各类型小管吹泡泡(如:2个管合在一起,4个管放在一起,吹泡泡引起幼儿再次探索兴趣)。

1、有废物利用的意识,对回收垃圾、给垃圾分类有兴趣。

2、养成回收垃圾的习惯,增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3、知道垃圾可以回收变成新的物品,垃圾是有用的,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1、认知准备:幼儿对生活中的垃圾有一定的认识,看见过垃圾场、垃圾堆。

2、材料准备:

(1)垃圾场图片,玻璃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一套,几个大篮子。

(2)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报纸、易拉罐、纸盒子、玻璃瓶等废旧物品(装在大篮子里)。

一、提问,引出话题。

师:什么是垃圾?(不要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就是垃圾。)。

二、观察垃圾场图片,了解垃圾的去向,知道垃圾多了的坏处。

1、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害处。

掩埋法:占空地,污染地下水,容易滋生老鼠、苍蝇、病菌;焚烧法:容易产生烟尘污染;积肥法:农业生产几乎都不用积肥了。

2、启发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垃圾?

三、引导幼儿为垃圾分类。

1、出示幼儿带来的各种废旧物品,请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垃圾真的就没有用了吗?

(1)观察“玻璃瓶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悦一说废旧玻璃瓶是如何变成崭新的玻璃制品的。

(2)讨论:废纸怎样变成新纸?旧的易拉罐怎样变成新的易拉罐?

小结:垃圾并不是非丢不可,很多垃圾还是可以再利用的。有工人叔叔专门把废旧物品收回去,重新制成新的物品。

2、引导幼儿给垃圾分类。

师:为了方便回收,我们应当把垃圾分类整理。看一看,哪些废品可以分为一类呢?允许幼儿互相讨论,可提示幼儿,把质地相同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探索用图案标志来标明种类。

一般来说,垃圾中可以回收的物品可分为四类:

(1)金属:如铁罐、铝罐、锡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冶炼成各种金属制品。

(2)纸张:利用旧纸做原料,制成再生纸。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罐,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再重复使用或重新加工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4)其它。

3、提出要求。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十五

1、能用自己的方法给树叶分类。

2、能大胆地进行实践活动,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1、各种各样树叶数份。

2、每人两个篓子。

3、集体记录表一张。

1、这是什么?

2、这两片树叶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要求:1、想一想怎么分?

2、分好的树叶放在篓子里。

1、教师帮助幼儿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分类方法,请大家

猜测可能的分类标准,并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猜测。

2、教师对幼儿的分类方法进行记录。

1、区别枯叶和绿叶,发现绿叶中有水。

2、初步尝试用简单线条或圆圈记录的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1、枯叶、绿叶数份

2、积木、白纸等操作材料。

3、记录表、记录笔等。

1、这是什么?

2、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习

词:枯叶、绿叶)

3、猜一猜,叶子里面有什么?有没有水?

(1)、介绍记录表,教师交待如何记录。

(2)、幼儿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儿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1、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绿叶里有水,枯叶里没有水?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十六

1.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

2.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

3.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教具:木板、海绵、砂纸等,蚂蚁挂饰每名幼儿一个。

2.学具:幼儿人手一个操作小筐(内放木积木、海绵块、砂纸),热水、冷水。

3.环境布置:请幼儿自带一件物品,布置活动室--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车、毛绒玩具、鹅卵石等)。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

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

(一)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师)你捏得动积木吗?(生答: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

2、幼儿摸摸砂纸,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

(四)小结: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三、游戏:《小蚂蚁搬东西》。

听口令把小筐中软的东西和硬的东西分别送到相应的箩筐中。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生命和无生命教案篇十七

"纲要"指出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而活动中得到的经验又将服务于生活,这就构成了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循环往复。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教学活动生动化、游戏化是最能体现他们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本次活动的材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气球,孩子们对气球有着浓烈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气球变大变小的科学道理。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气球若干(充好气的、不充气的各若干)。

2、吸管、气球打气筒若干。

3、相关课件一份。

一、以自由玩的形式让幼儿认识充气玩具。

1、导入。

吹泡泡游戏。

2、师幼共同玩充气玩具。(放自由玩音乐)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玩气球时不要太用力。

二、观察充气过程,并讨论。

1、说"充气玩具"名称。

2、讨论:

(1)、我们玩的气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2)、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在哪里见过气球。(出示课件图片)

3、师幼共同探索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出示没有充气的气球,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不同。

(2)、讨论怎样让它变大呢(用嘴吹气)。

(3)、师幼共同探索各种让气球变大、变小的方法。(提供工具,可以合作,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并让幼儿知道气球气冲的太多会爆了)

4、总结:

(1)、气球充气呼-----变大,漏气哧-----变小。

(2)、充气的时间长,漏气的时间短速度快。

三、用动作表示气球大小。(注意安全及充气、漏气的速度)

1、幼儿自己用动作变大变小,知道充气变大,漏气变小。

2、合作围成圆圈变大变小。

3、随音乐强弱来变大变小。(放游戏音乐,适时放爆炸音乐。)

四、用身体部位来变大变小。(眼睛、嘴巴、手)等。

五、延伸活动:

1、根据幼儿生活经验谈谈还有那些东西是充气变大、漏气变小的?(放课件)

2、现在我们就用睁得的大大的眼睛到外面去发现更多的能变大变小的东西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7639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