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编写教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培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从军行教案篇一
《途中》。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翻译】。
诗的开始二句,描写诗人辞别京城长安前往边地小城的情景。起句叠用“悠悠”二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心思重重的失意情态。下句又对以“去去”,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他忧心忡忡,行色匆匆。
【鉴赏】。
诗人在这里不但运用了传统手法,而且还移植了《古诗》中的意境:“青青陵上柏,磊磊石间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最初是用柏树和石头兴起“远行客”,比喻时光如梭,人生失意之落魄的。其实这两句诗也寓含有宁为苍松挺拔立,不为杨柳随风摆的意思。刘桢《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在逆境中正是以“亭亭山上松”自励的。诗人在这里还暗用了《古诗》中句意之间的联系,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客心殊不乐”,反用了“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之意。原诗句是说人生短促,大可纵酒尽欢。而诗在这里偏说“客心殊不乐”,意思是酒是无法解除他的烦忧的,他的愁思是深沉的、无法慰解的。下面顺水推舟以“乡泪独无从”作结。这思乡之泪独自流淌,孤苦无告。不仅是因为他远行无伴侣,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寂寞和苦闷,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自己。
拓展:
盈川之名唐武德四年(621),置于刑溪(今衢县云溪)章戴白石的白石县治,因山路狭隘,于如意元年迁至盈川,县治仍称“白石’’。不久,杨炯到任。他见此处地薄人稀,百姓困苦,誓言要改变贫困面貌。为了表达这个意愿,他取刑溪之“刑”为“盈”,视地理于云溪、衢江会合处得“川”,意在使这川流之处,稻香长川,谷盈千仓,百姓富裕,即改“白石”县名为“盈川”,呈报朝廷批准。杨炯到任后爱民如子,恪尽职守。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必到附近28都(行政村)68庄(自然村)巡视。杨炯所到之处,庄稼的害虫就会被白鸟吃掉,粮食丰收,六畜兴旺,深得百姓拥戴。卒于任上后,被称为”杨盈川“。
恃才倨傲杨炯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看不惯某些官员趾高气扬、矫揉造作,故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麒麟楦”,“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人家问他,怎么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说,就像戏里的麒麟,哪里是麒麟,只不过是一头驴子,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看起来像麒麟,脱了马甲,还是一头驴子。觉得这话不过瘾,又补了一句,那些没有德行学识的家伙,披着朱紫色的朝服,和驴身覆盖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这些言论被当朝者所记恨。
愧前耻后初唐时,以文章见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排名为“王杨卢骆”,据《旧唐书》载,排在第二位的杨炯不服气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
卒年之考关于杨炯的卒年,史无确考。闻一多《唐诗大系》约定其卒年为695年,有的唐诗选本则定为692年,但都未明所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杨炯考》认为:“杨炯当卒于公元693年或693年后的几年中,确切的卒年无考,其年岁则为四十四岁或四十四岁稍大一些”(按,杨炯生于650年)。其主要依据有二:一、新旧《唐书·杨炯传》俱谓杨炯卒于盈川令上,而杨炯“很可能”是在唐如意元年(692)七月献《盂兰盆赋》后不久,因新设置了盈川县而选授为县令的。二、杨炯诗文有年可考最后一篇,是长寿二年(693)二月所撰的《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据知“杨炯在693年二月尚在人世,在此之后就不得而知了,或即卒于此后几年之内”。据赵明诚《金石录》载,《周晋州长史韦公碑》是杨炯在长安三年(703)四月所撰,说明74月杨炯尚在,而唐中宗李显是在神龙元年(705)正月即位,据知7正月月中宗“即位”之前数月杨炯已去世,故被“追赠”为著作郎,故杨炯当卒于703-7之间。
从军行教案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很少会知道古代人物。设计这节课是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古代的事件。《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听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听说,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情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图说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1、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逐步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图标的提示,不断丰富对话内容。
3、能够积极与同伴交流。
1、难点:能根据图片创编对话内容。
2、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3、幼儿用书第5册第1—8页。
5、语言磁带或cd。
(一)自由谈谈故事。
1、出示玩偶“花木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下面我们请她出来吧!
“你们认识她吗?她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认识或不认识,像士兵……)。
“她是花木兰,在她身上有一个故事,你们猜猜看她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打战的故事)。
(二)教师引导幼儿阅读故事。
1、集体看挂图《木兰从军》,重点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及画面背景,请幼儿讲一讲。
教:刚才小朋友已经猜了很多了,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花木兰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幼儿看图讲故事。
3、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整地讲述故事。
教:刚才有很多下朋友都讲的很好,现在请小朋友跟着我一起说说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由阅读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阅读幼儿用书,根据人物之间的对话图标,引导幼儿创编对话内容。
2、幼儿两人一组,相互讲故事。
教:现在找到你们的好朋友,把你想到的内容编成一个故事给你们的好朋友说说。
1、
2、结束。
七、活动延伸。
欣赏童谣《花木兰》,并可配上快板进行说唱。
从军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3、了解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感受花木兰对父母的孝顺、对国家的热爱。
4、初步了解剧本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
2、朗读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花木兰》的课件,看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花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她代父从军,立下汗马功劳。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花木兰》。板书课题。
3、学生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课文有什么不同?
2、教师介绍剧本。
3、请你们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
4、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5、分组交流识字方法。
6、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
7、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8、四人小组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字,学生读一读。
2、给这个8个字说词。
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并说说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4、有哪些字需要帮助。
5、教师范写。
6、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测读句子。
二、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开头的时间、人物、布景、开幕四个部分的内容,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大家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既然当时的社会不允许女的从军的,而花木兰为什么还要去呢?请大家尽情的朗读课文,大胆的说说。学生读课文交流。
3、请小朋友找出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的句子,再大声的读几遍。
4、指名读。
敌人侵犯我们的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是啊,情况多么危急,我们应该起来反抗。
5、当木兰知道父亲接到从军的命令,她心情怎样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请大家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交流,板书:为国为家。
6、如果你们是木兰的家人,你们同意木兰从军吗?为什么?
木兰是怎样说服他们的?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
小组表演。
评价,学生再次表演。
8、教师配乐朗诵:木兰终于说服家人,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历尽千心万苦,到了战场。
9、观看战场上的片段,你觉得木兰在战场上怎样?
英勇善战英姿飒爽。
三、总结。
请你们用一句话说说你认识的花木兰。
表演朗读。
作业:
1、课后搜集女英雄的故事。
2、和家人表演。
从军行教案篇四
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问题?
1、就让我们快快的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和他打招呼,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快快和她成为朋友!
学生自由读文。
2、出示生词,带生字读词语。
3、去掉拼音,再次认读。
4、猜一猜:
一下子抽掉羊脊梁骨“兰”
读一读“成为”“为国”你发现什么?“为”是多音字,你还知道有哪些多音字?
“份”“扮”比较一下,又发现了什么?
5、开火车认读生词,
6、变换语境认字。
花木兰,武艺精,替父从军去出征,
换下女装穿战袍,英勇善战立大功。
战争持续十二年,为家为国一份情,
待到战争结束时,探望士兵都吃惊,
赫赫战功木兰立,女扮男装传美名!
7、这里的词,有哪些你不懂?需要大家帮帮忙?
“探望”什么时候我们会用到这个词?
“战袍”看看我们课文中的插图,打仗的时候,和平长穿的衣服一样吗?
2、预设:赫赫有名:非常有名,联系生活谈一谈,你在生活中知道谁赫赫有名?
4、“惊呆”当时是怎样的表情?会说些什么?为什么惊呆?(打扮原因,英勇善战原因)。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自己练习朗读最喜欢的一段,想一想怎样读的更好,读给自己的同桌听。
把你喜欢的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勾下来,多读一读。
从军行教案篇五
1、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逐步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图标的提示,不断丰富对话内容。
3、能够积极与同伴交流。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1、花木兰玩偶。
2、动画片《花木兰》
3、幼儿用书第5册第1―8页4。挂图《木兰从军记》
4、语言磁带或cd活动过程:
(一)自由谈谈故事1。出示玩偶"花木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下面我们请她出来吧!
"你们认识她吗?她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认识或不认识,像士兵……)2。幼儿说说花木兰的故事。
"她是花木兰,在她身上有一个故事,你们猜猜看她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打战的故事)
(二)教师引导幼儿阅读故事1。集体看挂图《木兰从军》,重点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及画面背景,请幼儿讲一讲。
教:刚才小朋友已经猜了很多了,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花木兰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幼儿看图讲故事。
3、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整地讲述故事。
教:刚才有很多下朋友都讲的很好,现在请小朋友跟着我一起说说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由阅读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阅读幼儿用书,根据人物之间的对话图标,引导幼儿创编对话内容。
2、幼儿两人一组,相互讲故事。
教:现在找到你们的好朋友,把你想到的内容编成一个故事给你们的好朋友说说。
从军行教案篇六
1.导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指名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边塞诗歌两首的学习重点是朗读、翻译和背诵。同学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含义。
学习内容及任务要求:
(一)学习《凉州词》。
1.看课下注释和练习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做到吐字清晰,节奏准确,重音突出,读出感情。
3.先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弄不懂的勾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赏析诗歌,品析诗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5.熟读成诵,并默写诗歌。
(二)用学习《凉州词》的方法步骤学习《从军行》。
1.王之涣,盛唐的著名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武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1.师生共同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
3.媒体出示学法导航,并强调重点。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
5.指名学生简介作者和本诗的写作背景。1.和老师一起背诵边塞诗《出塞》。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学法导航,明确学法要领。
4.齐读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指名按学习要求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指名学生读诗,其余学生评议,从读音,节奏、感情三方面进行评议。
3.男女生读、自由读、齐读,熟读成诵。
4.说一说:
(1)诗中哪几句写景,哪几句抒情?(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2)写景突出了景的什么特点?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
5.想一想:我们面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样的景和这样的感情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6.賞析:请选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进行简要赏析。(注意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形象,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方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7.总结学习方法:(1)读,读音、读节奏、读感情(2)说,说内容(3)想,想画面,想意境(4)赏,赏名句(5)诵,背诵古诗。
1.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有《王昌龄集》。《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2.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3.小组合作赏析难句。
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板书设计见课件。6.指名学生按要求读诗。抓经典诗句赏析。
7.师生共同总结学法。
8.依次检查《从军行》的学习情况,引导点拨并板书归纳。
9.师生互动,明确要点,并进行点拨。
10.巡视。
6.指名学生读诗,其余学生静听,等读完后评论回答或补充。
7.指名说,其余补充。
8.谈自己的见解。
9.交流回答、进行补充、更正。
10.学生回顾并总结,从心灵深处受到教育。
并背诵古诗。
作业设置加入自己的想象将这两首诗分别改写成两首散文诗。
从军行教案篇七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
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从军行教案篇八
1.展示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
预设:
(1)我喜欢《咏柳》,因为贺知章在诗里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我来背一背吧!
(2)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
2.展示导入:出示句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谈一谈你的理解?
预设:
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3.同学们,一首好诗往往蕴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过这位诗人的诗词呢?
(3)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呢?
预设: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练习划分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出示朗读要求:
(1)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2)想一想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3.学习词语: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预设:了解诗中的地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预设:
探究古诗的断句,根据节奏感进行划分标记。
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会有更好的诵读效果。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2.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1)《从军行》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2)小声自读,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和同学分享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3.同桌探究:理解诗意的好方法有哪些?
预设:
(1)借助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想象画面。
4.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想象一下“长云”是怎样的情景呢?
预设:满天都是云。
(2)为什么会“暗”雪山呢?
预设:云朵把雪山都遮挡着隐隐的,暗下来了。
(3)你在这样的意境下想到了什么?
预设:
我想到了戍边的战士们艰苦、孤寂的生活。
我觉得他们肯定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你在这诗句中体会到什么?
(1)“穿金甲”就是把战衣铠甲都磨破了。
(2)预设:
我体会到了戍边时间漫长,边塞荒凉。
我体会到了战事频繁,战斗艰苦。
(3)理解“终不还”的意思吗?
预设:誓死不回家。
(4)战士们这样艰苦为什么“终不还”?他们有着怎样的誓言呢?
预设:保卫边疆,这是他们的铮铮誓言。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重点组织语言说一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预设: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1.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体会诗句要传达的情感。听老师分享王昌龄写这首诗前的经历。
预设: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诗里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2.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将你读到的诗中的场景描绘出来,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并随后谈一谈你对诗句的.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从军行教案篇九
1、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新偏旁。
2、想象木兰说服家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学习木兰为国家分忧的品质。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题目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2、听课文录音。
听后提问:木兰是谁?"从军"是什么意思?花木兰是女儿家,她女扮男装,替谁去从军?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说说每段的意思。
三、精读训练,理解第一段。
1、指名读。
2、口头填空。
3、小结。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师述:这节课老师给小朋友们提个要求,我们要做到8个字“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能做到吗?上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1、自由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字字入目、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练习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标点的停顿、边读边思、体会词语。
这节课我们还要在原来朗读的基础上,完成另一个任务:
3、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好。
规则:
(1)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
(2)当第一位同学读好后,你可以向他提出挑战。
(3)每小节选出一位冠军,为我们示范读。
1、请学生示范读:
提问:你“着急”这个词读得特好。你能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这么读吗?花木兰为什么着急?
(出示卡片)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但其中又经过不少曲折,她一一说服全家人。
(课堂表演:老师演木兰的家人。学生演花木兰。看看你们怎样说服我。)。
这位同学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更好。老师把这张卡送给你,你愿意把上面的字读给同学听吗?(尊老爱幼)就因为你把握了木兰尊老爱幼这一点,你才会读得这么好。我们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读)。
2、过渡:木兰收拾好行装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我们请这位同学为我们读。
仔细听他读得好在哪里?
出示句子:
花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学生找出读得好的地方:披跨渡过赫赫战功。
(师范读,指名读。)。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告诉我们这条路很长,而且很艰难,从军是很辛苦的,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
配乐朗诵: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弥漫;瞧。
(出示图片1)她跃马提抢,驰骋沙场,英姿飒飒,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她热爱祖国。
(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同学,把“热爱祖国”这个词读给同学听。)读第四小节的同学读)。
出示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发现,英勇善战的花将军,原来是位年轻的姑娘。
老师发现你这一句读得很好,但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在多年的征战中,怎么会没有人发现木兰是个姑娘呢?(出示图片2)。
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战火不断,马不停蹄更因为木兰是一个自信自强的女子。
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请学生读这个词)。
自己有感情的读这一段。
4、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赞一赞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花木兰。
出示:花木兰。
请读第一小节的学生读。指名读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听了你们的赞扬,老师也想来赞一赞花木兰。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你听嘹亮的歌声在回荡,让我们把女英雄的形象牢记心中。
5、齐读全文。
从古到今,女英雄不止花木兰一个,如穆桂英江姐等,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女英雄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板书设计。
女英雄。
孝顺懂事英勇善战淡泊名利。
从军立功辞官。
从军行教案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小黑板挂图。
一、继续学习:
1、出示花木兰图片(穿战袍),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英勇善战。
2、出示花木兰图片(穿女装),你又觉得她如何?板书:文静俊美。
3、两个不同的花木兰,你喜欢哪一种?
4、课文中哪儿写了她英勇善战,哪儿写了她文静美?自己先在课文中找一找,(指名说)。
5、指导学习方法:你喜欢哪种花木兰,就去学习相应的部分,准备怎么学呢?(圈出重点字词、边读边想、和同桌讨论)。
二、自学课文。
1、喜欢花木兰英勇善战的同学介绍花木兰。
(1)你喜欢哪种花木兰?能介绍介绍吗?(指名读第3节,投影出示第3节一句文字)。
是呀,多么不容易呀,再来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木兰取得发赫赫战功,她到底取得了哪些战功呢?哪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
所以说,木兰出示:“在多年征战中,她为立下了赫赫战功”。
齐读这一节。
2、学习第四节:
(1)还有的同学喜欢文静俊美的花木兰,通过第四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2)想象:面对女装的木兰,将士们会怎么想的呢?
指名读“木兰胜利回乡后……姑娘”
齐读。
3、学习第二节:
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呢?
你从哪知道的?(第二节)。
那还有什么原因呢?(板书:为国为家)。
指名读这一节。
齐读这一节。
这么勇敢的姑娘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呢?
指名说。(木兰对父亲说:
木兰对弟弟说:
木兰对妈妈说:
4、扩展练习:
此时此刻,我们一定也有话想对木兰说:
(小黑板出示)我想说:花木兰,你!
三、欣赏歌曲。
四、作业:
为国为家。
英勇善战文静俊美。
从军行教案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1、复习部首查字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1、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情境法、合作法
挂图生字卡录音机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
1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影《花木兰》,那你们知道花木兰是谁吗?
2、出示花木兰出片,告诉学生她的名字叫花木兰,今天我们要学习花木兰的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
4、解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5、花木兰为什么女扮男装去从军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
2、标出自然段小节,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1、出示课文中生字。
(1)、自由轻声读。
(2)、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注意什么地方?
(3)指名认读生字,分析难读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教学2个多音字
“将”读第一声时可组哪些词?指名举例。如:将来、将要、将军。读第四声又可和哪些字交朋友?如:干将、将士、大将。
(4)、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
2、自编儿歌,记住字形。
3、教师范些,学生描红。
4、自由练写生字。
从军行教案篇十二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诗歌流畅,咬准了字“羌”的音,在复述学过诗歌的时候,古诗再次复述的能力较好。学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时,能较快分析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对于主人公内心的烘托作用。
学生在比较《从军行》(其一)和(其四)时,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唐代诗人王昌龄背景介绍。
唐代诗人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唐代诗人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唐代诗人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唐代诗人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2)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
3)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凄凉)羌笛(别离乡情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距离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唐代诗人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点明主题。
从军行教案篇十三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思考,能联系古诗的描写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古诗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在写字方面,学生已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生字间的间架结构,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2)基于阅读:五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能正确划分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描写的环境,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材分析。
《从军行》这首古诗选自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其诗含蓄、深婉、浑厚。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写了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家乡。通过描写边塞悲壮、暗淡的景物,衬托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以及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1.能正确认读“五千仞岳、蓟北、涕泪、衣裳、襄阳”等词语,正确书写“仞、岳、摩、遗、涕、巫”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词,感受王昌龄积极向上的爱国精神。
1.通过指名读、全班齐读,学生能准确读出本课词语:通过观察提醒、老师范写的方法,学生能规范书写“仞、岳、摩”等生字。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加上动作体会等形式,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在读中感受王昌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教案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一、激趣导入。
1、说起英雄,你们会想起谁?
2、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英雄,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4、出示课题,解题“从军”一词的意思。
二、精讲课文:
(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一个“女”字,初步让学生模糊地感受到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英雄。然后设下疑问: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女的是不能从军的,而木兰怎么会去从军,成为一位女英雄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二)、小组合作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并解决问题。
出示:花木兰是一位( )的女英雄。
你认为应该填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将句子补充完整,表达情感,内化文本语言。
相机出示:
答案1、填热爱爱国
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理应”是什么意思?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危急关头,花木兰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多爱国呀!)
答案2、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1)出示: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指导读(带着担忧焦急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
(2)木兰想为国为家分忧,可是朝廷只征招男子当兵,木兰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文中找出来。(出示图片)木兰从一个美丽的女子装扮成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出示: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3)、花木兰的家人会同意让一个女孩子去当兵吗?他们为什么不同意呢?(a担心花木兰b当时社会对女子的偏见)
(a)先讨论一下,花木兰可以说哪些话说服家人?
(b)请组里来演一演。
齐读(读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定的决心。)
(5)、作业设计
木兰对父亲说:“ ”
答案3填:英勇、了不起、勇敢,
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1)、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你从中会发现什么?。(动词很多。)
(2)、这些动词顺序可以颠倒吗?
(3)、配乐朗诵: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弥漫;瞧
指导朗读:出示书上的从军图: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看,硝烟滚滚。瞧,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并通过想象谈话:木兰在征战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进一步体会木兰征战中的艰辛与这“赫赫战功”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将自己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边读边想象画面。
答案4填:文静、俊美
相机出示:将士们前来探望她,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师:指导读如果你是花将军手下的将士,看到花将军突然换上了女装,你会怎么想呢?是呀,将士们惊讶的发现,昔日这位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试着读出那种惊讶。(指名读)
(太让人惊讶了!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
(1)、自由读
(2)、男女生分读
6、总结全文
文静俊美的女英雄为国分忧,替父从军,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三、指导背诵:
四、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名、兵、父、弟、男
(1)、同学交流记字方法。
(2)、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词)
(3)、描红。
从军行教案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1、复习部首查字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1、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情境法、合作法。
挂图生字卡录音机。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影《花木兰》,那你们知道花木兰是谁吗?
2、出示花木兰出片,告诉学生她的名字叫花木兰,今天我们要学习花木兰的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
4、解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5、花木兰为什么女扮男装去从军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
2、标出自然段小节,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生字。
(1)、自由轻声读。
(2)、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注意什么地方?
(3)指名认读生字,分析难读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教学2个多音字。
“将”读第一声时可组哪些词?指名举例。如:将来、将要、将军。读第四声又可和哪些字交朋友?如:干将、将士、大将。
(4)、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四、指导描红写字。
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
2、自编儿歌,记住字形。
3、教师范些,学生描红。
4、自由练写生字。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05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