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有机结合,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教案的编写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应宜、因地制宜。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一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一袋苹果1050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两颗花生米1克、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天平等。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体验轻重。
1.指名抱一抱老师,抱一抱同学,说说有什么感受?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称,看包装袋。出示包装袋上的质量。
3.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师随机板书。请小朋友观察板书,发现了什么?
生1:都有关克与千克的。生2:还有g、kg的。
二、出示课题“克与千克”
1.师说明g和kg分别是克与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
2.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文具盒与数学书的质量,谁重?有什么方法?
3.出示天平。师简介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二、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生:其实我们用的一个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2.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1克很轻。)。
3.合作找找:在各组的商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4.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二)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想称一下物品。(把游标拨回到“0”)游标不够用,等会儿我们用砝码来称。(出示鸡蛋)鸡蛋放在这边,大家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生猜:10克。师:这是一个10克的砝码,放上去,怎样?(肯定不止10克)生再猜……(不断调试)50克。差不多了。我们可以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件物品,下面请大家轮流当小考官,把自己的物品让组里的小朋友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看谁猜得最准确。
(三)感受1千克的重量。
1.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电子秤,谁知道电子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3.练一练1,第88页1、2。
三、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想说些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三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课件,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面条,各种实物等。
1课时。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问题,平时你们去超市买东西,那超市里都有什么呀?
生:......
师:对,超市里有很多生活用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样样俱全,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图。
出示图一:购物。
师:周末,小丽和小宁陪同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都买了些什么?物品外装上的重量是多少?同学们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
生:饼干,净重110克。
生:洗衣液,净重5千克。
师:嗯,还有一个苹果需要用称来称一称,才知道它的重量,5个苹果重1千克。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克和千克》出示图:图片找标识(日常生活用品的重量)。
师: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先来找一找含有克作单位的物品,把它找出来吧。
生:口香糖,3克。
生:菊花茶,12克。
生:瓜子,1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再找一找含有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吧。
生:洗衣液,5千克。
生:一箱苹果,25千克。
师:嗯,真棒!我们知道“克和千克”是表示物体的重量单位。
板书:重量。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物品的净重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吗?
生:称。
师:对,用称来测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称。
出示图:日常生活中的称。
师:看,这些都是测量物品的称,不同重量的物品所选择的称是。
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的名称吧。
有以下几个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左端的“0”刻度开始。
3、称的重量范围在5千克。
4、将物品放在盘子左边,游码放在盘子右边,一定要轻拿轻放,调到平衡。
5、读出数据。
生:想。
生:约重1克。
师:约重1克,那你们想不想用手亲自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呢?
生:想。
师:好,下面老师准备了一些2分的硬币,发给同学们,一一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吧!
师:一克有多重?说说你的感受?
生:很轻。
生:很轻,很小。
生:像没拿东西一样。
师:问题: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同学们估算一下!
生:7粒。
师:对,咱们这个实验上显示结果是7粒,黄豆大约有1克重,因为不同大豆粒子,大小重量是不同的。
总结: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7粒黄豆大约重1克,这种比较轻的物品是用天平称来称的。咱们再来看图生活用品中含有克作单位的商品,把它给找出来吧!
出示图:克。
师:请同学回答,把它读出来。
生:口香糖重3克。
生:菊花茶重12克。
生:瓜子重100克。
师:对同学回答真好,以上都是以克作单位的商品。
师:(板贴)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字母“g”表示。刚才我们学习了1克的重量,下面要老师考考你们.
出示图:
估一估下面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羽毛。
生:毛绒。
师:嗯,回答正确,还有其它的想法吗?如这包纸巾,一整包的重量比1克重,如果抽出其中的一小张,就会比1克轻。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一张纸。
生:
师:比如一根头发,一根绣花针,一粒米.......同学们,刚刚对1克已经有了初步地认识和了解,那我们一起继续研究1千克有多重!
生:洗衣液5千克。
生:苹果整箱重5千克。
师:同学们来看我手里拿着一袋洗衣粉,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净重是多少?
生:1千克。
师:是的,你们再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有多少,掂一掂吧:
生:重。
师:对1千克要比1克要重的多得多怎样来测量千克的呢!
一起来看:物品的重量用称来测量。
1、1千克的洗衣粉。
2、5个西红杮约重1千克。
3、小朋友的体重是25千克。
测量物体时,指针指向几,所指向的数字就是几。
师:板贴: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字母“kg”来表示。课堂总结: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学的克和千克,一枚2分硬币是1克重,7粒黄豆约重1克,“克”用字母“g”表示,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两个500克,两个500克相加,就等于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吧出示:
一、小练习:
1、一袋奶粉重500()。
2、书包重1()。
3、一个大西瓜重4()。
4、小明身高1()35(),体重28()。
5、一个气球重5()。
6、一箱桃子重12()。
二、判断:
1、一袋盐重500克。()。
2、一只鸭重3克。()。
3、一根跳绳长2厘米。()。
4、爷爷体重重60千克。()。
5、一只猫重3克。()。
6、一千克奶粉和一千克铁一样重。()。
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知道了物体的重量是有克和千克为单位的,每个商品的外包装上面都有它的净含量,请同学们回家找一找含有克和千克的物体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生举例)。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五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六
教材简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盘秤、课件、2分硬币、10克/袋的米、100克/袋的黄豆、500克/袋的食盐、1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感受新知。
1、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吧。课件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千克超值家庭装”,白沙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400克”,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克”,米袋上写着“净含量:10千克”。
2、你知道这些几克、几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吗?
3、细心观察的你还发现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请你介绍一下。
4、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课题)。
二、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八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
2、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
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
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币。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
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3)生3:一颗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说估量两个物体是否一样重,我们可以对比着掂一掂。2)那么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一颗花生、一颗棋子、一个乒乓球以及这个1角硬币都大约重1克。克就是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
结:虽然1克给我们的感觉很轻,但当100克时,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苹果重量,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苹果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与已知的物品(1克)对比着掂}我们再借用这个方法再来估量一下。生估,师揭晓200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00克的苹果。
6、估量盐。
那同学们再来估量一下桌上一包盐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见包装)}。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组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两包盐。掂的时候要静静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觉记到心里去。
2)如果1克与1千克比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要1000个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学们可以运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来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吗?(一瓶水)。
四、认识秤。
2)实物展示天平介绍。
3)如果要称书包,可以选择什么秤?用弹簧秤实际称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习的很愉快,那你们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六、看书整理知识,完成书上相应练习。
七、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
1)改错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3)思考题: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4)我们说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请同学们回去用你们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九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与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与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与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与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在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和描述其他三个方向。
指南针、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师生齐唱儿歌《东西南北》。
全班齐诵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老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怎样辨别方向的?
3.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演示:例题图《小明上学》。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师:我们前面是(),左面是(),右面是(),后面是()。
全体起立:面向(),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向右转,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向右转,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向右转,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向右转,又面向(东面)。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屏幕: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课件出示:小明面向太阳站立图)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指方向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发出口令,学生指出方向。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豆荚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能帮助解决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一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两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称,8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盘鸡蛋,一些黄豆,2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一架天平。
4、视频展示台,电脑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
(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
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3、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4、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课件展示)。
(1)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2)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3)识秤练习。
(4)小组学习如何使用桌面上的盘秤。
(5)小组比赛分别称出一本数学课本和一个文具盒的重量。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师:生活中较重的物品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提问。
师: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盐都是2袋,为什么1千克的苹果,每组称得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
4、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5、让学生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6、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比1千克还重的物品吗?
生: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
生:我们的桌子、凳子的重量。
师:很好。互相抬一抬吧。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生:能。
师:试一试吧。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5、猜一猜1克的黄豆大概有几粒?猜后指名演示。
6、动手实践。
(1)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
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
(2)师:想不想知道你们猜得对不对?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到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哪些小组愿意当市场管理员?
(2)任选三个小组当市场管理处,每组都选出一名工作人员,其它同学是监督员。其它五个小组的同学拿着刚才所猜的物品任选一家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称后将结果填入实验卡(2)中。
(3)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4)请猜得最准的小组交流经验。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六、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
七、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二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好环境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所以“环境教育”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之中,特制定本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为确保“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有序的进行,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环境教育工作进行及时的组织检查。
“环境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感受到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知道保护环境也是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环境教育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每一位任课教师就是“环境教育”的任课教师。根据环境教育具体内容各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如下:
1、全体任课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任课教师要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全方位的受到环境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要在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要有教案。
2、科任教师教学任务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课任教师除在本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外,要收集整理有关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应急避险,健康生活观念及知识等方面内容,形成教案并授课,各任课教师选择环保的内容尽量不要一样,教案更不能雷同。
1、“环境教育”课程课时与班队课程,课时整合,各任课教师在本学期内完成自己所担任的教学课时任务。
2、任课教师要备好课,有完整的教案。
3、各任课教师合理安排好上课时间,并在学期末上交自己所担任的全部“环境教育”课时教案。
1、各年级以班为单位,本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以《保护生态环境争做生态公民》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的主题要鲜明,内容要突出,有环保教育意义。
2、学校组织的活动
(1)环保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绿色志愿者清扫日”到社区清扫白色垃圾,刷洗不法的小广告及宣传活动。以学校带动社会公民具有环保意识。
(2)环保宣传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窗、板报以环境教育为主题进行宣传。
1、各任课教师认真备课,讲课,随机听课。
2、本学期举行“环境教育”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每一次开展的活动前学校制定活动要求和评比条件,活动后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20xx 3 年9月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三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四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但处理的还是不够细致,对问题的剖析不够透彻,对课本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有就是对学生的竖式书写的方式习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
1、学生抄错题。在列竖式时将数字或者运算符号抄错,导致错误率高。
2、学生书写不规范。例如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学生在书写时由于不规范会导致计算时将数位看错,造成错误;还有就是最底下的横线必须要求用直尺画,这样更加美观。
3、计算时,尤其是减法运算时,会出现倒减(从高位减起)的情况。
4、计算时的进位和退位的“1”会经常忘记计算。
5、等号的后面往往忘记写得数。
面对这些错误,我认为重要的是整合错误资源。我和学生一起找错误,抓典型事例,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者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做到自己检查,自己改正。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出错误,例如提问“我们从十位算起可以吗?”勾起学生的思考,避免类似的错误。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做的,但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与其他内容的学习,它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在纠错的道路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五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教学的兴趣。
2、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活动,对计数单位“千”有进一步的了解,并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
感受大数,发展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课件、每人准备100粒黄豆。
1、10个一是()。
2、10个十是()。
3、一个三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数是()位。
1、师出示一小桶黄豆,请同学们估一估有多少粒豆子?
生自由发言。
2、如果想知道有多少粒豆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师:有没有的方法?(先数出十粒,再分出十个这么多放在一个杯里,大约就是一百,然后再盛十个这么多就是一千了。)。
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再试一遍,感受一下一千粒豆子有多少。
仿照21页第7题小组游戏。
3、师:在我们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可以用一千表示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合上,这本书大约有50张纸,几本摞起来会是一千呢?(学生独立思考)。
4、出示10个这样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正方体(课件显示)。
5、出示一张有100个笑脸的贴纸,几张笑脸可以呈现一千个笑脸。板书(10个一百是1000)。
1、我们数数到900时,10个一百是多少?
3、淘气带来的问题——我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出示课件:-广场周年庆典情境)。
4.完成21页第5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大数,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先算乘、除法。
=7+12后算加、减法。
=19。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七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表象。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五、板书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八
1.知识与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情境中,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在具体活动中认识钟面。
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准备:钟面、挂图、电子表。
钟面学具。
分析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挂图。
教师提示:中国人盼了多少年了,北京申奥终于成功了!让我们永远记住申奥成功的这个难忘的日子---(师指图上时间)。
2、教师出示钟面:拨出10时零8分。
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面上的时间。
二、探索新知。
a、观察钟面。
1、师举钟面:请拿出学具钟面,仔细看一看,钟面上都画有些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教师指名汇报:关于钟面,你知道些什么?
钟面上有3根针——时针、分针、秒针。
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有序地进行板书。
b、拨一拨。
1、老师示范拨:让时针从1走到2,时针走1大格是几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2、老师再拨:让分针从12走1小格是几分?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让分针从12走到1),走1大格是几分?
分针走1大格是5分。
3、设疑:请自己拨一拨,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走了多远?
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走了一圈。
你能把拨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吗?
4、引导讨论:(教师边拨弄,边提问)1圈有多少小格?
有12大格,60小格。
是多少分钟?
分针走1圈有60小格,就是60分钟,时针只走了1小时。
得出结论:1时=()分。
c、我拨人认。
1、教师在钟面上拨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2、教师引导讨论:你是怎样认的?
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时针走到几就是几时。
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时分。
3、组织活动: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认,再交换。
5、我说你拨:师说一个时间(如9时),学生在学具上拨出来。
6、教师出示电子表,你知道电子表上是如何显示时间的吗?
(两点)前面的数表示几时,后面的数表示几分。
三、练习巩固。
1、组织学生观察85页第1题,说一说每副图的意思。
组织分组,读一读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这个时间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
再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
渗透按时作息的教育。
2、引导学生看懂85页第2题,再让学生独立连线,再相互检查。
3、独立、快速完成65页第3题,集体评议。
4、游戏:我拨你读。
同桌,一个人拨时间,一个人读出来是多少。
四、拓展性学习。
把自己一天起床,吃早饭、上学、放学、睡觉……的时间说给小伙伴听听,并把它记下来,制成简单的日程表。给爸爸妈妈看,也可以帮爸爸妈妈设计一个简单的日程表。
五、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赢了——认识时间。
钟面上有3根针——时针、分针、秒针。
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分针走1大格是5分。
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走了一圈。
1时=()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九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香蕉3元金橘4元橙子5元香瓜7元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花费剩余(或补上)。
()元()元()元。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二十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84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