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为了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我想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高效的总结方法。通过阅读下面的总结范文,相信大家会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一篇完美的总结。
琵琶行说课稿篇一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据此,本课应着重突出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重点分析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而第二个重点也理应成为本课的难点。在本单元后所附的《其它背诵篇章》中有一首《李凭箜篌引》,可与本诗相对照阅读理解。
学生属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可能不够深透;但学生对于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但听音乐、欣赏音乐与描写音乐是两码事,所以第二个重点是颇有难度的。所以,本节课致在使学生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而两个班的学生自学精神都较好,上课主动性较强,所以如果诱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至于诗中的疑难词句,学生已经过了较充分的预习,故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诱思探究理论强调“教学系统的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学生”,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与学生一起开发、创造课程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启发诱导,由学生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点评:之所以播放《汉宫秋月》,是由于这个曲子渲染了一种凄清、哀怨的感情,与本诗所抒发的感情异曲同工,有利于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语故意设置得较为典雅,引入知音的传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意,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诱思导学》中“预习导学”部分习题。
2、补充检查:(多媒体展示)。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京官外调。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贬官,降职。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第二年。
(5)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突然出现,爆发出。
(6)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年纪大了。
(7)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先前,刚才。
(8)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于是作。
(9)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命:命名。
(10)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便地。
(11)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一下子。
(12)却坐促弦弦转急却:后退。
(点评:这个环节是为下一步分析赏析、主动探究服务的。因为计划用一课时讲授完毕,故而设置预习检查,以扫清语言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
(点评:诱思探究理论认为,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在设计此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打破了原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的惯例,而由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助餐”也许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集体讨论学生认为最好的句子或段落。
方法:学生提出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若无法说明,则交由全体同学讨论解决。
(点评:因为本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十余首古典诗词,已初步具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但能力发展水平各异。再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看法不同,观点不同,所以就有让观点碰撞的必要,也许会激出耀眼的火花。这也是对以往讲授式课堂的一种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说明:以下示例并非给学生举例分析,而是预计学生会谈到的诸多问题。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争议性的、难解决的、欠深度的问题。而此时,教师必须能够敏锐地把握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地、适度地予以点拨,这样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一个途径。)。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赏析:这句话不仅点出了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而且作了环境的渲染,写出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正因其萧瑟落寞,才有“举酒欲饮无管弦”之说。而“无管弦”则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点评:这个问题,是需要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发现的。它属于意境的创造,而一般鉴赏能力稍弱的学生,很难朝这方面想。所以,当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时,我感到较为欣慰。)。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赏析:琵琶女之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是由于她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惟其如此,诗人才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见这组名句在诗中的重要地位。)。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赏析:这些诗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形象的事物,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都加强了形象性。最后两句又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为了诱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段描写的好处,在学生赏析后,又特意将原句改写,通过比较让学生体悟描写音乐的技巧。)。
试比较这段话与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弦浊杂又粗重,小弦轻细又润圆。时畅时涩至无声,突爆强音情迸溅。曲终收拨当心画,掌声顿起尽美赞。
很显然,这样表达一点也不形象,因为它是仅就音乐来写音乐,仅就抽象来写抽象,无法给人一种具体的美感。
在我国广袤的文学天地中,类似的作品很多,下面试举一例——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的一段,大家思考与上面一段话有何相同点:(多媒体展示)。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讨论后明确:这段话也是既用了比喻,也用了侧面烘托。比喻即是上文中划线的句子,划波浪线的句子即是侧面烘托。
(点评:只是改写原诗的语言,已使学生较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笔法。而上面联想到《明湖居听书》一节,则是使学生再次加深认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
再举一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思考其描写音乐的手法与《琵琶行》有何异同。(多媒体展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运用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使音乐这种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
不同点:《琵琶行》主要运用了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而《李凭箜篌引》则尽夸张想像之能事,尽写听众的感觉和音乐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正是由于听众的感觉和艺术效果,才让人觉得李凭之演技高超绝伦。
(点评:举完《明湖居听书》一例后,本可就此结束对描写技巧的赏析。但由于这是个难点,而描写音乐的技巧也不只此一招,故而为使学生更深入地、更透彻地理解写作技巧,又举一例,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而经过一步一步地引导、探究之后,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才算告一段落。由此感到,对于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握好深浅程度,使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又不至于使学生陷入到死抠字眼之中。)。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赏析:这句话可视为本诗的诗眼。因为全诗的感情全灌注到了这句话里。作者左迁浔阳,谪居卧病,又于秋夜送客,心中之悲凄自不待言。而琵琶女却也是天涯沦落,孤苦无依。她过去曾经令善才服,秋娘妒,也曾经“一曲红绡不知数”。但如今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嫁与商人,却不能享受家和爱的温暖,“江口守空船”,“忽梦少年事”,这也不由得她不“梦啼妆泪红阑干”了。作者和琵琶女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个是被侮辱、被损害、命运悲惨,一个是满腹的天涯沦落之怨恨、谪居卧病之凄凉,自然就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染,发出这种感慨也就自然而然了。
(点评:这个问题是全诗的“肯綮”。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等于第一个教学重点得到了解决。由于学生对白居易的经历较为熟悉,所以结合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学生较容易地分析出了作者感慨的缘由。而涉世未深的学生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这两句话,也说明了本节课诱导的成功,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
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为什么诗人流泪最多?当然是因为其与琵琶女心心相通,同病相怜。如此的天涯沦落之恨也只有他这样有切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更深切。
(点评:在上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这个问题已不是太难的问题,所以学生较轻松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6、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赏析:在曲终之后,作者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这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这也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更生动真实,更具有典型性。
(点评:此问题仍属于对第一个重点的研讨和探究。学生已具备了赏析之的能力。)。
五、小结,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我们平时写作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些话题很抽象,难状难摹,但我们若能化抽象为具体,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
请认真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写一段话,要求用上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可仿照本节课所举的三种对音乐的描写手段。字数不少于200字。
(点评:此作业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能力得到迁移。事后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写作出乎意料地好。比如一个学生就有如此描写:“那声音粗犷豪放,有如天籁之音。起初便拔地而起,高入天际,如一枚火箭直冲云霄,打了一个回旋,略微低落后,再一次冲上了更高的天际。接着一声脆响,仿佛礼炮在轰鸣,又好像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只觉得自己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仰天长啸,浑身畅快无比。接着那声音渐渐低回,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青藏高原上的雪浪滚滚向前,延伸到天边;又仿佛雅鲁藏布江翻卷着波浪奔涌着向前,流到一片古老的土地,带去了一片庄严,一片神秘,一片苍凉,带给那里远古的呼唤,留下了千年的期盼。人的心潮在翻滚,血液在奔涌,激情在奔流,如雪浪滚滚,如海浪涛涛。涛声之后,声音忽又扬起,眼前出现了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一座胜似一座,紧紧相连,冰雪闪亮,苍鹰翱翔,古老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在眼前。接着又是乐曲的低回,把我们带入一个庄严神秘的世界。歌唱的声音渐渐向上回环,如雪浪翻滚,直延伸到云端,与蓝天融为一体,天地合一,云雪合一,人也融合在其中。突然,又一次节节高起,如一架云梯,有数十个台阶,直升到云层上面;又如一只苍鹰拍动着双翅,飞到一个山巅又一个山巅,最后直冲云霄,飞到那蓝天白云之上……”应该说,这也是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的体现。)。
课后反思:本节课应该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拓展的有效性、迁移的科学性。内容充实,教学目标也得到了顺利得实现。当然,也有不足。由于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张,学生朗读得有点少,而古诗词的学习又是很重视诵读的。另外,本节课发言的学生较多,但也有部分同学一直都沉默,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多注意那些内向的学生,多予他们以鼓励,使他们也敢于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通过这节课,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了教师适当点拨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只要你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低估的!
琵琶行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对课文《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很少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学生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会采用设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这样导入: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并序)。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在情境中对音乐产生期待,提起探究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解决断句问题并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共同。
总结。
出每一段的内容,即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最后一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之所以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有利于之后的研读。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首先我会询问同学们,文中有一段描写音乐描写的非常生动,找出来并大声的朗读此段。学生不难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们着重的分析。让他们小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到的修辞手法,用词的特点以及曲调的变化。在小组讨论后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总结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词多样如“嘈嘈、切切、凝绝”等,把音乐由舒缓流畅到逐渐沉咽到间歇停顿再到雄壮激越最后强音收束写的淋漓尽致,似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听着乐曲。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我会让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两句的作用,进而体会作者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四)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们说一说学完这一段的感想,引导他们找到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那么至此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会留这样的作业:尝试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
琵琶行说课稿篇三
《琵琶行》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
感言和。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情相通。
情相融。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
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三感。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和——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说课稿篇四
《琵琶行》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文章的难点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理念,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尝试用文字描摹音乐的成果;第三课时:,结合导学案处理相关练习内容。)我今天说课内容选取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于新授课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畔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见证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信手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具体研习。
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通过“乐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将围绕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讲解的老套路。)。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出下问。)。
2、“沦落”是什么意思?文中“沦落”的人有哪些?
(明确:琵琶女和白居易。)。
3、(谁解沦落人?)(引出对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习,分别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人物,读出应有的情感。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
4、“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
(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妓,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反弹琵琶求其相同点。)。
明确:同在经历、心境、都来自京城、怀才不遇??)。
5、是什么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明确:音乐)。
6、(谁识琵琶声?)这是怎样的音乐?
(转入对第二段的研习,学生齐读,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b,音乐时而厚重时而清脆,时而悠长时而短促,极富变化。c,悲愤、哀怨、凄楚??d,“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刚接触这类文章可能还不能充分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为了加深他们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我会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家庭作业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现在的音乐类型丰富,学生也有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因此我让学生课后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说课稿篇五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很少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学生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会采用设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这样导入: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并序)。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在情境中对音乐产生期待,提起探究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解决断句问题并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共同总结出每一段的内容,即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最后一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之所以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有利于之后的研读。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首先我会询问同学们,文中有一段描写音乐描写的非常生动,找出来并大声的朗读此段。学生不难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们着重的分析。让他们小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到的修辞手法,用词的特点以及曲调的变化。在小组讨论后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总结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词多样如“嘈嘈、切切、凝绝”等,把音乐由舒缓流畅到逐渐沉咽到间歇停顿再到雄壮激越最后强音收束写的淋漓尽致,似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听着乐曲。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我会让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两句的作用,进而体会作者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四)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们说一说学完这一段的感想,引导他们找到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那么至此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会留这样的作业:尝试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
琵琶行说课稿篇六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琵琶行》说课稿由本站会员“无限遐想45123”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
教学。
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琵琶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
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
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琵琶行》说课稿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琵琶行》说课稿范文。
琵琶行说课稿篇七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我觉得学生对文意的疏通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布置他们课前预习,进而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如:左迁、明年、因为、凡、言等。课堂中,为了指导学生领会主旨句的内涵和感受音乐与语文、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结合课件,我将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说教学习过程。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概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后我补充强调:“行”的诗体、作者的作品(前期:《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后期:《长恨歌》《琵琶行》感伤诗)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文中的主旨句。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1)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2)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3)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一个赋诗,一个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4)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于是我让学生总结其形象。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身为仕徒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请你用熟悉的乐曲或某个场面的描写来再现;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
(七)扩展提升(作业)。
1.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请同学们重听一曲《高山流水》,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200字左右。
琵琶行说课稿篇八
1.1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往往能主动参与,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节、深刻思想、经典诗句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时代背景的把握需要处理好,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共享解决。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有一定的困难。
3.说教法。
结合课件,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4.说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前提,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5.教学设计。
6.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6.1导入新课(2分钟)。课前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意境,接着简介内容。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到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她的苦难身世与遭遇,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悲怆之意悄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地抒发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6.2鉴赏课文。
6.2.1总体把握诗意(8分钟左右)。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梳理并尝试用7字凝练的概括大意,体会“月色朦胧”式的情节美。这一环节教师先示范后引导点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不求统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6.2.2引导鉴赏:就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鉴赏和研讨。
(1)鉴赏音乐描绘,突出教学重点(15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描摹美妙的琵琶曲的相关诗句最主要有哪些?(依托文本,语言积累)。
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对应高考,针对训练)。
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
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怎样的`情绪变化?(联想想象,体会情感)。
交流展示,引导梳理。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此部分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尤其是找出对应诗句后,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乐曲是情感的外现,诗文是心声的外化。
乐曲曲线与诗文结合展示,增强形象感。
(2)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难点(13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对出下联。
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
a、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
b、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
c、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赋诗,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
d、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共奏人间悲凉曲。
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
思考: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1分钟)。诗歌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天涯歌女,一个是被贬江州、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琵琶女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善解人意、文采飞扬。音乐和情感的交融,让诗人伤女也伤己,悲人又怜己,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四)作业设计。必做题:利用阅览课或课外阅读时间,找一篇或一段你认为比较精彩的音乐描写片段,摘录到读书笔记上并与同学分享,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选做题:学习运用比喻、通感、烘托等手法,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7.说板书。
琵琶行说课稿篇九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和——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说课稿篇十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琵琶行并序》,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a.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二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既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高山流水》的琵琶声中感受琵琶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习过程方法。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概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后我补充强调:“行”的诗体、作者的作品(前期:《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后期:《长恨歌》《琵琶行》感伤诗)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文中的主旨句。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1)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2)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3)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一个赋诗,一个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4)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于是我让学生总结其形象。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
(七)扩展提升(作业)。
1.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请同学们重听一曲《高山流水》,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200字左右。
琵琶行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语文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作者是白居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另一个就是诗人自己。诗歌在音乐描写、环境渲染、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琵琶行(并序)》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感情自然融合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新课标要求:“根据新时期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新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情,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体会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怜悯,陶冶诗人情操里流露出的人性美;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此册的学生,对这首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甚了解,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不能从诗歌中完整地归纳出作者与琵琶女之间相同的身世遭遇。因此,我把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而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摹写音乐,并将乐曲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鉴赏诗中第二节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
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面对相同的身世遭遇,诗人由衷地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
环节二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一篇,感知文章音乐美。
播放朗读前,我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变读字音,提示他们注意诗歌的断句。然后,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接着,我通过朗诵全篇再一次向学生范读全诗,进一步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
2、略讲一段,了解文章结构美。
我略讲的就是诗歌的“并序”内容,略讲并序,让学生了解“行”这种诗歌体裁,积累文言字词,并要求学生根据并序的内容,找出诗中与之对应的段落,初步了解文章脉络:接下来,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诗歌。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第二条思路:三感,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别有三次感受。抓住这“三奏”、“三感”,我要求学生自己在诗歌中找出,从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环节三把握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分析课文。
1、紧扣一句,感受命运凄凉美。
紧紧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旨句,对比琵琶女和作者相同的身世遭遇,从而品味诗歌主旨句的内涵。这是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难点,我也分三个环节来予以突破解决: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中的这个主旨句(这两句同时也是这首诗的诗眼)。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接下来我顺势插入作者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补充教材上学生不易考虑到的内容;最后我点拨引导学生抓住三、四自然段中的关键诗句,从身世、才华和遭遇三个方面出发,对比阅读诗歌的第三、四自然段。通过上面的三个环节,学生便很容易的归纳出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处,从而掌握了这个主旨句的内涵。
2、精讲一段,鉴赏音乐形象美。
诗歌的第二自然段是描写音乐的千古绝唱,我给学生精讲的就是这一段,这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我分三个环节来予以突破解决:首先,我给学生朗读本段诗歌,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言中感知音乐高低起伏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其次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最后我再用讲读法串讲重点几句的音乐描写,让学生从语言上品味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的演奏过程。
环节四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c同病相怜伤谪居d重闻琵琶青衫湿e江山聆听琵琶曲正确的顺序为aebcd。
琵琶行说课稿篇十二
《琵琶行》是新课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一、说教材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说课稿篇十三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教案《琵琶行说课稿》。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1)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2)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说课稿篇十四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师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两课时教学。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精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一)导入新课。
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两千多年前,文人雅士俞伯牙,山野樵夫钟子期,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三)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达到有感情的朗诵的目的。
来引出作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的心情。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从而得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文章主旨。
流畅地背诵课文第二段。
小组长监督(这样达到背诵的目的)。
板书设计。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要是用小组讨论和提问引导的方法来达到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
首先用问题直接导入新课程,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下面请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我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课后作业: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歌,从歌词、旋律等方面自选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你喜欢的原因,字数不限。
(这一环节,既是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巩固,也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及时反馈巩固新知识,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了从三个方面去鉴赏这首诗歌诗的方法。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说课稿篇十五
《琵琶行》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感言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情相通情相融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三感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和——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95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