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部电影等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我们可以先对书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梳理和整理。下面是一些读者对某本书的读后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书中的信息。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一
有个词语叫“立场坚定”,意思是要知道自己代表谁、在为谁做事。立场,也就是我们的归宿感。弄清它,快乐会源源不绝。
小孩子一般来说容易左右游移,给点好吃的、好玩的就会对你有好感,所以小孩子也容易受骗;大人教育他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要听话等等,于是孩子多以家长的意志为最高准则,直到家长的原则太多太杂、或者自己一重标准、孩子一重标准的多了,才能打破这样的心理依赖;这也是孩子一般上学后都会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的原因,因为老师懂得多、具有权威性,而且一般也不会随便更改标准,所以其约束力或者说其权威性会延续到孩子离开学校。这种现象不好的地方是,如果某位老师不具备吸引某些孩子的外表或气质,就容易引起他们的连锁反应--不喜欢某老师,也就不喜欢某门课。这样的立场当然有些幼稚了。
立场,决定了你的心态。
有句话叫“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朋友的残忍”,是说明对敌人仁慈就是站在敌人的立场上,也就是站在朋友的对立面,所谓“妇人之仁”,所谓“爱憎分明”等等,都是对立场问题的一些表述。佛家的“慈悲无敌人”,并不是说一心向善就没有人欺负你了,而是不站在任何对立的立场上,心中只有一片仁爱,这样当然也就没有敌人可说。至于那些考验、那些欺负,他们并不当成是敌人的卑劣,而只当成恶因后恶果的必然,当成一种救赎自我、福泽未来的途径,这样的心态确实有其独特的境界,所以他们的内心常常是平静而不是焦虑、仇恨、失衡的。
立场是需要时时调整的。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样说来,即使今天是敌人,明天也可能是朋友;此时需要防范,彼时也许又要共同战斗;这样的心态才是现实的.、明智的。我们看到小孩子因为某句话而长时间“不说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冷战”,想想有些好笑;我们看到当年韩信忍辱从小混混的胯下爬过,多年后成为大将时却选择原谅他们;我们看许多智者正确面对荣辱,当年的风光今日的冷清在他们心中并不是值得奇怪的事,而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必然。可以说,顺应现实的调整立场,人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
立场是实现自我的指南。
凭借正确的立场,可以让你的付出为你的梦想切实有效的铺平道路。可以说,不能坚持自己立场的人,也就像古诗中“野渡无人舟自横”那样的失去方向。不管在前进的途中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立场鲜明,就能百折而不悔、千险而从容。事实上,许多有所成就的人都经历过许多考验和历练,这样的过程一方面坚韧了他们的心志,一方面也凸显了成功的难能可贵。
立场让我们轻盈而无憾。
把握住了自己的立场,也就少了许多拖泥带水、牵扯制约。符合自我设定标准的就去在意,不符合的就忽略不计。人生在这样的心态中,一如各条路线上的车辆,虽然周边的风景也很美,但其速度不停、方向不变,所以古诗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境界也就常常能够体验得到。用在事业上,就是提升自我是硬道理,不管是社交还是技能,不管是处理复杂局面还是面对利益冲突,都能够很好的找到方法和途径;用在生活上,就是和睦温馨是硬道理,至于外面的诱惑或者观念的冲突,都可以在这样的原则下化解、消融。
知道自己的立场,人生才有了方向;把握自己的立场,绩效才有了保证。我们无法让每一个人都满意,但我们总可以让自己的内心不再挣扎、不再左右为难;在这样的实践中,我们会逐渐体验到更高层次的境界、更接近客观与现实的体验,也就能够更加坚定的自律、更加投入的付出。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二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设施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站在儿童的离场看问题对教学工作来说就是要“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活动。我们平时在写教案、备课、写教学设计,都要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个理念来看,从学习方法上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要提供给学生“适宜性教育”。真正地让学生回家的预习有成效、有方向、有目的,更甚者,由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支撑,将网络平台利用到教学中,学生的预习效果更能以大数据呈现在教师的后台,教师能拿到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及时有效的去调整预案,将课堂有效的时间利用在处理“疑难问题、帮扶学困生”的这个刀刃上。因此,我们现在虽不能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帮助,但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步伐不能停,课堂的翻转势在必行。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对学生的有效了解,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的事情。只有这样,不断的前行,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创新的意识!
成老说教育需要慢慢来、需要等待,因为儿童的成长不仅要靠教育,还要靠其自身的成熟,因此最伟大的教育是教育与儿童的成熟相统一。从儿童的角度看问题,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儿童的健康快乐为教育的立足点,就是儿童立场,也是教育的根本立场。尽管每位教师的职业相同,但是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却不尽相同,我们从每天的都在发生着的教育事件中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去实践教育行为,都应当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保持一切从儿童成长利益出发的教育立场,走进儿童中去,去发现儿童,然后再引导儿童,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尊重和最科学的成长,这才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三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那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儿童教育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作为一个成人,怎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小男孩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觉得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不安。于是,妈妈急忙带着孩子回家。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害怕什么,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这就是视角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当然不单是身高差距这一物理现象,而是心理上的视角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做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想让他往西去,他偏要朝东走,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里,甚至说没有看到儿童!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卢森堡的批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的撞到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撞到儿童,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儿童在哪里,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用儿童的视角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让他们感到尊重,哪怕面对的是学生的错误,甚至是有些幼稚、荒唐的言行举止!那么就让我们蹲下来,“放下身段”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当我们和学生一般高时,我们就能读懂他的语言,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更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甚至说把自己也看做是一个儿童,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与学生融为一体。
心中始终装着儿童,便能真正发现儿童,拥有儿童的视角。树立“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倾听教育的可能性的召唤,从清纯的童心中发现阳光、友情、美好以及幸福,进而促使儿童成就想象之外的可能。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四
以来证券市场进入低迷状态,许多券商开始裁人减薪,经过了最近一段时间对券商和证券部的考察了解,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看到,证券经纪业务经过这几年的磨炼,几乎所有的券商都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共识:与以前所经历的几次行情低迷不同,这次的行业不景气是结构性的。且不说在今后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行情是否能够有较大起色,即使行情真的能起来、交易量能够放大,但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券商经营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不仅是那些效益不佳、面临亏损压力的券商要想办法如何摆脱困境,即使是当前收益状况不错、利润排名靠前的券商,也不得不考虑,几年之后,自己是否仍然能够维持赢利能力?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如何进行经纪业务转型,突破现有的盈利结构,几乎是每家券商都在考虑的问题。
目前该公司的“七大体系”、“四大系统”和“十大制度”让经纪人管理更加细化及可操作性,并培养了一批专业经纪人团队。
联合证券证券经纪人“七大体系”包括组织体系、招聘体系、客户服务体系、日常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绩效考评体系、风控体系。为了使证券经纪人的日常培训常规化,引入了兼职讲师制度,该公司内部培养的讲师超过了300多名,累计开发了近200种课程。
在风险控体系方面,联合证券依靠信息系统,对经纪人异常行为及其所属客户的账户异常操作、异常交易、资产异动等方面数据进行定期监控和监测,并对经纪人诱导客户交易、代客理财等风险进行预警。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将自动生成风控流程,将异常指标自动发送到所属营业部风控专员,由风控专员第一时间通过客户回访、经纪人访谈等方式核实并处理,大大减少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为迎接行情一旦来临打下了基础。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五
转眼,就到了小时候玛雅人谈论的最多传说的2020+年。细数一下,毕业后与儿童打交道已有两年了;提到儿童,想到了假期里阅读的《儿童立场》这本书。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视角有很多。有时候我是作为教育者在学习如何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和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时候也会让我想象成如果自己是一位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好角色;有时我又感觉自己只是一个与教育他人无关的第三者,回想起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否偏向于“我”的立场。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会与作者朴实却极具道理的话语产生共鸣。整本书围绕“儿童立场”这个大主题,延伸出了丰富全面的内容,收获颇多。
整本书读完,前两辑中有些内容偏向哲学,对于经验阅历尚浅的我来说,似乎还是挺有理解难度的。“第一专业”、“可能性”这些术语,对我而言就真的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作者穿插的相关且有趣的故事却让我慢慢理解了儿童世界里文化使者的使命。其中整本书有这么几个小点挺打动我的。这本书中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每个儿童所生活的教育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只是想让他的学生都考100分的话,那这位老师同按照模具来打造菜品的机械厨师有什么区别呢。
同时,这让我想到了我班上的一个孩子,他聪明伶俐、善于表达,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结果论来评判他的话,他获得的100分可以证明他是优生;但按照传统意义的乖孩子标准来看待他的话,他绝对不合格。在课堂上,他从不记笔记,但是当老师讲到他未涉猎到的知识时,他会聚精会神的倾听,积极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回去制作一辆小车,这个孩子给我、给我们都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利用编程制作了独一无二的小车。
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孩子不管在哪个科目上他都不记笔记,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想虽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但是有没有个例、或者能不能让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呢?难道记满笔记本的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吗?不,我觉得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主动思考才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就如书中所说“要让儿童沸腾起来,是要让他们的情绪和思维高涨起来”。
除此以外,书中提到了课本使用,作者提倡开学时可以专门提供一段学习时间让学生翻阅教材,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把握教材的整体安排。仍然强调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开始学习。由于我们学科的教材是循环教材,所以这让我想到了日常在课堂上碰到一些孩子问我问题的场景,由于孩子们不能将教材带回家,碰巧某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是与下节课有关的或者班上有同学给予了回答,在这时,我总是因为担心提前“泄漏”知识导致孩子们会对下节课没有探索兴趣而简单回应“下节课,你们就知道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并不是最妥帖的,可又恼于没有更好的方法。阅读完该书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赞扬会提问的孩子,给予给出答案的学生肯定,再引导孩子们了解整个单元的编排,对下节课的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兴趣点,或许远比我简单回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小主人。
读完此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人的发展既可以规划也不可以规划,最好的发展是让自己非连续性发展。”淡化目的,淡化规划,非功利非刻意,可能我们的生活会更加随性自由。就这样一句看似矛盾但于我而言分量极重的简单话语,同时更加点醒了我应以儿童视角看待孩子、看待教学,“随意”一点,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如此。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六
昨天思考到了一个关于立场的问题。
起因是由于想到了几个礼拜前看到的那个关于hiv携带者维权的事情。
视频本身是为了替他们维权,使人们不要歧视携带者,让他们获得正常的生活。
但问题是:
这个自愿公开身份的携带者的心理状态恐怕已经有点愤世嫉俗了。
他已经完全意识不到自己会给别人带去什么伤害,以至于要求自己的朋友和自己同碗吃食(我们不可以说百分百不会传染吧,我只能说大概率不会有问题,那万一小概率呢?),更有甚者,竟然试图争取和一个健康未携带者合法结婚生子的权利。这里的生子,大家应该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也就意味着,他的伴侣有大概率要成为携带者,而孩子有更大概率也会天生成为携带者。
我认为这个人,没有功德心。
公民享受合法权利是应该的.,但是人要有公德心。
你不能一味的争取你的权利,而让别人放弃他们的权利。
那么,问题来了。
这就像是一个故事:
一个城市的某个村落,出现了鼠疫,为了不让鼠疫扩展,市长封锁了这个村落,无论村落里的人是否染病,都将被活活烧死。
这个故事里,有两个立场:
第二,那个村子里的村民,如果我是一个未患病村民,我要被烧死,我是不甘心的,我会尽最大可能争取我的生存权。但如果,我是一个患病的村民,难道被烧死我就甘心么?恐怕也是不甘心的,我会想:不是我想得病的,我也是被迫的,我也是无辜的,凭什么我要被烧死而你们却可以活着!所以我会更加试图获得生存权。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
谁对,谁错呢?
恐怕是没有对错的。
无非是立场不同。
每个人都在试图争取自己的权利。
这是没有错的。
错的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立场上争取自己的权利时,竟然试图阻止另外立场的人也去争取他们自己的权利。
这就有问题了。
你可以争取,我也可以争取啊。
我们互相争取,无论输赢,大家心里都舒服,因为无非是能力的问题。
你可以争取,却阻止我去争取。
凭什么?
所以说。
话题回归。
当所有携带者在呼吁公平对待时,他们在自己的立场上争取自己的权利。
可以,没有问题。
那么公平起见,他们不能阻止未携带者同样在自己的立场上争取自己的权利,那就是——我要安全的环境,我不愿意冒风险来和你们交往,即便受感染的概率是极低的。
然而问题又来了。
当一个普通未感染公民,试图发生表达自己的这个诉求时,却仿佛成了一个罪人,一个冷血动物,一个要受到道德指责的人。
这就很可笑了。
这就是所谓的,携带者在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还试图阻止与他不同立场的未携带者正确他们的合法权利。
这显然是逻辑错误,且自私自利的。
这让我想到了同性恋者的维权行动。
也差不多开始往这个苗头发展了。
总之,
当一个维权运动,开始指责那些不支持他们的人是“错误”的时候,它本身就已经往自私自利的方向发展了。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七
假期里酣畅淋漓读了好几本书,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早有耳闻,借着假期的作业与书籍相遇,使任务也变得充满了期待。
成老师了解儿童,执着于儿童的教育。读文的过程漫长,但是我有好几次被文字瞬间捉住心房,伸出浅浅淡淡的思虑。作为一线教师,作为离儿童最近的专业指导者,我们却被各种思潮声音大环境所裹挟,眼中的儿童,也似乎隐隐淡淡模糊起来。
成老师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想,这真的好难。疫情期间,我每天守着自己的小阳台,静心浇灌着那几株月季花。我买来肥料和农药,小心地侍候那些待放的蓓蕾。月季花在春光中开得娇艳,我望着那些幽幽暗暗的花枝出神:人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却比老师幸运许多。植物的种子是一早就明了的,而我们的孩子,天生是哪一颗种子,老师和父母确是无法做判断的!
纪伯伦在诗中写到: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见地,给他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尊重孩子一切的未知性,不以自己的期望和对于世界的想象去“打造”孩子,这是多么重要的认知!
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发现星空下他选择的路途吧。我身处的启蒙教育,是带着孩子见识浩渺星空,并悄悄地领略那一颗让他注目良久的繁星,鼓励他踮起脚尖伸手够一够,不必急于上路,而是跟他一起振奋他们每一个独特的选择,如此而已。
想到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孩子,数学不好,语文也一般。可是她总是无比骄傲自己能做的一手美味的甜品早餐。孩子每次在日记里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全是细碎的叙述如何把甜品做到极致美味。这样的烹饪日记记录了好几个月,孩子没有一次倦怠,反而乐在其中。那些整齐的方块字仿佛是她雀跃在厨房里的身影,那是生命萌发的美好,作为老师的我,如果看不见,那是多么的遗憾!
最近电影院在回放老片子,我一个人窝在硕大的屏幕前,将《幸福来敲门》又看了一次。加德纳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纵使人生窘迫如斯,他依然能抱着孩子开松弛的玩笑,给孩子一个个安全感十足的.夜晚。如此,最令我动容的台词,他对儿子说“对于梦想,任何人都不能说你‘不行’,我也不例外。”
回到成老师的《儿童立场》,让孩子成为自己,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教师,要撑开大环境的偏见与纷扰,真的还是好难,但是必须撑起,待到孩子的种子生根发芽,窜入天际,我们要同他们一道手挽手享受雨露与阳光,笑着说一句:原来,这才是你。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八
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感触颇多。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其实就是让孩子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苏霍姆林斯基说: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也就是坚持儿童立场。
从教至今,已经干了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初为班主任时,总是喜欢自己说了算,事事独裁,尤其是班干部的任命,全凭一己喜好,成绩好的,讨老师喜欢的,看着顺眼的,就任命为班干部。这里面出了部分优秀的班干部;但也有一部分是撵鸭子上架,对班干部本人和班集体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渐渐从前台走到了幕后,把“舞台”让给了孩子,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班干部自愿报名,进行竞选演讲,由同学们投票选举产生。自愿报名担任的班干部,工作热情都很高,相对来说,生命力就比较顽强,遇到困难挫折,大多能迎难而上,很少有叫苦叫累的。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的班干部,群众基础比较好,在进行班级工作时,能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和支持,班级管理工作自然就顺畅的多。
当然班干部选举产生后,班主任并不是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进行培养,也就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班干部选举本身也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年,六位同学竞争一个班长席位,如何安慰鼓励落选的同学?今年,直升班选拔之后,班干部选举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班主任需要解决的问题,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课代表的任命我实行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既要照顾任课老师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同学的意愿。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并不是不考虑任课教师的工作实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情。不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情不同,就是同一所学校,班与班之间学情也不同。
课堂授课时,既要有预设,更要重生成。课堂预设,体现了教师为主导;课堂生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跟着学生的生成走,教师是陪伴着、引领者。
有的老师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置学生的需要于不顾,那样的教学任务不完成也罢。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发展需求的出发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完全可以成为创造者。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比同龄人成熟的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提供具体的帮助,把他们放到了学校,就成了老师的孩子,从课堂到课后,从学习到生活,从安全到纪律,都考验着老师的爱心与耐心。
儿童立场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孩子,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九
《思辨与立场》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在其中,作者探讨了关于思维方法和立场选择的重要性。其中,第五章是我个人认为最有启发性的章节,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总结该章的主要观点和我的个人体会。
第二段:科学与信仰的辨析。
第五章首先讨论了科学与信仰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性。笔者指出,科学是一种基于实证和理性推理的求真方法,而信仰则更多地依赖于个人体验和感悟。我认为,科学与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补,但也应该保持相对独立。科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客观的事实和证据,而信仰则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安慰和指引。
第三段:立场与思辨的关系。
接下来,书中进一步探讨了立场对思辨的影响。立场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偏好。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立场,并尽量客观地进行思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立场可能会对思维带来偏见和局限性,从而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干扰。我深有感触地认识到,只有保持开放和不断审视自己的立场,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决策。
第四段:价值观与道德判断。
本章还讨论了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在思辨中的重要性。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对好与坏、美与丑等诸多方面的判断和评价,而道德判断则是人们对行为的善恶与对错的判断。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进行思考和立场选择时的重要因素。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立场选择和思考方法。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是我们进行思辨的基础。
第五段:提高思辨能力的方法。
最后,第五章还介绍了提高思辨能力的方法和策略。这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和质疑、多角度思考等。这些方法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更全面地思考和评估。我深以为然地认识到,提高思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立场选择。
结论:思辨与立场是一对紧密相关的概念,在进行思考和决策时,我们应该保持警觉,并认识到自己的立场和思维方法对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思辨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思辨与立场的关系不仅影响个体,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有时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管教、施压、重成绩……过程中缺乏温情的流动。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一
如果现在让你随口说出三个字,你会说哪三个字呢?哪三个字会让你心存幻想呢?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三个字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
通过阅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我的脑海一直浮现三个字――可能性。这三个看似极其普通的字眼凑在一起,让已经大约三年多教学经验的我,即使身处困局,也可以敞开心扉地劝慰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可能性,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可能性,让人不那么心灰意冷;可能性,让人努力去追寻;可能性,让教育神秘而有力量。
01。
作者在书中写到,“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儿童立场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儿童立场是价值的载体,也是价值本身,其价值还应从情感、思维的价值中去追索。”
网络上关于“可能性”的解释为,事物发生的概率。我们总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作为教师,面对儿童我们总是殷切地期望学生能够变好。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似乎“冥顽不灵”学生,好像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艺都不能让孩子有所改变,于是我们便濒临绝望。这时候,“可能性”就应该像魔术师一样闪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保持对教学的热情,保有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目前为止,这三个字对目前处境的我非常适用。
本学期,我依然执教六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课,和往年不太一样的是,现在的自己有孕在身,更加需要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一是为了腹中宝宝,二是为了这群孩子。因为自己情绪上的控制,精力上的有限,所以在面对其中一个常规比较混乱的班级时,总是感到颇为吃力。班上孩子的英语学习两极分化尤其严重,女生自觉又好学,部分男生呢,简直就是一言难尽。
每次走进课堂,都要做大量的心理暗示:不要发火,不要生气。站在讲台上,极力地收敛自己的.脾气,用最严肃的面孔,进行课堂的每一分钟。许多老师都对这个班级的常规感到头疼,我也是其中一个。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有序,总会花费一定的时间。
在一次次的心灰意冷中,自我安慰。在儿童的可能性中,让我去相信,让我去期待,他们也许是会变化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教育的伟大之处在于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现实中的未来,现实中的可能性,“不可能”中的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被发现的,这需要耐心。那么就让我们科学理性地认识儿童的可能性,耐心地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
02。
作者在书中写到,“如果说认识儿童是重在儿童是谁的话,那么发现儿童则重在儿童内心秘密的发现,尤其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的发现。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是因为他们的可能性有待被承认和开发。”
由此可见,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就是进一步认识儿童,深入地认识儿童,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儿童。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孩子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会比小孩子还要小。”认识儿童的可能性的存在,采取多种方式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从而实现由“可能”变为“现实”的跨越。
发现儿童的可能性,首先离不开对儿童的尊重。
“尊重是道德的起点,也是人性的起点,只有尊重学生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才会有机会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有可能发现儿童的可能性。
其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承认儿童是活的,并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对儿童有着师者之爱,才会更加包容儿童的缺点甚至顽劣,才可能坚持去引导和教育。
最后,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教师是儿童,才能走进儿童;教师是长大的儿童,才能提升儿童。”作为教师,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只有现在做一个大孩子,还能够更了解儿童,才能够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即使这本身非常的艰难。
基于儿童立场,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甚至创造可能性。
03。
作者在书中写到,“教育儿童,空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产生的困惑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解决起来艰难得多,有时甚至会让我们显得无能和无奈。但是我想,只要理念提升了,方法总会有的,技巧总会有的,艺术总会有的。教育的智慧和快乐总会伴随着困惑,让我们只有快乐而没有困惑吧!”
有时候可能性深深地潜伏在现实中,让我们焦头烂额,都难以发现。如果发现不了可能性,也可以摇身一变为魔术师,为儿童的发展创造可能性。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需要教育的孩子,首先选用的教育方式――说服教育。这貌似也是我最青睐的方式之一。只不过大多数,言语总是那么苍白。
比如,孩子作业长期不完成,一次次地沟通,一次次地沟通失败,如此看来,这就是空谈。所以常常并不能解决问题。当然,面对一些一点就通的儿童来说,语言也是具备一定的力量的。但是教育事业里,终会有些令人焦头烂额的疑难杂症,比如有的孩子就是长期不做作业,有的孩子上课就是不听讲,任你千般说万般劝,都不能在这些孩子的心里荡起半点涟漪。这时,就要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措施,创造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上学期新接手的班级里,三班有个小盛,二班有个小欣,这两个女生是我未完成作业记录本(黑名单)上的常客。为此,我多次和她们进行语言沟通,但是收效甚微。不得不说,有时候空谈的确不能解决问题。为此,我几近感到绝望和无奈。但是当文字落在了纸上,却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分别给她们写了大约2封手写信,她们的改变立竿见影。
本学期,我为两人分别安排了一个小助手任务,她们不仅将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而且几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她们两人让我相信坚持的力量,让我笃定教育的确能够改变人,只要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行为。这一点和作者在书中一个观点不谋而合:
教育实践中已有不少的事例证明,教育是可以改变事实的,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从本质上来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教师应当有这么一份坚定的信念。
在发现或者创造儿童的可能性的过程中,教师不知道答案,但是这个过程或许就能让可能性得以显现和实现。
04。
作为教师,面对的就是充满不确定性,也就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儿童。
无论面对怎样的教育困惑,身处怎样的教育困局,心怀幻想地怀揣着“可能性”这三个字,让自己远离万念俱灰,让自己远离绝望,让自己始终对儿童满怀期待,对教育葆有热情!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二
以软化对立为目的的日常论辩则不一样,它不仅要求说服对方而且要求自己做好被说服的准备(这一点正是论辩赛的大忌)。可以这样说,在日常论辩中,不是一方被另一方说服,而是双方都被道理说服。在论辩中,只有双方都讲道理,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对立,才能够真正地软化对立。
一、自己的立场要讲清楚。
1.对方已说的话,要注意他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听话听音,一方面指要听出对方有意义的弦外之音(如双关语),这一点做到不难。难的是在另一方面,要听出说话者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到的含义。例如:2000年奥运会亚洲九强赛中国对巴林一役中,李金羽射入两球让中国队2:1获胜。但他又有两个单刀球没进,让中国队的净胜球难以超过韩国队。经常看足球的甲与经常踢足球的乙展开论辩。甲:“李金羽不行,中国前锋不行。”乙:“李金羽不行?你上去试试看。没踢过球就不要乱讲。”甲:“没踢过球,难道我就没看过球吗?”……?球迷甲说李金羽不行,也许是在跟世界级前锋作比较;球员乙说李金羽行,显然是在跟自己作比较。在这个意义上,双方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对立。问题糟糕在:由于互相没有弄清楚对方的话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反而因虚假的对立而引发新的对立:谁有资格评球——经常看球的还是经常踢球的。
2.对方没有说出来的,不要贸然替对方下判断。首先,与对方肯定的话相对的判断,对方不一定否定它;与对方否定的话相对的判断,对方不一定肯定它。因为相对判断不是相反判断。举个例子,老师斥责小明:“作文里该用句号的地方你怎么不用句号呢?”日常论辩里人们往往认为老师的话包括这个意思:小明在作文里该用句号的地方没用句号。其实不一定,老师说这句话也许是因为小明的作文里没有句号,或者是仅仅在某一处该用句号的地方用了别的标点。在日常论辩里这类错误也很常见。例如:主人请客。丁一直没来,主人等得不耐烦:“该来的怎么还不来。”甲想主人是想说“不该来的却来了”,于是扭头就走。主人见状,说道:“不该走的走了。”乙一听不乐意了,这不明摆着说:“该走的没走吗?”于是起身就走。主人急了,追了出去:“我没说你。”丙一听,心想是在说我吧,也回家去了。人们一般从这则流传甚广的笑话(其中论辩并未持续,而且语言形式不完整)中引出说话要小心谨慎的教训;但从另一方面看,又何尝引不出听话要小心谨慎的教训呢?甲乙丙若不替主人下判断,对立也就不会不可收拾了。其次,不要任意扩大对方的话。任意扩大对方的结论,使之变得荒谬可笑,这是论辩赛的常用技巧。日常论辩要求用道理说服双方,而非一方战胜另一方,这样做就不妥了。例如:甲乙二人买完体育彩票后,甲说:“发行体育彩票好。可以为体育事业筹集大量资金。”乙说:“我看不好,这是在助长群众的赌博心理。”甲:“毕竟目的不同嘛。买彩票是为体育事业做贡献,哪能等同于赌博?”乙:“既然发行彩票可以集资,是不是要发行航空母舰彩票,登月彩票?是不是我家修房子缺钱,也来发行彩票呢?”……?在这场论辩里,乙扩大了甲的论点,甲赞成发行体育彩票,但他不一定赞成凡是缺钱就发行彩票。乙的这种作法是在给软化对立找麻烦。
三、双方的立场要辨析清楚。
四、巧妙地改变自己的立场。
日常论辩要软化对立,所以不讲究论辩赛的“守住底线”。打个比方,论辩赛双方是两块拒绝融化的冰(谁融化谁输);而日常论辩的双方则是两团燃烧的火(真理之火),凑在一起火焰才旺。为了软化对立,日常论辩要求适时变化自己的观点,以与对方取得一致。以下是两种较好的作法。
1.把自己的观点归结到对方的观点中去,让双方的立场都得到改造。例如:某公司市场部经理与开发部经理为一种新产品的开发论辩起来。市场部经理认为:在开发一种新产品之前,应先作详细的市场调查,看看消费者有无这种需求。开发部经理则认为:新产品的开发必须保密,让顾客和同业竞争对手都感到神秘才好。两人论辩了一会儿,都感到自己的立场有问题。市场部经理主动提出:开发部经理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开发之前最好进行一次一般性的市场调研。市场部经理把自己的立场从详细的市场调查调整为一般性的市场调研,以此来符合对方的观点(要保密),从而软化了对立。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三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近几天才意识到。,我就读过文森特・鲁吉罗写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忘记了书中讲的具体的操作指南,只记得看完之后,当时让自己眼前一亮,感觉这么多年,自己过了一个假人生。
找不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时候,就读书,或许书中自有答案。秉持着这样的想法,今天在樊登读书平台上听了一本书《思辨与立场》,感受颇深。
当然了,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存在偏差和扭曲,不管我们自身是否察觉。同时,如果我们不能拥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可能我们很难看清人生的本质,很难体验到良好的生命状态。
书中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公正的思维,一般具有认知谦逊、认知勇敢、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及思维自主的特质。
就只这一点儿就能足够看清自己思辨能力的强弱。
书中还讲到一点儿,自然状态下,我们的生活深植于自己即刻的欲望、痛苦、思虑以及情感。我们迷恋即刻的.满足和短期获得,明显不关心个人的成长、洞察以及正真,也缺乏动力去揭示自己的弱点、偏见以及自我蒙蔽。我们心安理得地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我们可以成为的人。这一点儿是深刻的。
我们很多时候的状态被情绪和欲望主导着,其实,最本质的是我们的思维层面出现了问题。思维的功能是判断趋势,弄懂意义。它不断回答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情感的功能是评估思维判定的趋势对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对那些事情该持何种情感。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告诉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应该把精力投放在哪里。思维指明趋势,情感传递趋势的好坏,欲求让我们推进或放弃。思维是一切行为的起点。
情绪和欲求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无从控制也无法改变,只有思维是我们能够直接触及的。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上,无论从哪儿开始,都是向前。敢于知道,知识使我们自由。
愿我们每天都有所获!
思辨与立场读后感篇十四
作为一名警察,我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拥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坚定的立场。在日常执法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矛盾和困惑,需要运用思辨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必须坚守自己的立场,始终以公平、公正、公开、公务的原则为准绳。以下是我在警察思辨与立场方面的一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作为警察,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我们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基础。在处理复杂案件和涉及多方利益关系时,我们需要根据已有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确保我们的工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独立思考,避免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只有具备了这种思辨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保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其次,警察必须具备坚定的立场。我们所面对的工作常常容易引发公众争议和舆论压力。在处理任何问题时,我们都必须坚守自己的立场,始终以公平和正义为准绳。无论在遇到多么微小的违法行为还是重大的刑事犯罪时,我们都要保持一个公正和中立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和嫌疑人。只有坚守自己的立场,我们才能在执法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除了坚定的立场,警察应该追求真相和公正。在调查案件和收集证据时,我们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是合法合规的。我们不仅需要做到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还要针对不同案件进行精确的分析和判断。只有找到真正的罪犯和犯罪事实,我们才能为被害人伸张正义。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保护好证据和隐私,确保每一个案件都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此外,警察还要主动宣传和引导。我们必须积极与公众沟通和互动,宣传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知识,提高社会意识和文明素养。在警民关系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及时解答群众的疑惑,消除不良情绪。同时,我们还要积极配合媒体的工作,主动引导舆论,确保信息的准确度和公正性。只有通过宣传和引导,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最后,作为警察,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立场。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我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始终保持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坚定的立场,我们才能在执法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警察思辨与立场是我们执法工作中的重要素养。通过良好的思辨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复杂问题;通过坚定的立场,我们能够保持忠诚、公正和传统的警察职业道德。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立场,始终以公开、公正、公平、公务的原则行事,为社会的安全和秩序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97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