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这个难题时,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在写总结之前,应该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资料收集。总结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范文来获取更多的写作技巧和灵感。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一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5、了解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状况。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气候。
一、亚洲气候类型:
1、分布最面积广泛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2、最典型的气候:季风性气候。
3、主要的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一)特点:
1、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季风气候显著。
3、陆性气候分布广。
(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二、亚洲的人口与经济:
1、亚洲的分区: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六个分区。
2、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总人口数3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
3、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6个):中国、印度、孟加拉、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4、亚洲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在多数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三
1.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3.一个国家与邻国(或公海)的分界线,就是国界.国界以内的领陆、内水、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4.世界上还有30多个没有获得独立的移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5.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挪威、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课世界合作与国际组织。
1.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人口和贫困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世界贸易的不平等问题等.
3.“南北关系”:国家上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称为“南北差异”;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4.联合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
5.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永久性、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于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四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五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ºn—10ºs,90ºe—140º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习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六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目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亚洲人口增长较快.
2.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来说明.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区,人口稀少.
4.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5.人类必须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第二课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居民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美洲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中南部、大洋洲西北部、美洲.
2、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起源于西亚,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教.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传入亚洲其他地区.在中国,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
3、宗教分布:基督教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西部、东南部和非洲北部、东部;佛教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第三课人类的居住地。
1.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成为聚落.聚落一般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类型.
2.聚落密集处: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七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八
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共20个邻国。(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省、县、乡三级。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包括23省,5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
4、我国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快。
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不均,以黑河和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
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8、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9、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1、我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3、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4、我国温度带划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一个高原气候区。
15、我国干湿地区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16、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季风气候最典型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灾害也较严重,如夏季风异常带来水旱灾害,冬季风异常带来寒潮和冻雨。
17、我国南北方河流比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长。
18、自然资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两类,如:水(土地、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19、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0、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2、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24、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是“先行官”,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25、我国交通运输业以铁路运输为主,大连的主要铁路线是哈大线。
初一上学期地理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一、地图。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二、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课上注意听讲。七年级地理大部分需要理解,理解了记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所以上课听讲是关键。有的人认为地理是文科,主要靠背,如果用心背,肯定会成绩好。其实不然,大部分靠理解,只有理解了,记忆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积极思考,重在理解。七年级地理需要理解的内容部分很多,大部分知识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即使背会知识点,在实际做题中也不会运用,所以必须多思考,注意理解。
注意总结归纳规律。初中地理学中有许多知识都是有规律的,比如气候类型的分布、人口的分布等,总结归纳了规律,学起来和记忆起来就会很容易。
相同、相似知识点对比记忆。地理事物有很多具有相似性,很多规律也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们找出相同、相似点,进行对比来记忆学习,会使得学起来十分容易。
注意地图的重要性。地理学有很多知识单靠文字去学习、记忆是不行的,必须看图,看图比看文字更重要。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这一点不要忘记。
持之以恒,每天看课本10——15分钟。地理知识纷繁复杂,很多知识点,所以必须及时复习。坚持每天看15分钟左右的课本,长期坚持就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九
1.记住地图的三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2.学会利用比例尺量算地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3.掌握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网或指向标确定方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图总结出地图的三要素并能通过练习掌握在不同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图三要素的识记并能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2.利用比例尺量算地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难点】。
掌握在经纬网地图或指向标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张画儿墙上挂,有的小来有的大,小的容纳几个县,大的可包全天下。
生:地图。
师:对,就是地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地图吗?都见过什么样的地图?
生:北京市旅游图,天津市政区图,小区地图、、、、、、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如何阅读地图,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6页,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二)展示学习目标。
生:某位同学们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16-21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拿出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时间到!老师看同学们预习的都很认真,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师:(给出几幅不同的地图)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这几张地图的共同之处,待会老师请同学们来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时间2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积极讨论。
师:时间到,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好,a同学们来回答。
生:每幅地图都有自己的名字,地图的右下角都有用符号表示的地理事物。
师:这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每幅地图都有自己的名称,这个名称叫“图名”,而地图右下角的符号叫做“图例”。还有没有同学来作补充?好,b同学来补充。
生:每幅地图还都有一个箭头和小线段。
师:非常棒!那么这个箭头和线段代表什么意思呢?
生:方向和比例尺。
师:同学们真聪明,看来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所以咱们可以概括出,图例、方向和比例尺是构成地图的三要素。接下来咱们具体来学习一下地图三要素之一的方向。
对于方向,同学们知道哪些?
生:东、西、南、北。
请同学们判断图2中a点在c点的什么方向,图3中公路在村庄的什么方向,图4中校门在田径场的什么方向。先自己独立思考一分钟,再小组讨论2分钟,现在开始。
生:自主思考并讨论。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科学地理观,了解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承担的任务,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地理知识基础。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十一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十二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知识拓展,能力迁移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板书设计: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教学活动建议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逐步形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3.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通过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塔里木河治理现状的利弊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资源】
书上图像资料、书上的案例课外图像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复习上节课田纳西河在开发中的问题。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思考、回答从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引入新知资料分析资料:
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其中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十三
第三章第四节。
2个学时。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练习】。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十四
了解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关于的教法建议
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景观图片;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
(板书)第三节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观图片)
(总结板书)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十五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或vcd盘),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就相当于来到了澳大利亚。因为我们知道,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任何时候,见到我们中国的国旗、国徽,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一样亲切。我们一定要爱护国旗、国徽呀!(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教师承转: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1、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图和大洋洲图。看书上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具体位置,结合大洋洲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澳大利亚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是个南半球的国家,周围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在拉丁语中意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之所以保存着特有的动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造成的。
2、教师播放有关地球演化的录像带,同学们讨论思考下列题目。
(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南极大陆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引导:从时间、环境、天敌等方面考虑。
3、教师承转:澳大利亚生物独特,面积、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样的特点?
提问: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是世界面积第六位的国家,其面积数是多少?(769万平方千米)。
教师补充: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只有1875万人。同学们计算一下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大约2.5人/平方千米)。
教师小结:人口密度大约为中国的1/45,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
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点。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本国著名城市的`图片。
教师播放有关著名城市的录像或vcd,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教师播放悉尼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景观,提醒学生为什么2000年的成功的绿色奥运会能在悉尼举行?(拥有白帆逐浪的海,细腻迷人的沙滩,街道处处野芳幽香,佳木秀丽,海鸥盘旋,有闻名世界的建筑艺术经典——悉尼歌剧院、悉尼塔、海港大桥等)。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分布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都有关系,下一节我们再详细分析。
(二)第二课时。
一、“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澳大利亚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澳大利亚的经济状况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2、教师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产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发现标有“100%澳毛”字样,这些羊毛衫全部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还有毛线、皮衣等)。
小结引入: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习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羊。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迅速增加。后来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这种羊产毛量高,现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是这种羊)。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4、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1)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2)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3)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5、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6、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7、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板书),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其次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教师承转: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引入)。
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教师小结补充: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2、教师强调: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工矿业。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亚发达的服务业。目前,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其经济支柱。同学们,你认为在服务方面可为中国的2008年的奥运会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教师提示:可以从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全国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环境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谈谈你对澳大利亚的印象。
第四节澳大利亚。
古老的动物。
一、世界化石博物馆。
产生原因。
地广人稀。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发达的农牧业。
四、“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发达的工矿业和农牧业。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十六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中考复习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前置作业、学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干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
出示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出示答案。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观看图片。
生: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组内相互订正答案,组长记录疑问知识点。完毕后示意。
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
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
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暴露问题,同学之间解决。
做学案探究以后走进中考题,做学案中考题,并由学生讲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
小组合作,根据学案中探究二的提示来讨论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展示。
跟着教师的引导,迁出正确答案。
走进中考,习题练习并讲解。
组长带领组员绘制青藏地区的结构图。两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的依据和各个要素的联系。
由学生分析联系。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
订正答案的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设疑解疑,全面依靠学生)。
(口、脑并用,知识的提取便于巩固)。
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自答,有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解决,互帮互学。
设计这个题一方面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题交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下一个探究做准备。
巩固练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提高。
本节小结师:三次探究之旅结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来完成巩固提高吧。
出示课件。
学生展示,设疑,解疑。
讨论、总结、发言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放手给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总结提升。
区域地理(研究)。
1.位置、范围。
2.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十七
1.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揣摩本课生字、生词的意思。
4.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结构的和谐美。
5.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严谨的文字中感受新疆地理的复杂,新疆的美。
6.激发学生对新疆的喜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1.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新疆歌曲。
上课时间。
写在备课前终于摸索出一条路。荆棘仍是有的,但也依稀看到花的身影。
语文课的安排——。
一周阅读。一周听说口语。每天日记。两周一作文。
就这样?
我抬头看见一线天的光亮,内心亦开始欢喜。只是脚步仍旧迟疑。真的可以这样么?
习惯失落,结果在习惯中习惯。就以为是方向?
是这样吗?
先这样上着吧。
第一课时。
一、语文活动。
说排球——昨天的学校排球比赛。
说新疆——要求()的新疆;或者新疆的()。
新疆有很多方面可以写,为什么单单要写新疆的地理呢?
从造字法上分析“疆”——左下形,右边声。
尝试说说新疆的地理。
二、读“新疆……”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圈出生字和新词。
(2)自由读生字和词语。
(3)检查认字情况。
1.考卡片。
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还可以交流好的记字方法。快开始吧。
2.开火车读生字。
在开小火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用“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这个字?这个字你怎么记住的?你能给它组词吗?”等话提醒“疆、饶、缘、脉、葛”的读音和记字法,并请读得好的同学带领大家读一遍。
(4)教师领读课文。
(5)学生读课文。
抽查读。集体读。
三、抄“新疆”
作业:
生字、新词。专用名词。
造句:习惯自然约占复杂富饶。
反思与后记。
第二课时。
一、语文活动。
p19页比较下列音节。
给一组词。
关于背书。
只有热汗来背。那就改抄写吧。
二、“走”新疆。
(一)读课文第一段。
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新疆的哪些方面?
位置。
面积。
注意——约最大。
用位于说一句话。
读译词组:
总面积总人口总任务总产量占多数占一半儿占位子。
(二)读课文第二段。
“画”新疆。
(1)画出新疆的地形图。
(2)画出这段文字的结构图。
其实是让学生思考每层各写了些什么,每层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地形复杂:
高山:阿尔泰山脉昆仑山天山。
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绿洲:
要求一边读,一边画。
(三)再读课文。
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么?
语言准确。
层次清晰。
客观冷静——。
若写得不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如:缺乏感情。沙漠和盆地顺序错位。
四、“话”新疆。
1.请沿用第一节课()新疆的地理,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下美丽的新疆,如果困难就读一读课文。
2.活学活用,模拟说明——绍兴市职教中心。
五、写“新疆”
作业:自己写写新疆。
向郭老师介绍新疆。
第三、四课时(校对练习、听写、背诵、口语练习)。
一、语文活动。
听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安静一点么》。
我的话:
一个人在安静时,才能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
三、听听写。
智慧火车。
小组活动。
生字听写。
美丽富饶边缘湖泊河流境内习惯自然北部山脉绿洲盆地沙漠高山复杂地形约面积总地理。
句子听写。
新疆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
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不同的自然地理区。
塔里木盆地在南疆,准格尔盆地在北疆。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
二、背背书。
株连法。
擂台赛。
集体赛——比整齐。
四、读译读。
五、练一练。
课后练习的校对。
要求学生讲解。
六、口语练习。
我来说新疆。
我来说学校。
七、小作文讲解。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十八
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是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应用和转化,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科学,就是把教育、教学、学习理论、教育技术论、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设计科学。地理教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地理教学设计要应用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已知的教育、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教学问题。
(1)有利于地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有利于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4)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提高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效率。
第五,地理教学设计注意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信息和地理教学媒体,重视反馈功能,体现教学信息的双向性,因材施教。传统的备课在地理教学信息的传播设计上,往往是单向性的,封闭性的。
总之,地理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地理备课相比,更新了教学观念,能体现大教育观、学生观、教与学的辨证观、知识与能力统一观、评价观。
(一)应重视研究地图教学。
(二)要注意小结、承转与总结。在设计新教材部分时,要注意对各部分进行小结,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注意承转,新课内容结束后要注意归纳总结。此次运城之行,我才终于明白什么是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好地理课堂教学以及如何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王小冬老师尤其强调了在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一步教学反思,她认为教学反思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给我们例举了很多她自己在作为教师时写过的教学反思,让我感触很深,应该说很多时候都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在最后,王老师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年轻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学反思。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十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
设计木头凳初级中学于龙【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上节学习内容: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地图上找一找,南方地区哪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最优越?【学习目标】1.使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1、读图7.1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再结合7.15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性。
2、长江对上游的成都平原和下游的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和差异。
3、读图7.19,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根据图7.21和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什么是“同城效应”?(2)区域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浏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景观。
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组内讨论】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把自己不懂或疑惑的知识组内分析、交流,把意见不一致的问题达成一致,最后还有不同观点的记录下来。
【小组展示】各小组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各小组的发言人数可以随意支配。在某个小组展示期间,其他小组把和自己地方标注出来,等待下一环节——组间答疑。如,自主学习的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小组之间的答案肯定有出入,有的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回答,有的小组也许只答自然方面等。
【组间答疑】通过上一环节的展示,好多小组有不一样的答案和不同的意见,此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各小组之间,各位同学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使每一道问题的答案趋于完整、全面。
【教师点评】通过以上两个环节,教师对小组或同学回答不全面、分析不透彻的地方进行重点指导与分析。比如自主学习的第2题,河流的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和差异;教师要强调作用是有相同之处的,例如河流的灌溉作用,河流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但差异是两个地区的相互优缺点。
【学生、教师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或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对自己或本组的回答。
做客观的评价,最后教师对以上个人和小组做出评价,这样可以让评价机制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化、更加公平化。
【达标检测】1、长江沿江地带四大城市群中,城镇最密集的是()a.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b.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c.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游d.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回答6~7题。
(1)填出图中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海,b______海,c______运河,d______(河流)。
(2)该地区的以____________气候为主,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路干线名称:ef_______线fg_______线(4)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____为主,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粮食作物);由于这里河湖众多,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因而本区有“________”的美誉。
【知识点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达到熟记的目的,可以采取学生个别发展、分小组黑板写出等形式。如,下列知识点:
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三疑四学一悟”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培训学生、小组分组及明确组内发言顺序。
教学要求评价标准。
互动对象教师学生。
一、设疑自学。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
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
3、要求学生把不懂得问题列出来。
1、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知识。
2、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知道的。
3、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不知道的。
4、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5、地图的意义。
二、解疑合学。
1、教师巡视,引导。
2、针对不同组的讨论进行分析。
3、指出学生活学中的不足。
1、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通过互助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学。
1、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1、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哪些方法。
四、拓展所学。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1.地图类型:自然地图、经济地图。
2.地图的制作。
3.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比例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4.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
5.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97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