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旅游管理论文(专业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06:14:18
专业人才旅游管理论文(专业21篇)
时间:2023-12-07 06:14:18     小编:FS文字使者

总结是掌握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是提高自我的机会。提升写作水平的途径。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梳理和归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参考。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一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与本科、研究生层面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一个最典型的区别就是,更加注重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这也成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一个优势条件。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专业人才?工学结合无疑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与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旅游行业密集型人才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真正在一线企业学习,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旅游行业,认识到自己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足。此外,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加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缩短了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时间。

2.2明确培养方向,因材施教。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初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就业方向不够明确,因此在一年级的授课阶段,除了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外,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特点积极引导适宜的专业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和个人特长,进行研究方向的划分,如可划分为:高级导游方向、旅行社业务方向、旅游景区讲解方向、会展服务方向、旅游外语方向、专升本方向等。每一个专业学习方向可以由一位或若干位教师负责,作为该方向的导师。学生可以根据学院提供的导师及导师研究方向,双向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导师。在二年级的学生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研究方向,授课内容及学习课程有所侧重。这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出专业特长更加突出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从而避免了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的结果。

2.3根据旅游管理岗位设置课程。

大多数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一旦确定,基本上很多年不会发生变动,而不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变化。对此要求专业教师、专业负责人要密切联系企业,深入行业一线,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以及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一线旅游企业各个相关就业岗位的设置,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内容也要密切联系实际,学院可以同企业进一步合作,共同完成教材编写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部分与行业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课程,应作为重点课程开发建设。如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行社计调实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等部分课程,直接对应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应进一步加强这类核心课程的建设,保证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就能够达到该岗位的要求,胜任该岗位工作。这类课程,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发,与行业企业一线优秀的导游员、旅行社经理、旅行社计调、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深入工作岗位学习岗位技能。具体可由企业专家手把手、一对一指导,专业教师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适应旅游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就必须要具备突出的、过硬的专业技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密切结合旅游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要求,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生。教师必须要保证企业一线工作的时间;高职院校应为专业教师创造便利学习条件,保证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

2.5借鉴国外旅游管理的先进教育理念。

瑞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的教育模式享誉世界。我们可以结合高职特点,借鉴其先进的课程设计模式,围绕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形成店校合一的模式。此外,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也完全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德国,员工编制人员超过20人的企业就有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就需要企业提供资源和条件来培训学生,这是德国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我们国家现阶段还没有这样的条件,但是各高职院校有必要创造条件去寻找这样的企业,真正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培养职业技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这是旅游管理专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澳大利亚在旅游酒店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澳大利亚旅游酒店人才培养采取细分专业种类和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方法;其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能力。澳大利亚对学生实习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统一的实习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最后,通过选修课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这些成功做法应用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来。

3结语。

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是口号,要求我们把创新工作做实做细。诚然,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有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希望更多的专业教师都能参与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来,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量身定做最合适的培养方案。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二

如今,外出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主要选择,因此,培养能够为游客提供良好服务的高素质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升酒店与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并促进酒店业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本文主要探讨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1.人才培养规模过于庞大。

中职院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开设了酒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是部分中职院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忽视自身教学承受能力,造成招生数量盲目扩大和对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专业重复投入等问题。另外,酒店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中职院校目前粗犷型的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这两个行业发展的需求。

2.人才供应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中职院校对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因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而无法达到酒店或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且专业对目的工作,从而形成学生就业困难和酒店业与旅游业人才短缺并存这一矛盾现象。

3.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未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是将本科院校等其他院校的课程降低难度后引入自身的专业课程,并结合中职院校授课经验进行编排,对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缺乏深入酒店和旅游市场的实地调查论证,导致课程设置单一且缺乏实际操作性。

(1)准确界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教学方向,并且中职学生大多社会经验和理论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学校在酒店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应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所侧重。

(2)准确界定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学校明确酒店旅游人才的就业定位能够帮助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

2.坚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

中职院校培养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自身特色教学。中职院校应深入酒店和旅游企业进行调查,了解这两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并结合当地地域特征和学校生源特色实现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教学。

(2)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划分课程结构。酒店业与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有较高要求,因此公共课程学生应加强英语、普通话和礼仪等学习,专业课程学生应加强管理学、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酒店客房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3.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1)根据市场需求,改革课程内容。中职院校应不定期安排授课教师对学校所在地及外地知名酒店、景区及旅行社进行实地考察,使教师切身体会最新服务理念和方法,并将调查结果和经验与教学相结合。

(2)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中职院校的教师或相关负责人可与酒店及旅游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以了解其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也可与学校往届毕业生进行沟通,以掌握酒店业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使专业课程的设置趋向科学化与合理化。

高素质的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酒店业与旅游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中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积极消除制约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通过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针对性的课程教学,从而促进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三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业发展主流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它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即旅游人才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旅游教育和培训问题。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要求旅游职业教育必须紧跟行业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全域旅游”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一、目前旅游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课程计划、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探寻相对适宜的、符合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科学应该由旅游行业来评判,但目前旅游教育的培养模式从整体看与行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专业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航标”,而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比较笼统,对学生今后的岗位层级定位模糊;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关联度不强,对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的区分度不明显,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自我职业幸福感低。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协作会不完全统计,该院近5年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后约有70%逃离了旅游行业。

(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行业要求。

“全域旅游”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然体现在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目前,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接触偏少,校企真正能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学校闭门办学,所以开设了许多企业认为不需要、学生没兴趣的课程。一些学科的内容框架具有相似性,如“旅游地理”“旅游文化”“导游基础”等学科在山水知识、建筑文化等部分有明显的内容重复,学生和教师都无所适从,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实践课对旅游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课时的要求没有得到落实,很多学校专业实践课占总课时比例明显不足。英语、计算机水平要求较低,在智*旅游蓬勃发展、出入境旅游方興未艾的今天,很多学校对英语、计算机的要求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达不到行业发展要求。另外,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同样被旅游企业诟病。

(三)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不够深入。

一方面,当前旅游业飞速发展,新业态、新设备、新服务理念层出不穷,旅游教育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很难达到行业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的一线工作是面对客人的“即时服务”,其中的服务技巧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难以真正掌握,以上两方面都需要企业参与到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但目前的现实是职业院校与企业有合作但不紧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解决了用工困难,但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功利性”的合作并不符合国家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一)对接行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增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旅游个性化定制日趋流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跨专业多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业态发展要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接行业要求,将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公共基础课程立足于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满足学生学历提升的文化需要,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课程而减少课时或者弱化教学过程的管理。通过充分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具有完整的旅游学科知识结构,采用“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主要满足旅游学科综合性的需求,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全面认知。专业方向课程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联系最为紧密,笔者所在学校整合了原来酒店服务方向和旅行社方向的技能课程,开发出酒店服务、导游、旅行社运行3门综合实训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资源来源于岗位实践,按照岗位工作序列化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内容。按照旅游行业需求,在学生具备办公自动化能力的基础上,整合网页制作、电子商务、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编写《旅游信息化实用教程》。“全域旅游”背景下,新的业态不断出现,如房车营地、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旅游、社区旅游等,旅游专业应强化专业选修课程,开设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旅游发展需要。

(二)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全程工学交替”

旅游服务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对客服务的经验、服务过程中的技巧仅靠学校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在真实的工作中反复锤炼才能提高。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不应该仅仅是顶岗实习阶段的合作,而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笔者所在学校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在实践中探索实施了全程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下页表1所示),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认知、企业学习、企业体验、企业实践、企业顶岗五个阶段,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作用,共同承担育人功能。在校企合作中,要求旅游企业承担起育人的职能,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企业技能师傅,学生在工作中接受师傅的综合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参与企业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从“传统旅游”到“全域旅游”业态变化的背景下,旅游专业教师需要跟随业态发展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只有教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环境的学生。目前我国旅游专业教师从整体看,年纪稍大的教师很多是从原来的管理、外语、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这些教师往往缺乏旅游专业教师应有的理论知识;部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水平偏低,课程建设能力较弱;而年轻教师大多从院校到院校,这些教师虽然受过系统的旅游专业的理论教育,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面对旅游发展的形势,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都亟待提高。师资队伍现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企业锻炼+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的模式,通过项目引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措施,鼓励教师通过企业挂职实践,与企业专家一起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承担应用创新型课题研究,在实践中熟悉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以便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四)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全域旅游生力军。

“全域旅游”背景下,由于“面”的覆盖,各类“点”和“线”的旅游场所将逐步实现免费,“点”和“线”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将逐步下降。与此同时,旅游业“面”的发展面积将不断扩大,旅游市场也将日益细分,多样的个性化旅游需求、专项市场旅游需求凸显,这些都对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职业院校提出学生在創业中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坚持开展“三创”教育,建设创新工作室和旅游专业创业能力培育基地,邀请行业精英、毕业生中的创业明星担任创业导师,以创业精神开启学生职业梦想,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了适应“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企业还是相关行业机构,都必须要更新理念,采取更加及时有效的举措,施行更加符合“全域旅游”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为基础,把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旅游专业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其关键点有三:一是创新“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二是构建并完善学校与企业的人才互通培养深入合作机制;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四

(一)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包括一定的政治素质和特定的爱岗敬业精神两个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性,存在着广泛的对外接触和联系,他们对外所展示的工作能力和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更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因自身素质的问题或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有损人格、国格乃至民族团结的后果。鉴于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自觉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锤炼自身不怕吃苦、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

(二)专业知识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基础知识也对旅游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它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应当深刻地认识并把握旅游业发展的性质及特点,对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此外,就专业知识本身而言,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它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具体可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这也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这些学科的知识都应当有所了解,也从另一个方面要求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做到多方位、多渠道的全面提升。

(三)专业能力素质。新时代仅具备相对扎实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对这些知识加以吸收、内化,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乃是提升人员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应当本着懂管理、懂文化及懂商务的宗旨,学会策划、推销和服务,善于运用自身的公关、微机及外语能力。这既是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在教育层面的要求。

(四)其他相关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还应具备一些诸如竞争、创新、公关及法制意识。旅游业自身的竞争性非常大,既要面对国内的激烈竞争,还要应付国外旅游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争夺和蚕食。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发展速率之快,旅游业自身的内容、形式和特点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基于这种情况,旅游专业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敢于在动态发展的环境中革新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及业务上的创新,这些都是个人能力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我国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究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1.课程信息量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总课时量上较国内外高等旅游学校减少了不少,教学效果并不见好。这种差距的存在有深层次原因,其一,在我国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公共课所占的比重往往过大,这也直接导致了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时的减少。其二,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点对多的知识传递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比较被动,大多知识纯粹地被接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严重不足。其三,职业院校覆盖面没有基础教育广,课程体量也小,辅助材料较为匮乏的局面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大限制。其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上课讲教材,学生看教材,考试也以考教材为主,使得学科覆盖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严重不足,成为限制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因素。2.课程结构失衡,内容滞后。当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失衡且滞后。首先,专业课与公共课存在严重的失衡。很多职业院校的公共课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及体育等课程所占的课时量较大,更有甚者达到50%以上,还有些职业院校不开设与其学校定位相适应的高职英语课程,而是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次,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也存在着一定的失衡。这通常体现在必修课所占的比例要严重大于选修课,更为不合理的是,所占比例不高的选修课设置范围过于狭窄,严重缺乏能够体现学生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教育的课程。最后,存在文理学科结构失衡的现象。3.实践课程的开设较为落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科,这势必要求在实践课程开设上能够达到培养人才应有的要求。就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开设的现状而言,显然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不足,这可以通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情况就能反映出来,尽管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设置了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但在体系之中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少且落后。此外,涉及到与专业实际岗位对接的.实践课程严重不足,如相关的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烹饪等旁系课程。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毕业后难以胜任现实的岗位。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我国对旅游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度在不断加强,并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旅游教育的师资队伍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总量上供需失衡。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老师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从而导致了该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的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相对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师资处于需求高发期;第二,旅游业的快速崛起,也决定了此专业生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基于此,要切实解决供需失衡问题,就应当在师资总量上做合理的调控,切实建立总量稳定且进出有序的师资队伍。2.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校教学的平均周期较短。大量年轻的优秀师资流失。正是由于上述师资队伍供需失衡现象的存在,所以很多高校之间也存在着人才竞争、互相“挖墙脚”的现象。而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办学综合实力,所能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的资源则显得更少,人员流失的现象则更为严重。这其中尤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流失最为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从长远看不利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结构优化。3.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资格获得的门槛较低。就传统学科比较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门槛较低,要求显得较为宽松。就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而言,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接受过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教育,很多院校的中老年教师都是从一些地理、历史、英语等专业转变而来的“半路出家者”,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直接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一般不高,大多是本科学历,至于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则显得更少。

鉴于上述所提的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该专业人才素质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切实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不能独立运用,应当坚持完整系统的原则,这也就意味着课程设置应当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并通过这种计划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厘清学校教育应培养出何种标准的人才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分别包含不同的学科内容和方向,这就能够使得无论是在教师教学还是在学生学习的环节中都能做到应有的计划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传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据此更好地把握学习的方向性和层次性,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做到有所侧重。通过这样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划分而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积极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新模式。针对上述提到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且富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势必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方法上,要积极构建一种新的学生实习模式。1.积极构建具有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要侧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输,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当以职业教育为主,以提升就业率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及职业能力。基于此,要构建凸显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地调整课程体系,使之更好地为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服务。2.建立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的模式。就校内而言,职业院校应当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设施和条件,积极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这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验室里有效地运用教学模拟软件进行各种旅游工作的实训。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导游3d实训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讲解各地的旅游风景、人文风情及民俗,这对于学生创作导游词及导游讲解练习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旅游企业及相关旅游行业的联系,一定要时刻关注并把握他们的需求,因为他们的需求就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并按照他们的需求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并能够把这些企业作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前一次和社会直接接触的稳定的实习基地。

(三)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的有效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采取一些得力的富有成效的措施,打开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1.将内部聘任制和外部聘任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聘任制就是要求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发展需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基于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通过特定的合同聘任制确定具体的聘任期限、岗位职责及待遇。而外部聘任制则是对内部聘任制的一种有效补充,从外部旅游企业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工作者,这样就能对内部师资力量形成有效的补充和配置。2.全面推向青年导师制的培养机制。大部分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都面临着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针对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度。该制度要明确地规定导师的指导职责、内容和方式,并严格地执行,真正实现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该制度的实施能够确保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3.实行有效的专业及岗位聘任制和绩效挂钩机制。学校应本着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积极建立按照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实行岗位聘任制,并确定具体的任职条件及待遇,做好各岗位工作指标的分配工作并进行年终量化考核,将考核按照量和质两方面来确定最终的绩效完成情况,发放相关的薪酬待遇,并以此作为今后职位晋升的依据。对于在考核过程中一些业绩非常突出者,可以考虑实现特别奖励。只有这样,切实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教师自身的工作潜能,从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赵鹏.试论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结合”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2).

[3]孙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矫正策略[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作者:徐小亮王咪咪单位:1.安徽省旅游培训中心2.安徽旅游学校。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五

旅游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其行业动态、知识等更新较快。广西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首先要准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才能考虑设置的课程体系。就目前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景区三个方向,不同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然后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优化教材选择,尽量选择近2年质量较高的教材,掌握最新的前沿理论和资讯。第三,课程设置应多结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本区域的发展,如针对出国游开设海外领队相关课程,针对广西主要客源国开设客源国概况课程。此外,当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掌握综合性知识,课程设置方面可增加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第四,合理设置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并举。对于部分重复的课程,相关任课老师可协商好避免重复讲授。此外,加大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把学生真正培养为专业知识丰富和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学校要加大师资投入,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教师,提高进入学校的门槛,优化旅游管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深造,增加高学历教师的比重。第二,大力引进具有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以弥补现有师资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第三,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如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旅游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将本校骨干教师送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还可以针对其行业实践薄弱的劣势,选送部分教师进入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增加行业经验与技能,丰富课堂教学。第四,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如利用假期参与茶艺师、调酒师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并考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3深化校企合作。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应秉着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选择优秀的旅游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如选择国内外知名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档次以及平台;部分优秀学生可由之前基础性操作岗位的实习提升至底层管理岗位,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由于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如寒暑假和法定小长假等往往是游客出游的高峰期,旅游企业可在假期多为旅游管理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其更早的认识旅游行业。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与旅游企业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企业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吸引优秀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入校授课,传授最前沿的旅游资讯和发展方向,共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逐渐兴起,很多高校开始设置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但由于条件不成熟,一些弊端逐渐显露。文章提出了建立专业化的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当前旅游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线性增长趋势,其中,最为需要的四类人才有技术过硬型、应用广泛型、服务到位型及创新型的旅游专业的相关人才。高校是向各大旅游行业输送人才的大本营,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要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本质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当然,还要根据当前旅游业的动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高效地培养出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理念尚未革新的高校来说较为陌生,其主旨是在正确的思想教育的指导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等诸多重要因素进行组合。所以,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诸多课程有重要意义,即有助于对上述因素进行调和,并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还是较早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建立。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旅游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教育层次不同的高校为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前铺设好了道路。但旅游界与旅游教育界之间的南辕北辙导致二者一直在一片批评声中度过,其原因就是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尚不成熟,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自主动手能力与学习能力差;结构与框架设计不合理,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外流等情况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能投入旅游行业中进行工作的占比不足50%,而能在岗位上坚持下来的不足40%。这个统计数据对旅游教育来说,意味着旅游专业几年的学习时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相对于国内的旅游教育来说,国外许多高校的旅游教育较为成熟。其对人才的分配较为合理,能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合理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条与本国旅游业的发展相符的道路。所以,对国外模式进行借鉴,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最终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对改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结合上述分析,文章着重从明确办学特色、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专业精神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一)针对市场需求明确办学特色。

任何事物若没有其特点,便很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将旅游院校比作一株参天大树,那么院校的特色便是此树的根。旅游院校应本着突出特色的宗旨来办学,然而,当前的诸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模仿其他专业的教育模式,以致于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应优先考虑自身的地区特点、学生来源,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课程的分配上应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

欲速则不达,数量并不能解决质量问题。以往许多高校将扩招学生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能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办学,以致于使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存在本质上的牧羊教育问题。所以,各大高校应认清当前的市场行情,明确其培养目标,将自身最具优势的资源与专业特长相结合,这也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立足之地的关键。

(三)培养专业精神。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文明礼貌、环保、诚信、敬业等是旅游业专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引导作用,从礼仪、态度、职业用语等方面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同时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旅游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对旅游业产生认同感,进而以专业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还可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打扫教室、校园,培养学生的环保精神;为学生提供旅游景点实习机会,让学生置身其中学习专业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设计诚信小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诚信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精神,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总之,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定局,这将使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面临全新的挑战。高校必须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及方案,从而培养出与市场相符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当前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教育革新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期使专业人才不但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七

[摘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受到重视,并不断进行着研究和探讨。根据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对“旺工淡学”的价值判断和结合海南省度假旅游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旺工淡学。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方向,在现代酒店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也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更快地适应酒店业的发展,为酒店业培养更为合适的人才,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多年来一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真正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

在探索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就业导向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将培养学生合格的酒店岗位职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根据酒店岗位职业自身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和酒店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对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进入酒店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这样反复交替,旨在促使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酒店工作现场学习酒店岗位职业技能,对学生酒店职业能力的提升往前迈了一大步。因此在与酒店合作的过程中,又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与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初次就业竞争力,为酒店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再次对海南省酒店业进行调研。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地处海南省三亚市,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在未来,将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标志着国家对海南的“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的身份进行了确认。度假酒店是海南最具特色的类型,海南度假酒店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旅游酒店产品的类型,并引导和形成了中国休闲度假的旅游方式。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冬天的热带海岛和健康岛,海南的滨海旅游和休闲度假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休闲旅游在中国的迅速崛起,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海南酒店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对海南省三亚市酒店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海南各星级酒店正是在这样的淡旺季接待量反差比较大的背景下在旅游度假旺季时间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达到最大。酒店的接待业务量会随着休闲度假的客源情况而发生变化。根据调研结果,酒店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调整为“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顺应了海南省休闲度假酒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根据合作酒店的客源接待业务量情况,将学生的三年学习过程采取了“1+0.5+0.5+1”(学习+实训+学习+顶岗实习)的“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0.5是第三学期学徒实习,也就是三亚酒店业每年十月份至春年之后长达四个月的度假旅游旺季时间,学生到酒店跟师傅学习工作过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解决酒店在此阶段用工旺季的问题;最后的1是第五、第六学期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即每年十月份至第二年的五月底,此阶段也是学生实习的准员工制,不但解决了酒店在此阶段用工旺季的问题,同时根据第三学期学生实习的.表现情况选出优秀学生进行管理培训生的培养。而在学校学习的第一学年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课程和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此时的课程由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课程由酒店来校进行专项技能授课;第四学期学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全面完善学生专业体系课程。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推动了课程的建设及教学团队的提升,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在经过一届学生通过“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酒店反馈学生职业素养好、上手快、进步快、理解沟通能力强,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五星级酒店工作,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在实习期间就得到了职位的提升,赢得了社会和酒店较大程度的认可。

由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经济,根据所在区域酒店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是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者:周文哲单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八

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慧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它具体包括的行业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等。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主要包括: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如设计、策划等人员;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即将创意思想商业化的人才;专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现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设置的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类专业,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所高校开办了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的专业。但是,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2、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师资力量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

3、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歌厅、舞厅、电子游戏厅;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1、加强跨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师资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具体落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创意、艺术、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师资力量而言,其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性仍显不足。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种:文史哲、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不同的学科背景都有其优势所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各学校应有意识地引进本身缺乏的其他相关专业师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相关博士后课题的研究,从而形成真正跨学科的师资力量。

2、搭建教学、科研交流平台。跨学科师资力量或教学科研团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学单位、高校可通过搭建跨学科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方式,解决学科视角局限性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参与、推动全国性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全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联席会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交流平台之一。此外,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院系也应积极搭建中观和微观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形成校际、系际甚至是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

3、课程设置恰当处理“通识”与“专业”等方面的关系。文化产业的课程应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文化产业学科的通识教育应以拓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为主,文化学、美学、历史学等“无用之用”的素质教育内容是其重点所在;在专业教育方面,则应加强文化市场学、文化营销学、媒体创意、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教育则注重其实践运营能力的培养。通过二者的结合,使得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文化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文化产业在横向上分为各种不同的行业门类,在纵向上又可以拆分为不同的市场运行环节,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根据不同行业门类和环节而有所侧重。从横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根据学生兴趣,增设电影、电视、出版、演出、动漫等具体行业门类的选修性课程。从纵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也应具体考虑文化策划环节、文化市场营销环节、文化管理环节等不同环节的特点,并在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应该是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尤其是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也包括文化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围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特点,重点开设以下六类专业课程:(一)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美学、艺术基础、宗教文化、中外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应用民俗学等;(二)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投资学、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三)广告创意与策划、品牌传播、新闻出版、现代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等;(四)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文化法规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文化法规案例分析等;(五)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西方文化原著选讲等;(六)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网络设计与管理等。

高等院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摇篮、实验基地和交流平台,在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把培养目标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其核心目标之一。

1、端正教育态度,推行因材施教。文化创意产业最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在设定培养方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应用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师资聘用等方面都应向应用性倾斜。

2、充分利用资源,搭建交流平台。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努力推广学生的优秀创意,帮助学生做好融资准备工作,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要成为学生强有力的后盾,尽快使其创意产品化,并获得经济收益。要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开发及推广,不断提升在校学生的从业素质,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制定合理政策,促进人才流动。高校应利用其在政府政策制定上的特殊地位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改善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和体制弊端。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类人才的信息共享工程,切实通过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流动。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才效能。

作为教学和科研中心,高校拥有足够的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它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文化创意人才需要的是对大文化概念的把握,特别是文化见识和文化视野并不是依靠固定模式的培养可以形成的;而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所需要的资本运作能力,把握政策与市场的能力等更不能仅凭学校现有的常规教学来完成其全部过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工作室花建认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要树立新的人才定义,高层次不一定是高学历和高资历,而应该是高素质、高能力和高产出率,而且是多学科人才的有机综合,这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丁俊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n].大市场.广告导报,2006.12.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九

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较好,广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约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4191.3亿元,增长迅猛;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广西高等院校共73所,其中高职院校共37所,占高等院校的50.7%,在这37所高职院校中,共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就目前而言,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两种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团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目标模式:一种是片面强调人才的高层次,以理论教育为主,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一种是以业务技能培养为主,培养服务操作型人才。前者往往按综合性大学模式办学,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后者则主要按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办学,面向旅游企业,培养适用性的人才,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既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综合性特点,又要针对旅游行业不同的方向有所细化和区分,使学生既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知识平台,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对各个方向知识课程进行累加,否则会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含混不清,对人才的定位也失去方向。

(二)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学不致用。

目前许多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专业尚处于初创和发育阶段,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它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管理专业等,其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此外,旅游业是迅猛崛起的朝阳产业,日新月异的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促使知识的更新,使得旧的知识体系不断面临修改和扩充,也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落后实际的现象,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特点。

(三)师资队伍缺乏实践。

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的实践工作,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少,行业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而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它的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特别突出,不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新情况、新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汲取新的知识并应用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制约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地处长江三角经济发展带,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服务连云港以及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该区域旅游业发展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深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生与员工的角色、教师与行家的身份、课堂与岗位的标准、教学与生产环境的融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学习考察,到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进行访问、进修,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技能。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学术交流,与旅游界利用多种渠道接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旅游管理的最新动态。

(三)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手段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现代化教学要求较高,课程教学应该尽可能引入一切先进的现代教学设施和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外购与自制的cai课件、电教片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创新。

为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应改变传统的讲演式、注入式教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课堂讨论、演示教学等,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处理好灌输和引导、讲授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创新。

在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条件下,力争选取最新的教材,做到授课内容能准确客观地反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几本教材,教学案例也不能老生常谈,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随时根据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一

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企业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而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企业是人们值得探究的学科。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曾在他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就道:“企业是一个物质、生物、个人、和社会几个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国外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广泛使用战略概念是在1965年,是以美国学者安索夫的主要著作《企业战略》的问世为代表的。

“战略”一词早已存在,它源于战争和军事活动,它是战争实践、军事活动的理论概括,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也就是克敌制胜的良策。早在我国的春秋时代、三国时代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系统分析的典范,并被世界各国运用至今。

毛泽东同志对战略含义的阐述更为深刻,颇有哲理。他在1963年末所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有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步把战略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引用、运用于政党和政府的某一时期的政治活动,为实现总体目标所作的力量部署、对策、措施等战略规划,在经济活动领域中,指导国民经济或某些主要产业的发展都用战略性来部署。人们总认为企业战略是偶然决定的,或者认为它是最高决策者的信念、直觉的产物。在理论中常常以、仅仅用内容相关的“企业家活动”、“企业政策”、“长期计划”等名称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安索夫针对企业规模扩大并转向多种经营的形势,以确定企业目标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战略规划理论。1979年他又推出了另一部力作《战略经营》,研究以战略计划推向战略经营,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三者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发展了战略模式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得到了较大发展,经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2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及发展历史。

根据理论和企业界多数人的看法,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战略管理是一个包括战略制订(或规划开成)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在制订和实施战略中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进行一系列活动,它由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初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企业战略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后期才初步形成的,有的学者将其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2.160年代:战略规划理论诞生60年代初期,安德鲁斯·克里斯滕森和安索夫奠定了战略规划的基础,他们重点论述了如何把商业机会与公司资源有效匹配,并论述了战略规划的作用。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规划思想占据着战略的核心地位。

2.270年代:环境适应理论流行70年代是环境适应学源的年代。战略家越来越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不确定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即假设各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从而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对策、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在这一时期,管理不确定性变成了企业核心能力。

2.3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与通用战略研究哈滕和库伯通过对美国酿酒业的研究来探索战略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解释经营业绩与战略及环境的关系,并认为业绩是战略与环境的函数。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将重点放在行业特征分析上,强调市场力量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看来,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纷纷被引入战略理论。8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上。

2.490年代: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说流行8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竞争无常规,没有通用战略,也没有万能灵丹,人们无法仅仅通过通用战略与企业特征来解释企业的优异表现,继而转向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80年代比较流行的产业理论被人们重新审视,甚至受到了普遍的批判。20世纪末,战略创新的理念,得到了深化,被人们广泛采用。由于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界出现了一系列的战略创新。即大规模定制、虚拟组织、归核化、竞合等。

3企业战略的类型与构成要素。

从企业为达到战略目标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来看,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有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种。

企业战略一般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两大类。企业总体战略考虑的是企业应该选择进入哪种类型的经营业务。经营战略考虑的则是企业一旦选定某种类型的经营业务,应该如何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竞争或运行。

4企业战略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一个完整的战略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4.1为企业的经营方向描绘了一幅蓝图,因而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用于指导企业的业务经营,而不应是业务经营的附属品。

4.2战略作为一种规划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它的目的在于赢得相对竞争对手的持续优势。而且,战略还应成为一种将企业各事业部门、各职能部门、不同管理人员、不同员工的决策和行动统一为一种覆盖全企业协调一致的决策和行动的策略方法。在战略框架下,企业内跨部门分散的行动将形成一个以统一的目标和策略为中心的整体,个人的努力也将被汇聚成方向一致的团队力量。

4.3对于成功的企业而言,仅仅拥有完美的策略规划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战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并确保在战略的指引下,自始至终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同样至关重要。

企业战略的特点有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动态性、指导性、风险性、创新性和相对稳定性。

企业战略可作为决策的支持;可作为协调和沟通的载体;可强化企业经营的目标性;可强化塑造自我的主动性;有利于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可推动企业领导和员工树立新的经营观念;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战略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走向兴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四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

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单凤儒.管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二

(一)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包括一定的政治素质和特定的爱岗敬业精神两个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性,存在着广泛的对外接触和联系,他们对外所展示的工作能力和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更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因自身素质的问题或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有损人格、国格乃至民族团结的后果。鉴于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自觉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锤炼自身不怕吃苦、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

(二)专业知识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基础知识也对旅游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它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应当深刻地认识并把握旅游业发展的性质及特点,对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此外,就专业知识本身而言,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它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具体可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这也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这些学科的知识都应当有所了解,也从另一个方面要求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做到多方位、多渠道的全面提升。

(三)专业能力素质。新时代仅具备相对扎实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对这些知识加以吸收、内化,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乃是提升人员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应当本着懂管理、懂文化及懂商务的宗旨,学会策划、推销和服务,善于运用自身的公关、微机及外语能力。这既是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在教育层面的要求。

(四)其他相关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还应具备一些诸如竞争、创新、公关及法制意识。旅游业自身的竞争性非常大,既要面对国内的激烈竞争,还要应付国外旅游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争夺和蚕食。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发展速率之快,旅游业自身的内容、形式和特点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基于这种情况,旅游专业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敢于在动态发展的环境中革新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及业务上的创新,这些都是个人能力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我国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究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1.课程信息量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总课时量上较国内外高等旅游学校减少了不少,教学效果并不见好。这种差距的存在有深层次原因,其一,在我国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公共课所占的比重往往过大,这也直接导致了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时的减少。其二,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点对多的知识传递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比较被动,大多知识纯粹地被接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严重不足。其三,职业院校覆盖面没有基础教育广,课程体量也小,辅助材料较为匮乏的局面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大限制。其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上课讲教材,学生看教材,考试也以考教材为主,使得学科覆盖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严重不足,成为限制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因素。2.课程结构失衡,内容滞后。当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失衡且滞后。首先,专业课与公共课存在严重的失衡。很多职业院校的公共课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及体育等课程所占的课时量较大,更有甚者达到50%以上,还有些职业院校不开设与其学校定位相适应的高职英语课程,而是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次,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也存在着一定的失衡。这通常体现在必修课所占的比例要严重大于选修课,更为不合理的是,所占比例不高的选修课设置范围过于狭窄,严重缺乏能够体现学生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教育的课程。最后,存在文理学科结构失衡的现象。3.实践课程的开设较为落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科,这势必要求在实践课程开设上能够达到培养人才应有的要求。就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开设的现状而言,显然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不足,这可以通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情况就能反映出来,尽管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设置了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但在体系之中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少且落后。此外,涉及到与专业实际岗位对接的.实践课程严重不足,如相关的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烹饪等旁系课程。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毕业后难以胜任现实的岗位。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我国对旅游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度在不断加强,并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旅游教育的师资队伍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总量上供需失衡。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老师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从而导致了该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的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相对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师资处于需求高发期;第二,旅游业的快速崛起,也决定了此专业生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基于此,要切实解决供需失衡问题,就应当在师资总量上做合理的调控,切实建立总量稳定且进出有序的师资队伍。2.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校教学的平均周期较短。大量年轻的优秀师资流失。正是由于上述师资队伍供需失衡现象的存在,所以很多高校之间也存在着人才竞争、互相“挖墙脚”的现象。而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办学综合实力,所能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的资源则显得更少,人员流失的现象则更为严重。这其中尤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流失最为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从长远看不利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结构优化。3.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资格获得的门槛较低。就传统学科比较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门槛较低,要求显得较为宽松。就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而言,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接受过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教育,很多院校的中老年教师都是从一些地理、历史、英语等专业转变而来的“半路出家者”,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直接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一般不高,大多是本科学历,至于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则显得更少。

鉴于上述所提的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该专业人才素质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切实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不能独立运用,应当坚持完整系统的原则,这也就意味着课程设置应当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并通过这种计划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厘清学校教育应培养出何种标准的人才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分别包含不同的学科内容和方向,这就能够使得无论是在教师教学还是在学生学习的环节中都能做到应有的计划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传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据此更好地把握学习的方向性和层次性,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做到有所侧重。通过这样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划分而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积极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新模式。针对上述提到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且富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势必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方法上,要积极构建一种新的学生实习模式。1.积极构建具有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要侧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输,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当以职业教育为主,以提升就业率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及职业能力。基于此,要构建凸显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地调整课程体系,使之更好地为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服务。2.建立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的模式。就校内而言,职业院校应当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设施和条件,积极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这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验室里有效地运用教学模拟软件进行各种旅游工作的实训。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导游3d实训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讲解各地的旅游风景、人文风情及民俗,这对于学生创作导游词及导游讲解练习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旅游企业及相关旅游行业的联系,一定要时刻关注并把握他们的需求,因为他们的需求就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并按照他们的需求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并能够把这些企业作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前一次和社会直接接触的稳定的实习基地。

(三)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的有效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采取一些得力的富有成效的措施,打开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1.将内部聘任制和外部聘任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聘任制就是要求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发展需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基于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通过特定的合同聘任制确定具体的聘任期限、岗位职责及待遇。而外部聘任制则是对内部聘任制的一种有效补充,从外部旅游企业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工作者,这样就能对内部师资力量形成有效的补充和配置。2.全面推向青年导师制的培养机制。大部分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都面临着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针对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度。该制度要明确地规定导师的指导职责、内容和方式,并严格地执行,真正实现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该制度的实施能够确保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3.实行有效的专业及岗位聘任制和绩效挂钩机制。学校应本着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积极建立按照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实行岗位聘任制,并确定具体的任职条件及待遇,做好各岗位工作指标的分配工作并进行年终量化考核,将考核按照量和质两方面来确定最终的绩效完成情况,发放相关的薪酬待遇,并以此作为今后职位晋升的依据。对于在考核过程中一些业绩非常突出者,可以考虑实现特别奖励。只有这样,切实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教师自身的工作潜能,从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2]赵鹏.试论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结合”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3]孙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矫正策略[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作者:徐小亮王咪咪单位:1.安徽省旅游培训中心2.安徽旅游学校。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全球化及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与人力资源质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其中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快旅游管理人才的职业化教育。

本文在阐述职业化、职业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职业特点对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化能力进行了剖析,为旅游管理职业化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化;职业化能力;人力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已居世界前列。

旅游教育发展也很迅速,仅全国旅游行业培训总量达3,971,125人次,其中行业岗位培训达3,496,865人次,成人学历教育培训达474,260人次[1]。

应该可以说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匹配了,可许多旅游企业管理者仍然提出旅游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旅游职业教育生源匮乏,而旅游高等教育着重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故造成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过低,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还得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

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费用;另一方面,造成人才的流动性增大。

本文在阐述职业化、职业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职业特点对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化能力进行了剖析,为旅游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职业化及职业化能力的内涵。

目前对于“职业化”普遍的认识主要有[2-4]:(1)是一种工作状态、生存状况、生活方式;(2)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3)是为了达到职业的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4)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5)是一种在职场中专用的语言和行事规则;(6)职业化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效益。

通过对这些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职业化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格式化”、“标准化”。

职业化,它是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

可以用六个“合适”一个“最佳”来概括,也就是说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为企业或单位创造最佳的效益。

职业化主要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三方面的内容[4]。

所以,职业化能力是指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所要具备的能力。

因为是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现今社会上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业是一个低门槛产业,什么人都可以从事旅游业。

为此,造成许多旅游服务质量低劣、旅游资源严重浪费、旅游地形象严重受损等问题。

那么,一个职业化旅游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职业化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化素养。

职业化素养是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基础内容,要提高职业化素养以达到职业化标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职业化能力:

1.自我管理能力。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有利于职业道德的锻造,有利于良好职业心态的培养。

旅游从业人员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于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价值观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处理好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关系,处理好客户时间与企业时间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情绪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游客,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游客对旅游公司有不同的要求,甚至有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及应变能力;价值观管理,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以游客的利益为重,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和创造旅游地、旅游公司的良好形象。

2.职业认知能力。

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知能力是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学生顺利就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着力点,是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每个职业都有其独特性,在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或期中,职业人对这个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旅游管理职业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对旅游管理这个职业有正解的认识。

不能简单的把旅游业定位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公司与客户的关系。

旅游从业人员必须熟悉不同旅游产品的功能,了解旅游产品、景区的特色,着重把握其特色进行开发旅游产品,这样才能令顾客满意。

3.学习能力。

无论哪个职业,学习能力是影响职业化素养提高的主要职业化能力,也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职业化能力。

职业人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从校门跨向职场,每个职业人必须要学会学习成为一个职业人,这包括对本职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行为规范的学习等等。

有效学习能力,能帮助旅游从业人员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旅游管理知识;创造性学习,即能动地安排学习,使学习有效而系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加快职业化进程。

(二)职业化行为规范。

职业化行为规范是行业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

一个刚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融入旅游行业中,按企业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笔者认为以下职业化能力是必须的。

1.环境适应能力。

要让一个刚从学校跨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快速职业化,让其言语、行为、思想必须符合这些信条,首要的是必须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行业、企业的环境,主要有行业规则、企业文化、工作团队、企业工作环境、企业规章制度等等。

对于一个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环境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旅游业,从某种角度讲,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当地文化的文化产业,旅游从业人员只有溶入这种文化环境,汲取这种民族精神,才能谈得上去弘扬和传播。

摘要:首先分类回顾了旅游者行为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然后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各种因素。

最后提出旅游者行为管理的理论框架,并归纳出旅游者行为管理有自主型、强制型、协同型和契约型四类模式。

一.引言。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十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全球的旅游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专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不断为旅游管理专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也对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要贯彻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因此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的旅游相关知识和服务技能,也需要学生掌握旅游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索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旅游管理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单纯的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局限于学生这一种身份,而应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适时变成职员的身份。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从操作方式和实践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校企结合为载体,以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为教学方式的一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要求,还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教学理念与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相一致,都是为了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和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企业和公司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载体,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具体教学方式,重新构建教学体系,重新安排教学课程,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环境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到公司具体操作,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培养上岗能力和工作能力,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由学生、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全新的有着重要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从教育体系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将教育和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是一种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理念,学校和企业相合作为表现方式的教学思想,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从某种意义来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反应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一种趋势,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学校要主动走向企业,走向社会,主动去适应现代的就业形势,并且依据形势进行改革,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对就业更为有利的教学模式。

1.2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还是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培养目标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现代企业的现代职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等基本素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社会所希望的新型人才,而不是让学生关在理论的笼子里坐井观天。从培养的主体上,强调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校企在互赢互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环境,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在学习的内容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不同专业的具体的学习和实践,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安排教学体系和教学课程。在理论知识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具体的实践和操作。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识,自己不去探索和研究,那么学习能力永远不会得到提高。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分阶段进行,学校和企业经过具体的研究,确定学习和实践的教学交替体系的执行方式,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但是要有侧重点,早期以学为主,以实践为辅;后期以实践为主,以学为辅。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主要采用一些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经验的老师,还可以聘用一些行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兼职老师;在证书的发放上,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取学位证书和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并且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在学生就业保障方面,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签订合同书,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到签约单位工作。本文一直在强调校企结合的重要性,所以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保障。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虽然上文我们一直在强调工学结合的重点是校企结合,也就是工学结合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实现。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期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在这个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的问题。

2.1政府提倡、行业主导作用不够。

就目前的高职教育现状而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的途径,所以各大高校都在大力的推进和落实。但是一些行业的主导和政府教育部门却对工学培养模式的重视力度不够,政府保障不健全,在政策、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监督等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保障体系,没有起到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就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而言,旅游行业协会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在行业内的主导作用,和政府部门一起,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促进力度,可以做一些具体的贡献,指导旅游业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相互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在这个合作过程中为政府部门提供关于工学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成果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2.2企业落实力度不够,工学难以调和。

在现代的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和学校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上进行合作,但是由于政府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所以企业难以在校企合作的这个过程中获得“税收”和政策鼓励等优惠,所以,企业对待学生的实践学习不够重视,常常是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就安排学生做什么,直接免去了学生的观察学习阶段,导致学生的实践收获甚微,甚至还会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例如: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在实习的时候进入旅行社工作,但是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可能会由于缺人手或是不负责任等原因,就直接安排学生带团,免去了让学生跟团或是考核的过程,导致学生紧张无法应对;一些被安排在酒店工作的学生,直接被酒店负责人当成临时工差遣,做的可能都是一些不接待客人,和旅游不搭边的工作。所以,企业的这种可能出现的态度往往会导致工学难以调和,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2.3学校的组织难以正常实施。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校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既是发动者、组织者,还是协调者和管理者。学习老师和领导不仅要亲自联系实践单位和合作企业,还要和合作的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而且在学生的时间过程中,学校老师还要经常来回于企业和学校之间,定期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和生活状态等。众所周知,一般的高职院校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原定的学习时间为两年半,实践时间为半年,但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过分的追求学生的工作经验而缩短学习年限,将原定于两年半的学习时间缩短为两年,使得学习过程过于仓促,太多的知识学生还未来得及掌握就被要求上岗操作。所以造成片面的侧重。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不可不提的是,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否则也只能是浑水摸鱼,自欺欺人。学校在进行实习安排的时候,由于操作难度大、实习人数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主管和客观因素,难以在实习工作的安排上使每个学生都满意,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习的选择上,一般选择去旅行社或是酒店,所从事的一般都是服务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员工都趋向年轻化。一些酒店在对游客接待人员和导游的选择上对学生的身高、五官等有硬性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学生的自尊,所以学校应该做好实习之前的工作岗位介绍工作,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避免出现事后学生要求学校重新分配实习岗位和类似的事情。

3解决对策。

3.1政府和主导部门完善保障体系。

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得以开展的前提。只有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才能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个实践主体在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下都获得收益,并且可以促进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对这个过程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认真的去贯彻落实。

3.2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

因为有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所以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校领导和老师作为这个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应该和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并且采取一些方式加强合作。例如,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做兼职老师、老师和企业员工共同探讨制定教学计划等。

3.3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社会实践对以后就业和工作的影响,提前告知他们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以平常心去对待,同时,帮助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4结束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五

各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选择与教师研究课题、与生产、教学和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课题,坚持“真题真做”的原则。下面是学校管理论文题目大全,为大家提供参考。

1、政事分开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

6、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7、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8、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

9、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

10、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1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

12、“微时代”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13、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员教育管理难点与对策研究。

14、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其启示。

15、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1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

17、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18、湖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

19、中外教育管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比较研究。

20、专业化视野下我国校长管理制度的研究。

21、学校发展阶段论视野下的教师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22、学校管理咨询研究。

23、强势学校管理的教育伦理学思考。

24、论当代中国青少年性教育。

25、学校营销的实施策略研究。

26、我国中学性教育教材的比较研究。

27、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28、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研究。

29、中国与瑞典_美国学校性教育比较研究。

30、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31、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与走向研究。

32、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33、基于教育券制度的基础教育投入政策研究。

34、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

35、教育领域预算外资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6、公共财政下我国教育投入问题研究。

37、教育经费投入的非均衡研究。

38、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约束机制研究。

39、论公共财政下基础教育的供给问题。

40、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伦理解读与建构。

41、教育券的制度特色_适应性与对中国的启示。

42、“以校为本”发展性督导评价研究。

43、劳动力流动与政府教育投资的收益_模型与政策。

44、教育策划促进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有关研究。

45、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价值与运作。

46、学校领导的伦理审视。

47、学校组织管理气氛与教师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48、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机制研究。

49、校长问责制初探。

50、名校长成长的影响因素探析。

51、中学教师目标设置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52、校长_教师有效沟通研究。

53、教育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理论建构。

54、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

55、转型时期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范式的转变。

56、关于教育行政职能的研究。

57、大学中介性组织研究。

58、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

59、管理体制视野中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60、关于建立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61、西部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研究。

62、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63、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64、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的.经济分析。

65、国家助学贷款难的诚信思考及对策研究。

66、在沪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闵行区的个案研究。

67、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68、教育局长的领导有效性。

69、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制研究。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经费问题研究。

71、教育改革市场趋向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72、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券比较研究。

73、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4、政府向义务教育学校拨款方式的研究。

75、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构想。

76、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77、转型期中国教育投资制度研究。

78、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79、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研究。

80、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81、学生管理:从科学取向到人文取向。

82、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83、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84、笔墨下的学校管理:教师视野下某所学校文件的实地研究。

85、论校长成长的教育叙事研究。

86、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政策建议。

87、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研究。

88、个人功能差异研究及初步应用。

89、校长个性与学校特色。

90、《周易》与现代教育管理。

91、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初论。

93、学校逆向管理问题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94、规避教育决策失误的问责制度研究。

95、学校空间变革研究。

96、学校品牌的视觉形象研究。

97、现代学校规训制度研究。

98、试论学校品牌的管理。

99、学校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构建。

10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研究。

101、学校知识管理研究。

102、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

103、论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

104、新课程教学双边心理适应性与发展性档案袋评价模式的构建。

105、学校发展规划的人员角色问题及其对策。

106、学校章程中校长权力规定之研究。

107、学校效能提升的框架分析。

108、开展学校职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

109、学校交易成本问题研究。

110、校长领导行为研究:运用mlq问卷对山东省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校长的调查分析。

111、360度反馈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112、家长、社区人员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角色与职能的研究。

113、行为主义激励理论与学校对学生的奖惩教育艺术探究。

114、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学校建设研究。

115、知识管理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16、中日两国教育管理体制关联性问题探究。

117、学习型学校的校长领导研究。

118、实施目标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119、校长的行动逻辑。

120、体罚教育方式探索。

121、教育管理系统中的若干优化问题研究。

122、论学校管理伦理。

123、民办教育集团的校长经营行为研究。

124、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

125、年级本位管理研究。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十六

随着会展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会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公办和民办高校逐步发展起来,而作为一个较新兴的领域,与会展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关注,通过对近年来会展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多是从宏观角度探索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或基于会展管理专业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探讨,较少就非会展管理专业背景下会展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探究和思考,本文以广州商学院旅游管理系选修课程《会展管理概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开设会展管理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1.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带动了会展教育的成长,因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涉及范围广,因此会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体系中一般是依托成熟学科进行的多学科嫁接。从现有的专业设置看,学科定位以管理学为主,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工商管理及公共关系管理。会展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均属于管理类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均以管理为核心,从这个角度说,两门专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知识的交叉性。

2.在上一点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从相关课程在《会展管理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切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应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从公共课到基础课再到专业课,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根本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知识框架体系。《会展管理概论》课程在教学中以会展业为研究对象,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经济学等知识点,这些科目或是学生已经学过,或即将学习,因此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并从会展业的角度分析,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对还未修读的知识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3.民办本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严格按照高教委相关规定,沿袭专业基本课程框架,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及就业市场动向,重基础,重理论,同时重实践,重能力,即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会展业人才比较宽泛,从核心人才、辅助人才到支持人才,需求大且要求多样化,而随着旅游与会展的不断融合,会展旅游产业链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会展管理知识,无疑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二、会展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

1.《会展管理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之前,首先要明确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的出发点。根据观察和调查,可分为以下三种:深入学习和了解;拓展知识面;拿学分。每一个学生都希望顺利拿到学分,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及期末考察,让他们认识到拿学分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引入、理论分析、课堂小结等,帮助学生清晰有序地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而对于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课上和课下都应给予关注,如课堂上及时结合最新时事动态,如apec在北京的召开,青岛园博会的圆满落幕等,课堂上给予提点。

2.专业课程之间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展管理这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意义,最基本角度是分析会展与旅游这两大产业间的关系。因此,在正式进人教材学习前,将两者间的关系理顺是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属性、相似性、差异性及两者间的相互促进等,理解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3.在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融人哲学思想。哲学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一般科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如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观点,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变化是永恒的,而静态是相对的。讲授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与变革时,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另外,会展业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从主办方、承办方到参展商、观众,以及展馆、地方政府及媒体、中介机构等,都是这个行业中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因此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如探讨市场营销,则首先要明确营销主体,继而确定营销对象及营销手段,主体的多样化要求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

4.教材是学生主要的课程学习工具,教师要吃透教材,结合延伸知识及相关案例进行知识模块组合,使模块间层层递进、相互衔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知识模块间的逻辑联系。此外,因为这门课程是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要建立一条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知识线,从会展业到会展企业再到具体的会展项目,充分结合专业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图片、视频、案例引导等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概况、企业管理及项目流程等相关基础知识。

5.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pbl教学法,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带着问题思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概念、原理等逐一展开,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积极性。如讲授“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思考组织的内涵,并通过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与“组织”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再引入会展业,讲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又如讲授会展项目立项策划之前,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会展活动的信息,并将从会展项目名称到项目收益等相关信息罗列出来,从而对会展项目的策划内容有初步自主认识。

三、会展管理课程的考核体系。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两项个人作业及一项小组作业,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其中个人作业包括一份理论知识试卷及一份会展活动日程安排表,小组作业则是完成一份以教育为主题的会展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及立项策划书。理论知识试卷的考察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点,日程安排表的撰写则要求学生了解如何合理安排会展活动,最后一项小组作业一方面培养团队意识,要求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资料数据的搜集分析,另一方面初步认识立项策划书及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格式及写作要求作为旅游管理系的一门选修课程,《会展管理概论》融合管理类知识理论,与旅游专业课程关系密切,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因此认真进行教学思考和研究很有必要。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七

职业化这一基本概念最初运用在企业管理领域,随着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日渐成熟,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中也出现了职业化的要求,但至今仍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权威的说法[1]。结合职业化在其他领域应用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对医院管理人才职业化的概念和范围等内容作如下表述。

医院管理人才职业化的定义可以被看做是在医院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应当由那些通过了专业的管理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过国家相关法定部门考核并授予相应从业资格的,受医院聘用后主要从事于医院相关管理岗位的专门人员所应当具备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对于医院管理人才的职业化还可以理解为从事于医院管理工作的专职化,管理人员的职位序列化,管理人员所具有的知识的“t”型化以及管理人才所形成的管理意识的现代化等内涵。

具备了职业化的医院管理人才主要涉及长期从事于医院中不同管理地位的院长级、主任级、执行级三个层次的全体管理领域的工作人员。在这三个管理层次中,处于医院管理院长级的管理人才主要指的是院长、副院长;处于医院管理主任级的管理人才应当涵盖医务部门主任、财务部门主任、人事部门主任、行政部门主任等医院中基本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处于医院管理执行级的管理人才应当是不同科室的秘书、责任会计等工作人员。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医院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行政人员、医疗资源管理人员以及处于后勤部门的保障人员等都应当被纳入医院管理人才范畴,他们通过各自职责的发挥来影响着医院的正常管理,通过彼此所掌握的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担负起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十八

摘要: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果说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那么教学技巧则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教学技巧不仅反映了教师的素质和才能,同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技巧,教学效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差别。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个政策促进型的跨文化培训活动,它具有政治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性、成人教育性等特征。为了提升课堂魅力,达到教师和学员的通力合作,激发出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就需要教师针对培训特点很好地运用组织、示范和指导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跨文化培训;培训特点;教学技巧。

一、课堂教学技巧对提升课堂魅力的重要性。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是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已培训了十一批、300余名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在积累了大量培训经验的同时,作为培训管理者,我们也收集了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们对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国内知名旅游领域学者的课堂效果进行调查评估时,我们发现,来自国内的工作人员表示课堂精彩,内容深入浅出,易于吸收。而来自东盟国家的学员们则表示尽管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合理,但是课堂氛围枯燥,部分内容不易被理解和接受。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1如果说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那么教学技巧的运用则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达到培训目的而采取的具体的行为和手段,它与教学方法不同,“方法是指为达到目标的一种程序或者是一个过程,技巧更准确的是指培训过程中运用的技巧性的培训细节”2。如案例讨论中,我们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案例法是教学方法,分小组的形式是教学技巧。一般情况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但是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文化、工作背景的教学对象,由于课堂教学技巧的不同,就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我们从工作人员和学员中得到不同答案的原因之一。一个成功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和学员的通力合作,要激发出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就需要教师针对培训特点,很好地处理课堂组织、示范、指导等这样的培训细节。教学技巧对提升课堂魅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由于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的培训发起者、培训实施者、培训对象等的不同,该项目具备了与面向国内旅游管理人才举办的培训项目不同的跨文化、跨语言等特征,同时也与高校常常举办的留学生培训项目不同,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

(一)政治敏感性。

首先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项具有外事性质的培训活动,具有政治外交性。它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与周边东盟国家的互相了解,加强双边或多边旅游合作,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发起的一项培训任务。旅游和教育都具有先天的开放和包容性,中外专家一致认为旅游教育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3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东盟国家的旅游管理人才切身体验中国的发展变化,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与政策,进而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凭借地缘优势,最终转化成务实合作,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需要。

(二)跨文化交际性。

由于所处的地理、社会、文化、宗教等环境的不同,东盟国家与中国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学员面临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碰撞,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人们对于事物所呈现的心理认知与行为表现的不同,学员们喜欢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去解释所见所闻,这就可能引发对老师的话语进行偏误性的推论,进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三)成人教育性。

由各国政府旅游相关部门选派的工作人员构成了此项培训的培训对象,他们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成人性。成人教育学之父玛尔科穆(malcolmknowles)认为,成人学习者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成人学习者具有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第二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经验;第三成人学习的动机与需求会随着工作与生活的发展而变化;第四成人学习者总是希望所学知识能够快速运用到实践之中。4具有一定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的成人教育有别于学校学生教育,后者具有教育长期性、前瞻性等特点,前者则目的性更强,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对象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知识,并能够快速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四)专题教学性。

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项短期集中式的培训活动,培训一方面需要向学员介绍中国的旅游文化,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在东盟国家旅游发展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为能在短期进行大量知识与经验的传授,培训管理者就需要整理相关内容,形成教学专题,聘请领域内的专家或学者进行教学。换句话说,每位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专题内容的讲授。

三、对提高课堂教学技巧的建议。

高超的课堂教学技巧不是临场的即兴发挥,它需要教师结合培训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控制住课堂气氛和节奏,吸引学员目光。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限制,是指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技巧。

(一)课堂情绪的控制技巧。

情绪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们的主观认知经验。学员课堂情绪的状态,不仅会影响课堂知识的传递,还会影响学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判断。为了较好地控制课堂情绪,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正确把握教师与学员之间的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经常会表示出对中国取得成就的赞叹。同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之学员大都在本国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其中不乏工作职务较高的学员,如柬埔寨旅游产业司的司长,缅甸饭店与旅游发展司的副司长等,他们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也会对一部分社会现象提出意见或批评。因此课堂中需要教师摆正自己的态度,维持良好的情绪,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不卑不亢。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引领学员学习知识、总结经验的指路者,老师对学员工作经验的肯定并不意味着要恭维和迎合学员,老师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员,尊重课堂与知识,就会取得学员的信任。2.重视对敏感话题的预设。一般来说,具有外事性质的涉外培训,教师无论是课上组织教学,还是课下与学员探讨问题,最好避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性的话题,涉及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只做说明、解释,不评论对错。但是,基于培训所具有的政治外交性,通过培训我们希望学员们能够对云南的旅游业,乃至中国当今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并促进国家之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因此培训内容就不能完全回避具有政策、历史、文化等较为敏感因素的问题。由于培训对象与教师之间的文化差异,敏感话题的提出,必然会产生交际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小则会造成不好的课堂效果,大则可能会引发外交事故。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需要对培训对象国的交际礼貌原则、行为禁忌,以及文化异同进行了解,对在课堂中能够形成的敏感性问题进行预设,并备注恰当的解决方法。

(二)培训对象注意力的管理技巧。

注意力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坚持,它会使人对某一事物保持积极探求的态度,并能清晰地进行反映。5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应力求生动,从学员的需求出发,从而增强学员的课堂注意力。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有中国旅游文化特色。随着东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价格,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挑选为旅游目的地。中国庞大的游客资源市场吸引着东盟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的眼光。“在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熟悉游客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如何提高面向中国游客的旅游服务质量,如何开发与管理得到中国游客认可的旅游景点与企业,正是学员们参与培训的`需求之一”。老挝旅游培训局副局长朴佟达拉隆先生说道。当然,前文我们提到过,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个政策促进型的培训,它承担着面向东盟国家推广、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责任。因此,无论从培训目的,还是从学员需求的角度来看,具有中国旅游文化特色的正面意义的事例在课堂中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

(三)课堂节奏的把握技巧。

培训中,一般来说每一位老师需要在3小时内完成某一专题的讲授,其中包含了翻译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员理解教学重点,就需要教师较好地把握课堂节奏。

1.教师语言简洁直白。由于培训对象对英语的掌握水平及使用能力的不同,培训管理者会根据教学对象的国别为课堂配备翻译,教师需借助翻译把信息传递给学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碰到因为教师授课语言中文化因素复杂,引经据典,导致翻译不能理解其中含义,从而中断课堂教学的情况。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教师讲一分钟,翻译发挥了十分钟”的案例。教师在讲解旅游商品的开发时,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的玉文化,引用了《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因为翻译担心学员不能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正好翻译非常熟悉《红楼梦》这部小说,因此翻译变客为主,成为了该话题的主导者。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容易干扰授课教师的思维,分散学员的注意力,也会影响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掌控。因此,课堂中教师需要注意语句宜简不宜难,宜短不宜长,需要使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去组织课堂语言,以便翻译能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跟随老师的节奏。例如孕育而生、炙手可热等这样的成语,具有隐喻、借用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含有中国特殊文化因素的语句,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出现的频率。

2.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直观性。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很多教师的课堂语言已尽可能地做到简单明了,但是由于培训内容的学科性特征,专业术语与带有文化因素的语句不能完全省略。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与观点,我们建议课堂应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材料去辅助教学,同时也可借助不同的图示去呈现统计数字、时间等。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一方面能清楚地表达教师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减少翻译工作,节约时间的教学技巧,利于教师把控课堂节奏。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中心这一对辨证关系。基于培训所具有的成人教育性、跨文化交际性等特性,我们反对课堂中教师主宰一切,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只有老师在整个课堂组织管理中合理使用教学技巧,起到很好的主导和启发作用,才能在创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使课堂显得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高文举.培训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2]胡海云.成人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刘平平.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培训实践模式[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5)。

[6]沈世伟,philippeviolier.“一带一路”旅游教育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j]中国旅游发展笔谈,(6)。

[7]杨寄洲,崔永华.课堂教学技巧略说[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九

摘要:从旅游管理专业视角解读了高职院校“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针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实施品牌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

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讲座中提出:高职教育要按照“1221”模式和坚持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并重的思想培养人。

“1221”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个“1”是指一个开放的、汇集各种资源的办学平台。

第一个“2”是指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两大人才培养系统。

第二个“2”是指学生毕业后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齐全。

第二个“1”是要把学校办成一个为学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培训基地。

一、立足专业视角,解读“1221”模式。

“1221”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它强调产学合作。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要求中,相较于其他学科,旅游管理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合作,即是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旅游产业实践的高度结合,通过在旅行社、旅游景区、饭店等岗位的锻炼,使学生在产业实践中知晓企业的运作过程、业务流程、行业操作技术,以及如何处理现场突发问题,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作如下解读。

(一)一个开放平台。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办学平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上的开放,二是管理上的开放。

思想上的开放,是指高职院校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宏观层面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管理视角既要注视校内,又要关注校外的行业动态、政府政策、岗位需求等。

管理上的开放,主要强调“开门”设专业、“开门”搞教学,通过校企共建,汇集社会和企业的资源高职院校应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通过基地共建、校企人员互聘、技术攻关、项目推广等形式,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将学院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真正放开搞活。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建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旅游管理专业内,实训课程如何设置,基础理论课如何教授,顶岗实习如何安排,都有一个很强的实践、理论交叉,所以解决教和学的问题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

(三)两个证书。

学历证书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则是学生实践技能的证明。

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双重培养,是保证两证齐全的有效措施。

导游证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考取的职业资格从业证书,有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技术等级。

一般为每年下半年组织省考,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成绩全部合格者将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员资格证书》,一年后经考核合格,自动成为初级导游员。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和相应考核的完成,级别可依次晋升。

(四)一个培训基地。

旅游行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行业。

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统旅游项目出现了不少新的思路和实践,节事旅游、蜜月旅游、探险旅游等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不断涌现。

旅游业的更新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这些旅游项目和产品的专业知识和跟进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高职院校应建立一个终身的培训基地,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培训、学习的场所,服务地方经济。

二、遵循市场导向,建设品牌专业。

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就业教育”,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外在动力。

专业建设情况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

品牌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

地方高职院校在重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同时,也应紧抓品牌专业建设,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促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旅游系统中的从业人员既要承担组织、讲解、计调、外联等具体的旅游活动,又要对系统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进行管理,并履行线路设计、景区规划、技术支持和经济管理等职能。

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现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要努力转变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观念,在教学方法上摆脱以教师为主、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法,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

人才的培养可以密切联系本地经济,与相关企业展开人才培养和合作办学方面的尝试,企业为学生就业、实习实践提供便利,学校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根据本专业特点,可聘请旅游企业一线人员、专家来校作报告,向学生们介绍当今旅游业发展现状,介绍旅游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企业青年员工的职业成长经历等。

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竞争的激烈,懂得创业的艰辛,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企业现场管理、旅游业务咨询、旅游产品设计、跟团、带团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养,拓宽就业渠道。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二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于1979年,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大学本科旅游专业教育则起步于1980年,以杭州大学招收全国首届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为标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由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道路。截至2017年底,中国大陆共有1641所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专业。其中,高等院校770所,100多所高等院校可以自主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等职业学校871所,现有在校学生约79万人。不同层次的旅游院校为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和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然而,旅游界有关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旅游人才培养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动手能力差、结构不理想、急需人才缺乏、人才外流严重等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旅游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到旅游行业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0%,而两年后能继续在旅游行业的本科生也只有40%左右,也就是约有80%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后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旅游专业毕业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对学生来说,是对大学学习几年积累的旅游专业优势的一种浪费;对高校来说,是旅游教育资源的一种损耗;对旅游企业来说,会提高其专业培训成本;对社会来说,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人才旅游管理论文篇二十一

2、浓雾下高速公路追尾事故风险管理研究。

3、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

4、国际油价与我国能源公司股价的相关性测度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5、城市供水管网铁释放特性及其风险管理。

6、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7、电机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8、大型项目群风险管理研究。

9、开放条件下原油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与监管研究。

10、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11、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2、基于风险预算理论的保险资产管理路径研究。

13、煤炭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14、信息安全风险多维动态管理模型及相关评估方法研究。

15、免疫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要素与风险管理绩效关系研究。

16、基于资本约束的商业银行资本配置对风险管理影响研究。

17、大型建筑企业工程投标风险管理研究。

18、电网主型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模型及信息系统研究。

19、电网基建项目全面风险管理及其信息系统研究。

20、epc模式下的能效电厂项目风险管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

21、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22、浅论企业外汇债务风险管理。

24、浅谈加强中国海外政治风险管理。

25、从声誉风险视角看企业风险管理。

26、浅谈现代企业风险管理。

27、论物流企业风险防范。

28、关于矿业企业风险管理。

29、关于旅行社的风险管理。

30、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31、信息服务企业的风险管理。

32、物业服务企业的风险管理。

33、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

34、高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分析。

35、浅谈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36、我国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37、建设工程项目业主的风险管理。

38、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

39、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防范机制与补救。

40、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41、大学生体育意外伤害的防范与处理。

42、高校突发事件与风险管理。

43、高校发展的风险评估基本框架。

44、浅谈农业风险的识别及控制。

45、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风险管理研究。

46、转基因生物的风险分析。

47、医疗风险管理浅析。

48、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49、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管理。

50、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防范。

51、浅谈社会公共风险管理。

52、论网络会计的风险管理。

53、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

54、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55、对电子软件相关风险的认识与应对。

56、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

57、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58、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的应用研究。

59、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60、固定资产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61、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62、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3、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模式。

64、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重构研究。

65、全面风险管理。

66、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型研究。

67、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68、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69、我国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探讨。

70、安徽省进出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研究。

71、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7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7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74、基于coso框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75、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管理研究。

76、试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

77、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78、关于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问题。

79、信用卡风险分析。

80、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81、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

82、风险测度和管理的var方法及其优缺点探析。

83、保险业风险及其防范。

84、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

85、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探析。

86、我国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研究。

87、浅谈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

88、论国际商务中外汇经营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89、企业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90、浅谈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91、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92、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93、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94、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95、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浅析。

96、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97、企业信息系统选择风险。

98、初创企业信息化管理风险分析。

99、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100、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风险与管理对策。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7828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