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优秀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9:30:03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优秀22篇)
时间:2023-12-07 19:30:03     小编:MJ笔神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提供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和详细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精选一些教学活动设计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二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三

1、了解什么是比例,能够正确地表示比例关系。

2、掌握比例的性质,能够灵活地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解题。

3、通过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比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比例的性质。

3、比例的应用。

1、比例的应用。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5分钟)。

1、教师出示一张比例图,让学生猜测比例的'含义。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比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讲解(15分钟)。

1、教师讲解比例的性质。

2、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

三、练习(30分钟)。

1、教师出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解答案及解题方法。

四、巩固(10分钟)。

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决。

2、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解答案及解题方法。

五、作业(5分钟)。

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

2、学生完成后,交给教师批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比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比例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比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因此,下一节课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和练习。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四

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掌握分式的四则运算。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利用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定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化归思想和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归纳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五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说理。

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教材通过创设“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这一情境,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方法。如有条件可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由学生自我操作。也可由教师演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进行正确的说理。

初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说理,理清楚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木条,帮助小明的爸爸钉制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进行探索。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和地位: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辅助:网络教室、多媒体辅助网络教学课件、bbs电子公告栏、学习资源库。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七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八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启发式、讲练结合.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九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十

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等概念,并且已初步了解四边形可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而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便会很容易想到“拼”和“量”和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等方法。另外,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一定的训练,本节将进一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2、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多边形及正多边形的定义。

(2)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类比归纳、转化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际情景的引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及依据内角和确定多边形边数。

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

四、方法和手段:

方法: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及研究式学习等方法。

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和,以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直观性及趣味性,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图形。

2、观察图片找学过的几何图形?

(二)多边形的概念。

1、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怎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呢?

3、多边形的相关概念:多边形的对角线、边、顶点、内角、内角和等。

教师边画图边说明。

4、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的概念。

(三)探究活动:公式的推导。

1、提出问题。

(1)、我们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2)、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到的?

(3)、那么五边形、常见的六边形。

的螺帽的内角和有没有计算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实践,自己探索。

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过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连对角线,把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2、过四边形内任意一点与四边形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

方法3、在四边形的任一边上取一点,与不相邻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

方法4、在四边形外任取一点,把这点与各顶点连结。

3、观察、寻找规律。

五、六、七边形内角和之间有何规律?

3、猜想。

那么对于n边形猜想一下内角和计算公式是什么?

4、验证。

就我们已求出的特殊多边形的内角和,通过公式再求一次是否相符?

5、小结归纳。

(四)课堂练习。

1、求12边形的内角和度数。

2、如果n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3、从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7个三角形,这个多边形是__________边形,它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正多边形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概念: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相等,它的边一定相等吗?

(2)、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它的内角一定相等吗?

(3)正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边也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巩固练习。

(1)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2)正多边形在自然界中也常见,如蜜蜂的蜂房就是一个正六边形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六)课外作业:

教科书第110页习题1、2、3。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学生口述得到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的方法。

1、正方形、矩形的内角和为4×90°。

一般的四边形呢?

学生思考、讨论得到解法。

完成表格。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度数的方法,分别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并归纳得出:

n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公式:。

(n-2)·180°。

让学生独立完成。

不一定,如矩形。

不一定,如菱形。

等边三角形、正方形。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方法。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利用三角形、四边形的定义进行知识的迁移,获得多边形的概念。

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有助于帮助理解概念。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寻找多种方法求得五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利用在课件中设置触发器的方法,可以灵活的演示学生的分割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发现。

通过类比、归纳,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体现数学认识的一般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对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掌握:。

让学生理解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但角并不一定相等;。

角相等,但边也并不。

一定相等。

巩固学生对n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巩固推导公式的方法和多边形公式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在引课时出示了多幅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的图片,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比有限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先把五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而求出内角和,这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增强空间观念及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恰当的使用课件扩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的探索讨论赢得了时间。同时也加大了练习量,有助于学生知识可巩固和提高。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成功的利用四种方法探索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三、课堂练习:

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

复习题b组、c组(选做)。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十二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1:复习引入。

看谁算得快:用简便方法计算:

(1)7/9×13-7/9×6+7/9×2=;。

(2)-2.67×132+25×2.67+7×2.67=;。

(3)992–1=。

设计意图:

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活动2:导入课题。

p165的探究(略);。

2.看谁想得快: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活动3:探究新知。

看谁算得准: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2)(a+b+c)=;。

(3)(+4)(-4)=;。

(4)(-3)2=;。

(5)a(a+1)(a-1)=;。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a+b+c=;。

(2)3x2-3x=;。

(3)2-16=;。

(4)a3-a=;。

(5)2-6+9=。

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活动4:归纳、得出新知。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a(a+1)(a-1)=a3-a。

a3-a=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十三

本节课为华东师大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开始是利用了多媒体介绍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其图案为“弦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这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讲解勾股定理的结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然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上台演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参与,也让师生间、生生间有了互动。然后老师再利用电脑演示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勾股定理的结论。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各显神通,都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智慧爷爷”出的思考题:即折竹抵地问题。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并且推荐了一些网站,让学生下课之后进行查阅、了解。只是为了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知识宝藏,利用网络检索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拓展课堂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整理、重组、再用这些更广泛的资源。这种对网络资源的重新组织,使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由窄到宽,有力的促进了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还让他们有了怎样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新课标新理念的预定目标。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十四

知识技能。

1.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运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初步掌握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

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研究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重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十五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十六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十七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其它函数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十八

总课时:7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八周上课时间:第十周。

第4课时:5、2平面直角坐标系(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下,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2.通过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的问题,能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2.通过由点确定坐标到根据坐标描点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难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感受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学生自己绘图找点)。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以及横轴、纵轴、点的坐标的定义,练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找坐标,还探讨了横坐标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练习:指出下列各点以及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a(-1,-2.5),b(3,-4),c(,5),d(3,6),e(-2.3,0),f(0,),g(0,0)(抽取学生作答)。

由点找坐标是已知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根据这点在方格纸上对应的x轴、y轴上的数字写出它的坐标,反过来,已知坐标,让你在直角坐标系中找点,你能找到吗?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环节分类讨论,探索新知.(15分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方格纸,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按照我给出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并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

(-9,3),(-9,0),(-3,0),(-3,3)。

(学生操作完毕后)。

2.(出示投影)还是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3)(3,7),(1,5),(2,5),(5,5),(6,5),(4,7);。

(4)(2,5),(0,3),(3,3),(3,0),(4,0),(4,3),(7,3),(5,5)。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出示学生的作品)画出是这样的吗?这幅图画很美,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这个图形像一栋房子旁边还有一棵大树。

3.做一做。

(出示投影)。

在书上已建立的直角坐标系画,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

(学生描点、画图)。

(拿出一位做对的学生的作品投影)。

你们观察所得的图形和它是否一样?若一样,你能判断出它像什么呢?

(像猫脸)。

第三环节学有所用.(10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补充)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0,3),(-4,0),(0,-3),(4,0),(0,3);。

(2)(0,0),(4,-3),(8,0),(4,3),(0,0);。

(3)(2,0)。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像移动的菱形)。

2.在直角坐标系中,设法找到若干个点使得连接各点所得的封闭图形是如下图所示的十字。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是否正确。

第四环节感悟与收获(5分钟,学生总结,全班交流)。

本节课在复习上节课的基础上,通过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在例题和练习中,我们画出了不少美丽的图形,自己设计一些图形,并把图形放在直角坐标系下,写出点的坐标。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5、4。

a组(优等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2。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十九

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从定义出发,由理论到理论,按部就班的旧格局,创造出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由浅入深,符合认知结构的新模式。本节首先通过四个实际问题引出二次根式的概念,给出二次根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二次根式的意义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找出二次根式的三个性质。本节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建立二次根式的概念,使学生在经历将现实问题符号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二次根式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次根式,并会用二次根式的意义解题;。

2.熟记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的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将现实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2.通过二次根式性质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式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引入。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用带有根号的式子填空,看看写出的式子有什么特点:

学习内容:

一、情境创设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宽的2倍,四角各截去一个正方形,制成高是5㎝,容积是500㎝3的无盖长方体容器。求这块铁皮的长和宽。

一般情况下,应设要求的未知量为未知数;应从题中寻找未知数所表示的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是长宽高=容积与长=宽2。

分析:如果设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月增长的百分率是x,那么7月份的利润是2500(1+x)元,8月份的利润是2500(1+x)2元。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二十

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

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

二、简介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收获平台。

一、你怎样理解这四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各用一句话概括。

二、“孤城”、“羌笛”、“杨柳”、“落日”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请你找出一些带有上述意象的诗句加以吟诵,说说这些意象在古诗中一般有什么意味。

_三、探究活动:你赞同以下说法吗?请你查找有关资料或网站,与同学展开辩论。

1、王之涣的《凉州词》首句有些版本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有人认为后人广为流传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是错误的,因为在凉州根本见不到黄河,只能见到黄沙。

2、有人说河西走廊距青海千里之遥,那里根本无法看到青海的云,王昌龄《从军行》把“青海长云”与“孤城”、“玉门关”放在一起是不合适的。

3、对于“属国过居延”,课文注解“属国”是官名,指使臣。另一种说法认为“属国”指的是附属国,这句诗是“过属国居延”的倒装。

四、读了楚楚的《草原散章》,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答:

一、基础识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羌()笛候骑()锦衾()踱过去()。

风掣()红旗屏()息繁衍()缠绕()。

2、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学生大多时间扎在作业堆里,根本无暇顾及社会实践,学校即使开展这样的活动,也不过是捉襟见肘,难以凑效。

b、黄继光同志肆无忌惮地扑向了敌人的碉堡,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枪口。

c、在这种地方,像这样的洞穴是随处可见的,鼹鼠挖地道的本领本来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这根本谈不上什么“智慧的杰作”。

d、战斗胜利了,敌人彻底被我们击溃了,战士们一路上激动又兴奋地放开嗓子引吭高歌起来,歌声回荡在这个小小的山谷中。

4、默写。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x1,x2,x3,,xn,其平均数为。

则s2=,。

而s=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

(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

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

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鲁教版初二数学教案篇二十二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一课中,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房子盖成了,父亲却老了。

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1)父亲一贯辛苦劳累,砍柴、担谷、抽烟、拾砖捡瓦、挑水,生活很有规律,可他现在忽然无事可做,觉得空虚无聊。

(2)父亲一辈子渴望赢得别人的尊重,现在房子盖好了,台阶高了,他一下子没有生活目标了,觉得没奔头,没劲。

(3)父亲干了一辈子,年轻时三百来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如今连水也挑不动了,他失去了生机、活力,觉得自己没用了,每价值了。

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话“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干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两位老父亲如此的相似,再想想自己年迈的父亲,为家庭为生活又何尝不是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有那些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在老境颓唐之时,他们内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呢?关爱老人吧,让他们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时,得到一些温暖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98820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