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5:27:03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7 15:27:03     小编:MJ笔神

世界是如此之大,其中的奇妙景观和人文风情让人陶醉其中。总结应该针对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下面是一些成功者的经历和感悟,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一

上个星期,我们有幸聆听了x老师执教《表面积的变化》。这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形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或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理念新、方法活、基础实等特点,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同步进行,达到了有效上课的标准。教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整个教学活动是开放的,但不是放开的。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整节课上x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亲切自然的教态,敏锐的思维,使整个课堂成了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平台,充分展示了她个人独特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神奇奥秘与无穷魅力。听了《表面积的变化》的这课,使我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就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上,x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去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形式上吸引了学生,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调动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性,在正确处理活动与发展的关系,很好的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而且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

2、活动与数学教学要求的关系。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从发展学生思维,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3、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在组织数学活动时,首先关注了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比较均等的参与机会。其次在活动设计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思维、创造的空间,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去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得到发展。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二

1.通过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表面积规律的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运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包装问题。

一、新课导入。

在平时的超市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物体叠放在一起,如:盒装的餐巾纸,你们看到是怎么叠放的呢?为什么在超市中只采用了第一种的叠放方法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的。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一。

将两盒巧克力(如下图)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接缝处忽略不计)。

表面积:(3×2+1×2×2+1×2×3)×2=(6+4+6)×2=32(平方分米)。

表面积:(3×2×2+1×2+3×2×1)×2=(12+2+6)×2=40(平方分米)。

表面积:(3×1+2×2×1+2×2×3)×2=(3+4+12)×2=38(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并没有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一看就知道第一种方法包装纸最省,你知道为什么吗?把面积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这样包装就能使包装纸最省。

2、探究二。

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把面积大的面重叠起来,这样包装纸最省。

表面积:3×2×2+2×1×6+3×1×6=42(平方分米)。

小巧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包装方法,你看得懂吗?这种包装方法是不是最省材料的方法呢?

表面积:(2+1)×3×2+3×2×2+(2+1)×2×2=42(平方分米)。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包装盒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叠放方法呢?

3、小结。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5×3+5×2+2×3)×2×2-2×3×2=31×2×2-12=112(平方厘米)。

答: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112平方厘米拼成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

(5×3+5×2+2×3)×2×2-5×3×2=31×2×2-30=94(平方厘米)。

答: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94平方厘米。

2、练习二。

3、练习三。

四、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将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时有多种拼法。把面积最大的两个面拼在一起,就可以使拼成图形的表面积最小,将面积最小的两个面拼在一起,就可以使拼成图形的表面积最大。此规律应多引导学生自己去推导总结出来并加以应用,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三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3分米,6个面中最小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最大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分米,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3.把4个体积都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请你动手拼一拼,画出示意图。

4.把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至少增加多少平方厘米?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请你画出示意图再解答。

5.用一块长16分米,宽8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容器。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做法,哪一种方法做成的长方体的容积大?大多少升?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

一、复习:

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2.如果同桌的同学把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3.组织大家讨论。

4.交流讨论的想法。

5.小结:同学们都发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会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变呢?让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7.小结:(电脑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9.请小组的同学先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把下表填写完整。

当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

正方体的个数2345610。

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246。

仔细观察,每一列中上下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吗?

2.拿出一个长方体,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3.小组的同学依据长宽高的长度算一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5.讨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不同的拼法,小组的同学互相指一指,减少的是哪些面。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6.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的.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大小是有关系的。大家讨论讨论有什么关系呢?(电脑显示:把较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多,把较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少)。

7.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比如一包12袋的面纸,一箱24盒的牛奶,一卷18支的铅笔,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五、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六、作品展示,总结收获,并补充完整课题:

通过这堂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了解了一些物品包装的学问,将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那样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数学的乐趣!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五

《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四、全课小结。

教师活动。

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提出问题: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数据: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演示操作,提出问题: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引导完成填表,组织交流发现的规律。

活动三。

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分组拼一拼,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通过这课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将数学和生活仅仅的连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说一说,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猜想,操作探究,交流讨论,验证发现。

学生可能的发现:

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

2、拼一次少两个面。

(二)、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

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

(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二)、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表面积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表面积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三)、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学生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3、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

活动一的规律:

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

2、拼一次少两个面。

活动二的规律:

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

活动三的规律: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活动四的结果说明: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容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拼一拼、算一算,发现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体形后的体积是原来小正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之和,体积没有变化,而拼成的新体形的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规律是比原来单个的总面积减少了,重叠一次减少两个面。

一、能做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安排了3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个长方体形状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能做到层层递进,以练促思。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我马上安排了一个小练习:应用规律,让学生对这个刚发现的新规律深刻地烙在脑中。之后才进行长方体拼长方体的延伸学习,这样就使得难点突破得更快了,也为下面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在学了长方体的拼接之后我又给学生出示了更第二次练习,这样让学生将刚学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包装物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能力。

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六

1.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现有的老教材中,没有安排“表面积的变化”的例题教学,课后练习安排也甚少。但是,我觉得这部分的内容在生活中相当实用,因此增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解决物品的包装问题。

2.学情分析: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本节课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并发现多个相同正方体、长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通过解决物品包装设计问题,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方法与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4.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感受学习愉悦,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互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发现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措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若干个正方体的学具和若干个长方体的物品。

信息技术应用:

多媒体课件。

依据的理论: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究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动手操作,仔细观察。

2.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b、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板书:每重叠1次减少2个面)。

c、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

(二)探究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仔细观察发现,完成表格填写。

将3个、4个、5个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又各有什么变化?(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关注4个有2种拼法)。

2.学生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结合表格,探讨规律。

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实物图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重叠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

(三)探究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2.小组合作:讨论包装方法。

(交流时课件呈现三种不同的拼法,比较各种方法的表面积)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b、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c、包装后表面积最小的那一种方法所用的包装纸最省。(板书:重叠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

4.师生共同总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

三、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减少了,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再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1.分组讨论。

2.全班交流:估计可能只讲出有3种常见的包装方法,其中的有一种包装方法用纸最省。

3.多媒体呈现:第二种用纸最省的包装方法,两盒横着上下拼,另一盒竖着拼在一起(数据特殊)。

4.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两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5.师生共同总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所用的包装纸最省。在设计包装时要考虑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就一定要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和数据。

四、深化知识,整合延伸。

1.判断:

(1)2个棱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少了25平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的木料,横截成3个小长方体后,增加了4个面。

五、体验收获,激励评价。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使学生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探索简单几何体组合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作者:咸高兵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心小学,223224刊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schooltimes年,卷(期):20xx“”(11)分类号:g62关键词: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八

本课《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排成一行拼起来,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在传授新知时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授课这一环节中安排了2个活动。活动一:探索2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情况,通过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活动二:探索3、4、5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进而加深到用n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呢?教材对这节课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在活动:学生很容易发现,每增加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减少两个拼接面。找到“减少的面的个数”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关键的。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安排了活动二,学生发现这些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此我在修改教案时增加了一个环节:我就直接提出问题“拼接条数”、“正方体的个数”与“减少的面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再进一步就举例,五个正方体拼在一起,有4个拼接处,6个、7个……n个呢?每个拼接处减少两个面,所以可以用公式(正方体的个数-1)×2来表示减少的面的个数。在寻找“减少的面数”与“减少的面积数”、“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在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时,很快找出规律,但接着将棱长加深到棱长是a时,表面积减少和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找出这个环节上的表现不佳,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困难,课后我反思在此环节上我的引导不到位,并没有找到学生通俗易懂的方法,比如引导时我可以考虑引导学生从拼成的长方体剩下多少个正方形的面,发现剩下面与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规律来进行引导,可能效果会好。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操作、观察、猜测、分析、实验、验证等活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表象,建立了空间观念。这两个活动都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引领中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接着用n个棱长为a厘米的正方体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巩固发现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了数学思考。

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安排了拼拼说说,运用规律这一环节。

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九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本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此在设计教案时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安排了3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盒长方体形状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在学生认识了几个完全一样正方体拼接成一行过程中的规律之后,让学生拿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任意拼,以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拼接处的规律。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环节让学生包装火柴盒,通过接近生活实际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最后环节的拓展延伸,一改拼接的.惯性思维,让学生认识切过程使表面积增大。

《表面积的变化》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新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安排了4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四:用若干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盒长方体形状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安排了拼拼说说,运用规律这一环节。用八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把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体和一个面积较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

《面积的变化》是利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已有认识,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发现拼接前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空间观念和总结、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教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情境导入,唤醒意识——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拼拼说说,运用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

导入部分,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出示3盒包装的面纸。提问:面纸为什么这样包装?

生1:这样包装比较省包装纸。。

生2:携带方便。

……。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包装有关的数学问题。

这一情境设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刺激了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1)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2)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并对猜测进行了验证。

(3)将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大?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为什么?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验证时出现了两种方法:方法1:用拼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求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方法2:计算拼成的三种长方体分别比原来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少的面的面积。减少的面积越多,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再比较这两种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

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我安排了拼拼说说,运用规律这一环节。

我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

集体交流后,学生明确:拼成一排的方法减少的表面积最少,所以表面积最大。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了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一

本《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排成一行拼起,得到的长方体与原几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在传授新知时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新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授这一环节中安排了2个活动。活动一:探索2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情况,通过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活动二:探索、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进而加深到用n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呢?教材对这节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在活动:学生很容易发现,每增加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减少两个拼接面。找到“减少的面的个数”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关键的。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安排了活动二,学生发现这些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此我在修改教案时增加了一个环节:我就直接提出问题“拼接条数”、“正方体的个数”与“减少的面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再进一步就举例,五个正方体拼在一起,有4个拼接处,6个、7个……n个呢?每个拼接处减少两个面,所以可以用公式(正方体的个数-1)×2表示减少的面的个数。在寻找“减少的面数”与“减少的面积数”、“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在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时,很快找出规律,但接着将棱长加深到棱长是a时,表面积减少和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找出这个环节上的表现不佳,这是本节的难点,对五年级的学生说确实存在困难,后我反思在此环节上我的引导不到位,并没有找到学生通俗易懂的方法,比如引导时我可以考虑引导学生从拼成的长方体剩下多少个正方形的面,发现剩下面与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规律进行引导,可能效果会好。

本节通过让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操作、观察、猜测、分析、实验、验证等活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表象,建立了空间观念。这两个活动都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引领中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接着用n个棱长为a厘米的正方体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巩固发现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了数学思考。

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安排了拼拼说说,运用规律这一环节。

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二

课前思考1:

课堂上的活动要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不能让操作活动流于形式。

第一环节中要将两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感受到不管怎么拼,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原来两个正方体体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了2个面的面积。

第二环节中组织学生将3个、4个、5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研究表面积的变化,发现其中的规律,规律有多种表述方式,只要符合题目意思就可以。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还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第三环节中将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引导学生发现表面积的变化。

“拼拼说说”栏目里变化了拼法,不但把正方体拼成一行,还拼成两行。教学中要仔细地体会拼的活动和研究教材里的示意图。最后为10盒火柴设计一个最节省的包装方案,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课前思考2:

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类型,在前面学习中我们将能想到的各种类型都通过习题进行了巩固训练,但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是一题一个类型,没有像今天教材上这样,将几个相关知识点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来揭示,教材上这样的安排,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有益的。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通过直观操作,建立表象,再逐步提升,发现蕴涵着的规律,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对长方体的包装,我想不能仅仅限于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火柴盒最省的包装方法,还应进一步提升,也要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长方体的最省的包装方法,这也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也要引导学生掌握,可能今天课堂上余下的时间并不多了,可利用自习课继续研究,一定要研究透彻!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

课后反思1:

本课时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所以课前我就布置学生要准备好学具。整节课上得比较顺利,特别是在研究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时,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在动手操作后研究出了其中的变化规律,而且两个班中都有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了规律。第二环节中组织学生研究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长方体时,由于学具中没有相应的长方体,所以学生无法操作,我在课前也疏忽了这一点,否则可以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纸盒来代替学具进行操作。跳过操作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本课中因为有了多次的操作和计算验证,学生们都能很好地理解重叠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越多,减少的面积也越多。

课后反思2:

由于这课内容比较多,所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堂教学中,先使用小正方体,实际操作(将小正方体拼搭成一行),再计算来验证课前预习的猜测,并将发现的规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再将这个内容适当拓展:将6个小正方体拼搭成几行几列的状况,计算表面积减少了多少?使学生体会到这时减少的面更多了,只要找到拼搭的拼缝是几条,那么减少的面只要再乘2即可。

再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同样的长方体的拼搭,先估计哪种拼搭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种最小?你是怎样想的?并计算出三种不同拼搭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验证刚才的猜测。再将这个内容拓展:如果有4块这样的长方体,那么怎样拼搭表面积最小?怎样拼搭表面积最大?要求学生画出拼搭后的示意图,并计算拼搭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组织学生板演,再比较拼搭后的表面积的分别减少了哪几面?最后得出拼搭后表面积最小的拼搭方法。追问:现在只有4块,大家在计算时使感觉很麻烦,如果有10块,也让你找到表面积最小的拼搭方法,你感觉怎样?其实,这样的问题有更巧妙的解决办法,想学吗?于是组织学生学习很快算最小表面积的方法:(1)计算4块小长方体体积;(2)将体积数分解质因数,使拼搭后的长、宽、高三个数据越接近,它的体积就越小。

列成算式:5×4×3×4:

(1)5×(4×2)×(3×2)=5×8×6。

(2)(5×2)×(4×2)×3=10×8×3。

(3)5×4×(3×4)=5×4×12。

(4)(5×4)×4×3=20×4×3。

在这些方案中,第一种方案中的长、宽、高数据最接近,所以第一种拼搭方法表面积最小!反之拼搭后的表面积最大!

掌握了这个方法,那么10包火柴盒包装后哪种表面积最省?学生就不会用列举的方法,既麻烦又不一定找到的答案是最省的方案!

课后反思3:

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每次操作完学具后,安排了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盒长方体形状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本节课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三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四

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同学们,这是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同学们桌上就有一些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2、学生拼后反馈两种拼法。

(1)学生可能的发现:

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

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正方体的个数。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课件出示数据3、4、5……及直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拼一拼,完成这张操作汇报单。

2、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谈话:用3个正方体拼,原来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4个呢?5个呢?课件相机把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用6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

提问:用8个拼又是什么情况呢?汇报后也请学生拼一拼。

4、谈话:老师看到好多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发现:

(1)原来正方体有几个面,只要乘6就可以了。

(2)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3)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5、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提问: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在小组里拼一拼。

3、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追问:谁也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6、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少了多少?

学生计算、反馈。

二、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物体的拼接问题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拼装火柴盒的实践活动。

(2)学生小组操作。

(3)学生展示摆法。

(4)这几种摆法中,哪种最节省包装纸?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5)反馈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三、全课小结: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五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米分米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六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2.如果同桌的同学把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3.组织大家讨论。

4.交流讨论的想法。

5.小结:同学们都发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会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变呢?让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7.小结:(电脑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9.请小组的同学先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把下表填写完整。

当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

正方体的个数23456…10。

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246。

仔细观察,每一列中上下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吗?

2.拿出一个长方体,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3.小组的同学依据长宽高的长度算一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5.讨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不同的拼法,小组的同学互相指一指,减少的是哪些面。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6.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的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大小是有关系的。大家讨论讨论有什么关系呢?(电脑显示:把较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多,把较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少)。

7.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比如一包12袋的面纸,一箱24盒的牛奶,一卷18支的铅笔,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五.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六.作品展示,总结收获,并补充完整课题:

通过这堂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了解了一些物品包装的学问,将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那样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数学的乐趣!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9263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