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心理学读后感(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06:30:11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优质17篇)
时间:2023-12-08 06:30:11     小编:念青松

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之后,对于文字或故事情节等的思考和理解的表达。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参考其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完全套用他人的思路和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作为一名在校老师,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或活泼外向,或沉稳内敛。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种人”,学生们虽然青春无敌,大部分是健康而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些受各种因素影响的问题学生。

学生们都是唯一而不可复制的,所以如何因材施教这个问题经常困扰我。

虽然做不到学生“肚子里的蛔虫”,但了解他们,对症下药是很有必要的。

可是,我常常感觉大学的知识不够用,当年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比较笼统。

这两门学科都有很多分枝。

所以冲着“有助于了解学生”这个目的,我看了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

这本书是心理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所以它也免不了心理学教材的套路。

先是介绍了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然后说到原欲、文化、特质、学习、人本、认知等各方面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介绍各个关于人格心理学的流派和各家之理论的研究。

从理论的产生,社会背景,到实例分析。

在其中我找到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性格产生的根源和其支撑的理论。

我最细看的是《学习与人格》这一章,如何让学生爱学习这可是所有老师都关心的。

其中一句话是多拉德和米勒的观点:“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只有当一个人想要些什么(内驱力)、注意些什么(线索)、做些什么(反应)以及获得些什么(强化)时,学习才能发生。”这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学生,一一对应,他们的四要素到底是什么呢?到底缺了什么?而在书的后面,还有人格测量和行为观察法、人格障碍及其矫治和人格教育等三大章实用的内容。

内容很专业,很有指导意义,就是感觉太笼统了些。

阖上这本书,我由衷地感觉心理学知识真是浩如烟海,一本书只是提纲挈领,有太多的细枝末节可以去延伸,还可以有更多的例子去佐证。

光是“人格教育”这方面就还需要再深入了解下去。

不得不说,《人格心理学》高屋建瓴,让人性行为有所归依,也可让我们做老师的顺藤摸瓜,辩证教育学生。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二

伪装的矛盾因素与真实的矛盾因素。作者在本章开头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不愿意上学,如果你去深究他想上学和不愿意上学之间的矛盾因素,你会发现其实是因为他在上课。当他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他被同学们嘲笑。对不想再次受到伤害的感觉和想尝试重拾自信的感觉之间的冲突进行鼓励,就有成功的机会。

时刻注意探索判断真正的矛盾点在哪里是非常必要的。主要通过听力和提问两种方式进行。需要通过“这是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等问题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具体内容。切记不要以责备的语气质问对方,而是以中立和善解人意的态度继续追问。当不能立即明确真正的冲突存在时,不要太急躁,把时间主要花在照顾对方的犹豫上,加深与对方的信任关系,同时在其他事情上表现出与对方的共同利益,在谈论其他事情的过程中,如果对方有安全感,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可以主动说出“实际上”是什么。

保持中立和换位思考的态度很重要,首先要让对方如实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逐步厘清冲突的实际内容。一旦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到中立和善解人意的氛围的关怀,他们就会心安理得,能够向我们表达他们的烦恼和矛盾。一开始,对方说的可能是感叹、愤怒和自暴自弃的话,但只要我们认真倾听并着重回应,就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对方的情绪和实际情况,从而另一方可以随意说其他话。我们内心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做好克服它们的准备。

学完本章,我们在以后的交流中就会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表面的矛盾心理不一定是真正的矛盾心理。我们需要倾听和提问,让对方觉得我们坚持中立和善解人意的态度,让他们有一定的安全感。通过梳理对方的情绪,对方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矛盾心理。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三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及语教师,深感教育一群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绝非易事。事实上它可能是一让你投入越多越深越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迷惘困惑的事。面对学生在青春期荷尔蒙操控下无规律可循的情绪表现,老师该如何处理突发事,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堂的效率呢,这成了摆在每位老师眼前的题。

朱向阳主编的《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一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展示了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师生关系和谐、堂氛围融洽的画卷。看完的最初感受是:自己平时上也在不自觉的使用积极心理学的很多技术,所以其中的案例并不觉得非常新鲜;但同时,自己做的还很欠缺,对待学生的叛逆行为显得比较急躁、焦虑,这个时候往往做的越多就错的越多。我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需要足够的理性思考去代替感性评判,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语音语调、神态表情、肢体动作,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因为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切都是放大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教师需要时时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保养,以乐观、自信、宽容、平静、微笑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成为一束温暖的光,投射出的每一道眼神都带有温度。

说起容易做起难,因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因为学生的屡教不改而生气、流泪。作为传道授业者的老师遭受不良的情绪侵袭后,保持平静和微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岁月洗礼和智慧、经验的累积,否则容易陷入情绪泥淖之中。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责任的重大,让身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更不能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就是在保养教师的心灵。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马丁·赛利格曼曾说:‘当你真心愿意去做这事时,他就能为你带很大的满足,因为你在为这个工作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它所带的物质报酬而工作’……倘若我们以积极的心态从教,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学习,我们的堂就会焕然一新"很幸运,我享受教师的身份,也珍惜参与每个孩子成长最旺盛的青春期的这个机会。既然身为教育者,那我们就要能看得了孩子们的好,更要能容得下孩子们的各种"小问题"谁的青春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呢?没有年少的轻狂、天马行空的想象、放荡不羁的内心、玩世不恭的叛逆,都是一群一教就学,一学就会的乖宝宝、棒学生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北大教授戴锦华穷尽一生的体验说的那句"人类的悲剧就在于没有人愿意听过人的建议,所以我不建议了",面对大学生都能有此感慨,更别说初中生了,所以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需要的是多一份的耐心去理解去等待,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接纳他们的"小问题",花期自有期,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反倒是拔苗助长的方式,很可能会引起既伤人又伤己的后果。

"歌德说:‘你按一个人现在的样子对待他,他将会保持他现在的样子,如果你按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对待他,他将会成为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fsir)有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体验"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学生自己愿意亲近老师。

诚然"严厉"会对堂的管理效果明显,但威慑力永远赢得不了学生真正的尊敬,没有爱的教育是空洞的,是令人害怕和失望的。书中有一段统计让我印象深刻,在北京市教科院对北京129名小学和初中学生进行的问卷中,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教师微笑上,不喜欢教师当着众人怒斥学生,使堂气氛太过压抑,一天到晚板着脸。

教育要有爱心,青少年人格发展需要的首要前提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被人理解和尊重。教师用微笑去接纳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书中还提到"在堂中,教师对学生持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无论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的时候,出现怎样错误或给出如何不可思议的答案,教师均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予以尊重,并在情感上给予支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新及探究的主动性"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亲其生,那么道业自然得以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综上,在教育的这条路上,作为教师的我,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但我相信:只要我时时保养自己的阳光心态,用大爱的心胸去接纳学生,亲近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那么这样的老师,不管走在哪一方讲台,传播的都不止是知识,还有阳光。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四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关于心理学的书,对于我这个对心理学没有什么认识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我对书本的理解加大了难度。

我阅读的作品名叫《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这是一本在非典期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开通了全国公众的“非典热线”,对非典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以及种种困惑进行了解,并通过一些故事情节总结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15对心理矛盾:

我们是生活的泥瓦匠,有的人只知道忌日地砌砖头;有的人明白自己是在盖楼。当摩天大楼竖立起来的时候,有的人和有的人就不同了。一种是内控型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收获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因此,认为自己是个人行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响行为的结果。外控型的人则认为人们不管怎么努力都无关大局,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结果。

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而悲观、惭愧、羞怯等复杂情感。过度的自卑会使人脱离现实,造成生活适应困难、阻碍人格健康发展。而自信会鼓舞一个人的行为,它会影响人们对任务选择、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等。

看见半杯水时,有的人觉得有水喝,而有的人觉得不够喝。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处事心态不同。乐观与悲观的产生源自矛盾和压力,矛盾无时不有,压力无时不在。因此,我们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压力。

在我们的心里,有一种类似于隐身的东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使用。但是,我们更多地用它来骗自己,让我们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内心的冲突是心理活动的核心,为了适应这些冲突,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它的作用是减少冲突、减低紧张、保持内心平衡、调节自尊,并对于应对焦虑有重要作用。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经历孤独,是孤独着孤独,还是充实地孤独,这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能够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寞;在空闲的时候,不觉得无所事事,这些所靠的正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

真诚与虚伪不仅是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内心的特点。然而,真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当一个人选择虚伪时,就是人在软弱的时候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如果我们能真诚,我们就能把握住实在的自己,就能感到一种满足和愉快。

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而利他行为则是指毫无回收报酬的前提下,表现出志愿去帮助他人的一种行为,完全没有个人的意图在里面的。

热情和冷漠,所体现出的含义和境界大相迥异。热情往往与乐善好施、周到服务相关联,冷漠却总是与事不关己、拒绝提供帮助相提并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经营”自己的感情,他们都希望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受到伤害,导致社会中的人越来越冷漠。

宽容是一种心理能力,而狭隘是一种心理残疾。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看到宽容和狭隘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可以表现在接受他人有和自己的不同的行为。我们知道只关心自己是一种狭隘,而不知道只关心自己所爱的某些人、某些群体也是另一种狭隘。因此,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

没有谁能够逃脱自己的角色去当人纯粹的观众,每一个人都必须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这种种角色的背后就是我们的责任。责任是个体经过认知、判断之后采取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我们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责任。

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安全总是相对的,风险总是绝对的,做任何事情,风险都会存在。我们需要以沉着的心态去应对风险,克服犹豫,坚定果断,让风险化险为夷。

压力是在当事有发觉到环境刺激超过自身应付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全身性反应。而冲突也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并成为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人们在受到某种刺激时,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同有表现方式。一种是封闭,由于某种刺激造成的伤害导致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从而导致焦虑、妄想等现象的出现;另一种上开放,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向美好的一方面想。

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五

心理学指出:人们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相处。与自己相似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自己的好感。很多人在找伴侣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三观一致,其实所谓的三观一致大体上指的是彼此的思想,对事物的看法基本一致,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子,两个人以后产生的矛盾才会较少。即使在朋友之间,两个人如果拥有共同的话题或是爱好,也更容易相处,双方之间的相处过程也会变得更加有活力。

刚刚阅读完了《奇葩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共享兴趣的人会变得有活力。作者表示,如果面对一些不愿上学的孩子,抑郁症的'上班族,或是总干坏事的不良少年,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给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行为更加的消极,并且开始产生抵触情绪,但是,如果对他们的兴趣表现出很积极的与他们交流,他们就会变得开朗而有活力。不要过度纠结于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因为这样会使对方原本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作者指出,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改变现有结果来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而造成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多数是他们自身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如果单方面强制地想要让他们振奋起来,反倒会更加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感。一些相关事实佐证,某些具备优秀治疗能力的专家对这一点非常有心得,也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也会选择这种心理学沟通法。

但是要做到共享兴趣并没有那么简单,它不仅仅只是口头上面的进行附和,更需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真正融入到交流的情境中,由衷地表现出感兴趣的姿态。这样才能让对方慢慢卸下防备,感到自己在沟通中具有满满的安全感。双方之间的沟通也就会变得越来越顺畅。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六

一提到心理学书,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晦涩难懂的代名词,对于没有什么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因为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人们对书本的理解加大了难度。读了《心理学》,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名起的很贴近现实生活,很实在,使我们对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

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纵向来看:前几章是按照人的社会化过程(童年、成年、老年)过程来探讨人的心理过程,而后几章依次对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决策、情感、动机、交往、工作、娱乐、性、婚姻、心理疗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在此间的心理,提出和评价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横向来说:在书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个现实感非常强的故事来作为开头,并把它应用到各个小节之中,非常自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在章节结尾处的参考信息“网站和互联网”模块下列出很多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能更好地扩展阅读。在本书写到:“好的心理学书籍能够提供给读者关于个人发展于成长的切实有效的原则,以及与自我导向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指引。在本书中,我们努力向读者展示当代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能够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我认为此书已经做到了这点。这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使本书更丰富、全面,作者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对同一问题呈现了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命运并非天注定,心理可以改变生活,我们要相信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相信可以让生活变得不同。虽然很多事情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但我们仍然相信有一些是可以被改变的,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我们是生活的泥瓦匠,有的人只知道忌日地砌砖头;有的人明白自己是在盖楼。当摩天大楼竖立起来的时候,有的人和有的人就不同了。一种是内控型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收获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因此,认为自己是个人行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响行为的结果。外控型的人则认为人们不管怎么努力都无关大局,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结果。

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而悲观、惭愧、羞怯等复杂情感。过度的自卑会使人脱离现实,造成生活适应困难、阻碍人格健康发展。而自信会鼓舞一个人的行为,它会影响人们对任务选择、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等。

看见半杯水时,有的人觉得有水喝,而有的人觉得不够喝。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处事心态不同。乐观与悲观的产生源自矛盾和压力,矛盾无时不有,压力无时不在。因此,我们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压力。

在我们的心里,有一种类似于隐身的东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使用。但是,我们更多地用它来骗自己,让我们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内心的冲突是心理活动的核心,为了适应这些冲突,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它的作用是减少冲突、减低紧张、保持内心平衡、调节自尊,并对于应对焦虑有重要作用。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经历孤独,是孤独着孤独,还是充实地孤独,这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能够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寞;在空闲的时候,不觉得无所事事,这些所靠的正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

真诚与虚伪不仅是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内心的特点。然而,真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当一个人选择虚伪时,就是人在软弱的时候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如果我们能真诚,我们就能把握住实在的自己,就能感到一种满足和愉快。

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而利他行为则是指毫无回收报酬的前提下,表现出志愿去帮助他人的一种行为,完全没有个人的意图在里面的。

热情和冷漠,所体现出的含义和境界大相迥异。热情往往与乐善好施、周到服务相关联,冷漠却总是与事不关己、拒绝提供帮助相提并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经营”自己的感情,他们都希望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受到伤害,导致社会中的人越来越冷漠。

宽容是一种心理能力,而狭隘是一种心理残疾。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看到宽容和狭隘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可以表现在接受他人有和自己的不同的行为。我们知道只关心自己是一种狭隘,而不知道只关心自己所爱的某些人、某些群体也是另一种狭隘。因此,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

没有谁能够逃脱自己的角色去当人纯粹的观众,每一个人都必须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这种种角色的背后就是我们的责任。责任是个体经过认知、判断之后采取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我们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责任。

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安全总是相对的,风险总是绝对的,做任何事情,风险都会存在。我们需要以沉着的心态去应对风险,克服犹豫,坚定果断,让风险化险为夷。

压力是在当事有发觉到环境刺激超过自身应付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全身性反应。而冲突也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并成为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人们在受到某种刺激时,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同有表现方式。一种是封闭,由于某种刺激造成的伤害导致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从而导致焦虑、妄想等现象的出现;另一种上开放,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向美好的一方面想。

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让心理学的研究更贴近生活,让大众们更明确知道心理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哦,这本书可以说是个不错的想法。从小故事引入,讲讲心理学家们做的研究,从纯实证角度对这些生活问题进行解释。

最后我来谈谈看完本书的一些粗陋看法和一家之言。1、贴近日常生活,且让普通读者们在明白心理学解释之后,还能够思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2、引用的实验都很有名。在看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类的书之后,再看这本书,就会发现里面几乎介绍了全部的心理学流派且很多相关的实验研究都涉及到。且写作者举的例子相对比较新颖,对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心理学普及读物。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七

高尔基先生曾经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好处。多读书,可以让我们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我们在写作文的方法上运用的更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学会做人是我们最基本的要求,从小就要开始培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多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让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可以开阅我们人类的视野;可以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幼儿心理学》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幼儿的心理,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他们,不能将他们看成成人一样,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与周围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的生活和游戏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主要围绕幼儿四个大方面讲的,这四个大方面又精细的分成了十二个小方面,都是讲幼儿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样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幼儿,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跟幼儿交流,相助。

《幼儿心理学》这本书讲述了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的说有:幼儿的需要、幼儿的兴趣爱好、幼儿的能力、幼儿的性格及行为习惯、幼儿的自我意识等。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游戏也是幼儿最需要的活动,因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最高。

可以这样说,幼儿是有自我力量的积极活动者。从这一心理观念出发,我们就必然会树立一种儿童观,即尊重幼儿,理解和认识幼儿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活动。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兴趣能调动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积极性比较高,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反之,则注意力不集中,活动不能持久。能力对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都有一定的影响。太难的和太简单的活动都不能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必须组织在幼儿能力范围之内的活动。性格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反应快、易冲动的幼儿较喜欢进行多变的活动。安静、行动迟缓的幼儿则较为有耐心,能够坚持较长时间做较为细致的工作。性格开朗的幼儿受指责后很快就会忘掉,活动积极性仍然很高;而性格内向的幼儿受到批评后,活动的积极性很长时间不能恢复。总之,幼儿自身的各种心理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习《幼儿心理学》这本书,对我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活动是非常有趣而且独特的。例如,让幼儿判断下列问题:有两个孩子,一个帮助妈妈洗碗打破了十个碗;一个偷吃东西打破了一个碗,问这两个孩子哪个不好?幼儿的回答是,前面那个孩子不好,因为他打破的碗多。为什么幼儿会认为帮助妈妈洗碗时打破十个碗的孩子不好,而偷吃东西打破一个碗的孩子还好些?类似这样的许多情况和问题,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都可以有所了解。二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进入儿童的世界,你就会觉得孩子的内心充满了许多特殊的东西。儿童与成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心理特点是属于他们自己的。3-4岁的.孩子与5-6岁的孩子心理活动也不一样,当然他们也同小学生不一样。幼儿心理学会让我们明白,幼儿有许多可爱的特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幼儿,不能将他们当作小大人。学习幼儿心理学之后,你就能够知道如何看待幼儿,能够正确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三是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育工作是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例如3岁左右的幼儿还不太会和别人一起玩,常常可以看见他们在一起玩沙土,各玩各的,彼此没有什么联系。根据这种特点,对3岁左右的孩子的合作性的活动,不能要求过高,而应着重于引导和培养。幼儿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时,要以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学习幼儿心理学,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幼儿心理发展中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能够使我们真正从每个幼儿的特点出发,与幼儿进行积极而有效的交往,引导他们良好的发展。四是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幼儿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八

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以前学习《幼儿心理学》时,不够深入理解。通过暑期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谈谈我与书本的学习及体会吧!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和阅读,我深深感知到,幼儿期是性格特征和改变显露的最初阶段。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和改变。幼儿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他们自身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并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最应该注重的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九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书中反复说到优越感和渴望被关注,这个是问题的根源,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一些坏行为的根源在哪里。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条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却可以培着那么多优秀的人来,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问题。然而问题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现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请不要去责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绸缪。千万不要被一二年级时好成绩所蒙蔽,那个时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绩都是好的,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有心理活动。

最后愿每一对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学习一下儿童心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

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如何管理孩子学习时间的问题和方法,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在和家长交流时沟通到的关于孩子寒暑假或者放学后如何有效利用好课余时间的问题,大多数家长会表示他们在极力地引导孩子把课余时间都安排好,并让孩子按照这样的要求或者规划去做,但我们还是会听到家长们向我们抱怨说每天给他安排的如此丰富却收效甚微。我想说正是因为这是你安排而并非是发自孩子内心的自我时间安排,所以效度自然可想而知,而这本书就是从一个正面的角度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的书籍。

其实正如书中所说不是孩子不会管理而是他们一开始对时间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所以家长需要耐心观察,找到孩子在时间认识上的短板并适时干预,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时间观。有些刚出生的孩子到了晚上却迟迟不睡,其实是他的时间观被颠倒了,白天晚上都点着灯使得孩子黑夜白天分不清楚,而如果我们白天就让太阳光透过玻璃射进来,带着孩子适当在室外晒晒太阳,并对孩子说宝宝现在是白天哦,然后到了晚上关上灯,并告诉宝宝现在是夜晚我们需要休息,这样慢慢地他就会对白天黑夜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在生活中让孩子时间感受到明确的时间观,比如快慢,切不可含糊其辞“快就是很快,慢就是很慢,这样孩子根本没法真正领会起本质,此时可以进行对比感知,在具体事件中让孩子理解,远比单纯的讲要来的形象的多。除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时间观里,时间是一个容器,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估计时间的能力,要允许误差的存在,跟孩子聊聊过去,关注现在,预见未来;在正确认识了时间后就要培养孩子正确管理时间的方法,书中讲到了三步走,易理解好操作,时间管理说到底就是习惯的再塑造,当然也要孩子体会到积压的痛苦,明白“明日复明日”之后的积压会造成强烈的伤害。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有痛苦也要有休息缓解,在时间管理中休息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被动休息、主动休息、仪式休息式中的主动休息,以及主动休息与仪式休息相结合的方式更能给自己带来学习工作上的乐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姓名贴,而作为电子产品原住民的孩童来说他们面对的诱惑也更多,孩子往往在这种时间上浪费很多,而家长也为了图一时之轻松往往也是默许,这无形之中对孩子正确管理时间来说是一种阻碍。当然孩子还会因为太多轻松、内容太多单调、总是等待而隐藏时间或失去时间,这时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把隐藏时间找出来,寻“时”奇兵做起来,不怕早,只怕来不及。

明确管理目的,实行表格式时间管理法,表格管理可以让自己的时间管理变得更加清晰条理清楚,这样对每天的时间有了一个宏观的把握。这个时间管理表以任务为目的,达到图文并茂并有充实的多种内容,这样有期待也更有动力。认识了时间,也有了管理目标,还需要在实践中巩固时间训练,别让自己的成果一闪即逝,要让其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

最后我想对身为成人的我们说一句,工作再忙生活也需要有仪式感,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的每日工作制定表格式管理表,利用碎片化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珍惜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每时每刻,并时刻保持享受的心态。加油吧。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一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翻阅书中的案例时,我的脑海中时不时浮现不同孩子的影子:

一、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并且多次得到父母的“空头支票”(父母许诺却不兑现),日积月累,导致孩子彻底对父母失去信心,从此再无信任,甚至把这种失落、孤独转化成对父母的敌视。

二、父母非常关注、重视自己的.孩子,替孩子做各种决定,过度的掌控导致孩子没有自主意识,书中举出一个诙谐的例子:网络上出现4岁多的小女孩在吃完饭之后问爸爸,“爸爸,我吃饱了没有”,幼儿期可爱天真的童言,如果作为家长不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选择和决定,那么可能孩子永远不敢自信地做出选择。正如书中所述:父母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不是说对孩子不管不顾,而是要在理解孩子内心的基础上,帮孩子分析问题,最终让孩子决定怎么做。

三、突然间的家庭变故——死亡,总会给孩子造成沉重地打击,让孩子无法走出这样的阴霾,家长怎样告诉、引导孩子,让孩子勇敢面对至关重要,本书中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至亲死亡问题。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经常出现:老师,我们家孩子从小胆小、不自信;我家孩子总磨蹭;我家孩子不如谁谁谁等言论。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家长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与解决。

作为一名幼儿的家长,我很庆幸阅读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给人以心灵的洗礼,让周围的浮躁归于安详。接纳孩子,接纳自己,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从自己的言行上反思孩子的行为状态,学会观察、了解孩子。学习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儿童沟通心理学》是一本简单易懂的读物,结合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孩子出现这样行为的原因,以及作为家长应该如何面对、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本书看似简单易懂,却蕴含了深刻的家庭教育哲学。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需要的家长解决困惑,让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更愉快、有效。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二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我所学到的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情绪特征等方面有了更深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我也结合已有的经验,加深了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

每个婴儿都需要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国外有项实验,在一个用铁丝做成的猴子上套一个奶瓶,然后再拿一个毛茸茸的猴子玩具放在一个刚出生的猴子旁边,实验证明,这个猴子除了饿了会爬到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喝奶,平时一直依偎在玩具猴子的身边,因为玩具猴子更具有母猴子的身体特征。由此可见,母亲亲自养育孩子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保姆或者奶奶辈带大的,因而为孩子的性格缺陷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直面孩子青春期的躁动。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情绪波动大,有的出现了“早恋”,家长和老师都会觉得头疼。这也是人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面对情绪波动大,反叛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不能“硬碰硬”,要多理解,多体谅,要和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和谐关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早恋”其实和孩子的性发育有关。我们要和孩子直面性发育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孩子,把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学习和体育运动上来。如果学习不好的孩子,可以把注意力引导到其他兴趣爱好上来。假设孩子真有“早恋”现象,家长最多的应该是给予理解的态度,同时要教育孩子从一生幸福的角度看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告诉孩子一些避孕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告诉”的方式。

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一本好书需要反复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三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会思考的高等动物。因为有思考,我们就有了想法;因为有了思考,我们的心理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怪诞的心理学由此而诞生;怪诞的心理学由此成了无数专家们研究的课题;怪诞心理学由此也成了我们无数普通读者好奇的话题。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享誉全球的顶尖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一起来学习领悟有关于怪诞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吧!

首先,我们需要对于怪诞心理学定义有个相关的认识。作者在书中有着对这个名词如下的`表述:这是人类感知系统的一个基本怪癖。只要在合适的背景下,人们善于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形状中不知不觉看出含义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这就是一种被称之为怪诞的心理学。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四

记得当年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有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是的,每个人都关心的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而焦虑是因为我们太关注外在了,而忘了往内寻找。

曾经我是个焦虑患者。非常焦虑。总害怕赶不上,却也说不清赶不上什么。害怕自己成为人群中落后的那一个。我感觉迷茫却也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改变现状,我总是不安却找不到方式安慰自己的'不安。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转变的呢?大概是因为我发生我身边有一个人,从来不骄不躁,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脾气温和,慢条斯理。你跟他交流,跟着他的节奏,一个心就会慢慢安定下来。接着是跟着他健身,心态的变化。然后我捡起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看书看电影写东西,内心安稳,慢慢的我的焦虑就不消失无踪了。

坚持看书是我这个内向患者保持交流的最好方式,也是让我内心保持充盈不觉空虚的最好方式。而看电影是让我富有想象力的有力途径。感谢书籍、电影还有他陪伴我度过焦虑、脾气暴躁的日子。

我看这本《焦虑心理学》的时候,里面的故事总是让我想到曾几何时的自己。通俗易懂。后面给的缓解焦虑的tips也很实用。作为一本基础的心理学读物是合格的。但是没有在其中看到太多的饱满的理论基础,而这部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总体来说给三颗星。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五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受益非浅。书中反复说到优越感和渴望被关注,这个是问题的根源,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一些坏行为的根源在哪里。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条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却可以培着那么多优秀的人来,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问题。然而问题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现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请不要去责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绸缪。千万不要被一二年级时好成绩所蒙蔽,那个时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绩都是好的,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有心理活动。

最后愿每一对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学习一下儿童心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六

了这十五讲之后,豁然开朗。

想起了几天前,一个朋友微博上的一句话,“只要自己知道真正要到的地方在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而路上的一切阻碍,只是风景而已。”也许,我也该学着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前进途中的各种荆棘,欣赏别人给我描绘的风景。

挫折可以使我泪流满面,可以让我一败涂地,也可以让我捶胸顿足,但是明天太阳还会升起,生活还要继续。我没有理由抱怨,我不能心灰意懒,我更不能因此而一蹶不振,要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成才,挫折是必不可少的一课。渡过这条河,趟过这道坎,翻过这座山,成功就在前面!不管路上的风景如何,我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因为我如果一辈子不去做,一辈子没有收获。人在入世之后,面临着很多的事情,压力无处不在,有的`来源于自己,有的来源于生活。这些也就成就了所谓的挫折。其实,一直强调的所谓的折,不过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别扭。心态上坦然面对这一点,我是相当认同的。对自己诚实,对社会诚实,知道自己能力的底线,知道自己值得什么,又该放弃什么。

职场血雨腥风,时时有人落败。而坚强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输了,要坚强;摔倒了,要坚强;被侮辱了,要坚强;信念崩溃了,还要坚强。心理学角度上讲,“要坚强”这三个字,本身就不是积极正面的鼓励。反倒是让人倍感沉重的三个字。往往听了这三个字,总是莫名的到了一种暗示:不坚强就是输不起。其实输了怎样,被侮辱了又怎样,哭一哭,笑一笑,大不了重新来过。学学阿q,精神胜利法也没什么不好。所以面对挫折,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把它当成是挫折,换位成机遇,换位成考验,换位成什么都好。如果挫折,最后成了挫败,结果实在是不乐观,那就换位成一个笑话,不妨自己当一回傻瓜,自娱自乐一下。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七

卢梭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情绪特点是情绪、情感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或是激动、振奋,显得十分热情;或是动怒,感到泄气,变得消沉起来。

另外,青少年的情绪明显不稳定,有波动性的特点。他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遇到顺利的情境时,就显得格外兴致勃勃,充满各种幻想,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力量倍增;但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对信念就产生动摇,出现沮丧、灰心的情绪。这种情绪多变不稳定是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的,也与经验不足有关。因此,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我意识危机、社会适应危机、情绪发展危机、个性发展的危机等。

青少年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些危机,顺利成长。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0417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