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论文(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11:37:09
跨文化沟通论文(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8 11:37:09     小编:GZ才子

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表达,我们应该重视和推广艺术教育。在写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重复和冗长的叙述。这里有一些优秀学子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相信会对写总结有所帮助。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一

摘要:语言属于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标即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训练得以实现,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培养地道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

(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

(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

(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作者:张金秋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兴宇.跨文化训练与跨文化适应[j].文化与传播,20xx(7).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二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

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

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3.1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

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areyou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3.2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

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

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

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等。

3.3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

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

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4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

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

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3.5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3.6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

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

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

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

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5月.

[2]paulnorbury,culture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与印度的大国情结【2】。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出多种交际语境,并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和交流等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对话、班级发言、复述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互动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的积累,更应该能够运用学到的这些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英语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交际教学法正式符合这一目的,他强调以英语语言实际交流为教学目的,倡导课堂上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运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单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听的角色。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它强调语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角色变为主体角色。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改变了过去以“语法-词汇”为教学方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的教学,非语言表达的方式得到运用,比如说肢体动作、体态和表情等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的运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互动性。

二、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显著,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多种交际语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英语学习不单纯是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更应该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交际”上,即以语言交际教育为中心。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过去单纯的主体角色,应该把学生视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创设多种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和兴趣的教学情境,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结语。

交际教学法主要是指以语言的各项功能为本,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多种交际语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四

(12商务、12信管)。

考试形式课程论文考试时间2013年6月30日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题范围:

1.浅谈校园礼仪与大学生伦理道德建设。

2.礼仪与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探讨。

3.普及公共场所礼仪的探讨。

4.大学生校园礼仪探讨。

5.谈谈商务沟通中的书面沟通礼仪。

6.谈谈商务沟通中的行为沟通礼仪。

7.谈谈商务沟通中的通讯礼仪。

8.谈谈职场新人的办公室礼仪。

9.谈谈驾车礼仪。

10.读“论语”,学礼仪。

11.“三字经”里的礼仪文化。

12.谈谈东南亚国家的礼仪文化。

13.谈谈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

14.谈谈现代日韩礼仪对中国礼仪传承的启示。

15.东西方礼仪比较。

16.谈谈仪式礼仪的重要性。

17.中国酒文化与宴请礼仪。

18.中国茶文化与中华礼仪。

成绩。

19.商务礼仪规范与个人张扬,个人自由,个人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

20.谈谈你所理解的礼仪修养对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关系。

从以上课题中任选一个或者其他与课程相关的课题进行论文撰写,论文题目自定。

二、格式。

1.主标题:3#字黑体,粗体,居中。

2.〖摘要〗:概括论文主要观点,楷体五号字。

3.论文正文:(论文内各标题4#黑体,其他宋体小4#字)。

4.参考文献:(宋体小5#字)。

5.封面:写明论文名称、姓名、学号、课程、班级。

三、要求。

2.严禁抄袭,论文中要体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一律用a4纸打印。

4.2014年6月30日前交,逾期者将无期末成绩。

四、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课程论文的成绩分为五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各等级的论文应该达到以下评分标准。

(一)符合以下全部条件的论文可以评为优秀(90分以上)。

1.选题新颖,紧密结合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实际;

2.有一定的独创性;

3.资料丰富,其中有不少是第一手的实地调研资料;

4.论点明确,论述深刻,论证严谨;

5.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流畅,行文规范;

6.积极参加商务谈判专项课题小组文案汇编。

(二)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论文,可以评为良好(80—89分)。

1.符合上述“优秀”标准中的3个条件;

2.符合上述“优秀”标准中的2个条件,另外有1个条件比较接近;

3.论点明确,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理论性,论证较为严谨,逻辑性较强;

4.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流畅,行文较规范。

(三)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论文,可以评为“中等”(70—79分)。

1.符合上述“优秀”标准中的2个条件;

2.符合上述“优秀”标准中的1个条件,另外有2个条件比较接近;

3.论点明确,材料较充分,能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通顺。

(四)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论文,可以评为“及格”(60—69分)。

1.符合上述“优秀”标准中的1个条件;

2.有2个条件比较接近上述“优秀”标准;

3.论点较明确,材料较具体,结构较合理,层次较清楚,语言通顺。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论文成绩为不及格(60分以下)。

1.被确认为抄袭、剽窃、套用他人成果或者请他人代笔的;

2.论文接近教科书体裁的;

3.论文内容与所学课程毫无关联的;

4.论文内容严重离题的;

5.论文基本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逻辑错乱,语句不通顺的;

6.论文基本规格很不恰当,或者论文打印错误和标点符号错误之和达到20处的。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五

摘要:东西方文化、社会价值之间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基于这种“文化冲突”,该文着眼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突出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离开了文化的语言—词汇教学、文章分析只是僵化的符号,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提高,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真实的语境、进行文化讲座等,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结合,从而进行语言教学、输入英语国家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文化能力。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融合要求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懂语言,而且要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南京青奥会的即将举办都印证了跨文化场所中所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交流,更是文化交流。由于东方文化(社会价值至上)和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的差异,“文化诧异”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影响跨文化交际,引起“文化冲突”。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构成英语教学的基础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伴而行,互为目的和手段。鉴于此,英语专业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

1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影响一定的语言是一定文化的载体,依附于某种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开了文化就没有生命,文化离开了语言就无法传承。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stern曾讲过,“文化是语言的必不可少的文本,没有文化的语言教学是不可能进行的”[1]。因此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忽略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在交流中会带来种种误读和误解。更甚者,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交流者会常常处于尴尬难堪状态。

英语专业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跨文化场所中用英语来交流,传播不同文化,加深彼此的理解,消除误解,起到桥梁作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而且要求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有鉴于此,学校在开设课程方面就要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课。

例如专业技能课的必修课程为基础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翻译等;选修课程为视听说、外国报刊阅读、网上阅读等。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和对象,而且是获取知识,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手段。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过程。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通过本专业知识,譬如必修课:语言学导论、文学、英语国家概况;选修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小说选读、英语语音学、英语词汇学等来巩固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除此之外,学校鼓励他们选修非英语专业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相关专业知识课),例如西方思想史、中国文化概论、国际关系概况等来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思想、社会价值之差异以及相互间的影响。

2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

2.1加强课堂文化的教学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

受这种教学理论影响,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现代多媒体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和网络流行的时期,现代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和学生生动的进行教学。因此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幻灯片、让学生听英文广播、歌曲,看英文读物、电影等方式导入课堂、巩固复习高频词语等特殊语言现象、讲解社会文化等。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不同的真实情景和问题,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group-discussion,simulation,role-play,pair-work,seminar等教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双边或多边实践。

2.2完善第二课堂。

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专题讲座或综合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后多读英语报刊、多听英语广播、多看原版影视资料、多开口讲英语,以广泛接触和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也可以讲座的形式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此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文章内容,着眼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求职时的实战能力,结合全国英语八级考试增设的常识考核,使学生了解掌握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

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相关文化和语言,以更好的利用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将西方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认识东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学会和不同的文化求同存异。

3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基础英语(精读课)的课时量与知识覆盖面均超过其他专业基础课,是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它是一门集“读、写、听、说、译”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只强调语言本身,还要强调语用能力培养,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精读课的教学也应从过去的只注重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发展为把内容的讲授和社会文化知识的扩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即文化,文化即语言”的统一,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学习难的问题。

3.1传统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采取的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句型的操练。传统的精读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以传授字典词义、分析语法、paraphrase文章难句、剖析文章结构、讲解写作方法为主。这样的教学特点符合语言输入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忽视了文化和语言的统一性。此外,当前国内英语教学广泛使用传统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妨碍了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

尽管国内英语教学受到西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对英语专业300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60%的学生看重教师透过教材突出篇章欣赏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纯粹的语言教学过于单调机械。所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新版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在设计上重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各单元尽可能的在总体上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结合新时期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的各种热点,力求通过教材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事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判断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2]。

3.2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或人文国情。精读教学所突出的特点要求学生全面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的运用则离不开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学习词汇和分析文章时,教师更需要以不同手段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含义。

3.2.1词汇教学。

英语专业精读第二册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盘活中学所学知识、扩充基本词汇为目的,特别突出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词汇是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时所面临的特殊难点,其包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充分体现了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sapir讲道:“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3]。词汇本身反映出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词汇教学能够真实的体现出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精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呈现给学生的是字典里词汇的词义解释,没有充分挖掘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潜力。作为语言学习者,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所学到的是词汇知识僵化的符号,这也就是学生抱怨认识词汇却不会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运用词汇的原因。英语教学中,教师仅仅介绍常用习惯用语、短语和搭配,常用短语动词,常用及难用的单词,主要的动词使用模式等是不够的,在词汇讲解中教师更应该注重词汇的来源,也就是词汇在源文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词汇随着社会、新生事物、新思想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每年都有新词产生。为了避免学生只认识而不会运用这一现象,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该结合词源,结合词汇产生的原因,深层次分析词汇在真实条件下的运用,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大量的新词产生,日新月异的科技,多格局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都反映在词汇中。例如众所周知的理查德?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引起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辞职,自此“水门”—watergate在英语中衍生成一普通名词,意思是“apoliticalscandalreminiscentofthewatergateincident”(水门事件式的政治丑闻),后又转为动词,“todealwithnacovertorcriminalmanner”(对……采取隐蔽的或违法的手法)。

此外,-gate也有普通名词“门”演变成一个词根,表示“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诸如此义的词语不仅出现在政治丑闻中,而且体现在个人丑闻中。例如:英国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camillaparker-bowles)的桃色新闻曝光后,一时间camilla-gate(卡米拉丑闻)成为一个时髦词[4]。通过对这一词语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对词缀有所认识,同时也会对英美国家政治有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源于法语和拉丁语的词语“companion”本意为“onewhoeatsbreadwithanother”(共同分享面包的人),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引申为“同伴,共事者”。在讲解这一词语时,教师不妨深层次讲解,联系其他的和食物或饮食相关的词语,提高学生对词汇和其文化含义的理解能力。

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结合词语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所反映出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问题,那么这些真实的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能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运用所学词汇和知识。

3.2.2文章分析。

精读课文蕴涵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覆盖了不同领域的不同主题,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学习可以培养对不同专业领域的文化能力。此外,课文涵盖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礼仪、习惯等,同过分析语言、理解文章、了解文化,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能够体会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且能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摆脱孤立地学习语言的习惯。教师在分析课文时需要有机结合阅读文章内容与相关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逐渐吸引学生注重文章内容的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重复语言形式。

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中的understandingsocietyandculturethrougheating(textb,unittwelve)讲述了饮食和社会、文化、性别、经济等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本文的课堂设计时,可联系饮食方面的词汇、不同国家的饮食风俗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将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进行比较,通过饮食这一缩影比较不同国家文化或国情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体现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不仅保障人类的生理需求,而且现代社会中饮食文化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文中所讲“formostchinese,socialtransactionsarealmostinseparablefromeatingingandsharingoffoodistheprototypicrelationshipinchi-nesesociety…onlyachineselivingaloneandinabjectpovertywouldsitdowntoasolitarymeal”[2]333。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可深入地联系现实,并且把中国的饮食习惯和迁移变化与英语国家的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化,也可以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文。

又诸如孩子做了错事以禁食作为惩罚,或者听家长的教导会得到糖果或者冰淇淋的奖励;在亚洲国家,如阿拉伯国家和日本,以及东欧的部分国家只有家里的男性吃完饭后女性才能开始吃饭,体现了宗法父权社会在饮食方面的重要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行为和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和饮食文化相关的习语,这些习语从各个角度说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包括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这些主要食品也体现在大量的习语中。例如breadbutteredonbothsides意为某人过着“舒适的生活”,因为吃面包能涂上黄油真不错,既香又有营养,如果面包两面都涂上黄油,那可真是可口。又如奶酪是硬梆梆的,不是变质就是太陈旧的,吃起来可真不是滋味,因此hardcheese用来比喻“倒霉”或“不幸”5。通过大量的饮食习语,我们再次深刻的体会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精读课堂上教师须以语言为基础,始终输入文化,使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3.3文化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都是各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民族发展中,各民族文化既有精华又有其糟粕。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始终求同存异: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尊重英语国家文化的独特性;最终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4结束语。

作为语言工作者,教师应该研究教材、研究英语在全球化时代的多方面应用、结合真实情景、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文化素质。基础英语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教学路线,以语言为基础,突出文化差异,培养师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知识、对比中国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减少冲突。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六

任何一种语言,都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工具性”,是说语言作为一种声音和意义结合的自然代码,可以用来承载信息,表达思想。所谓“人文性”,是说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惟一框架,是一种文化代码。

一、中西人格差异的文化哲学渊源。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和行为倾向;二是一个人内在的,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说,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是个体实际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是一个相对稳定但又不断变化的系统。它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个体的整个生命中不断发展完善。

中西方的人格差异非常明显。中国人一般趋于内向(introvert)——自谦,较少言语,保持虚静;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般趋于外向(extrovert)——直言,敢言,自我肯定。中国人强调群体和谐,尊重权威。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更注重个体与竞争。这种人格差异的形成存在于中西文化的内涵,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哲学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注重“修身”,即指人的自我内心修养。所谓“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还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强调内在精神世界的开发。这一内向探求的精神,导致中国人传统内向的性格。另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维持群体利益是一个重要的规范。与此同时,尊卑之序在中国社会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德标准。如《孟子。滕文公上》中所说的“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社会秩序的强大压力驱使个人就范于传统道德文化[1]。这也说明中国学生的谦和,沉默及不愿突出自我的人格特征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哲学背景的。

此外,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哲学孜孜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和一”为最高境界。纵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以讨论“天人和一”为中心课题,致使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对事物不甚讲究分析,而是更多的进行直接的描述。因此说中国的文化哲学是内倾性的。

与中国文化哲学相比,西方文化哲学更注重外在的物质世界。在西方文化哲学中,人与上帝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只有在不断地向外探求,不断地认识和了解外在世界,人才能有从自足的存在转化为自足的存在。而达到人的自足完善则需要借助知识、逻辑、科学以及法律等手段,因而西方文化哲学具有发达的知识论和逻辑学,且科学实证论精神和法治精神贯穿始终。所以在西方文化哲学中,“人”处于中心地位,自然应为人类所用,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精神,同时也造就了英国民族的外向性格。这种人格意识已渗透到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积淀为其民族性的心理内涵的重要部分[2]。与此相对应,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inspanidualism)并使之成为其中心。他们鼓励主动性,强调对自我的忠诚和个人责任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在西方哲学发展中,自然是人类的认知对象。虽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其主流无一不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可以说西方的哲学观主要是二元论,而非整体论。这种把自然置于人的对立面的哲学思想使得西方的知识论特别发达,形成分析型的思维习惯[3]。

因而中西文化中人格差异现象在中西方课堂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极少向老师提问,而对待老师的提问,也大多不主动回答。即便被点名提问,他们回答也力求简单;习惯于用“yes”和“no”这类句式;大多数学生不习惯在公开场合讲话,而是更习惯于听。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课堂气氛通常比较热烈,学生更倾向于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或在授课时随意提问甚至插话。

正鉴于中西文化哲学中的这种人格特征的差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和教学中有必要对中西文化进行系统的比较、评价和综合,取其精华,洋为中用,通过跨文化交际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更适应新形势。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阐述到:在足够的深度上,发现人的共性和发现人的个性是一致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意味着以上两种过程同时进行。我们了解自己是谁,了解如何成为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何在,了解自己的风格、节奏、趣味及价值,一句话,了解我们和他人的差异和共性[4]。这说明,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会逐渐培养自己突出的扬弃贯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而且对整体人格的完善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交融和理解是一种认识能力,更是一种感情能力,一种“共情”(empathy)能力,即一种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和感觉世界的能力。而共情能力也恰恰是现代人格的重要特点。

我们不妨引用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术语——“双向性”。“双向性”被视为人格健康的标志。该术语本来是针对性别倾向而言的。指那些男性倾向和女性倾向都比较突出的人,普遍比一般人健康。这是因为它们有更丰富的内部资源来应付和驾驭环境。如果将“双向性”这一概念引申至文化领域,那么我们可以假设那些具有多种异语文化的人会拥有更积极的人格特征。大量事实证明“最佳外语学习者大都在文化因素的比较、评价和综合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文化的评价和批判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引起激烈冲突和人格分裂。在他们身上,不同的文化因素达到某种惬意的整合。”[5]由此可见一个具有健康的人格特征的现代人应当思想开放,对自我和世界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并能够积极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不断发掘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jayne、lakoff和johnson(1980,马塞勒,1988)等当代学者从隐喻的角度解释了语言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思想的基本特征。隐喻的本质变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通过已有经验来理解新经验。隐喻与文化环境有密切联系,即母语文化和目的语(targetlanguage)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在心理学领域,隐喻常用来解释人的行为模式,并通过它来改变人的行为,重新塑造人格。人们掌握不同于母语的语言并最终跨越了母语的藩篱,也就掌握了另一种隐喻建构经验,获得了开启新世界的钥匙。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从原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新的语言将有助于人们解释新的经验,重新认识已有的经验,从而调整现有经验格式塔的结构。从这种意义上讲,掌握另一种语言意味着个人潜能的增长。这会有助于人们拓宽视野,培养多元思维方式和积极互动的“生产性人格”(productivepersonality)[6]。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表层的语言障碍经过学习可以克服,但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深层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解决起来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自我中心”(egocentric)意识为核心的“本土文化主义”(ethnocentricperception)的影响根深蒂固。权衡利弊,我们对于这种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1.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2.克服本土文化中心意识;

3.消除公式化概念;

4.对异文化采取理解和同情的态度;

5.对于多样性采取积极态度;

6.对变化采取建设性态度;

7.对歧义模糊采取冷静态度;

8.对文化冲突现象采取理解和谅解态度[7]。

正如梁漱溟所言:“两眼向外看,则所遇为静的物质,为空间,为理智分析区划所最恰最适用之地。转回来看自己,则所遇为动的生命,为时间,为理智分析区划所最不便适用之地。”[8]基于这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我们就能客观地评价上文所谈及的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种种不同的`表现。一方面应理解并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念去选择他们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容忍这些行为在目的语国家出现。

三、结语。

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既不是简单的完全认同,也不是彻底的差异,而是同与异的统一。一个文化如果缺乏自身的凝聚力,在与较为强大的文化进行接触时又不能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新的诠释,那么这个文化很可能会被完全外化,最终导致自身文化的中断。但如果一个在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处于边缘的文化总是怀着被吞并的焦虑而处于一种消极退守的态势,为维护自身文化的纯洁性,对外来文化一味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不能及时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点,最终将永远失去更新和发展的机会。一种文化只有努力保持自身文化的凝聚力,并注意吸收他文化中的精华,就一定可以使自身的语言文化得到提升。对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来说,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技能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从而更深刻地洞察自我,并学会融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重塑自我的人格结构。毋庸质疑,只有当我们的社会文化能力比较完善时,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才能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良好的外国语言环境和优质的跨文化教学配制无疑会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塑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格。那么我们的文化不但不会遭到外化,而且会走向新的辉煌,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财富和理论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67.

[2]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

[3]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9.

[4]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32.

[5]l.r.帕默儿.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7.

[6]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5,(5).

[7]董乐山.文化的误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

[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15。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七

跨文化沟通是一个在当今全球化世界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在跨文化沟通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第六章的内容对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观点是否一致、语言障碍、非语言沟通、信任与尊重以及调整沟通风格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在跨文化沟通中最常遇到的困扰之一就是观点是否一致。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我们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这导致人们在沟通时往往存在着观点上的差异。对于这一点,我学到了需要尊重并理解对方的观点,避免过于自我中心的表达方式。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我应该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尝试推断他们对问题的表达方式所包含的深层意义。

其次,语言障碍是跨文化沟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它还承载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往往因为语言表达的限制,我们无法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或者理解对方的表达。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学习对方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这不仅能够提高我自己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表达出对对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除了语言障碍外,非语言沟通也是跨文化沟通中重要的因素。姿势、表情、眼神和身体语言等非语言元素通常比语言更具有直观性和情感表达。在跨文化沟通中,我要注意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信号,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此外,我也要注意自己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尽量避免给对方带来误解或冲突。

信任与尊重是跨文化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时,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并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信任是建立在共同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够逐渐建立起跨文化沟通的信任关系,并且实现更为高效的沟通。

最后,调整沟通风格也是跨文化沟通中必要的一环。在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时,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以使之更加符合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观察、学习和适应,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通过积极的调整沟通风格,我们才能够更加顺畅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

总而言之,跨文化沟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通过阅读第六章的内容,我对于观点是否一致、语言障碍、非语言沟通、信任与尊重以及调整沟通风格这五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会更加注重对方的观点和尊重,尽力克服语言障碍,注重非语言沟通,建立信任与尊重的关系,并且灵活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以实现更加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八

跨文化沟通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而《跨文化沟通》这本书的第六章内容着重介绍了社会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在阅读这一章节后,我深感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影响,也更加了解到要建立成功的跨文化沟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巧和心态。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在跨文化沟通中,社会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还是认知方式,不同的文化都会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在跨文化沟通中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的文化意味着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和解读也会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看作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品质,而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更加被重视,个人利益往往被放在集体利益之后。因此,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时,我们要学会尊重并理解他们的文化价值观,避免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们。

其次,要建立成功的跨文化沟通,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们不仅要学会观察和倾听,更要在沟通中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行为表现。比如,如果我们在与西方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可以采用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而在面对东方文化背景的人时,则需更加注重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此外,在处理文化差异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关注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观点和建议,尽量让对方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

同时,面对跨文化沟通中的挑战,我们也需要保持耐心和包容心态。即使我们遇到了一些令人困惑和不解的行为,也不应该立刻做出评价或下结论。相反,我们应该学会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解释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换位思考、换位感受,试图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以适应不同文化。

最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任何一个文化角落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通过不断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如身体语言的运用和不同文化间的礼节差异等,来增强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总之,跨文化沟通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的过程。正因为文化差异存在,跨文化沟通才会显得如此重要。通过理解社会文化差异、具备应变能力、保持耐心和包容心态以及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建立起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友谊和合作。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的世界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九

跨文化沟通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个体和组织来说,了解和掌握跨文化沟通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跨文化沟通》第六章后,我对于跨文化沟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体会。本文将结合第六章的内容,从跨文化沟通的要素、障碍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视角。

首先,跨文化沟通的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价值观和信仰等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沟通的基石,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而价值观和信仰则塑造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态度,决定了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和反应。因此,了解对方的语言、价值观和信仰对于跨文化沟通的成功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期待,从而有效地展开跨文化交流。

其次,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是无法回避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刻板印象和歧视等障碍都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不利影响。文化差异是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族群的历史、传统和习俗所导致的,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语言障碍则是因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存在困难。刻板印象和歧视是源于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当我们对他人持有固定的刻板印象时,就会忽视他们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了解并克服这些障碍,才能够实现跨文化沟通的有效展开。

再次,跨文化沟通中的策略可谓多种多样。鉴于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和要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首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接纳文化差异,并乐于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其次,要注重非语言沟通,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这些非语言信号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并遵守对方的文化规范。此外,适当的控制自己的语言和声音,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和礼仪也是跨文化沟通的有效策略。

最后,我认为跨文化沟通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互动,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效果。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和批判自己的认知和偏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只有持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沟通水平,并在跨文化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功。

总之,跨文化沟通是一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任务。通过了解和掌握跨文化沟通的要素、障碍和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问题,促进交流和合作的实现。跨文化沟通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对于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相信,在不断的努力和实践下,我们一定能够在跨文化沟通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十

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大途径.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着重阐述非语言行为障碍对语言交际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提高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作者:刘宇容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呼和浩特,010062刊名:前沿pku英文刊名:forwardposition年,卷(期):“”(6)分类号:h0-05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行为障碍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十一

今年我参加了麻城市首届初中班主任培训班的学习,聍听了专家、老师及来自一线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使我受益颇多,解决了许多我们工作的困惑问题。我任教三十多年,当近二十年的班主任,自我感觉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工作有很强的责任心,学生也很喜欢我,但太敬畏我,找学生交流思想,他们拘束紧张,有了思想问题更不敢主动找我交谈,为什么?通过这次培训我才认识到我们还不了解自己的学生。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要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当今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的感情敏感而脆弱,自私而偏执,面对一味蛮横而霸道的师爱,他们往往充耳不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我谈一点学习后的体会。

一、尊重――是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在这次学习中,伍国腾老师就讲了“扬长教育”经验。“道人所长,越道越长,指人所短,越指越短”。当前就业,高考,独生子女、留守孩子问题等等这些大环境,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和理解坚持以学生为本,多看到学生的长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待学生每一个美丽的错误,用爱换爱,以爱育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把学生的错误看成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印记,探求真理的验证,追求幸福的足迹。

二、贴近――是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关键。

贴近首先是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性格爱好。人际关系圈等,特别是接到一个新班级,学生有点排斥心理,处在新班主任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更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贴近学生的心灵,及时为他们排忧解惑,使自己逐渐被他们所接受,只要学生接纳,了解我们班主任才能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成为他们有事想向倾诉的朋友。

三、理解――是与学生相互沟通的桥梁。

感情是蕴积,不能仅仅满足于师生之间的“知心”,更重要的要用爱心去理解滋润他们的心田,这样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班主任对学生应该严慈相济。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就变坏”。但并非是越严越好,而应该是严而有“标准”,恰如其分。教育学生要多理解,少说教,多安抚,少解释,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把原则性和人情味统一起来,做到情理交融,班主任的思想教育才能被学生愉快的接受。

四、引导――是疏通学生思想的良方。

到了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是感情最让人操心的年龄,随着生理走向成熟,心理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越来越多、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导他们度过这段尴尬的岁月,避免品尝一些苦涩的果子。

我当初中班主任多年,过去和现在都一度出现恋爱风。过去我总是采用高压政策蛮横处理。虽然表面上压制这股风潮,但学生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今年我借上品德课的机会结合教材,述男生与女生相互爱慕,这是美丽而正常的事,接着我又写了歌德的“哪个少女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没想到我这样写,学生与我的距离一下拉近了。我接着问:你们那些同学谈过恋爱?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谈过,说完后胆怯的站在那里,以为我要批评他。我说你是诚实的,谈恋爱不是丑事,我刚才说过它是美丽而正常的。但我要问你,你的心理生理都成熟了吗?你有能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吗?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吗?影不影响你的学业?接着,我列举几个因为没有把握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分寸,而荒废学业,为情自杀,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的事例。最后,我奉劝同学们把只献给一个人的爱珍藏起来,接受六十多位同学的友情,你的人生价值将会更有意义,我还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莫让感情的航船过早靠岸。这一番话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下课后,同学们都说;“老师,你今天给我们的教育太棒了,让我明白了这方面的问题,谢谢你老师!”真的我们班再也没听说哪个同学在谈恋爱。

几年来特别是这次班主任培训后,我悟出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教师的爱是根本,但不是全部。如果这种爱不能被学生所接纳,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实效性就无法实现。为了更好的实现良好的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就需要掌握多种沟通技巧,以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十二

如何克服跨文化语言沟通障碍?克服跨文化语言沟通障碍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本站小编整理了克服跨文化语言沟通障碍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1)从态度和认识提高敏感度,提高我们的全球意识。人是文化动物,难免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分析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一切,比如人家批评几句,就什么都听不进去,总觉得我们文化比别人的优越,或者有种族偏见和歧视,这些都是跨文化沟通的严重障碍。只有带着虚心和平静的心态与态度才能真正听得进去,有效沟通才可能真正发生。就如布莱斯。帕斯卡在其所说的名句“在比利牛斯山这边是真理的东西,在比利牛斯山那边就成了谬误。“要学会培养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

3)在行为上不断训练自己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锻炼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倾听能力,确认自己听到的是对方真正的意思。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终生不断提高的追求。

发掘学校的良好学术和语言氛围。

在学校的时候主动多跟同学聊天,在课上小组讨论的时候抓住这些讨论的机会与同学和教授多沟通;若是课程上有不懂的,学校里的学生中心也配备了为同学提供帮助的老师,比如课程建议导师。课后,把你所没有听懂的上课内容第一时间找到导师寻求帮助,有这样需要的同学可以多向教授咨询。在各种大学社团活动中,要积极加入当地大学的社团,可以增加交际能力,结识不同朋友,这些都可以对尽早融入这边的生活和提高语言有着显著的帮助。

各式英文纸媒,电影等媒介。

多多关注外文电影和各式文字是提高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了解当地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如果住在homestay,准点的本地新闻例如cnn等,还有各式趣味性的电视节目,在理解上感觉到有文化差异或者有不懂的就可以多问房东。

利用住宿的语言环境。

留学当地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住在homestay,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尽快熟悉当地语言环境。用餐和看电视的时候都是很好的可以与当地家庭的沟通时间,同时沟通的方向也不要局限在天气、时间等简单对话。电视节目内容和饭菜制作方式都可以作为聊天内容,平时和住宿家庭可以多随意找话题来聊天提高自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融合。语言沟通能力变得流利是需要通过多多练习来达到的。所以到了国外,要抓住各种对话机会来练习你的语言。

扩大朋友圈。

刚出国的人,要打破这些拘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校里多和国外同行聊天,平时约他们出来聚会,其实大多数外国人都会比较随和友善和耐心的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你的。不要只接受中国人的语言环境和朋友圈,需要珍惜这些宝贵的交流学习的机会。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十三

跨文化交际普遍应用在外交、贸易、国际商务(商务会谈/商业活动)、国际旅游和民间外交、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外文化传播、人力资源治理、企业治理、外国在华企业、中国驻外企业、以及企业治理、市场营销、文化传媒、公共关系等。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异常器重度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有在我国外语界,广大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请求日趋强烈等等,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交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权,也有实用价值。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十四

[摘要]目前在高等职业。

教学。

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文结合互动式教学在《管理沟通》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对互动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具体实施方法和必要条件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互动式教学多媒体。

一、互动式教学运用于高职院校多媒体课堂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弊端。

1.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可以包容大量信息,形式多样,视觉效果好,但同时也学生注意力分散,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2.多媒体技术更新很快,不少教师在课件制作上有困难。

3.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表现的机械呆板,不少教师使用了后,就缺少了肢体语言,无法体现生动形象的指导思路,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视”,教师教授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师生观点交流的过程。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特别是在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己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但是他们依旧选择通过课堂学习,根本在于希望教师可以把那些生硬的、没有感情的知识感情化。

多媒体教学的弊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更要理解教学的深刻涵义。特别在高校,由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动,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讲授,而互动式教学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所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正好能够有效地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二、高职院校多媒体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笔者在《管理沟通》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时,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总结。

学生意见的正确与否。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学,即以项目带动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管理沟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具体的框架体系下,可以分成几个项目,比如会议组织,商务谈判等,学生可以参与设计,有一种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与热情,并且在认知中培养动手操作、组织协调、团队合作与创造思维能力。

3.角色互换。角色互换,即改变原来所有授课内容都由教师讲授,“教师讲——学生听、记”的师生分工,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听课,学生和教师共同补充、点评的授课方法。《管理沟通》这门课程在最后考评的时候,也是让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叙述自己的观点。

4.分组对抗。分组对抗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由两个以上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讲解,由教师制定评分标准,在其余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作为评委,对各小组选派代表的讲台表现进行打分,展开小组对抗赛的一种互动方式。在《管理沟通》教学具体实施中,首先是将学生抽签分组,选的题目有一定灵活性,能让学生发挥,然后给予一定指导,最后由小组代表解答。

将几种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互动中,教师由原来的中心地位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学方法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教学方式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十分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互动式教学运用于多媒体课堂的实践和效果反馈。

笔者在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工程造价专业《管理沟通》课程中进行了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对工程造价专业一届共110名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效性研究结果的分析,充分证明互动型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都有成效,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结论。

在高职院校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系统性工程,为进一步完善实施,笔者认为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完善多媒体课堂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具体课堂中,提出问题,探索过程,师生形成集体结论。鼓励学生即兴创造,因材施教。

2.要运用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是辅助教学的很好教具,多媒体的开发使用要合理。

3.从教师方面来说,面对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新观念,不能以教师讲授贯穿教学全过程,而应该科学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将课堂授课与学生进行上课准备、课堂提问、观点评价、小组讨论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肖慧.互动式教学在高校多媒体课堂中的运用[j].职业圈,20xx,(14).[2]余丽娟.师生互动:凸显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j].教育理论研究,20xx,(6).[3]刘玉.高职《经济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利弊思考[j].考试周刊,20xx,(19).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十五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了语言文化与口译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指出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作者:陈慧华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8“”(13)分类号:h0关键词:口译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81131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