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的规划,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传达。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鼓励大家根据这些教案范文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一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大胆,对充满童稚的游戏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游戏中蕴涵的艺术和美。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自主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中西方艺术博大精深,学生了解一些它们的差异,可提高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提升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1.收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2.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1.“语文课要给学生一点什么?”我认为应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让学生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2.改变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二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狼》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的关系。《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用简洁生动地语言表述了屠夫与狼斗智斗勇的过程,深刻地讽刺了当朝身居高位却不管百姓死活的恶势力的贪婪嘴脸。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前面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已接触过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知识掌握不多,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生活阅历浅,对于本文中屠夫和狼的象征意义理解起来较有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辨析本文中的通假字,可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正确解释文章大意,可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全文。
2.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正确领悟本文的象征手法。
3.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可透过文字了解文章创作年代的社会状况,体会作者“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社会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学生在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上会比较吃力,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正确领悟本文的象征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品读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会借用多媒体出示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简介,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聊斋志异》中的哪些故事?请大家来分享一下。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之后我会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题:《聊斋志异》是通过写鬼神妖魔来讽刺当朝的社会现实,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其中的故事,同学们一边学一边思考,这个故事反应了哪些社会现实。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同学们朗读全文,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中注释疏通文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理解也许存在一些困难,我将相机讲解通假字“止”,以及状语后置句“投以骨”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扫清字词的障碍,没有疑问地进入内容的理解。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在此环节中,我会提出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
1.文中讲了哪些屠夫和狼的互动?
2.文中面对狼的步步紧逼,屠夫采用了怎样的手段?
3.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屠夫对狼态度变化的原因。
这三个问题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顺着屠夫这一形象深入地分析,关注关键字词学习屠夫遇狼的历程与对狼的反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原因。为下一环节做出了铺垫。
(四)拓展延伸。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的深层理解,我会提醒学生再次关注作品的创作年代,经过讨论,最后总结出:屠夫代表着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狼代表着身居高位却不顾人民死活又贪得无厌的恶势力,人民若想摆脱恶势力的剥削压迫,就必须利用自己的智慧,举起武器,积极反抗。文章是通过象征手法将此主旨传达出来的。
(五)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小结作业设计成: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找来《聊斋志异》中的其它篇目,阅读一篇,分析一下其现实意义,下节课分享。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三
竹石教案(初定)。
一、情境导入。
课前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放松学生心情。
前言:师生问好之后。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老。
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注意听咯。
师:“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
生:
师:出示课件没错,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师:“岁寒三友”出示课件指的是,哪三友?
这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一起说吧。
师生齐声: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哦(感叹!)我们同学的积累可真丰富呀。“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
中也有“竹”,可见,竹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
诗也和竹有关。古诗的题目是?点击课件(生齐答:竹石,教师板书课题再点击课件。)。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师:作者是?
生齐答:郑燮!
教师:对,他是清代诗人,郑燮。板书课题,然后点击幻灯片。
生一:
师:你了解到了,作者的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
教师小结:郑燮字克柔,号板桥,现在人们常说的郑板桥指的就是作者。他是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他尤其擅长画竹、画兰。《竹石》就是他题写在自己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像这样,为自己的画画作品而写的时就是题画诗。
(二)解诗题。
1、说诗题。
师:那么郑燮题写的这首《竹石》诗,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
生齐答:写竹。(有说写竹,有说写石。)。
生一:
教师小结:同意他的看法吗?没错,题目: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齐读课题。
教师导语:下面让我们一起齐读两遍课题。手势引导到黑板上自己的板书中。
三、品诗句,悟诗情。
(一)熟读古诗。
教师导入语:那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子,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让我们走进诗文中去了解吧!走到学生中间去,去指导,点拨。
1、初读全诗。
2、指名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来读读古诗?(分一般和较好的学生读)。
生一:
教师评价语:口齿非常清晰。
生二:
教师评价语:不错!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
3、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再齐读一遍全诗吧。竹石,读!
教师评价语:读得非常准确,也很流利。
4节奏读前两句(小老师评价。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可以更有节奏感地读读前面两句诗。出示幻灯片展示前两句。
指名读:好,你来!(朗读一般或较好的学生都可以)。
生一:读前面两句诗。
激发评价语: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赞或指正不足:
教师评价语:你听得真仔细!激趣读:你也来试试读读这两句诗,好吗?
生二:读前面两句诗。
教师评价语:嗯,你朗读古诗的节奏把握得真好!几种情况?如何应对?
教师导入语;让我们也像这位同学一样,齐读一二句吧。
5、节奏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读得不错!(回讲台,)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有节奏地读一遍。大家可以看大屏幕的,出示幻灯片点击展示三、四句诗。也可以看你手中的。竹石,读!
教师评价语:同学们读得真是越来越有进步啦。
教师评价、导入:读得真有韵味啊。让我们也试着把诗的韵味读出来吧。开始吧!评价语:读得真投入!老师也深深地陶醉在同学们的朗读中了。
6、初悟诗意。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教师评价语:你知道了,
你通过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哦,你是这样来理解的,
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预习就把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了。
(就学习态度直接简单评价。忌讳,在这被学生带入文本中解词,解句、解诗意。)。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出了,读出了,读出了。你们多会读课文啊,下面就带着你们对古诗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诗。用时分钟。
7、品悟诗意。
(1)、激趣。
教师导入语:现在我们深入到诗的字里行间去,去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再联系自己的经验,把这首诗的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明白。
开始吧!中间提示学生,可以拿出笔圈圈划划其中的关键词句。用时分钟。
(2)、学诗意。
方式—:指名说诗意。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能读懂吗?谁来说说这首诗的诗意?生一:
生二:
评价: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同学想说说吗?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小结: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都基本了解了诗意,正如你说的,全诗写了竹子,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3)、激趣读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引读:竹石读。
8、品诗句、悟诗情。
品读一、二句。
(1)指名朗读。
教师评语:谢谢,你读很非常用心。
(2)品词。
教师导语: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呢?你说,你来板书咬定、破岩。
幻灯上诗句中的字可不可以点哪个,哪个就变色呢?音频播放?是否可以只播放前两句,
a、熟读诗句。
师:你发现他们是难理解的词。
生二:读懂了这些词,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你想通过这些词来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没错,这些词是我们理解诗意,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词,是诗句的文眼。过度导入:就让我们抓住诗眼把这两句诗读读吧。咬定读!
读读好吗?
师试读。
b、解立根、说破岩。
师:在这里“立根”指的是——把根扎在??哪里?
生齐答:破岩中。
师:“破岩”是怎样的岩石呢?你说!
生:破碎的岩石。
师:棱角分明的碎石,扎人!你说!
生:断裂了的岩石。
师:露出平整断面的岩石。还有吗?你说!
生:裂开了缝的岩石。
教师导入语:把根扎在裂开了缝的,断裂的,破碎了的岩石中,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最终下定决心啊。来,自由读读这句,把竹子的勇气和决心读出来。
生;自由读文。用时一分钟。
c、品“咬定”
生:(齐答)能!
教师:它靠的是什么?你说!
生:
教师:对,它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怎么咬的?
生:
教师: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竹子(教师或者需要提示:把话说完整。)。
教师:竹子的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
教师:咬什么?一起说!
生:
生:
教师:你把换了字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换成什么字,你来!
生:读换字句。
教师:也请你读读换了字的句子。
生:读换字句。
d、悟情。
教师:是啊!你看,幻灯出示画面,然后出示句子竹的须根深深地扎入断岩裂缝中,点击幻灯出示:
像紧紧地抓住岩石,像牢牢地咬定青山,像紧。
紧地攀附岩层断面。
在这横线上,大家可以填些什么?去想想。你说!
生一:
教师:可以!
生二:
教师:也行。
教师:直接就学习态度、效果简单评价,忌讳在此解释词,解句、(学生到底会说些什么?)。
导入语:来,大家一起读读这段话点击幻灯出示填横线上的内容你看,读!
生:齐读。
教师: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生:坚定。
生:顽强(相机板书)。
生:坚忍不拔或坚强不屈。
教师导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如此坚定,这样顽强,坚忍不拔的竹子吧。起读:你看,(幻灯片当中的这句话)。
生:齐读该段落。
教师导入: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指名说,你说)。
生:钦佩(把话说完整)。
教师:请你用钦佩的感情来读读这两句诗。幻灯超链接回到诗句。
生:读诗句。
教师:指名谈,你对竹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肃然起敬。
教师:也请你肃然起敬地读诗。
生:读诗句。
教师导语: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竹的钦佩,对竹的肃然起敬来读读这两句诗吧。
生:齐读诗句。导入语:过度:究竟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
品读三、四句。
(1)读诗。
生:读听诗句思考问题。
教师评价导入:男同学读得很认真。(再设计更好的评价语?)。
(2)感悟“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导入: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引导是否到位?)。
生:
生:
生: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简洁,到位)引回诗句中。幻灯强调“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以这样一句话把学生思路引回诗句中:这就是诗句中的那个词?第二个同学以后教师引:这就是诗句中的“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四面狂风学生就自然点出诗中词。
(3)情景感悟(注意熟练使用音频播放器)。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四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教材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着力于加强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的学期已经来临,我要继续在课堂上贯彻课改的新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质量。现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能有序地开展。
二、教材简析: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选读课文8篇,《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假如没有灰尘》、《青山处处埋忠骨》等是新选入的课文。本册设2个重点训练项目,它们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材识字量为200个,其中要求学会的150个。
三、教学要求: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爱国教育。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3、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朗读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能阅读适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8、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9、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查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后感和缩写课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10、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四、教学措施: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教学要求,我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目标一:继续抓实双基的落实,在综合训练中出现一项基础内容,落实到位,做到人人过关。在这次五年级的能力诊断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具体措施:
1、上好每节语文课,找准突破口,突出重点,学生参与面广,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要尽量在课堂上领会。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句进行圈、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2、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订正,学习困难生做到面批。
3、出好每课一练,每一周的练习卷,题型要做到新颖,具有针对性,安排在校完成。
4、对学习困难生要做好补缺补差工作,1)发现问题及时补。2)每周一次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补差。
5、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写表扬信等手法。班中也争做“榜样星”评比,目的在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标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特别提高分段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优等生作文争取比赛获奖,中等生的作文会用好词好句,并用词恰当,困难生的作文要表达清楚,语句通顺。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五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
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诗,寻找语感)。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两处联想:街灯——明星明星——街灯。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讨论学习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再次全体朗读全诗,融入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读出韵味。
七.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预习三、四节诗内容。
第二课时。
一、体朗读全诗,回忆旧课内容。
二、讨论、学习第三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节。
——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讨论、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4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四、总结分析全诗。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4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五、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六、拓展、迁移。
七、布置作业。
做一些有关联想和想象的题目。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联想想象(天上的生活富庶、美好、幸福)。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六
所教班级七年级121班59人,122班60人,这连个个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灵活一些,男女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女生勤奋,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男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个别甚至不学。学生智力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偏低。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5、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7、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8、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七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学习朗读。
2.过程与方法:师生朗读接龙,培养朗读能力;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孝敬长辈,承担责任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三.突出重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主题,作为文章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宜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突破。
四.教学流程安排。
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朗读接龙,复述课文,把握内容;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感悟主题;
师生交流,总结收获,运用生活。
五、教学过程设计安排。
导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录音《相亲相爱》一小段。
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谁不渴望自己的家人相亲相爱,谁不渴望自己的家庭和和美美?可生活就象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当我们的家庭中发生分歧甚至矛盾时,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学习了《散步》这篇课文,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启发的。
学生听录音,感受优美的旋律。
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范读课文1、2自然段。
6名学生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评价,复述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幻灯片一,要求学生依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师适时适当评价。
一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
给学生以复述的方法指导,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幻灯片二。师参与讨论。
学生四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准备汇报,选择一个问题共同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组织问题的交流,适时予以评价。
学生汇报交流本组讨论交流。
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成功的愉悦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收获写成日记读给自己的父母听,同时也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他们读一读,增进我们的相互理解。祝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幸福美满,愿每一个家庭都能相亲相爱。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
听录音,结束课程。
让学生所学运用于生活,增进与家人的沟通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
母亲。
散
儿子。
分歧。
妻子。
步
“我”
七.附幻灯片。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问题一: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一家人各自有什么表现?
问题二:他们各自的表现,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八
《www.》。
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竹影》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地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一)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况,课堂上不再浪费时间;第二,能紧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时的体验和经历可以影响今后的人生,从而为下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好铺垫。)。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因为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学的第一篇写景文章,应讲得慢一些,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三、学生合作、研讨、探究。
1、辩论性朗读,使学生在辩论中达到理性的思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让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怎么用他的生花妙笔把春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吸引读者的。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叠词的妙用。
联想想象创造意境。
层次清晰的景物描写。
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
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加以描写。
2.小结:
可见,一篇好的写景文章,它的成功源于多种写景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这一切成功的描写都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而这细致的观察又源于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才产生了物外之趣并把如此热烈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了我们,可见作者完全是以情生文,我们经过反复研读才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景外之意。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呀。四、感悟性朗读,声情并茂,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声情并茂地来朗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体味朱自清散文的魅力吧!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美感。
春,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春,丰富多彩的形象美。
春,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春,节奏舒缓的音乐美。
春,朴实隽永的含蓄美。
春,构思新巧的结构美。
春,灵动清新的语言美。
春,催人奋进的情感美。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十
1.从文章所描绘的形像展开想像,感受散文绘画般的色彩美,诗歌般的韵味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2.加强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领略散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了解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认真观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事物的方法,练习准确的描述事物。
教学过程。
一.用诗歌导入。
让学生回忆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词,如《春晓》、〈咏柳〉、〈绝句〉等等。教师简单描述诗的内容及意境,学生回忆、想像。然后播放〈春〉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春的另一种美。
二.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春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更是一着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1.借助想像和联想,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神韵。听完朗诵,让学生按文章内容顺序口述自己在欣赏时脑海中出现的形像及自己的感受。
2.利用图画,让学生感受美的具体形像。选择两幅图画,如〈春草图〉、〈春花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观察、感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想像、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像、姿态、性格”,让具体的形像在脑海中活起来。
3.为了使学生获得的美感具有持久性,巩固成果是很重要的。首先,再次感知文章(学生朗读,适当配乐),然后,让学生在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任选一幅,构思出一幅图画来。(或口述,或画草图表示)。
三.通过调动学生的口、耳、眼、脑、手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再次阅读中去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用最简单明了的词语概括第一句话所表达的作者的心情。
2.作者写春草时,抓住了什么特征?是怎样具体描绘的?
3.作者写春花时是按照哪三个层次写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5.作者写人们迎春的点睛之笔在哪里?
7.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思想。
四.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分析〈春〉这篇课文,对阅读抒情散文有哪些规律的认识?(从方法和能力两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学习文中长短句参差交错的写法,写一段秋景。作业处理方法:课下交流、互评,课上朗读好作品。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多角度去认识狼这种动物,能学习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搜集资料,提高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积累知识。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进行对比阅读。
2、辩证思维问题,学会能用爱心去善待人和物。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蒲松龄的《狼》,文中的狼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呢?
二、展示学生搜集资料的成果(关于狼的成语、俗语、谚语等)。
1、请你展示你所搜集的关于狼的成语、俗语、谚语。
三、毕淑敏《母狼的智慧》,思考:
1、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的例子来体现母狼的“智慧”呢?
文中老猎人说“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他有什么根据?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在母狼转向沙丘时,在它奋力逃走时,它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是什么让母狼有这样的行为?
毕淑敏笔下的母狼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
辩论。
正方:狼性本恶该杀!反方:狼性本善该护!
【总结】:从刚才的辩论中,大家想想我们平时应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
五、作业:
站在狼的角度,用狼的口气写一篇小自白,要求:语言生动,题目自拟。
张军。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十二
二、讲授课文。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算是弥补一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5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二)读一读。
读课文。
(三)想一想。
3、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四)议一议。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答:(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说一说。
好,关于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区别,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其余的要在美术课上学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要学习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 本上。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课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九、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十、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祝愿全体老师和同学们永远快乐!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十三
学习目标: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文
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
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思考题一: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更具体、实在。
2,思考题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
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题三:
--一提到竹,我就会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延伸训练:
读完全文,你对童心童趣,对中国画,对竹的认识,或许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一个角度,具体地说说。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也算是抛砖引玉,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七、家庭作业:
1、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可以整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或将你对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可以是图画、音乐、舞蹈、工艺品等等)的认识和感情写成一段短文,不少于300字。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十四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
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十五
创意说明:以写促读是本设计的特点。很多同学都会有过在游戏中蕴涵艺术因子的童年游戏,读完本文以后,来一段仿写,必然有助于本文的理解与学习,如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比较,还可能引发一些思索。
教学步骤:
一、课前仿写
预习作业:模仿本文,写一段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实在没有类似的经历,则从本文中自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阅读以后的感受。
二、交流、对比
1、全班齐读本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3、对比评价。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将学生习作和课文一起作比较,并进行评价。
4、总结得失。
三、畅谈感受
1、有了同题材的写作体验,再认真研读本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让那些展示了自己习作的同学多谈谈,他们的体会更深切。
2、教师小结。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创意说明:学做研究性学习卡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在叙写童稚童趣中,夹杂了许多中国画理和西洋画理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一难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既能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促进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
以5—7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书店,找美术老师、上网等途径,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并做简单的研究:
搜集资料:
1、丰子恺生平资料。丰子恺绘画资料。
2、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3、齐白石的花鸟画2—3幅、徐悲鸿的骏马图1幅。
4、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各1幅。
5、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常识。
问题研究:
1、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2、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请结合以上画家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展示。
三、课文研究
1、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的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
2、文章最精彩的描写在那里?(不强调标准答案)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十六
七零五班58人,这个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灵活一些,男女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女生勤奋,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男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个别甚至不学。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5、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7、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8、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作者朴素自然的叙事语言,感受童年之趣,领悟艺术的魅力;有条理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引领,深层挖掘下,通过导入-通读-略读-品读的过程,使学生领会审美之趣,艺术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在游戏中去创造美,享受童趣的美好,形成初步的艺术审美观。
二、教学策略。
《新课标》课堂教学要求:'语文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通过品读和感悟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语言文字中领悟艺术之美;《竹影》的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学生容易接受,能够体验。所以,从熟悉入手,易于调动积极性,以品读为重点,易于激发学生体验潜力。
三、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语言,进行审美体验。
四、教学难点:从游戏中领略国画艺术之美,欣赏中国传统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下午好。看见你们朝气蓬勃的笑脸,我发现你们进入初中,就由一个儿童逐渐成为一个少年。即使已告别童年,相信你们一定对自己的童年还保留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一齐来欣赏两幅游戏画面,一定会让你们想起童年里印象最深刻的游戏(点电脑屏幕,出示图片,响起《找朋友》的童谣歌曲)。
生:捉迷藏游戏。
师:捉迷藏游戏引发孩童们原始的探秘精神,这种探迷正是成年后探索世界的原动力啊!
生:野炊、郊外游玩。
师:大自然奇异而多彩,投入自然的怀抱定能使童年充满更多趣味。
师:(总结同学们谈的游戏)听了同学们谈的童年游戏,我觉得真是有趣而美好。是啊!童年是一根青春的藤蔓,童年的游戏就是青藤上盛开的牵牛花;童年是一方辽阔的天空,童年的游戏就是天空上的白云朵朵;童年又是一片闪烁金光的沙滩,童年的游戏就是沙滩上的片片贝壳,诱人而神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游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乐趣,还能从中创造出艺术之美呢?有一位艺术大师就从儿时的生活里、游戏里创造出了艺术之美。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两幅画作(出示电脑显示丰子恺两副画作),一幅取材于放风筝的游戏,一幅取材于日常生活。这位从游戏里,生活里创造了艺术之美的大师就是丰子恺先生。他是一位在音乐、绘画、散文等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特点是在绘画、散文方面创作颇丰。他是如何从游戏里,从生活中创造出了美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丰子恺的《竹影》,一齐从游戏里,生活中去发现并领略美吧!
二、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看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生:课文讲述我和伙伴们做游戏。
师:什么游戏?
生:描画竹影。
师:描画竹影的游戏后来说我们得到了怎样的收获?在谁的引导下?
生:在父亲引导下,我们知道了国画的一些技法和蕴味。
师:课文讲述了我和伙伴们在月光下描画竹影,后在爸爸的引导下领略了国画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三、略读(1-3段),发现游戏之趣。
生:画自己影子,看见地上倒影的人头上冒烟气,用木炭描地上竹影。
生:象一幅国画。
生:爸爸。
四、品读(4-6段),领略国画艺术之美。
师:爸爸通过解答我们的哪几个问题,使我们领略到了国画艺术之美呢?
师:爸爸告诉我们画竹比画马难,原因何在?齐读第5自然段,大声读。说说原因?
生:竹的布置,搭配难。
生: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等难画。
生:表现竹叶难画在搭配,协调布置及韵味上,这也是画竹较画马难的原因。
师:正因为画竹更难,所以中国画中的竹画所蕴含的高尚情操和特殊审美价值最耐人品味。下面我们一齐来品味。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竹是绿色的,但国画中的竹画却从不用绿颜料来画,这是为什么?请大声自由读第6段然后回答。
-
生:因国画不注重象不象,只需画出韵味和神气。
师:请读出原文语句(生读)。
生:表现中国画比西洋更有韵味,更耐人品味。
生:墨色和朱色。
师:用墨色画的竹称为--?(生答墨竹)。
用朱色画的竹称为--?(生答朱竹)。
师:为什么国画家爱画朱竹呢?
生:这时画家所画的只是竹的一种美的姿态和一种活的神气。
师:看看屏幕上的墨竹和朱竹,你能看出表现了竹什么样的姿态和神气呢?
生:朱竹表现了精神抖擞(转身面向听课老师)正如今天到场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是精神抖擞,气宇轩昂。
生: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不屈不饶的品性。
生:胸有成竹。
师:国画也好,诗文,成语也好,都表现了竹极高的美学价值,国画的韵味可用原文中的八个字来体现,请找出原文中的八个字。
生: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生:陶瓷、皮影、武术、春联、棋琴书法等,京剧。
※※。
【刚才有位同学提到了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对这一国粹有所了解】,下面我们一齐欣赏......(同上)。
五、欣赏京剧艺术之美。
(师点电脑,出示京剧片断视频)。
生:头饰服饰好看,唱腔特点;捋胡须的动作;挥鞭表示的意义;步代:女角是碎步,男角迈大步;脸谱五颜六色,很好看。
师点评:
a:头饰、服饰具有民族特色。
b:唱腔:京剧唱腔悠扬,将不同声腔与不同板式结合,形成了别具民族特色的京剧唱腔。
c:捋胡须:胡须在京剧中是表达人物情绪的一个载体。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心理通过不同的胡须动作表现出来。抖须一着急,甩须一惊恐,吹须一激怒。
甩袖动作如挥袖,招袖,摆袖也表现旦角的不同的情绪。
d:虚拟动作:挥鞭动作表现骑马征战。这是京剧的京剧中的虚拟动作.东方人的审美心理重视'意象'感染作用。比如刚才欣赏是从生活中的真实动作加以艺术提炼而来。因京剧舞台道具的局限性,不可能真实再现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因而有虚拟动作演示景物和环境变化。不用布景,不用道具,一挥鞭即已驰骋千山万水,一划浆即已飞渡万水迢迢。只用虚拟动作便在京剧舞台上演出了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
e:步伐:京剧中男角的大步,女角的碎步也反映了生活中男子与女子不同的性格。生活中的好羞怯、含蓄,形成了舞台上的轻移莲步。生活中男子的豪迈大气形成了舞台上的大步、阔步。
(欣赏脸谱艺术)。
师:刚才同学们对京剧脸谱颇感兴趣,京剧脸谱是京剧演员用于脸部化妆的特殊谱氏图案,它色彩丰富,轮廊饱满,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之美。下面欣赏一组京剧脸谱图片,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幅,什么地方让你喜欢!(点电脑,出示脸谱图片,响起《说唱脸谱》歌)。
(生答,老师边做点评)。
师点评:黑色:直爽刚毅,多表现勇猛而智慧的人物。如包拯,浓重的黑色加上额上月牙表现包拯是非分明,正直勇敢。他的清正廉洁日月可鉴;他的公正无私如明镜高悬。红色:忠勇侠义,多表现正面角色,如关羽关公。关公脸面如重枣(红色),卧蚕眉,单凤眼,七星痔。鲜艳的红色表现他一腔热血为国洒,一身正气撼乾坤。赤胆忠诚,侠义坚贞。白色:奸诈狡猾,多表现奸雄。如曹操,用大白粉脸,脸上全涂白色,表示这一类人,不敢真面目示人,是伪饰性脸谱,阴诈狡谲。紫色:刚正威武,不媚权贵。绿色:勇猛莽撞如绿林好汉。金色:神仙高人。如孙悟空:鼻小滑稽可笑,用圆弧线条勾勒出一张鲜活的猴子脸,生动灵巧,眼睛上方金光闪烁,如火眼金睛,看透世间一切妖邪鬼怪,扫平天下多少不平事啊!
师总结:同学们在欣赏脸谱时一定在想,这些脸谱怎么和人物性格如此贴近呢?其实,脸谱艺术就是从生活中提炼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用鲜明的色彩,精巧的构图,细腻的线条,塑造人物的贵与贱,美与丑,善与恶,忠与奸,生发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形成别具民族特色的脸谱艺术。
六、创造脸谱艺术之美。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美的能力真是卓而不群,相信你们创造脸谱的能力更是不同凡响!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创造美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为文学作品中你熟悉的人物设计一个脸谱,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生:我设计蝙蝠侠。脸谱用黑色。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蝙蝠侠多在夜间活动;二是因为黑色代表正直,而蝙蝠侠锄恶惩奸,它是黑夜天使。
生:我为林黛玉设计脸谱。她的脸用粉色,眼睛设计为单凤眼,柳叶眉,樱桃小嘴。眼睛泪汪汪的,表现她弱柳扶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师:同学们的脸谱设计各具特色,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同学们不仅具有欣赏美丽的悟性,更有创造美的能力呢!
-
同学们的创造潜力无穷无尽,但课堂容量有限,言犹未尽的同学们将设计的脸谱用文字写下来做为今天的家庭作业吧!
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一次美的旅行,先是发现了游戏之美,随后领略了国画艺术之美,然后又欣赏了京剧艺术之美,最后又创造了脸谱之美。是啊,艺术源于游戏,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说童年的游戏象一片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就让我们的采撷其中的奇芭仙草,结成艺术的花环吧!如果生活是一片浩翰深邃的海洋,就让我们畅游其中,激起美的浪花,去浇开每个人心灵的艺术花吧!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翻译。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解释字词并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无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流畅准确,熟悉课文情节。
3、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分析第一、二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三、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五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4、通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三、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一)让学生再读文章的第2、3、4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1、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分别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后作答,然后教师总结:(1)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2)一家人醒而梦(3)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2、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口头作答,并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这个问题让学生迅速小组讨论作答。
3、继续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4、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5、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6、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二、拓展延伸:请学生当堂翻译理解《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
本段写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导下,刻苦演练,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作业:背诵全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的画家丰子恺的童年,一起来了解他的童年生活。
二、介绍作家。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四、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五、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同学们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六、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成语,名句。
成语:胸有成竹,青梅竹马,势如破竹。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七、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八、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篇二十
《竹影》是丰子恺先生撰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表现的是童真、童趣、将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嬉戏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这篇作品的阅读训练试题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竹影》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________家、________家。
2.课文中特地提到的善于画竹的画家是[]。
a.赵子昂b.赵孟頫c.徐悲鸿d.管夫人。
3.第一节“依样画葫芦’上的引号表示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4.“依样画葫芦”的文中义是________。
5.第一节加粗的“平生”能否删去?为什么?
6.文中说“西洋画”像________,“中国画”像________.“西洋画”的特点是注重(用两个字回答):________;“中国画”的特点是注重(用两个字回答):________.
7.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的原因是什么?
8.第二节“中国画大都如此”中的“大都”揭示了什么意蕴?请作简要分析。
9.第二节加粗的“之”的意思是________;加粗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11.第一节、第二节有联系也有区别。其区别是:______________。
12.用两个成语来形容文中父亲的话,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
1.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丰子恺丰润现代画散文。
2.d。
3.引用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4.照着真竹描画竹子。(注:联系上下文,此处只指画竹子,不指画马)。
5.不能。“平生”这个词突出研究画竹所费时间长、难度大。
6.照相符号形似神似。
7.因为倘然用了绿颜料,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
8.“大都”说明中国画绝大部分追求美的姿势,活的神气,但也有一小部分例外。这样说留有余地,十分准确。
9.喜欢用绿颜色画竹中国画注重画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
10.语言父亲谈对中国画的看法。
11.第一段侧重写父亲谈画竹与画马的区别,第二段侧重写父亲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1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993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