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知识。读后感的写作过程中,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借鉴和启发。以下是一些优秀读者撰写的读后感,着重介绍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体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一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阅读力》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及时地与我分享,让我从中获益良多。
这句话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时间的维度看,人的成长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来衔接的,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在处理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而阅读应该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成长主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与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的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的标准等等,都是在昨天形成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指导孩子如何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承。
昨天积淀下来的育人资源浩如烟海,人们每天还在创造大量新的资源投放到昨天这个巨大的“存储器”之中,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昨天呢?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学校的课本给学生提供了触及昨天、认识昨天很好的线索,但离真正的阅读还有一段距离,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让自己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和昨天的智者们进行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体悟他们创造的艰辛和成功的欢愉。当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触及到昨天所有的信息,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加以阅读。这其中,个人的文化判断力非常重要,而文化判断力正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今天是联系昨天和明天的桥梁,因为今天继承昨天,同时又孕育着明天。但今天和昨天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对昨天的认识,往往是以今天为起点的。今天发生的一个事件,会把我们带入到昨天的一系列历史记录中,去体悟以史为鉴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我们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今天和昨天的联系时,昨天的知识和经验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其次,昨天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到了今天不一定继续有效。比如说我们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都是建立在每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的基础之上的。今天的教育,出现了我国教育历史上从未发生的新情况——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人们总是对今天的教育抱怨很多,或许与我们总是照搬昨天的经验是有很大关系的。
也就是说,今天的我们,面临着两项重要的任务:一是努力架设今天与昨天联系的桥梁,二是在传承昨天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创造出符合今天实际的新文化。这不是只有那些大家学者才能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今天文化的创造者。对孩子来说,创造很简单,就是解决自己面临的一个个问题,并获得成长的过程。那如何去架设桥梁、如何去创造呢?我们的前人其实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古代强调读四书五经,后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注疏、考证和翻译,这就是一种发展和再创造。通过广泛的阅读,就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对待他们之前的文化、如何创造自己当下的文化的,这些方法大都可以移植到今天。
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们明天的生活和工作奠基。但是,我们能预知未来、能知道明天会怎样吗?今天的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相信在10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今天苹果的iphone手机系列和ipad平板电脑会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出明天的世界发展的趋势,当然也就不知道明天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了。
如果无法预知哪些是未来最需要的,那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何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对孩子要少一些灌输和强迫性的指令,多给孩子一些闲暇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鼓励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呵护学生那份向学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大量国内国际教育测量的数据都显示,每年阅读数量超过12本的学生群体,学业成绩明显的好。从功利的角度看,阅读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相信,当孩子自己有了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时,他就拥有了面向明天、面向未来的钥匙。
刘波在书中介绍了两组数据,很值得大家予以关注。一组数据是20xx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所揭示的,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每年为4.39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5本。这其中,80%的书籍都是教材和教辅书。教材和教辅之外的书籍连1本都不到。而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在阅读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不是一点点。另一组数据是关于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教师不读书的现状还是非常普遍的。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北宋年间宁波著名学者汪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被无数家庭所传诵,也成为每一个家庭激励孩子奋发学习的名言之一。但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理解中,汪洙所说的读书指的是应试所必须要读的教科书,除此之外的书籍统统被指称为“课外书”,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读“课外书”是有很多限制的。朱永新先生为此曾进行过批判:仅从“课外书”这个概念,就可见学校往往是最顽固地拒绝“读书”的场所。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拉大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人们的心态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整个社会群体的急躁情绪在蔓延。大家都希望在这场此起彼伏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胜出。人们没有办法去想很长远的事情,急需要孩子一次次好的考试成绩来缓释自己的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下,要让大家形成阅读的习惯确实非常困难。
阅读不被重视,还与国家层面对阅读的.关注度有关。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人们再次走上应试的道路,获得了谋生所需要的文凭,但并没有引导整个社会养成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最近听到了好消息,说我国已经启动对全民阅读立法的研究,希望这样的法律能够尽早颁布,成为推动阅读的利器。
很多人将没有时间阅读归结为工作繁忙,这其实是一种托词。刘波在书中对此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有阅读的愿望的人,一定是会找到阅读的时间的。在协调工作、生活和阅读之间的关系中,还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时间的能力和水平,一举多得。华应龙则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阅读和工作繁忙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这句话值得大家反复咀嚼。
一座藏书数万册的图书馆,现在可以装在几公斤重的便携阅读器或者电脑之中,伴随着自己周游世界。一本畅销的杂志,不需要焦急地等待邮递员的传送,只要在网络上订阅好,可以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而利用手机读书、读报、看电影、边写边发文章,现在正随时随地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场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让阅读变的越来越便捷。
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些工具,他们可享受的教育资源不比家长和教师少。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书籍出版的数量和速度也增加了很多,全世界一天出版的书籍,让一个人一辈子努力去阅读都读不完。这对今天推广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阅读难,与很多人将阅读和工作、生活当成两件事情来做是有关系的。阅读变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额外任务,压力自然就会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最新鲜的教育资源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这些素材,就取决于阅读。
通常情况下,自己关心的某一热点话题,网络、报纸和杂志都会进行报道,但各自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网络时效性强,报纸的报道具有权威性,而杂志会在深度上做文章。网络阅读,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与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有无关联;若可作为教育资源,则需要通过报纸的进一步阅读,准确了解事情的经过,保证教学内容在科学性上不出问题;而像各类周刊杂志随后给出的深度报道,可以让我们从联系的、多视角的维度综合分析,将这一教学素材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放大。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有趣的话题会被引发,或许就会因此而延伸出对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和探究呢。
当网络资源、平面媒体资源与专业书籍资源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的时候,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就很容易被认同,并逐渐喜欢上阅读,进而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刘波在本书的第二章,介绍了自己从专业阅读到开放阅读、从读者到作者、从自我感悟到设坛论道的成长经历,这其中,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就是他将自己的工作与阅读充分结合、将网络阅读和纸质媒体阅读充分结合的特色,阅读真正成为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要让阅读成为同伴互助的纽带。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如果说教师个人的阅读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的话,教师群体之间围绕某些话题所开展的共同阅读活动,则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研活动走向深入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合作和互动。顾泠沅先生非常形象地指出,教学研究中的同伴互助,最容易出现“萝卜烩萝卜,烩来烩去还是萝卜”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之间的对话常常处于问题的表层,无法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专业引领。如果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直接引领,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不太现实。专家太少,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天跟着我们去实践。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专家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直指问题的内核。网络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我们从专家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中或许更多的资源,甚至和专家直接对话。
刘波在建设学校教师的读书沙龙,推动大家爱上阅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成效显著。他所介绍的以点带面的阅读策略、从共性到个性阅读引导、从一所学校到一组学校面上推广、从学术外援到自我写作的内生动力……这些推动阅读的机制,本身就很具有面上推广的价值。关键是学校里要多几个这样的热心推广阅读的人。
第三,要用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资源。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网的独特功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种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别订制的栏目,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将一段时间内你所关心的关键词的相关事件和动态变化梳理出来,推送给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让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游,即刻锁定目标。
在享受数字阅读便捷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克服数字化时代给人们读书带来的两大挑战:即碎片化和浅阅读。在数字化时代,一切变得不再是系统,而是碎片;为了迎合生活的快节奏,各种类型的浅阅读充斥屏幕。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难题最需要的却是系统性的思维和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一盘散沙,只有通过某种粘合剂,才会使其成为一件工艺品。这种粘合剂,就是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结构化,这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领悟出来的。系统思考从何处来?从书本上来占绝大多数。在数字化的时代,更要注重纸质书本的阅读,以保重深入思考的习惯不被丢失。
这不仅仅是他自己阅读和推动阅读的经验总结,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促进个人成长、阅读营造书香校园的案例,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阅读的价值和力量。
这本书来的正是时候。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二
《朝花夕拾》这部书(全部文章)回忆了鲁迅小时候在故乡的生活片断和成人之后所经历的一些人、事,使我感触很深:旧社会竟然如此黑暗,最起码比我以为的坏得多。之所以鲁迅“无常”爽立而公正的形象受到公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有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钱财、草营人命。有的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然而,魯迅在批判的同时,也歌颂了品格高尚的人: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性格,善良、朴实、迷信而又唠叨的长妈妈,正直又倔强的范爱农等等。但这些人终究还是少数,要想振兴中华,必须有一大群这样志同道合的人才行。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的时候,正是感受到医冶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的道理,才弃医从文,从而帮助了一大批那个时期的进步青年,并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的。这些作品净化了人们的思想,造就了一大群像范爱农一样的人才,才有了新社会。现在的新社会就是拥有了许许多多的精神,有的是从那些旧思想中把坏的清除,把好的留下,比如将尊老爱幼的精神,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都继承和发扬了下来。而扭曲、摧残人类的封建旧伦理、旧道德、旧制度也早已变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科学、健康、文明的新伦理、新道德、新制度,全国上下一片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人们安居乐业,每一个人都做着自己该干的事情。而开创了这种文明、健康、向上的国民精神的人就是鲁迅。
人为什么高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就是因为人类拥有了崇高的精神,如果没有精神,人类将会渐渐地颓废、落后下去.“人心齐,泰山移”,许多人各忙各的,谁也不管谁,就像是一盘散沙,起不了任何作用,然而有了正确的思想,就像是一个沙袋,可以挡住洪水。“中国就像是一头睡狮,它的惊醒必然惊动整个世界。”拿破仑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但中国的确是一头雄狮,而不是睡狮,现在它惊醒了,并飞速发展着!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三
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位“另类校长”用敏锐独特的观点,一颗真诚纯厚的心,再次敲开了为人师者的心扉。
“教师要继续学习”,这是郑杰校长对教师的一个忠告。让读书成为习惯并非是一个空洞的口号,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而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必须坚持岗位自主学习。而在现实中,有很多条理由支持教师不再学习,如教师工作量大,平时工作辛苦,教师已错过学习的年龄,记忆力偏差等。但现在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当然需要教师自己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才能胜任教学。记住这句话:“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唯一重要理由。”
“为自己而教”,想要轻松快乐地做老师,首先就要撕下“教师”这一神圣的面纱,从“神”回归到“人”。他指出要成为轻松而又有幸福感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一名称职的教育服务者,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去对待受教育者,用微笑去感染别人,学会倾听,和善地与别人交流,同时以感恩之心去感激别人。其次要为自己当教师寻找充足的理由,郑杰校长告诉我们,教师职业让我们灵魂安宁,我从职业给我带来的安宁中尝到幸福。
所以引用米兰・昆德拉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句子:失去信仰、追求和目标的日子是难以承受的,同样难以承受的是,生命也不能成熟太重,承受太重,使身心受到摧压,幸福便无可寄生。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此文让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为人师,给自己寻找足够的理由,用学习和读书去充实自我,学会做一名称职的教育服务者,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真正成为一名简单快乐、幸福十足的教师。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四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共产党。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带领共产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的领土。一个是为了取经造福百姓,一个是为了国泰民安,两者都是为了人民。
现如今的我们早已无法辨别那段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是真是假,但唐僧师徒四人那种与妖怪斗智斗勇,不惧怕邪恶势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西游记中为我们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本领高超的孙悟空,胆小如鼠的唐僧,贪财好色但不缺乏善良的猪八戒,沉默寡言的沙僧。这四个人性格各不相同,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像“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这些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都是发生在孙悟空身上。孙悟空也是我在西游记中最喜欢的角色,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而八戒则不同,他好吃懒惰,常常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虽然如此,但在战斗中从不退缩,可以说得上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唐僧和沙僧就更不同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慢热型”,他俩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急不慌的。唐僧耳根子特别软,经不住挑唆。沙僧没主见,经常附和孙悟空和唐僧,总说:“大师兄说得对”“师傅说得对”
他们师徒经历的坎坷就像我们人生路上的坎坷。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五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也要享受生活,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悲哀……这样就把教师从高高的"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最好的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普通人才会尽品生活的酸甜苦辣,才会走过风风雨雨,才会爱自己的学生,读了《建议》一书,书中浅显普通的知识河道里给了我以下三个方面的感悟:
教育不是机械的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津津有味的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自己所任教的学科。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相反,你的赏识赞许往往能让孩子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赏识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六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近四年中,我因此收到学生来信近60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2来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今年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人。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七
暑期,我认真阅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作者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历了“改进工作”“迷恋教育”“完善自我”三个阶段,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
刘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读书动机,坚持读书便不再是一件难事。他在书中举了《光明日报》曾报道过的华中科技大学57岁的宿管大妈周凤琴坚持每周读一本书的例子,说明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即使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里,也能通过积极阅读进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而对于那些不读书的教师,阅读则更意味着“自我拯救”。有了内在的阅读动机之后,该怎么寻找适切的阅读路径,刘老师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1、订阅优质期刊,进行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
3、了解最新图书资讯,第一时间搜罗新书。这些教育类书籍,让刘波老师享受品质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夯实了他的专业知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育生产力。首先,阅读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专业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阅读促使教师拿起笔杆子,自觉走上教育写作之路。记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倡导的教师“三专”发展模式中,“专业阅读”之后就是“专业写作”。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写是为了更好地沉淀阅读过程中那些高质量的思考;再者,阅读能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书中《用阅读克服“本领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的观点,认为理想中的教师,应该“照亮了别人,丰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却没有新能量的持续注入,必然会导致自身的“本领恐慌”。
当然,我自己感觉个人读书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刘老师一样每天去阅读那么多书,但是如果能尽可能的多读一点,对我们的帮助一定更大。记得曾经一位领导跟我说过“多读书人才能有主见,教学中遇到问题才不会模棱两可,飘忽不定”。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八
读着这本书,不由得回联想起很多很多的事情,有趣的童年,有趣的故事,身边的人和事.
小时侯也不知道从哪看到的一个故事,至今还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只小手帕引起的故事,同样是两个孩子,可她们有差不一样的命运,一个是穷人的女儿,一个是富人的女儿,她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穷人的女孩看上了富人女孩的小手帕,多么漂亮的小手帕啊,她非常的喜欢,于是她就偷偷的拿走了,后来的日子,她非常的后悔,这是多么不道德的事啊,她在也不敢去找那个女孩子玩了,这件事给她留下很深的阴影,她又没有胆量说出来,于是她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她一直都在懊悔和愧疚中成长,孤独的生活着.可富人的小女孩呢,她可能都不知道这件事情,依然十分快乐的成长,当然她也得到了她本该拥有的一切.
旺达佩特罗斯基,她是一个特别的女孩,她用了独特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一百条裙子的确很特别,很吃惊的数字,谁会有那么多裙子呢?旺达有,旺达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象佩琪一样,穿上漂亮的裙子,得到大家的爱护,她把她的渴望和向往画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象.在她落寞的时候,她没有抱怨,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特有的方式,跟人们留下了一百条裙子.这好比一面镜子,一下把她照亮了起来.
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人生有太多的不一样,不管怎样的不一样,人们都不喜欢邋遢的人,懒惰的人最终会被遗弃.
不一样的环境也会筑成不一样的人生,好比我的孩子,来到了城市,很好的礼貌用语,她们还不太习惯!她们拘素,不够大方,这都是受我们的影响,农村人说话不讲究方式,富有艺术感的话更讲不出来,我也一样渴望我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要重复我们的人生.
女儿经常跟我说: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自从女儿学会来感恩的心这首歌,经常重复着这句话。
不管妈妈做的饭好不好吃,我都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吃这顿饭,那它一定是最美味的,妈妈给我洗服的时候,我要用感恩的心谢谢妈妈,妈妈辛苦了.那您一定是最幸福的。
就象有些事,我们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我们努力去做了,我们的心情得到了释放,我们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表现的机会.感谢老师为孩子们付出这么多的心血,又为我们筑成了一次次成长的机会,那么,您一定是最棒的老师。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九
刘洋。
用一根绳子串起全唐的诗人,从初唐的李世民、骆宾王、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邻、陈子昂、张若虚、贺知章、张说,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之涣,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李贺,最后到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纵横来去不离主线,读完这本书,就能将唐朝四次的全貌和脉络尽收眼底,了然于胸,如果你对唐诗和历史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本书的作者是鞠菟,全球500强欧洲企业经理。自幼爱好文史,对中国历史、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熟悉。对西方文学、世界历史、宗教史亦有一定涉猎。本书从唐太宗开始,通过历史人物之间的亲属、朋友、同僚关系和有趣的故事串起唐朝的诗人,解读了很多著名诗人和他们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讲述了很多趣味盎然的典故,使我对平时经常使用却不知来源的成语恍然大悟。从历史和诗歌之间发掘并传扬复杂人性中的善与美,让我有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想成为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推荐》读书有感。
王宏。
放假以来,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推荐》这本书的许多篇章,深有感触。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教师对完美的事物应持续敏锐的态度。教师应对的孩子就是最完美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完美事物持续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就应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透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务必注意几点: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二、尊重学生人格;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四、惩戒要贴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不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相反的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透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自我的理论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必将使自我获益匪浅。
曹莹。
“高效能”,我觉得在今天看到这个词特别兴奋。因为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在你争我赶的激烈角逐中,我们真的太需要高效能了。
在我所教过的班级中,每年最令我头疼的就是那些拖拖拉拉、做事不紧凑、没有时间观念的学生,几乎每天我们都要与这样的学生展开斗争。我也常常在想:这些学生为什么做事那么慢?为什么没有一点点的紧张感?追根求源,我发现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有的是遗传家中大人的性格,有的就是家长的不教育不引导造成的。但是学生踏入校门后,我们做教师的有没有一定的责任呢?是不是有些学生跟随老师时间长了,也受老师的一些影响呢?家庭教育我们可能无法决定,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个高效能的人,用积极的力量去影响自己的学生,教师的效能决定一切,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我们的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呢?读《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首先,要实现高效能的工作,教师自己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学会通力合作,和同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并以优秀的同事为榜样,认真钻研教学,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目标,追求卓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而专一,自然效率就会高一些。
其次,教师要打好爱的基础,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积极的期望。就像书中说的“你对学生的期望,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在班上的成绩和他们这一生的成就。”学校不是一个地方,学校是一个理念。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最伟大的礼物,莫过于给他提供一个在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成长的机会。
再次,将你对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以增强对学生的积极期望,要学会吸引人,我们周围的人都渴望受到关注,尤其是我们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怎样去关注我们的学生,并且让他能感觉到你对他的关注呢?书中提到了五项增强积极希望的方法:名字、请、谢谢你、微笑、爱。和学生说话时,请注意认真地叫他的名字,这会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同时,让学生帮你做事或者在平时的作业中,多用“请”字,如果你没有说“请”,并以命令的口气表达出你的要求时,你正在慢慢削弱人的自由和尊严。当你说“请”时,实际上向学生传达了:作为一个人,我尊重你的善良和价值。重复地使用这个字,会认你的学生学会礼貌。
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面带微笑,在你的语言和行动中,处处表现出你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并坚持下去,你就向高效教师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刘楠。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相信许多的父母都听说过,这是一个富有的传奇色彩的教育故事。
卡尔・h.g.威特是19世纪初德国的一位乡村牧师,他为了向人们证明早期教育对儿童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当儿子小卡尔・威特出生后,他便按照自己的方法开始对其进行早期教育。这本书中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我教学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卡尔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书中《什么样的教育才不会损害孩子》这一章节让我感触最深,一向以来怎样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让我很困惑。我们固然很爱我们的学生和孩子,但也不能因为爱就放纵他们,也不能以严格为借口就过于苛刻的对待他们,这个度很难把握。书中的这个章节写了老卡尔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尺度的把握。老卡尔的严格完全取决于道理。他说:“纵容只会使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他将儿子在花园舞剑时不留意将一束花砍倒后如何处理这件事,而他又是如何引导的过程在书中写得详详细细。老卡尔的做法让每一位读者钦佩。如今,很多父母和老师把对孩子的严格教育理解为专制,不知不觉中把自我变成暴君,把孩子变成唯命是从的懦夫。他们以为孩子不听话就应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这种做法的后果不但不能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反而使孩子对父母、老师甚至对于所有人产生怨恨,使性格与人格产生扭曲。
我们也许无法像卡尔的父亲那样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像个百科全书一样来培养我们的孩子,但教育孩子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我们每个父母应不遗余力做到的。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懂得感恩图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该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对怎样从爱出发去教育孩子,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孩子是不一样的,只要身为教师的我们用心去感受,并付出真心地关心和爱护,用自身去影响他们,这才是教育和爱的本质所在!
《情绪心理学》读书感悟。
于健。
阅读了《情绪心理学》这本书,共分三部分,分别论述了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和理论基础;情绪的发生、分化与社会化;情绪心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情绪心理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介绍完整、准确,涵盖最新研究结果,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情绪心理学的论著之一。是较为全面系统论述情绪心理的极有价值的综合性著作,它在内容上既照顾到历史发展,又包含有新近成果,既介绍了重要的理论发展,又囊括了它依据的主要及典型的实验资料;因而内容翔实,材料丰富,不仅对于心理学研究,而且对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医学、教育等各学科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
情绪与认知不同,它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整理了十大迅速调整情绪的心理学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意志。
二、巴纳姆效应――认识自己。
三、杜根定律――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四、跨栏定律――把挑战困境看作一种享受。
五、詹森效应――别让压力成为心灵的羁绊。
六、冰激淋哲学――逆境是一种磨练。
七、首因效应――千万别小看第一印象。
八、名片效应――相似感会快速拉近双方距离。
九、亲和效应――像磁铁一样吸引别人。
十、跷跷板互惠原则――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欢喜。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张鑫。
当我看到余文森博士《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核心素养的意义,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粗浅了解了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读《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有感。
魏林娜。
我从书中深刻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懂得了什么是信任的、平等的、均衡的、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懂得了教育如何真正实现对人的尊重,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写的:“整个社会和教育体制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的信任、对于人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要赢在起跑线的竞赛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芬兰教育不倡导学生从小就与人竞争,而是注重启发协调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生命价值,建立可以一生遵循的正面学习心态。他们认为,竞争让人心的良善和互助丧失,使社会趋向功利和恶性竞争,不通过竞争依然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校正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更多地关注学习对每个个体的作用,以及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感受。通过学习眷注自己的内心,这是对人探索新知的深层次的追索。比如教师的学科教学采取“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的方式,先启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整个学科有所了解,淡化细部知识演练,这和我们的思维截然不同。
读《鸦片战争》有感。
范雪。
本书首先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详细还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种种历史细节,深度描写了战争前后中英双方的戏剧化场景。对于大量事件、人物的描摹,显示出此次大战在两国内部都存在着的矛盾与复杂。另外,本书还以鸦片战争事件为中心,分析了中西方世界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对于与此次大战相关联话题的不同叙述、历史记忆,进而说明种种因狭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偏见。
这是一本从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所谓的屈辱史,很多观点依旧新颖,更重要的是,读起来非常有趣,可读性极强。不敢妄加评论这就是最全面的历史,但相比教科书的感情色彩,此书要中性的多。书的主要篇幅叙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顺带讲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些叙述与观点是令人惊异与震撼的,第一,对西方国家社会帝国主义认知的叙述,与《极权主义的起源》的描述是相仿的,尤其是英国对殖民道义的反思是客观的,尽管践行起来并不够好;第二,大清自我封闭造成政权社会民众整体的愚昧无知,极为震撼,甚至以为不是读历史,是在看荒诞剧;第三,对民族主义在中国的起源和影响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轨迹,这个范畴的讨论,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剖析,更是对中国未来的思考,意识形态上歪曲,不知道会在何时报复我们,深深的忧虑。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十
平常买书,常买的是自己喜欢并敬佩的人的书,如魏书生、李镇西、薛瑞萍、韩兴娥等的。
铁皮鼓--魏智渊,新教育研究中心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负责人,这个名字在新教育在线上出现的频率是比较多的,《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致新教育专业阅读项目同行者的第一封信》《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致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项目实验者的第二封信》《如何读懂一本书?--致新教育专业阅读项目实验者的第三封信》《从感性阅读走向知性阅读--给专业阅读实验者的第四封信》,这一封封信,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牵着你的手领着你往新教育那方明亮的地方走去,走向教师专业化之路,而其实他和我年龄相仿,他的这种学术上的高度、厚度、广度是我只能仰视的。带着这份敬畏,我翻开了《教师阅读地图》一书--一本具体指导如何读书的书。
在《教师阅读地图》的导读中有这样一席话:一张地图,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式全息阅读。《教师阅读地图》(旧版名为《构筑合宜的大脑》)是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实验用书,是专业阅读子项目指导手册。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编“构筑合宜的大脑--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理念与实践”,集中阐释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的基本理念,致力于清除最近数十年来教师专业阅读方面存在的种种误区;下编“海拔五千--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主要提供了专业阅读书目以及对其中部分书籍的评述,也简略介绍了书目的使用方法。事实上,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最适合自己的书籍,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我们需要一部灯塔,它能够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这本书--《教师阅读地图》,就是一座灯塔。
踏上工作岗位后,我和很多老师一样,希望通过读一些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理水平,可是一度非常迷茫,教育类的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望而却步。快节奏的生活,让人的思想似乎也只能接受一些快餐式的阅读,短小,肤浅,快餐文化,让人看了就忘,没有留下一点点什么。可是,对于教师的我来说是很希望在看过后留下点什么,能在内心积蓄一些力量,为下一次的攀登做准备。当我翻开这些教育专著,我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也试着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看了很多书《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静悄悄的革命》等等,可是时间一长,似乎读书时的出现的一些灵感也消失殆尽。在读书时也想过要做一些读书笔记,曾经宏伟的`许下决心,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用来记录读书时的一些感想,可是这个决心终究在我的松散和肤浅的理解下不了了之。
逼着自己看一些书,看一些有关于教育的书。可是自己的脑袋好像不听意志的指挥,有时感觉枯燥,有时感到无法参透其中的一些道理,有时感到似曾相识,有时却感到文字总在眼前徘回,没法进入到记忆库中去,文字感觉上去拗口难记,要酌字酌句的反复读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
《教师的阅读地图》确实是一本好书,指导教师如何进行阅读,适应和改善这个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让人可以带着枷锁跳舞。书中给出了略读、精读的一些书目,给出了一些阅读的技巧,细细品味这本书,不光发现的是阅读的一些技巧,还有一些教师阅读的经典书籍的核心思想。阅读地图,为教师在短时间内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以及有效的阅读创造了好的条件。让大家有了吃快餐的经济快捷,也也有了体验细细品位茶点的高雅内涵。
细细品一本书,让书的余味在心中留得多一点,久一点,渗透到血液中去,生命中去,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十一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学霸,有句话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其实,只要方法正确,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学霸!
男孩女孩不光是性别的差异,其实在思维,行为,心理,脑部发育等方面和女孩都有着差异,同龄的女孩会显得比男孩成熟很多,懂事很多,并且学习能力也较强。那男孩,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给以他们正确的指导,让他们爱上学习,并且取得自己应得的成就。
《男孩的学习力》,这本书,是日本富永老师著作,他是日本升学辅导机构vamos的创始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成果,总结了103种方法,让男孩在他的方法指导下,取得非凡成绩。
全书,总共分了7个章节,从7个激发男孩动力的特征入手,逐一开始分析和讲解,到最后男孩的成绩可以如飞猛进,从多次的失败中得到成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环境,父母和学校老师等都会对他习惯的养成,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男孩是个要强的个体,比较不喜欢承认自己的失败,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他可以因为失败而沮丧,但是很快就会忘记,又满盘的热血,心血来潮时候即使多次失败,也打击不了他,体力精力充分的重复。对于错误,我们不去阻止,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最好让他自己有所意识,而不是很容易的得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男孩可以让他设立一个更高的目标,让他朝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发展,反而让他更容易成功成长。学习需要努力,但是不是错误的努力,努力的方向是要正确的。这样可以事半功倍,提前达到预期效果。学习有时候是枯燥的,但是有方法可以让男孩爱上学习,快速提升自己的成绩,发挥出男孩应有的优势。富永老师的这套学习法,不仅可以提高男孩的学习力,还调动了男孩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他们全方位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宝,拥有无限的可能,未来,科技会飞速发展,社会会变成怎样,我们目前无人知晓,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们身上。相信他们,让他们开心的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未来。而现在,我们可以享受好好培养他们的过程,未来,他们肯定会超过我们,打造出不一样的天地。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十二
中考过后,收到由联校组织下发的《教师阅读地图》。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了这本久闻其名,众人推荐的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书。
经过两次阅读,我不敢说真正意义地理解。虽然读到的只是个别章节,但是可以感受到这是一本有生命的书。因为有生命气息,所以更需要我们去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相信多次的品读后会为我们的教学生涯注入不一样的力量。虽然解读不深,但还是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
这是一本适合于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的书。专业人士凭借此书可以找到自己专业阅读的方向,非专业人士通过这本《教师阅读地图》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目。所以这本书的价值也在于此。"地图"二字正很好地诠释了它的价值。
新教育实验概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浪漫——精确——综合"专业发展的有机过程,这是一个无法逃遁的节奏。于我而言,当下的问题就是从"浪漫期"向"精确期"的转变。所以这也是一本在我职业发展中,最适合我,最能帮助我解决阅读困惑的好书。相信也能帮助好多教师解决专业发展旅途中的困惑。
除此之外,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它是一本永远处于打开状态中的全息阅读地图。通过这张地图,你更多找到的是属于你自己的阅读途径。如果推荐给别人好书好比"授人以鱼",那么这本《教师阅读地图》的出现就好比"授人以渔"。
书中处处彰显的是智慧和生命的气息。许多地方很好地点到当下教师专业成长中阅读方面的问题。其中"知性阅读""根本书籍’等的解读也恰到好处地为教师们指点迷津。
带着这份敬畏,我将继续认真研读《教师阅读地图》,此程中,我会找到属于我的那条"专属"途径。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十三
心怀好奇,接近自然,感受生活,是一种独特的心灵体验,是一次全新的情感历程,能让人从纷繁的事务中得到解脱,让人冲破世俗的樊篱,获得心灵的涤荡。好奇心,让人心不致在时光流逝中老去,而是在季节变换的档案中将最初的情感完好保存。
让我们心怀好奇,一齐成长。
你就是等待开发的金矿。一个人的潜能是他本身具有,但自己不明白或者含糊的但确实具有的一种潜力。那开发潜能的第一步就是让他明白喽。怎样明白呢?走出家门,多去尝试,多参加活动,多与人交流交朋友,把朋友作为让自己明白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比如打篮球吧,不去看别人玩,不去关注比赛,不和朋友打,永远不明白自己有没有投三分、抢篮板的弹跳等潜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尝试,多尝试,别懒惰。但明白了自己的潜能,从潜能中体味生活,体味成就吧。
精神的开发就是精神集中在集中,身体就是突破极限在极限。
你的进取心很好,十分难得,这会让你不断进步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取得进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你坚持你的这种进取心,不断努力,你必须会成功的,到那时,你就不会单单是超越身边的人了,你会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的,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
第一、要树立远大志向。
古人讲“非志无以成学”、“志不强者智不达”。所谓立志就是激励自己走向一条进取的、迎难而上的、智慧的人生之路。人有了志向,就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就会克服前进路上的任何困难,他的聪明才智才会发挥出来。正如高尔基所说:“我常常重复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有些同学智商很高,但由于缺乏远大志向,现有的智力都不能得到彻底发挥,更谈不上开发潜能。
第二、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愉快的情绪可使人的智力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压抑。可见身心健康是开发潜能的基础。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能够从饮食、睡眠、锻炼三方面进行调整。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涵养自己的性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包括道德品质、意志品质、自信心、职责心等。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对1850年到1950年间的301位科学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人不但智力水平高,而且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得十分坚强,有独立性,这些人充满自信心,有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可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作用重大。第四、学会学习。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能够使人更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潜能。学会学习包括全脑学习、全身心学习、科学地学习、创新学习等。我们将在以后系统介绍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帮忙同学们更好地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十四
最近看了教师阅读地图这本书对我来说启发挺大的,今天相关的一些知识。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主要看到有四种不同的阅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特别是作者将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诠释一本书的内容,第三阶段则要与书籍进行对话,包括提出批评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错误不合逻辑或者分析不完整。五一假期,嗯嗯,希望自己能够和孩子好好休息,在学校是一段旅程,这本书里让我看到了华德福教育的入门书籍,特别是开篇的这一段话,太阳闪烁着亮丽的光芒量的一天灵魂,伴随着精神的力量赐予,我无穷的活力。同时我也结合在看教学勇气,这本书对我来说,你就是我们想要的,是符合我们开出条件的相遇,以便我们能控制结果,以便他们不会威胁到我们关于世界的观点。在弗洛姆爱的一书一书中,父母和儿女的二一节看到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就是明白想人一个成熟的人就需要有母爱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以父爱为中心的阶段,最后完成母爱和父爱的综合。否则的话,就容易导致精神方面的疾病。记录有些散乱,慢慢摸索改进啊。
本书的第四至七章,分别介绍了一批涉及到本体性(学科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德育等方面的知识、人类基本知识这三方面的一些值得教师阅读的书籍,并推荐了一部分适合教师和学生观看的经典电影。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自己的书籍”,这才是作者的根本理念。我们应该怎么去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自己的书籍呢?需要考虑几个维度:一是相对客观的知识结构,二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三是自己的阅读水平,四是这本书的经典或专业程度。这是一个需要自身寻找的过程,并没有多少捷径可走。虽然在网络时代,有许多资源可以提供协助。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十五
很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教师阅读力》一书,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一味将教师归结为平凡或者神圣,都是片面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视教育为天命,认为最骄傲的身份就是教师。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教师是教室的国王,教师的胸怀决定着一间教室的大小。因为,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燃烧了自己。读书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打开《教师阅读力》,随处都是这种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平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
希望这些人生教育哲理伴我同行,支持我成长进步。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十六
学习力就应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的一个综合体。学习力的几大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叠加,互相促进,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人们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学习力教我们从六方面来认识事物、
首先,何谓学习。
1、学习能决定你的命。
2、学习是要用一生来做的事。
因此我们要具备危机意识,透过不断学习来改变自己,不然就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虽然从开始上学到离开校园,我们要经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但这段时间所学的知识还不足以应付你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能给我们的只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超多其他知识都需要我们透过自我教育来完成,应对永恒变化的自然界,动物遵循着“适者生存”的法则,进化着,发展着。人类也是如此,我们务必根据环境的变化来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自己,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否则成功将无从谈起。如果将人看作一棵树,学习力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
3、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因为兴趣是伟大的导师。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学习潜力,只要你有发掘自我潜能的意识与信心,就必须会唤醒心中沉睡的智慧巨人,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学习潜力,只要你有信心,你就成功了一半。
总之,当你在学习中发掘自身潜能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地认识自我;
(2)大胆地相信自己;
(3)勇敢地挑战自己;
(4)热情地激励自己;
(5)坦然地应对挫折。
之后是学习习惯就应如何。
否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力的提高乃至人生道路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任何人要想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就务必构成学习上的自动倾向,也就是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光是嘴上说的,还要作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提高学习力。好的'习惯要这样: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勤于观察。3善于质疑。4学会自学。5善于将知识融会贯通。6有效管理自我。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在学习方法上,我们要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些最喜欢的和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其实就是自己最关注、感觉最有兴趣的学习方法。不去盲目的学习别人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因为那并不必须适合自己。我们的学习时用可贵的婴儿原则,想必学习将会不再枯燥和困难,而是十分惬意和简单。上帝给了我们每个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因为他想让我们少说多听。很多时候听比说更重要,该听的时候不要说,在别人说的时候也不要插嘴,多听挺比较好。
然后,当然是教会我们如何学习了。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它是学习力中最讲科学含量、最讲技术操作的品质,方法的优劣决定着一个人学习的成败。在学习中,重要的不是你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掌握了多少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虽然学习的过程,谁都无法省略,但方法能够使你的学习过程变得更简单、更快捷、更搞笑!
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最重要的事,然而我们学习了十几年有没有认真想想如何去学习。在学习效果不显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我们的学习方法不好。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将学习者分为四类:第一类人好比计时的沙漏,他们学习就像在注入沙子,注进去又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人像海绵,他们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却原封不变;第三类人像滤豆浆的布袋,他们将豆浆都流走了,留下来的只是豆渣;第四类人像宝石矿床里的矿工,他们把矿渣甩在一旁,只要纯净的宝石。这四类学习者成败的原因,就在于方法的不同。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十七
上个学期翻阅了《教师阅读力》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平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十八
哈佛的《学习力》中对学会学习做了深刻的分析。首先它提出了三种错误的观点:第一,认为智商在学习中才是最重要的,不必太在意什么学习方法。第二,认为学习方法在学校时就已经学过了。第三,认为学习只能是拼命的读书。他还指出所有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合的,你要根据自身的不同状况来灵活选用。总之,最好的方法,是能给你带来最大学习效益的方法,这种方法,只能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情绪能够制约学习的效果,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持续愉快和简单,你就能使自己的大脑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拥有这样的学习状态之后将不受任何诱惑影响,使学习提高。谁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始终持续愉快简单的状态,谁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谁能有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始终持续愉快简单的状态,谁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是“一团火”,也要摸一下,触一下,亲身体验一下什么叫“温热”、“灼热”、“炽烈”,婴儿处理未知的事物就是这样勇于实践!这就是学习中的婴儿原则。
观察实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学习潜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观察潜力,培养那种经常注意预料之外事情的情绪,并养成检查机遇带给的每一条线索的习惯。事实上,无论学习什么科目,都务必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观察能够激发求知欲,能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能够使你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回避错误的人是弱者,正视错误的人是强者,能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反思自我并继续努力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学习者。不能否认的是,失败与错误是每个人都很厌恶却又不可避免要遇到的。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可能犯错误。学习也是如此。但我想要告诉你们的是,错误虽然不可避免,但对待错误的态度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今后的成功与失败。综上所述,做一个会学习的人首先就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学习的最佳状态。上帝给我们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想要我们多观察少说话,然而观察对于我们广电专业更是尤为重要。最后就是要正视错误,其实错误就是经验。经验是最好的老师,规律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培根的话虽然是在四百年前说的,但却丝毫没有过时,它所阐释的深刻道理,对于此刻的学习者来说,依然值得他们铭记。
拥有了学习方法的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
想学好一门课或是别的什么知识,就要始终使自己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并对现实中的事持续一种深刻的观察模式。
哈佛的格言说的好,无论在何时何地,你务必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始终使自己学习的速度大于或等于现实变化的速度。是的,只有你自己始终持续一种学习的态度,才能去主动的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的理解知识。然而,学会把握时间也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无可置疑,谁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公平的,这就要看每个人利用时间的潜力了,有些人会合理安排时间,那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掌握时间的关键就是把握黄金时间。为了帮忙学生们提高学习效率,以前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将一星期学习35小时和一星期花不到35小时学习相同课程的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她们的学习效果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这个调查说明,学习效率的高低其实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我们要合理的安排时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此外,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和必要的休闲时间对学习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会选取对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忙,你就应学会对something说不,合理的选取会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感到疲惫,很有层次感。而且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走捷径,那里我指的不是偷懒,耍小聪明,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太死,太呆板,要学会换个方式或以另一种角度去学习。在学习中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在学习中持续清晰的头脑。,从而以有限的精力去获得高效能的学习效率。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排除来自外界或自身的干扰,将它们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作为青少年一代,创新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事态万物无时无刻都在改变着。正是这变化的世界告诉着我们,谁能对变化适应的越快,更加了解,对变化掌握的全面,谁就能在有主动权,不被社会所淘汰。而这一切的一切更加要求我们拥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发现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能够让思想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创新思维能帮忙自己摆脱以前的束缚,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从而提升自己,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大多数人都是遵从自己从前的习惯,认为自己所谓的经验总是对的,盲目的过分相信自己的从前,往往这时很容易陷入泥潭中,无法自拔。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有多么重要。在此过程中懂得多种方式学习同样重要。如同只懂得死板的根据从前是不可能有很大的进步的,创新思维的发散更要求懂得学会多点开发学习,沿着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同样在创新思维中很重要。
每一个好的想法不是推论出来的,是透过不同的思维预想出来的。人能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正是如此,不能拘束于从前。由此可见想象力显得尤为重要,想象是无穷无尽的,能想象的未来,想象到宇宙万物……而想象成为了进步的源泉。
梦,也许不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梦。很多伟人从梦中得到了启示,发现和创造了很多伟大的事物。是每个人存在的潜在的财富,是创新的宝库。也许一个简单的梦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同样的,每个人存在自己的直觉,也许你不够自信,部相信这一切,而往往为此而后悔。没错,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直觉带给自己最真实的感觉,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创新思维的指引下,创造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读书力的精华在于创造力,所以创造力事相当重要的。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潜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潜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创造力是许多种潜力的综合,包括吸收知识的潜力、记忆知识的潜力和理解知识的潜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与简化、调整、修正;并有利于创造方案的实施与检验;而且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这是创造力的重要资料。
个性品和质对创造力有着巨大影响。优良的个性品质如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用心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总之,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
创造力行为有它独有的特征。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潜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聚合思维在创造潜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创造力与一般潜力有必须的关系,研究证明,智力是创造潜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
透过学习《学习力》,我们懂得很多,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继续前行。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十九
教育类的书籍却之甚少,在《教师阅读地图》中所例的很多书都是我所没有听到过。更不用说去读了。
做为一个教师我觉得看了这本书后,我深深的感触到我们的读书真得需要一个引领者。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些所谓的教育类的专著只是以前在师专中所了解到的那些书,但是因为那些书可能起点太高理论性太强,对我来说毫无吸引力,我最多只是在自己可能要写些论文的时候会去网上找几句所谓的名言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一下,但真正的阅读却很难做到。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碰到了很多的难题和困惑,我也感觉自己需要一个能解困和解惑的引领者。因为这样的需要我也曾目的性很强的去阅读过一些书籍,如《班主任兵法》《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等,我很感概与这些作者的教学智慧,但是如果真得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却发现好难。说穿其实还是自己的教育功底不深,很难把握这些教育的智慧。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离阅读我的专业的书籍的路是越来越远了,阅读专业书籍的想法也越来越淡了。而这次的被迫的读书活动却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难题,原来是我的读书的路径错了,我应该更好的规划自己的阅读路径。我应该从最根本的教育类的类籍读起,一步一步的从简单到深奥入手,从中学习最基础教育理论,而且这些理论很多是从基础教育者的实践中来,可能对我的帮助会更大些,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就感触颇多。
朱熹曾说过“读书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也曾有人说过。不动笔不开卷。可见读书之事的隆重,但是我呢?回顾自己的读书方法很脸红,我是在床上看,在上厕所的时候看,在吃饭的时候看,从来没有好好的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准备好纸笔,从容安静的`看书。所看的书很多对我来说是过眼烟花,看过就扔,因此我的读书只能是看,用眼看过完了。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二十
在假期阅读了了《教师阅读力》这本书后。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从中受益颇多。
此书讲述了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德树人”,而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标准”等都是昨天形成的。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是文化的传承,阅读如此重要。而阅读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被重视,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时,一场阅读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提到教育素养应终生修炼,当认真阅读后,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随着汗颜的感觉。的确作为老师,是急需提升自身素养的,这包括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素养、语言素养。学科素养,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可能只熟悉本学科初中的教材,没有系统的研究教材。但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仍需补很多的课。在研究学生素养这一方面,我自认为在教学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与学生沟通,虽然我们常说以“生”为本,但却忽略研究学生。我想,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他们对什么有兴趣?他们怎样思考问题?他们怎样进行学习?他们对课本的内容的了解程度是多少?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这里的“已知”,应理解为不仅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其实如果单单只是让教师讲一节课太容易了,认真备课就行,不了解情况,上课的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学生可选择听讲,也可以选择不听讲,教师很辛苦,讲来讲去,而学生却做别的事。
所以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注重教师的语言素养。那么何谓教师的语言素养?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几种素养。教师无论教授何种学科,都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情感语言。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分量。”一个教师只有形成鲜明的、独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不仅要形成思考的习惯,而思考更需要一份宁静,它往往在悠闲中孕育,发展,升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作为教师,面对忙碌,应该积极营造思考的空间,努力保持闲适的心境。可以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可以是在万籁寂静的夜晚,哪怕是在短暂的一刻,独自一人泡一杯清茶,远离喧闹,抛开浮躁,任思绪与时间一起自由地尽情地流淌。在教育的点滴中,捕捉什么是智慧;在平淡的细节里,感受什么叫幸福。周群老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感受快乐体会成功》中向老师们道出了骑自行车上班的秘密,原来她利用每天近1个小时的路程,回忆当天的教育教学。久而久之,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竟在“骑车间”得到提高,教科研竟在“骑车间”结出硕果。骑自行车上班,同事认为过于辛苦和寒酸,殊不知她却享受着思考快乐,收获着成功喜悦。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考成为习惯,不管是寒来暑往,无论是酸甜苦辣,让我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进程里,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篇二十一
年前去图书馆给孩子借书,有幸走到了三楼的借阅室,发现了这本《阅读力》。随手翻翻,很赞同里面的阅读思想,觉得肯定能给我带来更多关于儿童阅读方面的指导,于是如获珍宝般借阅了此书。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给孩子挑选绘本前,了解一下文章的创作背景。这个是我一直忽略掉的,从孩子一岁开始,我就给他挑选绘本。现在每周在图书馆借阅绘本,我会去找寻一些画面鲜艳、有一定教育意义、纸张崭新的部分书籍给他看,却从来没有想过文章的创作背景。作为家长,确实应该理清一下自己的思路,了解故事的背景,给孩子讲解故事的来历,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取更大的收益。
正确的读书方式——互动式阅读。刚接触到“互动式阅读”时,我以为就是和孩子一起读,其实并不是,通过由浅入深地理解,我发现自己平时和孩子的亲子阅读里包含了很多的互动式阅读。
互动式阅读指的不是一起坐下来读一本书,而是展开对话的行为,提问题——顺着兴趣走——让孩子真正阐述自己的观点。给孩子读故事时,我有时会故意不翻下一页,直接问孩子:“小白兔要上床睡觉了,他会用什么颜色的杯子刷牙呢?”“你能不能也画一棵神奇树呢?”其实通过这些问题,小家伙的思维被打开了,也许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拓展吧!
阅读重要的不仅是你给孩子读书这个行为,也包括你给他们读书的方法。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爱上读书,所以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对孩子说:没事就去看看书吧!也会发现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读书,但是很多家长给孩子读完一本书就停止了,其实一本书还有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
引导孩子学习见识之外的内容。当企鹅遇上了北极熊,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吗?突然某一天,小家伙问我:“妈妈,当企鹅遇上了北极熊会发生什么?”我随口就回了一句:“一只在北极,一只在南极,怎么可能遇上?”“可是书里面写了,他们相遇了。”小家伙红着脸辩解道,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用定势的思维差一点灭掉了一个孩子稚嫩的心。于是我给他讲解南极和北极的区别,里面有什么样的动物等等。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地球仪,让我给他指出南极和北极,还说南极有企鹅,北极有北极熊。原来,一个小小的问题可以引发孩子无穷的想象,我真该好好学习一下了!
将故事放到音乐里,表现故事,角色扮演。今天早上,给小家伙穿衣服的时候,他扭来扭去,我很生气,他说了一句话:“妈妈现在火冒三丈,我害怕了,垂头丧气。”虽然句子衔接有点问题,但是我还是非常的欣喜,一个四岁多的孩子能准确地说出两个成语,而且用的地方也比较正确。“哇,你这么厉害!是在哪里学到的这两个成语啊?”我有些激动地问他。“妈妈,你每天给我放故事听,里面就有这两个词。”我心里暗喜,原来睡前故事也能让他受益匪浅啊。我来了兴致,“你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妈妈给你表演一下两个词语的动作吧!”在我夸张的表演下,小家伙也异常兴奋,学动作的同时,深深地记住了两个成语的用法。我想,这就是互动阅读,角色扮演的一部分吧!
手工与阅读相互结合。记得和小家伙读过《纸娃娃》绘本,读了好几遍,他就央求我给他剪几个纸娃娃,我们参照书上,一起剪一起涂色,一起玩,虽然没有书里画的好,但是无形中让他掌握了书中的知识,乐在其中!
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游戏、一起阅读。这是我特别主张的,也是一直在督促自己去做的。有时候工作原因,孩子站在我的面前让我陪他玩,我却必须低头看着手机,能感觉到小家伙情绪的低落。也经常看到,路上,小朋友跟着正在低头玩手机的妈妈或者爸爸,他们永远听不到孩子稚嫩的声音,就算听到了,回应也是“恩”“哦”“啊”。孩子该有多伤心啊!我也是在慢慢改变着自己,只要陪着孩子,就不动手机,给孩子一个安心的亲子互动环境。
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阅读力》给了我在孩子阅读教育方面强有力的指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会继续努力,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好习惯!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10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