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脱贫故事范文(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06:38:07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范文(22篇)
时间:2023-12-08 06:38:07 小编:MJ笔神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劣势,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机会。总结应该针对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以下的总结范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总结的要义和核心。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一

记者近日行走在巴山蜀水间,乡村里的新鲜事儿一串串,改革的春风、人才的注入、创新的驱动,让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荡起层层涟漪。

“喜羊羊”让村民喜洋洋。

连绵的小山坡上,树木苍翠,绿草茵茵,一群群黑山羊低头吃草,远远望去,像绿毯上点缀的黑珍珠。

山坡下,62岁的乐至县金鼓村村民杨老汉,一边在柑橘园修枝,一边笑呵呵地说:“‘双挂钩’让我住上了好房子,‘喜羊羊’让我过上了好日子。”

金鼓村曾是川中丘陵地区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杨老汉所说的“双挂钩”,是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加上危房改造项目支持,作为贫困户的他,没花多少钱就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子。

“喜羊羊”则是当地启动的精准扶贫项目,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保险”的模式,确保黑山羊养殖标准化、收购有门路、意外有保障。

杨老汉最初分到3只母羊,一年后母羊产下羊羔,他将母羊转给其他贫困户,自己保留小羊羔继续饲养。

“技术、卖羊都有人管,我只管把羊喂好就行,现在都30多只喽。”杨老汉说,除了养羊,他还到柑橘园、藕塘打工,去年就摘掉了“穷帽子”。

金鼓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武告诉记者,受益于“双挂钩”项目,目前全村有260户村民搬进了生态宜居的聚居新区,其中贫困户76户。如今,脱了贫的村民都亲切地把“喜羊羊”项目叫“幸福喜羊羊”。

光种粮也能增收奔小康。

片片稻田里,禾苗青青,不时传来阵阵蛙鸣。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眉山市东坡区中心村,49岁的种粮大户李相德看着长势良好的水稻,不禁有些感慨。

让李相德感慨的不仅有种粮致富的喜悦,也有当初创业的艰难。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毕业就外出打工的他,每年春节回家,看到家乡不少农田没有种好,甚至大片撂荒,十分心疼。

“谁说种粮不挣钱?那是没种出名堂。”,李相德回乡组织成立了“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团结了一帮同样有志于种粮的农民,流转外出务工农户的土地,专心种植水稻。

几经波折、几番打拼,李相德和合作社的社员们愈挫愈勇。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出了“五个统一”的经营模式,即统一农技、统一农资、统一农机、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合作社发展越来越红火。

如今,合作社社员壮大到355人,水稻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还注册了“众享好味稻”“丰中谷语”等多个商标,通过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产品远销省内外市场,20产值达8000多万元。

“事实证明,种粮也能增收奔小康。”最让李相德自豪和欣慰的是,合作社目前流转的土地涉及眉山市4个县区、12个乡镇、30个村,辐射带动了周边上万农户。

小山村里北大清华“学霸”当书记。

一排排果实累累的柚子树下,一群群土鸡四处跑着找食吃。

“‘学霸’书记,今天得不得收鸡蛋,新鲜的哟……”在广安市革新村,村民张婆婆一见到驻村第一书记金达芾,亲切地招呼着。

“收噻!有好多,收好多!”金达芾一边笑着应答,一边告诉记者,“我和村里的陈书记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硕士,村民有时就叫我们‘学霸’书记。”

金达芾所说的陈书记是革新村党支部副书记陈诗慧,他俩分别于20和年由商务部下派到革新村从事帮扶工作。

“革新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虽然整村脱了贫,但是村民普遍不富裕,突出问题是农特产品卖难。”金达芾举例说,村里有800多亩龙安柚,品质很好,但过去卖价很低,甚至卖不掉烂在果园里。

在遍访村民了解情况后,金达芾和陈诗慧一起在村里建起了电商站点,通过直播带货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第一年就实现革新村历史上第一次品质以上龙安柚售罄,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柚子滞销、产业亏损问题。

“去年我家1000多个柚子,在网上3天就卖完了,挣了6000多块钱。”村里的贫困户龙成民老大爷说起金达芾和陈诗慧,佩服得直竖大拇指。

龙安柚、剁椒酱、土鸡蛋、香肠……如今,革新村已开发出生鲜水果、加工调味品、腌腊制品、禽蛋制品等5大类、15种电商产品在线销售,仅今年上半年就为村民增收近45万元。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二

陈永申弟弟:

你好!请允许我以“姐姐”的身份给你写下这封信,尽管你比我大几个月,但在我心里,你却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小朋友”。你知道吗?陈永申弟弟,一想到你,我便心痛不已,因为你我同是花一般的年纪,我站在舒适的教室里同小朋友一起学习,你却光着脚丫站在教室外守护我“工作”,无论春夏秋冬,那个场景令人难受又心疼。

初见你,你从门背后突然窜出来着实吓我一跳,看你一身上下没有一处干净地方,我当时想,这家贫困户真不讲卫生。后来,我为这个带有“偏见”的想法懊悔了很久,你并不是不爱卫生,只是你患有严重的脑力残疾,你的行动没有正确的大脑指挥,同很多这样的病人相比较,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能自己洗衣做饭,甚至打扫卫生,真的表现得特别棒!

我们是什么时候变得亲近的呢?大概是那一个苹果的“魔力”吧!那是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深秋早上,天不是很亮,但是,你好像每天都起得很早,你早早地就来到了学校对面的山坡上,一个人席地而坐,孤单而寂寞。我转回宿舍,拿起早上准备吃的苹果向你走去,也许是因为我去过你的家里,你对我并不陌生;也许是因为你看过我上课,知道我是老师,看我走来,你只是呆呆地笑着,也许那是你的“保护色”,微笑成为你唯一的交友方式,看我越来越近,你准备起身离开,因为听你父亲说你只有四五岁的智力,我便用哄小孩子一样的方式叫住你,给了你一个大大的红苹果,我永远忘不了你的那个微笑,带着感激,又有点惊喜,看着你光着脚丫蹦蹦跳跳离去,我一转身,便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往后的日子里,我总爱身上揣点东西,或是水果,或是甜食,我们好似朋友,又好似家人。记得有一次,我来你家里给你送新鞋子,你爸爸不在家,我同你奶奶交流的时候,看你腿脚不方便,吃力地从我面前走过,我便询问奶奶是怎么回事,奶奶心疼地讲起你的故事,你并不是天生残疾,而是在一次高烧中烧坏了大脑,自此智力便停留在了四岁。随后,母亲离你而去,让你一个人同爸爸相依为命,因为爸爸下地干活,一个人在家睡觉,一个翻身把自己翻进烤火炉边,把腿烧伤了,后来辗转反侧医了很久,但是,天气一热,旧病复发,伤口化脓,走路也就一瘸一瘸的。流着泪听完你的故事,抬头一看,你像个局外人一样,咧开嘴大笑,那一刻,真的令人很难受。

我总想为你做点什么,可是又感觉做不了什么,无法替你疼痛,无法替你分忧,只能多多了解与你有关的政策扶持,并及时传达给你的爸爸,在同你见面的时候给你一些力所能及的礼物,给你一句温暖的关心,给你买一些换洗衣服,陪你一起看看电视,说说话,也许我说的你一点都不懂,也许我做的远远还不够。可是,在三年的扶贫工作中,我看到你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听话,越来越讲卫生,甚至已经从最开始的惧怕我变为亲近我,我由衷感到高兴。未来,我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三

有一种帮扶,叫做用心、用情、用力;。

有一种幸福,叫做微笑,灿烂在每一个贫困户的脸上……。

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众多帮扶干部用真情书写出了爱心的诗篇,用奉献留下了感人的烙印。我是__市中医医院一名普通的帮扶干部__,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在__市__镇__村的扶贫故事。

故事,首先要从我刚开始入户时说起。

“是你包我们家吧?我怕你包不下来!”贫困户__在我第一次入户走访时,这样质疑我。

“我说我家可以吃低保,你们哪个敢说我家不该享受?为什么__家能吃低保?提出来有什么用?还不是你们说了算!”这是在第一次__村召开低保群众评议会议时,__在会上说的话。

__和__都是我帮扶的贫困户,一家有低保,一家没低保,两家一直在闹矛盾。尽管我反复从政策层面给__解释低保评定的标准和程序,可说破嘴皮也没用。对于一直在医院后勤工作的我来说,包这样的两家人确实有些为难我了。“__为什么在会上‘捣乱’?为什么不听我的反复解释?是自己没有农村工作经验,还是他确实有什么难言之隐?”反复琢磨之后,我暗自下决心:既然他觉得我包不下来,我就偏要包下来,偏要把工作干好;他现在不理解我,以后一定会慢慢认可我的。

通过虚心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向本组村民请教,我多次到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基本情况及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将每一户的问题都一一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我把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个一个向工作组长汇报,并在笔记本上记下哪些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哪些是需要争取政策解决的,哪些是可以依靠村工作组集体的力量解决的,哪些是暂时不能解决、需向上一级领导汇报争取解决的。

在做以上工作的同时,为了给贫困户节约时间和路费,每次他们需要买药的时候,我都让他们给我打电话,我再利用下班时间到各个医院买药,并自掏腰包垫付10%的医药费。后来曹涣斌到新疆打工,我隔段时间就打电话叮嘱他按时吃药,如果药快吃完了,让他提前一个星期告诉我,我到医院购药后用快递寄到新疆去;在__脑溢血发作、__糖尿病并发症发作的时候,我都第一时间到人民医院帮助他们联系医生,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

四年多来,通过用心、用情、用力的帮扶,我帮扶的贫困户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住上了舒适安全的房屋,家家户户卫生干净整洁。我用实实在在的真诚付出,让他们感恩党的政策好,感恩政府领导的好,也感恩帮扶单位好。

__、__把驻村工作组和我的工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表达对驻村工作组的歉意和对我们帮扶工作的肯定,春节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邀请驻村工作组队员到他们家吃饭。

“以前都是我不好,把你们得罪了,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看得出来,你们是实实在在地在为我们__村干事,为我们__村的群众服务。其他村的什么路啊、三改啊啥的,都没有我们村搞得好,你们是最棒的!你们不要记恨我,我这个人性格就是这样,心直口快,从来不会说半点假话,既然我已经认可你们了就绝不会反悔。我现在会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希望你们把我们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是2018年12月,__向__村驻村工作组说的肺腑之言。

2020年春节前,我去探望贫困户和非贫户,对他们说:“由于新冠疫情日益严重,无法在春节期间来慰问大家了,提前送上慰问金,给大家拜年。”当时大家都笑着相互拜早年,说疫情过后再见。

原以为我们家也会和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一样,工作之余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通过“宅”的方式抗击疫情。却不料,春节过后,我爱人因为髌骨骨折还打着石膏不能下地行走,我又被医院抽调到了新冠疫情留观点——落下闳酒店。在医学院读大一的儿子得知这个消息,坚定地对我说:“爸爸你安心上战场吧,家里有我,我会照顾好外婆、妈妈和妹妹的。”有了家人的支持,我毫无后顾之忧地去了新冠疫情留观点。从2月21日到4月4日,40多天时间里,我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抽时间联系帮扶对象,关注他们疫情期间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他们也多次给我打电话,叮嘱我一定要做好隔离措施,保重身体。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我隔离期满回到医院上班的第一天,__就提了一口袋鸡蛋来到医院,抓住我的手说:“家门儿(指同一姓氏的人),以后我们就是亲戚了,你要把身体养好,我等你到我家里来喝酒。”

“以后我们就是亲戚了!”这句话,让我很感动,我觉得这是他作为扶贫对象对我这几年扶贫工作的认可,是一句特殊的称赞。经历过新冠疫情,我们对生命和生活都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

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是联系党和群众的纽带,是密切政府与老百姓关系的桥梁,也是解决部分农村落后面貌的一种方式。我感谢扶贫对象那句特殊的称赞,更懂得作为一名帮扶干部肩上担子的分量。我希望在精准扶贫政策的阳光下,让灿烂的微笑都能绽放在每一个贫困户的脸上!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四

转眼间,在__村驻村已有一年之余。300余个日日夜夜,驻扎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走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攀爬过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入走访过一个个村民之家,聆听过每一个贫困户的故事,我认识到,精准扶贫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项任务,不是一个秀场,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村户、驻足脚步,了解贫困户内心的声音,从小事做起,真真实实的帮他们解决点实际问题。

扶贫日志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刚驻村时遇到的一个人一件事了。郭可均,一个老实的庄稼汉,享受低保政策的同时,靠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住在精准扶贫搬迁新房里。第一次走访他家时,我们热情询问他家里生活情况时,他却冷冷地道:“都说国家政策这么好,我咋啥也没享受到?”我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不明白为什么他享受着低保,住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还会有这样的想法。转念一想,他既然这么说,是不是真的事出有因呢。后来经过多次的走访与耐心地询问,我知道他对自己未享受到“双女户”惠民政策感到不满,认为我们驻村工作队没有帮他落实到位。

为了化解他的苦恼,__年8月29日,我驾车专程和他一起到镇计生办咨询政策,镇计生办告诉我们他除了两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判给了前妻),按规定不符合享受政策的条件,但老郭并不认可,我又带着他到市法院查阅他的离婚判决书,并专程前往市卫计局了解相关政策,最终的结果是老郭的情况不符合享受相关政策的条件。回来的路上,老郭默默不语,我心里也很担心,不知道他是什么想法。“谢谢小何,害得你为了我的事,忙了这么多天,还开车跑来跑去,现在知道为啥不能享受,我谁也不怨,国家政策就是这么规定的,大家都要遵守”,说完,老郭长舒了一口气,第一次在我面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件事后,我和老郭的关系变得亲近起来,他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来找我,还拉着我自豪的对邻居们说:“现在我有什么事,我都找小何,我相信他。”

保金发放,组织贫困户免费体检、协助村“两委”工作,大到协调相关部门修建防洪坝,修建水库,修通村公路,我们一直在行动。我们下田里打过农药、我们去家里教过孩子写作业……我们用爱心、诚心、耐心去想方设法帮助困难群体,让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虽然辛苦,但正是靠着这些行动,我们成为了群众心里的“便民联系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奋斗者!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五

周至县位于陕西西安市西南部,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6%,总人口69.17万。周至县被确定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全县原有贫困村132个(镇村合并后为10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8.29%。是西安市近年来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

其中,山区4镇和沿山8镇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区域,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布局单一、群众增收乏力,脱贫难度相对较大。如何让当地百姓尽早脱贫,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了摆在当地干部群众面前的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到村对接、入户走访,完善帮扶规划,整合资源、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建设。通过精准识别,根据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逐户建立精准扶贫手册,明确帮扶责任人和具体帮扶措施,实行台账管理,做到了“一户一案”全覆盖,使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在周至县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这些举措也大大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他们自带创新基因,在各级政府的政策、项目、资金、农具等的支持下,发奋努力,尽快脱贫,立志思变,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启动幸福生活的”重启键“,创造出美好生活,书写出自己成功的“脱贫故事”,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询问袁更更名字时,村干部部提示说,自力更生的“更”。妻子盲视,儿子智力、视力多重残疾,且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十年前,袁更更捡到背部有瘤的弃婴,医生告知女孩长大后可能无法行走,周围人劝他扔掉,善良的他坚持医治,20女儿手术,花费两万余元,全部报销。袁更更养猪、卖粽子、打零工、作务好自家庄稼,再承包7亩地种植猕猴桃,退出了贫困序列,荣获全镇脱贫之星。

盖起楼房的范丽丽两口子,儿子血液病,因昂贵的医药费,欲卖房救子。纳入贫困序列后,享受了国家好政策,三十多万元医药费报销了80%,自己只负担了七八万元。儿子病情稳定了,老公出去打工,范丽丽说,“不能光靠政府,我们自己也要赚钱。”

任永福以前住在土窑洞里,政府为他盖了房子,又买了3只羊,再给3亩地买了苗木栽种,享受五保户政策。因为他的热心好人缘,新房上顶那天,全村人都自发来帮忙。除电视机为宣传部发放,冰箱及很多家具,都是乡邻赠送。任永福从山顶洞人直接穿越到现代社会。

回乡创业的贫困户杨小军,北京厨师十年,帮人挂横幅摔成残疾,母亲又有病,回到家乡,成了贫困户。利用房屋在山区路边的特点和会做饭的手艺,开了农家乐,因质优价廉,风光好,生意比较红火,很快脱贫。

蔡志君,政府帮扶为他盖起了两间平房,购买大型电饼铛、生产用三轮车,以及桌椅、橱柜等,鼓励蔡志君从事食品加工,为其妻提供公益性岗位,再购买两只羊,一系列的帮扶措施,让他从思想偏激流浪在外、妻子多次起诉离婚的懒汉,变为勤恳务实的致富能手。

从小患小儿麻痹的高超雷,与残疾的母亲相依为命。在扶贫工作队替他买来三头牛后,为了饲养好牛、务好果树,他买来农技书籍,学习科学务农,并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养牛、养鸡、养猪,以禽畜粪上果树,形成良好循环,打赢了脱贫翻身仗。

王耀民从小腰部受伤,因无钱医治成残疾。被帮扶单位安排到省引汉济渭公司金池分公司当门卫,解决了食宿问题,更是让他的收入增加18倍,一跃成为金盆村贫困户中收入最稳定的人。

手艺人王稳平,五保户、聋哑人,在家养老。从父母那里没有继承健康的身体,却继承了制作纸花的手艺。他不愁吃穿,却非常勤劳,制作的纸花远近闻名。

袁训福,政府支持了几箱中蜂,如今已经发展成63箱,与大儿子打工收入一起供小儿子读研。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明年儿子研究生毕业,家里日子就会好起来。

任明群儿子患精神疾病,当年,儿媳丢下四岁的孙女和七个月大的孙子,离婚出走,家庭缺乏劳动力、发展后劲不足。帮扶中,当地政府将他的帮扶资金放入优乐果有限公司,享受企业+农户+银行贷款入股分红,购置了农资,落实了低保、冬季临时救助等政策。任明群逢人就夸:“各级政府好,好得很”。

周思红因家贫,妻子离婚。面对残疾父母,年幼女儿、贫困家庭,他从扶贫资助的一万元开始,学技术养牛,现在年收入10多万元,摆脱贫困。

薛秋风婆母是老年痴呆,丈夫患肝病,扶贫单位帮她买旋耕机、三轮车、化肥,年人均纯收入10821元。现在,三个儿女,两个本科,一个读研。

陈改凤的女儿在县上打工,种药材收入还可以,儿子大学毕业了,我们家已经脱贫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周至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西安市副市长杨广亭在位于秦岭深处,也是离西安钟楼最远的村子——周至老县城村,进农家了解两不愁三保障等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

西安市周至县县长陈旭辉在竹峪镇东寨村说:我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打赢扶贫攻坚这一仗。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六

薛师傅,忙不忙咯,我今天把头发剪短一点!”薛志红的理发店有几位客人在等着,门外又来了一位熟客老李,给薛志红打招呼。

薛志红的理发店,在湖南益阳市桃江县武潭镇街上,才13平方米,却支撑起了薛志红的生活。

薛志红是武潭镇杉树村人,患有慢性病,肢体残疾,长期吃药,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薛志红一家从原来的半山腰搬到了武潭镇街上。

安家后,镇政府组织了技能培训,考虑到自己身体状况,薛志红学习了理发,租了个小店面。手艺好、价格低,客人越来越多。

同样是易地搬迁户,薛志红自己创业,周秀荣则在一家竹业公司上班。周秀荣是安化县长塘镇合欣村人,原住在海拔800多米的大山深处,几间泥坯房已坍塌,3个孩子读书。一家人在长塘镇租房住,没有稳定的住处。

7月,周秀荣搬迁到了龙塘乡茶乡花海社区集中安置点。这是安化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有70多幢安置房,安置了东坪、龙塘、柘溪等乡镇的520户贫困户2133人。

“小区配套好、园林绿化标准高。以前做梦都想不到,能搬进这么好的小区。”周秀荣高兴地说,她家125平方米的板房,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她家只掏了1万元房款。

住进了新小区,工作也搞定了。5月22日,安化县首场易地扶贫搬迁户、贫困边缘户招聘会进了安置区。38家企业参加,现场达成就业意向680余人。周秀荣在招聘会上,相中了柏溪竹业的岗位,固定月工资1500元,选竹筷计件付薪。

薛志红、周秀荣两家,是益阳市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的一个缩影。为确保易地搬迁政策真正落地见效,今年以来,益阳市强化监督执纪,将安置点工程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搬迁后续扶持政策落实、干部作风等作为监督检查重点。

今年6月上旬,益阳市纪委监委成立2个督查组,对7个区县(市)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专项督查,把职能部门服务保障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稳定搬迁群众就业、安置区产业培育等情况作为重点,精准有效实施监督。督查发现,部分安置小区后续帮扶措施单一、补短板配套项目推进慢等问题19个,督查组除现场一一反馈,也以督办函的形式进行交办,确保问题整改动态清零。

目前,全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任务33377人,共有集中安置项目126个,益阳市所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任务完成100%,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措施覆盖率100%。扶贫重点县安化,精心选择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建起茶叶、蔬菜、果园等生产基地,让挪出“穷窝”的2万名乡亲,在家门口有产业、能创业,做好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实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七

“黄沙漫天飞,乘凉无避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______庙__的真实写照。位置偏僻,资源贫瘠,__年被评为贫困__村,贫困发生率45.5%。

从村貌说起——变化溢满谈笑间。

盛夏,绿树成荫,花红柳绿,街巷整洁,村庄如画。

“以前,土房土墙土路,哪敢奢望换房子,搬迁以后,排排大瓦房整整齐齐,水泥路直通家门口,日子过得红火了。”谈及__的变化,村民代乌力吉感慨地说到。

__年,__党支部积极申请生态移民项目,争取资金3600万元进行了移民新村建设,原来的土房不见了,整齐的村落就地而起。

__年,村屯房屋、院落、街道亮化、道路硬化均高标准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村内随处可见金叶榆、锦绣海棠等树木,全村绿化面积达108亩,“脏乱差”变成了“美佳净”,__先后获评市级文明村、自治区级卫生__、自治区级美丽宜居乡村。

村子美了,__党支部又配套建成了980平文化活动综合服务中心、3000平文化活动广场,为村民文娱活动提供场所,着力提升村民精神面貌。

每天晚上,热闹非凡的广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民间艺术团成员带着农牧民群众们载歌载舞,此起彼伏的乐声与村民淳朴爽朗的谈笑声,久久飘扬在小村落上方的浩瀚星空里。

从产业谈起——长效发展有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是‘挪穷窝’与‘拔穷根’的治本之举,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带领村民发展养殖、种植等产业,确保‘既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脱贫’。”__庙__党支部书记包吉仁台说。

为使产业发展“增足后劲儿”,__庙__党支部投入扶贫资金105.8万元帮助100户贫困户购买103头基础母牛,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全__牛存栏1704头,成为农牧户主要收入来源。

“那时候,帮扶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村民留有游牧民族生活习性,发展庭院观念淡薄,于是,我们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和农牧民一起‘算账、细说收入’,号召村民以‘小庭院’做出增收‘大文章’。”第一书记赵忠凯说道。

今年,党支部统一购置黄瓜、豆角等种子,又购置450株锦绣海棠、李子等果树苗,分发至户,并根据农牧户庭院实际,帮助合理规划地块,种植茄子、黄瓜等时令蔬菜,全力抓好“半亩田、半亩园、半亩果”建设,以小庭院实现农牧户自供自给,户均节支增收可达1000元。目前,__150户庭院全部按照“三个半”要求,整村推进庭院经济建设。

其中建成100亩采摘园和300亩苗圃基地,分别栽植锦绣海棠、李子、黄太平、龙丰等果树及培育樟子松、沙棘、果树、景观林苗等,每年带动集体增收6万元,并为7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促进集体与村民“双增收”。

此外,__党支部抓住“3111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程,实施退耕还林项目,打造特色经济林5000亩,分别栽植3000亩沙棘和2000亩锦绣海棠,着力以“党建红”共创“生态绿”,切实带领农牧民群众走好种植特色经济林的致富之路。

从车间看去——村口就业可实现。

左手缠细线、右手握织针,手指交错翻飞之间,__袍成品渐显现。

“以前做些民族手工品都是自己穿戴,没想过还能靠这个在家门口解决就业。现在有了车间,我闲暇时间就过来,有时候家里忙,还可以带回家里做,产品做完后就送到车间统一销售,既省心还能顾家又能补贴家用。”正在车间工作的村民高娃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党支部以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全力趟出了一条在村门口的致富路。

__年,党支部结合民族特色资源,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扶贫车间”运行模式,由党支部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社,投入100万元扶贫资金,建立了占地380平方米的“__淖尔”民族手工艺扶贫车间,将贫困人口融入民间手工艺品产业链。

合作社吸纳本村20名村民长期务工,其中15名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年工资1.5万元,同时实行“一个扶贫车间+n个卫星工厂”模式,辐射带动周边__52名贫困人口,利用农闲时间到车间务工或居家组件生产,以“家厂结合”的方式将生产工序化整为零,从“小手工”中挖掘“大收益”,带动人均年增收达5000元以上。

“在我们村子里,既能享受生活,又能发展产业,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我觉着,‘诗和远方’就在我们的脚下,小康对于我们而言,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欢声笑语中。”见证了贫困村一步一步“华丽变身”到脱贫摘帽的90后党员__说。

昔日贫困村,如今大变样。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正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奋勇前进。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八

2000年,中专毕业的黄秀武没有选择回老家。用他的话说,当时年轻气盛,总觉得老家太穷,回去也没出路,不如去外面闯一闯。就这样,他在广东当采购员一干就是8年。

2008年春节回家探亲,看到乡亲们大部分居住着破败的瓦房,经济收入还是传统的“一橡胶二槟榔”,很多年轻人无所事事,整天坐在村口小卖部里打牌,在走亲串户时又总能听到乡亲们关于“咖啡价格老是被外来收购商压价”的无奈抱怨,黄秀武心里很不是滋味。

“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我们村就不能摆脱贫困吗?”成为那个春节黄秀武思考最多的事情。“与其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创业,还可以带动乡亲脱贫致富。”最终,他决定就这么干了。

“刚回村时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也不确定能做好什么,但发展咖啡产业这一梦想我是一开始就有的。”

最初创业时,他选择了养猪,但是受到了极大的挫折——第一批肉猪刚要出栏,猪肉价格就跌到了历史低谷,没有人收购肉猪;价格回升时,他养的肉猪又染上瘟疫,一下子死了15头,损失惨重。但这次失败更加坚定了黄秀武选择发展长兴村的优势产业——咖啡种植加工的决心。

长兴村毗邻海南咖啡名镇万宁兴隆,上世纪60年代受其影响,村民们开始种植咖啡,1960年至1982年是长兴村咖啡种植的高峰期,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亩。但由于长期以提供原料方式出售,利润甚微。再加上1982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咖啡价格低迷,于是很多村民砍掉了咖啡树,转而种植槟榔、橡胶等。

长兴村地理气候独特,出产的咖啡原豆品质极佳。“村里不应该抛弃这一经济作物。”从2009年开始,黄秀武就发动村民种植咖啡。但一开始村民们的积极性不高。

为了激发村民们的积极性,尽管没有经验和足够资金,但在朋友黄辉合作下,黄秀武决定从价格上吸引村民,从而带动村子咖啡产业的发展。

“一开始我们以13元每公斤的价格向农户收购咖啡干果,比外来客商要高出两三元。但除去运输成本,根本赚不到钱。”黄秀武说,“后来,我们了解到,如果把咖啡去壳加工,咖啡生豆最低也有25元到30元每公斤,比收购干果要多挣一倍。于是我就开始到兴隆学习咖啡脱壳技术,还购买相关书籍和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学习钻研。”

2008年黄秀武收购0.75万公斤干果,经过自己加工销售净赚8万多,算是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自富”不忘“带富”

“一人富不算富”,黄秀武离自己的梦想近了一步,但他却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回村的初心就是带村民脱贫、实现致富,所以自己赚到钱时是很高兴,但更多的是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所以压力还是很大的。”

2013年7月,黄秀武成立了琼中飞水有机咖啡专业合作社,注册琼中“飞瀑山”咖啡商标。当时担任长兴村党支部委员的他,一直秉持着“带村民脱贫致富”这一初心和理念,但他的一腔热情却被浇了冷水。“合作社刚成立时共有5个人,带22户贫困户,我当社长。但很多人反对这一产业,觉得不赚钱、价格低。而且当时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没有人支持我。”

再难也要坚持。黄秀武用两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免赠送咖啡苗,还到咖啡地里一对一现场演示如何栽培管理。2013~2015年,合作社逐步赚钱,村民们也开始积极加入。

“之前不相信这个产业能够赚钱,也不敢尝试,但黄哥一直跟我说要相信他。在他的带领下慢慢种植咖啡,学习技术,现在发展得特别好。”村民王业伟说,“黄哥为人诚实可靠,听他的准没错,现在日子也是越来越好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壮大,合作社员的人数也增多了。2019年,合作社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36人,咖啡种植面积由30多亩发展到800亩,带动近6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咖啡产销经营收入平均每年达到50万元,社员们的年收入也由2012年的6371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元,家家户户盖起新楼房。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和第八批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认定300个村镇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平镇长兴村二队(飞瀑山咖啡)入选。

“带领村民走出更为宽敞的路子”

村里不少贫困户通过种植咖啡过上了好日子,黄秀武的付出也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点赞。在2016年该县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他高票当选为长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黄秀武的压力更大了。除了要破题“两不愁三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关心还有脱贫之后,怎么带领村民们更好地致富。

“2019年我们村实现了全部脱贫。”黄秀武略带自豪地说,“但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和致富带头人,不能满足于现状,我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实打实把这个产业做的越来越好,从而带动村民们致富。”

为进一步打开产品销路,提高产品知名度,黄秀武带领合作社成员积极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和农民博览会等活动,合作社产品也受到国内外咖啡专家高度评价。另外,他还通过“互联网+”的销售方式,让产品走出大山,如今“飞瀑山”咖啡在海南开始小有名气。

谈到发展前景,今年36岁的黄秀武说,他将利用飞水岭的生态环境以及琼中黎族特有的制作方法,在咖啡园建立咖啡标准化加工厂房、观光游览区、特色咖啡馆品赏、民族特色农家乐、园区咖啡采摘等,把琼中“飞瀑山”咖啡打造成特色农产品及海南著名商标。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九

__,现工作于__中医医院__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到科左中旗人民医院参加“京蒙扶贫”工作。

自收到来科左中旗对口支援的任务,我的心情忐忑万分,一方面是对新工作环境不熟悉,担心与当地蒙古族居民沟通不顺畅,另一方面担心不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听说科左中旗冬天比较冷,怀着这种心情,我于十月初来到这里,当天晚上下飞机后,医院特意安排一名司机接机,然后我们又开车一百多公里来到了目的地,大概晚上十点多我们到了宾馆,这里的气候真冷,而且很干。第二天一早医院派人接我们来到了科左中旗人民医院,我来到中医科门诊,这样我对口支援工作就正式开始了。

不知不觉来这里已经近半年,对这里的患者特点有了一些了解,这边居民高盐高脂饮食,同时喜欢喝酒,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这里部分患者庭条件差,有病不能及时就医,很多患者来医院只是咨询,没有能力支付挂号费及医药费,针对这种状况,在医院领导的帮助下,我们进行以下尝试:鉴于患者家庭经济水平差,我们为患者免挂号费,义务为患者看病;很多患者为了省钱,有病不就医,我们义务工作者去社区乡镇,上门为患者提供医疗帮助,同时进行健康宣教,让老百姓多了解医学常识,让居民切身感受到我们支援医生为他们带来的帮助与温暖,让他们感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福利,能为他们解决一个问题,真是高兴万分!

期间诊疗患者百余人,到社区进行健康宣教及义诊,同时举行学术讲座,为当地患者缓解病痛的同时扩大了人民医院的影响力,感受到本地就医之难同时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希望尽自己微薄之力,给当地病人带来温暖!得到患者的好评及科左中旗人民医院的认可,荣获“京蒙对口帮扶杰出贡献奖”。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十

“张书记好啊!”清晨的瓜蒌地里传来亲切的招呼声。张林是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政协副主席,受组织选派来到枞阳县白柳镇龙井村担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队长。3年来,张林走遍全村大大小小每一个角落,与贫困群众结下深厚感情。重基础、兴产业、真帮扶,龙井村旧貌换新颜。

重基础,走上脱贫“畅通路”

刚刚来龙井村时,就遇到车辆被堵、进退两难的情况。张林上前察看,发现由于路面较窄,相向行驶的车辆无法会车导致双方互不相让、争执不下,有村民冲着同行的村干埋怨道,“村里要为民多办实事,想法子尽快拓宽道路啊!”

修路成了张林下定决心要干的事,可村级道路的修建和改造要自筹资金修好路基,才可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争取道路改造路面铺设项目。初步估算路基建设需要资金80万元左右,庞大的资金缺口急得张林直发愁。

张林到处找寻资金支持,反复沟通交涉。最终张林要修路的坚定决心,引起了铜官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召开专题常委会研究具体帮扶措施,安排铜陵市狮子山高新区和西湖镇政府进行对口项目资金支持。龙井村顺利完成了两条道路,共计约6公里的道路拓宽、路基夯实。

如今,再走进龙井村,水泥道路不仅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还延伸到了百姓家门口,有的路段还安装上了路灯。村民直言道:“正是驻村干部的到来和帮助,村里的道路变长了、变宽了、变亮了,人员和农产品的进出更加方便了。”

兴产业,探寻脱贫“财富源”

7月份的一个早上,张林看了看天气预报,见当日没雨,大嗓门一喊:“走,大家去瓜地干活!”招呼好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穿好胶靴、带好剪刀,这是去瓜蒌地里的必备工具。一行人直奔瓜蒌地,要做的事情很多,牵藤、剪枝丫、补肥料、补种瓜苗、深挖排水沟渠,将大雨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你牵藤来,我剪枝,瓜蒌地里好一派热闹景象。几垄地干下来,热得满头大汗的张林说:“这苗可以管五年,今年是第一年,一般当年收益不是太高。每亩瓜蒌大约毛收入2000元,预计年底能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后几年收益会逐年提高。还带动了10户贫困户务工,每户一年可增加收入2000元。”

20龙井村还是集体经济空白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达15.74万元,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今年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形式,投资55万元建设了100亩瓜蒌种植基地。

真帮扶,连起脱贫“群众情”

“张队长,你在哪里?房国后老伴发病了,你能不能来一趟?”张林接到电话心里一紧,房国后的老伴程桂云有精神疾病,恐怕情况不妙。赶忙骑上电瓶车赶到房国后家里,一看,程桂云躺在床上,哭着要自己过世的儿子。这两天发病都没吃多少东西,任别人怎么劝都没用。房国后向着张林说道:“张队长,精神病医院床位紧张,住不上院,我实在没办法了,求求你想想办法吧!”情况紧急,张林立即通过多种渠道联系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给予收院治疗,随后又急忙会同村干驱车将其送去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人的精神状况有所好转。此后几年里,张林多次帮助其到医院进行治疗,并给予一定的资金上的帮助,尽可能地缓解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驻村这些年,张林先后通过市慈善会联系市农科所免费送蔬菜种子,培训栽培技术,联系市第五人民医院为慢性病患者免费问诊送医送药,联系帮扶单位、所在单位和电商,甚至利用个人的人脉资源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和养殖的鸡、鸭、羊等产品,帮助贫困群众介绍务工岗位就业。会同驻村工作队成员一起,积极组织协调帮扶单位开展精准帮扶,在产业、就业、健康、教育及危房改造等方面给予贫困户提供帮助,成效明显,取得群众一致好评。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十一

“马莲渠乡翟家沟村村委会:在驻村第一书记王宁及所有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我找到了适合我的脱贫道路,使我这个贫困的家庭走出了困境,心中无比感激,我永远不会忘记扶贫干部对我的好……”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翟家沟村的公示栏里张贴着一张醒目的大红纸,是贫困户边玉的感谢信。

王宁是“90后”,翟家沟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说:“自我踏入翟家沟村的那一刻,就被这里淳朴善良的民风所深深的打动。面对那些穷困无奈的村民,我们精准扶贫的政策就应该落实在他们身上,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封感谢信的到来,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从“小老板”到“叫花子”的跌宕人生。

送来感谢信的边玉是土生土长的翟家沟村人,儿子边如意从小患有脑瘫,照顾儿子是边玉妻子生活的全部,虽然生活压力大,好在边玉有一身做豆腐的好手艺,小生意也一度红红火火。但天不遂人愿,在一次搬运货物中,边玉不慎摔倒,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生意也只好由女儿勉强维持着。祸不单行,本就只能维持的生意在女儿的一次车祸后彻底毁灭,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而车主却无力赔偿,不到半年时间,边玉为了给女儿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一时间流落街头乞讨为生。

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边玉从一个对生活的充满希望的小老板,变得整天浑浑噩噩,对生活的也失去了希望。看着智力残疾的儿子和瘫痪在床的女儿,边玉几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又被儿女依赖和渴望的眼神打消了念头,但他的内心已经掉进了绝望的深渊。女儿虽然受伤瘫痪,但看到父亲的一蹶不振,心里很是着急,她很坚强,努力让自己变得开朗活泼。

了解到边玉的情况后,第一书记王宁第一时间帮边玉写了贫困申请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边玉的家庭信息顺利通过了调查比对,成为精准扶贫户初选对象,可令王宁担心的事情依然存在。

由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边玉的内心已经不再信任任何人,抵触的心里让他拒绝沟通,王宁几次入户都被拒之门外。“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他接受我的帮助呢?”王宁苦思冥想。

扶贫先“扶心”,致富先励志。

虽然一次次被拒之门外,王宁并没有放弃对边玉一家的帮助,他发现边玉很听女儿的话,而他的女儿,虽然下肢瘫痪,却很通情达理。王宁发现了转机,便给他的女儿做思想工作,同时讲解宣传党的富民好政策,让她把正能量慢慢传导给边玉。在女儿的劝导下,边玉似乎打开了心扉,变得愿意交谈起来,通过相处,王宁似乎也变成了他们家的一份子,他趁热打铁,不断用美好生活召唤、鼓励,让边玉重拾了斗志和信心,也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小王书记,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为了孩子们我也想改变现在的生活,可我这样还能干啥?”边玉红着眼眶说。

“只要您相信我,我来帮您找项目,咱们一起努力!”王宁拍着胸脯说。

根据边玉的年龄状况、身体情况和劳动能力,王宁决定为他确立养羊脱贫致富项目。带他拜访了一些养羊专业户,帮助购买了12只基础母羊。看着院子里的羊,一家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然而,由于边玉缺少养羊经验,疾病防控不到位,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基础母羊成活率低,产羔率也低,效益不好。面对接踵而来的问题,边玉又想撒手不干了,看着这样的现状,王宁也急得满头大汗。

好不容易扶起来的信心,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边玉的女儿虽然瘫痪在床,但头脑很清醒,她哭着说:“我虽然腿脚不便,但也想为家里尽自己的力量,我上过学读过书,手也还能动,我不想让爸爸这么辛苦,不想让他好不容易点燃的希望又破灭,我也可以学养羊的技术。”听到边玉女儿的一番话,也给了王宁启发,他对症下药,帮他们购买了许多养殖方面的书籍,让边玉的女儿边学习边给父亲讲解,同时,他还帮助边玉代买饲料和药品等,同他一起学习技术,一起在圈舍内外忙碌,干累了就坐在圈舍里聊一会儿,休息好了接着干,就这样,王宁陪着边玉克服一个个难关。在家人的鼓励支持和王宁的帮助下,边玉咬着牙挺了过来。

旧貌换新颜,越走心越甜。

倒下去的心被扶了起来,脱贫的门、致富的路找准了,重拾了创业信心的边玉俨然换了一个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羊填草加料,打扫圈舍,一直忙到天黑。晚上起夜时,他也不忘到羊圈走一走、看一看,观察羊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解决,不留隐患。边玉的女儿在帮助父亲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自己的价值,对生活更加充满了希望,随着羊的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愿意钻研养殖知识。“养羊让我爸爸重新振作了起来,现在家里的气氛越来越好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再也不用愁眉苦脸啦。”边玉的女儿笑着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磨练,边玉终于掌握了羊在哺乳期、育肥期、产羔期的养殖技术,以及圈舍消毒方法。现在他养的羊很少生病,繁殖得也快,不到一年时间羊群已经壮大到30多只,年收益达到2万元。如今双脚踏上致富路的边玉也成为了全村的正面典型,他逢人便乐呵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让我走向致富路,越走心越甜!”

这样的家庭,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在不放弃的信念下重新焕发起了别样的光彩。在全村大会上,王宁时不时会让边玉给大家讲讲自己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这名“90后”驻村第一书记将帮助边玉脱贫致富的过程深深印刻在了自己的心里,了解村情民意、逐户走访调查,吃在村里、住在村里,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他与村民的感情逐渐升温。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现在的翟家沟村从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的落后村变成了其乐融融的和谐村,土路变油路、空地变广场,让村民出行方便也有了活动健身的地方。加强组织建设、规范组织生活,增强了村子的凝聚力也真正让党员起到了带头引领的作用。推动危房改造、消除村民顾虑,与村民促膝长谈,通过算细账取得了村民信任,全村71间危房全部进行改造,让村民住有所居也无后顾之忧。发展集体经济、精准帮扶村民,将村集体的28亩荒地重新利用起来,结合村子城乡结合部的地位优势,建起了停车场,还帮助8户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现在翟家沟村的20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他们正向着美好的小康生活大步迈进。

“我深深的爱上了翟家沟这片土地和人民,现在的他们更像我的家人,为了自己的家人能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也值了!”王宁难掩心中的喜悦,幸福地说道。

有一种温暖叫牵挂,牵挂的是全村百姓;有一种情感叫亲人,虽无血缘但胜似至亲;有一种幸福叫微笑,灿烂在每一个贫困户的脸庞……脱贫攻坚战中,有多少驻村干部,用真情书写出爱的诗篇,用真心奏响爱的乐章。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十二

“如果不是为了改变家乡面貌,不是为了让乡亲们致富,我绝对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坚持下来!”他叫张光清,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中共党员。198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但因家庭贫困,最终还是含泪将录取通知书夹在了笔记本中,再也没有翻开过。从那时起,摆脱贫困,改变自己与家乡命运的“种子”就深深地种在了他的心田。

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初心如磐。一路走来,他时刻激励自己不能放弃,因为他坚信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1989年,他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狠劲,从父亲手中接过皱巴巴的60元钱,跟随同乡到成都打工。他的朴实无华、踏实本分加上聪明精干,深得同事、朋友的喜爱,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挣得了人生的第一笔500元,那一年的春节,一家人过得格外开心。随后,看到希望的张光清又前往山西等地务工,以勤劳、踏实、聪明得到老板的重视,短短三年时间他从小小的业务员干到销售科副科长。1994年,不甘平凡的他认识到仅仅依靠打工,永远都是在帮别人挣钱,只有自己创业才能有能力去改变家乡穷苦的面貌。经过细细思量,他带着自己所有的积蓄回到家乡,搞起了个体运输,慢慢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为了把业务做大做强,他开始将本村的年轻人组织起来,组建车队,由于其为人本分、信誉高,车队日益壮大。两年后,他又组建了当地的建筑队,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为不让自己落后,能够向更远的目标前进,他开始自学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知识,蓄积了继续前进的强大能量。

致富没有坦途,唯有勤学苦干。一路走来,他时刻要求自己要躬身而行,因为他始终坚信致富路上没有坦途平川,唯有勤学为先,苦干实干。,他在自己家乡龙正镇冲天村投资建起了小型生猪养殖场。办场初期,由于技术不精、经验不足等原因,出现生猪病死、喂养周期长等问题,往往入不敷出。为解决棘手问题,他不断地钻研养殖技术,甚至不远千里前往广东、河南等地学习,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养殖场逐渐转亏为赢。208月,他又投入资金120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成立张光清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于11月取得四川省农业厅颁发的“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称号,205月获得“眉山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同时,他还高薪聘请四川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的高材生,对养殖场进行科学管理,并自创养殖区“四统一”管理办法,深受业界好评并广泛推广。为保障生猪品种质量,他亲自参与,潜心钻研母猪繁育,先后成功培育出了良品猪、瘦肉猪等品种。“非洲猪瘟”疫情期间,他坚持严格防疫、管控,保证了养殖场未出现大面积感染,为保障食品供应展示出了应有担当,作出了应有贡献。

反哺没有虚言,唯有跪乳以报。一路走来,他时刻勉励自己要知恩奋进,因为他始终坚信回报桑梓没有虚情假意,唯有“真金白银”、“跪乳”以报。冲天村是市定贫困村,还有近300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张光清同志为了更好建设家乡,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摆脱贫困,他主动加入了村纪检小组担任组长。开始,他以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代购、代销等形式,带动150余户群众发展生猪养殖。常年为本村群众提供务工岗位20个,保障贫困户顺利脱贫。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贫困户户均增长收入1.5万元以上,非贫困户户均增长收入1万元以上,老百姓腰包逐渐鼓了起来,靠天吃饭也成为历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请战,带领村上其他党员和志愿者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并向武汉灾区、龙正镇人民政府、冲天村村委会及三户贫困户捐赠物资共计1.6万余元。同时,他对于老年人、学生、患病群众等弱势群体同样放心不下,每年都会拿出10万余元慰问村上的老党员、资助贫困学生、看望重病老人,倾情助力乡亲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十三

当清晨的第一屡阳光从东方露出,中国移动驻闫家村扶贫工作队早已梳洗完毕。一杯牛奶,一个面包过后,开始了驻村帮扶平凡的一天。

桦南县闫家镇闫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村。经过几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村内“三通三有”已全面达标。住房、饮水、教育、医疗保障已落实到位。于2018年底脱贫摘帽。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目前村内仅剩的8户20人未脱贫人口,这是驻村工作队王灿义、冯永全、杨志国三人的心头大事,也是他们驻村帮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上午8点,每天开展工作的第一件事,是工作队王队长带领着驻村队员们跟村干部开个碰头会。做好走访前的商议工作,定好一天的走访规划。会上大家各抒己见,队员小冯根据会议内容做好走访计划,今天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村上几户贫困户进行进行入户走访。

上午8点半到11点半,按照制定好的计划走访计划,大家开始分头行动。首先,工作队员小冯来到曾庆英老人家,老太太一个人住,前段时间因为肠梗阻进行手术,刚恢复出院回来。她有冠心病、高血压的老毛病,中国移动曾前后两次来到曾大娘家中为老人现场义诊,并赠送药品与物品。大伙儿对曾大娘家的情况也十分挂念,隔三差五的去看看她,问问家里有没有什么苦难,帮扶责任人帮助其购买的鹅苗,经过曾大娘的精心饲养,也已经长大了。工作队员们详细询问了老人的身体情况,得知其身体状况良好,前段时间住院报销也快报销好了。随后,工作队一行又来到了杨桂财家,杨大爷因病致穷,但是这几年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委的帮助下,也建起了明亮的新房子,工作队员和杨大爷亲切交谈起来,大爷一直感谢党的政策好。现在大爷家养了四头牛,并且也养了好几十只鸡,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大爷家因为没什么年轻劳动力,村上还为他的老伴儿申请了公益岗位,大妈一直夸政策好。

在小冯走访曾大娘和刘大爷家时,工作队王队长去走访了王淑琴家里。一路上,她家的情况在驻村工作队的脑海。大孩子24岁了,小儿子12岁。前两年大闺女还没有毕业在读书的时候,给家里。村里给申请了贷款等;夫妻二人的身体都不算太好,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为了更好的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工作队联系家庭签约医生,定期入户看诊,做到小病不出村,同时,工作队还帮助他们申请一些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也为也力所能及,为村里做些贡献,也能增加些收入家庭收入。

在村上和工作队的帮助下,李军家栽种了自家李子园。他家种的李子甜脆可口,每年结下的李子工作队帮助其送到县里售卖,年可增收4000到5000元。

13点半到15点,短暂的午休过后,队员们又深入田间地头去和农户交谈,了解今年收成,看看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帮忙的。村里越来越整洁的道路和道路两旁的绿化美化带式,大家辛劳的最好回馈。

15点半到17点,回到村里的党员活动室,指导村民们利用电脑业余时间。上网查阅惠民信息并学习各类农业知识,闲暇之余,他们也和村民拉拉家常,拉近拉近关系。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十四

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与贫困户们由初识的生疏,逐渐到相处融洽,最后像亲人一样紧密。回顾扶贫路,留下了许多深刻而难忘的扶贫记忆。

实施产业扶贫,是扶贫路上我最想做的事。镇上一名老同志退休了,我接手了他的联系户鲁大哥。一天下班后我入户走访,谈话间,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递给我几个自家种植的爱媛果粒橙,橙子很甜很解渴很暖心,我一边吃着水果,一边详细询问着家里的情况,通过了解,他家主要收入来源靠种植水果,但是水果品种不好、品质不高,每天起早贪黑收入还是比镇上的种植大户差一大截。我就和他一起商量制定了农技帮扶的措施,帮他争取项目资金6000余元,高接换种果树450株,新种植桃、爱媛等果树500株,专门联系果技员指导果树种植。“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鲁大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每天天不见亮就下地到果园,一直忙活到天黑才回家,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到学习和培育果树上,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鲁大哥水果种植面积有5亩多,年水果净收益达3万余元,人均年收入从4600元增加到11000元,提高了6500元。

解决琐碎小事,是扶贫路上我一直在做的事。一次走访时,我发现贫困户家里的井抽不出水来,老年人在家里,不知道怎么修理,喝不到干净的水,她焦急得很,不停地跟我说着这件事,希望我能帮助她。我立马就返回镇上,找了一个修理师傅,带到她家,师傅麻利地动手修理,抽水机又转了起来,家里的水缸又装满了水,大娘脸上有笑容了,拉着我的手紧紧不放,不断地感谢着我。还有一次我到贫困户家时,老人家告诉我他女婿把之前在厂里的工作辞去了,现在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还有一家人需要养活。我听说后,帮助他浏览人才市场、联系人社局,了解近期招聘岗位,尽快帮他女婿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这几年来,我都记不清有多少次接到贫困户的电话,帮他们为鸡蛋找销路、咨询政策、打扫卫生,通过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每一次拉家常的摆谈,每一次为他们脱贫的努力,我渐渐与贫困户成为朋友,成为他们的倾听对象,与他们之间有了更深的感情。

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十五

__省__县__镇,像一颗饱满丰润的浑金璞玉,镶嵌在郁郁葱葱的苗岭山脉之中,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清水江河畔。

10月18日,就在__镇脱贫攻坚指挥部里,我们前线工作队员一起观看党的十九大开幕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再次作出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为了这个承诺,千千万万的扶贫工作者被派往贫困的基层农村,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承诺。

我作为__省水利厅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前线工作队的一名队员,派驻黄平县__镇参加脱贫前线工作,至今已有一年。一年时间里,我见识了__的美丽,也目睹了__贫困的一面。

__是美丽的,它的美丽出尘脱俗。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绮丽。有大高山万亩杜鹃花、翁干洞九级瀑布群、飞云大峡谷、清水江等自然风光。更为奇特的是,湘黔铁路途径此地,由于特殊的地理落差,铁轨在这里连续绕了两个大湾,形成s型,列车沿山坡盘旋而上,从村寨的一面穿进另一面穿出,形成两个相接的美丽圆环。特别是夜间,列车车窗亮着灯、鸣着笛,环状穿行在山间,灯光、笛声环绕而过,如夜空长龙呼啸,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这个景观,时常吸引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村寨拍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作品。

这里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岩门司土司城、明清古梯田、建在石板上的滚水寨子等历史文化遗迹,体现了勤劳朴实的苗家儿女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

这里是苗族歌后阿幼朵的故乡,更有“芦笙会”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节日。__镇群众几乎全是苗族,苗族喜爱苗银苗绣装饰的服装,每当苗历节日到来,苗族同胞都身着盛装,特别是妇女,佩戴银花银饰,穿上绣工繁复的衣裙,参加苗族盛会,吹笙跳舞,斗牛游方,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每年九﹒二七芦笙会,阿幼朵等本地艺术家,都会回来献艺,与家乡同胞一起过节,抒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连几天,长桌宴不散,米酒飘香,歌声不断。

然而,__又是贫困的,它的贫困让人心酸心痛。

它是全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距县城28公里,地理位置偏远,全镇220多平方公里土地,大都是山地、丘陵,土地贫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寨子里基本都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苗族木屋,设施简陋;由于缺少清洁垃圾桶、垃圾车,公共环境卫生得不到解决;镇上的男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家里农活全由女人承担,路上常常看到年老的阿婆弓着背缓慢行走,背已弯成九十度,这是由于长期艰辛的劳作,老年便成了勾腰驼背的模样。诸多历史条件的制约,阻碍了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没有上规模、有效益的产业,导致贫困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土地收成少、农民收入少,除了基本解决温饱外,仍有2万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是我省20个极贫乡镇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

在全省开展的精准扶贫战略中,__镇作为全省极贫乡镇之一,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更多关怀,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保障就业、社会公共服务、农村环境治理,再加上易地扶贫搬迁、民政社会兜底等脱贫攻坚措施,目标是改变__镇的现状,帮助__镇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

经过扶贫工作队和全镇干部群众一年多的艰苦努力,__镇脱贫工作已初见成效,通往县城和周边县市的交通主路已是热火朝天开工建设,6000余人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即将完工、迎来走出大山深处的苗族同胞,宽阔笔直的城镇大道两边已绿树成荫,大型生猪养殖场也即将建成,水果基地上,农民正在合作社组织下平整土地,24个村的新村委会正在装修粉刷,村民有了崭新的便民服务中心和活动广场,7500盏太阳能路灯已矗立在偏僻的乡村小道上,__镇作为全县中心城镇之一已初具规模。

水利项目在水利厅党组关心下进展迅速,农村人畜饮水、灌溉工程、山塘维修、沟渠整治、水土保持、防洪治理、小水电站改造、城镇水源地保护等一大批水利项目全面铺开,在惠及农村用水安全和质量的同时,也极大地支持了全镇扶贫产业,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推进项目的同时,我与水利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充分利用与各水利部门、单位和其他社会资源的联系渠道,牵线搭桥,为镇上滞销农产品找市场,为学校500余名贫困学生御寒用品找捐助,为贫困孤儿的生活费找资助,每一次的成功,带给我的,有喜悦,也有感动,绵薄之力,不能完全改变贫困,却能一点点触动各方观念的改变,让一个个看到贫困的人群从旁观者变成扶贫的参与者。

我们工作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就安置在原苗陇乡政府办公楼,废弃的办公楼经简单装修后作为扶贫工作队办公及生活场所。指挥部的成员来自省、州、县各单位,是一个团结协作、敬业实干的大集体。在这里,队员们一同勤奋工作,用行动一点点改变着身边的贫困;在这里,队员们一起体验苗家淳朴的民风民情,共同分享扶贫工作的苦与乐;在这里,洒下了队员们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队员们灿烂的微笑。

看看身边的一物一事,我们更深刻理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看到了苗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看到了贫困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脱贫攻坚大战略,需要紧紧依托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我们扶贫工作队员的基层工作来落实,更离不开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愿望和内生动力。

我们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旁边,就是__火车站。这个四等小站,每天只有来回各一班慢车停靠,由于班次少、上下乘客少,火车绕着这里运行了四十多年,几乎还是几十年前的模样,几栋低矮简陋的红砖房,沿着站外狭窄的小街排列,小店铺里摆着老旧木制柜台,每次坐车前走过小街,仿佛时光倒流,回到数十年前。

每一次坐在回镇的火车上,望着车窗外层峦叠嶂的青山,我常常会思绪万千。在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作家、上海知青叶辛曾在__参与这一段湘黔铁路的修建。当年条件艰苦,叶辛与他的工友们开山砍树修铁路,吃住在工棚,艰苦的条件并未磨灭他们的意志。艰苦工作之余,叶辛深入__苗族村寨采风,积累了丰富的民俗知识,撰写了许多描写当地民族文化的文章,先辈们不仅留下了通向文明的湘黔铁路,还为我们记载了苗族同胞的民风民俗和的生活状况,“蹉跎岁月”,其实并未蹉跎啊!

随着脱贫攻坚的进程加快,小小的__火车站必然将产生更大的改变。等到那一天,已经脱贫奔小康的__镇一定会邀请更多匆匆而过的列车停留下来,悉心领略新__的风采。到那时,我会收集起叶辛等知青前辈和工人们在__镇修建铁路的历史,收集起脱贫攻坚工作的见闻和回忆,浓缩成一篇纪念文字,留在站前广场上,记录下前辈在这块曾经贫穷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记录下苗家曾经的贫困和他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也记录下我们曾参与脱贫工作的点点滴滴,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脱贫奔小康、奔富裕的路上奋力追赶,让__的苗家生活汇入新时代的洪流,就像这川流不息的列车一样,奔向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十六

10月22日,湖南省20“百名最美扶贫人物”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长沙举行。

会上,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峒村党支部书记彭运江、衡阳县扶贫办主任刘鸿雁、桂东县青山乡人民政府干部黄琰清、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驻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历冰、湘西“七绣坊”巾帼扶贫车间负责人石佳等5位与会代表先后作先进事迹报告,讲述脱贫攻坚一线的感人故事。

“村社合一”,全村集体产业直接收入281万。

我是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峒村党支部书记彭运江。我们村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土家山寨,山多地少又缺水,有一首民谣是这样传唱的:“有女不嫁陇木峒,一水要当三次用”。因为生产生活条件差,村民在外都抬不起头。我当选村主任时,就郑重对村民许下承诺:一定要让陇木峒人在外面抬得起头!

为了发展产业在没有项目资金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全村义务投入一千八百多个工大家起早贪黑用铁锹、锄头硬生生刨出了2.2公里产业路!

路通了,心齐了,就能齐心协力干大事!

4月,村两委决定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水果种植。我们实行“村社合一”,“统一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村里的集体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然而,奋斗之路并无坦途,创业的艰难也一次次考验我。记得花海生态园建设时,播进地里的花种子迟迟长不出花苗,火辣辣的太阳晒死了一片又一片的猕猴桃。我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到了极点。就在这时,村班子和党员站出来号召大家:村书记几次放弃出国发展的机会,家都不顾,带领我们一起干,为的就是大家共同致富。接下来的日子,乡亲们都自觉地来到地头,顶着高温酷暑,一起抗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花海生态园顺利如期开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敢于追梦终会圆梦!,我们建成了湘西州第一个滑草场,引爆了当地的乡村旅游;20,全村集体产业直接收入281万元,全体村民人人受益。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增收、股金分红、村公益保障等利益联结,村民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全村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

当好参谋,全面推进扶贫车间建设。

我是衡阳县扶贫办主任刘鸿雁。,我被组织选派担任衡阳县扶贫办主任。

208月上旬,一个村民来扶贫办反映情况,见到我扭头就走,我感到纳闷,一问,原来他举报的是我舅舅的邻居洪某,他们村的支部书记,洪某违规将自己加进贫困户,还弄了一套易地搬迁房。核实情况后,我要求乡镇按程序清退。这时,舅妈的电话来了:“洪书记可是看着你长大的,他房子都搬了,你就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我与舅妈情同母女,她来讲情,让我有些为难,但我考虑再三,还是没有给她这个面子。我想,作为扶贫办主任,只有守住底线,才能挺直腰杆。

今年初受疫情影响,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而我因摘除一个拖了两年的良性肿瘤,还在住院。想着省里新出台的应对疫情十条措施,鼓励建设扶贫车间,我再也躺不住了,拆线后第二天就返了岗。首先邀请宝泉鞋业到全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金兰镇泉隆村,考察办分厂,仅用一个月扶贫车间就顺利开工,吸纳300多人就业。

同时,我积极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建议县里组织专门班子,全面推进扶贫车间建设,一个职能部门对接一个乡镇,负责引进一家企业。在我的推动下,全县今年新建扶贫车间62家,900多名贫困劳动力得到安置。

目前全县4738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44351人,余下的3033人也通过验收,完全可以如期脱贫。

鲜血染红青山,你是扶贫一线最美的姑娘。

我是桂东县青山乡人民政府干部黄琰清。我和方璇既是同学、又是同事,方璇奉命来到青山乡,担任副乡长。我与方璇,在脱贫攻坚一线,并肩作战了一年零三个月。

我们青山乡山多地少,常年云雾缭绕,难得看见哪里有块平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启动后,经过实地考察,乡里认为宋家村木梓林组一块8.8亩的平地,是集中安置点建设的最佳地点。在宋家村驻点的方璇主动承担起了征地拆迁的重任。一开始,当地村民就不同意,这块地涉及木梓林组的11户村民,方璇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动员村民顾全大局,积极支持乡里的工作。

青山乡教育扶贫任务同样很艰巨。由于硬件设施落后,很多年幼的孩子都被送到外地就读。方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曾经跟我说,“决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她辗转于县城,找教育、国土、规划等多个部门协调,经过不懈努力,青山乡唯一一所幼儿园在年3月破土动工了。建设过程中,她经常到工地上检查工程安全和质量。她常说,山里孩子,励志很重要。在她提议和推动下,青山中心小学围墙变身为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在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增添了46条励志标语。

青山中心小学四年级女生玉婷,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被姑姑收养,经常想妈妈。这件事牵动了方璇的心,她找到电信部门,在学校创建了两间亲情电话室,为全校71个留守儿童,搭起了一座亲情之桥。不久,亲情电话室又升级为视频聊天室,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交流,更加频繁了。

2017年8月2日,天下着大雨,方璇下村验收产业扶贫项目,因雨大路滑,她乘坐的汽车坠入山涧,额头被撞出一个窟窿,鲜血不停地往外流。经过二十多天的抢救,我们渴望的奇迹还是没能降临,方璇终因伤势过重,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

现在,三年过去了,方璇牵挂的宋家村74户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家,孩子们就近入学,扶贫产业越做越大,乡亲们都摆脱了贫困。但这一切,方璇永远也看不到了。如果上天有灵,我想对你说:“你用鲜血染红了青山,你用生命诠释了坚守和情怀,你是千千万万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你是我们扶贫一线最美的姑娘!”

“你们和他们,我都放不下!”

我是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驻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历冰。20初,我刚带队完成新邵县花竹村三年扶贫工作。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启动时,组织上征求意见,是否再去带队搞一轮。

妻子发微信:“已经3年了,还要干3年,孩子毕业,老母生病,你放得下吗?20建光伏电站摔伤的后遗症,你要吃得消呀!”我发去贫困村民的照片,加上一句:“你们和他们,我都放不下!”

我们翻山越岭,鞋子跑坏好几双,在海拔1273米的金龙山北麓,发现大片原生态的野生茶树。心里顿时敞亮:“村民们采鲜叶,就近建茶厂,光伏发电做能源,一定能做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可村里地少人多,茶厂怎么建才能少占地?作为电气工程师,我就想到把光伏板铺在制茶车间顶上,两个项目一块地,搞“农光互补”。

面对这个颇有挑战的项目,质疑声扑面而来。我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和厂家代表召开“圆桌会议”,以我多年做电力工程的实践经验,用计算出来的数据反复推演,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半年后,一座透明的玻璃厂房拔地而起——棚顶是光伏板,棚体是玻璃加钢结构,棚内恒温恒湿,还有光伏发电驱动的机械化制茶设备。

硬件设施建设不容易,软件跟不上就会掉链子。果然,由于村民缺乏质量观念、贪多图快,用蛇皮袋送来的鲜叶和成一坨,随心所欲设置加热温度,结果不合格产品出了一大堆。于是,我在加强培训的同时,带队辗转建瓯、句容、安化等茶乡取经,多次试验后,茶叶检测报告显示“九项零农残”。现在我们注册了“老山凼”商标,取得了sc食品生产许可证、商品条形码,还即将获批绿色食品认证,包装精美喜气的小河野茶纳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和国家民委外事礼品。

现在的小河村,楼房星罗棋布,道路宽敞通畅,扶贫产业欣欣向荣,网络直播、展销会、旅游+消费扶贫措施各显神通,村集体所有的合作社累计分红近16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2万元,村集体纯利润突破20万元,全村医保由合作社出资缴纳,村级班子得到强化,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环境越来越美。

返乡创业,“让妈妈回家”

我是湘西“七绣坊”巾帼扶贫车间、“七绣坊”非遗扶贫工坊负责人石佳。我的家乡是个美得让人心动,也穷的让人心痛的苗寨。,我还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大三,那时就开始创业了。

三年前一次返乡探亲,我被母亲强行留下了。她要我放弃城市里优越生活回到村里,带着乡亲们做苗绣。我的内心很抗拒,但最终没拧不过母亲的执拗,我妥协了。

2017年7月,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公司在石栏镇成立了,最初我只打算投入200万,带动几十个人,当是为母亲心愿买单,亏完就算了。没想到这条路一旦进入便停不下来。

当看到石栏镇总人口19000人中,竟有1200多名留守儿童,大部分年轻的父母为生存迫不得已外出打工。那一幕幕不忍直视的离别剧都深深刺痛了我。

于是我发起实施了“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号召外出打工的妇女返乡来公司基地,每人配额5200元带薪培训三个月。合格后与公司签约上岗。她们可以自主的选择到基地来上班,或者是在家承接公司的订单。

听说家门口就能工作了,妇女们纷纷赶回来。200万不到一年就花光了,而我们刺绣作品几乎无人问津。想要达到长效、造血式的扶贫,必须要以商业的行为来做。于是我调整思路,再追加万投资,在3个县建立了5个扶贫车间。先代加工来稳定生存,用以工代训的方式培训了各个工种一千多人,同时在城市里组建产品设计团队、开实体店、推广自营产品。

我们收集了上万种传统图案,建立数据库。再通过设计创新,运用到现代的服装、鞋、箱包、文创上,受到市场的欢迎,还创新了管理和销售模式,线下直营、线上社群电商分销。通过这种模式获得了低成本爆发式的增长。今年7月我们网店开业,仅仅1个多月时间销售达1380万元。

返乡创业的这三年,“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400多个,帮扶贫困户1272人次,让300多个孩子的父母返乡就业。全产业链的产值达5320万,其中1400万元支付给了当地百姓。

接下来,我们计划将现有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来打造非遗特色小镇。用苗绣、旅游、农业、康养四重复合产业构成的扶贫包来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的样板。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十七

中专毕业的黄秀武没有选择回老家。用他的话说当时年轻气盛总觉得老家太穷回去也没出路不如去外面闯一闯。就这样他在广东当采购员一干就是8年。

春节回家探亲,看到乡亲们大部分居住着破败的瓦房,经济收入还是传统的“一橡胶二槟榔”,很多年轻人无所事事,整天坐在村口小卖部里打牌,在走亲串户时又总能听到乡亲们关于“咖啡价格老是被外来收购商压价”的无奈抱怨,黄秀武心里很不是滋味。

“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我们村就不能摆脱贫困吗?”成为那个春节黄秀武思考最多的事情。“与其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创业,还可以带动乡亲脱贫致富。”最终,他决定就这么干了。

“刚回村时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也不确定能做好什么,但发展咖啡产业这一梦想我是一开始就有的。”

最初创业时,他选择了养猪,但是受到了极大的挫折——第一批肉猪刚要出栏,猪肉价格就跌到了历史低谷,没有人收购肉猪;价格回升时,他养的肉猪又染上瘟疫,一下子死了15头,损失惨重。但这次失败更加坚定了黄秀武选择发展长兴村的优势产业——咖啡种植加工的决心。

长兴村毗邻海南咖啡名镇万宁兴隆,上世纪60年代受其影响,村民们开始种植咖啡,1960年至1982年是长兴村咖啡种植的高峰期,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亩。但由于长期以提供原料方式出售,利润甚微。再加上1982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咖啡价格低迷,于是很多村民砍掉了咖啡树,转而种植槟榔、橡胶等。

长兴村地理气候独特,出产的咖啡原豆品质极佳。“村里不应该抛弃这一经济作物。”从开始,黄秀武就发动村民种植咖啡。但一开始村民们的积极性不高。

为了激发村民们的积极性,尽管没有经验和足够资金,但在朋友黄辉合作下,黄秀武决定从价格上吸引村民,从而带动村子咖啡产业的发展。

“一开始我们以13元每公斤的价格向农户收购咖啡干果,比外来客商要高出两三元。但除去运输成本,根本赚不到钱。”黄秀武说,“后来,我们了解到,如果把咖啡去壳加工,咖啡生豆最低也有25元到30元每公斤,比收购干果要多挣一倍。于是我就开始到兴隆学习咖啡脱壳技术,还购买相关书籍和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学习钻研。”

20黄秀武收购0.75万公斤干果,经过自己加工销售净赚8万多,算是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自富”不忘“带富”

“一人富不算富”,黄秀武离自己的梦想近了一步,但他却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回村的初心就是带村民脱贫、实现致富,所以自己赚到钱时是很高兴,但更多的是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所以压力还是很大的。”

207月,黄秀武成立了琼中飞水有机咖啡专业合作社,注册琼中“飞瀑山”咖啡商标。当时担任长兴村党支部委员的他,一直秉持着“带村民脱贫致富”这一初心和理念,但他的一腔热情却被浇了冷水。“合作社刚成立时共有5个人,带22户贫困户,我当社长。但很多人反对这一产业,觉得不赚钱、价格低。而且当时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没有人支持我。”

再难也要坚持。黄秀武用两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免赠送咖啡苗,还到咖啡地里一对一现场演示如何栽培管理。~,合作社逐步赚钱,村民们也开始积极加入。

“之前不相信这个产业能够赚钱,也不敢尝试,但黄哥一直跟我说要相信他。在他的带领下慢慢种植咖啡,学习技术,现在发展得特别好。”村民王业伟说,“黄哥为人诚实可靠,听他的准没错,现在日子也是越来越好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壮大,合作社员的人数也增多了。,合作社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36人,咖啡种植面积由30多亩发展到800亩,带动近6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咖啡产销经营收入平均每年达到50万元,社员们的年收入也由的6371元提高到20的1.8万元,家家户户盖起新楼房。

更值得一提的是,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和第八批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认定300个村镇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平镇长兴村二队(飞瀑山咖啡)入选。

“带领村民走出更为宽敞的路子”

村里不少贫困户通过种植咖啡过上了好日子,黄秀武的付出也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点赞。在该县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他高票当选为长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黄秀武的压力更大了。除了要破题“两不愁三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关心还有脱贫之后,怎么带领村民们更好地致富。

“年我们村实现了全部脱贫。”黄秀武略带自豪地说,“但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和致富带头人,不能满足于现状,我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实打实把这个产业做的越来越好,从而带动村民们致富。”

为进一步打开产品销路,提高产品知名度,黄秀武带领合作社成员积极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和农民博览会等活动,合作社产品也受到国内外咖啡专家高度评价。另外,他还通过“互联网+”的销售方式,让产品走出大山,如今“飞瀑山”咖啡在海南开始小有名气。

谈到发展前景,今年36岁的黄秀武说,他将利用飞水岭的生态环境以及琼中黎族特有的制作方法,在咖啡园建立咖啡标准化加工厂房、观光游览区、特色咖啡馆品赏、民族特色农家乐、园区咖啡采摘等,把琼中“飞瀑山”咖啡打造成特色农产品及海南著名商标。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十八

2016年4月,中国铁塔派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清水坪镇中溪村的第一书记王金勇为如何改变村里贫困现状发愁。如今,中溪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21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500元。

强化村级党组织。

刚到村里的王金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中溪村党支部成员的职责分工,并把它贴在墙上,接受村民监督。在当地党员和村民看来,驻村第一书记来后,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次”。制定了村党支部定期学习制度,定期召开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每周一召开村“两委”例会。党员和群众普遍认为,第一书记来后,村里很多事情规范了,各项工作公开透明,大家愿意把事情放到桌面上来谈,党支部的凝聚力变强了。

“村里穷了几辈子了,能有本事让大家富起来?”淳朴的村民直白地表达了他们的想法。王金勇知道口头解释没用,只有让大家过上好生活后,才会心服口服。为了落实好危房改造政策,王金勇带领村干部冒着高温酷暑,挨家挨户宣传政策、拍照记录。村里通信网络覆盖条件不佳,经常要满山跑着找信号,在他的协调下,村里新建了通信基站。现在电商实体店开到了村里,直播带货正使中溪村的农产品销往全国。

此外,还新建了太阳能路灯、垃圾焚烧池、储水池、公厕等基础设施,实施院落硬化等项目。中溪村的扶贫工作有了主心骨,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变化,村民的思想也逐步发生转变,脱贫奔小康的信心不断增强。

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带动百姓脱贫,关键是发展产业,重点是找准合适的产业项目。中国铁塔先后向中溪村选派王金勇、彭加森2名驻村第一书记,4年来,坚持把村级产业发展方向融入全县发展战略,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发展养蜂、养鸡、茶叶等产业,扶贫成效明显。

第一书记彭加森来到蜜蜂养殖户秦齐平的养蜂基地,了解蜜蜂繁殖情况。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中溪村蜜蜂养殖户秦齐平的蜜蜂从3年前的10桶发展到88桶。一桶蜂子可产8斤糖,收入1000元,年总收入8万多元。秦齐平说,“彭书记来的这三年,把村里路、电、网、养殖、种植,样样都跟上来了。”

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扶贫工作队,用中国铁塔投入的资金成立了保靖县天蜜溪养蜂专业合作社,带着群众发展中华蜂养殖,惠及贫困户73户205人。邀请养蜂专家现场传授养蜂技术,帮助提高养蜂技能。通过培养能人带动产业发展,中溪村现有蜂群500余箱,年产蜂蜜4000余斤,年产值达40万元。

“山水都是发展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好产业?”驻村第一书记认识到,村里已经种植了近千亩的柑橘和600亩的黄金茶,再加上粮食作物,适合种植的土地资源已经非常有限了,只能在养殖上做文章,而得天独厚的山区资源特别适合养殖“跑山鸡”。第一书记找到退伍军人吴正峰办起了养鸡场,中溪村的土鸡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中溪村党支部书记舒小青说,养鸡合作社目前养殖15000羽鸡,预计到年底可出栏大概3万羽,带动贫困户152户591人。

-->

-->

-->

-->。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十九

8月,我作为选调生被分配到重庆市云阳县宝坪镇工作并被分配到宝坪镇最远的贫困村凤凰村开展扶贫驻村工作。翻开工作日志,满满的都是扶贫,干部包户、走访入户、问题排查、问题整改等字眼已经霸占了我《扶贫日志》的“半壁江山”。“白+黑”“5+2”的扶贫节奏让我身心疲惫,可是凭着“愣头青”的不服输精神,我们也在扶贫道路中茁壮成长。人之初成,非一己之功。在扶贫道路上,我们的扶贫“后盾”也是我们的“厚盾”,是他们默默支持与奉献,才能让我们这些“扶贫战士”真正无后顾之忧地冲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以全身之力为人民交出决战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至此,每一位“扶贫战士”也都应该“回回头”,对我们的“后盾”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妻子的背影和眼泪充满着不舍与支持。

207月2日,在办完婚礼后我立马返岗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身怀六甲的妻子早早地为我收拾好了行李,可是眼中的不舍却隐藏不住。“你吃完午饭再走嘛”“下午四点的高铁也可以的,吃完饭得好好休息一下”“要不吃完晚饭再走”,她每次也像小孩子一样想让我把动车票再改签晚一点。可是在上班的时候,她却从不打扰我,因为我们都深深地知道,我是贫困群众的“扶贫战士”,我有我的岗位需要坚守。故此,在每次送完我后,她转头离开也是那么地“决绝“,为了“大家”,在很多时候我门的“小家”必须作出一些牺牲。“茫茫芸海遇佳人,几世修为始成婚”,纵然相思入骨,纵然长路相隔,我却知道你的背影不仅仅是不舍,也是对我的支持。“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是群众的致富路还是我们的人生路,都要我们这些战士去打拼、开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父亲的背影和放手满含着辛酸和喜悦。

父爱是一座山,巍峨高大;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亲是世界上最不会表达爱的人,对于很多父亲来说,对孩子说出“我爱你”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永恒命题。当前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冲锋的关键时期,我们已经习惯了“白+黑”“5+2”的工作节奏,也已经把所驻村落当故乡,将村办公室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一个周五,父亲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放假,是否回家,他好做一些准备。其实,听到这里不禁有一些鼻酸,孩子回家何时还需要父母提前准备迎接了。在听到我说要加班的时候,父亲也只是说了一句“照顾好身体,给你微信转点钱,就不打扰你工作了”。挂完电话后,我思忖良久。父亲一贯强势,也一直很“强大”,在我的心中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在不知不觉中,父亲的重心已经转向了我们儿女,他只是默默地支持着,以我们的“重心”为重心。在我们忙于工作、无暇理他的时候,他只能选择放手,转身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在此,我想对您说: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战鼓声促,冲锋号急,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正是因为有你们这些扶贫“后盾”的坚守与支持,才能让成千上万的“扶贫战士”坚守在脱贫攻坚的战线上向着全面胜利的目标奋力冲刺。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二十

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有何诀窍?她笑道:“只要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群众就会向着你,工作开展起来就容易了!”

4月,28岁的崔静可带着组织的信任,怀着忐忑的心来到被当地群众称为“麻烦村”的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苗沟村。三年来,从一个喜欢文艺气息的“小文青”蜕变成沾满泥土味道的驻村“女汉子”,从群众眼中干不成事的城市小姑娘变成被全村村民尊重和信任的“小崔书记”,不仅摘掉了“麻烦村”的“贫困帽”,还与群众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以真心换真情,切中矛盾化解“金点子”

苗沟村位于鱼化镇南部,距场镇10公里,海拔较高、地势偏远,人均收入水平较低,20全村仅有一条全长6公里、3米宽的水泥路,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元。初到苗沟村,由于观念差异、口音不同等原因,一些群众不愿意配合工作。但崔静可没有气馁,她努力把自己融入群众,始终将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经常走村入户“拉家常”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共同劳作,还为残疾人代领辅助器具、查询各种政策资金到账情况、电费和话费的代缴、农特产品代销等。谁家有困难,谁家就有崔静可奔忙的影子。20夏天,二组村民们每日必经的小桥因年久失修出现裂缝成为危桥,影响到100多户群众的出行安全,崔静可了解情况后立即跑上跑下动员村民集资修桥,并率先出资捐款。此举深深感染了群众,全村群众踊跃地捐钱捐物出工出力,很快完成了小桥的修缮。“小崔书记一个城头来的小姑娘都要出钱给我们修桥,我们还有啥子理由不出钱出力呢”,二组组长陈登强感慨道。崔静可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群众认可,和村民们的关系一天天融洽起来,方便群众出行的小桥也变成了他们之间的“连心桥”。

以信任固信心,把准村貌改善“好法子”

得到群众信任的崔静可信心大增,更加坚定要改变苗沟村落后面貌的信念。年以来,她积极开展上争外引工作,争取资金和项目,从交通、饮水、用电等方面着手大力改善苗沟村人居环境。带领群众投工投劳,新建通村通组硬化路14.4公里、生产便道和入户路20.2公里,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生产便道覆盖全村产业,贯彻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带领群众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商蓄水池建设方案,修建集水井和蓄水池43口,安装管道41公里,彻底改变了全村2000多群众喝水靠天的历史;通过多次对接反映和沟通协调,促使苗沟村农网改造项目提前一年实施,共新建变电站10个,改造高低压线路24.75公里、户表0.04万户。全村人居环境大力改善,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也大幅度提升。

以实干获实效,走出产业发展“新路子”

为彻底扭转群众传统“靠天吃饭”的种养观念和耕作模式,崔静可积极奔走,多次邀请农业专家、驻村农技员对全村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检测,邀请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寻找适合苗沟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变劣势为优势。2017年引进四川绿态康生态农业公司流转土地1500亩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建成天知椒产业园500亩,全村劳动力在园区就业100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600人次,实现收入40余万元,帮助28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15户红卡贫困户每户分红600元。启动建设1000头马头羊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带动群众增收。20,崔静可还用自己的积蓄,帮助致富带头人解决启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发展种植大葱30余亩,带动贫困户种植大葱50余亩。截至年底,苗沟村7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500元以上,村“一低五有”全面达标。村民陈先进感动道:“崔书记帮扶我家,现在我家吃穿不愁,养猪产业发展起来了,娃娃读书成绩不好都帮忙解决,读了百工技师项目,太感谢了。”

崔静可在3年多的驻村扶贫时间,走遍了苗沟村的山山水水,访遍苗沟村的每一户农户,化解矛盾纠纷400多个,争取落地的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她说:“看到今天苗沟村的新局面,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没有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对得起苗沟村400多户2000多名村民,对得起第一书记的荣誉,我的驻村生涯没什么遗憾了。群众给的‘女汉子’称号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二十一

__,现工作于__中医医院__医院。10月至5月到科左中旗人民医院参加“京蒙扶贫”工作。

自收到来科左中旗对口支援的任务,我的心情忐忑万分,一方面是对新工作环境不熟悉,担心与当地蒙古族居民沟通不顺畅,另一方面担心不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听说科左中旗冬天比较冷,怀着这种心情,我于十月初来到这里,当天晚上下飞机后,医院特意安排一名司机接机,然后我们又开车一百多公里来到了目的地,大概晚上十点多我们到了宾馆,这里的气候真冷,而且很干。第二天一早医院派人接我们来到了科左中旗人民医院,我来到中医科门诊,这样我对口支援工作就正式开始了。

不知不觉来这里已经近半年,对这里的患者特点有了一些了解,这边居民高盐高脂饮食,同时喜欢喝酒,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这里部分患者庭条件差,有病不能及时就医,很多患者来医院只是咨询,没有能力支付挂号费及医药费,针对这种状况,在医院领导的帮助下,我们进行以下尝试:鉴于患者家庭经济水平差,我们为患者免挂号费,义务为患者看病;很多患者为了省钱,有病不就医,我们义务工作者去社区乡镇,上门为患者提供医疗帮助,同时进行健康宣教,让老百姓多了解医学常识,让居民切身感受到我们支援医生为他们带来的帮助与温暖,让他们感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福利,能为他们解决一个问题,真是高兴万分!

期间诊疗患者百余人,到社区进行健康宣教及义诊,同时举行学术讲座,为当地患者缓解病痛的同时扩大了人民医院的影响力,感受到本地就医之难同时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希望尽自己微薄之力,给当地病人带来温暖!得到患者的好评及科左中旗人民医院的认可,荣获“京蒙对口帮扶杰出贡献奖”。

我的扶贫脱贫故事篇二十二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象牙塔走向田野,从学子到干部,无数青年选择扎根基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两年前,我也义无反顾地选择将理想融入黄土地,作为选调生,投身于湖北巴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虽有“惑”,但更多的是“获”。

第一“获”是“入户帮扶要走心”。初入基层,赶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处理一叠叠文件、一个个报表让我有些摸不着头绪。于是,我鼓足勇气,主动请缨担任贫困村——长岭岗村的第一书记、扶贫尖刀班班长。在帮扶入户中,村里的老干部告诉我,危房改造工作还剩下几块“硬骨头”。亲自经历过后,我才明白了“硬骨头”到底有多难“啃”。入户中遇到这样一家人,户主和90岁老母亲住“土墙屋”,弟弟住猪栏上的“小阁楼”,生活条件不容乐观。我反反复复地跟他们宣传危房改造政策,劝说他们重建新房,但他们却十分抗拒,坚决不建。我百思不得其解,左邻右舍几番打听,才知道他偏信了当地风水师的说法,“房屋相位不好,不能建房”。我辗转联系上了风水师,几番劝导,他终于对贫困户改口,“今年能建房”。然而,户主又提出建房“太贵”。我又帮他申请了民政救助,从砂石料、瓦片、砖墙一点一点计算修房子的费用,与修房子的老板商议,按成本价成交这笔“生意”。到了修房环节,户主还是有诸多“不满意”,比如墙面漏水、缺厕所。我便反反复复入户10余次,一个个协调解释。整整2个月,最终为贫困户修起了一座新房。我当时高兴得好像自己也住进了新家。

第二“获”是“唯有实践出真知”。来到基层,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我还想再多做一点。作为中级社会工作师,我开始从专业积累中找寻灵感,灵机一动,决定在长岭岗村成立“妇女儿童之家”,组建一支由“村妇联+童伴妈妈+驻村帮扶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帮助留守妇女、儿童。首先对全村的妇女、儿童进行了走访,但是很多孩子遇见我们总是“羞怯怯”地跑到屋里。问爷爷奶奶才知道,孩子们的父母不是出去打工,就是离家出走,加之村里山大人稀,孩子放学回家没有“玩伴”,经常一个人玩手机,有点“怕生”。此情此景,让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习惯了独处,他们会接受我们的服务吗?我心里打着鼓,但还是决定试一试。我们启动了一个设想:把村里的妇女干部发动起来,在农闲、课后为村里的困境妇女、儿童提供服务。去年暑假,我们联合武汉大学志愿者开展的“彩虹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更是让“妇女儿童之家”热闹非凡。服务初见成效,更坚定了把服务持续下去的信心。然而,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只好暂停服务,上门了解孩子们的情况。但是要么由于网络不佳,要么由于家长忙于春耕,很多孩子无法适应“网课”,成绩一落千丈。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教育是他们改变人生轨迹最重要的方式了。我急得不行,到处请教怎么才能帮助他们。我设法联络了团县委,争取公益项目,并且逐步重启“妇女儿童之家”,让孩子们轮流来村委会,志愿者、童伴妈妈来陪伴他们学习,人手不够,我就亲自上阵,村里又恢复了活力。

第三“获”是“拼尽力气多使劲”。从学校走入大山深处,环境大逆转,身边的人问过,你怕过吗?说实话,怕过。还有人问,你敢吗?答案是“敢”,有了“闯劲”更有“干劲”。基层工作杂、忙、急,为了尽快适应和熟悉这种工作节奏,我选择深入田野,开展调研,日积月累,培养“钻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每日记录、反思、总结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我保持着“韧劲”,每天发现新事物,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就会发现离梦想更近了一点。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0438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