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呈现形式,它有助于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其次,教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通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精选教案吧!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一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 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二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见。
2、紧扣“还”体会作者的思家之切,揣磨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1、(配乐播放月亮图)师: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你们想到了哪些古诗:《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
2、师生合作,生生互助,背诵诗句。
1、板书“泊船瓜洲”,解诗题(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2、多种方式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3、小结读诗感受。
1、出示诗的前两行,借助注释,了解大概意见。
2、(课件公示)诗中的三个地名,体会诗人离家近还是远?为什么?
3、小结:作者想念家乡,虽然实际距离遥远,可在作者心里,家乡都是那么近,我们体会到作者想家之情,带着这份感觉读诗的'前两行。
4、出示后两行,说说大意。
1、春风又绿江南岸,读到这行,我们来了解诗人作此诗时的一段小故事(阅读书上24页的资料袋,师用课件出示)。
3、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用语言描绘江南的春景。
4、多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又”字说明什么?
过渡:诗人不由地想到了春天去了,又再来了,可我这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回来呀?
1、遥望美丽的故乡,遥想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回顾诗的前两行,了解诗人离家近应该还。
3、想象诗人在家中度过的难忘时光,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写下来。
4、对比此刻的心境,诗人现在泊船瓜洲,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不免产生疑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家乡,为何想家了不能回家看看。
5、了解写作背景,探寻诗人思家切而不能还的心情。
7、诗读到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8、学生畅谈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板书:
泊船瓜洲
靠家近
“绿” 离家久“还”
思家切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三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四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
领悟。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逛街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并通过形象的位置图展示出当时作者所在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总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五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感受意境,理解诗意。
体味“绿”字等的精妙。
:一课时
挂图。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朗读感知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2、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
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三、精读感悟
1、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
根据自己搜集和理解答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朝阳园”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校园的景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1、大家了解王安石吗?
学生自由发言,同时教师结合简介作者。
2、回忆以前学过的《梅花》《元日》,今天我们来。
学习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理解题目:“泊船”,停船靠岸。
“瓜洲”,地名,在长江北岸。
二、学文。
1、自由读诗,读准,读通,读顺。
2、范读课文,学生画出节奏。
3、抽读,并正音。注意“数重”、“照我还”。
4、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5、同桌交流,疑难问题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6、教师归纳。
7、抽一位同学上台朗诵诗歌,另一位同学江解诗意。
三、欣赏诗歌。
1、找出大家最喜欢的诗句讲。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只要说出理由,都应该给以鼓励。
同时体会好词“绿”,并介绍王安石改诗的故事。
2、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
3、带着感情朗诵诗歌。
四、总结。
作者用词的准确,激发学生今后在习作时做到用词准确,认真修改,写好每一个作文。
五、作业:
1、抄、背诗歌。
2、默写诗歌。
附板书:
远望钟山。
赞春。
泊船瓜洲春绿江南。
思乡。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八
一、背诗导入。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自由感情朗读古诗,感知诗意。
2、指名朗读,师指导。
3、竞赛读。
4、练习背诵。
5、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小组合作)。
6、交流诗意。
师总结:从京口到瓜州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7、简介王安石。引导学生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图。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9、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0、拓展思维,学习诗人的推敲精神。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绿”本是形容事物颜色额词,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11、拓展视野,欣赏古诗。
出示古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生自读欣赏,师适当讲解。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九
1、读准“间”、“数”、“重”的读音,理解“又”、“绿”两个字的用法。
2、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以一诗带多诗,拓宽学生视野。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初读古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课前的预习,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读的情况。(1).指名读。
(2).读准字音与节奏。
王安石这一生可谓是非常坎坷,作为一名大政治家,哲学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那时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初期,此时身为宰相的他正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很多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后来变法遭到失败,王安石也被废除了宰相,《泊船瓜洲》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便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了他赴任途中到达瓜洲时的心情。
二、精读品悟深度探究
1、出示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提纲走近这首诗。
(1).运用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的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2).对于不懂得地方可以问问身边的同学,如果解决不了提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理解绿的用法
(2).试着背一背描写江南风光的诗句
(3).理清“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
3、探究诗人情感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远。为什么作者只说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作者虽然人在途中,身向远方,然而心系家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背一背其他的思乡诗。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第一次变法失败,宋神宗第二次要他当宰相继续推行变法,他曾经两次请辞都没有成功,可见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重心不在“绿”而是“又”。无情之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年“又”回到江南。而作为对家乡情深意浓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的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又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乡愁的自然流露。
(1).指名读诗。
(2)、尝试背诵
4、回顾《梅花》这首诗
诗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宋神宗对变法越来越动摇,王安石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不久王安石再次辞掉宰相一职,重返家乡,这首诗写于他第二次辞官之后,作者借梅花傲霜斗雪的性格表现自己未能忘怀政治,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王安石辞官之后,守旧派掌权,他所实行的新法被一一废除,不久,王安石郁郁而终。
三、课外推荐续读升华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诗写得好,词也是一绝,欧阳修曾经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找了一首他的《桂枝香》,希望大家课后仔细的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思乡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担忧前途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十
打破串讲串问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紧扣诗眼“还”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学习、体验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板课题),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
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后齐读。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
(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若a:学生汇报
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原有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若b: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并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板书:离家久——早想还)
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答)诗人此时有何感想呢?生汇报学习第四句。
引导:谁能加上语气词(啊、呢)把第四句的诗意及作者强烈的思乡情表达出来?
问: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问: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你认为后面应该补上怎样的板书?(引导生板书:不能还)
问: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讨论、升华诗情,体验作者情感: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4、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试着背诵)
5、同桌互说诗意。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有两句诗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一个字吗?(绿)
3、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四、选字练习,学习运用,体会“推敲”的妙处
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2、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很想还
简贴画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教后记:《抓住诗眼悟诗情
咬文嚼字学推敲》
一、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我打破了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而这一主线正是诗人情感发展的逐渐深入,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这一系列情感变化呢?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如抓住“一水间”“只”“数重山”体会诗人“离家近——很想还”,抓住“又”字体会诗人“离家久——早想还”,抓住“何时”体会诗人“思家切——不能还”。并通过板画贴图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教学至此,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诗人离家近、离家久、思家切却不能还呢?然后让学生猜测诗人不能还的原因,最后教师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此时便会油然而然对王安石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的那种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所折服,并深深地体会到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
二、咬文嚼字学推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选字练习”“自由填字”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十一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十二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写诗情景: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十三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见。
2、紧扣“还”体会作者的思家之切,揣磨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1、(配乐播放月亮图)师: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你们想到了哪些古诗:《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
2、师生合作,生生互助,背诵诗句。
1、板书“泊船瓜洲”,解诗题(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2、多种方式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3、小结读诗感受。
1、出示诗的前两行,借助注释,了解大概意见。
2、(课件公示)诗中的三个地名,体会诗人离家近还是远?为什么?
3、小结:作者想念家乡,虽然实际距离遥远,可在作者心里,家乡都是那么近,我们体会到作者想家之情,带着这份感觉读诗的前两行。
4、出示后两行,说说大意。
1、春风又绿江南岸,读到这行,我们来了解诗人作此诗时的一段小故事(阅读书上24页的资料袋,师用课件出示)。
3、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用语言描绘江南的春景。
4、多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又”字说明什么?
过渡:诗人不由地想到了春天去了,又再来了,可我这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回来呀?
1、遥望美丽的故乡,遥想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回顾诗的前两行,了解诗人离家近应该还。
3、想象诗人在家中度过的难忘时光,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写下来。
4、对比此刻的心境,诗人现在泊船瓜洲,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不免产生疑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家乡,为何想家了不能回家看看。
5、了解写作背景,探寻诗人思家切而不能还的心情。
7、诗读到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8、学生畅谈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板书:
靠家近。
“绿”离家久“还”
思家切。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十四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
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
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写诗情景。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十五
(吴方口述父母出门打工临行时的那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谁还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能讲讲你当时的心情吗?能讲讲你父母当时的种种表现吗?可以小组互说。
(学生自由述说。非典期间,我曾统计过,班上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出门在外。)。
师:谁能告诉我今天是什么节日呀?
生:(齐)中秋。
师:想一想你那远离家乡的父母,现在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你的父母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学生们的那种强烈的思念亲人的感情已被充分调动出来。然后我再把话头一转,切入到了今天要上的两首古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读读思乡诗?谁又愿读读思亲诗?
(指名读。)。
师:哪一个敢站起来说:我比他们读得更好?
(再读古诗。)。
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吧!可独立完成,可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学生学习古诗。)。
(有少数同学跑去看唐雨湮的图。我说:想去看的都去看一下吧!)。
学生的思维就在此时已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已懂得去寻找自我了。这时,我开始活动了:“你还没找到好的方法吗?那我建议你就用老方法吧!”、“你的图画得好像不对呀,在地图上方向应该怎么标示?能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来画正确这幅图吗?”、“你想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学习《游子吟》吗?你的方法真好!”……。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好,老师很高兴。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学习的情况呀!我建议一首一首地汇报,大家有没有意见呀!
(学生开始汇报。)。
生1:我学习的是《泊船瓜洲》。我来汇报一下吧!我是用图的方式来理解诗的。老师,我能把图画到黑板上吗?我点点头。他跑到前面开始画起来。
师:还有谁学习了《泊船瓜洲》?
生2:我是学习的《泊船瓜洲》。
师:你学习了吗?
生:学会了。
师:你这么肯定?
生:我想应该是吧。
师:我们大家考考他好吗?看谁的问题能把他难倒好不好?
(学生开始积极“发难”于他:请问诗人在哪里?他的家乡又在哪里?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诗中哪个词写出了季节?……学生逐一提问,他逐一回答,碰到疑处各述理由,集体确定。)。
(生1悄悄对我说:老师,我画好了。)。
师:好,我们等会儿再考他,现在来看看小画家的杰作吧。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吗?生1指着图画讲解。
生:老师,他有个地方画错了吧!诗句题目说:泊船瓜洲,他的船画到京口去了。这一说,同学们一看,真的画错了。
师对生1说:你能自己改改吧!(生1改)。
师:看来他是个粗心的小画家,我们再来看看他还有没有粗心的地方呀,不过,你可要找到证据了再说话哟!
(学生们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图画。)。
生:老师,他的钟山也画错了!
师:你能告诉老师钟山是什么地方,应该画在哪里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确定他错了的。
(关于这个钟山,有不少同学没弄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有了争议。通过他们自己说理,辨论,终于确定了答案。)。
下课铃响了。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十六
生:(板画)要补上月亮和诗人。因为"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照诗人回家。
师:那"明月"画成小船样好呢?还是画圆月好?
生:随便怎么画都行,只要能照诗人回家就行。
生:画圆月好。因为"明月"是说明亮的月光。
生:我也觉得画圆月好。因为圆月有皎洁的月光,仰望星空,更能勾起诗人无限的思乡情怀。
生:八月十五,中秋月儿圆,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圆月更能看出作者想还乡。
生:(板画)除了画圆月,南岸要画些绿草。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
师:那北岸画吗?
生:不用。诗中只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没说长江两岸。
生:我觉得要画。长江两岸不就是隔着几十米,最宽上百米吗?春风会把两岸都吹绿了。
生:那"春风又绿江南岸"应该理解为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
师:是啊,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可诗人为什么只说"春风又绿南岸"呢?
生:因为诗人家乡在南岸,春风吹绿了南岸,强调诗人难忘家乡。
生:其实两岸都有绿意,诗人只是突出南岸,因为南岸有自己的家,他是多么想回家啊!
生:吹,春风又吹江南岸。
生:来,春风又来江南岸。
生:……。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作者为什么最后选定"绿"字?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色。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富有生命力。
生:这"绿"字看出景色美,体现作者热爱家乡。
生:多了两只大雁。
师:为什么多画两只大雁?
生:画面更好看,有静态,又有动态。
生:说明长江两岸环境好,有"绿"才引来了大雁。
生:知道,课本封底有写着。
生:插图作者有四个人,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
生:他们可能是合作画的。
师:这有可能。我们不是也在提倡合作学习吗?
生:写封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问一问不就明白了吗?
生:(交流)。
师:(提示)人在北岸,景在南岸,这样的图看起来给人感觉会怎样呢?
生:作者这样画,符合生活(视觉)实际。人看景物,画图总不能人在远处,景在近处。
生:画个箭头向下,写个"北"字。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把自己的'简笔画补充修正,使它符合生活实际。
……。
感悟:
一、探究学习。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教师让学生诗意图示形象化,刺激学生兴奋神经,并且以此引导慢嚼、细品、深悟,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巧设问题,情中有理,理中有情,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
二、资源整合。拓展语文空间,建构多种资源整合的立体的语文校本资源,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整合了美术绘画、自然地理(方向、圆月)、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三、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努力增强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使儿童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课程学习的广阔开地。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十八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
五、总结。
六、作业: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资料提供者:
古诗泊船瓜洲教案篇十九
风横掠过江面,一簇簇水纹向前涌来,江面和岸上的一切也开始变得模糊。
江中只剩下我一个人的倒影了,回头遥望钟山,现在正处在生机盎然的春天,为何要我去京口?身处在春天的怀抱里,四周一丛丛的绿草随风而舞,不时变换色彩。风一拂过,各色的花瓣便漫天飞舞,淡淡沁人心脾的花香从四周传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风轻轻地响。这恐怕是最后一次欣赏到江南的春天了吧!给这个春天带来几分遗憾。
夜越来越深,不一会儿,月光下只能看到印在江面上的那黑漆漆的影子了。让这一切都消失在黑夜中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06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