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写教案之前,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下面是一些教学设计精彩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一
1、学习按一定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能用数数的方法确定序数。
2、初步体会序数与基数的区别,了解序数的含义。
3、发展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ppt课件。
1.认识序数先让小朋友们从数到十,然后展示ppt引诱幼儿观察动物以及动物排列的位置,并按顺序说出每只动物的位置。
a小动物王国要召开运动会,瞧!小动物排好队进场了,看看图上有什么小动物?有几只小动物?带领幼儿从1数到10。
b1.从左往右数,老鼠陪在第几个呢,2.从左到右,小马排在第几个呢,3.从左往右数,谁排在第三位呢,4.从左往右数,小狐狸排在第几位呢,5.从右往左数,谁排在第一个呢,以此类推。
2.动物赛跑。
2、为获得名次的动物颁发奖状,是谁站在最高领奖台?是谁站在最低领奖台3.运动会结束运动会结束了,动物要回家了请帮助小动物们回家,你们看小鸡的房子在7号房间,请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7号在哪里吗?我们请小朋友上来带小鸡回家好吗?..小鸡送回家了,接下来我们该送山羊、老鼠回家以此类推。
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学习了10以内的序数,能从不同的方向辨别10以内的序数。现在我们一起玩个游戏--乘火车。
游戏方法:
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车,分别编上1、2、3。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如第2列火车第5节车厢就写2-5,幼儿在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音乐一停,幼儿依照车票编号快速找到号码座位坐下。教师当列车员查票,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音乐再响,幼儿随音乐《火车开开》出活动室。
本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游戏的动力性、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强化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设计操作性强,注重动静结合;儿童相关经验较为丰富,教学准备充分;在关注幼儿数学概念建立的同时,渗透语言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突出融合课程的理念,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组织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表达,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给与积极应答。幼儿学习常规良好,能有序的参与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二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数学比较6以内数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6以内数量,比较多少。
2、学习按数量来分配,感知6以内数量的相应物品的排列顺序。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动物图片、雪花片若干
(一)、用游戏的口吻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导入语:“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小动物们要出去秋游了。”
(二)感受6以内数量并比较多少
1、出示小鸡与小鸭的图片各5张并整齐的排成两队,以一一对应的方式请幼儿比较两者的数量关系。
2、出示小牛、小马的图片,仍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不同数量的小动物。
“小牛5头,小马4匹,哪个多,哪个少,多多少,少多少?”
3、操作活动。出示4张公鸡的图片请幼儿拿出与它一样多的雪花片并排成一队,幼儿摆好后举手教师请幼儿间相互检查。出示5匹马的图片请幼儿拿出比它多1的雪花片,幼儿间再次互相检查,纠正幼儿的一些错误。
(三)幼儿作业。结束活动。
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为,当孩子的学习材料是他们所熟悉的并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尝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方法对其进行创造。爱玩,爱小动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本次活动我结合孩子爱玩,爱动物的这些特点,设置教育情景小动物去秋游,导入语:“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小动物们要出去秋游了。”让孩子对小动物的行为引起共鸣,因为前两天我们刚刚组织幼儿出去秋游,另外通过游戏让孩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孩子的参与热情与探究欲望,获得亲身的体验。
从幼儿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孩子主动学习、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层层深入让孩子轻松学习。活动刚开始教师出示小鸡与小鸭的图片各5张并整齐的排成两队“小动物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出去秋游都要排好队。”以一一对应的方式请幼儿比较两者的数量关系。直观的观察图片,深入浅出的提问很快吸引了大部分孩子的注意,接着仍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不同数量的小动物,“小牛5头,小马4匹,哪个多,哪个少,多多少,少多少?”孩子的兴趣很浓厚这对他们没有难度,教师在一旁鼓励孩子回答完整就可以了,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改变预设的教案减少一一对应环节的内容增设不对应比较的内容。不对应来比较两者的关系这一环节对孩子显然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孩子不敢把小手举起来。根据孩子的表现,我鼓励孩子用小手点着数一数然后和旁边的孩子交流后举手回答,合作让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再次高涨。最后,在孩子们说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后,教师把不对应的小图片,对应排列后让孩子自己验证的结果的对错。通过层层深入、合作交流突破难点,让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
教师努力为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活动第三部分在孩子突破活动的难点后,教师安排的是操作活动,让孩子在操作中自主探索,进一步巩固新学的知识。教师在黑板上摆放4张公鸡的图片请幼儿拿出与它一样多的雪花片并排成一队,幼儿摆好后举手教师请幼儿间相互检查,操作活动鼓励孩子积极探索,接着教师拿出5匹马的图片请幼儿拿出比它多1的雪花片,幼儿间再次互相检查,纠正幼儿的一些错误。在操作活动中加上了一些游戏的情节,把摆放材料变为有趣的手脑并用活动,使幼儿的各个器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与乏味,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果。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幼儿做数学练习,目的检查活动的效果与幼儿的掌握情况。教师鼓励家长关注孩子做练习的表现,提醒家长耐心观察,不急于代替孩子完成练习,培养孩子遇到困难独立思考,独立做作业的习惯。家长在关注自己孩子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学习习惯,同时也看到了其他孩子的表现,有利于家长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孩子。
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幼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在前面展示图片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被教师遮挡了,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改变提问策略站在左边提问后马上又站到右边提问照顾到幼儿全体那样活动效果就更好一些。
-->
-->
-->
-->
-->
-->
-->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三
1、培养幼儿学习序数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2、提高幼儿正确运用序数词表示物体排列次序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从不同方向区分10以内的序数,能够在教师协助下尝试正确说出观察结果。
能用序数词表示物体排列次序。
能从不同方向用序数词表述物体的次序。
物质:白板、贴绒教具(若干)、1-10数字卡片、果盘。
知识:幼儿已有的序数经验。
集体教学,集体和个体相结合。
一、导入。
游戏"排排座坐火车",随着游戏音乐,教师将小椅子纵向一字排列,一组9把椅子组成一列火车,贴有火车头标志。提问:"你坐在第几个座位上面?"让幼儿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序数知识。
二、展开。
(1)教师出示台阶和花朵贴绒,请幼儿数一数有几级台阶,几朵花。接着把各种花逐个放上不同的台阶,请几名幼儿从下面开始数,说说10朵不同颜色的花分别在第几级台阶。
(2)请10名幼儿上来每人拿一贴绒,放在不同的台阶上,分别说一说自身摆放的是什颜色的花,从下面开始数,摆在第几台阶,其他幼儿评判说得对不对。
2、区分基数和序数。
(1)教师出示贴绒图片,请几名幼儿数一数有几个盘子,再说一说从左到右(或说从右到左开始数)每个盘子的顺序。幼儿数对以后,教师再请几名幼儿数一数,每盘有几朵花,引导幼儿发现盘子里有几朵花和盘子在第几个是不一样的。教师提问,有几朵和第几个一样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小结:有几个和第几个不一样,一个是说有几件东西,一个是说排在第几。
(2)教师请幼儿两人一组,轮流用手里的图片任意排队,互相说各个果盘的次序,并数一数各个盘中水果的有几个,进一步明确有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3、活动延伸:游戏"跳格子"教师把幼儿分成10人一组,玩跳格子的游戏。教师先在地上画几组10个连续的大格子,从1到10标上数字。各组幼儿按顺序在数字卡片中抽一张数字卡片,说出自身抽到的是什么数,然后按卡片上的数,一次一格,单脚或双脚跳到相应的格子里,直到组里所有的幼儿都跳进格子里。(户外活动进行)。
三、结束。
教师小结,对活动过程中回答问题好的幼儿提出褒扬,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动脑。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认识1-10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和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考虑到序列是多样的,序列的方向不是固定的,教学中,我进行一些序数变化方式,如:
1.辨认排列形式不同的“序列”如:横直排的,纵向排的,
3.确认同种类物体的序列,哪个物体排第几?
4.在变化的情景中确认序数,如确定了序列中物体的序数后,变换序列中的物体,再认一认变换后的物体排第几?这样做既有利于形成序数的概念,也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四
1、感受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3、培养观察、比较和逆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图片、扑克牌若张、地垫10块、烟灰壳若个、数字卡若张。
(1)以故事引入,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楼梯图,引导幼儿懂得观察数字与楼梯砖块数量关系。
(2)教师示范搭楼梯,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上阶梯的时候,砖块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上一级比下一级多1块)教师指着阶梯旁边的数让幼儿练习顺数。
(3)教师小结:1、2、3……10,像这样数数就叫顺数。顺数时,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
出示ppt图片。幼儿边观察小猴吃桃子边结合数字学习倒数10、9、8……1,像这样数数就叫倒数。倒数时,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1。
3、练习顺数和倒数。
教师报一个数幼儿接着往后数到10(或倒数到1)。
4、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幼儿熟悉玩法后分组游戏。
第一组:跳房子幼儿从数字1-10或10-1有序双脚、单脚、小兔、蛙跳。
第二组:翻数字卡幼儿俩人合作幼儿一人持有卡片数字1-10放在桌面另一人翻,翻到数字几就顺数到10或倒数到1。
第三组:抽扑克牌幼儿俩人合作一人持有数字1-10的扑克由另一人抽俩次再进行顺数和倒数。
第四组:搭楼梯巩固顺数逐一增加和倒数逐一递减。
数学区:把材料放在数学区让幼儿玩区域时可以继续练习顺数和倒数。
新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我们重视挖掘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学习的机会,为幼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具有探索性和时效性的数学环境,尝试通过在日常生活,适时利用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使幼儿能在教师创设的童话世界、儿童乐园、愉悦的操作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得以全方位亲近数学、体验数学、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在主动性,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五
:能不受物品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空间排列形式、空间距离等的因素的影响,行成数的守恒能力。
:海洋背景图一张;小鱼贴板共六个;茶杯、茶盘共六套;玻璃杯2个;碗一个;木珠若干;小玩具若干。
一、复习点数6。
海洋里要举行音乐舞会,与妈妈带小鱼来参加,请幼儿点数有多少条鱼。
二、学习数的守恒。
1.幼儿表演。
(1)鱼妈妈和她的小鱼们表演第一个动作,排成一个漂亮的队形,请幼儿点数有几条鱼。
(2)鱼妈妈和她的小鱼们变换第二个队形,请幼儿点数有几条鱼。
(3)鱼妈妈和她的小鱼们变换第三个队形,请幼儿点数有几条鱼。
(4)请幼儿讨论得出结论,无论排成什么样的队形,鱼的数目不变。
2.茶杯配茶盘。
(1)我们给每个茶杯配一个茶盘,看看茶盘够不够。配好后问:"茶杯和茶盘一样多吗?"。
(2)将茶盘摆成一排,茶杯收拢或堆起,问:"想一想茶杯和茶盘一样多吗?"在将茶杯一一放在茶盘里。
(3)在将茶杯放开,茶盘叠在一起,再提问。
(4)总结:虽然茶杯和茶盘不一样大小、颜色、形状,但数目一样多。
3.将两只玻璃杯摆成一排,旁边放着装木珠的盒子,教师两只手各拿一个木珠,同时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中,放在杯子1/2时问:"这个杯中木珠与那个杯中木珠一样多吗?"如不一样重新在做。
4.请幼儿做两种难度的操作单。
1.用磁性围棋排列图案,看看能排出多少种图案,并尝试记录。
2.室外游戏--春风吹。
(1)幼儿自行分成若干组,每组幼儿人数相等。
(2)教师念儿歌:春风吹,春风轻轻的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3)儿歌一停,要求每组幼儿编排出各种各样的队形,然后说说:"我们组是x个人。
在活动过程中,以幼儿操作在前,通过幼儿交流讨论后,教师再提升小结的原则,建立幼儿初步的守恒概念。《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活动中处处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寓教于乐,以《纲要》理念作指导,本活动渗透了语言、艺术两大领域的内容,结合幼儿的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进行交流讨论,并对幼儿进行及时的评价,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调控好教学的节奏速度,合理分配时间,组织好师幼互动,使得教学内容和教法达到最优化,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在活动结束前,根据幼儿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体现因材施教,力争让幼儿有不同的发展。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六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
(一)新课教学。
2、小组内观察书中p16页的13幅图形面积。
3、你是怎么知道的,用哪种方法判断的?
4、汇报:1=32=5=65+6=81+3=4=79+10=11=12=13。
5、判断方法:直接比较法、平移法、数方格法、拼凑法、割补法。
(二)练习:练一练p17。
1、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1一样大?(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3题(用拼凑法来判断)。
3、4题(用割补法来判断)。
(三)总结。
直接比较法。
平移法。
数方格法。
拼凑法。
割补法。
本节课我是按照学生自学的形式开展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图形间的关系,能判断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但用的方法最多的是数方格、平移和割补,学生掌握的情况一般。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七
2、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灵活性。
幼儿操作材料:每张桌子中间放一盒塑料管(珠子)、作业图两张。
红色的'两个半圆形、黄色三角形、绿色正方形、黑色相等三角形、算式卡片。
一、加深对分成与组成号的同时,感知数的分合有序性。
1、请出若干小朋友(任意一数量):复习分成。
2、出示动物图片:复习组成。
3、技能练习:看作业图写数。
二、复习加减运算。
1、通过以(+)、(—)、(=)号为出发点,引发幼儿逐渐过度到感知加减运算上。
a、儿歌游戏:出示算式卡片,口头让幼儿练习10以内加减运算(2种引导方式)。
b、技能练习:幼儿进行材料操作。
2、加深理解:练习(人手一份练习题)。
三、教师小结。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八
w收获的季节到了,农场有两块片地里种满了大玉米,请你对照标记图,分别将它们对应位置的玉米数量记录到它下面的括号中,并分算出,圆地里的玉米比方地里的玉米多几个或少几个?把答案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第三关:幼儿书面练习课堂检测。
最后一关,考验你的细心和能力。(看屏幕,读题目)分组,孩子独立完成练习。
三、评价反馈。
1、幼儿认真自查、互查。
2、集体反馈,个别修改。
3、请评委老师,为小朋友们颁发“数学小能手”证书。
四、延伸活动。
请幼儿完成《亲子手册》中的对应练习。
教学后记:
各环节设计比较紧凑,配合课件进行闯关活动,更能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积极性,讲解过程中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强调,出错率明显降低。以指导活动结束孩子们还沉浸在闯关的激动中。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九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课件三副、布一块、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
1.出示课件一,图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健康情况不同,长得高矮不同的两个娈生姐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她们的不同点(结合卫生习惯教育引入高和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出示课件二,图上有一棵树距离近,一棵树距离远,让幼儿判断树的高矮,当幼儿发生争论时,拉回较远的那棵树,让幼儿再次进行比较,然后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相近的地方,否则不确。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3、发给每个幼儿纸和笔,请每个幼儿依次画高矮不同的三棵树。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十
活动目标:
1、探索各种比较高矮的方法,能讲述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记录比较的结果。
3、初步感知物体高矮的相对性和不变性。
活动准备:
2、探索高矮的材料:绳子、木块、皮尺、奶粉筒。
活动过程:
活动一:幼儿两人一组比较高矮,并记录自己比较结果。
指导语:请小朋友自己找个朋友,两个人比比谁高谁矮,也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找一些材料来帮助,然后把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1、儿童自己分组活动,教师观察儿童活动。
2、提问:“你刚才和谁比的`?用的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3、“我刚才发现小朋友在比较的时候做了一些记录了,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记录的?”
4、教师简单小结。(可以是儿童讲述的情况,也可以是儿童记录的情况)。
活动二:幼儿三人一组比较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1、老师:“请三个小朋友来,你们看看他们谁高谁矮?那中间的呢?”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2、小结:要想知道。
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3、老师:“现在你可以找几个小朋友一起来比一比,看看谁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然后在记录下来。”
4、再次分组活动,教师观察儿童活动。
5、如果儿童在活动中有新的发现,要鼓励儿童说出探索的发现。
活动的延伸:老师请一位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和老师比较。
老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要请小朋友帮我想一想,你们看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呢?那么在下次的活动中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我们在来讨论。”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十一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3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能说出点数。
2、学习按数量匹配相应实物,感知3以内数量。
活动准备:
1—3的数字卡片,颜色卡片(红、黄、蓝),糖果一盒,棒棒糖、泥工、玩具等物品各准备一份(3以内),多媒体游戏(数量对应)。
活动过程:
1、复习1—3数字及颜色。
2、游戏:送礼物。
逐个出示老师带来的礼物(泥工、玩具),请幼儿数一数有几个。请幼儿手口一致进行点数,并找到相应的数字。
师:为了表扬我们的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泥工,小朋友数数有几个啊?
3、游戏:捡糖果。
请幼儿按照老师出示的数字捡相应数量的糖果。
创设情境:老师带着糖果准备发给小朋友却不小心打翻了。师:哎呀!老师不小心把糖果打翻了,那请小朋友帮我捡起来好吗?不过我们要按照老师手里的数字来捡相同数量的糖果哦!
4、多媒体游戏。
数量对应。
当枪声响起,幼儿一起参加保护小鸟的活动,按照游戏的问题数一数××颜色的小鸟有几只,并找出对应的数字。当幼儿找对了数量,游戏里会传出表扬的声音,当答错时,游戏里的'声音会让幼儿再想一想。
延伸:数数小椅子下的礼物有几个。
反思:数的概念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用送礼物的形式引导幼儿感知、学习数数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由于糖果是幼儿特别喜爱的物品,所以一开始孩子们没听清要求就积极的帮老师捡糖果了。后来请幼儿注意倾听要求后有所改善。当孩子按照数字捡相应数量的糖果时,有部分孩子开始出现错误,于是我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数数;通过错误的发现、讨论、解决,使幼儿掌握一定的数数方式和技巧。然后再进一步的提升难度,多媒体的形式,让孩子感觉在开动画一样,在愉快的活动中又一次增加难度学习到按照颜色的要求数相应的数量,这使幼儿能力的差异性的到了解决。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十二
1.使幼儿理解物体的数量与物体的摆放形式无关,初步建立数守恒的.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磁板1块,纽扣、瓶盖若干。
2.幼儿作业纸。
数一数,说一说,每组有几个苹果?它们都一样多吗?
1.指导幼儿看作业纸。数一数每组苹果是几个?它们一样多吗?为什么?
4.组织幼儿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物品的数量不因物品的大小、颜色、排列形式、位置等的变化而改变)。
老师在活动区可投放像上面那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
大班数学教案以内数的比较篇十三
活动目标:
1、认识比较高矮、粗细,能够按高矮、粗细给10以内的物体排序。
2、感知物体高矮的不变性和相对性,尝试用不同感官比较物体的高矮、粗细。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圆柱体形状的积木(高矮不一)。
2、两个粗细不一的易拉罐。
3、每组一筐粗细不同的瓶子(数量为1~8个,其中有两个一样粗、两个一样高)。
4、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比较高矮,感知高矮的不变性和相对性。
1、感知高矮的不变性。
(1)教师先请一名幼儿和自己站在一起比高矮。提问:我们俩谁的个子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3)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比高矮?(物体底部要对齐比较)。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1)教师请一名幼儿甲和自己比高矮,再请另一名幼儿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2)提问:怎么一会说甲矮,一会又说甲高呢?到底甲是矮,还是高?
3、寻找发现。
(1)提问:想一想,在我们的周边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2)教师任意出示一个物体(如书,笔筒),请幼儿在教室内找出比它高或者矮的东西。
二、出示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交流比较粗细的方法。
教师:
1、这2个瓶子有什么不同?(高矮不同,粗细不同)。
2、你怎么知道这2个瓶子粗细不一样呢?
3、除了用看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粗细呢?(重叠摆放观察,用手触摸感觉,用线围圈等)。
三、寻找发现。
1、从身边的物品中找出几样东西,比一比,谁比谁粗,谁比谁细。
2、教师任意说一个物体(如桌子腿),幼儿在活动室内找找比他粗或细的东西。
3、找一找身上哪些部分粗,哪些部分细,尝试按粗细给他们编号。
四、按高矮、粗细顺序给瓶子排队。
1、每组一筐高矮、粗细不同的瓶子(数量为7~8个,其中有2个一样粗、2个一样细、2个一样高),请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谁粗谁细,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2、请幼儿按高矮给这些瓶子排队,想一想一样高的瓶子应该怎样排。
3、每组幼儿说说是按什么顺序给瓶子排队的。
4、两人结伴,拿取3~4个瓶子,一人闭上眼睛按高矮或粗细给这些瓶子排排队,另一幼儿检查。
五、教师引导幼儿做幼儿用书上的练习。
六、请幼儿找找教室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较高矮、粗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由于我准备的教具都是幼儿平时生活中可见的,而且接触比较多的,所以幼儿非常感兴趣,抓住幼儿的兴趣特点我展开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粗细和高矮是具有相对性的,经过了幼儿自身的比较,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对性这一抽象的概念,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活动气氛很好。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05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