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后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想要写出一篇独具个人风格和独特观点的读后感?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启发。如果你对写读后感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一
我们每位老师或许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哎呀,真忙啊,在学校忙、回家也忙。谁说不是呢,总感觉我们老师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甚或几件烦心事叠加在一起时,这个时候一般来讲,我们内心或多或少会窝着一肚子火,带着这样的情绪工作、生活,总在不经意间既伤了自身,又伤了学生。可能当一切烦忧烟消云散后,回想一下,往往发觉那些所谓的闹心事,压根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只徒增烦恼罢了。自己的内心平静了,心态平复了,该干嘛不还得干嘛吗?诸多不快自然而然也就置之脑后了。
然而,事过境迁,老师看似平常、不值一提的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微妙变化,究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其实,我们的态度对孩子所发生的变化,每次都能从孩子的肢体语言、眼神变幻中显而易见地觉察到。成老在《儿童立场》第一辑《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中,引用了卢森堡所批评的话来定义这样“没心没肺”、随心所欲的教师的行为态度:“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成老这样评价到: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倒孩子,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也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成老认为,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与误读。
我记得上个星期一上公开课《海底世界》时,有一个环节是现场指导小组内的学生边介绍边表演一种海底动物,然后请代表上台演一演。通常情况下,我都不会给成绩既落后又捣蛋的学生机会,(当然,平日里的常态课我必点他们无疑,虽然他们总是答非所问。)因为毕竟一个学期一次的公开课,且不说上得有多精彩,单是近乎十几天的闭关准备工作就足够折磨人的了。尽管每次的公开课,那些个孩子都铆足了精神,把手举得高高的,小脸憋得红通通的,好像只要老师一点他,就摩拳擦掌地厮杀一番。但我不能,我怕他们把戏演砸了,他们不按章法出牌,岂不乱了我的方阵,那可是公开课的大忌呀,鉴于此,一般情况下,我不会点他们,只笑笑视而不见。然而此次是请小组内最会表演的代表来演,组员们都推荐他,我稍稍愕然了一下,还不忘追问组内平素最机灵、最有分寸的黄同学:“你们确定是选俊同学吗?”四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眼里闪着同样的光芒。那一刻,我别无选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把俊同学请上台来表演,他演的那么专注、那么活灵活现,赢得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我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头,把最真诚的评价语:“谢谢你的表演,灵活的梭子鱼。请回去吧。”送给了他。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对学生持有热爱的态度,其实会成为直接影响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依据。学生每天呆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减弱,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加强。在对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同学关系也就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喜爱或轻视,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孩子或迎着我们的目光、或躲闪的神情,我们一般情况下都能判断出他们正在不断做出评价:“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喜欢我”、“我脑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由此可见,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与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满怀希望的信息反馈和期待。因此,教师具有热爱学生、温柔以待的平和态度对于协调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成功是多么重要。
教师热爱学生,还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教师的良好态度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进步。可见,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和教师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妙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不足,而不能弥补热心。”童年的回忆离不开母校,离不开当年的教师。对童年的回忆,常常是对母校的回忆、教师的回忆。
对此,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如成老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努力追赶,当爱满溢心头的时候,当专业化水准提升的时候,当名师不断涌现的时候,当我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教育家的时候,才会成为学生心中圣洁的母亲————我们会的。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二
假期里酣畅淋漓读了好几本书,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早有耳闻,借着假期的作业与书籍相遇,使任务也变得充满了期待。
成老师了解儿童,执着于儿童的教育。读文的过程漫长,但是我有好几次被文字瞬间捉住心房,伸出浅浅淡淡的思虑。作为一线教师,作为离儿童最近的专业指导者,我们却被各种思潮声音大环境所裹挟,眼中的儿童,也似乎隐隐淡淡模糊起来。
成老师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想,这真的好难。疫情期间,我每天守着自己的小阳台,静心浇灌着那几株月季花。我买来肥料和农药,小心地侍候那些待放的蓓蕾。月季花在春光中开得娇艳,我望着那些幽幽暗暗的花枝出神:人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却比老师幸运许多。植物的种子是一早就明了的,而我们的孩子,天生是哪一颗种子,老师和父母确是无法做判断的!
纪伯伦在诗中写到: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见地,给他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尊重孩子一切的未知性,不以自己的期望和对于世界的想象去“打造”孩子,这是多么重要的认知!
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发现星空下他选择的路途吧。我身处的启蒙教育,是带着孩子见识浩渺星空,并悄悄地领略那一颗让他注目良久的繁星,鼓励他踮起脚尖伸手够一够,不必急于上路,而是跟他一起振奋他们每一个独特的选择,如此而已。
想到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孩子,数学不好,语文也一般。可是她总是无比骄傲自己能做的一手美味的甜品早餐。孩子每次在日记里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全是细碎的叙述如何把甜品做到极致美味。这样的烹饪日记记录了好几个月,孩子没有一次倦怠,反而乐在其中。那些整齐的方块字仿佛是她雀跃在厨房里的身影,那是生命萌发的美好,作为老师的我,如果看不见,那是多么的遗憾!
最近电影院在回放老片子,我一个人窝在硕大的屏幕前,将《幸福来敲门》又看了一次。加德纳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纵使人生窘迫如斯,他依然能抱着孩子开松弛的玩笑,给孩子一个个安全感十足的.夜晚。如此,最令我动容的台词,他对儿子说“对于梦想,任何人都不能说你‘不行’,我也不例外。”
回到成老师的《儿童立场》,让孩子成为自己,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教师,要撑开大环境的偏见与纷扰,真的还是好难,但是必须撑起,待到孩子的种子生根发芽,窜入天际,我们要同他们一道手挽手享受雨露与阳光,笑着说一句:原来,这才是你。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三
昨天思考到了一个关于立场的问题。
起因是由于想到了几个礼拜前看到的那个关于hiv携带者维权的事情。
视频本身是为了替他们维权,使人们不要歧视携带者,让他们获得正常的生活。
但问题是:
这个自愿公开身份的携带者的心理状态恐怕已经有点愤世嫉俗了。
他已经完全意识不到自己会给别人带去什么伤害,以至于要求自己的朋友和自己同碗吃食(我们不可以说百分百不会传染吧,我只能说大概率不会有问题,那万一小概率呢?),更有甚者,竟然试图争取和一个健康未携带者合法结婚生子的权利。这里的生子,大家应该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也就意味着,他的伴侣有大概率要成为携带者,而孩子有更大概率也会天生成为携带者。
我认为这个人,没有功德心。
公民享受合法权利是应该的.,但是人要有公德心。
你不能一味的争取你的权利,而让别人放弃他们的权利。
那么,问题来了。
这就像是一个故事:
一个城市的某个村落,出现了鼠疫,为了不让鼠疫扩展,市长封锁了这个村落,无论村落里的人是否染病,都将被活活烧死。
这个故事里,有两个立场:
第二,那个村子里的村民,如果我是一个未患病村民,我要被烧死,我是不甘心的,我会尽最大可能争取我的生存权。但如果,我是一个患病的村民,难道被烧死我就甘心么?恐怕也是不甘心的,我会想:不是我想得病的,我也是被迫的,我也是无辜的,凭什么我要被烧死而你们却可以活着!所以我会更加试图获得生存权。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
谁对,谁错呢?
恐怕是没有对错的。
无非是立场不同。
每个人都在试图争取自己的权利。
这是没有错的。
错的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立场上争取自己的权利时,竟然试图阻止另外立场的人也去争取他们自己的权利。
这就有问题了。
你可以争取,我也可以争取啊。
我们互相争取,无论输赢,大家心里都舒服,因为无非是能力的问题。
你可以争取,却阻止我去争取。
凭什么?
所以说。
话题回归。
当所有携带者在呼吁公平对待时,他们在自己的立场上争取自己的权利。
可以,没有问题。
那么公平起见,他们不能阻止未携带者同样在自己的立场上争取自己的权利,那就是——我要安全的环境,我不愿意冒风险来和你们交往,即便受感染的概率是极低的。
然而问题又来了。
当一个普通未感染公民,试图发生表达自己的这个诉求时,却仿佛成了一个罪人,一个冷血动物,一个要受到道德指责的人。
这就很可笑了。
这就是所谓的,携带者在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还试图阻止与他不同立场的未携带者正确他们的合法权利。
这显然是逻辑错误,且自私自利的。
这让我想到了同性恋者的维权行动。
也差不多开始往这个苗头发展了。
总之,
当一个维权运动,开始指责那些不支持他们的人是“错误”的时候,它本身就已经往自私自利的方向发展了。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设施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站在儿童的离场看问题对教学工作来说就是要“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活动。我们平时在写教案、备课、写教学设计,都要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个理念来看,从学习方法上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要提供给学生“适宜性教育”。真正地让学生回家的预习有成效、有方向、有目的,更甚者,由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支撑,将网络平台利用到教学中,学生的预习效果更能以大数据呈现在教师的后台,教师能拿到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及时有效的去调整预案,将课堂有效的时间利用在处理“疑难问题、帮扶学困生”的这个刀刃上。因此,我们现在虽不能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帮助,但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步伐不能停,课堂的翻转势在必行。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对学生的有效了解,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的事情。只有这样,不断的前行,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创新的意识!
成老说教育需要慢慢来、需要等待,因为儿童的成长不仅要靠教育,还要靠其自身的成熟,因此最伟大的教育是教育与儿童的成熟相统一。从儿童的角度看问题,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儿童的健康快乐为教育的立足点,就是儿童立场,也是教育的根本立场。尽管每位教师的职业相同,但是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却不尽相同,我们从每天的都在发生着的教育事件中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去实践教育行为,都应当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保持一切从儿童成长利益出发的教育立场,走进儿童中去,去发现儿童,然后再引导儿童,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尊重和最科学的成长,这才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五
你对自己的思维了解多少?回答:我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然后会在这些我已经认定的标准之上再进行合理的逻辑演绎与推理。打个比方,我觉得社会运行的标准就应该是帕森斯所提出来的社会四要素的评判标准,所以我就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我所看见的所有社会问题,而且我得出的结论都是在严格合理的逻辑推理之上的,这些逻辑过程都是可以被我自己所感知察觉的,所以我认为我是知道自己的思维是怎么来的。但是这些标准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不是我自己所思考的,所以我自我感受我的思维地基是不稳固的。
你曾研究过自己的思维吗?回答:思维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技巧我从没去研究过,我都是直接使用这一工具,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一工具的确是有很多问题。之前习惯于张口就来,说结论不靠证据,然后被室友怼的体无完肤,所以目前反而我也变成了一个非常严苛的人,反事先问百度,或者说自己亲自去计算查证,才敢谨慎的得出结论。当然,思维上想当然的错误只是缺陷的其中之一,我觉得我的思维过程还能进一步优化提高,思维方法还能改善。
你都具备哪些有关思维的知识?回答:对于头脑中心智过程的来历,我以前读《心理学与生活》的时候,知道了人脑的思维会经历感觉、知觉、认知,再到推理这个阶段,但是我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些概念(之后会谈谈对与概念的清晰认知的重要性),没有理清楚,只知道是这么个过程,所以只能似是而非的给出一些评价。
如何分析、评估、重组个人思维?回答:这几个动词的实际概念我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作答。
思维质量如何评判,标准是什么?回答:我个人平常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蜗居的思维质量与我掌握的知识和我掌握的技巧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正确的思维基础上推演,利用正确的思维逻辑,才能得出高质量的思维,这个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联系。
有没有掌控过思维?回答:当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地情绪,将其往理智上引导地时候,我觉得我是控制了自己地思维的。
3、为自己列出一份思维问题清单,从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因素两个方面来写。
我的思维根基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是不稳固的也是坍塌过的,但是我在那次思维坍塌后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因为懒惰而没有推到自己思维的根基,重新从概念学习起,一个一个概念的,重新厘清。
思维的逻辑不够严密,我还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逻辑学,只是知道有几种逻辑错误仅此而已,作为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一定要去学习逻辑。
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却想不到还可能有什么问题。我不知道我自己不知道这个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之后再来填这个坑。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六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那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儿童教育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作为一个成人,怎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小男孩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觉得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不安。于是,妈妈急忙带着孩子回家。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害怕什么,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这就是视角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当然不单是身高差距这一物理现象,而是心理上的视角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做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想让他往西去,他偏要朝东走,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里,甚至说没有看到儿童!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卢森堡的批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的撞到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撞到儿童,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儿童在哪里,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用儿童的视角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让他们感到尊重,哪怕面对的是学生的错误,甚至是有些幼稚、荒唐的言行举止!那么就让我们蹲下来,“放下身段”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当我们和学生一般高时,我们就能读懂他的语言,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更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甚至说把自己也看做是一个儿童,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与学生融为一体。
心中始终装着儿童,便能真正发现儿童,拥有儿童的视角。树立“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倾听教育的可能性的召唤,从清纯的童心中发现阳光、友情、美好以及幸福,进而促使儿童成就想象之外的可能。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七
以来证券市场进入低迷状态,许多券商开始裁人减薪,经过了最近一段时间对券商和证券部的考察了解,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看到,证券经纪业务经过这几年的磨炼,几乎所有的券商都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共识:与以前所经历的几次行情低迷不同,这次的行业不景气是结构性的。且不说在今后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行情是否能够有较大起色,即使行情真的能起来、交易量能够放大,但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券商经营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不仅是那些效益不佳、面临亏损压力的券商要想办法如何摆脱困境,即使是当前收益状况不错、利润排名靠前的券商,也不得不考虑,几年之后,自己是否仍然能够维持赢利能力?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如何进行经纪业务转型,突破现有的盈利结构,几乎是每家券商都在考虑的问题。
目前该公司的“七大体系”、“四大系统”和“十大制度”让经纪人管理更加细化及可操作性,并培养了一批专业经纪人团队。
联合证券证券经纪人“七大体系”包括组织体系、招聘体系、客户服务体系、日常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绩效考评体系、风控体系。为了使证券经纪人的日常培训常规化,引入了兼职讲师制度,该公司内部培养的讲师超过了300多名,累计开发了近200种课程。
在风险控体系方面,联合证券依靠信息系统,对经纪人异常行为及其所属客户的账户异常操作、异常交易、资产异动等方面数据进行定期监控和监测,并对经纪人诱导客户交易、代客理财等风险进行预警。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将自动生成风控流程,将异常指标自动发送到所属营业部风控专员,由风控专员第一时间通过客户回访、经纪人访谈等方式核实并处理,大大减少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为迎接行情一旦来临打下了基础。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八
书是有层次的区别,有的书轻松活泼愉快,给我们提供一个工具或者让我们能够莞尔一笑,有些书深沉厚重让我们不断的反思、不断地反省、不断地进步,那今天这本书,我认为就属于后者,叫作《思辨与立场》。
令我反思的一本书。
它是令我反思的一本书,是一本重要的书籍,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作《批判性思维》。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听过无数次批判性思维,但是,我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对批判性思维有着天大的误解。
什么叫批判性思维,有人就说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当别人说一个事的时候,你需要批判性的去接受,你需要反思,你需要看他有没有逻辑上的漏洞,所以大多数的人理解批判性思维之后,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杠精,变成了一个特别喜欢跟别人抬杠,找缺点找毛病的人。
事实上不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是批判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生而为人,开始有思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已经出现了文化的遮蔽性,比如说像我生在洪湖,我天然地认为洪湖的莲子最好吃。结果我去杭州玩的时候,有人就说,西湖的莲子是最好的,我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我会认为我家乡的东西是最好的,事实上这就是文化的遮蔽性。
好多人以为攻击别人反问别人是批判性思维,不是,如果你不能够客观公正地接受一个你错了的观点,你错了对方对了的观点,你就不叫作具备批判性思维。
就是在任何情景之中,你都能够采取最恰当的思维方式,这个叫作批判性思维。所以它是针对我们自身的,是要经常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反思一下说,我刚刚这样想够不够公正,我刚刚这样想够不够深刻,我刚刚这样想是不是满足重要性的原理,我刚刚这样想有没有逻辑。
当你能够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批判和提升,你才是一个在智力层面不断精进的人。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逐步的训练,让我们的思维水平达到高层次批判性思维的水准。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今天要清晰的界定一下什么叫作真正的具备批判性思维。
它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叫作认知谦逊,首先你要做到认知谦逊,就是你得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你得承认自己,不是一切东西都知道。当你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才有进步的可能性。
第二条叫作认知勇气,认知勇气就是说,我们愿意挑战我们的信念,我们每个人拥有了一个信念以后,我们就特别希望它是真的,我们就特别希望它不要变,但事实上就是你经常都需要发现自己过去做的不对,过去说的不对。
第三个特点叫作换位思考,就是你能够拥抱对立的观点。与之相对的是自我中心性,就是当一个人思考任何问题,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永远是对的,你永远可以把你所做的所有错误事合理化。你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的,你没法接受跟你完全不一样的观点,尤其是对立的观点。
然后第四个叫认知坚毅,认知坚毅所对应的叫认知惰性。什么叫认知惰性?这么复杂,算了算了,这太难了,一天到晚活得累不累。当我们要求说,你需要有批判性思维,你要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会觉得不用,不用那么费劲,凭感觉就行,只要你感觉对了什么都是对的,就是认知的惰性。他不愿意去追求科学,不愿意去追求公正,也不愿意追求逻辑。所以你要知道这个复杂性和沮丧感是一定会有,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复杂性和沮丧感伴随的。你得有一股勇气,你得有一股坚毅的力量才能够做得到。
以上特征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相互依存的,就是你得有认知谦逊,你可能才有认知勇气,你才会能换位思考、认知一致,然后认知坚毅,同时你能够学会依赖理性的推理,并且做到思维自主,这是一整套我们都需要有的东西,我们才能够做得到。
用这个清单里的问题来问自己。
这里有一个清单,我们可以用这个清单里的问题来问自己:
1、清晰性:如果一个陈述不清晰,
我们就无从展开讨论。
2、准确性:一个陈述可以清晰但不准确,
比如“大多数狗都超过300斤”
提问:他是真实的么?我们该如何检查它是否准确?我们该如何探寻它是否真实?
3、精确性:一个陈述可以既清楚有准确但不够精确,如小明超重了。
提问:你能否提供进一步的细节?你能否更具体一些。
4、关联性:一个称述可以清晰、
准确且精确但和议题无关。
提问:哪些问题与议题有关?这一观念如何与其他观念相关。
5、深度:可以做到前面但却缺乏深度。
提问:你如何考虑问题中的各种难题?你如何处理问题中最重要的各种因素。
6、广度:可以缺乏广度。
比如:对于美国经济改革,持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立场的人,对议题的探讨都很深,但是只展示了问题的其中一个立场。
7、逻辑性。
思考需要将大量的思想按照某种秩序放在一起。
8、重要性。
在某个背景中,为何那个事实很重要?
提问:对于给出的证据,我的思维公平公正么?这些预设公平吗?
这个问题清单会对我们提高思维的批判性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当你跟别人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慢下来,你不需要那么着急地回应,你可以按照这个清单一个一个地捋一下,你就能够看到这个问题应该朝哪个方向去讨论。如果遇到是自己错了的情况,你就可以承认,这才是真正的讨论。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九
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感触颇多。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其实就是让孩子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苏霍姆林斯基说: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也就是坚持儿童立场。
从教至今,已经干了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初为班主任时,总是喜欢自己说了算,事事独裁,尤其是班干部的任命,全凭一己喜好,成绩好的,讨老师喜欢的,看着顺眼的,就任命为班干部。这里面出了部分优秀的班干部;但也有一部分是撵鸭子上架,对班干部本人和班集体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渐渐从前台走到了幕后,把“舞台”让给了孩子,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班干部自愿报名,进行竞选演讲,由同学们投票选举产生。自愿报名担任的班干部,工作热情都很高,相对来说,生命力就比较顽强,遇到困难挫折,大多能迎难而上,很少有叫苦叫累的。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的班干部,群众基础比较好,在进行班级工作时,能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和支持,班级管理工作自然就顺畅的多。
当然班干部选举产生后,班主任并不是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进行培养,也就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班干部选举本身也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年,六位同学竞争一个班长席位,如何安慰鼓励落选的同学?今年,直升班选拔之后,班干部选举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班主任需要解决的问题,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课代表的任命我实行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既要照顾任课老师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同学的意愿。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并不是不考虑任课教师的工作实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情。不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情不同,就是同一所学校,班与班之间学情也不同。
课堂授课时,既要有预设,更要重生成。课堂预设,体现了教师为主导;课堂生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跟着学生的生成走,教师是陪伴着、引领者。
有的老师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置学生的需要于不顾,那样的教学任务不完成也罢。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发展需求的出发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完全可以成为创造者。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比同龄人成熟的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提供具体的帮助,把他们放到了学校,就成了老师的孩子,从课堂到课后,从学习到生活,从安全到纪律,都考验着老师的爱心与耐心。
儿童立场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孩子,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要看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有漏洞,然后就按自己的观点怼过去,最后就成了一个优秀的杠精,还沾沾自喜,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事物的。
其实,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批判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文化遮蔽,我们很容易接受我们认为正确的和对我们有利的,排斥不同的声音,然后就容易丧失了公平性。
公正的思维意味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在思维中要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满足思维的各项认知标准。一般而言,它具备以下特质:认知谦逊、认知勇气、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以及思维自主。
详细的说,就是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求知的心态,不可傲慢蔑视别人的建议。还要有被挑战自己认知的勇气,学会接纳,能够面对并公正地对待那些我们有着强烈抵触情绪或从来不愿意认真倾听的思想、信念和观点。学会换位思考,站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思考。当然,有些问题很复杂,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追求真理。要认识到自身推理的价值,通过思维推理形成信念。最后,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者,不要人云亦云,时刻保持清醒的思维。
最后,要学会做一个自我思维批判者,努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和技巧,这才将是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一
打开《儿童立场》之前,看着书本的封面,这是一本枯燥的书籍?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籍?事实上,它是一本帮助我打开视野的书。让我接触到站在儿童的立场,也就是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去对待教育的过程中的现象。
教育需要智慧,正如书中所言“书中的大智慧就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和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
首先,我想谈谈对教师这一职业身份的重新认识。
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牺牲自己,照亮他人;有人说教师像园丁,辛勤耕种,育人万千。这些比喻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但是《儿童立场》一书,却用更理性的语言告诉我们老师是什么,老师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所谓使者,充当着互通往来的义务。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泰戈尔说让孩子到成人世界中去,用一线镇定而纯洁的光,使成人愉悦而沉静。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就是洋溢着灵气与活力的儿童,如何发现并懂得儿童的鲜明与活力?或许我们老师早就习惯了对自己职业和身份的自信,总觉得自己最懂得孩子,常常不自觉地就以权威者,训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儿童成长的路上。比如:儿童上课迟到了,我们可能会斥责儿童没有遵守纪律,而忘了去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教师身份的定义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是前提。
其次,我想谈谈对教师教育方法的总结和认识。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树立儿童立场,也要在实践中践行儿童视角。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需要不断让自身专业知识提升和深化,让“文化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打破学科的孤立性,而具有渗透性和引领性。比如我在上汉语方言拓展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回去做方言调查,再与自己现在的发音进行对比,从中发现方言语音和词汇演变的规律。最后得出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受历史人口迁移,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文化的.影响等等。让他们在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语言里找到自己文化乡情,所以我最后给课堂做总结的时候,我说“故乡并不遥远,乡音带你回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家乡的生活语言和文化,这些文化根植在他们的心里,而把课堂上学到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文化元素,同时融合了历史、民俗、地理等学科的知识。那一口地道的乡音,甚至一声地道的吆喝,可能会成为儿童成长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而文化使者——教师,担任着引领儿童,耕种并传播这一文化的重任。
《儿童立场》中说道:“每一个故事都折射着儿童立场的密码。”这里的故事可以是儿童故事中蕴含的知识、概念、道理等,也指儿童本身就是故事,以及教师在故事中所寻找、确立的儿童立场。
相比较道理说教,能走进儿童心灵的是故事,寓言等,所以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悉心观察、捕捉细节,创造故事,记录故事,建构并坚守儿童立场也是一种方法。
运动会上,全员退场后,班级的两个孩子低头寻找的身影还在烈日下穿梭,原来是两位同学还在清理班级的垃圾。我赶紧拿出手机,把这一美丽瞬间定格,在班级总结的时候,我把这样的故事中的身影定义为最美身影!篮球赛上,所有同学在场上为班级呐喊加油的时候,我看见一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因腿骨折受伤坐在轮椅上的同学推出来,夕阳下的他们的笑容是令人动容的。在班级总结的时候,我把这样的故事定义为最美陪伴!
青春期的班级每天充满了不确定性,让教育的现场出其不意,层出不穷,如何在繁忙之中坚守儿童立场,记录与写作故事,让故事沉淀,让纷乱的现象逐渐清晰起来,让表面的现象逐渐深刻起来,让模糊的现象聚焦起来。在这样的沉积和积累中,我们能找到某些事件的关联性,规律性,从而坚定我们内心对儿童立场的认识。
发展儿童,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按照书中的观点,需要着力于孩子的现实性,更要着眼于孩子的可能性。并努力把这种可能性发展为可能性。
在教育的路上,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引,我们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从而唤起孩子内心的可能性,因为尊重孩子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当孩子屡次犯错,屡次不改的时候,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试着收起内心的焦躁和苦恼,给孩子以时间,等待学生的变好的可能性被唤醒;当面对学业基础落后的孩子时,试着去点燃孩子心中的灯,给孩子以追求、期待、梦想的可能性;当遇到个性突出,情况特殊的的教育情况时,我们试着放下“统一性”“标准化”的束缚,试着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在孩子的可能性在不断的选择中得以实现。
《儿童立场》有深入浅出的理论介绍,也有不少生动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在这本书中,既让我找到了教育的独特新径,打开了自己的教育视野;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很多同仁优秀的经验介绍,从各个角度来认知儿童立场,如:课堂,文化,艺术,故事,情感,以及优秀的课程思路等等,从而更进一步真切感受到思维创新的魅力。换一种思路,认识世界的角度会大不同,在收获知识的途中,我们也在努力成为更智慧的人!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二
《无名之辈》这部戏剧电影却让我看出了眼泪。李海根为了在老家修一套房子,把心爱的女孩娶回家和胡广生一起去抢劫。可笑的是两人因为蹩脚的抢劫技术,放着银行不抢,偏偏去抢手机店。正当两人打着的如意算盘准备从抢手机店入手,把抢劫事业做大做强的时候。马嘉祺的提醒让两人在一次陷入绝境。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抢的手机是手机模型,根本就不值钱。两人感觉再一次被被世人嘲弄了。
也许我们在观影的途中会被李海根和胡广生的愚蠢逗得满腹大笑。但仔细一想,其实他们两人也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能够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因为两人的无知而走向了抢劫的这条路。更为离谱的是两人希望通过抢劫而被别人所关注。
我相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存在。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能够养活自己的家人,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耀。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有限的学识,他们撞破头皮都找不到出路。在他们的心中显然自己已经成为了上帝的弃儿。在现实生活面前他们不得不另觅他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这句话我并不是特别的赞同,但是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永远是不过时的。尤其是当我而站在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时,我深切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的差异,每位学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我看来这一部电影的笑点,也是这部电影所展现给我们的痛点。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太过的无知。即便是犯了错误,仍旧不知道还在沾沾自喜。
在我们社会当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因为无知要被欺骗,因为无知而踏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常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处”。无知的悲哀是难以弥补的。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三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近几天才意识到。,我就读过文森特・鲁吉罗写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忘记了书中讲的具体的操作指南,只记得看完之后,当时让自己眼前一亮,感觉这么多年,自己过了一个假人生。
找不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时候,就读书,或许书中自有答案。秉持着这样的想法,今天在樊登读书平台上听了一本书《思辨与立场》,感受颇深。
当然了,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存在偏差和扭曲,不管我们自身是否察觉。同时,如果我们不能拥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可能我们很难看清人生的本质,很难体验到良好的生命状态。
书中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公正的思维,一般具有认知谦逊、认知勇敢、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及思维自主的特质。
就只这一点儿就能足够看清自己思辨能力的强弱。
书中还讲到一点儿,自然状态下,我们的生活深植于自己即刻的欲望、痛苦、思虑以及情感。我们迷恋即刻的.满足和短期获得,明显不关心个人的成长、洞察以及正真,也缺乏动力去揭示自己的弱点、偏见以及自我蒙蔽。我们心安理得地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我们可以成为的人。这一点儿是深刻的。
我们很多时候的状态被情绪和欲望主导着,其实,最本质的是我们的思维层面出现了问题。思维的功能是判断趋势,弄懂意义。它不断回答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情感的功能是评估思维判定的趋势对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对那些事情该持何种情感。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告诉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应该把精力投放在哪里。思维指明趋势,情感传递趋势的好坏,欲求让我们推进或放弃。思维是一切行为的起点。
情绪和欲求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无从控制也无法改变,只有思维是我们能够直接触及的。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上,无论从哪儿开始,都是向前。敢于知道,知识使我们自由。
愿我们每天都有所获!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四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那本大名鼎鼎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曾经生动而深刻的对作为社会群体的个体思维过程进行过淋漓尽致的描述,即群体自觉个性的丧失,群体化的冲动、偏执和专横,因此特别容易被简单粗暴的口号或者形象所煽动;群体只接受最简单的概念,只进行形象化的感性思考,因此无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思辨活动。这些观点在我们审视那些群体性癫狂的历史时,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视角。实际上,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个体存在,还是作为个人的个体存在,在许多方面都具备勒庞所说的那些典型特征,即自我蒙蔽(主动或被动将思维限定在自我的框架中)、偏见(无论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狂妄自大(很多时候是潜意识里我们并不曾意识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无法有效进行换位思考)等,这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并不能有效的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或者有效的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便是《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探讨的主旨,它在如何启发读者进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方面做了细致的阐述,发人深省。
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在具体的思维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古代先贤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一句话从欧洲文明的源头以降,响彻两千五百年。它之所以成为名言,潜在的含义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其实是未经过审视的,更进一步的讲,是未经过理性审视的。鉴于人自身存在着强烈的自私、利己、自我中心的正确感、思维的短视或视盲等天然的病理化倾向,我们其实绝大部分人只是在感性的活着,并没有真正的用理性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本身的问题。这便是古人所言需要日省三身的道理。我们人类有趣的一点就是,可以用训练有素的思维去监控思维本身的思考过程。这便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批判性思维。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清晰、精确、逻辑、深度、广度、公平六大要素。一个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是将我们思维所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放入以上六大要素中检视,这就好比是一杯牛奶从生产到消费者的手上,需要经过很多道检疫检查才可以放行一样。更进一步的讲,每一个思维的指标都对应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公平。我们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思维时,可以扪心问自己一些问题:
比如我是否在对待别人和自己的标准上是公平的?
比如我在思考问题时的.预设是否公平?
比如我提问的方式或私人利益有没有让我忽略掉不同意见或者问题的不同点?
比如我所使用的概念是否公平?
……。
仅仅其中一个指标,我们就可以衍生出如此之多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普通人,倘若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是需要经历如此艰辛的自我审视过程。这大概也是我们普通人更容易被简单的感性思维所打动的原因吧。
鉴于此,倘若下定决心要过苏格拉底所说“经过审视”的生活,则需要有强大的心里承受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承认自己的弱点、跳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对任何人都是十分痛苦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重新回到固有思维当中,陷入到认知惰性里。因此,认知坚毅是我们能够最终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动力。
本文的主旨是要我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因此对待书本身,我们也打算采用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观点重新进行检视。勒庞在《乌合之众》固然对群体性的表现描述的相当精彩,但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来审视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偏见,比如对群体自我净化的无视,比如对群策群力智慧的偏见,比如对形成群体性癫狂的过分夸大等。这是勒庞自身思维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所导致。因此对于《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来讲,过分的强调理性导致我们不禁会想到,作者是否在暗示禁欲主义的观点?一个完完全全的用理性包装起来的个体,是否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对于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考量,对于好和坏的考量,倘若仅仅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这种界限的模糊是否会导致我们陷入不可知论中?因此,我对待该书的观点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批判思维者。既要有苏格拉底式的思辨和批判,也要有酒神巴克斯式的崇拜。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五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寒假里,一阵浓浓的书香味伴着充满求知心的我成长。《不抱怨的世界》就是它温柔而醒目的名字。
在这书中,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和无意识的有能。这也就是养成不抱怨的21天中的四个阶段。
其中书中有两件事最令我震撼,第一件事是:“有一辆卡车撞道了作者家的狗,然而那个司机却跑了,作者死命追上他,而且还有这样的想法:等我追上他,一定要把那个卡车司机揍死。最后,在愤怒之后,他就明白了:那个卡车司机虽然撞道了狗,但其实他才是内心最受伤害的那个人。第二件事是:“一位因车祸而截肢的太太,在重大车祸之后,她经受了千辛万苦,不停的开刀与康复,饱受身体和精神的挑战。而她是个很有资格怨天、怨地、怨命运、怨撞击她的驾驶者的人。但是她却没有,她相反每天祈祷感谢救助他的医生、护士和每天照顾自己的丈夫。”这两个事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抱怨的人会失去快乐,失去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会因一点小小的事情而去抱怨他人,从不去理解他人。这使我想到书中的一句话“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这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由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六
《思辨与立场》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在其中,作者探讨了关于思维方法和立场选择的重要性。其中,第五章是我个人认为最有启发性的章节,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总结该章的主要观点和我的个人体会。
第二段:科学与信仰的辨析。
第五章首先讨论了科学与信仰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性。笔者指出,科学是一种基于实证和理性推理的求真方法,而信仰则更多地依赖于个人体验和感悟。我认为,科学与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补,但也应该保持相对独立。科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客观的事实和证据,而信仰则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安慰和指引。
第三段:立场与思辨的关系。
接下来,书中进一步探讨了立场对思辨的影响。立场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偏好。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立场,并尽量客观地进行思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立场可能会对思维带来偏见和局限性,从而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干扰。我深有感触地认识到,只有保持开放和不断审视自己的立场,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决策。
第四段:价值观与道德判断。
本章还讨论了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在思辨中的重要性。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对好与坏、美与丑等诸多方面的判断和评价,而道德判断则是人们对行为的善恶与对错的判断。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进行思考和立场选择时的重要因素。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立场选择和思考方法。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是我们进行思辨的基础。
第五段:提高思辨能力的方法。
最后,第五章还介绍了提高思辨能力的方法和策略。这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和质疑、多角度思考等。这些方法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更全面地思考和评估。我深以为然地认识到,提高思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立场选择。
结论:思辨与立场是一对紧密相关的概念,在进行思考和决策时,我们应该保持警觉,并认识到自己的立场和思维方法对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思辨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思辨与立场的关系不仅影响个体,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七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那本大名鼎鼎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曾经生动而深刻的对作为社会群体的个体思维过程进行过淋漓尽致的描述,即群体自觉个性的丧失,群体化的冲动、偏执和专横,因此特别容易被简单粗暴的口号或者形象所煽动;群体只接受最简单的概念,只进行形象化的感性思考,因此无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思辨活动。这些观点在我们审视那些群体性癫狂的历史时,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视角。实际上,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个体存在,还是作为个人的个体存在,在许多方面都具备勒庞所说的那些典型特征,即自我蒙蔽(主动或被动将思维限定在自我的框架中)、偏见(无论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狂妄自大(很多时候是潜意识里我们并不曾意识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无法有效进行换位思考)等,这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并不能有效的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或者有效的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便是《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探讨的主旨,它在如何启发读者进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方面做了细致的阐述,发人深省。
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在具体的思维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古代先贤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一句话从欧洲文明的源头以降,响彻两千五百年。它之所以成为名言,潜在的含义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其实是未经过审视的,更进一步的讲,是未经过理性审视的。鉴于人自身存在着强烈的自私、利己、自我中心的正确感、思维的短视或视盲等天然的病理化倾向,我们其实绝大部分人只是在感性的活着,并没有真正的用理性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本身的问题。这便是古人所言需要日省三身的道理。我们人类有趣的一点就是,可以用训练有素的思维去监控思维本身的思考过程。这便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批判性思维。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清晰、精确、逻辑、深度、广度、公平六大要素。一个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是将我们思维所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放入以上六大要素中检视,这就好比是一杯牛奶从生产到消费者的手上,需要经过很多道检疫检查才可以放行一样。更进一步的讲,每一个思维的指标都对应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公平。我们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思维时,可以扪心问自己一些问题:
比如我是否在对待别人和自己的标准上是公平的?
比如我在思考问题时的.预设是否公平?
比如我提问的方式或私人利益有没有让我忽略掉不同意见或者问题的不同点?
比如我所使用的概念是否公平?
……。
仅仅其中一个指标,我们就可以衍生出如此之多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普通人,倘若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是需要经历如此艰辛的自我审视过程。这大概也是我们普通人更容易被简单的感性思维所打动的原因吧。
鉴于此,倘若下定决心要过苏格拉底所说“经过审视”的生活,则需要有强大的心里承受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承认自己的弱点、跳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对任何人都是十分痛苦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重新回到固有思维当中,陷入到认知惰性里。因此,认知坚毅是我们能够最终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动力。
本文的主旨是要我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因此对待书本身,我们也打算采用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观点重新进行检视。勒庞在《乌合之众》固然对群体性的表现描述的相当精彩,但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来审视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偏见,比如对群体自我净化的无视,比如对群策群力智慧的偏见,比如对形成群体性癫狂的过分夸大等。这是勒庞自身思维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所导致。因此对于《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来讲,过分的强调理性导致我们不禁会想到,作者是否在暗示禁欲主义的观点?一个完完全全的用理性包装起来的个体,是否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对于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考量,对于好和坏的考量,倘若仅仅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这种界限的模糊是否会导致我们陷入不可知论中?因此,我对待该书的观点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批判思维者。既要有苏格拉底式的思辨和批判,也要有酒神巴克斯式的崇拜。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89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