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反思。写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整理了一些写作要点,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于该书的评价和感受,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一
1、读准“间”、“数”、“重”的读音,理解“又”、“绿”两个字的用法。
2、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以一诗带多诗,拓宽学生视野。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初读古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课前的预习,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读的情况。(1).指名读。
(2).读准字音与节奏。
王安石这一生可谓是非常坎坷,作为一名大政治家,哲学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那时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初期,此时身为宰相的他正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很多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后来变法遭到失败,王安石也被废除了宰相,《泊船瓜洲》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便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了他赴任途中到达瓜洲时的心情。
二、精读品悟深度探究
1、出示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提纲走近这首诗。
(1).运用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的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2).对于不懂得地方可以问问身边的同学,如果解决不了提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理解绿的用法
(2).试着背一背描写江南风光的诗句
(3).理清“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
3、探究诗人情感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远。为什么作者只说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作者虽然人在途中,身向远方,然而心系家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背一背其他的思乡诗。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第一次变法失败,宋神宗第二次要他当宰相继续推行变法,他曾经两次请辞都没有成功,可见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重心不在“绿”而是“又”。无情之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年“又”回到江南。而作为对家乡情深意浓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的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又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乡愁的自然流露。
(1).指名读诗。
(2)、尝试背诵
4、回顾《梅花》这首诗
诗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宋神宗对变法越来越动摇,王安石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不久王安石再次辞掉宰相一职,重返家乡,这首诗写于他第二次辞官之后,作者借梅花傲霜斗雪的性格表现自己未能忘怀政治,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王安石辞官之后,守旧派掌权,他所实行的新法被一一废除,不久,王安石郁郁而终。
三、课外推荐续读升华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诗写得好,词也是一绝,欧阳修曾经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找了一首他的《桂枝香》,希望大家课后仔细的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思乡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担忧前途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二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见。
2、紧扣“还”体会作者的思家之切,揣磨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1、(配乐播放月亮图)师: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你们想到了哪些古诗:《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
2、师生合作,生生互助,背诵诗句。
1、板书“泊船瓜洲”,解诗题(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2、多种方式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3、小结读诗感受。
1、出示诗的前两行,借助注释,了解大概意见。
2、(课件公示)诗中的三个地名,体会诗人离家近还是远?为什么?
3、小结:作者想念家乡,虽然实际距离遥远,可在作者心里,家乡都是那么近,我们体会到作者想家之情,带着这份感觉读诗的'前两行。
4、出示后两行,说说大意。
1、春风又绿江南岸,读到这行,我们来了解诗人作此诗时的一段小故事(阅读书上24页的资料袋,师用课件出示)。
3、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用语言描绘江南的春景。
4、多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又”字说明什么?
过渡:诗人不由地想到了春天去了,又再来了,可我这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回来呀?
1、遥望美丽的故乡,遥想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回顾诗的前两行,了解诗人离家近应该还。
3、想象诗人在家中度过的难忘时光,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写下来。
4、对比此刻的心境,诗人现在泊船瓜洲,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不免产生疑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家乡,为何想家了不能回家看看。
5、了解写作背景,探寻诗人思家切而不能还的心情。
7、诗读到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8、学生畅谈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板书:
泊船瓜洲
靠家近
“绿” 离家久“还”
思家切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三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逢月圆,又是中秋。每每这时,我就不禁吟起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当时,王安石在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却接连遭受到大地主,大官僚们的坚决反对与层层阻挠,没过几年就被罢官了。
王安石在京城闭居无事,便想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妻儿。路上,船儿行驶了一半,便停在桥头不再行进了,王安石走出船仓,看那京口与瓜洲仅仅只有一江之隔,自己家乡钟山也只相隔几座山了!柔和的春风迎面吹来,那一轮明月何时才能照着我返回家乡呢!想到这儿,他便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想想远方的亲人,王安石的这种感受,我们不也经历着吗?中秋之夜,月圆人团圆。
沿着回乡的路,踏着那久违的泥土的芬芳,伴着那浓浓的乡情,我们的心里不也是想着要快快赶回家,看望那久久不曾相见的爷爷、奶奶,陪陪那很久很久没有相聚的叔叔阿姨,和那些可爱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在乡间小路上玩耍。那是多么美好啊!《泊船瓜洲》这首诗给了我很大的感悟!不仅让我懂得了亲情的'重要,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王安石那个年代是封建主义统治者的天下,他要是能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我想他一定能够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四
生:(板画)要补上月亮和诗人。因为"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照诗人回家。
师:那"明月"画成小船样好呢?还是画圆月好?
生:随便怎么画都行,只要能照诗人回家就行。
生:画圆月好。因为"明月"是说明亮的月光。
生:我也觉得画圆月好。因为圆月有皎洁的月光,仰望星空,更能勾起诗人无限的思乡情怀。
生:八月十五,中秋月儿圆,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圆月更能看出作者想还乡。
生:(板画)除了画圆月,南岸要画些绿草。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
师:那北岸画吗?
生:不用。诗中只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没说长江两岸。
生:我觉得要画。长江两岸不就是隔着几十米,最宽上百米吗?春风会把两岸都吹绿了。
生:那"春风又绿江南岸"应该理解为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
师:是啊,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可诗人为什么只说"春风又绿南岸"呢?
生:因为诗人家乡在南岸,春风吹绿了南岸,强调诗人难忘家乡。
生:其实两岸都有绿意,诗人只是突出南岸,因为南岸有自己的家,他是多么想回家啊!
生:吹,春风又吹江南岸。
生:来,春风又来江南岸。
生:……。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作者为什么最后选定"绿"字?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色。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富有生命力。
生:这"绿"字看出景色美,体现作者热爱家乡。
生:多了两只大雁。
师:为什么多画两只大雁?
生:画面更好看,有静态,又有动态。
生:说明长江两岸环境好,有"绿"才引来了大雁。
生:知道,课本封底有写着。
生:插图作者有四个人,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
生:他们可能是合作画的。
师:这有可能。我们不是也在提倡合作学习吗?
生:写封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问一问不就明白了吗?
生:(交流)。
师:(提示)人在北岸,景在南岸,这样的图看起来给人感觉会怎样呢?
生:作者这样画,符合生活(视觉)实际。人看景物,画图总不能人在远处,景在近处。
生:画个箭头向下,写个"北"字。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把自己的'简笔画补充修正,使它符合生活实际。
……。
感悟:
一、探究学习。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教师让学生诗意图示形象化,刺激学生兴奋神经,并且以此引导慢嚼、细品、深悟,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巧设问题,情中有理,理中有情,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
二、资源整合。拓展语文空间,建构多种资源整合的立体的语文校本资源,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整合了美术绘画、自然地理(方向、圆月)、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三、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努力增强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使儿童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课程学习的广阔开地。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五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六
这首诗是《泊船瓜洲》。这是一首王安石思念江南金陵的诗。整首诗是这样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然而,又有谁知道王安石在这句诗中付出了多少心血呢。据说,王安石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写好后他觉得“到”不如“过”好,就改为“过”;后来,又觉得“过”不如“送”表达得更好,就又改成了“送”;接着又改为“入”和“满”,但是,他觉得都不满意,最后才改为“绿”。经过他的反复修改,这首诗也终于成为一首好诗,被人们千古传诵。
读了这首诗,了解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后,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成功不是也同样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吗!就拿写字来说吧,要写出一手好字,不仅需要我们反复地练习,尤其需要我们用心地去思考,就象王安石改诗一样,只有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能写出好字来。同时,读了这首诗,了解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后,我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半途而废只能导致失败。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八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感受意境,理解诗意。
体味“绿”字等的精妙。
:一课时
挂图。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朗读感知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2、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
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三、精读感悟
1、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
根据自己搜集和理解答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朝阳园”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校园的景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十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体会诗中的情感,把握炼字的好处。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精读感悟
(一)读题
1、“泊”“瓜洲”什么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b、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板画地名位置(师――京口,生――瓜洲;怎么知道的?)
(2)“间”“一水”指什么?并让学生改变句子表达方式(把、被字句)
(3)“钟山”(生板画)与诗人有什么关系?“数重山”什么意思?
(4)让学生说说第二行诗句的意思
(5)齐读一二两行,再说说第一二两行写了什么?
(6)体会感情
(靠家近),应该(应该还)看看,用这一种心情来读好前两行诗。(练读――指名读――再加固――指名――齐读)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又绿”什么意思?说诗句意思,并体会诗句的意思
这句诗写出诗人怎样?(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更应还)
(2)意会“绿”字
(到、过、入、满、来、拂、碧)
b、比较中体会讲诗人用字的准确性(“绿”字化静为动,画龙点睛,体现江南的美)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词语?(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还会想到哪些诗句?(与春天有关的诗句)
c、推敲:我也炼一炼
选词填空:
旺 浓 闹 红杏枝头( )
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3)朗读并评价(边读边想象)
(4)说第四行诗句的意思并改变句式。(!?)
(5)“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为什么?
(圆月代表团聚,体会到什么?思念家乡)(拓展:李白《静夜思》及苏轼的词)
(6)角色转变,体会感情
是啊,诗人身在异乡,遥望着故乡,可能也想起了许多诗词曲赋,他的思乡之情会更加地(急切)(思家切)。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后两行诗。
(7)第一二行诗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久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何时还)
(8)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不能还?)师生根据搜查的资料介绍原因。
(二)情景交融,走个来回
全诗从哪些字词中反映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的?(一水间、只、数重山、又绿、何时)
(三)指导读背,释放感情
(1)划节奏,注意读出韵味与感情
(2)读诗比赛(想象并设身处地地进行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一幅作品(或书法、或绘画……)
3、课后收集思念家乡的诗
4、推荐阅读《登飞来峰》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十一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分类标签:描写春天思乡诗小学
作品赏析
[1]京口:今江苏镇江。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2]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前者写的是所见,而后者写的是所想,这一想,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再塑空间。同时,“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洲与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也不仅仅是描绘“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个“又”字,又深深地蕴含了诗人多年的企盼。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也在,可是诗人自己又身在何处?再看句中的“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灵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而来,诗人满目新绿,想起春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诗人在诗作中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叫做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非凡功力。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十二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作于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沙,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1037年(景佑四年)随父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古人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洪迈《多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本诗曾获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这正是“频改”所致。但这首诗的佳处,并不限于一字之工,当玩赏其全篇的精神所在,方能得其体要。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十三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注释】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2.绿:吹绿。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赏析】作者:佚名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前者写的是所见,而后者写的是所想,这一想,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再塑空间。同时,“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洲与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也不仅仅是描绘“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个“又”字,又深深地蕴含了诗人多年的企盼。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也在,可是诗人自己又身在何处?再看句中的“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灵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而来,诗人满目新绿,想起春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诗人在诗作中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叫做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非凡功力。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十四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如此强化政治色彩来解析《泊船瓜洲》诗的诗意,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这样的解析,却存在着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这二者犹如水火,是难以相容的。也有论者断言,诗人此次复出还政,可谓春风得意,大喜过望,那所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不过是虚晃一枪的矫情之词而已,是不可以认真对待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骨子里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是对新法实施前景的乐观描绘,是诗人内心的还朝施政喜悦的移情于景,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乐观的。
上述两论,是历来解读《泊船瓜洲》诗的论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该诗作为政治抒情诗来解读,是既不符合诗人作诗时特定的际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诗作自身建构的艺术形象的内蕴的。《泊船瓜洲》应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它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伤感的,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色彩可言的。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罢官期间,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这次的上任,从心情上说,是十分勉强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重又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可以看出,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热衷的,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视为畏途而屡拒屡辞。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情呢?再从诗作本身看。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正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所以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论者所说的落在了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它的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而人们之所以特别欣赏“绿”的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原因就在洪迈的《容斋续笔》所记载的那一段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上。其实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使学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并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预习并了解诗人王安石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的音乐好听吗?大家知道是什么曲子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月亮一直是诗人们乐于描写和遐想的对象,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写月亮的诗就占去了五分之一,多达60余首。当然,宋代诗歌中也不乏佳作。这些写月亮的诗歌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抒发喜爱之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宋诗《泊船瓜洲》,看一看这首诗,抒发了王安石怎样的感情?(板书:泊船瓜洲)。
本节课的任务:(1)通过各种方式的读,然后背过这首诗。
(2)通过读和老师的讲解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温故而知新。
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谁能给大家背几句?(1-2个同学)学生有可能背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张继《枫桥夜泊》、白居易《暮江吟》、刘禹锡《望洞庭》等。(齐背)。
刚才大家背的这几首诗,有二个特点:
1、它们都是写秋天的景象的。
(“疑视地上霜”,“月落乌啼霜满天”,“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湖光秋月两相和”。)。
2、都有月亮,
其中《静夜思》和《枫桥夜泊》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暮江吟》、《望洞庭》抒发对月亮的喜爱之意的。那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到底是秋天的,还是春天的景?思乡的?还是表达喜爱之情的呢?下面让我们在读中来感悟吧。
三、读(读出层次)。
1、默读一遍,看一看诗中有什么不会的字和或不懂的问题,请用笔画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十六
打破串讲串问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紧扣诗眼“还”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学习、体验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板课题),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
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后齐读。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
(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若a:学生汇报
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原有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若b: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并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板书:离家久——早想还)
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答)诗人此时有何感想呢?生汇报学习第四句。
引导:谁能加上语气词(啊、呢)把第四句的诗意及作者强烈的思乡情表达出来?
问: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问: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你认为后面应该补上怎样的板书?(引导生板书:不能还)
问: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讨论、升华诗情,体验作者情感: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4、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试着背诵)
5、同桌互说诗意。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有两句诗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一个字吗?(绿)
3、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四、选字练习,学习运用,体会“推敲”的妙处
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2、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很想还
简贴画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教后记:《抓住诗眼悟诗情
咬文嚼字学推敲》
一、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我打破了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而这一主线正是诗人情感发展的逐渐深入,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这一系列情感变化呢?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如抓住“一水间”“只”“数重山”体会诗人“离家近——很想还”,抓住“又”字体会诗人“离家久——早想还”,抓住“何时”体会诗人“思家切——不能还”。并通过板画贴图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教学至此,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诗人离家近、离家久、思家切却不能还呢?然后让学生猜测诗人不能还的原因,最后教师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此时便会油然而然对王安石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的那种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所折服,并深深地体会到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
二、咬文嚼字学推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选字练习”“自由填字”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十七
(吴方口述父母出门打工临行时的那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谁还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能讲讲你当时的心情吗?能讲讲你父母当时的种种表现吗?可以小组互说。
(学生自由述说。非典期间,我曾统计过,班上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出门在外。)。
师:谁能告诉我今天是什么节日呀?
生:(齐)中秋。
师:想一想你那远离家乡的父母,现在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你的父母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学生们的那种强烈的思念亲人的感情已被充分调动出来。然后我再把话头一转,切入到了今天要上的两首古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读读思乡诗?谁又愿读读思亲诗?
(指名读。)。
师:哪一个敢站起来说:我比他们读得更好?
(再读古诗。)。
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吧!可独立完成,可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学生学习古诗。)。
(有少数同学跑去看唐雨湮的图。我说:想去看的都去看一下吧!)。
学生的思维就在此时已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已懂得去寻找自我了。这时,我开始活动了:“你还没找到好的方法吗?那我建议你就用老方法吧!”、“你的图画得好像不对呀,在地图上方向应该怎么标示?能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来画正确这幅图吗?”、“你想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学习《游子吟》吗?你的方法真好!”……。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好,老师很高兴。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学习的情况呀!我建议一首一首地汇报,大家有没有意见呀!
(学生开始汇报。)。
生1:我学习的是《泊船瓜洲》。我来汇报一下吧!我是用图的方式来理解诗的。老师,我能把图画到黑板上吗?我点点头。他跑到前面开始画起来。
师:还有谁学习了《泊船瓜洲》?
生2:我是学习的《泊船瓜洲》。
师:你学习了吗?
生:学会了。
师:你这么肯定?
生:我想应该是吧。
师:我们大家考考他好吗?看谁的问题能把他难倒好不好?
(学生开始积极“发难”于他:请问诗人在哪里?他的家乡又在哪里?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诗中哪个词写出了季节?……学生逐一提问,他逐一回答,碰到疑处各述理由,集体确定。)。
(生1悄悄对我说:老师,我画好了。)。
师:好,我们等会儿再考他,现在来看看小画家的杰作吧。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吗?生1指着图画讲解。
生:老师,他有个地方画错了吧!诗句题目说:泊船瓜洲,他的船画到京口去了。这一说,同学们一看,真的画错了。
师对生1说:你能自己改改吧!(生1改)。
师:看来他是个粗心的小画家,我们再来看看他还有没有粗心的地方呀,不过,你可要找到证据了再说话哟!
(学生们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图画。)。
生:老师,他的钟山也画错了!
师:你能告诉老师钟山是什么地方,应该画在哪里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确定他错了的。
(关于这个钟山,有不少同学没弄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有了争议。通过他们自己说理,辨论,终于确定了答案。)。
下课铃响了。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十八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十九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指导学习《游子吟》。
板书课题。
1、理解题目。
(1)、“游子”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吟”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2)“游子吟”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吟咏。)。
2、检查预习。
(1)指名个别读。
(2)教学“晖”(读hui;字义指阳光。)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3、理解诗句的意思。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这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游子“身上衣”是慈母“手中线”一针一针缝成的。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密密缝”意为母亲担心儿子长久远游在外,生活无人照顾,所以把衣服缝得很密很结实,使之不易破损。“意恐”是担心的意思。)。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对这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寸草心”:比喻儿子报答母爱的孝心。“三春晖”:是指春季三个月的.温暖阳光,比喻母亲慈爱的恩德。)。
(4)个人把全诗连起来说一说。
4、轻声朗读,边读边想。
讨论:这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母亲缝衣的细节,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歌颂了母爱,歌颂了母亲。)。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请几位学生当众有感情地朗读。
3、试着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游子吟》,准备默写《游子吟》。
2、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选做题的要求,展开想象,并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泊船瓜州》、《游子吟》。
2、指名默写《泊船瓜州》、《游子吟》。
二、检查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学习。
1、你是怎样理解下列词语的。
泊船、一水间、数重山、绿、何时、还。
2、你是怎样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的?
3、《泊船瓜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子吟》。
4、你是怎样理解下列词语的。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
5、你是怎样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游子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你在课外学过哪些思念故乡和母爱的诗歌,读给同学们听。
泊船瓜洲读后感篇二十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953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