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心得与(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08:12:15
心理学心得与(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7 08:12:15     小编:雨中梧

总结是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有助于今后的改进和发展。总结要包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不应只是简单罗列事实和经验。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

心理学心得与篇一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往往更多关注教学手段、方式上的东西,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教学事件和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也往往归咎于上。虽然以前读书时也曾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科目,但毕竟是脱离实践的纯理论学习,相隔十多年也已淡忘不少。这也是遗忘的规律吧。趁现在是暑假,我捧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在里面重温了不少心理学知识,同时,踏足教坛十多年的我对教学中的许多隐性问题有了新的发现,特别在学生注意力低下方面有了更深的思考。

当我们遇到那些上课经常走神、开小差的学生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的注意力很涣散,并寻找其中的原因:他昨晚是否休息不好,近来是否玩得疯狂以至于在课堂上仍在遐想,他的学习目的性是否不够强以至于对学习不重视等等。但《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则提醒我们,学生的注意力涣散除了教学方法及其客观原因外,也有可能是被教师一些不经意的行为所导致的。这让我很自然地发现了教学中常见的几个小问题:

问题一:刚上课就发测验卷或公布测试成绩,然后再评讲试卷。我想这是很多老师的惯性做法,但殊不知,这样做会使学生情绪特别紧张、兴奋或沮丧,难以把注意力及时转移到教学中来,因为他们的注意还纠缠在分数或做错的题目上。这是我从《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的“情绪急剧波动会使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发现的教学问题,怪不得每次这样评讲试卷的过程中总得要管几次纪律。明白了这一点,我想我们可以提前半天或一天,利用放学时间,先把试卷发下去,让学生们先研究研究,自己先试着改错题,然后再进行评讲,我想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二:课堂上常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生回答,难题留给优秀生回答。本来,我也觉得这是分层教学的做法,能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但当我了解到“反抗或淡漠会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这一心理特征后,我就发现我们课堂上老是这样明显地分层次回答问题,也许会在无形中给他们划了界线,会使他们感到不公平,虽然能调动起中下生的积极性,但却可能抹煞优秀生的积极性,他们可能会想:容易的轮不到我们回答,难的问题不容易答对,还是不说为妙。一节课没多少精彩的生成,课堂就会变得郁闷,使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为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提问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既不能为使课堂教学顺利完成而集中关注优秀生,也不能盲目照顾中下生而影响优秀生,以免顾此失彼。教学中的公平对待,往往能使学生增强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三:学生上课后才匆忙准备学习用品。很多学生都喜欢一下课就走出教室活动活动,或在教室里轻松轻松。非要等到上课铃响了才拿出相应的课本,有的甚至在老师喊上课时还在忙着整理东西。就是那么一两分钟,也许有的老师并不在意,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短暂分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有效进行注意转移”的原理,培养学生课间先整理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然后才去活动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前把注意转移到下一门学科,有利于提高下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当然,上一节课的老师不要拖堂,否则也会降低学生进行注意转移的效度,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问题四:新学期,刚发新课本就开始讲授新课知识。新学期,学生刚接触到新课本,如果马上就进行新课文的学习,他们会不明晰此学科的学习方向和目标而感到茫然和被动。尤其是个别学生面对某些没什么兴趣的学科,但又要学好它,这就得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向往和追求,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因此,以小学为例,我建议当学生拿到新课本后,可以先让他们通读教材一遍,要求学生关注每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每个单元导读中提示我们要掌握些什么内容、培养什么能力,本学期要写哪些,推荐阅读哪些课外书,要背诵哪些课文等等。然后,让学生制成表格罗列出来,并拟好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再利用一至两天时间在班中汇报展示、交流提炼。这样,当学生明确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本学科每一单元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后,他们就更能唤起有意注意,学习就会更自觉了。

读完《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后,我还发现了我们教学中不少的隐性的教学问题,不禁汗颜,由衷地感到阅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不仅仅是刚踏足教坛的年青教师的需要,更是我们所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需要。每个班总有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或问题学生,我们习惯地从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遗传因素、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但《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忽略教学中常出现的心理学问题。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的“注意、记忆、气质类型、情绪情感、意志力”等问题,必定更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心得与篇二

在读《拖延心理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经常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而沾沾自喜,这似乎是生活常态。

当我读了这本书,对拖延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后,看法有了改观。虽然只读到一半,但是对我有两个帮助:1.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2.指导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误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

比如说,

1.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2.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3.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4.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

5.如果我成功了,别人就会受伤,等等。

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努力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很多人都有拖延行为。

有的拖延会导致严重的外在后果,甚至严重性会出乎你的预料;有的'拖延虽然没有产生严重的外部损失,但是拖延者的内心受到极大的煎熬,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体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准时完成,貌似这种情况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这样认为。随着自己的成熟,对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发现,这种拖延很难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就会凸现,影响对自我的认可感。

当了妈妈后,我很担心自己的拖延行为在孩子身上放大。为了完善自己,也为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我特意挑选了这本书仔细研读。从中了解到,孩子的拖延行为不是单纯从父母身上学习来的,还跟其家庭关系有重要联系。

在本书第九章中,作者系统阐述了亲子关系的不协调,会给孩子拖延问题的产生制造机会。通过对拖延者的研究发现,有五个基本的家庭倾向。这五个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们是: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这五个倾向在每个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五种倾向相互交织,压制着拖延者的自尊心发展,从而培养出拖延习性。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如果你的自尊低,就会感到空虚。如果自尊受到膨胀,你会感觉自己几乎无所不能。个人成长中的一个使命,是要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合理认知,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时维护一个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家庭可以通过接受孩子是怎样一个人,而支持其完成这个使命,帮助孩子发展出一个稳定的自我感。父母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尽量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积极与孩子互动,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地带。这是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爱,具有完整感和对自己有信心的一个基础。当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也会犯错,也会有糟糕的情绪和行为。这段时间里,可能无法呼应孩子的需求。

幸运的是,好父母无须事事和孩子呼应。研究表明,父母只要在30%的时间内与孩子呼应,就会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牢固的情感依赖。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关系破裂,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可以启动修补程序来弥补。不仅可以改善关系,也教会孩子犯错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价值,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

总之,在家庭中,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包括父母,都应该以本来的面目被接受。否则,孩子会选择性的扮演特殊的角色,通过拖延将自己不被认可的部分隐藏起来。失去了与自己另一部分的接触,和进行自我整合的机会,更不用提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建立自尊了。

客观地了解拖延产生的根源,只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会通过阅读后半部分,了解如何征服拖延。当然,如果知道了如何做,拖着不去实施,可能又是新一轮拖延的开始。克服拖延是持久战,希望可以坚持到最后。

心理学心得与篇三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我,控制自我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团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经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忙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仅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供给心理援助的过程。

经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二)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必须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必须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我的心扉,进取的参与到了团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团体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可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忙别人的喜悦。

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活力,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到达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必须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构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我。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供给展现自我行为的机会和场所。

根据总队安排,我们在2xx8年7月3至7月22日参加了在教导大队举行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20天的培训时间虽然不算长,但对于我们来说,收获颇丰。现谈谈自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人格塑造。

恰如古代日本的茶道不是仅仅为了沏茶.而是为了培养女性宁静温柔的性格。如果说厨师为人们供给了餐桌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美味佳肴,那么心理咨询师则为人们供给了精神上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味佳肴。经过心理学的学习使得我们的人格得以全面的完善,使我们极早弥补身上的的不足之处。

第二:学会了自我分析。

分析自我有没有本事做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素质,对自我进行确认。这主要有三方面:人格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应当强调的是,比理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咨询师的人格魅力,他必须是心理健康、有亲和力、诚信度等,因为心理工作是一项助人成长的事业,要求咨询师既要热情、诚恳、耐心、有适度的感情投入,还要理智,掌握分寸、拥有职业化的清醒。

分析自我有没有信心做心理咨询。认知信心的重要、认知你的信心有多少。因为信心问题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也影响做心理咨询的成效。那么,信心坚定与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有必要检验和反省自我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信心不足,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客观的,还比较好克服,主观的又来自哪方面是知经过心理学的学习培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我,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

第三:调整了对“挫折”的认识。

当一个人面临挫折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安慰、同情与关心,包括同情体贴、鼓励安慰、供给处理问题的方法,帮忙其走出困境,处理问题,应付心理上的挫折。帮忙对方端正对于困难或挫折的认识,以此改善自身心理问题。如对新入伍的战士,要设法使他们明白,任何人在到一个新环境都会遇到一个适应问题,能否很快适应环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之一。挫折和困难能够促人成长,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坚韧的意志。总之,检讨自我对问题或困难的看法,调整对挫折的感受,常能改变自我对困难的态度,以便用较有效的方式去处理困难。

第四: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做好官兵心理疏导。

要善于运用“情感资源”。要善于用情感的力量感染人。情感在心理疏导中是“催化剂”。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钥匙,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情通才能理达。培养教育人,首先要有同志情、战友情、兄弟情、父母情,有了这些真挚的情感,心理疏导才能有力度,才能打动人,才能感染人。这就要求心理辅导者要学会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谅人,要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能够平等待人,要做到将心比心,以情换情。

要善于运用“语言资源”。官兵感情的碰撞,心灵的沟通,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心理疏导结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的运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居高临下的训教与和风细雨的说服,效果迥然不一样。要善于和学会用情真意切、生动趣味、幽默诙谐的话语化解矛盾、疏导冲突、讲通道理,这样心理疏导才能收到效果。

要善于运用“知识资源”。要运用知识去启迪人。知识在心理疏导中是“能量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贫瘠,心理疏导就心虚乏味,讲不出耐人寻味的道理。这就要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既要学习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心理学,又要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有关知识,这样做起心理疏导才能游刃有余。

要善于运用“人格资源”。要用人格的力量去感化人,心理疏导的成功即取决于心理辅导者的心理学知识,更来自其自身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人格是为人之本,为官之魂,人格是形象,人格具有感染力、凝聚力、号召力。仅有人格高尚、行为端正,才能使官兵心悦诚服、一呼百应。心理疏导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总之,这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帮忙很大,学好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拥有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就能够自我排解一些困扰,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知识传播给周边的人,也许能够帮忙不少人自我消除心里的阴影。

作为一个刚入伍不久的消防女警官,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

心理学心得与篇四

心理学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非常荣幸地在校网几近崩溃的情况下挤进了心理学这门课。选修课对许多同学来说,可能就是点个到、得点学分那么简单。但我是很认真地选修了这门课,真心的想学到些知识。关于心理学是讲什么的,之前我并不了解,我是想学习些推测心理活动、预测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每次听完课,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都因为有所收获而满心欢喜。老师虽然没有讲授我想学的一些知识,但是有意无意地让我学到了更多意料之外的事,这让我更加喜欢上这门课。至于我从这门课里学到了什么,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整的,暂时想到的就是:学会了面对压力或是不开心的事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老师有一次在上课时,无意中说到自己当天遇到不开心的事,但是仍然很快就投入到轻松地授课中);懂得了在看待问题时,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老师举例说夫妻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时,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尽量往好的方面想,矛盾很容易消除);学得了更好记忆的方法,比如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记忆和以往的规律。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从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只是一时没想起来,或许它们已融入我的思想了。

在学习心理学这门课的过程中,有过欢笑、有过感动、也有过深思,这门课深深地吸引着我,即使是周末也不愿错过上课而早早起床。老师想知道我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大概是想提高以后的授课效率,让自己的课更具吸引力。tobehonest,我很喜欢这种有激情很上进的老师,所以很乐意为老师提供一些个人建议。

首先,我对老师的整体授课方式比较满意。在授课过程中讲述身边有趣的事例这很贴切实际;讲述苏格拉底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在轻松中自由地思考;放映纪录片增添课堂乐趣,同时扩宽了我们的视野。我最感兴趣的环节是看记录片,这个环节同时带动了我的'视觉、听觉,还让我更加专注不断思考。值得开心的是,老师在下学期会专门开设观看纪录片的课程,非常期待老师开设的新课。

其次,我个人觉得老师讲心理学内容时,有那么一点点单调。当老师放映那些跟教科书上的排版一样的课件时,同学们大都低下头做自己的作业了。我非常喜欢哈佛大学里的幸福公开课,那位老师并不是用xx个教材来授课,而是用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专门编排比较活跃的授课内容,讲述对我们思想有深刻启迪的故事。只有喜欢或是赞同一个人才会对她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我对老师很赞同也不乏喜欢,所以觉得老师也可以做到课堂活跃而有吸引力。希望老师下次授课时,考虑编排些更有意思的课件。

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我认为大学生主要是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典型案例: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典型案例: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典型案例:xx医科大学学生小王由于来自农村,缺乏体育、音乐才能。别人去踢足球、跳舞,他不好意思向人请教,自傲与自卑发生冲突,最终跳楼身亡。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典型案例: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xx大学男生小赵中学时成绩优秀,进大学后很快奉行“六十分万岁”,他直言:大学没什么意思。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典型案例: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于单相思和失恋者,要注意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恋爱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大学生有这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有义务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具体应做到:

(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

(3)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

(4)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在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再次,学校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大学生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认真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和“大学生健心工程”。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和重大节庆日等学生社团活动及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最后,学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摸排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要建立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值班制度、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度,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干预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心理学心得与篇五

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们掀起了一股新的学习浪潮,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浪潮,这是中国政府重视青少年教育的一个具体体现,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福音。

听了由省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生尤其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学习压力太大,这也是很难改变的一个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也愈加激烈,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那成才的通道就是考所好的大学,有个好的工作,于是父母便不惜一切代价地培养孩子。在学校学习,在课外补习,在特长班学音体美,在外语班学韩日俄。学生为了能顺利地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只能被迫接受这一切安排,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心理障碍,长时间的压抑,他们用行动发泄,甚至报复社会。有的学生毕业后狠狠地把课本撕掉。有的学生可能恐惧、不信任自己,成绩不好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绝望和无意义感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们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够,我们还应做好学生心理的洞察倡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排解学生的压力太大问题;他们这样学习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吗?怎样学以致用;怎样才能让孩子带着兴趣去学,而且对学校的学习生活留有美好的回忆......

在学校里,有一些孩子厌学或具有学校恐怖症。其实,这些孩子都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如懦弱、内向、不擅于交际等等。这些孩子在学校一旦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会自我调适,从而对学校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就发展成为学校恐惧症。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这些学生,在方式方法上都会进行有效的探索。认真研究孩子的病因。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使我们获得一种境界、一种风范和一种思想。

心理学心得与篇六

半年前,在庆祝闺蜜箐箐博士毕业的聚会上,大家在感叹箐箐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的同时,也纷纷吐槽起各自的拖延症来。熬夜赶稿、日常小事拖拉、减肥计划搁浅…大家都因拖延而焦虑,却都在焦虑中拖延。随着话题的深入,内疚、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也在席间蔓延开来。箐箐浅笑说道:"大家看看《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吧,我想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她的提议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聚会结束后,人手一本《拖延心理学》,心满意足的各自回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闺蜜群里不断更新着与《拖延心理学》有关的消息。先是摘录大段直击各自心灵的句子;接着就是讲述与书中理论完美契合的各种拖延故事,最后大家纷纷订出战拖计划,誓与拖延一刀两断。比如:经常有写作任务的小米希望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稿子,不想每个假期都在焦躁写稿中度过;将要步入婚姻殿堂的燕子期盼这次减肥成功,想着在半年后的婚礼上成为最美新娘。

因为一本书的阅读,让我的小伙伴们都鼓起了开启新生活的勇气。最先让我们感受到变化的,就是过去每次聚会都因赶稿而缺席的小米。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小米总算找到了导致她经常熬夜赶稿的原因:工作目标笼统和精力难以高度集中。小米说,每次打开电脑准备写稿时,总是先上qq,再看微信,接着再把网页热门消息逐一搜个遍。一天下来,什么事情也没干成,隐隐而来的交稿压力,虽然让小米有点心虚,但仍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的话来安慰自己。当然一挤又把工作全都堆在交稿日的前一天,为了按时交稿,熬夜也是在所难免。

接下来,小米和大家分享了新的工作方式。现在的小米每接到一个写作任务,就会把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诸如:查阅资料、列好提纲、逐个写作、成稿修订。再根据任务完成时间,给每个子任务定时,比如:查阅资料5小时。接着,通过一款叫"番茄钟"的手机app,将子任务划分成一个个25分钟的迷你小任务,然后定时开始做事。完成一个25分钟的迷你小任务,系统将会奖励一个番茄。当你完成一天的工作时,从系统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自己的工作进度。小米说,这样的工作方法让她感受到彻底掌控工作进度的快感,提高了工作的专注力,彻底的.摆脱了"黑色交稿日".听完后大家都对小米伸出大拇指,抢先下载了"番茄钟"app,也都在心里想着回去自己也试一试。

在大家纷纷效仿小米"细化任务、提高专注力"的战拖宝典时,燕子的完美变身,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燕子是个微胖的可爱女孩,从认识她的第一天起,减肥是挂在她嘴上的话题,不过也仅限于说说,微胖的体型已经快伴随她十年了。多年来父母朋友劝她运动调理,她置若罔闻。结果在数月以前,她突然行动起来,跑道上、健身房里到处都是她挥汗如雨的身影。当她真的穿着她理想中的婚纱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大家不禁感叹《拖延心理学》的力量。

打开燕子的健身主页,她的个性签名映入眼帘---"拖延的问题就是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顺着一条条博客读下来,燕子的减肥之路也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晰浮现出来…自小就有点肉呼呼的燕子不是从未想过减肥,而是多次尝试以失败告终,故而"瘦下去"成了燕子一个无法企及的梦。燕子读《拖延心理学》后,在博客里写道:害怕面对减肥失败是自己搁置减肥计划的拖延理由。

找到拖延原因的燕子,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姑娘共同成立了一个"减肥小组",大家一起相约运动健身,共同探讨健康饮食。曾经的燕子可能会因为天阴而放弃晨跑的计划,而现在生活里所有的事情都在围绕着减肥这个话题。在减下3kg的时候,燕子果断的买下了那件价值不菲、现在仍不能穿进去的理想婚纱。大家都在说燕子冲动消费的时候,燕子一脸认真地告诉我们,她每天都看着婚纱,想象自己穿进去时的光芒四射,那场景每次都会让她热泪盈眶。

接下来的燕子一路高歌猛进。当天天见面的燕子妈妈也终于说出:哎呀,你好像瘦了的时候,燕子如愿的穿上了那件她理想中的婚纱,成为自己婚礼上最美的新娘。

当然燕子的"组团减肥、自我奖赏"的战拖方法也在朋友圈里广为流传。

这就是这半年来,我们读完《拖延心理学》并去实践它的故事。这两个女孩,一个将自己从堆积如山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一个将自己从低迷情绪中重新拾起,她们都在战胜拖延中寻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它给了诸如我们这样深受拖延症困扰的读者一个希望。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真正接受的方式去努力实践它,那拖延症将会不治而愈。

心理学心得与篇七

p6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者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者行为。

实验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会配合其他四人说出错误答案,也就是发生从众现象;在五次的试验中,更有高达四分之三的人会至少从众一次。为什么会发生从众现象呢?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为求正确。人们通常比较相信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最佳信息,为了追求正确,那就听大家的话吧!第二是遵循团体规范。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半,先对就会安全许多。

p8赫伯特在研究从众现象的时候,提出从众历程,认为人们发生从众现象的时候,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内化:在顺从的阶段中,个人的自尊会受到打击,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居然为了逃避团体惩罚,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于是个体开始相信团体的意见是正确的,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团体的价值观靠拢,此时,个体已经接受团体的意见或行为。这个阶段已经是“口服心服”。

3、认同:个体的价值观已经符合团体的价值观,严格来说,此时已经不能称为从众了,因为此时的个体就等于团体,个体所表现的意见或行为,均能符合团体的想法。

有很多人在看待分班或者校园暴力的问题时,总是习惯把它看成是一个单一事件来讨论。事实上,隐藏在这些现象之中的从众现象才是最应该被注意的议题。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得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在上述例子中(分组及校园暴力),看到的好像都是不好的部分,然而若是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又何尝不能把它引导到好的一方面呢?老实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都倾向于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学历测验也只能看到pr值在九十分以上(有希望考上第一志愿)的同学,个人以为,精英教育应该是个别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式,但是国家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来考虑。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着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的想要跟随。因为从众的现象,我想呼吁大家看事情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表面,而应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p15扎荣茨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在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询问在这些相片中喜欢哪一个人?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应”。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面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不管是老师在教育学生,或者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我其实都很想强调一个观念:如果不是很清楚而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优缺点,我会倾向鼓励老师及家长们,与其多做一事,不如少做一事。要求愈少,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愈“单纯”,那么就愈容易发生“单纯曝光效果”,也就是愈容易让孩子愿意与我们亲近。

心理学心得与篇八

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莎士比亚。

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

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

正确走好感情之路,学习心理学让我们的气质类型粗略地归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但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的同学,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拥有胆汁质的人,在恋爱过程中尽可能发挥自己胸怀坦荡之长,不犹豫地向你真正所爱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应注意方式。另外,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适当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改变”。

心理学心得与篇九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想复制过来,大可以参考百度的百科名片。在这里,我想尝试谈的是我自己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联想理解。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如果道德也是一个以供需平衡的市场的话,那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试问有多少个经济人的多少个需求得到了预期的供应?也就是说,从全球上来考虑,单是所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还是得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供给。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短缺的水资源,让人担心的食物,被破坏的自然坏境,越来越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证明我们人类的道德正在面临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这条规律去改造我们的世界。电影《20__》、g20峰会讨论、稀土“战争”与中国环境危机、20__年全球金融危机、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考虑“道德”,赋予“道德”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例如,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生产主义,我们关心的是,可否偶尔停下来小憩,回想一下历程,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马不停蹄的进程中得到满足了吗?例如,现在非常倡导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也是减少了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吗?这难道不是“道德”的适应时代变化的体现吗?简而言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相对科学的思考自身发展的线索,让我们意识到那还没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心理学心得与篇十

学习了《心理安康教育》,是我觉得心理安康教育工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从学校入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学科的学员,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这样一来,学校的心理安康教育问题是教师的心理安康要保证。其中,教师的心理安康标准必须具备一是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学工作;二是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三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四是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心理安康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安康,还影响着自己扮演的角色。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心里安康必须处于较高的水平。

而且,学校开设的心理安康课程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要落实到实处。心理安康教育的环境的选择和布置,学校的心理安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能外表化。学校的成人教育应定期培训家长的心理安康知识,做好学生生活、学习的心理安康保障。

学习了《心理安康教育》,我明白了教师的心理安康有双重方面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安康不但对教师的自身有影响,对学生的影响更大,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开展。教师的情绪不好,就会影响课堂效果;教师的失误判断,学生会产生对抗和偏激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

学习了《心理安康教育》,我也明白了心理安康教育活动不是带有的指示性说教,而是强调学生的体会和交流,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工作应该常抓不懈,把心理安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只有学生的心理安康得到保证了,才能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师生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开展。

我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自己学习了《心理安康教育》这门课程,及时的提高了自己的心理安康知识。本人真的是受益匪浅啊!

心理学心得与篇十一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同样而找不出两个同样的人。人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人的心理都不相同,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从自己认识的角度对心理类型进行分类。

第一类是“儿童型”

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数具有自发性,并往往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中表现较为出色,但不适合从事长期计划性工作。在与人相处方面,他们由于时常缺乏耐性,而宛如小孩子一般容易朝三暮四,所以这种“儿童型”的人通常难以信赖。

应当下决心每天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事情并不求回报,以弥补性格上的某些不足和缺陷。

第二类是“少年型”

这种心理类型的人,通常是理想主义者,常常会为自己的意见或某种美好的事物而充满激情乃至狂热;他们富有冒险精神,乐观、专注,求知欲旺盛,还具有许多令人喜欢的品质。但他们的一贯性和好斗可能会很快演变成为固执和不妥协,因而往往容易导致同事之间发生分歧、争吵甚至斗殴。此外,他们通常不信任直觉,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因而经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或决策。

树立长远目标,克服短期行为。

第三类是“成年型”

一位年轻人虽然才20岁,但已经是一家规模不大却十分成功的企业咨询公司的老板了。她说:“我知道什么是我想要的东西和怎样才能得到它。”她是“成年型”心理的一个典型。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这种类型的人通常自信,目标明确,且富有强烈的进取心,把事业有成作为自己的最大乐趣;同时,他们又往往是具有责任感的伴侣和父母。不过,这类“成年型”心理状态的人,常会因沉湎于工作、学习而忘记自身的需要,其心身也易长期处在紧张状态,尤其当压力过大时,会作出过于敏感或者不适当的反应。

交出责任,放松自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学心得与篇十二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教师带来超于其他一般职业更大的压力。因此我们更应该想办法调节好身体,心理健康,以便更好做工作,适应社会,生存下去。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师也是人,既然是人就不可能“完美,全能”。教师要学会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可以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地填补自身的知识文化、道德品质素养,以适合社会发展,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全能”的.,也不要认为一切高于学生。不是有句话说:可以追求完美,但是不能要求完美。

其次,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幽默的生活方式。小学教师面临社会的舆论以及自身的家庭、生活,必须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中乐于奉献,爱岗爱学生,学生气我,我不气,以平等,和平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上,注意身体,合理饮食,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建立良好社会人际关系;学会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心理学心得与篇十三

美国著名的成人学专家卡耐基发现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生来就胆怯、害羞、脸红的人。这些心理的异常现象都是人在后天的过程中因某种经历诱发生成的。既然是后天,就是能克服。卡耐基还说:“世界上没有一点都不胆怯、害羞和脸红的人,包括我自己。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持续的长短而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胆怯、害羞和脸红的人往往对于人际关系格外敏感,也就是人家说的“脸皮儿太薄”。从心理学上讲,这类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怎么看,而对自己缺少应有的自信。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仅自己活得很累,也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某女士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生。用她自己的话讲,在学校学习乃至后来参加工作,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可以说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是她生性胆怯,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开口讲话就脸红。有时不得不随单位或是丈夫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可是她总是感到非常不自在。最让她感到难过的是在年初,单位要搞处级干部上岗,其中一关是“施政演说”。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最后只好。她的专业和资历绝不比人差,然而就是这个由“胆怯、害羞”组成的自卑拖了她的后腿!其实可以说她的“想法”拉了她的后腿。同时,的不开放、想法的单一性也是造成她自卑的主要原因。

要想克服胆怯、害羞的种种不良表现须先,然后再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试和训练。

克服自卑训练法。

方法一:行走时抬头、挺胸,步子迈得有弹性。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懒惰的姿势和缓慢步伐,能滋长人的消极思想;而走路的姿势和速度可以。平时你从未意识到这一点吧?从现在你就试试看!

方法二:抬起双眼,目视前方,眼神要正视别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正视别人则表露出的是诚实和自信。同时,与人讲话看着别人的眼睛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方法三:当众发言。

卡耐基说:当众发言是克服羞怯心理、增强人的自信心、提升热忱的'有效突破口。这种办法可以说是克服自卑的最有效的办法。想一想,你的自卑心理是否多次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应明白:当众讲话,谁都会害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你不要放过每次当众发言的机会。

方法四:众人面前显显眼。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有关的一切都是显眼的。试着在你乘坐地铁或公共汽车时,在较空的车厢里来回走走,或是当步入会场时有意从前排穿过。并选前排的座位座下,以此来锻炼自己。

增强自信心的11大法则。

人人都能忍受灾难和不幸,并能战胜它们。有人也许不自己能办得到,可是人类有强得惊人的内在源泉。只要我们加以利用,便能引领我们度过难关。我们较自己所想的更坚强。

法则1:首先对自己抱有希望。如果你连使自己的信心都没有,那就不要再向下看了……要对自己宽容,并使事情看起来容易做到。

法则2:表现得好像自信十足,这会使你勇敢一些。想象你的身体已接受挑战,显示自己并不是全然的害怕。

法则3:停下来想一想,别人也曾面对沮丧和困难,却克服了它们,别人既然能做到,当然你也能。

法则4:记住:你的是以某种节奏前进,你若感到失意消沉,无力面对,你也许会沉至山洼的底部;但是你若保持自信,便可能利用当时正扯你下坠的那股力量,跃出洼谷之外。

法则5:记住:夜晚比白天更容易使你感到挫败和气馁。自信多与太阳一道升起。

法则6: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法则7:我们大多数人所拥有的自信,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

法则8:克服局促不安与羞怯的最佳方法,是对别人感兴趣,并且想着他们。然后胆怯便会奇迹般消失。为别人做点事情,举止友好,你便会得到惊喜的回报。法则9:只有一个人能治疗你的羞涩不安,那便是你自己。没有什么方法比“忘我”更好。当你胆怯、害羞和局促不安时,立刻把心思放在别的事情上。如果你正在演讲,那么除了讲题,一切都忘了吧。切莫在意别人对你和你的演讲如何看。忘记自己,继续你的演讲。

法则10: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克服任何恐惧。因为请记住:除了在脑海中,恐惧无处藏身。

法则11:害怕时,把心思放在必须做的事情上。如果充分准备,便不会害怕。

心理学心得与篇十四

结合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本人自我感觉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本人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一个没有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的。”所以,培养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通过测验大概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冷静型、平和型,是属于内向型的。其实就算不测,我也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我胆小、话少,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我很羡慕那些活泼开朗的人,人际关系很好,与谁都谈得来。我也一直想改变我的性格,但终是迈不开第一步,我知道性格一旦形成了,不容易改变。其实有许多人跟我说过,怎样改变,但道理我都懂,就是行动不起来。我不善交际,不啊知道到该与别人说什么,我承认我有点自卑,我也在想办法克服。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改善自我形象,积极参加社交;面对新局面,尤其处于不利地位时,要暗中鼓励自己“一定行”,竭尽全力争取成功;积极与人交往,通过成功的交往开阔自己的胸怀,克服自卑心理。所以,我一定会诚信待人,热情助人,谦虚、谨慎、自信,尊重、宽容、理解他人。我也学着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希望我能成功吧。

当一个人面临挫折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安慰、同情与关心,包括同情体贴、鼓励安慰、提供处理问题的方法,帮助其走出困境,处理问题,应付心理上的挫折。帮助对方端正对于困难或挫折的认识,以此改善自身心理问题。如对新入伍的战士,要设法使他们知道,任何人在到一个新环境都会遇到一个适应问题,能否很快适应环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之一。挫折和困难可以促人成长,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坚韧的意志。总之,检讨自己对问题或困难的看法,调整对挫折的感受,常能改变自己对困难的态度,以便用较有效的方式去处理困难。

有的人,一生中不断变换职业,他们从事了很多不同的职业,但是到了年老,感慨自己一生的碌碌无为,抱憾而终。为什么这一类人在职业生涯中得不到成就感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忽略了内职业生涯,而过分重视外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在就职中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它们是通过从事职业时的表现、言谈举止、工作结果来体现的。外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在就职中的职务、职称、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它们是通过名片、工资单体现出来的。现在大学生关心的多是外职业生涯,很少有人会关心内职业生涯,比如一个人在求职时往往会问企业,“你们的工资?奖金?工作环境?宿舍设施?……”但是很少人会这样问:“你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素质能力或观念?”“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自己具备你们所需要的这些?”由此可见,不单是正在从业的人员,就连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忽视了他们即将从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满足感。一个人,只有心理上得到了满足,才会有动力,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学让我们更全面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我们不仅在学业上而且工作的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通过心理学中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使我们对我们自身意识、情绪、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了系统客观的认知,并有助于我们健全人格,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心理学中的各个章节都从理论讲述、分析理解和应对措施方面详细清晰地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着。成熟的人格,并不意味着我们所在追求的人格完美,但对人生的价值、态度、责任以及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道德情操、义利观念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态度取向和行为表现。因此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懂得了要深刻地体验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性格;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个性;勇敢面对自我,克服性格弱点。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心理学学习,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完善,有利于全面提高21世纪人才质量,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分析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素质,对自己进行确认。这主要有三方面:人格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应该强调的是,比理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咨询师的人格魅力,他必须是心理健康、有亲和力、诚信度等,因为心理工作是一项助人成长的事业,要求咨询师既要热情、诚恳、耐心、有适度的感情投入,还要理智,掌握分寸、拥有职业化的清醒。

分析自己有没有信心做心理咨询。认知信心的重要、认知你的信心有多少。因为信心问题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也影响做心理咨询的成效。那么,信心坚定与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有必要检验和反省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信心不足,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客观的,还比较好克服,主观的又来自哪方面?是知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培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

心理学心得与篇十五

孩子进入中学,积极性普遍都较高,因他们脱离了“小”字,充满着种.种新的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许多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挑战。在小学时,他们是老大,而在中学,自己又是老小,社会、环境及家长对他们的要求都不一样,导致他们情绪上的不安;也可能会出现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问题主要源自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小学就那么寥寥的几门课,两三位老师一竿子包到底;而中学,一下子十几门课全端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这节课刚一完,下一节又换了老师,换了内容,门门有作业,应接不暇。容易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家长要协助孩子掌握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家长不要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小学班主任一天到晚和他们在一起,老师不仅管课内,也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管生活,而中学,班主任通常自己抓影响力大的班级表现而将许多日常事务布置给班委会,让班委会同学率领大家完成,科任老师作业批改和备课负担较重,一般是学生学习上有问题了方才找学生,于是小学时自觉性不够强的孩子就需要增强。过于自卑,内向的孩子要学会与老师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进行及时的'的思想疏导。因为家长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要首先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

小学同伴大都是街坊邻居,中学则不同,五湖四海聚在一个教室,面孔陌生。同一年级的伙伴来自更大的范围,须重新选择朋友。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防止因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理学心得与篇十六

天冷阻挡不了学习的脚步,大家如约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在3组实际演练之后,来访者,咨询师和观察者讲述了各自的感受,通过九次的学习,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进步,为之感到骄傲,也在练习中不断暴露咨询中存在的问题。咨询师太急于求成,忽略了来访者内心深处的情绪困惑,而针对事情去展开提问,并不时掺杂着自己主观意念。于校长多次重申,咨询师是心灵导师,不是家庭指导师,咨询师解决的是“情绪”而不是事情。做好倾听,陪伴,与来访者共情恰到好处,理论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咨询中,却有着遥远的距离,想成为合格的咨询师,还要在成长的.路上不断的努力,“打铁需要自生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感谢于校长的每一个点评,每一次提醒。

心理学心得与篇十七

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看,许多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抑郁等,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教师必须进行心理自我调适,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教师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随着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增强,教师担负的角色日趋复杂,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面对社会大众、学生家长的期望与干预。另外,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大,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面对各种压力,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节,让郁积在心里的不快得到释放、宣泄,是保证心理健康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1)倾诉。这是最佳的宣泄法。即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父母、老师、朋友等)将心中的想法、内心的苦闷甚至是难以启齿的秘密统统讲出来,以缓解精神压力。与此同时,来自家人、朋友的理解、关怀会成为一种情感上的支持,让人备感欣慰,看到生活的积极面,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2)大声朗读。这是一种直抒胸臆的宣泄,显示出你的勇气,你的气概。如:你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优美的文章,或气势磅礴、或委婉动人。通过大声朗读,使自己陶醉于其中,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从而使烦恼在你感受美好的同时慢慢远离自己。

(3)游戏或运动。运用电子游戏这种间接的手段可以使过分压抑的心境得到发泄。如打沙袋、拳击等,这类运动会使人觉得趣味盎然,兴奋不已。

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紧张、焦虑等情绪造成的,而紧张、焦虑又是由各种各样的压力引起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高压力的工作会降低工作效率,影响身心健康,影响个人的发展;而无压力的工作使人觉得单调乏味,兴趣索然,同样会降低工作效率;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当各种压力与焦虑对人产生不良影响和降低工作效能时,便须加以调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调节自己。

(1)调息放松。调息放松法,也称深呼吸放松法。此法的关键是将胸呼吸(由于紧张,使吸入的新鲜空气最多只到达胸部便被呼出)变成腹式慢呼吸(尽量向内更多地吸入空气,再轻轻地、慢慢地将气呼出)。此法可促使血液循环正常,让紧张心理得以缓解,降低个体对焦虑的易感度。

(2)想象放松。想象放松是通过对一些安宁、舒缓、愉悦的情景的想象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此法要求尽量运用各种感官,观其形、听其声、嗅其味,恰如身临其境。运用此法一般应在饭后或睡前进行,先使身体或坐或卧保持一种舒适的状态,然后集中注意力尽可能逼真地去想象一些舒适松驰的场景。

(3)肌肉放松。肌肉放松是一种深度放松。此法的要点是先紧张后放松,在感受紧张之后再充分地体验放松的效果。从操作上来说,肌肉放松法一般是从头到脚,依次分别进行。如做面部整体放松:把眉毛往上拉,眼睛尽量睁大,嘴角尽力后拉,牙齿尽量咬紧,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对每一部分的肌肉,都要充分去体会紧张之后再放松的舒适感觉。

所谓注意转移法就是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使消极的情绪在蔓延之前就被一些因素干扰,不再恶化,朝着良性方面发展。过于强烈的消极刺激都与当时的情境密切相关,只要善于脱离不利的情境,对于情绪的控制就变得相对容易。

当教师与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首先应该冷静,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在气头上说过头话,做过头事,而应转移注意力,待冷静之后再作处理。以上方法的一个共同点是能让矛盾暂时得到缓解,直到双方冷静后再做处理就不容易激化矛盾,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给教师情绪带来影响的除教育上的因素外还有大量非教育因素,如疾病、家庭中意外事故、人际关系等。对于不良情绪的干扰作用,教师应尽量地克制,不迁怒于别人尤其是学生,应迅速地把注意力转入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去,以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所带来的成就感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心情会自然而然地改变。若把烦恼忧郁埋藏在心底,只会使自己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仅影响工作,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教师在心情不好时,可以阅读书籍、散步、听音乐,也可以做家务、去市场购物,从中体验乐趣,进而淡化烦恼直至消除烦恼。

自我暗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启动和控制潜意识能量,调动非智力因素,以此来调整心态,补充精神动力,坚定成功信念,进而自觉地努力,以达到主体追求的效果。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人陷入低落的情绪之中,久而久之,潜意识的东西就会逐渐上升到意识层面,将个体引入消极的生活状态中,不能自拔。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会让学生看到希望,增强自信。

因此,积极的自我暗示对教师来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调整自己。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工作中要协调各种关系,并成为多种角色的扮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抑郁、心情沮丧,影响身心健康。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调整自己。当自认为受到他人的轻视,个人感到无价值时,应暗示自己:他这样说有什么证据?对这件事有无其他解释?我应努力证实自己,让他消除这种认识;当自己认为受到他人的误会,个人感到委屈时,可以暗示自己:我为什么不找他谈谈呢?也许他不是故意的;当受到他人的流言蜚语时,应暗示自己:谣言止于智者、事实胜于雄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有多项任务造成巨大压力,以至个人感到无所适从时,可以暗示自己:一步一步去做、一件一件去做,事情总会有结果;当遇到失败,结果无法挽回时,可以对自己说:这不是最后一次,我可以重新开始。

(2)肯定自己。平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自己,要经常用积极的言语评价自己,肯定自己,并通过活动正面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获取社会正面评价。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要勇于正视它,善于自我激励: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我的优势还是很多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所谓认知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述事物的思维方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积极健康的认知是指个体的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符,不歪曲事实。一般来说,消极情绪是由消极的思想决定的,当我们用否定的、悲观的思想看问题时,就会感到非常沮丧、失意与消沉。通过改变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生活中我们注意到,拥有积极健康认知的教师总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从而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而持消极认知的教师看问题的不利方面更多些,强调困难更多些,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将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要想拥有健康的认知,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教育事业。全面客观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它并且充满信心。要认识到虽然教育的工作繁杂、琐碎,不易出成果,但应干一行钻一行,行行可以出状元。带着这样的情绪从事教学工作,教师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学生的士气就会高涨,从而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维护自己,提高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摆正位置,扬长避短,不好高骛远,不给自己提出不现实的目标。

(3)正确认识别人。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想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避免认知偏差。

心理学心得与篇十八

《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的所要走的阶梯,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下,学了这门课程大半个学期,还未学完,但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

心理学心得与篇十九

心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学习,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反思,我校心理教师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20xx年9月25日,五位心理教师及实习心理老师共赴树德外国语学校参加成都市第五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赛课现场决赛及教学观摩活动。

这是一堂视觉、听觉的盛宴,也是一次心理的洗礼和刷新。我校心理老师们惊叹于赛课老师们的表现。他们的课堂既通俗易懂,又体现了专业的深度,教师既严肃认真,又活泼幽默。六位老师,风格迥异,设计巧妙,特点凸显,主题明确,内容实用,他们的课堂对我们学校生涯规划课堂的开展,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验。

十年来,在曹璇老师的带领下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一路向前,硕果累累。我校心理老师也将争取每次学习的机会,让学习成为工作的常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推向更高的台阶。

曹璇老师在正式赛课前进行发言,介绍到场评委。本次赛课特意采取了专业评委和大众评委来共同为选手打分。

来自成都石室中学的苏洋老师《选择的智慧》,让我们了解到了选择无处不在,有些选择则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而当面临一些重大选择时,我们则可以运用“决策平衡单”来帮助我们做出更恰当的选择。苏洋老师做为第一个上场的选手,可谓压力颇大,但是凭着她个人的高素养,依然让整堂课井井有条,完整呈现。

来自石室中学文庙校区高丽君老师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这堂课活泼有趣,精彩不断。高老师甜美的声音、巧妙的回应,新颖的方式,精炼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全情投入参与,体验并感知到合作与竞争在现代社会中的关系。

来自成都七中林荫校区的梁振《叙说我的职业价值观》。梁老师用他浑厚的声音,将本堂课娓娓道来,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梁老师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现场的开放度与参与度,以及回应的方式,都让这节课充满了情怀和高度。

来自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的黄鑫《私人订制之休闲“心”时光》。这个主题,瞬时把全场老师都带入到了一个休闲的感觉中。开场中学生休闲时光的情景表演,顿时也让老师们开怀大笑,同时也惊叹于他们的大方自如,而接下来一次又一次的深入探讨,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休闲时光有了更积极的思考和打算。

来自树德中学宁夏校区杨伟老师的《方寸之间,天地无限——高考志愿填报》。这接地气又有难度的主题,也唯有杨伟老师这样的'资深教师才敢去尝试才能驾驭。真正的课堂,如所期待的那样,实用但又不乏趣味,引导学生对志愿进行反复的探索找茬,从而找出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同时还增加了小组的互动与竞争,这堂课,受益匪浅!

来自成都外国语学校的沈贵兰《遇见生涯大师——生涯人物访谈》。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毕业一年的沈老师以其淡定自如的表现展现了毕业生的精神风貌和素养。课堂中不断的鼓励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引导,让学生清晰知道了在进行生涯访谈时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问,如何进行高质量的访谈,想必对学生接下来的职业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整整六堂课,在下午4点结束了,但似乎,学习的过程,身心愉悦,不觉疲惫。本次赛课也在两位专家点评后真正的结束。赛课结束了,学习,永不止境!实外心理组的老师们会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并肩同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8137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