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05:52:09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7 05:52:09     小编:LZ文人

读后感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通过书中内容的感悟和思考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作品。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有价值、有观点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先结合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理清自己的思路,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其次,可以多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和讨论,扩大自己的视野,并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最后,要注意文笔流畅,语言准确,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评价。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名著和畅销书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或许能为大家带来新的思维启发。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一

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感触颇多。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其实就是让孩子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苏霍姆林斯基说: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也就是坚持儿童立场。

从教至今,已经干了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初为班主任时,总是喜欢自己说了算,事事独裁,尤其是班干部的任命,全凭一己喜好,成绩好的,讨老师喜欢的,看着顺眼的,就任命为班干部。这里面出了部分优秀的班干部;但也有一部分是撵鸭子上架,对班干部本人和班集体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渐渐从前台走到了幕后,把“舞台”让给了孩子,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班干部自愿报名,进行竞选演讲,由同学们投票选举产生。自愿报名担任的班干部,工作热情都很高,相对来说,生命力就比较顽强,遇到困难挫折,大多能迎难而上,很少有叫苦叫累的。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的班干部,群众基础比较好,在进行班级工作时,能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和支持,班级管理工作自然就顺畅的多。

当然班干部选举产生后,班主任并不是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进行培养,也就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班干部选举本身也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年,六位同学竞争一个班长席位,如何安慰鼓励落选的同学?今年,直升班选拔之后,班干部选举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班主任需要解决的问题,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课代表的任命我实行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既要照顾任课老师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同学的意愿。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并不是不考虑任课教师的工作实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情。不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情不同,就是同一所学校,班与班之间学情也不同。

课堂授课时,既要有预设,更要重生成。课堂预设,体现了教师为主导;课堂生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跟着学生的生成走,教师是陪伴着、引领者。

有的老师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置学生的需要于不顾,那样的教学任务不完成也罢。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发展需求的出发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完全可以成为创造者。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比同龄人成熟的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提供具体的帮助,把他们放到了学校,就成了老师的孩子,从课堂到课后,从学习到生活,从安全到纪律,都考验着老师的爱心与耐心。

儿童立场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孩子,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二

书是有层次的区别,有的书轻松活泼愉快,给我们提供一个工具或者让我们能够莞尔一笑,有些书深沉厚重让我们不断的反思、不断地反省、不断地进步,那今天这本书,我认为就属于后者,叫作《思辨与立场》。

令我反思的一本书。

它是令我反思的一本书,是一本重要的书籍,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作《批判性思维》。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听过无数次批判性思维,但是,我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对批判性思维有着天大的误解。

什么叫批判性思维,有人就说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当别人说一个事的时候,你需要批判性的去接受,你需要反思,你需要看他有没有逻辑上的漏洞,所以大多数的人理解批判性思维之后,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杠精,变成了一个特别喜欢跟别人抬杠,找缺点找毛病的人。

事实上不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是批判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生而为人,开始有思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已经出现了文化的遮蔽性,比如说像我生在洪湖,我天然地认为洪湖的莲子最好吃。结果我去杭州玩的时候,有人就说,西湖的莲子是最好的,我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我会认为我家乡的东西是最好的,事实上这就是文化的遮蔽性。

好多人以为攻击别人反问别人是批判性思维,不是,如果你不能够客观公正地接受一个你错了的观点,你错了对方对了的观点,你就不叫作具备批判性思维。

就是在任何情景之中,你都能够采取最恰当的思维方式,这个叫作批判性思维。所以它是针对我们自身的,是要经常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反思一下说,我刚刚这样想够不够公正,我刚刚这样想够不够深刻,我刚刚这样想是不是满足重要性的原理,我刚刚这样想有没有逻辑。

当你能够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批判和提升,你才是一个在智力层面不断精进的人。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逐步的训练,让我们的思维水平达到高层次批判性思维的水准。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今天要清晰的界定一下什么叫作真正的具备批判性思维。

它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叫作认知谦逊,首先你要做到认知谦逊,就是你得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你得承认自己,不是一切东西都知道。当你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才有进步的可能性。

第二条叫作认知勇气,认知勇气就是说,我们愿意挑战我们的信念,我们每个人拥有了一个信念以后,我们就特别希望它是真的,我们就特别希望它不要变,但事实上就是你经常都需要发现自己过去做的不对,过去说的不对。

第三个特点叫作换位思考,就是你能够拥抱对立的观点。与之相对的是自我中心性,就是当一个人思考任何问题,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永远是对的,你永远可以把你所做的所有错误事合理化。你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的,你没法接受跟你完全不一样的观点,尤其是对立的观点。

然后第四个叫认知坚毅,认知坚毅所对应的叫认知惰性。什么叫认知惰性?这么复杂,算了算了,这太难了,一天到晚活得累不累。当我们要求说,你需要有批判性思维,你要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会觉得不用,不用那么费劲,凭感觉就行,只要你感觉对了什么都是对的,就是认知的惰性。他不愿意去追求科学,不愿意去追求公正,也不愿意追求逻辑。所以你要知道这个复杂性和沮丧感是一定会有,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复杂性和沮丧感伴随的。你得有一股勇气,你得有一股坚毅的力量才能够做得到。

以上特征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相互依存的,就是你得有认知谦逊,你可能才有认知勇气,你才会能换位思考、认知一致,然后认知坚毅,同时你能够学会依赖理性的推理,并且做到思维自主,这是一整套我们都需要有的东西,我们才能够做得到。

用这个清单里的问题来问自己。

这里有一个清单,我们可以用这个清单里的问题来问自己:

1、清晰性:如果一个陈述不清晰,

我们就无从展开讨论。

2、准确性:一个陈述可以清晰但不准确,

比如“大多数狗都超过300斤”

提问:他是真实的么?我们该如何检查它是否准确?我们该如何探寻它是否真实?

3、精确性:一个陈述可以既清楚有准确但不够精确,如小明超重了。

提问:你能否提供进一步的细节?你能否更具体一些。

4、关联性:一个称述可以清晰、

准确且精确但和议题无关。

提问:哪些问题与议题有关?这一观念如何与其他观念相关。

5、深度:可以做到前面但却缺乏深度。

提问:你如何考虑问题中的各种难题?你如何处理问题中最重要的各种因素。

6、广度:可以缺乏广度。

比如:对于美国经济改革,持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立场的人,对议题的探讨都很深,但是只展示了问题的其中一个立场。

7、逻辑性。

思考需要将大量的思想按照某种秩序放在一起。

8、重要性。

在某个背景中,为何那个事实很重要?

提问:对于给出的证据,我的思维公平公正么?这些预设公平吗?

这个问题清单会对我们提高思维的批判性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当你跟别人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慢下来,你不需要那么着急地回应,你可以按照这个清单一个一个地捋一下,你就能够看到这个问题应该朝哪个方向去讨论。如果遇到是自己错了的情况,你就可以承认,这才是真正的讨论。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三

昨天思考到了一个关于立场的问题。

起因是由于想到了几个礼拜前看到的那个关于hiv携带者维权的事情。

视频本身是为了替他们维权,使人们不要歧视携带者,让他们获得正常的生活。

但问题是:

这个自愿公开身份的携带者的心理状态恐怕已经有点愤世嫉俗了。

他已经完全意识不到自己会给别人带去什么伤害,以至于要求自己的朋友和自己同碗吃食(我们不可以说百分百不会传染吧,我只能说大概率不会有问题,那万一小概率呢?),更有甚者,竟然试图争取和一个健康未携带者合法结婚生子的权利。这里的生子,大家应该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也就意味着,他的伴侣有大概率要成为携带者,而孩子有更大概率也会天生成为携带者。

我认为这个人,没有功德心。

公民享受合法权利是应该的.,但是人要有公德心。

你不能一味的争取你的权利,而让别人放弃他们的权利。

那么,问题来了。

这就像是一个故事:

一个城市的某个村落,出现了鼠疫,为了不让鼠疫扩展,市长封锁了这个村落,无论村落里的人是否染病,都将被活活烧死。

这个故事里,有两个立场:

第二,那个村子里的村民,如果我是一个未患病村民,我要被烧死,我是不甘心的,我会尽最大可能争取我的生存权。但如果,我是一个患病的村民,难道被烧死我就甘心么?恐怕也是不甘心的,我会想:不是我想得病的,我也是被迫的,我也是无辜的,凭什么我要被烧死而你们却可以活着!所以我会更加试图获得生存权。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

谁对,谁错呢?

恐怕是没有对错的。

无非是立场不同。

每个人都在试图争取自己的权利。

这是没有错的。

错的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立场上争取自己的权利时,竟然试图阻止另外立场的人也去争取他们自己的权利。

这就有问题了。

你可以争取,我也可以争取啊。

我们互相争取,无论输赢,大家心里都舒服,因为无非是能力的问题。

你可以争取,却阻止我去争取。

凭什么?

所以说。

话题回归。

当所有携带者在呼吁公平对待时,他们在自己的立场上争取自己的权利。

可以,没有问题。

那么公平起见,他们不能阻止未携带者同样在自己的立场上争取自己的权利,那就是——我要安全的环境,我不愿意冒风险来和你们交往,即便受感染的概率是极低的。

然而问题又来了。

当一个普通未感染公民,试图发生表达自己的这个诉求时,却仿佛成了一个罪人,一个冷血动物,一个要受到道德指责的人。

这就很可笑了。

这就是所谓的,携带者在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还试图阻止与他不同立场的未携带者正确他们的合法权利。

这显然是逻辑错误,且自私自利的。

这让我想到了同性恋者的维权行动。

也差不多开始往这个苗头发展了。

总之,

当一个维权运动,开始指责那些不支持他们的人是“错误”的时候,它本身就已经往自私自利的方向发展了。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四

你对自己的思维了解多少?回答:我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然后会在这些我已经认定的标准之上再进行合理的逻辑演绎与推理。打个比方,我觉得社会运行的标准就应该是帕森斯所提出来的社会四要素的评判标准,所以我就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我所看见的所有社会问题,而且我得出的结论都是在严格合理的逻辑推理之上的,这些逻辑过程都是可以被我自己所感知察觉的,所以我认为我是知道自己的思维是怎么来的。但是这些标准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不是我自己所思考的,所以我自我感受我的思维地基是不稳固的。

你曾研究过自己的思维吗?回答:思维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技巧我从没去研究过,我都是直接使用这一工具,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一工具的确是有很多问题。之前习惯于张口就来,说结论不靠证据,然后被室友怼的体无完肤,所以目前反而我也变成了一个非常严苛的人,反事先问百度,或者说自己亲自去计算查证,才敢谨慎的得出结论。当然,思维上想当然的错误只是缺陷的其中之一,我觉得我的思维过程还能进一步优化提高,思维方法还能改善。

你都具备哪些有关思维的知识?回答:对于头脑中心智过程的来历,我以前读《心理学与生活》的时候,知道了人脑的思维会经历感觉、知觉、认知,再到推理这个阶段,但是我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些概念(之后会谈谈对与概念的清晰认知的重要性),没有理清楚,只知道是这么个过程,所以只能似是而非的给出一些评价。

如何分析、评估、重组个人思维?回答:这几个动词的实际概念我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作答。

思维质量如何评判,标准是什么?回答:我个人平常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蜗居的思维质量与我掌握的知识和我掌握的技巧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正确的思维基础上推演,利用正确的思维逻辑,才能得出高质量的思维,这个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联系。

有没有掌控过思维?回答:当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地情绪,将其往理智上引导地时候,我觉得我是控制了自己地思维的。

3、为自己列出一份思维问题清单,从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因素两个方面来写。

我的思维根基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是不稳固的也是坍塌过的,但是我在那次思维坍塌后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因为懒惰而没有推到自己思维的根基,重新从概念学习起,一个一个概念的,重新厘清。

思维的逻辑不够严密,我还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逻辑学,只是知道有几种逻辑错误仅此而已,作为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一定要去学习逻辑。

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却想不到还可能有什么问题。我不知道我自己不知道这个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之后再来填这个坑。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五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那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儿童教育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作为一个成人,怎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小男孩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觉得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不安。于是,妈妈急忙带着孩子回家。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害怕什么,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这就是视角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当然不单是身高差距这一物理现象,而是心理上的视角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做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想让他往西去,他偏要朝东走,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里,甚至说没有看到儿童!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卢森堡的批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的撞到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撞到儿童,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儿童在哪里,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用儿童的视角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让他们感到尊重,哪怕面对的是学生的错误,甚至是有些幼稚、荒唐的言行举止!那么就让我们蹲下来,“放下身段”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当我们和学生一般高时,我们就能读懂他的语言,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更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甚至说把自己也看做是一个儿童,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与学生融为一体。

心中始终装着儿童,便能真正发现儿童,拥有儿童的视角。树立“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倾听教育的可能性的召唤,从清纯的童心中发现阳光、友情、美好以及幸福,进而促使儿童成就想象之外的可能。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六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要看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有漏洞,然后就按自己的观点怼过去,最后就成了一个优秀的杠精,还沾沾自喜,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事物的。

其实,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批判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文化遮蔽,我们很容易接受我们认为正确的和对我们有利的,排斥不同的声音,然后就容易丧失了公平性。

公正的思维意味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在思维中要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满足思维的各项认知标准。一般而言,它具备以下特质:认知谦逊、认知勇气、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以及思维自主。

详细的说,就是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求知的心态,不可傲慢蔑视别人的建议。还要有被挑战自己认知的勇气,学会接纳,能够面对并公正地对待那些我们有着强烈抵触情绪或从来不愿意认真倾听的思想、信念和观点。学会换位思考,站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思考。当然,有些问题很复杂,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追求真理。要认识到自身推理的价值,通过思维推理形成信念。最后,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者,不要人云亦云,时刻保持清醒的思维。

最后,要学会做一个自我思维批判者,努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和技巧,这才将是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设施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站在儿童的离场看问题对教学工作来说就是要“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活动。我们平时在写教案、备课、写教学设计,都要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个理念来看,从学习方法上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要提供给学生“适宜性教育”。真正地让学生回家的预习有成效、有方向、有目的,更甚者,由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支撑,将网络平台利用到教学中,学生的预习效果更能以大数据呈现在教师的后台,教师能拿到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及时有效的去调整预案,将课堂有效的时间利用在处理“疑难问题、帮扶学困生”的这个刀刃上。因此,我们现在虽不能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帮助,但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步伐不能停,课堂的翻转势在必行。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对学生的有效了解,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的事情。只有这样,不断的前行,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创新的意识!

成老说教育需要慢慢来、需要等待,因为儿童的成长不仅要靠教育,还要靠其自身的成熟,因此最伟大的教育是教育与儿童的成熟相统一。从儿童的角度看问题,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儿童的健康快乐为教育的立足点,就是儿童立场,也是教育的根本立场。尽管每位教师的职业相同,但是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却不尽相同,我们从每天的都在发生着的教育事件中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去实践教育行为,都应当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保持一切从儿童成长利益出发的教育立场,走进儿童中去,去发现儿童,然后再引导儿童,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尊重和最科学的成长,这才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八

如果现在让你随口说出三个字,你会说哪三个字呢?哪三个字会让你心存幻想呢?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三个字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

通过阅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我的脑海一直浮现三个字――可能性。这三个看似极其普通的字眼凑在一起,让已经大约三年多教学经验的我,即使身处困局,也可以敞开心扉地劝慰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可能性,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可能性,让人不那么心灰意冷;可能性,让人努力去追寻;可能性,让教育神秘而有力量。

01。

作者在书中写到,“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儿童立场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儿童立场是价值的载体,也是价值本身,其价值还应从情感、思维的价值中去追索。”

网络上关于“可能性”的解释为,事物发生的概率。我们总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作为教师,面对儿童我们总是殷切地期望学生能够变好。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似乎“冥顽不灵”学生,好像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艺都不能让孩子有所改变,于是我们便濒临绝望。这时候,“可能性”就应该像魔术师一样闪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保持对教学的热情,保有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目前为止,这三个字对目前处境的我非常适用。

本学期,我依然执教六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课,和往年不太一样的是,现在的自己有孕在身,更加需要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一是为了腹中宝宝,二是为了这群孩子。因为自己情绪上的控制,精力上的有限,所以在面对其中一个常规比较混乱的班级时,总是感到颇为吃力。班上孩子的英语学习两极分化尤其严重,女生自觉又好学,部分男生呢,简直就是一言难尽。

每次走进课堂,都要做大量的心理暗示:不要发火,不要生气。站在讲台上,极力地收敛自己的.脾气,用最严肃的面孔,进行课堂的每一分钟。许多老师都对这个班级的常规感到头疼,我也是其中一个。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有序,总会花费一定的时间。

在一次次的心灰意冷中,自我安慰。在儿童的可能性中,让我去相信,让我去期待,他们也许是会变化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教育的伟大之处在于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现实中的未来,现实中的可能性,“不可能”中的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被发现的,这需要耐心。那么就让我们科学理性地认识儿童的可能性,耐心地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

02。

作者在书中写到,“如果说认识儿童是重在儿童是谁的话,那么发现儿童则重在儿童内心秘密的发现,尤其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的发现。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是因为他们的可能性有待被承认和开发。”

由此可见,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就是进一步认识儿童,深入地认识儿童,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儿童。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孩子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会比小孩子还要小。”认识儿童的可能性的存在,采取多种方式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从而实现由“可能”变为“现实”的跨越。

发现儿童的可能性,首先离不开对儿童的尊重。

“尊重是道德的起点,也是人性的起点,只有尊重学生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才会有机会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有可能发现儿童的可能性。

其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承认儿童是活的,并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对儿童有着师者之爱,才会更加包容儿童的缺点甚至顽劣,才可能坚持去引导和教育。

最后,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教师是儿童,才能走进儿童;教师是长大的儿童,才能提升儿童。”作为教师,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只有现在做一个大孩子,还能够更了解儿童,才能够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即使这本身非常的艰难。

基于儿童立场,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甚至创造可能性。

03。

作者在书中写到,“教育儿童,空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产生的困惑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解决起来艰难得多,有时甚至会让我们显得无能和无奈。但是我想,只要理念提升了,方法总会有的,技巧总会有的,艺术总会有的。教育的智慧和快乐总会伴随着困惑,让我们只有快乐而没有困惑吧!”

有时候可能性深深地潜伏在现实中,让我们焦头烂额,都难以发现。如果发现不了可能性,也可以摇身一变为魔术师,为儿童的发展创造可能性。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需要教育的孩子,首先选用的教育方式――说服教育。这貌似也是我最青睐的方式之一。只不过大多数,言语总是那么苍白。

比如,孩子作业长期不完成,一次次地沟通,一次次地沟通失败,如此看来,这就是空谈。所以常常并不能解决问题。当然,面对一些一点就通的儿童来说,语言也是具备一定的力量的。但是教育事业里,终会有些令人焦头烂额的疑难杂症,比如有的孩子就是长期不做作业,有的孩子上课就是不听讲,任你千般说万般劝,都不能在这些孩子的心里荡起半点涟漪。这时,就要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措施,创造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上学期新接手的班级里,三班有个小盛,二班有个小欣,这两个女生是我未完成作业记录本(黑名单)上的常客。为此,我多次和她们进行语言沟通,但是收效甚微。不得不说,有时候空谈的确不能解决问题。为此,我几近感到绝望和无奈。但是当文字落在了纸上,却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分别给她们写了大约2封手写信,她们的改变立竿见影。

本学期,我为两人分别安排了一个小助手任务,她们不仅将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而且几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她们两人让我相信坚持的力量,让我笃定教育的确能够改变人,只要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行为。这一点和作者在书中一个观点不谋而合:

教育实践中已有不少的事例证明,教育是可以改变事实的,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从本质上来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教师应当有这么一份坚定的信念。

在发现或者创造儿童的可能性的过程中,教师不知道答案,但是这个过程或许就能让可能性得以显现和实现。

04。

作为教师,面对的就是充满不确定性,也就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儿童。

无论面对怎样的教育困惑,身处怎样的教育困局,心怀幻想地怀揣着“可能性”这三个字,让自己远离万念俱灰,让自己远离绝望,让自己始终对儿童满怀期待,对教育葆有热情!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九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那本大名鼎鼎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曾经生动而深刻的对作为社会群体的个体思维过程进行过淋漓尽致的描述,即群体自觉个性的丧失,群体化的冲动、偏执和专横,因此特别容易被简单粗暴的口号或者形象所煽动;群体只接受最简单的概念,只进行形象化的感性思考,因此无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思辨活动。这些观点在我们审视那些群体性癫狂的历史时,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视角。实际上,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个体存在,还是作为个人的个体存在,在许多方面都具备勒庞所说的那些典型特征,即自我蒙蔽(主动或被动将思维限定在自我的框架中)、偏见(无论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狂妄自大(很多时候是潜意识里我们并不曾意识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无法有效进行换位思考)等,这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并不能有效的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或者有效的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便是《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探讨的主旨,它在如何启发读者进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方面做了细致的阐述,发人深省。

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在具体的思维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古代先贤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一句话从欧洲文明的源头以降,响彻两千五百年。它之所以成为名言,潜在的含义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其实是未经过审视的,更进一步的讲,是未经过理性审视的。鉴于人自身存在着强烈的自私、利己、自我中心的正确感、思维的短视或视盲等天然的病理化倾向,我们其实绝大部分人只是在感性的活着,并没有真正的用理性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本身的问题。这便是古人所言需要日省三身的道理。我们人类有趣的一点就是,可以用训练有素的思维去监控思维本身的思考过程。这便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批判性思维。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清晰、精确、逻辑、深度、广度、公平六大要素。一个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是将我们思维所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放入以上六大要素中检视,这就好比是一杯牛奶从生产到消费者的手上,需要经过很多道检疫检查才可以放行一样。更进一步的讲,每一个思维的指标都对应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公平。我们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思维时,可以扪心问自己一些问题:

比如我是否在对待别人和自己的标准上是公平的?

比如我在思考问题时的.预设是否公平?

比如我提问的方式或私人利益有没有让我忽略掉不同意见或者问题的不同点?

比如我所使用的概念是否公平?

……。

仅仅其中一个指标,我们就可以衍生出如此之多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普通人,倘若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是需要经历如此艰辛的自我审视过程。这大概也是我们普通人更容易被简单的感性思维所打动的原因吧。

鉴于此,倘若下定决心要过苏格拉底所说“经过审视”的生活,则需要有强大的心里承受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承认自己的弱点、跳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对任何人都是十分痛苦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重新回到固有思维当中,陷入到认知惰性里。因此,认知坚毅是我们能够最终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动力。

本文的主旨是要我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因此对待书本身,我们也打算采用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观点重新进行检视。勒庞在《乌合之众》固然对群体性的表现描述的相当精彩,但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来审视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偏见,比如对群体自我净化的无视,比如对群策群力智慧的偏见,比如对形成群体性癫狂的过分夸大等。这是勒庞自身思维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所导致。因此对于《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来讲,过分的强调理性导致我们不禁会想到,作者是否在暗示禁欲主义的观点?一个完完全全的用理性包装起来的个体,是否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对于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考量,对于好和坏的考量,倘若仅仅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这种界限的模糊是否会导致我们陷入不可知论中?因此,我对待该书的观点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批判思维者。既要有苏格拉底式的思辨和批判,也要有酒神巴克斯式的崇拜。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

前人很早就在研究“学”与“导”的关系。十年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郑重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时至今日,放眼广阔的教育视野,考量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行进的脚步依然不够坚定,课堂上依然“讲风”盛行,教师的“导”显得很强势。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究竟什么样的落脚点才是最恰当的?当然是基于学生。坚持以“学”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实际需要。笔者以《水》为蓝本,探讨“导学”的策略,做到为学而导、顺学而导,导在关键处,导在必须时。

一、画面引思,有效启学。

《水》描写了作家马朝虎回忆儿时缺水生活的经历。“缺水之苦”是生活在水乡的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笔者在教学时抓住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间的反差,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思考的姿态走进课文。

生:我看到了许多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着取水,他们获得一点水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庄稼地因为缺水都干裂了,农民伯伯在伤心地期盼下雨。

师:作家马朝虎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缺水的地方,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缺水的困难。

师:假设现在你就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请你读这一自然段。

(生感情充沛地朗读)。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学”是内因,“导”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一内因,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严格地说没有谁可以教会任何东西,所有的教会,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因而,要让学生感受缺水的艰苦,教师的讲述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体验了缺水的滋味才能建构与文本相通的情感。课例中,教师借助缺水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淡感受。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从而更主动地去研究了解马朝虎从小生活的环境。

二、想象环境,有效助学。

苏轼在论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说的是诗画不分家。其实文章也是这样,当你醉心于某段文字里的时候,也一定是眼中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再现画面,领悟、感受,才是有效阅读的助推器。在学习《水》的第二自然段“雨中洗澡”时,我引导学生这样展开想象:

师:孩子们洗澡的画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好好读一读,你能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吗?(生练读,师指名读。)。

生:我看到孩子们在雨中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中的水。

生:我看到他们在雨中翻跟头,玩耍嬉戏。

生:会欢呼跳跃,也会大呼小叫。

生:会尽情感受雨水的清凉和抚摸。

师:我们合作读一读,在雨中,大人们和孩子们一样,他们也会――。

生:(齐)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也会――。

生: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抚摸与清凉。

师:也会―一。

生: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课文的语言,被我们的想象丰富了,就能看到生动的画面!这样既实现了语言的迁移、运用和内化,又增强了学生主动积累和主动运用的意识。

三、矛盾发掘,有效品学。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使孩子们获得言语的智慧。例如,《水》的第五自然段就细腻地描写了四兄弟用一勺水冲凉的情景,这些文字并非只是“语词的组合与排列”,它流淌着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情感。有情有味的语言给学生的感觉、知觉、情绪与往常完全不一样,而这种感觉学生们是不可能有的,更是写不出来。所以,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寻找矛盾点、讨论突破矛盾点、朗读回味矛盾点三个层次,引领学生在文学中漫步,感受散文的文化情韵,获得丰富而细腻的感觉。

第一层次:发现寻找矛盾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可能就会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或者是反常的地方。如果你发现了,就在这些地方打上问号。

生:母亲只用一勺水给“我们”冲凉,为什么作者说成像一条小溪流,这是矛盾的呀!

生:“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这不合理,人不可能听到毛孔的吸吮声。

第二层次:讨论突破矛盾点。

师:这些矛盾的地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聪明的你们愿意去探究吗?我建议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和同桌进行讨论。(生讨论,交流。)。

讨论一:水“滑过”全身。

生:我们讨论了三个“滑过”,写出了水带给“我们”的舒服感受,也写出了水的珍贵。

生:作者把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觉都写出来了,非常细腻,并不哆唆。

讨论二:一勺水似小溪。

生:我们讨论了作者因为很久没被水滋润过了,所以即使是一勺水也让他有一条小溪一样的兴奋,这也是不矛盾的。

师:当一勺水倾注而下的时候,作者在心里仿佛对水说了些什么?在作者的心里,一勺水绝对抵得上一条小溪给他带来的舒服。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这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值得好好咀嚼。

第三层次:朗读回味矛盾点。

师:请你朗读这段话,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

生:我会用舒缓的语气,读的节奏要慢。

师:让我们停下脚步,站在母亲的面前,静静地等待这一勺珍贵的水……。

(生配乐读)。

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遵循学生的审美特性,旨在引领学生探讨文本语言,获得文本的直觉意义。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了作者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在朗读中,领略到了作家语言的生动、形象。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成尚荣先生说:“教师应当有大智慧,才能在儿童立场上挥洒自如。”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会从“我怎么教好”转为“怎么让学生学好”。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好好地发挥“导学”功能,导在问题的感悟点上,导在学习的关键点上,导在学生认知的迷茫处,真正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西岗小学)。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一

新闻编译,作为新闻翻译的一种,它是跨文化领域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从业人员关注却没有深入讨论的问题。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论政治新闻编译立场。

新闻语言固然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词汇、结构、篇章布局等新闻各要素上。但由于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多少受制于政府言论的制约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也存在不同的立场及看法。那么这就要求进行新闻的编译,这一现象最明显、最直接体现在政治新闻的处理上。本文从分析影响政治新闻编译决策的要素出发,总结出编译过程中的立场及应对策略,逐层分析新闻编译的形成和编译时应该舍弃或突出的角度。

影响政治新闻编译的因素。

编译是新闻翻译的一种主要方法,但不应当等同于新闻翻译。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国际政治新闻的传播线路上有着层层的“把关人”,这些“把关人”的存在是编译产生和存在的深刻原因。此外还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制约,包括通讯社和报纸的政策取向、体例风格;新闻本身的价值;新闻编译人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所面对的目的语读者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新闻翻译从原文全篇忠实翻译为主要方法转变为以编译为主要的翻译手法。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二

以软化对立为目的的日常论辩则不一样,它不仅要求说服对方而且要求自己做好被说服的准备(这一点正是论辩赛的大忌)。可以这样说,在日常论辩中,不是一方被另一方说服,而是双方都被道理说服。在论辩中,只有双方都讲道理,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对立,才能够真正地软化对立。

一、自己的立场要讲清楚。

1.对方已说的话,要注意他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听话听音,一方面指要听出对方有意义的弦外之音(如双关语),这一点做到不难。难的是在另一方面,要听出说话者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到的含义。例如:2000年奥运会亚洲九强赛中国对巴林一役中,李金羽射入两球让中国队2:1获胜。但他又有两个单刀球没进,让中国队的净胜球难以超过韩国队。经常看足球的甲与经常踢足球的乙展开论辩。甲:“李金羽不行,中国前锋不行。”乙:“李金羽不行?你上去试试看。没踢过球就不要乱讲。”甲:“没踢过球,难道我就没看过球吗?”……?球迷甲说李金羽不行,也许是在跟世界级前锋作比较;球员乙说李金羽行,显然是在跟自己作比较。在这个意义上,双方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对立。问题糟糕在:由于互相没有弄清楚对方的话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反而因虚假的对立而引发新的对立:谁有资格评球——经常看球的还是经常踢球的。

2.对方没有说出来的,不要贸然替对方下判断。首先,与对方肯定的话相对的判断,对方不一定否定它;与对方否定的话相对的判断,对方不一定肯定它。因为相对判断不是相反判断。举个例子,老师斥责小明:“作文里该用句号的地方你怎么不用句号呢?”日常论辩里人们往往认为老师的话包括这个意思:小明在作文里该用句号的地方没用句号。其实不一定,老师说这句话也许是因为小明的作文里没有句号,或者是仅仅在某一处该用句号的地方用了别的标点。在日常论辩里这类错误也很常见。例如:主人请客。丁一直没来,主人等得不耐烦:“该来的怎么还不来。”甲想主人是想说“不该来的却来了”,于是扭头就走。主人见状,说道:“不该走的走了。”乙一听不乐意了,这不明摆着说:“该走的没走吗?”于是起身就走。主人急了,追了出去:“我没说你。”丙一听,心想是在说我吧,也回家去了。人们一般从这则流传甚广的笑话(其中论辩并未持续,而且语言形式不完整)中引出说话要小心谨慎的教训;但从另一方面看,又何尝引不出听话要小心谨慎的教训呢?甲乙丙若不替主人下判断,对立也就不会不可收拾了。其次,不要任意扩大对方的话。任意扩大对方的结论,使之变得荒谬可笑,这是论辩赛的常用技巧。日常论辩要求用道理说服双方,而非一方战胜另一方,这样做就不妥了。例如:甲乙二人买完体育彩票后,甲说:“发行体育彩票好。可以为体育事业筹集大量资金。”乙说:“我看不好,这是在助长群众的赌博心理。”甲:“毕竟目的不同嘛。买彩票是为体育事业做贡献,哪能等同于赌博?”乙:“既然发行彩票可以集资,是不是要发行航空母舰彩票,登月彩票?是不是我家修房子缺钱,也来发行彩票呢?”……?在这场论辩里,乙扩大了甲的论点,甲赞成发行体育彩票,但他不一定赞成凡是缺钱就发行彩票。乙的这种作法是在给软化对立找麻烦。

三、双方的立场要辨析清楚。

四、巧妙地改变自己的立场。

日常论辩要软化对立,所以不讲究论辩赛的“守住底线”。打个比方,论辩赛双方是两块拒绝融化的冰(谁融化谁输);而日常论辩的双方则是两团燃烧的火(真理之火),凑在一起火焰才旺。为了软化对立,日常论辩要求适时变化自己的观点,以与对方取得一致。以下是两种较好的作法。

1.把自己的观点归结到对方的观点中去,让双方的立场都得到改造。例如:某公司市场部经理与开发部经理为一种新产品的开发论辩起来。市场部经理认为:在开发一种新产品之前,应先作详细的市场调查,看看消费者有无这种需求。开发部经理则认为:新产品的开发必须保密,让顾客和同业竞争对手都感到神秘才好。两人论辩了一会儿,都感到自己的立场有问题。市场部经理主动提出:开发部经理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开发之前最好进行一次一般性的市场调研。市场部经理把自己的立场从详细的市场调查调整为一般性的市场调研,以此来符合对方的观点(要保密),从而软化了对立。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三

《无名之辈》这部戏剧电影却让我看出了眼泪。李海根为了在老家修一套房子,把心爱的女孩娶回家和胡广生一起去抢劫。可笑的是两人因为蹩脚的抢劫技术,放着银行不抢,偏偏去抢手机店。正当两人打着的如意算盘准备从抢手机店入手,把抢劫事业做大做强的时候。马嘉祺的提醒让两人在一次陷入绝境。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抢的手机是手机模型,根本就不值钱。两人感觉再一次被被世人嘲弄了。

也许我们在观影的途中会被李海根和胡广生的愚蠢逗得满腹大笑。但仔细一想,其实他们两人也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能够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因为两人的无知而走向了抢劫的这条路。更为离谱的是两人希望通过抢劫而被别人所关注。

我相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存在。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能够养活自己的家人,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耀。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有限的学识,他们撞破头皮都找不到出路。在他们的心中显然自己已经成为了上帝的弃儿。在现实生活面前他们不得不另觅他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这句话我并不是特别的赞同,但是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永远是不过时的。尤其是当我而站在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时,我深切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的差异,每位学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我看来这一部电影的笑点,也是这部电影所展现给我们的痛点。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太过的无知。即便是犯了错误,仍旧不知道还在沾沾自喜。

在我们社会当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因为无知要被欺骗,因为无知而踏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常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处”。无知的悲哀是难以弥补的。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四

作为一名警察,我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拥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坚定的立场。在日常执法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矛盾和困惑,需要运用思辨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必须坚守自己的立场,始终以公平、公正、公开、公务的原则为准绳。以下是我在警察思辨与立场方面的一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作为警察,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我们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基础。在处理复杂案件和涉及多方利益关系时,我们需要根据已有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确保我们的工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独立思考,避免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只有具备了这种思辨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保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其次,警察必须具备坚定的立场。我们所面对的工作常常容易引发公众争议和舆论压力。在处理任何问题时,我们都必须坚守自己的立场,始终以公平和正义为准绳。无论在遇到多么微小的违法行为还是重大的刑事犯罪时,我们都要保持一个公正和中立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和嫌疑人。只有坚守自己的立场,我们才能在执法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除了坚定的立场,警察应该追求真相和公正。在调查案件和收集证据时,我们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是合法合规的。我们不仅需要做到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还要针对不同案件进行精确的分析和判断。只有找到真正的罪犯和犯罪事实,我们才能为被害人伸张正义。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保护好证据和隐私,确保每一个案件都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此外,警察还要主动宣传和引导。我们必须积极与公众沟通和互动,宣传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知识,提高社会意识和文明素养。在警民关系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及时解答群众的疑惑,消除不良情绪。同时,我们还要积极配合媒体的工作,主动引导舆论,确保信息的准确度和公正性。只有通过宣传和引导,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最后,作为警察,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立场。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我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始终保持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坚定的立场,我们才能在执法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警察思辨与立场是我们执法工作中的重要素养。通过良好的思辨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复杂问题;通过坚定的立场,我们能够保持忠诚、公正和传统的警察职业道德。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立场,始终以公开、公正、公平、公务的原则行事,为社会的安全和秩序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五

从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到如今由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历时10年之久,关注这课改10年,我发现最大亮点在于学生的定位改变了。过去在老师眼中,学生是被动的接纳者,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学生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课堂上学生生动活泼、踊跃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现在能常常看见的新景象。新课标谈学生兴趣,谈要利于表达,要善于表达,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准确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做到从儿童立场出发呢?在此,笔者从三年级的一堂想象作文教学竞赛课的指导说起,谈一谈三年级的想象作文的指导。

一、儿童缺什么,给予铺垫,逾越障碍。

这次参加全市想象作文教学大赛三年级组的题目是这样的:

“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续编一个小故事。”

这篇习作是以“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为开头,要求学生接在这个开头后面续编一个小故事。续编故事时要根据开头提供的线索――“小猫不见了,猫妈妈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续编情节的发展和猫妈妈的活动等,使原文的情节能够合理地发展,从而构成较为完整的故事。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谈起“想象性作文的指导”时说,儿童的想象发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扼要地说,激起儿童想象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需要的推动”;二是“直接的印象”。也就是说,儿童的想象是在热烈情绪的支配下,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在儿童进入与主题相关的特意创设的想象情境后,产生一种需要的推动和直接的印象。这种情绪势必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相当强烈的兴奋中心,这种兴奋就引起儿童的想象活动。

在这堂课中,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老师启发性的导语下,对所要想象的事物――猫,产生“需要的推动”――喜欢上猫,进而才能让他们对小猫的遭遇形成关注,引起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但是,障碍出现了――猫对于生活在市区的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其实并不是很熟悉,对有的孩子甚至是陌生的。因为,这些孩子平时跟猫很少接触。所以说,眼前的这群孩子缺少对猫的了解和认识,老师还需帮助孩子丰富对猫的“直接的印象”。

怎么从孩子缺少什么出发,帮助他们逾越这个障碍呢?比赛时,这位任教的老师巧妙地采用了课前谈话的形式,他问孩子:你们喜欢猫吗?你们当中有谁养过猫?随后老师为孩子们放映了自己精心挑选的小猫活动的各种图片,有小猫头顶荷叶在树下纳凉的;有小猫头戴一顶大红花的;有两只小猫撑着洋伞坐在长椅上共度美好时光的……课堂上,放着这些幻灯片,配上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卡通片音乐,在观赏图片的过程中,孩子们笑声频频,无不被图中小猫的可爱滑稽样所吸引,在这样自然无痕的铺垫中,孩子们对小猫的关注和好感悄然形成。

李吉林老师常说:“备课,你得始终把孩子放在心上。()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去想,你就会变得有主意,有灵感。”新课标首先提出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这位老师正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他首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了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缺少什么,根据这个基础给予铺垫,这样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轻松逾越了障碍。

二、儿童爱什么,顺其天性,促其乐学。

光获得了“直接的印象”还不够,还要产生“需要的推动”,即设计一种有效的方式激发起儿童的想象,才能让儿童乐想会说。这使我想到平时看的其他一些课,在教学时善于从儿童“爱什么”着手,顺从儿童的天性进行设计的课堂往往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群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他们得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想象开去。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位老师在上课之初,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出这节想象作文课的主要角色和故事。

1.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猫的故事:有一个猫妈妈(贴剪贴画)生了个小猫,你们看:猫妈妈的小宝宝多可爱啊!小猫一身的黄毛,还有美丽的斑纹,就像个小老虎。猫妈妈给它取了个名儿叫――虎虎。(贴虎虎)。

2.猫妈妈可疼爱她的小虎虎了。

4.是啊,猫妈妈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出示: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省略号变红)。

三年级的学生本身就爱好读童话,课堂上老师利用故事情境的形式开头,将文题融进了一个有情有境的故事里。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跟随着猫妈妈在焦急地寻找着小猫。就这样,孩子们想象情节、创作故事的劲儿就被激发起来了。加上老师一直注意鼓励大家“想得不同,想得远,想得有意思”,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有意思并富有创造性的发言。

由此可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倘若能准确地把握儿童的.喜好,顺其天性进行设计,往往能便于儿童走近故事的角色。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儿童才能更好地去想,最终实现有话可说。

三、儿童要达到什么,为之添翼,展翅能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我们的课堂上,怎样才能帮助儿童打开思路,帮他们扇动起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想得“不拘形式”,教师巧妙的引导很重要。

“猫妈妈一边跑,一边喊,它首先会来到哪儿呢?刚才有小朋友说到猫妈妈可能会去小河边找,好,我们就假设猫妈妈先急匆匆地来到小河边找小猫。猫妈妈来到小河边,它多么希望能看到它的孩子啊,可是猫妈妈却看到了什么?”

接下来老师引导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中,老师相机指导孩子想象猫妈妈寻找小猫虎虎会遇到谁,会有什么样的对话、什么样的神情。在这样具体的指导之下,孩子们就渐渐地能将猫妈妈寻找虎虎的情景说得生动,说得具体了。结合我平时所看的想象作文指导的相关课例可以得出,教师若从儿童实际发展水平出发,根据儿童要达到的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之“添翼”,可以扇动起儿童想象的翅膀,帮助儿童展翅飞翔。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大胆表达,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想象作文课,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孩子乐于想象,善于表达,最终,我们还是要将目标落实到教会孩子怎么将想的材料说好。我以为本文所举课例中的任教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这样的指导课上下来,孩子们很显然是会说能写了。由此,老师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最终的目标得回到儿童,得注重儿童一堂课下来的真正收获,而不能浅表地追求美的形式、热闹的气氛。我们的课堂要能让孩子获得发展,这才是最为根本和实在的。

从儿童立场出发,是10年课改的新精神,也应该成为我们老师教学中最为可贵的精神。

作者简介: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六

打开《儿童立场》之前,看着书本的封面,这是一本枯燥的书籍?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籍?事实上,它是一本帮助我打开视野的书。让我接触到站在儿童的立场,也就是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去对待教育的过程中的现象。

教育需要智慧,正如书中所言“书中的大智慧就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和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

首先,我想谈谈对教师这一职业身份的重新认识。

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牺牲自己,照亮他人;有人说教师像园丁,辛勤耕种,育人万千。这些比喻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但是《儿童立场》一书,却用更理性的语言告诉我们老师是什么,老师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所谓使者,充当着互通往来的义务。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泰戈尔说让孩子到成人世界中去,用一线镇定而纯洁的光,使成人愉悦而沉静。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就是洋溢着灵气与活力的儿童,如何发现并懂得儿童的鲜明与活力?或许我们老师早就习惯了对自己职业和身份的自信,总觉得自己最懂得孩子,常常不自觉地就以权威者,训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儿童成长的路上。比如:儿童上课迟到了,我们可能会斥责儿童没有遵守纪律,而忘了去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教师身份的定义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是前提。

其次,我想谈谈对教师教育方法的总结和认识。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树立儿童立场,也要在实践中践行儿童视角。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需要不断让自身专业知识提升和深化,让“文化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打破学科的孤立性,而具有渗透性和引领性。比如我在上汉语方言拓展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回去做方言调查,再与自己现在的发音进行对比,从中发现方言语音和词汇演变的规律。最后得出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受历史人口迁移,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文化的.影响等等。让他们在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语言里找到自己文化乡情,所以我最后给课堂做总结的时候,我说“故乡并不遥远,乡音带你回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家乡的生活语言和文化,这些文化根植在他们的心里,而把课堂上学到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文化元素,同时融合了历史、民俗、地理等学科的知识。那一口地道的乡音,甚至一声地道的吆喝,可能会成为儿童成长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而文化使者——教师,担任着引领儿童,耕种并传播这一文化的重任。

《儿童立场》中说道:“每一个故事都折射着儿童立场的密码。”这里的故事可以是儿童故事中蕴含的知识、概念、道理等,也指儿童本身就是故事,以及教师在故事中所寻找、确立的儿童立场。

相比较道理说教,能走进儿童心灵的是故事,寓言等,所以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悉心观察、捕捉细节,创造故事,记录故事,建构并坚守儿童立场也是一种方法。

运动会上,全员退场后,班级的两个孩子低头寻找的身影还在烈日下穿梭,原来是两位同学还在清理班级的垃圾。我赶紧拿出手机,把这一美丽瞬间定格,在班级总结的时候,我把这样的故事中的身影定义为最美身影!篮球赛上,所有同学在场上为班级呐喊加油的时候,我看见一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因腿骨折受伤坐在轮椅上的同学推出来,夕阳下的他们的笑容是令人动容的。在班级总结的时候,我把这样的故事定义为最美陪伴!

青春期的班级每天充满了不确定性,让教育的现场出其不意,层出不穷,如何在繁忙之中坚守儿童立场,记录与写作故事,让故事沉淀,让纷乱的现象逐渐清晰起来,让表面的现象逐渐深刻起来,让模糊的现象聚焦起来。在这样的沉积和积累中,我们能找到某些事件的关联性,规律性,从而坚定我们内心对儿童立场的认识。

发展儿童,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按照书中的观点,需要着力于孩子的现实性,更要着眼于孩子的可能性。并努力把这种可能性发展为可能性。

在教育的路上,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引,我们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从而唤起孩子内心的可能性,因为尊重孩子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当孩子屡次犯错,屡次不改的时候,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试着收起内心的焦躁和苦恼,给孩子以时间,等待学生的变好的可能性被唤醒;当面对学业基础落后的孩子时,试着去点燃孩子心中的灯,给孩子以追求、期待、梦想的可能性;当遇到个性突出,情况特殊的的教育情况时,我们试着放下“统一性”“标准化”的束缚,试着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在孩子的可能性在不断的选择中得以实现。

《儿童立场》有深入浅出的理论介绍,也有不少生动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在这本书中,既让我找到了教育的独特新径,打开了自己的教育视野;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很多同仁优秀的经验介绍,从各个角度来认知儿童立场,如:课堂,文化,艺术,故事,情感,以及优秀的课程思路等等,从而更进一步真切感受到思维创新的魅力。换一种思路,认识世界的角度会大不同,在收获知识的途中,我们也在努力成为更智慧的人!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有时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管教、施压、重成绩……过程中缺乏温情的流动。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八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寒假里,一阵浓浓的书香味伴着充满求知心的我成长。《不抱怨的世界》就是它温柔而醒目的名字。

在这书中,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和无意识的有能。这也就是养成不抱怨的21天中的四个阶段。

其中书中有两件事最令我震撼,第一件事是:“有一辆卡车撞道了作者家的狗,然而那个司机却跑了,作者死命追上他,而且还有这样的想法:等我追上他,一定要把那个卡车司机揍死。最后,在愤怒之后,他就明白了:那个卡车司机虽然撞道了狗,但其实他才是内心最受伤害的那个人。第二件事是:“一位因车祸而截肢的太太,在重大车祸之后,她经受了千辛万苦,不停的开刀与康复,饱受身体和精神的挑战。而她是个很有资格怨天、怨地、怨命运、怨撞击她的驾驶者的人。但是她却没有,她相反每天祈祷感谢救助他的医生、护士和每天照顾自己的丈夫。”这两个事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抱怨的人会失去快乐,失去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会因一点小小的事情而去抱怨他人,从不去理解他人。这使我想到书中的一句话“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这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由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九

《思辨与立场》的英文名字是批判性思维,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樊登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樊登老师说他做读书会,如果最后人们只记住一本书,他想推荐这本《思辨与立场》。

我给大家说一些我在书中新的认知。人的心灵有三个基本功能,即思维、情感和欲求。思维让我们弄懂生活的意义;情感监控或评估思维所产生的意义;欲求引发动力。

一句“思维塑造了你,无论你在做什么,无论你有怎样的感受,也无论你想要什么――一切都由你的思维品质决定。”“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思维都是处在潜意识水平的,没有将思考的细节提升到词语水平。”

这本书我大约买了四个月的时间,目前为止只看了前5章,这是一本需要自己去实践的书,教大家如何去反思,如何去自省。大家都知道换位思考这个词语,可是真正地做到换位思考就太难了。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思维对自己的影响非常深,自己的价值观有些根深蒂固。就像自己很焦虑,有的时候容易纠结,还是缺乏一些认知坚毅和认知勇气。对于我换工作和怼人的精神来看又有一定的勇气,但是还是缺乏一些相信自己的能力。今天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7764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