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7:47:05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精选15篇)
时间:2023-12-07 17:47:05     小编:FS文字使者

总结是我们积累经验和知识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在类似情况下更加游刃有余。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分析,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来传递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一

材料化学专业是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能及应用的科学,它从化学的角度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宏观性能的影响。材料化学专业是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开设的重要专业,是打造出系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应用型人才。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宽口径的材料学基础知识和化学理论,同时又必须具有现代化仪器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善于创造性地把化学理论及材料学基础知识成功地转化为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是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要传授学生掌握材料化学常规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武汉工程大学20xx年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实验教学探索,建立了以前沿科学研究融入至材料化学专业实验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实验室教学管理办法,更好的培养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下面,结合本校多年来材料化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主要就专业实验教学方面做一些探索和研究。

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是在学生开设了化学基础课和材料化学专业主干课,并进行了基础化学实验后开设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有:。

(2)能体现科研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密切联系。材料化学专业实验与科学研究课题结合紧密,如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是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实际生产中,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多层次实验体系。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包括基础技能型、设计型以及综合型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侧重点以及培养目标均有所差别。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以加强对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验内容以及考评制度等均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和探讨的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是一门理工科专业,其发展与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国家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而有效的科学途径,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索科学实验的精神,启迪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开设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主要包括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实验、材料的加工与设计实验以及材料的性能与测试实验等,其内容大部分是重复性和验证性的实验。然而,传统的实验内容、陈旧的教学材料、设备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策略急需优化和改革,让学生能自主去学习和创新,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上升到“会学”和“会用”的高度,于是,改革现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陈旧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出适用新世纪应用创新性人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校及其他学校均积极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与有利的探讨,摸索出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内容是一些基础技能的培训和经典的实验项目,不能反映出材料化学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对其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改革优化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应用型、设计型和综合型的新实验内容。在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3)必须结合材料化学科学研究前沿,注重实验设备、技术的先进性;。

(4)以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在增加了一些新型碳材料、能源材料、功能膜材料、热电材料以及高性能工程材料的基础上,同时将热分析仪、纳米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万能试验机以及电化学分析仪等先进设备的应用融入到实验中去,使学生在日后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中对材料的检测技术的应用提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是引领、指导和管理学生日常学习进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力量。高效、专业的教师队伍在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涉及到的内容宽广、科学交叉性强,学生要在短暂的实践内掌握老师传授的实验教学内容并非易事,因此,具备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深厚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此问题,我们应对专业实验教师队伍进行重组,改革以往教师组成单一的不利局面,组建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且在科研领域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教师队伍。例如,可将之前分管一些高端先进设备的老师纳入到实验教学老师队伍中,因为他们具备专业的设备测试技能,可指导学生材料测试实验课程。专业、高效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专业实验必须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化学、材料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现代化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常规的实验缺乏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与现实生产技术脱离较远。因此,将最新的材料学科研究成果引入至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是培养创新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必要途径。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国家级、省级或校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各专业科研教师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与企业签订的横向项目支持,来保证给学生开展优质的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坚持专业实验与科研及生产实践相结合,鼓励相关专业老师吸纳本科生直接参与科研实验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丰富专业实验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自主开放式”专业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即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索研究,使研究成果转换成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题,综合运用之前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过程,主动发现、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例如,在涉及到材料测试方法的实验课程时,学生除了掌握一些先进设备如x-射线衍射仪、红外/紫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的基本原理和简单用途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使用这些仪器设备的科研实验中,进一步掌握该仪器的具体操作、测试时碰到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仪器的维护保养等知识。

专业实验课教师基本都是学校的科研骨干,其研究的课题一般均具新颖性、探索性、前沿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主动找相关老师进行请教,完成自己专业实验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紧跟科研热点和激发自己的科研潜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专业实验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实施“自主开放式”专业实验教学的计划时,我们必须要做好“自主开放式平台的搭建”、“实验教学环节的制定”以及“科学完善的能力评定体系”三个环节。近几年来,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专业每届均有不少本科生参与到了老师的科研课题中,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进入了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培养要求的提高,本科生实验较多,学生人数和指导教师也较多,实验室出现使用混乱、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低以及卫生条件差的现象常有发生。因此,制定出科学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是保证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必要途径。例如,实验室仪器和药品的采购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必须制定完整。仪器设备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必须确保固定资产卡片、账目以及实物的一致性。每台设备必须有使用情况记录本,详细记录每次使用时的具体时间、使用人以及设备的运行情况等内容,并定期有专人进行检查。此外,每台仪器必须落实到个人进行保养、维护和检查管理。只有健全、科学和系统的一套实验室管理体制才能保证实验室安全、正常的高效运行,才能提高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质量。

构建科学的考评制度能有效的促进专业实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实验课程评估应采取多元化和实验全过程的评定方法,即最终总成绩应主要包括:实验预习(占20%)、实验过程(占50%)和实验报告(占30%)三个学习部分的成绩。

(3)实验报告,由教师课后评阅,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材料的撰写能力和书写的态度。

对于开放性的设计实验,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选取课题、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以及最后提交实验报告,指导老师会从上述各部分分别进行评定,最后综合给出总成绩。科学、规范、标准化的成绩评定体系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大大的提高专业实验的教学效果。

材料化学专业是随着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型专业,每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侧重点不一样,但经过改革优化实验教材的内容、重组实验教学人员、加强科研与专业实验的紧密结合、探索出新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以及制定出系统、科学、健全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材料化学专业实验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实验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实践,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其科研技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二

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可用于实验教学的课前预习,促进考点立体化,为演示实验提供新的教学平台,建立实验微课系列,为中考实验探究复习开辟新路,有效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教育教学方式也在迅速更新,微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不断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与传统课堂接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微课的教学功能,对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均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5分钟一学习,300秒一思考”,碎片化知识点,点点精致解读。相比传统教学,微课在突破难点、分散重点上更具优势,学生接收效果更佳。初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略显陌生,笔者尝试用微课作为切入点,挖掘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功能,从而构建教学新局面。

(一)用于实验教学的课前预习。

九年级化学教学容量大、时间紧,学生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普遍,若能录制相关知识点的微课,供学生课前课后观看,对学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初中生初进实验室,实验仪器种类繁多,基本操作技能要求高,课堂中教师要先讲解,再让学生操作,时间有限。通过课本的课前实验预习仅有文字和图片,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太多的帮助。这就需要将实验教学内容分段录制成微课,更好地促进实验课的进行。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了解实验中所用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然后再对照文字描述实验步骤,做到课前心中有数。

(二)为演示实验提供新的教学平台。

描述性知识是指描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应用等内容,化学教学中多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来介绍物质的性质。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真正参与实验演示过程的学生不多,距离越远,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越不全面。当微课出现后,可以将这些演示实验制作成微课,辅助课堂教学。微课画面清晰,在播放过程中还能将现象停留在某一瞬间或回播。微课与简单的录像不同,不但配有教师的讲解旁白,还有相关的知识讲解,不但可用于课堂教学,还能用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或自学。

(三)建立实验微课系列,促进考点立体化。

中考化学实验知识考点及考查形成相对比较固定,在备课时路线比较清晰,平时的训练、模拟考试也相对有题可依。在这种情况下,可将部分热门小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形成系列,提供给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微课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和思维等多方面感官的冲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扎实。而对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教学素材的积累,在不断地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将这部分内容系统化,促进考点立体化教学。

(四)为中考实验探究复习开辟新路。

中考复习时间有限,想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能够快速提高应用、应变能力,微课和化学实验复习巧妙地结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考中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实验探究题,离子共存题,常常是学生的丢分点,这些内容涉及的实验又属于可不做实验范畴,并且九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联系能力有限,只是通过练题、讲题训练,复习效果并不佳。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课,包括实验视频和分析讲解,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必然能解决这一难题。

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微课就是其一。微课具有三“微”:第一,时长微,学习者可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第二,内容微,旨在将某个知识点讲解透彻;第三,使用微,可便捷嵌入各种教学活动:课前与课后的自主学习、当堂教学、集体培训等。但是,微课仍是一种“接受性”“灌输性”“情感单向性”的教学,缺乏师生互动。而化学学科知识有理论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操作技能性知识等,单靠微课视频的播放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其次,微课是服务于教学的,而不是教学为微课服务的。一节微课视频的录制,虽然只有5~10分钟,但录制的过程很不容易,教师要备课、精心设计流程、细心录制剪接等,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基于这种情况,教学者应该在设计时间和教学功能上作比较,要认真思考是否已将教学方式最优化。例如,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实验,本可以在学生的探究中生成结论,并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若将其录制成微课,这不但吃力不讨好,而且与教学目标有些相悖。另外,微课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平台,如电脑、网络等。教学者设计的微课,基本上都是带有校本性质的,那么就得考虑几个现实问题:学生是否有播放平台?是否会影响学生的休息时间或占用其他学科的时间?总之,微课的使用,要讲究实效,不要流于形式,要让微课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综上所述,微课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只要善于挖掘,合理利用,注入新的观念,我们的教学定会与时俱进。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三

如今,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的有效形式,更是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试验手段。分析化学实验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它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目前,环境问题频频发生,社会对研究环境方面的人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研究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因此,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而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可以与环境学科融合,做出一些方面的改革或改进。文章融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提出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技术能力,为分析化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为新世纪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单调,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3],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受到了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果实验教学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背景,将相关科研项目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还将引起学生的科研兴趣[4],促进了分析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例如,河池学院教师申请了有关广西南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项目,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将项目中测定矿区中的微量重金属铜和锌含量引入其中。先向学生介绍铜和锌的物化学性质,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危害等。然后简单介绍南丹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情况,铜锌的监测方法,可选用络合滴定法,也可选用原子吸收法,教师顺着科研的思路进行讲解,然后对其测定过程进行讲解与演示。这样,学生从中学习到了滴定法中的络合滴定,以及仪器分析法中的原子吸收法的设备和操作方法等等,对该测定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较多的兴趣,还接触了科研项目,将知识学以致用,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实验技能,来提高扎实的专业基础素质。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新能力,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定。基础性实验技能是片段式的,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将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者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有机地综合在一个实验当中,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扩大化,更高效地去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5]。例如,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河池学院承担的广西东兰坡壕湖的水质监测项目,开设对其水质科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方法,设计“水体特性分析与质量评价”、“坡壕湖水质测定与建模”等实验。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有关书籍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有时候不可能一次成功,在多次的失败与尝试中找到最佳的方案,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索性,自觉性,提高了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环节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较多,缺少感性认识,针对这种现状,有时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无不是一种好的方法。比如多媒体。科技的进步使得多媒体教学普遍进入课堂中,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相比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多媒体减少了课堂的板书量与板书花费的大量时间,同时可以通过图片、动画、录像、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像分析化学实验中,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时,教学可以以对亚硝酸标准溶液系列进行测定相应的吸光度为例,而这也是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实验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从大气中氮氧化物讲起,介绍其测定方法,若选用甲醛吸收法时,教师对实验原理和过程予以讲解,通过视频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大气采样器,观看采样器进行氮氧化物的采样,规范操作步骤,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如何将配置标准溶液,以及标准溶液以及样品溶液的吸光值在分光光度计中测定的过程,同时对关键步骤不断强调,以及强调一些注意的事项。整个过程显得内容充实,拓宽了学生的环境知识面,全面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比如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实地参观考察。这项过程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过程,可开阔学生的环境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大型仪器是模拟工业企业设计的,教师应参与指导学生到校外实习,在认识实习阶段以调查为主,在中期实习和生产实习阶段,带领学生去参观,由实习单位负责人给学生进行细致地讲解,让学生系统地认识设备,掌握设备的完整操作流程,把课堂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得到分析数据的基础,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6]。尽管努力提高学生实验的研究性和综合性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平常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等现象。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强化环保意识,可以开展以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强化绿色化学理念。这种技能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选择监测污染物为对象,尤其是对污染元素的定性和常量组分的定量分析,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基本分析化学操作和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找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质量[7];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理解化学原理理论,一举两得。在竞赛中可适当增加一些绿色化学的知识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

通过以上提出的实验教学改革,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应用性能力。通过与环境工程学科的融合,坚持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并不断积累经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会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一份努力。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四

:本文阐述了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比实验能力的意义、途径和方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设置循序渐进的对比实验能力培养目标。同时,结合不同化学实验教学环节的功能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化学实验教学环节实现培养学生对比实验能力的`各种目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化学实验,尤其是对比实验,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比实验能力是实现学生三维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初中化学对比实验是指单一变量的、其它条件相同的一组或多组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比较分析,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发生的变化的关系,从而揭示物质的变化规律。对比实验比其他实验的可信度更高,说服力更强。学生对比实验能力指学生依据对比实验研究课题,提出问题,猜想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然后根据对比实验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对比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的能力。对比实验探究集中体现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索、形成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对比实验探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不少对比实验,但照本宣科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的能力,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循序渐进的对比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结合不同化学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功能特点,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化学实验教学环节实现培养学生对比实验能力的各种目标。

3.1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意识。

在学生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培养学生对比实验能力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利用问题情景渗透对比实验思想,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意识。例如在学习课题2氧气实验2-3[1]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可设计这样的实验教学问题情景:探究一,将硫放在空气中,观察现象。探究二,将硫放入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探究三,将硫在酒精灯上点燃,离开酒精灯,观察现象。探究四,将点燃的硫放入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同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上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意识。

3.2通过猜想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对比实验分析能力。

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对比实验意识后,可通过猜想和讨论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对比实验分析能力。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时,受知识阶段性的限制,学生不容易理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为此,将探究学习过程进行改进,增加猜想和讨论环节。探究学习过程为:环节一,用试管取适量实验6-4[2]探究二氧化碳水溶性时制得的二氧化碳水溶液,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溶液,振荡,观察现象。环节二,让学生猜想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可能的原因,据此尝试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环节三,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与教材实验6-5[3]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纸花进行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取长补短。环节四,按教材6-5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实验。环节五,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起什么作用,使纸花变色的物质可能是什么?第二朵纸花喷上水,起什么作用,第一、第二朵纸花的实验说明什么问题?第二、三、四朵纸花的实验分别得出什么结论,合在一起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对比实验中各组实验所起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对比实验分析能力。

3.3通过较为典型、规范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设计思想。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对比实验分析能力后,可通过较为典型、规范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设计思想。例如学习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4]。教材的实验体现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思想,但还不够规范。为了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设计思想的精髓,可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探究过程如下:探究一,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和产物。在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再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探究二,探究实验条件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环节一,铁片和铁粉分别与5ml20%的盐酸反应。环节二,锌片分别与5ml20%的盐酸、5ml5%的盐酸反应。环节三,锌片分别与5ml20%的盐酸和5ml20%的醋酸反应。探究三,按教科书完成探究实验。通过补充探究二,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时,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除单一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对于本实验而言,一是金属的形状和用量要相同;二是用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同一种酸。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思想后,再进行探究三,探究镁、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得出的结论将更为科学可靠。

3.4在对比实验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

在学生掌握对比实验设计思想后,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例如,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按教材实验10-8[5]进行实验,学生对指示剂酚酞溶液的作用不是很理解。为此,提出问题:在这个实验中,酚酞溶液起什么作用,加酚酞溶液和不加酚酞溶液会有什么不同,你能将这个实验改成对比实验吗?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的实验现象发现,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并无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加入酚酞溶液是为了显示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进程。实验后,提出问题:酚酞溶液的颜色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改用紫色石蕊溶液可以吗?调换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滴加顺序,行不行,哪种滴加顺序实验效果更好?如何控制实验,使酸碱恰好完全反应?让学生深入探究,更好地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3.5通过典型实验习题,提高学生运用对比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具备一定的对比实验能力后,在期末复习中可利用典型的实验习题,提高学生运用对比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探究一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的成分。学生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猜想这瓶药品的成分,并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在运用对比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加深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有效复习。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能力,有助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结合学习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五

观察是通过视觉神经来对外部信息的一个接收与选择的活动,在这个环节中,观察者是否抓取到正确的信息将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准确性,而这可以通过目的启示来实现。目的启示的核心概念就是观察者在观察中要有强烈的目的性,要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去观察化学实验,从而确保观察时能够正确聚焦与定位。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几种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的比较,用于实验的物质是红磷、木炭、硫、铁丝,实际上在实验中所代表的是烟、雾、光、火焰这四种不同形态物质的实质与区别。除此以外,这个实验还说明了可燃物分别在氧气中燃烧与在空气中燃烧的不同区别,这些都是学生在观察时所要带着的目的。不难发现,如果学生带着非常强烈的目的性去观察实验,就不容易被实验中其它无关紧要的现象或因素分散了注意力,能更好地聚焦于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本身,从而极大地提高观察实验的准确性。

二、全面性———多维思考。

由于实验一般是由两种及以上的物质共同作用的一项活动。所以,从不同的物质角度出发,所观察得到的现象与结论也会不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应当尽可能地全面和细致,而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多维思考。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制取氧气”为例,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一套装置中,虽然涉及到的实验器材不多,操作的环节也并不繁琐,但实验中却多有细节,一旦其中有一个细节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结论。比如,如果药品在试管的底部堆积,那么不但加热无法均匀,而且受热的面积也因此而增大了;如果铁夹在试管的中间部位夹着,那么加热就不能均匀地进行;如果试管口的位置在设置上向上倾斜,那么水就非常容易倒流,从而导致发生试管炸裂的危险;如果导管在试管内过于长,那么对于气体的导出就非常不利,等等。对于学生来讲,假如发现实验结论与教材说的不一致,那么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实验问题。由此可见,通过多维思考来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全面性,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确保实验合理性的必要能力。

三、有效性———笔墨记录。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最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眼睛直盯着实验,这固然是注意力集中的一种表现,但由于记忆力存在的时间非常短,这意味着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看得非常清楚,但实验操作完毕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就会遗忘。因此,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还应当培养起对记忆认知的有效性,而这离不开笔墨记录,即学生应当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及时地通过笔墨来记录好实验现象。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比如最开始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瓶中,石灰石并没有明显变化,在加入氧化铜进行加热后,玻璃管中的氧化铜就由黑色变为红色,由此导入另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瓶时,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这一个实验中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实验现象出现,其出现的都是与物质反应有关,对于这种涉及环节多、实验现象多的实验,学生在观察时就应当及时做好笔录,以便保证实验现象的有效性被持久地通过文字资料的方式记录下来。

四、科学性———求真务实。

观察能力中的科学性,它要求学生应当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由于实验本身就代表着实践、检验,这就决定了这个过程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与未知性,特别是对于验证结论的实验来讲,在还没有真正操作实验之前,谁也无法准确预知实验的最终现象与结论。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应当具备科学性,即以一种审视、求问、求真的态度去观察实验。特别是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与预期结论不一致的现象,学生更是要科学地去看待与分析,不能盲从预期的结论,也不能一味地偏信表面上的实验现象(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实验资源选用不当也会影响实验现象,故不能一棒打死),而是要科学地去分析,其标准是否符合物质本身的属性、是否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规则,等等。由此可见,实验观察能力中的科学性是要求学生应当具有较好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从而才能更好地鉴别实验结论的真伪性。观察是以视觉为主,以其他感觉为辅,带有目的性、计划性、方向性、持久性等多个特征的一种知觉形式,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汲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科角度来讲,化学本身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学科,而这些抽象性的达成与实现就有利于实验的演练与践行。因此,观察能力就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特别是掌握实验的基础能力。为此,教师需要从准确性、全面性、有效性、科学性这四个方面去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实验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29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才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53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仪器操作简单,省试剂,省时间,但又能达到大型仪器的效果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用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新教材》编排中特别体现绿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并且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使用了微型仪器胶头滴管和点滴板,在其他实验中,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微型实验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比如探究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等。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m].2001年出版。

-->

-->

-->

-->。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七

有时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演示实验.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是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一微观本质.

我补充了这样一个实验:将铁片、铜片同时浸入稀硫酸中,铁片、铜片用导线连接,还接了一个电流表.

不对原电池的知识做任何讲解,只是让同学们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的现象,说明有电流通过导线,证实了导线上有电子在移动.

一个简单的原电池装置,让同学们亲眼“看”到了电子的转移.

二、指导好学生实验。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做实验,而不能代替学生做实验.

可能有部分教师觉得,做学生实验浪费学生的时间,因此,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很多探究实验形同虚设.

这样的做法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新疆班预科班第一年只需要完成必修一的内容,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开设实验课.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限,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灵活地安排实验的形式.

有的实验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有的可以边讲边演示,有的实验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有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有的实验可以带学生到实验室进行.

学生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基本操作技能,分组实验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要明确要求:一是学生实验前必预习,明确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二是学生做实验时要严肃认真,做好实验观察、操作、记录和分析;三是,实验完成后写实验报告.

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验中如果独立地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劲动力;如果实验失败,也可以从反面为学生提出了问题,通过他们的努力,分析原因并重新实施实验,成功后将会获得更大的喜悦.

三、开发趣味实验。

一些趣味实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明显,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新疆班学生因为离家太远,只有暑假才能回家,双休日和寒假都在学校,他们有充足的课余时间.

课后开设的趣味实验可以将新疆班学生的化学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与他们的生活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这类实验更贴近于学生,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实验兴趣.

例如在学习胶体之后,做自制豆腐;学习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后,做喷雾作画的实验;学习过浓硫酸的性质后,做木器或竹器上刻花(字)的实验.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管理水平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1],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

部分高校受长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误导,对实验教学的投入不够,管理不完善,没有形成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存在管理的盲区,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混乱,不能实现资源优势的整合,不能协调统一管理。另外,还存在管理制度陈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导致可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

(二)仪器设备和药品的重复购置。

实验室分专业方向,各自购置设备及药品,容易购置相同的设备,将有限的资源投入于设备的重复购置上,造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同时,还因实验室库房资产没有定期清查,或者管理方式落后,导致很多药品在购置后被束之高阁,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三)实验员队伍师资力量薄弱,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较低。

高校对化学实验员师资队伍的建设投入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使得优秀人才不愿投身到实验教学队伍当中,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造成了实验员队伍职称和学历层级偏低[2]。

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观念影响,学校教务处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教务处教学运行科、教学研究科等对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另外还设立了教学督导组,由学校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采取不定期到课堂听课的形式,对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这些措施都有效的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和水平,但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却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至于某些课程的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实验指导教师对工作不够重视,课前备课准备不充分,批改实验报告不认真等,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实验经费不足,实验条件落后。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虽然学校也在加大对实验教学设施的经费投入,但经费投入增长幅度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使得学生人均实验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明显的增长,甚至某些学校还出现了下滑趋势。

针对上述问题,只有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提升高校的教学及科研水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调整,对组织架构、功能、组织目的的明确和界定,是管理规范的制度化成果。我们必须在制度的约束和管理下,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更好的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包括几方面:

(1)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

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数据库,所有大型仪器设备必须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进行登记入库,且安排专人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仪器设备特别是贵重精密的大型仪器,在使用前必须主管责任人签字同意,做好登记,才能使用,实验完毕后须认真填写仪器运行记录。为了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要定期维护和检修仪器,学生在使用前,实验指导教师必须仔细进行检查调试,且将操作步骤向学生做详细讲解和说明,避免操作失误引起仪器损坏。除此之外,所有精密仪器的操作步骤,需做成操作流程框图,挂于实验室内,便于学生查看。

(2)做好实验药品试剂的采购计划汇总和核查工作。

所有实验教学所需药品试剂,由库房办公室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避免重复采购。并做好资产清查工作,将实验室的所有库存药品进行分类统计,对药品的存量和去向做到手续齐全、账目清楚[3]。

(二)重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长期不受重视,使得高校化学实验员队伍人数较少,工作繁重,一个实验员要负责几门实验课的实验准备和指导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导致部分大型仪器得不到妥善的管理和维护,也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实验员工作条件,提高福利待遇,改革职称评审条件,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实验人员,并定期组织培训和进修,重视实验员的再学习和业务的发展,提升实验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员队伍,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三)主管部门加强监管。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在教务管理部门设立实践教学管理科,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对实验教学活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教学督导组深入到实验课课堂,查看实验指导教师的教案、教学大纲等,听取学生对实验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意见,查看实验指导教师批改的实验报告等,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反思。

(四)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地,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设备购置费、维修费等经费投入比例,保障生均实验资源数,才能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是建设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又一重要措施,高校化学实验室每年都应有计划地参加一些关于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研讨会,与其他学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找出差距,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其他学校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交流和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对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帮助。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下,只有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制度,坚强行业部门监管,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培养出新时代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九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目前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大多在学完某一化学原理后,课本上再给出较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再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这对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化学原理和检验某种假设、推理是否符合实际是极为重要的,对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观察能力也大有好处。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方面效果并不显著。完全运用这种验证式的实验教学会养成部分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阻碍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试验尤为重要。

一、教师组织下的'探究性试验。

教师首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及教学大纲,明确课本上的实验在这节乃至这一章中的地位、作用。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及参考书,将课本上的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试验,课上带领同学一道沉浸在探求科学知识的氛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学生就会慢慢地掌握探究性试验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向,就会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如在讲解原电池的原理时,我们是否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如下的边讲边实验,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及水平,在课上每人发一实验提纲,内容如下。

1.锌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

2.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

4.问题3的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计,又有何现象呢?对以上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在以上四个问题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每步的操作并做出解释,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原电池的定义及其工作原理。通过这一认知过程,使学生在求知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这种探究性试验是在教师精心安排、策划下有步骤进行的,这对于厌倦了验证性试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知活动,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适应并接受这一活动过程。

二、部分学生实验改为课堂上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实验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很有好处。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实验在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但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学生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关系,有些学生实验可以在课堂上改为探索性试验。诚然,在培养学生具有探究性实验能力过程中会遇到以前碰不到的许多新问题,学生出现错误也在所难免。怎样面对这些新问题呢?这时老师一定要冷静处理眼前的处境。“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功”。不要经常指责其犯的错误,而要更多的看到其成功的地方,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改正错误,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和表扬,要始终把他们当作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索者。

三、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能力。

随着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加大学生独立实验的比重,为他们提供独立思维的空间。教师要精心准备一些实验习题,让学生准备好实验方案,让他们在实验室独立创新实验,这些实验习题可以是课本上的实验习题,也可以是平时教学中积累下来的、能反应一定能力的实验习题或复习题。如在学完铵盐知识后,布置了这样的实验习题:不用任何试剂鉴别下列五种溶液:硝酸钡、硝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硫酸铵。学生先选定方法后再进行探索,最终求得最合理的结论。在进行“铁的化合物”复习课上,让学生在实验桌上准备了如下的药品:氯化铁溶液、硫氢化钾溶液、还原铁粉、氨水、氯水、溴水、硝酸、过氧化钠、蒸馏水等,课堂上通过实验解决下列问题,并给出实验结论。

问题一:用什么方法检查溶液中是否含有三价铁离子?

问题二:采用哪些方法可使溶液的血红色加深?

问题三:哪些方法可以使血红色变浅?

问题四:采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上一问题的血红色再出现?

事实证明,采用探究性试验进行复习,不仅巩固了三价铁离子和二价铁离子的有关知识,还灵活的运用了铁、氯气、溴、过氧化钠、硝酸、氨等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使复习课显得生动有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捷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提出正确问题比起寻找它的答案来说,常常是更为困难和更有创建的行动。培养探究性试验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它是对传统验证性试验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探究性实验教学,会使化学教学更有启发性、趣味性,更有魅力。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十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学习,看到现象各异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是难以抑制喜欢之情的。

化学实验的现象,有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状态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就想魔术一样深深的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实验,发挥好实验的教学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学生左思右想,感觉是不可能的事。

这时,老师拿着一根玻璃棒,在酒精灯的灯芯上轻轻的一碰,酒精灯点燃了!学生看得很惊讶,感觉太神奇了!其实,这个玻璃棒上早已蘸上kmno4与浓h2so4的混合物了,它们反应产生了大量的热,点燃了酒精灯。

化学上类似这样有趣的实验是很多的,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向学生补充一些,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要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因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学生,是一位科学家,自己像在做一项重要的研究。

事实上,初中学生所探究的问题,在化学学习上早有定论了,之所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比如,放置较长时间的naoh是否变质了?

很多学生猜测它是碳,也有不少学生猜测它是cuo,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习兴趣。

生活中时常遇到化学知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的时候,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亲身去体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进而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雷雨过后,空气为什么变的那么新鲜?

走进服装店,看到不少服装的面料是人造纤维,它是什么材料?

平时饮食的时候,为什么要注意营养的平衡?

假如你是一位学者,如何看待目前的能源危机?

有什么新的思路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

指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看待生活的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让化学教学变的有血有肉,不再空洞,这是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比如,在学习空气、水等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大气、水污染的情况,让学生思考空气与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空气、水资源的建议。

三、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习兴趣。

有些化学实验的时间很长,比如,金属的生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是难以完成的,但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这个模拟实验,使学生了解金属生锈的原因,从而促使他们思考如何防锈的问题。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为活跃的积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产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可以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未知的科学实验中,老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王绍松。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十一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在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我国的教育行业也逐渐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将其信息化有效地应用的教学管理中。计算机硬件作为信息化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在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对其相关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可是管理水平却远远跟不上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节奏,这样不仅对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学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紧跟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从而制定有效的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形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最大程上的保证。

1将学生的地位得到发挥。

学生是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满足学生足够的要求,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中的主体,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兴。例如:在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验数据和信息变化能力,这样对提升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另外,学生在完成一项实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实验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的成绩。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并且和老师进行良好的交流,这样可以使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为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也是提升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质量的前提。

2加强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教学构建。

要想有效提升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质量,教师应当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并且制定了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其中主要包括有“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教育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学生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守则’等形式。在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这些相关的制度,使教师的工作责任可以进行有效的明确,为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老师在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提醒学生对实验室的中物品,不得随意破坏,并且对那些存在问题的教学设备,要及时的反映到学校,使学生可以对其相关的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维修、管理等工作,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了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

3构建多层次的教学形式。

教学质量是提升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形式。因此,要想有效提升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的质量,教师应当构建多层次的教学形式,将教学的整体性,进行了有效的突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是由浅到深的,所以教师应当坚持层次化、系列化的教学形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利用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使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制定良好的教学方案,这样提升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小组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师在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作为我国教学行业中,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对其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只有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全面的展现,加强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构建等形式,为学生构建了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提升了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质量,更为加强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管理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教学行业发展的进程。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十二

设置合适的任务导向,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吸引学生参与、互动,并通过教师清晰讲解、学生有意记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课堂探究等手段,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知识,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教育情境,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课本知识,帮助学生透过所学知识的表面符号、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填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想、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鸿沟.

二、实验为媒———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即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关键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条件允许的话要尽量多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抑或体会失败的滋味,以便学会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正确的结论.

毕竟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今后并不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但初中阶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绝不是那些死板的化学方程式,而是他们曾经亲手制取氧气、二氧化碳、自制酸碱指示剂……的生动场景.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探究检验方法,独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印象必定更加深刻,其观察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课外探究———通过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以教师传授为主转向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去大胆接纳、尝试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除了上好课本提供的相关学习探究内容外,还应大胆发掘身边值得探究的问题,并以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课堂展示、上网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形式加以探究,从中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值得每位教师去探索,特别是在开展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这一问题更值得教师去探究,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为探索化学有效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索出一条新路.

作者:肖林森单位:广东中山市沙溪中学。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十三

归纳得到物质的性质,或者再由学生做类似的实验检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只是验证了原先从课本中得到的结论,学习过程缺乏探索的乐趣。

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淡化了这种知识体系,而更注重与学生是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发挥自主的教学能动性,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可以播放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有趣的视频、猜谜语或者直接为学生演示一个“出乎意料”的实验,也可以结合身边的化学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怎样实施探究性实验以使实验教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下面举几个例子简单说明。

1.探究食用加碘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根据io3-+5i-+6h+=3i2+3h2o,i2遇淀粉变蓝的原理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以上的实验探究都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而形成,即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上述探究完成后,可以运用创新,让学生探究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还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在家庭中,如何设计实验在家完成食用含碘盐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2.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那么铁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呢?”结合身边常见的补血剂,学生兴趣会被调动起来,更愿意去探究补血剂中铁的存在形式,实质上就是探究铁的化合物的相关性质。

3.原电池的实验探究。

还利用身边的易拉罐、木炭、食盐溶液做出了其它的原电池,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直接的体验。

二、结语。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今后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更是当前和今后的化学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再让学生只看实验和背实验,而应该做主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近些年我国义务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化和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当前的义务教育,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全面素质的提升,除了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之外,还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有所改进。教师可以经过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访谈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对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进行探究。

针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来说,目前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一线的教学中还存在若干的问题。例如,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仍然高度重视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这些问题必须给予正视,否则将会阻碍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发展。

针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来说,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势必会严重阻碍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发展。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仍然高度重视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每学年度都举行统考,各个学校相互比对,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层层施压,最后教师要晋级晋职也要拿成绩说话,自然而然,成绩仍然成为目前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临近期末考试,各学校各教研组,层层施压,想尽一切办法,大搞题海战术,定做复习提纲,让学生走上“背多分”之路。在新授课上,教师首先完成的教学设计就是知识点的落实和作业设计,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提升学生成绩服务的,素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这与化学实验课程改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化学实验课程培养的不是读书记忆的机械,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拥有是非观念的现代公民。

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是当前教育的问题之一。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部分,起引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学”不学跟兴趣的浓厚度有直接关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师的“教”有关联性。为此,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教学技能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这个行业圈子比较窄,工作之后很多的教师没有及时的开展“继续学习”。通过自学来提升教师的素养在一般教师身上很难完成,那么在职培训就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一些学校每周都会召开教研组会议,也会有公开课交流,但是起到的效果不太明显。化学实验课程内容毕竟发生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一些老教师和没教授过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师也没有办法给出很好的建议,这也使得课程教学的质量不高。

教师可以透过文献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这样可以少走弯路,促进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作为教师要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从个人、教研组到学校都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教学教法,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存在的教学困惑,通过集体的力量给与解决。化学实验课程是我国倡导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唯分数是从”的理念,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强化动手能力和德育教育。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评价学生上也要做到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质发展,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观念,提升学生深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正确认识化学实验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记忆相关知识,而是在课堂上,开展道德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塑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上也要适当的扩充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化学实验课程针对的是全国或者全省的学情,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授课,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在评价学生上,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还要强化校际合作,学科融合,加快校本研修。

(三)做好相关培训,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

针对化学课程来说,做好相关的培训就必不可少了。从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观念到教学模式等,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专家培训、教师经验交流、赛课等形式。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强化理论培训,突出实践交流。让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是教学理念新、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现身说法。强化与省教科所的联系,发挥州、市教科所的作用,举办相关的培训活动。另外,各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各扫门前雪”,校际之间基本上很少有往来和联系,这是不利于化学实验课程长远发展的。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是短时间内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选择,其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编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和手册,给一线的教师答疑解惑,强化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使已建立的教师微信群和qq群发挥它们的作用,让这些交流的平台成为促进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的加油站。

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要有担当的勇气,创新的意识和奉献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学会总结和反思,自觉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我们相信,化学实验课程一定会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发展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徐静.初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实验教学与化学实验论文篇十五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29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才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53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仪器操作简单,省试剂,省时间,但又能达到大型仪器的效果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用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新教材》编排中特别体现绿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并且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使用了微型仪器胶头滴管和点滴板,在其他实验中,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微型实验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比如探究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等。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出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m].20出版。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9630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