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传有感(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6:27:11
读毛泽东传有感(精选16篇)
时间:2023-12-07 16:27:11 小编:紫薇儿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追求梦想的过程。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相关的研究或专家观点来支持自己的结论。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见解,让我们的总结更有新意。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一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讲述了毛泽东不平凡的一生。青年时代的特立独行,中年时代的艰苦斗争,老年时代的平静慈祥。全面展现了一个去掉神的光环走进大众的毛泽东。让普通人有了一个了解伟人成长并向伟人学习的素材。

影片中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对当时国内的进步思想抱有好感,常常借阅相关书籍,无意中为日后的革命精神打下了基础。毛泽东十几岁时辍过学,只身离乡求过学,并转过多所学校,原因是他认为学校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由于家境不宽裕,他最终在湖南师范就读。在学习期间,他创立进步社团,到岳麓书院读书,到湘江游泳,学习古典和进步文化等等为毛泽东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经历放到今天来看,也是不寻常的青少年时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人的原因。他们当时有了在今天看来到而立之年才有的经历。在这里我不得不说说今天教育的失败,学生们只知道试题和课本,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课堂(至少在上大学之前),到了二十岁也没有成年人的心智。就目前来看,以现有教育方式是教不出来下一个毛泽东的,恐怕半个都难。

中年时的毛泽东与中国的腐朽做斗争,为中国革命倾注全部,早年亡妻还有后来为革命牺牲的五个亲人。1957年毛泽东有这样一首词:。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羞,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水顿作倾盆雨。

从中不难感受到毛泽东对妻子的深厚感情,但其中并没有哀怨,因为是“忠魂”,表明这是一个革命家应有的态度和人生。我想,在毛泽东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时,他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为革命牺牲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革命本身就会流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表现的不止是面对困难时的实事求是,放眼全局冷静的思考,更是一种从小经受砺炼而具备的坚韧不拔、决不气馁的人生观的自然流露。革命初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观点,摆脱围剿时“四渡赤水”的惊人举动,不可能是毛泽东某日醒来后的突发奇想,这些都是个人能力长期积淀而来。

毛泽东晚年对人说起过自己的人生志愿,那就是当一个普通教员。他一生都不用枪,他只用手中的笔与侵略者和反动派手中的枪做斗争。这一点让我感怀颇深,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在民族危亡时起身革命,遭到反动派屠杀时才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被逼出来的,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把自己手中的笔杆子换成枪杆子。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仁大爱”的境界吧。

毛泽东是一个伟人,毛泽东思想是一座丰碑,但他也有平凡人的一面。从主席的一生中就能感受到“平凡与伟大”的辩证与统一。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二

断断续续几年时间,笔者一直在拜读《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诗词中包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强暴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学伟人之诗,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因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他辉煌的政治成就,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它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而且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其最先进的历史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评论家称为“千古绝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读《毛泽东诗词》最鲜明的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毛泽东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向其背。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环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泽东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的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意境静中寓动,景物色彩明丽寓意深刻,场面波澜壮阔。

《毛泽东诗词》中的诗词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但因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尤其是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峰。他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视点,纵横环宇的气势,形象生动的用典、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但在当代独树一帜,也达到了古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填补了古诗词创作中艺术表现的空白。从这一点看《毛泽东诗词》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又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三

“毛泽东”,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把战火烧到了我国的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毛泽东把自己身边唯一的儿子毛岸英也送到了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噩耗传来时,毛主席虽然内心万分悲痛,但他把这份悲痛化作工作的劲头,仍然竭尽全力地工作。

看完影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毛主席身为我们国家的领袖,他已经为我们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他完全有理由不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朝鲜战场,留在自己身边,给他找一个舒适安稳的工作,可是他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带头将儿子送上战场。当敌机狂轰滥炸时,阵地上一片火海,毛岸英临危不惧,还努力帮助战友脱险,自己却牺牲在异国他乡,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作为新中国的一代,不正需要这种牺牲精神吗?同学们,让我们以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作为榜样,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四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在黎明时,在奋进中,在困难前,在挫折里,在风雨后……在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读毛泽东的诗词,总会让您激情澎湃;读毛泽东的诗词也会让您找回自己。今天,吴歌频道推出一位青年干部的读后感,跟他一起感受这个时代的回响。

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退役回乡继续务农,身无长物,唯有一口旧式帆布箱为他视若珍宝。我第一次打开这口箱子是在8岁那年,记忆犹新。里面有一顶海军帽;一包肩章、领章之类的小玩意;一卷绷带,估计是行军途中用来捆被子的。除此之外,最吸引我的就是一包大大小小的弹壳,还有就是一本"红宝书".80年代初,家庭收藏书籍报刊的还比较稀罕,课外读物极少。彼时刚识了一些字,我对印有文字的纸制品兴趣极大,假模假样看了半天,里面的内容大半不懂,但封皮上"毛主席诗词"五个字还能认。后来年纪渐长,还是会时时拿出来翻看,也慢慢懂得什么是词牌名,什么是格律,以及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等等。虽然谈不上鉴赏能力,但是那份波澜壮阔、酣畅淋漓的意境还是能感受到,读来总是让人视野开阔、心胸宽广。

据记载,毛泽东写的第一首诗是十六岁那年在湘乡县东山小学读书时改写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舍我其谁的霸气跃然纸上,很难想象这是一名6岁少年的思想。两年后,毛泽东到长沙继续求学,又写下了表达其凌云壮志的诗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写于925年的《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既抒发了诗人刚健遒劲、魅力非凡的豪情壮志,更处处流露出对旧体制、旧秩序的不满,活脱脱一个热血青年的典型。

参加革命后,毛泽东诗词中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愈发浓烈,丝毫没有因为反围剿的失利、个人的失意以及革命的低潮而有所转变,而是处处展现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迈。写于930年2月红军经广昌攻打吉安的《减字花木兰·广昌路上》之"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勾勒出一幅雄伟壮丽的雪中行军图:漫天风雪,红旗翻舞,万马奔腾,山岳动摇。"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是毛泽东于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在马背上吟成,写出了当时红军的高昂斗志和准备再次迎战围剿之敌的决心和信心。写于934—935年间的"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短短48字,将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显露无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和无畏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的是不畏艰险的意志,苦中作乐的洒脱。《清平乐·六盘山》中"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写于红军长征结束之际,则以宏伟气魄表现了红军迫不及待渴望杀敌、勇往直前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

从927年的秋收起义到935年的遵义会议,青壮年时期的毛泽东经历了人生中的多次大起大落,但他却始终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心态等闲视之,于逆境中坚守本真、坚持调查研究,吸收运用唯物辩证法,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关乎中国革命走向的纲领性文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

可反观当下不少的年轻人,在面对现实问题或挫折时,往往更多地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通过将自我悬置起来,来寻求内心的平静。207岁末,各种"盘点"集中登场,其中"佛系青年"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讨论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佛系青年",并不是真的出家,而是形容一些青年人的生活态度:无欲无求,看淡一切,心若止水,怎么都行。显而易见,"佛系青年"是一个群体与一种哲学的结合,其现实土壤是当前青年人的生存处境,究其实质则是一些青年人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精神选择。

诚然,现实的社会确实竞争激烈、压力空前。虽然大部分年轻人远离了贫穷,但房贷、子女教育、养老等问题,正一步步将他们变得愈加迷惶焦灼。但从古至今,无数的先贤已经明证,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具备着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物质达到一定的基础后,精神要重要得多。精神的死亡,意味着人另一种形式的死亡。所以,理想的精神状态,应该是既有着对生活的稳健务实,又有着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注与激情。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希望大家都能从毛泽东诗词中找回自己的精神。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五

寒假,我去观看了大型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影片多半是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事,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勇敢地奋斗,顽强地拼搏,解放了全国。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住进了紫京城,那位历经千难万苦的革命领袖身着朴素的中山装,上面缝补的痕迹显而易见。

一天夜里,炊事员送来了一小碟花生米和一碗稀粥,毛泽东将其喝了,还在吃得比较干净的碗里舔了又舔,直到不剩一点米粒。人民在毛泽东心里是至高无尚的,也是始终不渝的信仰。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永远离不开水。”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始终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从延安到北京,毛泽东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穿了多年的衣物舍不得扔掉,总是缝缝补补再穿。毛泽东真是当之无愧的主席,那么艰苦朴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旷达的。闲暇时他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会死的。”这是一个乐观的主席,胸襟开阔的主席。在他写的《长征》《卜算子·咏梅》中也写出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死是悲壮的,但人生总免不了一死,要把悲观转化成乐观,那便是毛泽东精彩的人生。

从1976年至今,毛泽东逝世20xx年了,在这20xx年间,足足有一整代和毛泽东同时代的人离开人世,同时也有一整代新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成长起来。有许多人看了毛泽东的书、电影,向他学习,继承发扬好的传统。让我们回望毛泽东,走近毛泽东,感悟毛泽东,就仿佛能看到他穿越时代之门,从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向我们走来。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六

毛泽东是古为今用的能工巧匠,他的文章和诗词创作可以说:生命不止创作不息。他的132首留世诗词,其内容相关言志,求学,生活,创业,长征、闹红、抗日、反蒋、战争、建设、国际等诸多方面,追求崇高,古为今用,活学活用,极具艺术感染力。毛诗对我们写格子的人来说是常读常新、常悟受益,本文就毛诗的特点结合现实浅谈一些感受。

毛泽东诗词大气磅礴,气贯古今、尽显英雄本色。浸润着中国五千年文化血脉,激励和营养着几代中国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民族气节,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看,毛泽东诗词必将成为中囯及人类精神财富,这些都与他善学善悟与时俱进的革命实践分不开,其诗词的现实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恰到好处的融合特色让人朗朗上口,句句入心,他在诗词佳作上的创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恰到仙境的诗画统一,恰能实现的合理预言,恰到妙处的古为今用,恰到奇处的天人合一。

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地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的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这是诗人贺敬之评述毛诗的文字。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融合的诗歌典范,浪漫主义是20世纪文人精神的风标,浪漫主义想像和革命理想曾一度在左翼文学理论者的倡导下,结合形成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式。

一九二一年所作《沁园春长沙》就有雄心中原大地的远大志向,“问苍茫大地,谁主沈浮”,该由民族独立解放信仰的人来管理大好河山,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三年间作品,多是战争生活,战地风光,读而易懂,一扫古诗伤感、讽今,论事的风格,给战士以鼓舞。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神是通天地之道的人。他是战略家、思想家,但写诗只是革命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像纯旧诗词那样对每首每句皆那样要求完美,哪是不现实的,《为人民服务》不是诗,但在论文中把一个普通战士的牺牲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亊业联系起來不比《出师表》逊色,这是读书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范文,无韵之诗文。处处展露出领袖对国文的掌控与大家风范。

他青年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独立于湘江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面向宇宙万物,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的呐喊。在艰苦卓越的长征路上,他坚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念,迎风高吟“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天问!这是顶天立地中华英男的内心表达,只有伟人才会浩歌当哭以赋宏志。

烟雨莽苍中细看旧社会,“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菩萨蛮·黄鹤路》心情凝重。夺取政权以后,遇到反华势力合围,他“冷眼向洋看世界”举重若轻痛斥,“小小寰球,有几只苍蝇碰壁”。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激发革命者追求真理的勇气。“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宣告蒋介石反革命围剿破产人吓跑了。实际仅放了两炮,就把敌人吓跑。真是革命大无畏精神,与浪漫乐观的集中反映。纵观毛的诗词,篇篇都充满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霸之气。

毛泽东有其深厚的国文基础,传统比兴手法应用信手拈来,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用钟山风雨设比,百万雄师起兴,铺陈开波澜壮阔的渡江画面,这才有了“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新中国,从而达到正道沧桑的巨变。《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以饮茶粤海起兴,以索句渝州设比,引出叶黄重庆赠诗,水道渠成地交代两人多年情谊,后四句既有“防肠断”的忠言规劝,也有“放眼量”的委婉批评,最后直截了当告诫:春江隐居此路不通!只有与人民打成一片,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才是知识分子的唯一选择。

他博大精深的知识胸中使然。妙引经据典、融汇贯通,入诗翻出新意,丰富了诗词的表现深度和广度。

“鉴湖越台名士乡,忡忧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这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七绝仅28字,就将绍兴名人鉴湖女侠秋瑾、抗金诗人陆游和孺子牛鲁迅的爱国热忱一线串联;又将春秋五霸越王勾践筑台招贤,与唐李商隐为“诗鬼”立传,李贺“偶有所得,书投囊中”。

他1966年创作《七律·有所思》,其尾联“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凭栏杆处、潇潇雨歇”且提炼应用的情顺理通、天衣无缝。“记得当年草上飞”句,《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衍化于唐元稹《智度师二首》其一手局,“四十年前草上飞”此句曾被黄巢《自画像》化用为“三十年前草上飞”而毛泽东一个“记得当年”就把罗帅指挥红军作战“兵贵神速”的形象写活了。

毛泽东是一个坚毅刚烈、特立独行之人,进攻型的性格,充分反映在诗词作品里面,在精悍的小令中尤为明显。《如梦令·元旦》开篇三个县名“宁化、清流、归化”;对应三个艰难场景,“路隘林深苔滑”一下就把人带进战略转移的行军途中。1963年建军节,他写《八连颂》开首是“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即是提纲挈领,又是赞美宣传,阅读一目了然。

《念娇奴·鸟儿问答》作于1965年秋,末尾“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直白过于直白,甚至有失文雅,但它是一种情感宣泄,反映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可见当时的愤怒达到了极点,才有“放屁”入诗。1963年8月美英苏在莫斯科签订“禁核条约”趁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实施“核讹诈”政策,妄图扼杀我核工业于摇篮中,作为主席的毛泽东审时度势,几乎气炸了肺,难免爆出粗口为民族解百年之恨。

《答友人》中“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就是对仗工稳,形象优美,意蕴无穷的两幅对联。毛的《七律·洪都》中腰颌颈“问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常在有新天”两句,即是写实状景,又是伤时感叹,读后浮想连翩。他的《五律·张冠道中》颌联“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颈联“绒衣犹铁甲,须眉等银霜。”别有画感。

毛泽东金额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对的更有含义和气势。

毛泽东年少时刻苦好学,养成圆熟的驾驭汉语能力,作诗填词讲究状景抒情,谴词练字以少胜多闪点诗眼,给我们创造出诸多哲语名言,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在用词选字上好标新立异,又通俗易懂、富含机趣。如《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宜将剩勇追穷寇”没用胜利之勇,反用剩余之勇,这就形成了充分有余的勇气与力量。在《送瘟神》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巧用尧倒装句。精致诗句,鲜活在我们生活当中的还有:书豪情“天兵怒气冲霄汉”“敢叫日月换新天”蔑权贵“粪土当年万侯户”“人间正道是沧桑”;伤世事“人生易老天易老”“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惜时间“坐地日行八万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赞青春“不爱红装爱武装”“无限风光在险峰”;励意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壮气势“横扫千军如卷席”“飞起玉龙三百万”唱山河“芙蓉国里尽朝晖”“风展红旗如画”颂祖国“桃花源里可耕田”“遍地英雄下夕烟”等等,真是活学活用之极!

也有人质疑,毛诗声调平仄对仗上,个别篇章词句失范。当然,这与毛泽东不提倡青年人学写旧诗的理念,和他率性冲破旧律束缚有关,在刻意追求“律不伤义”的实践中,无意形成了美中不足的缺感。但这毕竟瑕不掩瑜,丝毫不影响毛泽东“诗词大国推盟主”(陈毅诗)的地位。正像柳亚子先生所言,“才华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他的诗词雄奇壮阔,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是文化艺术宝库中可圈可点的珍贵诗词。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七

《毛泽东传》读了将近一半了,与之前读过的传记相比,部分内容略显艰涩,主要是在某些地方加入了对政治、时局及人物的心理和动机的思考与推测。目前针对此书前半部分,简要讲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的求知若渴,关于毛泽东读书的情况,摘要如下:

通过他母亲家的关系,泽东到湘潭一个失业的法律专业学生家独立地学习了6个月。虽然迫于他父亲的压力,也许还因为在湘潭遇到经济困难,他又回到家里,但这6个月的读书、听课和辩论,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此他不再是父亲已成年的“宝石”。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含义是宽泛的,实际上知识改变的是思想,然后在思想的推动下,才改变命运。毛泽东年少时读书的经历,即使经济困难时,也没有放弃读书,或许没有最初的书籍、遍历带来的思想冲击,便不会有他后面波澜壮阔的人生了。

毛泽东青年时期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未来的形式以及如何拯救中国,即使有时身无分文,有时身处险境,也一直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要想取得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对目标有着激情,为之不懈努力、持续耕耘。

中共发展初期,多数人都认为应该照搬苏联的方法,推动工人阶级运动,走向社会主义,超过90%的人认为从农村发展共产主义是可笑的,因为他们不相信,落后的山沟里,能有先进的共产主义诞生。但毛泽东并未笃信此方法,而是通过深入地实践调查,通过一系列农村运动,发展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发展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对此他还写过一篇文章,抨击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名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事情,都没有一个永久不变的'解决套路。对于复杂的问题,影响结果的因素有成千上万种,事情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只会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

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没有退潮。在中共领袖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在农民集会上讲反对帝国主义。他警告说,国民党干的最坏的事情之一,是和外国人结成同盟,并敞开大门让外国人来统治中国。1932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对日宣战。这在当时让人(中华苏维埃之外听到这话的少数人)听了发笑,但是十年以后,这看上去就像是天才的一笔,虽然他们在几年之内没见到一个日本人,虽然他们只控制很小比例的中国人口(他们只能管辖不到900万人)。但是毛泽东是有眼光的。他的目标不是抽象的社会主义方案,不是俄国革命的重复,并不是“另一个十月”就可以概括在江西山区里流汗流血的目的。他关于世界革命的梦想并不清晰。中国是底线。如果中国处于危险之中,那就没有什么比挽救中国更重要。中国没有了,那么一切关于革命的谈论就只是没有根的知识分子的空谈。

毛泽东的眼光及其长远,已经站在了一个制高点去俯视整个斗争过程了,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极强。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八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杨君失柳”的款款深情,又使我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主义色彩。毛泽东的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它凝聚着历史的风云,激荡着革命的鼓角,概括了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逆境重重,但他却能在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境况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同时还创作了这么多震古烁今,美妙绝伦的诗词,分析的结论是功夫在诗外,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遍览群书,博古通今,足迹踏遍万里山河,见多识广,而又性情豪迈、浪漫。所以才会有如此骄人华章和他的独特魅力,凝聚了一批中华优秀儿女、民族精英与其一道赴汤蹈火,南征北战,缔造了伟大的共和国。纵观其一生,不难看出,其成为一代伟人是历史选择了他,同时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把地球写成“小小寰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泽东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的不堪一击,战胜困难显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意境静中寓动,景物色彩明丽寓意深刻,场面波澜壮阔。他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视点,纵横环宇的气势,形象生动的用典、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但在当代独树一帜,也达到了古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填补了古诗词创作中艺术表现的空白。从这一点看《毛泽东诗词》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又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新形势下,重读毛泽东诗词,对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振我们的精气神,凝聚我们干事创业的力量,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伟人之诗,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九

暑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叫《少年毛泽东》。主要是讲毛泽东小时候立大志、刻苦读书的故事。毛泽东曾经是我们国家的主席,也是著名的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毛泽东小时候就十分聪明,所以才能成为我们国家的主席。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生活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毛泽东他那时是在韶山上的一个小山村出生的,他长大以后人们觉得他顽皮,就叫他石伢子。有次上学期间教书的先生出去了,毛泽东就带领着他的小伙伴们下塘里去游泳,这件事情被他的先生知道以后,很生气,就要打手心。可先生转而一想,对毛泽东这样倔强聪颖的孩子,不能来硬的,便说:“我出两个对子,你对得上,免除惩罚,对不上,则要打手心。”

毛泽东不愧是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了先生话里的意思,知道他的先生还在很生气他游泳的事,他很快就答出来了。先生决定想一个复杂的,就说:“牛皮菜。”,毛泽东想了一下,说道:“马齿苋。”先生觉得这两个对子对的很好,就免了打毛泽东手心的'念头。

毛泽东真聪明啊!他用自己的智慧来免受自己的皮肉之苦,难怪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主席。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半耕半读掌握了很多知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多动脑,多读书,长大后为我们的祖国效力!

毛泽东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从不识字到了领导中国人站了起来,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我们也要向毛主席那样刻苦学习,关心他人,做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

寒假的一天,我和妈妈、爱姨和妹妹一起去长沙市博物馆看《人间知己—毛泽东和杨开慧专题陈列》,刚进入展厅,哇!我眼前一亮,这么多精彩的纪实图片,再仔细一看,哇!

里面的内容更加精彩。

展厅里的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说的是“相识”,里面告诉了我毛主席和他夫人虽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成长,但他们都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祈盼为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第二部分说的是“相恋”,告诉了我毛主席他们夫妇很恩爱,就像我的父母一样。

第三部分说的是“相伴”,告诉了我毛主席他们度过了不平凡的峥嵘岁月,他们用一腔热血和忠诚信念为人们留下了一段令后人永远景仰的故事。

第四部分说的是“相思”,三年艰苦的斗争环境,粉碎了毛主席和他夫人这对革命伴侣祈盼再度团圆的美好愿望。

通过观看这次展览,我觉得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这是那些革命烈士用鲜红的热血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很大的代价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在观看中,有一首这样的诗给我的启发很大:“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告诉我们要立志成才,学不成名,誓不罢休!要吃得苦,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一定要能吃苦,才能获得最后的辉煌成功!

很可惜,1930年11月4日,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9岁。她死前留下一句遗言:“死不足惜,但愿革命早日成功。牺牲小我,成功大我。我死后,希望家里人不作俗人之举。”啊,杨奶奶真是太伟大了!她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今天的辉煌。我们一定要向她学习,学习她那有一颗热爱祖国炽热的心;学习她那不怕死,誓要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精神!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一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少年毛泽东》。年轻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长大后会成为如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我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了这本书。

但是,看完了整本书,并没有找到预期的答案。年轻的毛泽东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有很多奇怪的经历或者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就像旧社会的许多孩子一样。

我妈跟我说:“凡事都有因果。伟人不可能凭空产生。多读几遍,就会找到答案。”我又把整本书读了好几遍,毛泽东少年时的形象逐渐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

他从小就有很强的反抗和奋斗精神。老师把他打在板子上,他逃到山谷里走了三天;当他的父亲与他发生冲突时,他强迫他去死。结果每次打架都是他赢。这让他明白,应该公开反抗维权。他也喜欢看关于反叛的`书。我想,正是他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这种反抗精神,才能使他在未来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建设新中国。

他从小就有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思想上的革命。他的头脑“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政治觉悟”,开始明白“每个人都有救国的责任。”从此,他走上了救国的道路。

他从小就同情劳动群众。饥荒期间,他把自己的大米分给了穷人。当受害者被残忍杀害时,他感到一阵剧痛。他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邻居兄弟,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妈妈说得对,“凡事皆有因果。”为什么毛泽东长大后成为一名伟大的领袖?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二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毛泽东传,觉得这次看的这本很精彩,是老外写的,作者叫啥罗斯·特里尔的,外国人的名字总是叽里咕噜一大堆,不如例如韦小宝,张三之类的中国名字干脆,因此我总是很难记住老外的名字。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不可能不知道毛泽东的,他是中国的骄傲和传奇,但由于在中国毛一向都是被当成神来顶礼膜拜的,因此中国人反而不能真正去了解和熟悉毛的一生。

对于政治家们来说或者对于无聊政客来说,他们更喜爱看毛掌权后如何熟练的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巧妙融合马列主义的政治谋略,并一次次成功击败他的政敌,那些读者在毛的一次次成功经历中感受到了他们自己永远无法取得的决胜天下的快感。而对于我来说,我更喜爱看毛幼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成长轨迹,喜爱看毛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时候怎样去遭受挫折,内心困惑而探索发展和改变的,看毛怎样和其家庭社会进行斗争并超越了一个农民所无法超越的层次的。

毛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梦寐以求的偶像,是真实存在过的英雄和伟人,但我告诫所有模仿者,你永远也成为不了毛泽东,即使你有着和他一模一样的潜质,他自身固然可贵却依然是历史的时代的也能够说是天命所归,如果毛出生在当今社会,也可能无用武之地。毛是一个革命者,破坏者,是产生在大混乱时期中国的产物,在那个时代革命是一种时尚,就象当今社会炒股写博客是一种时尚一样。毛不是一个好的建设者,从他晚年的败绩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毛出生在一个比较宽裕的农民家庭,其父极擅精打细算以及积累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及其吝啬和刻薄,脾气极暴躁的人,毛之后回忆说他这辈子第一个斗争的资本家就是他爸爸。毛的爸爸由于在和别人的诉讼中获败,因此极期望儿子不好象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但毛总是和私塾老师搞不好,并极憎恶儒家文化,总是偷偷看水浒,三国等小说。毛的爸爸只是期望儿子粗略认几个字会算帐就行了,把毛培养成一个种田养猪能手并实现毛父的发财梦,而毛天生酷爱读书的习性却促使其走上了求学之路。

在经过一番激烈家庭斗争后,毛最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去城里读书的资格,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毛的爸爸要求毛支付一笔正因他去求学而导致家庭务必要雇请一个帮工的经济损失才能答应他的要求,而毛最终找母亲和亲戚借了一笔钱而解决了毛父提出的难题,最后毛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带上自己最心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出发了,临行前毛没有和他的父亲道别,即使他妈妈一再劝他和父亲打个招呼,毛冷冷的说:我恨他!

毛在城里读书也并非诸事圆满,其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同学们瞧不起这个个子高高的从农村来的家伙,而毛高傲的自尊也使他在学校及其孤立,只有两个同学是他的朋友,毛坚持认为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就是历史,并因此和同学发生激烈争吵,而且和高年级同学打了架。毛换了很多学校读书,很多都是中途而废,毛以前想学经济学或者法律学,他写信告诉爸爸说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好的商人或者律师,但最终只是为了让他爸爸给他寄来生活费找个借口。

毛在文学上的天赋和造诣是十分惊人的,这个也不用咱多说了,全中国人都知道,毛学生时代经常给人写对联写家信换点零花钱,他喜爱在街头最喧闹地带看书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极喜爱游泳和洗冷水浴,有一个雷电交加他浑身湿透从山上跑下来,说是野蛮其体质,礼貌其精神。

对毛一生最大影响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他老师,杨昌济并不知道自己成了他岳父(杨开慧是在其父亲死后和毛同居的)另外一个人就是斯大林。毛就是正因杨老师的原因到了北京大学,毛当时在北大当了图书管理员,呵呵,当时没人会理会一个工作低下的人,毛以前对著名学者胡适很热情的提了一个问题,而胡适在得知毛不是在校注册学生后,冷淡的拒绝了回答他的问题。

毛在经济上经常陷入困境,总是债台高筑借光了所有亲朋好友的钱而无法再次启齿借钱了。毛当时在北京居住在最便宜的三眼桥,和七个老乡挤一个炕上,毛之后回忆说:翻身都要和左右两边打招呼。或者在杨教授家和看门的挤一张床……毛的思想就是在那时不断追求不断迷惑不断思考中构成的,毛和我们一样读了很多啥弗洛伊德,尼采,泰戈尔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涉猎。

在当时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中,毛没去的原因主要是他不懂法语,也有人说是为了杨开慧,正因那时候杨正和他在热恋中,而他认为自己连中国的东西都没有学好,遥远的法国也不可能改变古老而混乱的中国。他在送别去法的同学时说:革命不能正因赴法勤工俭学而停顿。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三

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领袖,他领导我们中国人民从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中走出来。他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英雄。

“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它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在毛泽东年少时就喜欢助人为乐。“有一次,在一个秋天丰收的下午,毛泽东正在山下放牛,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着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了,于是毛泽东便帮毛四阿婆收稻谷,而自己家的稻谷却被大雨淋湿了。”这种关心穷苦人的品质多么高尚!我们以后一定要处处以毛泽东为榜样。“在毛泽东十八岁的时候,他考上了长沙专门为韶山所建的'一所学校,并为推翻清王朝剪掉辫子,后来又去当了兵。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然而生活的艰难更坚定了他奋斗的方向,几起几落,他不曾退出这只救国救命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如此,并威胁说要回家当农民。”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毛主席一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在前进途中,他探索,思考,实践,终于超越了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毛泽东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了他的灵感。毛泽东就如那稳稳泰山,又如那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他有着坚如磐石般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

读完这本书,让我坚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因为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将会更优秀。毛泽东,他是中国的奇迹,是中国人民心中永不屈的龙。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四

每当我回想起《毛泽东和他的儿子》这部电影,我的眼前就浮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那高大伟岸的身躯,和他那亲切慈祥的面容。仿佛看到了他向彭老总“求情”,让儿子毛岸英到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去的画面,我的耳边仿佛还回想着他那洪亮的声音:“让岸英去吧,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子永远是一棵柔弱的树苗,能真正长大吗?当今时代,我们虽不要像毛岸英一样上战场打仗,可还是要尽自己的所能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养成勤劳的好习惯,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长大了才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五

普坦汉姆说过:“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近代中国的国共内战便是这样的战争。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内战的详情,我翻阅了《毛泽东传》读完《毛泽东传》,我第一感觉是深深的长叹:遥远的历史长河,滚滚的内战。在《毛泽东传》中说到,因为内战,我国伤亡士兵将近几百万人,经济退回了抗战前的老样子。同时,我通过内战,了解到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高超的战略战术。

令人最为关注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部队军主力,以出乎国民党军预料的突然行动,在山东西南150千米的战线上,一举突破黄河天线。接着,刘邓大军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后,迈开大步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薄弱的地区。解放军只要能占据大别山区,就可以东慑国民党首都南京,西逼长江中游重镇武汉,南扼长江,控制整个中原地区,从而迫使蒋介石调动其他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部队回援。

毛泽东在此的战略用得真是妙极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候,中央采取了诱敌深入、寻找有利时机、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出其不意,冲出后追的重围,进入大别山区,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的胸膛。而我在欣赏毛主席的智慧的同时,更被刘邓大军的坚决、勇敢,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十几万人渡过黄河,国民党统帅部一片震惊蒋介石根本摸不清解放军的战略意图。直到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穿越宽达30多千米、遍地淤泥计税的黄泛区,渡过沙河后,蒋介石才如梦初醒,发现解放军的进军方向是大别山。他急忙集动兵力,企图阻止刘邓大军度过汝河。在前有敌军阻拦、后有重兵追击的险恶形势下,刘邓大军能否在几个小时内强渡汝河,关系到整个战乱行动的失败。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汝河渡口指挥,刘伯承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直到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冲过去!”指战员们冒着战机低空轰炸和河岸敌军的疯狂扫射,勇往直前,终于度过了汝河,闯过了千里跃进途中的这个险关。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读了《毛泽东传》让我明白了更多:在我们遇到阻碍时要冲破一切障碍,就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制定战略,让后在朝自己的目标追求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指导老师:刘莉莉。

读毛泽东传有感篇十六

愉快的暑假已经开始了,读一本好的课外书是暑期的必修课。在众多的课外书当中我选择了美国作者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一是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二是我上一年级的弟弟已经先我读完了这本书,作为哥哥我绝对不能输给弟弟。

这本书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传奇的一生,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深奥的人生道理。虽然我作为一名小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事。但是我却能通过毛泽东曲折的一生感受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和读书的重要性,因为毛泽东就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爱读书的人。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个坐在竹编的小凳子上的男孩子,他穿着一条宽裆阔腿的蓝色裤子,一头乱蓬蓬的黑发在阳光下泛着亮光,他大大的眼睛中似乎充满了梦想。他就是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我相信那时候的`他一定想不到未来他能带领全国人民开创新中国。或许父母为毛泽东的取了这个名字就预示着他将来能滋润东方。他父亲的名字叫毛顺生,母亲叫文七妹,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说实话我觉得这两个名字真的很好笑,哈哈哈。

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叛逆和具有造反精神的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造反”,第一次造反,是在学堂上,他对私塾先生的呆板做派和教条主义很不理解。经常把教书先生气的脸色铁青,毛泽东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就是《水浒传》,因为他喜欢书中梁山好汉的造反精神。在多年以后主席回忆往事,冷冷地说:“我8岁时就厌恶儒学,让人必须盲目服从,没有一点可以变通的机会。”

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墨守成规,要懂得创新和学习。毛泽东思想,灵魂、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十分的敬佩。他一生不会打枪,却带兵打下了一个锦绣河山,创造了新中国。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同时他也是一个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的诗作大气磅礴、气势无比。

今天我们生活在幸福新时代,不能忘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他开创了新中国,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奠定下了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新栋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9431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